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效果实用13篇

法治教育效果
法治教育效果篇1

二、立足于实,保证教育活动突出实效

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培训阶段不走过场,他们采取了“三个定实”的具体工作方法,以保证学习内容保质保量的完成。

法治教育效果篇2

key word: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

作者简介:邓莹,女,硕士研究生,就职于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教学部,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政治性强、理论通俗,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更好地发挥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国家和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是人们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它激励着人们为一定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目标而不断努力追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对他们一生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使他们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清醒的认识,对社会的善恶、美丑有准确的判断,对自身的社会责任有明确的认识,进而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二、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到“三贴近”育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人摆在第一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志在2003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遵循思想道德建设普遍规律的同时,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而特点和接受规律,从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角度,深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入手,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示范,用榜样引导,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解决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教育教学吸引力

长期以来,讲授式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流”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上习惯于“一本教案、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支粉笔”,条件好的也许有“一个课件”,但其实质上无多大区别,教师只是充当了“画面解说员”的角色,在课程考核方法上沿用“一张试卷定终身”的传统,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较为普遍,而这样的而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水平,不仅让学生产生厌倦,也让教师感到困惑。

一堂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是政治性强、理论通俗、联系实际、内容鲜活、打动人心,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好方法,做到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因材施教,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更好地发挥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

1.深挖教材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的基础上深挖教学内容。要突出针对性和时代感,增强实效性和感染力,紧紧围绕当前国家工作的大局和时代要求,直面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回避热点难点问题,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服人,广泛进行世情、国情、党情、地情、校情教育,高扬主旋律,振奋精神,鼓舞士气,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对祖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们党的感情,坚定理想信念。

2.创新教学方法。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广泛实践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互动式、研究式、情景式、体验式等方法,通过集体备课、集体攻关推出一批学理说得透、事迹讲得活、学生听得懂、实践用得上的经典案例。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新颖的形式,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3.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要重视课堂教学,也要关注实践环节,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课堂教学成效,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要积极探索“大思政”的教育模式,把实践教学纳入学校教学、管理的总体规划中去,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也就是说,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领,统一确定全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方案中理论部分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完成,而实践部分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制定,综合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实践教学的需要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同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联合实施完成,这样既充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部分,又避免了大学生活动的盲目性,使每一次大学生活动都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针对高职院校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在校外实习,而这部分时间是学生知识与能力,观念与行为的转化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忽视,因此,学校要拓宽校外实践渠道,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形成更有利于社会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模式,帮助他们提高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使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帮助他们增强感性认识,深化教育教学效果。

4.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作用,倡导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新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要积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形成网上网下教学互动,努力把校园网建设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渠道和发展平台。

5.改进考试考核方式。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接受到的教育与其它专业课程有所不同。大学生在专业课中接受到的教育主要是知识和技能,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接受到的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行为上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应当注意克服以教材为本、以理论为本、以知识为本、以考试分数为本的倾向和“一卷定终身”的考试方式,避免对学生产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补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错误导向,而要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以塑造大学生的灵魂为己任,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成才的方向,提供精神的动力,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探索适应政治理论教育特点和正确引导大学生成长要求的考试考核方式,逐步建立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日常思想状况与关键时期表现相结合的科学测评体系,把对知识的考察从内容转化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的思想道德品质上,重点考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不断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促进智力资源的开发。

四、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高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提高研究和解决重要问题的水平,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新要求,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新趋势,研究做好复杂形势下大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新途径,努力把各项决策部署转化为可操作的工作思路,把原则要求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富有成效。

当前,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列入国家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单列,单独评审,单独检查,应当说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当乘势而上,以教学为基础开展科研,以科研为抓手带动教学,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的互助互促。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牢固树立坚定地理想信念,不断提高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深入实践,了解学生,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注重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做教书育人的典范,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8

[2] 刘延东.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2008.7.8

[3] 周济.在加强和改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2008.7.9

[4] 张耀灿,陈洪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测评[J].思想教育研究.2009(4),7-10

[5] 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09(4),11-14

法治教育效果篇3

一、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全过程,包括宏观到微观的各个方面。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它涉及到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能力、心理等多个方面。所以相应的实效性的评价内容应该包括政治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心理健康发展、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这些评价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时务必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估。如果只是片面的评价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教育效果,容易导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认识偏差,达不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客观的评价,这将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客观科学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具有全面性的特征,这也是实效性评价的基本要求。

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所涉及的内容既包括知识、能力等可量化的指标,还包括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不可量化的指标。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更科学、更客观,必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全面评价。既要有定性评价法还要有定量评价法,要把统一评价法、系统分析评价法、比较评价法、总结评价法和过程评价法这些方法结合起来,综合应用做出科学评价。

三、评价客体的层次性

客体是实效性评价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客体是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由于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的教育对象可能接受能力较强,起点比较高,所以表现出较好的思想道德水平。而有的教育对象由于自身原有思想觉悟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再成功也还是不能达到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平。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就必须按照受教育者的实际水平进行分层次的评价,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在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时必须按照教育者原有的思想道德水平进行分层,只有明确受教育者原来思想道德水平的层次后,在评价过程中就可以找到参照对象,可以清楚的看到受教育者在教育前和教育后的对比,这样才能对一段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做出科学的评价。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层次性特征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要分层次进行决定的。

四、评价过程的动态性

由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品德的变化,都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外在教育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不断外显的复杂过程,在很多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可能会对学生立即产生影响,而是悄然渗入,在今后某个特定的情境下表现出来。思想政治品德的表现往往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氛围,缺乏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内在的品德不可能转化为外在的行动并为人们所感知。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潜在的、长期的效果纳入实效性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就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只关注眼前的显性教育效果,必须根据外界环境和主客体自身状况的变化持续评价过程,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主体在进行评价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充分考虑现实因素的限制,既要看到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肯定高校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提高,还要全面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效果。

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不遵循动态评价的规律,只是静止的、孤立的对某一阶段的情况进行评价,这样评价的结果就是片面的,没有全面性、科学性,甚至可能和实际情况完全相反。从这个角度讲,动态性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特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基本要求。

五、评价结果的导向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再此基础上探析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不足和问题。并在评价结果的指导下分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积极和消极因素,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评价的结果和结论能验证教育活动的成效,并对之后的教育活动有引导作用。从其自身运作的角度看,评价活动本身需要特定的标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体系的设立必须按照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设立,其评价原则、评价体系的设立也必须朝向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五个特征是相互关联的,这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特殊性决定的。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是实效性评价体系完整的基础,方法的多样性强调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灵活程度,评价客体的层次性、评价过程的动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客观实践的体现,评价结果的引导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出发点和目的。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而服务的,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科学化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茂胜.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法治教育效果篇4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指各级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和教育科研等专业机构及学校等主体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法规和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科学手段、形式和方法对评价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状况和成效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从而为思想政治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效果及其相关的行为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判,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核心内容,其本质在于“价值估计,”[3]。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国家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否达到,教育任务是否完成,教育内容是否科学,教育方法是否合理,教育组织形式是否有效,大学生是否发生了预期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变化等,这些都有一定的客观尺度,都是能够进行评估的内容,而且必须进行评估才能进一步反馈和预测。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途径、考评等诸要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综合优化。实现综合优化的前提是要真正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大学生的思想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要了解这个复杂的系统,就必须在对大学生作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和描述,这就需要效果评估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还处在一种自然状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进一步研究。一是没有建立科学的客观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工作的随意性很大;二是评价方法学生缺乏认同感,常常是局限于老师评价学生;三是量化方式单一,一般就是用考试成绩来量化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在平时成绩中,往往只局限于笼统的定性描述,即使作了定量评价,也很少用统计学、数学语言、计算机作为工具,造成科学性不足,不能满足科学管理的要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可行性

