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总结实用13篇

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总结
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1

1.教师专业化。世界各国对教师的态度逐渐由量的追求转向质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就教师个体而言,要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拥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素质。

2.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师范生教育实习。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包括重在奠基的师范生阶段的专业化、重在适应的入门阶段的教师专业化和重在提高的在职阶段的教师专业化。其中作为职业定向的师范教育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它是教师教育的起点,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全过程提供基础;其次,我国目前的教师教育以师范教育为核心,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的主体。因此,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培养师范生的教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正在逐步推进开放的教师准入制度,这对高师院校的办学及师范生的就业是一个直接的挑战,师范生除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需要在教学实践能力上有较强的优势,才能在开放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习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3.教育实习评价。对实习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教育实习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教育实习评价的功能有三:第一,检查甄别功能,通过教育实习评价,强化实习的管理监督和甄别优劣,但这种功能在强调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新形势下日趋弱化;第二,激励导向功能,通过全面客观的评价,给实习生提供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激发自觉提高从师素质的内部动机;第三,诊断改进功能,通过评价使实习生反思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同时也给实习的管理者提供反馈信息,以便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以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

教育实习评价在教育实习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探讨科学合理的教育实习评价策略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前教育实习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教育实习评价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高师的教育实习评价大多存在着虚浮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1.评价内容不完善。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对实习生评价考核只包括三部分内容: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研究,缺少对师范生的个性品质、创新能力、师德修养等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要因素的考查,不能合理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评价标准可操作性差。实习指导教师之间能力水平、工作态度等存在着差异,评价标准的模糊、可操作性差使指导教师把握不好评价的尺度,造成评价的主观性强、随意性大,出现能力相当的实习生因指导教师不同而成绩相差很大的现象,成绩不合理。

3.评价主体单一。现有的教育实习评价主要体现为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实习成绩较少参考其他信息,不能多角度全面地反映实习生的真实表现。

4.评价过于注重结果。多数院校只是对实习生作出一般终结性评价,注重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实习成长过程,使评价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不能很好地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不利于师范生的专业成长。

5.评价方法和手段落后。基本采用纸笔评价的方式,大部分高校要求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后统一填写《教育实习鉴定表》,再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院校指导教师分别评定各项成绩。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鉴定表由学生自己带回学校,容易造成评价中的人情分和随意性,让学生们感觉到评价不正规。这样的评价方式缺乏新的技术和手段,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三、教师专业化背景下教育实习评价的理念

1.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个体发展。对实习生的评价应从整体着眼,使评价内容涵盖教育实习中的各层面和领域,除考核师范生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外,还应考虑到他们在认知和能力上的个性差异,重视他们在创新能力和师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人的发展为本。

2.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参与和互动。参与评价的主体除指导教师外,还应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实习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分析反思,以主人翁的方式调整思想和行为。同时让同学、家长、专家和管理人员等参与评价过程,通过评价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使师范生的从师素质取得进步并持续提高。

3.评价方法多样化,注重过程和发展。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个渐变的过程,需要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对教育实习的评价不只是评价最后的结果,还应该是过程性的。实习评价中尽量采用丰富多样的评价方法,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在一起。

转贴于

4.评价手段现代化,提高可操作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给教育实习评价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可以有效排除评价过程中人为情感因素的干扰,而且有利于建立统一可行的评价标准,使教育实习评价更加科学规范、操作便利。同时,现代化的教育实习评价环境也将对实习生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产生良性的影响。

四、教育实习评价改革策略

1.实习准备阶段——评价体系的完善及评价平台的开发。(1)完善评价体系。首先是确定评价内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包含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教育实习评价应以此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除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研外,评价内容应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与丰富,将思想道德、职业修养、信息素养、个性品质、创新能力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实现实习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具体而言,可将这些素质整合到以下几个项目中:基本教学技能、教学设计、班主任工作、专业精神与人格、信息素养、交流与反思,然后对各项内容进行细化。其次是制订评价方案,方案中可分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两部分。基于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笔者建议采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信息处理,该方法既有严格的定量刻画,也有对难以定量分析的模糊信息进行定性描述,综合了定性和定量两种评价方法的优点,比较科学,能够得到较客观的实习成绩。(2)开发评价系统。教师专业化理念下的教育实习评价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够得以顺利实现,例如,通过互联网实现家长对实习生的远程评价;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中大量的统计和计算;将学生的过程性材料保存在电子档案袋中等等。因此,需要开发综合性的教育实习评价系统来完成复杂的评价工作,该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实习生过程性资料的展示;多元评价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终结性评价成绩的统计和计算;各种评价信息的。

2.实习进行阶段——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过程性材料收集。在实习进行的主体阶段,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记实实习生的发展过程并实现评价中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互动,同时积累丰富的教学资源。(1)教育实习网站。建成开通教育实习网站,通过该网站除进行实习的日常管理外,还可以各项实习评价标准及优秀案例,为实习生提供努力的目标。(2)电子档案袋。每个实习生建立自己的电子实习档案袋,保存个人教育实习过程性材料,档案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教学设计(教案)、实习日记、教学视频、实习生活照片、教育教学调查报告、教研活动记录、实习总结等。(3)实习Blog。实习Blog可分为个人Blog和实习小组Blog两种形式:个人Blog主要用来展示个人电子档案袋的内容,并组织多元评价主体(实习生本人、同学、指导教师、家长等)的评议和交流;实习小组Blog用以小组实习信息(如试讲、教研、公开课等信息),展示小组实习过程并实现实习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

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2

1、问题的提出

特殊教育的发展关键在师资,打造一支具有专业化水平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对于特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12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全面对特殊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作出部署,体现了国家在特教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决心和力度。但就我国特教师资的现实情况来看,规模偏小、数量严重不足。而且,现有特教教师中职前受过专业培养的数量不足一半,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特教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承担着基层特教师资培养工作的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任务就凸显艰巨。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状况如何,对特教事业的认同感如何?这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

学习倦怠和专业承诺是反映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重要指标。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0ut)是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当学生处于学习倦怠时,往往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遭受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行为反应,表现为对学习疏远、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意义感降低、情绪低落并且出现一系列的心理综合病症,如易怒、紧张、沮丧和低自尊等。关于学习倦怠的内涵和维度,国内外学者大都借鉴了职业倦怠的定义和测量工具,在这方面,Maslach(2003)提出的三因子模型最有影响,他认为职业倦怠是由工作压力引发的包含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以及成就感降低等典型特点的综合性身心症状。国内研究者连榕、杨丽娴等人参照Maslach的职业倦怠问卷,编制了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并对大学生的学习倦怠进行了调查。他们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不容乐观,其中行为不当得分最高,其次为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专业承诺(pr0fessi0nal c0mmitment)是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并愿意付出相应努力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它是衡量大学生专业选择满意度、专业思想稳定度以及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指标,也是大学生专业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元明确目标、旷课逃课、考试作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学习倦怠表征。这对他们的成长、成才乃至以后的专业发展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以特殊教育师范生为对象,对他们学习倦怠的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就其与专业承诺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为改善特教专业学生学习状况、促进他们更好地专业成长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帮助。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被试为南京某专科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在校大学生,采用分层整体抽样方法选取了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02份,回收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为95.77%。被试中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级的被试分别为110名、151名和113名;其中男生52人,女生322人;农村生源的158人、城镇102人、城市110人。(问卷中部分被试信息存在缺失,数据分析时进行了缺失处理)

2.2 测查工具

2.2.1 学习倦怠问卷

学习倦怠的测量使用由连榕、杨丽娴等参照Maslaeh的量表编制的《学习倦怠问卷》。该问卷共20道测验,分为三个维度,即情绪低落,反映大学生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中的问题与要求,表现出倦怠、沮丧、缺乏兴趣等情绪特征;行为不当,反映大学生由于厌倦学习而表现出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等行为特征;成就感低,反映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低成就的感受,或指完成学习任务时能力不足所产生的学习能力上的低成就感。该问卷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计分,分数越高说明学习倦怠程度越严重。总问卷的Cr0nbaeh a系数为0.865,分半信度为0.880。每个项目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在0.408-0.762之间;验证性因子分析的各项指标在0.87-0.91之间,拟合较好。

2.2.2 专业承诺问卷

由连榕、吴兰花等人参照Meyer和Allen的量表编制。该量表共27道测验,分为四个维度:情感承诺、继续承诺、理想承诺、规范承诺。该量表也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5个等级记分。总量表的Cr0nbach a系数为0.927,分半信度为0.831。每个项目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在0.360-0.873之间,四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分别为0.873、0.891、0.774,0.781;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各项指标在0.93-0.99之间。

2.3 测验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集体施测,被试同时完成两份问卷的填答。问卷的施测不限定时间,被试回答完毕后当场回收,之后对被试填写的完整性和认真性进行检查,剔除有较多漏答或作答不认真的不合格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

2.4 数据分析

问卷回收后,在SPSS13.0上进行数据录入并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

3.1 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倦怠的总体情况

被试在学习倦怠各个维度上的得分情况见表1。由于问卷中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故取中值3为参照值。从表中可以看出,被试倦怠总分的平均值为2.74,接近中等程度范围。

另外,根据问卷结构特点并借鉴其它研究者的处理方法,高于60分者视为学习倦怠者,低于40分者视为不存在学习倦怠,介于40分和60分之间者视为不确定的中间状态。统计结果表明,有明确学习倦怠者有108人,占28.05%;不存在学习倦怠者有18人,占4.67%;状态不确定者有259人,占67.27%。

3.2 不同性别、年级及生源地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倦怠的差异性比较

分别以性别、年级、生源地等被试特征变量对被试分组,以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及学习倦怠总分等变量为因变量进行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一表4所示。

由表2可知,不同性别的特教专业师范生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两项维度以及学习倦怠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

不同年级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倦怠各维度及倦怠总分的平均值如表3所示,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以及倦怠总分上,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事后检验显示,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二年级学生和三年级学生之间,总体来讲,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最高,表现为他们具有更多的学习方面的不当行为以及更低的成就感上;而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最低,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间差异并不明显。

以生源地为分组变量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生源地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在各个维度以及倦怠总分上都没有明显差异,不同生源地类型的学生在学习倦怠各维度上的得分如表4所示。

3.3 特殊教育师范生专业承诺的整体状况高,其余依次为情感承诺、继续承诺和理想承诺。

3.4 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的相关分析

表5表明,特殊教育师范生专业承诺的整体状况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各维度及承诺总分均值都略高于中间值(中间值为3)。其中,在规范承诺上的得分最

学习倦怠问卷各维度和专业承诺问卷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见表6。由表6可知,专业承诺的各个维度以及承诺总分与学习倦怠间都存在显著的负性相关,相关系数在-0.137--0.584之间,其中,情感承诺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最高。

为进一步考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的关系,分别以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和倦怠总分为因变量,以专业承诺的四个维度为预测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见表7。可知,对于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两个维度,学生的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是其有效预测变量(F=42.64,p

4、讨论

4.1 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倦怠的整体状况

调查发现,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倦怠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在调查的样本对象中,有近30%的学生存在学习倦怠,有些甚至已达厌学水平;另外,还有六成多的学生处于不确定期,如果学校、老师不能及时对其进行很好的教育和引导,那么这些人很快也会产生严重的学习倦怠反应。该结果与周丽玉等人使用相同量表所做的研究比较一致,这也再次为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学业倦怠情况提供了实证方面的依据。

在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中,被试在行为不当上的得分最高,其余依次为情绪低落和成就感低,其中行为不当和情绪低落两个维度的均值都高于中间值3。结合现实情况来看,不难发现,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学习倦怠比较明显地表现在各种外显的行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平时经常会迟到、早退,甚至旷课,课上注意力不集中,作业简单应付、考试时有作弊,最终导致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欠缺。在学习倦怠的定义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到由学习压力引起的。所以,我们认为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学习倦怠可能和学生的压力过大有关。目前,国内各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大而全的倾向,过于强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学习时间短,课程模块多,高强度的学习任务带给学生很多压力。就本研究所调查的被试而言,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自我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比较欠缺,进入大学后,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压力,可能会出现退缩或不愿投入精力,最后导致了身体、情绪、态度等方面的耗竭,学习绩效和自我价值感降低,形成倦怠症状。因此,作为高校来讲,要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精简课程门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按照工作过程改革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觉到每堂课都学有所用,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

4.2 特殊教育师范生学习倦怠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从性别上来分析,男生比女生存在更多更严重的学习倦怠,主要表现在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方面,两者达到显著性差异。这与连榕等人以普通大学生为对象所做的研究结果不太相符,这或许是由特教专业本身的特殊性所导致的。对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需要巨大的爱心和奉献精神,从事特殊教育既辛苦,社会地位又不高。传统观念中,往往认为女生更加细心、耐心、有爱心,因此更加适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在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中,女教师的数量也要远远大于男教师。基于这样的观念和现实,特殊教育师范专业的男生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往往会不及女生,继而会衍生出更多的情绪低落。而较之女生的含蓄、内敛,男生的行为意愿往往更容易直接表现出来,反映在学习过程中,男生会出现更多疏远学习的行为。

从年级差异上来看,我们发现,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最为严重,较之三年级和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更多的不当行为,成就感更低,而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间的差异并不明显。这一结论和相关研究的结论比较一致,在以本科生为调查对象的诸多研究中,研究者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倦怠基本上呈倒“U”型发展,大三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最为严重;在刘志芬所做的一项关于高职生学习倦怠的调查中,也发现二年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行为不当,三年级学生的成就感较好。具体到特教专业而言,二年级学生在经历了第一年的新鲜神秘感之后,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心中很容易产生失落,同时在专业学习、技能培训等方面也会面临诸多挑战,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倦怠感,无论从情绪还是行为上都会表现得比较明显。到了三年级,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加深、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巩固,以及见习、实习等实践锻炼的增多,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所以自我价值感能够得到提升,获得的成就感也会更多。

