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企业工作总结实用13篇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1

接到市委的通知以后,我们行政执法局领导坚决服从市委的要求,在局里工作多任务重的情况下,坚决服从全市大局,从全局抽调精兵强将参与镇“三合一”企业整治。我11月22日到镇里报到后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在工作中,我严格遵守工作、组织纪律,按组长的分工和要求积极开展工作。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工作量大又多,经常加班加点,一直到当天的工作完成才回去,从没有任何怨言。在工作中非常注重个人形象,从未参与过饮酒、打牌等活动。认真学习工作方法,重视说服工作,密切联系业主,受到了步行街上业主的好评。

二、扎实履行工作职责,认真完成分担的工作任务,确保了整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1、重视学习,把学习贯穿到整改工作的全过程。

一是虚心向不小组里的老同志老干部请教,学习农村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二是认真学习了有关的整改规定的内容,重点学习了市、区委书记的讲话、《消防法》、《国务院302号令》以及省市领导关于织里镇“三合一”企业专项整治工作的方针政策等。使自己在思想上、理论水平和工作方法有了较大提高。三是在抓好自己学习的同时还负责包抓20位业主及所属的400多名员工的消防知识培训,使他们顺利取得了上岗证,为这20家企业顺利通过预验收进行试生产打下良好基础。

2、不怕吃苦,任劳任怨。

在整改的第一阶段,我和另一同事负责20家企业,每天都来回跑上3、4趟,检查安全情况,指导业主进行整改,嗓子都干了,也没有喊一声苦,叫一声累。40多天来共发放了2000余份的宣传资料和《晚报专刊》。特别是在整改的第二阶段,负责了40多家企业的整改,无论是刮风下雨,每天都每家每户楼上楼下跑上好几趟。对部分不理解的业主进行教育说服,并耐心的讲解整改标准,直到业主明白了、理解了为止。为顺利按标准整改铺平了道路。

3、严格整改标准,确保顺利验收和安全生产。在整治的过程中,我能严格要求自已,坚持“三合一”企业整改的标准,在人员与生产生活彻底分离的基础上要求业主严格按消防的要求配置消防设备版权所有,并每天检查逃生通道是否畅通无阻。保证了自已所负责的20多家企业安全生产并通过正式验收。

三、心得体会。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2

二、清理整顿的目标、范围、要求、原则和方法

(一)清理整顿目标

1、到2012年8月31日,全乡家具企业基本清理整顿和普查登记到位,并基本建立健全家具企业台帐,使家具企业步入依法依规管理经营轨道,做到有证收购、有证加工、有证运输。

2、大力提高木(竹)材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扩大企业生产规模,促进家具企业集约发展,提高土地、木(竹)材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3、通过清理整顿,提高木(竹)材加工的附加值,使每立方米木(竹)材料加工后附加值(销售额)不低于2500元。

4、鼓励家具企业通过以大带小、厂厂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逐步培育壮大龙头骨干品牌家具企业,使家具产业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清理整顿范围

对全乡所有家具企业(含生产家具初级产品、配套产品的小企业、小作坊,下同)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整顿和普查登记,并对存在以下情况的企业进行整改或整合:

1、2011年年销售收入不足50万元、年纳税不足2万元的小规模分散型家具企业;

2、非家具产品木(竹)材加工企业和以生产销售半成品实木家具为主的企业;

3、不符合消防要求的家具企业(见附件1);

4、违法违规用地的家具企业;

5、超越工商许可经营范围的家具企业;

6、环境污染、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家具企业;

7、有其它违法违规行为的家具企业。

(三)清理整顿要求

此次清理整顿工作是为了促进家具企业依法依规经营、有证有照经营、规范安全经营、节约环保经营,并逐步发展壮大;促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家具企业聚集、优质市场为优势家具企业占领;促使家具协会制定相关行业标准,使厂房符合消防要求,用地符合规划,环境污染小,做到有工商营业执照、有竹木加工许可证、依法纳税和生产成品家具。

1、整合的要求

需要整合的家具企业必须在2012年8月底以前完成。通过整合,使下列企业成为证照齐全、规模较大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或分厂;

(1)规模较小(年销售收入不足50万元、年纳税不足2万元),达不到办理相关证照条件的家具企业;

(2)以生产销售非家具木(竹)材产品或实木家具半成品的家具企业。

2、整改的要求

对年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年纳税2万元以上的企业进行整改,必须在2010年8月底以前完成:

(1)不符合消防要求的家具企业;

(2)不符合用地要求的家具企业;

(3)超越工商许可范围的家具企业;

(4)证照不全的家具企业;

(5)环境污染、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家具企业;

(6)未取得竹木加工许可证从事木(竹)材收购、加工或销售的家具企业。

整改后的家具企业必须符合消防要求、生产成品家具,并照章纳税,办理好工商营业执照,竹木加工许可证等相关证照。

3、对不符合整改、整合要求的家具企业予以取缔。从2012年7月16日起,请示上级要求,供电部门停止供电、林业部门停办放行手续、工商部门吊销执照、消防、国土、规划、森林公安等部门予以查处等。

(四)清理整顿原则

1、坚持依法依规的原则。认真执行《森林法》、《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行政处罚法》、《税收征管法》、《消防法》、《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等法律法规,依法依规做好家具企业的清理整顿工作。

2、坚持产业升级的原则。要在开展家具企业清理整顿的同时,鼓励和扶持家具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挂帅、创品牌、做大做强。

3、坚持产业集群的原则。在对家具企业进行整顿、整合过程中,鼓励家具企业“进园入区”形成基地,鼓励企业“靠强联大、厂厂联合”形成团队,鼓励企业相互配套、分工合作产业链。

4、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清理整顿使家具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对职业病危害和程度降低到最小,并力保优势家具企业的原材料供应。

5、坚持有序整合的原则。按照先易后难、整体有序的原则进行清理整顿,促进家具企业做大做强。清理整顿期间,一律不新批新办家具企业。

(五)清理整顿的方法

乡党委、政府坚持扶持、服务家具产业做大做强的态度是明确的,并将一以贯之。此次家具企业的清理整顿工作,不能简单地视同于处罚、关停企业,而是一次整改、整合,从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坚持清理整顿与政策引导相结合。清理整顿工作结束后,乡党委、政府将制定积极的产业优惠政策,对上规模、创品牌和纳税大户以及环境污染小、职业病防护设施好的家具企业予以重点扶持。

2、坚持清理整顿与自查自纠相结合。鼓励企业依照有关规定和要求主动自查自纠,找出存在的违法或违规问题,在规定期限内自行整改纠正。

3、坚持清理整顿与市场动作相结合。为切实做大企业规模、控制企业数量,鼓励企业在市场动作的前提上,依法依规进行兼并联合,实施内联外引,做大做强。

4、坚持清理整顿与建章立制相结合。在开展清理整顿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有关家具产业管理的职责,建立长效机制;引导企业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5、坚持清理整顿与服务扶持相结合。在清理整顿的同时,各相关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职能,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加大对家具产业服务和扶持的力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

三、相关部门和单位工作职责

各有关单位要依照要求履行好部门职责,各村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配合好乡工作组做好辖区范围内家具企业的普查登记和清理整顿工作。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具体职责如下:

(一)乡家具企业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1、乡党委宣传委员负责牵头做好家具企业清理整顿的宣传报道工作,制定好清理整顿工作宣传报道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

2、制作好清理整顿工作宣传横幅,于5月31日之前挂好。

3、负责乡家具企业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4、负责做好清理整顿的组织协调、信息收集等工作。

5、负责对全乡家具企业有关情况收集汇总、建立台帐。

6、组织督查组每周对各村、各部门职责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存在的问题下发督办函,并跟踪检查落实到位情况。

(二)乡纪委

负责对干部、职工入股办家具企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尤其要杜绝干部、职工违规入股、入干股的行为;严厉查处干部、职工为清理整顿工作设置障碍的行为。

(三)乡综治委、乡办

负责做好全乡家具企业清理整顿期间的维稳工作。

(四)浮石派出所

依法查处和严厉打击在清理整顿期间发生的违法犯罪活动。

(五)乡国土资源所

1、负责对未经国土局批准的非法占用土地的家具企业下发停建和限期拆除通知书。

2、负责查处违法违规用地的家具企业。

3、清理整顿期间,对不符合条件的家具企业一律不得办理用地手续。

(六)乡林业工作站

1、协同市林业局取缔无证木(竹)材加工企业。有竹木加工许可证的企业按规划到指定区域办厂。

2、对达不到清理整顿要求和非家具木(竹)材生产企业及销售半成品实木家具的企业停止办理放行手续。

3、负责对全乡的竹木加工许可证进行清理和清收,重新办理登记、重新核发证照。对取得竹木加工许可证而未从事家具生产企业的一律予以收缴。

4、从2012年6月1日起,对非家具木(竹)材生产企业和生产销售半成品的企业一律停止办理出省放行手续。

5、对不符合条件的家具企业一律不得办理竹木加工许可证和放行手续。

(七)浮石供电站

1、负责清理整顿家具企业生产中的违法违规用电行为,对查出的问题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2、对达不到整改、整合要求又不配合甚至抵制清理整顿工作的家具企业停止供电。

