七年级上册语文春实用13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篇1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24分)

1.

(9分)选出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蒙________(mēnɡ

ménɡ)骗

处________(chǔ

chù)死

固执________(zhí

zhì)

传________(chuán

zhuàn)记

乘________(chéng

chèng)虚而入

呼吁________(xū

yù)

惬________(qiè

xiè)意

卓________(zhuó

zhuō)有成效

虎穴________(xué

xuè)

2.

(4分)给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堙(yīn

yān)________

溺(nì

nǐ)________

曰(yuē

rì)________

帝(dì

chì)________

3.

(4分)把上联和下联搭配连起来。

一径竹阴云满地________

A.近水遥山皆有情

树红树碧高低影________

B.一城山色半城湖

四面荷花三面柳________

C.半帘花影月笼纱

清风明月本无价________

D.烟淡烟浓远近秋

4.

(5分)对对联。

5.

(4分)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________的眼珠

________的芦苇丛

________的舌头

________的生活

6.

(2分)请你写一副课外的有关梅、竹或者松的对联:________,________。

7.

(1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juàn

juān

绢________花

8.

(8分)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扬________(yánɡ

yán)起

汉________(hàn

hàng)族

摔跤________(jiáo

jiāo)

绒________(yóng

róng)球

坪坝________(bà

pà)

打扮________(bàn

pàn)

凤________(fèn

fèng)尾竹

粗________(cū

chū)壮

9.

(7分)课前预习

①本文作者是________,你所知道的他的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②课文详细描绘了________和________时海上日出的景观。

③文中的中心句是________。

10.

(3分)读诗文《望天门山》,我知作者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字________ ,________ 族,号________ 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

11.

(10分)填上合适的词语。________的云海

________的山峰

________的风景

________的岩石

________的雄鸡

________山峰

一________石头

一________树叶

一________仙人

一________秋风

12.

(8分)把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存高远

大________凛然

斩________截铁

铁面无________

秉________执法

刚正不________

左________右盼

精________报国

13.

(7分)查字典填空。

“融”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再查________。“融”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固体受热变软或变为流体;②融合,调和;③流通。在下面三个词中应分别选哪种意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冰雪融化________

融洽________

金融机构________

14.

(6分)我会连

gāo

tang

áo

suàn

shòu

què

熬________

糕________

糖________

确________

算________

售________

15.

(4分)想一想下面的四副对联该用在什么地方,在括号里填写序号。

A.乐器店________

B.照相馆________

C.裁缝店________

D.药店________

①只愿世间人无病,不怕架上药蒙尘

②摄将真面目,幻出化身来

③白雪阳春传雅典,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一寸布一寸丝,物尽其用

不自高不自大,量体裁衣

16.

(10分)对对子。

天对________,________白,

雨对________,________红,

大陆对________。________对云横。

山花对________,雨中________落,

________对苍穹。灯下________鸣。

17.

(6分)比一比,再组词

________ 绣

________  洲 ________

州 ________

颂________  诵________

18.

(6分)比一比,再组词

苗________   描________   会________

绘________   益________   盖________

19.

(4分)读《春联》,填空

课文中出现了五幅春联,描写美丽春光的是________;展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是________;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是________;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的是________。

20.

(4分)读《春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春联最讲究________。就是上下联不仅要________,而且________,细心________体会,能从中学到一些使用文字的技巧。

21.

(4分)连线

①物华天宝年年好

________    a梅开万树五岳红

②柳垂千丝三江绿

________    b放歌高唱好河山

③几点雪花几点雨

________    c人杰地灵处处春

④举杯喜迎新岁月

________    d半含冬景半含春

22.

(3分)读课文《春联》,按要求选抄课文中的春联

①展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

________

②调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祝愿的:________

描绘美丽春光的:

________

23.

(5分)读《春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春联读起来________,________,如果下功夫背诵一些________,就能帮助我们感觉到其中的________,领略祖国语言的________。

二、阅读题

(共2题;共24分)

24.

(18分)读课文《春联》,回答:

(1)从短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好学不倦________   推敲________  花团锦簇________

(2)写出你对短文中“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这副春联的理解。

(3)春联有哪些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把这些特点介绍清楚?

(4)请写出你课外积累的一副对联。

25.

(6分)

某镇有个木匠,在门前贴了一副春联: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材。木匠的左邻是个剃头的,他不甘示弱,也写了副春联贴上:进门来苍头秀士,出户去白面书生。木匠的右邻是个药店老板,他见两位近邻因贴出春联后生意十分红火,也在门前贴了一副春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病人见药店老板心地善良,纷纷都到他店里去买药。

这三户的春联一贴,使对面一家三兄弟十分眼热,他们商量了半天也贴出一副春联。上联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下联为:惊天动地的人家。为了与众不同,他们另加一条横批:先斩后奏。四邻见了,啧啧称妙,都夸这副春联既恰如其分,又极有气派!

正巧,这天有一位新上任的县太爷路过此地,准备到县衙接任。他见这么多的人围观一副春联,觉得好奇,也下轿观赏。不看则已,一看吓了一跳:这户人家不是皇亲准是国戚,可千万别错过了拍马屁的良机。于是,他分开众人,登门拜访。县太爷对三兄弟恭恭敬敬地作了自我介绍,然后,便问他们是干什么职业的。

老大听罢,呵呵笑道:“我是卖烧饼的,卖时,一个两个地数;二弟是做爆竹的,所以惊天动地;老三杀猪,乡亲们都称他先斩后奏。其实,我们都是卖苦力的,犯不着你来巴结。”

县太爷这才知道自己拍错了马屁,不由羞得满脸通红,在众人的哄笑声中,他钻进轿子,灰溜溜地走了。

(1)“曲尺能成方圆器,直线调就栋梁才”表面了木匠________。

(2)“进门来苍头秀士,出户去白面书生”显示了剃头人________。

(3)“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说明了药店老板________。

(4)“数一数二大户”说的是________的老大,“惊天动地的人家”说的是________的老二,“先斩后奏”说的是说的是________的老三。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2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二、阅读题

(共2题;共24分)

