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艺术论文实用13篇

服饰艺术论文
服饰艺术论文篇1

1.2教材的专业性强,难度大

通用的教材内容对于艺术类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服饰艺术类学生的能力和特点,专业性和理论性太强的教材无法使学生透彻地学习和理解。

1.3专业术语较多,理解难

服装专业英语的专业词汇较多,理解难,阅读起来难度较大,与基础英语课程相比较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的兴趣不大。

1.4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和情趣

基于服饰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背景和特点,单一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使学生缺乏兴趣和动力,学习效果不佳。

1.5缺乏双师型教师

既懂英语语言又有服装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资源有限。专业英语课应该以英语语言能力较好的专业老师担任,但这样一来,课堂上,由于教师的语言能力有限,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大大降低。在大多数服饰艺术类院校,专业英语课是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担任,专业知识极其缺乏,导致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十分松散。

1.6教学与考核方法单一

目前,多数教师对于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实行的是讲解课文和翻译术语这样直接的方法,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考核时,也是以翻译术语和做选择题这样古板老套的方式,而没有把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贯穿到整个的服装专业教学中去,学生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非常逊色。

2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探讨

2.1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首先,作为一名专业英语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地学习,给自己充电,才不会落后于时代。另外,在专业英语课程当中,对听、说、读、写和译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信息以简单易理解地方式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其次,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做到精益求精。最后,努力创造机会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做到专业英语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教师不仅仅局限于一些专业的词汇的讲授和专业课文的翻译,而且要与专业课同步学习。比如:在讲解服装各部件英文名称的时候,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出一款自己喜欢的服饰,用英语标出各部分的英文表达,并且用英语对创意灵感进行描述。在课程教学中还应采取与专业相结合的英语教学方法,英语教学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对于服饰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把兴趣爱好和学习相结合是最佳的途径。英语课堂应该是学生自我展示的一个舞台。他们可以利用每节课开始的几分钟时间用英语介绍自己的作品或自己喜欢的作品或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一来,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印象加深,同时还能结合到已学的专业课知识。

2.2启发式教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采用启发式教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当中,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的记忆是一个难点,在这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掌握词汇的记忆方法,比如拆词法、词缀构词记忆法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另一方面,在教授专业内容上也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问题引入法,网络资源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和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自己动手操作和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分层完成学习内容。基于服装专业的特点和英语水平现状,在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中采取从简入手、步步为营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在课程设计上,把专业英语课放在第五学期,在学生掌握了丰富的服装专业知识的背景下开始教授,这时,学生对服装专业英语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例如:讲解Bohemian,波西米亚原为Bohemian译音:一般译为波西米亚,原意指豪放的吉卜赛人和颓废派的文化人。追求自由的波希米亚人,在浪迹天涯的旅途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哲学。波希米亚不仅象征着流苏、褶皱、大摆裙的流行服饰,更成为自由洒脱、热情奔放的代名词。学生已经对这一风格的历史由来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对应相应的英文阅读就似乎简单多。还比如,在给服装专业的学生讲解时装设计内容时,可以给学生提供面料(纸张)、人台、剪刀等材料,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讲解的内容和自己对时装设计的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2.3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考虑到服装专业实际的英语水平和服装专业的特点及心理特征,在教案的选择和整理中,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的采取灵活多变、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课件中插入与课程相关的画面,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如知名设计师、画家和各种服饰配饰的图片等。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最新的时尚信息以精彩、绚丽的画面和声音来传达,强化教学的听觉和视觉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既可以借助于网络上的服饰图片帮助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也可以让学生拍下自己设计的服饰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直接询问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服饰品的价格,相信学生会更喜欢这种形式的对话。

2.4强调专业英语的翻译学习

在国际间的服装交流和服装贸易中服装术语的翻译及其重要,因此有必要强调专业英语的翻译学习。如:中山装是我们的传统服饰,翻译版本也能见到几种:sunyatsen'suniform,zhongshansuit,Chinesetuniesuit;又如:旗袍,译版很多。还比如:各种各样的帽子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词:beret,bowler,topper,panama,stetson等等,汉语里原本没有表达这些帽子的词汇,只好采用解释性翻译法把他们分别译为:贝雷帽、常礼帽、高顶礼帽、巴拿马帽、宽檐帽等。还有一些服装颜色词汇,如:khaki译作卡其色,peru译作秘鲁色,salmon译作鲜肉色,beige译作米色,navy译作藏青色等等。

2.5应用能力的培养

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目标就是“学以致用”,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要把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努力构建实用为主的专业实训与实践教学体系。例如,在引导学生去浏览国外的电子商务网站之后,首先去点击购买自己喜欢的服饰艺术商品,既可以熟悉国内外购物网站的区别,又能在相关的英文网站上学习相关的服装贸易以及服饰艺术品的颜色、尺寸和规格型号等等知识,然后让学生用E-mail形式告之教师在期间遇到的问题与难题,让学生试着以英文模式设计自己的店铺网站,达到理论与实践同步学习的效果。

服饰艺术论文篇2

出国后的华侨,往往流向或聚居在同一地区,一般把华侨聚居在海外的地区称为中华街、华人区、唐人街或华埠。清、民国时期广府华侨聚居的唐人街,他们服饰的共性特点是:众多华侨仍穿着家乡服饰款式,保留中国服饰特征。美国唐人街的广府华侨男子头后拖一条辫子,女子未婚梳辫,婚后梳髻。男子的辫子在外国常被白种人笑之为“猪尾巴”⑤,但华人却视之如宝。第一批留美少年到旧金山乘火车赴康乃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时,由于他们脑后垂辫子,身穿宽阔的长袍马褂,而轰动哈市全城。后来中国进入民国时代,华侨才剪掉辫子。清代广府男子服装有便服(对胸衫、裤)、祭服、礼服、寿袍、裘服、长衫、马褂等。其中广府商人服装多用丝绸、锦缎等上等面料;广府工仔多以青麻、葛布、纱、绸、薯莨、土布等面料制成服装。华侨男工平时身穿蓝色广东土布(俗称“大成蓝”)低领大襟衫,在田间、农场工作时戴上用竹篾或竹丝编成的广东式竹笠帽。日常装束是短衫、长衫、敞口裤,在侨乡市井小贩多是这种形象。清末吴沃尧以广东为背景所著的小说《发财秘诀》提及:“然而他还是乡人本色,平日只穿的是蓝布短打、黑布裤,脚上穿的一双细蓝布袜,除了拜年、贺节、赴席之外,轻易不穿长衣白袜,所以上中下三等人他都交处得来。”因此可见,民间劳动男子以短衫布裤为常服,来到海外仍同家乡如出一辙。总之,清代广府男子商人以长袍短褂为主的形制为主,服装风格呈现出庄重、华贵、整洁、大气的汉服艺术特征,因商务需要而着西装的形象开始出现;广府男子华工服饰形象呈现出以短装为主,服装风格为宽松、简朴、实用的汉族服饰特征。

