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实用13篇

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
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篇1

为更好地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的“两纲”要求,根据我校民办中学学生特点,结合学校德育品牌“懂得感恩、学会做人”建设,通过行、习、赏、唱、礼等多种形式,围绕参观考察类、见习服务类、()共建展示类等三大教育系列,设计安排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陶冶学生爱国主义情操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二、操作和保障体系:

1、 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 每学期开学初两周内以及寒暑假放假前两周内由学校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根据本实施意见中各阶段的有关规定做出活动安排,各班根据学校安排自行组织活动小组、设计活动方案并填写活动申报表报学校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学校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排出活动安排表,于校务公开栏公示。

3、 各活动小组必须做到活动前有申报、设计,活动中有管理、记录,活动后有总结、反馈。

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篇2

亮点一:定期开展常规的业务知识的宣讲、培训工作,对此次参与者进行活动具体业务的培训工作,主要以礼仪知识为主,突显我校高中生的风采,其次还有一些办公软件应用方面的知识宣讲等

其次,还每周定期召开了经验交流大会,以做到精益求精的精心培养:

亮点二:召开新参与人员同往届参与者的经验交流大会,一方面为新参与人员讲诉他们参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等等,另一方面也为新参与人员解答疑问;与此同时还讲诉了发生在他们身上有趣的、记忆深刻的事。

而后,在今年选拔机制上同样做了调整,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的选拔,并将选拔中的每一步都进行透明化:

亮点三:评委全部由往年参加过四进社区的三年级的学长担当,而非学生会成员担当评委

亮点四:各考场的评委分组情况是临时抽签决定,而非指定评委的分组

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篇3

“我初中时也是学生会的一员,当时担任宣传部的部长,在学校里感觉十分的光荣啊!”

她显得心有所思但却不影响工作,仍然熟练的收款。

“可是,后来我的成绩下降很厉害,学校里停止了我的职务,我当时变得十分的迷茫,以至于从那之后一蹶不振。”

她看看我,见我听得很认真,便接着说:“你们这群小孩幸福得很啊,先说是不用愁吃愁穿,然后,你们又能在一中这样好的学校学习,好好努力将来就能成就大业啊。你再看看我们,从天明到天黑、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歇着,只得是不停的干啊干啊,时光就这样挥霍掉了。”

我听了也十分的受感动,“那你现在也可以在奋斗啊,争取取得好的业绩来给自己的工作争光添彩。”

“呵呵,没有你想得这么容易,要是真的这么好干,大家不早就升官了,这是个多么辛苦又多么艰巨的工作啊,而且我们是临时合同,指不好哪一天又被炒掉了。你们小孩啊,现在就得好好学习,不要留下什么遗憾!”

我也陷入了沉思……

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篇4

一、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意义

1.开展社团活动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我们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专业型人才,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高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自身发展的需求加入或成立大学生社团,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开展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组建的大学生社团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又一个平台,在实践中可以磨炼学生的心理品质,塑造其完整人格。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社团活动,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接触更多的新知识、新思维、新方法,会激发出其创作灵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社团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创新的实践活动中成长成才,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2.开展社团活动是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后三种本领都是社会实践能力所包含的范畴。[1]

目前,大多数来高职院校招聘的单位都要求毕业生应具备较强人际交往能力、规划统筹能力、自我学习与创新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要求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并在工作岗位上能独当一面。这种社会需求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经过社团活动开展,不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增强个人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与社会接轨,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3.开展社团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师是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者,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也是在与学生交往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高职教师可以将专业教学、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公益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有机融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同时,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学管理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的管制度尚不健全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缺乏专项经费预算,社团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实施。学校规定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课时要求与目标,但没有制定相关配套措施跟进,社会实践学分制管理有名无实。有些学校的大学生社团通过向其他相关单位申报项目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但项目资助经费非常有限,学校缺乏配套资金。学校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缺乏制度性的管理与规范,社会实践的目标难以实现,无法体现出社会实践的重大意义。

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没有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大都是通过老师引荐或自己家人介绍的途径到单位实习,这样的社会实践缺少主动性、目标性和规范性,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得不到提高,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二)学生对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认识不足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对培养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意识淡薄,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为数极少。教育主管部门很早就提出了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但很多学校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大,学生步入校园后接受的还是课堂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收内容,最后考试考核的方式获得学分。大部分学生认为实践教学部分是一种辅助课程,缺乏社会实践的相关知识,不注重自身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大多数是学校学生会和团委会的干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的只为了完成学习团委下达的任务,有的确实为了获得某种荣誉,对社会实践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的学生甚至抱着抵触情绪参与社会实践,在活动中,往往心浮气躁、走马观花,不能用心观察学习和求真务实,收不到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效果。

(三)指导社团活动的专业教师缺乏

大学生社团成立时,学校一般都安排了相应的指导老师,但只体现在社团申请表上,社团活动缺乏专业老师指导,影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

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开展是由辅导员负责指导,专业教师很少参与社会实践。如:有些学校团委组织开展暑(寒)假大学生“送科技”、“送医疗”、“送文化”下乡活动多流于形式,主要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其活动形式呆板,活动时间有限,学生参与度极低。

