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规范化论文实用13篇

财务规范化论文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1

财会部门应该以质量管理实施为契机,进行财会规范化管理,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明确的岗位职责、量化的考核标准,以任务目标、责任目标、素质品德目标和学识能力目标,严格要求财会人员,充分调动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把质量管理“过程控制”、绩效管理的“考核意识”和规范化管理的“结果管理”有机结合,以质量管理深化财会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财会规范化管理水平。面对新的形式需求,财会规范化需要进步高效管理。

1当前财会规范化管理存在的主要新问题

1.1业务学习不深入,实际操作不认真。部分学习流于形式,有关操作规程中明确规定的新问题仍然把握不准,以至在操作的时候造成差错。

1.2思想熟悉不到位,达标创优标准低。有的行对规范化管理深入开展熟悉不到位,思想没有压力,工作缺乏动力,不能按照“严、细、实”的要求操作业务,缺乏敬业爱岗,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1.3有些人员在规章制度执行中不能一如既往、认真坚持,不能按业务操作流程办理每一笔业务,存在事后补办的现象,存有检查前突击整改的情况,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2改进和加强财会规范化管理的思路

2.1健全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质量考核监督机制。合理分解目标,将任务量化并落实到人,使各尽其职,人尽其才;理顺工作关系,体现既分工又协作的工作程序和整体意识,克服各自为政的现象;落实质量考核责任制,树立正气,克服老好人的思想,建立包括出勤、学习、交接、工作质量和服务态度在内的各项考核制度。在工作实践中把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和每个人的工作效果统一起来,把贡献和报酬结合起来,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和操作程序,以促进财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2.2加强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日常监督职能,明确坐班主任的职责和工作权限,重点理清一线员工的思想动态,抓好组织纪律,岗位练兵工作,协助主管领导处理好工作中的疑难新问题,做好业务协调和重要业务的审核工作,主要应把握好微机操作、进出人凭证、人员业务交接、出库人库等“四个关口”,认真填写日志。强化坐班主任事前、事中检查监督,按月(季)开展自查工作,发现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上级联社定期不定期地对下级联社进行检查辅导,帮助排疑解难,促进不断整改。四是在具体工作中,采取对照财会工作规范化标准逐条自查的方法,找出不足,尽快纠正。通过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制度、办法的贯彻执行,杜绝违规操作和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2.3加强学习,把握规范化标准。因此,实现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熟练把握规范化标准。财会人员要把学习规范化标准和学习规章制度结合起来,弄通标准和规章制度的内在联系,加强对新问题的理解;把学习规范化标准和工作实际相结合,找出差距,明确今后努力方向;把学习规范化标准和个人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克服惰性和旧习,建立严格按标准、规范化运作的工作程序。

2.4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多内容的业务培训活动。要围绕着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加大业务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力度,加快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全面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对现有从事会计出纳人员情况进行一次普查,弄清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类别和业务水平,然后制定分层次的培训规划。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要求在培训内容、培训进度和培训时间上应有所区别。培训工作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干什么、学什么、懂什么、专什么,学以致用,立竿见影,以此尽快地适应本职岗位工作。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全面的业务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开展互查观摩学习活动,及时交流总结经验。要有组织、有目的的召集基层负责人和会计出纳业务骨干,围绕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主体进行互查,通过观摩学习,总结交流工作经验,讨论加强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具体新问题和工作难点、疑点,统一工作方法,达到相互帮助共同促进的目的。

2.5组织考核评选。由上级抽调县联社的会计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组织开展考评验收工作并实行奖励和处罚,通过此项工作,既考评了被查单位的工作,交流了经验,又培养壮大了考评队伍,使参加的人员进一步从感性熟悉提高到理性熟悉,从实践到理论上明白财会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和要求,为促进财会工作上台阶、上等级打下基础。

2.6关心基层行会计出纳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基层信用社的会计出纳人员处在工作第一线,工作任务繁忙,责任重大。因此,各级联社领导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关心职工生活,为职工办实事结合起来,作为基层行实现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单位领导要经常和财会人员开展谈心活动,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认真听取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成长进步,解决他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充分调动广大会计出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财会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2

(一)高职学校的核算不规范

首先,在会计核算时账目不清,由于高职学校的管理者对于财务方面的知识缺乏,不按照规定进行账户的设置和登记,对于结账与对账的严谨性不够重视,在核算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偏差与错误,对于错误的更正不够规范。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对于费用的列支不准确,收入入账不够及时准确,甚至出现违规的现象。再次,高职学校账目的设立不和规范。有些高职学校存在着以票代账、不设账目的情况,有的虽然设有账目,其数据缺乏真实性,账目的设计也不健全,不能真实反映会计的数据。对于会计的凭证也缺乏规范性,记账凭证过于简单,一般情况公司财产均被管理者所管理,高职学校的会计人员无法取得银行收款的凭证,从而影响其财务基础工作的进行。

(二)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职学校管理部门由于资金短缺、待遇较低、意识淡薄等原因,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数量均不能满足高职学校发展的需要,制约了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由于历史原因,高职学校的会计从业人员学历较低,而专业人员较少。在高职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很多从业人员看不懂财务报表,更无法进行分析与调查,严重阻碍了管理的进行。其二,高职学校由于资金、发展平台等的限制难以吸引高技术人才,基层人员的缺失与人力资源经费的缺乏也制约了高职学校进一步招人的进程,加之管理干部的老龄化,越来越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严重制约了高职学校的运行。其三,工作人员财务基本能力较弱,相对效率低下,不能满足财务管理的高效迅速的要求。再加之整体财务人员结构中,高级财务人员的缺失,基层人员偏多,其财务管理的观念也相对落后,缺乏创新性和自主性,一贯听从领导指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学校会计的规范化发展。

(三)缺乏内部监督

财务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要点便是做好会计核算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在高职学校中,由于工作人员缺乏对财务管理的意识,不能够真正从长远考虑高职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在实际的工作中,员工一般会受到领导的利益驱使,跟随领导的意图行事,导致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充分体现,另一方面,高职学校又缺少相应的外部检查,包括政府部门与其他社会人士,其在进行监督时对高职学校的会计审查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导致高职学校经营者与一些不法人员相互勾结,通过更改会计账目来逃避监督。

三、促进高职学校财务工作规范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高职学校会计机构和制度

要建立健全会计机构与制度,不断完善高职学校内部的会计制度,严格按照我国会计工作的规范和法规进行会计核算,严格按照规定中的填写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辑会计报表要求去实践,真正做到账目的高职学校与清晰、凭证的完整准确、及时登记账目,准确的计算,及时归档,使得会计核算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加强高职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资源倾斜

通过内部审计重点审计员工的录用选拔以及辞退是否符合相关法规以及公司的规程,有利于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员工的培训与发展,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人才吸收、选拔与素质提升

通过内部审计促进高职学校广泛吸收优秀人才,完善选拔用人机制,同时加强其专业素质的培养。在选人的过程中不断注入学历水平高、业务知识广泛的新鲜血液,以能力与业绩为选人用人的主要原则,为优秀人才的发展与晋升做出保障,才能更好的选人用人留住人。

2、加强高职学校的资源倾斜力度

将人力物力财力向高职学校进行倾斜,保证其正常的发展与参与竞争,政府应扶植与鼓励高职学校将更多的经费进行人员培养与素质提升,有充足的物力进行人员的发展,为高职学校人才储备做好保障。

3、改变招聘模式

财务管理者的素质关系到高职学校财务管理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高职学校应该不断的促使从业人员积极主动的学习新形势下的新知识与内容,以便能够才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达到科学创新规范。首先应从会计人员的招聘入手,严格遵照国家对于从业人员准入的标准进行选拔,并更加注重人才的工作经验,在高职学校选人的过程中便提高整体素质。其二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与在教育,以适应新的环境与形势。

(三)加强监督体系的建立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3

一、新旧《村集体经济会计制度》衔接顺利,过渡平稳

2008年8月,巴州财政部门组织人员对库尔勒、尉犁、和静、和硕、博湖等县的7个乡镇进行了调研,从2005年起,这7个乡镇所属村级财务已经100%委托乡农经部门进行核算;县财政、乡财局和农经局的同志提供的材料表明:全县其他各村集体经济财务也已经在不同年份全部由乡农经站统一、核算。

