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创新教育论文实用13篇

护士创新教育论文
护士创新教育论文篇1

护理教育是一种培养护理专门人才的教育,护理服务的范围逐步扩大,服务的内容也日趋复杂,因而护理教育的发展,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护理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的转变,新时期努力培养护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护生的科学与人文素质综合能力是临床带教的首当任务。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2010年我院来自不同院校的护理实习生40名进行带教观察分析,其中四年制女本科生12名,三年制女大专生28名,实习医院等级;三级医院。

1.2 方法

1.2.1 实验项目的确立和实施方法

1.2.1.1 项目内容 按照住院患者常规健康教育内容设计分为入院宣教、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和出院指导5个分项目,每次试验完成1个分项目的授课任务需三学时,共15学时,安排一名指导老师。另一项目为教学查房。

1.2.1.2 实施方法

1.2.1.2.1 实施前布置任务 在授课前3天将本科室设计的健康教育路径情景素材发给护生,要求2人一组,分别扮演护士或者患者及家属 。其中,入院宣教要求护士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病区规章制度、作息时间、探视时间等内容;收集资料要求护士通过询问、体检等方式收集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将收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健康教育要求护士按要求对患者进行手术、疾病或特殊检查进行宣教;心理疏导要求带教老师叙述一段患者焦虑,恐惧的病历资料,护士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出院指导要求带教老师叙述一段病历资料,护士给患者进行出院指导,护士通过提前学习健康教育路径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方法及内容。

1.2.1.2.2 教学查房方法 每月一次,以病区为单元,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带教老师及实习护生组成,在带教老师指导下选择病例,对所有参加查房护士要求:必需事先了解该病人病情,查看病例、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对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提问。护士长带领查房人员查房,责任护士床边汇报病情,带教老师进行查体,检查患者护理措施落实情况。然后返回护士办公室,护士长对查体及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总结,由护士长和带教老师进行提问,内容有:疾病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病情观察要点、用药安全知识、药物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护理安全以外防护,期间对护生回答问题及时进行修正补充,鼓励全员充分发言。最后由带教老师总结,护士长点评。

2 结果

通过上述两大项目演练操作,在评判结果中发现护生在接诊病人,观察病情能力,分析解决护理问题能力有所提高。

3 讨论

3.1 培养了护生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 良好的护患沟通是护理过程的关键,有文献报道,医院的护患纠纷大部分是由于护患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所造成的[1]。教会实习生具有获取、交流的能力,懂得护理人员时时在与工作信息、知识信息打交道,必须学会观察、阅读、检索、记录搜集、提取、存贮信息的方法,并能以口述、文字表达等方式交流信息,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学会换位思考和跟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的方法,最终达到应用护患沟通技术的目的。

3.2 创新思维能调动护生学习积极性 实习前的模拟情景训练:实习护士上岗前,带教老师布置实习计划,使其明确实习要求及有关制度,其次是遵循科学的带教程序,对实习护士进行常规护理操作训练,护士礼仪的示范等。在有效沟通方面,可以尝试模拟情景训练,在模拟病房通过角色扮演使实习护士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进行全程护理,包括与医生、患者及家属、护士等不同角色的沟通,打破学生进入新环境不敢说、不会说的心理问题。同时配合护理新知识讲座、特殊病例床边教学、参与教学查房、当场提问考核等活动,充分提高了护生的实习热情,提供给护生无法估量的学习体验。在整个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为主导,护生为主体采用项目性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终转化为师生间的互动,将理论和临床实际融入一体,促进了护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护生的知识更加完善和巩固。

3.3 创新带教增强了带教老师责任感 带教老师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关键,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愿意学,老师愿意教,同时使师生共同探讨新理论、新技术、新业务的机会增多。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种紧迫感,在教学查房前老师必须广泛查阅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才能解答护生的各种疑难问题,真正起到指导作用,促使了带教老师自觉地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对带教老师的沟通知识储备和解决问题能力是一种严峻的考验[2]

3.4 提高了新护生的专业理论水平 通过健康教育与教学查房,促使护生在实施计划前必须翻阅大量资料,熟记理论知识,围绕在完成计划期间所得到的资料、信息及自己的动手操作,进行思维、推理、分析、归纳、总结,寻求问题的最佳解决方式,培养了其判断性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学查房由护士长或带教老师与护生进行双向提问答疑,是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护生学习动力和引导护生掌握学习内容的方法,让护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充分发挥护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方式,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护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体现了创新教育的思想,顺应了“知识中心型”教育转变为“能力中心型”教育模式的转变[3]。

综上所述,创新思维带教激发了护生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培养了护生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人际沟通交流和合作能力,提高了护理技能实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红霞.人际沟通实验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4):639.

护士创新教育论文篇2

1在职护士继续教育的现况分析

健全的管理机制及评价体系,是保证护理继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3]。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培训,并有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支持,组织形式也灵活多样;在我国,虽然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方法较单一,仍以单向传授与自学为主[4]。而且医院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及评价体系,同时医院忽视护理人员的培养,对护理继续教育的投入少;培训课程不规范、时间短、且培训效果不佳,严重影响学习者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很多护理人员也缺乏对护理继续教育的认识,只是为了晋升职称拿学分而参与学习,直接影响继续教育预期的效果。

2影响在职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原因

2.1在职护士自身原因

2.1.1在职护士对继续教育的认知调查显示,不同层次的在职护士对继续教育的认知是存在差异的[5],年龄30~45岁,学历较高的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必要性的认知程度相对较高。因为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能够认识到现有知识储备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而学历较高者对提升学历及职称晋升的愿望较强烈,也要求他们加强继续教育的学习。而年龄较大及学历较低护理人员较容易满足于现状,缺乏继续学习的动力。因此,护理管理部门应加强护理人员对继续教育认识的教育,并且根据不同护理人员之间的差异,采取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护理人员的实际需要,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

2.1.2在职护士对继续教育的需求美国学者认为成人的学习意愿与需求是存在相关性的[6]。调查发现在职护士的知识需求涉及面广,对护理科研,护理新技术、新方法,护理礼仪和沟通,临床营养和急危重症护理五方面的内容是需求最高的,说明在职护士对教育的需求更偏向于实用性及实践性;且不同年龄层、不同职务、不同学历护士因临床经验不同,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接受能力不同,对继续教育的渴望程度也不同[6]。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对护士继续教育现状的调查[7]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而护理管理部门安排的课程多无针对性,无法满足不同层次护士的学习需求。

2.2职业环境对继续教育的影响

国内外调查均发现职业环境是影响护士参与继续教育的重要因素,且时间限制是最主要的障碍[8,9]。原因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护士工作强度较大,时间不固定,大部分在职护理人员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继续教育学习。②护士大多数为女性,家庭生活仍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③护士参与继续教育的方式仍以参与各种课程、讲课和学术会议的方式为主。此外,待遇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8]。护士普遍待遇低,工作繁重,长期处于超负荷的脑力及体力工作状态,而护理管理部门又缺乏激励机制,从而影响了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护理管理部门的原因

2.3.1继续教育课程实用性不强继续教育内容缺乏实用性是护士参与继续教育的最大障碍[10],这对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的合理性提出了迫切要求。目前医院安排的继续教育内容多为共性知识,缺乏专科专业知识,影响护士学习的积极性。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越多,越会发觉专科专业知识的缺乏,影响其继续参与学习,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

2.3.2继续教育形式单一目前继续教育的方式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整个过程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常见的一些具体的培训形式有专题讲座、开展培训班、护理查房、小讲课、操作竞赛等。且在职护士大多是为了获得学分,忽视了培训目的,影响继续教育的预期效果。