社团活动没有专业老师针对性、专业性、科学性的跟踪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多以讲座、座谈、参观、捡垃圾、看望孤寡老人等形式开展,没有与专业学习挂钩,使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

(四)社团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安全存在隐患

由于社团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再加上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证。如,每年暑假都有几十所大学的学生纷纷来到洞庭湖开展实践活动,但他们对洞庭湖了解甚少,将帐篷搭建在滩涂的低洼地带,若湘、资、沅、澧“四水”上游有汛情,一夜之间就可以将他们吞没在洞庭湖里。

三、提高高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

1.发挥专业教师对社团活动的引导作用

高职院校教师不仅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者,指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自身也会完成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其自身也在从事社会实践,是教师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建立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机制,通过示范引领、创新机制、重点推进、以点带面,切实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目的就是为了让教师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工艺流程,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体验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同时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在课程改革中有的放矢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社会责任感的一项重要举措。社会实践是一种从技能、专业、思想、意识等方面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

目前,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注重,高职师资职业素养为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重要的保证。高职师资职业素养为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重要的保证,企业社会实践是一种从技能、专业、思想、意识等方面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

2.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育学生的创新思想,要给他们提供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与环境。[2] 只有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树立了创新观念、具备了从事创新教学的能力、扎扎实实地开展有关创新教学的各项工作,学生的创新意识才有可能逐步培养起来。

指导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指导大学生社团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2010年指导牧野协会成功申报和实施了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岳阳市血吸虫病调查及其防治知识宣传》,指导学生对岳阳血吸虫病危害严重的8个县、区、场开展了血吸虫病调查,并指导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笔者撰写的《岳阳市血吸虫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于2011年7月在“第三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真正实现了社会实践与科研相互融合。

3.在创业大赛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省内外的各种创业大赛为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2009年以来,笔者经常指导牧野协会学生参与各类创业大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曾2010年牧野协会荣获全国“挑战杯”(湖南赛区)创业大赛“铜奖”;湖南省第十二届、第十四届芙蓉学子・大学生优秀创业计划大赛中,分别获得20000元和10000元现金资助;在湖南移动“动感地带”创业大赛中,牧野协会代表队荣获“三等奖”;还曾两次参加岳阳市创业计划大赛,设计的创业作品都获得了奖励。

4.在科技下乡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牧野协会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将所学的兽医专业知识,免费为学校周边县市的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既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又很好的培养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5.在公益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

笔者作为岳阳市江豚保护志愿者,经常指导学生开展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爱心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近5年来,协会成员组织和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策划和实施的活动经常被媒体报道,社团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成员们的社会服务能力。

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篇5

  天气十分闷热,但同学们却十分积极,不断地向过路行人说明用意,请他们填写问卷。刚开始一些同学不好意思开口,可看着别人一份份的把问卷发出去又收回来,胆子也逐渐打了起来。有些行人很热心的帮我们填写,但也有许多人不予理会,径直走开。一次次的受阻并没有打消同学们的积极性,相反,同学们越战越勇,更加积极的寻找,更加耐心的讲解和等待……更有一些同学积极开动脑筋,请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来填写,如商场售货员、看车大爷、卖水的阿姨,都成了我们调查的对象。

   终于,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努力,500份问卷被如数填写、收回。然后,我们会对这些问卷进行整理和统计,得出最终的结果——人们心目中的中学生形象。

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篇6

前言

环境是人类社会得到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环境污染逐渐成为困扰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现如今,我国森林面积急剧减少,草原也在逐渐退化,废气污染、乱扔垃圾等充斥着我国各个城市。但是这些都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人依旧在重复这些自毁环境的举动,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还较为缺乏。故此,就需要我国教育部门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唤起人们保护自然的愿望。尤其是担负着人类发展中小学生,更是要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让他们内心深处能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下文就围绕高中生环保意识,分析如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对他们的环保意识进行培养。

1、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环保意识

老师一方面可以通过理论知识来唤起高中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在网上下载一些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举办活动来提升自己的环保意识。例如,定期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或者是以学校为单位,通过去校外宣传环保,去科普知识讲座,这样既能够引导学生,又能够让社会人士认识到进行环保的重要性【1】。例如可以通过“世界环境日”来宣传活动,使社会人民群众能够有所触动,从而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够自觉节约用水、能够不乱扔垃圾等。在学生举办环保主题活动的期间,学校要给予全力的支持,不仅仅体现在精神方面,还要体现在资金方面。当环保活动结束之后,老师可以让参与此次环保活动的学生,将本次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并写出自己的心得。这样一来,就能够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他们今后争做素质公民打下基础。