3、对不符合条件的家具企业一律不得办理用电手续。

四、组织领导和工作机构

(一)成立乡家具企业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

五、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家具企业清理整顿工作从2012年5月份开始,至8月底结束,分制定方案、宣传发动、调查摸底、会审自纠、集中整顿和总结提高等六个阶段进行(见附件2、3)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2012年5月25日—5月27日)。

乡党委、政府根据市里的工作要求制订《市浮石乡家具企业清理整顿工作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宣传发动(2012年5月27日—5月31日)。

召开动员大会,层层抓好宣传发动。乡党委、政府召开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明确任务。通过层层动员,广泛宣传,使全市家具业主积极参与到清理整顿工作中。

第三阶段:调查摸底(2012年5月31日—6月10日)。

由乡家具整顿领导小组牵头、各村委会配合,组织人员对辖区内家具企业进行集中调查摸底和登记汇总工作。

1、由乡家具领导小组和企业所在村委会,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项”的要求,逐村逐户进行调查摸底,填写好《市家具企业调查摸底情况登记表》(见附件4)。

2、根据对各村委会的调查摸底情况登记表进行汇总,填报好《市家具企业调查摸底情况统计汇总表》(见附件5)。

3、将《市家具企业调查摸底情况登记表》和汇总好的《市家具企业调查摸底情况统计汇总表》各一式两份于2012年6月8日前上报至乡家具企业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四阶段:会审自纠(2012年6月11日—7月15日)。

乡家具企业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企业申报类型,上报市家具企业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联合会审。

1、家具企业通过联合会审,填写《家具企业审批表》(见附件6)一式三份,由乡家具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上报市家具企业清理整顿领导小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验收和登记,并负责引导企业申领相关证照。

2、家具企业没有通过联合会审,乡人民政府发放经市规划建设局、林业局、国土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公安消防大队联合会审的《家具企业整改(整合)通知单》,并留有存根。督促家具企业按要求做好清理整顿工作。

3、进行整改(整合)的家具企业,应于2012年6月20日前填写好《家具企业整改(整合)承诺书》一式两份(见附件8),并报乡政府,由企业进行自查自纠。乡政府于6月30日前将《家具企业整改(整合)承诺书》汇总后上报市家具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审核汇总。

4、家具企业经过自查自纠,符合要求的,按本阶段第一步骤进行验收和登记;在2012年7月10日前仍不符合要求的,由乡政府同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企业填报的《家具企业整改(整合)承诺书》依法依规对家具企业提出清理整顿的具体意见,有关企业必须按要求整改或整合到位。

5、由乡家具企业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调度,在7月15日前乡家具企业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及驻村乡干部落实抓好“五包”:包宣传动员、包调查摸底、包签订协议、包整顿到位、包维护稳定。

6、凡按要求需要进行整改的,可以延长到2010年8月底,但必须办理好相关手续。新建厂房必须符合标准,主要为钢架结构或砖混结构,不得搭建油毛毡等简易、棚式厂房。

第五阶段:集中整顿(2012年7月16日—8月15日)。

1、继续加大对本辖区内的家具企业进行清理整顿的力度,确保工作人员不减少、工作力量不减弱,各项工作不留死角。

2、对拒不配合清理整顿的对象由乡家具企业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后,上报家具企业清理整顿工作小组办公室进行集中综合整治。

第六阶段:总结提高(2012年8月16日—8月31日)。

由乡家具企业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对清理整顿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对清理整顿到位的村给予通报表扬;对清理整顿不到位的村及时指出问题,并责成有关村限期整改到位。

七、工作要求

(一)加大宣传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大对清理整顿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并通过正面宣传和反面曝光,全方位营造清理整顿工作浓厚氛围。

(二)加强部门配合。

1、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切实保证清理整顿工作顺利进行。部门要随时做好群众接待工作,及时化解引发的矛盾纠纷。

2、涉及入股家具企业的机关干部职工,要带头配合清理整顿工作,对抵制规范整治的由纪检监察和反贪部门从严查处。

(三)严格组织纪律。在清理整顿期间,各单位、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清理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做到统一行动、优质服务。

1、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借清理整顿之机擅自收费,增加企业负担。凡涉及各单位、各部门的收费问题,必须经市领导小组批准。

2、设立举报电话:。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3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整治,全县所有水泥生产和石材加工企业职业卫生达到国家规定和基本要求,粉尘、噪声、化学毒物、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个体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三、组织机构

成立县水泥生产和石材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四、工作重点

针对水泥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特点,以原料储存、均化、制备、输送、包装五个生产环节为重点,突出对粉尘、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整治。

一是原料破碎、预均化、配料输送必须密闭,设置合理的通风防尘系统,岗位粉尘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二是生料制备、熟料锻烧及冷却储存做到全密闭,收尘器安装合理、有效,确保与生产同步正常运行;岗位粉尘、噪声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三是水泥制备、水泥包装出库收尘装置完善,岗位粉尘和噪声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四是作业人员要按照国家安监总局《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第1号令﹚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89﹚的规定,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体防尘口罩及劳动防护用品,并确保正确使用。

针对石材加工生产企业职业危害特点,以石板拉锯荒料切割、背网、粗磨、刮胶、磨光、切边六个生产环节为重点,突出对粉尘、化学毒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整治。

一是石板拉锯荒料切割、粗磨、磨光、切边过程工艺与设备和二次粉尘防治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岗位粉尘、噪声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二是背网、刮胶使用的粘合剂和胶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三是作业人员要按照国家安监总局《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第1号令﹚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劳动防护用品选用规则》(GB11651-89﹚的规定,佩戴符合要求的个体防尘口罩及劳动防护用品,并确保正确使用。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3年6月)

有关乡镇、开发区要对本辖区水泥生产和石材加工企业进行普查,掌握企业数量、生产规模、主要危害物等基本情况;制定水泥生产和石材加工企业专项整治具体工作方案,对企业法人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专项整治进行安排部署,明确专项行动组织机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措施和要求。

(二)生产经营单位自查自改阶段(2013年7月至9月)

要切实抓好专项整治工作的落实,督促水泥生产和石材加工企业按要求开展整治工作,落实专项整治资金,完善职业卫生“三同时”相关工作,对查出的问题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

(三)检查阶段(2013年10月至11月)

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对职业卫生相关工作落实不到位、职业病危害治理达不到国家规定和标准,未履行职业卫生“三同时”规定的企业,要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后达不到要求的,要责令停产整顿;对停产整顿后,经整治仍达不到条件的,要提请县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闭。整改期限截止为2013年11月30日。

(四)检查总结阶段(2013年12月)

对本辖区水泥生产和石材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复查,并于2013年12月20日前将整改落实、停产整顿、依法关闭企业等情况报市水泥生产和石材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安监局将对水泥生产和石材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工作进行督查。

六、几点要求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4

1.工程投标与合同管理阶段。

投标报价是工程投标竞争的核心,也是检验施工企业各部门、各专业管理水平的试金石。

1.1编制完整、准确的工程量。

对于招标文件中没有工程量清单的项目,首先应全面审图,各专业针对图纸编制工程量。

有工程量清单的项目,以工程量清单为主。需要先确认合同结算的方式,是总价合同还是单价合同。总价合同的工程需要投标企业复核工程量清单与图纸是否相符,如果清单的工程量、项大于图纸的话,对投标企业有利,可以不需要理会;但如果是图纸项、量大于清单工程量、项,投标企业就需要根据图纸提出澄清文件,让招标企业修改清单。如果是单价合同的话,是按实结算,少量漏项允许按实际发生调整。在投标报价时,投标企业还可以根据不平衡报价把实际发生项目的综合单价提高,把不能发生的项目单价降低。

1.2制定科学实用的施工方案。

在工程投标中,按设计和规范要求,编制技术标文件,由工程量和施工方案确定所需的人工数量、材料用量、机械台班及施工措施。

先进的施工工艺能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土方和基础工程中,人工开挖或机械开挖施工工艺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工程造价。机械开挖单位费用较人工开挖低,但可能因为工程量少,施工环境不便,造成机械费成本高,人工开挖可能因为土质、工程量大等,人工投入较多造成工程成本提高。当然,也可根据现场两者相结合。

1.3确定投标报价。

投标企业根据企业定额和掌握的市场信息,确定投标报价。完成投标工程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和辅助项目须发生的措施费,构成投标企业投标工程的成本,投标企业认真理解招标文件,由掌握的市场信息决定投标报价。

1.4施工合同管理

1.4.1施工合同的签订。

订立合同包括的文件有:施工合同协议书;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及其附件;施工合同专用条款;施工合同通用条款;标准、规范及有关技术文件;图纸;工程量清单;工程报价单或预算书。

施工合同分总价合同、单价合同和成本加酬金合同,通常适用前两种。

总价合同有固定总价合同和可调总价合同。两者区别是:固定总价合同在图纸及工程要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价不变。而当施工中图纸或工程质量或工期有变动,则总价也应相应变动。可调总价合同在执行合同中由于通货膨胀引起工程成本增加到一定限度时,合同总价根据事先约定的调价工式作相应调整。