4.3 特殊教育师范生专业承诺状况及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分析

研究中,我们也对被试的专业承诺情况进行了分析。从整体来看,特殊教育师范生的专业承诺处于中间水平,各维度及承诺总分均值略高于中间值。其中,被试在规范承诺上的得分最高,而继续承诺和理想承诺的得分较低。规范承诺指大学生认同所学专业的规范和要求,留在所学专业主要出于义务和责任的考虑;继续承诺主要反映大学生出于自身素质、能力、就业机会以及与该专业相应的工资、待遇等经济因素而愿意留在该专业学习;理想承诺则反映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后面两个维度的承诺水平较低表明特殊教育师范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整体动力不足,热情不够。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说明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期待不高。近年来,虽然特殊教育事业不断得到社会的关注,发展速度也很迅猛。但就其总体状况而言,发展仍不均衡,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地位不高,职业声望和经济待遇也相对较低,职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些状况会导致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前景持有一种比较悲观的态度。

从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上来看,两者呈显著负性相关。专业承诺的水平越高,学生学习倦怠的表现就会越少。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还表明:情感承诺和规范承诺是学习倦怠中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两个维度的有效预测变量,情感承诺和理想承诺是成就感低维度的有效预测变量。其中,特别是情感承诺,对学生的学习倦怠有着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在回归模型中的解释量是最高的。情感承诺指学生呆在所学专业的一种强烈愿望,不愿意转换专业主要是因为个人对现在所学专业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可见,如果能够培养学生对学习或对所学的专业充满深厚的感情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意义感,减少学生对学习的厌倦。笔者了解的现实情况是,很多特教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对特殊教育并不是太了解,甚至有的闻所未闻。入学后,接触到的情况可能和自己的想象间存在很大差异,何来感情可谈?因此,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加强对特殊教育师范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特教专业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对特教事业的职业情感,引导其形成积极的职业动机,这将有利于减少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

5、结论

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3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信息工程系党总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在我院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信息工程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胜利完成,并且,我系被学院评为优秀教学单位,党总支被学院评为了优秀党总支。这些成绩的力量源泉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密不可分,是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促进了我系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学习力带领着我们胜利地完成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1、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坚持学习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专业人才培养

我系党总支把完善学习制度作为抓好党总支学习的基础工程,建立以我系党总支书记为首的学习小组,形成了以党总支书记亲自抓、党总支委员具体管理的学习机制。

每周一下午开展系全体教职工的学习(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集体学习后,我系全体教师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讨论,把信息工程系专业人才培养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按照学院的要求分阶段分任务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院领导实施现场办公制度,听取我系教师意见,指导我系工作,并解决我系实际困难。党员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做到“三有”,即“有学习的目标,有学习的记录,有学习的总结”。当前,我系党总支为建设好学习型党组织,把每年一度的全国“两会”精神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多渠道加深对全国“两会”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使我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同步。

实施年度考核制度,对我系党总支的每一个成员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规范,成员积极接受分阶段任务,并按质按量地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通过年度考核,促进了信息工程系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胜利完成,同时,也调动了学习型党组织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建立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每月至少一次会议,开会学习时作好记录,学习后写心得体会。

建立师徒结对制度,有经验的教师通过教学过程指导,使年轻教师不断的学习、摸索、进步,直到站稳讲台。

2、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树立学习标杆,促进专业人才培养

我系党总支为了创造学习型党组织的学习氛围,树立了学习的标杆,使之在学习上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我系学习型党组织通过民主投票,推行、建立了“党员示范岗”。一年推选一次,如果连续三年获得“党员示范岗”称号可获得学院奖励。

加强领导推动学,树立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我系党总支书记在学院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向任务比较重的负责人提供帮助。党总支委员不但按时按质地完成个人任务,还积极主动地帮助其它老师。在年末的考核中,信息工程系获得了学院的优秀单位奖。

加强专业高级职称引导学,树立高职称的模范带头作用。我系教师队伍中有多名高级职称的教师,他们有一技之长,我系教师以他们为榜样,认真钻研专业知识。

加强高学历指导学,树立高学历的模范带头作用。我系老师队伍中有2名博士学位教师,学术论文,科研项目等有建树。我系教师以他们为榜样,积极投入科研工作。

加强工学结合实践学,树立重实践能力的观念。我系有多名教师来自于企业,实践能力强,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方面,他们掌握着实际操作过程,给我系带来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新的教学模式。

3、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加强专业培训,促进专业人才培养

逐级开展培训和宣讲,有效促进了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重大方针政策的热潮。学院开展中层干部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然后由中层干部对系部老师宣讲院中层干部会议精神等。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充分享用学院已形成的灵活培训机制,送外培训,使教师有机会学到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把企业的实际操作带到教学当中来,结合(教高[2006]16号)文当中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我系老师被派送到美国计算机协会(长沙站)进行培训,即“中介式培训”,并建立教师与学生于一体的培养订单制度。我系开展专业职业技能培训,派送老师到技能鉴定站进行培训,即“正规式培训”。通过培训,调动了我系学习型党组织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我系领导及老师与兄弟院校对应系部领导及老师进行专业人才培养交流,即“交流式培训”。我系还组织教师到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4、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促进专业人才培养

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把教高[2006]16号文精神与实际人才培养方案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专业人才培养。

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过程中,我们坚持学习制度化、规范化;树立学习标杆;加强专业培训;学以致用,确保我系为全院的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读本.2010,3.

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4

反思是新时代需要的最重要的教师专业素养,反思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高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与帮助老师获得技能相比,使教师有思想性更重要。”(饶从满,2005:119)然而目前英语专业师范生毕业生在进入教师岗位后教学研究能力薄弱,专业发展进程缓慢。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有关。一个善于反思的老师,必定能够反思自己的教学,会在教学上渐渐取得突破。但是,善于反思是一种意识的生成和习惯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因而,在英语教师职前阶段培养其教学反思习惯是很有必要的,有意识地发展其教学反思能力,不仅能够提高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培养质量,而且能够加速其专业发展进程,促进反思性与创造性教学的实现。

二、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reflection)(Dewey,1933)的概念首先在美英等西方国家的教育界流行,随后迅速成为全世界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被普遍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Richards & Nunan,1990; Wallace,1991,1998;Richards & Lockhart,1996; Richards & Farrell,2005)。Dewey对反思概念的解释,对我国教师教育研究曾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Dewey(1933:9)将“反思”定义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进行的主动、持续和周密地思考。”他认为反思“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进行的一种能动的、审慎的高级认知加工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1933:30,32)。

反思作为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与策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如果能对其教学方式方法进行能动、持续、周密的反思,那么就能较快地提高其教学研究能力,并能培养出教师的钻研精神,从而促进反思性教学与创造性教学的实现,加快其专业发展进程。

三、英语专业师范生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提倡教师在专业实践中反思,培养教学反思能力是当今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向。目前国外教学中,尤其是英国,特别注重职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国内教学界非常重视入职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但对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课程设置和教学实习的开展难以满足培养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要求。对于具体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的探究更是比较少。鉴于目前英语专业师范生还处于疲惫的反思中,笔者认为要渐渐让英语专业师范生把反思当成一种习惯,因为反思习惯是行为的飞跃。只有让反思成为具体的习惯,才能将反思落实到日常点滴中。

1.反思的必要性

英语专业师范生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入门阶段,对他们来说,大学期间的教育是其成为教师之前的职前教育。按照美国学者傅乐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展的“教师关注问卷”调查研究,教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教学前关注;早期的生存关注;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学生(Fuller,1975)。对于还在接受教育尚未真正就业的英语专业师范生而言,正处于教学前关注和早期的生存关注两个阶段。教学前关注阶段是职前理论培养时期,英语专业师范生此时主要在大学接受师范教育,沉浸在学生角色中,对教师角色仅凭想象。早期的生存关注阶段是初次接触实际教学的实习阶段。在此阶段,英语专业师范生关注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即能否在课堂这个新舞台上胜任教师这一角色。所以此时英语专业师范生关注的更多是能否得到领导的认可、老师的鼓励、同学的肯定及学生的接纳等。相较于其他阶段,这两个阶段的英语专业师范生表现得更焦虑和紧张。

目前,英语专业师范生仍处于疲惫的反思、紧张的学习中。对于英语专业师范生而言,既要努力做好一名学生,又要思考和实践如何做一名老师,处于双重角色中;同时,既要学习学科知识、专业知识,掌握教学技能,又要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既要“学”又要“教”,处于多重任务中。加上英语专业师范生毕竟是学生,缺乏实践阅历,催生不出反思需要;理论功底薄,思考稚嫩,无法与理论、与教师平等地进行精神对话;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较少,因而无处反思。在这种焦虑、紧张的反思中,笔者认为反思习惯是行为的飞跃。

2.反思的重要性

反思习惯是行为的飞跃。习惯是一种有意识地练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养成。如果反思能够成为英语专业师范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那么它将自觉融入到英语专业师范生的教师生涯中。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说:“我的智慧行为并不是魔鬼般地发生的,它们依据的是我在回忆性的反思中所能获得的智慧。”(2001:154)可见,智慧行为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孕育在日常点滴中,日积月累,从成功中总结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习惯的反思,其实是意识反思向行为反思的升华。英语专业师范生只有真正拥有反思的意识,才能自觉地、有意识地产生反思的行为,这样的反思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并且是有意义的。英语专业师范生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入门阶段,作为教育战线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今后发展至关重要。美国国家教育研究所曾经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一个人第一年的教学情况如何,对他所能达到的教学效能水平有重大影响,而且要持续数年;会影响到在整个40年教师职业生涯中对教师行为起调节作用的教师态度,确实会影响到教师是否继续留在教学专业的决策。可见教师最初开展教学的情况对其影响很大,英语专业师范生在入门阶段所能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不仅能够加速其教师专业发展进程,还能够促进反思性教学和创新性教学的实现。

四、英语专业师范生反思习惯的培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反思习惯的生成,意识的培养是关键,行为的养成是基石。渐渐地,反思才会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

1.意识培养是关键

“当反思成为一种意识,教师的反思意识总能指引着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贯穿于教师的日常具体工作中”(胡萨,2010)。反思意识的形成,就是教师将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思考、认识的对象,教师总是站在教育实践之外,反观自己教学行为的一种行为事件。只能将教学后的反思提到教学前,从而形成“前瞻性反思”和“过程中反思”。教师的反思意识使得教师总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并且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和期待。英语专业师范生处于专业发展入门阶段,很多方面还不成熟,但他们热情、主动,对教育怀揣梦想和激情,这为培养反思意识奠定了基础。师范生的反思意识越强烈,教育意识越清醒,教育实践就越具有目的性。因此,本文建议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培养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反思意识:(1)举办学术讲座。反思型教师教育对于英语专业师范生而言,是一个既遥远又晦涩难懂的未知领域,为了提高英语专业师范生的认识,可以举办一些学术讲座,普及反思型教师教育常识。必须让英语专业师范生认识到: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学会反思,教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2)运用榜样示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电影,阅读名师传记,看优秀课录像或到小学听课等,为英语专业师范生提供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范型,使英语专业师范生主动反思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2.行为养成是基石

有了反思意识作为指引,反思行动应该具体落实。本文认为培养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反思行为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必须有重点地培养,具体来说,就是用脑、勤写和动口。

(1)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就英语专业师范生而言,不仅要学习英语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育知识,饱览教育经典,研读期刊论文,更要主动思考自己亲身经历的或者由老师带领的教学实践,形成强烈的问答意识。多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导入,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活动等,并试图回答自己,使每一个为什么都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同时,将阅读中的经典融入具体教学实践中,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2)捕捉灵感,乐于写作。英语专业师范生在反思过程中要学会撰写教学日志,这是一种非常适合师范生的方法。教育日志就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甚至教育理念中随时出现的、记忆最深刻的事件(包括问题、经验、体会)等进行总结和分析,并记录下来。当然,现在网络技术发达,英语专业师范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微博、博客上抒发自己的教学感想。又或完成随笔式教育日志,当灵感出现时,将好的想法记录下来,即使寥寥数语也没有关系,重点是有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见解。总之,英语专业师范生要学会随时观察、随时捕捉、随时记录,虽然可能比较零散,但通过撰写教育日志,就可以及时、生动地再现教育教学活动中英语专业师范生所见、所闻、所触动的事件,再加以梳理、分析、回顾、总结,形成对教育活动有价值的理性思考,也为英语专业师范生的长远教育生涯提供丰富的素材。不仅如此,经常写教学日志,还会让英语专业师范生变得乐于写作,变得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3)止于羞怯,大胆表达。英语专业师范生在养成写作习惯的同时,要善于动口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因为口语表达不同于书面表达,很考验一个人的思维。当然,英语专业师范生处于职业发展入门阶段,难免会不成熟,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创新思想,因而应该多鼓励英语专业师范生与教师、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及时将反思的内容与看法表达出来,从而进行讨论和研讨。只有这样,英语专业师范生才会收获中肯的建议,获得客观、理性、清晰的评价。

就英语专业师范生而言,无论是正在进行时的“学”,还是未来进行时的“教”,无论是内省地思考还是自发地实践,如果反思采用通过意识―行为―习惯的训练方式,将有利于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波期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很大程度上强调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而反思习惯的养成对于英语专业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反思意识和用脑、勤写、动口的反思行为一旦成习惯、成自然,定会成为英语专业师范生走入教师职业生涯终身受益的自然之举。

参考文献:

[1]饶从满,等.教师专业发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9.