2、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增强高中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可以为高中生创造实践探索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去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节假日期间,组织学生参加旅游活动,让他们自备袋子。一路上,大家尽情地欣赏风景名胜,同时捡拾游人丢弃的各种垃圾。通过这种活动,不仅使得学生身心得到陶冶,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还可让学生利用假期,自发走进社区,宣传有毒有害垃圾的危害,如油漆颜料、废弃电池、废弃灯管等。这些物品如果随意丢弃会严重影响环境,产生危险,不能随意丢弃,我们应该及时地将此类垃圾丢进有毒有害垃圾桶。学生们自制回收箱,安放在社区每幢楼的单元入口处,并发放和张贴宣传单,向社区居民宣传废旧电池的危害,并定期回收有毒有害垃圾,送到指定垃圾回收站,经过处理可以被再次利用。

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之中,老师可以根据社会上所存在的一些污染问题,组织学生对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并让他们去整理资料,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看到因为环境污染而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从而更加激起他们的环保意识,在今后的生活中自觉地参与到环保行动当中。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对当地的环境情况进行调查,如果周边有垃圾污染的现象,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是因为居民的素质问题导致的,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最后可以让学生相处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促使居民对这个垃圾污染源进行清理。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进而为解决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故此,要想提升高中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让他们亲自去体验自然。

在这当中需要注意的是,老师所布置的调查的任务不能太难,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高中生虽然已经逐渐趋于成熟,但是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所以不能够让他们去参与一些较难的调查当中,而是从学校周围的环境出发【2】。如,对学校周边主要垃圾污染进行调查,调查垃圾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学生可以通过走访当地居民,让周边居民填写调查问卷表等方式,来对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又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这方面的能力,却恰恰是学生最为缺乏的能力。

3、结合高中生家庭社区,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环保当中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故此家长的一举一动能够对学生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不随地吐痰、在生活中节约用水、不随便践踏草坪等。家长需要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为学生树立一个模范带头作用。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将洗完菜的水用在其他方面,可以用去浇花。家长的这些行为如果再经过学校的引导,那么就能对学生今后的行为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环境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任务,而是社会各界的努力,要做到社会、学校相互配合。例如可以与自己的父母谈谈对环境的看法,通过亲身调查自己居住小区以下几方面的情况:第一是周边的污染情况、第二是小区的用水量情况、第三是垃圾的分类情况等等,从各个角度来了解自己居住小区的环境问题。因此,能够极大的提升高中生的环保意识。

此外,在进行家庭旅游时,家长要充分保护旅游景点的生态环境,要做到不乱扔垃圾,不随意雕刻,引导孩子在旅游过程中接受环境教育,让自己的孩子在游玩过程中领略自然风光,这样有助于激发他们保护自然的情感【3】。此外,家长要鼓励自己的孩子上社区进行环保宣传,让他们都去参加社会公益劳动,以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例如,建议社区管理者对噪声污染进行治理,建议社区管理者在小区内建立一个环保宣传栏,以便更好的向社区的居民宣传环保知识,从而号召全社区居民一起参与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之中。建议每个社区居民要爱护社区内的花草树木,家里所丢弃的废弃物,要根据分类回收的原则,将其分类放在垃圾箱中。在上街购物时,要使用环保袋,尽量改变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的做法等等【4】。

结语

随着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得到及时的治理。这就需要对每一个公民进行环保教育,要让社会每一个公民都知道,环保是每一个人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从中小学生抓起,因为他们肩负着我国发展的重任。故此,需要将环保意识深入到他们的内心当中。

【参考文献】

[1]朱清萍.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小学生公民环保意识[J]. 少年儿童研究, 2015(6):63-64.

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篇7

一、新时期开展高校社会实践的必要性

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进行阐发:

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规模及大工业生产的内在要求出发,创造性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创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个人智力和体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和统一发展。第二,人的发展还包括人在精神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正常发展,其核心是人的体力与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和运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最完美的形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遵循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必然规律,适应了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实依据: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个,即课堂教学、科学研究训练、社会实践活动。这三者共同配合相互补充,同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起作用。课堂教学是学校培养人才最基本的途径是实现德、智、体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它不紧对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自己,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规划教育要求高校开展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分为二个层次:一是建立职业意识、理念和培养职业能力;二是找到合法的职业,从学生转为职业人;三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做到人职匹配以实现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目的只是要使大学生能够找到工作。这种职业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理念、职业匹配则很少涉及,而且也很少重视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针对大学阶段职业准备期的特点来进行。首先是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使之能站在较高的角度筹划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在充分认识自己、客观分析环境的基础上,科学树立目标,运用适当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培养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素质。其次才是以实现人职匹配为目标的职业规划教育。也就是要指导大学生个体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使其在对决定其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社会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的测评和分析,确定最优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现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因此,职业规划更离不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

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职业规划

第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自我评估要求个人遵循“深入”、“客观”两个原则对自己进行全而的剖析:弄清自己为人处世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明确自己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价值目标;熟悉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剖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等个人情况,以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在实践中跟老师、同学、同事、朋友等的接触,可以从他人对自己的各种评价中,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更切合实际的判断,并逐渐克服对别人评价的抵触、防卫的心理,也不因他人的评价而无端否定自己,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全面的自我认识是职业规划的基本前提。

