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总结实用13篇

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总结
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总结篇1

一、前言

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基于现代教学理念的深入,近几年,全国各高职院校均尝试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或“以项目为载体,任务导向”的教学改革[1]。每门课程的改革都是一个项目,都是在时间、资源、质量标准的约束条件下完成的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因此我们可以将项目管理的概念应用在课程改革中。

二、课程改革管理模式

课程改革管理主要采用项目总控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不断植入,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教学团队对改革的课程进行信息收集,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加工,确定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实施的进度策划与控制,资源投入的策划与控制,完成质量的策划与控制。项目总控可以对课程改革起到宏观目标导向作用,使得课程改革的整体方向不偏离现代教育理论。但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得教学各阶段的任务在执行过程中与原计划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时就要启动项目动态管理模式,根据《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的授课讲师根据教学实施中的反馈信息对课程进度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以保证达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2]。

三、课程改革组织机构建立

《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教学团队是决策层,主要抓好宏观控制和动态平衡,制定《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总体计划,课程改革试点班级和主讲教师,确定各阶段教学任务目标,教学资源投入,把握全面的管理与协调。主讲教师就是课程改革项目的项目经理。在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职责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做好内部管理,按期完成任务,完成各项指标,确保《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课程改革项目执行

(一)教学目标制定

《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教学团队在认真学习《纲要》的基础上,根据《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结合认知、技能、情感等要素,分别制定学期、单元和课时目标。《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采用情境模块教学,情境设计时力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可操作性。将学习内容以不同的工程类别作为载体划分四个情境:《路基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桥梁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隧道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轨道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在四个大的情境下分别设置两个小的模块:施工组织、概预算。根据高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行动力较强的特点,四个情境的载体不同,但知识结构架设顺序相同,在该门课程结束时学生同一知识点至少可以重复练习四次,进行循环巩固达到身体帮助大脑记忆的作用。情境设置时又遵循学习认知的规律,每个知识点在不同情境中的设计和应用均体现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不断补充新的骨血,增加新的应用高度,着重体现职业能力内涵。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讲效率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3]。

《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该门课程总学时为104。宏观的教学方法采用一拖三,《路基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所用学时为48,该情境主要借助路基结构的简单性和施工工艺的单一性着重构建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图预算的基础知识框架,主要由教师进行讲解示范,由教师手把手地带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方法,训练学生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桥梁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所用学时为36,依托一套完整的小(中)桥施工图纸,由学生对第一阶段的学习过程进行模仿练习,在第一阶段建立的知识框架上着重知识的实践应用性,形成完成的桥梁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图预算报告;《隧道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轨道施工组织设计与概预算》共计20学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和接受能力,或个人,或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情景或者两个情景进行小组交流练习或者独立练习,内容组织上除了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强化知识的实用性外,还可以训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三)教学方法优化

优化教学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证。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教学过程中,应具有这样的意识:能让全体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就不让少数或个别人代替。

《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微观上采用四主八步法,即在每个任务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项目为主线、能力为主旨,教学过程中首先确定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导入、任务分析、任务实施,完成任务后进行成果汇总答辩、评价反馈、实做强化、总结提升并与最初的能力目标对比。在每堂课中随着学生的状态来调整具体的手法,比如: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法等,主要是激发学生自己的能动力,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下面以情景中的一个任务作为案例。

(四)过程考核机制建立

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提高的要求,这种需要是由人的基本需求、自尊和自我提高派生出来的。恰当地运用评价措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内驱力的作用,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建立自信心,并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考核内容主要涉及专业能力考核、社会能力考核、方法能力考核。具体评价标准见表2。

五、总结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将要面对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将每门课程的改革过程当做一个项目来完成,遵循项目实施的规律,启动项目管理机制,将有助于提高课程改革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恒博,李常茂.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

[2]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丛书编审委员会.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黄善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化课程管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

《The Rail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Project Budget》Course Reform Project Analysis

CHEN Yan-ru, YANG Bo

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总结篇2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以服务建筑行业为主,以建筑工程一线施工员岗位(群)为就业目标,具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测量、质检等核心职业能力,能够胜任建设行业施工员岗位,或造价员、质量员、材料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员等相关职业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达到上述目标,必需制定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加强实践性教学,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研究本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如下。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关键性环节。通过实践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术能力,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1]。所以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要求学生和教师能从思想上予以重视,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实践性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由专业基础课基本技能训练、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等环节组成。本实训体系是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来确定的。

(一)专业基础课基本技能训练:

1、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

通过课程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能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2、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应用、建筑材料实验、电工电子实验、建筑CAD制图、测量实验、建筑制图大作业等。

1)建筑材料实验: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掌握试验方法。其内容有水泥样品的鉴赏和水泥试验(包括水泥细度的测定、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水泥浆凝结时间的测定、安定性试验及水泥胶凝强度的检验)、混凝土骨料试验、普通混凝土试验(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测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试验)、砌墙砖试验(抗折、抗压强度试验)、钢筋样品辨别和钢筋试验(拉伸及冷弯试验)。

2)建筑CAD制图:掌握Auto CAD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本绘图操作环境,掌握Auto CAD软件系统的绘图命令、编辑命令、尺寸标注、文字标注、图层使用、图块使用及三维命令的一般操作,掌握建筑工程图的基本绘制方法,培养建筑工程图的计算机绘制能力。其内容包括:建筑CAD设计概论、Auto CAD绘图命令、Auto CAD编辑命令、Auto CAD标注命令、图层与图块、三维图形的绘制及实际应用部分。

3)建筑制图大作业:了解、掌握画法几何的基本理论;熟练阅读建筑施工图,掌握较扎实的绘图技能。

2、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组织

由任课教师编制计划书,记录在每学期教学进度表中,其实训方式可采用现场参观与观摩、实际操作等方式来进行。

3、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考核

课程基本技能训练的内容和效果可通过现场实际操作情况、提交的实验报告(实验数据)或设计电子图纸等综合打分,并按一定比例(20%)记入该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

(二)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有工程测量实训、施工组织设计、概预算大作业、建筑素描、房屋建筑学设计、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实训。具体安排如下:

1、工程测量实训:(时间2周)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两周测量实习,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基本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其具体任务是:

1)通过测量实习,使学生对测绘和测设的任务、内容、方法和要求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实事求是、艰苦奋斗、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爱护公物的优秀品德和作风。

具体实习内容和计划如下:

实习动员、领仪器、仪器检校1天;水平角测量1天;水平距测量1天;水准测量1天;水准测量和导线测量计算1天;地形图测绘1天;地形图测绘1天;建筑物的放样1天;圆曲线测设1天;写实习报告、上交资料1天。

2、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1周,施工设计1周)

1)施工组织设计的目的

施工组织总设计的内容及编制依据;施工布置及施工方案;施工任务的组织分工及程序安排;重点工程的施工方案、主要工种的施工方法、临时设施的规划;施工总进度计划编制原则、要求、内容及步骤;各项资源需要量计划;施工总平面图编制原则、内容、编制依据及编制方法;建设项目风险预测和安全目标。

2)施工组织设计的课时安排

模块1施工准备 1)编制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针对北京某实际工程项目,编制施工准备工作计划;2)图纸会审实训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分组模拟进行图纸会审仿真实训

模块2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3)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4 )编制分部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编制分部工程施工进度计划 5)施工平面图设计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平面布置图

模块3 施工组织总设计 6)编制网络计划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编制分部工程网络计划7)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针对同一个实际工程项目,编制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3、建筑工程预算大作业:(时间1.5周)

1)建筑工程概预算大作业的目的

建筑工程概预算大作业是学生在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后所进行的专业实训,通过该实训,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2)建筑工程概预算大作业的主要内容有:

根据详细图纸,进行工程量的计算;利用定额计算各项费用如人工费、材料费、机械台班使用费、间接费、规费、利润、税金等;进行工、料、机分析、编制工、料、机用量汇总表;编制工程造价汇总表并计算综合单价造价。

4、建筑素描:(时间2周)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绘画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素描课内容要求:构图完整,造型准确和素描关系表现合理,质感强烈,空间感强,并能应用它辅助学习水彩、速写、表现技法和专业设计课程。

5、房屋建筑学设计(时间1周)

房屋建筑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⑴平面设计

①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和家具布置及人的活动空间要求确定使用房间的平面尺寸

②根据使用人数确定辅助房间平面尺寸

③根据消防要求确定垂直交通的数量及位置

内容包括:使用房间平面布置图、卫生间布置图、底层建筑平面图、标准层建筑平面图、顶层建筑平面图、屋顶排水平面图

④据建筑性质进行功能分析进面进行平面组合

⑵剖面设计

根据建筑功能及使用性质确定建筑物各部分的净高,进而确定建筑层高和空间组合。根据图纸的表达情况绘制1~2个剖面图

⑶立面设计

根据建筑物的性质,运用建筑美学的原理及处理手法确定建筑立面造型,根据建筑所处位置及城市规划部门的要求绘制主立面、侧立面、背立面图。

⑷总平面设计

根据城市设计和场地设计的知识,进行总平面布置,绘制施工总平面图

①确定场地的主次入口的位置

②场地道路布置及绿化布置

③确定建筑物的位置及消防间距、日照间距等其它安全距离的确定

④人流、车流的组织

⑤建筑构造详图

根据建筑方案的特点、准确表达设计构思,将相关构造绘制建筑详图

6、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实训(钢结构48学时,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48学时)