单价合同分为估计工程量单价合同,纯单价合同和单价与包干混合式合同。

总价包干的情况下,最好也要有单价,在工程变更时,可以参照原来的清单进行计价,也可以参照工程报价单或预算书计价,作为结算的依据。

施工企业签订工程合同时,最重要的要根据各工程的合同特点,注意合同的范围、发包方式、价款调整条件、付款和争议的解决方式等,直接关系到施工的实施和合同的履行,主要应注意:

1. 明确规定工程范围和调整方式。合同中工程范围应明确工程内容、地点和环境条件等,在工程范围发生变化时,明确采用工程设计变更或工程签证,便于操作和管理,避免或减少纠纷。

2. 具体化关于不可抗力的相关约定。明确发生不可抗力的内容,量化到几级以上的大风或地震、地下水位达到多少毫米、持续多少天达到多少毫米的降水量、降雪量等。

1.4.2施工合同的履行。

合同依法签订后,保证合同实施过程中的日常工作有序地进行,使工程合同处于受控状态。一旦合同变更,对变更部分的内容及时审查和分析,作为工程变更调整费用、工程索赔的基本依据。工程造价的控制,除了合同规定的价款,重要的是调整和索赔。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造成工程造价调整的依据就是工程设计变更或签证。

2.施工阶段

2.1施工成本控制。

2.1.1人工成本控制。以工程量为基础进行人工总量承包,提高劳动效率。譬如,管道安装工程,按蓝图绘制施工单线图,以此统计焊口寸径总量,根据总量和企业劳动定额,对施工班组人工承包,并考核。

2.1.2材料成本控制。施工阶段主要是对材料的使用和保管进行控制。根据施工进度安排材料进出场,合理节约材料,适当增加周转次数,杜绝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保管避免遗失,防潮防雨,严格入库和进场检验。

2.1.3机械成本控制。在建设企业要求下优化施工方案,对大型吊装机械,合理安排进出场时间、行走路线、吊装位置,减少和杜绝设备闲置。中小型设备可采用租赁制,降低费用。

2.2工程设计变更或签证。

2.2.1建设企业和设计企业下发的变更。此类变更应随时登记,完成后及时办理工程进度款。

2.2.2超出定额或工程范围工程量。

超出定额和工程合同,对定额之外的工程,如超高空作业、脚手架搭设,因施工现场非施工企业原因造成的劳动降效,在施工过程中签证不漏项。对超工程范围之外的工程量,原则上不能施工,无法避免或建设企业要求的,以书面形式报建设企业批准,采用工程设计变更或签证。

2.2.3工程进度款办理。

根据材料进场的程度或施工完成的工程量,按照合同约定和程序、价格和数额比例,及时办理工程进度款。

3.竣工结算阶段

竣工结算不是一个分阶段的工作,实际从投标报价之日起,就开始了竣工结算,它是对以前工作的总结和补充。

施工企业在竣工结算过程中,要着理性、和谐的态度,及时与建设企业和审核企业进行沟通,据理力争,有理有节。

施工企业在竣工结算过程中,要竣工结算和对外结算同步,避免漏项,及时分析项目成本。

本文工程造价是指建设工程投资中建筑安装工程费用[3](由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利润、规费和税金组成)。工程造价管理,对于建设企业是工程投资金额费用的管理,对于施工企业是项目目标成本费用控制的管理。项目目标成本费用控制是工程施工所消耗的人工、材料、机械和措施及管理费用的控制。竣工结算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价与量的收集整理。

3.1工程材料信息的收集。在石化行业检修工程中,依据《石油化工行业检修工程预算定额》(2009版)及配套取费标准为例,施工企业工程造价中直接工程费约占工程造价的80%,直接工程费中材料费约占工程造价的50%(40%至60%间)。以本地区石化检修工程的造价为例:

序号 费用名称 金额(元) 备注

1 工程直接费

1.1 直接工程费 725776.89 81%

1.1.1 人工费 151044.62

1.1.2 材料费 452421.27 51%

1.1.3 施工机械使用费 122311.00

1.2 措施费 34791.07

2 企业管理费 54707.62

3 规费 57418.24

4 利润 22206.06

5 水电费扣除 7216.93

工程造价 894899.88 税前

直接工程费比重=直接工程费/工程总造价×100%

=725776.89/894899.88×100%=81%

材料费比重=材料费/工程总造价×100%=452421.27/894899.88×100%=51%

以上可以得出在以定额为基础的工程造价中材料信息的掌握和控制起到关键作用。具体有:

3.1.1掌握市场变化,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和记录,将价格变动的差值考虑进工程造价的调整。

3.1.2材料价格报审制。在材料采购前,按设计或建设企业对材料的规格、型号及材质等的要求,综合市场分析和施工企业材料成本,将材料价格报建设企业批准,审核签字后,再按质按量采购。

3.2施工成本的管理

工程的施工成本是建立在工程量的基础上,施工成本的管理必须重点对工程量的收集、计算和整理分析。主要有:

3.2.1工程量的收集。

首先是图纸工作量的统计,经过严格审图,以工程造价计量办法对图纸工作量精确计量。

工程建设过程中,工作量的变化难以避免,图纸与施工现场不同的变更,因非施工企业原因造成的工程内容或量的改变等,都需要施工企业与建设企业及时联络并签署《工程经济签证单》。

3.2.2工程量的整理分析。

已知了工程量接下来进行如下整理分析:

根据工程量,按本企业的劳动定额,确定本工程所需人工和机械的数量,合理安排进度并加以严格控制。

根据工程量,按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材料采购和进出场时间,对材料科学检验和妥善保管。

(1)工程量是除价格以外,工程造价的另一项主要依据,是工程造价的基础。只有完整、准确的工程量,才能有合理、有效的工程造价。

一个工程项目的同一个“工程量”,在施工图预算、竣工结算和审查结算时,可能会出现差异,主要原因是计算依据不同;对定额计算规则的理解不同或者设计发生变更;对各种形体复杂、造型各异的工程在计算中出现的技术性误差。

“按实计算”工程量的误区。在管沟开挖工程中,“按实计算”工程量,有人认为是现场开挖面开挖了多少就计算多少,有人认为是依据设计蓝图,按计量规则的规定进行计算,这里,后者是正确的。而当管沟长度现场发生变化时,应按设计蓝图和计量规则来计算截面尺寸,结合现场实际长度量,计算工程量。

(2)工程造价引导工程计量。

同一项工程在工程量计算时,对应不同的工序,应分别计量。

在钢结构安装工程中,钢结构的安装和防腐,以重量为单位计量,而在涂抹防火涂料的施工,以面积为单位计量。工程造价反过来引导工程计量。

(3)“非正常”条件下的工程计量。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5

当前,我市烧结砖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页岩(粘土)烧结砖企业规模小、数量偏多,产品结构单一,烧结制品仍然是墙材市场的主导;二是具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的上规模的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比例偏小,部分墙体材料企业工艺装备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

二、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保护耕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综合利用资源为目的,以调整优化墙体材料产品结构为核心,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具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的新墙材企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全市墙体材料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至2012年底,按照关停20%以上的要求,关停企业7家;在此基础上,整合改造20%。按照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的原则,重点鼓励通过股份制或合伙(“三合一”、“四合一”)的方式进行置换重组。全市整合后烧结砖企业总数控制在18家以内,年产能控制在6.7亿标砖以内。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高效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原则。在合理布局和引导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利用页岩资源,应用先进适用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规模化生产符合建筑节能要求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

(二)坚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与促进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相结合原则。在部分镇乡、街道重点发展利用采(选)矿废渣、建筑垃圾、废弃土、江(河、湖)淤泥和污水处理污泥等废弃物,生产能耗低、性能优良的新型墙体材料产品。

(三)坚持增量投入和存量调整并举原则。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增量水平,严格制止盲目扩建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有保有压、堵疏结合,通过政策调控,改造提升部分烧结砖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

四、主要措施

(一)继续开展烧结砖瓦窑整治工作。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24门及以下的轮窑)以及在城市规划区、工业园区、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和国道、省道、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及无营业执照、没有采矿许可证的烧结砖瓦窑进行整治。

(二)整合改造提升一批烧结砖企业。在关停烧结砖瓦窑20%的计划数量基础上,选择不超过保留数的20%的企业进行整合置换重组。整合改造提升主要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和整合置换重组两种途径。

1.整合置换重组。引导烧结砖企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优先安排工业用地,用地面积每家企业控制在20亩左右。严格按照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的原则,通过“三合一”或“四合一”置换重组的方式,改进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提高技术水平,进行优化整合和技术创新,减少烧结砖企业数量,将烧结砖企业做大做强。

2.技术改造提升。鼓励和引导烧结砖企业通过调整原材料成分,科学、合理、规范利用建筑废弃土、工业废弃物、江(河、湖)淤泥、污水处理污泥及印染、造纸行业污泥等为原料,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全市技术改造提升企业,原则上控制在2家。

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和整合置换重组提升的企业(项目)必须同时达到以下条件:(1)企业具有合法的土地使用证或用地证明;(2)产品为烧结多孔砖(矩形孔)及空心砖(砌块);(3)采用55型以上双级真空挤砖机,余热利用干燥工艺,焙烧窑炉符合《砖瓦焙烧窑炉》(JC982-2017)标准要求;(4)年生产能力达到6000万标砖以上;(5)原材料处理过程中的粉尘和焙烧窑烟气要进行综合治理;(6)综合能耗符合《烧结砖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33/767-2012)标准要求。

