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学论文实用13篇

跨文化教学论文
跨文化教学论文篇1

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准确地掌握和了解课文内容。如:《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第二单元中,就叙述了马克吐温和朋友购买火车票有意泄露身份但几次被拒,最后被邀请上火车受到贵宾待遇,最后得知误认为是纽约市长的幽默故事。在学习课本时可先向学生简述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征,让他们清楚马克吐温这个人物生活时代的背景,作品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历史地位及当时社会风气等,然后逐渐深入探究,让学生可以把握住文章宗旨。

1.2在学习英语前掌握文化内容

在解释语法、生词、分析句型结构时要留意领导学生掌握和探究词句间体现的文化含义,让他们学会正确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交流。中英文化差别及词汇文化含义对正确理解课文非常重要,西方国家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存在很深的文化底蕴和背景。如:西方国家中大部分人都信仰基督教,他们必读的书就是《圣经》,英语中有很多习语与《圣经》、基督教、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有关。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适时地向学生简述文化背景认知。

跨文化教学论文篇2

不少外语教育家认为,是否把跨文化交流纳入外语教学的内容是区别传统外语教学和现代外语教学的主要标志。美国外语教育协会在其提出的外语能力要求中已经把文化归入交流能力的重要内容。交流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加上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能力)。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互进行交流时,应具有的文化素养,而不至于受文化的影响而出现语言失误或造成误解,使交流难以成功进行。围绕在外语教学与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上主要有三种观点:文化教学从属于语言教学,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尽管这三种观点强调的重点各有侧重,中心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就是在外语教学中一定要有文化内涵。我国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应把英语语言教学置于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正确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把跨文化交际列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英语教学才能达到完整、纯正,才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了解: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作用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应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文化。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其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在增强语感的同时,适应英美国家的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使交流和沟通不至于受到影响,以达到良好的交流效果。

那么,如何将跨文化教育引入到英语教学中呢?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因此,教师教学中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与词语有关的文化。如我国文学巨著《红楼梦》,“TheStoryoftheStone”的译法比“TheDreamoftheRedChamber”的译法就高明的多。因为“红楼梦”这个意思在英美和欧洲读者头脑中引起的联想,与在中国读者引起的联想完全不一样。在英美和欧洲读者群中“红楼梦”的意思是“一个人睡在一间红颜色的房间里”,这一本书也颇能引起他们优美神秘的联想。再如:Heisaverywhiteperson.这里white的意思是正直的、直率的意思。(二)与篇章有关的文化。当读到一些关于建筑或住房一类的文章时,我们要向学生讲清floor一词的含义及英美两国表达方式的异同,常要涉及到“13”这个数字,因某些宗教原因,英美等国认为13不吉利,因此在一些建筑和宾馆内不设13层,也没有13号房间,12之后就是14。这样,我们的学生就可对英美文化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了解。(三)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例如最简单的几句问语在我们中国人见面寒暄时显得十分自然亲切,而在英美国家的环境中,这一类问题诸如:“Wheredoyoucomefrom?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会把对方弄得很尴尬,他们觉得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在这样一些国家,这样一些问题一般只在医院、旅馆、移民局、警察局等地方才会用,但也很少用这种形式问。在需要问及姓名、年龄等问题的场合,一般也只是说“Yourname,please?”或“Maylknowyourname?”,因而,只有了解了对方的交际文化,我们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又不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那么,实现上述目的有那些具体的方法呢?

文化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从而能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会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去。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以下两种方法效果很好。

(一)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学习中。

(二)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多种技术,充分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图片、物品,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多媒体、互联网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文化有切身体验。邀请中外专家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讲座或报告,组织英语活动,创设各种语言环境,使学生对英语文化深切体验。

21世纪是国家和民族之间相互依赖的世界,英语是国际性语言。人类社会本身有很多的共性,但各民族之间同时又存在很多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和来自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策制度、不同的人们共同生存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因而,我们在外语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与知识,让学生了解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及在语言中的不同表现形式。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将来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会理解、尊重他人,并在学会相互尊重的同时共同发展,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

跨文化教学论文篇3

然而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遇到的最大障碍不是语言知识而是文化差异。由于中、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教育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了解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有助于提高对外语全文的理解。因此,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进行跨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必需内容。

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在生活中存在很大的语用差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词汇的文化差异

文化意义相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通常没有麻烦,但是有一部分词汇却存在着文化意义空缺或冲突的问题。例如“狗”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不同的感彩。“狗”在汉语中常用作贬义,如“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英语中,“dog”却是褒义,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在中国代表帝王的龙,在英美却是邪恶的化身,因此汉语的“亚洲四小龙”只好译为“four tigers”。

二、社交应酬方面的语用差异

社交应酬方面的文化差异,首先是招呼用语的差异。相识的朋友见面打招呼,汉语中除了说“你好”之外,还会说“上哪去”,如果是在吃饭时间,常用“吃饭没”来打招呼。如果我们将以上常用语直接用英语对一位西方人打招呼,他们会感到惊讶,因为西方人对“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 yet”等之类的话语理解为“询问”,而不会理解为是友好的“问候”。

