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实用13篇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篇1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当今世界,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最活跃的领域,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且金融服务贸易作为服务贸易的比较重要部分,对一国的发展乃至经济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作为金融行业,它必然是国家经济体系的主线,也是国民经济中最敏感的部分,它能够超前和敏感地感受和反映其他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因而各国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都十分重视。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外的学者对服务贸易国际直接投资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Helpman、Krugman(1985)等人发现金融部门FDI理论与金融服务贸易理论出现了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Li(2003)等的研究表明,FDI对创造和生产金融服务发挥重要作用,FDI与金融服务贸易不是像传统贸易一样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国内研究FDI与金融服务贸易关系领域的不多,很多事集中在服务领域。姚站琪(2006)通过计量分析得出:金融服务贸易与金融服务投资具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方慧、李建萍(2008)通过理论分析和计量检验得出,金融业FDI与我国金融服务的贸易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之间呈正相关关系,金融业FDI扩大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逆差。

基于以上成果,本文采用计量分析,论证我国金融业FDI与金融服务进出口贸易的关系。

二、中国金融业FDI对于金融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收集和变量选择

本文选取了1997-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回归模型。所用软件为eviews3.0。利用软件对上述假设进行论证。

研究过程中采用4个变量,分别是:

(1)年度金融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FDI

(2)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YI

(3)金融服务贸易净进口额YM

(4)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YE

为了消除数据中的异方差,分别对这三类数据取对数,分别记作LFDI,LYI,LYM,LYE这并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二)模型建立及结果

本文利用eviews30软件对模型进行统计检验、单位根检验、Granger因果分析、协整分析以检验我国金融利用FDI量与金融进出口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以得出相关模型。

此处设定模型如下:

1.FDI对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的影响:

2.FDI对金融服务贸易净进口额的影响:

3.FDI对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影响:

1.单位根检验

对于时间序列有必要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以保证Granger检验和模型的可行性。

基于ADF(Augment Dickey-Fuller)方法对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为这三个序列都是二阶单整的I(2)。

2.协整分析

本文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

首先,检验FDI和进口额之间的协整关系

对各变量之间进行协整回归可得到;

由表5可以看出YI方程的残差通过了单位根检验,表明其时间序列平稳,进而可以说明LYI与LFD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其次,同理可检验FDI和净进口额之间的协整关系,结果如下。

LYM=37053+08432LFDI+μ

最后,同理检验FDI和出口额之间的协整关系

LYE=18116+07739LFDI+μ

三、结论

从上面实证分析可知,金融业FDI与金融服务进出口贸易和进出口差额存在有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联系却是不显著的,FDI增加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有长期的推动作用。从实证结论可以得出结论:金融业FDI与金融服务进出口贸易具有协整关系,FDI增加1%,会引起金融服务进口贸易增加083%和出口贸易增加077%。并且金融业FDI与金融服务进出口贸易差额也具有协整关系,FDI增加1%,会引起金融服务进出口贸易差额增加084%。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金融业FDI对我国金融贸易的发展是具有促进作用的。然而,在引进金融业FDI时,也应该注意FDI加剧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逆差缺口。(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Helpman,E.Krugman,P.J.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MIT:Cambridge,MA.1985.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篇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对外贸易领域的人才需求条件随之提高。外贸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各种外贸知识和工具,还要熟悉外贸活动的各种实际操作。这一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高等院校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调整传统的培养方式,为社会输送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快速胜任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外贸专业人才。进出口贸易实务(也称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实施实验教学,对培养应用型外贸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

1、进出口贸易实务操作性较强。进出口贸易实务专门研究国际货物买卖的相关理论和实际业务,其内容涵盖了进出口业务各个环节的基础理论、基本操作方法及技能技巧,包括进行国际市场调研,做好交易前的准备;与国外客户建立业务关系;进行成本和价格核算;通过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等环节完成交易磋商,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按照约定的各项交易条款履行合同;解决订约和履约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其中,英文商务信函是交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因而,仅凭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是根本不能完成上述业务的,只有在进行了一定的操作训练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将理论变为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2、进出口贸易实务综合性强。进出口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除涉及到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市场营销、外贸英电、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商法等许多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外,还应具备电脑操作和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例如,进行国际市场调研,掌握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建立业务关系,进行交易磋商时撰写各类信函,应掌握商务信函的写作原则、写作技巧等外贸英语函电知识;选择计价货币、工具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则涉及国际金融、国际结算等课程的知识。

二、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中的不足

1、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素质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是存在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问题之一。从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表现为课时安排理论课多、实践少,周期短;教学模式课堂教授多、实验操作少;教学评价重考试、轻能力;学习过程重个体、轻协作。由于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难以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下,导致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虽然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却不能快速胜任实际工作,缺乏较好的协作和沟通能力,延长了适应工作岗位的磨合期。

2、“出口导向”主导教学内容。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以出口贸易为重,开设的实验内容也多是“出口导向”型的人机对话式的贸易环节模拟操作。学生只能按照预先设定的出易内容和交易环节,呆板地按照既定步骤完成一笔出口贸易实验操作。虽然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是一笔交易的两个方面,但由于贸易角色和立场不同,贸易操作中却存在许多截然相反的做法。“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模拟操作实验模式下,学生只能粗浅地完成理论的简单应用,对基本认识理论教学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各项交易条件和合同内容的规定方法以及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规则等有所消化,而不能自主地将所学的贸易知识灵活地、综合地应用于实验操作,无法以不同的贸易角色选择交易对象完成多笔个性化的进口业务和出口业务的全部操作过程,体验不到交易的复杂性、多样性和风险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3、实验教学管理不到位。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高等院校的实验教学环节有所加强,但仍然存在实验教学管理不到位的情况,缺乏有效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例如,进出口贸易实务的实验课程体系不完整,实验内容更新慢,缺乏完善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和学生实验成绩考核评定办法,实验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实验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4、师资队伍不够完备。指导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实验指导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教学经验,还应具备充分的国际贸易实际工作经验。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师都是直接从毕业生中引进的,没有参与过实际工作,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从事进出口贸易实务教学的教师中,也存在没有进出口业务工作经历,甚至从没有接触过真实的贸易合同、信用证、发票、提单等外贸单证的情况。既有实际外贸工作经验,又有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都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1、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教学活动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两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教学内容的安排,都应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做相应的调整。依据上述原则,进出口贸易实务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的设计包含基础验证型实验,简单应用型实验和综合协作型实验三个不同层次。

2、实验课程体系的设置。按照上述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求,为保证教学内容渐进式提升,进出口贸易实务多层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理论基础)、“进出口业务实训”(简单应用)和“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综合应用)。进出口贸易实务以理论教学为主,穿插少量实验课时,以体验和理论验证为目标。进出口业务实训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的一个学期,实验内容以出口业务为主线,按照设定的交易内容和交易环节,模拟完成一笔出口业务个体实验,实现以交易环节为模块的理论知识简单应用。之后的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则以“角色扮演”为特点,由学生自主以不同的贸易角色选择交易对象,磋商订立合同,在相互协作下完成多笔内容各异的进口和出口业务的全部操作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最后,还可以通过组织进出口业务技能竞赛、校外毕业实习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多层次实验教学内容与组织。不同层次的进出口贸易实务实验教学要有不同的实验内容安排和教学组织。理论课程中的实验课时可以安排简单的模拟商务谈判、起草买卖合同、进出口成本核算或是大型案例分析讨论、外出参观等内容。通过分组、讨论、参观等方式,完成教师指导为主、学生自主为辅的实验教学过程。

进出口业务实训需要健全能够完成操作的软硬件设备,设定实验的内容(包括出易背景、交易内容和条件、出口业务环节等),必要的实验资料(如实验指导手册、交易的数据信息、单证样本等)。通过个体自主模拟完成出易的全过程,逐步完成单项知识点的简单应用,实现学生自主实验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过程。

综合实训则需要应用网络技术和适当的实验教学软件,由教师合理安排角色分工,下达实验任务,组织协调实验的进行。例如,根据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每个组5~6人。不同的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出口商、进口商、国内供货厂商、进、出口地银行、船务公司、商检机构、海关、保险公司等),要求完成至少3笔交易内容不同的进口和出口业务操作等。学生则依据实验任务和要求,要完全自主地扮演不同的贸易角色,完成内容不同的多笔交易。这一层次的实验必须通过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沟通协调和综合应用才能完成,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加强,而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管理作用,其指导性地位再次下降。

4、多层次实验的考核方式。实验课的考核要侧重于学生的操作技能。进出口贸易实务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考核也以传统方式为主,可适当增加操作性试题的比重。进出口业务实训的考核应摒弃传统的考试方式,按照出易中关键程度和难度,将考核内容按照出口报价核算、贸易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结汇单据制作等模块的操作结果综合评价,占课程考核的60%,平时成绩占40%。国际贸易综合实训针对学生扮演的不同角色,根据实验任务的完成情况,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进行综合考核。如出口商、工厂和进口商主要依照获得利润的多少来考核,出口地银行和进口地银行则按照完成工作的准确性来评判。另外,也可以按照模拟操作的具体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考核。

四、多层次实验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1、改进教学模式。进出口贸易实务多层次实验教学渐次地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改进了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得到高度体现,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双向沟通和学生潜能的发掘。

2、螺旋式提高学生能力。从基本理论的掌握到知识的简单应用,再到知识的综合应用,更加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多层次实验教学通过理论学习、简单模拟、角色扮演等不同阶段的学习和实验,使学生能力螺旋式提升。学生对看似重复的学习内容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下不仅增加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多种能力的提升。

3、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实验教学的重要保证。为保证多层次实验教学的进行,实验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要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又要掌握教育规律,必须具备“双师”素质。

4、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多层次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利用软件和网络技术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中进行演练,切身体会进出易的全过程,亲自处理交易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体验交易的风险和乐趣。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进出易的操作技能,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语

进出口业务多层次实验教学是一种灵活性大、综合性强、互动性高、挖掘度深的教学活动,通过由浅入深地设置不同层次的实验内容,逐步进入到角色扮演这样一个仿真、活跃和个性化的进出口业务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又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篇3

[2]《国际贸易实务》,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黎孝先,2007

[3]《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吴百福等,2007

[4]《国际贸易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冷柏军主编,2006.8

[5]《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邱继洲主编,2006.8

[6]《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缪东玲主编,2007.9

[7]《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陈岩编著,2007.6

[8]《国际贸易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胡丹婷主编,2007.6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含参考文献:

[1]莫红梅,钟芸香.关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探讨[J].商业文化,2011.4.

[2]严艳荣,刘成群.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0.

[3]张伟锋,陈春梅.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贸易实务(英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5.

