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实用13篇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1

“跨文化交际”是Edward Hall 在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现已成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跨学科课程和研究热点, 同时也是商务人士、留学生和移民培训的重要内容。针对新《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2009年《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商务英语专业的知识与能力由四个模块构成:语言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人文素养。因此,跨文化交际课程成为国内部分高校英语专业或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

哈佛商学院前院长Robert Kent曾指出:“在全球范畴内经商时,很少能有比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技能”。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著名学者胡文仲、高一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文秋芳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指语言能力和策略;后者指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Susan Eckert(2006)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尽管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有不同的理解,但共同之处在于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案例教学法的研究文献中,多强调其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应用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注重理论性,强调案例教学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介绍案例教学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的意义,并着重介绍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具体操作和选取案例的技巧。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是指教师根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宗旨,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典型的案例讲解,使理论具体化;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析具体和典型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

(1)更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关注社会问题,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2)通过案例教学,学以致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3)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讨论,能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以及加强团队精神;(4)注重师生双方的合作,教师引导为主,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

三、案例教学的特点以及具体操作

案例教学法成功关键之一在于案例的选择和整理。选择案例前应了解案例的基本特点,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1)真实性。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融入案例的情境,使学习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能较快地移情于真实语境中,提高对问题的认识。(2)典型性。典型的案例增加其说服力,如相关电影《世界是平的》《刮痧》等,典型地反应了中西文化差异。(3)相关性。所选的案例需与教学内容相关,否则再典型也意义不大。(4)目的性。所选案例应服务于教学目的。(5)可读性,即案例能被学习者理解,包括难度系数和语言都应该合适。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企业学校之间跨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科学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以及网络资源的壮大,案例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同时案例也呈现多模态多维度特点,包括视频、广播电视新闻、书面案例材料、报纸文摘、图片等。只要具备跨文化意识,用心搜集整理,找到合适的案例不是难事。

案例教学的操作也十分重要,本文将先从宏观角度介绍案例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课堂知识导入、知识讲解、知识运用、知识检测),然后从微观角度介绍案例的具体使用(案例搜集、案例介绍、案例讨论、案例总结、案例反思)。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在知识导入、讲解、运用和检测过程中,往往不限于只使用一个案例,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案例。如讲解Edward Hall’s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High- and Low- Context Orientation)时,可以使用简短视频或者贴近生活的简短对话导入课堂:

1. Chinese: I just know you don’t like my idea.

American: How? I didn’t say a word.

2.American: You said yes.

Chinese: That doesn’t mean I agree.

通过这个简短贴近生活的对话,学生能理解中美高低语境文化差异,中国人意在言外,而西方人直接。在具体讲解中,还可以使用中西方诗歌对比案例。中国古代诗人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雪莱的《悲歌》―“徒然落泪的悲伤的雨,枝杈怒伸的的树木,凄凉的海,深邃的洞窟―哭吧,为了世上的不公!” 请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歌的异同。在知识的运用阶段,仍然可以使用多种案例,如真实案例,情景模拟。假设你是美国人,邀请去中国朋友家做客,而你因为要参会不能去,你会如何表达?然后角色互换。这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又能检测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案例分析讨论时,还要关注案例背后文化差异的原因。通过案例启发式讨论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他们的潜能。

微观层面介绍案例教学法,包括案例的搜集、介绍、讨论、总结和反思。1.案例准备:教师或者学生应在课前搜集整理好案例,案例选择应注意真实性、典型性、相关性、目的性和可读性等,从网络视频、电影电视、书籍、人物访谈、图片等多渠道搜集案例,并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适当改编案例。2.案例介绍:案例教学前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根据案例的内容,教师可发放案例书面资料给小组,也可以以PPT形式展示或者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形式,如广告宣传的跨文化差异,就需以播放视频方式,这样学生能直观感受,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和美国的广告视频。3.案例分析和讨论: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如分析可口可乐广告中美文化差异,可以从广告音乐、图像和动作等多维度,也可从中西文化差异的多维视角解读案例。教师须注意营造自由的讨论氛围,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4.案例总结: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对案例的具体分析情况,进行点评和总结。在点评中,应注意分析各个小组的优点和不足,对表现好的组进行肯定,归纳出原因,同时应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出争论的要点,并运用相关理论作出自己的分析。如可口可乐中美文化差异:可口可乐在美国的广告体现了美国个人主义和自由的价值观,而它在中国的广告则体现了集体主义价值观。5.案例反思:反思是案例分析教学法不可缺的一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一个案例的教学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跨文化冲突,提高跨文化能力。如通过可口可乐的案例分析教学,得到相关的启示。我国企业跨境广告或者外宣视频制作时,应考虑到西方文化的特点,进行调整。

鉴于以上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从多渠道选择案例,有效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讲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时,运用多媒体视频(如美国电视剧《不要对我撒谎》和视频《手势在不同国家的含义》等,能更直观让学生接收信息。另外可以利用邀请学校留学生加入课程,了解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了解文化差异。还可以从各个领域获取案例,如音乐、建筑、家具等,进行对比分析,获取文化差异信息。

四、案例教学成功的要点

为使案例教学法更能有效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案例分析教学中,需注重学生的参与,学生应参与到整个案例教学中。选择案例时,教师要考虑学生对案例的接受程度和学生的性格特点。案例材料的阅读观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案例的总结,都可以以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案例教学中,教师为主导指的是教师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进行案例分析前,组织学生分组,并明确教学目的、小组任务和内容,提高活动效率。在案例具体分析讨论中,教师应观察、引导、点拨、鼓励学生,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在案例总结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发言进行科学点评,并简明扼要概括学生的陈述,提出相关建议。在案例的反思过程中,应启发学生举一反三,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二)案例选择应与时俱进,贴近社会实际,突出时效性

案例教学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文化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搜集整理案例时,要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实效性。比如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信函和商务谈判影响,往往认为中方谈判人员爱面子,重关系,谈判多采用间接方式,而西方谈判者利益为导向,谈判多采用直接方式。但是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渗透,谈判特点也有新的变化。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邀请正从事商务谈判人士介绍他们的经验体会,或者阅读最新期刊杂志,如“Journal of Business and Technic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Research: Th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al Science”等,在课堂上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有趣的案例,以突出案例的时效性。

(三)案例的本土化

本土化的教学案例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对教材知识点进行有力补充。在具体教学中,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拥有大量的跨国公司和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可以邀请中外人士和商务人士来课堂进行讲座,或者通过已毕业学生或实习学生亲身经历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讲解文化差异。如果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可以观察、问卷调查或者访问外国游客对中国的感受,并进行分析讨论。具有留学生或者交换生资源的高校也可以邀请留学生来课堂,讲解他们来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身边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更直接真实地了解文化的差异。

总结

鉴于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性强,案例教学法通过用真实和典型案例分析,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同时有利于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发展,是跨文化交际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使用中,还需要适当和传统教学法相结合,教师应对相关理论做清晰的阐释,案例分析才能有理有据有方向,同时避免太主观。

参考文献:

[1]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外语,2009(4):4-11.

[2]http://ile-communicacioncom /…/liste./20110324html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2

就我国的外语教学现状而言,高一虹(2002:28)指出,现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都有一定局限。行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只关注交际行为本身和交际结果,执着于具体目标,但在我们一般性的大学教育中,很难确定学生将来可能与之打交道的目的文化,因此也很难像对特定出国人员进行培训那样对学生实施有较强针对性的训练;知识中心模式,则集中于认知层面,主要向学生灌输有关文化知识,但难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而且还不适用于处理文化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传授文化知识容易变成“定型”(stereotype),反而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向较高层次发展。

另外,我们的教学大纲设计和教学实践往往缺乏足够的开放性,没有给学生较多面对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需要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正确性的同时还要帮助其提高言语行为的得体性。在近年来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众多研究中,笔者认为杨盈、庄恩平(2007)提出的由全球意识、文化调适、文化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系统组成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具较强可行性。

二、案例分析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跨文化英语教学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背景知识导入、文化内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情景模仿、实例搜索等。

案例分析教学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现实冲突等素材展示于学生面前,是跨文化知识、意识、思维和交际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能帮助学生达到学习外语语言技能与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的目的。在谈到案例教学法时,陈建平(2004)强调:“案例是为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述特点,使案例教学能很好适用于跨文化外语教学,它对培养能力的重视大过获取知识,成为语言文化知识向跨文化能力转变的有效途径。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