24-1、

24-2、

24-3、

24-4、

25-1、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篇2

一、辅整合

这种整合出于理解和思维的需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总会遇到可能是共同的、也可能是个别的困难和障碍。从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教学重点,扫除这些疑难和障碍的目的出发,教师引进一些能起辅助作用的时文进行阅读与讨论,这样的课文与时文的整合往往是很必要的,是有实效性的。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狼》专题的教学中,学生充分认识到狼的狡诈、贪婪、凶残,认识到狼也有令人感动的伟大的母爱,也认识到狼作为生态链中的一环是必不可少的等。但谈到“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观点时,学生半信半疑,我们及时引进《与狼共舞》、《师从与狼》(《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参》P374)这两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到:人类的祖先在与古代狼群的一代代的共同生活中,结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狼群能帮助人类进行大型的狩猎活动,以及人狼共生的故事――罗马城的起源。人类还从狼群里学会了许多和社会学有关的知识,如领地意识、等级制度、人类社会最初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公共秩序等。这些都是人类种群能够在无情的自然选择面前战胜其他物种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引进这些时文,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狼”。又如,在教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高尔基《海燕》时引进郑振铎的《海燕》,高尔基的《海燕》借“海燕”这一黑色精灵的形象歌颂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但在郑振铎的《海燕》中“海燕”这一形象寄托着作者对故乡的无穷的思念、眷恋之情。同样是“海燕”这一意象,作者寄托的情感却完全不同。通过这一整合,让学生明白咏物抒怀类的文章中的“物”已不仅仅是客观世界中的物了,它已经带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要正确理解文章主旨即所抒之“怀”,一定要联系作者的经历及写作背景等因素。

二、补充性整合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所涉及内容了解得更全面,我们适当引进课外时文,对课文教学进行补充。这种补充性的整合也是很常见的。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时,引进《语文读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77页《向沙漠进军》。通过整合让学生认识到两篇文章的写作目的不同,前者重在说明“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其实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的唯物主义观念”这一道理,后者则是通过沙漠如何危害人类的说明,阐述怎样向沙漠进军的科学道理。两篇文章尽管同一题材,但因写作目的的不同,所写内容截然不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沙漠,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了沙漠。又如教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济南的冬天》时补充《济南的秋天》(网上下载)让学生感受到济南山水的美,真正读懂“上帝把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这句话。在教《小石潭记》时补充《钴姆潭西小丘记》,作者着力描写了小丘环境景物的优美,同情小丘长期被弃置的命运,借以抒发自己怀才受谤、久贬不迁的感慨。这样一补充,学生理解《小石潭记》中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就完整多了,容易多了。

三、对照性整合

课文与时文有机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应在整合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激发他们研究问题的热情,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窗》时,引入《语文读本》(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117页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女巫的面包》和莫泊桑的《项链》,让学生在比较讨论中归纳出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和作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让人在激越的思绪中受到心灵的震撼。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篇3

一、情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十分地生硬,而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强调“具体交际情境”[1]。毕竟,“个体的行为基本上是由他对自己和周围环境所获得的知觉决定的”[2],口语交际应注重情境。关于情境模拟法,我将其分为仿古模拟法、穿越模拟法和梦境模拟法。

(一)仿古模拟法

行为主义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注重模仿和练习。对此,可模仿古人,让学生着古装,佩古饰,言古语。结合夏完淳的《别云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2版)(八年级上册),首先要让夏完淳穿上古代的囚服,以及加上囚犯特有的“装饰”。然后学生或者教师来问或答。问题可为:这位仁兄,时至今日,你作何感想?回答可为:鄙人三年为明奔走羁旅,如今又成南冠,无限河山泪沾衣,无颜敢言天地宽。还可继续发问:黄泉路近,你还有何牵绊?回答可能是这样的:魂魄毅兮为鬼雄,身即死兮魂归故。魂幡引兮召来者,扶摇直上兮我大明旗。

新课标要求课程与生活的连续性,并且强调场合,这在之前都是被忽视的。仿古模拟法也应具有生活气息。此外,建构主义也主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及“接触社会”和“社会实践”[2]。由此,针对杜甫的《登岳阳楼》(七年级上册),可以带学生登岳阳楼,或是与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气势相匹敌的楼阁。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想象,融入诗境,互谈感受。若是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八年级下册)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八年级上册),则可先导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或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关于景物的古诗,作一简介后,问学生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以小组互派“信使”的方法交流,最后再总结归纳。

(二)穿越模拟法

关于穿越模拟,可分为两种,一是古代穿越到古代,二是古代穿越到现代。

古代穿越到古代,以李白的两首诗为例。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与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自己的假设”[3]。结合《古诗十九首》(七年级上册)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诗句,假设这名女子穿越到交通十分便利的现代,然后模拟她与现代人的谈话。例如这名女子可能会问:这(某交通工具)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处?如果她要到某处去大约什么时间可以到,等等。结合“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诗句,看到大型织布机她可能会问现代人:这个东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一天可以织多少匹布?怎么使用它?等等。只要将双方的口语交际展现出来即可。这样的方法迎合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

语文教法往往忽视兴趣。朱绍禹在《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强调语文知识教学的“兴趣性”[4]。为增强趣味性,古代穿越到现代可融入现代科技。杜甫的《春望》(八年级上册)表明其经历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他思念家人,但通信却十分不便。为此,可让学生模拟杜甫给家人或者是亲戚朋友打电话的场景,谈谈近况及家长里短。或者在小组中多次选人分别代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杜甫及其家人,将两方的视频通话呈现出来。再如进行《钱塘湖春行》(八年级上册)的教学时,可模拟韩愈在电视机前看到钱塘湖的景色后与好友之间的谈话。针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八年级上册)或者《无题》(八年级下册),则可表现他在看到先进的照明和交通工具时,与周围人的交谈情境。这就是新课标中所讲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

(三)梦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培养了太多的考试机器。新课标口语交际教学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它与联想能力的培养训练密切相关。而梦境模拟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王勃有诗《山中》。结合此诗可联想其梦回故乡与亲朋好友推心置腹的交谈。在梦境亲朋好友可能会问他:“在外可好?”王勃可能会回答:“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在梦中,他们还会问他曾经的一些经历,等等。这样,采用问答的形式,以问题促进交际,以凸显口语交际的互动性。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上册)一诗中吟“铁马冰河入梦来”,对此,可以模拟其上阵杀敌的血腥梦境,写好开场白,导入切题的图片及音乐,找诵读好的同学演绎舞台剧,或者一人一句即席诵读。当然,也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大风雨夜中的梦境。