2、女子华侨服饰形象

广府妇女移居海外多以“与丈夫或家人同行”或“投靠丈夫亲戚”为目的而出洋生活。早期华侨妇女在海外地位低下,富裕家庭已婚妇女只能在家中操持家务;贫困家庭妇女多以洗衣、缝纫等小工、小贩、农间劳作为主。妇女们劳作时主要穿着宽松的圆领大襟衫,衣长至膝,袖子为挽袖,颜色深沉单一,衫下一般穿着裤子,天足或着屐,依然保持侨乡广府民间服饰穿着习惯。19世纪末,自梳女谋生之地从广州、上海扩展到东南亚主要城市,她们留着长长的辫子,穿着以广东特有的香云纱所制作的无领短大襟衫,衫身宽大,右衽布扣,长至腰下,内穿大裤裆黑裤,裤头配以银链裤缰,裤筒宽阔齐至脚踝。清末民初,中山县古镇、海州、曹步以及花县、南海、三水的一些乡村妇女相率出国当泥水工人。女工在工地里习惯以方形红布包在头上以遮泥尘,身穿蓝衫黑裤,脚穿用旧轮胎制成的“皮屐”。平时成群结队出现于市上,人称“红头巾”;而花县、南海华侨女工则头戴“蓝头巾”。民国时1933~1938年,海峡殖民地政府实行的移民法规定,“妇女移入马来西亚不受限制”,期间东莞、顺德有不女来到马来半岛在矿山、橡胶园工作,她们保持戴有“蓝头巾”的习俗,从而“蓝头巾”成为了她们的标志。总之,清代广府富商女子服饰以大襟长裙为主的形制,服装风格呈现出庄重、华贵、整洁、大方、繁缛装饰图案的汉服艺术特征;广府女子华工服饰形象呈现出短装中裤为主,服装风格为宽松、简朴、实用的汉族服饰特征。

(二)、民国时期主要服饰特征

1、男子华侨服饰形象

清王朝后期,居留海外多年的华侨已逐渐接受西方服饰文化的熏陶,华侨都逐一剪去辫子,富裕商人、文人雅士着装深受西方服饰影响,并将洋化气息带回并影响侨乡,使广府地区呈现西学东渐之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的盛况。其中,广府华侨以知识分子为代表,将西方服饰文化带回侨乡。他们传送“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的观念,提倡国人剪掉辫子。辛亥革命前,服饰西化的潮流,只是少数进步人士的微弱呼声,但辛亥革命以后,西式服饰便蔚然成风。“洋布、洋鞋、呢帽之类的洋货,在上层人物的身上以及他们的家里一天天增多了”,华侨也陆续地给侨乡亲属寄回各式各样的洋货。富家子弟、侨商及官员爱穿洋服(西装)、绒大娄、西式大衣、西裤皮鞋、戴西帽,其服装面料更有绉纱、软缎、天然绸、礼服绒等,他们在长衫内穿西式衬衫、西裤,脚上穿皮鞋,头上戴西式礼帽,配上墨镜、拐杖和洋怀表,这样一种服饰形象是当时典型的中西结合服式,引领了全国服饰时尚。无论是侨乡还是居留海外的华侨,他们之中仍有不少普通百姓着棉衲、长棉袍、棉套裤以及长衫和马褂,长袍形制长至腹部,大襟右衽,其下摆左右两侧各开一小衩。虽然民国时期仍保留“长袍马褂”的影子,其与清代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更注重“量体裁衣”。民国时期的学生装是西方服饰的改良着装,是一种简便的西服,没有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独立领,为一般资产阶级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所用。服装的洋化最不容忽视的当然是中山装的发明,可谓是中外服饰互融共存的成功例子。其依据西方服装形制,在吸取西装贴身干练的风格上,渗入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元素。如果没有中山装的发明,难以想象中国的宽袍大袖是如何走进现代的社会当中,这不仅是广府服饰的革新,也是民众思想的革新。

2、女子华侨服饰形象

清末民初时期,华侨女子服饰受西方女装的影响,将袄褂由原先低矮的圆领换成高耸的元宝领。民国时期,部分华侨妇女服饰仍保持上衣下裙的传统,领子逐渐由元宝高领而降低,日常穿着宽袖圆摆的衫袄,下穿黑色长裙,裙长及脚踝露出双足。随着西方思想的逐步渗透,华侨女子服饰已有西化的转变,发型由原来的盘发、梳髻变得更加现代化,她们开始把长发剪去,效仿西方女子烫发,到后来还染发,以此为时髦。并接纳西式连衣裙、西式套裙、西式大衣、西式皮鞋等服饰,有的还带回侨乡彰显奇特。西式针织内衣、袜子、裙、裤等商品的进口,促使了广府侨乡女子服饰的多样化,从而与西式服装相匹配。西洋纺织面料的引进,使得女子服饰打破了晚清时期服装沉闷、呆板的风格。华侨女子服饰标新立异,她们“穿着腥红袜裤,裤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此番形象还影响到当时的侨乡广府女学生的衣着。虽然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就颁布服制令,制服多采用西装,但是其影响力在当时社会并不大。年轻妇女服饰以长衫短裤为主,露腿赤胫,争趋时髦,其服装多以纱、绸、绉、缎、土洋布等做大衿衫裤,并以绸、缎绣制成长裙。此外还有针织内衣(笠衫)与领带恤衫、手套等,这些都是深受西洋文化冲击所产生的新式服饰。华侨女子把西方审美观念中大胆表现女性体态美的思想,积极引入侨乡女的服饰审美意识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旗袍,逐渐抛弃了传统满族女子的宽袍大袖、廓形平直的形制⑨。从20年代开始,旗袍便在更加适体、更加美观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其风格充满了中西元素交融的特色。此外,束身衣裙的洋式服饰形象为侨乡民众逐步接受、效仿、直至流行。黄金分割比例逐步在中式服装中被运用,西方洛可可式曲线、图样在服饰中得到普及。

服饰艺术论文篇3

节奏与韵律的美学原则

节奏是音乐术语,是艺术家敲击琴键所产生的或如高山流水般舒缓婉约,或如黄河大合唱般的激越豪情。节奏被引入造型美学范畴,是指点、线、面、体、色等形式要素的自由组合,呈现出疏密、虚实、刚柔、高低、上下、左右、曲直等诸多对比关系之间的有节律、有秩序、有强弱、有起伏的组合。节奏与韵律既有区别,又关系紧密,相互依存。节奏产生韵律,韵律彰显节奏。韵律是节奏的升华,是依据美的规律组合而成的节奏。傈僳族服饰表现出来的美感来自其服装与佩饰的组合,源于色彩有规律、有节奏的搭配。傈僳族服饰节奏与韵律的美感主要表现为静态美学、动态美感和音乐性节奏三方面。

静态美学。服饰是具体的、客观的、可视化的物质形式,具体的图像语言是产生节奏韵律的媒介。构成视觉形式的节奏元素有很多,重复、层次等都是产生节奏的要素。傈僳族服饰用色十分讲究,以保山地区的花傈僳族来说,她们的服饰色彩崇尚“好五色”原则,腾冲地区花傈僳以红、黄、绿、蓝(黑)、白五色来装饰自己的服装,并且五色分别都有其民族文化的指代意义。这五色从头到脚重复出现在整套服装的各个部分,以妇女上身穿的五色拼布坎肩(或马甲)最为突出,五色使用面积也大。傈僳族妇女利用大小不等的有色方布组织成片,既考虑了色彩对比的和谐统一,又注重各块方布块的大小对比,产生出明快、跳跃的节奏美感。下身以五色飘带裙和五色拼布围腰与上身五色坎肩相呼应,另外也在袖口、裤脚等地方配以小面积的装饰图文,整套服装显得既靓丽,又独具风采。