五、组织实施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6

市烧结砖行业存在主要问题:一是页岩(粘土)烧结砖企业规模小、数量偏多,当前。产品结构单一,烧结制品仍然是墙材市场的主导;二是具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的上规模的新型墙体资料生产企业比例偏小,局部墙体资料企业工艺装备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

二、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加大扶持力度,以保护耕地、维护环境、节约能源、综合利用资源为目的以调整优化墙体资料产品结构为核心。促进具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的新墙材企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全市墙体资料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依照关停20%以上的要求,至年底。关停企业7家;此基础上,整合改造20%依照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的原则,重点鼓励通过股份制或合伙(三合一”四合一”方式进行置换重组。全市整合后烧结砖企业总数控制在18家以内,年产能控制在6.7亿标砖以内。

三、基本原则

重点发展利用页岩资源,

一)坚持因地制宜高效利用外地优势资源原则。合理布局和引导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应用先进适用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规模化生产符合建筑节能要求的新型墙体资料产品。

生产能耗低、性能优良的新型墙体资料产品。

二)坚持发展新型墙体资料与促进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相结合原则。局部镇乡、街道重点发展利用采(选)矿废渣、建筑垃圾、废弃土、江(河、湖)淤泥和污水处置污泥等废弃物。

提高增量水平,

三)坚持增量投入和存量调整并举原则。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严格制止盲目扩建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有保有压、堵疏结合,通过政策调控,改造提升局部烧结砖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

四、主要措施

一)继续开展烧结砖瓦窑整治工作。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24门及以下的轮窑)以及在乡村规划区、工业园区、生态维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维护区、基本农田维护区范围内和国道、省道、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及无营业执照、没有采矿许可证的烧结砖瓦窑进行整治。

选择不逾越保管数的20%企业进行整合置换重组。整合改造提升主要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和整合置换重组两种途径。

二)整合改造提升一批烧结砖企业。关停烧结砖瓦窑20%计划数量基础上。

用地面积每家企业控制在20亩左右。严格依照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的原则,1.整合置换重组。引导烧结砖企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优先安排工业用地。通过“三合一”或“四合一”置换重组的方式,改进生产工艺,更新生产设备,提高技术水平,进行优化整合和技术创新,减少烧结砖企业数量,将烧结砖企业做大做强。

科学、合理、规范利用建筑废弃土、工业废弃物、江(河、湖)淤泥、污水处置污泥及印染、造纸行业污泥等为原料,2.技术改造提升。鼓励和引导烧结砖企业通过调整原材料成分。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全市技术改造提升企业,原则上控制在2家。

余热利用干燥工艺,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和整合置换重组提升的企业(项目)必需同时达到以下条件:1企业具有合法的土地使用证或用地证明;2产品为烧结多孔砖(矩形孔)及空心砖(砌块)3采用55型以上双级真空挤砖机。焙烧窑炉符合《砖瓦焙烧窑炉》JC982-规范要求;4年生产能力达到6000万标砖以上;5原材料处置过程中的粉尘和焙烧窑烟气要进行综合治理;6综合能耗符合《烧结砖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DB33/767-规范要求。

五、组织实施

建立健全信息沟通、管理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7

一、合理确认合同总收入

在建造合同总收入能合理估计、建造合同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情况下,预计合同总收入是计量确认各会计期间合同收入的基础。合同总收入必须根据合同和取得证明客户已经认可变更、奖励、索赔的充分必要证据来预计和变更,不得随意确认未确定的收入,更不能通过人为调节预计总收入来进行利润调节。

1.建造合同总收入的内容:(1)合同中规定的初始收入;(2)因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

2.施工企业在实务中对建造合同总收入的确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企业与客户未订立书面建造合同或订立有书面建造合同但合同中约定据实结算的。(2)企业在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形成的收入,在没有取得充分必要证据前就作为合同总收入的一部分。(3)企业有时为调节利润,实现自身利益的目的,人为调节合同总收入。

二、编制建造合同预计合同总成本预算

1.合同预计总成本预算编制符合预算法律法规,数量符合合同约定,单价符合国家相关定额标准,内容完整规范。基本要求有:(1)预算的编制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由企业的工程预算部门组织,计划经营、工程预算、财务会计、物资设备、人力资源等部门配合共同完成。工程预算部门根据部门预算汇总整理编制合同预计总成本预算,最后要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发至各部门执行。(2)要对预算进行必要的调整。随着项目的进行,各种成本要素随着项目的进展有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及时的对预算进行必要的调整。调整一般每季度进行一次,在调整合同预计总成本预算时,应仔细分析导致产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对合同结果可能带来的影响。在掌握充分必要的证据之后在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未完工合同成本进行测算修正,在变更合同预计成本预算时不得违背会计准则滥用会计估计变更,更不得编造虚假证据来随意调整合同预计总成本预算。工程预算部门在掌握充分证据后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未完工合同成本进行测算修正。(3)预算的编制要规范完整、严谨有据。所有数据都需要有合法合规及有合同、会谈纪要或相关文件等实质的凭据支持。

2.施工企业实务中编制建造合同预计合同总成本预算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认为编制预算就是为了执行建造合同,往往应付了事,预算编制不认真,编制的预算与实际相差甚远;或者根本就没有编制预算。(2)预算执行过程中成本预算的调整不及时、主观性较强、随意性大,实际执行过程中成本预算的调整往往取决于预算编制者的职业判断能力。(3)成本项目的变动和调整缺乏相关文件或证据支持。

三、正确核算累计发生合同成本

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及时归集建造合同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成本费用,是正确建造合同准则的前提条件。

1.建筑合同工程成本由直接费和间接费组成。一般应当设置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五个成本项目。(1)人工费:包括按照国家规定支付给施工过程中直接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施工的工人以及在施工现场直接为工程制作构件和运料、配料等工人的基本工资、工资性津贴和应计入成本的各种奖金。(2)材料费:包括在施工过程中所耗用的、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结构件和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其他材料以及周转材料的摊销费和租凭费。(3)机械使用费:包括施工过程中使用自有施工机械所发生的机械使用费。使用外单位施工机械的租赁费,以及按照规定支付的施工机械进出场费。(4)其他直接费:包括施工现场直接耗用的水、电、蒸汽等费用,施工现场发生的二次搬运费,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流动施工津贴,特殊地区施工增加费,铁路、公路工程行车干扰费,送电工程干扰通讯保护措施费,特殊工程技术培训费等。(5)间接费:包括企业下属的施工单位或生产单位为组织和管理组织管理施工生产所发生的工作人员工资、生产工人辅助工资、应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及工会经费、办公费、差旅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工具用具使用费、劳动保护费、检验试验费、职工教育经费、利息支出、房产税和车船使用税,以及定额测定、预算编制、定位复测、工程点交、场地清理、现场照明等其他费用。

2.施工企业实务操作中,会计核算大都能按照建造合同准则的要求进行核算,但也存在以下问题。(1)对预付账款清理结算不及时,包括预付材料款、设备款、劳务费等,影响工程成本的正确核算。(2)内部专业分包中相关项目结算标准不一致,违背会计核算的一致性原则,影响工程成本会计核算的正确性。(3)对代开建筑安装发票是地方税务局按照营业额的一定比例带征的个人所得税会计处理不规范。对带征的个人所得税有些在工程成本列支,有些作为应交税金――应缴个人所得税的抵扣项目,还有些在营业外支出列支。

四、建造合同准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建造合同总收入方面。建造合同总收入的确认应当体现谨慎性原则和实质大于形式原则的要求,谨慎、合理的确定建造合同总收入。(1)在未订立书面建造合同或订立有书面建造合同但合同中未确定或不能根据合同确定合同总金额,建造合同总收入金额不确定的情况下,应注重实质与证据的结合,根据建造合同的经济业务数量和与该客户或同类客户正常结算单价或参照已办理结算的工程价款和实际已收取的工程价款以及工程施工进展情况合理预计合同总收入。在取得充分可靠的证据,合同金额能够可靠预计之后再依据相关证据变更合同预计总收入。(2)对施工企业在没有取得充分必要证据前调整合同总收入的现象,要求必须要有合同双方签字盖章的必要证据后才能调整合同总收入,没有必要证据支持,不得随意调整合同总收入。(3)对施工企业人为操纵利润,滥用会计估计和变更,应当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业务核算水平,严格按照会计核算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不得滥用会计估计和会计变更。

2.合同预算总成本方面。(1)对于预算编制不认真,或者根本就没有编制预算的情况,要根据施工单位实际情况分别处理。第一,对于合同金额较大、组织管理健全的施工企业,建议加强预算编制的领导和组织实施管理工作,强调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尽快完成预算的编制工作,为正确执行建造合同准则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对于合同金额较小,工程项目较多的施工企业,可以采取合理预计合同总成本的办法确定。如采取近期相同或相近的项目进行成本比对、或根据可比项目的平均利润率倒挤成本等。(2)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成本预算的调整不及时、主观性较强,随意性大,往往取决于预算编制者的职业判断能力问题,建议加强预算执行的管理力度,建立建造合同执行的成本定期分析机制,加强内部沟通,充分了解相关成本项目的市场变动情况及未来趋势,提高预算编制者的理论和业务水平。(3)对于成本项目的调整没有相关文件或证据支持德问题。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取得成本项目调整的支持证据,取得客户的理解和支持。