第二,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定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自我定位的作用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而考察:(1)性格和职业匹配。职业规划需要考虑与职业选择相关的性格特征。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性格有更进一步了解。(2)兴趣和职业的匹配。根据霍兰德的“类型论”,大多数人可以被分为六种人格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你才能确切的知道你的兴趣类型。(3)能力和职业的匹配。职业选择与人的能力、特长息息相关。能力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的。所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以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通过自我性格、兴趣、能力等三方而的定位,明白三个问题:我想往哪此方而发展;我能往什么方向发展;我可以往哪此方而发展。

第三,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职业选择。职业选择阶段就是在可供考虑的职业中选择最好的,其主要是进行职业路线的选择和职业自标的设定。选择职业路线应把握四条原则: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己所需,并在保证了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追求就业收益最大化即择己所利。要特别注意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工作能力和发展机遇的平衡。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对社会职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在初步考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选择路线,设定比较科学的职业目标。

第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制定可行的措施。制定行动措施是落实职业目标的具体环节,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实践等方而的措施。它有两方而的内容,一方面是直接的实施措施,也就是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需要具体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开发哪些潜能等;另一方面是间接的措施,通过哪些方式和渠道提高自己,也就是为了保障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实现而需要去做的事情。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知道自己该在哪些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充实自己,并以实现职业目标为最终目的自觉地参与一些教育和培训活动。

参考文献:

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篇8

参加人员:你自己(或和其他人)

实践主题:管理货物(或做其它事)

实践目标:锻炼自己的能力

实践方法:亲身体验

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篇9

⑴中学生上网,查阅自己爱好的信息或玩游戏者较多,其次是聊天、娱乐、收发邮件、下在音像资料或图片,再次是查阅资料、做网页、查阅有关知识的信息、浏览新闻等等;

⑵大部分男生上网是为了玩游戏;一多半女生上网是为了聊天;

3.比较热门的网站

搜狐、新浪等;

4.中学生上网的时间:

大部分中学生上网是在节假日,还有一部分是在放学后和同学一起上网;

5.中学生上网的途径

大部分中学生在家里上网,其次是去网吧或在同学、朋友家上网;

6.(非中学生)是否支持中学生上网:

支持者居多,反对者较少,大部分支持者的前提是“要正确对待,有限制地上网”。但很多中学生的家长反对或控制孩子上网。其反对原因大多是“上网耽误学习”及“上网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7.网络对中学生的好处

⑴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⑵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快速的查阅相关信息,并能及时了解世界新闻信息、科技动态,不受时空限制,这给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中学生在网上与其他人交谈时,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的与其他人交流看法、心得,可以把平时不便于说的话说出来。从某一方面来讲,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网上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及思想情况;

1 2 3 4 5⑷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学业。在网上查阅信息非常方便,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甚至是合适的老师。这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效率。

8.网络对中学生的坏处

⑴容易上瘾。

许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室,不知不觉的出现了精神和身体上的病症,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⑵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许多网站(包括许多著名的大网站)的页面甚至主页上,都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中学生很容易受它们的影响。有一些中学生受网上暴力内容的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⑶容易荒废学业。

许多中学生自控能力不强,上网经常着了迷,晚上经常拖得很晚,不但影响了这一天的写作业和复习,还影响到第二天的学习。

⑷网吧问题。

现在网吧的数量日渐增多,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法的网吧。许多中学生在放学后、节假日和同学一起去网吧上网联机打游戏、聊天等等,,且上网时间很长。这不仅浪费钱财,而且在网吧里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许多接受调查的人都表示,很多网吧里电脑上的主页就是不良的网页。

⑸网上交友问题。

许多中学生在网上都有网友。而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世界,网上许多人说的都是谎话,很容易是中学生说谎、受骗,甚至在这些人的“引导”下误入歧途。

9.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⑴许多网络游戏都含有暴力的内容。很多中学生上网就是为了玩游戏,经常接触这些游戏,就有可能使一些中学生掺入恐怖、暴力、以强凌弱等等不好的思想,给中学生的心理造成了较大危害。

1 2 3 4 5⑵在调查中发现,聊天室中,许多人几乎句句不离脏话,而且经常谈论一些不良的内容。许多中学生长期沉迷于聊天室,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⑶在网上,一切事物都是虚拟的。一些中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有的人就会逐渐形成孤僻、沉默、不善于于别人沟通等性格。

分析

由调查可以看出

1. 中学生上网主要还是处于好奇心和爱玩。

2. 中学生由于上网而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影响了学习;二是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但是调查表明,受到网络影响的中学生并不太多。一般中学生上网是出于好奇和网络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绝大部分中学生上网还是非常正经的。

少数由于网络而出现问题的中学生,他们的问题一般是出在了“玩”上。网络吸引他们的不是知识,而是其他他们所看到的事物。中学生好奇心强、爱玩,自控能力又不太强,这使这些过于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在生活、学习,乃至思想上出了问题。而且,促成他们出现了问题的不只是在于他们本身,其根源问题是在于,现在针对中学生乃至青少年的网站实在太少。一般上网,如果不是有明确目的地搜索信息,充斥于中学生眼中的网络世界的,更多的还是过于成人化的东西。真正能让中学生感兴趣,并能牢牢吸引住他们的有益的专门网站寥寥无几。正因为如此,许多感到寂寞、无聊而上网的中学生,才会被吸引到网络游戏、聊天室中来,或是在无意的浏览中,被不良信息所影响。而且,玩游戏、聊天时都很容易上瘾,时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过去,这样就使一些中学生的身体受到影响,还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1 2 3 4 53. 一些中学生迷恋网吧的原因