道别用语也存在着语用差异。比如在英语中,除了用“Bye”之外,还会说些祝福的话,如与对方见面感到很愉快:“I’m glad to have met you”等。在汉语的道别语中,人们除了说“再见”之外,经常会说“慢走”、“走好”等表示关切、友好的话。

对于恭维与赞扬的反应在中西文化之间的语用差异十分明显。在汉语中人们习惯使用否认或者自贬的方式,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谦虚的美德。但在英语中,面对恭维和赞扬,听话人往往是“迎合”,即表示感谢或将恭维或赞扬转达给对方或第三方。可以想象,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往往会把汉语中的否认和表示谦虚的“自贬”看作是自卑或者言不由衷的表现。反过来,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又会认为英语中的“迎合”方式是不谦虚。

在道谢和道歉方面汉英之间也存在语用差异。汉语中的“谢谢”和英语中的“Thank you”使用场合并不完全相同。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在商店购物、在餐厅用餐、使用交通工具等场合,会向售货员、服务员、司机等表达谢意,感谢他们为自己提供了服务;但在西方人心目中,售货员、服务员、司机应该向顾客表达谢意,感谢顾客的光顾。至于道歉,英语中的“Excuse me”和“Sorry”在语用上有着明确的分工。但汉语的“对不起”却能适用于这两句的所有场合。

三、人际关系方面的语用差异

首先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存在语用差异。在英语本族人家庭中,同辈兄弟姐妹或年龄相仿的父母辈亲属,一般可互相称呼名字,且用爱称。但在汉文化中,弟妹一般不能叫兄姐的名字,而且根据排行冠以数字,如二哥,四妹等。

在敬语和谦词方面的语用差异表现为:汉语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用“请教”、“高见”、“久仰”、“拜读”等谦词,然而在英语中很难找到语用等值相同的表达方式。同样,英语中表示尊重、礼貌的情态动词,如would,may,can,could等,在汉语中也没有等同的表达方式,。

在禁忌和隐私等方面的也存在一定的语用差异。在中国,在公交车给老人让座时会说,“您年纪大,您先坐。”但是西方人听了却会不高兴,因为在他们看来,“老”意味着去日无多。此外,表示对他人的关心或同情时,也应该注意分寸。比如,当你对外国朋友说“路上小心”(Be careful)时,他很可能不高兴,因为这样的话语被理解为指三道四,发号施令。

跨文化教学论文篇4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就在他的《语言》一书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格拉斯通曾指出:“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语言作为文化学习的工具,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作为载体,文化无法顺利地传播,同样,没有文化,语言就失去了表达意义的价值。无论从外语教学本身出发,还是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都是外语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现代外语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适应越来越频繁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与日常往来。因此,学习语言必须学习相应的文化。学习外语,也得了解相应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本身。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语言与文化的丰富内涵,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引进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语言化及相关的交际期待,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还要重视语言运用是否恰当。

在国际交流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缺乏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可能产生误会,进而妨碍正常交流。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说:“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如此,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难以满足新世纪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国际交往增多,国家需要的是对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教育,将之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使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具备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教育的措施

1.增强教师跨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施跨文化教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应该像学生一样,乐于充当学习者,多给自己创设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如主动与外籍人士交流,接近外籍人士的日常生活,到国外旅游、考察、学习等。同时,教师应该多参加短期和长期的跨文化培训,或者通过欣赏影视、书籍作品、浏览国外网站等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来自主学习跨文化案例,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体会、不断反思增强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的这些经验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手材料,是学生在以后的真实交往中不可多得的经验教训,是培养学生与外籍人士的交流意愿的推动力量。

2.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跨文化心态。

不同文化的理解差异,是增强英语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理智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一方面,在各种教学场合的设计中,使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和生活实践尽可能地体现这种有差异的情景、情境和情节,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以具体生动、幽默诙谐的方式体现,并广为传播,加深学生对这种差异性的体验和理解。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自觉通过书刊阅读、实践交流等方式广泛获取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教师要依据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文化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融入到跨文化教学中,实现教学重点从“教”到学的转变。因此,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从文化研究专题、范围和方法上指导学生。确定跨文化交往的类型与范围,使学生通过语篇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习语言,通过语篇的内容学习文化。教师应鼓励学生培养文化平等观和语言平等观,既不自高自大,搞民族中心主义,又不自我贬低。在研究过程中克服自己的文化偏见,摆脱自身价值观念的束缚,以科学的态度对大量原始文献资料加以梳理。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更多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重视对学生文化教育策略能力的培养。

3.发挥合作精神,在课堂中实践创新。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体环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打破陈规,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会贯通,在外语课堂上成为并驾齐驱的两个轮子是全体外语老师需要通力合作实现的。根据跨文化专家对常用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目前常用的文化教学法可分为文化讲座、关键事件、文化包、文化群、模拟游戏这几种,这些方法教师都可以结合教材适当地在课堂上运用。但是有些方法需要教师花很多精力设计、实践。每一项文化教学的设计都是一项复杂工程,可借鉴的经验、资料在国内外都很缺乏,凭单个外语老师的力量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外语老师共同参与到文化教学方法的具体开发中。分享各个模块的文化内容的教学设计,使文化教学方案越来越丰富、真实、实际,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显著提高。

三、结语

在跨文化语境中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已成为近年来外语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文化教育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既要注意对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训练,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实际交际能力。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里提高文化素养,同时能够增进中西文化交流,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彭鲁迁.文化教育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地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120.