钢结构实训的主要内容有:

(l)屋盖支撑布置一一说明布置原则和根据。

(2)设计一个普通钢屋架:节点荷载计算,杆件内力计算,杆件内力组合,杆件截面选择,设计四个典型节点,全部计算书。

(3)按给定比例绘制一张2号图,内容包括支撑单线图;屋架单线图,图中要求注明杆件计算内力和选定的截面;画四个典型节点大样图:支座节点、上弦一般节点、下弦拼接节点、屋脊节点。

(4)要求辅导教师讲解桁架内力图解法。

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实训的教学要求有:

1)掌握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选型与布置,结构设计方法,构造要求及施工图的绘制;

2)掌握砌体结构各种基本构件的受力特征与截面设计方法,及砖混结构房屋的设计方法和构造要求。

专业技能训练的组织与管理

专业技能训练由系部统一组织,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各实训过程均配备专业指导教师1-2名,进行日常管理和专业指导。

专业技能训练的考核

考核内容分日常考核和训练成绩考核两部分,以全面衡量学生的专业训练能力。

(1)日常考核

实训期间,学生必须遵照学校正常作息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实训;

学生必须按实训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阶段实训任务;

考察其动手协作能力和团结能力。

(2)训练成绩考核

训练成绩的考核工作由系部,安排指导教师负责进行。根据学生的实训成果,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四等,单独计入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综合技能实训

1、毕业综合实训(时间18周)

1)毕业综合实训的目的

毕业综合实训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综合实训,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踏实、认真、严谨的科学作风以及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建筑结构、建筑施工的全局观点和经济观点。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建设项目设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2)毕业综合实训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测量实习,时间5周;第二阶段为结构设计与结构计算,时间为6周;最后一阶段为制图,时间为6周;最后一周让学生总结并准备工作面试。

具体要求有:熟悉制图规范和相应的建筑规范;了解和掌握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的设计;正确进行多(高)层房屋的结构选型、结构布置;正确进行结构计算及结构施工图的设计;掌握用工程图纸全面而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的技能。

3)毕业综合实训的组织与管理

毕业设计由系部各专业组织和管理,并指派专业指导教师进行辅导。(专业指导教师可提出具体意见及建议)

4)毕业综合实训的考核

分日常考核和成果考核,其中日常考核是指毕业综合实训期间要求学生遵照学校正常作息时间到指定地点进行毕业综合实训;必须严格遵照时间安排,分阶段保质保量地完成设计。成果考核是指应按毕业综合实训中的规定完成工作量,所绘制的工程图纸应符合制图标准及相应的规范要求;应有完整的设计说明及完整的计算书;考核由专业指导教师根据综合实训期间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成果情况综合评定,成绩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

2、毕业(顶岗)实习(实验阶段)

1、毕业(顶岗)实习

1)、毕业(顶岗)实习的内容与要求

要求学生实习过程中,能阅读施工图和内业资料;了解和掌握施工的全过程;了解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过程和内容;了解施工方案和施工措施;了解施工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了解安全生产质量管理措施并参与各工种的施工,完成实习报告。

2)毕业(顶岗)实习的组织

实习单位的落实由系统一安排和学生自己解决相结合;由实习单位安排具有一定资质的人员担任现场指导,并由系指派专业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具体检查、指导和协调工作。

毕业(顶岗)实习时间在第六学期进行。前几周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最后一周进行实习过程的总结,撰写实习报告。

3)、毕业(顶岗)实习的考核

实习考核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实习报告、实习过程的表现

要求学生每日记载实习情况,包括实习内容、实习体会等,实习结束后应按实纲的要求做实结。根据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及实际业绩,由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作出鉴定,并由主管部门签章。学校的专业指导教师组成实习考核小组,根据上述资料给出学生的毕业实习成绩,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四等,单独记入学习成绩。

三、课时分配:

公共课理论学时424, 实践学时160,占总学时比例21.69%;基础课理论学时176,实践学时176,占总学时比例6.54%;专业基础课理论学时306, 实践学时102, 占总学时比例15.16%;专业课实践学时126,占总学时比例20.95%;专业实训实践学时360,占总学时比例13.37%;实习实践学时600,占总学时比例22.29%。合计理论学时占总学时比例49.93%,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例50.07%

参考文献

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总结篇3

首先阐明一点:《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是针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设计的。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而言,他们的三大核心能力分别是识图、算量、核价,在为这三大能力目标服务的前提下,我们开设了有关课程,包括《水利工程制图》《水利工程概论》《水利工程概预算编制》《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并完成相应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

我们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思考教学设计:“教什么、怎么教、由谁来教、教得如何”。当我们站在学生角度,作为一个初学者,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我学习了这门课程以后有什么用?能解决哪些问题呢?对应于第一点教什么,我们的思考是学生应该学些什么内容,解决的是课程教学内容问题;第二、三点怎么教、谁来教就表现为学生如何学,解决的是教法与师资问题;最终学得如何,则解决了学习效果问题。下面我们先阐述第一点内容:学什么,可以从三方面分析。在分析课程的性质作用下,结合市场调查,阐述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以及最终确定教学设计内容。

二、学什么

(一)课程设置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识图、算量、核价的三大核心能力。而《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是工程造价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也是“识图、算量、核心”能力目标实现的重要技能培养课程,与工程造价专业最主要的主干专业课《水利工程概预算编制》承上启下,互为补充。

每一门课程开设之初,我们需要明确学习该门课程之后能在工作中解决哪些问题,明确课程的实用性。这样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强。但这个学习目标的确定需要基于准确的市场分析。在满足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能力目标的前提下,基于对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南水总、水电八局长沙枢纽项目部等有代表性的10家单位的市场调查后,我们总结出实务中涉及有关《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课程内容,包括了两部分内容,分别是工程的施工组织与工程管理。课程的应用体现在实务、应试两个方面。

1.实务。从投标文件中技术标的编制到初设文件报告的编写再到工程施工管理整个过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在其中都承担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工程实务中涉及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中的内容有以下四点。其一,施工方案的编制,定额的查取与套用;其二,施工进度的编制,涉及流水横道图与施工网络图的绘制;其三,资源需求量的计算,涉及机械、投劳安排;其四,施工平面图的绘制,涉及CAD在水利工程的应用与施工临时用地安排。

2.应试。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而言,应试上的需求主要反映在一级、二级建造师考试。研究五年考试大纲我们发现,建造师历年实务考试这一考点主要集中在我们实务当中关注的4个点。施工管理这部分内容在工程合同管理部分体现,本门课程中该部分内容被弱化。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学情分析后发F,高职造价专业学生,大部分有学习需求,学习态度认真,在教师适当引导下愿意主动配合。但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方法不适当,对于纯理论教学方式,易感觉枯燥而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设计能用、有效的学习单元,采用灵活教学策略,选择合适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内容整体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与完结后通过过程、总结评价,反思教学设计优劣并为下一轮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修补的实践依据。

1.课程教学设计

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内容遴选、序化问题。设计中遵循两大原则,其一,生长原则。学校教育的使命应该是给学生搭建一个能够自我生长的平台。我们给予学生的这个平台包括:职业行动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如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其二,职业原则。教学内容先后顺序均基于工作过程来组织而非学科知识结构。

最终本门课程分成三大模块,分别是模块1基石;模块2栋梁(高山水库下游堤防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模块3大厦(高山水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所有模块围绕高山水库工程前后串联。在教材增补上,原有第一章概论、第二章网络计划保留,第九章被提前放到一模块,另外在第一模块中增加实务中需要考核的流水施工内容。同时,为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之初可增加工程师职业道德章节作为课程开篇之作,其余章节保留作为模块2、3的理论依据。整体上由于下个学期造价专业学生将开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所以本门课程中有关管理部分内容被弱化,只作概括介绍。

2.课程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上,所有教学资料选取均基于“课证结合”原则。如前面所言,教学资料上引进了有关的技术规范、标准,并将建造师考点内容加入课堂教学。同时,受实训条件所限,学生最头疼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案的理解,由于没有现场参观经验,我们在教学中以现场施工视频资料作为补充,比如利用流体软件所做的流体模型、大坝施工过程仿真模拟等,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提高了课堂含金量。同时我们将工程实务中的工程现场设计资料带入课堂,并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现场人员以专题讲座形式,参与到我们的教学环节,这也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最及时的工程资料,为零距离上岗打下基础。

完成了课程分析、设计过程后,我们就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将怎么教、谁来教结合起来,谈第二点内容:怎么学。可从三个方面阐述,分别是课程的教学实施、课程的团队、课程实践条件。

三、怎么学

课程主要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进行教学,以“高山水库工程”贯穿始终,以工作过程为线,采用“做中学,动中教”方式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

(一)课程考核

本门课程考核进行了考试改革,考核包括应知应会+课程设计+口头答辩三部分。其中课程设计为督促学生自主练习,每个学生按照学号一人一个独立项目,并按照要求抽查并进行现场答辩。

