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实用13篇

动态心电图篇1

与标准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可以提高对阵发性、偶发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

动态心电图在不影响病人日常活动情况下能连续记录24~48小时全部心脏电活动,能够发现多种致命性心律失常,对标准心电图检查不能发现的间歇或阵发性心律失常和心脏事件就能如汤沃雪,迎刃而解。并能使医生了解到病人症状与活动,或与心电变化之间的关系,有效弥补了标准心电图的不足或缺陷。佩带动态心电监测仪,可在不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情况下随时记录心律的改变,给医生提供较为可靠的诊断信息。

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正常健康人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为31%~80%,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率约70%;心脏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早搏发生率为70%~95%,其中20%~40%为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院外发生猝死复苏成功者100%有室性期前收缩,70%~80%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每天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的规律为,上午10-12时发生频率最高,下午较少,凌晨2-6时最低。

猝死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心脏性猝死大多发生在冠心病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导致猝死的心律失常89%是心室颤动,缓慢性心律失常占11%。患者猝死前数分钟或数小时常有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或其他严重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检查尚可用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冠心病患者一昼夜内可有多次短暂的ST段降低,其中70%~80%没有症状。动态心电图检查可用于定量分析心律失常,以此指导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及进行疗效评价。动态心电图检查也可了解心率变异性,危重症病人心率变异性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

动态心电图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4例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仪23-24h监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0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64.5岁,经询问病史及各项检查明确诊断。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22例,高血压心脏病4例,肺源性心脏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风心病2例,其中4例为陈旧性心肌梗死,5例合并脑出血或脑梗死,X线胸片、超声心动描记术提示20例有不同程度心房、心室或全心扩大,5例有Ⅱ-Ⅲ度心力衰竭。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定义为:动态心电图监测中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频率≥100次/min,持续时间

2 结 果

34例均为窦性心律,共检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532阵,其中24h内发生l阵室性心动过速18例,2-10阵12例,10阵以上4例。532阵室性心动过速共连发室性期前收缩2036次,平均4次/阵,每阵3-4次493阵,5-10次35阵,10次以上4阵,室性心动过速平均频率158±32次/min。动态心电图检测属多源室性期前收缩25例,单源室性期收缩9例;在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时呈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26例,多形室性心动过速8例;室性期前收缩成对22例。ST-T改变26例,其中呈缺血型ST-T改变20例,ST段降低0.1-0.2mV12例,0.2-0.3mV4例,0.3-0.4mVI例,单纯T波倒置3例,继发性ST-T改变4例(为束支传导阻滞),无发生R-on-T现象。

3 讨 论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一般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危险性较大,预后较差而发病率较高的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器质性心脏病发生Lown分级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易引发心室颤动而致猝死,故属恶性心律失常。随着对电生理的了解和动态心电图的普遍应用,室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对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意义也有了更新的认识,有的患者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临床检查又不能明确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症状轻微或只是在检查时发现。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疾病及少数正常人。本组29例患者为器质性心脏病,其心电图主要改变是在多源室性期前收缩的基础上出现成对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无发生R-on-T现象。这样的一组改变常被认为是引发心室颤动、猝死的危险因素。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只是在身体偶感轻微不适或体检检查时被发现,未经任何处理自行停止。

本组53%患者24h内发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次,31%发生2-10次,16%发生10以上次,最多的为一冠心病患者,昼夜发生318阵,但均自行终止。无一例发展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发生猝死(本组2例死亡者其直接死因均非心律失常)。故可认为器质性心脏病出现较高级别室性心律失常,在常规治疗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较少发展为致死性心律失常。据临床观察,心室颤动或猝死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心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当时的心功能状态,因此采用动态心电图检出室性心动过速及某些特殊现象的图形来预测心室颤动、猝死的发生,还须结合临床心功能状况及相关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才能作出明确的判断,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大多无需特殊处理。

动态心电图篇3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死)的疾病,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1]。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DCG)采集的心电信息全面,记录时间长,应用DCG检测冠心病心律失常具有避免漏诊现象发生的优势,它能检测出有症状心肌缺血而具有独特的特殊价值。本科自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分析总结8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监测与诊断的病例,总结以下经验以提升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中的8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45例,女41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584±67)岁。病程1个月-9年不等,平均(525±45)月,合并高血压病54例,高脂血症41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23例,2型糖尿病35例。86例患者诊断均符合WHO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常规心电图采用MAC5000型心电图机:所有患者采集患者24h心电信息,受试者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包括作息时间、日常活动及症状发生的起止时间等。在其安静状态下记录心电图:纸速25mm/s,增益10mm/mV。

动态心电图采用HOLTER-STAR三导联24h动态心电图系统和HS9514型记录仪。记录内容包括:受试者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包括作息时间、日常活动及症状发生的起止时间等。采集患者24h12导联DCG心电信息,以确定ST改变时有无症状。依据判定标准,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分析ST段压低时是否伴随症状。

