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反思实用13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篇1

我们地理课本中的有些案例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以及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例如:在讲《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时,我用我市的工业园的布局和大安老窖酒厂的位置来分析有污染企业的布局原理。在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准确的理解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我用乡土地理作为实例:我们吉林的长白山理论上应为温带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地处山区,海拔较高,气候上表现出了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的某些特点,如:冬季最低气温低于零下20℃,有积雪,植被类型有针阔混交林等。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就不一样,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就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了加强,进一步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并能将原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反思二:民主和谐、平等参与,学生的思维更具活力

宽松的课堂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沃土。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尊重学生、包容学生。要关注发现他们的亮点,多鼓励少指责,创造一种人人都能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不要让学生有压抑感,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学与辩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预留出大量的师生交流话题,交流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情景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心态的放开,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只有学生自己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不再像以往那样过于依赖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如上选修三《旅游地理》时,上课一开始就提一些交流的问题――你想去旅游吗?你想在今后旅游中更尽兴吗?来吸引学生与教师一起交流。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导入时就先告诉学生,如果认真学习并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为什么新疆有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地处世界屋脊的拉萨,为什么被称为日光城”、“为什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就会引起全球变暖”等,这样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为目的的创设情景,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激发其学习地理的热情,体验学习过程和成功的乐趣。

反思三:调度课堂,引导主动,学习更具趣味性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篇2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曾经指出:学生的学习以及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学生依靠学习资料和学习伙伴自主形成的,不是经过老师的传授获得的。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新课改强调师生角色的大转换,更新了教学理念。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师生角色的转换,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再是一人独掌课堂,而是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交流,民主相处。所以对教学的反思,首先应该思考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否实现了转变,是否改变了过去把知识传授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做法,是否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否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上而忽视了激发、引导、组织和合作的新型教师功能。所以,通过反思更加确定教学氛围和情境对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而又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中提升认知水平,从而发散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二、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鼻祖皮亚杰曾经说过,学习的意义在于打破学生大脑图示中的平衡,由同化到顺应再到同化,学生在这个循环往复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积累。长久以来,高考指挥棒指引着高中阶段乃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因此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一直是围绕着应试教育开展的。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因素,教师只是一味地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教育和教学思想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被动地形成。一味地忙于教,缺少对教的过程的反思,审视自己的教学意识淡薄。教学活动在年复一年的重复中形成固有的经验,就在这样的经验支配下,进行简单的重复或沿袭传统的教学,所以大量的学生成绩很高,能力很低;知识很多,思维很差。自从新课改以后,教学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新课改理论和素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教师进行了大量的和积极的教学实践探索,彻底改变了长久以来形成的教学观念。其中对自身的教学观念的总结就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活动,对教学观念的及时反思,既是贯彻新课改理念的表现,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措施。使自己能够在教学观念上实现转变,同时应用反思后的结果指导教学实践。

如,对“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以矿产资源为例,首先利用搜集来的实际资料向学生说明,我省矿产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等情况,同时说明矿产分布对工业布局的区域影响,依托矿藏

