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实用13篇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1

小班 个别化学习 材料投放 有效策略

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活动作为幼儿教育重要的一部分,能够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对幼儿大脑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3-4岁的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兴趣,有动手尝试的愿望,因此小班美工区学习材料的投放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投放材料才能使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有效,激发幼儿兴趣,这也是相关工作者研究的主题。

一、投放材料应体现主题性

目前,小班美工区材料投放难度较大,材料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不受幼儿的欢迎,美工区常常被忽略,因此为解决此种问题,小班美工区的材料的投放应根据活动主体进行更新和补充,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案例分析1:

某小班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的主题为《下雪啦》,让幼儿创作“小雪花的样子”,首先教师为孩子们准备好了小雪花样子的模版,同时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颜色的画棒,通过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为小雪花涂上不同颜色,开始孩子们对涂颜色并不感兴趣,因此我们增加了一些实物,收集了许多有雪花图案的帽子和手套,并挂在了美工区的墙上,供幼儿欣赏和观察,同时可以让幼儿进行试戴,我们发现这些实物的增加,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因此我们让孩子选择喜欢的帽子和手套,并提供毛线、颜料、棉签以及皱纹纸等材料,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手套和帽子,并为帽子上的雪花图案进行上色,这时孩子们非常有兴趣,手套和帽子完成之后,对帽子上的雪花图案涂上了丰富多彩的颜色,这样不仅使幼儿完成了这次活动的任务,还加强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二、材料投放应具有趣味性

小班美工区材料的投放应具有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但是由于小班幼儿的缺乏丰富的知识,所以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小班美工区材料应分层投放,同时应不断的增加和更换材料,从而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2:

在《风车》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收集了许多废弃的材料,并把这些材料应用到风车制作中,这样做不仅环保,还节省材料,刚开始所有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制作风车,但是随后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制作风车失去了兴趣,于是我们对材料进行补充和更新,如卡通电风扇、扇子等材料,让孩子做更多新奇的作品,并引导幼儿探索不同风车制作的过程,从而重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幼儿体验到不同的乐趣。

三、材料的投放应凸显年龄性

(一)创设真实情境

活动真实情境的创设,对提高幼儿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突出,有趣、丰富的操作材料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因此游戏活动需要教师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并利用游戏材料组成一个连贯的游戏情节,增加个别化学习活动的真实性和趣味性,让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中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体验游戏的快乐。

(二)游戏内容贴近生活

根据上海的《课程指南》的要求,小班个别化学习活动应贴近生活,活动内容应具有真实性、生活化等特点,由于幼儿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认识不足,因此个别化学习活动主题应是幼儿所熟悉和理解的,不应选择难度大、不易理解的活动主题,游戏中材料的选择也应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

(三)提倡自由、自主、自发的游戏

游戏需要幼儿自由、自主、自发的活动,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游戏经历,这样才能使幼儿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有效。

案例分析3:

在个别化学习活动《小手掌大本事》中,幼儿对活动中印小手的活动很感兴趣,在活动评价时,我让每个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让幼儿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的小手做什么了”,幼儿回答:“印小手”,然后,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你把小手印在哪里了啦?”,幼儿回答:“盘子上”,之后,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印在盘子上变成了什么?”,幼儿回答:“花”,由于在活动之前我在纸上已经画好了一个盘子,并认为孩子们在提出第一个问题时,就能说出用小手做成了花,孩子们的回答使我明白孩子们把印小手只当成一个游戏,并不是为装饰盘子。

【结 语】

总之,小班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到快乐,懂得更多的道理,因此小班美工区个别化学习材料的投放应体现游戏的主题性、趣味性,同时材料的投放应凸显年龄性,同时一切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创设真实的个别化学习活动的情境,为幼儿提供自由轻松的活动氛围,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2

因此,综合上述两种材料投放方式再加一点教师的思考,就变成了“巧选材料”。一般的分类我们可以按幼儿年龄分,或按材料玩法分,其实还有很多分发,可以给美术个别化学习带来全新的面貌。

1.储藏性收集。日常可利用的废旧材料,按照点、线、面、块的方式分类。这类收集方式方便教师的空间整理和收纳,便于幼儿取放材料,形成一定的有序创作。

2.针对性收集。可以根据主题活动带领幼儿有针对性地收集制作材料。如,在“秋天”的主题中,可以收集树叶,观察秋叶的形状、颜色,并指导幼儿对树叶做出归类收藏等。此类收集方式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幼儿美术区角活动的目标达成度颇高。

3.社会资源性收集。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特色型收集。可以结合学校、班级的特色文化,投放各种特色材料。此类材料的收集将某种特色资源融合在区角中,促进班级整体环境的表现、表达,更让幼儿在使用材料时更具归属感和创造力。

二、美术个别化学习中:细――引导暗示细

除了材料的巧妙选择外,教师的引导策略也是需要推究和思考的,在此,我以一位教的引导策略为例,讲述美术个别化学习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引导暗示细。

教师所在年龄段为大班,在美术个别化学习中创设折纸、剪纸活动。由于班级幼儿有一定折纸经验,但是较难的折纸还不够熟练。因此,教师将折纸的每个步骤都通过简笔画图例的形式展现在个别化学习区;为了满足部分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将折纸的每个步骤的折纸模型展示在个别化学习区;为了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创作需求,教师将折纸的图例、步骤模型上贴上“星星”,以区分这项折纸的难易程度,幼儿可以根据星级难度自由选取。

相信从案例中不难发现,这位老师的美术个别化学习在引导上特别细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隐性指导。教师的指导隐藏在图示案例中,细致的步骤图节省了教师说教的时间,让幼儿的美术个别化学习根据挑战性和趣味性,幼儿在反复琢磨的过程中掌握了折纸的技能。(2)关注幼儿。细致地观察到幼儿同年龄段发展的不同差异,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的引导。根据幼儿每个年龄段艺术活动侧重点不同、欣赏水平不同、表现水平不同、想要表达的内容不同的特点,指导幼儿形成多样化、个性化、创作表现佳的美术作品。

三、美术个别化学习后:美――作品呈现美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该和幼儿一起用图画和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然而当我们把画作高高挂在墙面的时候,我们重视了美化环境,忽略了幼儿欣赏和彼此学习的过程。所以,作品应该有动态美和静态美的呈现。如案例“春天来了”主题背景下的美术个别化学习活动“彩泥变变变”,我以陶泥作为主材料,在美术区中大量地投放该材料,让幼儿进行创作。

1.平面式。刚开始,我想到了垫板,让幼儿在垫板上搓陶泥,完成后,一张垫板就是一幅春天的画。而垫板可以竖着放在橱上。但后来发现,这样的方式单一,且不够美观。

2.半浮雕式。结合幼儿园生活化美术特色,我提供了一次性的纸盘,让幼儿自由选择,在纸盘上用陶泥进行创作。白色的纸盘虽然使作品有颜色的对比冲突,且富有立体感,但纸盘局限了作品的空间,也限制了能力强的幼儿的想象空间。

3.开放式。我结合春天的主题内容,将美术区中的一块橱的背面作为一个大的底板背景,创设了一棵柳树、一条小河的简单情景,让幼儿用陶泥在此板上直接操作,捏出与之相关的各种景物。这样开放式地呈现,既作为幼儿的操作墙,又是一块很好的幼儿自主创作的主题墙,一举两得!