    第一,日常行为倾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质的直接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仅有质的方面,而且有量的方面。如某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生活方式是否积极健康,某个班级是先进还是落后,都是思想政治现象质的表现;而人生价值的大小、生活质量的高低和奉献精神的程度都表现了量的差异性。为了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就必须从质和量的方面进行搜集、分析和整理。大学生是社会的存在物,其思想政治素质大量地反映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不同的思想政治状况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为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提供了十分可行的依据。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量的描述是客观存在的。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看,大学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师资、时间、经费投入的多少,取得教育效果的大小等,都有量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人数、年龄、学历、职称、层次等都是基本的量,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实绩则是更重要的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可以通过他的政治立场、学习态度、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和课程成绩等若干要素表现出来,并且这些若干要素可以依据一定的客观要求予以量化,从而可以进行量化评估。既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量的存在是客观的,那么完全可以进行量化评估。

    第三,现代数学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手段。过去之所以感到思想现象难以量化,是因为在思想现象中,除了有确定性现象外,还存在不确定性现象,如随机性现象与模糊性现象。对于确定性现象可以采用严密而精确的传统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而对于不确定性思想现象,就难以用传统的数学方法了。本世纪以来,相继建立起来的数理统计、模糊数学,则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为定量评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技术保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科学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与原则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也就是评估的基本内容,它必须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为依据,同时又受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的制约与影响。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和作为客体的大学生是进行评估的两个基本方面。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教育环境和活动整体,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效果,因而它们也自然纳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

    首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客体则是全体大学生。主客体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由于主体的作用要通过客体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对大学生评估是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中心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4]。具体内容包括大学生的考试成绩、思想政治素质、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对重大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遵纪守法的情况以及为共同事业奋斗的精神状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整个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对其评估主要包括对他们各种素质和教育效果的评估。具体内容包括师资的配备情况、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工作水平和效果。通过评估,一方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精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法治教育效果篇5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涵义

评估方法是评估和检验事物所遵循的程序、途径和办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涵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从广义上讲,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定义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这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序、途径、方法、技术、工具等。从狭义来讲,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所做的价值判断时的手段。而评价方法有两层内涵,一种是对最低层的、最具体的那级指标的实现程的评价,另一种是将下级指标作为决定上一级指标的评价规则,看是否能达成。[1]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功能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环节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它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检测评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实际效果做出科学的判断,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还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依据的提供。因此,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有利于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体系。[2]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目的实现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的分类和具体内容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层次的不同和使用范围的大小,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

其一,哲学方法。哲学方法就是运用哲学的原则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哲学就是方法论,根据现代哲学和各个学科的分工,可以明确哲学只提供方法论的原则,而全部实证知识由各个学科提供,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重视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哲学不是脱离生活的、远离现实的玄想,哲学是丰富的活跃在人类社会中的方法论。哲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哲学方法作为处理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规范,是最高层次的方法,适用于指导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交叉科学。哲学具有多元性,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包括中国的哲学思想,西方的哲学思想。

其二,哲学方法是方法论中最高层次的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要在把握这种方法论意义的同时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评估方法。理论界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研究的比较透彻,认识也比较统一,先梳理如下: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评价类型: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可以有宏观评价和微观评价;根据评价对象的状态可以分为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根据评价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总结性的评价和分析性的评价。[3]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定量分析法主要是比较分析法、目标管理分析法,较为客观,也容易进行;而定性分析法主要是系统分析法。[4]有的学者从绩效评估的角度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认为,质的方法和量的方法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而质的方法就是评价者要参与到情境中去,运用观察、访谈、归纳、演绎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而量的方法则是偏向于测量和分析,运用抽样、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出现的时间较长,需要等待的时期就较长,所以评价不能是一次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也不可能实现一蹴而就。[5]

学者邱伟光,张耀灿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工作是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受评对象的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效果是动态的,具有再生性、长期性、隐蔽性的特征,所以评价工作也具有艰巨性。因此,评价方法要整合在一起,比如,将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以动态为主;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将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以全面评估为主;将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相结合,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将客观性评价和主观性评价相结合,以客观性评价为主。[6]学者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一项较新的工作,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并不完善,现有两种方法可以运用,第一是定性分析法,第二是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数学模型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把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相关数据的搜集。这种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各类的评价都可以采用。[7]

其三,具体方法。具体方法是评价方法系统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在运用起来更为切合实际。例如,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智能化评价方法的运用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效果。如今,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可以借助网络的技术优势,评价者可以运用数字化的信息处理技术进行终端智能化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更加灵活和迅速。[8]有的学者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方法可以运用实验法,实验评价方法的基本步骤是,首先设置实验情境、然后对比实验进展情况、最后观察实验比较效果。[9]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一方面对评价活动起到规范和指导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促使评价活动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上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借鉴各个学科的评价方法,只要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借鉴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8―219.

[2][3]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3.215―216.

[4] 金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及方法探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3).

[5] 吕政阳,胡明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方法致思[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8).

[6]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42―246.

法治教育效果篇6

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含义和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依据,根据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教育客体的实际,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它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长效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范畴应充分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1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核心是对社会效果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从评价形式上看是针对思想政治活动所产生的全部效果进行检验和鉴定,但实质是以社会效果为核心所进行的价值评价。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包含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不断地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标准是看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是否提高了,提高到什么程度。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满足社会对其培养、塑造人才的需要,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通过改造主观世界来改造客观世界。具体内容包括: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心理是否形成,扩展到什么程度。因为一个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的人,很容易融入到这个环境中,从而表现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围绕着这两方面展开的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核心内容。

2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手段和方法是通过运用有效的测量、评价技术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出全面、科学、客观的价值判断。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虚活,很难用一定的指标来推进实际工作,很难用一定的标准去衡量好坏优劣。然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证明知识的边界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了,各个门类知识相互隔绝的局面已经不存在了。因而,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手段和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吸取并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的相关知识,通过采取实地调查、查阅文献资料、听取有关汇报以及相关测试等,运用统计分析的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进行科学的处理,以全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实际,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内在本质。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果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3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目标是教育设定的“靶子”。任何目标的制定和落实都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和社会的实际。目标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社会的实际以及客体的觉悟程度、道德水准、文化基础和社会经历等方面,要把理想与现实、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就制定目标的内容而言,既有理论方面的又有社会实践方面的。理论方面包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和措施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等;社会实践方面包括社会风气、人际关系、文化氛围以及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等等。

4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信息反馈系统。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合理评价和科学判断,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标准

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认识是做好评价的基础。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评价之间确立科学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标准的建立中,我们应当从数量与质量、短期与长期、隐性与显性、有形与无形等多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综合性的、全方位的评价。具体包括:

1 坚持以定性评价为主,使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活动,主要解决的是人的思想、观点、立场等问题。因而其效果的评价不同于经济效果的评价,不能用简单的数据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性质可分为:第一,正功效,即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方向基本保持一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第二,零功效,即对教育对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微乎其微;第三,负功效,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更多的要采用比较的办法来体现,或者是与历史比较,即纵向比较,主要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否呈现一个发展的趋势;或者是与系统比较,即横向比较,主要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否与系统形成了教育合力。这些比较是很难用精确的数据评判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产品“精神成果”是很难量化的,其效果的评价只能是近似的模糊值,如好、较好、一般等。如果一味地追求精确的数量关系,这在事实上并不可能。定性评价的缺点是评价结论的模糊性,有时候很难反映出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因而容易产生“千人一面”的结论。因此在定性评价的同时还要注重定量评价,唯物辩证法认为,没有无质的量,也没有无量的质。离开定量评价的定性评价,容易使认识停留在模糊的阶段;离开了定性评价的定量评价,也难以对数量作出科学的评价。因而,必须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不仅如此,成功的定量评价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定性评价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对人的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质的规定性有了正确的把握,才能恰当地选择各项变量,设计量度的指标,建立科学的系统模型,方能对这些变量进行评估。因此,必须坚持以定性评估为主,使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