促进工业的发展,矿藏资源丰富的地区,工业也呈现发达态势。这些内容是在向学生说明“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涵义。当然,一些特殊案例也是存在的,一些大型钢铁公司虽然成为著名工业区,但周围并无铁矿山,如我国上海宝钢等。通过分析,学生明白了自然环境可影响工业的发展和布局,但不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完全能够影响的,是一个辩证的关系。这样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观念和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篇3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的学科。在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有得有失,感受颇多,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断地提高地理教学水平,不断地完善自己,我常常进行教学反思,下面就我的几点反思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地理是很注重实际联系的一门学科,但是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期中的原因就是传统的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立和教学方法的处理上,主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被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的。针对这一现象,我所采取的措施是:在课前备课时要精心的准备教学,首先要认真细致的研究课本内容,争取做到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入课堂,让学生带着疑问,带着自己的发现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人口迁移时,我先是让学生调查统计自己家庭成员是否发生了迁移,如发生了人口迁移,那么迁入地和迁出地是哪里,他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后给迁入地和迁出地分别带来什么影响?课堂上学生可以带着这些内容进入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加课堂兴趣。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我们会发现新课标下的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新课标下的教学内容包括探索、学习指南、主要知识点、阅读内容和案例分析,在自己以往的教学中只是对主要知识点应用讲解,对其他版块用的非常少,这样一节课下来,自己感觉讲的口干舌燥,而学生们听的也是云里雾里的,根本达不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我所采取的措施:在课堂上我不一定每个板块都要用到,但是我会仔细研究研究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板块来推动课堂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在学习海水运动时,我们就可以用课本中探索实中模拟水循环的实验,通过这个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形象直观地理解水循环。为了进一步 推动课堂气氛,我在课堂上还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小组竞争方式,还有教师和学生竞争的方式,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课后针对性训练的反思,以往针对性训练批改完之后学生并不认真对待,觉得老师批改后就没事了,针对这一现象,我的措施是:建立错题本,要求学生把平时课后练习和考试中错误的习题进行整理,分析、归类而且要分析出出错原因,明确是答案失误,还是思维方式错误,只是错误或运算错误,这些都是错题本上要出现的内容。错题本不能简单的记录完了就没事了,教师还要定期检查,要求学生定时翻阅,同学之间也要进行互相借阅,互相检查。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随着教学工作时间的增长和时代的进步,我还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篇4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堂与传统的地理课堂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无论是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高中地理教师与学生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方式均有着较大的变化。国内外的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被高中地理教师竞相搬上讲台,使得原本在高中映射下的高中地理课堂逐渐的活跃起来。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逐渐映入了人们的眼帘,即如何才能够将活跃的课堂与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结合起来。伴随着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先进的评价方式的运用以及丰富多彩的现代教学方式逐渐被运用于现代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却凸显出来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自有教育,便开始了对于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关系问题的探索。我国传统教育之中认为“师道尊严”,往往认为教育者处于教育活动之中的主体。通过教育者对于教育内容的整合,经一定的教学媒介进而传授给学习者。学习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类似一个容器,将教育者传输过来的知识,全盘接收。但是,伴随着人们对于教育活动思考的日益深入,部分学者又认为学习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例如,以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所认为的“以学生为主体”,使得整个教育活动又指向了学生,认为学生是对于知识与技能的重新组织者,教育者所设计的教育活动需要通过学习者进行重新整合,因此,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也面临着关于“谁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问题的探讨。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则很难真正地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主张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即在整个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提倡让学生能够自己去主动获取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但是,在具体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之中,部分地理教师片面地理解 “自主式学习”的内涵,而直接导致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降,这无疑是对教育活动之中教育者与学习者两者地位理解不清所导致的。笔者认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育者与学习者两者之间均为主体。但是,面对的对象不同,从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来看,即“教”来看,高中地理教师由于“闻道先”于学习者,因此占据着“主体”地位,在“学”的活动之中,由于高中地理知识要通过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新建构而最终纳入其知识结构,则可以认为在“学”的活动之中,其是主体。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要能够在教育活动过程之中把握动态的主体,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合作式学习与“合在一起”学习两者之间的区别

众所周知,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主张合作式学习。从教育史上来看,较为成熟的提出“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可以溯源于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合作教育学”。Cooperative Learning被提出后,逐渐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重视,尤其是西方国家的重视程度更为显著,逐渐发展成为了多种多样的合作学习模式。例如,Robert Slavin的“Student Team Learning”(学生团队学习模式);S.Sharan的“Group Investigation”(团队探究模式);J.Britton以及D.Barnes的“Collaborative Approach”等等。但是,由于不同的学者对“合作学习”具有不同的见解,这使得目前对合作式学习模式还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是,结合“合作式学习”的基本特征来看,合作式学习对于促成学生多种能力的共同发展、促进学生习得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均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从目前我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来看,由于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对于合作式学习认识不全面,进而使“合作式学习”变成了“合在一起”学习。所谓“合在一起”学习,是我们常见的在一起学习。即每个个体之间各学各的。个体的学习活动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学习关联并不是十分紧密,这直接导致“合作式学习”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优势。同时,由于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使得部分高中地理教师认为不采用“合作式学习”,似乎就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从整个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合作式学习”来看,其仅仅作为一种新课程的表现形式,而忽视了其内在优势的运用。从学生来看,许多学生从内心上来讲,仍然将自己看做单独的学习个体,根本不具备参与合作的心理状态。更有甚者,笔者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常常发现部分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与课堂教学活动无关的活动。例如,部分学生借助地理课堂的“合作学习”探讨与地理课堂教学完全无关的事情,等等。同时,由于部分高中地理教师缺乏对于合作式学习的研究,许多学习在合作过程之中,并没有被安排到具体的任务,很多学习较差的同学更多是成了陪衬和观众。这使得“合作学习”成了一纸空谈,因为在探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时,对于“合作学习”进行深入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其他的教学方式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三、给学生以正确的、科学的赞誉