3在职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对策

3.1加强在职护士对继续教育的认识

在职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目的是为了促进自身素质的提升,而提高在职护士综合素质的首要条件是让在职护士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11]。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学知识范畴的不断扩展,势必要求在职护士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水平。护理管理部门应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来鼓励护士参与继续教育,积极宣传继续教育对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使护士转变学习态度,主动寻求继续教育机会,提高自身能力,更好的适应现代护理对护理工作的要求。

3.2加强护士继续教育的支持和保障

待遇和时间是影响在职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两个主要因素[12]。目前国内多数医院存在人力资源配比不合理及经费投入不均等情况,阻碍和限制在职护士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和兴趣。护理管理层方面应转变观念,进行弹性排班,缓解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的冲突,为在职护士创建有利的条件;同时在经济方面,根据实际工作表现给予奖励,促进在职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提升护士整体知识水平的目的。

3.3明确护士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Benner理论认为,护士的成长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且不同层级的护士因学历水平,临床经验,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差异而各有特点[13],因此不同阶段的护士对继续教育的需要也会有所不同。护理管理部门应善于分析不同阶段护士学习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继续教育课程,采用科学、系统、多样、灵活的方式,把提高学历,提高技能,提升护理科研能力作为继续教育的目标,增强在职护士继续教育的时效。如针对第一阶段的护士,因入职时间短,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在分层培训时,应注重的是在指导下完成基本护理工作、熟悉临床业务,掌握基本护理操作技能;而第五阶段的专家型护士,则应以输出为主,同时承担科研、教学任务。对不同层次的护士进行分层培训,可有效地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不仅促进护士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也可推动护理队伍的整体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服务需求[14]。

3.4采取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形式,促进护士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我国护理队伍面临着较强的在职教育压力,近年来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的不断出现,给护理继续教育事业带来了生机,特别是各种在线教育方式的应用,打破了原有的课堂讲授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国外一项由2365名注册护士参与的调查显示,设计良好的线上教育方法,对于注册护士而言,是有效且适合的[15]。线上教育方式作为一种信息化远程教育的扩展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对时间、地点的要求,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也能很好的调动课堂的氛围,多种在线学习课程,能满足在职护士通过学习提升自我的意愿,让学习更有效率。调查发现,大多数护士能接受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来完成在职培训,并支持将在线学习运用于在职继续教育培训[16]。在线教育可作为在职护士继续教育的一种补充方式[17],且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护士培训替代方案[18]。

3.4.1慕课“慕课”,英文直译就是“大规模在线式开放课程”[19]。慕课作为一种在线教育模式,它的教学不受地区限制,在只要有网络的条件下就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学课程。“慕课”的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对护士学习的时间地点没有要求,同时调动护士学习的主动性,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学习方式。

3.4.2翻转课堂翻转课堂颠覆了原有的以教师为核心的知识结构的构建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先学后教、自主学习”[20],提倡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让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的互动、互助,其目的是将知识最大限度地内化,培养创新性思维模式。有研究证实,采取翻转课堂作为继续教育培训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在职护士的临床综合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达到了继续教育的目的[21]。

3.4.3雨课堂雨课堂是一种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22],其充分利用智能手机,通过信息推送、实时互动等移动手段,拉近师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并且能加入个性化的学习引导及情境性教学设计,使课堂更加人性、便捷、准确。同时雨课堂能对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及评估,对教学效果进行实时评价,是一种比较灵活、智能的教学手段。

3.5注重继续教育的实用性,重视学习的积极性

护理管理部门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可以根据护士需要设置实用性的学习课程,吸引在职护士的参加,提高护士的学习兴趣[23]。同时护理管理部门应科学的制定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时间、方式等,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使在职护士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继续教育活动中,并从中获益。

3.6加强在职护士的人文教育

医学具有人文社会的特殊性,要求医务人员具有完善的人性修养[24]。受“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医学模式影响,护理教育中一直采取的是“重技能,轻人文”的培养模式[25]。在我国紧张的医患关系大背景下,尤其需要加强对护士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对护士理解沟通能力的培养,强调在护理工作中以患者为中心,尊重、保护患者的隐私及人权,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3.6.1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医学人文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发展[24]。护理管理部门可通过人文教育这一特性开展教育活动,比如:可通过护理专题讲座结合临床带教辅导、护理个案讨论和交流等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在职护士的人文护理关怀能力;也可通过开展人文关怀护理体验,组织在职护士体验就诊经历,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

3.6.2建立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将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作为护理考核的内容之一,建立完善的人文教育评价体系,并作为职称晋升、职务聘任、优秀护士评选的重要依据。完善的评价体系既有利于督促医院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又有利于护士自觉提高人文素养水平,促使护士把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融入到日常护理工作中。

护士创新教育论文篇3

在校生应通过情感教育培养护理情感,以促进护生职业情感领域发生积极转化,这对护士良好职业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和导向作用,所以护理情感教育应该作为护理教育的重要课题,护理情感培养应渗透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早期开始、不断探索、坚持不懈,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实用型护理人才打好基础。

2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型护理专业人员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已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体制。以高等护理教育为主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生的教育体制,已逐步走向正轨。然而在基层,仍然需要许许多多的基础护理人员。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初级实用型护理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独力从事护理技术工作。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绝不可忽视道德教育。第一,我国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二,由于现行中职教育受学生生源的影响,加之现在许多护士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磨炼,因此,德育教育比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更为重要。因为品德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优秀品德的形成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教育人手,使新一代的年轻护士真正懂得:关爱、尊重、真诚、无私奉献是护士的美德,具备为护理事业勇于付出的精神。

3加大对护生人文教育的比重

今天,提倡医学的人文关怀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已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所谓“人文关怀”,其内涵十分丰富,简而言之也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关怀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上。在医院,人文关怀就应该体现在给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上。护士只有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誓言和人生价值。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许多医院纷纷进行体制改革,并在医护人员中逐渐树立起“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的观念,要求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学会尊重患者人格、理解患者心情、同情患者疾苦,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大人文课程所占的比重,对在校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的灌输,使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护士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同时也为建设和谐医院文化作了重要铺垫。医院文化说到底是人的文化,护理人员作为医院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护理文化的创造者。为了在医院护理服务中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护士的培养应该从根本抓起,即医学护理教育应该加大对在校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4男护士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护理教育培养的一个新亮点

随着急救医学、创伤医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品种繁多的医疗仪器、设备被临床护士广泛应用,护理学的范畴已经不是单纯的病情观察、执行医嘱和健康指导等内容,以女性为特质的I临床护理工作正逐步被男护士所替代,男护士的优势打破了综合性医院护士以女性为主的格局。我校陆续招收的男护生在就业时就很受骨科医院、精神病医院等医疗单位的青睐。所以在男护士的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积累经验,培养出特色来,使他们在护理工作中发挥出不同于女性的优势,让他们在将来就业时有很大的优势市场。新晨

护士创新教育论文篇4

二、我国中职护生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我国护理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中专层次的教育应属最初级的护理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中没有把技能培训和能力培养摆在突出的地位,课程内容仍然是理论多于实践。我国多数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课程体系设置由人文和医学基础课、护理专业课构成,没有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的中职护生理论知识不强、实践技能不熟,缺乏职业竞争力。

2.教学模式及方法落后

中职护理专业课程还未摆脱“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护理专业理论教学专业特色不强,即使实践教学也是重操作流程和步骤,少护患沟通内容,未注重对护生语言交流能力和人际交往等核心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3.师资及实训条件不足

近年来,中职院校教师大量流失,导致师资队伍严重不足。部分教师观念滞后,对中职人才培养定位不清。“双师”型教师短缺,实训设备短缺、陈旧,学生实践操作课时少,实践能力弱,不能满足临床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4.考核方式单一