2 坚持以动态评价为主,使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延时性的特点,决定了对其效果的评价不能仅凭一时的考评情况就对其下结论,而应将其置于总的发展过程中去进行评价和估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其作用产生的效果与其实施的过程并不具有同步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往往是在实施教育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才得以体现出来。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应该经常性、动态性地进行,应当注重指标信息的日常收集和积累。

当然,在进行动态评价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静态评价,这种评估是把评估对象放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通过横向对比,对其效果作出相应的价值评判,否则就很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阶段性的效果,也很难为下一阶段的任务提供科学的依据。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稳定都是相对的,而变化是绝对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也遵循着此规律,它既要了解受评对象的现实表现,以便作横向比较;又要了解受评对象的历史发展,以便作纵向比较,这种横向和纵向、静态和动态的评价手段才是全面的、科学的评价标准。而以动态评价为主,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向前推进。因而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从教育所设定的目标出发,也要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其将来的发展趋势。坚持以动态评价为主、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

3 坚持以隐性评价为主,使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时具有可感知的外在形态,但在多数情况下往往是潜在的。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尤为如此,“立竿见影”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教育客体思想的转化,对教育的理解、接受直至转变为行为,需要一个过程,有的教育效果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体现出来,有的却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育客体来说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而作为教育客体,其思想的发展变化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的,不到一定的质量积累和达到一定的时机,一般不会呈现出显著的变化,它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得以体现,而且时间越长,体现得越充分。有时从表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不见成效,实则潜移默化,一旦发挥出来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因而,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估时,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眼前,而应该放眼未来,立足长远,对其潜在的效果应予以充分的考虑,应坚持以隐性评估为主,即主要看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是否真正内化成了个人的意识。

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看,其包含着两个目的:内化和外化,即输入和输出。内化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如何将输入的信息输出,其输出的结果如何,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人们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即有大量的输入,却只有小量的行为输出;或者是有大量的正确输入,却导致了错误的行为输出。因而我们在进行隐性评估的同时还应该重视显性评估,力求做到目标与效果的统一。坚持隐性评价和显性评价相结合,以隐性评价为主的评估标准。

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的具体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出正确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比较客观看待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排除形式主义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客观基础之上,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的开展。

1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成绩的肯定,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依据。科学、客观、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劳动成果,认识工作中的差距,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得到发挥。并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帮助我们认清工作的指导思想、内容、原则、形式、方法等一些基本问题,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法治教育效果篇7

0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即高校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要求,结合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实际特点,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活动的结果(即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格和心理素质)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①大学期间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在校期间的基础型教育,其教育所达到的有效程度也尤为重要。追求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

1 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信息化背景下,社会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受到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尤其是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客观上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新趋势、新特点,从而对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活动实际效果产生影响。信息化犹如一把“双刃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对该背景下山西省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调查研究,从中分析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

2 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方法方面,大多数学生比较倾向于社会考察、微信宣传、访谈法、青年志愿者活动,认为这样的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高。有30%左右的同学认为自我学习与教育、理论知识宣传的方式效果不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程度具有直接的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信息化?r代背景下在部分同学(尤其是非政法系别的学生)对纯粹的理论灌输有些排斥,他们不太接受空洞的理论教学,相反,典型示范、激励感染教育、微信宣传、网络宣传社会考察、志愿者服务这些在实践中获得心得体会,在实践中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教育的活动,不仅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误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在这方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2 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途径方面,同学们普遍认为青年者志愿服务、社会考察等实践途径的效果远远好于单纯的讲授讲解、理论学习、理论培训,也有个别同学标注既要有理论学习,也要有实践交流,要使理论与实践双向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最满意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途径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实践教育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③从该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活动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给予肯定的,但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其预期目标之间存在差距,这说明这种实践活动还有待于继续发展,形式方面还需要创新。理论教育途径和实践教育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④但是在调查中,部分同学并不认可这种教育途径,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教育者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途径时,忽视了理论教育法在运用时的条件性。理论灌输的方法固然重要,但是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的作用,就避免不了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

2.3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载体方面,31%学生认为理论学习方面的活动效果比较好,有六名学生备注学校开展的面向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于简单,缺少实质性的理论知识;而69%的学生认为单纯的理论学习(如阅读报纸、书籍等,党课、团课培训等)效果程度不明显,学生不易接受,认为通过网络开展、采用图片展的形式进行、实习考察、党员带头作用这样的丰富多彩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程度比较高。

在总的调查结果中,大部分同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还是比较好的,只是在个别问题上存在分歧。这说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总体上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在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要根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情况制定最为合理的教育实施方案。

3 信息化时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新特点、新趋势,这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还要求教育客体适应新情况、面对新问题,增强自主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我国国家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方法、途径、载体之间的相互促进与融合。

3.1 运用隐性教育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创新教育方法,还要把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有效结合起来,防止把二者割裂开来,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提高教育效果。当前很多学生还是会有一些逆反心理,单纯的理论教育会让他们产生厌烦心理。在信息化时代,应运而生的隐性教育法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将直接灌输式教育与间接渗透性教育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中。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如果没有直接的理论灌输,就会淡化学生的正确意识,相反,间接的隐性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不仅是一个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还会收到直接灌输式方法所没有的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高校各教育者要挖掘本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并渗透在课堂传道授业、答疑解惑中;其次,将这种理念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接受教育;最后,教育者自身的言传身教示范作用是隐形教育方法成功运用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3.2 综合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创新教育载体,在信息化背景下要重点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载体,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创新教育途径,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多样,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新出现的事物不断丰富其形式,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活力,它的实效性才会增强。一方面,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逐渐渗入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必须正确理解,通过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充分发挥这种新媒体的积极作用,通过渗透、互动、引导等方式促进教育工作的实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之间的联系。如:建立微信群、QQ群进行信息的传播。此外,各种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各种社坛、论坛等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选择。这些新技术为教育者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法。

3.3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不仅要发挥课堂教学即理论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各种校园实践活动,而且必须进行创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如占领网络新阵地、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等,以解决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

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发挥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功能,开展更为丰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建立、优化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使网站在功能和形式上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用健康、积极的文化因势利导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的选择。另一方面还要规范健全网络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网上信息的识别能力,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3.4 增强整体性指导,营造良性运行的有效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具体的系统工程,它的整合性强,所以必须进行整体性的统一指导,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运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在于教育主体坚持相正确的方法、合理的途径、相适应的载体的统一。这就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同时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面向社会,接受具体、形象的教育与启发,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提高社会适应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对思想政治教育也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更加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⑤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日益丰富,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这就意味着选择合理的教育载体也越来越为重要,要坚持寓教于行、寓教于境、寓教于情和寓教于管相结合而又各有侧重点的方法,融入隐性教育方法之中,充分发挥每种载体的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注释:

①郑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初探》,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12月。

②单文丽:《论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矛盾与化解对策》,载《教育改革》,2010年第8期。

法治教育效果篇8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指各级高等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和教育科研等专业机构及学校等主体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法规和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科学手段、形式和方法对评价对象的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状况和成效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从而为思想政治工作决策提供依据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效果及其相关的行为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判,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核心内容,其本质在于“价值估计,”[3]。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使大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国家所期望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否达到,教育任务是否完成,教育内容是否科学,教育方法是否合理,教育组织形式是否有效,大学生是否发生了预期的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变化等,这些都有一定的客观尺度,都是能够进行评估的内容,而且必须进行评估才能进一步反馈和预测。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方法、途径、考评等诸要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综合优化。实现综合优化的前提是要真正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大学生的思想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要了解这个复杂的系统,就必须在对大学生作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和描述,这就需要效果评估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从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还处在一种自然状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进一步研究。一是没有建立科学的客观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工作的随意性很大;二是评价方法学生缺乏认同感,常常是局限于老师评价学生;三是量化方式单一,一般就是用考试成绩来量化学生受教育的效果。在平时成绩中,往往只局限于笼统的定性描述,即使作了定量评价,也很少用统计学、数学语言、计算机作为工具,造成科学性不足,不能满足科学管理的要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可行性