乡农经站财务岗位基本设置总会计1名、会计1名、电算化维护人员1名(采取电算化核算的乡镇);新旧会计制度衔接到位,移交手续清晰,会计档案管理规范,上岗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以前年度提高,会计账户设置合理,科目使用规范,制定和建立了财务制度,能够满足村级财务核算的管理需要。各村彻底杜绝了包包账、箱箱账、白条入账的现象。各村村民按照本村的人口、经济业务规模大小,推举5-7名村民理财小组成员,村里的一切支出必须通过理财小组审核、签章,各乡农经站对被的村级集体经济各类收支能够及时张榜公布,被访的村民都能对村里的支出说上一二,对村里的民主理财、支出和村务公开比较满意。

各县、乡、村正在依据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委托的意见》(农经发〔2008〕4号)文件精神,积极规范乡级农经部门记账业务。

在调研中发现,各核算单位使用的电算化软件统一使用由青岛太阳软件公司开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版本的电算化软件,该电算化软件基本能满足村集体经济组织核算的需要,也能核算国家财政对村级转移支付资金进行核算的需要。该核算软件操作简单,便于学习掌握,全州村级核算统一配备同一套软件便于软件供应商统一培训和售后服务,缺点是无法用一套软件同时核算乡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账务。

电算化软件的配备、普及使用程度各县也不均衡,主要原因在于各县、乡农经部门的重视程度以及该县、乡财政的状况不同。在调研时发现,和静县、尉犁县的乡镇农经部门会计人员仍在通过手工记账、算账。

为了全面了解全州农村财会人员的情况,我州向各县发放调查表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全州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机构目前在岗会计人员249名,持证人员200人,占80.32%,无证人员49名,占19.68%;无证人员主要为村级出纳、报账员。无证人员主要分布在偏远的山区、荒漠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自然村,无证会计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低,基本不懂汉语言,个别村仍存在着一任村委会班子一任财务人员的现象,更换、变动会计人员比较频繁;无证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知识主要靠乡农经部门的财务人员临时现教、现学、现用,有会计专业知识和学历的会计人员没人愿去这种状况的村里工作。

二、当前管理和核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村级账务核算内容不全面

村级核算,应当全面反映村级经济活动的全部经济内容,包括村集体收入、“一事一议资金”、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补助资金。

通过调查,实际情况是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农村税费改革后的补助资金除个别年度划归村级核算、支付外,目前统一由乡财政所负责核算、支付。这种人为分割的核算体制,一是无法满足农经部门对村级财务的审计要求;二是无法体现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家对村级的关怀力度。

(二)继续加强对农村会计人员的关怀和帮助力度,加大在职教育力度,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调研中,广大会计人员普遍诉求自己会计专业知识不足,会计基础工作知识不足;在会计电算化核算下,农村难以配备微机专业维护人员、电算化软件维护人员。会计人员只有边干边学,目前在岗的会计人员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微机知识、微机维护、电算化软件维护知识严重缺乏,既渴求扩大知识面,更要求解决现实会计工作当中因知识不足而存在的许多棘手的难题。

对农村会计的业务培训,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和农业农经部门主要应侧重于岗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主要以基础知识、会计基础规范、会计电算化规范、财务制度、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为主。

(三)加强规范农村会计基础工作力度,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核算的信息质量。通过调查,大多数核算机构基础工作良好,但个别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差,亟需改进。

巴州地域广阔,人口稀少,属于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别是偏远农牧区,主要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村级出纳人员、报账人员长期仍将以当地少数民族人员为主。从目前的调查来看,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财务人员,汉语言文字、语言表述、沟通能力较差,会计业务知识相对不高,在账簿启用、文字书写、科目应用、经济业务活动的账务处理、职业判断能力方面明显不足。

被调查的乡镇,村级财务大都制定了财务管理办法,其中4个财务人员素质较高的乡镇,财务制度制定得相对完备;个别乡镇仍存在财务制度简单罗列几个岗位责任制了事,存在支出报销单据粘贴不平整,没有经办人签字,没有会计人员审核签字,单据分项支出内容、单据份数都没有填写;账簿使用存在随意性,总账使用活页账本,没有启用单位名称,没加盖启用章;财务主管、会计都没有签字、盖章,普遍没有缴纳印花税;会计科目名称使用不规范,存在随意性。比如制度规定科目为“应付福利费”,实际被改为“福利费”,“银行存款”被改为“银行”或“银行存”等;账户余额存在跨年度不结转,账户没有月结、季结、年结;发生记录书写错误,没按纠错规定采用“红线法”划一道红线更正,而是直接用“蓝笔”划二道线;凭证装订不符合《会计基础规范》的要求。个别村存在将“一事一议资金”单独开户,单独建账,单独核算,违反了《村集体经济会计制度》的核算要求,调查组当场提出了批评,要求立即更正,并要求县级财政事后进行监督检查。

(四)加紧制定和出台《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确保农村经济核算安全、完整

2006年,农业部发文提出将制定《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要求各级农经管理部门据此建立和规范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但截至目前,《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仍未正式出台。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制度的建立只能由会计人员依据其他会计制度、核算要求和经验探索建立。其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显而易见。

三、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促进村级记账健康发展

(一)立足当前,规范农村村集体经济会计核算队伍

当前,农村乡镇正在积极推行“村财乡管村用”改革,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农经部门长期以来一直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核算,财政所根据改革进度,目前是集中核算乡镇级财务收支。根据实际,建议现阶段我州应采取乡财政所和乡农经站并存,共同完成乡、村财务核算的方式,随着乡镇管理体制的推进,适时提出将农经站划并到财政所集中核算,这样既可减少人员,又可统一管理村级核算。

自从国家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各乡农税所(财政所)工作人员从过去的收农牧业税,转为为农村服务、核算转变;这些同志长期工作在农村一线,少数民族人员比例大,收税是专家、是内行,在会计核算工作方面,是新手,需要重新学习。

农经部门长期从事农村财务管理和核算,有一批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财会队伍,一些农经站从1993年就开始为村级财务记账;在调研中,这些单位的会计人员素质较高、制度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规范。

建议“村财乡管”目前仍由农经部门管理、记账;财政部门待条件成熟时将核算的“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直接拨付给行政村,由农经部门统一核算。

鉴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下一步改革将到乡一级,财政所同志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建议财政所和农经站两个部门仍保持现状,待时机成熟再考虑划并事宜。

(二)积极从法律方面探索乡级财政、农经部门对村级财务的权限

乡财政所、农经站目前是依据中央《关于进一步规范乡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开展村财账务工作的,是遵从改革阶段的行政规定。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中国法制化建设正在步入正轨,村级账务机构也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记账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审批和管理。只有通过规范的“记账”许可的申请和批准,或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三章第十五条之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承办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之规定,通过修订《农业法》、《会计法》、《记账管理办法》的相应条款授予乡级核算机构法定记账权限,村级账务的核算才能符合法律规范,才能真正体现村民权益,保障机构合法运行。

2009年7月6日,在笔者修改此文时,获知新疆首届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培训班在博湖县本布图镇开班,该培训班包括汉、维、蒙、回等民族的114名学员参加培训,参加人员主要为会计人员,乡镇干部、村委会干部、村民理财小组人员。新疆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校长吴解铭亲自指导,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货币资金管理、家电下乡、会计委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农村综合改革、三项资金管理等涉农政策、业务。

期望国家能够不断丰富培训内容,不断将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到中国农村的每一个村落,惠及各族农民兄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S].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S].1993.

[3]财政部.记账管理办法[S].

[4]财政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S].2005.