动态节奏:节奏不仅是静态的视觉呈现,也是动态的生命展现。客观世界处处都充满着节奏变化,摆动的钟摆、跳动的心脏、奔驰的火车、春夏秋冬的更替、潮起潮落等等,自然界充满着运动变化的节奏。傈僳族服饰的美除了它的华丽,它的色彩、它的装饰语言、它的结构特征,更在于它穿在傈僳族人民身上所发出的“民族气味”,这种味道是任何视觉美感无法替代的,也是这种美感、这种意味使得傈僳族服饰文化更加厚重,意味深长。傈僳族服装的动感节奏主要体现在傈僳族人民在行走中从妇女圆盘帽周围垂挂的珠串有节奏的摆动,到她们随身携带的装饰物质在人体运动中对身体有节奏的拍打,处处都显示出一种有节奏的美感。怒江地区傈僳族妇女的百褶裙有节奏的摆动,在两腿的带动下前后摆动,像花儿一样随风摇曳,表现出富有动感的节奏韵律美。

音乐性节奏:服饰似乎与音乐没有关系,然而傈僳族服饰却处处表现出悦耳的和声。从色彩搭配来说,傈僳族服饰用色自由大胆,鲜艳、纯度高是傈僳族服装用色的特点。傈僳族是个善于色彩搭配的民族,红、黄、蓝、白、黑等色彩在傈僳族妇女手中像艺术家调色盘上的颜色一样,自由摆弄,却妙笔生辉。从服饰色彩的搭配上来说,可以不夸张的说,傈僳族妇女人人都是色彩艺术家。傈僳族服饰讲究统一,因此每套服装都有一个统一的色调,在统一色彩基调的基础上,有节奏的色线、色带和色面,在五彩缤纷的装饰物的映衬下,犹如美妙的音符发出令人舒畅的乐曲。如果说色彩是悦目的和声,需要视觉联想才能感受到音乐般的节律。那么傈僳族服饰的挂件便能达到一种悦耳的听觉享受。傈僳族服饰的装饰品十分丰富,从妇女帽檐上垂挂的料珠、银坠,到胸前悬挂的项链,腰间的铜铃、竹铃,裙摆上的挂件等装饰品,无不在人体运动中发出碰撞的声响,由于人体运动的节奏,各装饰物件也随身体产生有节奏碰撞,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尤其以傈僳族妇女腰间垂挂的铜铃、竹铃,更具特点。腾冲地区的傈僳族姑娘喜欢在腰间悬挂铜铃、竹铃,一般都以12只为准。竹铃和铜铃随着人行走运动,发出清脆响亮的悦耳声响。傈僳族服饰从视觉到听觉都给人一种音乐般的节奏美感,是一种悦目悦耳的艺术作品。

对比调和的艺术特征

对比,是在差异中显现,依据矛盾或相反的原理,把特征明显对立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从而更加显现出各自的特征和内涵。对比可以产生明朗、肯定、强烈的视觉效果,造成强烈而深刻的视觉印象。黑格尔说:“有差别之物并不是一般的他物,而是与它正相反对的他物;这就是说,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它自己的(本质)规定”。[2]对比使物象的特征更明显,对比出生气。傈僳族服饰设计非常注意对比表现手法,黑与白、红与绿、大面积与小面积、繁复与简化、虚实对比等多种对比手法在傈僳族服装设计中处处可见。

1.色彩对比。色彩对比是艺术表现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色彩对比表现为色相对比、明度对比、冷暖对比、纯度对比等。傈僳族服饰色彩鲜明,善于利用色彩对比,尤其以色相对比即原色对比见长。色相对比是色彩运用最原始、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约翰内斯•伊顿说:“色相对比是七种对比中的最简单一种。它对色彩视觉要求不高,因为它是由未经掺和的色彩以其最强烈的明亮度来表示。”[3]色相对比是人类早期用色的主要方法,原色对比利于表现人类原始和原本的情感,傈僳族在服装用色上用单纯的色彩表达他们丰富的情感。如前所说,傈僳族分为黑傈僳、白傈僳和花傈僳,即便是黑白傈僳族支系他们在色彩运用上也十分讲究。以怒江地区的黑傈僳为例,他们虽然以黑为美,但他们的服装并不是周身全黑,而是以黑色为主,配以白色、红色等局部装饰色彩,使整个服装特色鲜明,多变统一。黑傈僳族服装在黑色底色的基础上,在领口、袖口、围腰、裙摆等处用有色图案装点,在帽檐、胸前、腰带、等处配白色海巴,戴白色串珠等,整个服饰呈现黑白对比,黑色更加突出,白色更加纯正,显得朴素大方。

2.形状对比。形状是指物体边沿线相连封闭形成的图象,形状有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傈僳族服饰在形状对比中首先从服装的整体特征上呈现出方与圆的对比。众所周知,傈僳族男女都习惯戴帽子,而帽子的形状以圆形为多,帽子的尺寸都比较大,以大圆盘帽为突出特点。另外,傈僳族喜穿坎肩,从坎肩的平面造型来看,是方形。大裆裤的直筒式造型联接方形坎肩,使得整个服装形态整体上呈长方形特征。头上的大圆与身体的长方形形成特征明显的方与圆的图形对比。如果说傈僳族头帽象征着天,身体象征着地,那么正好形成天圆地方的哲学意味,象征着傈僳族人民头顶天,脚踏地的生命气息。傈僳族人民除了喜欢戴圆盘帽,在其服装的装饰物件中也喜欢圆形物件,以帽檐上的海巴来说是圆的,腰间戴的“依玛簇”是圆的,各种五色绒球璎珞是圆的。傈僳族服装的图形对比还表现在其服装拼接的布块上,傈僳族善于拼接,相传是傈僳族的男人们在外打仗,英雄得到的奖赏是各色布条,男人们将彩色布带寄回家,女人们依据布条特征将它们拼接在一起,成为五彩军功装。在历史的演进中,傈僳族逐渐形成了以拼贴为美的审美文化。傈僳族将不同色彩、不同大小、不同面积的五色布条有节奏的拼合在一起,在强烈的对比中展现其独特的文化意蕴。