3.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方面。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要符合会计法律法规的要求,自制凭证格式清晰名了,数字计算正确无误,外来凭证填写规范、签章齐全。(1)对预付账款清理不及时,应当加强会计核算,及时清理。对于预付账款没有及时清理的单位或个人,不得为其办理下一单业务。(2)对于内部专业分包中相关项目结算标准不一致,应当加强企业管理,制定本项目统一的相关项目结算标准,正确进行会计核算。(3)施工企业外出施工代开建筑安装发票时被工程所在地税务机关按照营业额的一定比例带征征收了个人所得税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办理。即在施工期内直接参与外出施工、管理的人员取得的工资薪金收入或劳务报酬收入均可视同已完税,这部分人员在机构所在地不再缴纳个人所得税,其在外出施工地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对比机构所在地的规定,多缴的税款不退,少缴税款的不补。施工企业要正确核算,准确划分外出和非外出施工、管理人员,并提供足够资料,以备税务机关检查。

五、当期合同收入、合同费用及合同毛利的计算

1.在计算出完工百分比以后,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应当组织计划财务、工程技术、物资设备等相关部门对完工进度进行验证分析,与实际完工进度和对比分析。(1)如果完工百分比与实际完工进度差异不大,应当认为完工百分比的计算是正确可靠的。(2)如果完工百分比与实际完工进度差异很大,应当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并进行修正。第一,应当对合同总收入、合同预算总成本进行检算。第二,对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复核验证。

2.完工百分比确定后,可以据此确认合同收入、合同费用及合同毛利,并与工程结算进行对比分析。(1)如果合同收入与工程结算差异不大,证明合同收入的计算是正确可靠的。(2)如果合同收入与工程结算差异很大,应该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并进行修正。第一,加强施工单位的建造合同管理工作,提高建造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检查合同总收入确认的有关数据手续是否完备,重点检查合同变更、索赔、奖励等项目的相关手续。第二,加强施工单位的验工计价复核工作,提高验工计价复核人员的业务水平,检查工程结算的项目内容是否齐全,数量及单价是否与合同一致,合同变更等增加项目是否结算等。第三,加强施工单位的验工计价工作,提高办理工程结算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协商,对收入的变更手续要及时取得客户的签认,争取客户的理解和支持。第四,加强施工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这样,依据调整后的建造合同总收入和完工百分比,就能正确合理的确定《建造合同》的合同收入、合同费用及合同毛利了。

参 考 文 献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8

国家实行财政、信贷“双紧”方针,今年。其目的减少货币投入,促进原有生产要素的调整及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稳定发展经济的目的商业部门担负着回笼货币、繁荣市场的任条,其经营如何,对于能否稳定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认为,货币紧缩、投入减少的情况下,支持商业企业、提高效益、保住市场唯一的出路是活化资金存量,调整好两个结构,提高原有资金的使用效能,缓解供求矛盾。

一调整好一、二、三类企业的贷款结构

根据上级行制定的分类排队标准,今年初。结合年我自己摸索出的十分制分类排队法”考虑国家和总行提出的支持序列,对全部商业企业进行了分类排队,并逐企业制定了增、平、减”计划,使贷款投向投量、保压重点十分明确,为今年的调整工作赢得了主动。年末,一类企业的贷款比重达65.9%,较年初上升4.7个百分点,二类企业达26.7%,较年初下降2.6个百分点,三类企业达7.4%,较年初下降2.1个百分点。这表明,通过贷款存量移位,贷款结构更加优化。

二调整好商业企业资金占用结构

由于我市商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长期以来。致使流动资金使用不当,沉淀资金较多,资金存量表现为三个不合理:一是有问题商品偏多,商品资金占用不合理;二是结算资金占用偏高,全部流动资金内在结构不合理;三是自有资金偏少,占全部流动资金的比重不合理。针对这三个不合理,花大气力、下苦功夫致力于现有存量结构的调整,从存量中活化资金,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大力推行内部银行。

今年在全部国营商业推行了内部银行,年搞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完善了企业流动资金管理机制,减少了流动资金的跑、冒、滴、漏,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聊城市百货大搂在实行内部银行后,资金使用明显减少,而效益则大幅度增长。今年全部流动资金占用比去年增长1.5%,而购、销、利的增幅均在30%以上,资金周转加快27%。据统计,今年以来,通过开展内部银行,商业企业约计节约资金450万元。

2.着力开展清潜。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9

二、工作目标

通过整治,进一步摸清化工企业的底数,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督促化工企业加强管理,持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依法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化工企业实施停产和关闭,促使一批化工企业转产、兼并和搬迁;清理在建和拟建的化工项目(系指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规范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的安全许可工作;加强化工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操作技能教育和培训;督促化工企业建立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进一步落实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高化工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模式,进一步推动政府安全监管主体责任的落实,有效遏制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努力实现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三、整治的范围和重点

(一)整治的范围

全市范围内的化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

(二)整治的重点单位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工作。

四、主要内容

(一)制定方案,动员部署。各县(市、区)安全监管局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制定本辖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做出全面部署,动员各政府有关部门和辖区内化工企业,积极开展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

(二)全面排查,摸清底数。各县(市、区)安全监管部门要对化工企业,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和专门区域内的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安全生产状况,以及在建的化工建设项目逐一核查和登记,清理在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建设项目安全许可的情况,核查化工企业和已取得安全生产许可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情况,查清化工企业事故状态下防止“清净下水”污染水环境措施的落实情况,调查化工企业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情况,查找化工企业采用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情况。

(三)自查自纠,依法整治。化工企业要严格对照现行的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全面自查本企业的执行情况,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设情况,安全投入情况,隐患整改、人员培训情况,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情况。自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各县(市、区)安全监管局要认真督导化工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对未取得安全许可的在建和新建项目,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8号)实施安全许可;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化工企业,依法责令停产,限期整改;对经整改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依法予以关闭;对未落实事故状态下防止“清净下水”污染水环境措施的化工企业,继续按照《关于督促化工企业切实做好几项安全环保重点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危化字[*]10号)的要求督促限期整改;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化工企业,依法予以查处;对采用落后生产工艺、设备的化工企业,依法责令其限期淘汰。

(四)认真研究,加强许可。各县(市、区)安全监管局要根据整治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研究、提出提高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准入门槛的条件和措施,为制、修订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奠定基础。各地安全监管局要认真做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换发的准备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申请换证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行认真、全面审查。同时,要结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通过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进一步推动危险化学品登记和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的化工企业的搬迁工作。

四、步骤和安排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分准备部署、调查摸底、整治检查和考核总结等4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部署阶段

*年5月中旬前,各地制定其辖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部署和动员辖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

6月20日前,向市安全监管局报告本辖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部署、动员工作情况及《*年全省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第二季度整治工作情况。

(二)调查摸底阶段

7月至8月,各县(市、区)安全监管局对辖区内的化工企业有关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情况和专门区域进行摸底调查;各化工企业对自身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生产管理状况进行全面自查。

9月,各县(市、区)安全监管局对辖区内的化工企业,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生产管理状况进行全面检查。

9月20日前,各县(市、区)安全监管局向市局报送对化工企业和化工建设项目专项检查工作情况及相关登记表格,《*年全省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第三季度整治工作情况。

(三)整治检查阶段

1、*年6月至*年3月,化工企业对其自查和安全监管局检查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有关安全生产的问题进行整改。期间,各地安全监管局要对辖区内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进展情况的监督检查,指导、督促各地认真做好整治工作。

12月21日前,各县(市、区)安全监管局报送督促企业整改隐患问题的工作情况及《*年全省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第四季度整治工作情况。

(四)考核总结阶段

1、*年4月中旬前,各地安全监管局根据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完成辖区内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的考核和总结工作。并做好迎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省安全监管局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的考核工作。

*年3月21日前,各县(市、区)安全监管局总结上报专项整治工作总结报告及《*年全省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专项整治情况汇总表》。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县(市、区)安全监管局要认真分析本辖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任务和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开展化工企业和专用区域安全生产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各地可根据本辖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成立由政府或者安全生产委员会领导挂帅的整治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领导,研究解决整治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化工企业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各地要根据整治工作的进度安排,加强调度,积极组织开展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整治的各项工作。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组织熟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或者化工安全管理的相关专业的专家,认真检查每个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情况,排查存在的事故隐患和在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10

新公司是否合理整合人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兼并重组的成功与否。人力资源管理是通过对企业相关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整合,保证运营目标的实现与员工个人发展的最大化,并推进组织发展进步。

企业兼并重组是以争取控制权为核心、实现优化市场资源的方式之一。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德国某软件公司(A公司)于2007年成功兼并重组美国某软件公司(B公司),总结A公司人力资源整合的成功经验,希望对计算机软件行业相关企业的兼并重组提供策略支持。