4.立体式呈现。陶泥投放一段时间后,幼儿有了经验,出现了立体的作品,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些作品,我对于美术区中的阶梯式橱面做了一些调整。幼儿的陶泥作品完成后,可以自主陈列在草地上。而有了这个自由的空间背景,幼儿的想象空间也扩大了,他们可以自由想象搓出各种人和物,自主摆放组合。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3

皮亚杰曾说:“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学习性区域游戏中的材料特别重要,不同材料包含不同教育意义,提高幼儿不同能力。那么,到底如何才能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呢?我们也在不断思考与改进,下面是我的一点小意见,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材料投放请家长共同收集

学习性区域游戏中材料的投放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根据主题内容变化而变化的,而且投放的材料有一定的针对性,会根据幼儿能力强弱投放。每次投放材料前我都会思考:我该投放什么材料呢?这些材料能提高幼儿哪些能力呢?我将划好的各个区域写出来,如益智区、美工区、生活区、科学区、阅读区、建构区等,再一一调整。材料投放一定要有目的,不能想什么放什么,所以每次收集材料我都会考虑很久。如开展小班主题“亲亲热热一家人”时,根据主题在益智区中放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照片,请幼儿根据他们的性别排序,这个游戏针对能力比较差的幼儿,可以在游戏中了解男生和女生。我在这个区中还投放了各种全家福,请幼儿根据全家福中的总人数进行配对,锻炼孩子们点数配对能力。这些材料都是需要家长配合帮忙收集的。

二、材料投放注意安全性与环保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我选择材料就从幼儿身边找起,要是幼儿熟悉的,这样孩子们就会感兴趣,如一些废旧材料的利用。因为幼儿玩游戏比较随意,玩具抓起来就抱、就玩,所以对于材料的安全与环保,我是特别在意的。每次投放材料之前,我都会仔细检查,不管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学习性区域游戏中投放的材料不能有很小的珠子、很尖的玩具等。因为幼儿园孩子年龄小,缺乏一定的识别能力,小的珠子孩子们可能觉得好玩而塞进鼻子、耳朵或吞到肚子里;尖的玩具容易戳伤幼儿等,非常危险。当然,合适的材料也不是随意投放的,投放前都会请阿姨擦干净,可以洗的还要清洗消毒,保证材料干净,保证幼儿身体健康。

三、材料投放有趣味性

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学习性区域游戏中提供的材料会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如果学习性区域材料投放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操作性强,那么就可以看到幼儿在区域中生动多样的、富有创造性的游戏行为。实际工作中,结合主题投放的且注重孩子学习性的操作材料往往缺乏一定的趣味性,使很多孩子在老师刚投放时兴趣比较浓厚,可玩过一两次后逐渐失去兴趣。如小班生活区中我投放了海绵纸制作的各种纽扣的练习板,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刚开始,孩子们感觉比较新鲜,可是玩过一段时间后就丢在一边。于是我就进行了改进,利用不织布制作各种颜色鲜艳的小鱼,请孩子们为小鱼插上鱼鳞;投放各种不织布制作的水果,请孩子们练习扣扣子。我将不织布制作成各种幼儿喜欢的动植物,不仅满足小班幼儿对颜色的视觉欣赏,吸引幼儿的兴趣,还能锻炼孩子们的操作、动手能力。

四、材料投放有层次性

新《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学习性区域游戏中幼儿处于自由、放松的状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区域活动内容。幼儿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幼儿的能力都不同,老师要考虑周到,为每个幼儿着想,既考虑能力强的幼儿,又考虑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层次性材料,使每个幼儿在现有水平上都有所提高。因此,在学习性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上,一定要满足幼儿的个体差异,材料既要简单又要复杂。如在小班益智区中,我投放了图形卡车和各种各样的图形,请幼儿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排序,利用一种图形对图形进行分类;利用两种图形进行一隔一、一隔二排序;也可以利用三种图形进行一一排序等,从简单到复杂,各层次幼儿都能参加。这些层次性材料的提供满足了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使幼儿在现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五、材料投放有选择性

学习性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是整个游戏的关键,老师除了给每个游戏提供必需玩具外,还可以提供一些由幼儿自由选择的游戏材料,使幼儿生成自己做游戏的需要,但也不是材料投放得越多越好,有时候投放的材料过多,反而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我在投放材料的时候是有计划、有针对、有选择性的。如小班有一个活动主题是《六个好宝贝》,其中有一周的内容全是围绕小主题“眼睛”,那么我在科学区投放了万花筒、放大镜、各种豆子等,请孩子们利用眼睛探索这些事物的奥秘,让孩子知道眼睛的重要性,与眼睛无关的材料则全部收起来下次再摆放,这样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有针对性地选择玩具,还与主题相结合,复习巩固活动中的内容,让孩子了解更多与主题有关的知识。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4

开展区域活动是实施主题课程的一个重要形式。在班级主题课程中,并不是所有活动都适合用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依据班级主题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筛选出其中适合幼儿个别化学习的内容放到区域活动中进行。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幼儿个体间在兴趣、需求和能力方面差异较大的内容;二是幼儿通过看图片、看视频、操作材料等就可以自主学习的内容;三是幼儿必须在不断探索、反复操作中,通过与材料的充分互动,才能获取经验的内容。上述三类课程内容如果放在相应的区域中,由教师提供多元的、难易程度不同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开展自主学习,则能更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

如,在大班关于“秋天”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将美术活动“画秋天的树”放到了美术区,原因是教师经过分析认为,大班幼儿对于树的经验已经相当丰富了,能够自己感知、欣赏各种关于树的美术作品了,也会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艺术表现了。再者,幼儿之间能力水平有差异,绘画所需时间大不相同,集体教学活动会导致有的幼儿难以尽情发挥,而活动一结束,所有颜料和工具都要收掉,既浪费材料,又浪费时间。如果将此活动放到区域中进行,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教师只需提供三类物品:(1)将各式各样关于秋天的树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张贴于美术区桌上或墙面上,便于幼儿自主欣赏、学习。(2)各种颜料、画笔、画纸等绘画工具和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3)架子、夹子等展示用具,便于幼儿自己将绘画作品及时展示出来。又如,在大班开展主题活动“祖国”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了学习民族舞的内容。教师将各民族舞蹈视频投放到音乐区,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欣赏或学习。有些幼儿能力强,每次进区学习一种舞蹈,很快就将几种舞蹈全学会了;有的幼儿特别喜欢蒙古舞,每次进区只学习这一种舞蹈。再如,中班幼儿在探索“泡泡”的活动中有一项学习用吸管吹泡泡的内容,幼儿必须亲身实践、多次尝试,才能慢慢建构起关于如何吹出泡泡、如何吹出大泡泡、如何长时间地保留泡泡等经验。为此,教师将这一内容放到科学区,让幼儿自主探索。这些做法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幼儿差异化学习的需求。

(二)学科领域内容

教师在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时要确保幼儿通过与材料互动所获得的经验不是零散的、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且有前后联系的。为此,教师可依据每一学科领域的内容,系统地来设计与投放材料,保障每一学科领域的内容有层次地在区域活动中得以落实,避免遗漏。这样做还可以促使教师对每一学科领域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梳理,使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更敏感,指导更灵活,支持更有力。