[4]陈燕.国际贸易专业课推行双语教学的SWOT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毕永竹.大学双语教学有效性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

[6]田俊辉,黄辉.双语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实施[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3).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含参考文献:

[1]贸易保护制度的经济分析,金祥荣,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1

[2]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教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0

[3]出口贸易-国际贸易的法律与实务,施米托夫,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4]国际贸易实务,黎孝先,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2001.7

[5]国际贸易实务与案例,张亚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6]外经贸经营与管理考试指南,宋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5

[7]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周厚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4

[8]贸易实务,张魁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

[9]进出口贸易实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1

[10]国际货运与业务,李玉如,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6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篇4

作者简介:孟东梅(1970-),女,沈阳人,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贸易理论与政策;姜延书(1964-),男,哈尔滨人,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一、引言

全球经济已逐渐步入服务经济时代,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已占到其经济总量的75%以上,而中、低等收入国家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也已达到50%。《中国服务贸易统计2015》显示,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达4.6%,位列第五,但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经济总量48.2%,服务贸易额占贸易总额20.6%,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在“十二五”规划中对进一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又提出具体要求,即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开放步伐,提高服务贸易在整体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本文在贸易增加值的视角下,测算1995-2011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服务贸易成本,并进一步探讨服务贸易成本下降对服务贸易增长的影响。

贸易成本涵盖消费者为获得商品必须支付的除了商品生产成本外的其他成本的总和。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4)的研究表明,工业化发达国家关税当量的贸易成本高达170%。贸易成本的重要性意味着其测算的必要性。目前的研究,贸易成本的测算主要有直接测算和间接测算两种方法。直接测算只能测度特定种类的贸易成本,但无法测算总体的贸易成本。因此,间接测算法运用更为普遍。间接测算有价格法和贸易流量法两种。价格法由于国际数据难以获得,故多用于度量国内贸易成本。贸易流量法是通过贸易成本对贸易流量的影响“事后”推算出贸易成本的大小。最初贸易流量法主要基于传统引力模型,如Mc Callum(1995)和Rose(2000)的研究。但传统引力模型事先设定了贸易成本的基本构成要素,这导致计算结果可能存在偏差;更加重要的是传统引力模型并没有考虑多边阻力的影响,而且缺乏微观理论基础。因此,传统引力模型的应用遭到众多质疑。

基于传统引力模型,Anderson和Wincoop(2003)、Novy(2006)通过一般均衡模型改进引力模型,使其具备微观理论基础,将由事前决定的贸易成本变成事后决定,并考虑了多边阻力的影响。但改进的引力模型假设双边贸易成本是对称的,这与现实不符,而Novy(2008)构建的模型解决了该问题。此后,Novy(2013)通过丰富其2008年的模型理论基础,不仅解决了传统引力模型缺乏微观理论基础和对称性的缺点,还使该模型同时具备比较优势理论基础及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基础,使该方法成为目前国内外测算贸易成本最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核心方法。

近年来,国内学者测算中国贸易成本的研究逐渐丰富起来,但多数研究是基于Novy(2013)提出的模型。如贾伟和秦富(2013)结合Novy研究,分析中国谷物贸易成本变动趋势及对贸易增长的影响。许统生等(2013)运用Novy(2013)模型,测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省际贸易成本及其决定因素。梁俊伟(2015)基于Novy(2013)模型测算了中日韩3国多边贸易成本。赵素萍和葛明(2015)运用Novy(2013)模型及其分解,测算了中国与欧盟各国的贸易成本,并分析了贸易成本对贸易增长的影响及决定因素。涂远芬(2016)基于Novy(2013)模型测算了中国双边服务贸易成本,并进一步实证分析了服务贸易成本的影响因素。

然而,Novy(2013)模型测算的出口成本是进出口成本的几何平均值,忽略了出口和进口贸易成本差异信息,降低了估计的准确性;同时计算贸易成本利用贸易伙伴各自国内贸易数据,而在实践中很难得到准确数据。因此,阿布来提・依明(2013)基于“结构化引力模型”推算出单向出口成本方程,弥补了上述缺陷。而现有的其他研究多数是基于传统统计方法测算的一国贸易进出口额,导致大量的重复计算,无法反映一国贸易进出口的真实状况,进而导致贸易成本的测算结果产生误差。

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运用阿布来提・依明(2013)单向出口成本方程,在贸易增加值视角下测算中国1995-2011年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贸易成本,这种方法剔除了传统方法对贸易进出口额的重复计算,也考虑到进出口的不同特征,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成本。(2)在Novy(2013)的基础上改进了增长的分解方程,把双方经济发展相似程度对贸易增长的影响也纳入进来。

二、贸易成本测算方法与数据选取

(一)贸易成本测算模型

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3)建立了Armington一般均衡框架下具有微观基础的双边贸易成本模型:

模型(6)表示i国对j国出口的贸易成本tij,即为本文构建的测算一国出口贸易成本的模型。此模型的本质是从双边实际出口贸易额与双边贸易在全球贸易合理份额的角度对双边出口贸易成本进行测算,且测算结果衡量的是一国单向出口贸易成本,所以结论具有更加丰富的涵义和价值。

(二)样本国家、行业与数据选取

本文共选取《中国服务贸易统计2015》显示的2014年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排名前5位的、同时考虑到与中国服务贸易往来关系密切的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共7国为样本国家。由于传统总量统计方法严重高估了样本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本文借鉴Koopman等(2014)的贸易增加值方法剔除样本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中重复核算项目,还原样本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真实状况。

本文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该数据库提供了欧盟27个国家和世界13个主要经济体、35个产品部门之间的中间品和最终品的贸易数据。研究期间从1995-2011年,由于部分服务业的相关数据为0,为了使测算结果合理精确,本文参照姜延书和郭江平(2015)的经验依据TiVA数据库将17个服务行业分为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5类。具体分类有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包括汽车、摩托车的销售、保养、修理,燃料的零售、批发贸易和经济贸易,零售业和家庭用品维修业,餐饮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包括内陆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其他辅助运输及旅行社业务和邮电业;金融业包括金融中间服务;商业服务业包括房地产业、设备租赁及其他业务;其他服务业包括公共行政和国防及义务社会保障、卫生与社会工作、教育、家庭服务业、其他社区社会和私人服务。

三、中国出口服务贸易成本测算与分析

(一)中国总体出口服务贸易成本的测算分析

Anderson和Wincoop(2004)总结了现有各种文献的估计结果,一般认为替代弹性σ介于5-10之间。参照Novy(2013)、Anderson和Wincoop(2004)做法,本文先将替代弹性取值为8,然后再分别取5和10两个值,进而更合理地考察不同替代弹性对中国出口服务贸易成本的影响。

表1显示了1995-2011年中国与7个贸易伙伴国双边出口服务贸易成本的测算结果。虽然中国与7个贸易伙伴的出口服务贸易成本有不同程度波动,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出口服务贸易成本均值由1995年的2.242下降为2011年的2.037,下降幅度达9.14%。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出口服务贸易成本略有上升。

从具体的贸易伙伴国来看,1995-2011年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成本从低到高分别为韩国、印度、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及美国。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德国(22.68%),其次是法国(18.67%)和美国(14.93%),再次是韩国(6.47%)和英国(4.91%)。而中国与日本和印度出口服务贸易成本分别上升了3.98%和3.41%。中国与日韩虽同为邻国,与韩国的贸易成本最低,但与日本的贸易成本则是除美国外最高的。其原因可能是中日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诸多经济政策停滞不前,进而造成两国出口服务贸易成本相对较高。中国双边出口服务贸易成本下降的差异性,既说明了中国近年来积极拓展新的服务贸易市场的效果较为显著,也显示中国出口服务贸易成本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在贸易增加值视角下测度出的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服务贸易成本与其他学者如涂远芬(2016)的研究结果略有不同。从贸易成本的变化趋势看,总体呈下降趋势的判断相同,但在增加值视角下测算出的贸易成本远远高于传统统计方法下的贸易成本。从具体的贸易伙伴国来看,传统方法下中国与韩国、日本、美国的贸易成本相对较低,与欧洲国家的贸易成本相对较高;但在增加值视角下,中国与美国、日本的贸易成本分别高于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这可能是由于贸易增加值测算方法剔除了中国与贸易伙伴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重复核算项目,还原了其服务贸易进出口的真实状况,进而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服务贸易成本。

为了剔除不同替代弹性取值可能对贸易成本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测算了不同替代弹性对中国出口服务贸易成本的影响。从图1中可以看出,不同替代弹性对中国出口服务贸易成本的影响确实较大。以2011年为例,当σ=5、8、10时,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服务贸易成本分别为3.549,2.037和1.734,这表明中国出口服务贸易成本对替代弹性较为敏感。虽然替代弹性的取值不同,但其相对应的出口服务贸易成本的形状基本一致,表明替代弹性不同的数值并没有改变中国出口服务贸易成本的变化趋势。同时当σ=5、8、10时,中国出口服务贸易成本分别下降了15.44%、9.15%和7.19%,年均下降速度分别是0.91%、0.54%和0.42%,表明不同替代弹性对中国出口服务贸易成本的变化幅度和下降速度影响并不大,并不影响对中国出口服务贸易成本变化趋势的判断。

(二)中国分行业出口服务贸易成本的测算分析

表2分别计算了σ=8时,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5个服务行业的出口贸易成本。从出口服务贸易成本大小来看,1995-2011年,中国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出口服务贸易成本均值最低(2.146);其次是金融业(2.494);商业服务业(2.819)和其他服务业(3.070);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出口服务贸易成本均值最高(4.864)。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是中国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具有比较优势,竞争相对充分,因此,其出口服务贸易成本相对较低。但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则可能因为其包含的范围广,许多行业中国并不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其服务贸易成本相对较高。

图2分析了不同替代弹性对中国分行业出口服务贸易成本均值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不同替代弹性对中国分行业出口服务贸易成本的影响确实较大,但总体趋势一致。当σ=5时,中国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出口服务贸易成本最大(18.459),其次是其他服务业(7.536)和商业服务业(6.327),第四是金融业(5.09),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出口服务贸易成本最小(3.88)。当σ=8和10时,5个行业出口服务贸易成本也展现出相同的趋势。

四、中国出口服务贸易成本对贸易增长的影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出口服务贸易增长迅速。然而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出口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国内相关影响中国服务贸易增长主要因素的研究较为丰富,但主要集中于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角度,侧重对现有理论进行验证。本文从贸易成本的角度对贸易增长进行分解,探讨中国出口服务贸易成本对贸易增长的影响,具体分解如下:

式(14)等式右边第一项是指贸易伙伴国总产出规模,即经济增长对贸易增长的贡献效应;第二项表示贸易伙伴国经济发展相似程度,Linder提出的偏好相似理论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相近对双边贸易越有促进作用;第三项反映了贸易成本下降对贸易增长的影响;最后一项体现了其他影响因素对贸易增长的效果。运用式(14),对中国和主要服务贸易伙伴国2011年相对于1995年双边贸易增长进行分解,分解结果如表3所示。

从国别层面来看,中国与韩国、法国在研究期间服务贸易增长最为迅速,分别增长了1 207.177%和1 147.548%,其中,经济增长对中韩和中法的服务贸易增长贡献度最大,分别达到72.584%和55.637%,贸易成本下降也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而中印和中日在研究期间服务贸易增长最为缓慢,分别为401.928%和106.466%,经济增长仍为最主要因素,贡献度分别为94.194%和60.761%。

从整体层面来看,2011年与1995年相比较,中国与7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双边服务贸易增长均值为698.518%,其中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2.615%,经济增长相似程度贡献率为9.769%,贸易成本下降贡献率为15.929%,其他影响因素贡献率为11.688%。可以发现,首先,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双边服务贸易增长主要来源于经济增长的推动;其次,贸易成本的下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再次是其他影响因素;最后,经济增长相似程度对服务贸易增长也存在促进作用。说明虽然中国近年来积极拓展新的服务贸易市场的效果较为显著,但由于中国服务贸易参与全球分工较晚,竞争力相对较低,且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贸易保护主义相继抬头,导致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致使部分对外服务贸易逐渐转向对内服务贸易。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阿布来提・依明模型,从贸易增加值视角,分别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测算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服务贸易成本,并探讨了中国出口服务贸易成本对贸易增长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1995-2011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服务贸易成本大体呈下降趋势,但印度和日本除外。(2)中国分行业出口服务贸易成本存在一定的波动。中国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出口服务贸易成本均值最低,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出口服务贸易成本均值最高。(3)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双边服务贸易增长主要来源于经济增长的推动,贸易成本的下降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增长相似程度对服务贸易增长也存在促进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各国贸易竞争的焦点逐渐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我国政府也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根据前文的分析,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服务贸易成本呈下降趋势,且下降空间仍很大。因此,针对降低服务贸易成本提出如下三点建议:首先,应以区域合作为重点,加快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步伐,更好地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优良环境。目前,中国已缔结的区域合作协定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但实际上我国服务贸易的主要伙伴国多为发达经济体,所以下一步的区域合作战略应对此有所调整,应加快与发达经济体的自由化谈判进程。其次,从具体行业上来看,除了加强在传统服务贸易行业的竞争优势,更应加快金融业和商业服务业等新兴服务贸易行业的贸易自由化步伐,从而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最后,通过全面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国内与国际间的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进一步完善各项贸易便利化措施,从而减小要素跨境流动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James E., Eric van Wincoop. Trade Cost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4,42(3):691-751.