13 诊断标准 DCG判定动态心电图阳性标准:①以等电位线的基线为标准,ST段呈水平型或下降型下移>01mV;②下移时间持续≥1mms;③2次心肌缺血发作时间间隔≥1mms,ST段的测量以J点后80ms为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处理数据,P

2 结 果

21 两种心电图诊断阳性率的比较 在86例患者中,动态心电图监测呈阳性53例,阳性率为6163%;常规心电图监测阳性49例,阳性率5698%。两种监测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种心电图检出结果比较 86例冠心病患者中动态心电图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与常规心电图相比,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均明显偏高(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24h或更长时间,自Holter1947年首先将其应用于监测心脏电活动研究后,它的出现解决了只靠普通心电图无法诊断的心律失常问题。通过24小时连续心电图记录可能记录到心律失常的发作,自主神经系统对自发心律失常的影响,自觉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并评估治疗效果。然而难以记录到不经常发作的心律失常。临床上常常采用P波清楚的导联(Ⅱ、Ⅲ、aVF和V1导联)较长时间描记,便于捕捉心律失常。注意P和QRS波形态、P-QRS关系、PP、PR与RR间期,判断基本心律是窦性还是异位。房室独立活动时,找出P波与QRS波群的起源(选择Ⅱ、aVF、aVR、V1和V5、V6导联)。P波不明显时,可试加大电压或加快纸速,作P波较明显的导联的长记录。

动态心电图与普通心电图相比,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一显著特性可以有效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也由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4]。

对心律失常的定性诊断,心电图无疑是最简单而可靠的方法,但它只能记录一段很短时间内的心律(率)情况,对间歇性发作的心律失常诊断带来困难。动态心电图则在这方面弥补了常规心电图的不足,它可连续记录患者24-48h内的心律(率)变化,对患者心律失常的定性及定量诊断均有重要意义,但动态心电图也存在一定缺点,如价格较贵、不能实时显示以及受导联数目少的影响,不如常规心电图定位准确等。心电监护则综合了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优点,既能动态观察,又能实时显示,尤其他所具备的报警和自动记录等功能,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方便。本研究显示,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心律失常优于常规心电图,是临床上发现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重要的有效的诊断工具,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69

[2] 庞志茹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中外医疗,2009,6(13):1-3

[3] 刘克霞,高淑梅,,等12导动态心电图与12导常规心电图ST-T差别的研究[J]河北医学,2008,4(01):25-27

动态心电图篇4

动态性:常规心电图检查时受检者须静卧,其心电图反映的是静息状态的心电活动。动态心电图24小时全程记录患者工作、休息、进食、睡眠以至大小便等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电图变化。动态心电图也由此得名。

关联性:动态心电图仪具有自动计时系统,可以准确记录和报告任何心电变化的发生、持续及终止时间。结合患者按时记录的当日活动事项及有关反应,可以明确患者活动、症状及用药等与其心电变化之间的关系。

定位性:常规心电图常规采用12个导联,能较全面地探测心脏不同部位的情况。目前的动态心电图多为2~3个导联同步记录,只能反映心脏的局部情况,在病变定位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图形质量:常规心电图由于是静态短暂记录,干扰因素少,呈现图形质量较好。而动态心电图容易受、活动、情绪等影响而造成心电图形失真,医生在评阅分析时需注意识辨。

动态心电图的主要临床应用

用于捕获偶发、短阵的心电异常:临床上有些患者时常会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头晕或晕厥等疑似心血管疾病症状,但常规检查(包括心电图)往往是查无实据,以致不能确定诊断。此时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能捕捉到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偶发性、短阵性心律失常或一过性心肌缺血发作,从而使患者得到明确诊断与治疗。这是动态心电图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主要作用之一。

用于心律失常的定性定量分析:对常规检查已有发现、但其性质或潜在风险尚不完全明确的一些心律失常,可借助于动态心电图检查,进一步采集24小时的心电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常能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发生频率及危险程度等。这对心律失常的正确诊断、预后评估和防治决策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常规心电图对心肌缺血漏诊率较高。动态心电图24小时全程记录患者工作、休息、睡眠以至大小便等日常生活状态下的心电变化,不仅能显著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还能显示缺血发生的时段、持续时间、出现频率、缺血程度及其与患者活动、症状之间的关系,从而能为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切实可靠的客观依据。

动态心电图篇5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性病变最常见的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性疾病。一直以来,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标准,但是其费用过高,且容易导致并发症。因此,寻求一个更准确更利民的诊断方式就成了当务之急。我院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68例冠心病患者分别实施运动平板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试验,现将比较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68例冠心病患者,所选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的32岁,年龄最大的83岁,平均年龄在(55±6)岁。