为此,我们在数学区按“数与量”“图形与空间”两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健康区按“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科学区按“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三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音乐区按“歌曲”“舞蹈”“打击乐”“欣赏”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美术区按“绘画”“折纸”“泥工”“手工制作”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语言区按“倾听”“表达”“阅读”“书写准备”四个内容系列来提供材料。在小、中、大班,同个区域同一系列的材料会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内容上也会有不同的侧重。如,小班阶段在语言区虽然也有“书写准备”方面的内容,但更侧重于“倾听”“阅读”和“表达”方面的内容,且“表达”也更侧重于口语表达。在“书写准备”方面,教师只是会提供一些纸笔,一方面满足幼儿用涂涂画画的方式来表达的兴趣,另一方面满足幼儿模仿成人书写动作的兴趣,为中大班的“书写准备”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到了大班,“书写准备”就成了语言区的重点内容,教师会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提供相应材料,创设前书写环境,引导幼儿逐步学习用图画、符号等来“写”《好书推荐》《读书笔记》《学习计划》《班级日记》等。由于每个学科领域的每个系列都包含丰富的内容,所以,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还要注意每个系列中内容的全面性和多元性。如,在语言区的“倾听”系列中,教师提供的材料既要有故事,又要有儿歌、儿童诗、语言游戏等。“表达”系列既要有前书写表达,也要有故事、儿歌表演等;既要有经典的故事、儿歌等,也要有幼儿自己创编的故事、儿歌等。“阅读”系列既要有故事书,也要有科学类图画书、百科全书和适合幼儿阅读的杂志等。

(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教师设计与投放区域活动材料的一个重要依据。只有满足幼儿当下的兴趣和发展需求,才能吸引幼儿主动积极地与材料互动,实现自主化发展。

1.时刻关照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区域活动的主人

(1)了解幼儿的兴趣。采取定期讨论的方法了解幼儿喜欢什么内容、什么材料,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幼儿共同收集材料。如,教师在一次和大班幼儿讨论时,了解到他们最近对“怪兽”非常感兴趣,想要在美术区画怪兽,做怪兽玩偶和面具。在和幼儿讨论要用到哪些材料时,幼儿提出,怪兽就是要怪,所以什么材料都可以。他们说:“蛋壳、小球、饮料瓶子、罐子、纸袋、纸盒都可以,这些材料我们可以自己从家里带来。”第二天,孩子们就将家里的废旧材料都带来了,教师又提供了画笔、浆糊、双面胶、透明胶和各种颜色的纸等。那段时间,男孩们几乎每天都到美术区利用这些材料创作各式各样的“怪兽”。

(2)采纳幼儿的建议。幼儿常常会期望表现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或内容。如,有幼儿在观看元旦运动会上一位家长表演的太极拳后,向班上教师建议将表演视频放到音乐区供他们学习。教师立刻采纳了这一建议,还和幼儿一起从网上搜索并剪辑了一套更适合他们的太极拳视频投放到音乐区,供他们欣赏和学习。

(3)发现幼儿的新兴趣。教师要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使用材料的情况,由此发现提供的材料是否合适,幼儿有什么新的兴趣,从而调整现有材料或投放新材料。如,教师在观察大班科学区活动时,发现幼儿已不满足于按多米诺骨牌原有的玩法玩,而是喜欢将多米诺骨牌向上叠加,还自发地和同伴比试谁叠得高。由此,教师在科学区投放酸奶罐、面包盒等更多“叠叠高”游戏材料,满足了大班幼儿不断接受挑战的愿望。

2.根据本班幼儿发展需要提供材料,弥补幼儿发展中的不足

(1)依据本班幼儿在阶段性发展评估中的不足来投放材料。如,小班的一位教师根据幼儿在上学期末的健康评估中呈现出的整体运动能力较弱的情况,调整健康区的材料,不仅安排了锻炼手部小肌肉的活动,还专门设置了大肌肉运动区:利用大纸箱做了一个长长的转弯的“隧道”,引导幼儿带着自己的玩具小车钻隧道;利用矿泉水桶和PVC管制作“蹬架机”,引导幼儿躺在垫子上通过用腿踢蹬使水桶转起来,从而吸引幼儿每天主动到健康区进行锻炼,发展运动能力。

(2)依据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展情况的观察诊断来投放材料。如,小班的一位教师在语言区投放了和集体活动中学过的儿歌、故事相匹配的纸偶等操作材料,希望幼儿边讲述儿歌或故事边操作。可是教师观察两周后发现,大多数幼儿只摆弄材料不讲述。教师分析,幼儿并不是不想讲,而是对这些儿歌或故事的内容不够熟悉,不知道如何讲述。于是,教师又提供了若干播放器,一个播放器播放一首儿歌或一个故事,这样,幼儿可以跟随录音一起讲述,由一开始的只讲自己熟悉的句子和对话,到后面可以完整地讲述。正是由于教师发现了幼儿的需求,及时提供支持性材料,才推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

(3)关注不同群体幼儿的发展需要。如,教师发现,音乐区中提供的舞蹈方面的材料有点偏女性化,无法满足那些对舞蹈感兴趣的男孩的发展需要。于是,教师在提供民族舞视频材料时,特别搜索并剪辑了适合男孩学习的粗犷、阳刚的舞蹈,从而吸引了男孩积极地进音乐区来学习舞蹈。

二、教师对于材料投放的几点疑惑

(一)材料是一次性投放还是累加式投放

依据我们的实践经验,两种方式都可以,但要注意,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应保证每个区域中的活动材料是充足的,班级所有区域的活动材料总的数量和种类也是充足的,要让每个幼儿都有选择的余地。一般来说,我们会以全班幼儿平均分到每个区域参加活动为前提来准备材料。如,我园一个班幼儿是30~35人,每个班有数学、科学、语言、美术、音乐和健康六大区域,这样,每个区域至少应能容纳6名幼儿同时参与活动。我们会依据活动内容的新旧程度,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以及材料准备的难易程度等,决定是先投放某种材料,然后逐步加入新的材料,还是一次性将不同种类的材料同时投放下去。如,在大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一般采取一次性投放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等不同内容的材料,然后逐步替换和增加材料,以满足不同兴趣、需求和能力的幼儿进行差异化学习的需求。当我们希望所有幼儿近期都能够去探索一种新材料、获得新经验时,我们会投放足够数量的这种新材料,但不会撤掉其他材料,这样,幼儿探索过新材料后,还可以进行其他感兴趣的科学探索活动。而对于中班语言区故事表演的材料,我们是累加式投放的。幼儿学过一个故事后,教师就将相关的头饰、道具等投放到语言区,随着幼儿学过的故事越来越多,语言区始终有新材料不断加入,既满足了有些幼儿对新材料的渴望,又延续了有些幼儿对旧材料的兴趣。