与传统英语教学当中提供的文化信息比较,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能同时反映出本族语的文化信息和目的语的文化信息,能使学生更好地明白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因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所产生的,而是由于东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的。例如,课堂上教师给出如下案例:美国雇佣的一位中国员工,因母亲生病请假。他对老板讲,他母亲如何含辛茹苦将他养育大,他母亲的病如何如何厉害,希望取得得老板的信任以准他的假。然而,美国老板就会很难理解,不知他意欲何为。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教师总结:分别属于强交际环境(high 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际环境(low context culture)文化的中美两国人,在交际中对环境的依赖程度有天壤之别。中国属于强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意会,而美国属弱交际环境文化,交际重“言传”。

2.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

在人类的交际中,除语言表达方式外还有手势、体态、衣饰等表达方法。调查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占3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占70%。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如,相同的手势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会有不同的含义。将这些差异呈现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中,学生能根据教师对背景知识和实例的介绍分析,对因非言语行为引起的误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对非言语行为的多义性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强目的语非言语交际的敏感性,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困惑和误解。另外,通过对跨文化交际案例中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体态语、客体语、体距语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它们所具有的特殊交际功能,从而达到既扩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其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目的。如“OK”手势的差异,在中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OK”手势表示“好的”或“赞同”的意思。但在南美洲的巴西“OK”手势却是对人的一种蔑视和侮辱,就像在中国“拳头紧握翘起大拇指向下”的意思一样。

3.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树立文化平等的全球意识观念,或多或少会犯民族中心主义。教师可以拿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让学生就小说中母女双方表现出来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进行辩论,探讨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给小说中四对母女间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采取一种理性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客观的态度、相互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异文化,尽量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增强对待异国文化的调适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跨文化外语教学课堂中案例分析法的运用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案例的选择要适当,即案例内容要与课文主题关联、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展开,以便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跨文化语境下的各种日常交际、异国文化体验、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等都可以作为案例。另一方面,案例分析要有步骤地进行:教师提问——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是不可或缺的5个环节。教师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活动的目的性;阅读案例既能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又能训练阅读技能,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有效跨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案例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判断能力的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技巧,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见解,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出结论是学生进一步积累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也是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教师总结作为案例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知识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保障。

四、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获取

跨文化交际教学案例的获取途径主要有:

1.影视案例。在课堂上欣赏影视,案例的内容选择要有利于课堂教学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能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师可根据某一特定场景,剪切影视中符合要求的片段进行讨论和分析,在激活相关本国文化的框架内对西方文化进行诠释。例如,电影《阿甘正传》一直披视为原版经典.也是语言课堂教学的极品。尽管阿甘是个弱智者,但处处彰显了美国的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文化的价值取向。因为美国文化认同个人的努力,“傻子”阿甘获得很多人的尊重,而在集体主义文化取向的等级森严社会中,很难想象让一个傻子作为集体的代表,独揽所有的荣誉,借助于这两种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解释更多的文化现象差异。在这部影片里,可以说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随处可见.教师可根据需要对影片进行有针对性的剪切和讨论,进而在感性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不是单纯获取抽象的理性知识。

2.文学作品案例。文学作品能够提供最生动、具体、深入、全面的文字材料,使读者从中得到对于西方文化的有血有肉的了解。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在社交场合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在目的语使用者产生的心理投射。间接地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切身体验案例。目前国内高校的涉外专业大都聘有外籍教师,教师应充分利用外教和留学生资源,多组织一些交流活动。以青岛理工大学每年一届的外语文化节为例,在为期近两个月的文化节中,通过组织文化差异专题讨论、各种庆祝活动、赴外企实地参观等活动,将学生与外籍人士交际中遇到的冲突总结分析,进而达到消除障碍,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赛事志愿者的参与经历也可以作为跨文化外语教学案例的重要来源。

五、结语

对于大多数没有在西方国家生活经验的师生来说,仅仅依靠课本的知识是不足以提高交际能力的。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冲突发生的原因,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调适能力,达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文化差异实例分析不是唯一的手段,在缺乏目的语语境的情况下,跨文化案例分析法教学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课程研究的深入,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符合我国实际的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Don Snow.Encounters with Westerners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常俊跃等.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

[3]许力生.语言研究的跨文化视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陈建平.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113-115.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3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可以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的存在,你在和外国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和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在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速,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各国之间的商务活动交往日益频繁。由于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民族风俗等,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提高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经济效益在某种程度上会直接受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影响。

全球化的这种发展趋势也加速促进了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和复合型经贸外语人才的培养,他们不仅要具备跨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跨文化交往的技能。根据对一些有着涉外业务的用人企业进行的人才需求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英语能力、经验、专业知识技能、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是他们对商务英语人才的主要需求,而且对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出了直接要求的企业数量超过了半数。

当前,加大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力度已经成为外语教学发展中的一个主要方向。在我国,从总体情况来看,跨文化商务交流在相关专业的教学中比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怎样把跨文化交流理论与商务活动实践相结合,怎样把国际商务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怎样在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教学的同时加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等,都还是难题。

1 案例教学法的使用

美国教育学家John Dewey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

尽管国内外许多经贸类大学和专业都开设了跨文化商务英语交流课程,相关教材也纷纷出版,但大多以理论阐释为主,而仅靠看书本知识去提高交流能力是不现实的。对于广大学生而言,想要扭转缺乏实际商务经历和经验这一劣势,想要真正地理解、体会和掌握跨文化交流的原理和技巧,就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总结去不断地积累提升。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顾名思义,就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案例,也叫个案或者实例,一般是一种真实的典型性事件,其中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二十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和医学院将案例教学法真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进行了使用,之后,随着其内容、方法和经验的不断完善,它被广泛、成功地运用于商业、企业管理学MBA、法学和医学等领域的教学和培训之中。由于案例教学生动、实际,具有仿真性、启发性和吸引力,能够使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以有效地提高。

2 案例分析是进行案例教学的有效方式

案例分析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优点就是它的现实性。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经贸人员需要突破常规思维的藩篱,利用已有的信息或资料进行仔细地甄别、分析并作出判断。

想要分析案例时做到得心应手,我们就需要加强对案例的分析能力的锻炼和增多处理案例的经验,因此大量的练习必不可少。而在练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进行案例分析,即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至关重要也甚为有效。一般来说,案例分析过程主要包括三个主要阶段:

首先我们先要对案例进行阅读,从而了解它的内容和具体情况。一般我们会先将其浏览一遍,了解它的一个大致情况,之后再进行详细的阅读。在快速浏览阶段,我们要做的只是理解案例内容,不要进行任何的思考和分析,看完之后就把案例先放到一边;在细读阶段,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案例当中的事实和观点,对资料进行总结、整理,可以从冲突双方各自的角度以表格或是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列出表现或事实。只要找到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那么就可以进入下一个分析阶段了。

在作案例分析时我们要注意弄清楚哪些是观点,哪些是事实。案例中的观点陈述的一般是一种因果关系,而这种因果关系来源于某种行为和其产生的结果。验证这种因果关系的合理性就是我们需要做的。某一特定因果关系所暗示的原因对于解决案例揭示的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许多因果关系本身就是事实。但是,大多数的因果关系想要被证实是不太容易的。

除此之外,案例分析的角度问题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一方面,我们要站在案例中当事人的立场上对问题进行观察与思考,体会他们当时身处的情境,而不是完全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去给予“纯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这样我们才能对案例的情节有更真实、更确切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达到分析的目的。另一方面,想要对问题进行更全面、更综合地分析和解决,我们还需要从案例中主管者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对全局进行把握。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之上,我们建议要解决文化冲突、加强文化沟通。跨文化商务交流既有着冲突的一面,又有着融合的一面。对于案例分析学习者来说,其关键就在于研究如何去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在两种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找和建立一种交往模式,这种模式又是双方都能认可和接纳的、能够发挥两种文化优势的,从而去避免或减少以后类似的文化误解或冲突再次发生,更有效地达到交往的效果。

当然,案例教学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也有一些缺陷,由于我们通常都是随机从一个或几个案例中概括出某此一般性的结论,并且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结果也很难通过实践去进行验证,因此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有限,对实践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也是相对的。

3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作为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和一种重要形式,如何能让课堂讨论教学有效地进行,一直以来都让广大教师倍感棘手。笔者在跨文化(商务)交流的研究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案例教学的方法,建立了一些案例档案,将国外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规范的的操作理念及模式与适合中国教育特点的案例教学模式相结合,借此弥补教学当中的不足之处。我们一般以班组为单位来进行课堂上的讨论,在此我们以小组讨论为例,探讨有效的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某个专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学术观点和争议问题,借助学院的多媒体教学网络平台,挑选一个案例给学生,让他们课后仔细阅读,并且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在学生了解案例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分组讨论,一般讨论的内容包括分析案例当中出现的疑难和冲突、有哪些解决办法、决策的标准是什么、制定什么样的的实施计划以及如何实施、整体评价该如何进行等等,讨论结束后学生先对讨论结果作出汇报,而后学生和教师一起作出概括和总结,进而发现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在该案例讨论中存在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与专题相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组员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数据,进行调查,集体讨论并从中得出结论和建议;