[2] Mc Callum J. National Borders Matter: Canada-U.S. Regional Trade Patter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5(85):615-623.

[3] Rose A.K. One Money, One Market: 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Common Currencies on Trade[J].Economic Policy, 2000(30):7-45.

[4] Anderson, James E., Eric van Wincoop. Gravity with Gravitas: A Solution to the Border Puzzl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93(1):170-192.

[5] Novy D. Is the Iceberg Melting Less Quickly? International Trade Costs with Panel Data[R].Working Paper ofUniversity of Warwick, 2006.

[6] Novy D. Gravity Redux: Measuring International Trade Costs with Panel Data[R].Working Paper of University of Warwick, 2008.

[7] Novy D. Gravity Redux: Measuring International Trade Costs with Panel Data[J].Economic Inquiry,2013(51): 101-121.

[8] 贾伟,秦富.中国谷物贸易成本测度及其对贸易增长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13(4):62-72.

[9] Novy,D. Gravity Redux: Measuring International Trade Costs with Panel Data[R].CESifo Working Paper Series 3616, 2011.

[10]梁俊伟.中日韩3国多边贸易成本测度――基于投入产出表的方法[J].国际商务,2015(3):5-14.

[11]赵素萍,葛明.中欧贸易成本变动的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研究,2015(10):95-101.

[12]涂远芬.中国双边服务贸易成本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商务,2016(1):17-27.

[13]阿布来提・依明.中国进出口双边贸易成本测度方法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3(5):30-35.

[14]Kee,Nicita. Olarreagea. Estimating Trade Restrictiveness Indices[J].The Economic Journal,2009(534):172-199.

[15]Koopman R,Z Wang and S-J Wei. 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4, 104(2):459-494.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猛,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化电子商务模式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兴起。相比于以往国际贸易形势,电子商务的优越性是不可比拟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阶段的国际贸易。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与特点

1.电子商务的概念

所谓电子商务,就是以网络为依托,教育双方在世界范围内无需当面就可以开展相关贸易活动,具体包括网络交易、网上购物以及电子支付等综合性服务的新型贸易运行模式。互联网是当前国家发展潮流,而作为互联网的衍生物,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工作与生活。研究发现,在网上申请贸易许可证的比例已经超过80%,而且国际电子产地证前法律达60%以上。

2.电子商务的特点

不同于以往商务模式,电子商务的运行平台为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网络平台将更多虚拟空间提供给电子商务主体,电子商务的具有以下特点:①虚拟化、电子化。以网络的方式开展双方磋商、贸易、合同签订与支付等,交易具有虚拟化;②全球性与开放性。不管在全球何处,只需通过互联网就能够对登录各地、各国网页,直接与他人交流;③无纸化和高效化。可在最短期限内完成产品原料采购、生产产品、销售及运输等相关流程;④交易透明化。也就是说,交易双方自洽谈到交易结束都在互联网中进行,信息传输会计,可彼此核对交易信息,避免信息伪造现象;⑤互通性。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直接谈判与交流,将相关意见反馈在商家或者交易一方的网站中,以实现彼此良性互动。

二、现代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交往的影响

1.对国际贸易运输制度的影响

在现代化电子商务平台中,能够创建一个具有非常强大功能的物流系统,而且该系统是交通、仓储、运输以及物流等信息的综合体,以查看物流系统的方式知晓国际贸易运行与物流情况,依照系统查询结果能够有效监控与管理国际贸易运输,由于电子商务在贸易中的不断渗透,国际贸易运输体制也会发生改变。

2.对国际贸易方式的影响

作为一种现代化交易模式,电子商务必须以网络平台的方式展开贸易来往,通常电子商务平台具有非常高的信息量要求,电子商务是将物流、资金、信息以及商品等综合起来的一种贸易流通模式,这种运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转变着以往国际贸易形势,为发展国际贸易提供了更为多层次化与全方位的进步与发展空间。

3.对国际贸易范围的影响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有助于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充,更加密切了国家和国家、地区和地区以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在电子商务平台中就可实施贸易往来,而且不会产生时间矛盾与冲突,同时解决了以往国际贸易中受空间与时间的制约与限制,有效扩充了国际贸易范围。

三、国际贸易中对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

1.互联网营销

从根本上说,电子商务的出现,导致国际市场营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创新国际贸易营销具有促进作用,而网络营销就是一种新型市场营销模式,相比于传统营销模式,国际网络营销分为网络定制营销、网络互动式营销。其中,网络互动式营销汇总,通过电子营销模式帮助商家考虑企业利润与客户需求,并寻求可以满足顾客需求与增加商家利益的营销策略,这样顾客就可参与到营销活动中,有效提升了国际贸易中顾客的地位,也增强了顾客的主动性与参与选择性。顾客与商家在电子商务中的关系极为密切,由此一对一贸易关系得以形成,该贸易关系在国际贸易中是非常重要的。而网络定制营销是由于顾客与企业彼此了解,可实现国际销售信息的定制性,而现代化电子商务以定制销售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跨国企业采用创建企业网络的方式为顾客提供给服务。互联网营销明显不同于工业时期的营销模式,以往营销以人员推销和传统广告为主要促销手段,而网络营销则以顾客为主动方,网络营销的主要特征是严格遵循网络礼仪的同时能够巧妙运用网络利益,以此取得最佳营销效果。

2.现代化国际贸易方式

应用电子商务对创新国际贸易方式具有促进作用,将传统主要是纸质单据流通的交易方式与国际贸易流程摒弃,以形成最新国际贸易方式。以往纸质文件具有较高重复率、效率低、错漏多以及费用大等不足,所以,纸质文件会对贸易发展产生很大阻碍。而电子商务则对纸质文件问题进行了全面客服,基于以往贸易方式,整体贸易流程环节多达19个,电子商务仅需要7个环节。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商务有助于国际贸易流程的变革,从而实现贸易管理信息化、电子化、实时化、自动化以及规模化,有助于国际贸易管理效率的提升,对创新国际贸易方式也具有推动作用。

四、总结

总而言之,电子商务是国家贸易的一场重要革命,国际市场在该场革命中被重新规划,深化国际贸易创新模式深刻影响着全世界,所以应该对电子商务发展态势予以高度重视,潜心研究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影响国际贸易的程度,确保电子商务能够带给国际贸易更大利益,从而使国际贸易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李慕菡,陈建国,张连众国际贸易问题2005-10-01

2、外商投资与国际贸易对中国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的影响马丽,刘卫东,刘毅自然资源学报2003-10-15

国际贸易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

摘要:随着时展,教材和现有网络资源中很多案例已经过时,但大部分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拿不出新的案例。同时有些书本知识已经脱离现实,在互联网时代,支付平台越来越多,而教材中讲授的就只有基本的几种。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一体化

《国际贸易实务》是以进出口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和外贸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是学生获取外贸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基础课程,也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述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逐步提高学生的贸易操作技能。当前,尽管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但是还是有很多院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仍然像是两条平行线,理论与实践没有真正结合。理论教学中加入大量案例分析,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应用分析能力提高,但是在案例分析讲解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有很多都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并没有真正提升。笔者经过多次教学实践,结合自己实践操练,初步探索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进出口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提高;对即将要从事的岗位有更深的了解,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内涵

理实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有效融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加强学生技能技巧培养;学生中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操能力。这一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有利于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讲授法,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人,除了教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示范、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操作技能。以知识讲授为载体,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让学生边听边做,边做边学,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自身能力得到提升。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实操任务,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这种模式下,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再次凸显,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合作精神,教学质量提升。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的教必须以企业工作过程、各项工作任务为目标;把整个课程分解为企业中各项工作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参与企业工作,解决工作任务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与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共同完成。

二、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探索

《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分为两大项目: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笔者根据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特点,将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分别划分为14项典型工作任务和11项典型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都是围绕国际贸易的四个模块进行的,即贸易前的准备工作、贸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通过外贸业务流程展开教学,在理论知识讲授上引入大量内容贴近的案例,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进行案例分析,采用平时考核的方法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在知识的巩固阶段创建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分小组扮演出口方、进口方、服务部门、管理部门等不同角色,通过情景模拟和外贸实训软件运用逐步完成单项工作任务,培养锻炼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一)贸易前的准备工作。

学生分小组成立进出口贸易公司,一般情况下公司成立需要5个人左右,分别负责进/出口部、单证部、仓储部、人事财务部、总经理部,便于以后工作开展。教师总体上协调,保证都找到贸易伙伴。要求小组内注意协作,出口贸易交易前要选定市场、制定经营方案、建立业务关系等。在了解基本程序后,给出一种产品,就此产品来做交易。这个阶段主要要求学生用心做产品描述,在这个实训周内每天要求做5个产品描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通过实训室软件平台或其他渠道产品信息,进行广告宣传,开发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根据市场调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经营计划。进口公司在交易前要对国内外市场做出调查,搞清楚市场行情以及供应商情况。同时做好进口成本核算(后续价格核算具体分析)和进口许可审批。双方为交易做好准备。

(二)贸易磋商。

建立业务关系后,进出口双方就合同所有条款进行磋商。这些条款磋商是国际贸易的核心部分,笔者改变了以前先理论知识讲解,后整体实训的方式方法,在课堂理论讲授的同时进行实务操作。在理论中进行实践,实践中利用理论。通过大量案例列举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同时结合实训室现有操作软件,模拟交易条款。笔者将合同的每项条款磋商列为一个学习情景,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完这一情景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从而有的放矢的去学。比如磋商合同标的物条款,笔者先把标的物条款拆分为三项任务,即品名品质条款、包装条款和数量条款。在品名条款部分,通过大量实物名称(比如咸宁的各种特产,桂花糕、桂花酒、赵李桥砖茶、白云山毛尖、通山麻饼等)来讲授品名的表示方法;再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出每种命名方法举出几个例子,本组说的时候,其他小组作为裁判;分享各个地方特产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掌握了货物品名条款,学习理论的同时应用理论。在这三项任务分项完成后,再来做单元的课堂实训。课堂实训在传统的知识测试基础上,加入了案例分析,再现交易情景,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过这种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有效融合的方式,锻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合同的签订。