以前的口语交际的教法过于单一,教师往往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学生更是故步自封。新课标意在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则要求课型的多元化”[3],二者都主张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并逐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充分表达观点。结合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八年级上册),可引导学生联想在梦境中登上飞来峰的感受,然后问他们身处高处的感觉。比如教授杜牧的《赤壁》(七年级上册)时可问学生他们联想到了什么?由赵翼的《论诗》(八年级上册),让学生充分联想梦到“才人”辈出的场面,问他们自己心中的“才人”形象是怎样的。此法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又分为艺术表现法和调查走访法。

(一)艺术表现法

角色扮演法可以用比较艺术、文雅的手法展示出来,比如采用戏剧表演或者记者采访。

运用戏剧法需要使用道具来呈现诗意,还要布置好场地。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要使用道具造呼啸的北风,造飞雪与“梨花”,准备好白草,弓、铁衣、红旗、马匹,还要准备好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此外,写好剧本分好幕,对好台词等工作皆要做。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将相关主题的口语交际用话剧或者戏曲呈现出来。例如可以呈现岑参和武判官双方在喝酒时的谈话,以及岑参在武判官上马之前的饯别之语,等等。

关于记者采访,结合虞世南的《蝉》(七年级下册),杨巨源的《城东早春》(八年级下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七年级上册)和崔颢的《黄鹤楼》(七年级下册),可以一人拿话筒扮演记者,一人扮演作者,由记者问其创作感受。

新课标中初中口语交际强调口语交际的表情、语气、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这种艺术性的角色扮演很好地突出了这些,避免了“一刀切”。对话语言可“文”可“质”,十分灵活,并且这种形式的口语交际对于提高语言、审美能力的作用极大。

(二)调查走访法

相比之下,调查之法具有更多的泥土气息。调查之法可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

结合孟浩然《过故人庄》(七年级上册),陶渊明《饮酒》(九年级下册)中“无为”的思想,杜甫《望岳》(八年级上册),曹操《龟虽寿》(九年级上册),文天祥《过零丁洋》(八年级上册)中“有为”的思想,可以做一次问卷调查,问题为:你认为人生应该“无为”还是“有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八年级下册)和《秋词》(七年级上册)中表现的是刘禹锡的乐观,宣宗宫人的《题红叶(八年级下册)》,杜牧的《泊秦淮》(八年级上册)中所流露出的却是哀伤。为此,则可以做一次关于人生态度的问卷调查,题为:你当下的人生态度是乐观还是悲观?

自有科举考试以来,评价机制往往用考试来衡量人才,以文取胜,轻视口语交际。这种长期的功利性,使得古诗口语交际教学先天不足。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标准的缺失和模糊,给具体的教学实施带来诸多困难,使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缺少了一个有效的依据,加大了教学难度。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可让学生承担实际的交际任务,学生的操作“步骤”和“技巧”[5]就不会那么生硬,教学难度也可减轻。这样有助于增强新课标中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内容中强调学生的理解力、沟通力、表达力。而且此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助于综合考察学生的真实口语交际水平,解决以往教法造成的学生能力与成绩的脱节问题。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口语交际的“社会化”与现实资讯[2]。钱威和徐越化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也提到了一种“交往式语境”[6],主张学生和各种人进行交际。因此,实地走访,进行口语交际是十分可取的。例如结合白居易的《观刈麦》(七年级下册),可与真正的农民聊天,问他们一些关于耕种、收获的问题。结合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八年级上册),可让去边远地区,走访军民,问他们关于气候、国事的看法,等等。

三、双向互立法

此法中又融入了滚雪球法、辩论赛法。

(一)滚雪球法

新课标中提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所以发散思维必不可少。首先要分设两方,开设多组,专人记录,采用双向“滚雪球”法吸纳各组的观点。如可让多位学生分别暂代李白的叔父李云和李白。由李云,也就是《宣州谢I楼饯别校叔书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校叔书云”来劝慰忧愁,以及想要退隐的另一方李白,然后记录者将劝慰者和劝慰对象所持的观点列出,照此模式滚动,组组交流,最后两方观点汇成两个大“雪球”。学生可从双方观点中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实际上则为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可控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文道统一”。针对李白《行路难》(九年级下册)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则可以由一同学扮演君王,另一同学扮演认识姜太公,或者尹伊的人,或者路人,以其之口说姜太公或者尹伊得遇明主之事,将二方描述要点列出,照此模式进行,组组交流,最后让学生讨论比较两方的观点,深入体会文意。杜甫的《孤雁》(七年级下册),同样可采用此法,一方扮演孤雁,一方扮演其同伴,以其之口,互诉情感。组组再交流,双向滚动,形成双方想法的大“雪球”。然后让学生由孤雁同伴的情感展开讨论,这样更能体味孤雁哀思之深重。

(二)辩论赛法

新课标主张要“建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要求学生能够“即席讲话”,并能“积极发表看法”,“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辩论法无疑是较好的选择。陶渊明《归园田居》(七年级下册)中“种豆南山下”,“载月荷锄归”尤为突出。曹操《观沧海》(七年级上册)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撼动人心。对此,围绕“人应该出世还是入世”这一主题举行辩论。这种辩论的形式,能使学生越辩越明,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另外,此法有助于突破注入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寓教于言,理、乐。但是,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及兴趣,因材施教。

总之,关于新课标视野下,初中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有待发展的重要一环。加强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重视初中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并探索关于此方面的新教法,以谋求新课标视野下中语文课堂中口语交际方面教学的新突破与新发展。教学方法是无法穷尽的,所以,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3,23,193.

[3]樊曼莉.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中学语文[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0):15,21.

[4]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46.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篇4

一是提前熟悉教材。弄清教材的来龙去脉,把握编辑的编排意图,根据时令季节教学进度,与其他学科时间差异,适时适当的对教材进行调整。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春之声》

配乐诗朗诵 《春》

唱歌 《渴望春天》

《春》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作品,语文课本将其编在七年级上册。这种编排与时令季节是相悖的,冬日学习春天,体味春天,远不如结合时令去感受自然亲切。征得语文老师的同意,把《春》这篇课文调到七年级下册,音乐课上配乐诗朗诵《春》这篇优秀的散文,遍又一遍。第一遍学生凝神静听,第二遍学生们和着优美的旋律读起来,第三遍读的声音更加响亮。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同学们踏进了春的情境。

“音乐课听了配乐诗朗诵,语文课看你咋上。”我打趣语文老师。

“我要真的让学生感受春天,走出课外,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学生们说,音乐课放松了我们的神经,我们向往春天的温馨。语文课实地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的浓情,我们伴着《春之歌》的优美旋律,拥抱明媚的春光。音乐、语文合作互补,煞是快乐。

