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实用13篇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1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结构,同时也是语言系统赖以生存的一大支柱。所以词汇的文化差异也能足够体现出两方文化的差异,从而验证不同文化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例如,在我国“龙”是吉祥如意的图腾,而在英语中,dragon代表的是邪恶,集中体现的就是在旧约圣经中提及的恶魔撒旦,被邪恶化为恶龙。甚至有的地方翻译有泼妇的意思。如果在进行商务翻译中,不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详细对比,就会大大影响两者间的交流。在颜色上,也会因为一些认知上的差异,导致商品在销售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差异。例如“蓝鸟”汽车,虽然是世界知名品牌,但是蓝色在中国人的心理上总会想起忧伤,那么对于蓝鸟的理解,或许就有了忧伤的感念。在北美,BlueBird指的是当地的一种蓝色鸟类,象征着幸福,所以英国人在驾驶蓝鸟汽车的时候,就以幸福为取向,从而觉得开这一种汽车犹如乘坐幸福一样。所以在应对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双方的文化差异,这样才能够有效地翻译出其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2)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

一个人如果对翻译的文化背景没有足够的了解,就不能够精确进行相应的翻译。举一个我国古代和现代的差异,在辛弃疾《破阵子》中,有一句诗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里的八百里,初读都会当做是指距离,但是这里是借指牛,因为谢灵运有牛名曰:八百里。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文化背景,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完成相应的精神风貌再现。广东人有忌讳,不喜欢“狮”,因为口音重,和“死”相同,所以常有人误念做“死”。当“金利来”在广东刚起步的时候,因为译作“金狮”,导致了长时期的滞后。所以后来,才用音译“金利来”作为主要的商标。这样对华人来说,体现了一种招财的心理,从而得到了广泛的欢迎。所以在进行商务翻译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文化的背景,从而有效地进行商务活动。

(3)思维模式

在不同种族之间的言语翻译过程中,因为民族的心理历史沉淀,以及其在生活中的思维模式有所差异,所以在相应的翻译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英式思维和华人思维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的追求不一样,对美的认知也不一样。主要的因素就是两者的生活背景不同,这就导致了双方的语言结构不同,乃至思维方式也出现了不同。在思维的承受力度上,也会有相应的偏差。

(4)环境因素影响

生活的态度不同,文化背景也不相同,其根本原因是生存环境的不同。在应对不同的环境因素影响下,我们也应该对其中的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价值取向分析,从而有针对地进行相应的翻译说明,带动跨文化的交流。

2针对商务翻译问题所采取的相应策略

(1)重视文化的背景学习,提高跨文化交流的精确度

我们在商务英语的跨语种交流中,应该认识到两者文化的差异性,做到及时地传达最精确信息,这就要掌握词汇、阅读以及相应的翻译技巧。在应对不同的翻译实例中,应该针对语境进行相应的转换,将文字和语言中的最根本问题进行交际翻译。

(2)多读多练,培养外语思维

翻译是一种双语活动,如果汉语不过关,则无法准确地将英语文章翻译成汉语文章。张培基先生曾明确指出,翻译之所以困难,不是因为外语多难、多复杂,而是母语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才会出现很多句子无法用汉语表达。商务翻译不仅仅是对外语的理解,也应该加强对母语的理解,这样才能够较好地进行相应的翻译。

(3)重视意境,提高翻译技巧

在中英文句式中,被动结构的形式,就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中所注重的问题也不太统一,所以语言侧重感也会有所偏差,那么翻译出来的意境也会出现相应的不同。在汉语文学中,被动句式一般都有自己的明显特征,例如“被”“受”等,但是在英文中,却没有这些词汇,它们往往只是依靠动词的后缀来完成这一工作,所以在进行被动句式的翻译中,我们就需要为其添加一些我们语言的特征来表达它们的原有含义。在感受两者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中,也可以进行相应的特色对比,这样也能够较好地完成相应的交流,从而保证其要表达含义的精确。这样在意境的体验中,也能够较好地培养自身的语感。在商务翻译过程中,也不仅仅是针对英语而言,其实质上是人与人的跨文化交流,这就要求双方要互相沟通,从而保证双方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其语境也基本上是吻合的。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2

跨文化商务谈判,是一种为了达成协议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谈判人员之间进行的交谈、讨论、阐述乃至质疑、争辩的过程。谈判的任何一方在与对方合作的同时,都力图赢得最大利益。因此,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过程中使用有效的谈判策略是必要的。接下来,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探索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言策略。

2.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过程中坚持礼貌原则,做到不伤害对方的面子

礼貌原则策略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过程中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礼貌语言策略能增加谈判人员之间的信任度,提高谈判中的自觉性,增加谈判成功的机会。通过礼貌原则策略,用一种柔弱的或有节制的词语轻描淡写地表达思想、想法。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礼貌原则策略在社会生活的许多地方都广泛应用,尤其是日常交际中。

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过程中,维护面子与自尊是一个非常敏感并且重要的问题。根据众多的跨文化商务谈判实际案例能够发现,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过程中,一旦其中的一方认为自己丢失了面子,认为自己丧失了自尊心,那么,即便双方之间的交易再怎么好,也非常容易造成不愉快的局面。因此,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尽量不要伤及对方的自尊心,尽量让对方感受到我们是非常尊重他们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我们和对方之间进行更加深入、更加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具体来说,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认真倾听,多听、全听、恭听,与此同时,进行恰当的复述和提问,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该结合我们自身所了解到的情况,对于谈判的内容加以归纳和总结,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便更加深入地掌控对方的实际目的,做到在考虑到对方的自尊心的同时又能够保证谈判的顺利进行,确保商务活动的有效开展。

3.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过程中注意说话的语速、语调和音量

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过程中,谈判双方之间的语速、语调和音量都会直接影响到谈判内容的表达形式。因此,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过程中,谈判人员尽量应该平稳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能够着眼于谈判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并且采用扣人心弦的语调,来推动谈判的正常进展。与此同时,在特定的场合下,谈判人员也应该借助于改变语速这种方式来更加有效地引起对方的注意,让双方都能够准确把握谈判的目的和内容。

4.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过程中保证语言具备浓厚的感彩

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过程中,融入了一定的感情因素的语言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感动人,达到以柔克刚的良好目标。在特定的场合下,单纯的摆事实、讲道理可能会不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在交谈的过程中融入感情因素,能够做到以情感人。具体来说,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过程中,谈判人员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采用不同的语气,同时,要加强相互之间的眼神交流、不断变换交谈时的面部表现,从而更进一步加强双方情感的交流,推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5.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表示同意的语言

只有灵活运用表示同意的语言,才能够及时、合理地来对于对方的观点表示认可,保证谈判对方能够更加乐于和我们进行沟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谈判双方的心理距离,并且保证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良好氛围。另外,在跨文化商务谈判的过程中,一定要牢牢记住谈判对方的名字,不时地称呼对方,从而让对方感受到认同感,最终取得更加良好的谈判效果。

6.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索了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言策略。为了确保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言策略的成功,需要谈判人员充分发挥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充分运用自身的智慧和才华,更加有效地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黄步苑.中西交流方式差异与国际商务谈判[J].商场现代化,2006,(13).

[2]刘辉.商务谈判中的技巧应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05).

[3]杜国荣.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技巧与应对策略[J].企业活力,2006,(03).

[4]余秋平.论低调陈述——商务谈判中的一种礼貌语言策略(英文)[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6,(02).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3

一、跨文化交际概述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讲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或者如何得体地去交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指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差异,尤其是中国和欧美国家的文化差异。在跨国公司交往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差异容易导致交际失误,引起冲突,对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产生不利影响。中国同亚洲地区的国家,如韩国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因为这些国家与中国同属东方文化圈,所以在文化取向和交际规范方面有很多相通的地方。2.交际形式的多样化。在跨文化交际中,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是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语言符号如电视、广播、报刊、广告等传播方式;非语言符号如一些画报、实物、影像或者演出等形式。当然还可以包括其他一些形式,国际文化博大精深。3.交际中语言统一。在跨国文化交际中,假如一方使用的是第一种语言,另一方使用的是第二种语言,那么交际是无法进行的。所以,在交际中,可以选择使用同一种语言来交流,如中国人和美国人交谈,可以选择使用汉语,也可以选择使用英语,这个交流环节中不需要翻译,以保证交流正常进行。4.交际中注重沟通效果。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产物。这种产物不是说只要把对方的语言学好,就没有语言沟通障碍。其实这是个误解,人们过去把沟通看作会表达就可以,其实在跨文化交际中,让对方真正理解到你所要表达的问题才是成功的交际。沟通的目的是在于让对方理解你的意思,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跨文化交际产生的背景