3.虚实对比。虚实是绘画术语,在服饰造型中似乎有点不着边际,但仔细分析,服装设计也属于造型艺术,而且少数民族服饰以图案、色彩、装饰有别于汉装,其服装装饰图案的设计中虚实运用中要比汉族复杂得多。少数民族服装造型以“繁”、“多”见长,如何在繁、多的造型语境中体现繁而不乱的美感,虚实处理得当显得十分必要。傈僳族服装制作的虚实处理表现在服装的图案设计上,图案设计讲究留白。傈僳族服装多在领口、袖口、裤脚、裙边刺绣相关象征民族图腾或者反映民族审美追求的图案,这些图案一般都以小面积出现,与整套服装对比,我们发现有大面积的服装无修饰,处于单色空白状态,这一留白行为,正是傈僳族服装设计中利用虚实表现手法的反映。傈僳族在服装制作中将仅有的刺绣图案描绘在似乎不重要的边角地区,而正是这种有意的“虚”,却成就了它真正“实”的民族内涵。傈僳族对服装边角的处理,不仅在服装中起着点缀作用,美化服装,也反映着傈僳族人民的智慧,因为边角地区往往是最容易破损的地方,通过对边角进行装饰,通过刺绣能够对服装起加固作用,延长服装的使用时间。

服饰艺术论文篇4

在当代随着机器生产越来越普及,很多手工达不到的技术被成功的发明与创造,且服饰作为当代文化的标志之一同样也享受到这种成果。在服饰面料方面,化纤材料的成功被创造与一些耗时耗力的手工艺成功被替代以及机器印刷图案的产生等等,这些改变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看来绘画作品的被应用在现在看来也是势在必得的,故研究这部分内容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大师蒙德里安的格子系列在服饰局部造型上的应用就是二者紧密结合的例证,大面积色块的应用不仅给服饰添加了动感的韵律,而且衬托出了服装个性奔放的性格特征,并且在服装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再者,在ALLUERNOIR2008春夏高级女装秀场上将服饰与绘画艺术紧密结合,在宽松的裙摆处将绘画应用其中,利用图案具象的表现手法,图案色彩与服装的整体风格相协调,衬托出服装优雅精致且富有特色的文化韵味。

服饰艺术论文篇5
服饰艺术论文篇6

这个时代的女装的风格荡漾在娇媚、秀艳的旋律中。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流行华托长衣,装饰以丝绸花边,前胸有珠宝及缎带蝴蝶结附在其上,特别是袖口呈花朵造型,花瓣用轻薄华美的蕾丝层层装饰而成,被称为华托服。二是吊钟形袍衣罩裙,上配紧身坦胸荷叶袖上衣,再度使用裙撑架。1715年,巴尼尔裙撑出现,巴尼尔裙撑用柳条或鲸骨制成,形状如同农村妇女的菜篮子,裙撑的主要作用是夸张女性的臀部及两侧,到了洛可可时期(1740年后),这种圆锥形的鲸骨框逐渐发展成非常庞大的半圆形,以形成巨大的扁裙。在整体造型及视觉上产生节奏变化,突出女性高贵的气质和优美的身姿。在女性头饰方面,前中期流行戴“细薄棉头巾”,后期出现了西方服装史上有史以来最夸张的发型及帽形。

服饰艺术论文篇7

1.装饰艺术对服装设计观念的影响

艺术家在创造作品时,先是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进行加工制作,最后完成艺术或文学形象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所动用的思维活动则是形象思维的活动过程,在人类历史千百年的流变中,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丰富多样,有生物学的因素,也有传统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缩影,因此,装饰艺术对现代服饰设计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包括一些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环保理念等现代思维方式。

2.装饰艺术对服装设计实践的影响

现代服装设计师在灵感的来源上不再局限于自然事物和传统抽象思维,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是运用装饰艺术中的灵感,比如中国的龙图腾、摩洛哥的靠垫、巴布亚的屏风,这些意象直接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的取材来源,这种直接现实性也是现代服装设计的一大特点,但是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装饰艺术的发展充分成熟,灵感的来源能够直接作用到服装设计中,在当下大热的豹纹图案、复古军用鞋上面,设计师们在用装饰艺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三、装饰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1.装饰艺术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对人的感官影响直接而鲜明,因此在服装设计中对色彩的运用于把握是一项重大的课题。色彩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其自然属性比较固定,因为基于人类的生理属性,在对颜色的反馈上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但是其社会属性则会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甚至在不同的地域间,其意义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色彩在装饰艺术运用上的丰富性,特别是在服装设计上,色彩的运用影响到了服饰的视觉效果、心理效果和文化特征。

2.装饰艺术材料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服饰的材料选择上面也在不断出现新变化。从最初的动物皮毛、树叶草皮等就地取材的原料选择,到如今的棉、麻、丝绸、雪纺、牛仔、呢绒、皮革等等材料,这极大地丰富了服装设计的选择性,而装饰艺术上的材料也发展为金属、石器、木材、贝壳、绳索等,这些材料因为自身天然属性的特征,在装饰艺术中呈现出诸如透明、粗糙、莹润、奢华、细腻等视觉效果,通过装饰艺术对现代服装设计的思维进行重组,创造出富有个性和时代感的作品。

3.装饰艺术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广义图案是指某种器物的造型样式、结构色彩,而在服装设计中,图案则专指设计艺术中的装饰纹样,它包括了几何图形、人像、花卉、动物、风景以及其他抽象的图形,这些图案以或规律或杂乱的形式布局在衣物上,造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特殊的艺术魅力。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服装设计中对于图案的应用技巧更为灵活方便,由此衍生出多种多样的服装图案,为现代服饰文化增加了丰富性。

服饰艺术论文篇8

景宁畲族人自称“山哈”,原意是住在山里的客人。长期以来,畲民主要居住在山里,过着相对封闭、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简单生活,畲族妇女制作服饰完全是为了自用,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虽然可以随心所欲、别出心裁,但一切也都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畲民与外界的社会经济交往愈来愈多,汉族文化、现代文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现代科技等对畲民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影响必然都会体现在服饰穿着上。比如,畲族妇女的传统手工制作被专门裁缝制作和购买成衣所替代,传统的自织土布、麻布被现代涤棉混纺面料所替代,刺绣和彩带的花边也变成了机制花边等。

(二)传统服饰的一些理念、款式已不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

服饰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缩影,只有随着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及经济活动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不断演变,才会有生命力和适应性。目前总的来看,畲族服饰设计者及社会各界对民族服饰的改进创新工作,特别是如何把畲族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起来,重视的还不是很够,畲族服饰的理念和款式比较老套,没有很好地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政府及有关单位的政策举措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宣传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服饰文化,景宁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近年来,景宁县委、县政府提出“畲族文化有形化、文化载体项目化、文化成果精品化”三项原则,要求有关人员分批次分阶段穿戴畲族服饰,发展畲族服饰、畲族彩带、畲族银饰等特色民族手工产业,发展以畲族风俗为卖点的旅游项目,打响“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品牌,举办中国(浙江)畲族服饰设计大赛等。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的措施办法,或者政策本身存在不足,或者这些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畲族传统服饰目前更多的是属于表演舞台上的,并没有实现生活化、艺术化、经济化、社会化的目标,也没有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比如,为保护彩带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曾在景宁双后降村设立了畲族彩带作坊,组织了一些年轻人进行学习,但由于看不到彩带的经济价值,仅凭兴趣难以坚持复杂细致的学习,彩带作坊也由于缺乏经济效益而转为服装作坊。