第一,日常行为倾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质的直接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仅有质的方面,而且有量的方面。如某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生活方式是否积极健康,某个班级是先进还是落后,都是思想政治现象质的表现;而人生价值的大小、生活质量的高低和奉献精神的程度都表现了量的差异性。为了全面而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就必须从质和量的方面进行搜集、分析和整理。大学生是社会的存在物,其思想政治素质大量地反映在日常生活和学 习中,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存在各种各样的联系,不同的思想政治状况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为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提供了十分可行的依据。

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量的描述是客观存在的。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看,大学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标、师资、时间、经费投入的多少,取得教育效果的大小等,都有量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人数、年龄、学历、职称、层次等都是基本的量,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实绩则是更重要的量,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可以通过他的政治立场、学习态度、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和课程成绩等若干要素表现出来,并且这些若干要素可以依据一定的客观要求予以量化,从而可以进行量化评估。既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量的存在是客观的,那么完全可以进行量化评估。

第三,现代数学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提供了可靠的方法手段。过去之所以感到思想现象难以量化,是因为在思想现象中,除了有确定性现象外,还存在不确定性现象,如随机性现象与模糊性现象。对于确定性现象可以采用严密而精确的传统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而对于不确定性思想现象,就难以用传统的数学方法了。本世纪以来,相继建立起来的数理统计、模糊数学,则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为定量评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技术保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科学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与原则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也就是评估的基本内容,它必须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为依据,同时又受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的制约与影响。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和作为客体的大学生是进行评估的两个基本方面。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教育环境和活动整体,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效果,因而它们也自然纳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范围。

首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客体则是全体大学生。主客体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由于主体的作用要通过客体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对大学生评估是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中心环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4]。具体内容包括大学生的考试成绩、思想政治素质、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对重大问题的观点和态度,遵纪守法的情况以及为共同事业奋斗的精神状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整个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对其评估主要包括对他们各种素质和教育效果的评估。具体内容包括师资的配备情况、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工作水平和效果。通过评估,一方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精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其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否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形式和方法始终是重要的要素。就教育过程的具体体现来说,就是要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生动活泼、丰富多样,是否把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和知识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否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是否正确、形式是否适宜、方法是否得当是决定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教育过程评估的内容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否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政策,是否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教育的方法是否能保证内容的贯彻落实、是否能保证目标的实现、是否讲究艺术性、能否被大学生所接受。

再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大学生的工作,也主要是靠教师来做工作,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他们都是高校组成因素,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为了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工作的准确性和务实性,对教育环境的评估也是十分必要的。评估的内容包括对家庭环境的评估、对学习环境的评估、对社会大气候的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要通过对社会环境的准确评估,充分认识社会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最终回到准确评估思想政治教育上来。在两者关系中,既要看到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又要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对社会环境的反作用。

第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整体的评估。在一般情况下,前面三个方面评估的结论基本可以代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整体状况。但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受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有时1+1≠2,如果整合好有可能大于2,如果是缺乏整合或者是相互抵消,就可能小于2。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活动整体的评估,一是可以弥补上述方面不完全而带来的评估不全面的缺陷,又可以反映出上述几方面结合而成的合力所产生的效果。这方面的评估内容包括:教育活动的决策是否正确,总体教育的目标是否达到,取得的成效如何,存在哪些不足等。通过评估既总结了经验,又使以后的教育有所借鉴,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活动进一步提高。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原则

第一,导向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党性、政治性很强的科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与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立足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紧紧围绕党的根本任务这个基本点和中心点来进行。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方向性,关键就是在设计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时要始终贯穿正确的指导思想,无论评价内容还是评价的指标体系,都应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标准,是否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进步为标准,是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标准,是否有利于调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标准。

第二,客观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应坚持实事求是,采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不能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走群众路线,注重调查研究,掌握大量丰富的一手材料,全面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各方面情况,然后以事实为根据,进行认真地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内容和标准要经过认真调查、集体研究、科学论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确定,一经确定就应有相对的稳定性。考评指标形成科学、合理、有序的等级和分数值后,就要避免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使考评工作纳入制度化、程序化的轨道。不能因照顾某个评估对象,而随意改变评估条件或标准,一定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评价过程客观,否则就会使大学生怀疑甚至对评估产生逆反情绪,从而影响评估正向效果的发挥。客观性原则是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可信性与科学性的关键。

第三,整体优化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整体优化原则就是要求我们一方面坚持全面性,另一方面要考虑综合性。全面性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不能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全面性原则并不是面面俱到,而要遵循综合性原则,即要求在评估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各要素 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各个要素中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境四个要素[5],我们在评估时,既要从以上四大方面进行评估,同时又要突出评估四个方面的协调配合,并以整体整合优化的最终结果作为效果评估的标准,以此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综合作用。

第四,可操作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程序和方法要简便易行,便于操作,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科学,即各个指标必须是客观的、可测的。可操作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设计指标时要做到精微分化,具有可比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标准与指标体系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标准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标准,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所谓宏观角度,是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及它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具体到某所高校,就是社会上对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程度。所谓微观评估,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某一项具体工作、某一具体过程的评估[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主要是就微观评估的标准,往往是结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来评估,所以常常转化为对大学生个体的评估,如政治考试、思想品德考查、推优入党等。

大学生个体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标准,是具体的、技术性的层次,包括三种形式:第一,绝对标准,就是在大学生的群体之外确定的标准,又叫一般标准。一定社会的规范、准则、要求,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长远目标,都是绝对标准。第二,相对标准,就是在大学生的群体之内,选取一个常模,然后把大学生逐一与常模比较,来判断其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第三,自身标准,就是以大学生某一方面或其发展的某一阶段的表现为标准,与他的其他方面、其他阶段的表现相比,它其实也是相对标准。无论采用以上三种标准中的哪一种,通过比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都可以确定在一个相应的水平位置上,以表示其价值。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标准体现和反映着高校对特定领域、特定实践活动的发展目标和方向的认识与理解程度。确定什么作为评估的标准,受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的制约和影响,也体现了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化”、“完善化”的追求。制订合理的评估标准,可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得失,对其相关要素、环节和步骤安排、运行合理与否等,做出相应的研判,并以此为契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跃升。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是在评估范围的基础上,依据评估标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进行量化评估的设计。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途径是分解评估标准,即通过逐级分解目标来形成指标体系,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最终的物质承担者是人、物(教学效果、科研成果)和环境三个量化指标。相对于评估的标准来说,人和物的指标是微观指标,环境指标是宏观指标。微观指标一般是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工作者使用,如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宏观指标一般是领导部门使用。

微观评估指标,主要是通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行为表现、奖惩情况及工作成绩来设计。主要有四项指标:(1)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抑制了大学生某种消极思想行为的滋长与蔓延;(2)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具体可以分解为四项二级指标:一是考察大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力,二是对各种思想与思潮的分析力,三是对是非问题的辨别力,四是对错误观点的抵制力等;(3)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发展;(4)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宏观评估指标,主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指标体系。主要有三项指标:(1)是否有一种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积极性的环境和条件,以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完成;(2)是否有良好的社会舆论和校园氛围,具体可考察大学生是否能坚持发扬良好的社会风尚,抵制和批评不良现象,勇于同歪风邪气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热心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和公益劳动;(3)是否建立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际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微观和宏观评估指标都是其评估标准的具体化,它们既要合目的性,也要合规律性。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体现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把握,是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4.