[2]鲁玲.培养师范生反思能力,造就自我成长型教师[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2):149.

[3]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4.

[4]韩刚,王蓉.理解职前外语教师的“反思性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FLLTP),2008(3).

[5]胡萨.反思:作为一种意识――关于教师反思的现象学理解[J].教育研究,2010(1).

[6]兰英,张博.英国职前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2009(12).

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5

日益国际化的教师教育模式正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模式。其中包括专门师范院校培养的定向教师的封闭模式以及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和其他专门学院附属的教育学院或教育学科培养的非定向教师的开放模式。作为组成课程体系架构的重要部分,课程结构即课程各部分的搭配与排列,较具体地规定了课程体系架构的学科门类和各学科课时的比例关系,有机结合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分科课与综合课等,使课程理念和课程价值取向在课程结构中得到充分体现。本文对我国教师教育模式课程结构问题的讨论主要是针对高师院校教师培养的封闭模式而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包括:(1)为学生学习综合性文化知识而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两课、外语、体育、计算机等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2)为从事专门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而开设的学科专业课程,例如中文、数学、物理等专业课程教学;(3)为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理论与技能而开设的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多年来,我国教育结构表现出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的特点。从结构比例数据上看,普通教育课程占教学总时数的1/5~1/4,教育专业课程却仅占7%~l1%,其余绝大多数比例为学科专业课程占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4~6周)。“作为高师院校标志性的重要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为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提供了有力支持。如今,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失衡性,突出表现在明显偏低的教育专业课程比例上,这将严重影响师范生职业专门化程度的提高,不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二、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

目前,以公共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三部分为框架的教师教育课程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内基本一致。但是在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及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即使我国的课程设置框架与其基本相似,仍不能忽略这一实质性问题。

1.公共基础课程薄弱,内容缺乏创新

公共基础课程,即“通识教育”,是为了拓宽师范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人文气质而设置的普通文化知识课程。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作为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其涉及范围广泛(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等),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教授,个性品质的训练,陶冶公民意识,并且对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提供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各国教育界普遍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还必须具有除本学科之外的广博的知识和优雅的修养,因此国外普遍重视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其在教师教育课程中所占比重较大。如通识教育课程在全部课程中的比例美国为40%,日本和俄罗斯为37%左右,德国为33.3%。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目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比例为20%~25%,相比之下偏低,并且内容缺乏创新,偏重工具学科和政治学科,即主要以大学英语和计算机为主的工具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主的政治课程,以及体育等。这些课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师范生的政治素养和操作技能,但明显缺乏知识的广博性和人文性,不能拓宽师范生的知识广度,也不能培养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人文气质;再者对师范生专业信念和从业道德的培养实际上缺乏“师范性”。

2.教育专业课程重视力度不够,“师范性”特征薄弱

教育专业课程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特点,是作为教师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标志。其定义为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巧等的培养教师专业内涵的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在各国已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从课程比重上看,新加坡教育专业课程占总课时比重为39%,美国为30%,英国为25%~4O%,日本为16%。通过调查显示,世界各国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具有自己的优势:首先,教育专业课程开设时间基本从第一学年开始,时间早、跨度大。其次,加大所占总学时比重,是重视“师范性”培养的体现。再次,教师的专业性质在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中得到充分体现。最后,内容上充分注重教育思想观念。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教育专业课程存在明显缺陷。一是教育专业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仅为5%~10%。二是教育课程开课类别少,一般的师范院校仅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即所谓的“老三门”。相比之下日本1998年后在各类教师教育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平均43门的选学课程,美国、韩国和法国等国家也提供了如教育学概论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组织论、教育统计与测量以及现代教育思潮和学校问题与过程分析等大量的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法课程,由此可见我国在此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3.学科专业课程繁杂,所占比重过大

学科专业课程是根据师范生将来所从事的教学方向,对应于一般在中小学开设的学科课程。为加深其专业陛,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把培养师范生学科专业的课程安排到综合大学里面,以保证学科专业的教学质量。为了培养掌握或精通将来任教学科的知识并且通晓教育学科各方面知识的执教教师,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是在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之间寻求到一种平衡。与国外相比我国学科专业课程以65%~75%的比例独占鳌头,且分化过细门类过多的学科专业课程,过分注重学科的纵深发展,忽视了学科间的综合,影响了高素质师资的培养。这种失衡状态下的课程方案导致“学术性”课程偏重,“师范性”课程不足的问题在我国逐渐凸显。我国某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设置的主要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写作、中学语文教育学。而同样是师范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分析学、几何学、代数学、物理学、概率统计、微分方程、函数论离散数学、计算机基础、数学模型、数学实验、数值方法、数学史等,以及根据应用方向选择的基本课程。目前相当数量的师范大学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课程门类来实现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过程,势必导致课程设置繁杂,学时膨胀。

4.教学内容呆板,教学形式乏味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陈旧落后、与社会实际脱节、知识转化率低,呈现“旧、窄、杂、空”的状况,…‘系列不良后果随之产生。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同时,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而选择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至关重要的。学校方面,应根据教育改革的发展不断创新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师范生本身,应在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及当今世界前沿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学习新知识,善于转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教学的传授式、讲授式形式已经很落后,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对师范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了阻碍。因此可借鉴国外教学形式采取以讲授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小组讨论法、教育实验法研究学习法、教育实践法等),全面锻炼师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方法,促进高素质师范生的培养这会对我国的教师教育尝试产生深远影响。

5.专业情意培养课程缺乏,致使师范生责任感淡薄

作为未来的教师,师范生首先应具备坚定的专业信念与责任,把教育作为内心热爱的工作,把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来对待,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荣耀的职责来承担,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并在教育实践中完善自身素质。因此,专业信念与责任被看作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精神支柱。一个不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是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对于专业信念与责任的训练,应成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纵观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专业信念及责任有关的严重短缺,诸如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心理等激发师范生教育信念和热情的课程,其设置方式对我国教师教育的质量势必造成不良影响。加强师范生专业信念与责任的培养和训练,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6.教育实践课程不足,实践机会较少

理论来源于实践。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亦是相同的。教育教学实践是综合运用教师师德、专业知识、学科理论、教育理论、教育技能的过程,亦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实际锻炼和检验。通过教育实践,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内化生成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所以,教育实践对于教师教育十分重要。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有较长的教育实践H~iN,且实习方式多样化,分散见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并要求学生在见习时针对问题从理论上找到解决办法。就教师职前教育来说,在英国一般用15周时间在中小学的实际教学环境中进行观摩和实习教学。而美国为半年,法国为27周,德国则多达72周共18个月。而我国高师本科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时间一般为6周,扣除实习开始一周的准备时间及结束时一周的总结时间,实际上实习时间仅为4周,占四年总学时的4%。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实践课程单薄,实践机会较少,仅限于毕业前夕为期较短的教育见习和实习,这种实习只是教师角色的一种初步体验,与发达国家相比,对形成学生真正的教育教学能力只是杯水车薪。我们应重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将设计多样的教育实践课程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保证教师教育的质量。

三、应对策略

1.树立新理念,改革教师教育课程

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应立足基础教育课程,适应其改革。注重培养教师个人的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把教师职业作为发展取向,树立为社会教育服务的思想。加强现代教师的素质培养,同时重视教师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平衡发展。在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应把培养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作为首要对象。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充当育人的角色,使学生拥有正确的凿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培养其乐观、向上、进取的精神,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亦是重中之重。在知识技能上,通过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语言文化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2.优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注重多样性

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在世界各国都十分被注重。在加强学生的教育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发达国家有其独特的一面。充分借鉴国外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并不断进行优化。首先,打破“老三门”的课程设置模式,设置由普通文化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组成的新课程结构;其次,重视巩固深化学科专业课程,尤其在课程比重上适当增加教育学科课程,在实践课程方面同样应该增加其比例;最后,结合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活动课、专题性讲座等多种研习方式,逐步重视选修课的学习,为师范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提供操作的可能性。

3.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

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6

一、概念内涵

根据《教育辞典》,见习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结合某些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到有关单位和现场进行观摩,使其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环节;师范学校的学生在专业训练期间结合实际,参观中小学教育的实施和教学实际,观摩教师的言行、操作和教学。若进一步担任助理教师职务和课务并试教,就叫做实习。见习是实习的前奏,是实习不可或缺的步骤[2]。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实习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或协助班主任工作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3]。笔者认为,见习指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结合课程知识,到学校、康复机构或康复中心等有关单位进行观摩,形成感性认识,了解教育对象,培养职业情操的过程;重点在“见”。而“实习”指高校师范专业学生到学校、早期康复中心、康复机构等有关单位,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校中所学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重点在于“操作与实践”,本研究中的“实习”过程包含“见习”这一环节。

二、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十年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研究的文献数量多、内容丰富,具体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实习对于高校师范专业的意义

近几年,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的研究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习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学生不同能力提升的影响;二是实习对高校不同学科师范生的影响。

1.实习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学生不同能力提升的影响

蹇世琼、饶从满、回俊松通过问卷及半访谈方式调查了实习生教学能力的发展。结果显示,实习生在教育实习阶段教学能力有明显提高;教学认知能力的提高快于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4]。

2.实习对于高校不同学科师范生的影响

郭新婕通过个案法对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显示,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经历了一个动态的专业发展过程,对英语教学的认识,对学生的了解,对自我身份的认同等方面是交织发展的;通过实习,实习学生的教师知识、执教能力和反思能力等都有相当程度的积累和提升[5]。

刘蕴秋通过定性研究方法探究实习过程中的见习对于入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见习首先使师范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现实职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其次,见习能改变师范生对教育理念、专业素养和学生学习的认识,促进职前英语教师素养的发展。此外,真实的教学环境使师范生很快学会从教师角度思考问题,激活他们在课堂上学过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使其教学认知和职业态度上发生明显的转变[6]。

(二)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现存问题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对于实习现状研究的文献数量最多。许多学者不仅对现状进行阐述,对原因进行分析,还提出相应对策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孙卫俊、史晖。在现状提及的问题中,主要集中在实习基地过少、实习模式和评价方法难以适应发展、实习时间过短、高校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和教育实习管理不到位等几个方面。

梁尚德在研究中总结了高师院校物理专业实习现状,从学校和组织实施过程、学生自身、实习学校和实习教师三个方面分析了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学校这一方面存在实习目的过于简单,只是局限于实习生对中学物理教育现状的了解;实习时间不够、实习内容单一、高师院校物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课程、物理专业课程占总课时的90%,教育理论课程只占10%)、教育实习评价流于形式、教育实习组织管理落后[7]。

孙卫俊指出在当前的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学生的实习存在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生和实习学校之间缺乏长期联系;教育实践活动内容被认为缩水,实习范围窄小;教育实习时间不能满足学生需要,而且安排得过于集中;缺乏有经验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教育实习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手段等问题[8]。

曹宁指出在传统实习模式中,存在实习时间过短,实习内容贫乏,反思反馈缺失,指导教师难以给予及时准确到位的指导,实习活动因对中小学生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增加教学管理与后勤管理难度而遭受推诿[9]。

史的研究从实习院校角度分析了传统单向度实习模式的弊端,即高师院校通过实习院校提供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而实习学校很难通过教学实习促进自身发展,甚至一些实习院校认为教育实习会对其教学秩序产生冲击[10]。

林晖提出目前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评价中存在同一实习生具有多位指导教师,而各位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评价标准难以均衡统一;在评价中多用经验观察方法,此方法受指导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导致评价信度低、效度差、可比性差[11]。

王艳梅的研究阐述了高校对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实习时间过短,内容形式单一,实习管理松散封闭,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等问题。陈忻华在研究中指出在师范生见习实习中存在教育实习目标笼统模糊,教育实习时间过短,教育实习安排不合理,教育实习前的准备不足、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滞后,教育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能力欠缺,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机构与组织管理工作不够健全等问题[12]。

(三)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实习改革路径

在探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见习实习改革对策和路径上,我国学者多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优化实习指导教师配置;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实现高校与中小学校的互惠双赢;加强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搞好教育实习课程资源建设;完善教育实习成绩考核评价制度。

姚云和李福华指出应促实习资源、实习过程和实习管理的一体化,应构建“师范生教育实习平台”,从而实现实习资源丰富与更新,并使实习管理过程规范化和自动化[13]。魏彦红指出教育实习应本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灵活设置,加强对见习过程的管理,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高等师范学校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实习见习基地[14]。

孙卫俊在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时提出实践教学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的模式,简称“TCPP”(The Teaching Course Penetrated by Practice),即安排师范专业学生进入中小学,进行经常化的定点和定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专业教学、班队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配合实习学校全面了解和参与,而师范院校则定期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检查和督促,使学生在第五、第六学期内分别从事熟悉学校环境,了解学生特点和自己的角色定位,巩固专业思想,培养职业情感,开展见习、实习和研习班主任、少先队工作,实习说课、磨课、试讲等教学工作及开展教育调查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熟悉人际关系处理和学校管理工作等。最终使学生一毕业就具有一定的中小学教学、科研和管理经验,非常顺利地胜任教师工作,从而提高教师的成长效率,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质量。

史晖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实习范式的转变应基于“一个中心、两维目标、多元互动”的理念,并以此提出构建三种教育实习的新模式。“一个中心”,指通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使双方都能实现教学目标,实现共赢。“两维目标”,指既培养未来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能和合作意识,又提高实习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合作能力;既着眼于促进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又关注实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元互动”,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实习学校应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习生、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以实习生为中介,形成实习生与在职教师、与大学教师、与实习学校、与高师院校、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大学教师与在职教师之间的多元互动。提出的三种教学实习新模式指,专业发展学校模式、定岗置换模式、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15]。专业发展学校是指由学校和大学中的教育学院共同创建的一种新型学校。专业发展学校为实习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场所。所谓顶岗置换,就是让师范生经过一定阶段见习准备之后,正式走上讲台,履行教师的全部职责。与此同时,原有岗位的教师脱岗进修,进入高师院校进行全程培训。这种模式既能为师范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又能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充电提高的机会,实现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互利互惠。尤其对教师学历不达标、教学水平较低的农村偏远地区,适切性更强[16]。建立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机制,实施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并提供优惠政策,通过双向选择,让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侧重面向农村中小学)达成就业意向,可以有效缓解就业矛盾,达到多方受益的目的,使实习生成为“准教师”[17]。

