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管理实用13篇

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篇1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technology,RFIDtechnology)是一种非接触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电感或电磁耦合)传输特性,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RFID系统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电子标签(Tag)和阅读器(Reader)、RFID中间件和RFID应用系统软件。

在RFID系统的应用中,标签附着在被识别的物体上(表面或内部),一旦带有电子标签的被识别物体进入读写器可识读范围时,读写器以自动无接触的方式将约定的信息从标签中读取出来,从而完成自动识别物品或者自动收集物品标志信息的功能。

阅读器与电子标签之间的信息交换具有以下特点:可以非接触识别;无需“视线”所及,可以穿过水、油漆、木材甚至人体进行识别;可以识别快速移动物品;可同时识别多个物品等。采用RFID技术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对企业的业务处理过程进行可视化管理,以有效地降低成本。

二、瓶颈分析

尽管RFID技术有着这样那样的优势,能够给企业带来诸多利益,然而,RFID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是想象的那样顺利,成本、技术标准、市场需求、专业人才等都可能成为RFID技术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和应用瓶颈。

1.成本

这是制约RFID的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RFID的成本不仅包括标签、阅读器和中间件等,而且还包括管理软件的升级费用等。

RFID标签想要到广泛的应用普及就要降低成本,降低成本不仅有利于RFID标签的普及还有利于开拓新的RFID应领领域。一般认为价格在50元以上的标签,主要为应用于军事、生物科技和医疗方面的有源标签;0.7元~7元左右的常为用于运输、仓储、包装、文件等的无源标签;消费应用如零售品的标签在0.35元~0.7元。标签价格将直接影响RFID的市场规模。

2.技术标准

业界公认,当前制约RFID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是技术标准。

首先,电子标签标准全球互通的基础并不牢靠。这主要体现在编码不一致。日本有UID、欧美有EPC体系,中国有自己的GBl8937-2003(NPC)。编码系统本身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

其次,RFID五大标准组织也存在利益之争。RFID标准争夺的核心主要在RFID标签的数据内容编码标准这一领域。目前,形成了五大标准组织,分别代表了国际上不同团体或者国家的利益。EPC是由北美UCC产品统一编码组织和欧洲EAN产品标准组织联合成立,在全球拥有上百家成员,得到了零售巨头沃尔玛,制造业巨头强生、宝洁等跨国公司的支持,实力相对占上风。而AIM全球自动识别组织、ISO、UID则分别代表了欧美国家和日本。IP-X标准组织则以非洲、大洋洲、亚洲等国家为主。

再次,全球现有117个针对数据交换的RFID协议标准。协议过多过滥,导致术语不统一,限制了标准在实践中的完善。更重要的是,目前缺乏全球共同遵守的权威统一的标准。

3.市场需求

我国企业应用RFID不积极的主要原因是看不到应用后的效益。从成本价格层面讲,相较条码成本过大、价格过高,严重制约了RFID的普及,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从技术层面讲,RFID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RFID产品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加工工艺还比较粗糙,其功能、式样、体积、重量、色泽、手感、安装等有待优化,读取识别率低等等。这些都导致了对RFID的现实需求不旺的局面,进而阻碍了RFID技术对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诸多领域的促进作用。

4.专业RFID技术及应用人才匮乏

RFID有关的技术开发、系统设计品工艺、实验测试、项目实施、销售推广等人才匮乏,急需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

RFID是一个设计多学科、多组织、多部门,并与社会相关机构密切相关的高度综合性和高度专业性的高科技行业,无论是从提供者的角度还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对RFID技术应用的培训都是必要的。特别是当客户准备实施RFID项目时,必须理解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可能选择,需要了解如何正确实施RFID应用项目的相关知识,确定所采用的RFID系统能够满足未来的业务需求。通过培训,客户可以了解真实的RFID的世界,掌握在企业实施RFID应用系统时所需的技能和专业知识。

三、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RFID技术应用中的一些瓶颈问题,可以考虑如下对策:

1.成本对策

一是要认识到RFID技术和条码技术的应用将会长期共存。条码的低成本应用已被广泛推广,特别是低值消费品,射频标签的成本目前还不适合低值消费品的单品使用。从成本来看,RFID标签的成本已经明显降低,并且还会继续降低,更何况市场是可以细分的,在一些高价值的产品市场中,成本看来并不是主要问题,可以先用起来。

二是勿以成本忽略RFID技术的价值。若将RFID技术应用在汽车生产线中,执行相关流程的控管效率提升,如此一来,即使每个RFID标签价格稍贵,对企业来说仍有其导入价值,成本并非技术导入的关键因素,重点则在于其应用的价值。

2.标准与技术对策

(1)正确处理标准与应用的关系

标准与应用的关系有些像鸡与蛋的关系,应用需要标准,反过来,标准也需要应用,因为标准的形成就是成熟技术的概括和总结,没有应用哪里会有技术的成熟?所以在实践中,一定会是应用与标准经过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在二者的关系中以应用为本,标准依赖应用的成熟度逐步完善起来,逐步形成体系。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其中有些标准可以先启动,例如频率标准,具体的一些操作标准例如对于识别距离、速度、数量的误差标准等。

(2)积极应对技术的变化

加强应用测试从现在就开始对RFID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不过可以在小范围内计划实行,这样,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直接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只是一味地等待观望会使自己在竞争中落后。时刻保持在该项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并对其改变适时做出战略调整。

(3)加强RFID应用测试

虽然RFID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已经越来越趋于成熟,并且已在物流领域投入实际应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大量的技术问题。例如,多个物品堆积时,由于相互干扰而造成识别率低所带来的防碰撞问题;多阅读器多通道同时读取时,物品群的去重问题;RFID在安全架构方面的问题(如防止标签的复制问题和标签自毁问题);由于电子标签所附物品的介质不同对无线信号的干扰造成的性能下降;液态媒介对电磁波的吸收问题、金属媒介对电磁波的反射所造成的RFID阅读失效问题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际应用前、应用中不断进行测试。

3.市场需求对策

总的来看,物流领域的用户对于RFID的发展是很关注的,但是也很务实,需求需要培养。但是要注意的是,RFID的优势是建立在信息共享机制之上的,信息共享的链条越长,RFID就越有用武之地。而信息共享的背后是利益的共享,即供应链机制。因此,可以说培养RFID的市场是一个培养供应链的过程,也就是我国产业的集约化过程。这也说明RFID的应用应该在那些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产业首先突破,在那些供应链基础较好的领域先用起来。

4.人才培养对策

可以通过企业内部培训、社会培训、院校培养等途径培养RFID技术的专业人才。另外,为保证专业人才的质量,可以结合我国现有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着手开发RFID技术职业资格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凡从业人员上岗,必须持有此证。随着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相信这样的人才将成为市场的重点关注对象。

参考文献:

[1]刘斌平锐孟德良:RFID潜在问题初探[J].中国无线电,2006(1)

技术管理篇2

1、技术的系统观

1.1系统观的基本内容系统观要求根据系统概念、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有机地组织起来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系统观着重从整体上去揭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关系、结构与功能。

系统观认为由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具有不同于各要素功能简单相加的新功能,即认为系统具有非加和的性质——系统性。这对于理解和处理组织性、复杂性、不确定性问题非常重要,非此不能认识和把握对象的整体性能,更不能正确地处理问题。人们认识系统就在于找出这种系统性质,构造一个新系统的目的就在于利用这种非加和性来实现某种新功能。

系统观强调系统思维。所谓系统思维指的是,人们必须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并辩证地对待它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求达到对问题做出最佳处理的一种思维方式。

1.2技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学者认为:“技术是人类解决社会和自然实际问题的一种手段,”“是人类利用、控制与改造自然、社会、思维的方法的集合,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体系,即实践性的知识体系。”按照这种观点,将技术理解为人类解决社会和自然实际问题的手段和方法,那就是说技术不但是存在于自然的领域里的方法,而且也更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一种体系。

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论证技术,都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不能片面地将技术理解为单一的工具,而要将技术的复杂性、系统性考虑进去,技术是一个与自然、社会和人类有着紧密联系的复杂系统。应该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技术。不仅仅将技术当成一种帮助人们的工具,更应看到他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系统。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来分析,技术系统由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组成。主体要素主要指参与技术活动的主体,人是技术活动的主体,是技术系统的运动核心。

第一,通过主体的活动,可以不断地利用客体要素、创造客体要素。

第二,主体要素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并非以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而是以一种潜在方式于主体要素中发挥作用,形成潜在的、主体性的技术。客体要素是指技术系统中的以实体形态出现的物化要素。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均包含于客体要素之中。在这里物质可以作为劳动工具、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等作为客体要素的实体因素而出现,客体要素可以为生产提供方法、手段和产品。

第三,工艺要素。它是表征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结合方式和运作状态,是结构性技术要素。技术系统的三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种新技术的发明既需要工具、机器、设备等客体要素,又需要知识、经验、技能等主体要素,以及把主、客体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和方法(即工艺)。三者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其为技术。只有三者的密切配合,才能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技术活动表现出有机的整体功能。

结构是要素在系统内部恒定的分布和排列,并形成一定的相互关系。技术系统中,各个要素通过结构而组成技术系统整体,技术系统也通过结构而支配各个要素。同时,在研究技术系统的要素关系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学者将技术系统观主次化,即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谁为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很多学者充分地论证了在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之间,即人与物之间,人掌握了技能,设计并控制了工具、机器,人的要素决定了物的要素;但是相反的观点则是,人的知识、手段是借助物而产生和形成的,没有物质手段的人是无用的。

陈昌曙、远德玉两位教授在《论技术》一书中,从现代系统论思想的角度对技术进行了论证和分析,指出了技术乃是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有内在联系的系统,而且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作为过程的技术。技术系统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变。因此,技术是变化的过程,它的功能就是系统所发挥的作用,可以理解成系统把输入转化成输出的本领。技术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技术系统的功能。功能作为系统所具有的能力,必须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表现出来。这种能力,体现着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一种转换关系。

1.3技术系统的复杂性技术系统的复杂性是指技术系统作为具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形成技术系统多层次的复杂结构。技术系统与环境的联系也是复杂的多样的。技术系统演化发展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决定了它发展的综合性、复杂性。“技术问题的多学科性和类似系统的关联,需要……社会科学学者和专门人员的跨学科合作……也需要工程学中的专家、系统分析者等的介入。”技术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SST(The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的研究表明:“技术是社会的产物。”技术系统的发展不能离开地域、环境等外界因素,只有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下对技术系统加以理解,才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技术发展,从而实现技术创新与革新。技术的发展是在环境的影响和选择下才得以发展;反过来,社会因素、外部环境等条件也受到技术的作用。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外部环境及自然的面貌,推动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技术系统是有机的系统整体,具有其组成要素在各自孤立状态下不具有的新质。技术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必须以整合的思维方式去考察技术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技术系统的整体行为决不是所有局部行为的简单相加,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系统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不能简单地从局部的个别行为的细节去判断。