大多中职卫校考核方式仍然以理论考试为主,不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不利于护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应变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中职护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对策

1.重视护士核心能力教育,发挥护生主观能动性。

首先,学校应重视护生关于核心能力的教育,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使护生明确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具体内容、对各专业的具体要求。其次,在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改革过程中,应根据全面素质和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合理构建课程体系。使学生认识核心能力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能够发挥自己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主观能动性。使护生对自己能够客观认识和分析,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了解临床护理岗位对护士的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认识到护士核心能力对自己以后就业以及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努力构建培养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主动参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条件。

课程设置应注重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适应岗位需求,护士核心能力的提高不只是靠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所能覆盖的,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以核心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首先,应强化人文课程的基础地位。法律及伦理实践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护士核心能力,都是护生人文素养的体现。护士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其进入医院工作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对形成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和理念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当重视人文课程的开设,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人文教育,使护生感受人文关怀理念的熏陶。如今,医患纠纷频发,护士必须学习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创设和谐的护患关系和护理工作氛围。更新教学内容,适应护理行业的发展。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就要求护理教师,要及时和深入了解护理行业中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还要增加有关营养学、职业礼仪等内容,使护生的护理能力向多元化发展。在护理实践课教学中,各种实用型的护理仪器相继增多,护理技术也在随之不断推陈出新,而教材的更新却远远落后于临床,使得新的护理技术操作内容不能及时的被编入教材,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删减不再使用的一些护理操作技术,使教学内容得到优化,缩短就业后的临床适应期。优化教学方法。在护生的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是培养护生核心能力培养主要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护生的学习程度,专业护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达到培养目的:一种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不同的病例,设计相应的教学情景,以培养护生根据病情不同,对病人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的应变能力;第二种是以小组为单位,分组练习,让每组同学共同去承担一个护理任务,锻炼护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能力。以上两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开拓了护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护理的实训课,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做到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教师只把操作中的要点和重、难点,以及操作原则点明,具体做法则鼓励学生以病人舒适和安全为前提,根据护理操作规则,按照护生自己设计的护理程序去实施。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得到发挥,提高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在护理实训课中,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结合临床护理的特点,重新规划布置护理实验室,使教学环境接近临床病房,使学生在实验室内操作,就如同在医院的病房一样,强化了护士的角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利用学生扮演正常人或病人,使护生体验了“护士”和“病人”两种角色,不仅掌握了护理技能操作,还懂得了护士的责任,学会了尊重病人,培养了爱心、耐心,以及护患沟通的技巧,提高了人际交往、教育咨询等护士核心能力,为以后尽快融入临床打下基础。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实行全天候的开放,增加护生模拟训练的机会,同时配备专业护理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引导护生自己设计护理方案进行操作;挖掘自身潜力,提高练习的效率,使实验室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应用。建立“工学交替,院校合作”的培养模式。中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原则要求,护理教育要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接轨,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实行“工学交替,院校合作”的培养方式,加大院校合作的力度,改变以往的“2+1”的教学进程安排,建立“理论-见习-理论-实习”的实践和学习交替的教学安排,使护生能够尽早接触临床。可以安排学生,从第一学期就到临床开始见习,使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地考查、参观医院,与护士和病人进行接触,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有个大致的了解;体会作为一名护士,在医院内所要承担的各种角色。在临床实习时,通过临床带教老师的床边教学,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再次深入结合起来;使护理思维方式得到训练,实际的动手能力、临床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工学交替,院校合作”的培养模式,使核心能力的培养及早的深入到同学的思想和行动中,并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锻炼,真正实现学习与工作“零距离”。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完善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提倡实施多元化的护理评价:采用开卷、闭卷相结合的形式;在笔试中增加口试内容,或使二者相结合;在实践操作中增加理论考核的内容,使理论与操作结合起来。在理论考核中,将护士资格考试的题型和考试方式渗透于试卷当中,使护生在参加护士资格考试时,能够适应考题类型,顺利通过国家护士资格证的考试。实践考核可以分阶段完成:在校期间,实训考核的方式是让学生抽签,“一对一”的进行考核。将护士核心能力考核分成多个模块,与各门课程相结合,融入实训操作中,实训操作考核中融入多项能力的考核,以便对护生的能力进行评价,结果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测评,取综合成绩完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身的欠缺,补缺补差,能够不断在检验中去提高自己的护理核心能力。实习期间,实训考核则由实习医院组织带教老师组成监考小组,通过学生对具体病例实施的整体护理,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可以体现整体护理观和护士核心能力培养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护士创新教育论文篇5

Preliminary study in innovating the management of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

Xiao Shiqi Fan Ling

【Abstract】As a important part of clinical pathway ,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 need developmentin innovating. Our hospital actively explore in innovating the management of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 and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The measures include innovating the content of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 innovating the execution of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 innovating the health education objectiv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Standard nursing behavior .The working efficiency could be moved up to a new level. Promot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nurse and the patient .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ontinuously.

【Key words】Innovating;nursing clinical pathway; management

临床路径是一种包含了质量保证、循证医学、整体护理、持续质量改进的诊疗标准方法[1]。作为临床路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院护理临床路径依托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已实现了电子化管理,并通过不断创新,在护理临床路径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现将我院的经验介绍如下:

1 创新护理临床路径管理的举措

1.1 创新护理临床路径内容:首先制作护理临床路径表单,我院的护理临床路径在内容上由主要护理工作和健康教育路径两部分构成,涵盖了病人住院期间每一阶段的护理工作要点,同时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细化规范,优化健康教育程序,规范健康教育行为,我院结合护理临床路径的开展,把健康教育路径融入其中,更加有力地推动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规范开展。

1.2 创新护理临床路径执行:护理临床路径与护理记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护理工作的进行情况,二者在内容上有相关性,如果把两者孤立起来,则护士需要在书写完护理记录后,再重复填写护理临床路径表单,这样会导致浪费护士的时间,降低工作效率,增加护士的负担。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将护理临床路径与经PDA(掌上电脑)输入的电子护理记录设立了关联与对照,当通过PDA输入的护理记录完成时护理临床路径的相应项目则自动显示完成,护士不必重复填写,调动了护士的积极性,解决了临床护士面临的实际问题,简化护理记录的同时使护理临床路径的执行得以简化,利于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病人。

1.3 创新健康教育客观量化评价,自行研制了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系统:为更好地评价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我院自行研究设计了客观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系统,分为用药、饮食、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三个方面来评价,共包含27个评价条目,每个条目赋予相应的分值。结合我院首创的三个类别的专科护士――用药护理指导师、饮食营养指导师、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开展情况,由护士长在护理临床路径的每个阶段进行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价,客观反映健康教育效果,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明确改进方向,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2 创新护理临床路径管理的优势

2.1 规范护士护理行为,打造过硬护理团队:按照护理临床路径来认真完成工作,可以起到很好地规范护士护理行为的作用,制定护理临床路径表单时,就是结合病人住院的每一个时间段,通过认真讨论,确定每一个时间段内的主要护理工作及健康教育路径,对住院全过程的护理工作制定了规范化的要求。护理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最终是落实到每一位护理人员的身上[2],无论是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还是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护士都应按照路径要求认真落实,特别对于年轻护士还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更加详细地学习在什么时间应对病人提供哪些优质服务,应该如何去做,各层次护士在工作中培养综合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打造过硬的护理团队。

2.2 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提升护士自身满意度:一方面因为护理临床路径与经PDA输入的电子护理记录设立了关联与对照,不必重复填写相同的护理工作内容,护士的执行更为便捷,节省了护士的时间,另一方面因为按时间横轴来划分病人住院阶段可以避免护士之间工作的重复,各班次之间的护理工作有更好的连续性与持续性,减少人力资源浪费,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减轻护士的负担,为护士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在管理中体现对护士的人文关怀,护士自身满意度不断提升。