(二)教师辛辛苦苦做的材料孩子不喜欢怎么办

许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准备的材料投放到区域中后,幼儿一点儿都不感兴趣。这时,要把材料撤掉吗?我认为,教师先不要感到沮丧,也不必立刻撤掉材料,可通过观察和询问,了解幼儿为什么不感兴趣:是因为难度太大还是难度太小,是不是游戏性不强……了解了原因就可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了。如,小班一位教师在数学区墙面上制作了一块“海底世界”游戏板,板上画了大小不同的鱼吐出大小不同泡泡的场景,每个泡泡都是教师截取不同口径瓶子的瓶口粘在板上做成的。教师提供了与之匹配的瓶盖,引导幼儿将其一一拧上以形成完整的“泡泡”。谁知,该材料投放后去玩的幼儿不多。教师观察发现:由于材料置于墙面上,与幼儿平时习惯的拧瓶盖的角度有差异,使得幼儿感到很难拧,不容易获得成功体验,而且,幼儿似乎更喜欢往瓶口里塞东西,而不是拧上瓶盖。于是,教师将游戏板移至桌面上,在保留一部分瓶盖“泡泡”的同时,增加了嵌入式“泡泡”和不同形状的嵌入式“礁石”,降低了幼儿拧瓶盖的难度,加入了幼儿喜欢的嵌入式操作,使活动更适应幼儿当前的小手肌肉动作发展水平,满足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和发展的需求。

(三)孩子对材料厌倦了怎么办

如果发现幼儿厌倦了原有的学习材料,教师可对其进行升级改版。一是改变规则,以增加难度。如,中班数学区游戏材料“瓶盖滑滑”,教师在底板上由里到外画了红、蓝、黄三个同心圆,最初的玩法是两名幼儿分别将瓶盖由外圈向内圈滑,比比谁能将更多的瓶盖滑入中心的红圈。一段时间后,幼儿不感兴趣了。于是,教师改变游戏规则,增加了骰子,谁掷的骰子点数大才可以滑瓶盖,点数小的停一轮,最后数一数各自滑入红圈的瓶盖数,多者为赢。骰子的投放改变了规则,增加了难度,又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二是调整部分材料,以增加难度。如,中班科学区“打气球”的活动材料,在开始阶段,教师提供的气球“口”刚好能套住打气筒的“嘴”,大小一致,在幼儿熟练后,教师加入了大口径的气球和小口径的打气筒,这样幼儿打气时要将气球口子捏紧以防漏气,操作难度增加了,对于幼儿而言是一个新的挑战。同时,用不同口径的打气筒给同样的气球充满气所需时间是否一样,也引发了幼儿新的探究兴趣。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5

一、选择适宜玩具,激发幼儿学习认知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动力,也是帮助幼儿建立概念,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动力,而玩具材料更是引发这一动力的条件之一。因此,在投放数学玩具材料时,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玩具材料的游戏性,要让孩子一看到这些玩具就想玩,就想动,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他们喜欢玩才愿意探究,才会有兴趣主动的去学习,去认知。对幼儿来说,玩玩具游戏就是学习,玩具游戏是幼儿带有自主性的个别化学习,是幼儿通过发现、感知、体验而进行的过程性学习,是具有开放性的低结构化学习。

二、益智性的玩具游戏对幼儿具有探究性、引导性

1.玩具材料的探究性。探究性的游戏材料应留给幼儿更多的操作和创造空间,保证幼儿与材料充分的互动。简单的动手操作和机械训练,并不具有探究性。在学习匹配和对应时,教师经常好使用“点子和小动物身上点子对应”的游戏,这类材料不具有探究性,游戏的答案是唯一的。益智区的游戏材料,应多考虑材料的多种可能性。例如,游戏“毛毛虫”,教师提供了毛毛虫的身体和大小不一、颜色不一的各种圆片,孩子可以按照大小、颜色等多种方法进行装饰。

2.玩具材料的引导性。材料的引导性规定了材料的操作范围和创造边界,保证幼儿在探究中获得有价值的发展。在思考益智游戏材料的引导性时,要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和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是否能带来启示,考虑最终希望幼儿获得怎样的发展。例如,(1)教师提供了“板和棒棒”的游戏材料,幼儿拿到手后不知道该怎么玩,材料不具引导性;(2)然后老师直接用棒棒在板上拼成数字投放,材料有了引导性;(3)然后教师又提供了小本子,上面有书写好的数字,幼儿按数拼;(4)后来教师又提供了眼罩,一名幼儿拼数字,一名幼儿戴上眼罩用手摸,以确定幼儿拼的是什么数字。由此可见,“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引导,更不是动手代替操作,而应该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关键是教师要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性。

三、丰富游戏材料,让游戏充满玩趣

1.益智游戏要求教师要提供低结构化的材料,材料中隐含着学习目标,操作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结果具有多样性。例如,教师提供牙签、萝卜丁、肥皂水,幼儿可以利用以上物品学习造型,制作出的不同造型浸泡肥皂水后会出现不同造型的泡泡。也可以投放一些非结构化的材料,这是自由开放式的投放方式,材料不设学习目标,活动方式有无限多种可能性,活动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2.教师要适时把握游戏中的教学契机,既不中断幼儿的游戏,又让游戏充满玩趣。这要求教师准确解读幼儿游戏行为所蕴涵的发展水平,判断教育目标与幼儿当前发展的可能性,掌握在支持幼儿行为意愿前提下的引导机制。例如,幼儿使用积木进行颜色排序,绿、红、绿、红……结果积木没有绿色和红色了,还有蓝色和黄色积木,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插入其他颜色:绿、红、黄、绿、红、黄,或练习测量还需要多少块红色的,多少块绿色的。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6

1 现状与困惑

然而观察平时的科学区区域会发现材料选择与投放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1)材料投放盲目:没有考虑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材料与学习活动缺乏有机的联系,缺乏系统的序列;(2)材料投放无序:往往要检查了才想到增添一些新材料否则就是天天老面孔;(2)材料投放无趣:材料游戏趣味性差,幼儿机械化操作摆弄,无法获得愉快体验。这些问题都大大削弱了科学区活动促进幼儿自主探究的发展价值。

在观察和交流中发现教师们对科学区材料的投放存在不少的困惑:(1)如何结合教学和幼儿特点,减少材料投放的盲目性?(2)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及时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增加材料投放的趣味性?(3)如何使材料发挥其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成为不说话的老师,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怎样投放科学区材料、投放怎样的操作材料才适宜显得尤为重要。

2 材料选择与投放的原则

2.1材料的性质――取材生活、真实自然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鉴于年龄的特点,幼儿能够认识及应该认识的都是生活中初浅的科学知识、直观经验,所以科学区域中材料的性质也应该贴近生活、真实自然。

教师在准备活动区材料时,应调动幼儿共同来收集筹备,不仅使得材料的来源更加丰富,而且幼儿自己收集来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运用于活动中会引发幼儿对材料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从而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积极地在活动中探索、操作,获得经验和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

科学区角活动的材料,应尽量选用幼儿生活中的实物而不是替代品,应让幼儿尽量在真实、自然的环境中探究,教师要引导幼儿并和幼儿一起随时收集身边易得、卫生、安全的可利用材料,供幼儿在科学区角活动时选用。

2.2材料的内容――激发思维、结构合理。

(1)材料的引导性。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缺乏引导性的材料,只能让幼儿盲目的摆弄材料,也谈不上幼儿的自主探究。引导性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

(2)材料的结构性。结构一词指的是相互关联的方式。科学区角活动中材料的结构是指材料在被使用时能揭示的现象间的某些关系。科学区角活动中材料的结构特指内在的关系――一种和自然现象相关联的形式。幼儿科学学习中的概念是“前概念”,是指简单水平层次上的抽象,一般称之为核心经验,是幼儿日后探索外部世界的基础,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材料的结构性能够保证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取科学认识的核心经验。