2、系统思维下的现代技术管理在面对现代技术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条件下,需要从系统思维中获得新理论和新方法。

系统思维对当代的技术管理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思维下的技术管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2.1贯彻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思想系统思维下的技术管理要求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形成新技术综合体。综合的方法是从系统的总目标出发,合理恰当地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中的有关思想、理论和技术方法,使各种技术相互配合达到整体系统的优化。通常,技术的综合运用将会创造出新的技术综合体。

2.2从组合技术管理向全面技术管理转变技术系统的复杂性证明了技术管理也是一个复杂的领域。目前人们已经广泛的认识到技术系统的复杂性。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用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挑战的必然选择,必须认识到全面技术管理对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用。用于现实实践活动的技术同样是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的有机结合,是共同起作用的技术系统。因此在技术管理中,也要实现对技术系统的综合管理,既要重视主观要素,也要重视客观要素,不能顾此失彼。从某种意义上讲,以系统观审视全局,对于企业的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3立足于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强调技术管理工作的系统性系统管理对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效率和和利用资源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复杂性工程的整体化和综合化要求技术管理工作的系统化与现代化。

2.4提高技术管理的灵活性与机动性技术是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变化的环境中,技术也会改变,技术应用的领域也是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在对技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中,要注意把握企业中每个要素、每个环节的改变。企业结构的改变会带动功能的变化,针对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环境,以发展的角度适时调整企业的技术管理方法和手段是必要的。

2.5注重各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IT技术、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带来的对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的挑战和新机遇,产生了对新的技术管理理念、手段、工具的需求。技术发展的系统性表明,技术及其活动是一个复杂系统,技术的发展与环境相互作用,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人与环境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技术管理来调节和控制,将维护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渗透进技术管理的理念中,达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鹏颖,陈凡。社会技术哲学引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2、秦书生,陈凡。复杂性视野中技术[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2)

技术管理篇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定,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

3术语和定义

3、1技术标准体系

一定范围的技术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3、2技术标准体系表

技术标准体系内的标准按规定形式排列起来的图表及文字说明。

3、3技术标准体系表明细目录

将现行技术标准按体系表确定的层次和门类划分而编制的目录。

3、4企业技术标准

由企业自行组织编写、审定,由企业自行批准的适用于本公司业务范围的技术标准。

4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

4、1技术中心应根据公司经营业务的需要建立并及时维护技术标准体系,主要通过组织编制技术标准体系表及其明细目录来实现技术标准体系的动态管理。

4、2技术中心应对公司收集到的有关信息确定其有效性,并及时通过明细目录更改通知对技术标准体系进行维护。

4、3建设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公司在技术标准使用过程中应及时收集有关信息并向技术中心提供与本业务系统(公司)相关内容的动态信息。

4、4项目部在技术标准使用过程中应及时收集与工程实际相关的信息并提供给技术中心。

5技术标准的使用及文本控制

5、1技术标准的使用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凡使用技术标准文本的单位(部门)以书面形式确定该工程项目使用的技术标准清单。技术标准清单主要依据合同的要求进行确定,公司技术标准体系表及其明细目录可作为主要参考依据。

5、2技术中心对公司各部门(单位)使用技术标准的情况应及时了解和掌握。

5、3建设公司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公司应对本业务系统(公司)技术标准文本管理及使用情况及时进行检查。

5、4项目部应根据工程项目进行策划,确定该工程项目采用的技术标准,并负责自用技术标准文本的管理。

5、5在用文本的控制

5、5、1在用文本不包括图书室、资料库的库存文本。

5、5、2在用文本均为受控文本,其受控标识为标准编号。常用标准文本的有效性按明细目录所列标准号予以判定。项目部技术标准在用文本的有效性以其技术标准清单中所列标准号予以判定。

5、6废止标准文本的控制

废止标准的文本为无效版本,一般应回收销毁处置,同时配置相应的有效文本。如因工作需要保留使用,应加盖红色“===作废===”印章予以标识。

5、7合订本的控制

5、7、1使用技术标准合订本时,应在技术标准文本管理目录中注明使用的技术标准所在位置(页码或总目录)。

5、7、2合订本中部分标准废止时,应在其总目录页和相应标准的首页加盖作废标识。

5、8技术标准复印文本的控制

在各项质量活动中,技术标准复印文本不应作为直接应用的依据。如不能及时配发有效版本而只能采用复印文本时,应由使用单位加盖公章或复印文本专用章予以确认。获得正式文本后应及时更换。

5、9技术标准在用文本无论使用者个人保存还是单位集中保存,使用单位应落实专人负责其有效性的控制。

6企业技术标准的起草、审查、批准、编号、和印刷

6、1技术中心统一管理企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组织企业技术标准的起草、审查、批准、编号、和印刷等工作。

6、2企业技术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a)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的企业产品标准;

b)为提高产品质 量和技术进步 ,制定的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产品标准;

c)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选择或补充的标准;

d)工艺、工装、半成品和方法标准;

6、3制定企业技术标准的原则:

a)贯彻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b)保证安全、卫生,充分考虑使用要求,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环境;

c)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和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d)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e)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能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符合使用要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f)有利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

g)本企业内的企业标准之间应协调一致。

6、4制定企业标准的一般程序是:编制计划、调查研究,起草标准草案、征求意见,对标准草案进行必要的验证,审查、批准、编号、。

6、5审查企业技术标准时,根据需要,可邀请企业外有关人员参加。

6、6各级企业技术标准管理部门根据各有关单位的意见按照实际需要,以年度工作计划形式提出技术标准编制计划。

6、8编写小组将完成的技术标准草案在该项标准使用覆盖的范围内征求意见,进行适当处理,并填写《征询意见汇总处理表》。凡被要求征求意见的单位(部门)有义务认真审查标准草案,其责任人为该单位(部门)的负责人或其授权代表。

6、9编写小组对征询意见处理完毕后,向技术中心提出讨论稿,由技术中心采取会审或函审形式组织标准讨论稿的审定工作。

6、10编写小组负责处理审定意见,并形成报批稿交技术中心报批。

6、11编写小组提供的申报文件内容及格式

6、11、1《企业技术标准报批报告表》

6、11、3《征询意见汇总处理表》

6、12审定文件的内容及格式

6、12、1《函审表决书》

6、12、3《审定人员名单》

6、13企业技术标准由公司总工程师批准。《企业技术标准批准通知书》见附件6、

6、14企业技术标准由技术中心统一编号和组织印刷。企业技术标准编号的内容及格式见下图。幅面要求见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第8章。

年份

顺序号

专业类及企业代号

企业技术标准代号

7企业技术标准的复审及处理

7、1企业技术标准实施后,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营生产的需要,由技术中心组织有关单位适时进行复审,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三年。

7、2企业技术标准的复审可采用会议审查或函审。会议审查或函审,一般要有参加过该标准审查工作的单位或人员参加。复审结束后,审查小组应写出复审报告,内容包括:复审简况;处理意见;复审结论。经技术中心审查同意后,报公司总工程师批准。《企业技术标准复审报告表》见附件7、

7、3企业技术标准复审结果,按下列情况分别处理:

a)不需要修改的标准确认继续有效,确认继续有效的标准,不改顺序号和年号。当该标准重版时,在该标准封面上标准编号下写明“××××年确认有效”字样。

b)需作修改的标准作为修订项目,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修订的标准顺序号不变,把年号改为修订的年号。

c)已无存在必要的标准,予以废止。

技术管理制度(二)

1、信息技术设备应根据设备不同类型定橱定位有序摆放,做到专室、专用,专人保管。

2、信息技术设备要建立总账和明细账,依照编号顺序分类登记,做到帐、卡、物相符。设备说明书和配套附件应妥善保管,保证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使用。

3、信息技术设备只能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不得移作它用。年级和班级应严格实行领用制度,借用须办理借用手续。

4、严禁任何人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接收、散布、录放谣言或信息。

5、学期结束时将所有信息技术设备归还集中保管。如有丢失、损坏,由审批和借用人员承担责任。因不熟悉设备性能或操作不当致设备损坏,视情节轻重由管理人员负部分责任或全责。

6、设备使用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禁止带故障运行。如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不要自行随意拆卸,应及时报告,由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处理。

7、加强对信息技术设备的检查、维修和保养,设备使用场所和库房要注意通风、防尘、防潮、防锈,保持设备完好率。

8、加强对设备存放处的安全防范,每天下班前必须检查防火、防盗状况。

9、定期向校长汇报设备管理和使用情况,并根据教学需要,请示补充必要设备。

学校安全监控系统管理制度

1、校长室负责监控工作的领导、管理、检查和考核。

2、监控室由专人负责。严禁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的物品进入控制室;室内严禁烟火,水杯应放置在远离电器设备的地方。

3、监控人员必须负责做好安全、卫生、秩序及其它监控范围内的工作并作好值班的记录,要定期对监控系统进行病毒检测,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向校长室汇报。紧急情况可直接拨打110,然后报告校长。

4、监控室制度、监控员岗位职责、值班表、报警电话要张贴上墙。

5、严格按规定步骤和程序操作,任何人不得中断监控,更不得删除监控资料,监控资料必须保存30天以上。刻录的监控录像光盘交档案室注明起讫日期编号封存。监控人员不得擅自向他人提供查看监控录像或调阅有关资料。公务查阅监控录像资料需经校长室批准。

6、安装CK的部位,在下班前应由该岗位负责人及时开通工作按钮,并经常检查其与公安派出所联网情况,确保紧急情况时能发出报警信号。

7、确保监控探头范围内夜间照明灯完好,发现路灯缺失、损坏应及时维修恢复照明,确保夜间监控录像的质量和效果。

技术管理制度(三)

1、信息技术设备应根据设备不同类型定橱定位有序摆放,做到专室、专用,专人保管。

2、信息技术设备要建立总账和明细账,依照编号顺序分类登记,做到帐、卡、物相符。设备说明书和配套附件应妥善保管,保证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使用。

3、信息技术设备只能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不得移作它用。年级和班级应严格实行领用制度,借用须办理借用手续。

4、严禁任何人使用信息技术设备接收、散布、录放谣言或信息。

5、学期结束时将所有信息技术设备归还集中保管。如有丢失、损坏,由审批和借用人员承担责任 。因不熟悉设备性能或操作不当致设备损坏,视情节轻重由管理人员负部分责任 或全责。

6、设备使用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禁止带故障运行。如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不要自行随意拆卸,应及时报告,由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处理。

技术管理篇4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4956

国内刊号:11-2034/T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6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技术管理篇5

