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实用13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1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整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的情况,了解生产力的发展。

2.运用理论解释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从而进一步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时展的需要。适应时代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得到后世的尊敬。

2.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二)教学难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讨论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挂图。

(二)素材准备

图片,地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复习导入

(板书)第9课 大变革的时代

(讲授新课)

“大变革的时代”,时间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

(板书)一、铁农具和牛耕

阅读课本46页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生产工具 优点 缺点 石器时代 取材容易 成型困难,不坚固 青铜器时代 青铜生产工具很少见,锋利,硬度大 自然界蕴藏量少 铁器时代 自然界蕴藏量大,开采方便,质地坚硬 易氧化生锈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变法运动,如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等。

(板书)二、改革的潮流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相关内容,了解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的过程,讨论比较这两次变法的不同和相同点,以及变法的作用。

(板书)1.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

过渡:在各国的变法中,尤以秦国商鞅的变法最为显著。

(板书)三、商鞅变法

教师介绍商鞅生平,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

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1.承认土地私有。

2.奖励耕战。

3.建立县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项改革的历史作用,学生讨论回答课本49页“说一说”。

(板书)

商鞅变法,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课后练习“问题探究”:吴起、商鞅通过变法使国家变得富强起来,但他们都为变法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么,他们的变法是不是值得呢?为什么?与同学交流一下彼此的看法。

(课堂总结)

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和吴起虽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板书设计

第9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

二、改革的潮流

1.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

三、商鞅变法

看了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教案的人还看:

1.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试题及答案

2.七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3.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最新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2

本人本学期任初一(5)、(7)、(8)班历史科教学,经过两周的观察,学生基本能完成学习任务,(5)(7)班学习兴趣较浓,组织纪律性较强,(8)班同学反应相对比较慢,学习氛围一般,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针对这一点,在本学期要在课堂上课下多花时间鼓励,做好培优扶困的工作,缩小后进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整体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正反映了课改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该书主要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线,该教材重点突出,以点带面,建立了新的评价机制。该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课和子目的设计合理规范,更注意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对历史的分期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关系等重_学问题进行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把握和处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型设置上,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在栏目设置上,出现了许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式学习栏目,而图文资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半坡聚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

5、说出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认识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主要史实,以都江堰等为例,体会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9、列举汉武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以及祖冲之和《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人口南迁河民族交往。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和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著作,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四、教学改革的设想:(教学具体措施)

1、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历史科的地位提升到主科地位。

2、抓好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5分钟”。

3、多讲述名人历史故事,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适当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或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增长见识,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5、多组织一些历史活动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6、每天布置适当的作业和练习,巩固知识,大约80多次。

7、做好“培优扶困”工作,提高两率临界生的成绩。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45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莲山课件]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

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五、周活动安排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3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4一、教学知识目标及能理培养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习课需要2课时。

三、背景分析依据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中国历册,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三、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情况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入七年级,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10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7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五、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_,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在这半学期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_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畅想天地”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

五、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六、教学进度安排:

初一《历史》课程设置为2课时/周,全学期约40课时,现将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九月份:第一、二单元

十月份:第二单元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3

初中历史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故事化教学提供给了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编排历史故事,把真实的历史故事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呈现给师生。这种演绎历史的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将历史事实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述给学生,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中的“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学生就可以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小组合作过程中制作道具、服装和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等都要体现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原始居民所代表的不同生活方式和生活用具。比如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生产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使用耒耜,种植蔬菜,住半地穴式的房屋。这两种类型的原始居民不同的生活方式就要通过小组演绎充分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甚至可以编排一些小情节、小故事来体现原始居民的生活状态,帮助学生去理解远古时期的历史。学生参与与合作,共同构建这样一种生趣的历史课堂也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又比如七年级下册中“贞观之治”这一课,学生也可以采取故事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讲述历史。学生们可以演绎“唐太宗”,通过小故事创编来表现唐太宗在选用治国措施的过程,并且列举出贞观之治中采取的具体措施。这种小故事表现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下贞观之治的历史概况以及唐太宗治国之道的方法,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起到帮助作用。所以故事化教学通过历史演绎的方式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更能帮助学生在演绎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

三、课后交流历史故事

学生在经历课前、课中的历史故事性学习后,形成了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所以教师此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去再次加强历史性认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对历史更加客观、深度地了解。比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的“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学生可以举出明清时代的历史故事,比如青花瓷制造的故事、李贽离经叛道的故事等。在这些故事的背后,教师要强调的是明清时代的经济、政治等的特点促使着这些故事、现象的出现,所以历史的发展具有必然性。学生通过历史故事交流达到这种认识也是一种历史学习的成就,通过现象反映实质,通过具体问题总结出历史概念。所以,课后交流历史故事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了历史事件这种现象性的问题,更给学生启发性的思考机会,到达对历史表象地总结性认识。从而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学生参与历史故事交流同时也给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机会,间接地推动着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4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21世纪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创造力、广博的知识领域、深厚的专业修养、高超的教学艺术、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与欲望。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原有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都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师必须博采众长,不断加强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因此,要想从不同角度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首先必须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素质。

三、活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教材增强了历史学科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作为历史教师,面对不再枯燥乏味的新教材,如何挖掘和活用教材使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呢?

(一)利用好导入,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利用每课“引言”导入新课,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兴趣,为讲授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七年级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亲”,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本课的引言,出示昭君墓图片,生动形象地描述昭君墓和董必武的诗碑“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进而提出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是怎么回事,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利用地图,培养读图识史能力

古人云:“左图右史”,新教材也为此提供了许多便利。如:重要朝代的国家疆域、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战役等,教材还配有《历史地图册》,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发掘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师除利用书中“三国鼎立形势图”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战役形势图,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更好地理解本课。

(三)巧用图片,增强审美情趣

新教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易于感知的图片素材,精美的艺术作品烘托出了浓厚的历史审美氛围,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恰当地指导学生赏析图片,增强学生历史直观性和历史的审美情趣。例如:讲到“我国原始农耕生活”时,可以指导学生观赏“半坡人面鱼纹陶盆”“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浓浓的原始文化氛围使学生对当时的历史风貌产生丰富的遐想,而且对半坡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四)运用文献资料专栏,培养理解运用史料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恰当运用这些历史典籍、先贤名哲、诗歌民谣,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增加历史的亲近感。如在讲述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时,就可以引用唐太宗的原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反应了唐太宗开明的政治意识,加深学生对“贞观之治”的理解。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5

一、图片功能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为了让图片应用与三维目标达成更好的有机结合,特将目标细化如下:

1.结果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识记水平:能正确地说出或写出基本历史知识。理解水平:归纳和整理所学历史知识,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已有历史知识建立联系。运用水平:能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能对历史做出解释与判断分析。

2.体验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经历(感受)水平: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学习活动,建立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历史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领悟(内化)水平: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等。

3.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复制水平:按照教师的指令,利用多种简单技能从事某项活动;行为动词:朗诵、复述、讲述、介绍、谈谈、找出、标出。创作水平:从事某项复杂的创作;行为动词:编演、举办、编写、制作、绘制、撰写、出版、设计。

二、图片应用与三维目标实现

1.识记为主。例如:七年级下册,引导学生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并编歌谣。如“一个中心,是洛阳;两个端点,北涿郡,南余杭。四个河段,永通邗江。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记忆大运河河段、地理位置等。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识记《南京条约》内容,《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了解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过程,《甲午中日战争形式图》了解中国战争过程。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一课,历史漫画《时局图》,一下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兴趣。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描述,学生对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通过图中各种动物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形象地记忆到头脑之中;并对当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导致中国四分五裂,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局有了深刻理解。在达成这一目标过程中,利用图片增强记忆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要使学生把形象的图画与抽象的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学会观察形象历史材料的特点,抓住本质,然后运用联想,记忆抽象的历史知识。

2.观察描述为主。例如:利用七年级下册的《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找证据,发表见解、观点,并总结成小论文。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的多样性,学会留意生活中的事物,培养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比较方法为主。例如:七年级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先引导学生识读图片:明《南都集会图卷》(局部)、清《盛世滋生图》(局部),使学生一下就感受到了明清时期的盛世昌隆,扣住该本课主题,同时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历史情景之中。而接下来与《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对比,从该图绿色箭头表示的英国南上扩张,褐色线条表示的庞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对中华帝国形成包围之势,感知“盛世”与“危机”,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变化,得出结论:危机出现。接着探讨危机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中国农业文明的衰落,统治者逆历史潮流而动。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了解历史现象,体会要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发展方向。