⑴假期缺少能使中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⑵缺少可以供中学生们娱乐、活动、放松的有益的免费活动场所。

许多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因此在节假日,都很想去外面放松一下。但现在正是缺少能真正让他们放松而且能在玩中学到知识的场所。而像科技馆等场所,虽然比较好,可是门票往往很贵,而且展品也很少更新,中学生不可能经常去。所以,正是这种“真空”使网吧得到了机会。而且网吧为了增加顾客,上网的价格不贵,还增加了许多能满足学生们“爱玩”性格的游戏,这更使中学生经常“光顾”网吧。

⑶对非法网吧的打击力度不够。许多非法网吧已转到了“地下”,这更使执法人员无法清除它们。

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

1. 中学生自己要加强自控能力,上网避免浏览不良信息,并要少玩游戏,安排好上网的时间,不要太长。

2. 老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学生上网,不能盲目的“堵网”,而应该通过各种培训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了解并使用网络,并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重点培养他们的判别是非的能力,增强道德判断能力,使中学生能自动远离网上的不良信息,并能熟练的使用网络来为自己服务。

3. 应多多建立一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

这些网站不应该是说教式的,而应该是非常有趣味,能吸引住中学生,并能使中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应该调查中学生更喜欢什么样的网站,更喜欢什么内容的网站,并将这些有益的内容加到这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中,使它们能真正贴近中学生,把他们从网络游戏、聊天室中吸引过来。

1 2 3 4 5可以在这些网站中加入一些论坛,是中学生能在其中畅所欲言,发表对网站,对老师、家长、学校的看法和建议,倾诉自己的想法和苦恼,这样就能用许多中学生都喜欢的方式,不但是中学生远离不良网站,还能更实际的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改进老师、家长的教育方法,改进网站的内容、效果。这样做往往是事半功倍。

4. 应该努力监督网络中网站的内容,净化网上环境,如果发现对中学生思想、行为有误导作用的网站,应该把它们清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篇10

要对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措施及建议进行探讨,首先我们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清晰的认知,要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定义、形式、内容、意义及现状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了解。从而帮助相关人员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提出中肯可行的建议,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迈入一个新的层次。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定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通过一定有效的规范的组织,在专业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时间,初步步入社会,与社会接触,做一些基础的工作和活动,从而验证所学知识与提高个人能力。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且关键的意义。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与内容

大学生社会实践,一般以小队的形式展开,一个小队一般由一个指导教师、一个队长、一个副队长、一个财务管理以及其它普通队员组成,以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或者不以学生的专业划分,从事一些公益或者不为公益的活动或基础工作,如支教、进行福利社或是动物救助站的相关公益活动,进工厂实习、大学生“三下乡”等形式,让大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社会中真实的工作岗位,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在体验社会生活的同时,增加对于真实社会的了解,还能够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容。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验证在学校所学习到的专业技能知识,做到知行合一,加深知识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初步对社会的人情世故、社会工作中的规则有一些了解,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毕业后能够尽快的融入到社会之中。除此之外,还可以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在语言交流、待人接物等等方面都能有较大的提升,为毕业后融入社会培养核心竞争力,此外还可以为课题研究提供灵感,等等,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有了初步的规模,几乎所有的本专科院校都有在寒暑假期间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内部也有提供一定的资金帮助,并且配备了教师进行具体的社会实践指导。而且开展形式也多种多样,收获的社会效益也想当令人满意。如很多高校以“三下乡”为主题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就非常有效果的将与“文化”“科技”以及“卫生”相关的知识进行了宣传,收获了相当不错的社会效应,并且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自我的能力,也对社会现状有了更为直观真切的了解。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已经初步有了一些成就,几乎全国的高校都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在具体的开展落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和阻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

(一)社会实践总体规划与现实脱离

在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总体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社会实践总体规划与现实脱离的问题。很多高校在制定社会实践活动总体规划时,忽视了客观规律,忽视了学校自身发展的情况,以及为社会实践活动所提供的资金,一味地想要好效果,提出硬性指标,但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却不配套。导致了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虎头蛇尾,难以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也难以帮助学生接触真真切切的社会现实,帮助学生提高个人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导致了社会实践活动沦于形式,难以发挥应有效益。

(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单一

高校在进行相应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只能够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考察,但是对于其实际的效果不能极好的体会。因此,这种传统模式下的社会实践考察方式就会导致其新兴实践内容与活动不能够极好的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使得其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距较大。同时由于其实际的实践活动的领域并不宽泛,因此其具体的实践内容就显出一定的劣势,因此其时代性和现代化的特点都会有所缺乏,进而导致当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够及时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社会实践层次与水平较低