根据这个原则在选择科学区域材料以期达到学习目标时就需要考虑:这些材料能揭示什么重要的科学概念,材料与概念的结构关系,材料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一定要从科学领域的核心经验出发,选择相应的主体材料和辅助材料,让幼儿自己选择特定范围内的材料来尝试解决问题,以达到获得相应科学核心经验的目的。

2.3材料的投放――促进操作、反复探究、因人而异

(1)材料的操作性。皮亚杰认为:认知的发展不是由内部成熟和外部教学支配的,它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和活动来形成的。操作探索为幼儿学习寻求答案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为幼儿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幼儿获得成功创造了条件。幼儿依靠直接经验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物来发现问题,通过自己亲身的操作来认识问题,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来得出结论。所以科学的区域材料应具有操作性,从而引发幼儿动手、动脑,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7

一、凝聚家园合力,丰富活动材料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为此,我们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经常通过微信群、家长园地等多种途径与家长进行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利用自然物和废旧物品是丰富区域材料的一个重要形式。同时,我们将收集材料的过程也作为幼儿学习的过程。在材料投放初期,我们和幼儿、家长一起收集美工区需要的材料,到了第二天,许多幼儿都从家中带来了各种材料,如:毛线、盒子、树叶、刷子、瓶子等等,我们还充分利用我们班某小朋友家的纸箱厂,为我们提供大量干净的纸箱,做成迷宫,屏风,让孩子们进行涂鸦。区域创设初期,我们与孩子们一起收集了许多的材料,美工区渐渐变得杂乱无章了。活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孩子们因为要寻找自己想要的材料,而进行翻箱倒柜的事情。为了使幼儿能够自由、方便地选择合适的材料,我们在与孩子们的共同讨论下,决定设立班级的“百宝箱”,“百宝箱”分别收集瓶瓶罐罐、各种小纸盒、包装材料,并在上面分别贴上相应的实物标记,起到提示作用。这样一来不仅美化了活动环境,也为幼儿的游戏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二、充分利用废旧材料,提高幼儿兴趣

在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选择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幼儿可通过自己的意愿来利用材料进行创作,这样能够达到物尽其用的要求。如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不能在技能上有过高的要求,要让幼儿在自己涂鸦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绘画工具和材料,逐步学习控制手的动作。所以我们用海绵、棉签棒、拓印板等各种材料,让幼儿拓印竹子、花等等;吸管、纸筒也可以成为孩子创作的材料,引导幼儿把吸管剪成长短不一,插在橡皮泥上面,一只栩栩如生的刺猬便产生了;提供水枪、滴管、弹珠,让幼儿在玩游戏的同时自由发挥创意;准备一些颜色各异、质地不同的纸让他们撕着玩,在玩纸、撕纸的过程中感知纸的不同特性,如《狮子的头发》,幼儿可以用不同质地的纸进行撕贴,容易成型,孩子有成功的体验,对美工区更感兴趣。幼儿所需要的是一个有趣的活动内容和轻松的活动形式,而我们的美术活动就是让幼儿在废旧材料上玩玩、剪剪、贴贴,使他们容易接受启示,充分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科学合理地开发身边的废旧材料,丰富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的资源,指导幼儿借助于身边的废旧材料来进行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从而美化幼儿的生活。

三、做到心中有数,使材料投放更具实效

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正因为有着差异的存在,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上不能一刀切,应该通过观察、评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举例来说,如:开展主题活动《亲亲小鱼儿》的过程中,我们指导能力弱的孩子在纸箱上画泡泡、水草,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给鱼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锅刷、纸盘、纸筒等材料进行辅助装饰。通过教师有目的地投放材料以后,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创作兴趣和灵感。材料是孩子隐性的老师,是孩子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可以说教育目标隐含在投放的材料中,渗透在教师所创设的环境中。在开展主题活动《亲亲小鱼儿》的过程中,我们利用班级的户外玩具――纸箱迷宫,把它们投放在了美工区,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在上面画鱼和泡泡、水草等,这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好多孩子在欣赏的过程忍不住发出了赞叹声,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创作的欲望,区域活动时,许多孩子都争着要到美工区里进行鱼鳞贴画的创作,从简单的拼拼贴贴,到有目的地拼出一些简单的造型,创作的兴趣也越来越高了。当然,并不是投放越多的材料就会对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智力等方面越有利,应根据实际的情况,结合每个幼儿的特点,和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的相互差异,来制定一个详细的、可靠的方案,供幼儿们学习促进各方面的成长。

以上就是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对小班美工区投放材料的一些方法,要想具体地做到材料投放的合理性,我们还需要更加深入地进行一些研究,才可以真正保证材料投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8

材料是幼儿隐性的老师,是幼儿认知的中介和桥梁。材料开发不仅需要注重体现教育目标,而且要符合幼儿兴趣和需求。我们把教育目标物化在所设置的每个区域的操作材料中,以及班级环境的创设中,当幼儿进入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景或环境时,在与材料互动的过程中即可获得某方面的发展。

1.生活原始材料的开发

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提供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再根据活动需要进行筛选、清洗、整理,能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

如在“和纸做游戏”活动中,教师前期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纸,并在教室进行了布置,为开展后面的区域活动做准备。由于幼儿参与了材料的收集,所以一到自由活动时间,幼儿总喜欢到展示区中摸摸这个,闻闻那个。在之后的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教师就开设了游戏“纸花开了”。由于有了前期的经验积累,幼儿在挑选纸的时候往往会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的方式来选择,在触摸和观察比较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相关经验,不但提高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更培养了幼儿的专注力。

另外,幼儿生活中的各种书籍、图片、光盘、网络教育资源等都可以配合我们开展的相关内容使用,它们在教师有目的的投放中成了孩子们爱不释手的操作材料。

2.二次加工材料的开发

区域化学习必须以大量操作材料的准备和环境的创设为前提,我们在提供材料的时候往往以幼儿能独立使用为出发点,所以开发和投放材料之前需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点有所了解。区域化学了依靠部分现有的操作材料外,还需要教师利用现有的生活材料,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进行再加工,或根据新增加的教学内容而重新制作操作材料。

例如,在小班“车子叭叭”这一主题活动中,教师将幼儿收集到的汽车图案剪下,并分割成若干小块投放在“汽车拼图”区域中,使幼儿认识并巩固各种车子的特征。再将收集到的各种质地的罐子装饰成汽车,并富有童趣地贴上幼儿的大头贴,放入“有趣的滚滚车”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车子滚动距离和车子轻重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中,幼儿充分利用提供的材料,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尝试,以各种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对车子这一日常交通工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材料的投放

1.明确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区域化学习活动材料投放的教育性和探究性是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前提。因此,我们在投放活动材料时要做到目标在前、选材在后,让材料有效地服务于教育目标,同时将目标化解到各个区域中,通过多样性的材料提供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与主题相关的直接的、完整的经验。

如结合“动物王国”的主题活动,围绕“运用多种手段与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对动物基本特征的认识”这一活动目标,我们将这个总目标分化到“阅读区”,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创编并大胆讲述有关动物的故事;美术区域则是让幼儿通过利用废旧材料,尝试运用折、拼、粘、画等方法制作“我喜欢的小动物”;科学区是让幼儿通过了解动物的不同特征及生活环境的特点,将动物进行分类;数学区是结合“给动物排队”的游戏,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想象自由探索,尝试对同一种物品按不同的规律进行不同的排序。