虚拟现实系统的显示部分主要通过客户端引擎来实现,随着显示场景的不断增大,显示对象的不断增加,场景管理模块作为客户端引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设计场景管理模块的目的是在无较大程度视觉差异,不影响真实性效果的情况下人为的减少三角面数量,从而保证场景渲染的实时性,流畅性。

二、场景管理技术

在大规模虚拟场景绘制中,往往追求用最少的处理器时间和内存耗费创造出最有真实感的效果,因此,能否保证实时高质量的画面显示是虚拟现实图形部分开发成败的关键。对于高度复杂的场景,简单的图形硬件加速并不能满足虚拟现实的实时绘制需要,因而必须设计高效算法来进一步加速复杂场景的漫游。与一般的真实感绘制不同,虚拟现实中图形技术在追求速度的同时可以适当损失图形的绘制质量。基于这一原则,虚拟现实中的图形技术大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场景的几何组织与优化、场景多边形网格模型的优化、绘制状态优化技术、层次细节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快速可见性判断与消隐技术等。

在实时绘制的前提下,控制每帧画面绘制的多边形数目、检查虚拟现实中的物理特性以及管理网络吞吐量等,这就是场景的组织和管理。在整个虚拟场景中,用户的视角包括整个场景,它是一个未知的需要探索的世界,可能会包含室外场景的成千上百个对象以及室内场景中的几百个房间,甚至每个房间中还将存在几十个以至上百个物体,所有的这些室外室内的物体都由几千个或者更多的三角形组成,整个场景的三角形数目达到了几百万个[3]。如果没有场景优化管理,实时性根本无法保证。在多人在线的虚拟现实场景中,同样需要场景的组织和管理,对某个客户端而言,显然不需要不可见的物体的状态。

(一)可见性剔除。

可见性剔除技术是通过评估一个绘制元素或一组绘制元素的可见性或不可见性来快速地剔除不可见的绘制元素,从而减少送入绘制管道的绘制元素的数量,来达到提高绘制速度的快速绘制技术。

可见性剔除,是计算机图形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其重要性已广为人知。如今在基于网络的图形学、虚拟环境、阴影测试、全局光照、遮挡剔除和交互漫游中已成为关键问题。视锥体定义了视点、视线方向以及广角,剔除算法就是要找到可见面,剔除隐藏面,为了减少绘制的元素,定义可见集VCS为至少在屏幕上贡献一个象素的元素集。

应用可见性剔除技术可将虚拟世界包含的全部绘制元素提炼为一个潜在的可见集。根据可见性评估的依据,可见性剔除算法可分为三类:视域剔除、遮挡剔除和背面剔除。

(二)几何剖分技术。

几何剖分技术是将场景中的几何物体通过层次性机制组织起来,灵活易用,快速剔除层次树的整个分支,加速整个场景的渲染过程,这种剖分技术木质上采用一种分而治之的思想。在场景的几何树形结构中,整个场景是根节点,根物体包含子节点,儿子节点又可以循环剖分不去。在构造场景几何层次树时,要保持树的平衡。最常用的场景几何剖分技术包括二叉树、四叉树、八叉树等。

(三)碰撞检测。

碰撞检测也是场景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碰撞检测问题基于现实生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两个不可穿透的对象不可能共享相同的空间区域。碰撞检测的基本任务是确定两个或多个物体彼此之间是否发生接触或穿透。即确定在某一时刻两个几何模型是否发生干涉。碰撞检测涉及到3D空间几何模型表示、分层数据结构、测试方法等,它实质上是通过判断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或重叠与相交情况来实现的。

碰撞检测根据其环境和应用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静态碰撞检测和动态碰撞检测。静态碰撞检测是指物体的相对位置在空间的位置一旦确定不再随时间变化,这样只需在系统初始状态时进行一次检测即可,对于装配环境实时性要求不高。对于动态装配环境和动态仿真环境,由于物体处于运动状态,物体的位置不断随时间在变化,动态检测模型及算法就变得非常重要。对于两种过程因其状态不同,因而算法也有所不同。

(四)入口技术。

入口技术根据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邻接图,通过深度遍历建立起单元与单元的入口序列,从而得到单元对单元的可见物体集合、单元对物体的可见性集合。当知道某个物体归属的单元后,场景的管理变得非常容易。入口实际上建立了子空间之间的联系,即当且仅当存在入口的两个子空间中的物体才有可能是互相可见的。因此,判断物体之间的关系就只需要检查它所在单元和与所在单元存在入口关系的单元中包含的物体。在绘制时,可见性处理是迭代进行的。算法首先判断视点所在的单元,并绘制位于该单元中的物体。如果单元的某个入口平面位于视野范围内,那么与这个入口相关联的单元中的物体也需要被处理。如果与当前单元有入口关系的某个单元与另外一个单元之间也存在入口关系,那么在遍历时必须考虑这第三个单元,直到所有相关的单元都被处理完毕。

入口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快速,并且易于实现。在遍历时,可以将入口多边形的每条边作为视域四棱锥的附加裁剪平面,加入图形硬件的绘制流程。但是,入口技术不能解决多边形循环遮挡问题。这个缺点限制了入口技术的使用范围,也是入口引擎不能渲染室外场景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技术管理篇6

众所周知,在会计领域,通过各种技术方法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并不是死的数字,而是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会计信息怎样形成和使用,关系到社会成员。社会组织乃至整个国家的利害、得失甚至前途命运。①

可见,会计问题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通过会计的技术方法进行收集、加工、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会计信息,要使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积极作用,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以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为指导。

人类社会的文化可以从许多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一般认为,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长期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与行为准则。其中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深层次的认识,是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的基石,在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一个人的价值观反映着他的最终追求和判别是非的标准,并由此而形成特定的行为取向。因而可以说,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道德风尚与行为准则都是由价值观所驱动的。例如,一个人如果确立了这样的价值观:不愿意辛勤劳动而又要追求尽可能高的享受,在道德上就会损人利已;在行为上当这不到目的(追求尽可能高的享受得不到实现)而又别无其他选择时,就可能挺而走险,甚至谋财害命。在会计文献上有一个广为流行的说法,即“会计是经济活动的语言”。当然,它不是原始的语言,而是一种符号化的文字与数字、图表相结合的语言。但语言(不管是口头上的或书面上的)都只是思维的外壳,它通过特定的形式,表现和传递人们一定的思想文化内容——包括有关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风尚和行为准则。会计的功能,不管会计文献上有多少种说法,归根到底,是行为功能(behavinndfunction)。会计的技术方法不管如何复杂、先进,如果它提供的信息不能有效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包括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就不可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发挥任何实际作用。而要使会计的行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就不是单纯靠研究它的技术方法所能奏效的,还必须深入研究它的社会文化层面,使会计研究的技术观和社会文化观相结合。

更具体一点说,一个组织的领导人如果在价值观上要通过“以权扰数”,达到“以数谋官”、“以数谋位”的目标,并为此而要求会计部门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那他们在道德上就不可能做到诚实守信,在行为上就会假帐真算或真帐假算,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②。这样的会计问题,就不是单纯依靠改进会计的技术方法所能解决的,而必须探索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在社会大环境中,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风尚和行为准则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无异于舍本而逐末。

二、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形成与发展

1.成本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前身③

成本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前身,是工业化的产物。由于工业革命在生产方式上开始从工场手工业向使用机器的工厂制度过渡,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同时要求筹集大量资金用在昂贵的生产设备上,使折旧费用大幅度增长,加上生产的品种日趋多样化,使间接费用的分配、吸收成为成本计算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竞争的压力又要求分产品提供较正确的成本数据,以实现成本计算与利润计算的直接联系。这在客观上要求成本计算的技术方法能够解决折旧费用的计算和产品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在其起始阶段,这种计算是在帐外进行的;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又由帐外计算转入帐内计算,使成本的形成、积累与结转,纳入复式簿记的框架,从而标志着成本会计的正式诞生。成本会计向纵深发展,是从原始的实际成本计算发展到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管理)相结合,具体表现为本世纪初期,配合泰罗制在实践中的广泛实施,“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这些同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直接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引进、应用到会计体系中来,形成独特的标准成本系统。它把严密的事先计算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实行事先计算、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相结合,为会计直接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管理开创了一条新路。这是十分可贵的。

2.本世纪50年代以来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④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员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以泰罗制为基础形成、发展起来的标准成本系统,虽可视为管理会计形成的一个起点,并成为至今流行的管理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仅此一项还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是和“二战”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直接相联系的。从本世纪50年代起,资本主义世界进入所谓战后期,战后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和特点,促进了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正是现代管理科学适应新的情况提出来的企业管理的新的指导方针,并由此而促成了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简括地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管理会计的基本框架,是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并把“决策会计”放在首要地位。其中“决策会计”是以长、短决策的效益评价为核心,而计划(预算)则是决策所选定的有关方案的加工、汇总。“执行会计”是以责任会计为核心,着重于对经营活动的进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与控制。

从技术层面看,经过较长期的实践,管理会计所用的多样化的技术方法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更趋成熟和定型化了,它主要包括成本性态与本一量一利分析;决策的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的划分和短期经营决策方案的对比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案评价方法和货币时间价值的应用;生产经营全面预算的编制方法;标准成本的制定和差异分析方法;存货的计划与控制方法;成本可控性的划分、企业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及其在责任会计中的应用;以及现代数学方法(如数学分析、数学规划、数理统计和矩阵代数等)的广泛应用等。上述方法可总称为分析性方法,其多样化和复杂程度,比财务会计所用的较为简单的描述性方法显现出更鲜明的特色。

从总体上看,一门学科的技术层面可以看作是它的“硬件”,而相应的社会文化观可看作是它的“软件”,后者是前者的灵魂和生命。任何技术方法的应用,如果没有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作指导,将无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管理会计自然也是如此。

三、管理会计技术方法的应用必须以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为指导的具体论证

1.决策的科学化必须以民主化为基础⑤

现代管理科学认为,管理首先是决策,决策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首要职能。因而以现代管理科学为指导所形成的管理会计,也把“决策会计”放在首位。

经过较长期的实践,在“决策会计”领域所形成的对决策(无论是短期经营决策或长期投资决策)方案效益的评价方法是相当丰富而多样化的。但其具体运用,在决策程序中首先必须正确解决好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问题。

现代管理科学从决策是管理的首要职能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把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决策系统;二是决策支持系统;三是执行与控制系统。与此相适应,管理人员也可区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一是决策人员;二是参谋人员;三是执行人员。会计人员作为信息专家,是属于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