4.直接感悟其历史精神的。此类场景性图片主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合理想象描绘图片内容,体会其精神内涵。例如:八年级上册中,图片《焚烧后的圆明园》,先通过对圆明园残迹的描绘,结合原来的“万园之园”的描绘,体会列强野蛮侵略的本质和对人类文明毁坏的罪证,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五四运动时学生在街头演讲》,学生通过对图片内容的描述,在融入当时历史情景的同时,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学生在对《日军在南京活埋中国平民》的描述中,无形中就带有了自己的情感,激发了爱国情以及对世界和平的热爱。八年级下册中抗美援朝时期的图片《黄继光》,学生在描述过程中深刻体会了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体会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拓荒牛》,学生体会到了深圳特区人民艰难创业,勇于开拓进取的毅力和精神。

5.探究为主。例如:九年级上册关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系列图片,与课文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利用其这一特点为教学服务,效果非常好。如图片按美国南方种植园、美国南部的黑人奴隶市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葛底斯堡战役、李将军签字投降、遭受私刑的美国黑人顺序排列,围绕“美国黑人奴隶问题的变迁”这一主线。接下来让学生为每幅图片配写文字,并结合课文进行概括。接着探究黑人奴隶的由来,引导学生联系第10课示意图《三角贸易航线图》,再联系当今美国的种族问题,认识人类的“民主、平等”是一代一代人不懈的追求和不断努力的结果。

6.创设知识结构图。例如八年级下册,《对外开放格局图》,引导学生识读图片,归纳知识,设计对外开放格局结构图,了解对外开放的步骤、层次,体会国家对外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开放。

7.编演历史小剧本。例如七年级下册的《步撵图》,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人物神情生动,气质刻画得出神入化。学生结合文成公主入藏背景,编课本剧,并进行表演。这样综合运用,体会唐“合同为一家”的融洽民族关系,体会友好往来是我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流,这也奠定了今天的中华民族“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局面。

三、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教材中的图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但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要明确一些问题。

1.紧紧扣住主题,为解决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服务。

2.图片辅助功能的最佳实现要建立在科学的问题设计上,不能盲目。用图片要抓住最能解决问题的图片,扣典型,忌滥用。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6

一、利用历史地图册开展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潜能就会得到大幅度的发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科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七年级上册“与同学们谈历史”是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历史课,上好这一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课一开始抛出8张卡片,每张卡片分别体现中国历史的8个知识点。上课时我让全班同学分成8个小组,每小组领走一张卡片,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卡片上的知识点在课本和历史地图册上找论据,然后每组派代表再进行陈述。学生领到任务后都很兴奋,每一小组的成员都能团结协作,积极寻找材料,由于历史地图册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在历史地图册上找到答案。例如有一卡片的内容是“北京人已经知道用火烧烤食物了”,学生很快在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第2~3页里找到所需的材料。完成任务的学生显得很有成就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提供了很多课外知识,设计了一些有趣的问题,上课时加以利用,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很有帮助。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第9页展示了唐都长安的平面图,在平面图的旁边提出两个问题。问题一:假设你是唐时的一名举子,你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要买必备用品,要去国子监,考中后要去赴国宴,要去大雁塔题名留念,你都要去长安城的哪些地方?问题二:请问唐长安城的城市布局有何特点?学生根据历史地图册上清晰完整的唐长安城布局图,能较快地找出答案。经常利用历史地图册开展课堂活动,能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历史地图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历史地图册根据历史课本内容设置了相对独立的单元,每单元内容由单元导读、地图、历史图片、读图等组成,内容非常丰富直观,历史线索整理得很完整。新学期一开始,就可以指导学生浏览整本历史地图册,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授课内容。开始讲授新单元的时候,单元导读发挥了巨大作用。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地图册》第一单元导读写道:“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日益强盛,19世纪中期,其侵略魔爪开始伸向中国。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抗争从未间断。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黄海血战、义和团抵抗八国联军等,表现了中华民族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和斗争精神。”这样的单元导读层次分明,突出重点知识。通过细读这篇单元导读,把分散到各课的知识点概括起来,学生可以很清晰地掌握本单元的脉络,后面的教学就显得轻松。历史知识又是互相联系的,利用历史地图册的单元导读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理解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实用性更强,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提高,为以后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历史地图册进行直观教学,充分感知历史

古人有“左图右史”的读史习惯,现代教学论认为,观察是历史思维的开始,也是探索、发现、思考的开始,历史地图册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历史的阵地。历史地图册内容非常丰富,图文并茂,就图而言,就有地图、图片、图表,这三者都是课本语言的延伸和补充,具有“以图代文”、“以图释文”的作用。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分析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空间概念,把抽象的历史事件还原于具有立体感、真实感、空间感的历史环境中,对事物的表述更生动、形象,更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28~29页展示了“西域图”、“张骞通西域图”、“丝绸之路图”、“班超经营西域图”,把西域的地理知识、人文知识、丝绸之路的路线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配上文字说明,把本课的内容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师上课时只要引导学生观察、阅读、思考,由学生讲解这四幅图的内容,教师再加以总结,就能很生动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对教学活动帮助较大的就是历史文物图。文物是历史文化遗存,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见证。日常生活中极难见到文物,历史地图册里的文物图片成为学生认识文物主要的途径。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第11页收集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铜立人像等文物图片,和课本的内容相呼应,让学生感到历史的真实感。

近现代史的历史地图册出现大量珍贵的历史人物图片,细腻传神地记录了近代历史人物的活动,这些近代历史人物学生通过其他渠道都能略知一二,历史人物图片的出现会让学生感到好像遇到老朋友一样觉得亲切,让学生对历史产生认同感,而图片的“现场性”则会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迅速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容易把已掌握的知识同课本的知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拓展。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上册28~29页展示了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及香港回归的有关图片,学生通过观察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表情、姿势,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揣摩两个领导人的内心世界。学生会想:“假如我是邓小平,我要怎么说?”从而进入历史人物的内心,把自己置身于历史现场,缩短与历史的距离,更具体地感知历史、认识历史,使知识得到升华。

四、利用历史地图册进行德育教育

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任务。在这一方面,历史地图册以其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给学生提供了培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肥沃土壤,更能打开学生的情感大门,更易于培养和上升情感。如体现古代科技成就、提升民族自豪感的都江堰、秦长城图;展示人格魅力,体现人物风采的左宗棠、、邓小平人物像;控诉西方列强对我国犯下罪行的《沙皇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示意图》等,强烈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在这些图片面前,学生更能进一步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含义,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激发,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这些,单靠语言表述是难于达到的。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这句话也概括了历史地图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功能。

历史地图册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不仅传播知识,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分析综合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运用历史地图册进行教学,是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非常直观的教具和课程资源,课堂上充分有效地利用历史地图册进行教学,必然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7

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2.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楚汉之争 D、城濮大战

3.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天子与诸候间的矛盾

C、诸候与士大夫之间的矛盾 D、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

4.西汉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

A、汉武帝 B、汉高祖

C、汉文帝 D、吕后

5.七年级开学后不久,某班转进一位新同学。在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时,他说:"我的姓和中国历第一个封建制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他姓( )

A.商 B.秦 C.夏 D.周

6.陈胜、吴广起义的独特历史作用是( )

A.以大无畏的精神,****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B.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永远闪耀光辉

C.首先提出平等、平均的口号

D.攻占郡县,沉重打击地主阶级的统治

7.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

A. 遇雨误期当斩

B. 秦的暴政

C. 陈胜要建立张楚政权

D. 看到被秦所灭的原六国的贵族都想恢复政权

8.秦始皇统治时期,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的事件是( )

A. 统一文字 B. 焚书坑儒

C. 统一度量衡 D. 修建长城

9.秦末农民战争中,对****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 长平之战

C.城濮之战 D. 马陵之战

10.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 指的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世袭制

11.他是我国历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白称赞他说:“秦王扫****,虎视何雄哉!”李白称赞他的功绩是( )

A. 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

B. 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C. 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影响深远

D. 创立了一套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2.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根本着眼点均在于

A.压制知识分子 B.有区别地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体制 D.加强君主****统治

13.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14.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他在政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拆分侯、王的封地 D、派张骞出使西域

15.假如你是汉朝的书生,你要到下列哪一学校接受国家高等教育( )

A、太学 B、郡学 C、县学 D、私塾16.最后****秦朝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

B、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C、刘邦领导的起义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17.下列人物中,哪一位的学说被秦始皇吸收并加以实践( )

A、孔子 B、董仲舒

C、老子 D、韩非子

18.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

A、战国时期 B、汉武帝时

C、汉高祖时期 D、秦始皇时期

19. 以下关于秦朝灭亡的史实,说法错误的是:

A. 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

B. 刘邦大军灭亡了秦朝

C. 项羽大军灭亡了秦朝

D. 项羽在巨鹿一战中大败了秦军的主力

20. 有关陈胜吴广起义,说法正确的是:

A. 起义发生于公元前208年

B. 起义军在大泽乡建立了政权

C. 起义军****了秦朝

D. 起义军没有****秦朝

21. 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是:

A. 临洮 辽东 B. 咸阳 渤海

C. 陇西 辽东 D. 临洮 咸阳

22. 以下秦始皇的措施中不利于秦朝发展的是:

A. 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B. 统一度量衡

C. 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字体 D. 焚书坑儒

23.秦朝的建立时间是:

A. 公元前221年 B. 公元前223年

C. 公元前222年 D. 公元前228年

24. 据史书记载: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A.御史大夫 B.丞相

C.锦衣卫 D.军机大臣

25.国家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指出:“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的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汉文帝两次派出使西域

②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现今的陕西西安

③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④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二次巡视荣成成山头。民国二十年,科学家宋健出生在荣成崖头宋家村。这两个时间也可表述为( )

A.公元前3世纪末、1931年 B.公元前3世纪初、1931年

C.公元前3世纪末、1932年 D.公元前3世纪初、1932年

27.“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是毛泽东用来评价古代四位帝王的诗词。其中与秦始皇有关的史实是

A.贞观之治 B.第一次统一中国

C.杯酒释兵权 D.巩固大一统王朝

28.据说欧洲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自从有了它,大大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它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最值得纪念的事件之一。它指的是

A.火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造纸术

29.“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下属于“秦皇”功绩的是

A.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制,改善用人制度 D.设立行省制度

30.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据下图判断,该长城修筑于( )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二、填空题

31.东汉时期,尤其是汉和帝之后,继位的皇帝年龄最小的1岁,的17岁,而且当时皇位更替频繁,出现了东汉政治统治的 特点。

32.秦朝中央政府设置的三个主要官职分别是 、 、 。

33.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 后,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强秦 的进攻

34.识图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分,请将答案填写在机读卡上。

1、观察图一,秦朝都城所在地是图中的哪一个英文字母代号:( )

2、观察图一,秦长城西起地点是图中的哪一个英文字母代号:( )

3、观察图二,220年曹丕建立的政权是图中的哪一个英文字母代号:( )

4、观察图二,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城市是图中的哪一个英文字母代号:( )

5、观察图二,诸葛亮治理蜀国时期使某一地区得到初步开发,它是图中的哪一个英文字母代号:( )

35.2013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起很多入关注,10月11日的附加赛和18日的总决赛中都有一道题目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有关:一题是汉武帝时出使西域的 ,另一题是宋太祖的名字 。

36.秦统一六国的决定性战役是 ;使秦朝走向灭亡的决定性战役是 。

37.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

38. 年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元朝建立后,在地方实行 制,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9.文史不分家,名言名句给人启迪,是历史的馈赠。请你结合下列名言名句写出对应的名人。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或轻于鸿毛。”(史学家)——

(2)“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封建帝王)——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 避之。”(近代禁烟英雄)——

(4)“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英国物理学家)——

40.为了夹击匈奴,汉武帝派_____ 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_____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三、问答题

41.阅读下列材料(计8分):

材料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 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春•雪》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在词中提到的“秦皇”是指什么人?( 1分)

(2)秦皇的最伟大功绩是什么?(2)

(3)材料二中反映的是秦朝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你知道是什么措施吗?秦朝为巩固统一又采取哪些措施?(4分)

(4)秦皇采取的哪项措施产生了消极影响? (1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o(18分)

材料一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一千多名官兵,乘海船横渡某海峡,到达夷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地之间的友好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回答,确保汉朝和西域频繁交往的通道被称为什么?(2分)“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哪一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分)

(2)材料二中的“夷州”是指今天哪一地区?(2分)它曾被哪两个殖民者侵占过?(2分)今年距最后一次被侵占时的那场战争已有多少周年?(2分)

(3)材料三中的“蕃”主要是指今天的哪一地区?(2分)这一地区是在哪个朝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2分)

(4)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我国对上述三个地区采取了什么政策?(4分)

4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王扫****,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请回答:

(1)秦王指的是谁?(1分)

(2)上述诗句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1分)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1分)这一年处于什么世纪的什么时期?(2分)

(3)秦王首先扫灭了哪个国家?(1分)

(4)秦王扫****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①是在汉代,②是在清代,③是在明代,④是在唐代。故选A。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起义。秦朝 统治者实行暴政,无休止征发徭役、繁重的赋税、苛刻的刑罚,终于激起了秦末农民起义。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后,刘邦战胜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称为西汉。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3.A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士大夫及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都是属于奴隶社会的矛盾,故都排除。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朝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武帝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武帝雄才大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选用人才、推行推恩令,解除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使儒家教育官方化。;军事上主动出击,打败匈奴,使北方边境得以安定。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之中的陈胜和吴广,设计杀死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举行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秦朝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的赋税也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那时的刑法残酷,单是死刑就有十多种,而且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严刑峻法的处治。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政治十分黑暗。所以,人民群众极端不满秦朝的统治。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读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的损失。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

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巨鹿之战在****秦朝统治中的作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秦都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10.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加强统治的措施。为了适应统一的形势,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所以规定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选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影响深远。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

1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统一中国的意义。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当时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快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为以后中国的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此统一的趋势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

1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和汉朝加强君主****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为了加强君主****,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3.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

1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大一统的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因此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5.A

【解析】

试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太学的识记。汉武帝为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在文化 方面,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灭亡有关知识的理解。,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刘邦进入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1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韩非子思想的准确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一统的汉朝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灭亡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最终灭亡秦朝的大军是刘邦大军,秦朝统治者最终向刘邦投降,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20.D.

【解析】

试题分 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暴政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于公元前208年,在大泽乡建立了政权,并且最终****了秦朝的统治,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2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为了抵抗匈奴的进攻,秦朝修建了秦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

2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 们知道:秦始皇通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巩固了秦朝的统治,而焚书坑儒阻碍了秦朝的发展,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

23.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

2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相关史实的准确理解与认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的准确理解,旨在强调的是此官的监察职能,A符合题意,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设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能,B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合题意,CD均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御史大夫

25 .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开通的,它的起点是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26.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和民国纪年的概念。判断某年是哪个世纪哪个年代,世纪由百位与其前面的数字构成一组数再加1,年代则看十位数,十位数是几就是几十年代,如公元前210年是公元前3世纪一十年代,通常一个世纪前面30年为这个世纪初,三十年代到60年代为这个世纪中期,最后十年为这个世纪末,再如公元前210年为公元前3世纪末;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公式如下:公元某某年=民国某某年+公元1911年,或者民国某某年=公元某某年-1911年,如1931年=民国20+1911年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

27.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与秦始皇有关的史实。四个选项中,A贞观之治是形容唐太宗的统治;B第一次统一中国的是秦王嬴政,他自称始皇帝,后人称之为秦始皇;C杯酒释兵权与宋太祖有关;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是汉武帝。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

28.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材料中欧洲人写《圣经》用的羊皮,是一种书写载体,因此,题文介绍的是造纸术。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2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历史功绩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历一个封建国家,修长城,统一货币,统一度衡量,修建灵渠,建立郡县制,据此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而B是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思想,C是隋唐时期,D是发生在元朝,故选A 。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秦王扫****”•秦始皇

30.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识图能力。图中的长城修筑于明朝,因为地图中已经标明了“明”字,这就告诉我们该长城修筑于明朝。

3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

试题解析:由于皇帝较小,因此需要离皇上比较近的人来帮助皇帝主持朝政,而当时在皇帝身边最近的人是宦官,但是,作为皇帝的母亲,他们也想通过操纵皇帝来获取自己的政治利益,因此,形成了东汉时前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局面。

32.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解析】

试题解析: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3.长平之战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长平之战的史实。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强秦的进攻。因为长平之战中,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使东方六国中大的赵国元气大杀。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34.1、B 2、A 3、A 4、B 5、C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秦朝都城的位置。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六国,建立了秦朝,定都咸阳,位于图一中的B处。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帝国的兴亡•秦朝的建立

2、本题考查的是秦长城的相关内容。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图一中的A处就是临洮,C处是辽东。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措施•秦长城

3、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魏国。220年曹丕废掉了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魏政权位于图二的A处。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国的建立

4、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南京城的相关内容。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城市是今天的南京,历东吴、东晋和南朝的都城都在今天的南京,东吴时称建业,位于图二中的B处。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东吴的都城