2.3 保证健康教育效果,提高病人满意度:健康教育向人们提供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须的健康知识、技术与服务[3]。如何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日益受到关注的问题。通过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系统对健康教育工作认真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指导,充分发挥我院首创的三个类别的专科护士――用药护理指导师、饮食营养指导师、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带动专科护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体现护理专业价值,避免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同时注重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循序渐进地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满足病人对于健康知识的需求,使病人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提高病人满意度。

2.4 不断完善护理工作,持续改进护理质量:护理管理者可以在系统检查护士完成护理临床路径的过程中,通过将实际工作与护理临床路径要求相对照,发现存在问题,找到工作中需要完善的环节。当实际护理工作按护理临床路径要求没有完成时,护理管理者需要认真分析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是护士工作不到位,还是护理临床路径内容需要修订等等,从而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持续改进护理工作质量。

创新管理为我院护理临床路径执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更好地保证了护理工作的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我们将不断探索护理临床路径的管理策略,努力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护士创新教育论文篇6

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的护理教育已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体制,以高等护理教育为主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生的教育体制,已逐步走向正轨。然而在基层,仍然需要许许多多的基础护理人员。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初级实用型护理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独力从事护理技术工作。在护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育过程中绝不可忽视道德教育。第一,我国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第二,由于现行中职教育受学生生源的影响,加之现在许多护士多为独生子女,缺乏磨炼,因此,德育教育比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更为重要。因为品德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优秀品德的形成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教育入手,使新一代的年轻护士真正懂得:关爱、尊重、真诚、无私奉献是护士的美德,具备为护理事业勇于付出的精神。

3加大对护生人文教育的比重

今天,提倡医学的人文关怀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已成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所谓“人文关怀”,其内涵十分丰富,简而言之也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文关怀更多地应该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上。在医院,人文关怀就应该体现在给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上。护士只有在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誓言和人生价值。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许多医院纷纷进行体制改革,并在医护人员中逐渐树立起“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的观念,要求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学会尊重患者人格、理解患者心情、同情患者疾苦,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大人文课程所占的比重,对在校生进行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的灌输,使走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护士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同时也为建设和谐医院文化作了重要铺垫。医院文化说到底是人的文化,护理人员作为医院员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护理文化的创造者。为了在医院护理服务中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护士的培养应该从根本抓起,即医学护理教育应该加大对在校生人文素养的教育。

4男护士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护理教育培养的一个新亮点

护士创新教育论文篇7

为适应新形势社会对高等护理人才需求的趋势及护理学生从业要求的广泛背景,高等护理教育应当强调学生具有多维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注重护理学生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当今社会对护理人才的素质要求突出表现在人文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近几年,护理高等教育也将以此作为教育的重点。因此,研究与探讨高等护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它决定护理教育的根本方向,决定着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而也决定我国护理本科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意义

课程体系是学科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部分,研究制订科学的并富有护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质量基础,因此,研究构建护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是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些年来,我国护理教育逐渐在课程体系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与改革,突出的表现在课程设置理念发生了转变,如从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向如何培养护士执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转变。它们分别是:进行护理工作需要的医学基础知识;完成护理任务所需要运用的护理知识;各类常见疾病基础护理技能,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健康评估,护理程序及护理专业技术,健康教育以及适量的中医护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及护理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包括:法律法规与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人际沟通知识。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考虑给予学生独立选择学习内容、自主进行学习的机会,在课程设置时要调整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新形势及护士考试大纲的新变化,我们提出了以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厚基础,强能力,宽口径,显人文”的高等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厚基础”,即专业基础厚实,护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即注重学生对医学知识原理护理活动中的运用性;“强能力”,即护理专业操作技能好,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注重培养护理学生在完成护理工作及护理任务中的能力;“宽口径”,即专业方向口径宽,强调学生具有多维的知识学科和技能结构,同时能适应临床护理相关学科的需要;“显人文”,即突显人文修养,护理相关的社会人文知识,与患者进行沟通,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以及在一个医疗团队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将高等护理学生人文修养和创新培养贯穿于护理本科教育的全过程,形成护理学生人文修养与创新培养新模式。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主要突出三个特点;一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护理核心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通过“拆分课程”、“优化重组课程”、“基于网络的教学”等做法逐步实现“小课程大容量”的思想。

1.转变高等护理教育理念。利用和开发临床护理教育资源与技术,精选护理专业知识课程内容,加强会意性(潜在性)知识培训,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完善的人格结构和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

2.运用系统思维,构建体现现代医学卫生服务模式、以人为中心、以护理为主线的新型高等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削减部分基础课的课时,坚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满足临床用人和学生成长的要求,满足护士执业考试大纲的要求。达到贴近专业、贴近职业、贴近岗位的目标。增设《护理学专业导论与护士人文修养》、《社区护理》、《心理护理》、《医患沟通》、《健康教育》和《护理科研》等课程,使课程结构突出护理特色。另外,增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把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内容有选择地组合到一至二门综合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专业概念。并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扩大多科学知识面。

3.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重组和优化教育要素(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评价),加强护理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修养的培养。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着眼于人体的身理和心理整体护理,并强调心理、社会层面的护理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护士的人文教育在护理教育中的地位也日显重要。如何增加护理专业人文社会学科的课时数,或是将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各专业学科的教学中,除了加大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比例,还需要在课程设置改革中进行研究和充分论证。

4.增加实践课比例,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课时,对理论和实践比例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是护理本科教育的核心。构建以行业主导、学校与医院共育人才的“校院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根据护理岗位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按照我们提出的“强能力”的思路,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实践课程体系。“强能力”不仅是让护理专业技能强,注重培养护理学生在完成护理工作及护理任务中的能力,还表现在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和学会交流的能力,采取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在第一年级参加临床基础护理工作突出护理临床技能训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新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紧密结合,以培养的护理学生是否具备护士执业所必须的护理专业知识与工作能力为标准的教育理念和“以人为中心”、“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在原计划基础上增加实验、见习时间,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并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等实践。

5.课程设置的模块。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专业基础、护理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等五大模块组成。在课程模块中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注重培养护理学生的综合知识向综合能力转变,更多的应用综合性、跨学科的护理课程和以能力为基础的护理专业实践课程,课程体系的结构与安排不断减少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的比重,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的比重,增加实践,并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护理等实践,选修课的比重将加大。(见下表)

护士创新教育论文篇8

打破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强化竞争意识。采用护士长竞聘上岗制,大胆选用热爱护理工作,专业技术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具有开拓创新及科学管理能力的年轻人充实到护理管理队伍中,也可对年轻护士起到激励及引导作用。积极推行岗位管理制,根据科室现有护士的工龄、学历、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等分层使用,实行责任包干,落实整体护理,配合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及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每位护士的积极性。每年护士节进行优秀护士评选;在全院开展护理“流动红旗岗”评选活动,对获“流动红旗岗”的科室在年终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并给该科室每一位护士个人考核加分。建立奖罚机制和个人档案,对成绩突出的护士给予奖励,对于出现工作失误者进行批评、教育、惩罚,并直接与晋升、评优及转编等挂钩。在医院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为其搭建公平竞争的工作平台和机会,极大地调动了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有效避免其流动。