跨文化教学论文篇5

一、引言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过份强调语音、语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传授,忽略英语语言中体现的西方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现象的传授,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不强。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也是为了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本文拟通过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三方面着手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

二、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

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是由文化的差异引起的,在教学中,要使学习者关注语言的运用上体现的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之处,把文化差异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文化的洞察力和跨文化意识。

(一)词汇的文化差异

1、词汇在中西文化中的字面差异

龙在汉语中为图腾与吉利的象征,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却是罪恶、邪恶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中作为智慧的象征的owl与汉语中视为坏兆头的猫头鹰。汉语中农民无贬义,而Peasant则是没有教养,社会地位低的人。红在汉语中常与喜庆相关,red则有多样化含义。red letter day 为“喜庆日子或纪念日”,To see red 为“使人生气”,wave a red flag为“做惹别人生气的事”,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为“红光满面”。to cast pearls before the swine则为汉语中的“对牛弹琴”。

2、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联想意义

涉及到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人物或事件的词汇,意义深远,要越过字面意义去了解联想意义。英语中Shylock是《威尼斯商人》中的角色,意为惟利是图、心肠歹毒的小人。童话中灰姑娘Cinderella指贫穷、善良的最终获得幸福的女孩子。willow是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奥菲莉、黛丝泰蒙娜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成为悲伤命运的象征,“杨柳”形容离别与女子情感以及妓院等。林黛玉代表指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形象。

(二)语用上的文化差异

语言总是体现了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关注这些差异,有助于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汉语习惯以询问别人到哪里去作为寒喧语,西方则是对于天气的评论和预测。年龄、婚姻、收入等是西方禁忌的话题,属个人隐私,美国人对于称赞语一般坦然接受并回以“Thankyou!”,中国人则谦虚地加以否定。再如对某个场所的表达。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商店等大建筑物中的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的房间,即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并非汉语中的“休息室”。

三、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

利用教材、多媒体、原版材料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情景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方位感受语言,达到语言与文化的整合。

(一)挖掘教材、充分使用多媒体

以教材为核心,将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和故事传说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同时利用多媒体营造视觉、听力的真实语言场景,把教学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加以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主动对英语语言文化进行探询,引导学生关注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表达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选择原版材料进行补充

选择适量能反映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的视听材料,了解真实语言环境下英语的运用情况,加深对中西文化内涵的理解,积累相关的材料。如体现了社会理念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介绍当前社会动态和社会问题的报刊,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和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的节目,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英语基础选择部分国外英语电视电台节目观看,英语原版电影更是展现了英语民族如何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和鲜活语言,这些材料既煅炼了阅读与听力能力,又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品味和体验文化异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创造英语交流的机会。如定期开设中西方文化知识讲座,用媒介语或英语向学生全面介绍英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社会风俗等;以某个西方文化元素为主题开展英语沙龙、英语演讲比赛,选择教材中故事性较强、情景性突出的文章进行情景剧表演等等;扩展交际空间,与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进行语言交流,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创造机会参与涉外工作的翻译与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跨文化教学论文篇6

 

一、引言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过份强调语音、语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传授,忽略英语语言中体现的西方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现象的传授,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不强。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也是为了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本文拟通过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三方面着手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 

 

二、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 

 

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是由文化的差异引起的,在教学中,要使学习者关注语言的运用上体现的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之处,把文化差异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文化的洞察力和跨文化意识。 

(一)词汇的文化差异 

1、词汇在中西文化中的字面差异 

龙在汉语中为图腾与吉利的象征,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却是罪恶、邪恶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中作为智慧的象征的owl与汉语中视为坏兆头的猫头鹰。汉语中农民无贬义,而peasant则是没有教养,社会地位低的人。红在汉语中常与喜庆相关,red则有多样化含义。red letter day 为“喜庆日子或纪念日”,to see red 为“使人生气”,wave a red flag为“做惹别人生气的事”,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为“红光满面”。to cast pearls before the swine则为汉语中的“对牛弹琴”。 

2、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联想意义 

涉及到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人物或事件的词汇,意义深远,要越过字面意义去了解联想意义。英语中shylock是《威尼斯商人》中的角色,意为惟利是图、心肠歹毒的小人。童话中灰姑娘cinderella指贫穷、善良的最终获得幸福的女孩子。willow是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奥菲莉、黛丝泰蒙娜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成为悲伤命运的象征,“杨柳”形容离别与女子情感以及妓院等。林黛玉代表指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形象。 

(二)语用上的文化差异 

语言总是体现了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关注这些差异,有助于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汉语习惯以询问别人到哪里去作为寒喧语,西方则是对于天气的评论和预测。年龄、婚姻、收入等是西方禁忌的话题,属个人隐私,美国人对于称赞语一般坦然接受并回以“thankyou!”,中国人则谦虚地加以否定。再如对某个场所的表达。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商店等大建筑物中的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的房间,即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并非汉语中的“休息室”。 

 

三、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 

 

利用教材、多媒体、原版材料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情景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方位感受语言,达到语言与文化的整合。