5、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蜀国。诸葛亮治理蜀国时期使西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它是图中的C处。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蜀国的经济开发

35.张骞;(1分)赵匡胤。(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时出使西域的人和宋太祖的名字。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国与内地的联系;宋太祖的名字叫赵匡胤,他于960年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考点: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36.长平之战;巨鹿之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长平之战和巨鹿之战的相关内容。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成为了秦统一六国的决定性战役。公元前207年,项羽的军队与秦军30万在巨鹿展开决战,项羽九战九捷,大败秦军,成为使秦朝走向灭亡的决定性战役。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帝国的兴亡•长平之战;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帝国的兴亡•巨鹿之战

37.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了“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焚书坑儒;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8.公元前221;行省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知识,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元朝建立后,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故答案是:公元前221;行省。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39.(1 )司马迁

(2)唐太宗李世民

(3)林则徐

(4)牛顿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司马迁的内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或轻于鸿毛。”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他著有《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它是我国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相关内容。“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从谏如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了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他注重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3)本题考查的是林则徐的相关内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出自近代禁烟英雄林则徐,这句话反映了林则徐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他领导的虎门销烟,振奋了民族精神,捍卫了民族尊严。

(4)本题考查的是牛顿的相关内容。“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现代科学之父”牛顿。 这句话反映了牛顿谦虚、严谨的科学态度。牛顿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的文化•司马迁与《史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鸦片战争的烽烟•虎门销烟;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构建文化的圣殿•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现代科学之父”牛顿

40.张骞 郑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为了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郑和下西洋

41.(1)指的是秦始皇嬴政。

(2)结束了春秋战国过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3)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北击匈奴;开发南疆,开凿灵渠。(3分,每答出其中一个措施即给1分)

(4)焚书坑儒。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历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为了适应统一的形势,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所以规定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词中提到的“秦皇”就是指秦始皇赢政。

(2)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功绩。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 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当时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快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为以后中国的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此统一的趋势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最主要的还是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统一。

(3)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材料中图很明显是把各国文字的不同写法统一成一种写法,因此,其措施就是统一文字。秦灭六国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钱;同时,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进行“焚书坑儒”。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不断进扰,采取积极的防御策略:他派大将蒙恬大兴反击匈奴,还修筑了万里长城。秦始皇还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兴修灵渠,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综上所述,本题答案: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北击匈奴;开发南疆,开凿灵渠。

(4)本题主要考查“焚书坑儒”的消极影响。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读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的损失。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

42.(18分)(1)丝绸之路;(2分)新疆;(2分)

(2)台湾;(2分)荷兰;(1分)日本;(1分)120周年;(2分)

(3)西藏或青藏高原一带;(2分)元朝;(2分)

(4)新疆、西藏: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分)台湾:一国两制;(2分)

【解析】

试题分 析:(1)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一所讲述的内容是丝绸之路开通的作用,因此,确保汉朝和西域频繁交往的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成为这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本题主要考查台湾的历史。材料二中的“夷洲”是指今天的台湾;它在明末清初中被荷兰占领;1895年,因为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日本通过中日《马关条约》占领台湾;今天距台湾最后一次被侵占的战争,即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

(3)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三主要讲述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因此,材料三中的“蕃”是指西藏或青藏高原一带;西藏地区在元朝时才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瓣,元朝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

(4)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新疆、西藏和台湾这三个地区采取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对新疆、西藏和台湾这三个地区采取的政策分别为:对新疆、西藏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台湾采取一国两制的政策。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三国鼎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政策•“和同为一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43.

(1)赢政

(2)统一中国 前221 前3世纪后期

(3)韩

(4)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征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嬴政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秦王扫****中的秦王指的是嬴政,因为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上述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秦王嬴政统一全国;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21年;这一年处于公元前3世纪的后期,因此本题的答案是:统一中国 前221 前3世纪后期。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8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种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涵盖着许多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和生存智慧,是稳定社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中华民族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围广大,内涵丰富,包括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传统节日、传统习俗、戏剧艺术、建筑文化、语言文字、医药医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古玩器物、饮食厨艺等文化现象。

二、国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初中语文课程的规定

2021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教材〔2021〕1号),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题内容、载体形式、学段要求、学科安排等要求。

(一)国家明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主题内涵

在主题内容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了中小学课程教材主要围绕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三大主题内涵进行教学:一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二是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三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二)国家明确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比较系统地介绍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灿烂文化的历史及伟大成就,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悠久历史及其对世界的意义,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的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古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格言警句、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13个类别,这些类别在初中语文课程中都能找到。

三、情景语境策略在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情景语境最开始是言语活动的一个解析单位,但后来也逐渐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所谓情景语境策略,即在语用过程中,通过多种手段营造恰当而生动的情景语境促进交际。因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符号,缺乏直接观感,又往往用初中生还不能十分理解的文言文来表达,在理解上存在难度,情景语境策略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研究发现,从教学课堂与文化历史之间的构造关系的角度,可以将情景语境划分为再现式情景语境、代入式情景语境、对比式情景语境、再造式情景语境等四种类别。这四种类型情景语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的传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一)再现式情景语境

再现式情景语境即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场景,尽量还原传统文化关键因素,使学生与教师进入到传统文化典型场景进行文化传承。比较适合运用再现式情景语境进行教学的,无疑是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两大类传统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教育部编写审定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涉及风俗习惯的主要包括:庙会(鲁迅《五猖会》七年级上册)、送别(李白《渡荆门送别》八年级上册、朱自清《背影》八年级上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年级下册、李白《送友人》八年级下册)、踏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八年级上册、欧阳修《采桑子》八年级上册)、社戏(鲁迅《社戏》八年级下册)、腰鼓舞蹈表演(刘成章《安塞腰鼓》八年级下册)、灯会(吴伯箫《灯笼》八年级下册)、书信(傅雷《傅雷家书》八年级下册)、满月酒(刘绍棠《蒲柳人家》九年级下册)、打猎(苏轼《破阵子·密州出猎》九年级下册),主要涉及9类14篇文章。涉及传统节日主要包括:过年(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七年级下册)、中秋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九年级上册、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九年级下册),主要涉及2类3篇文章。在这些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中,对一些大型的风俗或节日,如过年或中秋节、春游,学生已经比较熟悉,不必创设情景。在这里,可以选择“灯会”作为主题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全班划分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款灯笼,写上灯谜或祝福语,在晚上熄灯挂上灯笼,全班模拟进行短暂灯会,让学生通过再造的灯会场景切身体会到中华传统习俗的伟大之处,受到其文化熏陶。教师再加以总结引导,普及灯会常识,探讨灯笼由来、发展、种类及其作用,开阔学生视野、升华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

(二)代入式情景语境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据统计,在教育部编写审定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共收录古诗词82首,其中古诗62首,词20首。82首诗词,时间从上古到现代,跨越历朝历代,主题思想也是丰富多彩,有览胜咏怀,如曹操《观沧海》(七年级上册)、王湾《次北固山下》(七年级上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七年级上册)、温庭筠《商山早行》(九年级上册)、张养浩《山坡羊·潼山怀古》(九年级下册)等,有爱情吟唱,如《关雎》《蒹葭》(八年级下册),有离情送别,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年级下册)、李白《渡荆门送别》(八年级上册),有登高抒怀,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七年级下册)、王安石《登飞来峰》(七年级下册)等,也有抒发爱国情怀,如李贺《雁门太守行》(八年级上册)等。虽然古诗词各具特色,写作背景也不同,但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在某一瞬间触发思绪或感情。在教学中注意创设这个情景,在模拟环境中让学生代替作者进行观察、思考,看是否也能产生同样的思绪或感情,这就是代入式情景语境。代入式情景语境可以让学生扮演诗词作者,对诗词主题更有代入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如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班上临时开辟一条“离别通道”,“王勃”在这头挥手送别,“杜少府”在那头泪如雨下,两边都是“哭哭啼啼、伤心欲绝的行人”,试问学生如果是“王勃”,他能想到什么?如果要作诗一首送给极有可能一去不复返的友人,诗上要写什么内容?这么一代入,学生就会产生离别的心绪,然后更能理解和敬佩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三)对比式情景语境

格言警句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散文、歌赋中,也包含有不少的格言警句。如《论语》十二章(七年级上册)中,包括一日三省、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格言警句;《资治通鉴》中《孙权劝学》(七年级上册)中“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等。在教授此类文章时,可以创设对比式情景语境,即创设模拟环境,学生自己与作者进行对比,察看与作者的差距,从而更深刻地领悟格言警句中蕴含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凡魅力。如在教授《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八年级下册)时,可以创设孔子讲课情景,面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比较好?”的学生提问,你会作何回答?学生分组饰演“教师”,分别说出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制度,然后再与孔子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观点进行相比,再将现在的开放时代与孔子所处的封闭时代进行对比,就能更好地理解世代追求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多么超越时代,中国人民是多么热爱和平、渴望秩序。