科学技术突破性地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和人类的生活方式。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促使各个国家间在政治、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外交其实就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尽管现代科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但是却无法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社会习俗,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而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语用规则等,这些因素也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潜在障碍、低效率的沟通,甚至因为误解而导致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为了适应当今日益频繁的国家之间人际交往需要而存在的。现在也有很多高校和企业研究这个课题,可见文化交际对企业和国家的交往影响之大。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不仅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究,还要注重实际的应用探究,这样才能使跨文化交际更好地为跨国公司、国与国之间提供切实服务。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当今跨国公司交往中,若不了解对方的背景是很难打胜仗的。因为营销策略的制定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所以只有在了解对方文化背景特征的情况下,从多角度思考并制定营销策略,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1.把好语言交流基础关。在跨文化交际中大多数以语言交流的形式进行,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在跨国公司营销中有着重要作用。语言交流是营销的首要环节,包括谈判和营销文案的策划等,都需要用适当的语言来体现。熟悉掌握各种语言并运用到跨国公司营销当中,克服语言障碍是交流的基础和关键。主要通过以下几点表现。了解各地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任何一种语言的使用方式和表达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各国文化语言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所以除了要理解它的意思,还要懂得它的表达形式和运用场合才能算是真正地握。掌握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目前,世界上通用的语言是英语,跨国公司在营销方面必须熟悉并掌握英语这门语言。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英语也越来越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和重视,并将其纳入国内作为第二门学习语言。所以,把英语学好、学扎实,是跨国公司交际来往中重要的语言基础。在交际语言方面要因地制宜。在跨国公司文化交际中,跟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语言交流,不可只考虑自身的语言特点,还要根据场合注意使用合适的交际语言,才能把公司的产品和品牌以恰当的语言形式营销推广出去。2.熟悉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商务谈判是业务往来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正昆表示,商务礼仪在不同场合下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东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如何去尊重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等都是在跨国公司营销中必须了解的知识。可见,跨文化交际在商务谈判中体现得最全面,跨国公司的谈判要得以顺利进行,必须要在尊重彼此之间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只有文化上得到尊重,才能进行经济、政治上的来往。商务谈判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沟通,一个是价值。如典型的东方人受到传统的教育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注重团队合作,在处理问题时要顾忌双方感受。而西方国家的人是在自我激励的环境下成长的,注重个人努力和奋斗,甚至就餐也AA制。在商务谈判中认为为自己的利益斗争达到想要的结果就可以了,不太注意其做法是否对别人有影响。所以在营销过程中,要区分彼此的价值观,在沟通上注意把握谈判细节。3.注意营销品牌策略中的文化差异。跨国公司营销,不仅仅是公司的产品,还要营销公司的品牌。品牌是公司的第一形象,商标是最直观的表现,好的品牌和商标让人记忆犹新。纵观国际优秀的品牌公司,必有其优秀的内涵,符合世界潮流趋势。而如果不考虑世界各国的文化差异,在使用公司标志和品牌时就很容易引起误解,给营销工作带来一定阻碍。如一些汽车品牌的含义,若要在某个国家开拓消费市场,首先就要尊重这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才能让产品在营销活动中顺利开展,获取一定的消费份额。当然,现在很多跨国公司想把全球性品牌作为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战略,制定营销策略时也要做市场调研工作,包括消费者对品牌的接受程度、文化差异、地区差异等,避免一些因价值观和等带来的负面效应。要加大力度研究不同环境文化背景和消费模式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推广营销策略。4.重视广告中的文化差异。一个跨国公司,在对外营销中必定会有其独特的品牌和标志性的广告语。当今很多跨国公司在广告设计和广告宣传这方面投入很多资源。国际广告作为跨国公司营销活动的产物,目的是帮助公司产品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树立产品声誉,以达到占领销售市场的目标。一句好的广告语,可以深入人心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帮助公司走得更长远。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区别不仅是地域区别,还存在文化差异。比如,一句好的广告语在国内获得广泛认可,但在国际市场上可能广告语中的某个词或者字触碰到某国的文化禁忌和。我国文化含蓄、委婉,让人琢磨深思,而西方国家希望能够把意思表达得直观直接,这就体现了国际广告语的灵活性和高端性。各国的文字、图案标志和颜色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跨国公司的策划者或者设计师在广告设计时除了要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还要考虑各国的消费模式、文化风俗、是否符合消费者的观念和喜好等。所以要重视广告用语中的各种细节,包括产品包装上的广告语图案等,以创造出更适合各国消费者的优秀产品。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对跨国公司的营销策略影响重大,尊重交往中国家的文化,接受文化差异,才能正确运用公司的营销策略。作为跨国公司的营销人员,不仅要熟知国内市场文化,还要扎实掌握各国文化知识,让跨文化交际维护好跨国公司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营销策略,实现跨国公司间的双赢,这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作者:王来伟 单位: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4

跨文化语言交流是指在“跨文化相遇”(intercultural encounter)中有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的交谈,谈话的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对于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于另一方来说却是外语,也可能对于双方 来说,这种语言均不是自己的母语。本文只讨论一方是母语讲话人,另一方是外语讲话人的情况。双方对于交谈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言能力 (linguistic competence)和文化背景,因而在交谈中经常会出现理解问题。谈话是双方面的,理解达成与否取决于双方。本文试图阐述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从 谈话双方出发对于理解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说明双方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所采取的策略,提出语言理解是涉及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一、交谈中的理解问题

跨文化相遇指语言、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不期而遇,在这种不期而遇的碰面中交谈的内容具有不可预见性,尤其对于讲外语的谈话者来说,他们无法预见会谈中可能 碰到的词汇、语法等内容。因此,理解问题或多或少会出现在这种不可预见的跨文化的交谈中。在跨文化相遇中说话双方完全理解,交流与沟通顺利进行的情况不能 被称之为问题,在此讨论的理解问题是指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时表现出来的听不懂(non-understanding)和误解 (misunderstanding)的情况。

听不懂是听话人能听懂的话语有限或者完全听不懂,也有可能由于遇到突然的话题转换(topicswitch)导致听话人不知所措。

当说话者之间出现部分或完全的、暂时或长久的理解错觉时,误解就这样产生了。误解是母语讲话人和外语使用者对同一语言单位赋予了不同的意思。听话人对于所听内容得出了他觉得言之成理的一种意思,但事实上却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听不懂或误解的理解问题时,双方的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当谈话一方或双方均发现交流中存在理解问题时,一方或双方可能针对问题进 行解决,交流可能被继续进行了。有时,也可能由于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比如讲外语的说话人完全无法理解母语讲话人的话,交流被迫中断了。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形 是对话双方均没有意识到交流中出现的误解,交流的思路没有被中断而是继续了下去。例如,在洗衣店讲法语的智利人Berta询问窗帘的清洗问题,而母语是法 语的店主回答她的是床罩的价格。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误解的存在,交流继续进行了。

区分听不懂和误解这两种情况并非易事。听不懂与误解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尤其是误解,它通常是讲外语的说话人对于自己听不懂的内容作了假想、主观臆测。

二、理解问题的产生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的理解问题可以归因于语言、会话原则以及文化的差异。

首先,理解问题可能出现在语言层面,例如词汇层面。如果没有词汇基础,语言交流必然受阻,当然会出现理解问题。彼此语言不通、完全无法进行交流的情况没 有讨论的意义。在此讨论的情况是交谈整体来说可以进行,只是因个别词汇造成的语言理解问题。比如,土耳其人Mahmut。在荷兰应聘一家面包店工作时,对 话一直十分顺利,但是当店主告诉他“必须先接受体检”(moet noggekeurd worden)时,Mahmut不知道“gekeurd”(检查)这个单词的意思,交流被暂时中断。当作为母语讲话人的店主给出“检查就是你要看医生,看 内科医生”的释义之后,交流又继续进行了。

除了完全听不懂词汇带来的理解问题之外,还有因为误听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导致的误解。误听是误 解的一种情况。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听话人对于一个或数个语音要素认知有偏差。如意大利人Angelina在面试时把德语zuerst(第一件事)听成zu essen(吃饭)了。这是她自己假想的、猜测的。当听话人认为理解的内容是谈话内容的延续,比说话人实际表达的话语还要连贯时就有可能出现误听,听话人 可能会按照自己认为母语讲话人会沿着的谈话思路作答。误听的产生常常是有其诱因的,比如,当母语讲话人的话语中有与前面话语有关联的要素(指称的、时间的 或空间的等等)时,听话人可能会对所听到的话语产生误听。这些要素会给讲外语的听话人带来理解方面的错觉,由于不是完全能听懂,所以就凭借自己听到的只言 片语联想、发挥地去理解了。另外,母语讲话人语速太快、讲话含混或发音不清也容易造成讲外语的听话人误听的情况。

语言的其他层面也会带来外语听话人在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内嵌句子等比较复杂的语法结构,省略的话语诸如使用代词、口语中的缩略式、弱读的元音等都会造成外语听话人一定的理解困难。

其次,语言交流背后隐藏着的比较模糊的会话原则也能带来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语用学家发现人们在交谈时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如合作原则 (cooperative principle)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在跨文化相遇中尤其以礼貌原则、人的面子问题所带来的理解问题具有普遍性。会话时的礼貌原则实质上就是谈话双方对于面子 (face)问题的关注。面子是我们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self-image)。这种自我形象包括正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子指我们需要被他人接受、喜欢。人具有社会性,需要他人的认同,面子就体现了人对他人的需要。负面子指我们独立行使行为的权利,我们的行 为不受到他人的胁迫等等。礼貌是人们有保全面子或自我公众形象的需要的意识。正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是要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被接受、重视和喜爱的自我形象。负礼貌(negative politeness)是要维护不受他人强加的意志影响,拥有作为一个自由人的自我形象。礼貌原则是我们在与他人进行谈话时表现出来的对他人面子的关注, 从礼貌的角度出发不威胁他人的面子,不让他人丢面子。同时,对于谈话的另一方来说,他也要关注我们的面子,即也要给我们面子,不让我们丢面子。