(一)挖掘教材、充分使用多媒体 

以教材为核心,将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和故事传说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同时利用多媒体营造视觉、听力的真实语言场景,把教学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加以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主动对英语语言文化进行探询,引导学生关注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表达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选择原版材料进行补充 

选择适量能反映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的视听材料,了解真实语言环境下英语的运用情况,加深对中西文化内涵的理解,积累相关的材料。如体现了社会理念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介绍当前社会动态和社会问题的报刊,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和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的节目,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英语基础选择部分国外英语电视电台节目观看,英语原版电影更是展现了英语民族如何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和鲜活语言,这

些材料既煅炼了阅读与听力能力,又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言是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品味和体验文化异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创造英语交流的机会。如定期开设中西方文化知识讲座,用媒介语或英语向学生全面介绍英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社会风俗等;以某个西方文化元素为主题开展英语沙龙、英语演讲比赛,选择教材中故事性较强、情景性突出的文章进行情景剧表演等等;扩展交际空间,与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进行语言交流,直接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创造机会参与涉外工作的翻译与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跨文化教学论文篇7

 

一、引言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仍存在过份强调语音、语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传授,忽略英语语言中体现的西方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文化现象的传授,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不强。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也是为了加强中西文化交流和、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本文拟通过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三方面着手对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 

 

二、寓文化意识于语言教学中 

 

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是由文化的差异引起的,在教学中,要使学习者关注语言的运用上体现的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的差异之处,把文化差异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文化的洞察力和跨文化意识。 

(一)词汇的文化差异 

1、词汇在中西文化中的字面差异 

龙在汉语中为图腾与吉利的象征,dragon在西方文化中却是罪恶、邪恶的象征。as wise as an owl中作为智慧的象征的owl与汉语中视为坏兆头的猫头鹰。汉语中农民无贬义,而Peasant则是没有教养,社会地位低的人。红在汉语中常与喜庆相关,red则有多样化含义。red letter day 为“喜庆日子或纪念日”,To see red 为“使人生气”,wave a red flag为“做惹别人生气的事”,one’s face glowing with health为“红光满面”。to cast pearls before the swine则为汉语中的“对牛弹琴”。 

2、词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联想意义 

涉及到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人物或事件的词汇,意义深远,要越过字面意义去了解联想意义。英语中Shylock是《威尼斯商人》中的角色,意为惟利是图、心肠歹毒的小人。童话中灰姑娘Cinderella指贫穷、善良的最终获得幸福的女孩子。willow是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奥菲莉、黛丝泰蒙娜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成为悲伤命运的象征,“杨柳”形容离别与女子情感以及妓院等。林黛玉代表指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形象。 

(二)语用上的文化差异 

语言总是体现了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关注这些差异,有助于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汉语习惯以询问别人到哪里去作为寒喧语,西方则是对于天气的评论和预测。年龄、婚姻、收入等是西方禁忌的话题,属个人隐私,美国人对于称赞语一般坦然接受并回以“Thankyou!”,中国人则谦虚地加以否定。再如对某个场所的表达。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商店等大建筑物中的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的房间,即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并非汉语中的“休息室”。 

 

三、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理解西方文化 

 

利用教材、多媒体、原版材料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通过情景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方位感受语言,达到语言与文化的整合。

(一)挖掘教材、充分使用多媒体 

以教材为核心,将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和故事传说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其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同时利用多媒体营造视觉、听力的真实语言场景,把教学中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加以形象化、具体化,培养学生主动对英语语言文化进行探询,引导学生关注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表达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选择原版材料进行补充 

选择适量能反映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的视听材料,了解真实语言环境下英语的运用情况,加深对中西文化内涵的理解,积累相关的材料。如体现了社会理念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介绍当前社会动态和社会问题的报刊,收看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和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的节目,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英语基础选择部分国外英语电视电台节目观看,英语原版电影更是展现了英语民族如何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和鲜活语言,这

[1] [2] 

些材料既煅炼了阅读与听力能力,又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跨文化教学论文篇8

注重教材建设,提供有效的母文化输入。经过几十年的外语教学探讨和研究,目前我国出版的外语教材种类繁多,它们由于受众、目的不同,所编内容和侧重点亦有差异。但是大多数教材都会介绍相关的西方文化,很少有教材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导致英语教学中母文化输入严重缺位,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困难。学生可以流利地背诵雪莱、莎士比亚的诗行,但却不能把作为中国文化璀璨明珠的唐诗翻译成汉语;对于西方的宗教文化、节日津津乐道,却不知中国传统节日用英语如何表达,更不用说向外国人介绍我们的传统习俗了。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熟悉我们的母文化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是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而我们培养的学生恰恰在此方面能力缺失,这不得不引起外语教学人员的重视。如我校英语专业使用的教材《综合英语教程》,在每单元后面都有一个西方文化介绍,若能加上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比,效果就会好很多。恩格斯曾经指出,“只有将母语同其他语言对比时,你才能真正懂得所学的语言。”此外,各类外语测试的导向性作用也不容忽视,如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作文,2012年一改过去考议论文的做法,考到了对于中国端午节的介绍和描述,使学生意识到这方面的知识必须要补上,对外语课堂上中国文化的讲授起到了积极作用。