二是提前与其他老师联系。教育需要教师之间的协作。教师在彼此之间的协作中了解其他学科并发现彼此之间的关联,在共同的主题设计过程中逐步超越自身学科的限制,在合作过程中达到共同促进之目的。将《春》的教学与时令同步进行,就是与其他教师提前沟通的结果。

2.两沟通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篇5

一、看拼音写词语。mǔ qīn tónɡ xué zuò wèi   liàn xí yáng guāngxiǎnɡ niàn   mǎ yǐ huǒ bàn kuài lè jiāng hú二、填空山( 清 )水( 秀 ) 鸟( )花( )万里( )( ) ( )颜( )色( )紫( )红 和( )细( )三、你会打乒乓球吗?耍 阳 雄 想 贺 导 傲 敢 醒 顾四、 按要求写一写。1、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暗-( ) 进-( ) 甜-( ) 热情-( )闲-( ) 丑-( ) 长-( ) 虚伪-(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轻轻地( ) 聪明的( ) ( )的问题 奇怪地( ) 香甜的( ) ( )的饭菜一( )鱼塘 一( )果园 一( )小溪一( )石碑 一( )队旗 一( )荷花五、句子练习。1、选字填空。吗 呢 啦 啊(1).你知道天要下雨了( )?(2).大自然的语言多奇妙( )!(3).浪花为什么又要跑回家( )?(4).这本新书可好看( )!为 办(5)、我想出一个好( )法。(6)、你( )什么哭了?生   升(7)、太阳从东方( )起来了。(8).我是一年级的小学( )。2、把句子写完整。(1)、_______已经________。(2)、小红一边 ________,一边_________。(3)、小蝌蚪_____________。(4)、_____那么_______,那么_______。六、根据课文填空。1、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在书中认识了_____、_____等人物,我最喜欢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2、古诗《春晓》中写了春天的___、___、___、___等景物,这首诗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七、我会读,并完成练习。蒲公英的伞蒲公英的伞像雪花一样白,像棉花一样轻。多么好看呀,那是一把把会飞的小伞!唉,可惜你的伞太小了。要不,你就可以带着我,带着小妹妹,飞呀,飞呀,飞过清清的河,飞过高高的山,飞到奶奶家,过一个快乐的星期天!1、短文一共有( )句话。2、下面的说法正确吗?对的打“√”,错的打“×”。(1)蒲公英像雪花一样白。 ( )(2)蒲公英像雪花一样轻。 ( )(3)蒲公英像一把会飞的小伞。 ( )3、我想让蒲公英的伞带着我___________。相关文章:1.2015~2016学年一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计划2.2015年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3.2015年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苏教版)4.2016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及答案5.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6.2015年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模拟试卷7.2015年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练习试题8.2015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卷9.2016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模拟考试试卷第一部分 识字写字(50分)一、读拼音写字。(12分)zhù yì zhī dào mǎ yǐ fēi cháng wàn hóng( ) ( ) ( ) ( ) ( )紫千( )hé xiù ( )风细雨 山清水( )二、比一比再组词。(8分)东( )画( )以( )跳( ) 冬( )话( )队( )桃( )三、写出同偏旁的字,(8分)门:( )( ) 辶:( )( ) 口:( )( ) 氵:( )( )四、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6分)长大(zhǎng cháng) 音乐(yua la) 着急(zhāo zhē) 背包(bēi bēi) 干活(gàn gān) 仿佛(fó fú)五、连一连,组成词。(3分)精 练 眼 碧 想 事睛 绿 彩 习 情 念六、想一想,连一连。(8分)圆圆的 春天 虚心 冷淡闷热的 荷叶 热情 虚伪动听的 天气 诚实 骄傲多彩的 歌声 胖 矮蓝蓝的 天空 高 瘦七、照样子,填量词。(5分)①个 ②面 ③双 ④条 ⑤张 ⑥把小猴子,开铺子。一(⑤)小桌子,两( )小椅子,三( )红领巾, 四( )小鞋子,五( )中队旗,六( )小杯子。第二部分 阅读积累(26分)八、 选一选,填一填。(6分)(他 她)1、( )是我的爸爸,( )是我的奶奶。(像 象)2、大( )的腿( )四根柱子。(座 坐)3、我( )在( )位上写作业。九、按照课文内容填空。(20分)1、牧( )骑( )牛,( )声振林樾。( )欲捕鸣蝉,忽然( )口( )。2、唱啊,跳啊,敬爱的( )( ),亲爱的( )( ),我们一起度过这( )( )的( )( )。3、我画了个( )( )的太阳,( )( )冬天。( )( )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 )。4、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伞。”小鱼儿在荷叶底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 )( )( )很美很美的( )( )。第三部分 阅读与说话(24分)十、读一读,做一做。(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一)过些日子,小灰兔把白菜吃完了,又到老山羊家里去要白菜。这时候,他看见小白兔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来了。小灰兔很奇怪,问道:“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小白兔说:“是我自己种的。只有自己种的,才有吃不完的菜。”1、“挑(tiāo)”字共( )笔,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先查大写字母( )。2分2、小灰兔道老山羊家里去( ),小白兔给老山羊( )(2分)3、我想告诉小灰兔:“ ( ) ”(2分)(二)今天,妈妈带我们去市场,市场里的蔬菜可真多啊!有胖嘟嘟的豆芽,有红彤彤的萝卜,有圆滚滚的冬瓜,还有嫩生生的竹笋。妈妈拿起一根绿绿的、像弯弯的镰刀一样的蔬菜问我叫什么,我回答:“毛豆。”卖菜的阿姨笑着说:“这不是毛豆,是刀豆。”1、填一填:“我”认识的蔬菜有( ),有( ),有( ),还有( )。我不认识( ),把它说成是( )。(6分)2、写一写:我喜欢吃的水果看多了,有( ),( ),还有( )。(3分)十一、写话(10分)写几句话,不会写的写拼音。我喜欢小动物,特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篇6

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

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3、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4、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重点:

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

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难点:

1、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2、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在烈日炎炎或者暴雨中,你们上体育课是什么感受?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车夫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习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二、作者简介

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三、课文说明

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写于1935年,1936年在《宇宙》杂志上连载。本文是从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里节选的,可以当作独立的篇章来读。祥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旧中国,以拉人力车为生。

四、介绍《骆驼祥子》

五、生字词

憋(biē)闷 吆(yāo)喝

腥臊(sāo) 哆嗦(duō suō)

六、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可以分成几部分?