二、对保护传承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思考及政策建议

畲族传统服饰承载着民族历史迁移、社会意识表达及畲族妇女个体艺术创造等人文资源,它代表了畲族这个民族千年来的文化审美发展,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一大亮点。景宁地区地处经济比较发达的浙江,受现代社会经济影响比较深,如何在发展现代经济的同时保护传承传统服饰文化,把传统服饰中的文化理念与现代生产生活更好地融合起来,是当地政府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而从现代装饰与染织艺术的方向来说,畲族的编织艺术,以及畲族的头饰制作技艺都是值得重点发展和关注的。从纺织品艺术的角度分析畲族服饰,畲族服饰在色彩上主要为暗色配以亮色的形式存在,但整体缺乏一种色彩的统一性,使得服饰的色彩特质较为零散,同时畲族服饰的造型在民族服饰中不具有特殊性,服装款式上类似瑶族、苗族、汉族,缺乏本民族特有的服饰款式,无法在款式和颜色上带来视觉冲击,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这不利于畲族服饰的推广和传承。发掘民族服饰的特色进而加以扩大设计翻新,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民族传统服饰艺术。在畲族民族服饰的发展上,应该着重发挥畲族民族服饰中最具有特色的方面———织带及头饰,将最具有代表性的畲族服饰产品中的元素提炼出来,设计出符合现代审美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品。事实上民族服饰的装饰性多于实用性的这一特点使得传统的民族服饰不适用于现代服装市场。传统服饰想要继续的传承下去在保留原有的服饰传统的同时,也应该通过提取传统元素,对民族服饰文化做一番新的设计,例如具有畲族特色的编织花边手链、简化设计过的畲族头饰等。若是对于畲族服饰的推广仅仅停留在固定不变的传统服饰状态中,将很难在现代服饰市场中取得成功,适应现代市场的设计产品,更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市场发展的规律,也更能够较为快速的传播宣传畲族文化。较为快捷的达到发展和传承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目的。民族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民族艺术家们的努力,同时也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好景宁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笔者结合当前景宁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支持力度

首先,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制订发展规划,并组织专家学者研究畲族服饰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其次,鼓励支持民间力量开办畲族服饰文化陈列馆、博物馆。再次,研究建立民族服饰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实行传承人认定和补贴制度,支持畲语教育,培养畲语人才。最后,鼓励支持畲族居民在工作中穿戴民族服饰。对在窗口服务行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畲族居民,倡议先行推开民族服饰,以此增加畲族服饰的氛围。

(二)加强对畲族民族服饰文化遗产的整理、发掘、保护和宣传展示

保护是传承的前提和条件。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有着丰富的畲族服饰文化资源和遗产,但相当部分还散落在民间,应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的发掘、整理,建立扩充民族服饰资料库。对所保存的服饰遗存,还应进行必要的宣传展示,一方面让畲族人民特别是年轻人更多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喜欢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服饰;另一方面也让世人增进对畲族服饰的认同感,能够接受甚至喜欢畲族文化元素。

(三)积极举办畲族服饰文化活动

适当恢复畲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和文化习惯,进一步打响“中国畲乡三月三”节庆品牌,在景宁当地或“走出去”举办畲族服饰设计大赛、畲族服饰时尚表演、畲族婚嫁表演,发展以畲族服饰文化为卖点的旅游项目,充分展示畲族服饰文化风采,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对畲族传统服饰进行创新转化设计

民族服饰不仅充当活化石的角色,也应该随着社会和民族的不断发展而进化。整合设计资源和力量,加强与服装设计院校,服装设计研发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发适于当代生活具有时代美感的服饰,使得畲族民族服饰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中,促进传统服饰流行化、大众化。同时,注重把现代科技应用到服饰制作中,提高生产效率。比如,可以用电脑绣图替代民族服饰中的手工绣制,以实现大批量的流水线生产。

服饰艺术论文篇9

如今中国服饰文化的自主意识已经觉醒,但是服饰文化几乎进入全盘西化的主流境地并没有根本改观。如何对民族概念和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设计以及时尚化推广,还需要从民族优秀的服饰艺术文化中寻求理论指导和专业反思。

2.1挖掘民族服饰的装饰美感,提升专业理论课程的传统文化底蕴

目前服装院校的课程设置和理论指导都受到西方设计思潮的影响,学生的设计作品也体现出崇尚西方文化的倾向,这一切都反映出服装教育中传统文化因素的薄弱。如果教师忽视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在教学上没有引导学生关注传统,热爱传统,学生必然容易产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淡漠和轻视,其影响使学生在进行设计实践时缺乏自己的个性特色,盲目追求模仿西方设计,最终导致设计能力贫乏而被市场淘汰。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首先是对民族服饰艺术价值的重新认识。理解民族服饰中装饰美感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民族服饰的装饰美感不借助任何规则或解释,纯以例证(指直觉感受)提供视觉逻辑的一种独特形式美。[3]只有通过理论课程的形式将民族服饰中的装饰视觉原理由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才能实现有效运用设计语言对优秀的民族服饰艺术进行时尚化设计。其次,从现代美学的立场出发,以合乎21世纪人类社会需求的新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不断加强传统民族服饰审美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不能忽视对人类当代审美心理,包括形式、功利、技术美感等价值的探索和研究。鉴于实际教学条件和师资配备,可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发挥科学性,减少泛泛而谈、缺少针对性的授课内容,重点突出主题式讲授,以案例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寻找兴趣点对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某种装饰形式进行更深的梳理和细致挖掘,将专业理论课的授课价值发挥到最大。整体而言,地方院校的服装设计课程设置对民族优秀服饰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同时也存在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

2.2利用地方手工艺术活态资源提高专业实践类课程的传统技术含量

我国是个手工业大国,有着手工艺术的悠久文化传统,而广西的传统手工工艺更是显现出丰富的活态特征,这些都成为服装设计作品的生命力来源。民族服饰的制作过程是追求设计美的过程,是用视觉形态与审美关系体现出来的各种抽象概念的物态组合,这也正是服装设计的精髓所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理论已经相当完善,设计的重点已经由服装款式和外轮廓形转移到服装的工艺创新上来。在服装设计教育中,服装制作工艺的实践能力和工艺文化的运用能力都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但现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不是停留在工匠的层次上,而是通过掌握服饰装饰手工艺,如镶、嵌、滚、盘、绣、包等工艺的基本制作工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传统制作工艺带动创新思维,实现技艺认识上的升华,从而寻找到贴切的设计语言对传统服饰进行设计创新。此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实现对服饰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促进高等艺术教育担负起传承人类文明和保护人类珍贵遗产的重任。由此可见,地方高等服装教育在课程构建中要体现艺术文化理论课程与手工艺实践课程承接与结合的合理性。精炼课堂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以启发式、讨论式为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一方面,通过民族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内涵,了解传统造型规律和传统审美意识及习惯;另一方面,通过服饰手工艺实践课程吸收、消化理论知识,让抽象空洞、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真实而生动、具体而深入。最终完成设计教学中“头脑—心灵—手”的密切联系。