笔者参观过几次高中地理公开课后发现,新课程影响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赞誉之声不断。但是,笔者发现一个较为奇特的现象。即当学生回答错误后,仍然可以得到教师的赞誉之声。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提问学生时,让学生陈述“沙尘暴”时,一个学生脱口而出“狂风四起,扬起地面尘土”竟然得到的赞誉是“极富创新精神”、“你真棒”以及热烈的掌声。学生在回答地理教师的相关问题时,当学生的回答缺乏科学性时,竟然能得到教师跷起大拇指的赞扬……虽然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对于学生的学习要给予人文关怀。课堂的整体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但是,如果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不分回答的是否正确与科学,一概的采用“真棒”“很好”等词汇进行表扬,就能够真正的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吗?笔者认为未必。笔者认为的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与鼓励性为主的科学的评价制度相统一。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来看,由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地知识点的陈述(这一点可以从高校之中一直将地理学科划分为理科可以看出),因此,对于正在处理成长之中知识与经验相对并不成熟的高中生来说,不可能每个回答都可以得到教师的赞誉。当地理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形式化的评价形成习惯时,虽然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笔者认为其消极作用更胜一筹。因为高中学生已经对于评价的客观性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如果那些明显的地理知识被部分学生回答错误,并被赋予扭曲的“创新”则很难“服众”,进而导致学生对于地理教师产生怀疑,很有可能进一步导致课堂的失控,使课堂教学实效性大大降低。笔者认为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新课程理念下的“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从而积极地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四、创新式学习与基础知识的学习

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的水平产生了新的需要,学生对地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已经逐渐成为其基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求能够使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能够“在积极的思考下进行创新式、探究式学习”。这使得笔者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即创新与基础之间的关系。从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教材知识点的构成我们不难发现,仍然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为重心,并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适当地加入了一些启发学生思维的章节。但是,在具体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处理不好创新与基础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则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相对极端的情况。第一,以高考为纲,一切符从高考指挥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第二,片面强调创新而使高中地理课堂发展成为“讨论课”的课堂。创新与基础知识的学习密切不可分割。高中地理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石,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何来创新,创新之源又在哪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之中的创新,是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基础上的创新。笔者曾见,部分高中地理课堂之中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认为活跃即为“创新”),表面上课堂很热闹,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堂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受益很少,情绪高度兴奋,难以平静。这样的教学设计背离了地理教学的基本要求,浪费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在课堂活跃热闹的气氛中,学生的思维却停留在肤浅的状态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改革下我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教学实效性随之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在满足于我们的既得成就的同时,我们要能够清醒地看待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之中所遇到的问题,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仇彬.怎样增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考试周刊,2009,(26).

[2]吕大瑾.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之我见[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5).

[3]刘伟.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标的一些体会[J].考试周刊,2009,(24).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篇5

一、激发反思动机

反思过程是一个情感与认知密切相关的并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不仅要有智力加工,而且要有情感因素支持,因而有无反思动机非常重要。例如,在地方时判断这类问题中,由于问题形式或情境变化很大,许多同学都感到困难。但可通过学生反思结合教师按步骤提问,从而很顺利地解答出。这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地球上某点的时间,一般是找12时、0时或6时、18时

第二步,确定该点与已知时间地的经度差

第三步,按照每15°差1小时计算时间

其它一些地理问题也可以通过总结规律,让学生通过自我提问来确定知识间的联系。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自觉地进行反思,急切的想知道为什么?这样新旧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联系,学生求知欲最大程度地得到了满足。

二、通过写提纲,建立新旧知识的内部联系

一个知识点在中学教材中,由于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课堂教学节奏的安排,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如果不站在更高的层次去把握教材,就可能只见树不见林,各知识点零乱分散,难以形成体系,知识的迁移局限性大,在回答问题应用这些知识时,就可能出现张冠李戴或不得要领的现象。