12 检查方法 对这68例均先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进行确诊,且都排除有动脉搭桥或者介入治疗病史等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术的阳性诊断标准为:管腔的直径狭窄度要在50%以上,介于50%与75%之间的为轻度狭窄,75%以上的为重度狭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美国的BMS动态心电图监测仪,阳性表现为:心电图出现了ST段水平型或者下斜型移动的持续时间在1min以上,且下降的幅度在005mV以上。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采用PARK E-LIFE平板运动检测仪,运动量采取Bruce检查方案,阳性表现为:①出现了ST段水平型或者下斜型下移大于等于01mV,或者在运动之后ST段再次下降01mV,且持续时间大于等于1min;②患者在过程中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脏停搏等病症;③患者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血压下降的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SPSS40软件与Excel2007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技术的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 果

现将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与运动平板心电图对冠心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见表1。

3 讨 论

运动平板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两种检查方法对冠心病的诊断都有各自的判断原理和标准,而且两种方法都具无创的特点,与冠状动脉造影术相比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运动平板心电图――这一检查方法运用的是一种运动负荷的试验方法,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检查方式,它能够在运动中会持续监测血压以及12导联心电图,通过改变平板机的坡度和转速从而增加身体的运动量,诱发心肌缺血,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是比较高的[1]。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这一检查方法可以持续24小时通过体表监测到患者的心脏,可以同步观察到患者心电图当中的ST段、心率等的同步趋势图,更可以全面监测到心肌缺血的程度、频度、发生的规律、持续的时间与猝死的关系,可以得出,此检查方法对心肌缺血的诊断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根据以往的研究显示,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呈现假阴性的概率为15%-18%[2],说明误诊的几率比较大。因此,为了提高准确率,建议患者做短时间的适量的运动负荷。根据此次研究显示的结果,运动平板心电图的阳性检出率为5263%,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差不大[3]。

可以看到,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都比较高,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动态心电图篇6

心悸是患者的临床症状,多种疾病都可以引起心悸[1]。因症状常常是一过性,常规心电图往往难以捕捉。本文观察我院门诊心悸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探讨其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因心悸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1507例门诊患者,男821例,女686例,年龄12-90(47.3± 15.2)岁。全部患者均因心悸就诊,排除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及服用阿托品等药物患者。

1.2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DMS公司12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器,对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完成后将数据导入DMS公司Version 12.5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人工去除干扰及伪差,计算机自动分析相关心电数据。嘱患者做好日志,记录佩戴动态心电图期间的心悸症状。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

2 结果

1507例患者中,752例患者(49.9%)动态心电图检出心电图异常,排在前五位的是:窦性心动过速14.4%,房性早搏6.8%,室性早搏4.3%,交界性早搏4.2%,ST-T异常3.8%。ST-T异常在冠心病、高血压病及中青年女性中多见。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及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见表1.

3 讨论

心悸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疾病,可见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心悸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通常表现为不适、惊恐和轻微疼痛。心悸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也是多种疾病的伴随症状。很多情况下由于没有找到心悸的根本原因,没有针对病因治疗,患者往往反复因为心悸而就医,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常规体表心电图记录的时间较短,动态心电图可以补充这一缺点,常用于检测体表心电图难以记录到的心律失常。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动态心电图记录仪主要包括两种:体外和植入式记录仪。体外记录仪包括Holter记录仪、中央监护系统、事件记录仪、远程动态心电图记录仪。植入式记录仪包括起搏器和ICD,具有心律失常诊断功能。

只有在心悸和动态心电图描记的心电图异常一致时才有意义。对于在监测中没有症状的患者,心电图异常不能提供诊断价值。如果监测到无症状而有临床意义的心律失常时,可以做出可能的诊断。临床上很多不明原因的心悸患者,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是良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或者室性早搏,从本研究结果看,依然是良性心律失常占多数。我们注意到很多年轻人心悸,动态心电图可能出现良性心律失常,或者没有发现心电图异常,实际上是因为工作压力大焦虑引起的。

一部分患者的心律失常有临床价值,如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纤颤、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这些心律失常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2],常常需要马上治疗[3]。

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没有记录到心律失常,有时记录到的心律失常与临床不符,而且无法识别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异传导和室性心动过速,但它仍然是心悸的最好的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动态心电图篇7

变异性心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VAP)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痉挛所引起的,[1]大多发生在休息和熟睡的时候,发病主体为中青年,具有定时发作的倾向,发作时还伴有剧烈的疼痛,而且并不会由于卧床休息而使疼痛有所缓解。普通的心电图对于变异性心绞痛发作时的ST段上抬并不能完全的捕捉。而不能及时的确诊和治疗,变异性心绞痛则会发展成为心率失常、心肌梗死,甚至是心动过快而导致心脏猝死。所以,动态心电图监测是变异性心绞痛确诊的重要方法。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对确诊的80例变异性心绞痛患者采用了动态心电图诊断,并且对有关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现将具体结果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确诊的80例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其中男患者48例,女患者32例,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6.4岁。临床的主要表现为心脏前区不适或者是疼痛,并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发病时间多于夜间休息的时候,并且发作时间持续几分钟,硝酸脂制剂没有良好的效果,常规的心电图检查并无异常。