(二)教学设计举例

下面我们以模块2栋梁中项目2~4“施工平面图设计”举例说明课程教学程序,整个程序包括五个方面。教学实施过程就必须要谈到教学团队与实践条件。我们的教学团队中50%为双师教师,50%为工程一线人员,受上课时间限制,工程一线人员主要以专题讲座、实训环节指导等方式参与教学。学生对来自工程一线人员的介绍非常感兴趣,学习兴趣很浓。另一方面,工程一线人员进入课堂也给课堂带来了很多一线工程资料,给予学生很多专业的建议和指导,效果非常好。实践条件上,主要是在工程造价实训室、工程招投标模拟室下进行,能满足教学需要。

本项目2~4是模块2中最后一个任务,是对堤防工程施工方案设计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对学生AutoCAD的工程应用有要求。学生经过前面学习,学习兴趣浓,小组分工合作好。

教学主要实现三个目标,分别是认知、技能、情感。体现在团队合作下,能读懂施工总平面布置图,陈述施工合理用地原则,用CAD熟练绘制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均集中在两点,分别是合理安排施工用地的原则,并能灵活运用,以及CAD的熟练使用。对于第二点CAD的熟练使用,应该说超出教学预期,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熟练运用,大部分学生基本完全不会操作。因此在水利工程制图上,建议应该加强结合水利工程实盏幕嬷蒲盗贰

教学实施按照6步实施,资讯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概念”;决策阶段“谈论归纳,形成概念”;计划阶段“小组分工,递交计划”;实施阶段“及时训练,巩固新知”;检查阶段“小组互查,抽查答辩”;评价阶段“学生总结,教师点评,任务后延”。(整个介绍过程引入教学课件PPT,并介绍板书设计,介绍教学实施思路。)

四、学得如何(教得如何)

(一)课程教学效果

从学生反馈上看,课程教学效果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由于带入大量工程实务到课堂,加之工程一线人员的参与,课堂的实用性、趣味性增强了,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自发、快乐地学习;其二,学生知道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先后顺序,能独立完成施工组织的进度安排和资源需求量的计算。

(二)课程特色

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总结篇4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practic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施工组织与管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它主要针对工程施工的复杂性,来研究土木工程建设的统筹安排与系统管理的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目的是综合运用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土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问题的能力。

现代土木工程施工施工涉及面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材料、构配件、机械等,需科学合理地对工程各环节进行精心规划、严密地组织与协调,使工程达到工期短、质量好、成本低的预期目标,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统筹施工全过程,推动建筑业企业技术进步和优化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由于工程施工的特点,课程教学应尽量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因为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众多,本文试就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进行探讨。

国内著名学者武书连研究员“型与类”分类方案中按科研规模的大小,将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1];陈厚风教授根据高校的三大职能及其比重将大学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应用型[1]。

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相比较,最突出的特征是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应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整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课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2.《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师牢牢把握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尊重学生认知能力发展规律,把教学目标放在首位,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分析,把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能力划分为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将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中来。 课程设计的实践能力分为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三个能力层次。学生通过各阶段的学习,完成基本实践能力奠定和专业实践能力的积累,课程设计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的渐进式发展,在学生具备前两个能力层级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缩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培养优质的适应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

表1 实践性能力体系表

3.《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实践能力分析与评价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和学生定向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学生对理论教学的知识点掌握比较模糊,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理论应用的程度仅限于书本的案例和习题,举一反三和创造性实践应用的能力较弱,就算借助计算机软件帮助计算与绘制,对理论知识掌握模糊的直接反映就是很难做出高质量的施工组织设计。比如: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学生仅限于应用简单结构的网络绘制,复杂结构的网络绘制就不能胜任,会呈现出对施工工序不清楚,对局部及整体工期的优化不明白;又如:模板和脚手架的设计计算,学生对验算的内容掌握不透彻,用软件设置参数计算后不知道符不符合设计要求;再如:平面图绘制对绘制的内容和规范不清楚,甚至线条和比例的都拿不准。

用人单位对现行模式下学生的评价是眼高手低,《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手段培养的学生满足不了施工企业对人才规格能力的要求,市场的需求倒逼高校教师思考怎样才能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学生。

3.1理论课程实践能力分析与评价

本课程的实践能力教学目标是:学生能正确绘制横道图、网络图及施工平面布置图;能编制施工组织设计;能合理组织施工。 《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包含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理论教学包含施工准备、流水施工组织、网络计划绘制、工程施工管理、施工组织编制与平面布置图绘制六个方面的生产实践工作,其实践教学知识点与评价标准见表2。主要涵盖:概况、施工准备工作计划、施工方案与部署、主要项目施工方法、施工平面布置图、施工进度计划图、施工质量保证措施、施工技术保证措施、施工工期保证措施、现场消防保卫措施、文明施工保证措施、安全保证措施、成品保护措施、雨季施工保证措施、冬季施工保证措施等内容。

表2 实践教学知识点与评价标准

备注:施工组织设计无重大偏差,应至少得60%的分数。

3.2课程设计实践能力分析与评价

课程设计是指1个学分的大作业、根据用人单位实际生产的能力要求,结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提炼课程设计各知识点的评价办法。课程设计的目标就是希望通过对实际工程的模拟设计,使学生对土木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全过程(包括设计内容、设计计算方法与步骤)有一个体验式、渐进式的学习,初步具备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施工组织中的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使课程设计更接近真实,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满足用人单位要求,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需要对工程案例进行搜集,归类整理案例,建立好素材库,对课程设计题目进行精心设计,建立课程设计评分标准,运用卡片法教学模式,才能满足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完成设计任务。

4.结论

4.1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量化

本课程实践教学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开展,通过对施工组织实践生产工作内容和实践教学知识点的分析,把实践教学知识点与实践生产内容归类与对应,运用卡片法教学方式,即对实践教学的知识点分解、使知识点模块化,并对知识点建立素材库,针对不同结构类型的施工组织项目,运用素材进行知识模块的替换,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实践能力模块化对应,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点对点的精确锻炼,提高学生实践生产的适应能力,满足实践教学程序化、规范化和教学质量量化评价科学化的要求。

4.2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施的难点

本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理清教学内容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搜集各个知识点的素材,素材的建立需要参阅大量实际工程资料;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积淀,需要从《施工组织与管理》实践能力课程教学逆向寻求指导前期能力训练的方案,整个培养体系复杂,需要在各层级能力培养方案之间精心推敲。

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总结篇5

虽然建筑工程中的房屋结构形式多样,有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剪力墙、筒体结构等,但是所有的施工组织设计都离不开一个中心,那就是“一案、一表、一图”。“一案”是指施工方案,它是施工组织的核心;“一表”是指施工进度表,它是施工组织设计的关键;“一图”是指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它是指导现场文明施工的重要依据。施工方案的重点是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以及施工顺序的安排,其中施工方法是施工方案的核心,在编写时要重点抓住这一点。在具体编制“一案、一表、一图”时,要注意以下关键点。

一、施工方案的编制

施工方案是某个单位工程施工组织的核心内容。在选择时,要结合工程特点与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因为它也是编制进度计划表和绘制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的依据,选择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该工程的施工效率、质量的好坏与施工工期的完成。

1.确定施工顺序

施工顺序是指单位工程中各分部工程或各专项工程在施工时的先后顺序及其制约关系。施工的工程特点、施工所处的环境条件、建筑的使用要求等,对施工顺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一般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土建后设备安装、先主体后围护、先结构后装修的原则进行顺序安排,要恰当安排土建施工与设备安装的施工顺序。

例如某个多、高层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它的施工顺序大致可划分为±0.000以下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屋面防水工程及砖墙围护工程、装饰装修工程等四个施工阶段。

(1)地下工程的施工顺序。多、高层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的地下工程(±0.000以下的工程)一般可分为有地下室及无地下室基础工程。若有一层地下室,且又建在软土地基层上时,其施工顺序是桩基施工(包括围护桩)土方开挖破桩头及铺垫层做基础地下室底板做地下室墙、柱(防水处理)做地下室顶板回填土。

(2)主体结构工程的施工顺序。主体结构的施工主要包括柱、梁(主梁、次梁)楼板的施工,故需采用多层框架在竖向上分层、在平面上分段的流水施工方法。若采用钢模,其施工顺序为:绑扎柱钢筋安装支柱模浇柱混凝土撤除柱模板安装支梁、板模绑扎梁、板钢筋浇梁、板混凝土。

(3)屋面工程和围护工程的施工顺序。屋面工程的施工顺序与多层砖混结构居住房屋的屋面工程施工顺序相同。围护工程的施工包括砌筑外墙、内墙(隔断墙)及安装门窗等施工过程,对于这些不同的施工过程可以按要求组织平行、搭接及流水施工。

(4)装饰工程的施工顺序。装饰工程的施工分为室外装饰与室内装饰。室内装饰主要包括天棚与内墙面、楼地面与楼梯等的抹灰,以及门窗玻璃的安装、油漆门窗等。室外装修也同样包括外墙面的装饰以及做散水、勒脚、台阶、明沟等施工。

2.确定施工流向

施工流向指的是某单位工程在平面或竖向上的施工的开始部位及进展的方向。

3.选择施工机械

首先,选择适宜主导工程的施工机械,如解决上下及水平运输的搬运机械等。其次,建筑工地上其他所选机械的类型、规格、型号应与主导机械的生产能力协调配合,以尽量发挥主导机械的效率。