在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还存在着社会实践层次与水平较低的情况。一些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不足,在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指导工作停留于表面,学生得不到具体的指导,从而在具体开展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常常沦于形式化,停留于浅表,层次与水平极低,只是“走个过场”,难以收获应有的社会效益,学生的能力也极难在这种表面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必要的提升,对于真切的社会现实也没能够有足够的接触。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效益极低。例如,一些学校组织的去敬老院做义工等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就属于此列。

(四)缺少稳定的社会实践场所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实习不同,一般高校拥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供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实习工作,而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块,很多高校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所以,在实际的活动开展中,一般是学生自己去找地方进行社会实践,也有极少数部分是由学校牵头并组织,但这种情况非常少。因此,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常常缺少稳定的社会实践场所,在找寻社会实践场所这个过程中,学生耗费了较多的精力,而且找到的社会实践场所也是好坏各半,难以进行有效规范化的管理和指导。例如,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学生到动物救助站进行社会实践,就收效甚微。

(五)缺少稳定的补助资金来源

虽然校方往往会对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队伍进行资金上的帮助,但所帮助的部分,在整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占的比例极低,杯水车薪,这就导致了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小队需要自己去拉赞助,需要自己去提供资金,给大学生的学业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而且由于资金的限制,也阻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队伍的壮大。这个问题若是能够彻底解决,那么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六)缺乏大学生社会实践必要的准备工作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准备工作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流程,需要从动员、征集方向、讨论开展模式、确定考核方法以及最后的成果展览等五大方面进行。但在实际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开展中,很多学校缺少了关键的环节,或者在一些环节工作不够到位,导致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动员环节工作不力,那么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人数就会减少。如果在征集环节工作缺失,就会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内容糟乱,无法评价。如果在开展模式环节工作缺失,那么会导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的不规范化,难以收获预期的效果,而在考核方式与成果展览两个环节工作缺失,将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积极性。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七)社会实践缺少配套教师的有效指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指导教师的作用十分关键,可以针对性的对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的具体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指导和规范,从而帮助学生科学高效的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在许多高校的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中,很多指导教师只是“挂名”,完全未能履行其指导学生如何具体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形式上的挂名,这样就导致了大学生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得不到有效地指导,最终造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化与表面化,学生难以有所收获。

(八)缺乏有效合理的社会实践结果评价与利用方式

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评价与利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尤为重要的一环,使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可以放大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并且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但是,就实际情况进行综合性的考察来看,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评价结果主要是由单一形式的报告或是实践材料来进行结果与分数的评定,同时根据分数的不同进行不同形式上的能力划分。这种通过分数的形式来体现出学生实际社会实践能力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评价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结果分数,而对于实践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并不能实现控制,因此就会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助长各种不良风气,最终就会导致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参与性不高,最终的结果就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被抹杀。

三、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措施

针对上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合理的给出相关建议:

(一)科学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规划

各高校要科学的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规定,要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指导精神,落实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要将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反复强调,要让相关工作负责人员对自己的职责有清晰的认知,从而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收到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各高校在进行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工作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规划。

(二)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内容中

各高校应该要努力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让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一门实践类课程,并给与相应的学分,从而鼓励和促进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可以借鉴医学生的寒暑假见习机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换取相应的必修学分,以某高校为例,他们就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换算成了学生所必修的素质拓展学分内,从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方则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早与社会接触。

(三)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与水平

要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与水平,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关于选题方向,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一定不能任其自由开展,一定要有所方向的指引,这样才能最大效益的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如可以开展与“两课”主题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开展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的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尽可能的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与个人能力,除此之外,学校领导干部以及指导教师的全程参与和指导,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提升层次和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

(四)发展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一个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可以让高校能够有计划和方向的进行规范化的标准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和设计,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收获更多的成就,并且能够达到校方、学生与地方双赢的大好局面。但是,要发展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不但需要学校方面进行努力,还需要地方部门进行牵头才能够真正达到效果。例如,新疆师范大学的“校地合作”大学生实践基地———建立的社会工作服务站为攻读本专业的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就是其中的典例。

(五)学校加强资金分配管理为社会实践提供资金

资金问题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学校资金有限,较为宽裕的学校可以向社会实践活动倾斜一点资源,增加资金的分配,从而鼓励学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而财务较为紧张的学校,则需要安排相关的培训,指导学生如何去拉去赞助,又或者提供相应的资金来源渠道,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例如,河北某高校就会为一些校级的社会实践小队提供一定数目金额的资金。

(六)加强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准备工作的监督

要做好动员、征集方向、讨论开展模式、确定考核方法以及最后的成果展览等五大方面的准备工作。要积极动员全校师生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来,可以采用开宣讲会或者专项讲座的方式,向全校师生反复宣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好处与重要意义,从而动员起全校师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激情。在征集方向工作进行时,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从全校师生处搜集意见,从而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方向的科学性,在讨论开展模式时,要确保开展模式的科学性与实事求是性,要能够切实的运用到实际中,最后的成果展览工作也必须提前筹备,用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来。