决策支持系统与决策系统的关系,实质上是“谋”与“断”的关系,即以后者作为前者的“外脑”,为前者最终进行科学决策而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谋”。“断”相对分开、相互协作,是现代决策体制的重要特点。这种决策体制最早是由军事科学提出来的。因为大量的战争实践和无数血的教训充分证明:不通过参谋部具体掌握各有关方面大量的军事情报(信息),据以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各种科学可行的作战方案,然后由司令部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中选取在一定条件下最可行的作战方案,要打胜仗是不可能的。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参谋部的“多谋”,就不会有司令部的“善断”,没有参谋部的运筹帷幄,就不会有司令部的决胜千里。因而现代军事科学十分重视参谋机构(人员)的作用。这种由军事科学确立的科学的决策体制,很快被推广应用到现代社会经济领域中来,并在经济管理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在决策程序中正确处理好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就是正确处理好决策支持系统的“多谋”与决策系统的“善断”的关系。其中“多谋”体现民主化,“善断‘林现科学化。这是意味着:”善断“必须以”多谋“为基础,否则,决策的科学化将成为一句空话。因为任何单位决策系统的领导人,即使是位高权重的领导人,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明智的领导者一定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善于主动、积极地为决策支持系统的参谋人员建言、献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即诚心诚意地鼓励他们讲真话,独立自主地发表意见,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使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能正确地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关键所在。反之,如果决策系统中的领导人没有优良的品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不仅不让决策支持系统中学有专长的专家独立自主地、客观地发表意见,反而要求他们以某种形式的所谓科学论证来为自己的既定框框(长官意志)服务,使之披上科学的外衣,就会产生更大的迷惑性,则这样的论证比不论证更坏。由此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就不可避免。

因此,决策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决策人的道德情操,对决策的成败,比相关的技术方法重要得多。

2.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及其贯彻执行)必须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

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对管理会计的两大组成部分——决策会计与执行会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决策会计所定决策目标的具体化与协调化,又是对决策目标的贯彻执行落实责任与指导行为的重要规范。

也就是:预算管理首先要对按决策程序所定的决策方案进行加工、汇总,形成企业生产经营在一定期间的全面预算,以集中反映整个企业在该时期内要完成的目标和任务;为促进企业总体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还需进一步落实和具体化,为此,就要进行指标分解,形成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使它们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井以责任预算所规定的目标作为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准绳;各个“责任中心”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通过“责任会计”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的记录和剖析,从实际完成情况和预定目标的对比,评价和考核各个“责任中心”及其有关人员的经营业绩,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以确保决策所定目标的顺利实现。

由此可见,预算管理的技术方法,通过较长期的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趋于定型化了。问题在于它的社会文化层面。

实践证明:预算的制定和执行,是一种群体行为,工作群体内部的凝聚力越强,群体对预算目标的认同感就越强,取得的效果也就越好;反之,取得的效果就越差。群体动力充分发挥的最高境界是使之达到最佳的“竞技状态”,即使每一个职工目标一致,通力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全力拼搏、奋勇争先。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能取得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集体成果。要使预算管理达到这样高的境界,在企业管理的权力结构上,必须遵循新兴起的“产业民主运动”(IndustrialDemocracyMovement)的精神,作重大的、带根本性的变革,从原来纵向的专制独裁式的集权式管理,转变为横向的分权式的民主管理,以基层作为管理权力的基点,真正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体地位,赋予他们充分的自、知情权和发言权,即坚持员工本位原则,以员工满意作为顾客满意的基础和条件,以促进在生产经营第一线的广大员工的自主性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充分发挥。

据此,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要注意如下两点:

第一、总预算指标的分解、落实,必须充分尊重下级预算执行者的独立自主精神,由过去从上而下颁发“强加性的分预算”改变为由广大员工亲自参与制定而形成“参与性分预算”。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使分预算的执行者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从而把所制定的有关分预算的执行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借以充分调动他们完成预定目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第二、预算的贯彻执行应当使执行者彼此之间从各自的主体地位出发,相互承诺,形成相互遵循的权、责关系,并具体化为一系列相互联结的内部契约关系,以此作为各自的行为规范。从而使预算执行者在其运作中,形成一种以“自主管理”为基础的“自行调节”、“自行控制”、“自行适应”的机制;并依据一套动态追踪式的瞬时信息网络,相互予以沟通,如若发现任何“失衡”现象,即及时据以纠正,以保持组织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运作与动态平衡,从下而上促进企业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以上所述,是在预算管理领域,以正确的社会文化观为指导,使管理会计的行为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之向更深的层次、更高的水平发展的鲜明体现。

[注释]

①杨时展教授曾提出一句寓意深刻的名言:“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参见《杨时展论文集》,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P181.

②参见余绪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剖析》,(财会月刊》,1996年第8期。

③参见余绪缨:《纵论现代会计的形成与发展》,《财会月刊》,1993年第6期。

④参见余绪缨:《管理会计》(修订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的第1章和第10章。

⑤参见余绪缨:《对现代管理会计的基本认识》,《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会计学专号》。

技术管理篇7

主办单位: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4313

国内刊号:11-5007/T

邮发代号:82-24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技术管理篇8

开展电视技术科技情报工作是一种提高业务能力、把握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开拓视野的有效途径,其主要目的是随时跟踪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动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技术依据。整个科技情报工作共分三个方面:收集、管理和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1.收集

范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中心、相关视听技术为周边,以数字为主模拟为辅的现代电视采编制作的技术文献、视听产品等。主要类型包括:技术说明、产品说明、产品操作手册、技术标准、产品宣传品、相关科技工具书、技术期刊、技术会议文献、技术论文以及光盘录像资料等。主要内容包括音频、视频、计算机技术三个部分。

方法根据技术工作情况,收集方法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随机资料这部分资料是随着买进的设备一起附送的,既各种已引进设备的说明书、操作手册及附本等。

订购主要是通过每年的邮局期刊预订或汇款邮购工作,收集电视技术专业期刊、会议论文文献及各种标准等。

索要通过与厂家联系,直接索要某一产品的详细资料。

网络下载定期上网搜索,访问各个电视技术网站,下载、收集电视技术领域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现场收集主要是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示会、技术交流会,较为集中地收集某一技术领域最新、具有发展性、趋势性的技术资料及介绍。

2.管理

由于收集工作是在专业范围内开展,规模不大,其管理、检索方法可沿用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大概分五个部分:

验收盖章每份收集来的资料都必须验收盖章,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登录每份资料都必须在入藏前登录,包括时间、来源、类型、价格、出版单位等。统计按入藏时间为序,统计所得的报表结果即是技术资料财产清单,可以作为转手、交接的凭据。

分类(编目、排架)根据电视工作的实际情况,可将所有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1、设备说明书及副本2、技术性期刊3、图书4、工具书5、系统图6、技术论文7、行业标准8、产品宣传材料9、音像资料等。

建立查询系统根据分类,及时地为每一份资料都制作一份独一无二的检索卡。合理科学组织、管理检索卡,建立简易方便的查询方式。

保管科技情报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管理,其它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借阅制度。科技情报人员应负责技术资料的整理、分类、清点工作。

3.情报的分析、研究与提供

这项工作主要有三个部分:定期总结、专题服务与资料提供。

定期总结报告以一年或半年为一终结周期,以简单报表的形式概括整个电视技术的发展的最新动态,并预计其发展趋势。

专题服务根据领导的决策需要或工作中的咨询需要,针对某个特定的专题或领域进行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归纳、分析与终结。

为技术人员提供完善的资料查询系统。

三、我台科技情报工作工作的开展

我台的科技情报站是根据技术工作的实际需要,经台监委会审批之后,在原有由台资料室转交的部分技术期刊的基础上,于1999年3月份建立的。科技情报站由技术部专人管理,1999年全年共计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期刊、工具书达400多册。2000年,又根据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以及大家的反馈意见,更改了部分的技术期刊的征订,增订了一批更加符合专业业务需求的专业技术期刊。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共收集了500多份技术资料,其中包括设备技术说明书128册、技术期刊19种200多册,和部分专业论文、系统图和业务交流录像带等,内容涉及视音频工程、计算机视频技术、网络技术、电子维修和艺术灯光等。

(一)关于科技情报的收集方面,我台主要将其分为了三个方面来考虑:主管部门颁布的技术规范标准、厂家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用户方进行的技术交流。收集工作的具体开展如下表:

(二)在管理上,我台科技情报站采取了现代化微机管理、查询系统,每册书刊在我频道的内部办公网络上都具有唯一的登记号,并保存有著者、出版社、价格、出版年月、摘要以及备份等检索信息,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技术人员的资料查询。

验收盖章每份资料都加盖有“都市频道科技情报站”字样,将技术资料与其他节目资料区分开,同时作为单位财产的标志。

登录每份资料都以唯一的9位数字登录号登录在办公网络上,左4位数为收集年份,右3位数为序列号(与收集前后顺序有关)。同时要在微机中录入收集时间、来源、类型、技术领域、摘要、价格、出版单位等。

分类(编目、排架)资料分为音频、视频和计算机三大领域,每一领域又分9个种类:1、设备说明书及副本2、技术性期刊3、图书4、工具书5、系统图6、技术论文7、行业标准8、产品宣传材料9、音像资料等。其中设备说明书及副本、图书、工具书、系统图、技术论文、行业标准、音像资料保存在闭书库中,技术性期刊和产品宣传材料因数量较大、借阅人次多而保存在开架书库。

建立查询系统利用现有办公网络的检索功能及与每一份资料都唯一对应的电子检索表,只要输入关于所需查询资料的任何一个信息,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查询每份资料的内容摘要、备份情况以及借阅情况。电子检索表设计如图一。

保管科技情报站的管理与保管工作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来负责。由于电视技术的行业专业性较强,其科技情报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便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与管理,同时对新出的资料进行涵盖内容、技术领域、适阅范围等方面的鉴定,以最终确定它是否适合本科技情报站收藏。非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技术资料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科技情报站的建立为我台创造了一个自觉学习业务、集体交流、集体提高的业务学习环境。科技情报站为我台的日常技术保障、技术人员的自我培训与自我提高、我台系统设备的升级改以及技术交流论文的写作等各方面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资料与信息。以前,我台的设备说明书都由个人自由保管,时间一长资料一多就难免有丢失现象发生。科技情报站建立以后,对所有的技术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进行集中的闭架管理,中英文分开保管,注意保留适当的备份资料,有利的保障了设备维护、新来技术人员对设备熟悉的资料要求。每月在节目制作之余,近20种涉及视频、音频、计算机、灯光等专业技术领域的技术期刊为我台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信息跟踪服务和资料选择余地。另外,科技情报站为每年技术人员的论文写作也提供了大部分的资料查询。

四、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借阅出入的登记

保留资料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日后查询,资料的流动性较大,常常是一个人借出库,看完后另一个人又借走,最后却是由第三个人或第四个人来归还。这样就要求资料管理员一定要做好资料的借阅出入登记工作,由谁借出就由谁负责。其它人员也应严格遵守借阅制度。