(四)再造式情景语境

汉字是最能代表中国书法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书法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形式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初中语文课程要“立足汉字与文化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书法之美,体悟汉字魅力”。虽然在初中语文课本上没有单独开辟汉字为主题的课程,但在八年级上册设置了“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主题,学生可以在本节综合性学习主题中,寻找包括石刻等文化遗产,也可以寻找其他的文字作品。在教授汉字文化时,可以创设再造式情景语境,即创设文字尚未发明时期场景,“你如何记录生活和传承文化?”让学生在几乎无可利用的环境中,想方设法记录生活、表达想法、传承知识。在这个再次创造的过程中,学生思路会彻底打开,最终能够切身体会到象形文字的精妙,深刻理解汉字蕴含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样,再造式情景语境也适合在教授古诗词,创设与古诗词相似的环境,让学生重新“创造”诗词,重走作者心路历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理解古诗词蕴含的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之,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实施恰当的情景语境策略,能够很好地拉近学生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更立体、更生活化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认同和向往。情景语境并非耗事巨大、矫揉造作的铺陈之作,而是目标明确、精准施力的传授捷径,对初中语文课程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9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3 丑小鸭

4 诗两首

5 伤仲永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第二单元

6 黄河颂

7 最后一课

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19 土地的誓言

10 木兰诗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

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3 音乐巨人贝多芬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15 孙权劝学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我也追“星”

第四单元

16 社戏

17 安塞腰鼓

18 竹影

19 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20 口技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戏曲大舞台

第五单元

21 伟大的悲剧

22 荒岛余生

23 登上地球之巅

24 真正的英雄

25 短文两篇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

第六单元

26 珍珠鸟

27 斑羚飞渡

28 华南虎

29 马

30 狼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马的世界

课外古诗词背诵

名著导读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附录 临摹、欣赏:颜体书法

汉语词类表(实词)

七年级语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知识总结

本文多处用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极富说服力,如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回环曲折”“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这些比喻都是作者内心深处豪情的自然流露,着重其“神似”。

重难点句子

1.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句中用“长江大河”比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势不可当,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 “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国运。这些比喻蕴含着深刻哲理,洋溢着豪情壮志。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这种“冒险的美趣”其实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奋斗的快乐、幸福。这句话向我们展示了: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中会遇到艰难险阻,对于具有雄健的精神的国民而言,也给他们提供了领略奇绝壮绝景致的机会,这是奋斗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豪情。

3.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中华民族当时正走在崎岖险峻的道路上,这样的道路富有挑战性。那些目光短浅、畏惧斗争的人们只会垂头丧气,不敢前进,只有富有冒险精神、挑战精神、雄健精神的人才会体会到其中“壮美的趣味”,这一句既是对奋勇前进的革命者深情的颂赞和鼓励,也是对畏惧者、怯弱者、徘徊者的鞭策。

看了“人教版初一下语文目录”的人还看了:

1.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目录

2.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目录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10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

A.人口大量南迁 B.张骞出使西域

C.孝文帝改革 D.江南的开发

3.汉字是公认的人类历形态最美、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下列作品中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

4.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5.“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学习汉族礼法。”这些内容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管仲 B.商鞅

C.秦孝公 D.北魏孝文帝

6.下列图片选自同一本著作,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些图片出自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7.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8.“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下列哪个时期?

A.魏晋时期 B.唐朝中后期

C.南宋 D.元朝

9.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了里氏7.0级地震。在三国时期,这一带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A、魏 B、蜀 C、吴 D、西晋

10.祖冲之在数学领域最突出的成就是

A、造出了千里船

B、利用并发展了前人创造的“割圆术”

C、写了一部数学著作《缀术》

D、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1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淝水之战 C、牧野之战 D、官渡之战

12.南朝时期,促成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客观条件是 ( )

A.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B.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

C.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D.统治者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13.下列选项中搭配错误的一组是

A.《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B.《兰亭序》 —— 顾恺之

C.《齐民要术》 —— 贾思勰 D.《水经注》 —— 郦道元

14.在影视作品中,因为出现不合历史的场景、物品或前后场景不一致,被 称为“穿帮”。电视剧《三国》摄制组布置了一个曹植的书房场景,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回答,哪个道具的出现会导致“穿帮”

A.椅子上放着一件丝绸衣服 B.书桌上有一摞书籍

C.墙上挂有《洛神赋图》 D.桌上放有一盘葡萄

15.人们常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政权曾在洛阳定都的有

①西周 ②曹魏 ③西晋 ④东晋 ⑤北魏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16.贾思勰是我国古代的农学家,他编著的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 )

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水经注》  D.《兰亭集序》

17.江南经济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列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不相关的( )

A.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B.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

C.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北方先进生产技术传入南方

18.下图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这种人口大规模南迁的情况开始于( )

A.西汉 B.东汉末年

C.三国  D.西晋

19.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两次战役都是历的以少胜多战例

B.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0.北魏孝文帝改革带头纳汉女为妃,让弟弟娶汉女为妻;改姓为元;对30 岁以下仍讲胡语者“降爵黜官”。孝文帝的这些措施是()

A.得到了全体贵族的支持 B.有利于北魏统一全国

C.阻碍了汉族文化发展 D.促进了民族融合21.“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的历史故事,下列古典小说中包含这些故事的是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22.南京是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定都南京的是

①曹魏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吴 ⑤北魏 ⑥南朝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⑥

23.“……由是操之势力,不能复至南方,而三国之势遂定”,奠定这一局面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 B.牧野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24.下列艺术品问世时间距离诸葛亮生活的年代最远的是:

A. 《兰亭序》 B. 《洛神赋图》

C. 《女史箴图》 D. 龙门石窟佛像

25.下列关于石窟艺术表达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田园诗意境 B.包含外来艺术特色

C.不限于雕刻艺术 D.佛教盛行的结果

26.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中没有( )

A.北方战事多,南方战事较少,相对安定

B.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

C.北方人民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

D.南方遍布人工运河

27.“三 顾频繁天下计,一朝晤对老臣心。”这是一幅有关三国人物的联语。此处“老臣”是指( )

A.刘备 B.关羽 C.张飞 D.诸葛亮

2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语出( )

A.司马迁 B.曹操 C.曹丕 D.曹植

29.有人说:“我们国家的历史是一部改革与创新的波澜画卷。”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

A.打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 B.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

C.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0.“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史实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②唐沿用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③辽仿效中央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汉人

④清朝时,反击沙俄入侵,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二、填空题

31.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有的人的事迹影响千代,有的人的行为左右一个时代。以下这些人物你熟悉吗?

(1)我国的四大发明享誉全球,人物l在这方面做出的贡献是 。

(2)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人物2的名字命名,他在数学领域的一项突出成就世界近一千年。该人物是 。

(3)人物3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媒体称为“东方魔稻”,他是 。

(4)人物4相信大地是球形的,以欧洲向西航行,一定能到达东方,他最后发现了美洲大陆。他的名字是 。

(5)“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说这句名育的是人物5。他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 。

32.唐诗《蜀道难》是 代表作之一,古蜀国是刘备建立的,都城在 。

33.安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成就辉煌。

(1)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87万大军攻打东晋,东晋以少胜多,此战役是 。

(2) 1898年,安徽巡抚 在安庆创办求是学堂,开了安徽近代教育之先河。

(3) 1984年安徽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在合肥成立。拉开了全省兴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序幕。

34.安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1)“草木皆兵”出自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______。

(2)明清时期,徽商兴盛,在江南各地尤为活跃,有“______”之说。徽商好儒,极重视______。

(3)改革开放后,1985年,第一届安徽______洽谈会在合肥举行,此后每年举行一次。

3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明成祖把都城从 迁到北京。

36.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促进了安徽经济的繁荣。

(1)_____后,前秦政权瓦解,东晋相对安定,江南经济有所发展。

(2)徽商活动范围广,许多集镇因徽州商帮而起,故江南流行“________ ”之说 。

(3)安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安徽近代工矿业以1877年杨德创办的_______为开端。

37.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正确答案。

(1)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3)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5)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38.我国古代许多作品为后世所传诵。

(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________。

(2)东汉时期具有当时 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学名著 ______________ 。