二、施工进度计划表的编制

施工进度计划表是在既定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规定工期与各种资源供应条件,按照合理施工顺序与施工组织的原则表现出来的图表,一般用横道图与网络图表示。它主要包括划分施工过程和计算工程量、劳动量、机械台班量、各施工项目的施工天数及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过程)施工顺序及搭接关系。

三、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的编制

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总结篇6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法是以教师、学生共同组建工作室为依托,其中的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里针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项目主要是指针对专业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能由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任务。因此,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围绕 “真实项目”的引入至关重要。引入项目时应努力做到:

1.1 坚持“校企结合”,努力实现校企“双赢”

坚持校企联合,以一种合作的方式将企业中的实际的项目引入课程,同时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教学队伍中,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对高职学院来说,引入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技术能手组建稳定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不仅能有效地改善现有教师队伍实践技能不足的现状,同时能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员工互派,相互促进。

1.2 以“适合课程、以人为本”为宗旨,进行项目遴选

在传统认识中,“项目”是指有经济关系的,我们在这里延伸为“真实”的项目,所谓的“真实”包括三个方面:即企业真正要做的项目、企业真正想做的项目和企业潜在的项目以及老师和学生真正开发的项目。

因此要把握住“项目”教学法的本质,应该以项目要适合课程教学为宗旨,以课程负责人和行业专家意见为指导,认真分析和评审项目的特点和性质,对拥有的项目资源进行遴选,组织“项目”与课程教学“融合”的可操作性评估。同时,仍然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合适项目的遴选:(1)该项目过程是否可以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2)是否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符合学生目前的素质能力;(3)项目完成过程比教师讲解实例要难些,项目应尽量结合其他学科,有一定的综合性;(4)是否能弥补学生现有的技能和知识缺陷等。

1.3 以“项目”为主线,优化课程的组织与设计

针对被采用项目的内容和性质进行课程优化设计,组织与“项目”课程相适应的专业结构的教学团队。组成教学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教学程序,评分标准。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锻炼以及学习、实践能力的提高;每一个“项目”课程的实施,都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

2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

实践中,我们以工作室为单位,引入企业资源,模拟真实项目工作环境,教师科学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更新授课方法,优化课程的结构,严格按照院系质量管理体系把握课程内容设计,控制教学进程,分阶段进行专业考核和能力测评,实施校企联合考核和课程终端评估,确保教学质量。教学大致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确定项目任务:由工作室教师一起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还是培养其他能力或是复习以往知识)来遴选好具有主题内容的项目任务,以天为单位,进行详细的课程组合设计;(2)制定工作计划:由学生进行项目前期的资料搜集和分析,并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3)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及小组成员合作形式,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教师跟踪控制,并适时穿插各单元课程内容教学;(4)分阶段检查和综合汇报: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阐述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并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5)总结或结果应用:项目工作结果应该进行总结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项目实施过程要完整有序

学生在完成项目前,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主要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论讲解和对项目具体实施操作过程的解释。

(1)新知识的讲解要精炼。应该只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最好通过简单的例子用实际操作的方法进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2)教师要解释清楚项目实施的步骤,及时给出相关资料。教师除了要告诉学生即将完成的项目是什么,还应该适当地提醒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2.2 项目活动团体的确立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安排

项目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分组完成,还是师生共同完成,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立。笔者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得出: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则要分组合作完成,以学生能力达不到项目要求的需要教师参与一起共同完成,因为学生们各有所长,能力有限,知识的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2.3 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应有所不同。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

2.4 项目总结必不可少,并要把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

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钻研的过程,项目完成后的总结也很重要。它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巧总结中,主要针对设计技巧技能的经验总结,每一种设计方法或技能,不管难易都应该展示给学生。

3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质量控制

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总结篇7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涵盖两个方面: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量化设计的基本方法。计算机组成原理是通用计算机系统结构的一般性逻辑实现方法;计算机体系结构揭示计算机系统的属性,包括概念性结构和功能特性,确定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界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因此,适合于整合为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但是,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因此,我们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中关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施方案[3],我们确立了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的教学目标是围绕单CPU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系统讲述计算机硬件系统及功能部件的内部结构、功能特征、工作原理、交互方式和基本设计方法,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为计算机工程领域培养具有硬件设计和实施能力的工程性人才;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分析、应用、设计和开发能力,系统地理解计算机系统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

1 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计算机组成原理被认为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课程。而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则包括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这使得教学内容更多、学习难度更大。因此,很多同行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4-7]。结合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具体情况,我们分析发现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有三个。

第一,本课程需要有数字电路、数字逻辑知识为基础。但是,由于大一大二两学年我院采用工科通识教育的缺陷,使得计算机和网络工程两个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本课程前没有学习过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也不了解数字逻辑设计的方法。因此,学生基础差,难以跟上教学进度。

第二,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多,而且计算机内部芯片高度集成化,学生缺乏对计算机各部件的感性认识。因此,理解其物理结构和工作原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且,由于该课程讲授的计算机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直接应用目标也不可能很明确,学生难以理解该课程的直接应用价值,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第三,在计算机软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编程技术可以获得可见的结果。而对比计算机硬件课程的学习,学生难以把学到的硬件知识马上应用起来,不容易获得类似软件编程的直观感受,学生普遍的认识有偏差。这导致学生误认为本课程学习内容的实用性不强或者误认为软硬件之间的联系不大,以后自己只从事软件编程工作,不需要掌握计算机硬件设计方面的知识。

基于以上对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的定位,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现状,下面,我们将从教学内容设置、理论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规划、课程考核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和综合教学平台建设六个方面具体提出本课程的建设方案。

2 核心课程创新建设的综合方案

2.1 教学内容设置

教学内容设置方面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补充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包括数字电路中的TTL门、MOS管技术等和数字逻辑课程中的逻辑代数基础及组合电路逻辑设计方法;第二是补充《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教材中缺失的内容,比如增加计算机体系结构中关于指令级并行软硬件设计方法、Cache失效性分析、多处理机同步与通信机制等。在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内容上,尽量补充计算机体系结构量化分析的方法和设计原理;第三是补充多核处理器技术的最新设计方法和工作机制,这部分内容主要提供给对计算机体系结构感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之用。

为保证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时间的充裕性,我们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单独开课,实验课的进度和理论课的进度相匹配,其中理论教学安排64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使得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比为4:1。此外,对学有余力和参加竞赛的同学另行再组织和指导创新实验,使得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环环相扣,逐步深化,并使得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设计和实践能力。理论教学计划如表1所示。

这种教学计划使得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既避免了本课程只讲授计算机组成原理或者只讲授计算机体系结构知识的弊端,又能保证学生将来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时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的全面掌握。

2.2 理论教学方法

在讲授基本原理的过程中,我们注意融入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的新技术并作为学生课后自学的内容,注重基础理论与最新技术的融合。由于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知识比较抽象,理论学习比较枯燥,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与学生交流互动,向学生提出启发式和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讲课中注意触类旁通,采用举例、类比的方法,将深奥、难以理解的问题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语言表达。理论课程全部采用课堂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主,适当使用一些板书。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采用动画技术或Flash技术,充分展现基础性方法和原理的动态执行过程。比如:SRAM读写周期的过程、Cache的访问和替换策略、指令流水线的过程等。

然而,多媒体教学方法对运算方法和运算过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经分析,我们发现问题主要是定点数、浮点数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过程没有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并按步骤书写,而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且放映速度较快,学生来不及仔细体会其中的设计技巧和验证计算结果。

因此,后期涉及到计算相关的教学,我们都尽量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而对于简单的控制流程、运行机制、状态更新等内容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这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又体现了传统板书教学的细致和严谨。

此外,理论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而不能采用填鸭式灌输教学。讲授第二章运算方法和运算器前,先要介绍计算的基本功能就是进行算术逻辑运算,既然是算术逻辑运算,那就有二进制数参与运算,那么就会介绍各种数的机器表示形式;然后介绍数值数据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包括原码、补码和移码的计算,然后介绍计算过程的硬件逻辑实现过程;最后介绍浮点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过程和硬件设计框图。

2.3 实践教学规划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从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开展教学革新。在实验内容上,分别针对基础性原理、综合性知识和创新实验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教学。针对基础性原理设计了验证性实验,比如采用多功能运算部件74LS181设计16位运算器的实验电路,验证运算器的功能等;对于综合知识,我们组织设计性实验,比如给每组学生分配一张指令表,指令表中包含十余条不同的机器指令(主要包括设计HALT, MOV, ADD, SUB, MUL, DIV, LOAD, STORE, JUMP),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计算机整机逻辑图来设计指令系统中每条指令的执行流程,设计微操作控制信号和微指令格式,确定初始微地址和后继微地址的形成,然后根据指令流程和微指令格式编写出每条机器指令所对应的微程序,同时还要针对每条机器指令编写相应的测试程序,以测试微程序的正确性。最终,我们要求学生设计出一个支持简单指令级的16位计算机系统;鼓励和挖掘有潜力的学生组织开展创新型实验,以组织兴趣小组或竞赛小组的形式,开展实际的工程应用开发或创新型实验的设计工作,比如通过EDA软件设计计算机系统的存储部件、控制逻辑电路等,通过软件仿真测试并烧录到FPGA器件上,检验实验的正确性;或者采用单片机、ARM处理器或RISC处理器设计一个嵌入式实验系统。由于课程教学和实验教学学时有限,创新型实验主要安排在学期末最后一个月的短学期内实施。