七、走进烈日

1、文中抓住哪些景物来表现天气的酷热?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感受?拉车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3、作者对天气、拉车人和物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了

4、在烈日炙烤下的祥子的心情又怎样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5、作者竭力渲染天气的极度炎热,目的是什么?

6、作者描写景物的用意是什么?

八、讨论

1、祥子的痛苦感受及苦难生活仅仅是恶劣天气所造成的吗?

2、好天气,祥子会不会有好的命运?

3、祥子的遭遇给你什么启示?

九、揣摩运用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在烈日下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求叙述中要提及景物。

十、小结

看了九年级上册语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的人还看:

1.初一上册语文书 绿色蝈蝈

2.绿色蝈蝈分段

3.标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篇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五一长假,小聪高兴地实现了到元谋人遗址去参加探究的愿望。元谋人遗址在我国

A.云南省 B.贵州省 C.浙江省 D.陕西省

2.下列各项与河姆渡居民无关的一项是

A.使用磨制石器 B.种植水稻 C.种植栗 D.使用弓箭

3.被中国人尊称为“人文始祖”的是

A.炎帝 B.黄帝 C.尧

D.舜

4.在我国西南的成都平原盛行着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A.河姆渡遗址 B.大汶口文化 C.三星堆文化 D.二里头文化

5.为迎接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举办了古代文化知识竞赛,其中有道题目“我国闻名时间的古代防洪灌溉工程是什么?”你认为正确的答案是

A.都江堰 B.赵州桥 C.通济桥 D.永济桥

6.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鹿中原,战乱不休。诸侯国的出现源于西周的

A.世袭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分封制

7.“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那么下类制度中最能体现出民主精神的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私有制 D.等级制

8.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

A.灵梁的开凿 B.铁农具的使用 D.曲辕犁的制造 D.筒车的使用

9.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曾说:“中上之人,可以语上(深奥的学习)也;中下之人,不可语上也。”这表明提倡

A.因材施教 B.启发诱导 C.温故知新 D.有教无类

10.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统一之后的货币是

A.  B.

C.   D.

11.根据你学过的知识,下列四本书在焚书坑儒之后,还能阅读的是

A《周易》 B.《道德经》 C.《离骚》 D.《论语》

12.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A.战国时期 B.汉武帝时 C.汉高祖时期 D.秦始皇时期

13.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建立和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而采取的共同做法有

①加强中央集权 ②加强地思想的控制 ③派兵北击凶奴 ④加强与海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有种乎?”这一句话出自

A.项羽 B.刘邦 C.陈胜 D.吴广

15.假如你是汉朝的书生,你要到下列哪一学校接受国家高等教育

A.太学 B.郡学 C.县学 D.私塾

16.水排是一种用于( )的工具。

A.灌溉 B.排水 C.划行 D.鼓风

17.“昭君出塞”的故事发生在谁在位时期

A.汉武帝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元帝

18.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人物是

A.刘邦 B.项羽 C.汉武帝 D.李时珍

19.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是

A.扁鹊 B.华佗 C. 张仲景 D.李时珍

20.欧洲用植物纤维代替羊皮纸做书写的材料,其时间不会早于

A.公元8世纪 B10世纪 C.12世纪 D.15世纪

二、改错题。(每题4分,共计16分)

21.北京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公社。

错误 订正

错误 订正

22.公元前1046年,周文王率军与商纣军队在诼鹿大战,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

错误 订正

错误 订正

23.春秋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

错误 订正

错误 订正

24.公元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窦固,分别率精骑北击,取得重大胜利。

错误 订正

错误 订正

三、.材料题:(第25题13分,第26题9分,共计2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其母不知其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太古”应是什么时期?

(2)你能说出该时期的典型代表居民吗?(请举出三例)

(3)妇女在该时期地位突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6.阅读下列材料:

东汉时,我国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成就很多,还有一项世界第一的发明创造。当时有人讥笑他:你能使机轮自转,木鸟自飞,为什么自己却不飞黄腾达当大官呢?他说,我决不会为了谋取高官厚禄,而奉承权贵,君子不怕官位不高,只怕品德低下;不以俸禄不多为羞,只以知识乏为耻。

请回答:

(1)这位科学家是谁?

(2)他的世界第一的发明创造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一下他的崇高精神。

四、综合题(22分)

27.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宴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结合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句,你能说出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吗?(8分)

28.“揭竿而起,斩木为兵”。指的是哪一件事?此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有何意义?(14分)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2017参考答案

一.1.A 2.C 3.B 4.C 5.A 6.D 7.A 8.B 9.A 10.C 11.A

12.B 13. A 14.C 15.A 16.D 17.D 18.D 19.C 20.C

二.

21.北京人订正为山顶洞人;公社订正为氏族。

22.周文王订正为周武王;诼鹿大战订正为牧野大战。

23.春秋时期订正为战国时期;庄子订正为韩非。

24.公元119年订正为公元前119年;窦固订正为霍去病。

三.

25.(1)母系氏族公社时期(3分)

(2)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6分)

(3)他们是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4分)

26.(1)张衡(3分)

(2)地动仪(3分)

(3)献身精神,不求名利等(3分)

四.

27.昭君和亲,促进了汉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处,推动了汉匈的经济文化交流。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的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间,双方和睦相处。(8分)

28.(1)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或秦末农民起义(3分)

(2)秦的暴政(3分)

(3)结果失败了(3分)

(4)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5分)

看了“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2017”的人还看了:

1.2017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2.2017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篇8

例如,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芦花荡》以课文中有一段精彩地描写老头子的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里,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老师就以此课设计《人物描写之心理描写》的作文。作文中可看这样的例子:桑娜拉开帐子,渔夫看见七个孩子并排安静地躺着,有两个浅黄色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他们呼吸均匀而平静……让学生揣摩此时丈夫、桑娜的心理。学生知道心理描写着能展示人物性格,同时阅读文中人物形象的体会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芦花荡》中对二菱的心理描写非常到位。

二、抓住文章的“空白”进行练笔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话中,为叙述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我们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空白”补充出来。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手头教材,又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和灵感的欲望,有利于降低习作的难度。

例如,在教学《阿长和山海经》一课时,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因此,我要求学生以《阿长买山海经的经过》为题,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想象,描写阿长买书的情形,从而获得了知识上融会贯通和感情上强烈共鸣的效果。

老师根据《芦花荡》课后练习题三: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明月清风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找出并抄下来,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设计《以景衬情之景物描写》的作文教学。