1.2 诊断标准:变异性心绞痛发病时利用动态心电图对ST段抬高和耸立的波形图进行记录,等到心绞痛得到缓解后,抬高的ST段降至等电位或T波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排除急性心肌梗塞或其他非心源性心脏病引起的胸痛。

1.3 检测方法:采用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对80例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并进行24小时的跟踪监测。动态心电图监测电极的安防位置:心前导联V1—V6的位置与常规心电图的位置相同,RA、LA位于左右锁骨中线锁骨下,RL和LL则分别位于左右肋弓附近。并利用计算机和人工对话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对患者进行24h的详细的生活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P

动态心电图篇8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也被称为冠心病, 由于血液内脂质发生不正常代谢从而沉着到光滑动脉内膜上, 使得脂类物质发生堆积出现白色斑块, 而且由于脂质不断堆积, 动脉腔逐渐变得狭窄, 血运由此不畅, 心肌发生缺血缺氧症状导致心绞痛疾病发生, 患者胸部存在较为显著的压迫窒息、闷胀、烧灼痛症状, 而有的患者并无较显著临床症状, 因此导致临床诊断具有一定难度。临床中对于此疾病主要采取心脏冠状动脉造影, 此方法费用高, 操作难度大, 无法广泛推广[1]。本文选取78例冠心病患者, 分别采用平板心运动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分析其诊断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78例冠心病患者, 其中男50例, 女28例, 年龄33~77岁, 平均年龄(56.2±4.7)岁。所有患者均未实施冠状动脉搭桥, 未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均应用冠状动脉造影确诊。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设备为美国 GE 公司生产的C型臂X线机, 按照Jindkins 法进行检查。阳性结果诊断标准:管腔直径显示狭窄程度超过50%, 50%~75%为轻度狭窄, ≥75%为严重狭窄。实施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时仪器选用Treadmill 2.0型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测机, 以Bruce方案进行检查, 阳性结果诊断标准为:患者在运动时或运动后显示心电图ST段发生水平性下移或倾斜性下移, 移动幅度超过0.1 mV, 且保持时间超过2 min;患者运动时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患者运动时出现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等表现症状;患者运动时血压降低。实施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时设备选取美国BMS动态心电图监测仪, 开始检查前72 h, 患者需避免应用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相关药物。阳性结果诊断标准:心电图显示ST段发生水平性或倾斜性移动, 其降低幅度超过0.05 mV或上升幅度超过0.1 mV, 移动持续时间超过2 min, 排除变化等情况而导致的ST段改变。分析对比TET与DCG的特异性、敏感性。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2]。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经检查显示, TET与DCG比较敏感性明显上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心脏在人体中是极为重要的器官, 心脏收缩过程则为血流将氧气及营养物质输往机体各组织的一个过程, 而对心脏血液循环进行负责的主动脉是冠状动脉。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管壁包括内膜、中层、外膜;内膜属于较为光滑的上皮细胞, 可以确保动脉内血运保持正常流通状态, 中层为可以进行收缩舒张的平滑肌, 而外膜具有疏松状态, 属于保护组织, 通常状态管壁伴随心脏收缩而完成规律性运动。对于人体机能而言, 脂质属于较为重要的一种营养素, 属于人体细胞组织的一种重要构成成分, 若脂质无法进行正常代谢, 则会导致其在冠状动脉上出现持续沉积现象, 由此产生内膜纤维组织增生症状, 内膜大量增厚, 产生如同粥样状的白色斑块, 导致管道无法维持正常血运, 在无法获得充足营养状况下, 中心部分发生软化现象, 弹性纤维与平滑肌纤维均出现断裂, 而纤维组织发生的增生症状导致脂质沉着速度加快, 情况严重时, 往往会导致主动脉发生堵塞, 从而使得心脏无法保持充足的供血供氧。引发冠状动脉粥样化症状的出现为脂质发生沉着, 因此脂质沉着属于非正常代谢, 但是代谢不正常相关危险因素并无较高明确性, 通常认为与年龄、性别、家族病史、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病程、缺少运动及血脂异常等有一定相关性。按照患者临床症状, 通常分成隐匿型、心绞痛型、心力衰竭型及猝死型五种类型, 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为心绞痛型。由于冠心病对于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严重威胁, 因此对于此疾病的确诊具有较高价值。

冠心病无创检查方法在临床中较为常用的发生有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在判定阳性标准、原理、检测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性。运动平板心电图在检查时一般根据运动负荷对心脏予以检测, 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 它可以在患者运动过程中不间断的测定血压水平与12导联心电图, 且采用改变平板机坡度及旋转速度方式调整患者相对应运动量与运动强度, 对冠心病等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在体表对患者心脏予以24 h连续性监测, 能够对患者心电图中ST段、心率等指征改变进行同步化观察, 而且还能够较为全面的监测患者心肌缺血程度、持续时间及频度, 由此分析缺血变化规律、缺血与猝死相关性, 所以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于心肌缺血诊断存在较为明显价值[3]。

在本文研究中, TET与DCG比较敏感性明显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 运动平板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相比24h动态心电图具有更高敏感性, 但在临床应用时, 通常建议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便于增加冠心病诊断率。

参考文献

[1] 陆洋. 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与运动平板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5):408.