对于实验方式,我们的教改措施主要有:1)要求理论教学的老师亲自带教实验课程,避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老师分开、责任不明确,导致实验课马虎过关的现象;2)具体实验前,由老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授权学生将实验设备或器材带回宿舍进行充分的设计和实验,与此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实验老师的即时通讯工具或教学平台提供的学生论坛相互交流实验经验和提出问题;3)实验的教学检查采用分组答辩的形式,由学生团队自由组织并分工,撰写实验报告、答辩PPT及回答答辩提问。

2.4 课程考核制度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单独考核并采用量化考核措施。对于理论教学环节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率(10%)、作业完成情况(20%)、期末考试成绩(70%)。

1) 出勤率:按出勤次数计算,每次出勤计2分,总分10分。

2) 作业完成情况:每学期安排5次作业,每次总分计4分。按作业缴纳次数和作业评价结果记分, ,每次缴纳作业 =1,没有缴纳 =0; 表示每次作业的成绩,如表2所示。

3) 期末考试:成绩占理论课程学成绩的70%。

实验教学环节安排5次实验,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率(10%)、组织与团队协作能力(10%)、实验完成情况(30%)、实验报告(25%)和答辩情况(25%)。

1) 出勤率:按出勤次数计算,每次出勤计2分,总分10分。

2) 组织与团队协作能力:根据团队成员分工情况和安排的组织讨论情况记分,每次计2分,总分10分。

3) 实验完成情况:考核每个学生是否按规定完成制定的实验任务,每次实验总分计6分,分四个等级。按规定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记6分,在同学帮助下完成任务的记4分,在指导老师帮助下完成任务的记2分,缺席实验的记0分。如表3所示。

4) 实验报告:考核学生总结、归纳实验任务的能力,是否按规定填写和总结实验任务,是否具有详细的实验分工、实验任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五大要素。每个要素1分,每次实验总分记5分。

5) 答辩情况:每次实验配以答辩环节,每次答辩总分5分,共计25分。能正确回答答辩中提出的问题的记5分,与同学协商后正确回答问题的记3分,其他记2分。

2.5 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建设一流教师队伍的要求,结合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增强本课程讲授的师资力量,引进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建立完善的教师梯队,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计划或者计算机组成原理和体系结构的理论教学或实验教学培训计划。积极参加计算机学会体系结构委员会和计算机教育委员会组织的活动。

2.6 综合教学平台

建设本课程的教学网站,将每一节课讲授内容的电子课件向学生开放,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网站资源,开辟专门的教学论坛、教学QQ和群组供学生讨论问题。

聘请研究生担任助教,负责与实验课的老师一起完成实验项目、回答学生问题、批改习题作业。保证学生能够随时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工具联系到这些助教,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就能够及时地得到辅导和帮助。助教将收集到的反馈信息汇总,主讲教师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和需求。

综合教学平台的总体功能包括介绍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课件资源、在线答疑、论坛讨论、习题库、友情链接等,由专人负责管理和更新,真正实现教学平台作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作用。

3 结语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实验教学的质量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由以前害怕、拒绝学习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转变为对计算机组成和体系结构设计的热爱,并获得了更多直观的体会,进一步正确理解了计算机组成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作用和意义,达到了我们建设核心课程的初期目标。

通过前期的规划和初步实践,我们计划将在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本课程的建设。

第一,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根据因材施教的思想,把实验内容分成不同的层次,面向不同的对象。保证必做实验的水平和质量,提高选做实验的数量和种类,满足多方面学生的需求。

第二,进一步与硬件设计、生产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设计大赛。既让学生接触、应用到最新技术的芯片或者设备,又能提高本校在企业界和教育界的知名度。

第三,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课程教学计划,编制一套更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符合计算机组成和体系结构两个方面知识的理论教材和实验手册。

参考文献:

[1] Russel Shackelford,Andrew Mcgettrick,et al.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the overview report[C]. Proceedings of the 37th SIGCSE technic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2006.

[2] 白中英,戴志涛,杨春武,等. 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M]. 4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 李山山,全成斌.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11):127-129.

[5] 胡晓婷,王树梅,任世锦,等. 提高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途径与方法[J]. 计算机教育,2010(11):97-100.

[6] 郑丽萍,秦杰,王献荣.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教学内容衔接[J]. 计算机教育,2010(11):52-55.

[7] 何会民,潘雪增.“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改革[J]. 高等理科教育,2007(4):74-77.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PEI Songwen, WU Chunxue

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总结篇8

3、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教学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研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4、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师队伍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5、本要点供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以及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类教育机构(不含自学考试)参照实施。

二、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6、健全教学工作的领导体制。院(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校)长协助院(校)长主持教学日常工作。学校有关教学及其管理的指导思想、长远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措施等,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院(校)务会议或院(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健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的制度,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

7、建立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熟悉教学工作、有经验的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在院(校)长领导下,研究和决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8、建立院(校)、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

(1)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在整个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作用,明确其职责范围,建立协调的工作关系。

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应健全机构,配备得力人员,以保证教学工作的稳定、有序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2)系级组织是学校教学管理机构的基本单位。系主任全面负责系教学管理工作,系可根据情况设教学秘书或教务员,处理日常教学行政的具体工作。

9、教研室是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按教学计划规定实施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科技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是否设置教研室由学校自主确定。不设教研室的,其教学工作可由系或其它组织形式实施。

10、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和管理理论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内外教学管理人员的交流、考察活动,适应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需要。

三、教学计划管理

11、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要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学校自主制订。教学计划既要符合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又要根据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和修订。为突出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可聘请一些在本专业长期工作的企业人员、学校教师和管理干部一起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并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12、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依据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专业目标的确定应努力体现学校和专业特色。

13、制定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原则。

14、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1)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修业年限;

(4)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5)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6)必要的说明。

15、制订教学计划的一般程序是:学习理解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开展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组织校内和社会用人单位专家论证培养目标,基本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教务处提出本校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和要求。由系主持制订教学计划方案。经学校教学工作(学术)委员会审议,主管校长审核签字后下发执行。

16、教学计划的实施

(1)教务处编制分学期的教学进程计划,对各教学环节提出总体协调意见,安排每学期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教室和其他教学场所,确定考核方式;

(2)系根据教务处的总体安排,落实任课教师、编制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实施计划;

(3)教学计划确定的课程、教学环节、学时、授课时间、考核方式、任课教师等均不得随意改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4)教学计划的实施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稳定教学秩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务处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管理中枢的职能作用,新学期的课程表应在上一学期结束前确定,经主管院(校)长审批后通知到各相关部门和教师,开学前一周,要检查教学准备情况。

四、教学运行管理

17、教学运行管理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整个教学运行管理,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课堂教学(包括实习、实验教学)的管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贯彻教学相长的原则;二是以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的教学行政管理,应制订教学工作制度的规程,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提出要求,并认真组织实施。

18、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落实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学校要重视教学大纲的制订工作。

制订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是:

(1)教学大纲要准确地贯彻教学计划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要服从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要按各自课程结构的要求有所区别;

(2)随着各校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以及专业特色的不断强化,课程开发的任务较重。新开发的课程,原则上要先制订教学大纲,而后编写讲义或确定教材;

(3)教学大纲要体现改革精神,不能服从于某本教材或某一时期的特定体例;

(4)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包括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学习要求以及必要说明等部分;

(5)教学大纲由系组织有关教师依据上述原则编写,经系校有关领导认定批准施行。每门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

19、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最基本的管理活动。

(1)认真选聘有相应学术水平、有责任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任课,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要补好教育基本理论课,教师开设新课程要有严格的岗前培训制度,并要求课前试讲;

(2)组织任课教师认真研究和讨论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或选用与大纲相适应的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依据大纲编写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和教案;

(3)有组织地进行教学方法研究,对积极钻研并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良好学风、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作出贡献的教师,要给予奖励;

(4)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20、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践性教学内容要严格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进行教学。各院校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的组织和设计,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安排,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行选择。毕业设计(论文)要尽可能结合实际任务进行,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21、凡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课程都要对学生进行考核。积极改革考核的内容和方法,着重检查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鼓励采用试题库或试卷库命题,实行教、考分离。要制定严格的考试制度,严肃考场纪律,精心安排考务工作。对考试作弊者,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试卷评阅要认真、公正、客观。教务处要组织对试卷的复核及抽检工作。

22、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安排与管理,课外作业的份量要适当,安排辅导答疑要适当。安排非教学活动不得占用教学活动时间。

23、日常教学管理。学校要依据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学期的运行表、课表、考表,保证全校教学秩序稳定。对这三项重要表格文件的执行情况要有管理制度和检查办法,执行结果要记录在案。在实施过程中,要经常了解教学信息,严格控制对教学进度及课表变更的审批,及时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事故。

24、学籍管理。学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学籍变动、毕业资格的检查、考核与管理。学校应依据上级有关规定,制订本校的学籍管理办法,并建立学籍档案。