设备技术资料与普通的技术期刊分开管理

设备技术资料主要是在日常设备维护、设备维修以及系统改造时使用到。普通的技术期刊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技术人员的自我业务提高和论文写作的需要。二者分开管理十分常必要的。首先是因为他们的重要性不同:设备技术资料往往是一个设备一份资料的独本,丢失后无法补订;而技术期刊是可以日后补订的。其次二者的使用特点也不同:设备技术资料借出是一般是针对于某一种设备,借出量很小;技术期刊的借阅常常是针对某一个问题,借出时常常是几本、几十本,管理起来工作量相对较大。单独保管设备技术资料,可以确保技术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摘要的重要性

摘要是利用电脑网络检索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前期资料的摘要录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技术期刊,每月都有20多本期刊新到,每一本期刊至少刊登十几篇技术文章,在摘要中输入这些文章的题目(和著者),将为以后的专题查询提供极大的方便,查询者只需在检索条中输入一个关键词,在案下搜索建后,所有题目中包含这个关键词的文章都会被显示出来,同时提供刊登这些文章的期刊的期数与保存架位。

互联网搜索

在我台内部办公网上的科技情报站中,专门有一留言板模式的简讯板块,是专为下载互联网上的信息而设。有一点是应注意的,科技情报站中只有这一个板块是设置为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的,其他板块都是只有管理人员才有写权。全体设置写权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台大,不是一、两个人就可以完全承担网上业内信息的搜索与发展动态的跟踪工作的。全体技术人员都有写权,无论谁在上网时“网”到了有价值的业内信息,都可以把他放到科技情报站的简讯终于他人共享,无形中扩大了收集范围。

管理人员的时间统筹安排

由于我台的科技情报工作由我台的技术制作人员专人兼职,不可能在此项工作上花费大量时间,故采取每月月初集中管理的方式。每月月初首先将上月还入的资料整理归架,然后将上月新来的资料登记、入架,最后整理、清洁书架。平日里只需及时在借出资料的电子检索表上标注出借阅人员或去向即可。

年终清点

技术管理篇9

主办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陕西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7312

国内刊号:61-1414/N

邮发代号:52-11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技术管理篇10

4.额合宝力格煤田内部构造形态分析及富煤中心预测张福英,姚海鹏,ZHANGFu-ying,YAOHai-peng

5.三维地震的精细构造解释方法及应用秦晶晶,李德春,程慧慧,王空前

6.陷落柱地震响应的物理模型研究倪峥嵘,周国兴

7.偏移绕射技术在探地雷达资料处理中的应用徐玉增,卢海,XUYu-zeng,LUHai

8.浅埋薄煤层超高水充填开采地表移动规律范玮刚,冯光明,韩晓东,郑艳栋,张文涛

9.徐州贾汪区采空区注浆引起地面抬升变形的机理分析李志永,蔡为益,赵晓磊

10.基于Fluent的矿井瓦斯爆炸危险等级评定张洪素,陈宏业

11.矿井煤层原始瓦斯含量分布规律分析吴光亮

12.现代化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探讨王国际,柴铁锤,岑培山

13.煤层瓦斯预抽合理参数试验研究闫斌移

14.梁北矿瓦斯抽放井施工工艺陈震,耿明奇,周合清

15.基于通风阻力测量的通风系统分析黄瑞玲,杨胜强,田艳秋,李小玉

16.近距离煤层沿空掘巷下山巷道布置与支护技术研究韩来起,杜克辉

17.锚注加固技术在深井软岩巷道中的应用王强,韩国将,WANGQiang,HANGuo-jiang

18.松散围岩条件下旧岩巷锚网喷改造技术徐大贵,史向明

19.深井留小煤柱沿空掘巷锚梁网索支护技术能源技术与管理 李彪,张海韦

20.深部骑跨采大巷全断面预锚注加固技术尤威,孙益建

21.侏罗系裂隙、孔隙承压水工作面注浆方法张绪刚,胡荣鼎,卢振强,李天荣,徐新斌

22.立井井筒侏罗系含水地层工作面预注浆堵水技术闫振斌,印东林,骆志兵,祖玉喜

23.百善矿681工作面底板裂隙探放老空积水王大永,苗峰,张军

24.综合治水方案在立井施工中的应用刘双剑,霍槟槟

25.采场矿压对煤矿水害的影响韦红,WEIHong

26.矿区水质资料统计分析及其应用付在林

27.薄煤层综采工艺方式及其适应性良,刘帆,CHENZhong-liang,LIUFan

28.中厚偏薄煤层刨煤机开采适应性分析吴锐,徐金海,李冲

29.平煤八矿回风暗立井施工技术朱伟强,吴定凯

30.孔庄煤矿混合井井筒基岩段快速施工技术印东林,闫振斌,张绪刚

31.钢结构井架吊装载荷监测系统的研究杨益明

32.Ⅵ凿井井架的结构特点及制作段菊英,魏庆耀,李淑敏

33.矿井风温预测与热害分析李浪,罗新荣,张克兵

34.矿井气体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张林法

35.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压能与漏风测试技术谭艳春,张人伟,陈丽霞,陈贵,梁峰,岳巍

36.综采面采煤机割煤过程中粉尘弥散规律的研究宋凯,陈开岩,SONGKai,CHENKai-yan

37.煤矿安全培训工作初探王海廷

38.自然资源开采与利用若干问题的思考盛福杰,刘金平,张新

39.48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排烟温度偏高原因分析及对策张晋轩,郭伟

40.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煤矸石中主次量元素王彬果,孔德顺,WANGBin-guo,KONGDe-shun

41.古环境分析中若干问题讨论高振军,郭英海,葛运华

42.双连拱地铁隧道开挖支护技术蔡为益,李志永HtTp://

43.碎石桩在处理液化地基中的应用张强,姜振泉,姜春露,韩晓娟

44.SMW工法在常州市某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黄琳

45.某矿区采空区上建筑场地稳定性评价胡荣华,马金荣

46.某矿厂前区设计案例分析王磊

47.浅谈汽轮机调节系统的组成及技术措施郭伟,刘伟

48.大型磨煤机电动机损坏原因分析周多慧,冯德清

49.HD-200S控制器在潜水电泵中的应用谢江武,曹增英

50.电气火灾的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韩友峰

51.MAPGIS在地质绘图中的运用周瑞

52.AutoCAD布局在矿井地质绘图中的研究与实践刘斌,朱恭岭

53.资源枯竭理论:企业年金新视角任焕,RENHuan

54.油气田地面工程投资双层动因研究李志学,黄锋,LIZhi-xue,HUANGFeng

55.关于建设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张集矿的初步实践陈维益,李海青,于广超

56.能源技术与管理 徐矿集团在新疆开发企业的现状及思考张仁才

57.煤炭施工企业如何建立经营风险预警体系闵永洁,鲁传峰

58.浅谈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合同的主观性风险防范郭亚德,GUOYa-de

59.层次分析法在煤矿工伤保险费用分配中的应用黄敏,田力龙,陈宏业,张洪素

60.复杂地质构造矿井煤炭储量动态检测管理工作浅析孟焕颖,李远晓

61.关于高校煤炭领域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苗锦,安英莉,左海维,丁琪

62.龙东煤矿科技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包建兴

63.煤炭企业职教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李冬梅

64.加强煤矿建筑企业职工队伍建设之我见李传林,LIChuan-lin

65.转变煤炭开采方式建设低碳运行生态矿山胡振琪

1.穿层割缝的卸压增透数值模拟及其应用黄春明,冯宝兴,孟凡伟,张连军

2.减少煤层开采对底板突水影响的途径徐林

3.基于粒子群神经网络的底板突水预测研究薛茹,杨国勇,李示,车灿辉

4.钱家营矿井涌水特征及涌水量预测王怀勐,朱炎铭,李伍,罗跃,张建胜,钟和清

5.综合物探新技术在任楼煤矿防治水工作中应用赵晶,葛坚,ZHAOJing,GEJian

6.梅花井煤矿回风立井高压低渗透含水地层水害及防治李忠森,徐树歧,郑双成

7.鸡西盆地煤层赋存的构造控制机理包宏亮,陈宗念,BAOHong-liang,CHENZong-nian

8.倾斜界面共反射点道集速度分析周海娟,王馨茹,何黄生

9.地球物理测井在淮南朱集西井田勘探中的应用鲁辉,石冰之

10.EGM96模型在GPS高程拟合试验中的应用探讨包民先,高玉良,陆建雄

11.河南安林煤矿岩浆岩与瓦斯突出关系研究陈瑞生,张子敏,冯涛

12.地质构造对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因素分析陈书平,CHENShu-ping

13.综合瓦斯治理措施在高瓦斯采面的应用张瑞江

14.沙曲矿北翼风井揭过突出煤层瓦斯抽放及防突效果分析梁士昌,杨安红

15.集中压力带下孤岛回采工作面瓦斯的综合治理张庆岐

16.沿空留巷"Y"型通风治理瓦斯在平煤股份一矿的应用王俊有

17.沿空留巷技术在"三软"煤与瓦斯突出煤层中应用田富军,贺治强

18.高压水力压裂技术在冲击地压矿井中的应用兀帅东

19.大倾角松软厚煤层综放面顶煤运移规律实测研究廖怡斐,康乔昱,王晓

20.高地压、软岩特大硐室施工变形测量闫振斌,印东林,周永忠

21.大断面回采巷道矿压监测与支护效果分析刘建,崔道品

22.高应力软岩硐室底板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黄辉,HUANGHui

23.短锚杆在薄顶煤巷道中的应用王磊,李跃文

24.高强预应力锚杆支护在孤岛工作面切眼一次成巷技术中应用张振凯,慧,ZHANGZhen-kai,SONGYong-hui

25.回采樊窑村庄煤柱的条带设计研究呼庆华,张彦宾,陈磊

26.向斜构造下的大倾角工作面布置方法研究王立功

27.下分层综采工作面穿层收尾技术研究与应用刘中华,LIUZhong-hua

28.回坡底矿高产高效开采实践贾优良,杨林国,李同荣,肖同强

29.潘集矿区含煤地层地应力分布规律白汉营,BAIHan-ying

30.破碎顶板综采工作面收尾扩棚施工技术姚世林

31.注浆加固破碎煤体技术在"孤岛"工作面应用李万仕

32.高效水炮泥爆破防尘技术的应用吴奎斌

33.提高综采回采率的切眼设计与实践李刚

34.轻放工艺在徐庄煤矿8煤首采成功实践与分析窦红平,张永兵,明图武

35.整体悬移液压支架在放顶煤工作面应用的技术探讨仝大江,TONGDa-jiang

36.矿山插爪式斜井人车脱钩试验的分析与探讨高俊海,杨续冠,陈创举

37.卡轨车在矿井安全高效运输中的研究应用玄兆兵

38.SJ-250型胶带运输机运输能力的提升改造史志高,李新

39.云驾岭矿排矸系统技术改造能源技术与管理 郭贺飞

40.大型钢井架起吊用金属抱杆强度稳定性验算钟习九

41.平煤五矿热害分析及对策杨芳,菅从光,苏伟,陈莉艳,高建康

42.有关《矿井瓦斯等级鉴定规范AQ1025-2006》的探讨及修订建议刘文杰,马凌云,张娇,金竹君,黄文艳

43.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从根本上实现安全生产刘麟柯,李青松

44.浅析煤矿供电事故多发的原因及防范措施王霞

45.从社会水循环概念看陕北水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刘莉,LIULi

46.浅谈IGCC发电与先进煤炭气化技术云增杰,吴国光,孟献梁,罗晓强,张玉良,梁霏飞

47.细粒煤分选设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陈宸,CHENChen

技术管理篇11

6.建筑设计价值缺失与第三方机制高平,徐晋,GAOPing,XUJin

7.工程项目前施工阶段要素探究吕维锋,L(U)Weifeng

8.多元投资主体下的设计沟通管理——虹桥枢纽项目的解决方案阮哲明,蒋玮,王萍莉,RUANZheming,JIANGWei,WANGPingli

9.港珠澳大桥工程组织建设与进度计划分析及建议冯永明,FENGYongming

10.某国际项目施工分包准备和实施要点李佑,LIYou

11.天津新龙桥项目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价方法研究任英伟,吴守荣,沈传军,RENYingwei,WUShourong,SHENChuanjun