动态心电图篇9

作者单位:463000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图室

心律失常为老年心脏疾病中常见病之一,轻者患者可存在不适感,重者可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常规心电图对心律失常检出率约为15%~37%[1],远不能满足临床的诊治需要,而动态心电图(DCG)可以24 h不间断对患者心律变化持续监测,能发现常规心电图检查不易发现的各种心律失常,明显提高了其检出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100例老年患者应用DCG监测心律失常的改变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老年人均为本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门诊或住院的患者,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61~83岁,平均72岁。所选择病例中包括冠心病37例、高血压病23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5例、肺源性心脏病9例、置入心脏起搏器2例、心悸原因待查及其他14例。

12仪器与方法采用美国Mortara公司闪光卡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不间断持续24 h记录。检测过程中,患者照常行日常生活活动如爬楼、散步、休息、工作等。同时嘱患者详细记录24 h活动情况、不适症状和发生时间。经计算机系统回放分析,记录以下参数:心搏总数、最小心率、最大心率、平均心率及各种心律失常等。统计结束后,经计算机处理,去除伪差及干扰,再结合临床,进行编辑分析。

2结果

100例老年患者中,仅1例未发现心律失常(1%),99例(99%)并发两种及以上心律失常,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会随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对于合并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患者,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发生器质性病变的概率显著增加。虽然某些老年人并未发现有明确的疾病史,但仍有可能存在无症状或亚临床的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为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以致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被认为是“常现象”。有资料显示高龄者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一般成年人[2]。

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与多种机制有关,可能为生化、代谢、电生理和病理等众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3,4]。一般老年人常由于心肌纤维化,脂肪浸润、窦房结P细胞减少,传导组织发生纤维化及心肌内电位不稳定,再加之植物神经出现调节紊乱等原因,因此老年人心脏电生理学发生改变,窦房结兴奋性降低,传导性不均一,心肌易感性及应激性增加。临床常表现为窦缓、窦速、窦性静止、室性早搏及房早等各种心律失常。

DCG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一种评价各种心脏病患者心电异常的检查方法。其主要优点是无创,可在24 h内持续监测患者心律变化,整个过程中患者日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且能反映患者日间的生理及心理变化,短时间内并可重复检查等,在检出心律失常方面,与其他心电图试验相比,动态心电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5]。有研究分别采用DCG与常规ECG对256例老年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显示DCG对各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6]。DCG不但可用于记录临床上重要的各种有症状或无症状的心律失常,同时还可用于评价QRS复合波群的测量、RR间期及ST段改变,以利于分析某种药物作用机制或作为某些心律失常的预测。再者,DCG还是评价那些临床经验提示症状可能是由于心律失常引起,但仍需要证实症状发生时心电图改变的一种最重要、最常用的技术手段。本文结果显示,100例患者共检出心律失常196例次,房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发生112例次,占5714%,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37例次(1388%)、窦性心动过缓24例次(1224%)、交界性心律失常10例次(510%)等。

综上所述,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高的特点,DCG不但对各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均较高,而且可用于对各种心脏病人群作出危险分层,还可评价心律失常治疗模式的有效性及患者的预后。因此,对于老年人有必要尽早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尽早查出某些心律失常,及时诊治,以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朱晨956例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7,9:385.

[2]焕元,曹林生心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29.

[3]Efremidis M, Letsas KP, Xydonas S, et al ECG findings of ae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atrioventrieular block during a Ixansseptalprocedure for left atrial ablation Hellenic J Cardiol,2008,49(4):284.

动态心电图篇10

Clinical analysis of dynamic ECG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art disease

ZOU Quan-lin

The Frist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People′s Hospital of Ruijin City,Ruijin 3425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pplication value of dynamic ECG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art disease. Methods 60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art disease were selected in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1 to October 2013.20 patients were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remission,20 patients were 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20 patients we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Patients were all treated dynamic ECG monitoring.Heart rate and arrhythmia condi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Average heart rate,highest heart rate,lowest heart rat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art disease awak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leep.Whether awake or sleep,average heart rate,highest heart rate,lowest heart rate of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heart disease remi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Arrhythmia detection rate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 awak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lee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Elderly;Heart disease;Dynamic ECG