25、学生注册制度的改革与管理。学生注册是学籍管理最基本的手段之一,要维护学校注册制度的严肃性,建立严格的学期注册制度。在注册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学年制、学分制的改革。

26、教学资源管理。要搞好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教学设施的合理配置与规划建设,充分加以利用,保证教学需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注意根据需要与可能,改进教室的功能,建设必要的多功能教室。

27、教学档案管理。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都要建立教学档案,教学档案的范围包括:

(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下达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及有关规定;

(2)教学基本建设的各种规划和计划;

(3)自编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实验指导书、习题集、试题库(试卷库)、试卷分析以及各种声像资料等;

(4)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进程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课程教学总结、实结等;

(5)课程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6)学生学业成绩、学籍变动情况、学生座谈会记录整理分析、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毕业资格审核等材料;

(7)教学改革进展情况、教学研究计划、总结,典型经验材料和教学研究刊物;

(8)教师业务档案、各种奖励及成果;

(9)教师评教材料、督导组(室)活动材料、教学工作会议纪要等;

(10)其他有必要立档的教学文件和资料。

教学档案实行分级管理,编目造册。建立教学档案查阅制度,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教学档案管理,应充分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28、要充分发挥系和教研室在教学运行过程的管理职能。教研室应按学期初制订的“教研室工作计划”,备课、公开教学、政治与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活动,定期组织检查和测评教师的教学进程和教学状况。

系要定期召开教研室主任会议和任课教师会议,及时掌握教学过程状况,总结和交流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及时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9、教务处应协助主管教学的校领导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系(部)主任教学工作例会或专题工作研究会,了解、协调和处理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评估

30、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全面的质量观,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要从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师、学生、管理、政策、体制等)入手,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1.认真抓好教学全过程的管理

(1)把好招生质量关,做好招生宣传、招生录取、新生入学后的复审工作;

(2)抓好教学计划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要精心设计整体优化的教学计划,精心组织计划的实施工作;

(3)把好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关;

(4)注重教学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

(5)实行科学化的考试管理,建立科学的考试工作程序和制度,严格考试过程管理,进行必要的试题、试卷和成绩分析,认真进行考试与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6)实行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制度。

32、建立教学质量检查考核制度,并制订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全校的教学质量检查,学校可根据情况每学年或每学期进行一次,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33、实行教学工作督导制。选择一批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思想先进、有丰富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老教师(包括退休教师)和有专业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组成教学工作督导组织,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工作督导,及时提供质量信息。

34、建立听课制度。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及教务处长、系主任、主管教学的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都应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包括实验、实习课),全面了解教师教课与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教研室应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

35、组织开展教学评估工作。教学评估是调控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应经常化、制度化。教学工作评估一般包括校、系总体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课程和各项教学基本建设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估等。开展教学评估工作要与日常教学管理与建设相结合,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重点,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不搞形式主义。

36、教学评估工作要和学校内部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教学评估的结果与教师职务的评聘和报酬挂钩。对在教学上取得优秀成绩者要给予奖励,对教学责任事故,要分析事故原因,吸取教训,并按章处理事故责任者。

37、建立教学信息的采集和统计制度。对新生入学基本情况、学生学习和考试情况、毕业生质量及就业情况等主要教学信息应定期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不断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

六、师资队伍管理

38、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学校要有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层层落实。要注意培养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并且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要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包括科技工作)和业务(包括教育科学知识)进修,大力培养并尽快形成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职教师作为中坚力量,也可从社会上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39、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各校自身的教学工作总量和师生总体比例要求,确定学校的教师编制,制定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教师工作量完成情况与教学质量的优劣应作为教师聘任、晋职和提级的依据。

40、学校要明确各级教师的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岗位职责分工。实行聘任制,建立教学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对教师的政治表现、业务水平和工作成绩定期进行考核,一般每年度(学年)考核一次,考核情况载入教师业务档案。

41、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新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工程设计和社会实践,鼓励从事工程和职业教育的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培养具有“双师资格”的新型教师。学校应十分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人员的选配和培训。

42、学校应制订各种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设立教师奖励基金,重点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倾斜。对于工作不负责任,教学态度不认真,不能为人师表,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应调离教学岗位。

七、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43、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社会的有效需求设置专业,要善于发现和预测新的社会需求,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新的专业。注意优化专业结构,保证基本办学条件,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

44、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校内系列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学校要依据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防止各专业自成体系。地处一个城市的同类学校也可共建实训基地,还可开展职业培训的有偿服务。

45、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

46、做好实训基地的实训管理。实训管理包括: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各项管理制度建设,要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提高投资效益。

47、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和使用要有合理的规划和完善的制度。基础理论课教材的选用既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又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鼓励选用通用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特色课程或专业课程可依据教学大纲组织自编教材或讲义。教材的类型包括文字教材、实物教材和声像视听教材等,特别要鼓励教师使用声像视听教材。

48、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抓好教师严谨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师表以及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风。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特点,鼓励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及相关知识,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注意学生的创业精神。要特别重视考风考纪的教育,杜绝考试作弊行为。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超级秘书网

49、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按照教育部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各种制度,制定完备的教学基本文件,在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上下功夫。

八、教学管理与教育理论研究

50、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学校的教学管理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必须以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教学管理研究与教育理论研究,是所有教学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共同任务。学校要把教学管理作为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学管理的一些重点课题进行立项研究。

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总结篇9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课堂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而老师起着建议与协助的作用。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总的来说均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基础,以真实的或模拟的职业工作任务为课程资源。教师将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和处理项目中所遇到的困难。共同达成“项目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中的教学设计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室内设计人才,从事设计、制图、业务联络、施工管理等工作。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进校后会从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开始学习,他们的学习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室内设计基础课程、制图课程、设计课程、工程管理课程。这几类课程的学习基本集中在前两年,其目的是为顺利完成大三的实训课程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三年的课程中以完成全套室内设计项目为总目标进行学习,其中始终贯穿着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前两年的课程中,将项目拆分成为若干个子项目,选取相应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践。大三的实训课程和毕业设计则要求学生能完成整套的室内设计,这是对三年来学习成果的总体体现,使学生其毕业后能顺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

2.1 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项目任务

确立与课程内容相符又切实可行的项目作为师生的共同目标是项目教学法的关键,也是成功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以CAD室内装饰制图课程为例,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室内制图规范和室内设计基础知识后,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如何运用CAD软件,来表达设计意图,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到设计工作中。因此,在课程开始老师会给学生布置本课程具体的项目任务:根据给出的一套家装原始平面框架图,要求学生进行设计,并完成从平面布置图开始到天棚图、立面图、详图的绘制,最终要求学生完成一整套规范的室内装饰图纸。

2.2 成立小组,组织分工

在有的课程学习中,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根据课程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能力,3~4人为一组,并选定小组负责人。组员间相互协调,辅助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小组项目计划、分配任务,并在计划内逐步完成项目。在学习的同时,可锻炼学生的沟通、组织、团队合作和执行能力。

2.3 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是决定项目教学成果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此阶段教师要督促学生或者小组负责人逐步按计划完成教学目标,并且及时恰当地对项目的进程进行指导,以避免错误和困难影响任务的完成。同时小组项目负责人,按照制定好的项目计划有条不紊地组织学员开展项目实践,随时向教师反映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2.4 项目评估与总结

对项目的完成进行总结,这一阶段可以有几种形式,例如,学生间相互评估、小组间相互评估、教师评估。应以学生和小组间相互评估为主,首先由老师根据本项目教学目的与要求,向学生明确项目具体评估内容以及评估标准。这样的评估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养成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教师的评估是对学生表现、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是对学生和小组相互评估的补充,应建立在前两种评估的基础之上,重点在于是否达到项目目标,且应强调学生能力、强调实践过程。

3 项目教学法对室内设计专业的价值

项目教学法不再将教授现成的知识技能作为追求目标,不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去寻找得出这一结果的途径,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由此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项目教学中老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具有90%的积极性,因此,能充分培养学生研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项目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学习计划、组织学习行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个体学习向组织学习方式的转变,个人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有时属于小组、团队计划和目标的一部分,要依靠组员的共同协作来实现,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存在于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对职业技能的训练十分有利。

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总结篇10

企业调研显示,我国模具生产企业生产组织流程主要有两种,即FE+FP和FE+RP[1]。就目前而言,我国国内应用FE+FP路线较多,特别在北方的模具企业及南方的一些中小模具生产企业。在我国南方模具发达地区,一些模具生产企业也开始使用FE+RP路线,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生产风险和企业运行成本,得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FE+RP路线在今后几年将得到迅速普及。一套模具的生产需要各个岗位群的工作人员密切协作,现在企业更多的采用项目组的方式进行组织生产,由项目经理组织协调各岗位群人员,组成团队,完成从模具的设计到模具生产制造和试模成功的整个过程,降低了过程失误几率,大大提高了模具的制造效率。

二、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模具钳工模块》课程作用

当今的模具已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传统的模具设计理论与制造工艺外,还需CAD/CAM/CAE一体化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各类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的支撑。作为高职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各种加工机床操作技能,也就是说其所需学习的理论课程多,需掌握的技能也多[2]。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使之适应模具企业设备、技术及生产组织流程变革的需求。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课程体系按照先理论后实践进行教学组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模具CAD/CAM实训室、机加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等实训条件与理论课程相结合,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各种实践技能。各模块课程以模具企业工作过程(模具设计———模具各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模具各零件的加工———模具装配———试模)为导向组织实践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模具设计生产的过程及模具设计、制造的各种实践技能。