3育人

对护士进行职业规划培训。在护理队伍中营造学习氛围,打造学习型护理团队。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针对不同学历的护士,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方式,督促其在工作中自觉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更新和提高。制定3年工龄以下护士培养计划,新护士3年跨科轮转直至定科,定科同时外派进行专科护理进修。充分发挥院内培训作用,每月组织一次全院性业务(理论)学习,主要内容侧重护理共性知识(如无菌技术、休克、院内感染等)学习及职业道德、护理人文知识的培训;专科知识主要采用科室培训,科室每月进行一次业务学习,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护理查房,对3年工龄以下护士每季度进行一次“三基”考试,3年及以上工龄护士每半年进行一次“三基”考试。同时在全院范围内每月进行1~2项护理操作技能规范化培训,所有培训考核成绩记入个人技术档案,供晋升、评优等参考。创造良好的条件让护士参加大专和本科层次的自学教育,助其脱颖而出;提供经费,鼓励护士“走出去”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提高业务素质。对护士长采取定期到上级医院短期轮训(一般为1个月)和不定期外出参加护理培训班的办法,进行知识的更新,以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发挥我院作为医学大专院校附属医院的优势,鼓励和选拔优秀护士参与教学工作,如实习带教、理论授课、临床见习教学等。要求本科学历护士必须参加高校教师资格培训,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成为“双师型”专业技术人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试讲、授课、检查性听课等环节,大大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普通话水平、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为其更好地完成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目前,我院56.7%的护士参加了护理大专及本科自学教育,大专学历护士占全院护士总数的58.8%。

护士创新教育论文篇9

在人类的精神家园里,最有价值的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合一是护士走向人文境界的标志。要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提升护士文化自觉性,需要遵循培养、教育的科学规律,关注护士的持续发展。

2.1护理文化自觉是在充分认识医院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选择其中的精华部分,在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从文化自觉的高度审视医院护士的医学人文教育,就是要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护士,即护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还应具备敬畏生命,关爱病人、尊重病人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护士文化自觉性的培养是一个崎岖坎坷、充满挑战的历程,而且这种历程尚无止境。传统医德文化是医疗从业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经过历史的沉淀而被广大医务工作者认可和接受,并自觉内化为意志和信念,符合医院特定价值尺度的思想意识[3]。在市场经济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作为护理管理者要引导广大护士以南丁格尔为榜样,坚持自己的道德责任和职业宗旨,使“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传统医德文化落实到每一次护理服务过程中,开展“爱岗敬业、团结奉献”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推出医院护士就职誓言等。所以说传承不仅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递,也只有文化的传递才更有育人的效果,其建构着临床护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临床护士文化自觉性的培养,可发挥其在护理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和培养护士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服务,从而向“病人满意、医院满意、政府满意”的目标迈进。

护士创新教育论文篇10

中国西医护理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这其中经历了萌芽、发展、调整和繁荣振兴等几个阶段。1887年,美国基督教护士麦克奇尼在上海成立了护士训练班,标志着西医护理教育在中国的正式诞生,并由此开始进入了最初的萌芽期。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西方医学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西医护理亦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由最初的萌芽阶段进入到蓬勃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在中国的护理教育领域出现了两所具有时代代表性和地域代表性的护士学校,分别为北京的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和湖南长沙的湘雅护士学校。两所学校创办的西医护理教育成就显著,各有千秋,不仅引领、推动着近代中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对当今中国的护理教育亦能提供若干思考与借鉴。

历史沿革——北协和、南湘雅

(一)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打开,西方文化迅猛地冲击着中华文明。西医作为传播西方文化的一种途径被迅速地推广,许多医学传教士和医生纷纷来到中国开设教堂,借医传教或设立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活动。到20世纪初期,以英美为主要力量的西医医院大量建立起来,由此催生了对医学人才的培养需求。同时,20世纪初期也是我国近代教育体制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封建科举制度被废除,近代西方教育制度被引入,涌现出了大量的西医学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北京协和医学院。1916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旧译为罗氏基金会)经过对中国先后三次的考察后选址北京,决定在中国创办一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等医学院校。1921年,协和医学院举行落成典礼。这所学校以办世界一流医学院校为理念,以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人才为办学宗旨,将美国当时最先进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教学计划和办学经验移植到中国,采用严苛的精英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在培养医学人才的同时,医学院还高瞻远瞩地创办了高等护理教育,培养高级护理人才。护士学校“成立于一九二零年(民国九年)九月二十八日,专以培植女护士为主旨,会在中华护士会美国纽约大学登记,并经教育部立案,为我国之第一护士学校”。①护校无论在人员选拔还是教育教学方面,均参照美国护理教育的模式,进行高淘汰率的精英式培养,并在纽约州注册。从学校创办至1952年停止招生,经历了1943年的被迫迁址、1948年的艰难复校。协和护校在跌宕起伏中顽强地生存下来,秉承“勤、慎、警、护”的校训,坚持为中国培养了聂毓禅、王琇瑛、黎秀芳、陈淑坚等一批高素质的护理精英,成为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可当之无愧地称为近代中国护理教育之翘楚。

(二)湘雅护士学校

湘雅护士学校的前身是雅礼护病学校。1911年11月,一所以传承南丁格尔精神为己任的专门培养看护者的学校——雅礼护病学校在雅礼医院的怀抱中应运而生。时任雅礼医院护士的美国高级护士盖仪贞(也译作妮娜·盖治)女士应聘为首任校长兼教务长。这是湖南省最早的护士学校,分为男护病学校和女护病学校。在雅礼医院院长胡美、医学教育家颜福庆的多方努力之下,1913年7月,美国雅礼会与湖南省政府签署了合作办医学事业的协议,“湘雅”医学品牌从此建立,包括当时的雅礼医院、雅礼护病学校及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三个机构。当年秋季,护病学校开学。1915年2月,雅礼医院更名为湘雅医院,雅礼护病学校则更名为湘雅护士学校。

湘雅医学教育同样秉承美国教育模式,招生标准高,教学管理严格,淘汰率高。经过数年的发展,其水平已能与当时的协和医院相比肩。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非基督教运动愈演愈烈,1926年12月,盖仪贞女士辞职回国。1935年7月,湘雅护士学校在教育部备案,更名为私立湘雅医学院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38年,受抗战影响,湘雅护士学校迁往湘雅医学院沅陵分院。1939年1月正式复课,并于同年9月正式对外招生,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才复员长沙,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被政府接管。

湘雅护士学校在近代中国风起云涌、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和发展,一路亦是风雨飘摇,但是它始终秉承南丁格尔精神,遵循“勤、诚、谨、毅”的校训,在战火纷飞的艰苦年代依然没有放低培养标准,坚持精英式教育,为中国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护理人才,成为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两所学校护理教育之比较

(一)生源

两校在招收学生方面均采取“重质量而不重数量”的原则,这固然与当时中国社会风气未开、生源有限有关,但更重要的则是为了培养护理界的精英人才。

协和护校在招生时,十分注重学员的自然科学基础并开设预科教育。其具体招生要求为:“凡愿入甲种肄业者,须由旧制中学毕业,或三三制高级中学肄业二年,始得与考,各生必须能读英文教科书,直接听讲,并能用英文达意者为合格。应考各生,年龄须18岁而独身者,投考前须呈验体格证书,及品行证书。凡愿入乙种肄业者,须三三制高级中学毕业,有考入燕京大学一年级之程度,并须于60学分内有42学分为必修课,12学分为选修课。”②从1924年第一届毕业生开始至1952年协和停办高等护理教育,共有28个班毕业,263名学生,其中第一班毕业生仅1名,平均每班毕业生9名。