12.浅析工程项目管理标准化高杰,刘丙辰,GAOJie,LIUBingchen

13.门诊医生站系统全面切换项目管理实践李力,张晓祥,彭芳,LILi,ZHANGXiaoxiang,PENGFang

14.企业项目群内资源配置研究邓静,薛继斌,DENGJing,XUEJibin

15.阿布扎比原油管道工程分包管理探析吕玉宏,L(U)Yuhong

16.WBS在宁波某油库设计项目中的应用研究赵曼宇,ZHAOManyu

17.武器装备采办风险评估的分布式蒙特卡洛仿真法赵朗,梅中义,周莹皓,ZHAOLang,MEIZhongyi,ZHOUYinghao

18.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现状(2009年11月至2010年9月)王媛,王守清,WANGYuan,WANGShouqing

19.案例教学法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与评价探索何崟,邓晓梅,HEYin,DENGXiaomei

3.企业分销渠道再造项目管理问题研究董鹏,吴婉秋,罗朝晖,DONGPeng,WUWangqiu,LUOZhaohui

4.项目团队中研发类员工的管理问题研究——基于心理契约视角唐竺夏子,邱菀华,TANGZhuxiazi,QIUWanhua

5.基于PDCA的军队院校科研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卫明,张士军,WEIMing,ZHANGShijun

6.供水井总承包工程项目风险评价体系构建尹豪,YINHao

7.某大型引水隧洞TBM施工项目风险管理浅析王瑞芬,陈竹,杨晓迎,WANGRuifen,CHENZhu,YINGXiaoying

8.国际EPC项目总承包商的设计管理孙滨斌,SUNBinbin

9.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及应对策略黄宝成,HUANFBaocheng

10.逻辑框架法在医药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后评价中的实践与应用郑小虎,ZHENGXiaohu

11.装备采购项目推行竞争性采购的困难及对策浅析高峰,肖剑,李红,GAOFeng,XIAOJian,LIHong

12.公路项目利用民间资本的开发模式研究叶,YESudong

13.转型期监理企业的组织级项目管理体系构建研究庞玉成,史本全,闫强,PANGYucheng,SHIBenquan,YANQiang

14.浅谈设计企业向总承包工程公司的转型李婷婷,黄寒,LITingting,HUANGHan

15.基于流程驱动的项目进度管理研究宁建平,NINGJianping

16.科技项目管理项目整合方法研究陈宁,姜仲,CHENNing,JIANGZhong

17.人工神经网络在投资项目后评价中的应用周善忠,于晓斐,赵胜跃,ZHOUShanzhong,YUXiaofei,ZHAOShengyue

18.DMAIC模型在项目冲突管理中的应用庄迅,ZHANGXun

19.沙特阿美EPCT总承包项目合同谢恒,XIEHeng

20.工作分解结构在整车开发过程中的应用王志玲,徐保根,WANGZhiling,XUBaogen

21.重大项目定制件采购质量控制模式的探索和应用曾轩,ZENGXuan

3.大规模定制企业项目化管理组织结构的模糊综合评价石学勇,王金铭,SHIXueyong,WANGJinming

4.模糊处理方法在网络计划技术优化问题中的应用唐凯,武富庆,TANGKai,WUFuqing

5.项目导向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刘广平,LIUGuangping

6.PFI模式在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管理技术 刘辉,熊华平,LIUHui,XIONGHuaping

7.基于复杂合同关系的大型工程项目集成管理体系吴孝灵,周晶,洪巍,张劲文

8.基于目标逻辑关系的项目调整评定法及其应用研究从荣刚,熊诚,乌云娜,张燕琳

9.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管理模式与机制研究——以滇池治理与开发项目为例段云龙,申晓静,DUANYunlong,SHENXiaojing

10.PDCA-E循环在工程成本过程管理中的应用齐金萍,QIJinping

11.浅谈承包方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索赔管理边立华,BIANLihua

12.沟通管理在大型展览活动项目中的应用实践许征学,XUZhengxue

13.工程建设项目之廉洁管理探析何林倩,徐保根,HELinqian,XUBaogen

14.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彩车工作项目风险管理分析刘程程,李卓元,任庆运,LIUChengcheng,LIZhuoyuan,RENQingyun

15.项目经理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沟通管理探析刘俊玮,LIUJunwei

16.基于案例的软件维护项目管理方法研究张琦,吴建华,ZHANGQi,WUJianhua

17.核电企业内容管理平台建设项目的实证研究刘帝勇,LIUDiyong

18.装备环境试验项目管理研究王倩倩,WANGQianqian

19.装备维修项目管理过程研究王健,仵宇飞,李洲,闫东海

20.CCPM在青岛烟草物流配送技术改造项目中的应用王永利,WANGYongli

3.对关键链项目管理的反思——基于和谐理论的视角张敏,陈荣秋,唐伟勤,ZHANGMin,CHENRongqiu,TANGWeiqin

4.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潘广钦,PANGuangqin

5.基于战略目标的大型建设项目群的集成管理系统模型研究戚安邦,张伟,QIAnbang,ZHANGWei

6.挣值技术在外钓岛-册子岛-镇海海底管线穿越工程中的应用荆少东,JINGShaodong

7.论国际承包工程项目中的意向书崔军,CUIJunHtTp://

8.基于MonteCarlo法的工程分包商选择研究李侠,向寿生,LIXia,XIANGShousheng

9.政府投资项目中环境投资分配决策分析孙军,何明,蔡中华,SUNJun,HEMing,CAIZhonghua

10.模糊理论在EPC工程总承包商风险评价中的应用堵彩蕾,DUCailei

11.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监理的比较分析高建明,GAOJianming

12.基于进度计划的多项目管理张陇军,孙强,任哲,ZHANGLongjun,SUNQiang,RENZhe

13.建设工程优先受偿权的多元视角论析柳茂,LIUMao

14.基于研发需求的研发企业项目导向型合作组织模式研究翟磊,柴立军,ZHAILei,CHAILijun

15.基于蒙特卡洛仿真的风险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陈志诚,齐欢,狄鹏,CHENZhicheng,QIHuan,DIPeng

16.基于运筹学方法的电站调试方案优化侯涛,吴元明,郑刚,HOUTao,WUYuanming,ZHENGGang

17.抽水蓄能电站机组检修管理李彬,LIBin

18.飞行试验项目管理标准的探讨刘纳,王勇,李新建,LIUNa,WANGYong,LIXinjian

19.同类型装备集中采购项目评标指标体系研究王汉云,刘沃野,师帅,WANGHanyun,LIUWoye,SHIShuai

20.QA项目管理谢捷,XIEJie

21.武器装备项目周期及其度量郭会中,翟源景,GUOHuizhong,ZHAIYuanjing

4.项目成功相关文献综述乐云,蒋卫平,LEYun,JIANGWeiping

5.项目提前终止的原因及管理过程初探汪小金,吴雪,WANGXiaojin,WUXue

6.基于多项目研制的航空科研单位组织结构的熵分析姚嘉琦,邱菀华,YAOJiaqi,QIUWanhua

7.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项目执行力综合评价王祖和,李冲,王小静,WANGZuhe,LIChong,WANGXiaojing

8.基于虚拟企业理论的我国核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吕玉航,邹树梁,周良海,王铁骊

9.打破代建公司、监理公司和供应商隐性联盟对策张鹏,陈关聚,ZHANGPeng,CHENGuanju

10.基础设施PPP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动态风险管理探析杨文宇,YANGWenyu

11.大规模定制企业项目化管理组织结构石学勇,王金铭,SHIXueyong,WANGJinming

12.催化重整联合装置工程项目进度分析程阳,陈光,季晶晶,李晓初

13.福州大学新校区教学区电力工程项目群管理探索陆青翠,LUQingcui

14.项目管理技术 研制项目技术风险量化指标研究刘勤亮,LIUQinliang

15.军事装备试验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李艳春,孔捷,LIYanchun,KONGJie

16.神光-Ⅲ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与分析方法研究杨晓瑜,马尊武,季晶晶,王炜,陈光宇

17.论FIDIC合同的设计责任崔军,CUIJun

18.设计院承建EPC工程合同注意事项李明方,LIMingfang

19.浅议建筑工程合同开脱性条款的应用苏锦德,郑绍羽,SUJinde,ZHENGShaoyu

20.软件过程发展及研究毛国红,MAOGuohong

21.大学生创业项目选择影响因素分析文亮,李丽娜,廖水香,WENLiang,LILina,LIAOShuixiang

1.项目群独立性风险损失建模研究韩金山,廖丽莎,HANJinshan,LIAOLisha

2.基于关系契约的PPP项目业主与承包商合作机制研究陈帆,王孟钧,CHENFan,WANGMengjun

3.现代工程项目的工期压缩方法研究张尚,成虎,ZHANGShang,CHENGHu

4.关于建设工程项目信任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乐云,蒋卫平,LEYun,JIANGWeiping

5.企业工程项目总承包商与分包商博弈模型与策略研究毕春丽,陈鹏,王长峰,BIChunli,CHENPeng,WANGChangfeng

6.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与组织匹配理论及评测模型研究王德东,徐友全,李丽,WANGDedong,XUYouquan,LILi

7.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体系研究陈丽兰,CHENLilan

8.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中的寻租行为分析李应康,段培勇,LIYingkang,DUANPeiyong

9.基于案例分析的工程总承包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研究张入方,ZHANGRufang