黄兴帅针对师范生实习过程中实习时间短、人数过于集中、实习生无法了解教学整体过程和教学环节等现状,借鉴认知学徒制的思想,提出师范生教育实习要实现四个转变:由教-受式指导学习向学徒式指导学习转变;从单一、细节化实习活动的学习向整体、全面教学过程和环节感知转变;从重视学科领域知识向重视策略性知识转变;从重视个体学习向重视在具体社会情境中学习转变[18]。

(四)国外经验及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在近十年中,国外高校师范专业实习有如下特点。从国家看,多以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为主;从研究方法看,以比较研究为主,通过比较各国实习模式,总结出在实习方面的先进经验;从研究结构看,很多文献多是先总结、比较多国高师院校的实习经验,然后提出给予我国实习的建议与启示。给予的建议启示内容仍围绕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实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增加实习时间与采取多样的实习形式,与高师院校实习模式改革路径研究的诸多内容不谋而合,所以本研究在阐述国外实习模式的研究中,主要以可借鉴的先进经验为主要内容。

1.英国

在英国,对于未来想要从事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师范教育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过四年的全日制教育获得教学学士学位,在此期间,学生需经过至少20周的实习(包括见习),并且在高年级实习工作中,要承担实习学校教师的1/3工作量;另一种途径是PGCE模式(Postgraduates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从学制上看,学生至少经过3年的高等教育,先获得非教育专业的学士学位,再接受为期一年的教育实习,获得“研究生教育证书”,简称3+1模式,是培养英国中小学师资的主要途径[19]。这两种模式都具有“重负荷教学训练”的特点。

2.法国

法国的教师教育实致分为三类,即熟悉性实习,旨在让准教师们身临其境,初步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认识学校的组织运作、教学时间安排等方方面面,为即将开始的教师培训建立感性基础;(由指导教师)陪伴实践实习,指由指导教师带队,两三名学生一组,主要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和分析,指导教师可安排少量教学活动;责任实习在实习第二年进行,实习教师尝试独立开展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期间还要进行学科教学法和普通教师培训学习,并由指导老师分析并解决实习生在责任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实习生在实习中实际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高[20]。

3.美国

教学实习时间长短因校而异,普遍在15周以上,大约有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习。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课程计划的最后,通常在第四学年进行,主要在专业发展学校中完成[21]。

虽然关于美国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研究数量不少,但是就内容上说,多是重经验介绍及与我国高师院校实习的比较研究;从研究对象上看,以不同州为主,如伊利诺伊州、俄亥俄州和德州等不同地区。

4.与中国师范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

许多见习实习的研究是与中国见习实习模式比较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实习目标与要求

教育实习目标规定了教育实习的目的及学生通过实习取得的教学效果。对于教育实习目标的设定,美国与日本较具有代表意义[21]。

美国的教育实习目的与要求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以伊利诺斯州立大学为例):第一,了解教师的各种职责,认识教师的作用;第二,理解教学基本过程,提高指导学生的能力;第三,提高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主要指促进学生心智和体质成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四,提高对教学情境的认知能力;第五,发展认知实际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的能力。

日本规定实习生应实现的目标:第一,从总体上亲自体验学校教育实际;第二,培养基本教育实践能力;第三,认识教师职业活动的规律、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加深对学生的感情;第四,能恰当地评估自己担任教师的能力和职业适应程度;第五,培养在教育实践中需要的创造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22]。

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目标虽然不同学校目标不同,但是总体来说我国教育实习主要目标是加强师范生对中小学教学的感性认识及教学技能的训练,旨在在实践中应用教育教学理论。然而,我国教育目标过于笼统,多数院校对实习目标的表述都过于模糊,缺少具体细化明确的目标;在实习过程中缺少具体的目标界定,难以评估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能力的提升。

(2)教育实习的管理

在英美教育实习中,有专门机构及人员负责,即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成立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教育实习计划、分配实习生、组织教育实习和进行实习评价[23]。而在我国,师范生的见习实习由师范生就读的高等院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制订,同时由高等师范学校负责管理及评价。

(五)不同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

随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发展,其模式越来越多样,对于不同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郑婕比较了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常见的单科集中定点教育实习、混合编队定点教育实习、定向顶岗试用教育实习、自主式教育实习及全委托式教育实习五种教育实习模式,分析了五种模式的优缺点,提出实习模式的选择应从各地、各校、各专业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教育实习模式,弥补单一模式的不足。另外,指出高等师范院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实习学校应本着协作共建的方针,积极进行教育实习模式改革[24]。

黄龙通过对×师范大学的师范生的调查问卷发现,通过顶岗实习考查师范生专业素质、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研究发现,这四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其中专业情意提升最为显著。另外,研究表明师范生实习意愿、岗前培训情况、听课数、实习自由度是影响师范生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5]。

杨玉梅通过对顶岗实习和集中实习的效果比较研究发现。与集中实习相比,顶岗实习师范生实习时间长、力度大,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全方位的实践锻炼,对学生专业素质提高程度要大于集中实习。另外,顶岗实习作为一种支教方式,对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即顶岗实习补充了农村教师的数量、调整了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师资结构,但是顶岗实习在组织和管理制度方面仍不够完善[26]。

袁丽、陈林通过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大学指导教师和在岗指导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高师院校的指导教师若要保证高质量指导有一定困难,原因是实习地点较远与分散,所以通常采取阶段性指导。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实习生对实习工作的态度差别很大,因此实习效果差异明显。研究结果指出,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最重要的是完善指导人员的配备[27]。

总体来说,高校师范专业的实习研究有如下特点。

第一,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三类――现状与对策、比较与启示、新模式探讨。“现状与对策”指许多学者在对高校师范专业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一定的建议与对策,如史晖、林、孙卫俊等。“比较与启示”指许多研究会通过比较不同模式或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实习经验为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实习发展提出一定的启示,如顾维勇、徐敏和李崇爱等。“新模式探讨”中的“新”并不是指以前从未有过的模式,而是指伴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发展而逐渐演化出来的模式。如顶岗实习模式、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模式等。

第二,研究方法更科学。对于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从最初的文献法、个案法到现在的问卷法、访谈法等,呈现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并且由定性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趋势发展,使研究结果效度提升,使研究结论更具代表性。

第三,研究对象更细分。这种“细分”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实习要素的细分,如对于实习效果评价手段的研究,对于实习前实习计划的研究等,这类研究使得对于实习模式的研究更全面立体;其次,“细分”体现在研究对象上,从最初的实习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到目前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实习学校学生、高校专业教师等多主体为研究对象;再次,“细分”体现在高师院校不同专业对于实习的研究,如物理专业实习、英语专业实习的研究等,体现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为高师实习发展提供更充足的依据。

第四,研究与现实的联系更紧密,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与高校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发展联系更为紧密,如研究实习对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对专业发展、职业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其次,与社会进步发展更紧密,例如顶岗实习作为支教的一种方式,可以补充农村教师不足的现象,解决农村教学质量偏低的问题等。

三、高校师范专业实习发展趋势

(一)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合作的双向化

在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现状研究中,影响实习效果的原因之一就是实习院校存在“不配合”、“不欢迎”的态度,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观念,最主要原因就是见习实习的“单向化”,在高师院校师范生与实习院校进行合作时,只有实习学生得到了专业能力提升,而对于实习学校教师的能力提升并无促进,这种“单向化”模式阻碍了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的合作,所以促进互惠,切实使实习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确保高等学校与实习院校合作的基础,是高师院校实习基地建设趋势。

(二)习实习分布的弥散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见习实习这个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研究显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实习见习时间过短,是目前影响实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所以,实习见习的弥散化是主要的趋势,即从大学第二学期开始,到第七学期的每个学期都会有一两周的见习实习时间,第8学期则集中实习,这种弥散化的见习实习模式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见习实习过程安排的科学化

见习实习过程包括见习实习前的准备,见习实习过程的实施及见习实习结束后的反思。见习实习前的准备包括,教学示范技能的准备和相关知识准备(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准备等)及见习实习计划的准备。见习实习计划的准备,包括此次见习实习的目的,见习实习的对象,以及见习实习的主要任务等。许多研究显示在目前见习实习中,见习实习前的准备不足,学生缺少相应的计划或知识的贮备达不到实习要求。例如学生在大二进行实习时,若在以往学习过程中并未学过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那么他就缺少相关知识准备,实习效果就会达不到预期。另外,在每次见习实习过程结束后,学生需要对每次见习实习进行一定的总结反思,弥补自己在实习见习期间发现的知识学习中的欠缺和教学能力的不足,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并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系统的完善达到“做中学”的效果。见习实习前准备的不足,缺少见习实习后的反思,是造成见习实习效果不明显的首要因素,所以见习实习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准备,而见习实习过程安排的合理化与科学化将是见习实习不可阻挡的趋势。

(四)见习实习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当前我国见习实习的评价现状多是单一主体,即以指导教师评价为主;评价方法多是心得体会与填写实验报告。评价方式是检验见习实习效果最主要的途径,目前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不能适应见习实习模式的转变,所以多元化评价将是发展的趋势。评价方式多元化主要指评价目标的多维化,参与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1.评价目标的多维化

在见习实习过程中,目标不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是多维度多方层次,评价的多维度指在见习实习中的目标包括知识维度、职业情操、与实践能力三个维度;多层次体现在见习实习目标上包括学生见习实习前的计划,实习见习期间的目标任务及见习实习后的反思任务。多层次目标就是体现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目标,针对不同阶段特点进行目标设置。

2.参与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现今见习实习评价的主体是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这种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致使学生失去了反思与改进的机会。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使评价更为客观,同时促进实习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评价主体将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使评价主体由单一的指导教师为主体发展成为指导教师、实习院校教师、实习院校学生、同班同学及学生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

3.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学者发现目前对于见习实习效果的评价,多是质性的定性评价,如教师的评语与学生见习实习后的心得体会,虽然定性评价能描述出见习实习的情况,但难以考核,并且难以对见习实习目标加以监控。所以,提倡多种方法相结合,如特殊教育专业的见习实习过程中,评价方法包括通过实习学生撰写的个案调查分析、见习实习学生为特殊学生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及单元教学方案等多项内容进行评价,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总的来说,为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功能、调节功能和反馈功能能,在见习实习过程中,见习实习前的诊断性评价、见习实习期间的形成性评价及见习实习后的总结性评级相结合;实习学生、实习院校教师、高师教师等多人员参与;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与多样化的评价内容。

(五)见习实习管理的制度化和指导权责的明晰化

在对我国高师院校见习实习现状的研究中,多位学者指出我国见习实习制度不够完善,是导致见习实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整个见习实习效果的保障,所以见习实习制度的完善化将是主要发展趋势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实习院校进行见习实习时,会出现无人指导,使见习实习流于形式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在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指导权责模糊,为了保证学生见习实习效果,指导权责的明晰化将是未来见习实习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7.5%,社会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吗[EB/OL].http:///gxbk/gaoxiao/ptgx/20150817/2520828.shtml.2015-08-17/2016-2-30.

[2]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134.

[3]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2-73.

[4]蹇世琼,饶从满,回俊松.教育实习中实习生教学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1):73.

[5]郭新婕.教育实习与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33.

[6]刘蕴秋.教育见习课程对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探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8):95.

[7]梁尚德.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8]孙卫俊.实践贯穿全过程的应用型教师培养模式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12):105-107.

[9]曹宁.之前英语教师教育实习改革的系统生态走向[J].黑龙江教学学院学报,2010(29):41-42.

[10]史晖.从单向度到多元互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实习范式的转变[J].教育探索,2010(8):44.

[11]林晖.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评价改革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6-68.

[12]王艳梅.特殊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6):87.

[13]姚云,李福华,张继华.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的路径思考[J].教育研究,2012(2):104-107.

[14]魏彦红.教育见习:教师教育的一贯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140.

[15]史.从单向度到多元互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实习范式的转变[J].教育探索,2010(8):45.

[16][17]叶叶.“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的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8]黄兴帅.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模式的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14(5):77.

[19]顾维勇.英法德美教师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继续教育,2007(7):59.

[20]徐敏.中外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27.

[21]宫振胜.反思型教师教育的实践典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25):118-120.

[22][23]徐敏,崔鸿,李娟.中外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27.

[24]郑婕.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建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2):130.

[25]黄龙.顶岗实习对师范生专业发展的积极影响[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3.

[26]杨玉梅.我国高师师范专业顶岗实习实施效果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7]袁丽,陈林.“顶岗实习”教师培养的政策分析及其争议[J].教师教育研究,2014(11):66-67.