2.3建立以传承、创新、推广民族服饰艺术为核心的产学研运行模式

以地方民族服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出发点,针对这种显著的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根据所在区域对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在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中获得支持与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在摸索服装专业产学研模式时,可以考虑确立“传承民族、时尚创新、营销推广”三位一体的市场化的工作室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工艺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和工作室的信息资源,将民族服饰艺术理论课程以立体式结构展开,通过其他课程如服饰工艺课程、设计课程、展示课程、品牌课程等的加入,实现对民族服饰的创新和推广。在教学中产生的创新设计可以通过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转让、新设计研究与开发等形式,与企业建立人才培养联系。通过工作室的外务联系直接回馈市场的需求信息,使民族风格的自主设计作品在市场运作中不断改进创新,完善专业理论课程的更新。以服饰配件课程为例,根据工作室反馈的市场需求进行指定民族风格的设计教学,然后将设计作品以系列形式推向市场。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让实践环节更加贴近市场发展需要,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丰富并验证民族服饰理论课程的相关成果。

服饰艺术论文篇10

由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实物留存非常少。将图像资料作为主要资料非常有必要。艺术图像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比如,通过图像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婚礼前后或者当天新郎新娘如何穿着,服装的面料是怎么样,色彩构成如何;新娘的嫁妆中包含的各种精美奢侈的服装,是不是新娘婚礼的服饰,是怎么样被艺术家表现或者创作的等等。

1、图像的研究理论――以图证史

图像资料对于历史研究非常重要。在西方,将图像作为视觉材料进行阅读是艺术史特有的理论传统。有学者认为,图像学是研究文艺复兴的图像资料最合适的理论。潘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指出,对艺术作品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前图像志,即对图像进行单纯的形式分析;图像志分析,即对于特定主题的传统意义进行分析;图像学分析,即根据对于特定题材和概念的研究发现图像的内在含义。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打破了对于图像研究限于形式和风格的障碍,能够还原视觉艺术与文化的真正意义。

尝试将图像学运用到服饰史研究中,不仅能够使图像研究有据可依,而且,在分析图像中服饰的过程中,可以先从形式分析人手,再发现服饰图像特定题材的共性,然后对当时服饰的深层次含义进行解读。

2、图像为主要研究资料优缺点及研究方法

以图像为主要研究资料,最大的优点就是直观。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看出腰线的高低、服饰面料的厚薄、图案和纹样,也可以看出模特如何与服装互动的。图像资料也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不同时代的艺术品风格,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的形成、在时代的艺术环境下生长的。艺术家对于创作的看法,赞助人的意图也使图像资料更加复杂。《以图证史》指出,对于图像的史料考证,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曹意强《可见之不可见性》缪哲《以图证史的误区》也提到图像研究理论需要与其他的理论结合使用。在研究时,要灵活运用服饰史、艺术史的各种可能应用的理论。

为了有效的利用图像直观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排除其不确定,得到较为真实可信的结论,以图像为主的文艺复兴时期婚礼服饰的研究方法主要如下:

2.1挑选图像

首先,将收集的图像资料进行集中,对图像进行常规判断,如创作年代、题材和写实程度等。从中挑选真实程度较高的有代表性的图像作为研究重点。

2.2比较印证

将选出图像与同时代相关图像、文献和实物资料相印证,证明其可信程度。同时,将服装图案、面料、形制、结构、剪裁、配饰等蕴含在图像中的信息挖掘出来再与实物、文献等资料相互印证。

2.3视觉表现

将图像中的婚礼服饰以效果图的形式做以总结,得出文艺复兴图像研究中婚礼服的结论。

3、研究资料

不同图像有不同的研究和考证方法,不同图像的能够被利用的程度也不同。同样就以婚礼服饰研究为例,图像资料可以按照形式、功用、表现服饰的程度分类。

3.1按形式分类

按照形式分类,应用的图像材料可分为:壁画、油画、蛋彩画、版画、手稿等。

版画和手稿,如文艺复兴时期画切萨雷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记录当时新娘服饰的印刷品,这类图像材料通常是由生活在当时代的人为了记录服装或者历史并流传下来的,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但由于材料是黑白印刷,当时的印刷技术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类图像对于研究细节和服饰的色彩有局限。

壁画油画和蛋彩画。这类图像材料通常是画家出于各种目的,表现宗教题材的或者世俗生活的绘画。其中婚嫁箱作为婚姻的必备品,绘制有许多与婚姻、道德有关的图像,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资料。文艺复兴时期作为西方艺术的一个高峰,当时的绘画技巧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的进步,所以此类图像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3.2按功用分类

根据题材和功用的不同,文艺复兴时期图像还可以分为,宗教与巫术、政治、私人领域和快乐的艺术四种。

宗教与巫术通常是根据圣经的内容和使徒的故事绘画的,具有教育和说教的作用,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最多的图像;政治功用的图像是指为了表现教皇和大家族的政权成就、宣扬政治而绘制的一类图像;私人领域指描绘私人领域的图像,如结婚生育和死亡等。在15世纪以后,描绘肖像婚姻等世俗化图像数量逐渐增多;快乐的艺术是指出于个人喜好和欣赏而绘制的一类图像。这类图像常常会带有赞助人的偏好等干扰因素。

在用图像做服装史的研究时,这几类图像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比如绘画中是否存在程式化的表现方法,艺术家的动机是要真实的反应世界还是把可见的世界想象化。所以,在研究图像时,需要分析各种图像资料的可信度和真实性,并加以论证。

3.3按表现服饰程度分类

服饰艺术论文篇11

一、民族服饰的艺术造型手法与特色

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长期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民族服饰在长期发展中不断演变,逐渐成为一个民族身份地位、的象征,可以说是各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作为传承民族艺术的文化载体,民族服饰无论是造型、色彩、质地、工艺等,均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民族服饰是各民族人民物质生活与文化艺术的有效结合,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也体现了不同时期该民族的艺术品位。

二、油画创作中民族服饰的应用优势分析

在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与物欲膨胀的年代,对于深陷西方文化艺术霸权中的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引入民族文化艺术元素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出路。当代油画艺术是创造美的过程,只有不断去观察与发现美,并且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才能让油画艺术具备持续的生命力。民族服饰艺术是我国人民对美的追求与诠释,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与思维风格,尤其是其中对色彩的灵活驾驭与精妙构图,体现出高明的艺术技巧,也为当代油画创作中丰富造型技巧、构图手法以及提升整体画面美感提供了借鉴。总体来看,油画创作中引入民族服饰元素的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1.民族服饰为当代油画艺术发展注入了活力我国当代油画艺术自诞生之日起一直秉承西方绘画理论与创作技巧,无论是油画作品的创作特点与造型手法,均体现出对西方艺术理论知识的娴熟应用。民族服饰中独特的造型技巧与艺术风格,无疑为我国当代油画艺术与民族文化结合搭建了桥梁,油画创作者可以从民族服饰对生命的体现中获取灵感,获得提升绘画技巧的思路,进而为当代艺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民族服饰有助于提升油画创作的主题表现力我国当代油画艺术创作中不能单纯依靠模仿西方绘画风格,而是需要融入本土化、民族化的元素,将油画创作手法与民族艺术特色联系起来,唯有如此才能凸显本土文化艺术的感染力,达到传承民族艺术文化的目的。3.民族服饰为当代油画的本土化创新提供了途径任何一门艺术只有立足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才能真正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②。我国当代油画艺术长期受到西方文化艺术创作的影响,在全球文化一体化的环境下,民族服饰造型艺术的应用无疑为当代油画体现民族特色提供了途径,也是当代油画本土化创新的独特素材。