例如,在第四单元“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一节教学结束后,列举课文中出现的名词—地壳变动、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侵蚀、沉积、地质构造、板块运动等,让学生讨论整理成一个知识框架,理顺这些名词的相互关系,哪些是从属关系、哪些是因果关系等。实践证明,学生的整理过程比较困难,但教学效果却非常好。

三、教给反思方法

(一)掌握反思形式的步骤

具体问题的反思形式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如下表)。这个过程反映了认知活动的一般规律,即首先要知道活动的内容及目的,然后是选择并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知识解题,最后是得出结果,它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自我提问

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诸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哪一种方法更有效简单”?等自我提问,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自我总结

当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规律。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地理试题中,直接的、隐形的图形转题、图文转化题比比皆是,如太阳度角,就可以有旗杆影子、楼房间距、太阳能热水器角度、窗户光线等多种题型。所以在平时的解题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不断归纳总结,探索和发现其中的规律。

(四)自我探索和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已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分析的一种自我审视行为。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有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的相互评价两种方式。

自我评价应该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主要的、最经常的评价方式。如在学习“大气环境保护”这一节时,课前教师可先提供几个网站给学生,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本提供的内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相关网站上查询各种有关大气环境保护的观点、资料,形成本组的观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分别派代表汇报,并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发表自已的看法,评价他人的说法,然后再组织课堂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清了思路,巩固了知识,而且学生能更快的提高自已的分析水平,在评价他人也正是自身在反思的过程。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篇6

地理课程教学是高中必修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地理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教学中务必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加强地理课程教学。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无论是从国外,还是国内来说,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路径,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地理教师来说,积极进行必要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 教学反思的特征:

1.1 实践性

实践性是地理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教学的本身就是社会实践活动,期活动的属性就带有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既有教师的主导传授,也有学生的及思考与效仿,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是通过时间来完成。

1.2 针对性

教学反思的针对性是指教师对自我“现行的”行为观念、教学艺术的解剖分析,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外,针对性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带有针对性,教师教学的对象就是学生,他所作用的过程就是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1.3 反省性

反省性是指教师对于自身实践方式和情境,立足于自我以外的多视角、多层次的思考,是教师自觉意识和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自己从思想认识转化为实践行为的过程,也是教师自己内化、觉悟的过程。

1.4 时效性

时效性是指教师对当下存在的非理、观念的及时觉察、纠偏、矫正和完善,即可以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大程度上缩短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

1.5 过程性

教学反思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要经过意识期、思索期和修正期,教师的整个职业成长要经过长期不懈的自我修炼、内化提高,才能成为一个专家型、研究型教师,而过程性特征贯穿于地理教学反思的全过程。

2 地理教学反思:

2.1 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的反思。

在地理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总体方向与要求,也是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制定教学目标从不考虑教学的实际实施,而只制定教学的总体目标,其具体的事项过程没有提及,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简单,计划的编写过程中也缺少重难点的突破预设,这严重影响地理教学。在新课程要求:“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而要实现这些内容,教学目标也就有所变化,制定具体、可实现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地理新课标不仅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而这些都要求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要求详细、实际、可行、有效,以此来实现教学的实效性。

2.2 教学过程与组织安排的反思。

地理教学反思就是针对其教学过程进行的,在其教学过程中,要对教学中重难点、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是否得到突破与提高,对于这些教学情况进行必要的反思,然后再回到教学的实践中去探索新颖有效的措施,使自身的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课的组织与实施也很关键,它是决定地理教学是否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在教学中,组织安排合理科学,教学的进行过程就顺利,效果也明显,反之,影响教学效果。而新课程要求:“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而过程评价也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新课程的影响下,教学过程及其组织安排也就显得特别重要,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质疑、主动探索、思考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反思去思考和完善教学,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自己专业发展。

2.3 教学反馈的反思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而往往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进步,对于部分问题的独断讲解,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将大气变暖问题时,有些学生说是二氧化碳的作用,有些同学说是其他原因,不是二氧化碳的原因,举例时,列举远古也有二氧化碳,却依然有很多生物。对于这个问题,反馈的是学生思维的活跃与广阔,而不能独断说是错误的。另外,对于作业及其考试的反馈,也应重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的反思探索,加以解决,这对于地理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亦可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4 教学资源与环境的反思。