面子问题充分体现在跨文化相遇的理解问题中,说话双方有时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为了表现有礼貌而选择终止谈话。例如,智利人Berta到了法国一家木材 店,她想把家里的搁板加工成自己想要的尺寸,但是她听不懂木材店老板问她的有关尺寸的专业问题。由于不愿意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没有听懂,她试图保住面子, 没听懂却仍答非所问地说着自己想把这些搁板安装到墙壁上的想法。她的回答与店主的问话内容不一致,Berta的停顿和迟疑将自己的理解问题暴露无遗。店主 看到她尴尬地犹豫和沉默,为顾及她的面子,没有再问什么。Berta很尴尬,担心再次出现听不懂的丢面子的情形,所以既不想重复自己的问题,也不想再问任 何问题了。他们的交谈不了了之。

第三,从讲外语的谈话人角度来看,还要考虑作为非母语使用者,他的母语文化背景对于跨文化相遇的影响,即文 化因素在跨文化相遇中的作用。如摩洛哥人Fatima在与负责住房问题的官员用荷兰语进行交谈时,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沉默,表现得很不合作。她沉默的原因是 她觉得必须对自己不认识的政府官员讲自己的私生活,如一个房间里有几个孩子睡觉,对自己来说是侮辱。由于Fatima的沉默,那位官员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问 题,交流受到了阻碍。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问题是最难解决的。这位官员如果认为Fatima的外语语言能力是她无法回答的原因,相互的误会不会很深。但 是,如果他从Fatima前面的交流认定她有足够的外语语言能力回答他的问题,而她却保持沉默,那么他多半会认为这种行为比语言问题严重得多,误会将会比 较深。

从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产生理解问题的上述三个方面看,语言层面的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会话原则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问题则比较难解决。下面讨论谈话双方在解决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时通常采用的策略。

三、理解问题的解决

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出现理解问题,谈话双方均负有一定的责任。事实上,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都不会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他们都会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外语谈话人通常采用以下四种策略。①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足以识别自己的理解问题,而且还不怕丢面子,他会采取积极有效的、能够表明自己理解问题的策 略,如问“……的意思是什么”,采取向母语谈话对象寻求帮助的策略。②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有限而且很顾及自己的面子,可能会出现上文例子中Berta在 木材店里的情况,听不懂店主的问题,虽然知道理解问题已经出现却选择答非所问、掩饰问题的应答策略。③避开。谈话双方都会尽可能避开会使交流中断的语言问 题,外语使用者在遇到此类理解问题时尤其经常运用这个策略。④不管外语语言能力如何,他都采取了观望、等着瞧的策略。先忽略理解问题,且听下文,期盼自己 的问题在下文中自然而然被解决。另外,讲外语的说话人有时选择不表明问题或作出模糊、含混的反应,是因为他想让母语讲话人决定是否要进行协商以及采取何种 策略。他也可能会因为想保住面子,害怕表明自己用外语进行交流时存在的劣势,因而选择观望。①、②是两种极端的情况,最好的和最差的情形。视情况而定,第 ③和④种策略有时会有一定积极的效果。

母语谈话人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策略有以下三种。①积极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外语讲话人的理解问题。在理 解问题出现时,首先要肩负起解决问题的重任,放弃最初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选择更能与讲外语的谈话人语言能力相配的语言,通过给出同义词或反义词的释义 使交流继续。②观望。这个策略对语言能力或高或低的讲外语的谈话人都是有效的。③放弃。母语谈话人使用①、②种策略之后,仍然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时,只得选 择放弃。母语讲话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时采用的策略是被动的,是视外语讲话人的情况而确定的策略。

四、理解: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在跨文化相遇中,虽然谈话双方进行的是语言的交流,但是在交流中传递的却不仅仅是语言的信息,还包括文化的信息。Bremer认为:从理论上讲,形成语 言理解的每一个层面都可能造成理解问题。话语(utterance)本身以及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与听话人期待的语境是否一致等层面综合在一起形成的 “力”(force)决定理解。语言理解的实现是多种要素的一个合力。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会出现理解问题,然而,由非常简单的原因造 成的理解问题仍然是特例。在大多数情况下,听不懂和误解等理解问题的背后常常有来自多个层面的多个原因。由于谈话双方在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外语讲话 人与母语讲话人之间的理解问题十分复杂。

跨文化相遇的理解是母语使用者与外语使用者对于谈话中所涉及的语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信息的表达和理 解的动态选择。在要不要选择的问题上,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他们拥有的唯一的自由是可以决定是继续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还是保持沉默、中断或终止交谈。语 言交流的双方要对“话语的产出和理解作出选择”,这里的选择涉及话语的各个层面,例如,选择语言形式、词汇、短语和语法等等。在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 要对语言理解策略进行动态的选择,或直接提出问题,或观望或回避。

跨文化相遇中理解的达成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如果不了解谈话对象的语言文 化的禁忌,谈及对方禁忌的内容必然引起尴尬或不快。彼此若了解对方的文化,交流便能避开谈话的禁区,或者即便出现了尴尬,觉得不快的一方也能体谅另一方并 非是有意冒犯,只是两种文化对这一事物的诠释不同而已。

跨文化语言交流理解的达成还取决于谈话双方心智的正确选择。任何谈话都是在谈话双方 依据自己的心理状态、意向和社会地位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进行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跨文化语言交流的双方在顾及文化差异的同时,更要顾及政治、经济等 方面带来的社会地位差异,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以便达成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理解。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5

一、交谈中的理解问题

跨文化相遇指语言、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不期而遇,在这种不期而遇的碰面中交谈的内容具有不可预见性,尤其对于讲外语的谈话者来说,他们无法预见会谈中可能碰到的词汇、语法等内容。因此,理解问题或多或少会出现在这种不可预见的跨文化的交谈中。在跨文化相遇中说话双方完全理解,交流与沟通顺利进行的情况不能被称之为问题,在此讨论的理解问题是指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时表现出来的听不懂(non-understanding)和误解(misunderstanding)的情况。

听不懂是听话人能听懂的话语有限或者完全听不懂,也有可能由于遇到突然的话题转换(topicswitch)导致听话人不知所措。

当说话者之间出现部分或完全的、暂时或长久的理解错觉时,误解就这样产生了。误解是母语讲话人和外语使用者对同一语言单位赋予了不同的意思。听话人对于所听内容得出了他觉得言之成理的一种意思,但事实上却不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听不懂或误解的理解问题时,双方的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当谈话一方或双方均发现交流中存在理解问题时,一方或双方可能针对问题进行解决,交流可能被继续进行了。有时,也可能由于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比如讲外语的说话人完全无法理解母语讲话人的话,交流被迫中断了。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形是对话双方均没有意识到交流中出现的误解,交流的思路没有被中断而是继续了下去。例如,在洗衣店讲法语的智利人Berta询问窗帘的清洗问题,而母语是法语的店主回答她的是床罩的价格。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误解的存在,交流继续进行了。

区分听不懂和误解这两种情况并非易事。听不懂与误解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尤其是误解,它通常是讲外语的说话人对于自己听不懂的内容作了假想、主观臆测。

二、理解问题的产生

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的理解问题可以归因于语言、会话原则以及文化的差异。

首先,理解问题可能出现在语言层面,例如词汇层面。如果没有词汇基础,语言交流必然受阻,当然会出现理解问题。彼此语言不通、完全无法进行交流的情况没有讨论的意义。在此讨论的情况是交谈整体来说可以进行,只是因个别词汇造成的语言理解问题。比如,土耳其人Mahmut。在荷兰应聘一家面包店工作时,对话一直十分顺利,但是当店主告诉他“必须先接受体检”(moetnoggekeurdworden)时,Mahmut不知道“gekeurd”(检查)这个单词的意思,交流被暂时中断。当作为母语讲话人的店主给出“检查就是你要看医生,看内科医生”的释义之后,交流又继续进行了。

除了完全听不懂词汇带来的理解问题之外,还有因为误听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导致的误解。误听是误解的一种情况。这类问题的共同点是听话人对于一个或数个语音要素认知有偏差。如意大利人Angelina在面试时把德语zuerst(第一件事)听成zuessen(吃饭)了。这是她自己假想的、猜测的。当听话人认为理解的内容是谈话内容的延续,比说话人实际表达的话语还要连贯时就有可能出现误听,听话人可能会按照自己认为母语讲话人会沿着的谈话思路作答。误听的产生常常是有其诱因的,比如,当母语讲话人的话语中有与前面话语有关联的要素(指称的、时间的或空间的等等)时,听话人可能会对所听到的话语产生误听。这些要素会给讲外语的听话人带来理解方面的错觉,由于不是完全能听懂,所以就凭借自己听到的只言片语联想、发挥地去理解了。另外,母语讲话人语速太快、讲话含混或发音不清也容易造成讲外语的听话人误听的情况。

语言的其他层面也会带来外语听话人在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内嵌句子等比较复杂的语法结构,省略的话语诸如使用代词、口语中的缩略式、弱读的元音等都会造成外语听话人一定的理解困难。