《模具钳工模块》课程是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后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是整个教学内容的综合应用。《模具钳工模块》课程将先前学习的专业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有机结合,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深化理解和掌握,系统的对模具设计、生产加工过程、各种加工工艺及方法、加工设备操作技能综合应用及掌握。《模具钳工模块》课程在这里不再是简单、狭义的模具钳工基础操作知识及技能,而是在“广义的包含模具设计、模具加工、模具试模等整个模具生产过程”中学习模具钳工基础操作知识和技能。《模具钳工模块》课程合理有效地开设及组织教学,是保证学生系统了解模具企业组织生产流程、掌握模具生产各个岗位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达到适应模具企业技术及生产组织流程变革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课程。

三、《模具钳工模块》课程教学项目任务的确定

教学项目任务的确定是本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根据学校现有加工条件及学生数量,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力争让所有的学生能够参与模具的设计及加工过程;在学校有限的加工条件下,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地了解模具企业的加工组织流程,并系统地掌握模具设计与加工的各项理论知识及各项操作技能”,即教学项目的确定要保证“模具要有足够的零件数量;各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加工过程要有一定的难度,并要用到各种加工设备;在模具的加工及装配过程中,要包括模具钳工的各项技能操作内容;模具各零件的配合要求较高,需要学生互相讨论、互相配合、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的模具”。

四、教学组织

《模具钳工模块》课程确定的三个教学内容中各个教学项目的教学过程依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按照模具企业生产模具的过程进行设置的,主要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模具企业模具生产组织流程,系统地掌握模具生产的各项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学生组织生产的组织能力、各个生产岗位的相互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的合作精神等。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都是将学生分组,要求其按计划进行工作,每组都设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负责协调整个生产过程的调度,每组都设生产工具保管员,负责刀具、量具、风动工具等出入库管理等。学生依次进行各教学项目的工作过程中,都是首先制定方案,然后集体对方案做报告演讲,讨论决定最佳方案,统一思想,详细书写工作计划及过程注意事项、设备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小组讨论丰富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最后具体操作实施,完成各项目。例如在项目(二)的加工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召集各小组进行加工工艺编制、加工情况说明及讨论会,各零件的加工方案只有通过讨论决定才可以进行实际的加工操作,同时强化学生自我进行生产组织协调,要求各种机床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项目负责人的安排调度使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通过制作方案、计划和进行具体加工操作等逐步掌握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同时了解和掌握模具生产的组织流程及各个岗位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要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检查评估和交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发生工件加工报废的现象,这时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结和失误分析,查找失误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例如凹模型面在数控铣削过程中过切后,进行补焊,再铣削型面。总之,每项项目的检查评估和交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由于学院存在现有加工设备数量有限及教学班级众多的情况,在合理安排项目(一)、项目(二)、项目(三)、项目(四)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地穿插项目(五)、项目(六)的教学,达到加工设备不停,教学过程不停,学生时刻在学习的状态,达到加工设备的最大利用率,教学的最大效率。项目(七)是本课程最后进行的教学项目,也可穿插于各教学项目之间。例如,可以在项目(四)未完成前,应用企业报废模具进行模具试模,分析模具损坏情况等。同样在模具各零件实际加工的过程中,按照生产设备的调度情况,钳工实践教师组织无加工任务的同学学习模具钳工的各理论知识及操作实践技能、钳工工具使用方法、模具装配等,例如划线、钻孔、抛光、电动工具的使用等操作。按照加工设备的调度情况合理地安排项目(三)、项目(四)的教学内容。#p#分页标题#e#

五、教学条件及教学方法

(一)教学条件

上课地点在数控实训基地,教学环境为一体化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一间可容纳45人。课程可选用设备有:数控铣床一台、数控车床一台、电火花机床一台、线切割机床一台、普铣一台、磨床一台、摇臂钻一台、台钻两台、风动工具三台、角磨机一台、电动抛光机一台、钳工工作台三台、企业报废模具6套。实训耗材主要有标准模架一套、400×300×50的45#板料3块、400×300×20的45#板料3块、准80的45#圆钢1500长、准60铜棒200长、钼丝2卷、150#—180#油石、砂纸、180#—800#砂带、准20×30砂轮、准8—准10砂轮、准20—准10×30锥度砂轮、准6—准25×30抛光轮、准6—准25×30砂布圈、数控铣刀等若干。本课程配备指导教师两名,一名学校专任教师、一名外聘企业高级钳工,两名机床操作指导教师。课程配备各种教学资源,《模具钳工模块》指导书、网络视频资源、模具结构图册、模具钳工基础教程及其他参考书籍。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同时兼用其它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工作意识。

1.案例分析法:本课程项目教学中广泛使用案例分析法。选用球模典型的成型零件结构作为教学案例,制作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将模具钳工相关的理论知识介绍给学生,同时教师对各类工具仪器的使用进行演示及讲解。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始终扮演的是经验丰富的“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纯粹的“教师”角色。案例分析法给学生提供一种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战演习的机会,每一位同学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2.小组讨论法:在实施每项教学项目过程中,以组为单位组织项目教学,在教师引导学生做完每项教学项目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方法总结报告,并按组进行汇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总结学习能力,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动态教学现场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时讲解,对于普遍性的问题,会采用现场临时集中讨论等方法。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做到有的放矢,但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4.头脑风暴法: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广泛使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某项任务或某项具体操作,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记录员,要求每个组员进行意见性发言,教师应避免立刻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评价,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鼓励求异、创新,全部发言完毕,教师最后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同学们互相学习借鉴,形成团队意识。

六、教学实施效果

通过对本课程的实施,主要有以下效果:

(一)较真实的工作岗位体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所有学生体验了模具生产过程的各个岗位的职能要求,了解了模具企业生产的组织流程。

(二)学以致用。在实施每个项目时,通过制作方案、计划,讨论方案和计划以及实际实施过程,综合应用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且都围绕着一个具体项目,这为零距离的上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方案、计划的制定,对方案和计划的讨论及实际实施过程,会发现自身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不足,通过不断向别人学习、翻阅资料来提高自身能力,最终完成项目工作任务。这样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总结篇11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根据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实际,自行开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高职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课程改革所运用的工具之一。笔者对国内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模式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总结优秀经验,改进不足,更好地促进《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发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内涵分析

高职课程改革的总体理念是:(1)实现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组织内容。(2)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3)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的对接。打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二元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学结合,依据工作情境建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模式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

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指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每一个工作过程都有一个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的灵魂和主线。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 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是指把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并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信息收集、工作计划规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是根据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实际,自行开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1)按照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设置课程。(2)突出职业能力。(3)项目课程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局面,以职业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更加关注工作过程与工作经验。(4)推行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成为实施项目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实施步骤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工人专家访谈会”确定某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等级和顺序,并对其进行分析描述。

第二步,学习领域设计。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学习领域,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准确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设计。

第三步,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对整个专业每个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开发,将学习领域变成可以教学的课程,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

四种典型的项目课程整体设计模式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设计”是指“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可见,设计具有预先性和目标指向性的特点,同时设计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要求。课程设计的理论及模式繁多,诸如内容模式、过程模式、目标模式等。《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在“课程卷”中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的组织形式或组织结构”。施良方在《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中认为:“课程设计就是课程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它主要涉及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丛立新在其专著《课程论问题》一书中认为:“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

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是按照先进职业教育观念提出的一个教学改革新概念。根据系统理论,一个系统的每个单元都好,其整体不一定就好。对于一门课的教学要从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设计进行整体优化,体现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高职教育由于其鲜明的职业属性,课程教学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1)职业活动导向;(2)突出能力目标;(3)项目载体;(4)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5)以学生为主体;(6)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目前,国内教学界对课程的整体设计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典型模式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在2007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是同类院校中最早成功申请的。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以职业需要为导向,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邀请物流和交通行业的专家学者与企业技术人员等对物流专业相应运输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以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组织流程、单证流转、费用计算为主线,以运输组织、决策能力培养为核心,分为认知运输、公路货运组织、水路货运组织、铁路货运组织、航空货运组织、多式联运管理、货运合同管理、货运保险、运输决策等九个任务驱动项目。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自2005年起,在学院全体教师中开展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项目。这项工作历时两年,从根本上改变了全院课程教学的面貌,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院以来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影响最深、效果最明显的一次教学改革活动。《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整体设计是这项教学改革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它以宁波钢铁有限公司为背景,精心设计了一个全课程的贯穿项目,并将其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分别完成这些子任务,就最终完成了这个大的实习项目。课程内容涉及运输企业管理、运输优化选择、运输流程管理、运输软件操作等方面。

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与考证相结合的模式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开展企业调研,组织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教师,运用“头脑风暴”式工作任务分析方法,产生能力目标和标准,构建任务驱动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工作岗位内容一致,将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将职业证书课程化。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是以物流运输组织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确定教学内容;以各种运输方式的业务流程组织为主线,按公路货物运输、铁路货物运输、水路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及各种多式联运等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单元;以完成每项工作任务需要的能力、以业务流程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从该项运输业务的准备或委托开始,到货物的交付结束。