2.顺应幼儿发展的需要性

第一,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材料。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幼儿的发展水平、发展速度等都存在着差异,我们支持与鼓励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满怀信心。因此,我们通过观察每一幼儿的发展状况,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既考虑到“吃不了”的幼儿,也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如在大班区域化学习活动“动物王国”中,教师在数学区“给动物排队”区域中,通过记录表格的设计体现对不同能力幼儿的要求,问号的个数代表排序方法的数量,问号越多意味着想出的排序方法越多。幼儿可以结合自己的能力给动物进行有规律的排序,鼓励幼儿挑战自我。

第二,根据活动的逐步深入提供材料。在活动中,要让幼儿保持新鲜感,乐于动手动脑,提高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要适应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开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我们通常每周安排两次区域化学习活动,教师要根据幼儿第一次活动的情况进行反思,及时调整区域的设置和增添第二次活动时所需的材料,以使空间和材料可以更好地满足幼儿学习活动的需要,让幼儿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断激发自身的挑战欲望,并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

如在“有趣的叶子”这一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掌握探索、发现排列成封闭状物体的数数方法,初步积累相关数数的经验,教师有目的地把操作材料进行了划分,分别提供了三个不同难易层次的材料。

二、小空间,大规划

纲要中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不断思考如何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有所体现。作为教师,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幼儿活动的空间是多元的,活动的地点不再局限于幼儿园,应将幼儿领入充满生机的大课堂,学习那些在教室里和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本领。而这些活的知识和本领,正是人生所必需的。

例如,在中班实施的区域化学习活动“和纸玩游戏”中,我们初步设计了美术区“创意贴”,将材料按类别放置在幼儿桌子旁的操作架上,分为1号架子―“工具类”,主要投放制作需要的剪刀、双面胶、订书机、胶棒等制作工具;2号架子―“纸张类”,主要放置前期幼儿接触到的各类纸张;3号架子―“参考类”,主要放教师与幼儿共同收集到的纸贴画书籍、图片等。同时,考虑到幼儿在家庭中已有使用电脑的经历,所以利用教室中现有的电脑与网络供幼儿进行资料查询。区域边上的墙饰上不仅有教师的范例,还有其他班级幼儿制作的作品展示,这样就初步为幼儿构建了丰富而又充足的材料空间。

又如在大班“恐龙”活动中,恐龙爪子的归类既有他们在图书资料中查找到的,又有他们自己发明的,并且按照他们的理论进行一一对应,划分不同的类别。恐龙蛋的演化是他们在探索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再经过自己的理解并运用独特的方法做了统计和分类。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标记来说明,如有的用“O”表示这是我找到的,有的用小红花表示这是我发明的,等等。因此,我们支持幼儿在活动中运用书籍、报刊、上网、电视、广播、VCD、照片、玩具、现场采访、探索实录等各种途径去获取信息。

三、小策略,大作用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恰到好处的师幼互动是最重要的。考虑到区域化学习活动需要充分的自主宽松的氛围,所以教师应尽量减少干预性指导,以隐性的指导为主。

1.等一等,帮一帮

区域化学习活动中,大部分时间是幼儿自己自由探索与操作,其间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必要时,教师要学会“等”,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与材料互动,给予他们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例如在小班活动“交通工具大集合”中,幼儿对教师说:“今天我想造一辆公共汽车。”“好的,这回你的公共汽车要造得牢一点噢,过会儿我来乘你的车,好吗?”幼儿连忙点头。但是在用瓶盖做轮子的时候,他选择了固体胶棒,结果无论如何粘,轮子总是掉,教师在边上观察到以后还是默默等待。经过数次失败之后幼儿改选了双面胶,但是撕不下白色一层,此时教师上前询问:“需要帮忙吗?”终于,“公共汽车”完成了,幼儿十分高兴。教师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图、思维方式,并对幼儿的活动水平做出正确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帮助幼儿实现自己的构想,有利于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激起幼儿对材料探究的更大兴趣与欲望。

2.说一说,评一评

区域化W习活动中,幼儿的自我学习和自主探究占了活动的大部分时间,那么活动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如何解决,重要的知识点如何来化解呢?

第一,交流、讨论式。从形式上可以分为集体交流、小组交流和个别交流,适当的时候可以灵活转变、交叉使用。但是教师需要注意,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交流、讨论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于小班可以重点围绕活动中的兴趣情感、坚持性、专注性等,如:“今天你玩哪些区?”“你都做了什么?”而中大班可重点交流创造性、再探索的愿望、自信心、合作交流等方面,如:“今天你有新的尝试吗?”“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9

班级环境创设指的是活动室教学情境的设计,它对置身其中的人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班级可以说是幼儿在家庭之外最先接触的生活环境,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小型社会,教师角色在于能理想地调和人、事、物等要素间的关系,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条件。教师的推动和同伴的互动,能使幼儿在其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与价值观,并凝聚班级团体动力。

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被改变了”。班级环境创设重心无外乎活动室。活动室是师幼进行教与学的场所,它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活动室也是师幼生活的场所,它要求有规律、舒适、安全、和谐,便于师幼在其中愉快地生活。那么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握教育性、生动性、安全性、实用性、美观性等环境创设原则,营造轻松活泼、乐园般的班级氛围,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在师生、生生情感互动过程中享受学习乐趣。

二、结合主题活动,巧设活动区域

活动区设置是要通过利用班级环境的物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地理因素,通过师生共同商量,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丰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选择自由的区角,让每个幼儿有机会自由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一般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室内如语言区、计算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如表演区、体育区、科学区、动手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如果班级空间不够,可以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有选择性的设置区角,或者与平行班级进行分工合作,达到互补的作用。比如,大班年级可以以益智区角和语言区角为主,体育区角和表演区角可以和平行班级共同构建,分时段参与,或者共同参与,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小班孩子年龄小,为了让孩子尽快适应班级环境,教师可以布置娃娃家区角,让孩子通过操作感受班级这个小家庭的温暖。

总之,在活动室里,要合理的利用可利用的空间来巧设区域,并根据季节的变化、主题活动的变化等,去引导和组织孩子们共同去改变活动区的环境。

三、注重科学性,合理投放材料

区角环境作为主题环境的一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幼儿的活动很大一部分要在区域中进行并且完成他们的学习活动。那么在材料的投放上一定把握科学性、生动性、教育性、安全性等创设原则。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中,教师和孩子共同收集了很多关于中国的图片,如中国地图、名胜古迹、民族风俗等图片,布置在教室的各个墙面,形成浓浓氛围的主题墙。在语言区,投放了关于中国的一些图画图本,供幼儿自由翻阅查找资料;在美工区投放了画纸、模型、剪纸、颜料等材料,可供幼儿创作,绘制自己心中的构想;在表演区,投放了一些造型、服装、头饰等,可供孩子们在那尽情的歌唱、舞蹈,特别是爱美的女孩子们,这是极受她们所喜爱的表演区。这样合理的布置,充分体现了孩子的参与性与主体性。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10

1.区域活动的特点: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的非正规教学活动。它具有幼儿的自主选择、可操作、随机活动、自由组合、互动合作和自娱自乐等特点。

2.区域活动的作用:

区域活动丰富了幼儿的一日生活,它不仅能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支持幼儿的各种探索活动,满足不同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好动的天性,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才能,培养幼儿勤于探究、乐于合作分享的品质。