跨文化传播中端正外语教学指导思想。外语教师应认识到外语教学不是仅仅把对方的文化和语言介绍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会外语的基础上传播自己的母文化。在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座谈会上,教育部长袁贵仁强调,“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外语课堂也要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向学生宣传带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传统文化,教会学生批判的接受世界其他文化的内容,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学生应学会在各种文化碰撞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盲目拒绝“他文化”的精髓,也不一味否定母文化的恒久魅力,在跨文化交流中游刃有余。

跨文化传播活动涉及到很多方面。语言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如何语用外语为我国的母文化传播作出贡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外语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外语沟通能力的主要方法,应顺势而为,在教学活动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宣传我们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使其永葆青春。

作者:张莉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跨文化教学论文篇9

一、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了解西方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向较注重教学的内容和语言能力,即培养学生能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学生没掌握语用知识,不知道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环境中用英语进行准确的跨文化交际[1]。“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Hymes1972)。如“Whydon''''tyouopenthedoor?”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它含有强硬的命令口气,就不适合对长辈或初交的人说这句话,可用“Whynotopenthedoor?”来表达。又如,当夸奖别人的菜做得好时不能说“Ididn’texpectyoucouldmakesuchdeliciousfood!”(没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常可说“Whatadeliciousfood!”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而违反说话规则会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Walfson,1989)[2]。这里的说话规则是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必须存在的一种默契,一种双方交际时都遵循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s)”[3]。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必须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职学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识。如《大学英语精读III》Unit4“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的课文标题“DownButNotOut”学生很难理解。笔者先介绍美国拳击术语“downandout”,意思是拳击手被对方击倒后淘汰出局。再结合课文对“女隐士”特点的分析理解,把标题译为“潦而不倒”学生才恍然大悟。可见,不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就很难理解它在特定场合中引申出的社会意义。同是这篇课文中“…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tosleepinthenight,itisasnormallyhardtoturnherawayasitisalostdog.”这句话令人费解。狗在西方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所以赶走一只丧家之犬属不道德行为。又如:“WhyITeach”一文中,很多学生不理解“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经》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尘土clay造人,并赋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这句话中用clay隐喻没有知识的人,用breathe比喻“获得知识,开始成长”。这个典故把教师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类比,使我们领会到教师育人与上帝造人同样伟大[4]。学生明白这些文化及隐含意义后,终于茅塞顿开。

二、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谨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国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对方社会交往的信号或符号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反应,这种现象在跨文化学中称“文化休克”[5]。学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去理解、判断英语的语境,极易产生“文化休克”。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而文化差异就是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女性阴柔偏向,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男性阳刚偏向。中国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国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中国人求同、求稳,西方人求异、求变。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这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区别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1.赞美之词

中国文化对赞美之语总是比较崇尚谦虚原则,“YourEnglishisverygood”和“Ilikeyourbeautifulwatch”之类的应答都要用“Thankyou”,因为这些赞美之词仅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谈话的手段。

2.提供帮助

中国人对于别人的帮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谢”的方式,在西方人们崇尚自立,会以“谢绝+解释”作回答。如回答“Wouldyoulikesomecoffee?”这样的kindoffer,通常用“No,thankyou”或“Yes,I’dloveto,butnotnow”之类的婉转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语的人的语言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会耿耿于怀,特别是文化禁忌。笔者把英语国家人士初次交谈的“禁忌”归纳成W-A-R-M四个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样引出“七不问”:不问年龄、体重、收入、、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和“吃了吗”。4.交际势能——把握交际讯号的强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话题是谈论天气,如“It’sreallyacoldtonight,isn’tit?Yes,itis.”这样的对话很容易使双方转入其他话题,并且能缩短会话距离,避免交际障碍。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饭,主人客气地邀请你一起吃,“Wouldyouliketohavedinnerwithus?”如果你真的没吃,最好不要客气,否则挨饿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创设交际语境,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非常重视语境,建构主义理论也提倡语境化教学(Situatedinstruction)。因此教师要尽力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景,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如《综合英语II》Unit7“ListeningandActivities”听说部分,为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祝愿”和“问候”的日常交际用语,我设置如下情景作为导入:Weallknowtherewillbe“AJobHunting”inourcampustomorrow.Areyouinterestedintheinvestigationonjobhunting?Howdoyougreettheinterviewers?Andhowdoyourespondtotheirreply?学生积极动脑,很快列举出许多学过“祝愿”和“问候”或“代问候”及其应答的表达。听力结束教师趁热打铁适当补充,引导大家归纳总结。接着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如利用多媒体、幻灯、音像或互联网等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使学生在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在《BEC》“Interview”这一项目设计课上,我先组织学生看一段有关招工的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Whatdoyouwanttodoafteryougraduatefromtheuniversity?Whatquestionsarelikelytobeaskedinajobinterview?Whatwouldyouaskifyouweretheinterviewer?接着我用PPT设计了几种模拟招聘的具体场景,让学生申请做家教、商店促销员、收银员和导游,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师生们从语音语调、内容设计、体态表情、语言得体和合作创新等方面进行互评。大家积极参与,表现了空前的兴趣和竞争力,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更可喜的是那些平时在课上不愿开口说英语的学生在大家的鼓励和配合下,增强了信心,消除了紧张情绪,获得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变成了社会的缩影,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勇于开口,乐于开口,在模拟情境中建构新的语言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渗透中西文化,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Non-verbal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语言至多只占整个交际过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语言交际传递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语言行为就成了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间观,因而导致不同的会话距离。在英国,礼貌的听者会认真地注视讲话者并不时眨一眨眼表示对对方所谈之事感兴趣,美国人则希望听者频频点头或发出哦、嗯之类的声音表示对所讲内容感兴趣。中国人则通常会眼看着对方保持安静。有位颇为出色的中国学生到一家英国公司接受最后的面试。敲门进入办公室后,学生坐下并顺手把放在经理面前的一张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试后,该生自我感觉良好最终却遭拒绝,是因为英国经理事先将椅子放在他认为合适的交谈距离位置,而中国学生无意间向前一拉,将距离调整到他认为舒适的位置,可能使经理感到不适,最终导致被拒绝录取。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吕叔湘1977)[6]。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中英非语言交际对照教学,如中国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谢,英语文化的人用亲吻和拥抱表示感谢;美国人习惯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国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动作,在美国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的;美国人用手拍成年人的头表示同情、鼓励对方,中国人则认为这是有意侮辱对方;中国人气愤至极会跺脚,美国人在急不可待时才跺脚;英文化的人喜欢佩戴猫头鹰图像的徽章,因为在英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是邪恶的化身,俗话说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预示着凶多吉少。中国人在给人指方向时,习惯于用食指指点。在英语文化中,这是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用手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国人看来既无什么含义,也无伤大雅。美国人却将这一动作视为隐匿不好的想法或谎言的手势,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绝对方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蒋永远.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2]柏音.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2):73-79.