其次,语言交流背后隐藏着的比较模糊的会话原则也能带来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语用学家发现人们在交谈时遵循一定的会话原则,如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和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在跨文化相遇中尤其以礼貌原则、人的面子问题所带来的理解问题具有普遍性。会话时的礼貌原则实质上就是谈话双方对于面子(face)问题的关注。面子是我们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self-image)。这种自我形象包括正面子(positiveface)和负面子(negativeface)。正面子指我们需要被他人接受、喜欢。人具有社会性,需要他人的认同,面子就体现了人对他人的需要。负面子指我们独立行使行为的权利,我们的行为不受到他人的胁迫等等。礼貌是人们有保全面子或自我公众形象的需要的意识。正礼貌(positivepoliteness)是要在一个社会群体中有被接受、重视和喜爱的自我形象。负礼貌(negativepoliteness)是要维护不受他人强加的意志影响,拥有作为一个自由人的自我形象。礼貌原则是我们在与他人进行谈话时表现出来的对他人面子的关注,从礼貌的角度出发不威胁他人的面子,不让他人丢面子。同时,对于谈话的另一方来说,他也要关注我们的面子,即也要给我们面子,不让我们丢面子。

面子问题充分体现在跨文化相遇的理解问题中,说话双方有时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为了表现有礼貌而选择终止谈话。例如,智利人Berta到了法国一家木材店,她想把家里的搁板加工成自己想要的尺寸,但是她听不懂木材店老板问她的有关尺寸的专业问题。由于不愿意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没有听懂,她试图保住面子,没听懂却仍答非所问地说着自己想把这些搁板安装到墙壁上的想法。她的回答与店主的问话内容不一致,Berta的停顿和迟疑将自己的理解问题暴露无遗。店主看到她尴尬地犹豫和沉默,为顾及她的面子,没有再问什么。Berta很尴尬,担心再次出现听不懂的丢面子的情形,所以既不想重复自己的问题,也不想再问任何问题了。他们的交谈不了了之。

第三,从讲外语的谈话人角度来看,还要考虑作为非母语使用者,他的母语文化背景对于跨文化相遇的影响,即文化因素在跨文化相遇中的作用。如摩洛哥人Fatima在与负责住房问题的官员用荷兰语进行交谈时,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沉默,表现得很不合作。她沉默的原因是她觉得必须对自己不认识的政府官员讲自己的私生活,如一个房间里有几个孩子睡觉,对自己来说是侮辱。由于Fatima的沉默,那位官员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交流受到了阻碍。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问题是最难解决的。这位官员如果认为Fatima的外语语言能力是她无法回答的原因,相互的误会不会很深。但是,如果他从Fatima前面的交流认定她有足够的外语语言能力回答他的问题,而她却保持沉默,那么他多半会认为这种行为比语言问题严重得多,误会将会比较深。

从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产生理解问题的上述三个方面看,语言层面的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会话原则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问题则比较难解决。下面讨论谈话双方在解决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问题时通常采用的策略。

三、理解问题的解决

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出现理解问题,谈话双方均负有一定的责任。事实上,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都不会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他们都会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外语谈话人通常采用以下四种策略。①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足以识别自己的理解问题,而且还不怕丢面子,他会采取积极有效的、能够表明自己理解问题的策略,如问“……的意思是什么”,采取向母语谈话对象寻求帮助的策略。②如果他的外语语言能力有限而且很顾及自己的面子,可能会出现上文例子中Berta在木材店里的情况,听不懂店主的问题,虽然知道理解问题已经出现却选择答非所问、掩饰问题的应答策略。③避开。谈话双方都会尽可能避开会使交流中断的语言问题,外语使用者在遇到此类理解问题时尤其经常运用这个策略。④不管外语语言能力如何,他都采取了观望、等着瞧的策略。先忽略理解问题,且听下文,期盼自己的问题在下文中自然而然被解决。另外,讲外语的说话人有时选择不表明问题或作出模糊、含混的反应,是因为他想让母语讲话人决定是否要进行协商以及采取何种策略。他也可能会因为想保住面子,害怕表明自己用外语进行交流时存在的劣势,因而选择观望。①、②是两种极端的情况,最好的和最差的情形。视情况而定,第③和④种策略有时会有一定积极的效果。

母语谈话人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策略有以下三种。①积极且有针对性地解决外语讲话人的理解问题。在理解问题出现时,首先要肩负起解决问题的重任,放弃最初使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选择更能与讲外语的谈话人语言能力相配的语言,通过给出同义词或反义词的释义使交流继续。②观望。这个策略对语言能力或高或低的讲外语的谈话人都是有效的。③放弃。母语谈话人使用①、②种策略之后,仍然无法解决理解问题时,只得选择放弃。母语讲话人解决交谈中的理解问题时采用的策略是被动的,是视外语讲话人的情况而确定的策略。

四、理解:多层面的动态选择

在跨文化相遇中,虽然谈话双方进行的是语言的交流,但是在交流中传递的却不仅仅是语言的信息,还包括文化的信息。Bremer认为:从理论上讲,形成语言理解的每一个层面都可能造成理解问题。话语(utterance)本身以及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与听话人期待的语境是否一致等层面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力”(force)决定理解。语言理解的实现是多种要素的一个合力。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跨文化语言交流中会出现理解问题,然而,由非常简单的原因造成的理解问题仍然是特例。在大多数情况下,听不懂和误解等理解问题的背后常常有来自多个层面的多个原因。由于谈话双方在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外语讲话人与母语讲话人之间的理解问题十分复杂。

跨文化相遇的理解是母语使用者与外语使用者对于谈话中所涉及的语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信息的表达和理解的动态选择。在要不要选择的问题上,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他们拥有的唯一的自由是可以决定是继续使用这种语言进行交流还是保持沉默、中断或终止交谈。语言交流的双方要对“话语的产出和理解作出选择”,这里的选择涉及话语的各个层面,例如,选择语言形式、词汇、短语和语法等等。在出现理解问题时,谈话双方要对语言理解策略进行动态的选择,或直接提出问题,或观望或回避。

跨文化相遇中理解的达成更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如果不了解谈话对象的语言文化的禁忌,谈及对方禁忌的内容必然引起尴尬或不快。彼此若了解对方的文化,交流便能避开谈话的,或者即便出现了尴尬,觉得不快的一方也能体谅另一方并非是有意冒犯,只是两种文化对这一事物的诠释不同而已。

跨文化语言交流理解的达成还取决于谈话双方心智的正确选择。任何谈话都是在谈话双方依据自己的心理状态、意向和社会地位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进行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跨文化语言交流的双方在顾及文化差异的同时,更要顾及政治、经济等方面带来的社会地位差异,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以便达成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理解。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6

2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的策略探究

做好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即“传播怎样的城市形象”,“如何传播这种形象”和“传播的效果如何”。因此,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的策略探究可以相对应地从定位策略、操作策略和评估策略三个方面进行。

2.1定位策略

城市形象的定位是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成败的关键。城市形象的定位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也就是说,随着传播过程的推进,其目标定位应该体现出阶段性差异和渐进式变化。合理的目标定位应当基于准确的内涵定位,只有这样,以内涵为核心的外延定位才能配合目标定位,为逐步实现成功的城市跨文化传播创造条件。

2.1.1目标定位策略

所谓目标定位,是指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者从全面了解目标受众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民族文化背景入手,据其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传播意图,按目标受众的认知阶段确立传播目标。根据第三方文化建设理论,目标受众的认知阶段可以分为整体认知阶段、迁移认知阶段和融合认知阶段。目前,顺德正处在深入开展综合改革试验、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但是顺德“半城市化”的城市形象对于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吸收科技、人才、文化和生产业方面的高端生产要素造成了障碍,同时,顺德城市形象的国际辨识度偏低,目标受众对这类城市往往表现出高离散性和低接近性。为此,顺德在城市升级过程中应该结合目标受众在不同阶段的认知特征,制定相应的目标定位策略。

2.1.2内涵定位策略

城市形象内涵是多维的,一般来说,可以从三个层面上加以概括:第一层面为管理层,主要通过城市各级层面的行政、管理、执法等公共行为体现出来;第二层面为物质层,主要涵盖能够反映城市经济实力的各种实体与虚拟表征;第三层面为思想层,主要指城市的文化传统、市民素质、人际关系、社会风气等。这三个层次的内部诸要素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可以通过内外力的作用对其重新组合或更新升级,可见,城市形象内涵是可以塑造的。为了推进城市升级,顺德提出了以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的目标,即通过城市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和资源,为人才聚集创造良好环境,为创新社会管理开辟道路,推动顺德发展全面转型。基于这一目标,可以对顺德城市形象内涵进行意向性构建,采用城市DNA立项、城市形象立义和城市文化释义的内涵定位策略挖掘顺德城市形象的本质,提升其辨识度。只有当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者透析出城市形象内涵,才能累积强有力的传播源,对外产生清晰的影像投射,也才能与目标受众的总体感知形成文化交融,在共建的第三方文化中勾勒出预期的城市形象。