二、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

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情况直接影响着幼儿是否有兴趣自愿参与区域活动,也直接影响着幼儿在区域里是否能够获得个体的自主的发展等等,所以在环境创设上我们要把握以下原则。

1.总体布局应科学合理、协调和谐

班级内外的区域必须做到整体布局合理.动静搭配协调一致。既要考虑能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又要考虑多个教育领域的全面覆盖,还要考虑每个区域能容纳的幼儿人数和活动的空间,并留有一定的余地,更要考虑如何体现班级的教学特色和风格,以较好地发挥其整体的教育功能。

2.创设适宜的区域小环境

活动区域的小环境氛围会对幼儿的好奇心、求知趣向、情绪趋向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和塑造作用。当教育主题确定之后,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围绕教育主题创设良好的区域活动环境,让幼儿能及时根据环境条件以及自己的意愿、能力,找到自己的选择定位。

例如:要注重区域墙饰环境的布置,给不同的区域起一些童趣化的名称。如果能使墙饰更具有趣味性、观赏性,让幼儿与墙饰互动起来,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能更加浓厚。

三、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

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往往是间接和隐性的,而材料对幼儿的心理影响则是直接和显性的。

1.材料投放考虑安全性

在区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上,安全性应是第一位的。为幼儿提供活动材料时,应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材料使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定期进行清洁工作,以保证材料的安全性。

2.材料投放考虑年龄特点

《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要充分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配合教育主题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提供适当的材料和器材,并做到一物多用、适时更新和替换。

3.材料投放考虑活动领域

在区域材料的投放中我们可以从《纲要》中的五大领域进行考虑,所有的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综合反映幼儿的发展需要。

例如:在语言领域投放:看图编故事、我说你猜,在艺术领域投放:自然角写生、看图制作玩具,在数学领域:拼图、迷宫,在科学区投放:玩水、天平,在音乐领域投放:图谱、乐器等等,满足五大领域的不同需要。

4.材料投放考虑探索性

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所以,投放材料时应考虑到材料能否支持幼儿动手动脑,积极探索。而那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最具有探究性。这是因为,相对于“成品”来说,“半成品”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

5.材料投放考虑自然性

儿童在活动中不是只是学习规定的操作程序,一个更多的享受千万变化摆弄材料的过程,尝试不同的活动方式,获得多种活动经验。所以自然性材料好,因为自然所以还生活以本来面目。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11

关键词

区域活动 投放 材料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而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同样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区域活动是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它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而活动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投放是否合理,该如何选择投放活动材料呢?

一、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投放区域材料

材料的投放要为教育目标服务。在集体教育活动中,为了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我们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动手动脑操作。但是,有时受材料的局限,不得不分组多人合用一些材料,许多被动型的幼儿只能被动观望,那么区域活动便是最好的弥补;还有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有些幼儿刚有些兴趣,由于时间的不允许,被迫终止探索,那么可到区域活动中继续探索;另外,集体教育活动结束,个别幼儿对探索的内容,意犹未尽,还有深入下去的需要,区域活动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幼儿,使活动向纵向发展。如中班《美丽的秋天》主题中的集体活动《拾落叶》,要求幼儿按5、6、7、8数字点子卡片及数字捡相应数量的树叶。由于幼儿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幼儿点不清卡片上的数字,也有的幼儿不能完全准确地辨认数字,在一次活动中,难以完成教学目标,这时我们就把这一内容延伸至区域活动中,提供材料让孩子继续操作,老师还可以进行个别指导。

当然,有时同一教育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如《七彩世界》的主题目标,可在美工区投放多彩叶片、皱纹纸团、蜡光纸、纽扣、棉签、颜料等多种材料,让幼儿通过拼贴美丽的花朵来感受色彩的美。在科学区提供水彩颜料(均是红黄蓝三色)、吸管、记录纸、调色盘、棉签、彩色透明纸,让幼儿用吸管将两种水彩颜料吸到调色盘中,用棉签调和,观察并记录颜色发生的变化。利用彩色透明纸,引导幼儿透过彩色纸看世界,观察万物色彩的变化。在益智区应提供彩色图形木块、各种图案卡纸,让幼儿找出相应的彩色形状摆放在对应的图案上。而在语言区,则应提供各种水果图片、相关内容的挂图、彩色图书,以便让教师来讲述故事。区域活动的开展使幼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集体教学的授课模式,幼儿在区域活动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的主动性得到了提高,不仅发展了各种能力,而且帮助他们巩固了对已有经验的认识。

二、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投放区域材料

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幼儿总是喜欢在一个区角活动,而对别的区角没有兴趣。这时,教师就要对照目标看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看材料是否具有游戏性,只有材料是玩具,幼儿才爱玩。比如,小班时,总有几个幼儿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而对美工区、生活区不感兴趣。于是,笔者就表扬了美工区和生活区的幼儿,并在这两个区内投放更多有趣、可操作的材料。果然,没多久那几名幼儿也开始进这两个区玩了。因此,投放材料时要突出材料的新颖性和趣味性。

三、根据幼儿体差异性投放材料

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活动区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活动区域中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要注意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我们为活动区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在小班下学期末的主题活动“蔬果舞会”中,我们增设了一个“好吃的蔬菜、水果”的区域活动,提供的材料有蔬菜、水果画纸、剪刀、数字袋等,能力弱的幼儿只要求会给蔬菜、水果涂色,尽量不要将颜色涂到边线的外面;能力一般的幼儿要能将蔬菜、水果剪下来,数一数,知道自己剪了几个水果或蔬菜;能力强的幼儿则会按照袋子上的数字装入相应数量的水果或蔬菜.这样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选择材料和操作方式,为他们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使每个孩子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四、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投放区域材料

幼儿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材料也应根据幼儿的发展而变化,使活动区及区内材料设置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每个区域的活动内容安排既要贴近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 又要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循序渐进。如语言角,幼儿的表述能力可从看图讲述开始,逐渐提高到排图讲述,材料投放要从有序图片到无序图片和拼图构件。最后幼儿可按自己的意愿将一组散乱图片排列出次序,然后按图讲述。在此基础上,幼儿还可做拼图讲述,把自己喜爱的图片摆放在背景图上,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让幼儿按画面的情景讲述。也可通过剪图片(投放剪刀、胶水、旧图书),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思维和想象,在纸上构出画面进行讲述,这样,幼儿就会由看一幅画说一句话发展到能逐渐运用自身经验和行为标准,编出较为连贯的有一定情节的故事。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12

幼儿的游戏是幼儿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些游戏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完全按照孩子自己的意愿和游戏规则进行。童年生活中幼儿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到各自的想象中,会积极地投入到各类游戏中去,会“创造”情节、“导演”整个游戏快乐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一、游戏最能体现个体差异和直接经验,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幼儿园有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专业特殊性体现。

二、创设能激发幼儿游戏兴趣的环境,和能有效推进幼儿发展的游戏指导能力,是教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

三、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与发展关系的把握是防止小学化的根本保证。

四、幼儿的游戏行为反映了幼儿的发展水平,但隐含了新的发展。

五、游戏是儿童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的活动,他们总是在游戏中小步递进,反复尝试。

1、游戏反映发展――已有经验表现――与发展同步

2、游戏巩固发展――重复――自发练习

3、游戏促进发展 ――尝试――自我发展

游戏是所有幼儿都喜欢的活动,但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诱发游戏行为的;活动区材料有两种投放方式,一种是开放式投放,对材料不做任何玩法规定;一种是封闭式投放,规定了玩法,附加了任务;开放式材料将诱导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控制材料;封闭式材料将诱导幼儿个别化作业活动,材料控制幼儿;(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我们现在投放的那些封闭式材料所预期的经验,有多少是不能在游戏中自然习得的呢?)