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等各种病症。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成为心脏病的高发人群[1],近年来,老年心脏病的发病率持续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患者的预后[2-3]。有效的诊断方法是确保患者治疗的关键。本研究选取本院诊治的老年心脏病患者60例,均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诊治的老年心脏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20例,年龄61~78岁,平均(68.7±5.4)岁,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20例,年龄60~79岁,平均(68.4±6.2)岁,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冠心病患者20例,年龄61~77岁,平均(68.5±7.3)岁,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排除患有其他心肺疾病、肝肾疾病、血液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肿瘤疾病的患者。本研究已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老年心脏病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所用仪器为美国DM SOFTWARE公司生产的EC-GLAB-H-A型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记录仪,连续24 h记录患者的心电信息,模拟十二导联,经过电脑处理和人工修正,消除伪差,分析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F检验,以P

2 结果

2.1 各组老年心脏病患者心率情况的比较

老年心脏病患者醒时平均心率、最高心率、最低心率均明显高于睡时;无论是睡时还是醒时,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平均心率、最高心率、最低心率均明显高于冠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P0.05)(表1)。

2.2 老年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情况的比较

老年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于房性心律失常,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醒时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于睡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与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醒时心律失常检出率均明显高于睡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脏病是临床的常见病症,也是危及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耳鸣、打鼾、肩痛、胸痛、呼吸困难、水肿,可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可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影响预后[4-6]。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身体功能逐渐减弱,加之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生活压力的增加,老年人成为了心脏病的高发人群。如何提高患者疾病诊断的准确度,为患者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临床用于老年心脏病诊断的方法有多种,常规心电图检测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但常规心电图的记录时间较短,只能记录到短暂的心电变化,这会造成疾病诊断的偏差,可影响患者疾病的临床治疗。随着医疗科技水的不断提高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改进,新的诊断技术和诊断设备不断应运而生,动态心电图逐渐被用于老年心脏病的诊断中,并取得了显著的诊断价值,可为患者疾病的诊治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可真实反映出患者心脏的具体病情,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7-9]。

动态心电图亦可称为活动心电图,是一种连续监测心电变化的曲线图,能连续监测记录24~72 h人体在安静或活动情况下的心电图变化。动态心电图仪主要由携带式磁带记录器和扫描分析仪两部分组成。检查时将记录器系在受检者身上,检测电极置于胸部,同时记录两个导联或其中单导联的心电图;受检者也及时用小本子记录受检期的活动、症状、情绪和服药等情况及时间。扫描分析仪用来对已记录的磁带进行快速分析,并将心电异常发生情况及准确时间打印在记录纸上。通过对患者自己的记录和扫描分析仪的记录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对心脏情况作出判断。动态心电图可在患者日常生活状态下连续24 h或更长时间记录两个导联或多个导联心电信号,借助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以记录并发现在常规体表心电图检查时不易发现,而日常活动时可能发生的心电改变,发现各类心律失常及ST段异常改变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心脏病患者醒时的平均心率、最高心率、最低心率均明显高于睡时。无论是睡时还是醒时,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平均心率、最高心率、最低心率均明显高于冠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平均心率、最高心率、最低心率均高于高血压性心脏病,说明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的基础心率较高,其昼夜节律的变化不明显,而冠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基础心率较低,其昼夜节律的变化非常明显。老年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于房性心律失常,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醒时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于睡时,冠心病与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醒时心律失常检出率均明显高于睡时,说明老年心脏病患者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冠心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睡眠时心律失常减少明显,而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患者下降较轻微,表示这类患者夜间更容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监测是老年心脏病患者的有效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晶,卢家凯,卿恩明.地佐辛复合芬太尼用于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后镇痛效果的观察[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3,32(4):486-489.

[2] 谢艾妮,董念国,张凯伦.老年心脏病患者术后延迟机械通气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0):1897-1898.

[3] 卢灿辉,林汉平,吴春洪,等.益气活血育阴养心汤治疗老年心脏病举隅[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4):323.

[4] 陈香美,叶会.肺源性心脏病昼夜心律失常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3,20(24):67-68.

[5] 张美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2,19(12): 67.

[6] 徐梅,郝建华,陈静,等.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前后心电图对比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1,20(4):267-269.

[7] 赵丽君.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3):96-97.

动态心电图篇11

128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52例临床上仅有心悸不适而无任何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疾病(I组),已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并经过住院治疗者52例(Ⅱ组)。

方法选用先进医疗设备BI9800TL24小时动态心脏监护系统,双通道固态记录式,模拟V1和V5导联,进行24小时监测,获得各有关数据.主要分析指标为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房早>20次/24小时或室早>50次/24小时,或有其他更复杂的心律失常。

2 结果

(1)心律失常检出率:检出异常心搏者107例,占83.6%,符合心律失常标准者69例,检出率53.9%;I组和I组的检出率分别为48.7%和62.7%.

(2)检出房早48321个,室早84659个,联律室早1983个,成对室早304个及其他心律失常.