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总结篇12

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下称一体化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并经过系统化设计的课程。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

秦皇岛技师学院作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学校,已经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一年多,下面笔者就学院机械加工系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过程,谈一谈一体化教师培训中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经验和体会。

二、一体化教师的培养目标

所谓一体化教师,是指教师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根据教学项目的要求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技能教学和企业生产管理融为一体,能够实施一体化课程的教师。因此一体化教师除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企业管理经验外,还需具备以下职业核心能力。

1.一体化课程设计能力

一体化教师需要具备课程设计能力,即每位老师都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自己设计教学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体化课程开发主要有以下步骤:进行企业实际调研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划分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具体学习情境序化情境形成课程开发一体化工作页实施一体化课程。每个步骤都需要一体化教师来参与完成,也就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因此,一名一体化教师需要对职业发展方向有充分的了解,对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有独到的见解,并且能够总结为可行有效的课程。

2.一体化教学能力

一体化教师要将设计的课程真正的实施下去,还需要有足够的教学能力。除了基本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巧之外,一体化教师应该能够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还应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3.创新及反思能力

一名优秀的一体化教师绝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善于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地对课程进行改进和修正,认真研究职业教育新思维、新方法,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能适应新的职业环境,紧跟时代的步伐。

三、一体化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1.进行企业调研

笔者学校通过访谈、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式,组织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对企业、技术工人、毕业生进行调研,并召开企业专家座谈会,然后分析汇总问卷调查表和调研情况,制定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规划方案、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2.岗位工作分析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组织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归纳数控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群涵盖的工作任务,分析总结数控专业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能力、知识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框架,完成典型岗位的分析报告。

3.确定学习领域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我们确定了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制造技术、数控车削加工技术、数控铣削加工技术、普通车削加工技术五个学习领域。按照学习领域,组织系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成立了五个项目小组,分别制定了五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4.设计学习情境

为使课程内容更切合生产实际,我们制定了一体化教师企业轮训制度,加强五个项目小组的教师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加大企业参与力度,积极引入企业实际的产品与项目,依据课程涉及的职业活动,选取典型产品、零部件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和课程结构。

5.编写工作页

组织全体一体化教师编写一体化课程教学工作页。工作页是一体化课程的主要载体,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的备课资料和教学提纲,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资料。实际上,开发设计、编写工作页就是教师梳理思路,设计课程的过程。编写一体化课程工作页是我们在一体化教师培训中是最难开展的一项工作,而它也是关系到一体化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

(1)学习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流程:请专家对一体化课程的理念、特点以及开发流程进行讲解。按照五个学习领域分成五个小组,由负责人组织本组一体化教师对各学习领域的课程大纲及学习情境进行学习和讨论。

通过学习讨论,大家加深了对一体化课程的理解,并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各项目小组根据意见和建议修订了课程大纲和学习情境,使其更加符合生产和教学规律。

(2)一体化课程的学习体验:成立编写工作页教师培训团队,由培训团队编制《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编写任务书》,一体化教师分组按照任务书的内容学习、讨论如何编写工作页,并进行展示。

教师培训团队通过模拟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过程,创设一体化教学情境,让一体化教师体验学习过程,积极引导、启发教师的思路,帮助教师理解如何创设情境,如何策划活动,如何组织、实施一体化教学。通过亲身感受学习过程,使一体化教师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了解从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完整工作流程,通过检查和评价不断反思,进一步提升编写工作页的能力。

(3)编写本学习领域的工作页:制定工作页编写说明,统一格式和制作模板,提出要求。同时将各学习领域的项目分解,每位一体化教师都必须承担一个项目的工作页编写任务。编写完成之后,由各组负责人组织小组讨论。经过项目小组的充分讨论后,所有一体化教师在全系进行说课比赛。说课比赛进一步激发了一体化教师教学设计的热情,很多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内容、从活动策划到活动组织各方面能力都有了突破性的飞跃,编写出具有特色的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经过教务处组织的专家评审,我们完成了五门一体化课程的工作页编写任务。

6.一体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完成工作页的编写任务之后,我们要求一体化教师逐步将工作页应用到教学中,同时验证教学效果,检查工作页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年来,教师们习惯了“我讲你听”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学生也只是机械听、记,消极的、被动的适应教师,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因此,即便是有了以学习任务为引领的一体化教学工作页,许多教师仍然缺乏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组织了全院的一体化教学公开课,向一体化教师展示如何组织与实施一体化教学。在公开课中,我们将听课教师也编成学习小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们进行竞赛,学生和教师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体化教师在组织和实施一体化教学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年青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不成熟,最容易出现“放羊”现象,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观察不到,指导不力,最后导致学习过程无法控制。教学中出现这些现象也是正常的,因为教师们也需要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去建构自身的经验系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和积淀。因此培训团队要能及时发现问题,与一体化教师及时沟通和交流,要不断鼓励、激励教师,挖掘每位教师的潜能,并将教师遇到的典型问题变成课题,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和讨论,让更多的教师出主意、想办法,教师们在教学中相互学习,共同

进步。

7.总结与反思

由于一体化教学的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在变化中的系统,一体化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因而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有效监测、检查一体化教学过程,除了正常的教学检查外,我们还要求每个班每个学期要组织一次教学答辩和学习成果展示。通过答辩、比赛和展示,我们能够了解学生和教师的整个课堂活动,倾听他们的思路、理念、感想和感受,可以观察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可以了解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也是我们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

四、总结

毫无疑问,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最重要,也是最难改变的对象就是教师,因此,对教师的培养是一体化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从改革至今,老师们从不敢做到敢做,从不会做到会做,无论是思维、理论、技术各方面都有了巨大进步。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进行课程改革,坚持在工作过程中培训教师,这支教师队伍一定能成为有技术有理论的优秀一体化教师团队。

参考文献:

施工组织设计课程总结篇13

(三)教学安排上打破传统学科课程教学的章节概念。在课程教学的组织中,以真实景观设计项目为载体、以景观设计的工作流程为主线重组教学内容,将学科体系课程转变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课程学习中传统学科课程教学中的章节内容大大减少,而以工作任务和项目为主,学生通过每个工作任务的完成,熟悉和掌握景观设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及要求,理论知识的讲授融合在设计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教学中以章节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实施上采用工学结合模式。在教学实施中采用工学结合模式,采用真实或模拟的景观设计企业工作环境,按照企业真实项目的生产岗位要求,以任务驱使、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工作环境的创造可通过利用校内外设计公司、或者成立模拟景观设计公司,仿照真实设计公司的布局,让学生担任相应岗位的工作人员,在校内和企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接待校内外真实或者虚拟的客户,完成业务洽谈交流、接单、设计等各项工作。(五)“教学做”一体化。通过以完成景观设计任务为中心、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方式,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在实际工作情境下“做中学”、“学中做”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开放式的学习、认识、思维和工作方式,在自我控制和合作式的学习环境中,强化了学生专业自学能力理念,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开发调研分析。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调查与分析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一方面经常组织课程团队的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和调研,参与一线工作,了解行业企业的现状、变化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通过跟踪调查、收集实习生和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发展情况,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能力要求及其变化状况等。在职业岗位调研的基础上,由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资深教师等一起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类与整合,得到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岗位能力等基本要求和内容(见表1)。

(二)选取典型工作任务。现代景观设计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从小范围的绿地环境设计、公园与城市景观设计到大面积的区域景观规划设计等都包含其中。在课程教学中,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结合了社会实际需求、学生的经历以及就业后的工作实际情况,一方面选择学生较熟悉的生活场景,以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选题偏重于实用强、与生活结合密切、趣味性较高的设计项目,以激发学生对项目的研究兴趣、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按照实用、够用、由浅入深的原则,确定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庭院景观设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广场设计、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等6个典型景观设计工作任务。

(三)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教学课程内容。根据景观设计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以景观设计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来设计教学内容,将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知识和能力要求,转换成对应的教学知识内容,按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遵循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学习和职业成长的循序渐进的规律,构建课程教学内容(见表2)。

三、教学的组织实施

教学中每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包含着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虽然每项工作任务的对象、内容和环境是变化的,但完成任务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按照景观设计项目的工作程序,从“接受任务—资料收集—方案构思设计—模拟竞标—评价反馈”的基本步骤来完成。在教学的组织实施上,以真实或虚拟设计公司运营模式开展全真模拟的教学,参照景观设计项目工作程序,组织实施教学。每项工作任务的教学实施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接受任务,由教师讲解布置工作任务、提出要求,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到现场进行实地调查。第二步:利用真实的或者让学生自由分组成立虚拟的景观公司,明确各组成员分工责任,然后以公司的形式参与整个工作的完成。第三步:方案构思设计,在现场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各个小组分别收集资料,进行方案构思设计,完成设计方案的图纸绘制和文本撰写。第四步:模拟竞标,由教师、企业人员、学生组成评审委员会,以模拟竞标的方式,对各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选出中标方案。第五步:评价总结,由教师、企业人员、学生分别对此次教学的组织过程进行评价总结,学生对自己及其他同学的的表现进行评价,教师、企业人员对学生在工作过程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点评,再结合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