最后,各组向全班汇报各自的调查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通常会以形式上较为生动活泼的表演、多媒体课件、讨论等来呈现相关内容,之后各组均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和评价后再对课题作修改,完成最终的调查报告,从而完成一项案例分析任务。

以上的基本步骤中融合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式教学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最困难的还是好案例的缺乏;以上教学模式的各个阶段、步骤如何更紧密地衔接、更合理地安排,如何弥补案例教学的不足等,也有待继续探索研究。

实践表明,一旦把学生们活动的热情激发出来,结合学习到的文化交流理论知识,他们就能够主动去发现并找出很多中西文化差异的实例,并对它们中的冲突进行分析研究且给出对策和建议。他们会用各种生动的汇报将这种案例——任务教学法的效果表现出来:采用电视对话节目的形式报道“记者”对中外雇员的采访录、小品表演、模拟商务谈判等等。通过对案例主动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学生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作为文化中最深层、相对稳定的一部分,价值观对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起着支配作用。师生分享各组的学习实践成果,相互间进行评价打分,老师最后作点评,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学习研究方法的掌握,也使得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互动沟通得以加强,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4 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鉴于大多数师生都没有在西方国家生活、工作经验,仅靠课本知识去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是完全不够的,而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则正好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弥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跨文化冲突发生的原因,增加对非语言行为的敏锐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待异文化的适应能力,使得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在目前缺乏目的语语境的情况下,文化差异实例分析虽然不是唯一的手段,但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我们跨文化交际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提升,更多、更好的符合我国实际的教学方法一定会不断涌现。

L鼙疚氖俏浜荷涛穹裱г呵嗄晗钅靠翁猓骸渡涛裼⒂镒ㄒ笛缥幕患誓芰Φ呐嘌芯俊罚?011Q010)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Davis.LDoing Cultur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187-217.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4

跨文化英语教学分为五个层次:跨文化的词汇教学(文化意义对比),跨文化社会语言学(文化价值定位),跨文化语篇(内容分析———写作方法,词汇分布),跨文化的正负语用迁移和批判性评价(语言标准———唯英语论和跨文化标准)。前三个层次重点在于语言输入,通过课程学习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意识,后两个层次为语用输出,提高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和灵巧性。针对前三个层次,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跨文化交际的特殊性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不仅是国家间的交流,也包括本土各民族、地区和性别的不同文化交流。案例收集包括外交、新闻、广告、旅行、商务和教育,在实际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分析文化冲突的表象及其原因是案例教学的重点。案例教学的特点:(1)明确的目的性;(2)客观真实性;(3)较强的综合性;(4)深刻的启发性;(5)突出实践性;(6)学生主体性;(7)过程动态性;(8)结果多元化。学习者通过经典案例分析,掌握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了解外国文化的价值观,正确评价中外文化差异,从而能运用所学的语言与文化知识来灵活应付、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各种情况。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检测

为检验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提高实际交际能力为目标,课后作业设计除了传统形式的写作、翻译、大量阅读相关和课后练习,还有音频、视频和文化报告等形式。其中文化报告包括新闻评论(要求要从文化视角来评论),视频为文化习俗介绍(介绍一种当地的文化现象给外国人,或者对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和分析)和采访在中国生活学习的年轻人(主题是外国人在中国所感受到的文化差异)、音频为采访外教录音(是关于文化主题,采访不限题材)。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如何与其他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需要设计针对性强的活动和课程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和发现。以学生自选中国文化主题拍摄视频为例,其内容具体要求如下:(1)虽然目前国内外文化贸易交流活动频繁,但因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外国人对中国非常不了解,结合所学的相关跨文化理论,根据某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拍摄制作5至10分钟的短片视频,生动介绍该文化现象,如某礼仪具体每一个步骤;(2)各个小组负责的主题不能相同,如春节、婚礼、茶道、酒文化、新居入伙等,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背景和兴趣来选题;(3)视频的形式由小组成员创意发挥,模拟某个文化现象,或现场拍摄,注意声音、图像和字幕的配合,非自创内容不能超过该视频的5%。学生的视频作品得到外教们的一致认可,他们反映,的确从这些视频上学到了某个特定中国文化,尤其是在具体的步骤上。学生们用英语把本族文化推销出去,是非常成功的一次跨文化交际。但是在采访活动中,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如何设计采访问题,寻求对象和解决拍摄中图像、声音的问题都给学生造成困扰,文化敏感度、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决定了该活动的成功与否。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5

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在维吾尔人和汉族人在交流过程中,会由于传统文化、民族风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等差异而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分歧、误解、障碍、甚至是冲突。而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我们,将不可避免的涉及跨文化交际。本文将利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借助对维吾尔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化解交际中的一些矛盾和障碍。本文将从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两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列举并分析。

二、语言交际中的案例分析

2.1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语言学家帕尔默也曾在《现代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到“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同时,语言又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维吾尔族中存在着“毒眼致厄”信仰,维语叫“”(毒眼)。所谓“毒眼”是人类嫉羡尤物或忌贤妒能时的心理状态下特有的眼光。相信这样的眼光具有一种邪恶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它常给人们喜爱的事物带来灾祸,招致厄运。②这种“毒眼致厄”信仰的普遍流行,在实际生活中又派生出许多语言禁忌。例如:

案例1:一天,实习学校的维吾尔族女校长带着她的小女儿来到学校,我们看到后,纷纷围过去,看到她的小女儿长的非常漂亮又可爱,我便不假思索地随口说道:“”(这孩子真漂亮);“”(这孩子真可爱);“”(眼睛黑黑的);“”(樱桃小嘴),可是平时和蔼可亲,笑容常在的校长不但没有高兴,反而在我说出夸奖的语言时,却沉着脸小声说了几遍“”。我一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案例1分析:

原来校长所说的“”(给你一石头),意思是表示用石头来回击语言神灵,避免孩子中邪,这样就能避凶化吉,减轻对孩子的伤害。因为汉民族比较喜欢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觉得这是对其父母的的一种赞赏,会有一种自豪感。而维吾尔族特别忌讳夸小孩,尤其是长得漂亮的独生子。我对此文化并不了解,所以才会觉得莫名其妙。

案例2:一天,实习学校校长邀请小李去她家做客,路过一片绿油油的麦田,看到一个维吾尔族大叔站在田边,看景色宜人,小李便想与大叔在麦田边合影,大叔满脸笑容的配合,合影完小李便说道:“大叔,这麦田绿油油的,长的真好,一定大丰收!”谁知大叔立刻停住笑容,转头便离去。小李很纳闷,不知说错了什么。

案例2分析:

咨询校长后,才得知维吾尔族农民非常忌讳别人夸他的庄稼,尤其是长势好的庄稼。他们害怕招致“毒眼”,担心这样的赞美会给庄稼带来灾祸。或许会遭受旱涝等自然灾害,或许会遭到人为破坏而使丰收无望。小李不知此文化禁忌,所以才导致大叔转身离去。

2.2非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人类交际语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而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他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如下案例:

案例3:一次去市场购物,付款时,排在前面的是一个维吾尔族学生,收银员说的是方言,维吾尔族学生听不大懂,于是收银员就用手势把大拇指、食指、中指屈并在一起告诉他价钱,可这名维吾尔族学生还是站在那里吃惊的看着售货员,不明白收银员表示什么意思。

案例3分析:

收银员用手势把大拇指、食指、中指屈并在一起,这是汉语中的数词“七”的手势表示方法,汉族人可以用手势表示从一位到十位数字。而这名维吾尔族学生不知道这些手势的含义,以致这名维吾尔族同学不知所措。

案例4:一次,小戴和同系学姐去看望一位刚生完孩子的维吾尔族女老师,在家中没坐一会儿,女老师的妈妈就端来热茶,走到小戴面前,小戴立马上前帮忙,看女老师已有茶水,便把第一杯热茶端到了学姐面前,但女老师妈妈立刻制止,并放于小戴的面前。小戴解释道:“这位姐姐比我年长些,所以就先端给学姐了。”但女老师妈妈只是笑笑也在不让小戴帮忙,而是亲自把热茶端到学姐面前。小戴顿时觉得尴尬,不知什么原因。

案例4分析:

小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解释过后还是先把茶水给自己,原来,这是维吾尔族尊男的思想,在家中如果没有长辈,同辈的话,饭、茶必须第一个给男性。而汉民族则以年龄为顺序,饭、茶必须先给年龄稍长些的人。

三、讨论与分析

跨文化交际要求交际双方既要注意文化的差异,又要注意对文化差异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相互适应。习俗所涵盖的关于语言使用规则的内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③

3.1建议

3.1.1增加跨文化课程

跨文化课程的增加可以让学习第二语言的同学第一时间接触到跨文化带来的冲突。建议本科阶段开始开设跨文化相关课程,并开展谈论课,就自己遇到的跨文化问题讨论、分析问题,从而更深入的了解什么事跨文化交际。

3.1.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是Hanvey(1979)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理解和承认人类具有各自创造其独特文化的基本能力,社会不同,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各异。提高跨文化意识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首先,要有尊重当地人生活方式的愿望;第二步,深入当地人的生活并取得他们的承认和信任;第三部,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体会当地人的感情;最后做到视其所视,感其所感,到达感情相通和立场转变的理想程度。”

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更要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习俗及其禁忌语,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利地进行语言交际,已达到和睦融洽的关系。

四、结语

正是不同语言在文化底蕴方面的差异常常导致言语行为的语用迁移现象,才会造成交际的理解失误。同时语言交际涉及语言行为,稍不加注意或不尊重对方的禁忌,就很容易伤害对方的情感。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必须提高对禁忌的敏感度,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禁忌习俗。这样才能消除交际障碍和冲突,达成顺利、和谐的语言交际。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

参考文献:

[1]任骋.中国民间禁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4]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

[5]刘纸.语对比说略[I],语言与翻译,1994,(3).

[9]刘彩霞.跨文化交际禁忌习俗文化研究[D].硕士论文2010年.

[10]刘磊.语言禁忌比较[D].硕士论文.2012年.

注解: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6

跨文化意识

一、高职涉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的背景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针对高职涉外专业学生学习了英语语言知识却不能顺利地运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现状.我制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和文化测试卷,调查的具体目标为:(1)了解本校高职涉外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认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2)了解学生现有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测试学生的言语能力、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

1.被试对象。

本次调查以高职涉外英语护理专业一年级099班学生为对象,共45名学生。

2.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

现有的文献中缺少测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量表,因此。我自编了所需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另一部分是文化测试卷。

3.《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的编制。

Kim等著名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三个层面:认知、情感、行为。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它要求交际者具备能够理解并破译不同言语和非言语编码的能力;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它要求交际者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其他文化的态度、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交际障碍的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景中完成任务的能力。我从这三个层面建立了问卷.见表1

我针对各个层面的要求设定了一定数量的题目,认知层面、情感层面为便于被试者理解和回答使用中文,行为层面的题目使用英文。1—6题是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题目:7—10题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题目;l1—15题是跨文化情感能力题目:16—25题为语用能力题:26—35题是非语言交际能力题目。

4.《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英美文化知识测试卷》的编制。

跨文化交际认知层面要求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我参考了胡超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中的社会文化测试卷,测试学生已有知识中对美国和英国的国家历史、地理、人文、习俗的了解程度。

5.调查的实施。

《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和《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英美文化知识测试卷》于2009年10月12日在本校高职涉外护理09级099班实施,测试时间为45分钟,由我担当测试人。测试前明确表明该调查仅用于课题研究.与学生的英语成绩和操行无关,要求被试者坦率,真实回答。

三、调查结果分析

1.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巷结果分析。

(1)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了解程度,40.0%的学生有所了解48.9%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l1%的学生从未接触过。在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后,86.7%的学生认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重要,没有学生认为不重要。从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来看,他们认为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这为开设跨文化交际课提供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2)关于影响跨文化交际积极主动交往的心理因素中,48.9%的学生归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33-3%的学生怕犯错误,24.4%的学生由于内向心理。在造成与英美人交际障碍的原因中,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不了解英美国家文化习俗、不懂跨文化交际策略的占60%以上。可见排除了学生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而回避交往的心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跨文化交际情景试题部分答题情况,我运用了社会科学的统计软件(SPsSV17.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用描述统计列出了调查对象的平均分、方差和得分率,见表2。

其中,在恭维、称呼、男女性别交往差异、接受礼物、看病等题目中,学生的正确率为75%以上。在表达异议、赠送礼物、与长辈谈话、非语言交际、正式书信方面学生得分率低于40%。

(4)英美文化测试卷共20题,我同样采用了SPSS分析学生的分数,见表3。

学生最高答对9题.最低只对3题.平均正确率为29.8%。我在分析学生试卷成绩后,进行了学生个别访谈,学生谈及主要是课外知识中没有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储备,有的常识听说过但记忆模糊,导致不能正确回答。当问及是否对这些知识感兴趣时,学生认为了解英美概况对自己以后从事涉外工作有好处,希望老师能提供帮助。

2.调查引发的思考和教学对策。

本次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说明了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跨文化交际知识匮乏,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持赞成意见,喜欢的跨文化知识传授方式有真实案例教学、文化影片欣赏讨论、与外籍教师面对面交流。

四、基于调查结果制定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拟进行以下教学对策来提高高职涉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真实的案例唤醒跨文化交际意识,系统的理论给予跨文化知识储备。

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内容,从各种本科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教程中选取符合高职涉外专业学生水平的案例给学生阅读思考,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分阶段教授词汇的文化内涵、日常口语交际、篇章结构、逻辑思维、非语言交际、社交准则、价值观等.给予学生跨文化知识的储备。

2.多种课内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跨文化情感体验

在课堂中采用案例分析导人文化背景知识。学生通过情景对话、角色扮演、实例介绍等教学活动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课外推荐学生观看《推手》、《刮痧》、《走遍美国》等文化影视作品,上网阅读原版英文报刊,与本校外籍教师面对面交谈,组成小组帮助其外出购物、游览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加学生课内外的跨文化交际实践。

3.有效评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习。

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习作出有效的多元的评价能够起到激励作用。本次研究中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教学作好记录。给予反馈;收集学生的文化影视作品观后感和网上阅读报刊的跨文化案例,在学生中交流、张贴;设置一个模拟跨文化场景让学生完成交际任务,评价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7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国内,跨文化交际这一跨学科研究,已经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从引进西方理论和研究方法,到结合中国实际多角度探讨学科内涵和外延,“跨文化交际”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关注。至今我国已有几十所大学的外语院系开设了这门课程。注重研究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强调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界内外的普遍共识与具体实践(许力生,2012)。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担负起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任。

目前,从高职高专到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均出现了跨文化交际课程。 笔者通过国家图书馆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进行了统计, 截止2016年6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编写的跨文化交际课教材已出版超过60种。

本文将对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现行教材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课程学习者的需求调查,探究跨文化交际学教材的发展现状,以期为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发展和此课程的教材建设提供帮助。

二、学习者需求调查

语言学家Harmer 1983指出,研究教材的一种方法是看它是否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Breen & Candlin 1987、Cunningsworth2002等也认为,评估教材要考虑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和差异,以及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是否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等。特别是Breen和Candlin强调对教材的评估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首要目标。

基于此理念,笔者进行了学习者需求调查,以了解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课程选用教材使用的实际情况和意见。

(一)调查对象及形式

笔者选取了上海理工大学英语专业2015年秋季选修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学生作为本次调查的对象。学生年级分布为大二及大三,学生共110名。

调查形式为问卷和面谈结合的方式。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同时随机抽取了20名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更详细的访谈。

(二)数据分析

在回收的102份有效问卷中,大二学生42名(占41.2%),大三学生60名(占58.8%)。

1.对教材的总体评价

大部分学生(97.1%)对课程使用教材的总体评价良好,其中选择满意的占59.8%,选择基本满意的占37.3%。

2.课程学习预期及教材内容评价

对于跨文化交际学这一课程应涉及哪些内容,学生的认识各有不同。但能看出一些共性的认识,比如“跨国交际”是学生觉得课程最首要的内容,有86.2%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包含跨国交际。相比之下,对于本应属于跨文化交际学的“跨性别交际”、“跨代(年龄)交际”等内容,学生并未有充分的了解。39.2%的学生认为“跨性别交际”属于课程内容,选择“跨代(年龄)交际”的学生为34.3%。根据后续与学生的面谈了解,造成这一认识的原因有二:一是自身对学科内容认识的不足;二是所用的教材中的内容多为跨国、跨民族交际,对跨性别和跨代交际并未有所涉及。