[5]农业部.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S].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4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在各自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稳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中小企业数己超过11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5%以上;它所提供的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和40%,并提供了大约80%的城镇就业机会,成为县及县以下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可见,中小企业己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在看到这些中小企业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受到外部宏观环境变化和内部经营管理特点制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与其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环境等均不相适应的情况,使中小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营运管理及利润分配等财务管理行为上还存在着许多非市场化、非理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己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甚至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其问题主现表现为:

1、财务管理模式僵化。2、会计管理方式滞后。3、成本管理观念陈旧。

4、融资协调能力低下。5、投资管理行为粗糙。6、资金运营机制缺失。7、分配管理行为扭曲。

8、财务会计信息失真。

二、对现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行为规范的具体举措

(一)强化政府职能作用。⑴健全法律法规。一方面政府应加强针对中小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还应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制定专门适用于我国中小企业统一会计行为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明确会计主体与法律责任,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⑵成立中小企业基金。通过建立基金,集中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些基金包含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⑶建立与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增强信用观念,改善信用状况,为自己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⑷强化中小企业外部监督。一方面应督促中小企业贯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与核算体系,促进中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另一方面应在加强政府监督主体地位的同时,强化社会中介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监督作用。

(二)强化科学理财行为。⑴加强运营资金管理,提高运营资金效益。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营运资金的归口管理责任任制,实行目标明确、职责分明、责任到人、跟踪管理的责任评价与奖惩制度,调动员工积极性,减少营运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营运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具体的说,对现金管理应采用最佳现金持有量法及现金收支预算法;对应收账款管理应采用科学合理的销售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和有效的收账方法;对存货管理应采用科学的定额管理和ABC分类法。⑵科学进行投资决策,积极防范投资风险。要建立科学的项目投资决策程序,扩大投资决策的参与机制,要对项目投资进行周密谨慎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应在科学合理的选择投资方式的基础上,建立项目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与论证制度,以提高投资水平,防范投资风险。⑶合理选择筹资方式,有效规避筹资风险。中小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要在立足其自身筹资规划的基础上,从实际情况出发,区分项目的具体用途,分别选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同时,在筹资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持良好的资本结构,保持适度的负债规模,以防范筹资风险的发生。⑷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实现成本领先战略。中小企业应建立从购货、生产、存货、销售、运输、记账、到品质管理等一整套全面成本管理制度,应在强化目标成本管理的基础上,规范成本核算的业务流程,实施成本预算控制,制定成本费用计划,力求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实现成本管理的领先战略。⑸强化利润分配管理,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中小企业在利润分配过程中,要强化长期战略意识和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要协调好筹资、投资与利润分配的关系,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建立自有资本的补偿机制,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保证企业步入良性有序的发展轨道。(三)化财务体制建设。⑴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建立财务集权与分权的“权”度控制机制。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绝不是在集权或分权的决策模式中进行简单的取舍,而是对其“权”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做到调剂有度,协调有效。通过适当下放权力,赋予基层财务人员一定的决策参与权,使财务人员由决策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决策的参与者与制订者,从而可以克服决策权过于集中的弊端,提高决策的效率。⑵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在三方面:一是要建立健全会计机构,配备好财务人员,杜绝任人唯亲的错误观念,组织好会计工作,执行好会计制度;二是要做好日常的会计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组织与报告工作,强化财务管理的现代化网络平台建设,做到会计信息的及时、相关与可靠;三是要要全面发挥财务会计功能,力争建立起管理目标明确、组织严谨、方法科学、以人为本、讲求实效、事半功倍、先进高效的现代财务会计管理方式。⑶建立科学严密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中小企业要加强财务控制,保持可持续的经营能力,提高竞争力,强化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建立健全涵盖财务管理各方面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会计处理的各项操作程序,堵塞漏洞,维护资金安全,具体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授权批准控制制度、会计系统控制制度等。⑷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一方面在选用财会人员时要考虑聘用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胜任能力,不能任人唯亲;另一方面要建立会计人员的培训制度,分不同业务,不同岗位,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实行多层次的培训,不断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扩展其知识面,提升其技能,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三、对现代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优化的目标模式

根据现代财务管理行为理论,财务管理行为划分为动机形成、行为实施和结果检验三个阶段,与此相应,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优化目标模式的基本框架也应从行为动机、行为实施、行为约束及行为结果检验等几方面来架构。

(一)实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行为观念新型化。优化的财务管理行为是建立在优化的理财观念基础上的。近年来,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行为上的扭曲,其根源不在方法上,而在观念上,因为观念是思维的起点,起点错了,一切都是徒劳。所以,树立新型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理财观念是当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优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中小企业的理财观念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观念体系,仅局限于如何记账、算账、报账,如何理财,如何服务。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中小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理财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必须要抛弃传统的观念,不仅要会理财,还要会生财、用财和聚财,不仅要会做账,还要会分析,不仅要会服务,还要会管理。这就要求中小企业要树立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新的观念体系,确立以成本与效益、风险与收益、投入与产出等相应关系为核心,以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成本价值等市场价值体系为主导,以人本化理财、资本多元化理财及风险管理理财为基础的新型的财务行为理财观念,从而达到不断优化中小企业财务行为理财观念的目的。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5

高校财务服务规范,是指高校系统财务工作人员特别是服务窗口部门,在财务管理,处理财务事务,办理财务审批业务,提供财务对外核算等服务时,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办事规则、服务纪律及言行标准等。

一、建立健全高校财务服务规范制度

1.财务服务规范制度合理化

财务部门可以邀请学校其他部门代表共同参与服务流程的设计、论证、审验,制订一系列《职位职责说明》、《部门规范化服务细则》及办事流程和引导图,将关联审批,统一办理,限时办结等新措施纳入服务制度中,切实使服务更加快捷、周到细致,切实使群众办事更加省事方便。

2.财务服务规范制度公开化

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制订服务规范公开规定和服务规范公开目录,列出需要公开的事项。财务部门应按制度透明化办事的风格.严格按照政务公开的条件、程序、时限等为客户提供服务,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健全公众参与监督的机制。

3.财务服务规范制度公开渠道多样化

建立信息公开服务中心,及时公布与高校人员利益密切相关的服务规定、工作信息和动态,基本形成公众信息网,将高校财务部门的服务内容、前置条件、办事流程、表格样式在网上公布,让服务对象上一个网站就能点击所有事项,解决所有问题,并与口头告知、电子触摸屏等立体化、网络化的公开渠道相结合。

二、加强高校财务人员规范化服务理念的培训

1.组织设立高校财务服务规范培训课程

会计人员培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专业素质的一项“强制”措施。长期以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都是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组织与协调,并由其所属的会计教育中心(或会计函授站、会计学会、会计事务所)承担具体的教育培训工作,与之配合,各高校可以设立财务服务规范培训课程,定期定点组织财务人员进行服务规范的培训.。从培训课程的形式上也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可以采取系列课程、专题课程和案例课程等多形式的课程培训;二是注重课程资料的收集整理,以满足会计人员的事后查阅,这些课程资料应包括法律法规、言行标准等相关信息;三是培训课程课件的设计应尽可能便于学习和保存。

2.注重教材编写工作,提高服务规范培训效果

高校会计人员服务规范的培训,教材资料编写水平的高低往往会影响培训的水平和效果。编写实用、高水平的培训教材是培训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广大会计人员对教材内容要求最多的是高校贯彻执行财务服务规范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及要求,所以,这方面内容应成为培训教材的重点,尽可能编写的全一些、细一些。作为高校财务部门,应对会计人员学习的内容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总之,教材应强化会计人员规范化服务的理念、依法行政的习惯、按规范程序办事的作风。

3.建立财务人员严格的培训考核机制

对于财务人员的考核,主要是考察其对财务工作中实际服务问题的理解。考核可采取考勤、考试等多种形式。考勤是必需的,但主要还在于书面和平时工作中的考核。书面考试不要拘泥于原理概念的解析,而要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要把那些对工作有较大使用价值的知识作为必考的内容,案例考试是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案例考试可以考察财务人员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对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发表个人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书面的文字。书面考试一定要保证考场纪律的严肃性,以督促会计人员学习新知识,确保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稳定和提高。最重要的是要在实际工作中考察财务工作人员对服务规范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应严格自律、文明服务、态度端正、举止端庄、文明礼貌、言行检点、待人诚恳热情,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努力做到事事有回音。另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配套的考试题库和考试档案。

三、高校财务服务规范方式的创新

财务管理部门应着力服务方式的创新,进一步提升规范化服务的品质。以是否有利于加快财务部门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优化发展环境,是否有利于方便群众办事为出发点,以坚持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准,向规范要质量,向服务要效率,公开政务,优化流程,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规范方式的创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部门文化的创新

部门文化是控制部门内部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价值观、制度规范、行为标准及共同愿望的总和。部门文化是实现部门目标的背景条件,是部门整体价值和精神的体现,具有根本性和本原性。部门文化的创新是提高部门管理和部门服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部门文化的创新、提炼、倡导,可以形成部门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主要作用包括凝聚部门力量,约束员工行为,激发员工积极性,协调员工工作.促进部门提高效率和效益,为部门改革提供动力。

2.部门财务管理的创新

部门要确立财务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确立财务管理不仅仅是管钱管物,而是以人为核心,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当前,许多高校创立了会计核算中心,推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这种管理模式是将校内各二级单位、经济实体等会计的核算工作集中起来,统一办理。这样,相对独立的会计单位被划分出来,归财务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从而财务部门可对其加强监督和管理。会计集中核算更能适应高校的改革要求,使财会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在核算方式上,核算中心普遍实行的是见面报账,在创新上可以实行不见面报账及贵宾报账方式,等等。