3讨论

心律失常的病因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为多见,尤其是在发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时更为明显.但同时发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见.其他如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均可引起心律失常,如不以有效手段检查确定,则容易漏诊、误诊,甚则危及生命[1]。

冠心病心绞痛和仅有临床症状的非器质性心脏病临床常见,心脏听诊和常规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很低,但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测观察,发现异常心搏者达78%以上,同时还检出许多联律室早.室速.短阵房速等一过性心律失常.这表明动态心电图是检测心律失常.对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捕捉一过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手段,推广动态心电图监测对研究心律失常和提高诊治水平有重要意义[2]。

通过检测结果分析,我们可注意到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心绞痛其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很高,但在临床上很难发现.当前心血管学术界对冠心病缺血性ST段改变的研究报道很多,但对心律失常很少报道.究其原因,即是缺少一个有效诊断检测手段.通常临床常用的心电图对复杂的心律失常难以捕捉,本文第I组52例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62.7%,尤其是房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并存在的情况较多.这些均提示心绞痛中的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想象,而且有时相当复杂,这种情况的确认有待于一个新的检查的出现,这就是24DCG监测.由于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猝死的重要因素,所以尽早诊断.尽早预防.尽早治疗极为重要,这就需依靠24小时DCG来帮助[3]。

临床上经常遇到患者主诉心悸不适等与心律失常有关症状,而心脏听诊及常规心电图检查均无异常,24小时DCG使用以来,通过24小时监测可发现患者缺血和心率市场情况,从本文可看出检出率约48.7%,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证据[3]。

分析表明,I组与Ⅱ组差异显著,这可能与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不同有关.I组为非器质性心脏病,各种诱因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可能为心律失常的基本原因,该类因素在低年龄更易出现,考虑某些健康青壮年出现短暂室早有时与神经系统过度紧张有关.一些心率缓慢或心律偏快时出现的室早,则分别与迷走或交感神经不平衡有关.文献报道,心律失常存在自然变异现象,亦存在心肌和传导系统随性变化的因素。

I组心律失常发生的基本原因可能是心肌和传导系统的缺血性损伤.其次中老年人心肌和传导系统还存在老龄性改变,如心肌细胞顶端的脂褐素增加,肌浆网内有嗜碱性变性等,这些细小的器质性改变可导致激动起源和传导的异常或复杂的不一致,成为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机制[4]。

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不同,防治措施也应不同,I组以去除诱因.调节植物神经的平衡失调为主. Ⅱ组则以改善心肌供血和防止心脏的老龄性改变为主.总之无论是属于哪一组类型,只有通过有效手段确定病情,相应的治疗措施才会奏效,使诊断明确,最重要的是可使诸多隐匿的危险得以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林建美,张建英.老年冠心病194例动态心电图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8,12(1):32.

动态心电图篇12

中图分类号:R541 R25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03041502

对132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研

究,探讨高龄老人心律失常发生规律及特点,降低意外的发生,以提高高龄老人的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12年11月―2013年9月住院治疗和门诊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202例,高龄组(>80岁)患者132例,男性88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84.3岁。老年组(60岁~70岁)患者70例,男性4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68.6岁。两组患者病因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所选取病例采用北京世纪金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12导联24 hDCG仪连续记录22 h~24 h,均不低于22 h, 嘱咐患者在检测的24 h期间严格遵守检测要求。记录结果录入电脑,配合相应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分析,采用人机对话,由专业人员对记录进行放大分析,去除伪差,得出报告。

2 结 果

整理资料统计各类心律失常、心率总数、最大心率、最小心率和平均心率。详见表1 ~表3。

高龄组和老年组患者Ⅰ级和Ⅱ级室性早搏发生率无明显区别,而Ⅲ级及以上室性早搏发生率,高龄组患者明显高于老年组患者。

3 讨 论

本研究发现老年组患者最快心率(111.6±12.8)次/min,最慢心率(54.6±17.4 24)次/min,24 h心率(73.0± 13.1)次/min,这与国内研究老年人正常心率范围的结果基本一致[1];但高龄组最快心率、最慢心率、24 h平均心率均较老年组减慢,两组结果比较高龄组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和24 h心率均较老年组有所减慢,这主要是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随着年龄增加退行性改变的缘故。通过病理解剖发现[24],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窦房结、房室结内纤维结缔组织的成分相应增加,而神经节细胞数量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通过尸体解剖的方法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5]。窦房结的这种改变其实是窦房结本身的衰老过程,因此老年人心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是增龄性变化的主要结果。

老年组与高龄组比较,单纯房性早搏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而成对房早、短阵房速、短阵房颤高龄组明显高于老年组。老年人房早多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主要是由于心房负荷增加,心肌缺血引起。房性心律失常的这种增龄性变化,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肌褐色萎缩及淀粉样变性逐渐加重、冠状动脉硬化、心房肌纤维化,心房顺应性减低,心房压力增高和容量增大有关,房颤为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明显增加,可能与老龄心房肌退行性变、纤维性变,心房顺应性改变有关。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心室舒张间期缩短,心室充盈受损,室率不规则造成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心衰、血栓栓塞机会的增加,应