三、油画创作中民族服饰的表意应用手法与实例分析

多样化构图技术的应用与全球艺术文化的交融碰撞,让我国当代油画艺术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当代油画艺术的变革要求创作者把握并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合理运用达到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油画创作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需要突破文化领域、空间地域的局限,通过不断创新推动油画艺术发展。而突破常规并非摒弃常规,而是需要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与创新③。当代油画创作中要想突破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就需要创作者在遵循传统油画创作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并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民族审美与现代绘画艺术相结合的全新艺术表现方式。1.审美形式的灵活转换油画创作中民族服饰造型艺术的应用,可以看作从民族服饰的具体审美形式,到油画艺术的视觉审美形式的转换,这也可以看作油画创作的表意应用手法。通过对民族服饰造型艺术的研究,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经过艺术转换变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化元素,可以让油画作品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也充分体现了油画创作的现代精神。民族服饰造型艺术与当代油画艺术存在相通之处,表现在民族服饰无论是纹饰图案设计,还是线条、色彩的配置与布局,以及整体的位置与面积分配等,均与油画艺术中的构图、调色技巧等类似。当代油画创作中适当借鉴民族服饰中的艺术符号,将多种不同形式的造型艺术融入油画创作中,不仅增强了油画作品的文化内涵,也让其整体画面更加具有表现力,也正是这种借鉴与创新应用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2.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借鉴我国当代油画艺术在全球文化艺术一体化的背景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无论在作品的构图设计技巧以及题材的深度与广度方面都有极大的提升,并且创作素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油画创作者注重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绘画材料,通过深入生活、描绘生活与表现生活的方式,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展现生活之美。当前大众的审美原则日渐多样化,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心理,油画作品不再是贵族珍藏的奢侈品,也是大众可以品评鉴赏的艺术品。当代油画艺术应该走进生活,贴近大众生活,真正成为可供普通百姓观赏的文化产品。要想达成这一目的,需要油画创作者适当引入民族服饰等传统艺术文化元素,通过对博大精深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对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提炼与重构,不断完善与丰富当代油画作品的表现形式,让当代油画作品更加具有民族特色。3.油画创作中民族服饰的应用实例分析民族服饰以其独特的色彩搭配与造型设计,成为油画创作中最为活跃的元素。少数民族人物是油画创作者喜爱的题材,其中也少不了对民族服饰的描绘。敖恩创作的《鄂尔多斯姑娘》为人物半身像,画中女子的头部装饰占据了大半个画面,整体构图饱满,层次分明。油画底色为暖褐色,女子头上的珊瑚、银片、头箍以及银铃无不与褐色背景交相辉映,给人以神秘、庄重的感觉。作者以线条勾勒为主,对衣服纹饰进行简单处理,突出繁复的头部装饰,衬托出女子秀丽、朴实的面庞。在油画作品艺术处理方面,作者对蒙古族节日盛装绚丽的色彩装饰进行了重点描绘,在写实基础上体现出民族服饰的色彩与造型变化,并且流露出深厚的民族情感。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不仅具有民族特征,也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民族服饰色彩的展现,达到烘托主题的效果。这是对民族服饰色彩元素的直接运用,并且加上作者的概括与处理,达到油画作品意境、色调的完美统一。杨作霖的《白族少女》为其人物代表作,画中以云贵高原的黄土地、红土地为背景,通过对红、黑、白等民族服饰中的常见色彩进行组合,描绘出一个纯真、委婉的少女形象。作者选择红色、黑色等白族应用较多的颜色,通过概括、组合的手法对民族服饰纹样进行重构,运用简约的构图手法突出人物形象,让整个画面充满意境之美。画中少女的手部处理汲取了白族服饰中线条的应用,少女的围裙以厚重的黑色块为主,搭配蓝白花边,表现出民族服饰独特的色彩搭配,在以主观意识表达绘画主题的同时凸显了民族情趣。

服饰艺术论文篇12

高等院校如何开展服装艺术教学

提高学生服饰审美能力是公共服装艺术教学的灵魂与核心。审美能力是指人们认识与评价美、美的事物与各种审美特征的能力,也就是说,人们在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作出审美分析和评价时所必须具备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服装艺术欣赏的课堂应是一个个性化的课堂,一个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课堂。使学生领会服装艺术之美,懂得以自己独到的审美品位和修养,以宽广的胸襟和艺术视野正视众多的地区、民族和不同时代的服饰文化。可通过以下教学内容达到上述教学目的。

1服装概论

许多高校学生对与其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之首的衣的起源、各种形式服装的分类、中西服装发展的主要脉络、服装色彩、材质和流行趋势等服饰相关内容了解都是缺乏的,使大学生对服装艺术产生一种神秘感。在公共服装艺术课程中,开设服装概论章节的内容,使学生对服装的基本知识有所认识,从文化、人类学、美学、人体工程学和社会心理学等角度,全方位分析服装学的概念、属性、范畴、服装与人体的机能、时空关系与服装演变,服装的造型美与色彩美,为他们揭开服装艺术神秘的面纱,让学生领悟服饰的文化内涵,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为日后深入学习公共服装艺术奠定基础。

2服装风格分析

大学生对服装认识是主观的,非理性的,他们对自己服装搭配也是盲目的,对服装各种风格搭配知识也是缺乏理性认识的,常出现各种不合审美习惯的服饰搭配,穿出不得体的衣装,让人啼笑皆非。大学生通过对服装基本风格(古典派、优雅派、柔美派、民族派、现代时髦派、先锋派、男士派和运动派)了解,使他们对不同服装风格的面料、材质、色彩、廓形、细节等表现有了理性的认识,提高了他们服装审美能力,并指导其穿衣搭配能力和自我个性形象塑造。

3中国民族服饰赏析

让高校学生了解多姿多彩的国内民族服饰特征,领略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高校大学生对中国民族服饰认识是肤浅的,通过此环节内容的讲解,使他们初步掌握民族服饰的特征和内涵。通过介绍部分中国民装的典型外部特征以及文化内涵,使他们在赏析民族服饰的同时,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此块内容的教学,在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同时,也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

4服装设计美学

从现代时尚潮流的文化背景入手,以艺术形态的自然美和艺术构成的形式美到现在流行的个性美、另类美和休闲美的文化解析为专题进行探讨,提出服装设计美学发展的文化指向,以设计实例解析流行时尚艺术风格美的文化内涵,提出美学理念,分析心理和文化背景,解剖哲学和美学内涵,结合设计案例,使得这些具有浓郁文化艺术内涵的设计美学理念深深印入大学生的脑子里,从本质上让他们了解服饰美学真正内涵。