2.1.3外延定位策略

城市形象外延是指目标受众对城市形象的感知、记忆和认可。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目标受众对城市形象内涵解读容易产生偏差。为了避免错误解读的发生,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者应该立足于城市形象的内涵,把握好城市形象外延定位。以顺德为例,在外延定位策略上,首先,要对目标受众的抽样调查,即向调查对象展示预设的城市形象,并在互动交流中收集他们的解读疑难,以判断他们是处于跨文化传播的民族中心主义阶段还是民族相对主义阶段;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提炼便于目标受众感知的城市形象要素特征,生产出利于目标受众记忆的城市形象符合标记;最后,向调查对象展示完成定位的城市形象外延,并通过分析他们对城市形象的整体评价以及到此城市出行、投资、工作、消费等意愿倾向,判断他们对城市形象的认可度高低。

2.2操作策略

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的操作以城市形象的目标定位、内涵定位和外延定位为导引。作为操作主体,城市的政府、商企和公众各具功能。因此,制定出操作策略就是要协调好三方的功能,形成合力,为与目标受众共建第三方文化,在文化共融中向其传播高保真、易识别、受欢迎的城市形象提供保障。

2.2.1媒体先导策略

在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中,媒体是城市形象内涵的承载与传递工具,是城市形象外延信息传播赖以实现的中介。对于信息时代的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而言,媒体在目标受众的三个认知阶段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先导作用。具体而言,在整体认知阶段,目标受众正是通过媒体初次接触到传播中的城市形象,并在媒体传播组合策略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对其加以关注,产生获取更多、更详细信息的欲望;在迁移认知阶段,目标受众会凭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评价媒体传播中的城市形象,若其评价倾向正面,就会激发出接受的尝试意愿;在融合认知阶段,目标受众在媒体的导引下,以尝试验证其评价的准确性,若其验证与评价相符,就会促成其对媒体传播中的城市形象的全面接受。基于上述,顺德政府应该对媒体在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中的先导作用予以充分的重视,其策略可以体现为:在整体认知阶段通过目标受众所在城市的发行量大、覆盖面广、收视率高的媒体传播顺德的城市形象标志和城市形象口号,借助专门类别媒体进行顺德的政治形象、经济形象和人文形象的言语叙事与图像展示,这样,就能以广度宣传与深度报道相结合的方式促使目标受众从“知道”向“了解”形成对顺德城市形象的符合记忆;在迁移认知阶段积极利用媒体的互动性,有效引导目标受众对顺德城市形象内涵的正向解读,力求做到与预设的顺德城市形象外延相符,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其行为兴趣;在融合认知阶段向目标受众重点报道双方政府间、商企间和人际间交流的成功事例,引发其对双方城市文化交融的感知,同时,有针对性、有时间性、有计划性地交流信息,激发更多目标受众参与有助于烘托顺德城市形象的第三方文化建设。

2.2.2商企跟进策略

商企是城市形象塑造最重要、最活跃的载体,也是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的内生动力与坚实基础。从角色分工上看,政府是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的内容设计者、原则制定者和方向管控者,而商企则是这种总体设计的践行者。研究表明,利益交换是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始与持续的直接动因,而利益关联越密切,则越有助于己方城市形象在对方城市公众具象认知中的美化与优化。政府在媒体先导的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中已经为目标受众构建了利益期望,商企自然应当积极跟进,将利益期望转化为利益交换,以满足目标受众对城市形象具象认知中各种假设的验证需求。根据顺德区政府提出的发展战略,顺德商企理应制定与媒体先导策略形成前后紧跟、步调一致的跟进策略。“顺德制造”一直以来都是顺德商企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集体品牌。为了支撑目标受众在整体认知阶段对顺德城市形象形成的符号记忆,顺德商企可采用整合媒体策略加大“顺德制造”商品在目标受众所在城市的品牌宣传力度,以强强联手、合作共赢的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并健全售后服务体系,在目标受众消费群中树立起“顺德制造”的良好口碑,实现对顺德城市形象的符号记忆向对“顺德制造”的共同价值追求的正迁移。随着这种正迁移的强化,顺德商企应该在迁移认知阶段适时地推出招商引资、招贤纳士的商业推广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让目标受众全面真切地了解顺德政府为政的公平与效率、顺德商企经商的诚信与进取,以促进其以资金投资、技术转让、智力支持、合作研发等方式参与到“顺德制造”向“顺德智造”的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来。在平等交换、利益共享的交际动力学原理指导下,顺德商企可以优先将“顺德智造”商品优先投放到目标受众所在城市,并施行配套的优惠方案,以此在融合认知阶段逐步将顺商文化发展为目标受众完全接受并乐于共建的商业文化,成为其具象认知的顺德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要素。

2.2.3人际强化策略

城市内部公众是城市构成的主体,城市精神的塑造者,城市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的主力军。所谓人际强化,是指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者在融合认知阶段大力推动其所在城市的内部公众与目标受众之间的人际沟通与文化交流,强化双方的联系纽带,为第三方文化建设注入精神文化动力,使得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具有可持续力。人际强化策略强调点、线、面结合。点是指双方城市文化的交点,例如,顺德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顺德与目标受众所在城市的专家学者、民间机构、爱好者等合作开展历时与共时研究的对象,并通过研究找寻双方人文精神的同源性;线是指以城市事件为连线促进双方内部民众之间定期的文化交流,例如,顺德可以以“中国美食名城”的名号与目标受众所在的城市举办年度或季度市际美食节或厨艺赛,吸引目标受众参与到顺德的民间文化活动,以此激活文化体验、延伸城市文脉;面是指双方城市内部公众到对方城市的出行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组织的,对城市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可涉猎,其目的在于让目标受众感受顺德的城市文化软实力,也让顺德的城市内部公众了解目标受众的城市文化风貌,以求借助审美与消费制造文化认同,依靠交流与借鉴形成文化共集,构建并维护双方认可且推崇的城市形象。

2.3评估策略

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为了避免资源浪费,保证传播效率,有必要在传播流程的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评估手段,对传播效果加以客观检验,并以此为据肯定正确的传播导向,纠正无效的传播活动,整合有效的传播手段。在顺德城市形象传播过程的三个阶段,即整体认知阶段、迁移认知阶段和融合认知阶段,评估的对象由认知效果、接受效果和行动效果逐步转移,而采取的对应评估手段为辨识度调查、倾向性调查和离散性调查,这些调查围绕目标受众是否能够通过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在三个认知阶段依次回答“您知道顺德吗?”“顺德是怎样的城市?”“您愿意购买‘顺德制造’的产品吗?”“您欣赏顺商文化吗?”“您希望你的城市与顺德结为友好城市吗?”“您想到顺德做些什么?”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及其延伸问题,调查数据可为客观分析判断顺德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各个阶段的效果所用,使传播者可以据此对上述的定位策略与操作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求获得策略组合的最优化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7

翻译交际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

的交际活动, 而民族文化差异是影响翻译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翻译在本质

上与文化密不可分, 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就不会有翻译; 反之, 没有翻译, 跨文化交际就无法正常开展和进行。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跨文化交际是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定时代产生的新兴学科。跨文化交际研究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汉语国际推广战略决策的需要。跨文化交际又是一门综合性学额,它是当代社会科学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果,学科背景主要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交际,就意味着用语言进行表达,而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还有许多沟通上的问题。因为前者更注重你的语言表达好与不好,而不注重沟通之中对方是否真正理解到了你所要表达的问题,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倾向于“跨文化沟通”。同时,沟通的目的在于要让对方理解你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你所说的话。

语言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传达感情、交代事件等事务而诞生的。为了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交流而产生了翻译工作。

三.翻译的定义

张今先生曾对翻译下过这样的定义:/ 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 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黄忠廉在《翻译本质论》(2000:4)一书中将翻译的本质概括为: “翻译是译者将原语文化信息转换成译语文化信息并求得二者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言活动。”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 翻译涉及到语言和文化,是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总之,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 翻译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信息传播。整个翻译活动实际上表现为一种社会信息的传递,表现为传播者、传播渠道、受者之间的一系列互动关系。与普通传播过程不同的是,翻译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操纵者所选择的符号不再是原来的符号系统,而是产生了文化换码,但其原理却是与普通传播相同的。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形式, 它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

换, 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

四. 正确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的生活各个方面无不受着文化的影响, 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或者说, 文化决定人的存在, 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正是这些在一般情况下十分明显, 然而很少加以研究的文化方面的原因, 以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说到底, 翻译者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翻译过程中, 既要尊

重对方的文化, 也要符合语言本身的习惯表达方式。由于两文化背景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词语的使用上存在诸多差异。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应该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针对不同的读者群,采用相应的策略来正确处理文化因素。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是近年来翻译者在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时常用的方法。归化策略以译入语文化为归宿,将源语中的文化因素做出适当的改变和调整,用译入语文化的表达方式取代源语文化的表达方式,使之更符合译入语的文化表达方式即/ 入乡俗;异化策略则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强调保留源语文化的表达方式,使读者更了解异国风情 异国情调, 洋汁洋味。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加速和增多,不同的文化日渐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本着保持源语文化的目的,更多的翻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开始考虑以异化为主,以便更好地实现“文化传递”或“文化传真”。

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运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或两者并用,都不能脱离原文的语境和语用含义,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原则下把握好“度”。译者要根据不同功能类型的文本,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把“异化”与“归化”策略有效地结合起来,力求获得与原文等同的语用效果。

五.结语

世界文化的交流应是双向的交流。翻译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的两个基本方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刘艳丽,杨自俭.也谈“归化”与“异化”[J].中国翻译,2002,(6).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刘山,翻译与文化[J]. 翻译通讯, 1999, (5).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8