三、结合教材,仿写语段

仿写的特点在于“仿”。有一个样本,要求你仿照本材料的形式或内容,写出相同形式或内容的话。这与一般性的写作训练比较有一点的难读,难点是在“仿”的基础上写话,必须按照要求的角度去写,这不但考查了写作,还考查了阅读理解。对样本材料的内容没有比较深刻的感悟,或对其形式特点缺少真正的认识,或对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缺少深刻的感悟,都不能很好地完成仿写任务。

为了落实课标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人教课标版七致九年级语文教材设计了比较翔实的仿写练习体系。全套书共有16次练习,七年级上册4次,下册3次,八年级上、下各2次,九年级上册2次,下册3次。根据训练活动的密度部署,七年级要集中打好仿写训练的基础,八、九年级在巩固面前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以求学生视野的开阔和能力的提升。梳理一下,教材仿写联系的角度大概有一些几个方面:仿写修辞的运用。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的练习就是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的仿写。《芦花荡》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明月清风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找出并抄下来,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八年级上册《芦花荡》是仿写人、景、物的写法写话或片段。下边,是我依据七至九年级课标教材整理出来的仿写训练体系,供大家参考。

七年级上册第11课《春》第三题,学习课文结尾的比喻句,写赞美春天的话。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夏感》第三题,模仿给出的写春、秋景色的句子写描写夏、冬景色的句子。七年级上册第24课《散文诗两首》第三题,学习借助某一具体形象抒感的写法写同样主题的诗歌或话。七年级下册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题,用上一系列的动词写话。七年级下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第三题,学习课文写法描写同学的外貌特征。七年级下册第29课《马》第二题,学习本文的写法(作比较)描述一种小动物。八年级上册第2课《芦花荡》第三题,仿写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八年级上册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的第一、二自然段。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第三题,仿写对偶句子。八年级下册第5课《再塑生命》第三题,仿课文第三部分用对话的形式讨论具体问题的写法写话。八年级下册第10课《组歌》第二题,仿照课文运用第一人称借助艺术想象表达人生思考的写法写散文诗。九年级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第三题,仿照“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九年下册第3课《祖国啊我亲爱的母亲》第三题,诗中所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牛”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课文,在下面这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九年级下册第14课《变脸》第三题,剧中“帮腔人”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请你也以“帮腔人”的口吻,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

四、学科整理,随时练笔

叶圣陶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由此可见,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既丰富了生活,又陶冶了情操,更重要的是他们储存了七彩的写话素材,提供了练笔的机会。

1.以实践为契机,摄取生动素材

要是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就要指导学生去留意观察周围的任何事物。常常蕴含着许多写话的题材,但时常被学生所忽略,我们应紧密联系各个学科,及时发现其中的练笔契机,教会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进一步诱发写话灵感。由于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写出的语言非常生动、有趣。学校的活动学生参与了我们就要求他们写点什么。我们每天都有《快乐故事》,学生记录的就是身边发生的事。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篇9

二、音乐导入

音乐导入,有利于渲染课堂氛围,调节学生情绪,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时,播放《松花江上》;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时,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这样做的目的是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无比憎恨,对人民群众悲惨困境的同情,对国民政府腐败无能的鞭挞,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三、诗词导入

教师在走进教室时,口中吟诵古诗词,会将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中去,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教师诵读后,学生会产生疑问,老师说的是谁呢?学生就会产生想知道个究竟的心情来学习;第7课《》一课时,利用谭嗣同就义前的话导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里的词句说的“贼”是谁?又为什么无力回天呢?一连串的设问,激活学生一探究竟的思维,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或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投入课文内容的学习中来。

四、利用多媒体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影片、资料、动画等内容投放到大屏幕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集中精力参与到课堂内容的学习之中。如,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首先投放香港倒计时牌,教师与学生共同喊:“9、8、7、6、5、4、3、2、1”,以此激发学生高昂的情绪,爱国的情感,为学习本课内容营造浓厚的氛围。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篇10

此册课本出版于辛亥革命后约8个月。那时我们的国土还是秋海棠,不是司晨的公鸡。许多年后我们明白,一个国家或一座城池的地理演变,都是世事的嬗变。

1923年语文课本第一课《静听》

“哥哥讲故事,妹妹静悄悄,一面侧着耳朵听,一面睁着眼睛瞧。”

20世纪20年代是群雄蜂拥、新党迭兴的年月。国家好比一个刚睁开双眼的少年,满眼是路,不知道往哪儿走才好,反倒怎么走都是开创。各类才子、浪子奔波呐喊,打破了昔日的传统。此刻,妹妹在静听哥哥讲某个年代的故事。窗框上镶着画,画面逼真,充满童趣。

1937年语文课本第一课《动物、植物和矿物》

“地球上的物类,形形,不知有几千万种。”

日本人的侵略打乱了中国教科书的健康成长,原来集中于上海的各个出版社纷纷搬迁至后方,资金、人力匮乏,纸张短缺,难以再编纂新的教科书。这给了政府一个推行“国定本”的机会。此册课本里,有三篇涉及彪炳千古的人物:孔子、岳飞和戚继光。第一课则是《动物、植物和矿物》,说动物中的人最聪明,能够驾驭植物、矿物和人以外的各种动物,所以成为世界的主人。

1941年语文课本第一课《卢沟桥》

“问:卢沟桥在哪里?答:在北平的南境。”

这本书诞生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年月,是三四册的合订本,纸张毛糙,字迹模糊。“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为从沦陷区逃亡出来的青少年办过三十几所临时中学,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立夫说:“我们不仅要抗战,还要建国啊,所以教育不能中断。”

这册陕西课本未印定价,应是免费发放。这本合册共有40课,其中差不多30课与抗日有关,恰恰与上海沦陷区的上一册形成巨大反差。有的书,在后世是史,在当时是骨头。

1950年语文课本第一课《检查卫生》

“星期六下午,大家正在玩耍,突然卫生股长吹起哨子,要检查卫生了。”

解放了,书店统一称为新华书店,民办和私立教育渐被取消了,社会办学的传统中断了,教育由国家垄断和包办了。语文课本出版也渐归入一个出口,好管理、易宣传。1949年12月,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央明确的新教育方针是:“以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鉴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20世纪50年代执行苏式教育体制,不断强化教育的政治属性,知识分子渐成被改造的对象。

1961年语文课本第一课《在延安中央医院》

“在延安的时候,有一天,到中央医院去看关向应同志。”