[3]张卫红,张凯.外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应用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329-331.

跨文化教学论文篇10

一、跨文化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现状以及问题

当下国内大学英语的教学大多数呈现一种难以打破的规则,即很多英语教师不会区分英语语言教学和英语文化教学,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很有语感,答题思路明晰,但是真正置身于国外语境时完全无所适从。英语教学分为具体的语言则教学、系统的语言使用,其中就包括我们常见的语法、词汇、发音等基础性客观问题,这是学习英语操作技能的范畴;另一方面则是不常规的跨国文化知识,体现在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实际能力上[1]。现在大学英语教学就没有对这两方面内容进行明显区分,受到长期的固性思维,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以及应试教学的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英语技能培训上,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每一年的传统四六级考试。我国英语教学长期存在着重视语言教学轻视文化因素的问题,因而许多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考试成绩优异,出去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单纯的学会一门语言容易,困难的是融合这门语言的发源史和它在所处文化中产生的巨大变迁,将这门语言当做母语一样烂熟于心,唯一的办法就是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切身的将自己当做本国人,尽量缩小跨文化带来的交流问题。事实上,并非完全的掌握了英语语法和发音就意味着完全掌握了这门语言,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顺利的沟通和交际,就是不够了解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缺乏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决定着跨文化交流的成败。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老师应该尽可能多的强调跨文化语境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着重培养学生自主生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二、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文字的创造还是语言的发展都不能脱离文化的作用独自支撑,脱离了文化的文字只是一个符号,甚至起不到传播作用;脱离了文化的语言同样没有说服力。语言是文化的一种常见形式,是文化存在的基础,更是文化存在的标志性内容,同样的,人们所拥有的语言形式,也受到了当代文化下所产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所拥有的思维方式也是所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语言和文化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体,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2]。由此可见,语言的传递不仅仅是一种声调、一种规则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象征的传达,除却字面上的意思,还有更深层次的意向表达。因而,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一定要冲出陈旧的教学习惯,摒弃劣质的中国式英语教学,应当在教学中适当的加入国外的常识性文化知识,使学生不至于笼统的看待英语,能够精准的判断每一句话在什么语境、什么状态下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情绪,将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效结合,摆脱“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状。

三、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具体改进措施

1.通过课堂上教学主动导入文化

教学一词,顾名思义教在前学在后。因而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尤为重要,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完全取决于老师教授什么内容,要想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对国外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导入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国外文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在选择教材和教学资料时尽量选择一些带有显著本邦文化特色的教材,文章都是本族语者的作品,教材上对文章进行详细的介绍,包括创作背景,创作风格以及其中的价值观进行一定的注解。这样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的拓展学生对跨文化语境的理解,在学习上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对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养成自己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2.结合课外活动进行文化教学

除了课堂上的正常英语教学以外,老师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足够多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平台去了解英语,提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机会。例如,学校在课外的时间里可以发起一些英语知识竞赛,国外文化知识辩论赛,开展英语讲座,邀请留学教师或者外籍教师定期的宣讲国外文化习俗的相关知识[3]。在圣诞节或者情人节这样的泊来节日里,开展主题晚会,按照国外的习俗布置会场,结合西方元素安排晚会内容,组织学生来参与其中,通过此类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眼界,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西方文化,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常态,更为真切的感受文化差异,欣赏不同国家的民俗风情,将英语学习贯穿整个文化活动。此外学生可以自主的寻找一些优秀的带有明显本族语特色的影视剧或者音乐剧来观看,揣摩其中语法的用处和语境的创设,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外活动还能达到课堂上达不到的轻松效果。