1、管理沟通的概念。管理沟通是指在各种管理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沟通主体(沟通者)基于一定的沟通背景,为达到一定的沟通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沟通对象)的基础上,将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观点、态度传递给客体,以期获得预期反应效果的全过程。

2、从管理沟通的概念表述可以看出,管理沟通与其它沟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沟通的主体是人或社会组织。与人—机沟通和机—机沟通这两类沟通活动更本质的区别在于管理沟通的主、客体均是人,因而,它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沟通,即不仅是信息的单纯传递,还包括思想、观点、态度的交流。在某种场合下,情感交流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管理沟通的效率和效益。

(2)沟通发生在管理和商务活动中。并非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属于管理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要求,所以也需要沟通的区别在于沟通的背景是明确的、特定的,即一定是发生在管理活动或商务活动中。因而沟通的目的性更明确,对对方的反馈期待更高。

(3)管理沟通是有沟通媒介的沟通行为。管理沟通的高目标性,决定了管理沟通是发生在有着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沟通行为。

3、跨文化管理沟通。跨文化管理沟通是处于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或外部人员间进行的管理性质的信息沟通。对外资企业而言,沟通能力非常关键,它要让全体员工不仅要意识到国家间的差异,同时还要用一种共同的语言交流,在承认差异和要求一致之间不断保持平衡,需要员工不只简单地从单一的世界观出发处理事情,而是能理解不同的思想,并在它们之间架起桥梁。

二、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的主客体策略

1、沟通主体策略。在沟通中,要使沟通双方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这得从认识自己开始,沟通者首先必须要客观地认知自己,界定自身的沟通地位,依据沟通目标,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策略。

(1)我们在管理沟通中通常是通过优势给对方以“我是对你有帮助的”和“我是有价值的”心理暗示,从而赢得对方的肯定,使得沟通顺利开展。认识自己的优势就是为了更好把握沟通的机会和展开沟通。

(2)弱势通常是我们在管理沟通中导致失败的致命因素。这里的弱势是指文化风险,也就是是指因文化差异及其组织间的缺乏了解而对文化整合和正常业务经营构成的威胁。所以我们在管理沟通中一方面要较好的发挥优势,一方面我们还要不断的规避弱势和克服弱势,把弱势淡化或转化成优势。

(3)人的成功主要由知识、技巧、机遇三大因素决定。“机会只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除了具备过硬和更多的知识,擅于把握有效沟通等技巧,还要能够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

2、沟通客体策略。制定沟通客体策略是沟通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沟通中的障碍一方面来自信息发送者,另外一方面也来自于信息接收者。因此,在制定沟通主体策略的同时,客体策略的制定也同样重要。成功管理沟通的本质是换位思考。如果说主体沟通策略主要是解决“知已”与“自控”的问题,那么,沟通客体策略要解决的是“知彼”和“激发”的问题。

三、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跨文化的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沟通策略的制定包括以上论述过的沟通主体策略、客体策略、渠道策略均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具体的沟通策略时,都必须考虑国家、地区、行业、组织、性别、民族、团队之间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组织要想从跨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就需要解放思想,正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策略主要有:

1、正视差异,求同存异。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跨文化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跨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以积极心态来寻求发展。冲突往往带给人不适的心理感觉,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正视冲突,甚至逃避冲突。其结果不但冲突得不到解决,而且个人目标也难以实现。应对跨文化沟通,我们要正视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以“求同存异”的理念去解决冲突问题。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劳动力多样化的发展,要做到求同存异,首先要能准确地判断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次,要洞悉文化的差异及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冲突的表现形态:其三,在明确冲突源、个人偏好和环境的前提下,管理必须能够选择合适的跨文化沟通的方法和途径。

2、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

(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

(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磨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活动中,由于文化的多元化,会导致方法和途径的多样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文化多元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在同一企业内部,可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一个企业可能会同时与不同国家的外商打交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差别化管理将是跨文化沟通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差别化管理首先要求管理者为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客户、合作者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意愿,而不考虑他们在性别、种族、年龄和其他特征方面的差异:其次要注意遵守法律和制度,按照既定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规则行事、避免因疏忽法律规定而出现投诉行为和相关损失;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根据工作地所处的社会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的特点,考虑双方的文化偏好,选择相应的沟通方式和方法。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9

1、管理沟通的概念。管理沟通是指在各种管理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沟通主体(沟通者)基于一定的沟通背景,为达到一定的沟通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沟通对象)的基础上,将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观点、态度传递给客体,以期获得预期反应效果的全过程。

2、从管理沟通的概念表述可以看出,管理沟通与其它沟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沟通的主体是人或社会组织。与人—机沟通和机—机沟通这两类沟通活动更本质的区别在于管理沟通的主、客体均是人,因而,它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沟通,即不仅是信息的单纯传递,还包括思想、观点、态度的交流。在某种场合下,情感交流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管理沟通的效率和效益。

(2)沟通发生在管理和商务活动中。并非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属于管理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要求,所以也需要沟通的区别在于沟通的背景是明确的、特定的,即一定是发生在管理活动或商务活动中。因而沟通的目的性更明确,对对方的反馈期待更高。

(3)管理沟通是有沟通媒介的沟通行为。管理沟通的高目标性,决定了管理沟通是发生在有着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沟通行为。

3、跨文化管理沟通。跨文化管理沟通是处于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或外部人员间进行的管理性质的信息沟通。对外资企业而言,沟通能力非常关键,它要让全体员工不仅要意识到国家间的差异,同时还要用一种共同的语言交流,在承认差异和要求一致之间不断保持平衡,需要员工不只简单地从单一的世界观出发处理事情,而是能理解不同的思想,并在它们之间架起桥梁。

二、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的主客体策略

1、沟通主体策略。在沟通中,要使沟通双方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这得从认识自己开始,沟通者首先必须要客观地认知自己,界定自身的沟通地位,依据沟通目标,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策略。

(1)我们在管理沟通中通常是通过优势给对方以“我是对你有帮助的”和“我是有价值的”心理暗示,从而赢得对方的肯定,使得沟通顺利开展。认识自己的优势就是为了更好把握沟通的机会和展开沟通。

(2)弱势通常是我们在管理沟通中导致失败的致命因素。这里的弱势是指文化风险,也就是是指因文化差异及其组织间的缺乏了解而对文化整合和正常业务经营构成的威胁。所以我们在管理沟通中一方面要较好的发挥优势,一方面我们还要不断的规避弱势和克服弱势,把弱势淡化或转化成优势。

(3)人的成功主要由知识、技巧、机遇三大因素决定。“机会只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除了具备过硬和更多的知识,擅于把握有效沟通等技巧,还要能够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

2、沟通客体策略。制定沟通客体策略是沟通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沟通中的障碍一方面来自信息发送者,另外一方面也来自于信息接收者。因此,在制定沟通主体策略的同时,客体策略的制定也同样重要。成功管理沟通的本质是换位思考。如果说主体沟通策略主要是解决“知已”与“自控”的问题,那么,沟通客体策略要解决的是“知彼”和“激发”的问题。 三、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策略

转贴于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跨文化的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沟通策略的制定包括以上论述过的沟通主体策略、客体策略、渠道策略均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具体的沟通策略时,都必须考虑国家、地区、行业、组织、性别、民族、团队之间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组织要想从跨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就需要解放思想,正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策略主要有:

1、正视差异,求同存异。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跨文化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跨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以积极心态来寻求发展。冲突往往带给人不适的心理感觉,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正视冲突,甚至逃避冲突。其结果不但冲突得不到解决,而且个人目标也难以实现。应对跨文化沟通,我们要正视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以“求同存异”的理念去解决冲突问题。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劳动力多样化的发展,要做到求同存异,首先要能准确地判断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次,要洞悉文化的差异及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冲突的表现形态:其三,在明确冲突源、个人偏好和环境的前提下,管理必须能够选择合适的跨文化沟通的方法和途径。

2、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

(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

(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磨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活动中,由于文化的多元化,会导致方法和途径的多样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文化多元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在同一企业内部,可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一个企业可能会同时与不同国家的外商打交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差别化管理将是跨文化沟通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差别化管理首先要求管理者为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客户、合作者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意愿,而不考虑他们在性别、种族、年龄和其他特征方面的差异:其次要注意遵守法律和制度,按照既定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规则行事、避免因疏忽法律规定而出现投诉行为和相关损失;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根据工作地所处的社会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的特点,考虑双方的文化偏好,选择相应的沟通方式和方法。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10

1、管理沟通的概念。管理沟通是指在各种管理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沟通主体(沟通者)基于一定的沟通背景,为达到一定的沟通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沟通对象)的基础上,将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观点、态度传递给客体,以期获得预期反应效果的全过程。

2、从管理沟通的概念表述可以看出,管理沟通与其它沟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沟通的主体是人或社会组织。与人—机沟通和机—机沟通这两类沟通活动更本质的区别在于管理沟通的主、客体均是人,因而,它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沟通,即不仅是信息的单纯传递,还包括思想、观点、态度的交流。在某种场合下,情感交流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管理沟通的效率和效益。

(2)沟通发生在管理和商务活动中。并非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属于管理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要求,所以也需要沟通的区别在于沟通的背景是明确的、特定的,即一定是发生在管理活动或商务活动中。因而沟通的目的性更明确,对对方的反馈期待更高。