这篇课文说的是去看患病的关向应,护士看到了领袖的和蔼可亲。紧接在后面的几课也都是歌颂的,还有一课是讲述列宁的。40篇课文里有20多篇讲革命故事和政治道理。此册有一课讲台湾人民的悲惨生活。这让我想起近年来在一次两岸四地文化人的聚会上,一位大陆中年人对台湾中年人说:“我们的小学课本里讲要把你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对方一愣,继而大笑:“我们的课文也这样说大陆。”

1970年语文课本第一课《林副主席指示》(作者搜集到的课本这两页缺失)

这一册的封面是红小兵、地球和太阳。这里的太阳是伟大领袖。1970年应是“政治教育”的高峰,一二十年后另一个“应试教育”的高峰也顺势突起。这一册里的二十余课皆为“革命”。封二、封三是语录,扉页是像。编者希望小学生既学习革命和生字,又领会最高指示。

1981年语文课本第一课《春天来了》

“冬天过去了,微风悄悄地送来了春天。”

此册用《春天来了》打头,三十几篇文章不再说些儿童弄不明白的政治斗争和革命思想,慢慢复苏的是人生的道理、生活的趣味、自然的写照。

这篇课文与几十年前的课本中的《春风》一文有相似之处,却是处于截然不同的时代和生态。冰融了,泥软了,芽绿了,春天光着脚丫跑过天南地北,落户在这一册里,那是自然季节和社会心态的殊途同归。

1995年语文课本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全国。此一时代教育被分数线押着踉跄奔跑。在分数的威逼之下,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小学课本看似心静如水地守在课堂里,其实它们的小读者的老师和家长都在闹哄哄的市井潮声里沉沉浮浮。《小蝌蚪找妈妈》曾经以水墨动画片的形式感染了几代人,复现于新一代的第四册第一课里。“蛙声十里出山泉”,可小蝌蚪听不见,孩子们也大多听不见了。

2002年语文课本第一课《找春天》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篇11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四言之词组韵文

(一)风调雨顺,福满人间。天寒地冻,雪中送炭。龇牙咧嘴,不以为然。货真价实,问寒问暖。年年有余,平平安安。敲锣打鼓,喜闻乐见。家家户户,红红火火。欢天喜地,万家欢乐。兴高采烈,兴致勃勃。张灯结彩,团团围坐。

(二)天女散花,纷纷扬扬。除旧迎新,喜气洋洋。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欢声笑语,歌声荡漾。千古绝唱,不同凡响。吹吹打打,来来往往。白发苍苍,念念不忘。繁星满天,闪闪发光。推推搡搡,盲人摸象。恍然大悟,饱经沧桑。出生入死,身强力壮。地动山摇,血色刀光。三长两短,迎难而上。同甘共苦,意志坚强。转危为安,地久天长。万众一心,兴国安邦。

(三)冬去春来,鸟语花香。千姿百态,各式各样。叽叽喳喳,水秀山明。秋高气爽,万紫千红。五颜六色,恋恋不舍。下笔如神,不假思索。

(四)摆尾摇头,木已成舟。互不相让,争先恐后。各执己见,不可思议。结结巴巴,三言两语。有头无尾,三心二意。马马虎虎,甜言蜜语。有名无实,千言万语。实事求是,有气无力。后来居上,粗中有细。心领神会,一语中的。大有作为,惊天动地。

(五)深更半夜,刻苦钻研。飞蛾扑火,司空见惯。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旁若无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坚韧不拔,一鸣惊人。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四言之词组韵文

(一)精卫填海,开天。哪吒闹海,愚公移山。寒来暑去,四季交替。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春回大地,莺飞草长。百花盛开,满园芬芳。环顾四周,东瞧西望。一枝独秀,红杏出墙。春色满园,春满人间。贪婪观望,晚霞满天。绿色环保,天高云淡。耳目一新,亲眼所见。目瞪口呆,刮目相看。香气扑鼻,引人入胜。千红万紫,百鸟齐鸣。风景胜地,举世闻名。擦肩而过,悠然自得。眉开眼笑,兴致勃勃。

(二)著书立说,杂乱无章。口若悬河,神采飞扬。心中有数,见多识广。鹤立鸡群,教学相长。传道授业,语重心长。疑惑不解,豁然开朗。津津有味,意味深长。恍然大悟,深入浅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爱不释手,手不释卷。

(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顺流而下,长流不息。朝发夕至,一朝一夕。四海为家,赤手空拳。大显身手,一往无前。手疾眼快,勇往直前。不知不觉,转瞬之间。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安安静静,返老还童。表里如一,心想事成。叮叮咚咚,酣然入梦。丰功伟绩,受宠若惊。理直气壮,黑白分明。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首尾相接,前呼后应。大吃一惊,起死回生。纷纷出发,马到成功。功成身退,与众不同。善始善终,其乐融融。

(四)铺天盖地,蒙蒙细雨。滴滴答答,淅淅沥沥。雨后春笋,满眼新绿。密密麻麻,挨挨挤挤。不计其数,勃勃生机。

(五)标新立异,日新月异。格格不入,断章取义。结结巴巴,断断续续。心灰意冷,冷言冷语。冷眼旁观,惊讶不已。突如其来,比肩而立。摇摇晃晃,客客气气。走来走去,你推我挤。大摇大摆,逛来逛去。连蹦带跳,一跃而起。愁眉苦脸,变来变去。玩火自焚,一贫如洗。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篇12

惨淡经营 出自《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诏:皇帝下达命令。将军:指唐代著名画家曹霸,当过左武卫将军。拂绢素:拂,展开。绢(juàn),一种薄而挺括的丝织品。绢素,没有染色的白绢。古人绘画用绢素,画前须先将它拂拭干净。意匠:指诗文、绘画的构思设计。皇帝下令曹霸展开白绢当场写生,曹霸精心构思,苦心布局。惨淡经营:惨淡,形容苦费心力。经营,谋划和组织。尽心竭力地从事绘画、诗文创作或某项事业。例如:

①整幅手卷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像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的寥寥几笔线条和疏疏落落的几棵孤单的树就是它的“伴奏”。这种“伴奏”(背景)与主题间简繁的强烈对比也是画家惨淡经营的匠心所在。(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重复的变化》)

发人深省 出自《游龙门奉先寺》:“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觉:睡眠。发人深省:发,启发。省(xǐng),醒悟。启发人们深刻思考而有所醒悟。例如:

②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初那个特殊年代里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往事。(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阅读提示)