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7

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竞争,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借鉴国外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经验,从而合理改善现阶段课程设置的弊端,以实现专业化教师的培养目标,将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研究课题。

本文以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以及瑞士图高大学教育学院为例,通过对三所学校本科阶段师范教育课程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进行对比,从而获得对中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和启示。

一、中美瑞三国师范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比较

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的给予,任何课程设置都是围绕着培养目标来展开的。三国处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中,其在师范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上也有所不同。以下是对三国小学教师培养目标的介绍。

(一)中国

我国在试点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之初,提出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面向21世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从事小学教育教学与研究的新型高素质师资、教学研究人员及教育管理工作者。”[1]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未来教师的要求之高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还要掌握各方面的教育教学技能;不仅要从事教学工作,还要有科研能力;不仅要抓学术还要会管理。

(二)美国

由于美国师范学院的更替和改革,加上各个州的规定标准各不一,而且在不同学科教师的培养目标的规定上也不尽相同。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学与课程专业硕士生方案的培养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批判性的探究能力,即能够在许多方面进行探究,如对专业文献、专业研究加以评论,并做出学术性的回应。第二,成为有素养的优秀教师。第三,有合作性的专业发展能力,能发挥教学骨干的作用,并能在某一领域做出贡献[2]。

(三)瑞士

瑞士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现在由26个完全州和不完全州组成,各州均有自己的行政组织和体系。在教育方面,各州也具有很高的自。但26个州的教师教育具有基本一致的培养目标:民主、自由、忍让、责任、包容、个体能力的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和谐[3]。

从上述对三国师范专业培养目标的对比来看,我国的培养目标是立足于教师这个职业特点来设定的,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教学技能、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等方面,规定了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美国在培养教师上,更注重其专业化的培养,把教师看作是“医生”“律师”这样的职业一样同等对待。再看瑞士的培养目标,是立足于公民而言的,首先把教师作为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独立个体进行培养。教师不单是教书,更要育人。要育人首先要育己,因此具备合格的公民素质就成为作为教师的首要条件。我国在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上也注意到了时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如培养师范生的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等,走出了“教师就是教书匠”的传统观念。但是也有一些时代要求没有反映出来,如合作能力、反思批判意识等。

二、课程结构及内容的比较

(一)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专业课程的设置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是北京市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系,小学教育师范类四年制本科,是目前国内小学教育办学规模最大的初等教育学院之一。该院采取的是“分项综合培养”,学生一入学即分专业方向了。课程体系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课程结构分为通识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学科课程三类。

通识课程必修课包括政治思想、外语、信息技术和体育四个模块,共计17门课程,42学分;通识课程选修课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与技术、学术发展与问题研究、艺术与修养和体育与健康五部分,学术发展与问题研究是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展开的,共计63门课程,要求选修20学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教育学类和心理学类及其他基本技能课程,共计30门,其中必修课9门,选修课21门,包括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比较教育学、中外教育史、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小学生心理辅导等等。教学学科课程的设置,依学科方向,分为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音乐和美术七个方向。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学科教师教育课程、学科平台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课程内容依据专业有所不同,学时、学分也有所差异,整体维持在必修课15门,780学时,45学分左右,选修课25门,430学时,25学分左右。

(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

美国大学本科层次的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迅速,其中以威斯康星大学(以下简称威大)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为的一些大学,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威大教师教育学院本科层次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从结构上来说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学科科学课程、教育科学课程,并且三类课程就其比例来讲,均占总课程的三分之一,呈现出“三分天下”的局面。通识教育课程是任何专业的大学生所必修的,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具备宽厚的文理基础知识,注重普通文化知识的养成,因此要求教育学院的所有学生都必须修满不低于40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科学课程(最低要求34学分)主要是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将来所教科目的专业知识。教育专业课程最低要求34学分,其终极目的是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做准备。一般来说,教育专业课程包括三部分:一是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课程;二是教学法;三是教学实践与实习。详见下表:

(三)瑞士图高大学教育学院课程的设置

瑞士图高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教育为期三年,学生高中毕业并通过A-level即可申请。总体来说,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五个模块:公共课、专业课、实习、普通研究和职业竞争力、学位计划、选择方向。详见下表:

以上课程在本科阶段3年中都要学习,只是每学期的学分总数不等。学分采取ECTS-Credits系统,每学期的考核标准包括两种途径:考试和论文。

三、课程设置比较及思考

(一)我国课程结构的设计不合理,通识教育和教育专业课程远少于学科课程

我国师范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比例比较低,仅占总学分的五分之一左右,而且大部分课程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仅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国近现代史就占了一学年的课程,何况还有必须通过的英语四级考试,仅大学英语一门课程就要学习两学年,总共8个学分。除此之外,在我国高考生选择志愿时,师范生大部分专业文理兼收,例如教育学原理、课程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等这些专业,也就导致理科生对地理、历史不懂,文科生对算术、物理摸不着头脑。而在瑞士一个小学老师通常负责多个学科的教学,文学、历史、数学、音乐等等;在美国通识知识的学习被视为教师培养的必要基础,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从业,更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的基本知识修养,奠定为人师的博而精的知识基础。不得不承认我国师范院校的学生很少花时间去学习自己专业以外的人文、社科、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除了几门公共基础课之外,基本上都在学习专业知识,这使得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广博性目标难以实现。所以在师范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强调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具备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加大通识课程的教育。

(二)我国教学实践与实习效率低

由于重视教育实践,美国的师范教育多是采取“3+l”或“4+l”的学制模式,其中的“1”主要是指让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参与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以美国威大为例,教学实践十分重要,包括预备实习和正式实习两大系列。前者是正式实习之前的教学实践活动,后者是持续完整的全学期实习。实习的年级、时间等依专业的性质不同而做不同的安排。实习生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参加实习,和其他老师一起备课、观课、授课、评课、进行教学经验交流等,经历一个从定向参与到独立教学的过程。而在我国通过对师范生的调查反馈显示学生对以一般大学课程为基础的师范教育课程并不满意,认为这类课程无益于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生毕业后第一次走进教室时会感到无所适从。我国的师范教育的教学实习存在时间短、效率低、体制不完善等特点,学生大多把其当作“任务”完成,很多院校并不规定、指定实习地点,出现了一些学生找人托关系开实习证明的现象,可见我国师范生实习体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漏洞。

除了以上两点,我国师范课程设置的内容上缺少对教师职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课程的结构和体系决定了内容的比重,那么结构、体系、内容上是否达到了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均衡与统一,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多加思考的问题。总之,中美瑞三国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各有其特点,各有其国情特色,很难说某一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更为合理,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比较能找出一丝端倪,引起更多学者、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高师教改项目课题组.关于构建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2):47.

[2]刘德华,仇冰洁.密歇根州立大学硕士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方案评析[J].2010(3).

[3]弋文武.瑞士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0).

[4]洪明.教师专业化:美国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及借鉴[J].大学教育科学,2007(1).

[5]刘海燕,王海涛.简析美国师范教育课程特征[J].北京高等教育,2001(6)

[6]李其龙,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

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8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准入和验查门槛也不断提高,同时,师范生入职后的教学适应过程中所要面对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为此,本研究以近三年嘉兴学院英语专业师范毕业生为例,对其入职适应性做了相关调查研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提出解决的措施,加快英语教师的角色转变,加快英语专业师范毕业生入职后的教学适应。

一、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研究先通过问卷调查,获得量化数据。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毕业生入职前的实践教学情况;二是毕业生入职后的个人教学能力;三是毕业生的个人素质。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实收35份,有效率为100%。再通过访谈相关专业教师,走访往届毕业生,获得课题所需的质化数据。通过对量化数据和质化数据两者进行结合,增强研究的可行性、针对性以及科学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基木特征

问卷调查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嘉兴学院近3年毕业的在职英语专业师范生,本研究抽取的调查样本中包含了2011届或者更早的毕业生7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20%;2012届的毕业生6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17.14%;2013届毕业生11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31.43%;2014届毕业生11人,占调查样本总数的31.43%。总体来看,受调查者随机分配在各地和不同年龄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英语专业师范毕业生入职前实践教学情况分析

调查得知,嘉兴学院师范生在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有57.14%的受调查者表示在实习单位的上课机会较少,说明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师范生真正得到锻炼的机会很少,缺乏对教学理论的实际运用。调查发现,在嘉兴学院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实习机制中,有65.71%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实习指导教师在见习、实习期间很少对自己进行指导,更甚者有17.14%的学生表示从未得到过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缺少上课机会,缺少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会直接影响到师范生的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从而延长师范生入职适应期。这一发现与师范生对自身知识结构的认识是一致的,因为当问及被调查者哪方面知识最欠缺时,有77.14%的人认为,他们缺少教学实践技能,11.43%的人缺乏教育研究方法,8.56%的人缺乏教师教育类知识,2.86%的人缺乏学科专业知识,这恰好说明教学实践技能是往届师范毕业生最缺乏的内容。

(三)英语专业师范毕业生入职后个人教学能力分析

1.教师教学技能。(1)讲授技能。从调查所反映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受调查者中的74.28%,也就是大部分英语专业师范生能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选择并灵活运用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学习活动。但仍有25.72%的英语专业师范生不太能甚至不能灵活运用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学习活动,可见一部分英语专业师范生在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环节之间存在脱节情况,不能很好地将所学到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去。(2)组织教学技能。调查显示,77.14%的英语专业师范生能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掌握教学进度,但其中也有22.86%的英语专业师范生不太能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掌握教学进度。(3)课堂管理技能。调查显示,77.14%的英语专业师范生能较轻松甚至很轻松地应对课堂突况,但也有22.86%的师范生较困难甚至非常困难应对课堂出现的突况。说明嘉兴学院有一部分师范生还是没有很好地掌握课堂管理的能力,缺乏处理突况的应急能力。(4)课堂创新能力。从调查得知,只有37.14%的英语专业师范生认为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自己课堂设计的形式较多样,其余的都处于一般或者介于两者之间。说明英语专业师范生在课堂设计方面还是缺乏创新,新意、亮点不是很多。

2.英语专业师范生的教学评价情况分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2.86%的师范生有参与过出卷,57.14%的师范生没有参与过出卷。而在这42.86%有参与过出卷的师范生中,66.66%的英语专业师范生对自己出的试卷质量很满意,能够遵循教学目标,科学编排试卷,但是33.33%的师范生对自己出的试卷质量不是很满意,说明他们还不具备熟练出卷的技能。

3.班主任工作。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其中有57.14%的受访者没有当班主任的经历,而42.86%的受访者有过当班主任的经历。两个数据比较接近,说明新手教师会面对班主任工作的压力,所以开设“中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调查显示,开展的班级活动中有81.82%是德育活动,18.8%是实践性活动,而娱乐性活动和知识性活动则没有开展。由此可见,班级活动所涉及的类型比较单一,多以德育活动为主导。

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9

二、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

心理学是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在心理学教育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心理现象,具体地理解心理学理论,更好地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成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必须首先构建实验教学体系,为此,我们应该着力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第一,确定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目标体系。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不是单个实验项目的随意组合,也不是对理论教学的简单辅助,而是自成体系的人才培养系统。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心理学实验有多种类型,不同实验有不同的目标指向: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的目标在于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便于学生透彻地掌握理论知识;操作性实验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熟练操作的技能和动手能力;设计性实验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原理、实验的方法,增强实验设计的能力。心理学专业实验必须要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多元发展方向,在不同类型的实验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结构。第二,建立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课程体系。

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应该有独立的课程体系,既需要“实验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也需要在“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发展心理学”等学科中辅助理论教学开设实验课程。当前,在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关系上,我们需要增加实验课的学时,优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衔接。为了避免不同学科之间的实验项目出现交叉、重复,增强实验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必要在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心理学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需要从专业的整体框架入手,设计心理学专业实验的层级体系,在各学科、各教师之间设计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专任教师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与协调,在完整把握心理学专业实验体系的基础上,明确自己负责的实验所处的地位及其与其他实验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三,增强实验教学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发展的基础和需求既有共同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心理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在满足学生的共同需要的基础上,还必须增强选择性,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针对不同对象的基础和需要做到分层、分类、有针对性的实施。实验项目分必做项目和选做项目,必做项目主要在课内完成,教师现场演示、指导与答疑;选做项目主要通过课外开放教学来完成,教师网上指导与答疑。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可以开设一些学科前沿的实验,如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开设“实验设计”、“脑电技术与实验”课程。第四,仪器操作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结合。传统心理学实验靠仪器操作完成。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心理学专业中的不少实验项目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严格和有效的控制,提高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可靠性。这样的实验具有可视性、交互性、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为此,我们要加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但是,计算机化的只能替代部分的实验教学仪器,一些心理学实验(如颜色知觉、空间知觉等)仍然无法通过计算机实现,因此计算机实验必须同时结合仪器实验教学。

三、心理学专业的实训体系

实践技能是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筹码”,也是成都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本科教学的生命线。实训是一种以培养学生操作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当前,成都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需要做好如下工作。第一,教师基本技能实训的课程化。2008年,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在成都师范学院成立“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随后,学院成立了“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整体负责全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学院的统一安排下,心理学专业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纳入了教师技能课程教学计划:在必修课中开设教育教学口语、三字一画,共计4学分;在选修课中开设教学设计技能、运动组织技能、教育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教师肢体语言技能、职业道德教育技能,共计6学分。第二,专业基本技能实训的项目化。“对于本科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心理学实践技能是其关键素质”。心理学中的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有必要借助特定的项目推进。一方面,要在大学生科技活动、大学生协会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如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测评等专业实训活动;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自发地组织相应的专业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推进心理学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工作的开展,有必要使课堂、实训场所、工作环境相结合,学生、教师、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教学、科研、心理工作项目相结合。第三,以赛促学,以赛代训。在教师基本技能和心理学专业技能的训练中,比赛是重要的载体和抓手。比赛可以给学生提供具体的训练方向和目标,可以提供持久的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当前,成都师范学院组织的教师基本技能比赛相对较多,“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逐步显露成效。相比而言,心理学专业技能的竞赛却开展得很少,远没有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程度。专业技能的训练很难借助学校的力量推进,必须在教育系内部通过管理的创新,创造更多的竞赛项目。第四,增强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实训功能。成都师范学院的心理学专业以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为依托。该中心分为心理学模拟实验室、基础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咨询与测评实验室、教育与社会心理学实验室四大功能区。目前,在人才培养中,基础心理学实验室的育人功能发挥相对充分,与心理学专业技能训练联系得更为紧密的心理咨询与测评实验室、教育与社会心理学实验室的育人功能发挥还有待增强。