3.财务人员人人都是创新者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6

一、财务学研究视野的扩展

财务学者最初是从比较容易观测感知的财务活动来探讨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务规律与奥秘。财务学者一直把资本(包括厂房、机器等实物资本)等具有客观物质属性的生产要素视为财务主体财富生成最重要的决定因素。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财务学者进一步发现,一些不易被观测感知的非物质因素也对财富生成具有重要影响,如技术、知识、信息、法律、制度等。而且那些无法通过感官直接观测感知的纯粹主观精神因素也对财务活动从而对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富生成具有明显影响。财务行为主体的主观精神因素由此也渐次进入财务学者的研究视阈。财务学者还发现,乐观、充满希望的企业比悲观、失望的企业有更好的财务前景。诚信和信任也成为财务学者研究的对财富生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因素。财务学者发现,诚信和信任有助于财富生成。因为诚信和互信精神可以显著降低财务主体的交易与管理成本,扩大交易与相互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从而促进财富增长。耐心也是财务学者观测到的对一个财务主体的财富增长具有明显影响的心理因素,这在股票市场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实际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就系统地论述了信仰和价值伦理观念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关联,提出了财务文化概念。然而,财务文化理论并没有得到财务学者们的积极回应与认同。现在一些深受经验实证主义思潮影响的财务学者无法在自身的经验实证理论框架内接纳财务文化这种主观理论元素。所以财务文化理论提出以后很久,仍然迟迟没有进入广大财务学者的研究视野。

习惯于实证研究的财务学者虽然不屑于在自身的语境与理论逻辑中讨论财务文化,因为把财务文化这个无法通过经验把握的研究对象纳入财务学研究分析体系不符合实证主义理论传统。但是,财务学者又无法回避一个国家、单位的财务文化会影响该国家、单位的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所以,一些受实证研究理论教条禁锢较轻的财务学者,把财务文化作为财务学的研究对象。他们沿袭了制度学派的基本理论立场,把财务制度作为一个国家、单位财务活动和管理的重要背景条件。他们认为,不仅明确的财务制度对财务活动和管理有显著影响,而且看不见的习俗、价值观念、伦理精神、财务行为习惯等财务文化因素同样对财务活动和管理有显著影响。财务文化表明财务行为人群体的主观文化精神禀赋是一个国家和单位经济增长不可忽略的重要决定因素。不同国家、单位的财务文化存在差异性,会显著影响其财务活动和管理的路径与绩效,这已经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令人欣慰的是,财务文化概念提出以后,开始有更多财务学者关注和研究财务文化对财务活动和管理的作用。

二、财务文化难以融入财务学的原因

国家和单位的经济发展尽管难以排除财务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是在主流财务学理论框架内财务文化精神又始终被隐匿遮蔽,其主要原因有:西方财务学深受西方经济学的影响,财务学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新古典经济学思潮的影响。而新古典经济学又受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影响,他们主要关注土地、气候、矿藏、机器等物质要素和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几乎完全忽视人的精神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财务学者普遍把具有丰富精神个性的财务行为人视为与物质资本一样的无差异的资源,财务文化的重要性在主流财务学者的理论视阈里几乎完全消失了。财务学将人的财务活动和管理作“拟物化”处理是对财务运行过程作机械物理运动理解的需要。特别是流行的实证分析财务学,他们追求一种精确完美的分析计算工具。但是,这种所谓精确完美的分析计算工具却无法用来分析和把握人的主观财务活动和管理,更无法用它来分析财务文化对财务过程的影响与作用。因此,他们只有将人们的财务活动及管理“去文化化”,财务学作为“一门科学”才是可能的。但是这样却造成理论失真,从此人的财务文化因素对财务过程的密切关联、作用与影响,被排除到了财务学研究的理论视阈之外。其实经济学巨匠斯密、马克思、马歇尔都没有回避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他们从来不认为人是单纯的“理性经济人”,而是具有多重属性的“文化人”。脱离文化因素对经济学和财务学进行研究肯定是有重大缺陷的。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财务学又深受经验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经验数据计量检验成为财务学研究的主要工具手段,也成为财务学者选择研究变量的基本准则。那些不具备客观经验表象的文化因素,受到财务学者的冷遇和排斥。财务行为人丰富的文化特质在主流财务学者分析视阈里基本上是缺失的。财务趋利性成为财务学中涉及的财务行为人唯一的人格理性特征。主流财务学对财务行为主体财务文化特质的舍弃,究竟是否科学合理?这是财务学者必须厘清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西方主流财务学忽视财务文化的另一个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基本财务文化背景和历史源流同属于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具有相似性。西方国家的基本财务文化价值取向是崇尚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因此,历史文化背景的同质性使得财务文化因素退隐为其他各种显性因素之后的隐性因素。但是,当西方财务学者的分析视野跟随着西方国家资本外拓延伸到西方之外的其他国家,并试图解释财务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其他国家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不考虑这些国家的传统财务文化背景条件,仅仅用西方财务理论范式,无法对这些国家的财务活动和管理作出合理解释与准确预测。例如,以个人功利、完全理性为基本理论假定的西方财务学,就难以解释中国人在世俗财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为先”的财务行为。也无法理解中国民间社会所崇尚的“仗义疏财”、“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好汉财务行为。所以,如果基本文化背景和财务行为价值取向出现显著区别,财务文化就成为财务行为解释的强关联变量。也正是在对不同财务文化背景国家的财务行为研究的过程中,财务学者们看到了财务文化对财务活动和管理的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财务文化对财务行为的影响

社会学意义上的财务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发展所取得的所有财务文明成果。这些财务文明成果包括三种不同文化形态:第一种是有形的财务文化,如有形财务资本等实物形态文化;第二种是无形的主观财务文化,如财务信仰、财务道德理念;第三种是介于有形和无形之间的财务文化,如财务知识、财务技术、财务信息、财务法律和制度等。在本文的理论思维中,财务文化既不是指第一种有形的文化,也不是指第三种类型财务文化,而是指第二种财务文化。一个国家、单位的财务文化是由这个国家、单位的人群共同分享和信奉的一种财务文化精神。这种财务文化精神是人们在长期财务活动及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财务信念、财务准则、财务偏好、财务行为范式和财务思维习惯,并且经耳濡目染、口口相传地继承下来。

作为主观精神的财务文化是如何对财务活动及管理过程发生作用和影响的呢?人是财务活动的主体,财务选择和财务运行过程是由人完成的。财务文化通过影响财务行为主体的财务行为选择从而影响财务活动及管理的发展与运行。财务文化对财务行为主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7

近年来,会计规范化的工作的效率不断的进步,这种趋势有利于促进和指导会计基础工作规化建设,并且对于一些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行为,会对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起到必然的影响,并且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和公正性,也必然会影响到经济信息和会计工作决策的质量,其结果将严重影响提高会计规范化工作的效率。因此,应注意其必须解决的严重问题性,实现会计规范化建设的会计工作,同时前提条件和首要保证是会计规范工作顺利的进行。

一、增强会计规范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自然就会要求条件越来越高的会计工作,由此看来,我国一定要将会计规范化建设的工作放在实践上,从而结合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改善。

(一)要想走稳定发展会计工作秩序需要加强会计规范化建设

正常的会计工作,近几年来为了保证以规范的会计为基础的工作,国家十分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由于不断扩大办学筹资的规模,会计报表被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会计报表的要求必须要得到绝对精确的财务数据,以获得各阶层领导的决策和社会经济活动给予提供绝对真实的依据,自然要求客观上要符合会计工作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二)对各单位的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的会计业务的要求是复杂的

由于我国不断发展的企业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从来没有的的快速发展时期,现在的高企业的会计业务更加复杂,如各项收费与管理业务的票据、不是上缴税收收入的业务、集中支付国库业务、代扣代缴的税收业务、新校区建设中贷款和债务化解等会计业务,各单位办理产业的企业改革的制度等会计业务,在社会发展后勤中的会计业务,在各企业发展中的会计业务,各类捐款基金会中的企业发展等会计业务等,以致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会计业务增加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难度,我国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影响。

(三)激励会计规范化建设使各企业财务部门领导面临较大的较大的债务压力

在我国,只有一部分省份对债务进行了部分化解,目前仍有没有走出债务困难,由于被债务的逼迫,各单位会计负责人员会将较多的注意力放在资金的筹集、银行贷款方面的运用等,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是这种困难被激发出来。

二、规范会计文件

我国在对于会计制度和会计法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行讨论时,有些人会想到会计规章类似于会计规范性文件一般,会计规范性文件应包括会计法体系的构成要素,这就需要进行讨论会计规范性文件的涵义、特点和分类等问题,来从新认识会计规范性文件。