(七)提高指导老师的专业素养水平

指导老师对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知识技能也必须要有足够的认知,要加强对于如何开展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能在具体的指导工作中,为学生的团队带去更为有用的建议,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进步发展。

(八)建立合理有效的社会实践结果评价与利用方式

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篇11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立德树人的价值体现

1.社会实践活动发挥立德树人的平台作用。大学生实践中,加强大学生立德树人工作,为了保证其系统性,应当加强国家、社会以及家庭和高校之间的联系,构建德育工作的平台,为德育工作提高新的动力,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发挥高校育人的功能,引入培养学生的社会和企业资源,成为交流合作的新平台,有利于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方面的文化融合,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的软文化资源,保证立德树人工作有效的开展。2.提高高校教师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不能够采取放养式的方式,应当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参与到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融合,充分理解和分析实践任务,将理论充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促进自身研究水平的提升,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指导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德育教育水平对立德树人工作有着深远影响。3.社会实践活动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在高校的发展中,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方式。高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情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结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4.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高校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素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开放性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大学生面对实践问题时,应当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联系,寻找更多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5.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高校大学立德树人的教育活动中,借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分析能力和规划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大学生能够了解自身未来的就业前景,了解岗位的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学生职业规划的思考和总结,激发学生的潜力,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目标。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立德树人开展的有效途径

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篇1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指出,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笔者对广东省各大类型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实效性提升的机制构建。研究表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条件下,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基地建设实效性。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1.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大学生的培养要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综合作用。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平台,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实践基地,大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社会实践基地的平台为大学生开放,可以使得大学生在成长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社会实践平台的作用,从而有效的利用社会资源。

2.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高校的改革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的发展需要进行体制改革,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全面复合型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理论知识扎实同时动手实践能力也强的人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通过基地建设,可以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稳定的平台,将学校教学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促进高校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高高校竞争力。

3.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必然要求。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给大学生的实践锻炼提供更多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得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经验,并在实践过程中锻炼意志,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全面、自由、个性、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活动现状

1.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度认识度高。调查结果显示,在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情况与重要性认识情况中,只有3%的同学表示“没参加过社会实践”;只有4%的同学认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重要。可见,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很重要而且乐于去参与。对于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度和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都是比较高的。

2.高校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作用不足。调查问及“所在学校是否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时,只有35%的同学表示“有”;对于学校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所起作用程度的调查中,只有37%的同学认为“帮助很大”,50%以上的同学认为“没有帮助”或是“没感觉”。可见,一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提供的社会实践基地不多;同时,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建立的社会实践基地起到的帮助程度不足。

3.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指导不足。调查问及“参加社会实践时有没有老师给您做前期和相应的指导”时,只有24%的同学表示“有,充分且有效”,有53%的同学表示“没有”或“不知道”。可见,在社会实践开展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校给予的有效性指导不足。

4.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仍需多方提高。调查问及“学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满足需要的原因有哪些”的时候,同学选择的各种原因当中,“社会实践内容不丰富”的占23%,“社会实践活动目标不明确”的占27%,“社会实践平台建设不够”的占19%,“社会实践经费不足”的占16%,“社会实践活动场地建设匮乏”的占12%。可见,目前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还是有不少的方面需要加以提升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在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设立上需要进一步明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上有待进一步丰富。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原则

1.明确目标与讲求实效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要明确建设目标。社会实践基地作为大学生受教育的基地,其主题设计、活动安排都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进行,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方向来提供相应的实习平台;另一方面,要讲求建设实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搞形式主义,要在全面策划的前提下认真贯彻实施,力求取得实际效果,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实践形式,通过实践基地平台,切实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发挥作用。

2.自愿理解与互利共赢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特别是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做到自愿理解和互利共赢相结合。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是首先建立在学校和实践基地双方的自愿结合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双方的互利共赢:一方面要注重选取生产运行良好、实践条件充足等方面比较利于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多方面能力的实践基地,要选取便于教学实践活动开展的基地;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要重视结合自己理论知识优势特点,将理论应用实际,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社会实践基地的发展做出贡献,为社会实践基地创造效益。

3.稳定协作与长效发展相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建设过程中的稳定协作。高校与社会之间所建的实践基地要有稳定性,注重双方的稳定协作,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实践机会,注重建设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过程中的长效发展。通过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通过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注重发展性,注重促进实践基地和学生的长效发展。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实效性提升机制

1.制度的建立健全与贯彻落实是根本。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发展,需要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贯彻落实,要通过相关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明确双方的职责与义务。比如可以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落实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效果评估和反馈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长效运行机制等制度的建立健全,通过制定详细科学可行的基地建设方案和管理细则,签订有关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从而促进社会基地在整体管理原则、组织领导机构、基地建设规范、设备设施建设及经费使用、师资队伍、实践条件、实践形式与内容等方面的制度化、规范化,从根本上保障实践基地建设的进行,对于基地建设的开展发挥保障作用。