对于课程学习最感兴趣的部分,学生的选择集中在“交际案例分析”(31.3%)和“英语国家文化介绍”(30.3%)。对于属于课程重点的“跨文化交际基本概念和理论的介绍”,只有19.6%的学生选择。经过面谈也对这一现象有了进一步了解:大部分学生抱着实用性的态度学习此课程,希望能直观感受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希望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学习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就本应是重点的学科概念和理论,学生一致反映选文过长过难,理解比较困难。特别对于选此课程的大二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的限制,这一部分更是难点。另外,学生认为各章节选文的编排过于零散,部分篇章之间关联度不大,很难从中提炼出重点。

3.教材练习及配套资料评价

对于教材的练习设置是否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所帮助这一问题,大部分(74.5%)的学生选择了“有一定帮助”,说明练习的设置对于此类非语言技能训练的课程也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教材是否需要制作配套光盘或网络补充资料,超过半数的学生给予了积极的回应,69.6%的学生认为需要添加此类配套资料,以帮助对重点和难点的分析理解。

(三)学生需求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笔者得出几点对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教材的学生需求:

(1)教材的重点概念和理论性内容应编排得系统化,避免过于零散和前后重复,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和理解。选文应难度适中,重点突出,避免冗长。

(2)教材内容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概念或理论性内容之后,需要相应的案例分析,给予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3)除了教材本身,需要有相应配套的光盘或网络补充资料,以帮助学生自学和加强对重点难点的理解。

三、现行跨文化交际学教材分析

(一) 研究对象选取

经不完全统计,市面上可得的跨文化交际学国内教材中,大部分为2009年和之后出版或改版的教材。故本文在众多教材中,选取2009年以来国内出版的,面向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跨文化交际学教材8本。其中7本为英语编写,1本为中文编写。8本教材中有1本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 2本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

(二)现行教材分析

笔者根据学生需求分析的结果,从教材内容编排、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和练习及补充扩展资料这三方面,对这8本面向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教材进行具体分析。

1. 教材内容编排

根据教材的目录概览, 此8本教材章节编排各有不同,但大都涵盖了一些跨文化交际的主要话题和理论。对于“言语交H和非言语交际”这两个基本概念,8本教材均专门设章节讨论;对于“价值观体系”这一重要概念有7本教材设独立章节讨论; 6本教材专门安排了一整章介绍“跨文化交际能力”;5本教材涉及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这一话题。但是,对于“文化身份”、“性别研究”这类本属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内容,各只有一本教材设章节讨论。这与前面提到的学生需求分析的调查结果相吻合。教材内容编排的倾向性,造成了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学基本内容的认识不够完整。

此外8本教材均直接或间接地选取了国外跨文化交际学经典著作或教材的部分篇章或段落内容。其中选取频率最高的就是Edward Hall的“高低语境文化”(7本教材涉及)和“空间和时间的概念”(6本教材涉及)。但是,各教材的选文难易程度差异较大。有些简介摘选改写的篇章过于简单,同时部分教材从国外专著或原版教材直接选用的篇章过于冗长,对国内本科生来讲阅读难度也较大。

2.理论与实践结合性

8本教材都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中4本是在章节内容安排上体现,理论概念介绍和实际跨文化交际环境分编章节。实际跨文化交际环境涉及的有:社会交往习俗、家庭观、跨文化交际与教育、跨文化交际与商务等。其余教材是在介绍概念或理论性内容之后,附上相应的案例分析,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以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但是某些案例的编写或选取上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案例有明显的“虚构”之嫌,有些案例与之前介绍的理论知识点关联度不大。

3.练习与扩展资料

8本教材均在各章编写了练习,并且多为开放式的思考题。在考查学生对各章节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主观能动地考虑问题,而非机械地得出答案。其中有4本教材附有参考课外书目或网址的建议,利于学生拓展学习,拓宽了自学空间。

但是有些问题编写过于笼统,与章节内容并无直接关系。有些推荐的阅读书目过于专业,难度不适合本科阶段的学生。

(三) 跨文化交际学教材发展现状

基于以上对现行教材的分析,可对跨文化交际学的教材发展现状有进一步了解。

可喜之处是:1.作为英语专业一门较新兴的课程,可选教材越来越多,越来越新;2.多本教材为新版,在旧版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反馈,内容有了更新改进,更适合实际教学,更具时代性;3. 章节的编排基本涵盖了跨文化交际领域讨论的主要话题,涉及了重要理论及基础概念。

同时也发现一些现行教材的缺陷:1.由于一直以来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此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要求描述,教材编写缺乏大纲实质性的指导;2. 教材的原创性不够。大多参考国外跨文化交际教材体系,内容重复度高。3. 未紧跟学科最新研究趋势。缺少较新理论的探讨,与学科本土研究的结合度不高。4. 教学对象不够明确,教学安排不清晰。各本教材语言难度相差悬殊,笼统定位英语专业学生,未指明具体使用对象,如适合哪个年级的学生。8本教材都未给出教学时数、学时安排的建议,不利于教材的实际使用。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和教学在国内的起步较于欧美虽然较晚,但发展却非常迅速。如今这一课程也大多被置于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之中。课程教材从一开始的寥寥数种到现在的百花齐放,充分说明了这门课程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

通过基于学习者需求调查的教材现状分析,发现现行教材优劣并存。对教材发展现状的了解,有助于今后教材建设的完善和提高。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更适合的教材,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更优化教材的使用,仍需我们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许力生.跨文化交际教学断想[A]//庄恩平.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1-11.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8

1 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是在交际能力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们在对交际能力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交际能力是使人有效运用语言的知识和实际上使用这些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使人能有效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1]。Canale和Swai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特定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强调避难点、简化表达,应付交际失误等策略技巧的应用[2];许力生[3]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语法能力和策略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目前,国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聚焦于语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如培养模式及模型[4-6]、培养策略[7-8]、测评体系[9]等。比如,王立非认为外语教学中对于交际策略的运用原则应为既不完全依赖交际策略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不完全排斥交际策略在外语教学中的使用。比如,代礼胜[5]认为对跨文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为树立“超越文化”的意识,形成“相互适应”的理念,以克服思维定式。跨文化商务交际指围绕跨文化商务活动进行的沟通[7]。目前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也集中在教育板块,比如,柳超建[11]在提出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构建中国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及路径。截至目前,鲜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研究,更未见有从社会文化角度对企业层面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进行的实证研究。

2 社会文化情报

能够被五官所感知的即为信息[13],当信息被接收者用来做出某种判定、判断或决策的时候,信息就成了实际意义上的情报,即信息经过分析、综合、解读和评估,被用来减少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最佳答案,经历这一过程后,信息便转化为了情报[14]。根据蒋飞、郭继荣和王宁武[15]提出的社会文化情报框架,全方位的社会文化信息包括静态和动态两方面信息,即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与族群、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五种静态信息和社会热点、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三种动态信息。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跨文化商务交际,根据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特点,笔者将动态部分调整为行业信息,即目标国家或地区的行业需求、行业问题和行业热点。

3 企业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社会文化情报意识与能力案例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9

作者简介:张萍(1967―),女,湖北武汉人,硕士,海军工程大学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

一、理论综述

语用失误的研究一直以来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Thomas认为“只要说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或认为应该为听话人所感知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1] (PP.91-92 ),并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 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两大类。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展开了不同层面的研究,例如一些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定义语用失误(何兆熊,1995;何自然,1998),语用失误被普遍认为“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使用错误(performance errors),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2] (P.131 )。就其产生的原因而言,语用失误是指人们脱离特定的交际语境,违背目标语(target language)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说话者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而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的语言运用中的失误。

尤其是近年来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研究已成为语用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学界继续探讨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现有文献中,有对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非言语交际语用失误的研究(周芬芳,2006)、中西文化礼貌用语比较语用失误分析(段三伏,2010)及企业跨文化交际英语语用研究(李晓琴,2009)等,这些研究结合跨文化交际语境的构成和特点,通过进行文化对比,从根本上分析了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对于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减少交际失误具有重要意义。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来自中东的Muhammad Ali,出差到美国洽谈生意。美国公司安排了Smith接待。两人见面后,彼此寒暄交谈。不到一会儿,Muhammad Ali就开始觉得很纳闷,因为他发现每次他开口谈话的时候,Smith就一直往后退。Muhammad Ali怀疑Smith没有什么诚意,因此变得不愿意主动开口。

在这个例子中,Muhammad Ali和Smith的交际问题在于非言语交际行为失误,双方对于面对面交际中合适的距离没有共同的认知。一般来说交际距离包括亲密距离(intimate distance)、个人距离(personal distance)、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及公共距离(public distance)。在不同文化中,人们的体距感是不一样的。在阿拉伯国家,人们普遍认为说话距离越近关系越好,然而美国人却认为少于一尺半这个距离就会感到受侵犯。通过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判断,Muhammad Ali认为Smith缺乏诚意而不愿开口,从跨文化交际语境的角度来说,Muhammad Ali不断往前靠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很快“被内化为当时语境要素的一部分,参与当时的跨文化交际,而交际双方对这一非言语交际行为有截然不同的认知解释,从而影响了下一轮交际”[3] (PP.167-169),最终使交际受阻。 不难看出,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造成误会,这种双语文化差异造成的语用失误属于社交语用失误。

(案例二)A: You have a nice one - room apartment .