[2]刘秋圃.高校德育评估科学化的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44.

法治教育效果篇9

一、问题背景

“互联网+”通常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的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通过当今的新媒体技术提升创新力和生产力。而高校的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部分。高校法治教育目标定位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最终的目的是使高校学生具备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有一种对法律的理解和内心的尊重,形成一种内化的法律信仰。在当今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智能化、互联网的概念,利用好这种新的教育途径能够提高高校法治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将互联网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利用新媒体技术推进高校法治教育的细致化,具体化和实用化。

二、关于高校法治教育的问卷调查

为了深入的了解当前我国高校法治教育中的问题和弊端,了解现行的法治教育模式中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更好的融合和互联网与法治教育。在高校学生中开展了此次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850份,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其中本科生占70%,研究生占30%;男生占58%;女生42%,展开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1、你认为在安装软件,app时的相关协议重要吗?你会认真阅读吗;

2、在你平时阅读的新闻,观看的视频,浏览的网页中法律信息方面的信息比重为多少;

3、你觉得有关法治教育的网络平台中,你不满意的地方有哪些;

4、现代网络信息和评论对于学生思想的误导作用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的消极作用;

5、新媒体技术对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影响力情况;

6、大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法律知识的情况;

7、大学生上网留言内容的分布情况;

8、你在互联网使用中会考虑到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

如表一所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网络宣传教育的方式对于学生的法治教育有着积极的效果,但不明显。也就是说互联网与法治教育的结合是受青年学生欢迎和喜爱的,但是如果要起到一种主流的引导教育作用,仍然存在很多阻力。

从表二中能够得出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大学生的网络浏览内容有较大的一部分集中在生活娱乐和其他方面。对于法律时事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也只是走马观花似的浏览,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教育效果。

表三的调查数据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在平时接触的网络平台中注重宣传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学生对于现有的教育平台并不是很满意。

在调查中另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约60%的学生认为现代网络充斥的复杂信息对于思想和价值观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误导和消极作用。

三、高校法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缺乏系统性,学生法律意识低

从调查结果的分析中可以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程度较低,另一方面高校开展的诸多网络法治教育活动缺乏系统性,重点不突出致使最终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首先,“互联网+”下的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被学生老师所认可和接受的,但是这种模式缺乏明确的教育体系和管理体系,以及存在结构性差,教育知识散乱重点不突出,形式创新程度不够等问题。另一客观问题是法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能力的限制,对于网络途径利用和开发程度有限。这些都给高校在“互联网+”形势下开展法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

另一重要问题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低,对于法治教育工作抱以低糜的态度。认为网络上所宣传的知识存在夸张、虚假、与实际生活关联性差等问题。在方法和形势上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和激发学习的兴趣。再者,青年学生再利用网络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追求快速高效的心理,而法治教育的开展要求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这两者的矛盾必然会影响最终的教育效果。

“互联网+”的高校法治教育模式的关键应该是通过学生的教育需求来刺激这种教育模式的开发,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改善教育结构体系,最终促进共同进步。

(二)网络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差

从调查中可以总结出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互联网与法治教育的融合是提升高校学生法制教育效果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如今高校的学生几乎每天都在与网络媒体进行接触,但是利用这些新媒体技术进行的各种法制教育活动都只取得短暂性、宏观性和形式性的成功。探讨其实际意义和教育效果时则很难经得起考验。另一方面,高校开展的各种网络法治教育或者是普法活动,很多是为了达到数量指标,没有达到相应的质量指标,也就是指实效性差。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许多活动在无意间孤立了受教育的对象――高校学生,成为组织者的团体活动,导致最后真正从中收益的学生不多。第二个影响法治教育实效性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各种平台途径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培养个人的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这些都是“互联网+”下法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三)利弊共存的“互联网+”形势下的法治教育模式

首先必须承认,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和教育功能是极具价值的,同时我们大学生更是处于一个现代化的智能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如微信、QQ、微博、新闻网页等平台,以及各种网络法制教育活动中得到学习。但是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互联网+”教育模式中也存在着弊端,第一个方面是指互联网模式下的教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个人对于这些法律知识的关注程度。因为很多情况下都是将各种正确积极地观念、信息包括法律知识、社会热点事件,以及与大学生亲密结合的法律知识等主动推送给学生,而学生主动积极接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只有改变教育途径,优化宣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互联网与法治教育的融合起到真正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认识观形成的重要时刻,利用网络教育的同时,更应注意网络上不良信息和错误价值观的误导作用,从调查结果就体现出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当代大学生已经认识到这种消极影响,但是要改变这一问题,需要更多的是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四、关于高校法治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营造优良的法治宣传环境和法治教育氛围

现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加强要依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积极的正确的社会舆论、良好的道德环境、现代化的媒体宣传在培育和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有着细微而广泛的影响。在大力提倡“互联网+”这个概念的新形势下,应积极有效的发挥各种网络平台的作用。社会媒体应传播正能量、充分整合资源,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生动、客观、严谨的法治宣传,从而促进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和氛围。也就是保护和改善法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也就是教育的“外部土壤”。同样,高校应为学生树立榜样,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倡导学术公正自由民主创新,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另一方面要注重创建法治校园文化,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如法律知识咨询室、校园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形成浓厚的法治教育氛围,进而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发展。

(二)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创新法治教育

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为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拓展了空间和渠道。应充分利用网络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特点,使法制治教育体现直观新颖。用类似慕课的方式开展名师教学,提升教学水平,增加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吸引。三微一端的时代已经来临,网络不仅是交友和游戏平台,更应加重学习内容的比重,法治教育在网络的开展迎充分适应三微一端的模式,用可行可信有内涵有形式的模式深入到大学生网民当中去。如法治短片、法治动画、法治海报,可以设计民法、商法、行政处罚等各项内容,让法治以形象具体的姿态展现在大学生网民面前,在校内各部门的官方微信平台,教务平台,电子政务系统内都插入形象的法治教育内容,定可大大提升校园法治教育的效果。

(三)挖掘学生兴趣,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网络法治教育应该是教育与受教育二者相结合。要让网络法治教育富有成效就必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网络互动的过程。这种平等互动,双向学习的教育模式才能激发教育的活力,提高教育的水平。充分发挥“互联网+”形势下高校法治教育模式的优越性。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培养充实自己才是这种教育模式的最终目的。经历的过程应是主动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自主学习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高校应该在“自由、创新、公正、法治”的指导原则下,放开对学生的各种束缚,给学生创造和发挥的空间。如建立校园法治频道客户端,鼓励学生各类法治法律相关知识、热点事件、定期评比优秀学员;第二建立虚拟人品货币,学生的各类优良事迹和行为都能兑换成模拟人品钱币,意义在于倡导学生的优良品格和良好的法治素养是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这些虚拟钱币可以用来购买学分和兑换校园活动的优惠券或入场卷;第三该平台也可以展示学法、守法、普法先进个人,以榜样力量带动学校整体的法治教育氛围;第四鼓励学生参与管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管理模式。实现学生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良好结合。另一方面创建文明和谐校园,形成优良的法治教育环境,通过校园广播、网络视频、宣传板报等形式曝光各类与大学生相关的法治教育的反面教材,在学生心中立起警钟。真正做到将法治观念融入生活化为行为准则,体现高校法治教育的实用性。

五、结束语

通过对高校学生的调查,可以总结出高校法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是在指出这些问题的同时,针对“互联网”形势下高校法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提出创新可行的建议。如文中提到的创建校园法治频道客户端、组建学生社团、开展学生法律援助活动、建立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环境等。最终目的是提高高校法治教育的实际意义和效果。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和培养起法律素质,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勇.浅谈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2012,(04).