四、心理学专业的见习、实习体系

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很难通过单一的理论学习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之间需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见习、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都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的见习、实习体系构建,需要着力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第一,将见习、实习纳入专业培养体系。专业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足够的实践体验作为基础。见习、实习是实践体验的重要形式,其过程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发展专业实践能力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工作的情景、对象、任务和要求,基于问题情境反思所学理论,进一步明确努力的方向和行动的阶梯。传统心理学专业教育缺少见习环节,实习也定位于巩固专业思想、应用理论和检验理论,一次性安排在即将毕业之时,且时间较短。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发展所需要的实践体验,应该是长期的、多次的和分散的。为了增强心理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必须将见习、实习切实纳入专业培养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第二,加强组织与领导,确保见习、实习的有序、有效开展。当前,我们的见习和实习工作还存在不少遗漏。见习工作尽管有了一定基础,但在量上还远远不够,且不稳定。实习都属于分散式实习,由于缺乏必要的组织、安排和监管,不少实习都处于“放羊”的状态,学生最终或者没有真正实习,或者在与专业学习相关不大的工作岗位中实习。由此,学生的专业学习出现了重大的缺失。当前,构建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使教育见习、毕业实习有序、有效进行。为此必须加强组织与领导,将见习、实习工作制度化、常规化,使其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第三,加强专业指导与引领。在心理学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中,实践体验是必要而不充分的。实践体验要现实地发挥作用,必须有准备、有反思、有总结。同时,这种准备、反思、总结,不应该建立在学生自发努力的基础上,也不应该局限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其中应该有专业的指导与引领,缺乏专业指导与引领的见习和实习很容易流于形式。心理学专业的见习有必要做到:在开始前,专门组织培训会,由带队指导老师提出相应的要求;见习结束后,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提交书面的反思与总结,带队指导老师组织讨论点评。心理学专业的实习有必要做到:在实习前,由教学系主任、辅导员或班导师负责,做好动员与要求工作,让学生行动有方向;在实习过程中,有反思、交流,学生需要完成相应的日记、周记;实习结束后有讨论,在实习学校组织由实习生、指导教师的座谈会,回校后,组织低年级学生、实习生、辅导员、教学系主任的座谈会。

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10

一、PCK理论及其对构建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 PCK)是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提出。他认为,教师需要一种知识,它是一种关于特定学科内容该如何进行教学的理论和方法。PCK理论为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PCK作为教师职业所特有的知识形式,是指向“如何教”的知识,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性;教育类课程作为高师课程的特色,是指向“如何教”的课程,体现了高师院校的师范性,是培养未来英语教师PCK的最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师认知活动的重要基础在于PCK,它由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等各种知识有机整合而成。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的一个关键阶段,这一阶段,教师知识的获得主要通过师范课程实施的,所以师范类课程是培养教师养成并拥有PCK的一种重要的载体。师范课程与教师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鉴于师范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师知识,那么设计出合理的关于教师知识的结构,就是制定出科学的师范课程的基础。

长期以来,PCK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存在着被忽视的现象,甚至被边缘化,直接导致了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不明确、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的出现,使得高师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专业性不强、师范性不突出、不能很好的胜任自己的教学岗位。同样,对英语师范专业而言,英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英语教师所特有的、影响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英语知识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掌握了英语知识就能当好英语教师,他还必须具备英语教学法等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提出,对英语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英语教师不仅需要英语知识和一般的教学法知识,还需要知道如何设置教学目标、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创设教学情境的知识等。

二、高师英语教育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未突出师范性

我国高师英语师范专业现行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于2000年4月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明确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三种类型,并建议专业技能课程安排65%左右的学时;专业知识课程安排15%左右的学时;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安排20%左右的学时。《大纲》对全国各类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均有指导作用,但《大纲》并未对高师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做出专门的指导。

以安徽省F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为例,其英语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共同组成的。其中,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完全按照《大纲》要求而设置,占到总课时的66%。高师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基地,“师范”是其办学特色。由于我国没有专门针对英语师范教育专业的教学大纲,导致高师英语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没有显著差异。F师范学院虽然按照《大纲》的要求开设了基础英语、高级英语、听力、口语、语言学、文学等课程,但能够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课程仅有“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英语教学法。这种课程设置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即英语教师的培养=英语专业知识+“老三门”。这样的课程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到师范生以后要从事英语教学这个事实,脱离了人才培养目标,致使高师院校长期处于一种“学术性不强,师范性不明”的状态,师范性未能得到体现。

(二)英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低,未突出专业性

目前,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个板块: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这三大板块已在教育界取得了共识并形成了传统,但各校和学者在对其称呼和表达上略有不同,如:公共基础课程也被称为普通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等,教育专业课程又被称为教育类课程、教育科学课程等。相应地,我国高师英语师范专业的课程包括语言技能类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教育类公共课程三类。

以F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为例,依据本科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F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构建了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育课程组成的四模块课程结构,其中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主干课程和拓展)所占比例最高,占总课时的66%,也就是说师范生在4年之内近2/3的时间要接受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方面的训练。进行文化教育是用来培养外语人才的人文精神,因此外语教学也被逐渐称为外语教育。这种从单单“训练语言技能”到培养“人”的转变表明了了外语教育开始具有了“历史使命感”。但培养英语教师“如何教”的英语教育类课程却被严重忽视,只开设了英语教学法和英语教学技能训练两门课,占总课时的2.7%,且开设的时间时间非常短,只有一个学期。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师范生形成合理的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不能为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合理的知识基础,使师范生难以建立起系统的英语教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从而必定导致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低下,教学效果也就难以保证了。

(三)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流于形式

在教育实习中,通过让师范生参与教育实践,可以达到两个方面的目标:一是检验师范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运用情况;二是使师范生了解中学英语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发展动态和教学模式,促进师范生把学到的专业知识,以及在教学法课上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及基本操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为把师范生培养成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打下良好基础。

以F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0届教育实习工作为例,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共八周,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习阶段和总结阶段。其中,大部分同学迫于找工作和考研的压力选择了自主实习。由于时间紧促,F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将教育见习和毕业集中教育实习安排在一起。这样仓促的时间安排,是对教育见习环节的忽略,不能真正发挥教育见习的作用。实习期间,由于部分实习生教学理念相对陈旧,难以吃透教材、驾驭课堂,导致部分实习基地的领导和老师对教育实习有抵触情绪。其次,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实习生无法细致了解中学的教育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状况,这就导致了很多师范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和班级工作,更无法满足师范生的专业成长需求。

总体看来,我国高师英语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结构不完善,没有给师范生提供充分的知识储备和相应的能力培养,有些高师院校甚至连最基础的教学法课程都没有开设。由此可见,在高师英语教育中,英语教育类课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PCK理论对我国高师英语教育类课程的启示

通过建立进一步凸显PCK的英语教育类课程结构,使得英语师范生一方面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让英语师范生有机会广泛地接触实践,积累丰富的对于英语教学感性认知,经过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师范生在学习、观察、反思和体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PCK。

(一)增加英语教育类课程在总体课程中的比例

应根据PCK理论的要求,探索出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第一,课程课时整体上不能超出4年所规定的学时;第二,注意均衡各类学科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保证高师英语教育的双专业性。我国学者黄葳认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合理的比例关系应该为:一般文化课程占20%,学科专业课程占40%,教育学科课程占20%,教育技能课占10%,教育实践课程占10% 。根据黄葳的研究结果,结合本研究中对高师英语专业教育类课程的界定,英语教育类课程应该占到25%左右。

(二)丰富英语教育类课程内容,加强课程之间的融合

我们在英语教育类课程设置中,除了要增加课程比重外,还要不断丰富课程内容,确保能够为师范生提供足够的PCK知识来源。PCK包含教学目的的知识、学生理解的知识、课程的知识、教学策略的知识和教学情境的知识。那么,首先,应该增设包括英语教学大纲、语言测试与评价、英语教学案例分析与教学研究、基础英语教学动态研究等理论的课程。第二,适当开设一些关于英语教育教学方面的选修课程,比例要控制在5%左右。第三,应增设增强有助于英语师范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对英语师范生进行终身学习理念的培训,为他们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四,要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密切结合起来。

(三)调整英语教育类课程的时间安排

对英语教育类课程的时间应该如何安排,最重要的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即从大一开始,英语教育理论课程和英语教育实践课程同步开设。大一、大二的英语教育类课程以理论课程为主,并且每周进行一次教育见习,将师范生置身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如担任班主任助理、组织课外活动、召开家长会、参加教研活动等,全方位获取实践经验。让师范生在广泛地接触学生,了解学校,了解教学,体验教师岗位中,增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直接认识,培养师范生对教师工作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形成师范生自己的教育理念。从大三起,开设教育技能型课程,除了必要的技能理论课程外,每周还要结合微格教学、专题讨论等各种教学形式进行一至两次的教育实习。微格教学、同学之间互相进行教学观摩等对于师范生技能的形成,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当然,教学实践活动是师范生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最重要的方式。只有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范生才能基于自己的体验和经历,对所学和所实践的知识主动进行筛选,并不断地进行修正和构建自己的教学方式,才会最终形成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突出师范生实践体验的课程实施

我国的英语教育类课程的实施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在大四安排一次集中实习。课堂教学和一次实习就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根据Hashweh的教师教学建构理论,英语教育类课程在课程实施方面也应有所改变,进一步突出师范生的实践体验,以增加师范生的实践机会和主观体验。首先,要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强化教育见习环节、发挥微格教学的作用、组织教学典型案例观摩分析、定期围绕专题组织讨论等方式。第二,推进英语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结合,发挥英语教育理论课程知识对英语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师范生通过教育实践反馈掌握更为丰富的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韩刚.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陈昆.在英语师范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科教学知识[D]. 重庆:西南大学,2009.

[3]刘良华.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谢赛,胡惠闵.PCK及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影响[J]. 教育科学,2010,(5).

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11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于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在这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我国对于师范生实践能力的研究和探索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加快也在不断加强和深入,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虽然,我们对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研究和探索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体系和实践模式,但是,对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正在取得新的进步,从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的逐步重视到形成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们正在步入到对于该领域研究和认识的新阶段。现在理论研究的主要取向是,在重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如何摆正外语教学理论的地位,如何使其在外语和教育专业中有机和有效的融合;是两方面都要侧重还是侧重其中一个方面;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培养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等等。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和探索有很多,比如,2009年,大庆师范学院的冯展极和胡婷婷在《强化实践教学关键环节,提升高师英语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探索》一文中提到了“七环节递进式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形成预习、见习、练习、学习、演习、实习和研习等,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011年,李辉在《对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及其改革策略》一文中总结,“英语教育专业建设的出发点是要着力提升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层次与质量,并最终通过‘英语+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具有英语基本功扎实、教育学专业知识丰富、教学及教学研究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的英语教育人才”。2012年,林海在《高校英语教学法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一文和《英语教学法课程建设相关问题研究》中,认真总结了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在培养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指出了高师英语师范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措施和建议。2013年,晋学军发表论著《学科融合:师范英语专业模式研究》,系统总结了其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创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从以上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外语师范院系的专家和学者正在对外语师范生培养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深入而有效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和经验,值得继续发扬和努力。

三、实践力培养研究的瓶颈和关键

虽然我们在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些实践教学的关键性问题还亟待突破。比如,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生成外语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结合外语专业学科的教学开发融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明线和暗线两个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和有效施教?这需要我们在理论方面进行认真总结和深入讨论,在实践方面进一步开展教学实践和探索。加大外语师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和实践教学,不断完善我们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路径,不断开拓新的外语师范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途径及增长点。同时,还要加大英语师范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以及英语师范课程的改革和开发力度;加强和完善英语师范生培养体系和制度建设;加大对于师生两个方面管理的力度,在推行人性化管理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学生自主式学习和团队学习的检查和考核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我们对于外语师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及实际教学策略和养成策略的熟巧。开展这一方面的师生培训和经验交流也是很有必要的。还要不断强化广大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努力配合培养工作的自主意识,积极进取,提高自身实践力培养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努力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注意提高自主式学习能力,重视提高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特别是外语教学的技能和能力。

四、英语教育教学技能培养的理论钩沉

教学技能是专业技能和教育技能合成的产物,学习者需要掌握这种专业技能和教育技能才能形成自己的学科教学技能。英语教师教学技能是基于英语专业技能并融合教育技能而发展起来的能力。英语专业技能指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式理解英语和解决英语问题的能力,可以分为输入信息技能、输出信息技能以及双语转换技能。在听、说、读、写、译诸项技能中,听和读负责信息输入,两者信息相互支持,并分别支持语言输出。说和写负责语言输出(包括双语转换输出),同时接受语言输入的支持。视觉信息(语言内容和语境信息)可以是画面信息或文字信息,总是在帮助各项语言信息加工(听、说、读、写、译);而双语转换作为语言输出的一种形式,必然建立在听说信息输入正确和读写表达正确的基础上。口语以听力为基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口译需要听力和口语能力的支持,而笔译也需要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支持;双语转换则除了两种语言的听、说、读、写诸项能力之外,还需要两种语言的文化知识基础。教育技能指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系统行为能力。这种影响可以导致受教育者潜在能力得到开发,学校施加这种影响的方式主要是课堂教学,相应的技能被称为教学技能。教育教学技能要依附于专业学科教学。例如,教育技能依附于英语教学形成英语教育教学技能以体现其应用价值:帮助英语教师开发学生的潜在英语能力、有效提高英语专业知识教学和英语专业技能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换言之,英语专业技能和教育技能融合生成的英语教育教学技能可以让英语教师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英语专业技能并发展他们的语言智慧。英语教育专业就是要将英语专业技能教学和教育技能教学相互融合,并使之形成该专业学生的英语教育教学技能。显然,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英语专业知识学习和教育知识学习过程中逐步融合这两种知识而形成英语教育知识,在英语专业技能习得和教育技能习得过程中逐步融合这两种技能而形成英语教育教学技能,并且不断受到现代教育思想的熏陶和指引。因此,英语教育专业的教育不应该再是先提供“普适性英语专业课程”,再提供“教学法课程”的教育模式,而应该建立起英语和教育相融合、培养未来英语教师的师范专业教育新模式。