买卖双方就各项交易条件达成一致后签署合同。这个阶段主要让学生识别不同的合同形式如:销售确认书、销售合同、协议等等。样本展示后,各外贸公司间自行拟定合同文本,交教师审核。作为之后履行合同的依据。

(四)合同的履行。

合同签订好之后,进出口双方就要开始履行合同的各项条款。出口方要做好备货、落实信用证、租船订舱等工作;进口方要做好申请开立信用证、租船订舱等工作。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Simtrade实训软件,让学生熟悉各职能部门,按照进出口贸易流程,逐步处理模拟外贸业务。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监督并指导学生操作,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反馈和评价。

三、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待完善之处

随着时展,教材和现有网络资源中很多案例已经过时,但大部分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拿不出新的案例。同时有些书本知识已经脱离现实,在互联网时代,支付平台越来越多,而教材中讲授的就只有基本的几种。虽然教师知道有其他方式,但是不能很好地跟学生讲解。因此,要进一步做好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就要深入企业,不仅仅是去企业参观访问。把最新的贸易行情、贸易资讯带给学生,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自己顶岗经历转化为各个案例,让学生转化为职场人去处理问题,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其次,成立自己的外贸公司为每位学生提供相对应的岗位实践。由于外贸公司特殊性,一般不同时接纳多名实习生。这样学院就不能像其他专业大批量为学生提供岗位实践,而学生要真正实践是离不开岗位实践的,这就促使我们要成立自己的外贸公司,在教师的带领下运营自己的外贸公司,更好地做好理实一体化教学。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篇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贸规模随着对外开放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不断扩大。货物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16.1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38 668亿美元,增加了91.9倍,年均增长125.4%。其中,货物出口总额由223.2亿美元增加到20489亿美元,年均增长125.3%;货物进口总额由192.9亿美元增加到18 178亿美元,年均增长125.5%。与此同时,中国服务贸易也获得快速发展,服务贸易总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4 706亿美元,增加了106倍,年均增长126.3%。其中,服务出口总额由25亿美元增加到1 905亿美元,年均增长124.1%;服务进口总额由19亿美元增加到2 801亿美元,年均增长128.3%。

与中国货物贸易连续十八年顺差,且顺差额从1994年的53.9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 311亿美元相对应的是中国服务贸易账户连续十八年逆差,且逆差额由1992年的1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896亿美元。而美国在服务贸易方面是出口大国,其服务贸易的出口顺差在世界上引人注目。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对外服务贸易与对外货物贸易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从而判断通过提升货物贸易的水平以带动服务贸易是否有实际意义。也对美国相关数据进行同理分析,以期通过对比来判断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与货物贸易发展之间关系显示出来的中国服务贸易的不足,为国家制定服务贸易政策提供建议。

一、相关研究回顾

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关系体现了中国货物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国内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郑吉昌(2003)从服务经济的视角论述了服务业革命的涵义,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条件下,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并讨论了服务业革命对中国工业的影响与发展前景。夏晴(2004)从中国货物贸易巨额的顺差和服务贸易巨额逆差入手,提出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协同发展思路。曲凤杰(2006)认为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相互支撑,前者为后者升级转型提供条件,后者为前者的发展创造需求。程南洋、余金花(2007)对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变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对中国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的影响以及贸易不平衡的成因作了介绍和分析。胡景岩(2008)通过对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关性曲线分析,得出货物贸易增长速度与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正相关,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关度不断加大,货物贸易的附加值越高,含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就越多的结论。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对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关系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分析,实证分析较少,且为数不多的实证分析都以分析单个国家的服务货物贸易相关性分析为主,对中美两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对比分析更少。

二、实证数据研究

(一)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实证分析

本文选择中国1982—2012年的统计数据作为样本。其中货物贸易总额设为TG,货物出口总额设为EXG,货物进口总额设为IMG;服务进出口总额设为TS,服务出口总额设为EXS,服务进口总额设为IMS。

1.叙述统计。首先,1982—2012年间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平均数的差距较大,货物贸易平均为8 784亿美元而服务贸易平均仅为1 061亿美元。货物贸易额和服务贸易额的中位数大多出现在1998年。中位数的数值均小于平均数的数值,这种正偏形状与正的偏态系数一致。2012年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规模均达到历年顶峰。

其次,1982—2012年间中国货物贸易的标准差均明显大于服务贸易的标准差,即货物贸易的波动程度大于服务贸易的波动程度。货物出口的波动程度大于进口的波动程度,服务进口的波动程度大于出口的波动程度。

再次,1982—2012年间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额的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的分布状态均呈现出高狭峰(尖峰厚尾)的状态,其波动程度小于正态分布,这与Jarque-Bera检验结果一致。

2.单根检定。进行单根检定是为判断数据是否具有稳定性。在进行单根检定前,为缩小数据之间的差距,降低波动性,因此决定对数据取自然对数。其中LTG为货物进出口总额对数、LTS为服务进出口总额对数、LEXG为货物出口总额对数、LIMG为货物进口总额对数、LEXS为服务出口总额对数、LIMS为服务进口总额对数。

对时间序列进行LS估计,需要确定变量的稳定性,故使用ADF和PP两种方法对数据进行ADF单根检定。结果显示LEXG、LIMG、LEXS、LIMS、LTG、LTS均为I:(1)序列,满足协整关系检验的条件。所以将变量分为两组:(1)LTG和LTS;(2)LEXG、LIMG、LEXS、LIMS分别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

3.VECM模型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首先对于第一组数据LTG和LTS,进行Johansen检验,以判断服务贸易总额与货物贸易总额之间是否有长期稳定的影响关系,即协整关系。

Trace test和Max-eigenvalue test结果均为在0.05的水平下存在2个协整解方程,因此认为ltg与lts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与货物贸易总额存在有长期稳定的关系。

其中三个估计式(D(LIMG)除外)的R-squared值都足够强烈,但调整后的R-squared值却明显降低(除D(LIMS)的估计式的解释力仍然保持在20%以上)。通过观察各个变量参数的t值,发现:服务出口额D(LEXS)和自身前一期D(LEXS(-1))的正向关系显著;货物出口额D(LEXG)与前期服务进口额D(LIMS(-1))的负向关系比较显著;服务进口额D(LIMS)与前期的货物进口额D(LIMG(-1))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这表明服务出口额与自己前一期有正向关系,货物出口额也与前一期的服务进口额有负向关系,服务进口额与前一期货物进口额有正向关系。但VAR只能分析变量间是否存在影响关系,对变量间影响关系的具体描述不足,因此进行因果关系Granger Causality/Block Exogeneity Wald Test,结果如下:

根据检测结果,DLIMS对DLEXG的P-value值在0.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认为DLIMS Granger 影响DLEXG,即存在中国服务进口到货物出口的单向因果关系。而且DLIMG对DLIMS的P-value值也在0.1的显著水平以下,认为DLIMG Granger影响DLIMS,即存在中国货物进口到服务进口的单向因果关系。基于该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中国货物进口的增加可以促进服务贸易的进口,而服务进口的增加可以促进货物出口。这一结果与中国的货物贸易逆差而服务贸易逆差现象吻合。

(二)美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实证分析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中国服务贸易额与货物贸易额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中美两国服务进出口与货物进出口之间的因果关系对比分析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长期服务贸易逆差货物贸易顺差和美国长期服务贸易顺差货物贸易逆差的现象。相较于美国,中国的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且服务贸易自身的强化发展证据不足,并且服务贸易的进口是作为货物进口与货物出口之间联系的桥梁,有利于货物贸易的壮大,对服务贸易自身状况的改善不明显。但美国的服务贸易自身进口促进出口具有直接因果关系,而且货物进口的增加也会作为连接货物出口到服务进口的纽带促进服务的出口。

(二)政策建议

1.发展服务贸易,促进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升级,才能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服务贸易水平远远低于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今后国家应注重提高服务贸易自身动力,增强中国的服务贸易内在增长动力,来实现服务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中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贸易有助于货物贸易的结构调整,中国应把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与货物贸易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机结合起来。

2.逐步对服务业放开管制,扩大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有竞争才会有发展,因此必须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只有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用竞争优化贸易内部结构,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才能得到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 郑吉昌.基于服务经济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2):110-112.

[2] 夏晴.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4,(8):17-20.

[3] 曲凤杰.优化结构与协调发展——发展服务贸易与转变中国外贸增长方式的战略措施[J].国际贸易,2006,(1):28-32.

[4] 程南洋,余金花.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变动的相关性检验:1997—2005[J].亚太经济,2007,(1):94-97.

[5] 胡景岩.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关性曲线[J].国际贸易,2008,(6):36-38.

[6] 钟晓君.中国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关系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2009,(9):3-6.

[7] 公维丽,孔庆峰.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因果关系研究——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2010,(2):5-9.

[8] 袁霓,乔家立.中国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与 GDP 的计量经济分析[J].商业研究,2010,(10):55-59.

[9] 樊瑛.国际服务贸易模式与服务贸易自由化研究[J].财贸经济,2010,(8):76-83.

[10] Caroline Freund and Diana Weinhold.The Interne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2,

No.2,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One Hundred Four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May,2002),

236-240.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篇7

关键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对称的显示性比较优势

一、导论

日本作为亚洲发达国家的代表,制造业产品的比较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日本的服务贸易却国际竞争力不足,大部分服务贸易行业处于逆差水平。根据H-O理论模型,日本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国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本应处于贸易顺差,然而从日本服务贸易变动状况看来,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本文试图回答2000-2012年日本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及其变动原因,以期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有所借鉴。

二、衡量指标及数据来源

1.服务贸易开放度。以服务贸易依存度作为服务贸易开放度的衡量方式来判断一国服务贸易开放是否合理。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民生产总值。

2.服务贸易出口净额。可以通过服务贸易出口净额变动情况来判断日本服务贸易总体趋势及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出口净额=出口额-进口额。

3.净出口比率。净出口比率(简称NX)用于表示一国贸易的竞争力,指的是一国商品贸易的净出口额与贸易总额之间的比值。

本文将运用服务贸易依存度、服务贸易出口净额、NX和RSCA这四个主要指标来研究日本服务贸易现状。本文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使用2000-2012年日本和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价格单位均为名义美元,对指标计算结果没有影响。本文按照联合国的分类标准将服务贸易分为11大类进行研究分析。

三、日本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

(一)日本服务业开放状况

如图1所示,日本服务贸易开放程度是逐步放开并提高的, 但与此同时,日本服务贸易开放度的提高是很谨慎的的,每年变化不超过1%,说明日本政府选择的是温和的服务贸易开放政策。

(二)日本服务贸易进出口状况

如图2所示,日本服务贸易出口额从2000年的692.5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428.6亿美元,出口业绩提高了2倍多。而同时日本服务贸易进口额从2000年的1151.1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1754.6亿美元,提高了不到2倍,说明日本服务贸易出口增长率快于进口增长率,体现出日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但日本服务贸易逆差这一事实长期存在。

(三)日本服务贸易竞争力

图3显示日本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负数,表明日本服务贸易处于劣势。但是从每年变化来看,日本竞争力指数成上升态势,而且数值趋于零值,表示日本服务贸易竞争力向世界平均水平靠拢。

(四)日本服务贸易对称的显示性比较优势

依据日本及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和具体11类行业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计算出日本2000-2012年服务贸易各行业的对称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SCA),如表1所示。