地理教学与其他教学相比,有其独有的特殊性,而教学资源对于地理教学来说作用重大,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充足的教学资源,可有效地实施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情境教育理论告诉我们,适宜的情境对于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对于教学环境的创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地里的地域教学,有了充足的地图,可清晰的了解其纬度,地貌概况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在教学中做好教学资源与环境的反思,由此查找教学的不足,实施改进,形成特有的教学模式与特色,有利于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篇7

经过几年的高中地理教学,觉得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待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高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以“学习为中心,思想为先导,身心为基础”的过程。因此,作为高中教师都应该紧紧围绕如何教学,本人就自己在长期教学中对地理教学反思的几个关键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袭着“死背书,多做题,拼时间,低效率”的老路。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沿袭,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我们应该从单纯复习知识转向“知识+方法=能力”,优化复习活动,教师讲解多启发多联系多分析,学生多思考(分析、比较、概括)、多动手(绘图,列表)、多动口(提问,讨论,交流)、多总结。

例如在复习“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时,我首先以鲁尔钢铁工业区为例,让学生回忆影响该工业区产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区位因素,从而了解到工业布局是多种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作用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会随着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说明影响工业区发展的因素是发展变化的。然后以上海宝钢为例,了解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又是什么,并分析它与鲁尔钢铁工业区的布局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原因,从而说明某种工业部门是什么指向型工业,只是针对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点而言。同时指导学生分析影响钢铁工业布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的总体趋势又该是怎样的,最后请同学分析比较长江沿线五大钢铁工业基地,并说出它们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实践教学时,有时会发觉教学过程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原因在于设计教学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我们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内容理论性较强,需要运用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有些事例离学生生活太远,学生理解不深刻。在第二次教学时我用了下列本地农业生产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学习的效果比原来好些。在复习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因时,在第一个班教学时,我让学生把气压带风带图画在左边,世界轮廓图在右边,可是学生理解的不是很好。在第二个班时我调整了教W设计,我让学生把气压带和风带画在世界轮廓图上,这样的调整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现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的,学生学习也更多的是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从近几年高考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采分点几乎没有,需要记忆的观点和方法论知识所占的分值和比例越来越少,目前,大多数教师的反思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地球运动地理意义也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知识往往讲过多遍,学生仍然不明白,处于一种好象听明白了,但做题又是稀里糊涂了。去年我校把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上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比原来教师拿一个地球仪在黑板前演示大有改善,但仍不是十分理想。对此我们进行改革,在观看多媒体课件基础上采用学生分组讨论活动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摆弄,操纵教师所提供的特定的实物材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寻找、体验活动中得到的概念,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教师在学生经过探索、获得经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篇8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本人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反思:

一、反思自己是否已转变了角色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但要更新观念,而且还要转变角色。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二、反思是否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传统教学之中,教材和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教师是劳动者,学生是产品。而新型教学模式应更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从“学会”走向“会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三、反思是否加强了地图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图,作为教师,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四、反思是否加大了活动课教学的力度

开展活动课教学,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渠道,也是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探究,使听、看、说、思、做有机配合,培养学生各种习能力。地理新课程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有 34 个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有小制作、模拟演示、读图分析、动脑思考、填表、计算、绘图、谈感想看法等。我特别注重活动课的教学,每一项活动内容我都结合当地特点精心设计组织,每一项活动内容都注意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我对活动的总结,重点并不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引导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我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事实证明,这样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掌握 得更牢固。

五、反思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地理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记得前些时上 "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 一课时,我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让学生结合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思考“我们为什么需要洁净的空气?现在绵阳市尤其是大街上空气如何?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能有什么好的建议来改变这一现状? "。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观点新颖,建议颇有创造性,这让我感到学生的创新意识犹如埋藏在地下的一座金矿,急待老师去发现、挖掘。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篇9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自己的角色

以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只是简单地“授之以鱼”。课堂气氛死,学生听着累,教师教得很费劲。新课程革改后,地理教学增设了“走出去”环节,听优秀教师的课,加深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只要教师肯变化角色,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方法自然会在实际教学中出现。教师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落实学校提倡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原则,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学案教学,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讨论,创设了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坚持学生自己可以学会的,教师不讲,只重点点拨、讲解学生经过自己努力但弄不懂的难点重点,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具针对性。