二、计算机软件企业重组人力资源整合过程中将可能面临的问题及影响

1、对员工心理的负影响。兼并重组一般会对员工在心理和情感上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下降,企业沟通困难;另一方面,员工对企业裁员的恐惧以及新团队的融入问题。特别是面临被裁撤的部门,员工出于对自身安危的担心,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当前的工作中,可能会丧失工作热情、迷失方向,进而可能导致员工逃避工作责任。

2、双方企业员工的流失问题。企业兼并重组后会出现组织机构和部门重复冗杂等问题。A公司兼并重组B公司后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员工冗余与部门重复。企业可以结合相应的法律条文,根据实际情况合法出台裁员政策。企业的关键员工,也可能会由于兼并重组后产生的极大不确定性而主动离职。

3、员工重新配置问题。是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将影响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得当,会使兼并重组后的新企业如虎添翼,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就是调高效益、节约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重新配置也是员工面临的艰巨挑战,转岗、失业或继续留任等,该问题将深刻影响到员工对企业忠诚度、认可度以及自身的努力程度。因此,兼并重组后的企业要认真思考员工的重新配置问题。

4、企业文化融合问题。企业文化是基于经营规模、管理模式、人员结构之上的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产物,企业的兼并重组必然会因文化差异而产生员工不配合或抵触等冲突,进而影响人力资源整合工作的开展。兼并重组后的企业若不能尽快处理文化融合问题,将会出现员工沟通困难、心理矛盾、各自为政等后果,进而削弱企业实力,难以实现重组目标。

三、计算机软件企业兼并重组后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

1、调整组织架构、明确岗位职责、注重团队建设。企业重组后应依照重组业务类型,顺应市场运作规律要求,调整组织架构,明确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整合人力资源,注意核心人才选配和团队建设。(1)裁员方案,兼并重组后企业会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提高人力资本效率,其中最常见且被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手段之一就是裁员,以此优化人力资本。但是鉴于企业裁员会对员工在心理和经济方面产生巨大打击,因此要迅速高效裁员以降低对员工的伤害,同时使员工尽快回归到原工作状态。(2)薪酬绩效体系,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要达到“外有竞争力,内有公平性”的效果,其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总体战略实施以及员工个人利益。(3)职责分工,兼并重组后的新部门,要明确岗位需求,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2、注重员工发展,规划职业生涯。人力资源整合的关键工作是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也是员工个人关注的焦点。快速发展的IT行业企业在兼并重组后,为满足其对员工各方面综合素质的高标准要求,需要帮助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以激发其潜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能帮助员工进行自我定位,使组织留住优秀人才的同时培养未来优秀人才,以促使企业长远稳定发展。

3、设置挽留方案,留住核心员工。针对核心员工的留用,兼并重组后企业应设置一套挽留方案。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实行股票期权制度,把关键员工的利益与企业利益结合在一起,避免员工流失、提高员工忠诚度并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目前大部分IT公司都在实行股权期权激励方式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另外,可以实行“金色降落伞”机制,就是当公司被兼并重组时,如果公司员工在合同期未满时被动或主动离职,则其可以获得一笔丰厚的赔偿金,一般为月薪或年薪的数倍。这样一方面可以保障核心员工福利,另一方面有助于减少企业在兼并重组时由人员变动带来的阻力。

4、以培训交流为手段,加速企业文化融合。计算机软件企业应该认识到沟通和交流在重组过程中的重要性,主要包括管理层之间的沟通、管理层与员工层之间的交流、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企业与合作伙伴或最终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内共有的价值观、管理模式、员工行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机制之一。企业重组会给员工在心理和精神上带来较大冲击,如果不能在兼并重组后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沟通,员工很容易出现“并购综合症”。培训能使员工以最快的速度对并购后的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实现双方企业的文化融合。只有用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进行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动力。

四、结语

A公司通过上述人力资源整合措施,克服各方面的差异,解决了重重困难,成功兼并重组B公司,总结出调整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劳动关系有限承继理论、注重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置挽留方案、以培训带动文化融合等多项行之有效的具体整合措施和解决方案。

计算机软件企业的激烈竞争与朝夕万变使很多企业面临兼并重组的问题,本文所提及的成功案例以及通过该案例所总结的人力资源整合措施与对策,将会为今后类似企业的兼并重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屹.汽车企业兼并重组中人力资源整合策略.经济技术,2013.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11

一、成都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成都金牛区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发展总部经济为主线,突出抓好高科园区建设,加快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生产总值314.3亿元,利润总额达18.7亿元;全区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17.5亿元,同比增长14.4%;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1亿元,同比增长20.5%。这些为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一)新型工业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3家,主要分布在高科园区。产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现代医药、饮料食品等四大支柱产业。其中属于新型工业的电子信息和现代医药的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5.31%。2008年,园区工业集中度为71.7%。园区5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52.14亿元,其中园区内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的总产值分别达到70.2亿元、24.8亿元。

(二)产业发展定位明晰,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根据成都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布局和金牛区的实际情况,成都市确定了金牛区“一区一主业”为轨道交通产业。成都市曾有“铁半城”之称,从事轨道交通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数仅次于北京,在全国位居第二位。而金牛区又是成都市从事轨道交通产业单位最集中的区域,有中铁二院、中铁二局、中铁八局、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西南交大等单位。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年产值在800亿以上,金牛区范围内产值在600亿以上,约占全市的75%以上。随着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规划的逐步实施,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产业总部,将加速促进研发及高端制造等高附加值企业聚集。

高科园产业园区的规划是新型工业发展的“催化剂”。属于新型工业的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是金牛区的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以企业44家,占金牛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7%,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31%,销售收入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35.6%,对金牛区工业发展贡献突出。金牛区高度重视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规划高科园区一期产业园区集中打造以科技商务、现代商贸金融服务为一体,以高新技术为特色,以现代服务为业态的“成都西部科技商务中心”,重点突出电子信息服务业,做精做强生物医药产业,为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部经济平稳起步,呈现星火燎原之势

高科园区已初步形成总部项目聚集态势。自2007年以来,单纯生产制造型企业不能再进入高科园区发展,园区围绕总部经济发展方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总部项目聚集和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迄今为止,产业园一期已有黑格中心、雄龙实业、特拉克斯、海南天元等总部楼宇型企业17家,并以其建成的总部楼宇为载体引进总部企业88家;产业园二期已建成西联钢铁物流港总部孵化楼1座,引进总部企业60家。

2008年,园区内部分总部企业或总部楼宇纳税情况良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正逐步增大。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的蓝灵、雄龙、汇源、特拉克斯、黑格中心、西汇商贸等八家总部楼宇已集中了66家企业,2008年实现税收2,825万元,预计2009年实现税收3,300万元左右。由此可见,高科园区的总部经济产出效益整体已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二、成都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转型面临诸多问题

金牛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和总部基地战略的实施,导致金牛区中小企业外迁,影响金牛区工业产值的增长。截止08年底,全区工业企业数比上次普查减少了278户,其中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外迁24家,09年将外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左右,由此,预计将减少产值65亿元,相应减少增加值约17亿元;面对高科园企业多出少进,经济指标下滑的局面,发展方向突显迷茫。

(二)产业凝聚力度不够

金牛区的新型工业产业资源整合力度不足,企业之间没能进行有效合作,导致产业集聚效益没能充分发挥。目前,虽然金牛区的轨道交通产业联盟正在积极组建,但是中铁二院等牵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仍未充分发挥;另外,由于主导产业链的缺乏,金牛区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没能建立起合作平台,未找到资源有效整合的切入点。

金牛区的新型工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没能充分发挥。中铁二院、康弘药业集团、中汇制药有限公司、国嘉生物科技集团、中电10所、中电29所等金牛区新型工业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支撑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企业与金牛区其它相关企业的合作不太紧密,对金牛区的新型工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三)总部经济竞争加剧

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竞争加剧。2007年,根据成都市的统一布局,包括金牛区在内的五城区及高新区全面转型,全面发展总部经济。短短t几年,成都市6大总部聚集区初具规模——高新*区总部聚集区、成华总部聚集区、武侯总部聚12Sn$3Ux8FNpvoYsvoKDc2uptZhE#AQSSAWCpDxeXRdB8Oo集区、青羊总部聚集区、锦江总部聚集区、金CxD5hU7$&牛总部聚集区。由于大多数总部基#2ENwTw4bbsndxmT78&+^tJDsgrsxarTiOf(Nf0u-(@zN63P PZNe6KuA地在发展定位、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对象等诸FJ0O(%JN0sgoK0yijf2+Es)2*b#DRb多方面大同小异,成都总部基地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格局已显现。而金牛区高科园的土地价格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是企业入驻的极大障碍。随着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和成都主枢纽建设的加快实施,金牛区区高科园区的位优势将逐渐消除,竞争优势还将会进一步下降。

三、成都金牛区新型工业的发展路径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而言的,是传统工业结构的优化与工业实力的加强,又是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增强工业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工业发展新路子。布朗(2002)认为,新的工业发展思路和模式,应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史清琪(2003)提出,新型工业化当中的“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二是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工业化,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三是在跨越式发展中实现工业化,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缩短工业化历程。结合我国的国情,我国的新型工业化的特点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笔者认为,以此上述为指导,结合成都金牛区工业发展现状,金牛区新型工业应该以总部经济为主要业态,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丰富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并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实施“1234”工程,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多元组合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新的发展动力。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业态:以总部经济为主要业态;