法治教育效果篇10

思想政治教育的象是人,人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就成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个阿基米得点。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能不能真正做到深入人性,也就是能不能真正做到从人的需要出发。只有满足人的合理需要,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只有引导人的需要发展,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只有注重人的需要差异,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性。

一、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主要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以现实为基础,重视人的实际需要,关心教育象的切身利益,避免空洞的说教,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实践表明,于能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人们是很乐于接受的,而脱离为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就相当于纸上谈兵,会导致很多人单纯的理论说教缺乏信任甚至产生反感,其效果也就必将大打折扣。我们现在强调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生活,实质上就是强调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因为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因缺乏现实性而丧失其吸引力和生命力。

个人合理需要的满足是跨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卡夫丁峡谷”的动力。这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起点。要让“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但是过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常常忽视个人的正当需要和正当利益,认为人追求自身利益就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目的,这是我们今天应努力避免的。

关于个体合理需要满足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起点这个问题,多亚尔也曾进行了很好的论述。“在一个文化中,责备任何人行为不道德并且希望他们将来加以改进的前提必然就是尊重他们这么做所必需的满足最低水平的需要的权利。因此,如果我们相信某人与我们有相同的美好愿景,并且有能力按照我们想象的方式做的更好,而不帮助他获得这样做所必要的至少是最低限度的财力物力。这种做法是很矛盾的”。

现在。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于广大普通群众来说。不重视个人的合理需要和利益,那是不可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邓小平曾说过:“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于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凡是能办到的,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重视满足人的合理需要,通过增强现实性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这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

二、引导人的需要发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就是其面向未来的发展性及其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的行为的先导性”。而“导向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意识形态性的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脱离了现实性,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但如果没有导向性,那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

人既具有现实性,还具有超越性,人的需要不断发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导向性的内在基础。人的需要是人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和精神文化结构的确证和表征。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需要和需要结构。也就表明了他有什么样的生理结构、心理结构和精神文化结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实现人的发展和超越,就要引导人的需要不断发展。

(一)要正确处理好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

物质需要具有先行性、基础性。这里我们可以借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所说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性需要的纠缠越厉害,精神性需要的发展越艰难。所以。精神需要的发展是要立足于一定的物质需要基础之上的。我们不能因为现实中人们在追求物质需要满足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就全盘否定满足人的基本的物质需要的作用,这就如同因噎废食一样,是不可取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在人们追求或满足物质需要的过程中,引导人的精神需要的发展,从而使人能够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关心人的物质生存需要,同时还要引导人的精神需要,从而实现“起于生命、达于精神”的境界。

(二)要正确处理好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的关系

高级需要的发展有赖于低级需要,但一旦牢固建立,就可以相独立于低级需要,越是高级的需要越为人类所独有。比如说人和其他一切生物一样都有食物的需要,或者说也许一些高级生物也与人一样具有爱的需要,但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却是人类所独有的。而且由于人的自然属性所限,我们于满足饥饿的食物的需要是有限度的,但是我们爱、尊重、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的追求和满足却是无限的。而且“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具有有益于公众和社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越高级,就越少自私。饥饿是以我为中心的,它唯一的满足方式就是让自己得到满足,但是,爱以及尊重的追求却必然涉及他人,而且涉及他人的满足”。所以,遏制人的需要恶性横向膨胀,引导人的需要纵向发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就要引导人的高级需要,使人的高级需要成为人的优势需要。这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反完全否定个人需要的倾向,又要反将个人需要凌驾于真正的社会需要之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其实,正是社会需要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性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甚至否定社会需要的相独立性。否定了社会需要,否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其实也就否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成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性,这将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丧失其存在和发展的社会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尺度。

三、注重人的需要差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教育象的需要和思想实际的差异等情况实施不同内容和形式的教育,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的放矢。症下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承认教育象的特殊性,尊重教育象,这是我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性的基本前提和内在要求。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统一。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制定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受教育者的思想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也是需要不断修正的,这当然是指具体目标。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发展的实际,不断修正和完普教育目的。制定出既体现社会要求,又符合受教育者思想实际与需要的教育目的”。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性

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要具有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性主要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要密切联系社会需要实际

社会需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了它之所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不同的。“理论教育受到冷落主要是理论教育的内容问题。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但缺乏与中国当前实际结合的内容。学习理论而不能解决当前改革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自然就不受青年一代的欢迎”。所以,要根据社会需要的实际来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与社会需要的实际或社会现实能接起来,离开现实或违背现实讲缺乏现实依据的道理是苍白无力的,也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

2.要密切联系个人需要实际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包容性和完整性,使诸多教育内容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功效;还要注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契合教育象的需要。“人们的思想问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产生于实际生活之中,因此,脱离实际,无的放矢,光讲大道理是不行的,必须联系他们的思想实际,讲出他们想听之理,讲清他们要知之理。否则,理论一大篇,解决他们的实际思想问题没有帮助,就难免产生厌烦情绪。这就是说。说理一定要有针性,引导一定要打动心灵,才有成效”。[9]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契合教育象的需要时,他就乐意接受并顺利实现内化。反之,如果教育内容不能契合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要时,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的。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针性

“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普遍适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关键是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否从实际出发,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打破封闭的教育模式,要针教育象的复杂性,采取多样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总的来看,理论教育和思想说服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但也不要忽视现代传播媒介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等隐性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作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活力,从而有利于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同时,还要注意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能有效结合起来,因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相互促进的。没有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陷入软弱无力的状况,管理是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实现的,有效科学的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有效的管理方法也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2][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2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4][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25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6],邓小平,,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80

法治教育效果篇11

面对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背景下迎接全面挑战的新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人展开,以及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全面推进自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进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到底如何越来越成为党中央、各级党组织、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乃至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文件和提出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要“三贴近”的要求等,都体现了这种关切。实际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研究本身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探索,而教育的实效性必须通过评估结果来体现。因此,对实效性进行评估是为了充分把握住不同时代和主题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作为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继承与超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其实效性究竟如何,理所当然地成了我们必须作出回答的一个时代课题。

一、实效性的内涵分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社会目标在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政治纲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时刻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优化人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增强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从而为党的路线的贯彻实施提供舆论准备、思想基础和心理环境。而培养人们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和心理素质,满足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心理需要,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从实际能力和精神状态等方面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目标之所在。两种目标既内在统一,又有相互冲突和矛盾的一面。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就在于能否在保证两种价值目标内在统一的同时有效化解其中的矛盾,根本在于它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适应性。而任何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一般都包括要素准备、过程展开和结果体现三个方面。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由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有效性、教育过程的有效性和教育结果的有效性组成。

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应是在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保证价值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重视了对网民的知识教育,充实和改善了他们的知识结构,强调了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体现了网络的具体实践性和应用性,能引导受众正确认识和分析现实世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是要素的有效性、过程的有效性和结果的有效性三者的有机统一。

二、开展评估工作的重要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互联网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姻,互联网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是一个崭新的事物,而且在技术上异常复杂,发展日新月异,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前提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与网络发展规律、互联网信息技术完美结合。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其效果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与判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的重要意义在于:只有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的客观结果为依据,才能及时确切地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有效,目的是否达到,计划是否正确并被执行,才能全面科学地总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得失,积累经验,纠正偏差,从而进一步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下一步的目标与方向,调整或重新制定工作的计划与有关政策,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动态管理,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充分调动领导部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参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共同完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科学地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原则,进行定期的工作评估,有利于克服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加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进程。同时,也有利于加深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付出、业绩和贡献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评估标准与指标体系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认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估是非常困难的。一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表现形态非常复杂,既有显性效果,又有隐性效果;既有直接效果,又有间接效果;既有近期效果,又有远期效果。而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特点来看,则更多地表现为潜移默化的长远效果。在具体评估过程中,显性的、直接的、近期的效果容易为人们所注意,也较易评价;而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效果则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对他们的评估客观上也确是比较困难的。二是因为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一个长期发展和逐渐形成的复杂过程,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和作用的结果,这种长期性、渐进性与反复性的特点也使教育效果的评估具有某种不确定性,造成评估的困难。这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坚持客观性、全面性、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与动态联系的原则,把显性效果与隐性效果、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统一起来,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从而得出客观、全面、科学的评估结论。