活动区只是一个空间区隔的概念,幼儿在活动区是通过游戏自主学习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经验的。有明确、固定的活动区域。教师将教育目标、要求渗透到游戏中,通过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操作实现教育目标。游戏开展过程中,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操作有明确的规则,幼儿不需要扮演角色,游戏交往相对角色游戏较少。活动区域相对固定,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游戏愿望选择、调换游戏场所。游戏开展过程中,幼儿创造性的使用各种游戏材料。根据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游戏交往是游戏开展的中心。既然活动区活动是幼儿的自发性游戏,所以投放的材料主要应当是游戏性材料,而非作业性材料;

开放性的环境和材料体现了多层次和多功能性,能引发不同水平的幼儿的不同兴趣;

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篇13

一、归纳幼儿园讲述个别化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1.材料设计目标不明确

个别化材料的设计和使用是运用多种手段为幼儿提供适宜的自主性学习材料,需要设定与讲述活动相关的目标,并创设情境引导幼儿自主学习。但在调查中发现个别化材料投放简单无提示,材料摆放混乱扰乱幼儿思维,使其不理解个别化材料的操作方法,需要成人一一示范陪伴指导,使得幼儿实际操作与老师原有目标的设定大相径庭。

2.材料设计年龄特点、实际水平把握不足

大班幼儿对语言符号的学习是被动而不完整的过程。在需求的促使下幼儿才会去探索记忆中需要使用到的词汇或句子,尝试性的进行讲述。在调查了解中,我们发现讲述个别化材料年龄特点把握不足,材料设计距离幼儿最近发展区较远,出现过难或过易的讲述型材料,幼儿出现操作时间较短,注意力容易分散的情况,讲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提升。

3.材料设计形式单一,讲述练习较少。

从查阅相关研究及现场收集到的语言类材料表明,语言个别化材料中“文字符号”方面发展较优,“讲述表达”的个别化材料材料较少,则说明幼儿在倾听理解、口语表达等方面发展没有得到家长及教师的重视。偏重语言对识字、拼音及字结构的学习,忽略了语言在现实生活中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其次,大班讲述个别化材料多以:复述故事、看图讲述的材料较多,实物讲述、表演讲述、主题事件讲述的内容较少。平面的卡片和图书居多,贴近生活的立体操作的材料较少。

4.材料与其他领域无整合

调查中发现,讲述个别化的材料倾向于单纯的语言练习,与其他领域的内容整合较少。语言是需要在交流、使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的在各个领域中都可以渗透语言,因此,在其他四大领域中有效的结合讲述的能力,能使多个领域的能力同时发展。

二、大班讲述个别化材料投放方法与策略

1.加强大班年龄特点及语言教育的学习

创设讲述个别化材料的前提,在于教师对大班幼儿语言发展目标、年龄特点熟练掌握,对幼儿现有经验充分了解,以此作为目标设定的依据。大班幼儿身心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属于巩固和继续发展期,课堂活动、个别化活动、区域活动中表现得更爱说话,感情逐渐丰富,有较强的自主独立意识,喜欢各类自由活动。因此,在讲述个别化活动创设的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结合期语言发展特点进行引导、教育才能更好的促进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

2.以生活经验和游戏为基础围绕目标设计材料

在讲述活动中,当幼儿学习了一种讲述经验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经验以游戏的形式设计操作材料能够吸引幼儿运用已有的思路和方式在类似的语言情境中讲述心得内容,在实际运用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1)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制定弹性目标。在区域活动中最容易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需要老师在掌握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创设环境制作材料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和发展。因此需要根据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制定多层次弹性目标。例如:“可爱的自然角”是在大班幼儿已有的种植、饲养等观察和管理经验基础上开展的实物讲述个别化区域能力强的幼儿根据植物的特性进行介绍,能力弱的幼儿可以进行自然角植物名称的介绍。同时结合前期幼儿自己种植和观察的记录进行讲述。旨在让幼儿清楚的介绍自然较重陈列的物品的名称、摆放的位置等。既可以发展幼儿讲述的有序性,又能调动幼儿各种科学小常识。

(2)整合各个领域发展讲述能力。语言使用范围广泛,在各个领域发展过程中都有着必不可少的重要性,发展语言的逻辑性、流畅性可以与其他领域共同提升。因此,从分析五大领域目标出发,整合多个目标共同设计个别化活动。

①与科学领域整合。数学是逻辑性较强的领域,与语言领域整合可以促进讲述的逻辑性的提升。例如:看图口述应用题,既锻炼幼儿看图理解图意的能力,又学习数学应用题的运算。创编数学故事,讲述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②与艺术领域的整合。讲述与绘画的结合,幼儿在绘画作品展示栏里介绍自己的作品。运用绘画的手段记录经历过的趣事,再运用语言讲述出来。③与社会领域的整合.社会性区域中是幼儿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领域,在角色区这个个别化氛围浓厚的活动,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认真专注的体验。在两个领域整合的同时,幼儿从了解每个角色的特点、职能入手,逐渐扮演表现与角色相呼应的语言和行为。例如:医院游戏可以需要幼儿介绍自己的不舒服的位置等等,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讲述进行分析诊断;餐厅游戏,服务员需要用各种语言介绍餐厅里的各种菜肴,吸引客人进来用餐。真正意义的促进了幼儿各个领域发展。

3.行动研究推进讲述个别化材料的发展

本次研究重点是引导教师在讲述个别化活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中教师观察、分析、反思、调整的各项能力,在“实践――修正――再实践――在修正”的过程中,研究个别化学习材料的个体差异性、操作性、趣味性,在跟踪研究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使材料目标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园需要对讲述个别化活动的材料投放进行调查,掌握材料与幼儿的互动,材料使用的适宜性,然后通过教师培训和区域实地研讨的方式,让大班教师在掌握讲述个别化材料的问题所在,以满足幼儿发展需要为目的开展材料推进工作。老师需根据实际问题调整讲述个别化材料的内容,提供材料操作辅助功能,用图示、标示让材料有自己的指引新从而提高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性,提升使用率。观察和调整的方法伴随材料投放循环使用,教师可清晰的掌握幼儿操作材料情况、讲述能力的变化,让每份讲述个别化材料具有生命力。

教师讲述个别化活动指导策略。

教师在讲述个别化活动开展中担任着观察者、支持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在幼儿活动中给予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

观察有方法。观察记录的方法众多,不光可以用白描式的方法辅助教师进行观察记录,可以搜集表格式、照片式、抽样式、等等方法,或者单独使用或者综合使用,根据活动需要设计出不同的观察记录表格辅助教师进行观察记录。

适时介入幼儿的讲述活动,关注幼儿使用讲述个别化材料的情况,及时给予幼儿帮助。忌幼儿讲述过程中打断幼儿或者急于引导幼儿使用材料,应幼儿充分的探索和讲述的时间和空间。但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应给与引导和评价。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