计算结果显示:运输业显示性比较优势大于零,说明国际竞争力较强,运输业在日本服务贸易中比重较大,其进出口在近几年呈上升态势。旅游业的RSCA指数小于零,表明旅游业竞争力较弱,日本服务贸易长期逆差,受旅游业影响很大,尤其日元升值后,国外游客到日本旅游成本提高,而日本居民出国旅游成本却降低,造成大额逆差和较弱的国际竞争力。金融、保险和计算机信息服务业RSCA指数都小于零,表明这几个行业竞争力较弱,虽然日本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国家,但这些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版税和许可证费用对日本服务贸易出口起支撑作用,RSCA指数大于零,表明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运输业和其他商业服务分别位于日本服务贸易的前两位,后者一直位于日本服务贸易第二位。到2012年,日本其他商业服务出口额与进口额分别达到370亿美元和464.6亿美元,逆差为94.6亿美元。另外,二者占日本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的比重分别达到25.9%和26.5%,仅次于运输服务的地位。

四、影响日本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首先,政府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物质动力。一方面日本着力发展国内服务业,从政策、制度等方面完善服务业发展必要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日本注重培养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发展。其次,合理的服务贸易发展策略促进了日本服务贸易竞争力。日本运用了谨慎的渐进式开放策略。该开放策略使日本企业有时间向别国同行业学习管理经验,而且该策略能避免快速的金融业开放对国内金融市场、保险市场造成冲击。

五、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日本没有发挥出比较优势,服务贸易中旅游、交通运输等服务比例过大,金融、保险、计算机等技术型服务出口比重过小。根据H-O理论,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应该运用技术和资本上的比较优势,调整出口结构,从而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虽然日本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量很大,但日本服务贸易发展质量并不乐观,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力较弱。同时,从供需方面对日本服务贸易出口影响分析可以得出,服务贸易开放度较低是影响服务出口的主要原因。鉴于此,我国在服务贸易开放进程中应适度放开本国市场,要充分运用国际资源来降低国内服务市场价格水平,使其低于或国际市场价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而且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虹.日本贸易政策的历史性转变―提高服务贸易领域的比较优势地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6期

[2] 尹翔硕,申朴.论中印两国要素积累对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 李莹.日本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

[4] 庄丽娟.中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期

[5] 钟小平.日本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亚泰经济,2006.3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篇8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WWW.133229.COm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口交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口交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篇9

服务贸易;产品生命周期;龚珀兹曲线;发展事实

中图分类号:F6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3010506

一、引言

按照WTO官方的界定,服务贸易包含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主要模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深化步伐的加快,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后,服务贸易逐渐成为衡量各国贸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在经济危机影响尚未消除,我国经济结构亟待转型的背景下,服务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抓住机遇,改善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此外,鉴于其对服务业本身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扩大就业和发展经济的影响,我们需要对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发展阶段做一详细分析。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做过一些实证性研究。殷凤[1]在分析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选取了增长率、开放度等几个衡量竞争力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性较弱,出口结构低级化。秦嗣毅、杨浩[2]也通过对比中国和金砖四国中其他三国,认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尚需加强。许统生、黄静[3]基于截面数据引力模型,预测了我国服务贸易的潜力,认为我国服务贸易总额较大,传统服务部门已经充分发挥了潜力,而新兴服务部门尤其是金融服务出口潜力的开发仍然有很大空间。李和兴[4]则在产品生命周期的视角下,分析了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各项指标数据的含义,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综合以往文献,我们发现,对于中国服务贸易的分析大多停留在对一些竞争指数的计算与分析上,而忽视了这种竞争力低下但出口规模大背后的阶段性本质,很少有关于中国服务贸易现状基于时间趋势的计量分析;有从生命周期视角看待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研究,但缺乏理论与实际数据计量模型相结合的实证分析。本文的创新性和贡献性正在于通过计量模型,从产品生命周期视角,综合理论和现实,探究我国服务贸易目前的种种事实,并注重分析这种表征之后的阶段性实质。

二、理论模型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美国学者弗农在1966年提出的[57],该模型是对1961年波斯纳提出的技术差距模型的一个扩展。其主要表明的是不同国家由于本身的禀赋不同,于是在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参与生产,并加入国际贸易之中。具体来说,一般较为常见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是将参与某种产品生产与贸易的国家划分为两类――创新国和模仿国;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产品研发期、产品成熟期和产品衰退期。

目前,关于产品生命周期有三国家分类法――发达国家/创新国、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模仿国;另外,还有四阶段说、五阶段说等。说法众多,但都描述了新产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产、传递和接续的过程,具体详见图1所示。

图1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图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其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的生产、产量在不同经济水平国家之间接续,这样的过程体现为从产品最初的生产地――创新国/发达国家,到中间阶段的较发达国家,再到最终的模仿国――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生产资本、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资本等禀赋递减,而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方面禀赋递增。其二,从产品的生产以及出口上可以看出一种产品在一国的生命周期。综上两种维度可知,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较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产品都会经历从增加到减少的过程。因为产品总存在着升级换代,而维系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使其在成熟阶段有着更高的上线,这就需要产品具有较高的创新力度和技术含量。从这一角度看待产品生命周期对于一个国家针对具体的贸易产品,判断其发展周期,从而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二)产品生命周期与服务贸易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实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解释国际贸易转型和一国出口产业发展随时间变化的一种理论。在其产生的那个年代里(1960年),货物贸易几乎是全球贸易的全部,服务贸易作为一种虚拟贸易形式,也刚刚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出现并发展,且被视为一种国家出口以及国际贸易的新兴品。所以,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解释当时货物贸易产品的国际贸易现象和规律,强调不同国家的技术、人力资本实力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影响。随着服务贸易量的增大,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服务贸易产品具备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人力资本投入大等特点,而这正符合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对贸易产品生产国际间承续以及国家内部由兴到衰的原因的阐释,即不同国家初始的技术、人力资本等禀赋的不同,使有较高技术含量及需要较高人力资本投入的产品,往往在发达国家最先被生产和需求。

全球服务贸易始自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看,美国属于创新国,英、日等较发达国家次之,而中国则处于模仿国地位,服务贸易时间短,处于创新国的创新产品阶段,模仿才刚刚开始,产量小于创新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目前还没有显露出衰落的趋势;从一个国家的内部来看,在创新国内部,服务贸易产品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虽然仍就处于产品创新、产量出口量增长阶段,但是毕竟较为成熟,增速有所放缓。而在模仿国,服务贸易产品方兴未艾,按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分析,属于一个典型的朝阳产业,其将呈现高增长趋势。

在下文中,我们既要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在不同国家传序这个维度,又要考虑服务性贸易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和生命周期,为此,选取了适当的时间趋势模型,一为从实证数据角度论证我国服务贸易所处阶段打下基础,二可以提出有助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性建议和意见。

(三)龚珀兹曲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服务贸易增长远高于其他国家。这样一个高增长率,从一个国家贸易产品生命周期角度来看,它究竟代表着我国进入了该贸易产品出口的成熟阶段前期还是尚处于成长阶段呢?因为处于成长期的服务贸易产品,其增长还有很大的上涨和存续空间,它们的发展,我们应着眼于改变服务贸易内部结构的不合理性,提高服务贸易产品质量,充分研究如何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以延长该贸易产品的成长发展存续期;而对于处于成熟阶段前期的贸易产品,虽然其还处于出口、需求增长阶段,但是增长期可能不会太久,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着手准备开发新的贸易产品。所以,准确判断我国服务贸易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对于我国贸易产品战略目标的实现、制定相关的政策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图2我们发现,龚珀兹曲线的四种形式恰好可以代表贸易产品在一国的成长、成熟前期、成熟后期以及衰退四个阶段。图2中的(a)代表了贸易品生命周期中的成长阶段,(b)代表了贸易品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前期,(c)代表了贸易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阶段后期,(d)代表了贸易品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因此,我们选择模型lny=B0+Bt1*B2来拟合我国服务贸易的生命周期。

三、实证分析

由前述可知,在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产生的年代,虽然服务贸易尚未发展起来,但是,这一理论的逻辑对于当下全球服务贸易在各国不同的发展境况依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结合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情况,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看,我们关注的重点就是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具体的发展状况,以及它究竟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因为它决定我们将采取何种政策取向和战略举措。

本部分采用的数据主要选用商务部的《中国服务贸易2011》数据,以及国家出版的各年度统计年鉴。在对服务贸易的事实进行描述统计、特征概括后,再进行计量分析。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事实

1.事实一:服务贸易整体发展较快,但比较优势不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服务贸易的进口额还是出口额,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近20年间,进、出口额实现了倍数的增长。从增长率来看,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虽然都呈正向的较高水平增长势头,但不排除间或的波动,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波动尤为强烈,且两者的波动基本同向。

图3我国1982―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及其增长率状况

数据来源:国家商务部网站统计数据

这样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我国服务贸易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总结以往文献[910]可知,目前,一般对于一贸易产品的比较优势有着这样几种衡量指标――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TC指数以及RCA指数1≤TC≤1,越接近于1,表示国际竞争力越强;RCA指数大于1,表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小于1反之。。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占世界出口量的比重在逐年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占比仍旧较小。从TC指数情况来看,我国服务贸易的该项指数一直为负值,且基本在-0.1上下波动。RCA指数小于1,基本上在0.5上下波动。这些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还不是很强,比较优势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2.事实二:服务贸易结构发展不均衡

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12大类分项占比如图4所示。从图4可知,运输、旅游以及其他商业服务占据了服务贸易出口的绝大部分,而金融服务、音像电影、通讯服务等则占有非常小的比例。从附加值以及各个项目对于国内已有资源的利用程度和对国内自然环境的影响来看,我国旅游资源固有禀赋较充足,运输业依托于国家财政的支持以及雄厚的重工业基础,占总体服务贸易的比重较大,但是这些产品的大量出口会导致我国资源环境的破坏,特别是数量庞大的国外游客给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人文古迹也会造成压力;而附加值较高且对于技术、人力资本要求较高的金融服务业、音像电影行业却发展滞后,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不足和结构失衡的状况。

3.事实三:服务贸易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 2008 年经济危机刚过,这正是在保证适宜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淘汰落后产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1112]。而服务贸易中诸多服务性产业,诸如通讯服务、保险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都属于第三产业,对于技术、资本的要求较高,同时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这些产业的发展正适应了结构调整的需要,其可以使我国在既有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科技与人力资源优势,从而使我国经济保持稳定而可持续的发展速度,又好又快发展。

4.事实四:我国处于服务贸易的模仿国地位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种创新产品首先在最发达的国家出现并生产出口,其次是较为发达国家,最后是发展中国家成为该产品的净出口国。从图6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美国作为创

新国,其最先进行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工作,而中国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有少量的服务贸易。不言而喻,美国是服务贸易创新国,英国、日本先于中国开展此方面的贸易,而中国目前正处于服务贸易模仿国地位。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为-219.3亿美元。

美国作为服务贸易品的创新国,目前仍旧处于顺差地位,服务贸易所包含的产品大多属于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品,其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提高科技含量,使得这些产品的成熟期在本国国内得以维系,并且增长上限极高。中国作为模仿国,要想在未来占据优势,就必须在产品的初始成长阶段采取积极、稳妥、有效的对策,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综合实力。