根据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内涵的思考和评估目标的分析,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出科学的和合乎实际的评估,应该包括总体评估标准和具体评估标准两个部分。总体评估标准为抽象定性性质的标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终极和宏观的意义上来确立的指导性标准,是对具体评估标准的总结和提升;具体评估标准则主要是操作性的定量指标,是基本层面和具体层面的微观性标准。总体评估标准应遵循的原则:(t)能真正引导和帮助网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2)能体现和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体化要求。(3)能从网民的需要出发,促使其身心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4)能真正“管用”,引导网民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具体评估标准是对总体评价标准的具体化和条理化,根据评估目标、对象、内容、途径和方法等的不同,确定一系列的量化指标体系,以求能尽可能客观、形象、准确地来判断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总体评价标准是具体评估标准的目的和方向,具体评估参数则是总体评价的主要依据和体现。

在总体评估标准明确之后,必须建立比较科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评估标准。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必须符合如下几个原则:(1)必须与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任务相一致。(2)必须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改进和提高,能体现和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体化要求,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3)必须体现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4)既要有明确的内涵,又要有一定的普遍性,有利于具体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实践。(5)既有明确的理论、技术和政策依据,又易于操作。

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内涵和以上评估原则,可将评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指标体系分解为要素有效性、过程有效性、结果有效性三个一级指标。因为教育要素是相对静态的,而且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才能发挥效能,而所有的教育要素和教育过程,都是为教育效果服务的。所以,教育要素的有效性和过程的有效性最终都集中地、综合地体现在教育结果上,即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所引起的教育对象发展变化的社会效应上。因此,可将它们各自的权重分别设置为:要素有效性(20 % ),过程有效性(30%),结果有效性(50%)。在每个一级指标下面再建立二级指标,对每项一级指标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对每一项二级指标赋予权重。其指标体系大致可列成下表:

四、评估方法

对要素有效性的评估可主要采取目标检验法,即用预先设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指标参数作为参照标准进行检验与评价。这种评估方法的特点是比较直观,成绩和差距一目了然,评估结果易于被接受。

对过程有效性的评估可主要采取系统分析法,即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各主题网站及其教育内容、各项教育特色活动开展情况、各教育环节具体实施方法和渠道、规章制度健全程度等来作出检查评估。通过全面分析和总结它们彼此之间的整合情况和各部分间的相互关联与制约,得出教育过程的实施质量与效果的系统结果,能比较准确地找出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对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和引导。

对结果有效性的评估可主要采取群体检验法和历史比较法并结合数学分析来进行,群体检验法即对同一时期内,将同一环境下不同群体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不同环境(单位)的类似群体进行横向比较,从横断面上发现和确认教育质量与效果。历史比较法即对同一群体或同一单位的教育质量和效果作过程性的比较,分析一定时期内的不同阶段受教育者在价值认同、意识形态认同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情况。纵向比较的目的在于发现教育效果在时间顺序上发展变化特点与规律,从中找出影响和制约教育质量与效果发展变化的内外因素,因此它是一种持续性评价。

五、评估的组织实施

法治教育效果篇12

真理的力量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言,是指教育者用以宣传和教育学生的东西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样的内容具有科学的真理性,能产生征服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真理的内容具有科学性、正确性。它真实客观,符合实际,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令人心悦诚服;二是真理的形式具有理论性,逻辑性。它系统完备,结构严谨,论证充分,形成“逻辑上自圆”的严密体系,使人难以辩驳。

真理的力量从根本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说服人的工作。说服人就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理”要“服人”首先就要有理、在理、合理,正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让人信服的效果,最根本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宣讲的“理”是科学的正确的道理,是客观真理。这样的理才有可信性,才能征服人心,“走遍天下”。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邓小平曾满怀信心地说道:“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打不倒,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说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科学性、真理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威信就高,效果就好;什么时候背离了科学性、真理性的轨道,思想政治工作威信就会降低,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完全相反的效果(负效果)。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的教训。曾经一个时期,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讲集体不讲个人,只讲奉献不讲索取,只讲精神境界不讲物质利益,只讲先进性不讲广泛性……。诸如此类不科学,不正确的宣传教育,被群众斥之为“假”、“大”、“空”。这样的教育内容不仅没有取得任何好的效果,反而歪曲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形象,败坏了它的声誉,极大地损害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直至今日,一提起思想政治教育,很多人就把它与“假大空”,“说教”,“耍嘴皮子”等等令人生厌的形象联系起来,并由此生发出对思想政治工作淡漠、怀疑、反感、厌恶、逆反等不良心态,成为我们今天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主要障碍之一。

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首先就要正本清源,大力强化内容的科学性、真理性。

第一,要力求真实客观,符合实际。科学的要诀在于求真求实,真实是科学的本质。思想政治工作所宣讲的东西,要尽量做到客观、真实、符合实际情况,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力戒形式主义,切忌“假”、“大”、“空”。惟有真实才可信,惟有可信才有说服力。“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它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第二,要力求实事求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真理的精髓就在于实事求是,它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的正确的认识成果。思想政治教育是用真理“掌握群众”的工作。只有正确的、科学的理性认识成果,才能真正“掌握群众”,指导实践,“变成物质力量”,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第三,要力求系统化,理论化。思想政治教育当然要宣讲正确的观点主张,但如果只是把它们孤立零散的罗列或杂乱无章的堆积,或者是简单武断的结论,空洞抽象的口号,这样的教育是不会有什么说服力的。真理不仅要有科学的思想内涵,还要靠正确的思维形式来组织和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要观点正确还要有理论分析。只有经过严密的推理充分的论证,形成逻辑上“自圆”的完备体系,才会有说服力。毛泽东在谈到用政策动员群众的时候曾经指出,“根据经验,任何政策,如果只作简单的说明而不作系统的说明,即不能动员群众从事正确的实践。邓小平在谈到改善社会风气的教育时强调,“对部分群众中流行的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思想问题,要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由适当的人进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简单片面武断的说法是不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对当前影响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明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和说明,就不能做到充分透彻的说理,也就无法让人信服。

我们在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人的头脑的过程中,往往碰到诸如:邓小平有没有理论?“三个代表”是不是科学的体系之类的疑问。这里,人们显然不是或主要不是怀疑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性,而是对它们的理论形态产生了困惑,以至影响到理论武装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就必须加强理论建设,从各个领域进一步阐明邓小平理论尤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使之以系统完备的理论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增强科学理论的威力。

二、人格的要素:教育主体的合法性

人格的力量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言。在广义上它泛指教育者通过其言谈举止、行为活动所体现出来的一切优良人格因素的总和;狭义上,它指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带头实践自己所倡导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无论广义还是狭义,教育者的人格“都是指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通过优良的行为表现优良的人格。其核心就是教育者“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和率先垂范”的品质。

教育者的人格表现对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根本保证。邓小平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得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和为群众所乐于接受,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做好,取决于我们党的自身建设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言行表现。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首先要做到。……为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根本保证。这些论述不仅适用于党员干部,也同样完全适用于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体来说,人格的力量是通过作用于教育者自身,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而实现其“根本保证”作用的。