引起注意。

室早按Lown和Wolf分类法[6]:分Ⅰ~Ⅴ级。Ⅰ级:单形,偶发。Ⅱ级:单形,多发;Ⅲ级:多型/或多源;Ⅳ级:成对或短阵室速;Ⅴ级:RonT。高龄组和老年组患者Ⅰ级和Ⅱ级室性早搏发生率无明显区别,而Ⅲ级及以上室性早搏发生率高龄组明显高于老年组患者。Lown分级在Ⅲ级以上的早搏为复杂早搏,或高级早搏,高级别早搏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增加。单纯室性早搏可能并无病因和预后价值,频发多形多源室早、短阵室速等高级别早搏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的几率明显增加,预后不良。RonT室性过早搏动发生在心室复极不完全易损期,容易诱发恶性心律失常[7]。

高龄老人随着增龄窦性心律减慢,成对房早、短阵房速、房颤,及Ⅲ级以上的室性早搏等复杂、恶性心律失常增加,对人体危害较大,而高龄老人由于各种阈值降低,反应迟钝,一般无明显的不适。不少老年性心律失常在体检中才发现,常规心电图为瞬间记录,诊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动态心电图为24 h~48 h的心电连续记录,能及早发现常规心电图难以发现的高危心律失常,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潘文志,宿燕岗,李景霞,等.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人心率分布的初步观察[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6,20(4):324326.

[2]Buruljanowa I,Wassilew G,Radanov S.Agerelated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stimuliconducting system of the human heart[J].Zetralbl Allg Pathol,1987,133:433438.

[3]Chandrasiri N.Histopathological restudy of the human cardiac conduction system in coroner’s[J].Med Sci Law,1985,25:2943.

[4]Inoue S,Shinohara F,Nitani H,et al.A new method for the histological study of aging changes in the sinoatrial node[J].Jpn Heart J,1986,27:653660.

[5]Lowllandwolf M.Approaehes to sudden death from eoronary hear disease[J].Cireulation,1971,44:130.

动态心电图篇1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在我院接受冠心病心律失常诊疗且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入院的患者中择取5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55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例为35:20,年龄45岁~78岁,平均年龄(58.44±6.22)岁,患病的时间为1个月~8年,平均的患病时间为(2.54±0.71)个月。其中合并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有14例,合并患有高血脂的患者有18例,合并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有23例。

55例患者均经过我院临床病理诊断符合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标准[2]。患者均存在心绞痛的病症。

1.2诊断方式 对这55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先进行常规心电图的监测,使用12导联的连续描记,纸速为25 mm/s,做好心电记录。再进行动态心电图的诊断,具体操作时使用24 h的动态心电图系统进行诊断,并对24 h的12通道心电信号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做好处理。

1.3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结果,并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阳性检出率进行分析,其中患者的ST段持续下移时间>1 min,下降幅度>0.1mv,心肌缺血发作间隔的时间>1 min即为阳性。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表示计数资料,其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其中95%被作为可信区间,即当P值在0.05以下,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检出率比较 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阳性检出率较常规心电图高,P

2.2组间具体检出结果的比较 在房早、室早、房室传导阻滞上两种诊断方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成对的房性早搏、成对的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二三联律、短阵室上速上,动态心电图诊断价值高于常规心电图,P

3讨论

临床研究发现,心律失常能够导致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减少40%~50%,而如果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的情况则会导致血流灌注减少超过60%[3]。

冠心病患者最常接受的临床诊断方式即为心电图,以往临床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诊断时常用的诊断方式为常规心电图,常规心电图有着重复性好、无创以及费用低的优势,曾被广泛使用;但是常规心电图存在着监测时间过短的缺点,并且随着临床运用的增多,疾病的复杂化,常规心电图无法对部分的心律失常情况给出明确的监测结果,以致于临床的漏诊情况增多,这不利于疾病的有效治疗[4]。

动态心电图就是属于一种新型的心脏电生理监测的诊断技术,具有操作方便、无创以及记录的信息量极大的优点,并且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动态心电图较常规心电图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持续24 h~48 h对心脏的跳动情况进行监测、捕捉,以检出心律失常的情况,同时可以明确心律失常性质与数量,这有助于医生对冠心病患者的症状进行判断。并且有相关的研究显示,动态心电图对成对的房性早搏、成对的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二三联律、短阵室上速的心律失常类型其检出率尤其高[5]。

此次研究中,对同一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的诊断监测,结果显示,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的阳性检出率上显著要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而在成对的房性早搏、成对的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二三联律、短阵室上速上,动态心电图诊断价值高于常规心电图,P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相较于常规心电图更高,具体应用时,医生可以依据患者的情况、需求进行选择,或者是将两者结合应用。

参考文献:

[1]林继华,姚静.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9):95-97.

[2]张红梅,王学工,李艳玲,等.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7):2592-259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