(二)基于龚珀兹曲线的拟合分析

1.数据来源和选择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周期所处的阶段有一个正确认识,进而判断我国服务贸易产品近几年的生产、进出口的增长究竟处于成长阶段还是已经步入了成熟阶段。基于此,我们建立了一个时间趋势模型,因变量为我国服务贸易1982―2011年的出口额(见表2),自变量为时间选择服务贸易出口量作为因变量原因有二:(1)我们基于的是产品生命周期的视角,重点关注的是服务贸易在我国处于生命周期的何种阶段,所以我们不以进口数据为依据;(2)服务贸易的出口数量较难衡量,所以我们选择了出口额代替出口数量;(3)由于价格的变化,我们进行了CPI调整,以反映其真实而非名义的增长状况。。

(3)式中:y为因变量,表示服务贸易的年出口额,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故采用经过通货膨胀调整过的服务贸易出口额;t表示样本个体所处的时间期数,其中我们令1982年为第0期,那么,1983年就为第1期,往后年份以此类推。模型要估计的参数为B0,B1,B2。这是一个非线性方程,所以我们采取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其三个参数值,根据以上初值,我们用stata软件的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预知具体的stata中NLLS回归命令语句,请单独与作者联系:。得出如下结果(见表3)。

最终模型估计方程的三个参数值均以0.05的水平通过了t检验(ttest)和联合F检验(Ftest),时间序列模型的拟合优性R方达到了0.98,拟合程度较好,所以此模型估计方程为

(5)式中:B1>1,B2>0,根据龚珀兹曲线的形态,这表示从我国服务贸易的历史数据来看,它尚处于龚珀兹曲线的第一种形态,即初始成长阶段,还未到达成熟前期。这一部分所表述的关于我国贸易发展的四个特征事实隐藏在其背后的阶段性本质,是我国服务贸易尚处于初始的成长阶段,竞争力不强、比较优势不显著既是问题,也是处于该阶段上所有国家都应该面对的挑战。初始阶段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我国步入成熟阶段前期增长的上限水平,决定了将来我国服务贸易产品在国际上的终极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力水平。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从产品生命周期视角,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分析服务贸易这一特殊的贸易产品,结合对于我国服务贸易现实的统计分析和我国服务贸易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计量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我国服务贸易虽然近年来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但依旧存在比较优势不显著、结构发展不均衡、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力不强以及尚处于模仿国地位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基于我国服务贸易1982―2011年总量事实,从龚珀兹曲线对其的拟合时间趋势方程来看,服务贸易产品在我国国内还处于成长阶段,未来发展的空间较大,近年来持续的高速增长是可以存续的,但也要求我们必须针对特定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制定适应性的政策。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

首先,必须着力于加强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纵观服务贸易各项,我国目前拥有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于资源方面,如丰富的自然资源拉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但是在保险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方面,比较优势不明显。对此,政府要加强对这方面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另外,还要完善法规,在模仿发达国家的同时,更要结合本民族特色。

其次,尽快调整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提高产品创新内核。均衡发展可以延迟产品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时间,提高产品整体附加值,从而使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有一个更高的上限水平。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各项的出口额十分不均衡,由实证结果可知,这样的不均衡状况并不是产品成熟期出现的问题,也就是说,不均衡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结构调整问题刻不容缓。

最后,服务贸易发展和第三产业、文化产业等当下热点产业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要更多地引导服务贸易生产向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比如旅游业,在保证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可充分发展,但同时也要加大对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广告、音像等行业的发展有着收益高、环境破坏小,又可以使我国的人力资本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等优势。应该说,这是我国服务贸易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殷凤.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7(1):3340.

[2]秦嗣毅,杨浩.金砖四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6874.

[3]许统生,黄静.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潜力估计及国际比较――基于截面数据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0(6):123136.

[4]李和兴.关于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及启示――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2(7):316.

[5]多米尼克・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M].第10版.杨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20136.

[6]黄卫平,彭刚.国际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176.

[7]VERNON 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80):190207.

[8]曾德俊,唐文军,李长青.我国出口纺织品变动周期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9(7):7074.

[9]施芳凝.我国计算机与通信设备产业发展探析――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268.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篇10

目前国内有关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不少,但有关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学者涉及较少。在分析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国内许多学者都是从净出口(出口与进口之差)的角度来估计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种评价方法简单地把进口当作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一个漏出量,认为进口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相关性。而实际上,从贸易理论和实践来看,商品的进出口对国民经济福利和经济增长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例如,通过廉价商品的进口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消费者的福利,而且还可以通过资本和技术的进口促进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因此,我们不能只考虑服务业出口或者净出口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而应该从服务贸易的各个方面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正因如此,下文将从我国服务贸易的各项总量指标,即服务贸易总额、服务进出口总额、服务出口总额这几个方面分析服务贸易对GDP的贡献。

一、样本数据选取

本文将以我国1996-2012年的统计数据为样本,从3个方面(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对服务贸易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和《国际收支平衡表》

为了使模型的构建更加合理,并减少潜在的异方差问题,对上面的各个时间序列变量分别取对数。下面将以这些对数为研究基础,分别用LnGDP、LnJ(J表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LnEX(EX表示服务贸易出口总额)、LnIM(IM表示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等来表示。

二、单位根检验

建立时间序列模型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变量的平稳性,因此,我们首先将采取最常用的ADF方法,对各个时间序列进行单位跟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各个水平变量的ADF统计值都显著大于各个临界值,表明本文所选取的时间序列是不平稳的。而且对这些时间序列所进行的一阶差分中,LnGDP也存在不平稳性,由于必须保证数据平稳的阶数一致性,所以数据的一阶差分仍然不平稳。再对二阶差分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二阶差分的时间序列变量都显著小于各个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表明变量LnGDP、LnJ、LnEX、LnIM服从I(2)过程。

三、协整检验

表2已经表明样本区间上各个时间序列变量都是2阶单整的。根据协整理论,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满足单整阶数相同,且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所研究的变量之间就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由于是检验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本文使用使用Johansen-Juselius极大似然法对多变量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的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水平下,四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也就是在95%的概率度下,有理由相信经济增长(GDP)、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J)、服务贸易出口额(EX)及服务贸易进口额(IM)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协整方程为:

由协整方程可知,J每增长100单位,从长期来看将会促进GDP增长26.290个单位;EX每增长100个单位,从长期来看将会促进GDP增长17.702个单位;IM每增长100个单位,从长期来看将会促进GDP增长9.943个单位。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表4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可以拒绝LnJ不是LnGDP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设,即服务贸易总额的变动是经济增长变动的Granger原因,同样在表中也可以看出服务贸易出口与服务贸易进口变动均是经济增长变动的Granger原因。而LnGDP变动却不是LnJ、LnEX以及LnIM变动的Granger原因。

五、简要结论

通过对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实证研究,发现服务贸易三个指标均对中国经济增长拉动具有持续作用,且呈正向作用,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中国服务贸易三个指标与GDP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但它们的2阶差分是平稳的,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各变量通过长期均衡关系相互影响。

第二,服务贸易三个指标均与GDP有单向因果关系,而GDP对服务贸易三项指标不存在因果关系。服务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服务贸易的出口持续扩张必然带动本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改善和调整生产及就业结构。特别是,一般而言,出口产业的生产效率与竞争力较内需产业高,随着出口的不断扩张,资本与人力资源不断流入出口产业,促使资源重新分配,从而带动中国经济持续繁荣。

第三,服务贸易进口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促进作用虽然与出口相比相差较大,因此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对进口的重视仍然需要关注。

总之,我国要重视推进服务贸易的发展,深入推进服务领域各项改革。其一,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以及国际化的改革方向,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垄断和行业垄断。其二,大力优化服务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注重培育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并提高其在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服务贸易出口的措施,如进行政策补贴,出口退税等法律依据来鼓励服务贸易出口。政府可考虑在服务业共同研究方面利用外资时鼓励更多的外资进入服务业,推动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及出口。

参考文献:

[1]危旭芳,郑志国.服务贸易对我国GDP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4(3).

[2]国研网.宏观经济分析报告.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瓶颈及未来展望[Z].2012(8).

[3]韩振国,王玲利.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3).

[4]陈虹,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0(10).

[5]吴德进.福建省FDI、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10).

本文属于北京市教委2011年度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项目—京津冀地区贸易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学术创新团队(编号:PHR201106139)项目和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篇11

1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的特点

1.1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专业性强

首先,学习外贸英语口语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外贸基础知识。由于该课程涉及到的外贸场景包括了完成一笔进出易的大部分环节,因而要求学生熟悉外贸业务的流程,掌握外贸的理论与实务的相关知识,如询盘和发盘、各种支付条款的利弊、信用证的流程、装运和保险等。

正是由于外贸英语口语课程与外贸业务流程联系紧密,因而课程涉及到的英语词汇和句式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各种单据的英文名称都是固定的,报价、包装、保险等句式都有相对比较固定的模式,一些单词在外贸场景中也具有其特定的意思。学完该门课程后,要求学生能就外贸业务中涉及的各个场景和环节进行模拟对话谈判和协商,清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用符合外贸场合的专业语言回答或者提出问题,为今后从事外贸工作打好基础。

1.2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实践性强

由于外贸英语口语不仅强调学生掌握与外贸有关的专业词汇和句式,而且要求学生能将掌握的专业词汇和句式较好地运用在外贸磋商与谈判业务中,培养学生与外商的交际能力。因而,外贸英语口语的理论与实践教学,都应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引入模拟外贸流程的案例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外贸专业环节涉及到的专业英语都有所练习,最终使学生的专业英语口语水平得到提高。

此外,在实际开展对外贸易业务中还涉及到各国文化差异。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对外贸易交往中,如果能够对合作伙伴的文化和礼仪有所了解,熟练而恰当地运用相关的礼仪知识,将会有助于与外商的洽谈与合作。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要想成功地开展对外贸易业务,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进而对各国的商务礼仪有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交往,也要对合作伙伴所在国家的贸易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各方面有所了解。这都要求学生不仅要就书本上的知识而学习,更应该关注国际动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多关注与我国业务往来较大的一些国家的发展动态,不断的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各国的商务礼仪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2 外贸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学生不愿开口,组织模拟对话效果不佳

鉴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大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习惯背单词、学语法,不愿在公开场合说英语。加之同学之间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少部分英语好的同学一般更敢于开口,而大部分英语水平中等的同学则不愿开口,导致老师在组织模拟情景对话或分组讨论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不够活跃,大多同学宁愿将相关内容写下来,自己独立完成,也不愿意主动开口与组内同学讨论。因而,组织模拟对话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英语口语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久而久之,口语课变成了英语课,口语的学习演变成单词和句子的默写。

2.2 教学材料较为匮乏

与英语口语不同,外贸英语口语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而实际生活中的相关谈判资料又具有一定的企业机密,因而外贸英语口语的教学材料如听力材料和视频材料相对匮乏,实践教学也缺乏相关的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此外,鉴于学生英语水平有限,课本中所例举的各种案例和模拟场景情节往往简化了产品信息,与实际外贸工作中的情节有较大差距。由于缺乏丰富的教学材料,老师在讲授时也只能针对书本上的内容展开讲解,组织学生模拟对话也容易流于形式。

2.3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由于外贸英语口语的实践性非常强,而学生毕竟没有踏入社会,没有从事外贸工作的经验,因而在针对各种外贸业务进行讨论和对话时也只能抽象地泛泛而谈,无法展开深入的讨论。特别是讨论到具体行业和具体产品时,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对产品相关信息的一些英文表达非常缺乏,因而在进行根据外贸业务设计的模拟谈判时无法深入开展讨论。