五、一次问卷调查的启示

笔者主持完成了2011-2012年度全国高师外语教学研究协作组主管的重点课题———“高师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为了提高对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规律的认识,找出在培养环节和关键要素方面的问题所在,改进和提高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本文作者和课题组成人员依据多年从事高师英语教学法教学经验和粤东某师大多年实践积累的教学模式,精心制作了一份“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践力培养满意度问卷调查”。本问卷调查的设计本着科学和实用的原则,即依据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各相关要素和粤东某师大的实际,体现“简明、科学、实际、易操作”等特点。根据现有资料来看,本问卷调查在国内尚属首次。问卷共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10个小题),按照标准满意度调查表的likert五级设计法评定学生对于该校实践能力培养的各要素总体的满意度;第二部分多项选择题(10个小题),重点调查学生对于该校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环节和体系架构的满意度;第三部分是简答题(4个问题),调查学生对于该校实践教学各个方面的具体意见和要求等。根据本问卷调查的性质,从大四年级随机选取了一批学生参加。一共发出问卷80份,收回问卷65份,再从中把答题规范和完整的答卷选取53份有效问卷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依据。通过对本次问卷调查第一部分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该校在外语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各个方面是满意或比较满意,但是也有平均超过一成的学生认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通过对本次问卷调查第二部分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除了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模块课程以外,希望多开设一些教师教育课和专业选修课程。对于学习方式的选择,学生更愿意自学或者组织课外小组学习,以及参加社会实践。对于课堂学习方式的选择,大多数学生也倾向于喜欢自主式或者小组学习。由于该校都是大班授课,缺少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所以学生感觉厌倦。对于教学技能的训练方式,大多数学生喜欢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一般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时间大致都是6至8周,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期望。关于实践教学的问题,学生认为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上。另外,在学习氛围方面,对于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也需要努力改进,在训练环节和指导环节方面需要加强。对于理论学习方面,学生认为掌握得较好,但觉得并不重要。汇总第三部分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希望得到更多实践教学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并对该校外语系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期望和要求。综合以上分析,该校在实践教学方面侧重了课堂教学的理论灌输这一环节,但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这次问卷调查,对于相关院校今后在外语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工作无疑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关于实践教学的模式

广东韩山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立足师范教育,坚持特色办学,多年来在实践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形成了一套培养基础教育英语师资的模式,建立了几个阶段性外语专业实践教育平台,比如根据英语(师范方向)专业作为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的“英语×教育”的“3+1”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系列平台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其主要内容就是,从学生进校开始一直到毕业,对他们进行全程化、渗透式的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全程化,一是指每个学期都安排了教育技能实践周,训练的内容本着循序渐进和从单一到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二是指大部分专业课程都设立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实践能力培养。为了凸显教师教育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培养,还增开了普通话与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教学设计与微格教学、二语习得、教育科学前沿专题等课程。在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教学中,有意渗透外语教学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任务型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等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文化节、英语之角、英语调频台、各类竞赛(如语音语调比赛、英语辩论赛、教学技能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书法比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文电影片段模仿赛、英语翻译大赛等专业技能竞赛)和研究性学习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们的能力。这样,通过四年的系统培养和教育,广大的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够做到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在高质量的专业训练中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及从师任教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为其成为能胜任未来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育的教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12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院校(以下简称职技高师院校)是我国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主要力量。近年来,面对日益增长的职教师资需求,其传统培养模式愈显不适应。针对广大职业院校对职技高师院校毕业生的高要求,职技高师院校在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其中,教育实习的优化问题颇显棘手。对比而言,探讨普通高师院校的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对职技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改革能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职技高师院校传统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职技高师院校十分注重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要求师范专业毕业生到职业院校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为此,职技高师院校实践教学有自身特点,既包含教学能力训练和教育实习,又包含专业技能训练和企业生产实习。但在实际教育实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时间难以保证。在教育实习方面,主要是毕业教育实习,希望师范生通过毕业教育实习巩固所学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增强教学和教育管理能力并提高教育研究能力。比如,在某职技高师院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育实习课程教学大纲中,有关毕业教育实习目的和任务的表述有“考察实习生将本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应用于各类职业学校教学实践的能力”“锻炼实习生的教学能力以及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开展班级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学习教师职业道德,巩固专业思想,热爱教育事业”“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由于当前职技高师院校毕业实习时间一般只有4~6周[3],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充分达到上述实习目的明显不切实际。考虑到实习任务过多会导致教育实习难以深入,有的职技高师院校将毕业教育实习内容限定为“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教育研究实习”。但即使这样,由于实习时间过短,进行每项实习的时间还是十分有限,师范生仍难以得到充分锻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职教师资培养,都高度重视时间保障。如韩国技术大学(KUT)四年制的常规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中实习课占58% [4],德国高等院校的技术师范专业第1~7学期均安排有大量职业学校教学实习,由实习处负责协调管理,以职校教师为主要指导者[5]。

 

教育见习缺失。低年级师范生通过教育见习能够较早地了解职业院校的师生情况和教学情况,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及早产生感性认识,有利于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在校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但一直以来,这一环节在职技高师院校是缺失的,很多师范生直到毕业实习时才对我国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有真切感知。

 

教学基本功训练有待强化。职技高师院校的教学基本功训练一般在一年级或二年级进行,有的学校安排一次,有的学校安排两次,每次一周,大班授课,内容包括普通话、写作、书法等,课时少且不够深入。这种训练方式由于缺少师范技能实操训练,也就谈不上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

 

专业课教学能力训练不足。为培养出“一体化”师资,职技高师院校都十分重视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但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代表就能传授这些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职技高师院校要对师范生加强专业课教学能力训练。但一直以来,专业课教学能力训练在职技高师院校严重不足,很多师范生只在毕业教育实习时,才在实习院校尝试进行专业课教学。

 

缺少企业生产实习。当前,一些职技高师院校的师范专业只有毕业教育实习,而没有企业生产实习,即开展毕业教育实习的师范生缺少赴企业实习的机会。这显然会影响师范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总体看,职技高师院校当前的教育实习时间不足、形式单一、内容不全面且不深入并缺乏生产实习的配合,缺乏有效的措施来保证实习效果。2013年对某职技高师院校共282名毕业班师范生进行的教育实习问卷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听课与授课时间方面,实习生的平均听课时数是5.9课时,平均授课时数是2.5课时,时间甚至未达到教育实习大纲“听课总时数不得少于10学时”“必须讲课4~8学时”的要求。很多实习生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教育实习的意见和建议,如“应增加实习时间”“希望多安排几次实习”“应多批次地实习,尽量安排比较贴合本专业的实习”“时间太短,有些工作没有时间正常展开,不能仔细深入进行”“减少任务量”“可适当增加教育实习时长,以利于更好地了解职业教育现状”“提早进行教育实习”“加强基本功训练” “多安排实习生讲课”“多给实习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等等。职技高师院校有必要从整体上提出教育实习改革对策,系统地解决当前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普通高师院校的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值得借鉴。

 

二、普通高师院校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机理

 

全程教育实习模式是在大教育实习观指导下,师范院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实习[6]。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全程性突出了其不同于传统教育实习多为毕业教育实习的鲜明特色。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整体思路是:师范生在高师院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通过在校内上教学实践课和在校外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实践,进行不间断的师范技能训练,逐步完成各项教育实习任务,最终充分达成教育实习目标。

 

全程教育实习模式有如下特点:一是全程性。与常规课程不同,全程教育实习强调教育实习贯穿于师范教育的所有学期。二是可操作性。给新师范生每人配发一套专业对口学校的教材,并分成若干教学实践小组,每组配一名指导教师;每周都有教学实践课,纳入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备课,进行小组讲评、大班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模拟教学训练;广泛开展教育见习、教育试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具体指导师范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准教师训练,缩短毕业后从教初期的不适应期。三是形式多样性。以教学模拟和教育实践课为纲,具体包括教学基本功训练、教育见习、教育调查、教材和教法研究、模拟教学、教育试实习及教育顶岗实习等多种教育实践活动,有小组训练、大班比赛、未来教学明星大赛、模拟实习和混编小分队实习等多种活动形式,是课内教育实习和课外教育实习、校内教育实习和校外教育实习、有形教育实习和无形教育实习的集合体。四是全员参与性。广大任课教师分别负责对全体师范生的具体指导,形成了师生广泛参与机制,师生共同提升教育能力和职业素养。五是与教育一线的适切性。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强调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开展切合教育一线实际需要的教育实习,使师范生毕业前就进入教师角色,达到预期的师范教育目标。六是实习影响好。各专业实习生以混编实习小分队的形式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通过同时发挥指导教师和混编实习小分队的优势,不但确保实习教学质量,还提升了实习基地教师的素养。实习的良好影响有利于高师院校不断开拓新的实习基地[7]。

 

三、职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全程化的实施要点

 

职技高师院校不同于其他高师院校,其培养目标面向技校、中专、职业高中,以及为普通中小学的劳动技能课培养师资。现结合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要义,针对职技高师教育实习的目标要求,分析职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全程化的实施要点。

 

(一)开设教育实践课

 

职技高师院校提高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现行做法是开设一到两周教学基本功大班讲座。其缺陷是讲授的内容过于集中,师范生缺乏足够的吸收和巩固时间。师范生教学基本功的提高是长期训练的结果,一两周讲座的效果显然是杯水车薪。职技高师院校应改变这种传统做法,设立专门的、尽可能满足师范生实践需要的教育实践课,每周都安排课时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并且应在不同学期,设置该课程不同的教学重点,使该课程成为职技高师教育实习的基本组成部分。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应结合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让职技高师师范生演练职业院校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技能,并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会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展开行动导向教学,逐步规范教学行为,实现课堂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

 

在不同学期,实践课的教学侧重点应结合职技高师教育目标和师范生的学习进度来综合确定。基于目前的普遍情况,建议在第一学期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备课、教学组织、板书、教学语言、教具(课件)制作与使用等;第二学期进行课堂教学环节演练;第三学期进行职业教育常用教学方法演练;第四学期进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待师范生掌握了所在专业一定的实践技能后,第五学期可进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训练。第六至第八学期针对教育实习的需要进行教育实习的准备工作,如开展模拟实习,学习实习安全守则、实习大纲等实习相关文件,学习往届师范生的实习经验,熟悉实习基地所用教材等;也可以利用本课为技能大赛等实践活动做准备工作。

 

(二)开设实习周

 

为确保师范生既掌握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职技高师实习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既要进行教育实习,又要进行企业生产实习。这就要求职技高师院校在教学计划中给师范生分配充足的实习时间。当前职技高师师范生只有毕业教育实习,缺少企业实习的现状必然会影响职技高师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影响职技高师教育目标的实现。可选择的变革措施之一就是在每个学期安排专门的实习周,使师范生有更多实习时间,充分完成教育实习和企业生产实习。实习周的具体安排视实习任务而定,可长可短,比如见习安排一周时间,企业顶岗实习、教育研究实习和教育管理实习等安排三周时间。在专门的实习周里,要求职技高师院校全体教师以实习工作为重,营造全体注重实习的氛围,给实习生小组安排合格的专职带队教师。这样,不仅能使带队教师更专心地做好带教工作,也能给实习生提供全方位支持,从而提高实习质量。

 

在各实习周里,有关教育实习的主题可选择教育见习、教育试实习、教育管理实习、专业教学实习、教育研究实习等,让师范生专门巩固和提升特定方面的师范技能。在实习主题的顺序方面,应根据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如师范生的学习进度和需要而定。比如,新生专业知识较匮乏,一年级师范生的实习就应以见习为主。通过教育见习,使师范生了解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的教育现状,尤其是了解中职学生、教材、教学计划和教学环境的现状,发现有待完善之处。这样,就便于师范生结合未来职业要求展开后续阶段的学习,使后续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积极性。待师范生学习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后就可以进行专业课的教学实习。高年级师范生由于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都已较高,可开展教育研究实习。

 

教育部于2007年7月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指出,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县域职业高中及职教中心,一直以来严重缺乏师资,尤其是缺专业课师资。职技高师院校应响应这一号召,鼓励学生利用若干实习周到这些学校开展实习支教活动。

 

(三)开展专业课试教

 

调查发现,职技高师师范生参加教育实习时专业理论课平均听课为6.00学时,平均授课仅为2.62学时;专业实践课平均听课为5.80学时,平均授课仅为2.34学时。这些实习量对于提高师范生各门专业课教学能力明显不足。

 

职技高师毕业生从教后大都在职业院校教学一线开展专业课教学工作。为培养师范生的专业课教学能力,职技高师院校每门专业课(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大纲都有必要明确规定师范教育方面的内容。例如,规定专业理论课教师除讲授专业理论外,还应安排专门课时传授专业理论课教学技能技巧,并安排师范生上台试教相关专题教学内容。目前,虽然有学者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却没有相关文件或规定明确要求专业课教师这样做[8]。在教学实践中,有些专业课教师践行了这种做法,并得到了学生的好评。但这样做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专业课教师仍只是讲授专业知识,意识不到自己所面对的师范生学习专业课的特殊需要——不仅要学会还要会教。由于在教育实习中专业课教学实习过少,因此,将职技高师专业课教学进行这种师范化改造势在必行。