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发现学生的特长、爱好等过人之处,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每一次训练,每一次考试后,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极其微小的一点点成绩。教师更要注意班上那些智力一般、成绩平常、性格内向、内心胆怯的学生。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教师就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我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活动,在这一方面下的工夫太少了,课前来人,下课就走,课下基本不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情况也不了解,也不去关心学生想什么、思考什么,自己仅仅关注的就是课堂上学生的反映,以致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根本无法落实“因材施教”原则。我在教学实际中不断尝试与学生去沟通,在课下多与学生说说话,问问他们的生活。后进生影响一个班的整体气氛,进而影响一个班的学习成绩。所以,这学期我利用课间时间、晚辅导时间与后进生加强交流。在交流中我发现,后进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他们也想学好,也想让教师关注他们,只是由于学习基础不行或者任课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的刺激,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自己本就自卑的心理更是占了上风,干脆就像“破罐子破摔”了。他们爱动、自制力差,动摇心理严重,更需要教师的关注和爱护。通过交流,我让后进生意识到,教师并没有放弃他们,教师给他们的理解和关注要比优秀生还多。

针对尖子生中的偏科生,我通过交流了解他们偏科的原因:一是地理基础差,对自己没信心,二是对地理知识不感兴趣。面对原因我反思自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基础差的学生,利用课上回答问题、课下做作业情况,去一点一滴地纠正,尽量多表扬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针对地理知识比较琐碎,容量大的特点,我让学生每学完一单元就进行知识点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再者,提高自身魅力吸引学生,从语言上、形象上、课堂方式的改变上吸引学生。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师生互动、相互弥补后,我发现学生课上表现比以前积极很多,整体课堂氛围也有较大改观。

二、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团体共赢

集体备课可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弥补自我不足,实现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营造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的探究创新的好模式。作为地理组备课组长,我深感责任重大,所以在集体备课中自己要做好表率作用,当好带头人,组织好每一天的集体教研,不但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定单元教学的重难点,还关心组员,协调好组员之间的工作关系,使地理组成为优秀的教研组。

三、打造高效课堂,注重试题讲评的效益,向课堂40分要效益

教师要想上好试题讲评课,首先要明确讲题思路,对于同一类型的题,要形成规范的信息获取、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善于进行“类题训练”;其次要让多数学生认识进而把握住这一类题考察能力的目标是什么,不要仅仅就考点和知识点做思考;再次,要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有针对性地提出复习堵漏的方法。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篇10

二、搞好地理教学的双边互动

目前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激发学生的心理共鸣

地理科学有着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和广阔的自然天地、人文景观,因此,地理教学有雄厚的直观性基础和趣味性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广泛采用现有的地理标本、挂图、录像、幻灯、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或自行创新设计丰富多样、切实可行的地理新教具和新模型,使地理教学手段富于变化性。采用直观教学,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保持在积极、自觉、主动的良好状态。

四、扎好平台,滚动提高。

初中地理知识以区域地理、地理景观的描述为主,而高中地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及地理概念的抽象性要比初中地理内容突出。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平台,高中地理是初中地理的升华,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注意循序渐进,滚动提高,克服学生惯性的“死记硬背”现象而造成学习方法上的不连续性。积极加强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特别是传授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使地理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得以强化。

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注重了学科基础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以利于指导自己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1.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2.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3.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等。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篇1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进行问题设计,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创造出师生良好情绪氛围。其对于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借助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与现实生活有关,有明确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探索行为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创设的问题情境从生活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焕发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起学生心灵震撼的真实情境,能够揭示学科思想的活动情境。教师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创设情境,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二、重视培养地理语言的规范使用

地理语言的规范使用,既可以在试卷上获得高分,也可以在很多问题上一针见血地从学科的角度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也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重要途径。出于对学生的熏陶,地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中显得就更加重要了。比如笔者在新近的工业区位选择复习中就发现了这样两个“小问题”。对有大气和水污染企业的布局,主要考虑风向和河流;对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当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这里涉及对“上风向”和“下风向”的理解,以及对风玫瑰图的认识。在分析回答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企业布局时,笔者看到了“分布在季风对吹风向垂直的郊外”字样。笔者可以理解“季风对吹”是什么意思,但显然,这不是地理专业术语,输入百度查找,果真没有这样的组词方式。但这样写的同学不止一位,很明显,这是受到了先前老师的影响。上课一问,果然这样。