雅礼护病学校建校时兼收男女学生。学校规定:“凡报考者须肄业中学二年,入学考试各科成绩均须及格,并征得家长同意。1911年前来应考者有60名,学校从中录取了12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5人”。③1927年,护校开始专招收女生且仅限秋季招生。1935年在全国范围录取29人。到1937年,湘雅护校拥有在校生87人。1939年9月,在沅陵分院继续开办湘雅护士学校,并正式对外招生。抗日战争期间,湘雅护理教育从未间断。自开办起到1938年,27年间共毕业226人,年均不到10人,淘汰率达90%。1938年因抗日战争迁往沅陵后,在艰难困苦中连续招生7届,共培养护士90余人。

(二)修业年限

两校的修业年限有所不同,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的护理教育是本科高等教育,毕业后颁发学士学位;而湘雅护士学校则不属于本科教育。

协和护士学校的修业年限分为两种,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湘雅护士学校在创办之初修业年限为四年,1935年7月,更名为私立湘雅医学院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后,学制改为二年半,从1948年开始,修业年限为三年半。

(三)课程设置

两校的课程设置在近代中国护理教育中是比较完善和规范的,从基础到专业,从理科到人文,均考虑到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修养。

协和护校的理论课程分为护理预科必修课程和本科课程。护理预科必修课程包括:中文、英文、生物学、化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本科的理论课分为五组:生物自然科学组、社会科学组、医学科学组、护理学及护理技术组、语言学组。

湘雅护校的课程设置(以1926年为例)包括解剖学、生物学、化学、应用护理、药物学、营养学、儿童疾病、眼耳鼻喉病、产科护理(女)、生殖泌尿护理(男)、内科疾病、外科疾病、护士伦理学、护理基础历史、野外护理与问题之专题讲座及讨论、英语等。与一般女子职业学校不同,湘雅护校除专业教学之外,还较注意“其他教育性、常识性、团体性之学科”,其目的是“力求所造就之人才,能适应时代之普通需要”。为此,学校除注意基本课程外,“尽量扩充体育设施及课外读物,提倡一切课余活动。凡地方或政府主办之演讲论文及球术运动等类竞赛,靡不参加,且叠获冠首”。因此,护校学生之爱好活动,“亦如其他普通中学然”。不过,护校学生也并未因此放松学业,虽然他们“实习之工作紧张,课堂之作业繁冗。然精读博览之风,蔚然成习”。④

(四)教学方法

两校均采用英文教学。协和护校从开办之初即明确要用英文教学,其理由是英文可以直接吸收世界医学知识,也是进行国际交流的必要工具。护校的学生上课极少用到教科书,全部课程基本上依靠教师课堂讲授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参考书。学生须以英文答卷,所有教材、参考书、资料及病历化验单等都使用英文。协和护校以这样的教学方式督促学生的专业水平达到国外同等学校学生的水平。而在湘雅护校采用的则是由外籍教员首创的英语直接教学法。

两校在教学方法上重点突出了实践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两校采用的教学方法还包括按程度编班教学、小班制教学、启发式教学等。

(五)临床实习

两校均非常注重学生的临床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习机会,同时制定了严明的实习纪律。在协和护校,根据学校规定的各科实习的周数和时数,各科护士长为护校学生安排实习病房,规定实习内容和时间,并指派有经验的护士辅导每个学生。实习期间,教师还为学生安排多种临床教学活动,如教学巡诊、读书报告、个案讨论等。“临床实习时,辅导老师都有手册记录学生的实习情况。学生有差错事故处理甚严,像打错针、发错药等要延期3~6个月毕业”。⑤在这种严谨的训练环境里,学生在工作中都十分谨慎,严格遵守制度,极少有发生事故延期毕业的现象。

在湘雅护校,学生先学习主要课程,且须各科成绩均合格,并举行“加冠典礼”后才能参与实习。实习期限,“护士班须满足二十二个月。实习期内,凡请假或因其他事故而缺席之日数,均须延长时间以补足之”。⑥

(六)师资力量

两校亦非常重视护理教学的师资力量,师资中大部分是外籍教员。在协和护校任课的教师,大部分是医学院的教授。协和护校校长美国人沃安娜曾列出一个她所信赖的美国护士学校清单,从这些学校中挑选毕业生来协助她的工作,以达成教学目标。随着协和护校规模的扩大,中国接受护理培训的优秀护士也被吸纳进护校从事教学。

湘雅护校的师资力量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外籍教师,在初期办学时占大多数;二是中国籍教师。这些教师的任命均由董事会联合决定。后期中国籍教师开始呈上升趋势,多为优秀的本校毕业生。1921年,共有专职教职员5名,教师基本都是护理专业人员,其中3人为高级护士。专职人员中有外籍教职员3人,中国教职员2人。此外,还有7名毕业生分别担任护士督导以及病房、手术室和诊疗室的护士长等职务。由于护校附属于湘雅医学院,当师资不足时可由湘雅医学院教师兼任,再加之初期的护校规模较小,因此师资方面的问题不是太大。

思考与启示

(一)精英教育理念

两校无论是在相对稳定的时期还是在战乱年代,都坚持小班招生、高淘汰率、培养护理高层次人才的精英教育理念。

协和护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每班学生招生人数都做了限制,入学招生时最少仅为3名,最多也只有20余名。据不完全统计,协和护士学校的毕业生中,曾担任过医院副院长、护理系主任、护校校长、护理部主任的约占27%;担任过科护士长或护校教员的约占18%;担任过各级卫生机关、保健组织领导职务者约占7%。她们中有许多人在1949年前后分别在“中国护士学会”、“中华护理学会”及各大城市护理分会担任负责人,可谓精英荟萃,以致留下“言护理,必言协和”这真切并无可非议的说法。

湘雅护校的护理教育不仅在湖南,甚至在整个中国,都起到了一种示范与导向的作用。在以湘雅护校为主要力量的努力下,“护理服务从仆人提升到有尊严高贵的地位”,同时,其“在妇女护理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传教士和教会培训的护士是创建中国护理专业的关键人物”。在所有的护理培训课程中,只有湘雅护校的培训课程“可以颁发比证书更高的学位”。因此,可以说湖南乃至中国护理事业之能有今天的发展,其中实在有湘雅护校一班人不可抹煞的功劳。

历史用事实证明了精英人才引领学科发展的真理。精英教育体现在两方面——数量和质量。时至今日,协和护理教育还在努力秉承这一传统,每年招收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60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规模高等教育模式。而全国大部分护理院校均加入到了“扩招”的大军之中,有的学校甚至每年招生过千人。在迅速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是否看到了自身教育水平的薄弱?是否还能够保证本科教育的质量?如果只是看到眼前需求,而不能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走势,则必定违背教育的发展规律,培养出来的学生虽数量可观,但将不会再是护理领域的精英,而只能是泛泛平庸之辈。

精英教育更体现在质量上,意味着不能忽视对高学历护士的培养。近三十年虽然高等护理教育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但社会对其的认识和理解还是有所偏颇,也有许多质疑之声,认为根本无培养高学历护士之必要,护士只需练好基本功即可。这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和临床经验的护士,才能引领整个学科不断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否则护士只能沦为诸如“医生的腿”之类的低级劳动力。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证明,从历史中反思,才能让现在的护理人员乃至全社会的人逐渐对这个专业的认识有所改观。

(二)重视学生德育

两所学校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可以从各自的校训中窥见一斑。协和护校的校训是“勤、慎、警、护”,即勤劳、谨小慎微、慎独精神、机警、爱护。不仅要求学生技术上娴熟完美,还要求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和关爱病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湘雅护校的校训是“勤、诚、谨、毅”,“勤”就是“勤事”,尽心尽力于职事,不偷懒,这是对护士职业品质的要求;“诚”就是“真诚”,诚心诚意对待周围的人,不虚假,这是对护士做人品质的要求;“谨”就是“谨慎、严谨”,做事严格遵守科学规程,不随意,这是对护士专业品质的要求;“毅”就是“坚毅”,坚定持久,吃苦耐劳,不畏难,这是对护士性格品质的要求。