(一)规范会计文件的范畴

(1)会计规范性文件是指主管我国国务院财政部门会计工作,它的形式制度是以文件形式印发的,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是会计规范性文件制定的依据,它有: 38项具体准则等《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

(2)会计规范性文件是指我国主要管理行政部门的会计工作,就是国务院财政部门,对于会计法律制度中的会计工作某些方面来讲,例如:会计规范性文件: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

(3)会计规范性文件是会计工作中的具有约束性和规范性的各级机关、团体、组织制发的性质的文件。

(二)会计规范性文件的分类:

分别按其制定主体、权限、作用、范围、性质进行分类

会计规范性文件按其制定主体,分为国务院会计规范性文件、部门委员会计规范性文件、地方会计规范性文件和社会会计规范性文件;会计规范性文件按其权限,分为有立法权、无立法权的会计规范性文件以及其他组织制定的会计规范性文件;会计规范性文件按其作用,分为会计基本规范性文件和具体规范性文件;会计规范性文件按其范围,分为会计综合规范性文件和单项规范性文件;会计规范性文件按其性质,分为会计核算规范性文件、会计管理规范性文件和会计体制规范性文件。

三、会计规范理论体系的特点

会计规范理论体系以会计行为和结果的理论作为寻求理想的指南,会计规范理论体系与其他会计理论体系相比的特点如下:

公认性、权威性、标准性、强制性四点

(一)公认性。作为普通会计行为的指南,第一必须要具有公认性.使会计理论、实务及实业、劳作广泛被认同。没有公认性,就没有指导性与规范性。

(二)权威性。作为一种评价会计行为的客观标准.必须具备权威性。得到法律或准法律认可的规范.会计界必须接受和严格遵照执行。

(三)标准性。作为指导会计行为的引子,对会计行为的标准进行优劣之分是一定的,为了找出不符合规范的一些行为,界定会计行为的“”与非“”。

(四)强制性。会计规范理论的强制性,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强有力的保护之下,为对一些符合会计规范性的会计行为给与保护,对一些不符合会计规范性的会计行为则坚决予以处罚

参考文献:

[1]张新国,高校会计核算整待规范的几个问题,事业财会,2000;05

[2]樊正东,杜伟,浅议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教育财会研究,2010;12

[3]雷平,高校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8

1、理论:公司的投资者与公司的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签定契约来实现的。在签定契约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约的实现就是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财务报告体现的是经营者管理公司的业绩,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的经营者是否履行契约的最可靠的依据。因此,公司的财务报告呈报是经营者自愿履行契约的行为。

在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利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对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经营者就不会赞成市场对财务报告需要规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只要他们手中有衡量经营者业绩的依据,即契约中的各项规定很详实有效,他们也不希望对财务报告有更多的规范,因为规范越多,他们支付的监督费用也就会越大。

2、信号理论:信号理论源自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向供求双方发出产品供销的信号。公司定期向市场呈报财务报告,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产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筹资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赢得竞争,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结论已被美国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报告证实。因此,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公司能够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报财务报告信息有三种情况:经营好的公司,有动机公布公司好的财务信息,因此,这些公司会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经营中等的公司,因为怕被认为经营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报财务报告的动机;经营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报财务报告,就可能被市场默认为是经营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压力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也会自愿呈报公司的财务报告。

3、政府规范论认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须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同时,这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利益的。

1)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有时往往失灵。有以下三个具体理由:

(1)如果政府不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生产信息产品的垄断者。

(2)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失误,会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下降。

(3)公司财务报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2)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要求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能够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使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仅依靠市场的调节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调整。因为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各自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果不纠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那么市场的竞争就可能不公平。对此,政府规范学说认为,规范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使市场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对称的信息;法典理论解释:规范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的合理分配。规范具有公开性和民主性。因此,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是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利益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1、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

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看起来是一种经济行为,实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规范本身具有政治行为的性质,它与政府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我国对财务报告规范机构主要是政府,财政部代表国家政府行使规范的职能。

2、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

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是指参与制订规范的主体的行为。规范的成功与否,规范的参与者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政府作为财务报告规范的主要参与者,对规范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以美国为例,FASB在制订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遵循的程序是,准则的起草、准则的讨论、举行听证会、投票表决。而最后准则是否能够在市场上由各公司采纳,取决于SEC的认可程度。从美国的历史看,国会和SEC都曾有否定FASB已制订的会计准则的先例。SEC的官员曾这样认为,由民间组织FASB制订会计准则、然后由SEC批准会计准则的实施,这是最好的模式,因为既能发挥专家在制订中的作用,又能体现准则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的政府的权威性。而我国的财务报告的规范主体是政府,这样的规范主体显然代表了我国国家和政府的利益。

3、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

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是指财务报告规范实施的后果。财务报告规范的实施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经济利益。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启迪

1、在制订财务报告规范时,必须要考虑它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财务报告的规范的探索阶段。1992年至今的8年中,我国颁布了十多个会计准则,但对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产生的经济后果、经济影响,会计学术界却研究得不多。但至今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却应用得并不广泛;稳健性原则是西方会计中常采用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为什么在我国应用时有些企业愿意采纳,有些企业却不愿意采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采用会计准则来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使公司会计人员有更多的选择公司会计政策判断机会,但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也会产生如此的影响吗?

2、重视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所产生的成本,解决好“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

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是由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具有强制性这一特征所带来的。如果规范财务报告的准则过多,就会带来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的增加和准则在应用上的困难。尽管人们认为美国是一个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比较完善的国家,但是美国也有许多会计学家批评FASB制订的准则过多,目前FASB制订的准则有130多个,每年的费用高达1500万美元,制订的成本过大。我国在制订准则的过程中必须引以为戒,不能认为制订的准则越多越好,也不能认为大、中、小公司都必须应用同一的准则,更不能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以减少不合理的成本的支出。另外,过去对于“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会计界研究的不多。SEC曾设想:随着财务报告规范的增多,编报成本的增加部分应由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来承担。但究竟如何操作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松年,薜文君.论财务报告的改进.会计研究[J].1999,第7期;

[2]刘峰,李少波.会计理论研究对我国会计准则制订的影响. 当代财经[J].2000,第6期;

[3]冯淑萍.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会计研究[J].1999)第1期;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9

(一)市场调节学说

市场调节学说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呈报应由市场调节来决定,没有必要做更多规范。支持这一学说的有理论、信号理论和私有合同理论。

1.理论

理论认为:公司的投资者与公司的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签定契约来实现的。在签定契约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约的实现就是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财务报告体现的是经营者管理公司的业绩,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的经营者是否履行契约的最可靠的依据。因此,公司的财务报告呈报是经营者自愿履行契约的行为。如果有人怀疑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那么投资者可聘请审计师,通过审计鉴证来解决。

在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利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对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经营者就不会赞成市场对财务报告需要规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只要他们手中有衡量经营者业绩的依据,即契约中的各项规定很详实有效,他们也不希望对财务报告有更多的规范,因为规范越多,他们支付的监督费用也就会越大。

2.信号理论

信号理论源自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向供求双方发出产品供销的信号。公司定期向市场呈报财务报告,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产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筹资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赢得竞争,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结论已被美国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报告证实。因此,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公司能够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报财务报告信息有三种情况:经营好的公司,有动机公布公司好的财务信息,因此,这些公司会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经营中等的公司,因为怕被认为经营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报财务报告的动机;经营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报财务报告,就可能被市场默认为是经营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压力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也会自愿呈报公司的财务报告。

因此,信号理论认为,市场已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规范公司财务报告的呈报,就不需要再有更多的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

3.私有合同理论

对于上述的两种观点或许有人会提出:公司呈报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并不能满足个别使用者的需求。对此私有合同理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设法得到它,即通过签订私有合同或出资去购买。

如果市场上存在职业的财务家,那么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过与职业财务分析家签订私有合同,来获得需要的信息。如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另外,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的报纸或杂志来获得所需的信息。购买时发生的支出,就是信息使用者为获得财务信息所支出的成本。这也可归结为是市场常常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信息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从而达到对市场上的信息产品进行合理的配置。

私有合同理论进一步提出,公司的财务报告是一种信息产品,政府并不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如何披露,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编制和呈报,完全可以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因此,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应采用放权(Deregulation of disclosure)的政策。

(二)政府规范论

政府规范论认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须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同时,这也是符合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利益的。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10