(3)老子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作品是______________。

(4)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医圣的作品______________。

(5)王羲之的作品,天下第一行书是________。三、问答题

39.阅读下列 材料: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江南为之盛国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请回答:

(1)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2)江南经济迅速得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分)

(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分)

40.(8分)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与历史的发展相始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仿南朝制定官制,妇女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材料二:在危机不断恶化的危急形势下,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32年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他在接受提名人的演说中说:“我向你们,也向我自己发誓:一定要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2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哪次改革?(2分)这次改革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

(2)材料二中的“危机”指什么?(2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2分)

41.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公元前202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二:公元208年,曹操帅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的是哪两次战役?(2分)这两次战役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2分)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现象?(2分)

(2)材料三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2分)他的抱负实现了吗?(1分)

(3)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结局如何?(1分)

(4)材料二反映的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2分)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采取了很多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3.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我国古代的书法成就。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是东晋王羲之的作品《兰亭序》,也就是C图。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的理解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由于战乱,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为南方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北方的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系逐渐融合起来,其中把小麦等的种植方法也带去了南方,这样,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饭外,还有面食,栗米饭等北方食品,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融合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材料中“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学习 汉族礼法。”,这些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 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天工开物》的相关内容。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各种农作物和手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种植加工以及手工业生产技术,上图反映的就是《天工开物》的内容,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天工开物》

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江南经济的开发的相关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下,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使江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再加上民族融合的影响,使得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故选A。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的发展

8.C

【解析】

试题分析:学生要读懂材料再进行选择,材料反映的是“东南”已经成为全国财政的主要来源。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经济重心就不断南移,到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故选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

9.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刘备占据湖北及湖南的大部分地区,还向西占领了四川,孙权据长江以南,故选B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1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祖冲之的成就。祖冲之是南朝时期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机械制造家,他一生成就很多,最突出的是在圆周率方面,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人。故选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11.D

【解析】

试题分析:东汉末年比较的战役有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展开战争,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故选D项。牧野之战发生在商周之间,淝水之战发生于东晋与前秦之间。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1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江南经济的开发的原因。南朝时期,促成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客观条件是北方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A、C、D均属于主观原因,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的开发

1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著作与作者的搭配。《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兰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不是顾恺之,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所以B项搭配错误。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医圣”张仲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世界的科学技术•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世界的科学技术•郦道元和《水经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书圣”王羲之

1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时期的相关内容。三国时期人们会穿丝绸衣服。汉朝时期造纸术就发明了并得到改进,所以三国时期会有书籍。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辟后,西域的葡萄就已经传入我国,所以三国时会有葡萄。《洛神赋图》是东晋人顾恺之的作品,不会出现在三国时期,所以答案选C。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先进的科学技术•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顾恺之和绘画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历曾经定都洛阳的政权。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东晋定都在今天的南京。曹魏、西晋、北魏都曾定都洛阳,所以②③⑤符合题意,答案选B。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西周的更迭•西周的建立;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曹魏的建立;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北方的民族汇聚•北魏孝文帝改革

1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的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的农学家,写有《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所以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开发的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B、C、D都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而A选项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与江南地区开发二者一北一南,没有关系,所以选A。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

1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族融合的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而许多中原人为了躲避战乱,逃亡江南地区。所以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江南地区的开发

19.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鼎立的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与曹操)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官渡之战曹操获得胜利,而赤壁之战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所以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2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包括: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措施,这些措施都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21.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题文中“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的历史故事,均发生于东汉末年、三国 初年,因此它们出 自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2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南京的历史的相关内容。历东吴、东晋和南朝的都城都在今天的南京。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都在今天的洛阳,所以答案选B。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北方的民族汇聚•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南方经济的发展•淝水之战

2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的军队,曹操无力南下,为后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答案选D。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

24.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诸葛亮生活的年代的识记。诸葛亮生活在三国时期,《兰亭序》、《洛神赋图》、《女史箴图》都是东汉的作品,龙门石窟佛像则是南北朝石窟艺术的杰作。东汉和三国距离年代近。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2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石窟艺术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为了宣传佛教,南北朝时出现石窟艺术。石窟艺术继承了秦汉以来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2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的准确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北方战事多,南方战事较少,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劳动力,北方人民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南北方人民共同劳动。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

2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中出现“三顾频繁天下计,一朝晤对老臣心。”这是一幅有关三国人物的联语。给我们解题提供了重要信息,老臣是三国人物,三顾应是三顾茅庐,和诸葛亮有关。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2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曹操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曹操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其的作品《龟虽寿》的名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故此题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

2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因此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

30.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②唐沿用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③辽仿效中央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汉人;④清朝时,反击沙俄入侵,取得雅克萨之战的胜利。这四件事中,①和③是符合“国家统一,民族融合”潮流的主题,②是加强中央集权制的主题,④是符合抗击外来侵略的主题。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31.

(1)改进造纸术;(2)祖冲之;(3)袁隆平;(4)哥伦布;(5)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的历史人物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我国的四大发明享誉全球,人物l,东汉的蔡伦在这方面做出的贡献是改进造纸术;(2)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人物2祖冲之的名字命名,他在数学领域的一项突出成就世界近一千年;(3)人物3是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媒体称为“东方魔稻”;(4)人物4是哥伦布,他相信大地是球形的,以欧洲向西航行,一定能到达东方,他最后发现了美洲大陆;(5)“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说这句名育的是人物5牛顿,他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祖冲之和圆周率;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籼型杂交水稻;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新航路的开辟•科学和思想的力量•科学的革命

32.李白 成都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繁荣文化的代表唐诗的相关知识,《蜀道难》是唐朝影响的诗人李白写的赞美名山大川的代表作之一,古蜀国是刘备称帝建立汉的地方,史称蜀,都城在成都。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鼎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33.

(1)淝水之战

(2)邓华熙

(3)安利人造革有限公司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淝水之战相关知识,准确记忆课本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87万大军攻打东晋,东晋以少胜多,此战役是淝水之战。

(2)本题考查安徽近代教育发展相关知识,对安徽地方史进行系统学习即可回答,1898年,安徽巡抚邓华熙在安庆创办求是学堂,开了安徽近代教育之先河。

(3)本题考查安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相关知识,结合安徽地方史即可回答,1984年安徽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安利人造革有限公司在合肥成立。拉开了全省兴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序幕。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安徽地方史

34.

(1)淝水之战 (2)无徽不成镇 、文化教育(3)对外经济贸易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淝水之战相关史实的掌握。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率百万大军南侵,谢玄以少量精兵打了胜仗,这就是的淝水之战。苻坚兵败,登寿阳城,见八公山上草木连绵,以为山上布满了晋兵,全军惊惶败逃。"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典故就是出自 此战。

(2)此题考查是明清经济发展的史实,安徽商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徽商兴盛”意思是安徽的商人很多,在江南地区的市场安徽商人占多数,支撑着江南地区商业的发展。所以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徽商好儒”,“儒”儒学这里指思想文化,代表的是安徽商人还比较重视文化教育。

(3)此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后,南方地位的发展,特别是安徽地区发展的史实。题干中说“改革开放后”所以在安徽举行的洽谈会,肯定是跟开放有关,联系课本所学知识,确定答案是“对外经济贸易”。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册•国家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35.洛阳 南京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北魏历史和明朝明成祖的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并于1421年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36.(1)淝水之战 (2) 无徽不成镇 (3)池州煤矿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内容。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瓦解,东晋相对安定,江南经济有所发展。

(2)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徽商的相关内容。徽商活动范围广,资本雄厚,形成了商帮,许多集镇因徽州商帮而起,故江南流行“无徽不成镇”之说。

(3)本题考查的是安徽工业的起步。安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安徽近代工矿业以1877年杨德创办的池州煤矿为开端。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南方经济的发展;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明清经济发展•徽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近代工业的兴起

37.(1)统一国家的建立(或大一统)。(2)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3)鸦片战争。(4)五四运动。(5)三大改造基本完成。(6)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1、2小题考查中国古代不同阶段的特征,是中国古代史单元章节的大标题。3、4、5、6小题则是识记层次的要求。

38.(1)《齐民要术》(2)《九章算术》(3)《道德经》(4)《伤寒杂病论》(5)《兰亭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的作品。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齐民要术》;东汉时期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学名著是《九章算术》;老子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作品是《道德经》;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医圣的作品是《伤寒杂病论》;王羲之的作品,天下第一行书是《兰亭序》。

39.