(3)管理沟通是有沟通媒介的沟通行为。管理沟通的高目标性,决定了管理沟通是发生在有着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沟通行为。

3、跨文化管理沟通。跨文化管理沟通是处于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或外部人员间进行的管理性质的信息沟通。对外资企业而言,沟通能力非常关键,它要让全体员工不仅要意识到国家间的差异,同时还要用一种共同的语言交流,在承认差异和要求一致之间不断保持平衡,需要员工不只简单地从单一的世界观出发处理事情,而是能理解不同的思想,并在它们之间架起桥梁。

二、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的主客体策略

1、沟通主体策略。在沟通中,要使沟通双方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这得从认识自己开始,沟通者首先必须要客观地认知自己,界定自身的沟通地位,依据沟通目标,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策略。

(1)我们在管理沟通中通常是通过优势给对方以“我是对你有帮助的”和“我是有价值的”心理暗示,从而赢得对方的肯定,使得沟通顺利开展。认识自己的优势就是为了更好把握沟通的机会和展开沟通。

(2)弱势通常是我们在管理沟通中导致失败的致命因素。这里的弱势是指文化风险,也就是是指因文化差异及其组织间的缺乏了解而对文化整合和正常业务经营构成的威胁。所以我们在管理沟通中一方面要较好的发挥优势,一方面我们还要不断的规避弱势和克服弱势,把弱势淡化或转化成优势。

(3)人的成功主要由知识、技巧、机遇三大因素决定。“机会只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除了具备过硬和更多的知识,擅于把握有效沟通等技巧,还要能够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

2、沟通客体策略。制定沟通客体策略是沟通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沟通中的障碍一方面来自信息发送者,另外一方面也来自于信息接收者。因此,在制定沟通主体策略的同时,客体策略的制定也同样重要。成功管理沟通的本质是换位思考。如果说主体沟通策略主要是解决“知已”与“自控”的问题,那么,沟通客体策略要解决的是“知彼”和“激发”的问题。

三、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跨文化的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沟通策略的制定包括以上论述过的沟通主体策略、客体策略、渠道策略均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具体的沟通策略时,都必须考虑国家、地区、行业、组织、性别、民族、团队之间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组织要想从跨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就需要解放思想,正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策略主要有:

1、正视差异,求同存异。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跨文化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跨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以积极心态来寻求发展。冲突往往带给人不适的心理感觉,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正视冲突,甚至逃避冲突。其结果不但冲突得不到解决,而且个人目标也难以实现。应对跨文化沟通,我们要正视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以“求同存异”的理念去解决冲突问题。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劳动力多样化的发展,要做到求同存异,首先要能准确地判断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次,要洞悉文化的差异及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冲突的表现形态:其三,在明确冲突源、个人偏好和环境的前提下,管理必须能够选择合适的跨文化沟通的方法和途径。

2、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

(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

(2)隐去两者的主体文化,和平相容策略。就是虽然跨国公司中的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两者文化的巨大不同也很容易在子公司的日常运作中产生“文化磨擦”,但是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却刻意模糊这种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

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活动中,由于文化的多元化,会导致方法和途径的多样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文化多元化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在同一企业内部,可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一个企业可能会同时与不同国家的外商打交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差别化管理将是跨文化沟通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差别化管理首先要求管理者为所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雇员、客户、合作者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意愿,而不考虑他们在性别、种族、年龄和其他特征方面的差异:其次要注意遵守法律和制度,按照既定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规则行事、避免因疏忽法律规定而出现投诉行为和相关损失;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根据工作地所处的社会主流和非主流文化的特点,考虑双方的文化偏好,选择相应的沟通方式和方法。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11

跨文化广告传播是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组成部分,自跨文化传播学科建立以来,其研究也逐渐增多。目前,我国的有关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于广告政策方面的研究,对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专著不多。本文对其进行收集整理,通过一些案例来说明广告策略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法律法规建设重要性的观点。

一、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含义

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跨文化广告传播”定义,跨文化传播国外有两个词义,一词“Intercultru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学),另一词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流学)。目前,我国使用后者的较多,也有一些著作和学术文章。

1959年,《沉默的预言》著作出版,作者是爱德华·霍尔——跨文化传播学之父首次提出“跨文化传播”一词,至此传播开来,逐步得到世人的认可与热议。在当今世界跨文化传播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与交流的潮流,其含义也随之成为研究的重要部分。跨文化传播主要含义为在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进行交流以及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方法和途径。他阐述了关于文化、传播及跨文化传播的诸多观点,将这些观点用于外交、商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文化方面更广泛的领域。

跨文化传播途径主要在广告宣传领域占很大的部分,他的理论奠定了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基础,拓展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使得传播学的研究范畴更为具体、活跃,有的放矢于实践领域。

二、跨文化广告传播策略

跨文化广告传播是跨文化传播学科中重要的一部分,跨文化广告传播策略理论研究中研究中尤为重要。

1.一体化策略

“一体化策略”理论于1983年由美国学者李维特(Levitt)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市场的全球化》一文中提出。他认为,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日益使世界成为共同的市场,消费者几乎趋同的品味、需求、生活方式将超越民族、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如果广告商实施市场一体化策略,集中资源,大量生产某种产品,用同一广告策略、同一品牌名称,塑造同一产品形象,就可达到很好的广告效益。[1]比如,广州召开的以“水”为主题的亚运会节目及广告创意,是各国都接受的“水”文化,“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以海心沙岛为亚运会开幕式场地,用江水连接两岸的城市建筑,如西塔、大剧院、博物馆、广州塔等,将天(焰火),地(建筑物)水(彩船、光帆)、空间(激光、喷泉),人(开幕式会场演员、运动员与观众),融为天地人合一的和谐宏伟场景,如梦如幻的中国传统观念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理念,各国来宾都接受“水”文化,这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依,都能享受理解精神之内涵,成为广州亚运会的理念创新和突破。

2.共鸣策略(Resonance)

1933年由加拿大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提出“媒介即讯息”及著名的“地球村”等概念。他主张“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尺度引起的,这种新尺度是被我们的每一次延伸或每一种新技术引导进我们的事务中的。”媒介的发达使得全球成为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地球将变成一个“村庄”,“村民”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便捷。[2]

“共鸣策略”在广告中主要以共同的情感、共同的内心需求、共同的友谊、共同的反应点等获得不同国家或地域人的共同点,这个共同点不会影响各自生存习惯的特殊性,才能产生共鸣。比如,各国的歌迷崇拜席琳迪昂的音乐歌曲,功夫影迷崇拜李小龙和成龙,这些不同文化的迷群族的共同体验来自不同文化的融合点,跨文化广告可以超越各国文化而形成共鸣。

3.情境理论

1985年,美国传播学者麦罗维茨(Joshua Meyrowitz)提出“媒介即情境论”:“媒介的作用取决于媒介所造成的信息情境,这种信息情境犹如谈话的地点场所一样,可以影响到信息的传播,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他主张:“新媒介,新情境”,“新情境,新行为”,他的大众媒介理论在社会中更具实际作用。如万宝路香烟广告,吸烟者会把自己的情感和幻觉带到广告的场景中,把自己的吸烟经历与吸烟享受联系起来,这种互动,起到广告活力的作用。

4.本土化广告策略

“本土化广告策略”,在体现“本土化”东西要接受“外来货”影响的同时“本土化”东西也要推出国外,与“外来货”挑战与竞争,各种文化的碰撞才能形成一种强势的格局,当一种品牌挺立时,从技术、产品等各方面也体现了世界先进的东西。比如,可口可乐公司春节时曾向台湾投放了一则体现可口可乐公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的广告,符合“本土化广告策略”:建筑体现了福建闽南样式,服装是中国式的小长衫,选择的胖男孩是中国年画的模样,红色的“福”字是中国人喜欢的节日颜色,中国菜肴等都体现了本土化的设计,仅有“可口可乐”是个“世界性主题”,被世界各国接受的饮料,这种结合合情合理,为春节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我国对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策略研究有以下一些方面:全球化广告策略、文化适应广告策略、文化互动广告策略、寻找人类情感共鸣点、实施本土化广告策略、宗教信仰差异、文化习俗差异、价值观念差异、重视词语翻译等。[3]

三、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法制意识

法制意识的增强是对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有利保障,跨文化广告传播的法制法规研究要重视并加强起来。

1.了解各国的法律,遵守各地的政策法规

法律法规是一个地区和民族文明的产物。不同国家对广告的内容、形式和传播等也有不同体系的法律、法规。如,仅制作广告的物品;可使用的诉求类型和信息;对广告媒介及广告时间的限制;针对儿童广告规范;广告中裸体和色情的运用。比如,英国广告的报纸可发行全国各地;西班牙的厂商只能报纸上刊登广告;中国不允许利用色情作广告,而色情广告在一些西方国家不违法。 转贴于

目前,各国政府在法律层面上加强对广告的控制已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跨文化广告创意必须了解各国的法律环境,熟知并遵守各国政府制定的有关广告的法规。如针对儿童的广告规范有《加拿大广告标准准测》规定:不得儿童作为广告对象,所有广告不得直接以13岁以下儿童为目标等;英国的《广告标准与实践》规定产品不得利用儿童的轻信和模仿意识,不得直接吸引或劝诱儿童购买等;我国的《广告审查标准》不得给家长施加购买压力的儿童广告等。[4]