10.项目管理在标准化体系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孙仁义,郭伟,王军霞,贺宇晖

11.山东海阳核电项目P3e/c项目管理软件的实施杨庆浩,YANGQinghao

12.能源类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与程序设计周善忠,于晓斐,赵胜跃,ZHOUShanzhong,YUXiaofei,ZHAOShengyue

13.项目集成管理系统框架的构造张一弓,高幸,ZHANGYigong,GAOXing

14.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ERP厂商项目外包合作伙伴的评价与选择孙军,董张成,蔡璐,SUNJun,DONGZhangcheng,CAILu

15.工程项目管理战略规划阶段要素探究吕维锋,毛才盛,方伟,LUWeifeng,MAOCaisheng,FANGWei

技术管理篇12

 

    建筑行业的技术管理,贯穿建筑业个个专业科目;技术管理工作者具有单一的技术专长是难以胜任的,就像管理界的木桶理论一样,你技术管理工作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你应有的最缺乏的专业的那一快短板;涉及到的各个专业知识你均掌握其核心知识之后,而你没有相关的多年的实践经验,也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的,就像木桶上的箍筋箍不紧一样,所盛的水照样从板缝中流走,需要你把各个专业相互密切贯穿起来,做到各个专业之间上下左右全方位紧密贯穿,这样才会使你的木桶盛上更多的水,并且密而不漏。在此我着重谈一下房地产行业在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部分漏洞与弊端,指明技术管理中各个阶段的短板和朽木所在,以及对此的解决办法的个人见解。本人在山东金瀚房地产工作,知识浅薄,意在与同仁们共同探讨,不妥之处请多指教。

    一、技术中心的人员组织管理

    房地产行业根据其开发规模,大部分均设有技术管理机构,技术人员的管理机构的大小据建设规模而定。一个项目的成败取决于一个优秀的高执行力的团队。在人员组织管理上常有一下几种情况:

    1、组织架构不合理,技术人才缺乏

    依据项目的建设规模与类别以及其技术含量,项目技术管理组织的设计有所区别,主要是人员数量上的区别,在技术含量上是基本相同的。一般一个项目的技术组织架构设计是金字塔形的设计,如:项目技术总监、专业技术总监、专业技术主管、专业技术员。其中专业技术总监大部分设建筑、结构、电器、水暖、暖通、智能化、环境等,有的中小项目只是分土建、安装两类;如此再向下进行细分如:建筑分为土建、装修,水暖分为上下水、采暖,等等。而且每一位上层技术负责人均要有下层各个专业技术核心知识,并且还要有将各个专业相互贯穿综合审查和处理专业间相互不协调的能力。一般项目管理过程中,忽视了技术组织在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这是设计单位的事情,或是只是注重设计人才的开发与应有,忽视了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开发与应有;有的技术组织成了只是来回拿取图纸的跑腿的运输队,形同虚设;有的技术组织由于能力不足又怕承担责任,将出现的问题均推到设计单位,而又没有对设计单位的一套审核措施,任设计单位设计个一塌糊涂。专业组织设置不全和复合型技术人才缺乏已经成为项目技术管理中的难点。复合型技术人才是从基层各个专业慢慢干起来的集施工、技术、项目管理、设计综合审核、项目规划等于一体的技术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一般以项目技术管理工作不少于十年、项目管理不少于五年为佳;部分开发企业善终于聘用干过设计为基础的人员,其缺点是项目现场施工技术经验少,设计专业划分过细,即长板过长,短板过短,甚至为零,处理专业技术间的不协调能力差。年开发竣工面积在二十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项目的技术管理与项目的工程管理可以划分为两个部门,中小项目可以将工程管理与技术管理合二为一来进行管理。合理优化您的项目技术管理组织,留住复合型技术人才,是您企业管理、项目盈利的重要砝码,是提高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项目技术总监专业不对口、专业单一、现场施工经验少

    一个项目的技术总监是集多种专业知识于一身,具有综合审核并处理专业间相互矛盾、冲突等的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项目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承担。在经验和专业知识方面,现场经验占了上风,其从事过的单专业知识,在此只是水桶中的其中一块长木板。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项目技术总监,是从设计单位出身的,单专业设计知识精湛的人员;而这种设计专业人才往往是现场施工、项目管理经验缺乏,单专业设计精湛而其他专业知识缺乏,如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是两个范畴。当设计和施工经验均丰富的前途下,其从事过的主专业应当是以建筑专业为主的最佳,这是由于建筑专业向下细分的相关专业多而定的;其下的结构、水电、园林等专业都是为其服务分支专业;有部分项目技术总监是从事结构或是电器、暖通等专业的,往往是只重视了本专业而忽视了全局。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每一个专业就是木桶上的每一块木板,其中的短板只能靠自身的能力增长,而无法靠长板来进行补充。

    3、专业技术主管专业知识过度细分,精而不全

    要是将一个项目下的各个分支专业比喻成是一个大木桶的每一块木板的话,而每一个主专业下的细分的专业那就是这块木板的各个组成部分,而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了问题,木桶中的水同样会从这块木板中的孔洞中流出。细分的专业知识需要的就是无缝覆盖。比如每个专业要通晓本专业范围内的设计、施工、材料、工艺、质量以及各个专业相互穿插配合的要求等知识。

    二、设计过程中的全程审核管理

    一个好项目的成本控制与技术、质量控制重点环节就在设计阶段,设计阶段的优劣程度直接决定着一个项目的成败,而现在房地产行业往往由于种种原因将应该时间宽余的设计阶段的时间人为的压缩,将项目开工时间提前,从而导致项目设计技术文件的知识技术含量底,致使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项目产品定位与设计问题频繁变更,最终使项目的成本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等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设计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有一下几种情况。

    1、项目的产品定位不准确,设计任务书标准含糊

    好多的项目在开发前期的产品定位时前瞻性差,定位过高或是过低,或是定位时的标准设定中留有一定的变更余地,致使设计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后续的相关工作难以进展。

    2、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技术含量底

    现在国内的设计市场已经乱成了一锅粥,鱼目混珠的、产品低劣的设计单位层出不穷,甚者三五人组成一个团队挂靠一个知名设计单位打空手道,有的刚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主设计大师或是在审核上签字凑人数等,您不看图纸上盖章的注册设计师又有几个是真的见过图纸的,不就是借用他人的资质和印章用着吗?真可谓是防不胜防啊。而又有好多的企业偏偏就用这种三流的设计单位,为什么?设计费用底呗,殊不知真正后续浪费的要比您在前期省下的多得多,这又何苦呢。好多设计单位抓住建设单位技术组织不健全的弱点,大打偷工减料牌。选择一个好的设计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织是成就一个优秀设计文件的前提,是众多企业需要调整成本控制中的设计环节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这一个环节上,您是选择了一个优质的木桶还是选择了一个假冒伪劣的木桶,这就要看您的战略了。

    3、设计文件的过程控制不到位

    一个优秀的设计文件,从开始到结束,贯穿各个设计环节,需要各方相关人员多次的重复效对、审核、优化等过程才会形成的。在好多的企业当中,这方面的控制流程需要进行再造、优化。大部分的房地产企业只是注重前期的规划设计和方案设计,而忽视了施工图设计,规划和方案总归是一个粗放式的设计文件,而细节的控制就是在施工图设计上。规划和方案设计就是您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木桶,而施工图设计就是木桶细部的制作质量。设计全过程是一个从粗到细的过程;规划设计和方案设计是一个项目设计前期方案优化的过程,需要多个设计方案进行参照、对比、优化,最终定案,是一个粗放式的设计过程;施工图设计是依据前期定案的设计方案,对方案的细化过程,使所涉及到的各个专业细化的过程和专业间相互穿插融合的过程,是设计工作量最大、最细的过程;最终来到项目现场使用的是施工图设计文件。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控制流程,单纯一个控制流程图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技术管理者全员、全身心的投入,最终才会形成凝聚全员智慧的优秀的设计文件,才能使整个项目得以顺利进展。

    4、设计交底不到位

    设计交底是设计过程中上道设计完成后对下一道设计、管理环节进行交底的文件。部分企业在这一个环节上不做技术交底或者交底不细,致使后续的设计、管理工作或多或少的偏离原来的设计意图,甚者有些由于结构、安装等技术参数达不到要求等原因私自串改原设计,导致后续的优化、控制等工作无形中加大了数倍的工作量,并人为的加长了设计阶段的时间;做好设计交底工作,为项目的顺利进展营造良好的设计基础。

    三、施工现场中的全面技术管理

    现场技术管理是一个优秀项目的实施过程,是项目技术管理的中间管理阶段,此阶段所涉及到的专业科目更为复杂,管理要求更高,对现场管理人员的现场管理经验要求更高,对现场需求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要求更为迫切。现场管理常出现的技术管理缺陷有一下几点。

    1、现场项目经理专业技术单一、现场技术实践经验少

    房地产企业的现场项目技术管理,一般人认为是一个虚拟的工作,就是可以干也可以不干,由于这个技术工作是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的事情,项目现场的工程管理人员只是做各方的协调工作,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内外关系的协调工作是工作重点,项目的技术管理工作是项目工程管理的一个基础性工作,没有一定的多专业技术知识,您就没有这个基础,那您就没有资格来管理这个项目。现场的项目经理需要有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并能够及时对发生的项目专业间的矛盾冲突做出正确的分析和果断的处理措施。好多企业的项目经理很难做到或是做好这项基础性的工作,当项目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才发现以往的决策是错误的,甚者都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更没有纠正错误的一套完整的方案,有的就将错就错,错到底,致使工程质量隐患重重,就不用说是受到的经济损失了。现场的技术管理是以现场施工为重点,项目管理中包括技术管理。一只狼领导一群羊的力量,有时会大于一只羊领导一群狼的力量。

    2、专业管理员综合技能差

    项目管理过程中,有好多项目专业管理员,只精通自己本专业内的技术知识,对周边专业是一窍不通,在审查技术问题时,对问题观察的角度狭窄,很难得出一个较为正确的处理方案。比如:电器专业的人员看不懂建筑图和结构图,园林专业的看不懂市政配套图等等。

    3、管理方法不对路

    房地产企业的工程管理人员,是一个侧面的、综合的技术管理工作,具有监督执行的层面;真正大部分的现场技术管理工作是施工方和监理方来进行实施和控制的;现场的施工、监理方只要有能力将这项工作干好,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人员就不应该过度插手其中的工作;有好多的建设单位工程代表,就没有将自己的技术管理位置认清,过度越位,致使有些项目出现建设单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多于施工、监理方技术管理人员的怪现象;管理是要靠科学的方法,不是靠人海战术的。现场人员需要精英,现场项目管理需要精通,管理方法需要精技,只要您有了全面的技能,就有了能盛满水的木桶。