2.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典型推广是重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要主动与城市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加强联系,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互利合作的社会实践基地。一方面,可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基地建设的新模式,将高校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上的成果优势应用于与各类企事业单位中的社会实践合作中,发挥高校人才的作用。产、学、研相结合的过程中,高校要注重通过结合科学研究的开展,通过大学生人才的输送,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学校科研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实践基地单位的优势资源,创造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发挥先进社会实践基地的典型示范作用。对于取得良好成效的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其模范引领的作用,将相关先进经验予以推广应用。通过利用网络媒体等渠道拓宽和提高社会实践基地的辐射度和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推进基地建设。

3.实践活动的灵活创新与成效提高是关键。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基地建设得以顺利开展与长效发展的前提,社会实践活动质量与成效是基地建设的重点,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活动形式的灵活创新,要注重融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第一,要加强重视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校要加以重视,在各方面条件上予以支持,并通过指导老师机制的建立,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及时给予指导与引领,提高实践活动的专业性与实效性;第二,要突出专业特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结合专业特点选取合适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着重突出专业特色,充分发挥高校在对大学生的专业培训方面的优势,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理论优势。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群众所需、学生可为的实践活动,增强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第三,要打造活动品牌。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活动来给高校、企业和学生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品牌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划引导,强化基础管理,与时俱进,创新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用。比如可以通过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大型体育赛事服务活动、社区社工服务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科技教育卫生三下乡活动、列车乘务员公共服务活动等形式,与相关部门建立实践基地对接点,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促进社会实践基地的长效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佳.探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3(4):157-158.

[2]张素芬,刘启定,兰勇,刘涛.校企对接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刍议――基于农业院校视角[J].教育与职业,2013(6):39-41.

高中生社会实践活动篇13

(二)拓宽阵地,加快完善高校育人体制机制

构建高校团委社会实践的长效化机制有利于为高校学生提供与素质教育向对应的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的情境要素与现实环境,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对于社会的深刻认识。高校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创新思辨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一方面培养了其服务社会的奉献意识,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除此之外,长效化的社会实践机制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以及集体主体观念。由于长效社会实践机制自身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社会实践活动也必然是具有生命力的动态系统,在拓宽学生的学习阵地,完善高校育人体制机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服务基层,为基层建设提供动力与支持

高校学生拥有着相对较高的文化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储备量大,综合素质优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走出校园,走进基层,服务基层是大学生结合自身优势,发挥专业特长的有效形式。例如,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以及科教、卫生、文体、法律“四进社区”活动,学生能够深入基层,宣传和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开展“普法宣讲团”等活动,解读百姓身边的问题,了解百姓生活,聆听百姓心声;开展“志愿者服务”、“三农宣讲团”等活动,帮助百姓解决生产生活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为基层的发展贡献大学生自己的力量,提供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精神动力以及技术支持。

二、高校团委社会实践长效化机制构建思路与策略

(一)完善社会实践长效化机制的组织保障

高校团委社会实践长效化机制的构建首先应有完善的组织保障作为支撑。科学有效的高校社会实践组织体系应当包括领导体系、组织实施体系以及经费体系等。高校应成立由校分管领导挂帅,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校团委在指导高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当重点负责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工作,仔细研究实践方案,在组织上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管理提供保障。一方面,高校的党委团委要深入学习党中央以及团中央的相关文件精神,认识社会实践在高校大学生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提起高度重视,将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改革大纲中、另一方面,作为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指导部门的校团委要深入理解实践活动的实质与内涵,理清思路,对社会实践的内容与途径进行科学设计,选派优秀教师进行指导,确保社会实践的良性发展。另外,要进一步宣传高校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为社会实践探索新的方式与途径,增强社会实践效果。

(二)科学规划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形式

高校团委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有效构建与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规划密不可分,因此,高校团委应当做好这一总体规划。第一,要将社会实践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重要体系,深入系统思考大学生实践活动。第二,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围绕目标,研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外条件,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做到周密部署,逐一落实。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工作主要包括科学设计实践内容以及丰富实践活动形式两方面,特别要注重加大教学课程的实践化力度,进一步拓宽社会实践的渠道与空间。例如,探索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立项,大学低年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社会调查,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化生产实习,专业教师与优秀学生和企业“结对子”等形式。总体规划和活动设计要紧紧围绕“实践育人”这一主题,发挥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长效化社会实践的管理考评机制

高校团委社会实践的长效化机制要求完善社会实践的管理考评机制。在管理机制的健全方面,第一,要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实践项目的审批制度与资金申报审核制度,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与强大的资金保障。第二,要建立实践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协调机制,有效化解两种教学方式之间的矛盾,将实践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拓宽实践范围,拓展实践空间,延伸实践效用。第三,完善高校学生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指导与教育,传授安全知识,提升学生紧急避险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考评机制对于评价实践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评价标准的建立上,首先要关注社会实践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其次要关注实践活动对于高校教学改革提供的促进作用,最后要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给大学生本人带来的积极影响。在考核过程中,高校应当将社会实践活动考核纳入学生的学分档案,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实践绩效以及实践成果进行考核,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并向有关单位推荐,形成长效化的激励机制调动高校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