5国内外著名设计师品牌赏析

琳琅满目的服饰品牌让大学生眼花缭乱,他们缺乏对服饰品牌正确的认识和对服饰品牌文化理解,通过此部分内容的讲解,使他们了解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的概况,在讲授服饰品牌文化特征的同时,讲述设计师的成长经历,设计风格和品牌的发展历程,剖析设计师的设计思想,分析他们的作品,使学生对服装艺术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领悟。设计师励志创业故事也激发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斗志。

6大学生服饰搭配技巧

讲解大学生服饰搭配技巧,有助于学生理解服饰美的内涵和服饰美对人物整体形象美发挥的作用。通过妥善运用服饰装扮的技巧更好地进行形象设计中服饰形象的设计与创意,从而提升整体形象设计的效果与层次。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大学生逐一领会,循序渐进穿衣搭配的三个不同层次,即得体、美观和风格。重点介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遇到一些场合,不同的穿衣要求和搭配技巧,并介绍几种表现大学生青春气息的常用形象搭配。此块内容讲解,可大大提高大学生的穿衣品味,表现其内在的美,引导学生不迷信潮流趋势,利用所学的知识,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自我形象的塑造。在此环节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安排,现场抽取学生,纠正其穿衣搭配误区,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调整搭配效果。此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大学生学习服装艺术的兴趣,学以致用的学习热情高涨。

7服饰礼仪认识

服饰艺术论文篇13

关键词:服饰;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190-01

服饰即装饰人体的物品总称。包括服装、鞋、帽、袜子、手套、围巾、领带、提包、阳伞、发饰等。服饰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反映,文化的标签、时代精神和民族审美情趣的折光,它的演化自然要受到这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谓演艺,即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递情绪、表达情感从而展现生活的艺术。代表性的表演艺术门类主要是音乐和舞蹈,还有影视、话剧、戏曲、杂技等。

无论是音乐会上的燕尾礼服,还是时装秀上的感性韵律,音乐与服装和谐共生,呈现出一场场令人惊艳的“视觉盛宴”。摇滚乐的铿锵有力,其反叛精神影响了美国的一代人,而它震撼心灵的强音对服装的影响却至今未变。不论是嬉皮还是朋克,嘻哈还是重金属,音乐形式依旧狂躁不安,可乐迷身上古怪灵异、夸张变形的服饰样式却花样翻新,频频亮相时尚舞台。摇滚乐奏响了音乐与服饰完美结合的最强音。服装是视觉化了的音乐,而音乐可以使服装有更深层次的精神表达。流行乐坛的超级巨星麦当娜,她的大红大紫除了非同寻常的天赋以外,她能够巧妙的利用服饰来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从出道以来,每次出台的夸张外表成了她的有力法宝。麦当娜的成功在于用服饰改变了自己,进而改变了音乐,最后改变了时尚。音乐和服饰,犹如双生姐妹花,曼妙的音乐需要各色服饰相伴才能泌人心脾;而绚丽多彩的服装则在音乐中迷倒众生。

提及舞蹈,可谓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舞蹈就已有了萌芽,带有巫术性质的拟兽舞、执羽而舞的祭祀乐舞、长袖飘洒的宫廷乐舞,穿戴在舞者身上的服饰都令舞蹈熠熠生辉。舞蹈服饰根据舞蹈种类的不同可分三类:古典舞服饰,现代舞服饰,以及民族民间舞服饰。舞蹈服饰必须适应舞蹈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典型性,要使由内而外,名副其实地打造出作品鲜活的艺术形象,为营造一个能够让角色赖以生存的艺术空间提供一个真实的角色外部造型。舞蹈服饰也必须具备与舞蹈作品相对应的众多信息,如角色造型的时代特征、民族特点、身份职业、年龄性别、社会关系等等,它既是角色外部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综合艺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一袭设计好的舞服,仍是舞蹈家美化舞姿、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一支霓裳羽衣舞,“飘然旋转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不知迷倒多少帝王将相,“霓裳羽衣”又令多少现代人对月宫仙人产生了联想。舞蹈和服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舞蹈通过服饰得以升华,而服饰在舞蹈中焕发生命。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除了要有丰满的剧情作为主要支撑之外,服装则是承载整部电影的另一个基石。在拍摄、制作过程中, 服饰作为一种艺术以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精美别致的造型、适时的色彩, 为这一视觉艺术添上了重重的一彩。使得亿万观众为讲述的故事所震撼, 为明星的精彩表演而吸引。而服饰在影视剧作中所承担的作用:烘托气氛,交代环境背景,刻画人物性格,修身画面等。而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所驾驭的时髦风,大概从20世纪初开始影响服饰潮流。它虽出现的较晚,但影响力却不容小觑,不仅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也拉近了现代人与时尚的距离。人们追逐电影,但追逐电影带来的时尚胜过电影本身。一部《罗马假日》成就了奥黛丽・赫本,而她在电影中塑造的清新、高雅的形象,便成为人们多年追逐的经典形象。一部成功电影的轰动使明星在影片中的服装造型也随着角色的成功塑造而深入人心,征服观众。明星借电影风流,服饰在现实中风行,这就是电影与时尚创造的经典。电影大规模的影响和塑造着时装潮流,电影借助服装,令角色生动;时装透过电影,来寻找灵感,引领潮流。这也是为什么不论中外,越来越多的导演不惜巨资打造电影服装,来达到服装和电影的双赢默契。

中国戏曲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它追求一招一式的优雅,一唱一和的华丽,因此在服饰搭配上也就有着严格的规定。自古梨园行里就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行规。它是除旗袍外中国服饰宝库中的又一朵奇葩,是古代服装的美化和艺术再造,通过花纹、颜色的变化来表现剧中的各色人物类型,从而形成戏曲服装的系列套式。它的饰物较多,珠花、丝绒、绒球、雉尾等。使得戏曲舞台上呈现锦绣满台,七彩纷呈,美不胜收。戏曲中的角色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而根据每个角色的不同,其服饰造型也是大不一样。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造型艺术。它与人物角色相配当,也是一种化妆效果,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较高的欣赏行。其构图多种多样,五彩缤纷,装饰性很强,使人眼花缭乱,产生神秘感。经过各个时代艺术家的总结,彼此借鉴,相互补充,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脸谱艺术是传统戏曲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蕴含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并且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彩妆的流行,传统的脸谱化妆手法和颜色也为现代化妆技术所借鉴,并且也使得传统脸谱产生新的艺术表现效果。所以应合理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各种表演艺术博大精深,而演艺舞台的服饰也极其精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奇特的样式和斑斓的色彩,更多的是因为文化内涵赋予舞台表演的灵动力。比如说霓裳羽衣舞出人们对羽化升天的畅想,伎乐飞天涤荡人们对极乐世界的期盼,以及面具勾勒出人们对神灵无比的崇拜、感叹,衣饰已无形,舞台即人间。

无论是海外的亦或中国的演艺舞台上的精品都特别的多,服装更是异彩纷呈。它们或是质朴、或是华丽,或是性感、亦或是温婉,形式多样但都是世界各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时也是人们崇尚自然、追求美好与和谐的精神体现。也因此带动了世界各族人民服饰文化的广泛交流。

参考文献:

[1]黄小明.中外舞蹈鉴赏语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9-60.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