四、结语

学习英语并不像学习其他的学科一样一板一眼,作为一门语种的学习,老师和学生要对跨文化语境产生共识,从多个方面去导入跨文化传播,学习跨文化交际,使大学生在跨文化语境下将大学英语轻松有效的学好。

参考文献:

跨文化教学论文篇11

1、跨文化交际论的内涵

大学英语教学区别于其他阶段英语教学最显著的一项特点就是英语教学从词汇、语法等角度上来说都具有非常突出的专业性特征,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相契合。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作为教学(也就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作为课堂的组织者,重点调动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积极性与潜能,通过对交际活动以及交际情景进行设计的方式,将学生融入实际的交际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语言进行社会交际沟通的能力,从而达到大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有关交际能力内涵的阐释虽然有非常多的类型,但归纳起来仍然有一些共同之处。具体来说,语言的交际能力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语言形式是否符合语法要求;其次是语言形式是否能够被交际双方所接受;再次是语言形式的使用是否得体妥当;最后是语言形式在交际运用中是否存在现实性问题。从现代语言功能学的角度上来说,认为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交际、交流是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语言的构成包括了词汇系统、语义系统、语法系统、以及音位系统这几个方面。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引入跨文化交际论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进行培养的重点就在于:以扎实的语法基础为前提,全面提高学生语言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并且在特殊语言环境下,能够根据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角色的得体的进行跨文化交流。

2、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论的关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需要将所掌握的丰富的语言材料知识正确应用于语言交际环节当中。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教学侧重于语言形式,无法提高学生在真正交际环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在语言运用的过程当中,学生常常会忽略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交际环境的特殊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言应用不得体的问题。而以交际为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论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其通过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式,以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流。在语言交际的学习与训练过程当中,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形式。大学英语教学中除了需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用语国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特点,掌握其在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风俗、宗教、以及礼仪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将本民族的文化内涵通过交际的方式传输出去。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使得英语教学自然而然地涉及到的跨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吸收西方文化中优越的素质因素(如创造性思维,明确的目标,突出的个性,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等),还应当尽全力摆脱只重视语言结构形式,学习目标空洞,语言交际能力差的问题,从而促进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

3、大学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论的教学策略

1)课堂融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融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至十分钟的时间进行练习,练习的主要内容是与英美国家相关的文化知识,特别是注意对文化差异知识的传授,然后引导学生们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比较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2)专门讲解:教师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对涉及到文化知识的部分进行专门注释,在语言知识的教授过程当中同步进行文化知识的分析与引导,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跨文化交际更加的灵活与有效。例如,在涉及到与英美国家历史知识相关的内容时,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语法语句外,还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介绍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以及历史背景,使学生能够加深认识。以新闻专业的学生英语教学为例,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因此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常常会出现冉的专业词汇。政治报道方面,西方国家常见单词有“Parliament(议会)”,“Congress(国会)”、“senator(议员)”等。而在对中国国内事务的报道中,常见的词汇与短语则有:“invigorate China through science end education(科教兴国)”,“place equal emphasis on materie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s(两个文明一起抓)”等等。学生在学习中必须了解这些专用词汇所代表的含义,更需要通过教师专门的讲解,了解其所对应的机构构成以及作用,以便在脑海中形成联系,加强对上下文的理解。

3)系统介绍: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往往会根据专业领域的不同,开设一些与西方国家文化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使语言学习的中心自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结构方向向语言功能方向转变,避免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过于孤立,而能够在社会环境中掌握语言形式的具体使用方法。

4)对比讲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思想,还可以对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比较的方式引入文化特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同时了解本民族与其他国家在风俗习惯或其他方面的差异。例如,在《冰河世纪》中,有原文为“Burn,Double burn”,如果采取直译的方式,则译为“燃烧,加倍燃烧”。但结合英语用语习惯,该俚语可以解释为“糗,太糗了”,所表达的是对某人的不尊重。这种翻译上的差异是学生必须通过跨文化交际学习而掌握的。再以新闻专业英语教学为例,英文中在表达数字概念时可以采取的表达方式非常多,而中文则以直接的方式进行表述。即中文中所表达的数字概念“75%”在英文中可以表达为“three quarters”,也可以表达为)“seventy-five percent”。除此以外,英文在日常生活中所出现的某些特殊句型也是影响英文语音转换为汉语语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在所用词语在两种文化中有对应物时,也会由于思维局限性使意义的传达产生偏差。例如: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在该句中,“straw”一词与汉语中的“稻草”一词相对应,而在英文中所指的则是”会使人超出承受能力的最后的事情或事物“。两者之间的联系“稻草”能联想至“最后的希望”,如“救命稻草”。

4、结束语

在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进一步突出了交际作为语言本质功能,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学生需要通过对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表达自身思想,同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为了能够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需要积极改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的对本国以及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综合学习,促进自身知识面的扩展,使跨文化交际能够更好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并开展。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黎土旺.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24(12):276-277.