    四、物业管理中的维护技术管理

    物业管理阶段是一个公司诚信经营和服务至上的表现阶段;质量是生命之本,合理的维护是优质的保证;维护技术的好坏在客户面前直接反应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技术管理和技能的高低,从而推理出项目前期的技术管理状况;维护技术是集诊断、治疗、护理、合理应用的过程,是对现场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技术要求更高的阶段,本阶段大大区别于以上以管理和技术知识为主的阶段,这是以管理和操作技能为主的阶段;致使在此阶段的人员管理方面也大大区别于前期。在此阶段的技术管理常出现的现象有一下几点。

    1、人员技能定位不正确、专业不对口

    物业管理过程中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是以操作层的技术工人为主的团队;部分物业管理公司的工程人员定位时,定位到技术管理层面上,操作层人员甚少,甚至没有操作工人。操作层的工作主要是维护工作,并不是以上下协调为主的管理工作。从专业方面,是以建筑修缮为主的管理层和执行层。

    2、维护知识缺乏、预防意识差

技术管理篇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5-0102-03

1 引言

梨树是主要栽培果树之一。梨树适应性强、早果丰产性好、经济寿命长、果实营养价值高,发展梨树生产已成为我国广大梨产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提高梨树的产量,梨树的管理至关重要。

2 春季梨树管理技术

2.1 抓好花期管理

梨树是异花授粉果树,一般授粉树占15~20%左右,若果园授粉树搭配不当,应采取人工授粉或喷施糖水诱引蜜蜂促进授粉等措施来增加坐果率。对花量大、坐果多的梨树应合理疏花疏果,疏花一般是将后开的花、较弱的花和位置居中的花疏除[1]。疏花比为3∶1(即4朵花中疏掉1朵),疏果一般在花谢15~30天进行,将畸形果、病虫果、弱小果疏除,疏果量以叶果比30∶1~35∶1(即30~35片叶子保留1个果子)。

2.2 抓好肥水管理

在花谢80%~90%时用“维果”保花保果型叶面肥600~1000倍液喷施1~2次,可提高梨树坐果率。天旱时对梨园及时灌水能提高花质,帮助抽梢展叶。对较贫瘠的土壤可在花谢15天左右追施一次速效性氮肥,同时,用“维果”高氮型叶面肥800倍液进行喷施。

3 夏季梨树管理技术

夏季是梨树一年中营养生长量最大、生殖生长(即果实发育)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梨树受外界条件影响最大的时期。此期,梨树对肥水条件要求较高,而又易受病虫的危害。所以,此期管理水平的高低、技术措施的好坏,对梨树的产量和果品质量产生重大影响[2]。

3.1 肥水管理

(1)肥水管理 5月下旬~6月上旬,花芽分化前,追施一次磷、钾为主,氮素为辅的果树专用肥,根据树龄大小和结果多少,土壤株施1~1.5kg,施肥后立即灌水。并结合喷药,树上喷施1~2次3‰氨基酸复合肥。

(2)土壤管理 夏季气温高、土壤湿度大,易生杂草。通常在大雨过后或灌水后,应对土壤及时松土锄草。有条件的果园,可进行果园覆草。

3.2 夏季修剪

夏剪的目的是控制树势过旺生长,促进成花和改善通风透光条件[3]。

(1)正常结果树 严格控制骨干枝背上和密枝和旺梢。要综合应用摘心、折梢、疏除、拉枝等方法。

(2)旺长无果或少果树 要加强上述促花措施。主要运用拉枝、摘心、还割和疏枝技术。结合整形,去强留弱疏除背上旺枝。拉开主枝,使主枝腰角呈50度生长,以缓和树势,增加光照,促进成花。

4 秋季梨树管理技术

为确保明年梨树产量增长和品质提高,要切实抓好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在秋季采果后立即进行一次病虫普防工作,冬季病虫害防治主要工作有:

4.1 刮树皮

俗话说“要吃梨,刮树皮”。在修剪完成后,应立即对多年生梨树主干上的粗老皮、翘皮、裂皮刮尽,以减少粗老树皮缝隙中的越冬病虫。

4.2 清园打封园药

在落叶后,要及时清扫果园落叶,清除枯枝和废果袋,摘除僵果,铲除果园的杂草,集中烧毁。对于吊枝绳和顶枝杆等在用后应及时烧毁,对于采果筐、果箱要喷杀虫剂后再使用。在上述工作完成后,应立即对全树喷波美度5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虫。

4.3 树干刷白

为防止病虫和冻害,11~12月应对梨树主干部分刷白。涂白剂的配制方法为生石灰6.0~6.5kg,加石硫合剂原液。

5 冬天梨树管理技术

5.1 深翻扩穴重施基肥

对没有秋施基肥的果园,继续采取补救措施重施基肥,结果梨树隔年在梨树树冠滴水线下开沟深翻,沟深50cm、沟宽50~60cm,并逐年外移将全园翻完为止。高密度(200株/亩以上)梨园,不进行深翻但也要开沟施肥。梨园开沟后根据树冠大小,每株埋压腐熟稿杆、绿肥、杂草、渣肥50kg,油枯2~5kg,果树专用复混肥1~2.5kg,深翻埋肥要及时。

5.2 合理整形修剪

在落叶以后,休眠期中进行修剪,这是梨树的主要修剪时期。这时因叶落后,工作方便,观察枝芽好坏及枝的分布较清楚,便于统筹安排。这时期修剪的主要方法如下4种。

5.2.1 短截

对一年生枝剪去一段,留下一部分的剪法叫短截。梨树的多数品种萌芽率高,成枝率低。在春梢中部短截的成枝比在夏梢中部短截成枝力低:成枝率高或生长势弱,在春梢中部短截也不如在夏梢中部短截成枝率高,但萌发的长枝生长势较强。对长枝短截越重,发枝量越少,长枝数不减而短枝数大减,不利于花芽形成。中枝生长势较长枝弱,枝条上部的芽,越近顶端越充实,不同程度的短截,对新梢的影响不同。

5.2.2 疏枝

疏枝就是把枝条自基部疏去。疏枝可以使枝条稀疏,改善通风透光,有助于花芽形成。疏轮生枝、邻接枝,可避免 “掐脖”。一般枝密处可多疏,发枝多的品种可多疏,强树强枝可多疏,强旺处可多疏;反之,小树少疏,弱树弱枝少疏。在一个枝群上(如主枝、侧枝、辅养枝或枝组),疏去的枝条愈多、愈大,减少的枝叶也愈多,造成的伤口也愈多、愈大,对母枝的长势削弱愈重。由于梨树多数发枝力弱,发枝少,所以梨树疏枝应较慎重。

5.2.3 甩放

甩放就是不剪。一年生发育枝甩放,比短截成枝率低,所发新梢的生长势逐年转弱,但新发枝的生长总量增加。长枝甩放增粗明显,萌发中短枝数量增多,易形成花芽;中枝不剪,顶芽生长势强.可长出与母枝长短近似的新梢,下部则发出较多短枝。如果对长枝或中枝连续数年不剪,往往会造成枝条紊乱,枝组细长,结果部位外移较快等不良现象。所以长枝甩放1~2年以后,有时需要短截或缩剪。

5.2.4 缩剪

在多年生枝上一个侧生枝分叉口上部剪,叫缩剪,又叫回缩。缩剪是降低先端优势的位置,以增强后部枝条的生长;缩剪可以改变先端枝延伸的方向,使枝的开张角度增大或缩小;缩剪可让出空间,以改善树冠的通风透光条件;缩剪可以通过选留强枝或弱枝,加强或削弱枝条的生长势;缩剪还可以控制树冠的扩大。

6 病虫害防治

6.1 梨树虫害

6.1.1 梨蚜虫

主要是树上喷药防治。

(1)可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25%敌杀死2500倍液,20%杀灭菊酯2500倍液。

(2)保护和引放天敌,例如瓢虫、草蛉、食蚜蝇等,对二杈蚜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6.1.2 梨小食心虫

(1)果园内设黑光灯或挂糖醋罐诱杀成虫,糖醋液的比例是红糖5份、酒5份、醋20份、水80份。

(2)用性诱捕器和农药诱杀,一般每亩地挂15个性诱捕器,虫口密度高时,要先喷一遍长效专用杀虫剂然后再挂。

(3)药剂防治在成虫高峰期及时用药,药剂可用5%的阿维虫清5000倍液或25%的蛾螨灵3000倍液等。

6.1.3 梨木虱

主要是树上喷药防治。第二代卵孵化盛期(5月中下旬)在果实套袋前,可选用的药剂有: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虫螨光)3000倍液,0.6%海正灭虫灵3000倍液,28%硫氰乳油2000倍液等。

6.1.4 梨黄粉虫

(1)花前及麦收前后,喷0.2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并添加0.3%洗衣粉,以增加粘着性。

(2)梨黄粉虫害果期,喷药的重点是果实的萼洼处。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000~10000倍液,20%好年冬乳油2000~4000倍液。

6.1.5 臭椿象

(1)人工防治。对成虫越冬期进行捕捉,实行套袋栽培。

(2)化学防治。以若虫期进行药剂防治效果好,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1000~2000倍液,2.5%敌杀死乳剂2000倍加入或速灭杀丁2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等。

6.2 梨树病害

6.2.1 梨黑星病

(1)采取农业措施。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5月份以后,根据梨树病情和降雨情况及时喷药。一般第一次喷药在5月中旬(病梢初现期),第二次在6月中旬,第三次在6月末至7月上旬,第四次在8月上旬。可选用的药剂有1∶2∶200倍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或62.25%仙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6.2.2 轮纹病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树势,增强树体抗性。轮纹病是弱寄生菌,树体衰弱则发病严重,树体健壮则发病轻或只感病而不发病。

(2)夏季对被害枝干上的病斑及时刮除,而后用波美度为5的石硫合剂或腐必清2~3倍液消毒伤口,并将刮掉的组织及清除的枯枝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病源。

(3)喷药保护。可选用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4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隔20天喷药一次。

6.2.3 梨褐斑病

(1)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防止梨树座果太多,同时避免偏施氮肥、枝稍徒长及园内积水。

(2)果实套袋保护,早期发现病叶、病果及时摘除。

(3)喷药保护。套袋前,必须打一遍药,打后立即套袋。喷药在雨前效果好。可选用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4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等。

(4)腐烂病。①科学施肥浇水,增施有机肥,控制产量,合理施肥,增强树势是防治的重要环节。②秋季梨树落叶后对易感病的品种进行枝干涂白,防止冻伤和日灼。③夏季梨树发病时刮除病斑。刮治时要注意边缘光滑,刮到病斑以外0.5~1cm处,呈梭形,以便愈合。刮后要对伤口及工具用腐必清2~3倍液或9288等农药进行消毒,有良好防效。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