在这样的校风、学风中熏陶出来的学生不能不是德才兼备的,学校在讲授护理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对待患者。诚然,在当时教会教育主导护理教育的大背景下,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总会带有宗教意识灌输的痕迹,但也要客观地看到,在培养人真、善、美的层面的确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反思现在的本科生思想道德教育,也许做得更多的是“言传”,而不是“身教”,加之奖惩力度不够,以致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作为未来从事救死扶伤事业的人群,伦理道德意识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规范言行的形成是比之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引起重视的。因此,还是要从历史中借鉴,学习当时那种“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方式。

(三)重视临床实践

两校均十分重视临床实践,同时对教学医院的临床教学工作亦十分重视。临床见习和实习是护理教育中举足轻重的环节,尤其是对高等护理教育。自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已暴露多年,对本科及以上学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评价普遍偏低,认为高学历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又过于僵硬。基于此,近年来,全国许多高等护理院校陆续开展了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力求让学生能“早临床、多临床”,既能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习兴趣,又能锻炼批判性思维,为适应临床工作做好过渡。但需注意的问题是如何合理设置理论课与临床实践的比例,使之能够与其他层次护理教育相区别,这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此外,还需加强对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视,加强带教教师的培训,加强学校与临床之间的沟通,共同制定教学任务与评价体系,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体验工作、学习技能、感悟职业精神,同时也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人性化关怀。

(四)重视英语学习

近代中国的医学知识主要是由西方传入的,加之当时中国的编译事业也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还受到学校性质的影响,所以近代护理教育多由教会开办。基于此,护校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对英语教学也非常重视。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护校逐渐有中国教师加入,并开始以中文授课,但英语授课仍是主要形式。英语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专业知识,还有助于学生增进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现代护理教育仍旧以美欧为翘楚,要保持与国际水平接轨,必须掌握好英语这门工具语言,必须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外语学习和锻炼,尤其是对涉外护理专业而言尤为重要。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英语环境,开辟英语实习基地,聘请外籍教师,使用外籍教材,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不能让“涉外”徒有虚名;对在职护士而言,同样应加强英语技能培训,一方面,可以应对越来越国际化的病人来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及时了解护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地对自身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

(五)重视人文修养

在两所护校的课程设置中均有人文社科类课程,如协和护校的“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湘雅护校的“护士伦理学”、“护理基础历史”等。实际上,近代中国护理教育虽然不能达到各校课程设置的统一,但许多学校均开设了数目不等的人文课程,特别是对护理历史的学习,意图让学生在前辈的事迹中感悟护理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成长。当代我国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经过几十年调整,已经越来越重视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已经意识到“护理”绝不是单纯的理科分支,而是融合了社会学、人口学、历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护士为患者提供的不仅仅是专业性技术服务,还要在沟通中为患者提供医生所不能给与的人文关怀,这就需要多元化知识的积累。因此,护理教育要继续加大人文社科知识的比例和内容,特别是对护理历史的学习要重新拾起。这既是一门专业学科的基础,更能够使学生从中外护理前辈的身上、从护理发展的坎坷经历中重新认识护理专业,正确对待护理工作,树立健康的职业信念和信心。

注释:

①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简章》,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1930年出版,第25页

②赵雁,王云峰,张京煜,等:《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教育的文化内涵》,《中华护理教育》2011年第六期,第46-49页

③刘笑春,李俊杰:《湘雅春秋八十年》,中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④⑥王泰元:《护校复员三年之情况略》,《国立湘雅医学院三十四周年纪念(院庆特刊)》1948年第12期

⑤刘燕萍:《解放前的协和护校》,《当代护士》1997年第3期,第27页

参考文献:

护士创新教育论文篇11

1 具体做法

1.1 加强服务意识教育,重视护士修养与礼仪规范培训。请学校老师讲护士礼仪规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技巧。让护理人员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广泛开展,各行各业对职业修养与礼仪规范的要求越来越高[1]。护士的形象、举止、音容笑貌对护理对象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护理质量。

1.2 请老师上形体课,训练良好的站姿、端庄的坐姿、稳健的行姿、典雅的蹲姿,培养护士的优美姿态。让护士在工作中展示良好的举止。

1.3 利用“5.12”护士节组织护士职业道德演讲及护士礼仪规范表演。反复播放“护士职业道德行为规范”VCD带,购买“护士行为规范手册”下发,做到人手一册,规范护士行为、规范文明用语,让大家一言一行都有标准衡量。并进行言行修养方面的理论测试,针对问题进行理论结合临床的实际应用,收集临床中体现护士职业形象的具体例子,让护士们各自表演并讨论怎样的形象才能体现护士的形象美。护士形象整体美是进行良好护患沟通的前提,也是现代医学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论的具体体现。[2]让护士知道护士不仅要有业务技术水平,在临床中护士的职业形象对病人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1.4 将服务意识及护士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纳入继续教育,服务意识及行为规范教育要与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培训一样,形成正规化、制度化。制定训练计划,严格按计划训练。礼仪规范及职业道德行为是新护士岗前培训的必修课,老护士每季度组织一次关于职业素质方面的学习,如:沟通技巧、美学修养、礼仪修养、心理修养等,不断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

1.5 进行护士服装式样的改革,更换了漂亮的护士服,护士淡妆上岗,良好的仪表,充沛的精力,将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激发患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为患者尽力创造安宁、舒适、欣赏美、享受美的心理氛围,从而产生信任感,患者心情舒坦,对治疗取着积极作用。

1.6 进行考评,纳入奖惩方案和年终评先进项目。护士长每月进行一次伤病员服务态度满意率调查,掌握本科护士的服务态度情况,并自行奖惩。门诊部主任每季度进行一次调查,在周会上公布调查结果,并利用“5.12”护士节表彰服务明星,对较差的进行下岗培训,直到认清错误,培训合格才能上岗。奖惩分明,才能使护士服务意识、行为规范教育坚持不懈,有始有终,大家觉得有目标,有奔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 体会

2.1 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护士礼仪规范培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护士的服务意识增强了,自觉地为病人提供周到满意的服务,从未发生过与病人争吵现象,对伤病员服务态度满意率由原来的90.1%,上升到96.5%,改变了过去那种“医院门难进,护士脸难看”的不良影响,间接地促进了门诊部的精神文明建设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2.2 护士的内在美、外在美、护士形象整体美,是形成良好护患沟通和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护士用自身良好的情绪去影响病人,创造最佳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病人提高战胜疾病的勇气,并协同完成各种治疗和护理,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2.3 护士良好素质的形成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的易事。那种“闪电式”和“一劳永逸”的想法与作法均不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必须持久地、分阶段地、反复地开展有关职业素质的继续教育与培训活动[3]。增强护士自身内在的职业信念,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护理管理和教育部门都应狠下功夫,扎扎实实地做好这项长期而至关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护士创新教育论文篇12

传统护理模式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不仅影响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限制了患者参与医疗的积极性。从医院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必须深入学习人文精神内涵,从多个方面开展人文主义护理改革对策,共同构建先进的医疗服务机制。

1广泛学习人文精神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精神”是当代护士人文思想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用其辅助护士教育活动具有时代性意义,加快了医院护理服务体制的可持续发展。医院必须深入开展人文精神的学习活动,向护士宣传良好的服务思想意识,努力提升护士个人的党政文化素质,更好地参与医院现代化建设活动中。