 

四、效果预期

 

对照普通高师院校实施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实践,可以预见,职技高师院校实施全程化教育实习至少会产生以下效果。

 

首先,职技高师师范生在一年级就能够通过教育见习较全面了解我国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这样,一方面促使有志于职业教育的师范生坚定奉献职业教育事业的信念,使其后续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另一方面,也使那些从教信念不够坚定的师范生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即使他们选择转入非师范专业学习,也是职技高师院校对学生负责的做法。

 

其次,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基础会更加扎实。实施全程化教育实习以后,由于每周都有教育实践课,持续分专题开展教学基本功、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训练,师范生在校即能掌握扎实的教学能力。

 

再次,师范生将会拥有更好的专业课教学能力。职技高师院校的专业课教学应注重体现师范性。对师范生开展一定学时的专业课教学训练,不但能使师范生学好专业知识,也能使师范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教学能力。这样,师范生在教育顶岗实习时以及毕业从教后都能快速上岗,大大缩短执教之初的不适应期。

 

最后,由于全程教育实习是全员参与的,职技高师院校教师在全面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教学相长,自身的教育实践能力也会不断提升,从而使职技高师院校的师资素质和教学水平都不断提高。

 

此外,实习生顶岗实习不适应期缩短,在实习基地实习时间延长,还直接使实习学校受益,即给实习学校实实在在地完成一定量的工作,带来好的实习影响。因此,全程教育实习能给师范生、职技高师院校、实习学校等带来多方共赢的实习效果。

 

五、相关问题及思考

 

(一)教育实习全程化对职技高师院校的要求

 

基本要求:一是职技高师院校的教学计划须作相应调整。职技高师院校虽然教学内容较多,但合理调整现有的教学安排,完全有可能落实好全程教育实习。比如,可将现行1~2次的教学基本功训练周改为教育实习周。在专业课教学能力训练方面,教师可以改进教学模式,让师范生课下自学某些专题的教学内容并在课上开展模拟教学,就不必另行增加专业课教学时间。这样结合每门专业课的具体内容来训练师范生的专业教学能力,理论上比单独开设“学科教学法”课程效果更好。每周的教育实践课,通过调整教学计划也不难安排,比如改造已有“课程设计”“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或利用机动时间开展。即使由于实习需要将延长总的教学时间,即比原教学计划多出一两周时间(利用部分假期时间),但也被证明是可行的。实习周在每学期中的位置,应视师范生、学校、实习学校等的具体情况综合确定。二是实习基地问题。当前,职技高师院校均有较多实习基地,并有大量职业院校可以拓展为实习基地。这些作为实习基地的院校也希望通过教育实习遴选优秀师资。因此,职技高师院校普遍不缺少教育实习基地。虽然还有师资、实习安排等不少具体问题有待在实践中摸索解决,但总的来看,职技高师院校借鉴其他高师院校全程教育实习实践的经验开展全程教育实习可行性是比较高的。

 

(二)职技高师全程教育实习是否需要混合编队

 

在进行集中教育实习时,对实习生进行混合编队即安排不同专业的师范生通过合理搭配组成教育实习小组,以小分队的形式赴实习学校实习。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实习学校的实习接待能力,小分队内每个专业的实习生相对较少,能够缓解实习学校在安排指导教师和上课班级时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实习生相互支持,共同提高,对实习学校也能产生更好的整体实习影响。因此,很多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强调实习生混合编队,强调混合编队的团队优势[9]。

 

由于职技高师院校各个专业的技能性更加突出,混合编队更能突出各专业实习生的整体优势,因此,职技高师教育实习可以强调混合编队。如能以混合编队的形式到师资欠缺的中职学校支教,社会效益会更大。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对实习小分队的组织协调,避免因协调不力影响实习效果。

 

(三)关于技能大赛对教育实习的补充作用

 

师范专业实习自我总结篇13

【Key words】Teachers colleges; Specialit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Practice model; Quality control; Reform

0 引言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也是提高未来教师专业化素养、培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合格的专业教师的重要途径。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源头上决定了我国将来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教育实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如何对教育实习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关系到教育的发展与未来,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性课题。

作为一名专业的数学教师,除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付诸实践的能力。作为高师院校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并不因为有了数学和教育理论的知识就相应地具有数学教育实践能力,从一名优秀的专业学生转变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其培养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只有提高应用数学专业教育实习过程的质量,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保证专业师资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对教育实习普遍比较重视,国外对教育实习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

美国的教育实践可分为3种:模拟实习、早期实地经验和教育实习。其中教育实习时间为15周,其占整个教学计划的20-30%。为了提升师范生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美国普遍采用增加教育实习时间和增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方法,让师范生通过模拟实习以及教育实习来取得实地教学的经验。

英国的教育实践有两种形式:非正式教育实习与正式教育实习。其中正式教育实习相当于我国的教育实习,采用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培训模式,强调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重视师范生实际教育能力的培养,实习时间大约20周。

日本规定修满一定学分的学生,才可以有资格参加教育实习。本科一至四年级的学生需要连续进行教育实习,其主要先在附属学校参观和见习,逐步参与试教、小组辅导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等工作。教育实习时间大约为7-14周,共占教学总课时的15-30%。

总之,国外对于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比较充分且重视教育实习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2 国内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对师范教育实习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很少,但发展十分迅速。在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步入90年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教育实习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从不同角度对教育实习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目前师范院校所采用的教育实习模式主要为四种类型:一是单科集中定点教育实习模式;二是混合编队定点教育实习模式;三是定向式教育实习模式;四是自主式教育实习模式。但从整体现状来看,我国高师教育实习仍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与不足:

1)缺乏相关政策指导,教育实习执行不力。

我国仅国家教育部在1956年4月28日公布实施了《师范学校教育实习办法》,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其指导价值和规范意义早已过时;各省也少有适时有效的文件出台。尽管教育实习的改革与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这些成果转化为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还非常少,大都是各师范院校自己制定的教育实习文件。

目前,由于我国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基本上没有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而仅仅是高校和中小学之间的对口联系,教育实习管理由高师院校单方负责,缺乏国家或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对教育实习的规定,加之实习学校升学压力等方面的原因,对实习活动只是被动地接受,配合热情不足,因此教育实习基地难建且不稳定。

2)缺乏合作机制,教育实习过程监管不力。

由于实习经费不足以及升学压力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高师院校与地方实习学校很难建立长期和持续的合作关系,导致中小学从主观上讲对高师教育实习缺乏积极性和合作精神,对实习生的责任心也不强,同时,因高师院校实习指导教师忙于自己的专业发展,不同程度地漠视实习,从而难以给实习生提供较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3)时间短且方式单一,学生实习锻炼不充分。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集中实习时间仅为6-8周,其中第一周用于熟悉学校和班级情况以及见习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最后一周用于成绩评定与实结,而真正用于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时间仅有4-6周,实习内容与形式主要是锻炼备课、讲课的技能或充当教学助手批改作业、辅导自习,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学校生活;忽视作为学习促进者的学业指导、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与应用等全面的教师职业素质培养和锻炼。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实习队伍庞大,很难找到能同时容纳下全部实习生的实习学校,教育实习带队教师数量明显不足,1名带队教师常常需带8-12名指导学生,导致许多的实习生无课可上或最多能走上讲台1-2次,实习生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刚刚有点头绪时,就要收兵返校结束实习,使得学生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根本得不得充分的锻炼。

4)教育实习理论脱离实际,可操作性不强。

当前,随着各高师院校对教育实习的重视,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各高师院校都在探索和研究更行之有效的教育实习模式与质量监控体系,但许多研究均注重于理论层面,脱离实际情况,在教育实习的实际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针对于地方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鉴作用的有效经验与理论十分匮乏,地方高师院校常常由于面临实习经费欠缺,实习带队师资短缺,实习学生人数众多及实习基地紧缺等实际困难,教育实习工作具有地方特殊性,很难照搬或借鉴其他省市高师院校已有的教育实习模式和方法。

5)实习过程缺乏有效监控,实习质量无保障。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数量扩大,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大缩短了进程,但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大,教育人才的供给问题和质量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用人单位纷纷表现出对毕业生实践能力关注的倾向。尽管各高校采取不同措施提高实习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但针对实习质量而采取的综合管理的低效性,仍然极大地制约着教育实习质量的保证和提高。许多高师院校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仅仅由教学课堂的结果决定,并且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主观给定,缺乏科学合理的实习成绩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实习成绩的评定结果缺少公平公正和客观性。因此针对影响教育实习质量管理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地评价和监控,对提高实习质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着积极的导向和推进作用。

3 专业教育实习模式改革探索研究

专业教育实习应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基本建设,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创设学生较早参加创新活动的良好条件,实习措施完善。

1)应逐步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构建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逐步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应按照教学计划严格组织实习,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注重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开展“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数学心理学、解题方法与技巧选讲、教学课件制作以及备课、讲课与说课等教师基本功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应制定完整的教育实习计划。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应制定完整的实习计划,制定完善的实纲和实习指导书,明确指导教师选配要求和职责。做到实习前有计划、有动员、有训练,实习中有检查、有落实,实习后有考核、有总结。为解决实习时间、地点、人数集中,实习单位压力大、学生实践机会少的问题,实习采取集中实习、集中管理为主,分散实习为辅的方式进行。在正式教育实习期,对于集中实习的学生,由各教学系统一安排,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专业教师带队进行全程指导,聘请实习学校的科任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由系安排人员进行巡回检查,系分管教学的领导经常亲自带队到实习地点考察,了解和解决实习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整个教育实习环节可分为五个部分:专业知识培育期、教学技能培训期、教育实习见习期、正式教育实习期以及教育实习后续期。计划还可规定五个环节各自的教学目标、历时时间与教学课时、预期效果、考核方式以及效果评价等。

3)应设置特色鲜明的教育实习内容。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实习计划,为教育实习的五个环节分别设置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专业知识培育期主要完成数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小学数学教学心理活动以及教学内容的衔接了解;教学技能培训期主要开展“三字一话”训练以及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育实习见习期开展包括备课、教案与板书设计、晚讲、讲课与说课比赛等实践活动;正式教育实习期开展“课前讲课”与“课后评课”等教学活动;教育实习后续期开展“推优说课”、“公开优质课”与“岗前特训”等教学内容。

4)应建立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体系。①实习时间应有保证。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应坚持师范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学生的师范技能培训,高度重视教育实习,长期坚持集中实习和集中管理,编印了《教育实习手册》,对教育实习的目的、任务、内容、时间、组织管理以及指导教师和实习生的要求均做出明确规定,保证实习工作能较好地实施,确保教育实习有充足的时间。②教育实习工作有章可循。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应制定了《实习教学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实习的组织领导、内容安排、指导与管理、总结与成绩评定等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数学系从自身专业实际出发制定了相关规章和实施细则,确保各类实习工作有效开展。③重视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应不断加大院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制定《实习基地建设的规定》,以多种方式巩固和拓展院外实习基地。④专项实习经费应有保障。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应制定《教学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将实习经费按学生数直接划拨给各教学单位,明确规定不得挪用,并通过财务制度保证实习经费真正用于教育实习环节,有力地保障了教育实习计划的正常执行。

4 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监控措施研究

教育实习各环节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教育实习过程的质量,在教育实习整个过程中,应严格实习过程管理和实习成绩评定。实习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评选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使整个实习过程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有考核、有总结。规范化的管理,可确保教育实习取得实效。

1)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实习质量监控措施。①实习资格审核制。对于数学专业教育实习,首先应严格审核学生的实习资格,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审核:学生网上提出专业教育实习申请、学生提供参与实习预备期活动证明、教学秘书审核学生专业教育课成绩及有关证明、教学秘书审核批准学生参与专业实习申请、教学秘书给实习学生分配见习准备周指导教师。②实习过程监督制。对实习过程,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监控:学生网传微格教学视频、指导教师进行网上指导、学生网传备课教案及指导教师面对面指导、准备周指导教师与见习指导委员领导双审资格、见习期“双师”审核上讲台、课后教师点评评价签名。③实习后期评议制。对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可按一下步骤实现效果评价:课后同组学生无记名互评、课后学生无记名打分评价、课后实习指导教师记名交叉互评、课后实习指导教师网上课堂打分、实习结束实习指导委员会集中整体评分。

总之,在整个数学专业教育实习过程中,对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评价可实行同行交叉听课,领导与教研室突袭听课,学生随机抽样考查,系级公开比赛等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制定相应的考核评级指标;对整个正式教育实习过程,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进行监控和评价等。

2)拟定切实可行的实习成绩评定标准。在教育实习计划中,严格规定实习考核内容、各教育实习环节的考核标准、成绩考核的评定主体,评定过程充分考虑了学生实习表现、实习作业、实习报告以及实习评比等方面的成绩,舍弃仅凭课堂教学一项来评定实习成绩的方法,克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成绩准确可信。

3)开发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监控管理系统。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习成绩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开发出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监控管理系统可实行实习成绩评定的公平公正和客观性,对教育实习质量管理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地评价和监控,对提高实习质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着积极的导向和推进作用。

5 总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会严重地影响到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实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教育的质量。本文仅在总结多年教育实习经验的基础上,对地方高师院校应用数学专业教育实习模式和质量监控措施做了粗浅的探讨,有关具体的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以及管理系统的开发,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晓萍.提高新疆高师教育实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D].新疆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5,4.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