B: Yes. The rent is expensive. It is a burden.

A: Wang, you decorated it very beautifully, and you really did it very well.

B:Oh,no,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improvement.

这个例子说明虽然礼貌原则是大家共同遵循的语用原则之一,但是不同民族表达的方式完全不同,中国人在受到对方称赞时往往表现得十分谦虚,有时甚至贬己尊人;而英语民族的人在受到称赞、夸奖时会很乐意地说“Thank you”。当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外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否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以交流失败而告终。

按照中国的传统,人们往往不希望在别人之上,常根据自己的情况对他人保持一定程度的谦卑,这与西方社会提倡个性的价值观迥然不同。正如Leech(1983)曾指出:语用原则基本上是共有的,但是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却由于文化的不同而相异[4] (P.132)。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包括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六个准则。尽管礼貌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但因文化的不同而表达上有所差异。可见双语文化差异是造成语用失误尤其是社交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

(案例三)A:王书记,您吃饭了吗?

B:刚吃过了。你呢?

A:吃过了。您这是要到哪呀?

B:我去一下医院。

这段对话在中国再平常不过,而在外国人看来完全不可理解。不同文化对于隐私这一概念理解不尽相同,比如中国喜称主任、书记类,老外听起来非常官僚,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讲究实效。在不同文化环境中,隐私的表现方式和程度都有所不同。“隐私是人们允许接触某一自我或其群体的选择的控制机制(a selective control of access to self or to one’s group),美国人使用物理环境来调节;而中国人习惯把情感和态度当作隐私,从不公开发泄出来,并用心理机制来调节”[5] (P.238 )。

三、语用失误原因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同一轮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被激活的语境要素越是相同,关联性就越大,彼此沟通所需的推理也就更少,交际也就越成功。造成交际困难,甚至终止、失败的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

(一)不同民族心理下的思维方式差异

西方文化源于古代希腊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而中国文化是在儒家伦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西方在民族心理上存在巨大差异,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差异导致中西方思维模式不尽相同。这种思维模式带来的文化惯性常常导致交际中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会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造成语用失误。

(二)不同文化观下的语言规则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 影响交际的原因除了语言本身外, 还有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差异。 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行为规范也各不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就难免会出现冲突或误解,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用自身所在文化的行为规范来判断对方行为的合理性,因而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糟糕的结果。

(三)不同语境下的交际技巧差异

东西方不同性质的文化决定人们交际系统的整体差异性,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答模式、语用原则的运用、非语言行为各异,跨文化交际语境下语用失误的原因包括语汇层面的失误、语用原则的误用以及文化感知力的缺失。在很多情况下,语言错误与语言本身有关,而语用失误与语言的实际运用技巧相关。

参考文献:

[1]Thomas.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 Applied Linguistics,1983,4(2).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 [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10

一、直接介绍,对英语文化形成系统的认识

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通常采取直接介绍法,即根据教学需求,直接介绍某个知识点,通过全面、详细地剖析,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教师就必须适时地对相应教学内容进行直接介绍,确保学生真正了解了英语文化,从而为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提供充分保障。例如,以“green”(n.绿色;青春;adj.绿色的;青春的)和“blue”(n.蓝色)为例,学生脑海中对这两个词汇的既定印象为“greengrass(绿草)”“bluesky(蓝天)”。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不同国家语言文化的差异,可以引导学生对实践中两个词汇的应用进行解析。教师:greenwithenvy是什么意思?(学生猜测英语单词的意思,尝试对语句进行直译)学生:因为嫉妒而脸色发青。教师对学生说出的答案不置可否,反而让学生从书面语言角度再次尝试分析语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语句进行了分析,明白了“green”在这个语句中表示的是嫉妒的程度,所以应该是非常嫉妒,而不是在人们嫉妒的时候脸色真的会发青。这就是语言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blue”表示情绪,学生列举如下:学生1:Interferingin-lawsaretheprimesourcesoftheblues.(喜欢指手画脚的姻亲最让人头疼。)学生2:I'mfeelingbluetoday.(我今天的心情不好。)学生3:Hecanwritemeletterstillhe’sblueintheface,I’mnotgoingtoreply.(任他没完没了地给我写信,我就是不回信。)由此可见,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根据语言差异,表达出正确意思,这也就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了。所以,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直接介绍法的作用,对知识点进行全面、准确地解析,确保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对照比较,加深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对照比较的教学法,即将相似知识点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理,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可以采用对照比较法,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比,将学生熟知的文化与外国文化进行对比。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正明晰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对学生学好英语,甚至应用英语,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现以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Unit1Thisisme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涉及的词汇比较简单,学习难度不大。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发掘英语词汇,加深对英语文化形成的理解。例如,对于“name”(n.名称,名字;姓名;名誉)这个单词,教学过程如下:教师:李晓明,请问他姓什么?名字是什么?学生:姓李,名晓明。(教师继续提问,引入话题)教师:TaylorSwift,这个人的姓是什么?名又是什么?学生:Swift是姓,Taylor是名。教师:那么同样是姓名,中国人的姓名和外国人的姓名有什么区别?学生:中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而外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后名在前。教师通过揭示英语文化差异,让学生对英语文化形成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将学生熟知的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对比,能使学生对文化差异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有效避免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逐步实现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案例导入,彰显跨文化交流的作用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还可以采取案例导入法,即根据英语词汇,导入相关的语言背景或语言习惯,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避免学生在英语交流中出现错误,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适当导入教学案例,能够充分彰显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where”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个经典案例:在一次商务谈判活动中,谈判双方都带了翻译人员,当外方夸赞中方负责人的妻子长得漂亮时,翻译人员将中方负责人表示谦虚的话“哪里哪里”直接翻译为“whereandwhere”,而外方的回答则是“everywhere”。原本是一句表示谦虚的客套话,但由于文化差异和语境不同,造成了交流障碍。此类情况屡见不鲜,这充分说明在文化差异背景下,语言交流也存在差异。要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了解英语文化。初中英语教学中,适当导入案例对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将实际案例导入课堂会更有说服力,可以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差异,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充分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大环境下,掌握更多种语言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保障。英语是一门普及率比较高的语言,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要注重英语语言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以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从而真正实现英语词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程华.英语词汇学视阈下的跨文化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5).

[2]徐颖卓.从外语教学到外语教育的转变———关于如何提升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效率的研究[J].才智,2013(29).

[3]裘晓青.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初中英语课堂模式初探[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4(19).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11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对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国际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日渐重视。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除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外,还要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教育部最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要求将跨文化交际列为主要内容;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4)则明确规定了英语教育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在以上3种大纲的指导下,跨文化能力成为了外语人才,尤其是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2012年,跨文化研究正式列入外国语言文学下列的二级学科目录。跨文化交际课程主要讲解中西文化纵论、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语言运用与文化差异等内容,在我国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史。目前,大多数英语专业都设置了跨文化交际课程,部分大学英语也开设了后续课程。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信息网络所具有的不受时空限制、信息量庞大、互动性强等特点,极大地丰富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内容与活动,提升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构建的案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高校。结合我校的网络信息特色,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积极探索如何结合信息化网络平台推进教学改革。本课程以多媒体与网络为支撑,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小班化、互动讨论式课堂,将课内讲授学时压缩1/3左右,用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合作学习等环节。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实践一体化建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另外,构建新型评估体系,扭转传统考试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局面。

1.课堂教学模式

多媒体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学生与教育资源(课程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都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平台下跨文化交际课程课堂授课模式的特点是,依托多媒体和网络,让学习者最大程度地学习和体验各种不同的文化;教师组织和指导学习者进行跨文化学习和交际体验,并引导学习者进行讨论、反思,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达到培养学习者与不同文化群体进行交际的技能目标。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习资料的互动是整个课堂的核心所在。