跨文化教学论文篇12

1.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第一,时下流行的各类英语文化教材太过理论,不适合大学生进行跨文化学习,在大学教材中仍缺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文化教材,使得跨文化教学缺乏专业性。第二,在英语教学大纲中,多是词汇表、语法、语言技能表等内容,缺乏对文化项目的描述和界定,缺少相应的测试模式,使得跨文化教学无据可依,缺乏系统性。

2.缺乏文化和语言教学之间的结合。第一,在大学英语课本的编排中,语言知识占据了半壁江山,文化篇目零零散散,数量有限。在内容上也都是机械式的词汇跟句型,文化内容占很少比例。第二,在目前大力推广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情况下,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仅仅是简单的相加,两者缺乏有机结合,导致学生在语言和文化之间不能融会贯通、互相帮助。

3.缺乏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现实表明,很多人似乎对跨文化交流有所误解。中西方文化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两大支柱缺一不可,可在实际的教学中,似乎忽略了本土文化,以普及对方文化为目的,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偏向发展,最终导致跨文化教学失去根基。

二、构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1.坚持结合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原则。坚持结合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原则影响到提高学生跨文化水平的基础性、根本性和全局性问题。综合性是指大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由浅入深、由易及难、从微观到宏观地逐步知晓一些文化事件、文化背景等浅层文化。系统性是指:合理地编排文化内容,增加文化信息的比例,系统地结合语言和文化。

2.坚持融入现实和生活化的原则。坚持融入现实和生活化的原则是指大学英语教学应结合实际、联系生活、学用结合。正在进行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已经明显体现了“生活化和现实化”的趋势,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英语是最普通的交际工具,只有紧密结合生活和现实,实施语言文化教学,才能增强学生对英语的亲近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构建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措施

1.语言与文化同等重要,相互作用。语言和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语言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文化是语言的最终归宿。只有真正掌握文化规则,方能恰如其分地运用目的语言。“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本意是“多此一举”,若不知道Newcastle是英国煤都这一文化历史,可能会直译为“送煤去新城堡”。因此,了解目的国的文化背景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技能,英语教学任务中应纳入恰当的文化项目,提高跨文化教学的效果;教科书应是语言与文化的同一载体,每一章后应简单介绍与之有关的文化知识与跨文化交流能力,课堂之外还要辅之以相应的文化测试检验;老师应有目的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化知识,借助语言了解文化,用文化表示语言,真正实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2.寓新闻于教材,相互补充。目前,英语教科书的周期较长,内容相对落后,滞后性明显。但是英语新闻形式多种多样,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都覆盖了英语新闻报道,换句话讲,英语新闻是最新英语的集成。英语新闻有较强的时效性、趣味性,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可以结合视频与音频、课堂讲解的形式,传播英语新闻,引导学生抒发己见,拓宽文化视野。除此之外,应带领学生借助英语新闻融入生活,拉近英语运用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真正实现向运用型英语学习模式的转换。

3.对比中西文化,存同求异。文化的差异性是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巨大挑战,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到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点,肯定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消除中西文化融合的障碍。第一,大学老师应向学生讲解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中国文化比较注重家庭,强调和谐统一;西方文化则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性独特。第二,大学老师应结合多姿多彩的实际案例,加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比如“红”在中国代表吉祥喜庆;而在西方人看来,就表示残忍杀戮。通过文化对比,能加强学生对目的文化的了解与掌握,并且间接提高对本国文化的了解。

4.举办跨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跨文化氛围。学校应多举办各种各样的跨文化活动,坚持学生为主体,构建良好的跨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是形成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比如,老师应在教学时鼓励学生模拟西方人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感受不同角色,激发起浓厚的兴趣,进而增强其问题分析处理的能力。另外,学校在课余时间多举办相关的西方文化演讲活动、话剧表演比赛等活动,拓展学生语言文化学习的范围,让学生能体会到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李亚平.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口语交际与跨文化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跨文化教学论文篇13

1.拓宽渗透渠道

教师除了要认真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之外.还要注意通过其他渠道开发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来拓宽跨文化教育的渗透渠道。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意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在开发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收集和积累文化信息丰富的相关材料。如以“阅读美国”“阅读英国”“阅读加拿大”等为主题。对一些使用英语的国家进行系统介绍,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也包括一些名人轶事、幽默笑话等。另外,在开发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循序渐进。及时向外教和专家请教,以确保其科学性、适用性和趣味性。

2.拓展渗透内容

现今小学英语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文化渗透”,即在教材中逐步介绍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会发现跨文化教育并不是深不可测的,它存在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语言材料,如课文、情景对话、日常口语、听力训练.甚至在语法讲解中进行跨文化教育。应该相信,运用各种语言素材,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是可行的。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句子在长期的使用中,都积淀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内容,这意味着教师要注意指明这些词和句的文化涵义和使用中的规约,让学生不但掌握其音、形、义,而且能恰当使用。以“dog”一词为例,在中国人看来,“狗”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狗仗人势”等形容所厌恶的人。但英语国家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把狗当成最好的伙伴和朋友。故有下列说法: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aluckydog(幸运儿)。在数词中,英语国家的人把“7”看成是幸运数,而“13”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车号、门牌号、座位号等都竭力回避“13”。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帮助学生获取有关国家的文化背景.使学生不致于由于对语言文化缺乏了解而造成交流失误。如在教答谢这一语言项目时,则可以告诉学生中国人常常用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美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地说:“Here’ssomethinglittleforyou,it’Snotgood.”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very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可以用“Thank you”来回答。

3.创新渗透方式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