对于有水污染的企业,布局时一般选在河流的下游。笔者在很多学生的回答中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印染厂布局合理是因为“位于河流下游,污染少”(这里的下游当然是指区域河流的下游)。“但这句话有问题吗?”笔者问学生,他们回答不出来,并不以为然。这句话的问题在哪里?――描述不准确!企业在河流下游生产就会“污染少”吗?显然是不准确的。是因为有水污染的企业布局在了河流在这个区域内的下游河段,对居民区(城市)影响小了些。污染有,而且并未减少。我们地理教师的语言要做到随意、准确。不仅对学生地理语言的使用影响明显,如果能注意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还可以不断使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变得更扎实,教学语言表达更到位,当然也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和性格是无关的。

三、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地理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地理,探索、掌握和应用地理知识的活动。教师是课堂学生学习的“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和谐自然的学习氛围,应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在参与地理学习活动中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在交往中思索、探索、练习、掌握并应用,以建构自己的学习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维能力。教师应明确: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的相关知识,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师生双方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交往过程中,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则意味着人人皆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内容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解读,并将之内化“自己的课程”。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地理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自由和解放的过程。

四、利用图像学习

图像是各种地理知识综合而具体的体现。它反映了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特点、规律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也反映了世界各地区以及我国各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图像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图像是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中学地理课所规定的知识内容,几乎都能在图像上反映出来。图像比文字叙述更准确、更直观,而且对比性强。不管地理事物多么巨大,只要通过图像,就能一览无余。不仅如此,还能通过图像把不同的地理区域进行对照,显示不同地区的类同和差异,找出其中的联系和规律性。同时,图像还可以延长人们的视野,通过它可以了解远方的地理事物。考查图像知识及运用图像的能力,往往是考查一个人地理知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在地理学习中认真掌握好图像知识及运用图像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课堂是学生独特体验相互撞击而迸发火花的过程,是学生独特的体验在某个特定时空因为相遇而绽放出动人光芒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独特感受和独创性的见解,引导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地体悟文本所涵盖的信息。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篇12

兴趣是人对一定事物和活动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倾向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统计数据显示,中学地理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被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地理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如在讲《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课中的行星背景时,我就先出示了一段天体运动的动画,栩栩如生的画面,浩瀚无垠的宇宙,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视线,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产生了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教师随即把“天体运动的特点”“及日地关系”“地球特殊性”等问题抛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种做法改变了教材中对这一细节叙述得平淡呆板,活跃了课堂氛围,为教学目的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作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篇13

一、以有效的课前准备保障高效的课堂教学

要多角度、多层次、多视角做好课前准备,写出适合学生的优秀教案,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备课可以分三个步骤:精心选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精心设计课堂语言。课前准备过程中,教案不仅要体现知识的传授,还应包括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使教师做到启发式的“教”,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备课的全面考虑和周密预设,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学案导学,双案并举”的教学策略,一方面按照“导疑-导学-导思-导练-导创”的指导思想设计常规教学的“教案”,另一方面按照“自主、主动、探究、合作”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设计“学案”,坚持“双案并举,教学合一”。对于每一堂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重点。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强化重点要有落实方案,难点要有突破策略。在落实知识点的同时要关注提升能力点、非智力因素点。要通过精心的课前准备,精选习题,编制学案,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

二、优化时间安排,努力创建学习型课堂

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例如像一些课本上旧的识记内容可以不讲,让学生自读,以练习的形式出现,一方面检查了学生自学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节约了时间。当然,对一些理解难度较大的难点知识,教师可以直接讲述分析,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在练习过程中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加强巩固难点知识。

教师要在课堂上惜时如金,同时还要学会节约时间。教师要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的时间观念,帮助学生安排时间,反思时间利用情况,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0分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例如把上课反应快、勤快的学生与反应慢、手慢的学生搭配成一组,互相起带动和促进作用。对个别上课懒惰、不勤快的学生,教师可直接监督,时刻提醒督促其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另外,课堂上要保证每个学生都高效参与,必须有约束的机制。在小组学习中,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课堂上各项活动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得拖沓。写错的作业必须更正,更正时要分析错误原因。对缺课、不交作业的学生,任课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找学生谈话,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