    财会部门应该以质量管理实施为契机,进行财会规范化管理,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明确的岗位职责、量化的考核标准,以任务目标、责任目标、素质品德目标和学识能力目标,严格要求财会人员,充分调动财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把质量管理“过程控制”、绩效管理的“考核意识”与规范化管理的“结果管理”有机结合,以质量管理深化财会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财会规范化管理水平。面对新的形式需求,财会规范化需要进步高效管理。

    1 当前财会规范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业务学习不深入,实际操作不认真。部分学习流于形式,有关操作规程中明确规定的问题仍然把握不准,以至在操作的时候造成差错。

    1.2 思想认识不到位,达标创优标准低。有的行对规范化管理深入开展认识不到位,思想没有压力,工作缺乏动力,不能按照“严、细、实”的要求操作业务,缺乏敬业爱岗,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1.3 有些人员在规章制度执行中不能一如既往、认真坚持,不能按业务操作流程办理每一笔业务,存在事后补办的现象,存有检查前突击整改的情况,没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2 改进和加强财会规范化管理的思路

    2.1 健全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质量考核监督机制。合理分解目标,将任务量化并落实到人,使各尽其职,人尽其才;理顺工作关系,体现既分工又协作的工作程序和整体意识,克服各自为政的现象;落实质量考核责任制,树立正气,克服老好人的思想,建立包括出勤、学习、交接、工作质量和 服务态度在内的各项考核制度 。在工作实践中把规章制度、工作标准与每个人的工作效果统一起来 , 把贡献与报酬结合起来,严格落实各项制度与操作程序,以促进财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2.2 加强监督检查。充分发挥日常监督职能,明确坐班主任的职责和工作权限,重点理清一线员工的思想动态,抓好组织纪律,岗位练兵工作,协助主管领导处理好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做好业务协调和重要业务的审核工作,主要应把握好微机操作、进出人凭证、人员业务交接、出库人库等“四个关口”,认真填写日志。强化坐班主任事前、事中检查监督,按月(季)开展自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上级联社定期不定期地对下级联社进行检查辅导,帮助排疑解难,促进不断整改。四是在具体工作中,采取对照财会工作规范化标准逐条自查的方法,找出不足,尽快纠正。通过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保证各项制度、办法的贯彻执行,杜绝违规操作和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2.3 加强学习,掌握规范化标准。因此,实现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熟练掌握规范化标准。财会人员要把学习规范化标准与学习规章制度结合起来,弄通标准与规章制度的内在联系,加强对问题的理解;把学习规范化标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找出差距,明确今后努力方向;把学习规范化标准与个人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克服惰性和旧习,建立严格按标准、规范化运作的工作程序。

    2.4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多内容的业务培训活动。要围绕着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加大业务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力度,加快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全面提高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对现有从事会计出纳人员情况进行一次普查,弄清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类别和业务水平,然后制定分层次的培训规划。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要求在培训内容、培训进度和培训时间上应有所区别。培训工作应该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干什么、学什么、懂什么、专什么,学以致用,立竿见影,以此尽快地适应本职岗位工作。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全面的业务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开展互查观摩学习活动,及时交流总结经验。要有组织、有目的的召集基层负责人和会计出纳业务骨干,围绕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主体进行互查,通过观摩学习,总结交流工作经验,讨论加强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具体问题和工作难点、疑点,统一工作方法,达到相互帮助共同促进的目的。

    2.5 组织考核评比。由上级抽调县联社的会计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组织开展考评验收工作并实行奖励与处罚,通过此项工作,既考评了被查单位的工作,交流了经验,又培养壮大了考评队伍,使参加的人员进一步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从实践到理论上明白财会规范化管理的目的与要求,为促进财会工作上台阶、上等级打下基础。

    2.6 关心基层行会计出纳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基层信用社的会计出纳人员处在工作第一线,工作任务繁忙,责任重大。因此,各级联社领导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关心职工生活,为职工办实事结合起来,作为基层行实现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的 重要环节抓紧抓好。单位领导要经常与财会人员开展谈心活动,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认真听取财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关心他们成长进步,解决他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充分调动广大会计出纳人员的工作 积极性,促进财会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11

所谓政府会计,《政府会计研究报告》一书中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政府会计是指对政府及其相关事业单位的财务使用情况、相关责任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计量、确认和报告的财务体系”。政府会计的完成目标、具体内容以及执行方式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其特征都是相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公共性――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其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由此而产生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体现出了公共性的基本特征;专用性――政府的任何一项财政收支都是专款专用,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截留或者挪用;非营利性――和公共性一样,政府的财政资金都是不以盈利目的的,政府多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都应该是无偿的。

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的:公共选择理论――在政府会计改革的角度讨论公共选择理论,主要内容就是政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的各类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应该如何进行更加合理的分配、如何制定相应的规则制度来保障分配的公平性的问题,其目的就是为了实行政府会计及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这种理论里所体现出的非市场性的本质特征也与政府的公共服务性相一致;新公共管理理论――这一理论旨在创造新型政府模式,建立“市场化政府”,将企业的管理方式适当地引入到政府中来,尤其注重绩效目标管理、成本核算等以实现政府财务信息的公共透明,这也是政府会计改革的一大目标。

三、当前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现状

笔者通过对其所在城市的地方政府的会计管理部门实习接触中逐渐了解到我国政府现行会计制度的现状,发现还有很多问题存在。

(一)规范化、标准化的会计管理制度较为缺乏。笔者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又结合相应的文献资料分析得出,当前我国基层政府规范化、标准化的会计管理制度较为缺乏。规范化的会计制度就是政府会计管理工作的“指南针”,没有一个统一的会计工作管理标准就会使会计工作人员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愿开展政府会计管理工作就会给一些素质较为低下的人员带来可乘之机,不仅不能使政府的财务制度实现公开化、透明化,还会遗留一些坏账、死账等严重问题。这对于政府的形象树立和职能转变都是极为不利的。这种现状的存在于当前我国政府所推行的“反腐倡廉”的精神实质也是极为不符的。

(二)会计核算工作的局限性还普遍存在。当前,我国政府会计工作还普遍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方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当前现金的收支情况,但是却不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整体财政情况,对于全面的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所体现出的种种局限性不利于政府财务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三)财务报告还没有实现规范统一。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都要设立会计这一基础工作岗位,财务报告是为会计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其内容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对于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将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个政府部门之间对于会计管理工作缺乏长期的沟通交流,导致财务报告各式各样、内容各异,没有实现规范统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财务报告审查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困难,数据的不全面、分析的不到位等等问题也增加了工作的重复性。这种现状的存在于政府“提供高效便民服务”的基本要求是相悖的。

四、有效推进我国政府的会计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

根据我国会计制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会计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我们要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思考,找到有效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对策措施。

(一)明确会计管理工作的目标,建立健全政府的会计管理制度。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在依赖规章制度的指导作用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会计工作也不例外。我们在对政府的每一笔财政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都要首先明确工作目标,并以此为指导开展工作。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制定健全的政府财务管理制度,使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会计工作人员都能有一个具体、规范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促进会计工作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实现政府各项财政收支的公开化、公正化和透明化。

(二)推行“责任制”,落实职责分工。政府的各项工作都要切实落实责任制,明确每位行政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责任到人”的工作制度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财务会计工作无小事,因此,更应该明确每位会计的职责,避免当问题发生时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政府各部门还应该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做到每一笔财政收支都能经得住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检验,真正实现政府财务的公开化、透明化和规范化。这对于政府良好形象的树立也是极有帮助的。

(三)引入统一的规范化财务报告管理制度。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规范统一的财务报告管理制度”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在规范统一的财务报告管理制度中,既要体现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又要对支票、现金以及会计档案的管理制定规范的制度,将财务报告的内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不断细化,这样才能将会计工作内容和成效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出来。同时,规范统一的财务报告管理制度也使审计部门的工作更加清晰、快捷、高效,有利于会计集中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要扩大政府财务报告的使用范围,以便于政府的各项财政信息能够为广大公众所了解和接受。

(四)完善政府会计工作的监督管理体系。完善政府会计工作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上级机关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政府会计工作的监督,首先,可以增强政府会计工作的标准性、真实性和公正性,避免滥用职权挪用资金、损害人民利益的现象出现;其次,还能够防止政府会计工作相关信息遭到不必要的泄露而损害国家利益。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12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市场调节论和政府规范论。

   (一)市场调节学说

   市场调节学说认为,如果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呈报应由市场调节来决定,没有必要做更多规范。支持这一学说的有理论、信号理论和私有合同理论。