2.广告传播风险

风险研究在国际上很重视,在广告风险研究中主要有“广告行业商业秘密风险”、“广告传播风险”、“广告财务风险”研究等。随着网络及其他媒体中的“虚假广告”、“诈骗广告”、“不实广告”等欺骗作用的危害与恶劣影响在不断蔓延,“广告传播风险”研究应该受到重视,也要更加深入研究,这些危害对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造成了一定的不好后果。

中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外国广告进入中国,也有不少的中国广告闯进国外的媒体,跨文化广告传播不再是一句空话,漫漫征途路避免不了风险的出现,如2004年11月,耐克公司耗资1亿美元“恐惧斗室”的篮球鞋广告在中国播放,因广告情节中冒犯中国的象征——“龙”而涉嫌“亵渎中国风俗习惯”,遭到中国网民的沸然声讨,也引起了海外的抗议。12月3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立即停止播放“恐惧斗室”广告片的通知》,各级电视台停止播放该广告。[5]虽然,耐克公司制作广告很有一套,但也难免遇到因文化定位不对而造成的广告传播风险带来的损失。

根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规定,凡是“广告的表述或由于未能透露有关信息而给理智的消费者造成错误印象的;这种错误印象又关系到所宣传的产品、服务实质性特点的”均属欺骗性广告。肯德基在电视广告中推出了“健康牌”,称肯德基炸鸡“有人体必需的碳水化合物,是每日菜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一广告夸大了肯德基炸鸡的功能,在播出后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专门对此展开调查,肯德基公司很快停播了这则广告。[6]在跨文化广告传播过程中,怎样规避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而带来的广告传播障碍与风险,是广告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3.增强法制教育

跨文化传播教育中,广告的制作离不开“语言”写作训练,广告经常在媒体栏目中首先出现,在媒体栏目中信息语言规范管理没有被监管,也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这是“虚假广告”、“诈骗广告”、“不实广告”频频出现的主要原因,媒体信息广告语言的呈现要有规范,有监督,对于排列信息的人员应该接受有关的教育,如目录索引制作,持证上岗就会杜绝大量不良信息的引入,目前国家有各种文字目录标准、数据库数据规范、外语目录标准,还要有语言文字选择标准、网络信息用语违规法则、虚假网络信息文字界定、网络版权法规、港台澳网路信息语言对比等。这些都对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帮助,目前,随之传播业的快速发展,从业人数的不断增多,跨文化广告制作与传播都要建立健全法制教育,只有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的问题,这是国家和谐社会需要做到的。

在倡导“绿色”环境中,跨文化广告传播也需要一片“绿色”净土的环境,这个环境建立与维护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涉及国内环境,也涉及国外环境。跨文化广告传播影响的国家地域广阔,影响的人群以国际大家庭人口计算,影响的人口层次也很全面,所以倡导“绿色”环境很重要。

参考文献

[1]秦祖辉,黄红英,万晓文.论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8(11).

[2]陈云萍.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及传播策略[J].东南传媒,2008(7).

[3]李正良,李玉平.试论中国品牌的跨文化广告传播策略[J].新闻传媒,2006(5).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12

1、管理沟通的概念。管理沟通是指在各种管理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沟通主体(沟通者)基于一定的沟通背景,为达到一定的沟通目标,在分析沟通客体(沟通对象)的基础上,将特定的信息或思想、观点、态度传递给客体,以期获得预期反应效果的全过程。

2、从管理沟通的概念表述可以看出,管理沟通与其它沟通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沟通的主体是人或社会组织。与人—机沟通和机—机沟通这两类沟通活动更本质的区别在于管理沟通的主、客体均是人,因而,它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沟通,即不仅是信息的单纯传递,还包括思想、观点、态度的交流。在某种场合下,情感交流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管理沟通的效率和效益。

(2)沟通发生在管理和商务活动中。并非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属于管理沟通。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有交流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要求,所以也需要沟通的区别在于沟通的背景是明确的、特定的,即一定是发生在管理活动或商务活动中。因而沟通的目的性更明确,对对方的反馈期待更高。

(3)管理沟通是有沟通媒介的沟通行为。管理沟通的高目标性,决定了管理沟通是发生在有着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主体之间的沟通行为。

3、跨文化管理沟通。跨文化管理沟通是处于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或外部人员间进行的管理性质的信息沟通。对外资企业而言,沟通能力非常关键,它要让全体员工不仅要意识到国家间的差异,同时还要用一种共同的语言交流,在承认差异和要求一致之间不断保持平衡,需要员工不只简单地从单一的世界观出发处理事情,而是能理解不同的思想,并在它们之间架起桥梁。

二、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的主客体策略

1、沟通主体策略。在沟通中,要使沟通双方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这得从认识自己开始,沟通者首先必须要客观地认知自己,界定自身的沟通地位,依据沟通目标,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策略。

(1)我们在管理沟通中通常是通过优势给对方以“我是对你有帮助的”和“我是有价值的”心理暗示,从而赢得对方的肯定,使得沟通顺利开展。认识自己的优势就是为了更好把握沟通的机会和展开沟通。

(2)弱势通常是我们在管理沟通中导致失败的致命因素。这里的弱势是指文化风险,也就是是指因文化差异及其组织间的缺乏了解而对文化整合和正常业务经营构成的威胁。所以我们在管理沟通中一方面要较好的发挥优势,一方面我们还要不断的规避弱势和克服弱势,把弱势淡化或转化成优势。

(3)人的成功主要由知识、技巧、机遇三大因素决定。“机会只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所以我们除了具备过硬和更多的知识,擅于把握有效沟通等技巧,还要能够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

2、沟通客体策略。制定沟通客体策略是沟通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沟通中的障碍一方面来自信息发送者,另外一方面也来自于信息接收者。因此,在制定沟通主体策略的同时,客体策略的制定也同样重要。成功管理沟通的本质是换位思考。如果说主体沟通策略主要是解决“知已”与“自控”的问题,那么,沟通客体策略要解决的是“知彼”和“激发”的问题。 三、外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沟通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跨文化的沟通显得越来越重要。每一个沟通策略的制定包括以上论述过的沟通主体策略、客体策略、渠道策略均要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具体的沟通策略时,都必须考虑国家、地区、行业、组织、性别、民族、团队之间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组织要想从跨文化的交流中获益,就需要解放思想,正视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跨文化管理沟通的策略主要有:

1、正视差异,求同存异。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跨文化冲突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跨文化冲突的背景下以积极心态来寻求发展。冲突往往带给人不适的心理感觉,因此人们往往不愿正视冲突,甚至逃避冲突。其结果不但冲突得不到解决,而且个人目标也难以实现。应对跨文化沟通,我们要正视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以“求同存异”的理念去解决冲突问题。随着国际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劳动力多样化的发展,要做到求同存异,首先要能准确地判断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其次,要洞悉文化的差异及文化多样性所带来的冲突的表现形态:其三,在明确冲突源、个人偏好和环境的前提下,管理必须能够选择合适的跨文化沟通的方法和途径。

2、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个不同层次:

跨文化交流的策略篇13

1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也就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涉及面极广,是一门大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教育工作者们和教育专家们长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行之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进行探索。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就是探索重点之一。跨文化交际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并于20世纪80年代由外语教学界引入我国。随着我国与各国经济、旅游、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交流,外语教育工作者们逐渐意识到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要培养出适应全球化交流的新型人才,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早在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新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提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国内外对跨文化交际在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也日趋增多,如:Stern,H.H. Issues and Op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鲁子问. 国外跨文化教育实践案例分析[J]. 外国教育研究, 2002,(10) . 张文莉. 跨文化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 [J]安徽文学 ( 下半月),2007(2).因此,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2基于建构理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取的策略,包括学习者为了更好地完成某个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而采取的微观策略,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计划、调控、评估等而采取的宏观策略,以及学习者对语言和语言学习的一些认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一般都是按照 听、说、读、写的语言习得进行练习。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课堂设置、教材选用等方面的约束,也是多于注重学生对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的掌握,做选择题多过实际口头练习。同时,因为课时和学生人数等的限制,教师不能对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中西文化差异等有过多的涉猎。长此以往,大学生在英语学习和交际中往往是理解的时候容易望文生义,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或者不能深入理解英语语言所承载的内在文化、文学意义。因此,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可以从建构主义理论着手,明确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价值和功能定位,优化教材使用和课程设置,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 因此,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语言的策略应该是在教师所设定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本国文化知识和经验,利用所习得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进行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一成不变的事实知识的传授,而是学习者愿意,并且有能力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清晰地列出在跨文化交际学习中产生的疑惑、问题,再通过与母语的文化、文学等方面知识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的认知的过程。

3结语

语言教学始终是以语用为目的,是要解决学生在实际交际中如何能够恰当地运用语言的问题,而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外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必要环节,对于促进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者认为,人们完全可以解释语言知识的本质和它是如何通过普遍的认知原则处理的,不应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 由此可见,教师完全可以在建构理论的随机进入学习理论指导下让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自主的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深入有效地认识和理解英语国家和本国的文化、文学等各方面的差异。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度校级教改项目:“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