在课堂上,本课程充分利用电子教案、多媒体资源与网络资源,结合围绕小组活动展开的任务型教学法、关键事件分析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等三种主要教学方法,多维度、多视角、多模态地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促进学生跨文化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例如:任务型教学法要求学生以网络为媒介收集跨文化交际真实案例,同时借助国际互联网走进真实的话语场景、积累跨文化体验,并且以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的形式与同学、教师就案例和疑问在课堂上交流分析,最后结合所学理论和知识以及课堂讨论,对自身的经历和体验进行反思,撰写“跨文化学习日记”。布置任务―实施任务―课堂讨论―总结反思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强化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和情感理解。此外,多媒体与网络资源具有生动形象、真实直观的特点,它们与任务型教学法、关键事件分析法和体验式教学法融合,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2.课外自主学习

多媒体和网络还大大扩展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把跨文化交际的课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使跨文化的学习向着超越时空限制的自主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本课程以我校省级外语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与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合作,同时融合海外高校的教学资源,强化课程的网络信息化特色。其一,将课程制作成“微课程”,寻求和海外高校等同类课程建立合作关系,形成跨国网络微课程资源的互享,实现课程国际化。其二,本课程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国际网络跨文化交际圈,利用博客、E-mail、网络论坛等形式促进课程学生积极结交海外不同文化的同龄人,以更好地体验不同文化的异同。要求每位学生记录过程,撰写心得体会,总结跨文化体验。其三,在新浪博客建立了跨文化交际学网站,运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所需资料,包括课程大纲、课程回顾、课程知识要点、上课电子教案、视频材料、推荐阅读书目、电子图书、自主学习阅读材料、跨文化案例数据库及跨文化交际相关网站的链接等学习资源。教师还通过该平台给学生公告、布置作业、讨论相关话题、提供反馈等,是师生以及学生间课外互动沟通的主要渠道。同时,网络作为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它所提供的跨文化学习素材不仅内容真实丰富,还不断更新变化、具有动态性,有着传统教材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这样的网络教学环境扩大了教学辐射面,能及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且增强了学生学习异国文化的兴趣,大大优化了教学环节。

3.新型评估体系

培养跨文化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核心,但跨文化能力本身的主观性和复杂性导致文化测试和评价的设计和实施极为困难,不论是定量或定性的测试法都很难达到客观、公正和有效的评判标准。本课程在经过多年探索后发展出了以网络平台贯穿始终的“课外跨文化体验报告”、在线跨文化能力发展评估体系、“跨文化学习档案”三维一体的新型评估体系,旨在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该评估体系中过程性评估和期末考核两者比例为6:4,其中过程性评估(60%)包括上课出勤、课堂表现和参与网络论坛讨论情况(10%);课外跨文化体验报告(20%),即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外通过亲身经历或国际互联网进行跨文化(跨国)交往,记录过程,撰写心得体会,总结跨文化体验的感受和收获;在线跨文化能力发展评估体系(IDI)(30%)。本课程引进跨文化能力发展评估(IDI)在线测试体系,建立跨文化能力测试网络平台。该评估体系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Hammer与Bennett教授开发,在全球有30多个国家的10,000余人参与了测试,一系列研究表明该测试工具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IDI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使用课程前、后对照研究方法评估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发展阶段,能比较科学地评估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有效性。期末考核(40%)来自于跨文化学习档案,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媒体、网络或现实生活收集跨文化事件、个案,通过不同的跨文化体验,逐步积累建立自己的“文化档案”,定期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分享,并讨论、分析背后的文化因素。期末将平时的积累归纳上交,教师根据“档案”的质量和数量给分。

4.课程效果评估

本课程还引入悉尼大学的课程评估体系,对教学情况进行测评。该评估体系共12项,每项最高分为5分,这12项内容分别为:(1)课程内容及目标明确;(2)教学令我的学习有效率;(3)技能得到提升;(4)作业量;(5)评估体系能帮我巩固知识;(6)对所学专业的贡献;(7)对学生反馈的反应;(8)师生交流;(9)提纲准确概括了内容;(10)评估体系效果;(11)学生小组合作;(12)对课程总体满意程度。该课程评估体系与我们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核心理念和整个课程体系的架构是高度吻合的,因此能够有效检测课程各个环节的实施效果,有利于教师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实现教学目标。

三、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对教师的新挑战

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授课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推动者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首先,他们需要具备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课程设计能力。其次,他们要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实施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组织各种活动、准备各种素材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巧妙结合多媒体和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和长效学习能力;对学生课内外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问等及时进行反馈并给予合理的指导和点拨;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设计和组织科学的测评方法等。因此,面对新的教学环境,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实施高效教学。

四、结束语

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强调多媒体与网络平台,全面促进了教与学的重新整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得到强化;互联网把学生从传统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在国内语言和文化相对单一的环境中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的契机和学习材料,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新型的过程性评估和在线评估体系起到了促进教与学的作用。这一课程体系还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以实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12

“全球化能力”这一概念能很好地解答了以上问题。2016年5月14日,经合组织向七国教育部长提交了一份题为《面向包容世界的全球化能力》(Global Competency for an Inclusive World)的报告。该报告首次提出了“全球化能力”评估[1]。经合组织计划将该评估纳入2018年PISA测评,评估学生的“全球化能力”。

一、全球化能力的定义

全球化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学习目标,可被分解为一些独立的、可测的学习目标[2]。经合组织将全球化能力的宏观范畴解析为“维度”,每个“维度”包含不同“成分”。经合组织指出,全球化能力是指能够批判地从多角度分析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的能力;是能够理解差异如何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感知、判断和想法的能力;是能够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以开放、适宜、有效的方式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的能力。“开放”表示的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对他人看法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以及与他人接触的意愿;“适宜”指人们因当前情境下的交流是按照所期待的文化规范进行而感到的满足;“有效”意味着人们在交流中能够达成他们的部分目标。

按照此定义,全球化能力有着多重维度,包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有效、相互尊重关系所需的三个维度:知识和理解力、技能、态度。因此,全球化能力所指代的内容既包含多种认知因素,又包含多种非认知因素。

二、全球化能力评估的维度

全球化能力的习得是一个终身的过程[3]。对于15岁学生,PISA建议从以下维度对其全球化能力进行评估(见图1)。

第一个维度是知识和理解力,指个体应具备相关知识和理解能力,应对全球化和跨文化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第二个维度是技能,代表个体为实现特定目标应具备的复杂的、组织良好的思维或行为能力,包括能够分析并进行批判性思考,以核对、评价信息与价值;能够与他人进行适当有效的沟通;能够理解他人的想法、信念及感觉,并从他人的视角看世界;能够调整自身思维、感觉或行为,以适应新要求和新环境。

第三个维度是态度,指个体在实现某个目标过程中所秉持的心态,包括对其他文化和国家的开放态度、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态度、全球化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

态度基于价值观而形成。价值可定义为个体对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持有的总体信念。价值观超越具体的行为和语境,能够影响个体的态度、判断和行为。在全球化能力框架中,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文化多样性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差异、相关信息,也是他们做出明智判断的重要参考之一。

三、认知项目测试内容和方式

2018年PISA测评旨在建立一个独立的复合量表来测量学生运用知识理解、认识关系和观点,以及批判地思考特定目标或跨文化问题的能力。该量表将主要建立在全球化能力的认知项目上,包括全球问题的知识和理解力、跨文化知识和理解力、分析和批判性思维三方面评估内容。知识、理解和批判性思维是紧密联系的,构成了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能力[4]。经合组织提倡用新建立的复合量表来测量这三个成分,测试时间为1个小时,平均分为500分,标准差为100。

(一)全球问题的知识和理解力

全球问题的知识和理解力意味着学生要熟悉一些跨越国界的重要问题(如气候变化、移民、贫困等),以及能够理解全球范围内的问题、趋势、体系的相互关系。

在全球化知识领域,尽管学生能接触适量的信息,但若仅仅被动地汲取这些信息而不理解其深层意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容易对其产生误解。

全球问题的知识和理解力无法仅靠事实性知识获得,还要通过发现不同信息的意义及它们间的联系而习得。较强的理解能力表现为灵活的思维,以及良好的学习、组织知识的能力。这种学习和组织知识的方式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认知方式。

(二)跨文化知识和理解力

跨文化知识和理解力可定义为学生对于跨文化交流和相关文化的知识和理解,包括关于自身文化、其他文化,以及各文化间异同的知识。作为理解他人的视角之一,跨文化理解能够帮助人们区别特性和共性,以及在跨文化语境下理解不同观点间的关联方式[5]。理解其他价值观,可以深化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接受它们。[6]

(三)分析和批判思维

分析思维是指运用有逻辑的、系统的和有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理解文本每个要素的意义的能力,以及审查这些要素间的联系和差异的能力。