    1.理论

    理论认为:公司的投资者与公司的经营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签定契约来实现的。在签定契约时,双方都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约的实现就是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财务报告体现的是经营者管理公司的业绩,是投资者评价公司的经营者是否履行契约的最可靠的依据。因此,公司的财务报告呈报是经营者自愿履行契约的行为。如果有人怀疑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那么投资者可聘请审计师,通过审计鉴证来解决。

   在公司经营者的报酬与公司的利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的前提下,对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高。因此,公司的经营者就不会赞成市场对财务报告需要规范。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只要他们手中有衡量经营者业绩的依据,即契约中的各项规定很详实有效,他们也不希望对财务报告有更多的规范,因为规范越多,他们支付的监督费用也就会越大。

   2.信号理论

   信号理论源自于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向供求双方发出产品供销的信号。公司定期向市场呈报财务报告,这也是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产物。如果公司自愿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公司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越充分,公司的筹资成本就越低,公司就能赢得竞争,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个结论已被美国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报告证实。因此,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公司能够向市场公布财务报告的核心。公司自愿呈报财务报告信息有三种情况:经营好的公司,有动机公布公司好的财务信息,因此,这些公司会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经营中等的公司,因为怕被认为经营不好,所以也有自愿呈报财务报告的动机;经营不好的公司,如果不呈报财务报告,就可能被市场默认为是经营不好的公司,因此有压力去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业绩,也会自愿呈报公司的财务报告。

    因此,信号理论认为,市场已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规范公司财务报告的呈报,就不需要再有更多的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

    3.私有合同理论

    对于上述的两种观点或许有人会提出:公司呈报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并不能满足个别使用者的需求。对此私有合同理论认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设法得到它,即通过签订私有合同或出资去购买。

    如果市场上存在职业的财务分析家,那么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过与职业财务分析家签订私有合同,来获得需要的信息。如美国证券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另外,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通过购买专业的报纸或杂志来获得所需的信息。购买时发生的支出,就是信息使用者为获得财务信息所支出的成本。这也可归结为是市场常常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调节信息产品的供求关系和价格,从而达到对市场上的信息产品进行合理的配置。

    私有合同理论进一步提出,公司的财务报告是一种信息产品,政府并不需要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如何披露,进行强制性的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如何编制和呈报,完全可以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因此,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应采用放权(Deregulation of disclosure)的政策。

    (二)政府规范论

    政府规范论认为,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政府必须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同时,这也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利益的。

    1.市场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有时往往失灵。有以下三个具体理由:

    (1)如果政府不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规范,那么市场上就会出现生产信息产品的垄断 者。

    如果市场是一个竞争的、但不规范的市场,那么生产的竞争就会带来垄断。其后果是,垄断产品的价格提高了,生产的数量减少了,最后导致市场上产品的短缺,使产品的使用者购买和消费这一产品的成本增加。公司的财务报告在市场上是一种信息产品,它同样符合其他产品在市场上进行竞争的一切规则。因此,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政府应该对财务报告这一信息产品进行规范,才能有效抑制信息产品生产垄断者的产生,降低全社会信息产品的购买和使用的成本。

    (2)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失误,会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下降。

    尽管公司有向市场自愿公布财务报告的动机,但是如果政府不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就可能会影响到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因为公司经营者对财务报告编制的方法的选择性一般较大,各公司间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可比性较差,如果没有统一的财务报告信息规范的标准,就市场的总体来看,财务报告信息就会失去可比性,导致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不高和有用性程度的下降。而如果审计师在审计时缺乏统一的审计依据,则可能导致审计的失误,即没有发现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公司的财务报告的信息的质量问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要依靠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而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建立的信心来自于高质量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使会计信息能够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需要。

    (3)公司财务报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

    公司的财务报告作为该公司会计的信息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最明显的有两个:一是消费的非排他性;二是生产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表现为可以被所有与它相关的使用者免费使用,因此它的生产成本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如果在一个市场生产的产品是可以被消费者进行免费使用的,那么生产者就不愿意生产这种产品,导致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短缺,这就是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的表现。显然,如果会计信息产品是短缺产品,这样的状况是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因此政府必须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以防止和解决信息产品的短缺问题。

    但是这样做也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规范所带来的成本应由谁来承担。如果由政府承担,就成为政府对财务报告信息呈报的公司的一种“补贴”,这会导致公共产品的生产过剩;如果由公司承担,就会增加公司的经营成本,公司则不会赞成政府这样的规范。对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讨论。

    2.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社会经济利益的驱动,要求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能够使全社会的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使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仅依靠市场的调节是不够的,政府必须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规范和调整。因为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各自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如果不纠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那么市场的竞争就可能不公平。对此,政府规范学说认为,规范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使市场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对称的信息;法典理论解释:规范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各个集团之间的利益的合理分配。规范具有公开性和民主性。因此,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是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利益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对财务报告进行规范

    (一)财务报告规范的性质

    对公司财务报告进行规范,看起来是一种经济行为,实质也是一种政治行为。规范本身具有政治行为的性质,它与政府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如我国对财务报告规范机构主要是政府,财政部代表国家政府行使规范的职能。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尽管是一个民间组织,但得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强有力的支持。SEC是美国的一个准立法机构。1973年SEC公布的第150号公告(ASR150),阐述SEC与FASB的关系。“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通过其公告和解释性文件所颁布的原则、标准和实务,将由本委员会作为具有重要的实质性的支持来加以考虑,而那些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公告相对立的意见将被认为不具有这方面的支持。”

    (二)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

    财务报告规范的行为是指参与制订规范的主体的行为。规范的成功与否,规范的参与者就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政府作为财务报告规范的主要参与者,对规范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以美国为例,FASB在制订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遵循的程序是,准则的起草、准则的讨论、举行听证会、投票表决。而最后准则是否能够在市场上由各公司采纳,取决于SEC的认可程度。从美国的历史看,国会和SEC都曾有否定FASB已制订的会计准则的先例。SEC的官员曾这样认为,由民间组织FASB制订会计准则、然后由SEC批准会计准则的实施,这是最好的模式,因为既能发挥专家在制订中的作用,又能体现准则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的政府的权威性。而我国的财务报告的规范主体是政府,这样的规范主体显然代表了我国国家和政府的利益。

    (三)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

    财务报告规范的影响是指财务报告规范实施的后果。财务报告规范的实施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涉及到他们各自的经济利益。

    Watts and Zimmerman(1978)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即将公布的规范财务报告的新准则,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1.对于政府来说,政府一般会支持新准则的制订与实施,以更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2.对于公司的经营者来说,如果新准则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那么公司的经营者会积极地应用新准则;反之,则会反对应用新准则。3.对于审计师来说,在一般的情况下,审计师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以减少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但是,如果新准则要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越多,那么审计的风险就会越大,审计师就可能反对新准则。4.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的免费使用者(Free-riders)如财务分析家来说,他们一般都会支持新准则的应用,并希望新准则越多越好。在这种情况下,准则的制订者就应十分谨慎,因为财务报告的规范越多,就意味着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就越大,这些成本应由谁来承担?这是准则制订者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报告规范理论给我们的启迪

    (一)在制订财务报告规范时,必须要考虑它所产生的经济后果

既然财务报告规范的主体是政府,它的行为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那么规范所产生的影响有多大、经济后果如何就应成为规范时最重要的问题。如美国把财务报告规范研究归为“会计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of Accounting)。在美国会计学术界,如何规范财务报告、改进财务报告已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

    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形成和财务报告的规范的探索阶段。1992年至今的8年中,我国颁布了十多个会计准则,但对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产生的经济后果、经济影响,会计学术界却研究得不多。如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引进了西方国家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的思想,但至今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却应用得并不广泛;稳健性原则是西方会计中常采用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为什么在我国应用时有些企业愿意采纳,有些企业却不愿意采纳;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采用会计准则来规范公司的财务报告,可使公司会计人员有更多的选择公司会计政策判断机会,但我国会计准则实施后也会产生如此的影响吗?