二载体:以园区经济和楼宇经济为载体;

三产业:规划发展轨道交通产业,支持发展现代医药产业,巩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四战略:实施资源整合战略、产业集聚战略、产业优化升级战略、产业空间拓展战略;

——资源整合战略。一是整合轨道交通产业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资源,打造轨道交通产业联盟;二是整合轨道交通、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资源,加强产业间横向合作,利用互补优势,发展交叉产业。如轨道交通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交融合作可以发展交通电子产业等。三是整合政府、金融、会展、物流、中介服务等相关社会资源,营造企业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四是整合区域外部资源,加强区域间产业合作,做大做强优势竞争产业链。

——产业集聚战略。一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产业链条上相关企业入驻园区,形成物理集聚;二是以项目载体,建立企业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化学集聚;三是通过政府特殊政策引导相关企业集聚,加速产业集聚。

——产业优化升级战略。一是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提高产业信息化能力;二是以企业为中心,构建产学研联盟,通过企业研发、科研院所和高校来创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围绕产业战略链条的培育和延伸、产业链条的优化重组来升级产业。

——产业空间拓展战略。一是要盘活园区的闲置土地资源,有效拓展存量发展空间;二是发展工业楼宇,从立体空间上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三是加强与其他区域的合作,拓展产业空间。

四、结论

成都金牛区地域广阔,高科园区的占地面积位居五城区榜首,是发展新型工业的最佳空间载体。金牛区产业相对集中,成都市确定了轨道交通产业为金牛区的“一区一主业”,西南交大、电子科大、铁二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研发实力强、人才资源丰富,为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因此,笔者建议围绕新型工业的发展思路,金牛区要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规划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大力发展工业总部经济,打造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新兴产业都市;支持发展现代医药产业;巩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并用现代信息技术升级改造传统工业,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提高新型工业对我区经济的贡献度,实现新型工业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基金项目:本文系成都金牛区政府课题——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耿学志,走新型_T-业化道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J].学理论,2008(10)

【2】王彬彬,攀西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2)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12

2.缺乏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

企业预算管理往往只重视预算的编制工作,没有将预算指标分解至各部门,部门没有将预算指标分解至部门所属人员,缺乏对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措施,预算执行完毕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缺乏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企业要重视预算跟踪评价体系,现在许多企业的预算管理是不完整、单一的管理体制,缺乏科学理念性。没有把预算管理关系和工作人员的经验有效的组织起来,只是针对财政支出、现金归纳实行管理,有部分企业建立预算管理只看到利益的一面,没有亏损意识。还有的是因为把财务经济和预算管理混合在一起,觉得可以把财务经济和预算管理相互放在一起进行管理。这些管理体制是缺乏缺乏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形成管理的缺失,导致预算管理在企业上发挥不了作用。

3.领导对预算工作不重视,影响预算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

实际上,很多企业对预算只是存在表面上的理解,其实预算是企业对以后的活动、生产经营进行的一种规划,就是说在企业固有的生产经济基础上对未来进行的一项计划。由于领导对预算工作不重视,影响预算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只要企业合理运用现在经济条件和企业的资料,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预算管理目标,从企业全局出发,做好预算管理工作。但是,现在的企业就是缺乏预算管理目标,没有合理运用现有的资料和经济条件去对企业未来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导致很多企业缺乏科学性的战略目标。

二、企业预算管理的应对策略

1.建立完整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企业要从指导预算的方向出发建立完整预算管理组织体系。要做到服务、完善、服从企业的预算管理,成为企业指导性的战略手法。企业制定完善的预算管理理念,首先要通过市场调查,得出合理的预算管理资料,再结合企业环境和目标去制定预算管理理念,预算管理理念的确定要使预算管理体制相互连接起来,要有长远的预算管理发展方向。最后,要以市场为主去制定理念,现在很多小型企业都是以市场为主要发展方向,所以企业的预算管理也属于销售管理。从销售管理的根本去制定管理理念,从采购、生产、人工预算、材料、运费、固定资产、资金流动等去进行预算制定。还有,我国的市场经济变化莫测,企业树立完整的预算管理理念时,要以市场为依据,制定有弹性的预算管理体制,给企业和市场留有一定的反弹位置,减免企业预算风险,提高市场应对能力。

2.构建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

运用科技创新手法去建立新的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是企业预算管理发展的主要目标。要对预算采取编制时,企业就要把所有的财务分配信息通过核算得出完整的结果,要从每个不同部门出发,了解实际情况去进行研究调查。最后总结企业环境和实际情况去编制预算管理体制,要运用创新的手法去进行编制,并实施跟踪评价,摒弃传统的管理思想,做好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所以,公司要积极对预算管理进行总结和分析,不断去了解企业发展的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预算跟踪评价体系。

3.领导重视企业预算总结分析、执行预算管理

企业在下达预算管理工作期间,要明确预算目标,完成工作后要重视部门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总结和分析,做好考核预算工作。许多企业在预算管理上只重视调整和预算报表的工作,忽略预算过后的总结分析和执行过程。在预算管理中执行过程是企业的首要任务,其次企业要通过管理人员的总结去了解企业预算存在的问题,同时,企业要重视预算执行过程,在执行期间发现问题所在。企业在落实执行时要明确好执行目标、方向、措施,其执行的主要工作是不是从预算方向出发,然后各部门是否配合执行工作任务以及协调性,结束后是否对执行进行总结和分析。最后,在总结期间要结合企业的环境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去进行分析,内容是否具备企业环境问题、预算根本、原因、解决方案等去进行分析,在总结过程中要按照原则出发,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条件,这样有助于合理的进行预算管理。企业还可以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预算评价,把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和执行预算的成绩相互结合起来,办好惩处奖项,运用经济手法去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调动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有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合理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整合企业工作总结篇13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3-0140-03

一、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1.专业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十二五”时期,随着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网企业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深入贯彻落实、主多分开以及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的要求,对电网企业的用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打破单一用工数量预测向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需求数量、结构和质量预测工作就成为人力资源规划和计划工作的必然趋势。

从具体人力资源业务来看,现有电网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虽然能够从战略高度思考和谋划人力资源队伍发展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全局,但人力资源规划预测不能与生产经营发展密切结合,形成具体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劳动定员管理作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有效方式,严格按照电网定员标准执行,但与现有的实际用工不能有效结合,影响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近年新员工招聘更多依据超定员情况进行配置,但不能有效地与超缺员岗位所需素质要求匹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科学、合理、全面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解决人力资源配置问题,而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设计正是从用工总量、人员结构和员工素质三方面全方位进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2.专业管理的范围和目标

本项目根据企业战略与经营发展要求,以“控制用工总量、优化员工结构、提升队伍素质”为根本出发点,建立人力资源总量、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需求预测模型,从数量、结构和质量三个方面进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并实现控制人工成本、提升效率及效益的管理目标。

以控制用工总量为目标,在分析业务增长对用工需求的基础上,研究用工总量与其影响因素(关键驱动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分析生产效率提升对用工需求的缓解作用,采用数理统计与经营管理策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兼顾业务发展和效率提升的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实现“用工总量需要多少人”的预测目的。

以优化员工结构为目标,在深入分析各专业用工数量与影响因素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将预测的用工需求总量向下分解到各专业,以明确各专业的用工需求量;结合人员配置率,将各专业的用工需求预测增量进一步向下配置到各下级单位或各二级单位,建立兼顾业务发展和用工实际需求的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实现“各专业、各机构需要多少人”的预测目的。

以优化用工策略、提升员工素质为目标,根据业务的核心程度划分对应的用工类型,明确用工总量中长期职工、农电用工、劳务派遣用工的需求数量,并进一步确定可以采取业务委托形式的用工数量,在明确长期职工需求总量的基础上分析各下级单位或各二级单位长期职工的需求数量,并对新进长期职工的学历要求、毕业院校要求和学科专业要求等进行分析,以形成新进长期职工补员的素质需求预测;根据各下级单位、各专业人员配置率、各专业与电网安全生产的关联程度、各专业的专业弹性系数和各单位区域核心地位等四方面因素设计“补员优先级指数”,明确各下级单位新进长期职工补员的优先顺序。最终建立完整的素质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实现“需要什么样的人,采取什么样的补员方式”的预测目的。

3.专业管理的指标体系

综合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和素质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建立能够控制用工总量、平衡用工配置、优化员工队伍、规范用工策略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

二、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1.专业管理工作的流程图

2.主要流程说明

(1)流程一: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流程。

第一步:设计电网企业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具体步骤包括:首先,收集并整理数据,包括按照数据收集标准化模板收集数据、修正数据、分类汇总数据、整合数据和统一数据量级等步骤;然后,筛选指标并降维,包括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步骤;最后,设计模型并进行需求预测,包括设计总量需求预测主体模型和效率提升调整系数、验证模型并进行需求预测等步骤。

第二步:设计集体企业和多经企业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

第三步:合并电网企业、集体企业和多经企业的需求预测结果,形成完整的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结果。

(2)流程二: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流程。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的设计与预测主要针对电网企业。