(1)江南经济发展繁荣

(2)①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多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统治者重视。

(3)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问考查的是我国江南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材料分析题,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做到一边读材料一边读设问。要理解题意,紧密结合材料。从题干和材料中找出提示的关键词。“江南为之国盛,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说明江南经济很繁荣,农业丰收、生产的丝绵发达,可以供天下使用。

(2)此问考查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属于 基础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相关史实的识记能力。结合课本经济重心的南移,学生可以答出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多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②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统治者重视。

(3)此问是此问是总结性能力题,是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总结,考察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及其表达能力。这种类型的题,可提示学生按照前面问题答案来答。通过对前面一、二问比较,学生可知南方经济发展繁荣,超过了北方。可见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40.(1)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2分)意义: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2分)

(2)危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2分)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从材料一提供的史料来看,它的内容始终是围绕“学习汉族文化”这一主题叙述,这说明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具体表现为: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2)本题主要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材料二中“危机不断恶化的危急形势”指的是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日益恶化的危急形势,为此,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41.

(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少胜多;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2)统一中国;没有。

(3)官渡之战,胜利;赤壁之战,失败。

(4)三国鼎立形成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相关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所给时间和战争双方可判断材料一说的是官渡之战,材料二说的是赤壁之战,两次战役的共同特点为以少胜多;两次战争都出现在东汉末年,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可知,两次战争反映的社会现象的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社会现象。

(2)本题考查三国鼎立中有关曹操的知识,结合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联系当时南北分裂的社会状况,可知,诗中“志在千里”反映了曹操的雄心壮志是统一全国,他的抱负没有实现。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11

1.忌口头禅

在课堂中,教师是通过语言来向学生传授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杜绝口头禅。可能教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课文内容没讲错就行,但对学生影响是巨大的。有一次,我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历史的《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时,讲的生动有趣,引经据典,气氛活跃。下课时,本以为收效不错。没想到有两个学生跑来告诉我,说他们对这节课听了很烦。原来我一节课下来,讲了有二百多个“是哇”,他们都用练习簿记着。我顿时愕然,一句简单的“是哇”,把我讲述的课文内容都掩盖了,正像俗话说的“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一些细节,少说一些跟课堂教学无关的废话,要反思自己的说话特点,进而消除口头禅。

2.忌重复嗦

要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必然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明快简洁,达到要言不烦,一语中的。但在教学中,教师总过于担心学生对所讲内容不明白,一而再,再而三地讲,重复嗦。学生因此感到烦恼反感,甚至对历史课失去兴趣。所以教师最好是在上课前把要说的每一句话写下来,然后进行修改,把不必要的字句删掉,经过锤炼,然后背下来。

二、注重提问方式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手段,历史亦不例外。如何通过提问取得好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方式是主要的。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甲午中日战争》时,大多数教师会这样问:甲午战争在什么时候爆发?订立了什么条约?割了什么地方?赔了多少钱?标志着什么?这样问虽然是达到了学习目标,但学生学到了什么?结果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提问而去死记硬背,成天去研究割地赔款,这有何用?又能怎么样?这样的提问只能使学生成了一部部标准的复读机,谈何去思考?学生又怎样去思考?

历史教学不单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史实,更重要的是懂得以史为镜,去思考未来。同样的课题可否换一个方式提问?甲午战争我们是输了,但在21世纪,假设又和日本爆发战争,会在什么时候?会因为什么而爆发?是因为问题或其它问题?中国能赢吗?赢在那里?如果输的话,又输在什么地方?这样问,不但与现实相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去进一步了解课文,而且引发学生去思考,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知识的深度。同样的课题提问方式不同,效果就不同。好的提问方式,能促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水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注重情景再现

1.想象再现

历史教学大多内容讲述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些情景离我们遥远悠久,无法亲临其境,学生比较困难去理解。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去描述想象。如教授七年级下册历史《郑和下西洋》,郑和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七次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为什么说是壮举呢?教师可让学生想象郑和下西洋在途中的情景:会遇到缺水,饥饿,风暴,航行时间长,在茫茫大海上没有什么娱乐,无聊,海盗的袭击,有可能撞上暗礁……学生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回答出来。学生的想象被激活了,收到不用教师多言而学生自明的效果。

2.视频再现

很多历史情景可以视频再现,它直观现象,给学生感官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甚至引起学生的震撼共鸣。如在教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大战的扩大与转折》珍珠港事件时,教师再怎么讲,口沫飞扬,学生就是不大了解当时的场面,懵懵懂懂。千言万语还不如适时插播好莱坞拍摄的电影《偷袭珍珠港》,学生马上兴趣盎然。视频再现可以帮助有效去了解课文,生动鲜明,加深印象,完成学习目标。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12

B.山西是中国抗战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C.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曾在山西境内多次转战

D.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今年,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体现了

①对受害者生命的尊重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③要增强民族凝聚力 ④勿忘国耻,爱好和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与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4.仔细阅读下表,它反映的是( )

时间 指挥者 规模 战绩

1940年8—12月 彭德怀 八路军投入105个团 毙伤日伪军25000多人

A.百团大战 B.台儿庄战役 C.辽沈战役 D.贺胜桥战役

5. 中日双方代表就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洽谈是在

A.常德 B.长沙 C.岳阳 D.芷江

6.既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又参加重庆谈判的中国共产党代表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王若飞 D.朱德

7.1940年8月,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一场大规 模破袭战,给日军以极大震撼。日军把这场战役称为“挖心战”,这场战役是

A.血战卢沟桥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8. 西安事变对时局发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国共两党关系恶化 B.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国共第二次合作

9.“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10.西安事变与重庆谈 判都是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同点有

①张学良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都初步出现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局面

④都预示着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1.每年的8月15日,全中国都要举行或大或小的纪念活动,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长征的胜利

C、武昌起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1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不断奋斗。下列哪一事件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遵义会议 D.抗日战争

13.抗日战争中,李宗仁指挥******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是

A.嫩江大桥之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4.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百团大战”资料卡片。其中表述错误的是百团大战的

A.背景B.时间C.指挥D.意义

15.“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西安事变

16.某知识竞赛的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组词语:“华清池、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由此判断,该题正确答案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西安事变 D.重庆谈判

17.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七七事变的爆发 B.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方针

C.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发生了变化 D.日本不断扩大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8.“‘攘外安内’蒋主张,夜赠领土百万方,金陵城头发乱令,叫尔小民做羔羊……”,这首歌谣控诉了蒋介石对日军侵略采取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沦陷。与该歌谣创作背景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百团大战

C.卢沟桥事变 D.台儿庄战役

19.“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首国歌的名字是( )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

C、《我爱你,中国》 D、《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0.张敏同学对抗日战争初期的一场战役作了如下描述:战场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略地位重要。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取得抗战以来的胜利。该战役为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太原会战21.时下漫画常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反映某一时期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图是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的作品 --《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这幕童话反映的事件是

A.南京大屠杀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22.西安事变结束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是指

A.西安事变最终获得和平解决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3.在该斗争中,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时至今年7月已有60周年。它应该是( )

A.肃清****** B.抗日战争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24.“……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了他们的热血。”这描述的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B.南昌起义的首创精神

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 D.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迈

25.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靖国神社供奉的甲级战犯中松井石根作为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兼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有意纵容部队施行种种暴行,负有不可推卸的战争罪责。松井石根有意纵容部队屠杀30万中国人的城市是

A.上海 B.南京 C.华中 D.北平

26.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疯狂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激起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奋起抗击日本侵略。下 列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事实是 ( )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②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③台儿庄保卫战 ④美国“飞虎队”参加对日作战

⑤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⑥重庆谈判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⑤

27.在学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过程中,某同学整理制作了下面的表格。其中出现明显错误的是

序号 事件 时间 作用

① 卢沟桥抗战 1937年7月 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② 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7年9月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③ 台儿庄战役 1938年春天 取得抗战开始以来的重大胜利

④ 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A.① B.② C.③ D.④

28.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 纪念日,把12月13日设立为 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A.卢沟桥事变 细菌战 B.卢沟桥事变 南京大屠杀

C.抗日战争胜利 南京大屠杀 D.抗日战争胜利 细菌战

29.在历史学习中,常常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有因果关系的是

①铁农具牛耕技术的推广与商秧变法 ②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

③军机处设立与封建皇权加强 ④七七事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二、填空题

30.抗战期间,南京被日本占领后,国民政府的陪都是 。

31.1938年,徐州会战中,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指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1940年,八路军在 指挥下取得百团大战的胜 利。

32.根据提示,写出下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历史事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2分)

(3)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2分)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2分)

(5)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分)

33.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_________》,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_______ ”、“_______ ”“ _______ ”三民主义。

(2) 1936年12月,_________、________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无理拒绝。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他们于12日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______________”。

(3)为了粉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_______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发起了“______________”,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战役。