经合组织将在2018年PISA认知评估中通过让学生解决相关跨文化问题,评估学生运用知识、选择观点、分析和评价技能的能力。该评估内容包括各种需要不同种类知识和思维过程的任务。评估框架最终将会按照内容领域(如身份、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情境(如校园关系等),以及需要的主要认知过程(如分析和批判思维)将任务进行分类。典型的评估单元会将一些案例作为题干,包括主要测试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理解能力的多项选择题,还包括让学生根据题干中的材料、知识或经验做出回答的开放性问题。

一些研究案例在际化课堂中经常被用于教学。以案例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有逻辑地、系统地进行思考[7]。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案例研究,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学会处理现实问题。此外,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能够激发学生与每个案例相关的多种观点。案例研究分析也给学生提供了在评价争论中整合一般知识、技能与具体学科知识、技能的机会。[8]

通过分析学生案例研究的书面作答情况,可以获得学生对全球化、跨文化的理解力和分析技能的发展程度。案例研究应优先选择15岁学生熟悉的情境和题干材料,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测试项目。例如,一名14岁的秘鲁土著学生用古老的方言唱著名的歌曲,进而成为网络名人,而这种古老的方言在秘鲁一直遭受社会歧视。研究者可据此设计开放性问答题目,让学生思考这位少年积极保护本族语言和文化的动机,而相关多项选择题可以测试学生能否理解语言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的作用,以及主流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间的竞争。

四、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教师培训,增强教师的全球化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全球化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全球化能力。因此,在教师培训中,我国应增加有关全球问题、跨文化的内容,帮助教师跟进国际发展趋势,树立国际化理念。通过专题讲座、在职进修、出国培训等形式,拓展教师的国际视野,让教师了解世界各国文化,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在沟通与相互交流中丰富、发展自身的跨文化知识与能力。

(二)加深学生的全球问题意识和对全球问题的理解

全球问题主要涉及国际制度、主要历史事件和趋势,以及与全球主题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如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健康(例如流行病)、人口增长、移民、空气污染、国际冲突、贫困、人口老龄化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思考、辩论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关注全球问题, 逐渐认同人类的普遍价值。

(三)补充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理解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指出,“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为此,学校可以加强外语教学,开展跨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差异,促进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加强与社会文化团体的联系,邀请社会文化团体到学校开展各类文化演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推动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如跨国交流访学。

(四)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全球化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文本、多媒体技术提供跨文化交流案例,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讨论中逐步意识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性,进而学会尊重、包容不同文化;尊重他人,学会倾听不同观点,学会参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观点。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色,让其更深入地体会不同文化,学习如何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和合作。

参考文献:

[1]OECD.OECD Proposes New Approach to Assess Young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Global Issues and Attitudes toward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olerance[EB/OL].http:///pisa/aboutpisa/Global-competency-for-an-inclusive-world,2016-05-04.

[2][3]Deardorff D. K. Some Thoughts on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EB/OL]. https://illinois.edu/blog/view/915/113048,2014-05-15.

[4]Bok D. 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 A Candid Look at How Much Students Learn and Why They Should be Learning More[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跨文化交际案例及分析篇13

一、互联网环境下国际市场营销的变革

国际市场的形成得益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国际市场营销重点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和营销活动,其中通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互联网技术的商用给营销活动带来契机,尤其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普及、应用,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模式、生活习惯等多个领域,对于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更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互联网跨越了传统国际市场“地域”的界限

传统的国际市场是以地域划分的区域市场,一般是地缘和文化接近的相关区域,由政府强力推动,贸易保护主义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形成的。政治性、地域性、条块性明显,真正的意义是对内的开放性和对外的保护主义。“信息传播无国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市场格局的地域界限,基于网络空间形成了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在这个类似于“虚拟空间”构建的市场里,供需可以更好地对接,基于经济而非政治可以在营销领域进行更好地合作和交流。在这个市场里,供给和需求可以无限可能地对接,可以无视地域而进行交流,对国际市场空间进行了无限的放大。

(二)互联网使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市场更加具有“沟通性”

国际市场营销的难点之一是跨地域、跨文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习惯、政治和法律等环境,使得彼此的理解和共识很难达成,归根结底,这是学习、沟通的不方便、不充分产生的结果。互联网为跨地域、跨文化的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充分的学习和沟通平台。一方面,互联网的工具性、平台性应用为跨越地域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如百度、谷歌、facebook、微信、微博等工具和平台的运用,可以为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便利。这种平台型软件的运用,融合了传统的信息和语音功能,也具有现代即时性、互动性特点,还能帮助进行及时的查阅和学习,为跨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在这种学习和沟通的基础上,在更深层次方面会形成基于业务领域、专业特色和兴趣主题的各种群体,在这个基于互联网空间的群体中,可以更加深入地交流和学习,甚至一些商业沟通也在这样的基于网络的沟通中进行。

(三)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手段使国际市场营销更加丰富多彩

互联网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互联网工具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运用。如企业网站、电子邮件、搜索引擎、微信微博等即时通讯工具、论坛等社交工具软件等,通过这些工具和软件,营销人员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基本信息查询、市场调研、商务沟通、广告促销等多项市场营销活动,把这些具体的工具与传统的4C、4P、4R等营销策略结合,这些新兴的互联网工具与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的结合,在发展传统市场营销工具和策略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如微信、搜索引擎、网络病毒、网络广告等新的营销模式。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工具,企业创造了新的商务模式。市场营销是企业基于国际和国内市场进行的企业战略和策略性活动,属于管理学的范畴。互联网在促进传统营销创新的同时,形成了很多新的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模式,从而在战略方面形成了营销引领创新的局面,可以说,这是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的一种变革和适应。如有的企业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和营销模式,实行了全方位的互联网渠道模式,如韩都衣舍、我的百家、梦芭莎等企业,摒弃了传统的专营店、百货等渠道,深入挖掘互联网渠道,所有的产品和渠道都是基于网络开发;也有的传统企业实行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即在传统渠道的基础上,开发网络渠道;有的基于互联网工具的营销手段,形成了新的商务模式和群体,如微商等。

(四)互联网使得国际市场营销的内部管理更有效率

互联网不仅在外部市场开拓中发挥作用,在国际市场营销内部管理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借助互联网优化工作计划、生产工艺和采购流程等,尤其是在企业营销工作和内部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及人员和销售管理等方面,互联网使得管理更有效率。

二、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国际市场营销是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相关经济和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本科和研究生相关专业中均有开设。课程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实践性和艺术性的特征。课程用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实战经验,使学生具备国际市场营销策划的能力、国际市场研究能力、制定国际经营战略、选择国际目标市场并进行市场定位能力、进行国际市场产品、定价、分销、促销决策等方面能力,提高分析和处理国际市场营销问题的综合能力。互联网环境给国际市场营销带来了变革和契机,在教学工作中要把这种思想和背景贯穿进去,从内容方面完善国际市场营销的体系。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方面,结合课程特色,采用案例教学比较好。

(一)案例选择

按照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建议选取3—5个案例,案例要分别覆盖国际市场的环境分析、国际市场机会评估、全球的营销战略等方面的知识点,案例的选择注意经典性和创新的结合,尤其在营销战略策略部分,要更加注重互联网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方面的引导和分析。

(二)案例教学方式

1.角色转换。案例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教练、培训师的角色,负责引导和启发,学生负责讨论和分析。

2.以归纳式为主。知识点蕴含在案例中,每个案例中蕴含的知识点的覆盖性要强,在阅读和分析案例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学、讨论的方式对知识点形成基本的认识,让学生从案例中体会、归纳、总结和升华知识点。

3.分析能力的提升是重点。与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式教学以探讨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对前沿性问题的关注和分析能力的提升。因此,知识点不是案例教学的最重要内容。

4.问题导向。好的问题比结论更重要,案例教学中,问题导向是一种应用性学习,一边用一边学,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先学习后应用。在学习中遇到新的知识点,启发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使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性学习。

总之,在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过程重于结论,重点在过程中的自学和启发式教学,案例结论本身并不重要。

(三)过程设计

选择案例—确定知识点—设计教学方案—布置阅读—课堂讨论—过程控制—归纳总结。

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案例,尽量选择有实践调研的一手案例资料,并进行精心设计。

2.确定案例中需要学生掌握、分析和归纳的知识点,每个案例从不同的角度能够容纳不同的知识点,但是要明确课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3.方案设计。设计好问题和顺序,以及提问的时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

4.提前阅读。学生需要进行提前的阅读和准备工作,有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在课堂进行。

5.课堂讨论、过程控制。学生在围绕知识点讨论时,一个案例可以引发多种模式的思考,在发散的案例中,需要进行过程控制。

6.归纳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回归于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学习,另一方面,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