2深化人文精神的指导作用

护士是社会人才变革的主力军,对护士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人文精神”是当代护士必须深入学习的先进理念。与国家伟大事业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人文精神”肯定了护士群体的社会意义,要求护士努力学好个人的专业知识,并且注重思想道德品质建设,在人文思想教育中学习更多与党和国家的相关的知识内容。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护士思想文化及道德品质将会有很大的提升,树立了良好的护士形象。理论是一切实践的指导,医院开展“人文精神”主题活动必须符合时代特性,坚持与时俱进为中心原则,实时调整现有的临床护理工作方案。为了改变早期护理服务教育的不足,医院需发挥组织的宏观调控力,以“创新思维、时代思维、人文思维”为指导建立优质护理平台。随着人文体制深化改革,护理服务教育活动也呈现了多元化趋势,医院护理服务管理有了新的指导方向。

3拓宽人文精神的改革作用

“人文精神”本质上是宣传党的思想理论的一种方式,在护士群体中也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医院是社会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结构,医院内部思想教育工作对护士个人实践行为具有广泛的指导性,方便了护士学习各类思政政治理念。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约束,医院人文思想教育工作处于滞后性状态,一些先进的党的观念无法融入实际教育活动中。人文建设是医院管理重点内容,为了全面推进医院服务模式改革,各医院广泛开展“人文精神”主题活动,为护理服务模式改革做好充分准备。为了强化医院改革建设,号召护理人员参与“人文精神”教育活动,对提高医院护理服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4发挥人生精神的服务作用

当前,医院教育机制与党政教育不断融合,人文思想政治工作逐渐成为医院改革的重点内容,“人文精神”也着实起到了多方面的决策作用。医院编制思政教育方案阶段,参照人文精神对当代护士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操控方式,进而加快了人文思想教育体制的优化进程,为在校护士提供多方面的思政学习平台。医疗事业发展是社会关注焦点,护理服务受到了各界人士普遍关注,强调了护理服务对社会医疗建设的重要性。护士护理服务教育中,需将“人文精神”与日常护理服务、医疗改革、服务建设等有效结合;引导护士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正确价值观引导实际工作。

5践行人生精神的创新作用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以创新体制为中心实现劥服务革新发展。“人文精神”为医院护理工作提出新要求,面对新时期党组织建设遇到的调整,必须全面落实“人文精神”指导思想。医院作为社会医疗服务的主要机构,更应该积极培养积极知识分子,号召医院党员、干部、群众等三大主体,共同参与到“人文精神”学习活动中,以科学价值观为引导实现个人的职业价值。号召护士人员参与人文活动,为护士建立更具特色的职业学习平台,以护理服务价值观为中心思维,跟随时代步伐不断调整与革新,积极参与护理改革活动中。总之,护理制度是医院经营改革的重点内容,要加强医院护理体制的改革力度,不断调整现有的护理服务机制。深入学习人文主义精神内涵,能够提高医院护士人员的思想认知水平,体现个人在护理岗位中的工作价值。医院要号召护士人员参与人文主义学习,从“指导、改革、服务、创新”等四个方面践行人文精神,这些都是当代护理体制建设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徐伍莲,孙会欣.护士的人文精神及其培养[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09).

[2]周瑞,张美红,杨志娟.护患双方对人文精神内涵认知差异的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09(05).

[3]刘玉芬.人文教育的方式对焕发护理人文精神的思考[J].吉林医学.2007(02).

护士创新教育论文篇13

随着健康的改变,护理观念和护理工作的模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新型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使护士成为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术的提供者、管理者和健康的教育者。而我国护理教育层次偏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中专学历为主体的护理人员队伍已无法满足护理岗位的要求,必须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加强护士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把目前的操作型人才转变为智能型人才、从业型人才转变为创造性人才。

1 加强护理文化建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护理文化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理组织在特定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基本信念、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载体的总和。在护理工作中强调“病人至上,满意第一”的原则,一切以病人的需求出发,由被动服务变主动服务,由主动服务变感动服务,开展知识化服务(健康教育),个性化服务(个体需求),知情服务(服务对象的知情参与),温馨服务等,从而达到护理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1.1 树立良好的职业观

通过录像、讲座等形式宣传护理界楷模,使护士能够正确看待护理工作,正确理解工作中的苦与乐、得与失、索取与奉献,不断激发护士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要求护士学会“换位”思考,对病人一视同仁,不能以貌取人,不能有贵贱之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2 塑造美好的形象

必须按照医院的要求着装,做到干净、平整,给人以端庄、稳重之感;走路时,步态要快速而轻盈;站立时,双脚相对、双手自然下垂或握于腹前;说话时,面带笑容、文雅和气、有礼貌;工作时,做到走路轻、说话轻、开关门窗轻、取放物体轻。

1.3 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制度是长期工作经验的总结,是客观工作规律的反映,其对护理工作和护理人员具有约束力。护士必须掌握医疗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各项操作规程、等级护理、护理病历书写规范等。

1.4 提供完善的护理服务

随着护理工作的市场化,服务第一、质量至上的宗旨已成为护理专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要立足点。护士要学会察言观色,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对病人的合理要求要尽量满足,不合理要求要耐心解释;病人以费用产生疑问时,积极协助患者查询,妥善处理;发现病人对诊疗不满意时,及时向护士长及科主任反映,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措施,避免矛盾激化;水、电、厕所、膳食情况等出现问题后应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使病人在安全、舒适、温馨的休养环境中早日康复。

2 构筑护士知识结构,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护士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满足临床护理的需要。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广与普及,继续教育已成为开发护士职业能力的终身教育。对护士的继续教育采取有选择性、针对性的教育方针,拓展知识面,强化实际工作能力。

2.1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专业知识包括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医学基础知识是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的基础。护理专业知识是指基础护理知识和专科护理知识,基础护理是护士完成本职工作的基本功,专科护理是完成护理任务的理论核心。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讲授国内外护理的新动态、新进展;定期有目标送护士外出进修学习等多种方式丰富护士的专业知识。

2.2 普及文化科学知识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层面上研究和解决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护士必须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知识水平,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熟练应用电子计算机。在新的知识构架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观念体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培养良好的人文、心理素质。

2.3 提高健康教育能力

健康教育对象的学识、能力、个性、嗜好千差万别,这就需要护士按不同层次,实施不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首先,采取学习班及会议交流等形式对护士进行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学习。然后,选用合适的健康教育方法;电教手段的直观教学,有利于提高人群的接受兴趣、理解能力;正面宣传和反面举例的方法可有针对性地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从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理解性记忆各种卫生保健知识。

2.4 提高外语能力

由于护理服务对象范围的扩大、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国际间护理学术交流的增加,共享信息与资源已成为可能。护理工作的国际化不但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而且必须掌握良好的外语交流技巧。

2.5 重视护理科研

护理科研是推动护理学科发展,促进护理理论、知识、技能更新的有效措施。凡护理工作所接触到的问题都是护理科研的课题,可灵活运用观察法、科学实验法、调查法、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法,对健康及疾病进行研究。

3 增强护士卫生法律意识,防范护理风险

医学的复杂性、双重性、特殊性决定了护理职业具有高风险性,而护士在实际护理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证据意识,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对一些可能引发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我国的卫生事业正逐步走向法制管理的轨道,对于护士来说,应了解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卫生法律规范,明确自已在工作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正确履行护士的职责。

3.1 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应用多媒体形式讲授护理与法律的理论概念,正确理解护理与法律的关系;定期举办《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讲座,组织丰富多彩的法律知识竞赛;结合新闻媒体报道的典型案例,组织护士讨论,给予正确引导。

3.2 从法律的高度规范护理行为

学习各种诊疗常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到基本功功扎实;科学评估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如实地告知患者,履行签字手续;护理记录要及时书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4 加强对护士的系统培养,提高临床带教的整体水平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