(4)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版的。

三、问答题

34.(8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忌日。

(1)材料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行驶什么权力?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这两个纪念日的目的是什么?(3分)

材料二:1945年9月,重庆新闻界举行欢庆抗战胜利的盛大宴会,国共两党代表及各界知名人士和记者欢聚一堂。席间,文人以猜谜为乐,议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为谜面,以中国历史人物为谜底。与会人员纷纷亮出各自的谜底……

(2)请你参与,从你所知的或下面提供的人物中做2个谜底并解释理由。(3分)

示例: 苏武——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歼灭了日本精锐部队关东军

(温馨提示:毛遂、共工(神话人物)、蒋干、屈原、华佗、袁世凯……仅供参考)

(3)距今120年前,日本也曾发动过一次侵华战争, 请写出该战争的名称并说说该战争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分)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同内地交流合作提高到新水平。推动两岸关系实现重大转折,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签署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两岸全方位交往格局,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摘自《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二 中新网4月23日电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2013年4月23日,正在中国钓鱼岛海域正常巡航的中国海监51、23、46船编队发现,多艘日本船只在我钓鱼岛海域活动。

材料三2014、01、21台湾名嘴汇 2014再见甲午年 中日关系风云诡谲就2013年12月26号,安倍晋三在执政一周年之际,不顾中国人民在内的受害国家反对,参拜了供奉有东条英机和广田弘毅等14名甲级战犯,2000多名乙级战犯和丙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发表评论。

当前党和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2分)

(2)中国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创建于什么运动中?120年前的甲午年中国海军在哪次战争遭到毁灭性的惨败?(2分)在该战争中面对日本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你写出中国近代为国捐躯的一位海军将领。(1分)

(3)列举古代中上,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一例。(1分)近代,日本侵略者屡次在我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请列举一例。(1分)

(4)当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2分)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如何正确对待中日关系。(2分)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八路军在山西开辟敌后抗日战场的相关内容。根据上述材料可知,山西是八路军在华北抗日的主要地区之一,抗战期间八路军总部曾在山西境内多次转战,山西的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抗战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是延安,不是山西,所以答案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抗日敌后战场的开辟

2.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能力。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后人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今年,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体现了对受害者生命的尊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勿忘国耻,爱好和平。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七七卢沟桥事变的准确认识,解题的关键是“1937年7月8日”,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七七事变

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的相关知识,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彭德怀领导了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的战役,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能力,材料中“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是解题的关键信息,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中日双方代表在芷江就日军投降的有关具体问题进行洽谈,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谈判;1945年,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赴重庆谈判,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内战烽火

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1940年8月”、“华北地区”,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彭德怀在1940年8月,在华北地区指挥八路军主动出击,抗日日军,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场战役。A发生在1937年7月;B发生在1937年8月;C在1938年初,由李宗仁指挥******军队取得。故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安事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西安事变”、“时局”,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在中共等多方面的努力下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口头上答应联共抗日,西安事变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9.C

【解析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第一次全民族”、“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 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也由此开始。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 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已被蒋介石软禁,他并未参加重庆谈判,而重庆谈判时抗战已经取得了胜利,①④排除,所以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西安事变1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所以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抗日战争的胜利

1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知识点。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在1911年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故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1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台儿庄战役知识点。嫩江大桥战役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进行激战;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1940年8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1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团大战知识点。仔细阅读资料卡片,结合课本所学分析,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由彭德怀指挥,这次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战役,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故答案为A。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1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七七事变知识点。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标志;八一三事变发生在七七事变后的1937年8月;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故答案为B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的信息“兵谏”、“联共抗日”、“和平解决”,结合课本所学,1936年由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结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故答案为C。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1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知识点。A、B、C、D四个选项都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或者背景;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随着日本对中国侵略的不断扩大,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答案为D。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8.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的信息“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沦陷”结合课本所学,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使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三千万同胞沦为亡国奴。故答案为A。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1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在1949年9月的第一届政协会议上,确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故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0.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台儿庄战役的相关内容。台儿庄位于徐州东北60千米,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战略地位重要。台儿庄战役从1938年3月开始,敌我双方展开拉锯战。近20天后,中国军队歼敌两个最精锐的师团,取得抗战以来的胜利,故选B。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台儿庄战役2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内容。漫画家张仃1946年完成的的作品--《十五年前的一幕童话》反映的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由于 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方针,导致东三省很快沦陷。这幅漫画主要讽刺的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九一八事变

2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后来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所以这里的“统一”是指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故选C。

考点: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西安事变

23.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的 相关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A、D不属于反侵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是1953年7月,至2013年7月,抗日战争胜利则是1945年8月15日,计算可得2013年是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所以选C。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最可爱的人•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2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日寇的铁蹄不断踏向中国大片的领土。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全国人民逐渐团结起来,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四万万同胞的全民族抗战,最终经过八年的艰苦斗争,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第一次取得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起来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 的国际地位,成为中华历史的伟大转折。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25.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达30万人以上,因此,松井石根有意纵容部队屠杀30万中国人的城市是南京。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26.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事实。六个史实中,美国“飞虎队”参加对日作战不 能反映中华民族全民抗战,只能反映美国援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2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有关知识的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卢沟桥抗战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标志。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

28.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2014年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把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因为日本于1945年9月2日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37年12月31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开始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故答案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2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重大事件,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铁农具牛耕技术的推广推动了商秧变法;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军机处设立是封建皇权加强的表现;七七事变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没有因果关系,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归不作亡国奴

30.重庆

【解析】

试题解析:1937年12月,日本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31.李宗仁;(1分)彭德怀。(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指挥官。1938年,徐州会战中,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第一次大捷;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取得百团大战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的战役。

考点: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

32.(1)鸦片(2分)

(2)五四(2分)

(3)西安事变(2分)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新中国)(2分)

(5)社会主义改造(或三大改造)(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形式上仍是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但实际上丧失了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等。

(2)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的事件。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因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两党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两党关系逐渐朝着合作抗日的方向发展。

(4)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5)本题主要考查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件。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这国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难忘九一八;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三大改造

33.(1)民报;民族、民权、民生

(2)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

(3)扫荡、百团大战

(4)商务印书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准确识记,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跟共产党合谋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事变”。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百团大战的准确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政策,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和疯狂的“扫荡”,在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和晋察军区等共一百零五个团二十余万兵力,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

第(4)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文化事业,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三民主义;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百团大战

34.(1)决定权。(1分)

①以史为鉴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反对战争;②维护民族尊严。(2分)(其他符合题意酌情给分)

(2))此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凡谜底与解释理由相对应,表述合理均可得分,理由每条1分,人物每个0.5分。(3分)

毛遂——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共工——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3)甲午战争。(1分)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问考查的是全国人大常务会的职权。考察的是学生对全国人大职权的识记能力。“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决定”说明全国人大行使的决定权。第二小问,考查的是我国设立纪念日的目的。根据两个事件“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忌日”,国家是以史为鉴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维护民族尊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此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学生根据材料和所给的事例可以分析出考查的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所以学生不管选择那个人物,只要答出跟抗日战争胜利相关的原因即可,要自圆其说。凡谜底与解释理由相对应,表述合理均可得分。还可以选择“屈原”,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加快了日本的投降。

(3)此题是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时间。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事件周年的计算能力。这是2014年中考题,题干“距今120年前”,就是2014—120=1894,也就是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结合课本学生确定答案是甲午中日战争。第一问解决了,第二小问就没问题了,就是问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根据学生的记忆答出。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血肉筑长城;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册•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

35.(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分)

(2)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3分)

(3)鉴真东渡日本;日本派遣唐使来华;日本留学僧和留学生来华等(一例即可)。(1分)

旅顺大屠杀;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只要符合史实即可)(1分)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

(5)正视历史,珍爱和平;提倡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合作,反对军事结盟,遵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和平、合作道路。(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当前大陆对台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2)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甲午中日战争和邓世昌。洋务运动时,19世纪70中期——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创办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只海军;120年前的甲午年即1894年,中国海军在甲午战争中遭到沉重打击;在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无所畏惧,英勇牺牲。

(3)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日的友好交往和日本近代惨绝人寰的屠杀。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华,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和佛教等等;近代以来,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占领大连旅顺后进行了大屠杀;九一八事变后,对东三省实行殖民统治,还进行人体活体实验;七七事变后,在南京进行大屠杀,30多万中国同胞被杀。

七年级上册历史总结篇13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的是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学习自觉性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对历史认识不够,认为历史只是副科而不够重视;二是部分学生求知欲强,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三是部分学生缺乏综合归纳能力,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1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认真细心备课,耐心辅导。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突出第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