第一, 确认“主体资格”。这种主体资格不是指教育者代表官方意志或由官方获得的某种权威身份,如领导干部,教师等外在资格;而是指教育者“凭什么”,“有什么权利(资格)”来教育别人。显然,这是一种内在的资格,实际的资格。它取决于什么呢?只能是取决于客体的认可,即教育对象是否从内心里认同你的这种“主体”身份,承认你这种“特权”,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在这一意义上,主体资格也可称之为主体的合法性)。那么,对象又是依据什么来作出判断呢?教育者的人格。教育者的人格形象愈是优良高尚,则其主体资格愈能得到教育对象的认同,进而产生从“信其师”到“信其道”的良好效果。反之,如果教育者人格不过硬甚至人格低下,教育对象就会怀疑甚至否定其主体资格,不愿意甚至完全拒绝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教育者也就在事实上丧失了主体资格,教育目的和效果就会落空;弄得不好,还会产生“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负效应。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都极为重视教育者的人格素养。毛泽东指出:“因为他们是教育者,是当先生的、他们就有一个先受教育的任务,在这个社会制度大变动的时期,尤其要先受教育”邓小平强调,愈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就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在谈到文艺工作时他说,“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

第二,论证教育内容。这种论证当然不是理论论证,逻辑论证。它不是靠教育者的言论来抽象地“证明真理”(即言教),而是教育者以其优良的人格形象作为直观的“教材”,作为活生生的“案例”来生动地“显示真理”(即身教)。在言教中,教育者是“真理的代言人”,而在身教中,教育者直接就作为“真理的化身”,使真理“不证自明”,因而比言教更有说服力。

“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身教体现的是高尚的人格,因而比言教来得具体,生动形象,甚至身教是对言教最生动最逼真最权威的解释,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最有说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行动是最好的语言”。这是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和接受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实,“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而“事实胜于雄辩”。

第三,直接影响教育对象。教育者优良高尚的人格对教育对象会产生一种巨大的自然影响力,直接影响教育对象。“这种自然影响力是由示范力、凝聚力和投射力所组成的”。示范力是指教育者为群众做榜样,做表率,以行载理,以身为范,从而引起群众的效仿;凝聚力是指教育者的优良人格散发出真善美的魅力,像一个磁场把群众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团结在一起干共同的事业;投射力是指群众把教育者的模范行为和人格榜样同他所代表的党和政府相联系,通过他的言行表现来评价党和政府的形象。人格的力量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表现得最明显。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党的威力为什么会那么大?强化人格力量,增强教育效果,概括地说,就是要求教育者努力做到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德和才是人格的两大基本要素。德是指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修养等人格因素;才是指教育者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等人格因素。 二者都会影响教育者的人格形象,进而影响其教育效果。宋代司马光讲,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德才兼失是愚者,德才兼备是圣人。教育者要力求成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君子、圣人,努力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提高教育效果。结合现实来具体分析,我认为当前应该着重培养、塑造以下几方面的人格特质:(1)“信”。即教育者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这种“信”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科学的“信”,是真信、全信、深信、坚定不移的信。而不是半信半疑,似信非信,更不是迷信、假信。否则,宣传起马克思主义来,就难免“理不直、气不壮”,说不清,道不明,“以已之昏昏”,而“使人之昭昭”。收不到好的效果。(2)“诚”。即教育者要做到真诚,诚实,像陶行知先生说的做一个“真人”,也就是要有和谐统一的人格。其具体要求就是讲真话,说实话,心口如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人前人后一个样。如果假话连篇,口是心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搞双重乃至多重人格,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3)“范”。即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重范,带头实践自己所倡导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做群众的榜样和表率。如果教育者在其品德和现实表现上不能走在群众的前面甚至落后于群众,他就有丧失主体资格的危险,其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零效果,负效果。(4)“爱”。即教育者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崇高事业;关爱自己的教育对象。不爱祖国和人民,不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关心自己的教育对象,要想做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不可想象的。(5)“才”。即教育者要有丰富的知识,渊博的学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教育者的才能尤其专业水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果。一般而言,在品德高尚的前提下,才越高,则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越好;反之,效果越差,二者呈正相关性。以上是教育者人格系统中对教育效果影响最大的五个因素。其中,“信”是根本,“诚”和“范”是关键,“爱”是基础,“才”是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加强这些方面的修养,并把它们融合统一于自己的人格结构之中,这样才能增强人格魅力,提高教育效果。

三、艺术的要素:教育方法的艺术性

艺术的力量针对教育方法而言。现代意义的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作为主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方法的含义非常广泛,它包括人们为实现目标,传载内容而采取的各种各样的手段、工具、途径、方式、技术、范式等等。所谓方法的艺术性,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艺术,蕴含高超的处理智慧和精深的操作技巧,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艺术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如吸引力、感召力、渗透力等,提高教育的效果。

强化方法的艺术性,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实效性反映的是目的实现的程度,而方法正是为目的服务的,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方法的艺术性强调的正是方法对于目的可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的艺术性越强,则目的就愈能得到实现,实效性愈大;反之,方法越是则少艺术性,则目的就越难以实现或实现得不好,实效性就越小、甚至没有实效。正因为方法艺术的极端重要性,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紧密结合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发展,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或机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过去行之有效的好传统好办法要坚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新情况,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要力求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思想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方法和方法艺术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至少表现在:第一,它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桥梁。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不仅要提出任务,还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这一比喻实际上同时也凸显了方法艺术的重要性,因为即使找到船,但是不会划船或不善于划船,同样也过不了河或者不能很快地顺利地过河。这里,会不会划船,善不善于划船的问题实质上属于技术层面的方法问题,也是更能体现艺术性的层面。第二,它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效,要看目的是否实现,任务是否完成。而方法正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完成任务的工具。因此,方法是否有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至关重要。第三,它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纽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运行和发展取决于他们之间的良性互动,而这种互动的实现正是以一定的方式方法为纽带的。第四,它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条件。方法是对客观规律的自觉运用,其本质在于实用性,有效性。科学正确的方法,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取得预期效果。

法治教育效果篇1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摘要】 “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课题”课题组开发的“严肃游戏”注意到了这问题,在形式和内容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取得了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如何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可以从多个维度思考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之一,是理论上没有认清、实践中没能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式、内容与效果三者的辨证关系。“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实际上是一个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与效果的辩证关系的有益尝试,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理论成果和初步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与效果三者的辨证关系存在四种情况和六种表现,即无形式当然不会有内容和效果;有形式(不论适当与不适当)无内容,也不会有效果;有形式有内容不一定有效果,形式、内容都不适当没有效果,形式与内容其中一个方面不适当也不会有效果;只有形式与内容都适当且两者关系协调时才会有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当是指时效性、对象性和政治性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适当是指时效性、对象性和生动性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两者协调是指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同一性、兼容性、互补性。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时效性、对象性必须同时兼顾,即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同时兼顾时效性、对象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为生动而生动,更不能为形式生动而丢失政治内容;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并不表示僵化、古板,缺乏生气、活力;相反,越是深奥的道理、政治性越强的内容更需要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形式,这样才能达到灌输的目的。

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丰富的传播内容,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对2865名大学生和137名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分析了新媒体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指出了新媒体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有机融合,探索了适合新媒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提出了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方法途径;强调要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新媒体素养;特别是开发了辅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严肃游戏,开拓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渠道、新空间,构建了教、学、研一体的网络平台,尝试了新媒体背景下的主体性实践教学、网络及移动扩展教学、严肃游戏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和途径。实践表明,这些新的途径和方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有力的补充,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新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价值尺度、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新媒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更好地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手段,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进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形式新颖、受众欢迎的特殊作用,也要注重新媒体内容的正面教育功能,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要让形式为内容服务。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