第一步:设计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具体步骤包括:首先,收集并整理数据,包括按照数据收集标准化模板收集数据、修正数据、分类汇总数据、整合数据和统一数据量级等步骤;然后,筛选指标并降维,包括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步骤;最后,设计模型并进行需求预测,包括设计各类用工(经营类、管理类、技术类、技能类和服务类)和技能类各专业用工需求预测模型、设计调整系数、验证模型并进行需求预测等步骤。

第二步:进行补员配置,将各年度、各专业的补员数量分配至各市州单位及下属各二级单位。

(3)流程三:素质结构需求预测流程。第一步:划分用工类型。梳理和划分企业业务及对应的用工类型,并明确“十二五”期间各年度、各用工类型的占比情况和用工数量。

第二步:结合总量需求预测模型和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分析预测“十二五”期间对长期职工补员的数量要求和素质要求(包括新进人员的学历、毕业院校和专业等要求)。

第三步:分析长期职工新进人员的补员优先级。

3.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人力资源保证

一是精心做好前期数据收集整理工作。充分认识模型设计前期数据收集的真实性、完整性,分两次从两个层面(即专业部室和基层单位)对历年生产经营数据、用工数据、分专业用工数据和退休人员数据进行了收集、核实和预测。在数据的整理上,以2012年单位个数为基准年度,向前向后核减核增单位数据,保持连贯性;对历史数据按比例进行加权汇总;统一数据量级,消除不同驱动因素间数据量级差异较大的情况;采用对所有指标数据取自然对数的方式,缩小数据间量级差异。

二是应用SPSS进行指标筛选与降维。为确保关键驱动因素选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应对已收集的大量指标进行筛选,选取与用工总量相关程度较高的指标参与最终建模。同时,对已选取的指标进行降维处理,进一步减少建模过程中自变量的数量。首先借助SPSS软件分析,运用关键因素驱动法、专家研讨法等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从中选取输电线路长度、变压器数量、配电线路长度、营业户数、固定资产等5个关键驱动因素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并降维处理,消除自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获得公因子方差、解析总方差和成分系数矩阵参与建模。

三是对模型进行曲线估计。通过SPSS软件将提取的公因子与用工总量进行曲线估计,得到各种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情况下,选取拟合度较高的几条线代入公式进行试算,从中选取差异率较小的曲线作为备选曲线,最终从多个曲线中筛选出最合适的曲线作为主体模型。某电网企业确定的曲线模型及主体公式为:

其中 Y:用工数量;f:公因子。

六是对模型设计进行调节系数设计。由于在主体模型设计过程中只考虑了生产经营增长因素对用工总量的影响,未考虑效率提升因素,因此特设计效率提升调整系数对由主体模型预测出的用工总量进行调整。经调整后得到人力资源总量需求预测模型的公式如下:

其中,P:用工总量;f:公因子;k:效率提升调整系数。即:

七是依据结果对用工总量验算和测算。首先模型对企业历史用工总量数据进行验算,以验证模型计算结果。如测算结果与实际用工总量差异较大,则需要重新对模型进行调整。如测算结果与实际用工总量差异较小,即可对目标年度的用工总量进行预测。

八是预测各专业的用工需求并与总量预测吻合。依据总量模型的建模方法建立各专业结构用工需求,运用专业弹性系数对总量和结构之间的差异进行小幅修正,通过调整后得到的人员结构模型的汇总结果与总量模型预测结果一致,做到总量预测与结构预测之和差异为“零”。

4.专业管理考核与控制

一是通过“人员结构需求预测模型”预测得到的各类别、各专业人员用工总量之和与“人力资源需求总量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一致。通过补员配置,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引导基层位员工配置逐步平衡,员工分配更加科学合理。

二是控制管理人员配置,严格按照企业定员标准配置管理人员,确保管理人员不超编。管理人员每年只补退休,不新增;专业管理人员按照技术、技能和服务人员比例配置,技术管理人员按照技能人员比例配置。

三是生产技能人员在模型预测和效率调节基础上,进一步采用专业弹性系数对个别配置率较高的专业进行调控,每年保持较小的、相对均衡的增长幅度。随着农网技术改造的逐步开展,乡镇及农村配电与营业专业用工逐渐实现业务委托。

四是在明确“用工总量需要多少人”、“各专业、各机构需要多少人”后,进一步明确“需要什么样的人、采取什么样的补员方式”,建立员工素质结构需求预测模型。根据业务开展需求,分析各项业务对新进长期职工毕业院校和学科专业的要求,明确新进长期职工的补员优先顺序。

三、评估与改进

1.专业管理评估及结论

本项目主要研究了2009~2015年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对影响人力资源的主要设备因素的统计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对目标年人力资源需求总量、结构、素质进行预测,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一是用工总量得到严控,全民工、农电工和劳务派遣用工总量下降。运用SPSS软件,通过对大量备选驱动因素进行分析,选取了输电线路长度、变压器数量、配电线路长度、营业户数、固定资产五个指标作为关键驱动因素,以2009~2011年的数据作为历史数据,选取对数曲线,成功建立电网企业主体预测模型。考虑效率提升因素,设计效率提升调整系数对根据主体模型预测出的用工总量进行调整,运用总量模型预测了2012~2015年的用工总量,通过比对2012年的预测数据和定员数据,有效控制预测误差在1%以内,达到严格控制用工总量的目标,实现了“用工总量需要多少人”的预测目的。

二是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基层单位人员配置趋向合理。根据各专业的业务特点和发展需要,对管理岗位采用定额法,保持经营管理岗位人数不变,专业管理和技术管理岗位采用按照生产服务岗位增幅的一定比例增长;供电企业九大生产岗位采用关键驱动因素法;对于发电生产和送变电施工生产岗位采用趋势外推法,保持历史年度趋势不变。最后,运用专业弹性系数对总量和结构之间的差异进行小幅修正,建立了各个专业的用工结构需求模型,通过调整后得到的人员结构模型的汇总结果与总量模型预测结果一致,使总量预测与结构预测之和差异为“零”,保证了所建立的各个专业用工模型的准确性。并依据各专业的预测增量,结合年度预计退休人数及人员晋升情况,对预测年度各专业按照各专业的配置率将补员人数分配至各市州单位、直属单位乃至各个二级单位,使得供电企业技能岗位整体配置率得到控制,同时保证了关键核心业务配置,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基层单位人员配置趋向合理,实现了“各专业、各机构需要多少人”的预测目的,达到了优化员工结构的目标。

三是新进人员素质要求清晰明确,补员招聘计划科学严谨。采用专家研讨法划分核心与非核心业务,计算出长期职工和非长期职工的需求量,非核心业务上的劳务派遣用工通过业务外包减少数量,实现了“三降一升”,即电网企业长期职工用工数量降低、农电用工数量降低、劳务派遣用工数量降低、劳务派遣转业务委托用工数量上升。运用关键驱动因素法构建素质模型,预测“十二五”期间新进人员学历结构,通过专家研讨法制定毕业院校和学科专业要求。应用SPSS的聚类分析功能分析补员优先级,将各单位新进长期职工按专业划分补员优先级,分为A、B和C三级,表示补员的优先顺序,以确保将有限的新进长期职工优先补充到最关键、最紧缺的单位及专业,建立了完整地素质预测模型,对招聘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从而实现了“需要什么样的人,采取什么样的补员方式”的预测目的,达到了优化用工策略,提升员工素质为目标。

四是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设计是在电网企业劳动用工策略发生重大调整的深刻背景下启动的,这项工作取得的成果是对滚动调整“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规划和制定年度用工计划的重要依据。在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将积极践行“效率优先”的用工策略,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加强优化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升企业用工管理水平。

2.专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模型设计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需待改进与完善:

一是在进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设计前期历史数据收集中,相关数据的历史延续性很重要,由于各年份统计口径的变化、相关数据报表来源等因素会影响预测的准确性。因此,对历史数据的口径、特殊年份数据调整都需进一步完善。

二是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设计中涉及的预测基本方法与步骤在实际操作与应用过程中,如遇某些特殊情况需要对模型预测方法与结果进行相应调整是必然的,例如2012年多数电网企业进行了“五大”机构调整工作,如不进行调整,其通过历史数据建立模型所形成的各项预测结果就会与实际情况产生较大差异,从而影响未来预测结果的实用性等。

三是当政策性调整仅发生在下级单位间时,需对调整年度和未来预测年度的补员配置及新进人员素质要求的预测结果进行调整。当政策性调整或其他客观影响不仅发生在下级单位间且会对用工总量和各专业用工数量产生影响时,需从总量和结构模型预测结果开始进行全面调整。

四是在基层单位推广应用中,各样本点的采集受各级层单位分布不均衡影响,其预测的数据也会与实际相差较大,会影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的推广应用。

3.今后的改进方向或对策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模型设计是以电网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为基础,以人力资源集约化发展为导向,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预测模型,通过模型分别对“十二五”期间电网企业的人力资源总量、人员结构和素质结构进行分析和预测的方法。如按以下原则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可滚动修订各单位“十二五”人力资源规划,并在各单位推广应用,保障用工总量的供给,以保证电网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以战略导向为原则,充分依据电网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按“控制用工总量、优化人员结构、提升素质结构”的规划要求,优化用工策略,降低用工风险。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