    笔者十分赞成刘峰、李少波(2000)的观点。他们撰文认为当前我国在制订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可归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不够而引起的知识存量不足,对会计准则制订产生不良影响;二是我国制订和公布的各项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很强的英美取向,即会计准则无论在外表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借鉴了英美模式。他们认为:我国目前为止的会计研究总体水平不高,很多研究是对同一问题在低水平上的重复。

    (二)重视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所产生的成本,解决好“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

    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是由政府对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具有强制性这一特征所带来的。如果规范财务报告的准则过多,就会带来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成本的增加和准则在应用上的困难。尽管人们认为美国是一个对公司财务报告规范比较完善的国家,但是美国也有许多会计学家批评FASB制订的准则过多,目前FASB制订的准则有130多个,每年的费用高达1500万美元,制订的成本过大。我国在制订准则的过程中必须引以为戒,不能认为制订的准则越多越好,也不能认为大、中、小公司都必须应用同一的准则,更不能认为所有的企业都应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的制订和实施应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以减少不合理的成本的支出。另外,过去对于“公共产品”的成本分配问题,会计界研究的不多。SEC曾设想:随着财务报告规范的增多,编报成本的增加部分应由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来承担。但究竟如何操作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松年,薜文君.(1999).《论财务报告的改进》.《会计研究》第7期

    2.刘峰,李少波.(2000).《会计理论研究对我国会计准则制订的影响》.《当代财经》第6期

    3.冯淑萍.(1999).《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会计研究》第1期

    4.葛家澍.(1999).《美国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讨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会计研究》第5期

    5.汤云为,钱逢胜. (1999).《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6.Harry I.Wolk,Michael G.Tearney,(1997).ACCOUNTING THEOTY,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an ITP Company

    7.吴联生.(2000).《美英日法上市公司会计报告规范体系一般模式》.《外国经济与管理》第2期

财务规范化论文篇13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一体化趋势日渐提升,相应的我国企业数量也呈现出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突出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最大趋势就是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发展和培育。随着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而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企业所造成的影响具有巨大破坏作用,而金融危机无论在规模,速度还是在对企业影响力方面都让生产经营者无法预料。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普遍存在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不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措施不完善,在对之前市场发展环境和政策保障下,对缺失财务风险管理意识给中小企业带来的综合性影响或许能够应对,但是在全球经济发展都存在危机的前提下,无论何种生产经营及投资策略都对我国企业来说都会导致毁灭性的打击,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渐恢复的发展趋势下,不断优化和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已经非常迫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将以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中心,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向便是优化企业资金结构、盘活企业资金存量、将企业资金成本更为合理控制,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企业展开财务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更为合理地管理风险、控制风险,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研究现状

国外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早从20世纪就已经开始,并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RejieGeorge和RezaulKabir(2008)主要对企业公司内部业绩和利润分配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分析表示,对于不同企业来说,公司内部生产经营业绩较差的主要因素是集团公司内部利润分配问题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最终企业扩大发展规模将会引起资源转变,这对于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而言,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于中大型企业而言,对于该问题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同归对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再进行利润分配。RobertScapens(2009)研究认为在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和治理来说相互依赖,不能进行分割。公司主要治理目的就是实现企业价值和利润最大化,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来说意义突出,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和管控来说作用不小。国内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赵波(2012)指出,当下企业必须实行风险防范机制,并且要制订发展战略方案,才能够推动企业发展,因此,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该不断提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具体认识,并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财务风险防范对策和措施,来降低企业经营经济损失。于新花(2013)通过研究指出,随着市场竞争发展越来越激烈,风险管理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当下我国企业集团对财务风险管理上仍然不够重视,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财务风险管理也出现了多方向发展趋势。

3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内部财务风险管理欠缺

我国企业虽然构建出了一套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但是对于财务风险控制具体过程中的成本管理、资本结构以及所应实现的发展战略都缺乏认识。无法对自身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对症下药的制定相应财务风险管理方式,是目前我国企业所欠缺的,也是其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3.2财务风险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目前对于企业财务人员来说,财务风险管理就是将不同部门,不同科室财务风险防范规章制度进行有机整合,这样不但对企业规避财务风险不利,也同时对企业业务发展来说有直接阻碍作用,甚至严重造成恶性发展循环。虽然近年来我国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但是其专业能力及素质仍需不断完善,在实质上无法有效掌握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风险管理及经营管理战略中财务风险的把控,无法对风险管理分析方和预警机制来实施有效利用,从直接导致企业财务风险产生。

3.3财务决策机制虚化

目前来说,我国企业中存在的财务决策主要有经验和主观决策两种,这种决策由于不进行周密的项目考察和可行性分析,往往发展决策失误,而进行盲目投资,盲目多元化发展,而出现决策行动盲目过快,这与我国房地产企业所执行的财务决策机制有关,而企业所执行的财务决策机制无论企业如何规定但实质上都实行的多元化的单线报批模式,也就是经过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经理及办事人员模式,这种模式最为突出优势是制定相关责任决策较为简单,但是从风险规避角度分析较为简单粗狂,虽然项目投资需要多级别共同研究,最后由企业最高层进行集中商量决定,但是实际过程中项目论证不足,在具体决策中个人占据部分较大,原有逐级把关效果不大,或大部分决策权集中掌握在企业最高管理人才中,事实表明,决策失败都是企业简单发展模式的产物,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机制过于虚化对财务决策科学性制定来说严重不足。

3.4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较差

由于受到企业生产资源及人才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控制,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所需要的管理资源相对不足,实际管理机制过于粗狂,专业能力差,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尚需完善。不同财务风险管理人员都是忙于自身业务,对财务风险管理风险没有专人进行专业化分析,对企业财务状况仅仅是季度综合报表来体现,对于科学化的企业管理工作严重不足,财务决策规范程度不够,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缺乏有效性管理。同时,企业目前生产经营状态仍处于微存利润阶段,这很难对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进行系统全面分析,作为企业内部最为重要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更无从说起。

4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优化措施

4.1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首先,将日常风险管理手段和意识不断纳入企业文化和日常管理工作流程中来,通过不断学习、培训及讨论过程,使得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得到全体员工的普遍支持,通过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案例体现,提升对财务风险管理的认同性。其次,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断纳入企业文化构建整体过程中来,不断塑造和培养良好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化,为全体员工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提升所有员工财务风险防范理念,将具体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和员工自主工作氛围相结合,使其形成在日常工作流程中都时刻体现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促进企业构建高效、规范化、系统化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使得在公司内部不同员工都能够体现风险管理理念和意识,同时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不断提升对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基层管理者应该将风险管理文化纳入员工日常工作流程中,高层管理者应该注重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化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中来,并起到领头作用。在企业财务风险文化培育过程中企业重要工作岗位及相关工作流程中要起到相应的带头作用,使企业整体风险防范意识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4.2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首先,在公司内部应该构建股东大会制度,成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理会,高级经理层及不同职能部门经理共同管理的权利制衡系统。其次,不断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理会及高级经理的相关权利和义务,在实施企业法人核心治理结果中董事会是最为核心的管理阶段,也是企业进行财务风险防范最为关键的领导阶层。最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向董事会成员提供全面风险评估报告,为了不断优化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从而最大限度规避企业重大决策性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害,本文建议企业高层领导者应该至少1年内向董事会成员提供企业财务风险评估工作报告。

4.3健全财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系统

首先,建立以人为本的风险控制机制。在企业风险管理防范体系中,作为基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重身份都是人的因素出现,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只能依靠以人为本,不断发挥人的主观积极性,才能实现企业风险防范最终发展目标,为了有效确保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目标实现,确保公司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运行,应该构建以人为本的风险防控体系。其次,建立独立内审机构,加强风险导向的监控机制。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来说最重要的防线就是内部审计,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理合适则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对不同业务部门财务的综合管控能力,有利于企业快速实现预期发展战略目标,反之,则会直接造成公司财务资源无限浪费及相关职能部门管理失控,因此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来说内部设计是最为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4.4依托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财务风险管理

对于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时掌控公司实际生产运营情况和组织结构中存在的发展弊端及时发展有效手段就是利用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来完成,从而及时调整公司发展战略,政策及发展方针,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综合控制和防范,对促进企业发展和经营管理来说作用突出,我国企业要不断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实施,来确保有效的信息和沟通渠道畅通。

5结论

总体来说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发展方面都较为突出,随着企业资金链和现金流逐渐延展和拓展,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和影响也日趋突出,为了有效避免和规避公司存在的这些财务风险,对其产生因素和防控体系进行系统分析非常必要,在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都有财务风险存在,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有效规避这些风险对于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降低企业损失的可能性。同时我国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遵循风险和报酬同等原则下,使得公司进行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需求资本增值,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研究对于优化我国企业经营活动规范性及科学性来说具有突出意义,对于资金流转速度来说大大提升,从而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波.浅析中小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J].时代金融,2012(17):43-44.

[2]宋雷.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弊端和防范对策[J].财会研究,2011(22):1-4.

[3]高秀兰.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融合研究[J].财会通讯,2010(20):139-140.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