风吹雨打 出自《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可忍:哪忍。该句的意思是:不如醉梦中狂风吹尽鲜花,哪忍醒时眼看着花落?一、指遭受风雨的吹打。例如:

③小小白花,静静地承受风吹雨打。不知那是什么花,然而在淅淅沥沥落个不停的雨中,竟发出闪亮的光彩。(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

二、比喻遭受摧残、迫害或磨难。例如:

④在人生旅途中,不时穿插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时而风吹雨打,困顿难行,时而雨过天晴,鸟语花香。(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

古稀之年 出自《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稀:少有,稀有。随便走到哪儿都欠酒债,人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就不多见。古人把七十岁称为古稀之年。例如:

⑤古稀之年的科学家之梦,已没有园艺场的五彩缤纷,但那种淳美的境界却依依相随,如幻如真。(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袁隆平的“寻梦园”》)

家书抵万金 出自《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见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烽火:古代边疆筑有烽火台,用于军事通讯。每隔数里筑一座,发现有敌人入侵,就燃起烽火报警。相邻的烽火台看到后也燃起烽火,如同火炬接力般一直将讯息传到京城。烽火,指战争,这里指安史之乱。抵:值。战火已经延续一年多了,这时的一封家信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家书抵万金”也作“家书值万金”,意思是远方亲人的来信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常用来形容异乡游子对亲友的思念,或收到家书时的欢欣喜悦。例如:

⑥所长说,家书抵万金,有时候一封信就是一片天。(《小说月报》2010年第10期《邮递员》三)

倾盆大雨 出自《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云出门:白帝城在山上,所以说云气从城门飘出。翻盆:形容雨势极猛。“倾盆大雨”也作“大雨倾盆”。倾盆:用盆子往下倒,形容雨下得又大又猛。例如:

⑦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

七年级上册语文春篇13

1.据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大约有180万年。如果这一结论确凿的话,可以把中国已知最早人类 的历史向前推进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10万年

2.“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行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色彩。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3.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孙中山曾写下“中华开国 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诗句。毛泽东也写了“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以纪念此人,两位伟人共同纪念的人物是

A.黄帝 B.炎帝C.秦始皇 D.大禹

4.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中记载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局面,主要反映的是

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氏族时期 C.尧舜禹时期 D.西周建立时期

5.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 :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对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D.秦朝

经济 盛产鱼盐、 经济富庶

政治 管仲改革、国富兵强

外交

尊王攘夷、扩充疆域

6.右图表格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哪国的史实?

A.晋文公 B.周武王 C.楚庄王 D.齐桓公

7.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在最西面的是

A.燕国 B.齐国 C.楚国 D.秦国

8.“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

A.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修建

C.商鞅变法的实施 D.秦朝统一的完成

9.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具,对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D.②③①

10.“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互相转化的道理,这和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所属的学派最有可能是

A.儒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道家学派D.墨家学派

11.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的观点,这一观点与下列哪家学说基本一 致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2.春秋墓葬蚌埠双墩1号墓是“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1是该墓出土的青铜编钟,编钟正面都刻有“惟王正月初吉丁亥” 等19个字。这些字的字体应该是

A.甲骨文 B.金文 C.隶书 D.楷书

13.国内博物馆馆藏的两件青铜器“四足带盖方鼎”和“商鸮卣”(如下图)被戏称为是中国版的“安卓小机器人”和“愤怒的小鸟”。请问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

A.夏朝 B.原始社会末期 C.商朝 D.西周

14.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深刻剖析了中国古代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文字 C.修筑万里长城 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5.“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的制度由来已久,这种制度开始于

A.西周 B.春秋 C.战国D.秦朝

16.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 字,并以隶书刻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7.“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 读书。”这首诗对秦朝哪一历史事件作出评价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文字 C.焚书坑儒 D.修筑长城

18.如果你来到汉武帝时期的最高学府太学,亲临右图所示的学习场景,所用的主要教材是

A.天文算术之理 B.法家治国之道 C.《孙子兵 法》 D.儒家的五经

19.儒家思想自诞 生以来,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活力,曾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一地位的确立开始于什么时期?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20.“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A.春秋和战国 B.秦末和春秋末 C.战国和三国 D.秦初和汉初

二、判断题(6*1分)(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21.炎 帝部落联合黄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部落,从此,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

22.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世袭制”被“禅让制”取代。

23.商朝多次迁都,一直到商 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所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商。

24.为了抵御匈奴,秦朝修筑的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蜿蜒万余里,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

25.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 推翻了秦朝统治,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26.刘邦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为以后建立西汉王朝奠定了 基础。

三、填空题(6*1分)

27.我国远古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定居生活,如河姆渡人居住在 房屋里,半坡人居住在 房屋里。

2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

29."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形成了 学术局面,秦朝时实行 的 使得这种局面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四、材料分析题(3*6分)

30.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成就世界瞩目,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合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回答:为顺应生产力发展,各国纷纷进行改革,“商君”领导了哪次改革?(1分)材料二中反映了这次改革的哪项措施?(1分)

(3)《史记•李斯列传》中又是如何评价商鞅变法的?(1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改革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1分)

31.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许多海内外华人在雕像前虔诚地祭拜 着:一代圣贤……孔子是鲁国人,500年后成为中国人,又过了 500年成了东亚人,现在要让孔子成为世界人。

阅读 下列材料:

材料一 樊 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 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 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

——梁启超《世界伟人》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核心主张是什么?援引材料一中的一句原话说明如何来实现这一主张?(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该主张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材料三中梁启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概括指出其评价的主要依据。(2分)

32.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 制度篇

(1)统治 阶级为加强统治,总是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请问,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和秦朝分别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探究二 经济篇

(2 )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你知道是什么吗?(2分)

探究三 文化篇“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3)右图所示,是中国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你知道是什么吗?(1分)

探究四 感悟篇

(4)综合上述材料,你获得了哪些启示?(1分)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0*1分)(把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C C D D B C C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B C D C C C D D B

二、判断题(6*1分)

21、 A 22、 B 23、 A 24、 A 25、 B 26、 B

三、填空题(6*1分)

27、 干栏式半地穴式

28、 夏朝 秦朝

29、 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

四、材料分析题(6′*3)

31、(1)主张:“仁”。

原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一统。

影响: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政治、国家的统一。

(3)评价: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大教育家。

依据: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32、(1)分封制 郡县制

(2)水稻 粟

(3)甲骨文

(4)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看了“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的人还看了:

1.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2.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附答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