3 外贸英语口语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建议

3.1 积极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

与其它英语口语课一样,学生如果要想学好外贸英语口语课程,必须多开口,将所学的专业英语知识说出来才会有所提高。为了让学生多开口,老师应避免填充式教学,而应在课堂上创造出说英语的氛围,多设计各种形式的问题,如除了难度较大的模拟外贸场景谈判外,可以多设计简单的单词或词组填空题,针对外贸业务的问答题、专业词汇的解释、利用固定句式造句、外贸业务中的对话填空等。如果提问过于单调,每堂课都是类似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是无法调动起来的。如果题目过难或过泛,也不利于学生开口。在提问时,如果学生不愿回答,应鼓励其开口回答。提问应符合学生的平均水平,以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回答基本正确,获得自信。此外,全班集体或部分同学大声朗读新单词、重点句子、课文对话等都可以让学生养成开口的习惯。学生多开口,养成上口语课开口说英语的习惯,自然会不怕说英语,上课也会更积极,更活跃,在进行对话讨论和模拟谈判时也会更主动。

此外,由于国际贸易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学生一般都没有从事这方面的业务,因而也很难从深层次进行理解,以前学过的实务知识也比较容易遗忘。因而,在每涉及到一个外贸业务环节时,针对相关的外贸理论知识,教师可以结合理论讲授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用英语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讨论,如信用证支付方式的优劣势、包装的重要性、参加商品交易会的准备等。这样,学生的外贸专业知识和英语口语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2 实践项目具体化、生动化

在外贸英语口语的学习中,小组分组模拟情景对话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小组分组模拟情景对话一般是由老师按照外贸业务流程,根据其中的某个典型外贸业务环节设计商务场景,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和对话。但很多学生在进行分组模拟对话的时候积极性不高,不愿参与对话,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师布置的实践项目过大或过泛,导致学生不知从何开始,也不知如何完成。因而,在组织理论课堂中的对话和谈判时,给定的外贸工作场景一定要具体、生动一些。例如,让学生模拟外贸业务中的价格谈判,如果仅仅给出买卖双方公司名称和产品名称,要求学生进行价格谈判,学生会不知从何开始入手。而如果给出稍具体一些的谈判思路或要求,学生在开展谈判时按照谈判有思路可循,不仅可以加快课堂进度,也可以让学生可以轻松完成各种项目。而在实践教学中,由于时间比较充裕,因而可以由学生自由完成谈判,但可以给出相应的具体规定,如卖方的初始报价、买卖双方最终达成的价格等。在时间充裕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对话后,还可抽点不同的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对话表演和展示,并将每次的小组得分纳入学生考核。

此外,为了使实践项目具体化、生动化,应避免使用各种陈旧、老套的案例,可以积极使用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从各种外贸交流论坛、外贸交易网站、广交会等获取产品和公司信息,用真实的公司名称和产品信息去设计各种外贸场景,并在学生进行模拟情景对话时展示公司和产品的相关图片,使实践项目更真实、更具体。

3.3 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由于外贸英语口语是一门与时代同步发展的课程,因而老师在上课时也应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例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缩短板书的时间,而且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知识和信息给学生。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展示文字信息给学生,也可以播放图片、音频、短片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可以看到、听到更多信息,更直观地了解各种专业词汇使用的背景。在根据外贸业务进行模拟情景对话的环节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外贸场景图片和资料,使学生在进行口语演练时更真实,并能更好地去体会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可以积极利用因特网,通过建立个人网站或网络课程,将与本课程相关的一些听力视频材料、商务案例和各种外贸场景模拟材料上传至网上。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外时间多听多模仿,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

4 结论

《外贸英语口语》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外贸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精神,避免填充式的英语教学,把培养学生在对外贸易交往中的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课内外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课内课外多听、多练、多说,使学生的专业口语水平和业务洽谈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随着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外贸英语口语》课程也对任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要不断加强外贸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不断与时俱进地探索和学习外贸实践,才能更好地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卢颖仪.外贸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8).

[2] 韩晶晶.关于外贸英语口语课程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1(7).

[3] 蒋秀娟.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课堂[J].国际商务研究,2006(6).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篇12

一、各高校商务英语本科课程体系现状

通过对北京外国语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复旦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16所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调查得出以下结果:

1.各高校课程设置。从各高校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学校主要是在培养英语能力与商务能力相合的复合型人才。本次调查主要从中抽取六门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商务谈判》、《商务口语》、《商务英语口译》、《商务笔译》、《国际贸易实务》和《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六门课程所对应的能力分别是商务谈判能力,英语口语能力,笔译能力,口译能力,熟悉贸易实务知识,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其中7所开设了商务谈判,16所开设了商务口语,14所开设了国际贸易,2所开设了进出口业务模拟,13所开设了口译,12所开设了笔译。其中,商务谈判、进出口业务模拟和商务笔译这三门课程是我院没有开设的。

2.主要专业课程。商务英语谈判:商务谈判是指不同的经济实体各方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满足对方的需要,通过沟通、协商、妥协、合作、策略等各种方式,把可能的商机确定下来的活动过程。英语谈判旨在用英语介绍各种主要外贸业务环节的谈判语言、谈判技巧、专门词汇的使用等,使学生达到能用英语进行业务交流的目的。学习该门课程需要有良好的英语听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国际贸易理论知识。

商务英语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方式,将所听到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通工具。

商务笔译:是通过笔头,即书面或文字形式,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来再现。英语笔译主要讲授英语笔译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笔译技巧,通过反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英译汉,汉译英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能正确、流畅地进行英汉互译。

商务英语口语:口语主要以说为主,区分英音和美音,重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对日常生活话题的口头表达能力,检查学生的语言基础,考核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熟悉进出口贸易的履行程序及各个环节的作用能较好地完成一项进出口合同交易。在模拟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在外贸业务开展过程,对知识点的掌握、相关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今后应完善的地方。学生在模拟训练中还可以体会到:沟通与协调能力的锻炼、创新性的开展工作、培养工作中高度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诚信意识在外贸业务中是非常重要的。

国际贸易实务(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贸易实务是集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法律、惯例于一体的一门实务性课程,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政策、法律法规、惯例,并掌握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方法,具备分析和处理国际贸易实务问题的能力。

二、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

主要针对上述六门课程,我们对企业要求进行了调查。共调查了中贸联实业有限公司、江苏晨啸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菲妮迪国际时装有限公司、世通(北京)出入境股份有限公司等54家专营外贸公司、以及惠普、北京舒克兰科贸有限公司、杰特电子实业(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索非雅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华日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香港非铁有限公司等62家非专营外贸公司对商务人才的要求的调查,在公司的挑选上,主要是运用随机抽样法,所抽样本遍及全国各地,具有一定代表性及客观性。所调查的企业对上述6种能力的要求数据统计分析如下表所示:

通过对人才市场及多家企业的调查分析,外贸行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概括如下:从学历和技能两个方面来看,企业更看重技能。在招聘过程中,企业不单单考核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更注重毕业生的实际技能和综合素质。诸如日常工作中的公文写作技能、接人待物的技巧、如何与人有效合作等等。如需选派驻外机构的人员,企业看重的是该员工良好的道德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业务拓展的能力。在问及企业人才的需求时,更多的企业强调的是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基础厚实,具有扎实的英语功底,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过硬;另一方面要具有商业企业运营的各方面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仅仅能做进出口业务,还要在拓展市场方面,诸如产品开发、广告策划、维系老客户、赢取新客户等环节也应有所了解,这样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三、调查结果分析

1.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外贸企业的本土化和内资企业的国际化,企业对具有较强的外语口语能力的商务英语人才需要尤为迫切。无论是对专营外贸企业还是非专营外贸企业对英语口语能力都有普遍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

2.企业对熟悉国际贸易的人才需求是普遍的,仅次于口语交流能力。在外贸企业中占44.4%。非专营外贸企业中占51.6%。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国际贸易知识。

3.良好的商务谈判能力能更好地为企业自身创造机会和赢取利益。调查数据显示:20.4%专营外贸企业和19.4%非专营外贸企业对商务谈判能力有较高要求。

4.调查结果还发现,31.5%的专营外贸企业和30.6%的非专营外贸企业要求员工熟悉或者能熟练操作外贸(进出口)程序。

5.口译、笔译能力在市场需求中所占的比例不如口语能力,国际贸易能力,但也体现出了市场对翻译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

四、结论

通过各高校和各企业的调查分析,结合本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情况,可以看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英语能力和商务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开设《商务谈判》、《商务口语》、《商务英语口译》、《商务笔译》、《国际贸易实务》和《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International Trade)这六门课程是必要的。这些课程能满足企业既擅长英语又精通国际贸易的双向型人才的需要。我院将依据此次调查结果,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删除一些在内容上重复的课程,增加《进出口业务模拟操作》、《商务谈判》、《商务英语口译》这三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进一步完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进出口贸易实务论文篇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5-0063-05 收稿日期:2008-01-07

一般而言,在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中谈到贸易平衡或贸易失衡都是针对商品贸易项目而言。这在商品贸易占绝对主导地位、服务贸易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自然是可以接受的。然而,随着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尤其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服务贸易的总量飞速增长。其中服务出口在1980年的总量是3643亿美元,到2005年增长为24150亿美元,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可略窥一斑。在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下,以旧有的标准来看待和处理贸易失衡问题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根据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在服务贸易项目上存在盈余的国家一般在商品贸易项目上都存在赤字,反之亦然。表1以2005年为例,列举了服务贸易盈余和赤字分别位居前五位的国家(地区)的具体贸易余额。从中不难看出,除瑞士以外,主要的进出口国家(地区)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都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关系。很多学者(Melvin,1989;Hisanaga,2007)在理论上也对此作出了充分说明。在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互补的国际贸易格局下,传统的贸易比较优势和贸易平衡等问题都需要重新进行认识。

一、国际分工的演进与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

国际分工最早可以上溯到18世纪晚期,当时主要表现为工业国和以农业国及原料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工,即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之间的分工。垂直型分工至今仍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问的一种重要分工形式。二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逐渐形成以要素禀赋差异为基础的产业间分工和以部门内专业化为标志的产业内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总体上表现为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共存,且水平分工不断深入拓展的格局。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继续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同时,将一些劳动密集型和传统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本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服务业转移。以美国为例,早在1980年,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高达63.77%。现在已超过70%。而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普遍较低,中国仅为40%左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现代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以知识、技术和信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部门。随着服务产业的迅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也随之不断扩展。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5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高达4.8万亿美元,占商品贸易额的1/4左右。在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共存且互补的贸易格局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比较优势法则。因此,有必要对新的国际分工背景下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作一分析。需要说明的是,在包含服务产品的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法则同样是适用的。这已经由很多学者(Hindley andSmith,1984;Deardorff,1988)予以证明。

假设经济中有两种生产要素,分别是资本要素K和劳动要素L;两种商品X和Y,其中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的,而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的:A国的资本要素禀赋相对比较充裕,B困的劳动要素相对比较充裕:资本除用作本国生产还可作为服务要素跨国界流动,从而产生服务贸易流,劳动则不可流动。需要特别指出,这里的资本要素(K)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除了传统的物质资本外,还包括用于生产服务(这里主要是指生产者服务)的要素。

在单纯的商品贸易情况下。A国在资本密集型商品Y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劳动密集型商品x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两国比较优势的对比可由如下的相对价格给出:

(PX/PYA>((PX/PY)B (1)

[1]式的含义非常显见,即由于两国要素禀赋的不同,A国国内x商品和Y商品的相对价格要高于B国国内X商品和Y商品的相对价格。这一相对价格体现了两国在生产与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在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并存的条件下,A、B两国由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对比不仅可以由(PX/PYA>(PX/PY)B给出,而且还可以由如下比较容易遭到忽视的相对价格给出:

(r/PX)A<(r/PX)B (2)

(r为资本要素K的价格,下同)

(R/pY)A<((r/PY)B (3)

细加考虑,其实(2)、(3)式的含义都不难理解,而且与(1)式一样直观。(2)式表明,由于A国的资本要素相对比较充裕,故其国内资本与商品X的相对价格要低于B国国内资本与商品X的相对价格。也就是说,若A、B两国的贸易仅在资本要素K和商品X之间进行,则A国在资本K的生产与出口上更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商品X的生产与出口上更具有比较优势。类推,(3)式的含义在于,A国资本与商品Y的相对价格要低于B国资本与商品Y的相对价格。即,若贸易在资本K和商品Y之间进行,则A国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本K而非商品Y,而B国的比较优势则在商品Y。回忆前文所述,资本可以跨国流动以提供服务产品,因此,(2)、(3)式可以理解为A国在服务产品上相对B国具有比较优势。这反映了国际分工新格局下贸易比较优势的变化。

通过上文分析不难看出,若A、B两国的双边贸易是同时包括服务和一般商品的全方位贸易,则A国相对B国而言所拥有的比较优势是广泛的。A国既可以在资本密集型商品Y的生产上对B国保持比较优势,也可以在资本K(生产者服务)的生产上保持比较优势,又有可能同时在商品y和资本K上保持比较优势。但是,B国除了可以在商品X的生产上对A国保持明显的比较优势以外,其他潜在比较优势的获取必须要被动地依赖于A国的分工选择。故而,在两国双边贸易中,A国对于贸易模式的选择也就由于其自身在双方比较优势对比中所占据的独

特地位而掌握了主动权。

国际分工演进带来的比较优势变化决定了贸易模式的崭新特征,即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是可以共存互补的。而且,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这一特征将日益凸现。在这样的国际贸易格局下,贸易平衡问题也就需要重新进行审视。下文将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理论模型探讨可能的贸易模式、实现贸易平衡的新机理以及贸易失衡的实质。

二、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互补下的贸易平衡问题

本文在Melvin(1989)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构建一个包括A、B两个国家,两种要素(资本K和劳动L),两种商品(X和Y)的模型来具体分析两国分T和贸易的模式,进而说明两国贸易的平衡问题。同上,在该模型中,假设两种商品的生产均需要资本和劳动要素,所不同者,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的,而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的:A、B两国的生产函数都为一次齐次:两国消费偏好相似:B国的劳动要素比较充裕,A国的资本要素比较充裕:两国的要素供给既定且充分就业,资本要素可以跨国界自由流动(即为可贸易的),劳动要素则只能在一国范围内使用。同时我们需要假定,在该模型中贸易可以实现要素价格的均等化;再者,如上所述,这里的资本要素(K)也包括服务生产要素。当然,在我们的理论分析中,贸易摩擦和运输费用等交易成本都是忽略不计的。

A、B两国的贸易中,B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表现为不可跨国界自由流动的劳动力要素相对充裕,而可自由流动的资本要素则比较稀缺:A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刚好相反。如前文所述,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A、B两国在分工与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对比,即A国的比较优势要更为宽泛。这一比较优势对比决定了B国在双边贸易中可选择的贸易模式非常有限,而A国则比较灵活。通过模型可以非常直观地对此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TAT’A,TBT’TB分别是A国和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在X、Y,两种商品的国际相对价格为P的情况下,若A国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与B国从事传统的商品贸易,则必然选择生产并出口Y,商品,同时进口X商品;B国则生产并出口X商品,同时进口Y商品。在贸易平衡时,A国在QA点生产,按照国际相对价格P出口QB单位Y商品,进口BCA单位X商品,并在CA点消费,贸易三角为QABCA。同时,B国在QB点生产,按照国际价格出口X商品,进口Y商品,并在CB点消费,贸易三角(图中用虚线表示)与A国相同。A、B两国通过传统的商品贸易同时实现了生产和消费的均衡。

由于A国所拥有的相对充裕的资本要素是可贸易的,因此进一步思考,我们会发现,A国在同B国的贸易中还有其他的选择。A国可以选择只将其全部资本要素中的一部分用于国内生产,同时将其余部分出口到B国以为B国的生产所用,比如进行技术转让、设备出租或管理咨询等,作为贸易报酬,A国将获取X商品。与此同时,B国从A国进口资本要素(生产者服务),将其同国内充裕的劳动要素结合起来,用于生产X和Y商品;并将部分X商品出口到A国用于支付资本要素的价格。仍如图1,A国将其部分资本要素出口到B国,从而导致其生产均衡点沿罗勃津斯基线Rk从QA点移动到D点。作为贸易回报,A国从B国获得DCA单位的X商品,然后在CA点消费。由于所假定的市场效率条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因此,均衡相对价格仍然是P。对于B国,均衡生产点则沿着其罗勃津斯基线R’k向上移动,并且仍在CB点消费。显而易见,A国和B国通过此种贸易模式仍然能够实现上述纯粹商品贸易所达到的均衡。根据两国要素禀赋特点,这种贸易模式和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是内在一致的。

如果我们将视野再拓宽一些,就会发现。对于A国这种可贸易的资本要素非常富裕的国家,还有更为不可思议的贸易模式可以选择。那就是,根据比较优势法则,在满足贸易条件(e/PY)A<r/PY)B的前提下,出口其富裕的资本要素(即出口生产者服务),同时进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资本要素的商品Y。出于分析上的便利,我们这里进一步假定商品Y和资本要素K是可贸易的,同时商品X不可贸易。如图l所示。A国将一定量的资本要素出口到B国以用于B国的国内生产,由于A国国内资本要素随之减少。故其生产点沿着罗勃津斯基线Rk向下移动至G点,作为回报,A国获得CAG单位的商品Y,从而消费在CA点得到满足。B国从A国进口资本要素,生产X商品和Y商品,并将一定的Y商品出口至A国以支付资本要素的价格,消费均衡亦在CB点得以实现。这种贸易模式乍看起来匪夷所思,实则与比较优势法则相一致;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维,把资本K看作高度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产品,则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在这里也是同样成立的。

若我们放松上述若干假定,将除劳动要素以外的所有要素和商品均视作可贸易品,使之更加贴近贸易现实,则不难想像,在贸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A国还可以选择同时出口资本要素K和资本密集型商品Y,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X。上述贸易均衡仍然可以实现。

综上所述,A国由于其资本要素禀赋上的优势,在同B国的双边贸易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可以选择多种出口模式:既可以选择出口商品X或Y,也可以选择出口服务产品,或者同时出口商品和服务产品。B国受制于要素禀赋结构的限制,出口商品的选择屈指可数,且只有在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X上才握有完全的主动权:从A国的进口则几乎无一不受其先行选择的掣肘。

不难发现,在上文的理论模型中,A、B两国贸易的平衡是应然之义。只是贸易平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品贸易平衡,而是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同时发生情况下的总体平衡。具体地说,一国若在商品贸易中持有逆差,则其服务贸易项目必然持有顺差;若其商品贸易持有顺差,则服务贸易项目必然是逆差。若只单纯考虑A、B两国双边贸易中的商品贸易项目,A国自然可能存在大量贸易逆差。但是,其商品贸易的逆差只是服务贸易顺差的反映。从纯理论分

析的角度来看,在国际分T和贸易新格局下,双边贸易中所谓的贸易失衡只是单纯考虑商品贸易项目时所产生的幻觉,其实并不存在。在理论上透析贸易平衡的新机理和贸易失衡的实质,对于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三、关于贸易失衡的进一步思考

上文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新格局下双边贸易的均衡是在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互补下产生的总体均衡,贸易失衡在理论上并不具有必然性。但是不难想像,现实中的双边贸易不可能达到理论上完全自由贸易的状态,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和利益分配的干扰。因而,贸易失衡也就在所难免了。只是,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和贸易格局的演进,贸易失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商品贸易失衡,而是更多的表现为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之间的结构性失衡。也即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之间的失衡。在实践中,可能导致贸易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很多,难以尽述。笔者认为,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滞后于商品贸易自由化进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商品贸易中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日益受到限制。商品贸易自由化的程度总的来说是不断提高的。但是,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却相对比较滞后,直到1994年《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签署,服务贸易才被正式纳入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框架。其后,WTO有关服务贸易的谈判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总的来说进展缓慢。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滞后。

首先,是服务贸易的贸易收益问题。一个国家参与服务贸易自由化能否获得净收益,并未像商品贸易领域那样已由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给出了确定的答案。理论界针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收益问题所做的探讨并不算少。但结论仍然模棱两可。发达国家在服务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理论界对于发达国家可以从服务贸易自由化中获益基本没有疑义。分歧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是否能够从服务贸易自由化中获得明显的收益。对此持肯定态度的观点(Whalley,2003)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可以获得服务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低价格的服务产品,还可以通过服务贸易自由化充分发挥其在劳动密集型服务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以获取更多的贸易收益。与此相反,也有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融入服务贸易自由化会带来福利损失,比如银行服务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福利恶化(Chia&Whalley,1997);电信服务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给某些国家带来了利益损失(Verikios&Zhang,2000)等。即便服务贸易自由化给参与国带来的贸易收益是确定无疑的,很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仍然对其持戒备和反对态度。因为很多服务产品的自由贸易将会影响一国的经济安全和文化独立性,前者比如金融、邮电、通讯、信息处理等,后者以教育和文化产品的贸易为典型。因此,服务贸易自由化不仅涉及经济利益问题,而且与政治、文化等敏感领域有着难以斩断的复杂联系。这是服务贸易自由化长期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

其次,贸易壁垒的隐性化也是服务贸易自由化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服务贸易中的贸易壁垒更多地是采取非关税壁垒(NTBs)的形式,因此非关税壁垒是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服务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和传统商品贸易中的非关税壁垒相比带有更大的隐蔽性,通常采取政府管制、经营许可权要求,歧视性技术标准、人员流动限制和其他一些制度性限制的形式。这些服务贸易壁垒不可能像商品贸易中的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壁垒那样可以进行量化,它们往往是通过降低市场竞争度和增加国内企业垄断性的方式起作用的(Benjanmin&Diao,2000),这些都直接增加了服务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起到了非关税壁垒的作用。服务贸易壁垒的隐性化和难以量化的特点给服务贸易自由化谈判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因此,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下,实现服务贸易的高度自由化仍然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国际贸易结构性失衡在一段时期内将难以避免。当前,有关国际贸易的冲突和分歧不少都是因此而起。其中,当前争议颇多的中美贸易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显然,沿袭传统思路局限于商品贸易范畴解决贸易失衡可能往往难以奏效。从上文分析不难看出,解决贸易结构性失衡应该从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同时入手,侧重于总体均衡。这些理论思路为意在解决贸易分歧、处理贸易失衡问题的国际谈判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四、结论

(一)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导致贸易比较优势出现新的变化。贸易模式也更为复杂,将同时涵盖服务贸易和商品贸易。在服务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在贸易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并掌握贸易模式的选择权。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