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案例分析论文实用13篇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1

审计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包括审计基本理论与审计实务。从事审计教学的教师普遍感觉审计学课程难教,尤其是审计基本理论,而学生则普遍反映难学、枯燥,其主要原因有:

(一)审计基本理论的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强

审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等条文多,而审计目标、审计证据、审计重要性、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等,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强,需要掌握的东西零星分散,不系统。课程内容条块分割,逻辑性不强,这一点明显区别于以报表或账户为线索的会计课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系统把握。

(二)审计基本理论概念多、内容深

审计基本理论概念太多,有时概念之间又相互交叉渗透。审计基本理论涵盖的内容不仅广而且深,如对审计证据充分性的把握,对审计重要性高低的评估和对可接受审计风险大小的确认、出具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等,无不含有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不少审计概念和理论是从英文翻译而来,其语言表述不太符合中文习惯,更难理解。

(三)审计基本理论内容比较枯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教材中审计基本理论,多是说理性的,很多内容是职业道德、审计准则的条文,内容枯燥、晦涩难懂,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二、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审计案例的意义

通过案例学习财经类课程是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将审计案例应用于审计基本理论教学具有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审计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局面,给枯燥的理论增加了鲜活的背景和情节,使审计理论变得生动、易于理解,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及参与兴趣,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二)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

审计基本理论涉及的相关学科门类众多,内容宽泛,主要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选择典型审计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可以使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生将已学的各科基本理论融会贯通,起到深化理论教学、巩固相关知识的效果。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审计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实际问题,提高认知及感悟的能力,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审计基本理论。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有案情、有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认真研究案例,充分发表意见,积极参与辩论,不断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建立教学案例库的过程中,教师深入审计实际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大量案例,根据案例案情及教学要求进行分析、筛选、改编和更新,使之典型化和系统化,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在案例讨论中灵活指挥,从而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而教师指导学生剖析审计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也会使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审计案例

根据多年的审计教学和一定的审计实践经验,笔者在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按照教学内容精心搜集和编写了若干审计案例(见表1),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真实案例

这一类审计案例主要用于教师课堂介绍、学生参与讨论。笔者选择了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例如,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罗宾斯药材公司审计案例、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审计案例、科龙德勤的案例等。真实的历史事件、生动的场景,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探究审计基本概念和理论背后的故事,使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审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笔者还选择了张洪涛猝死的案例、河北邯郸农行被盗的案例、贪污犯胡建军的案例等。这些案例虽算不上经典,但曾引起媒体轰动或发生在我们身边,能引起学生对审计理论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虚构案例

这一类案例主要用于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这些虚构案例紧扣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将琐碎的审计基本理论知识系统化。虚构案例运用恰当,能说明和解释理论,具有代表性,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相关知识。

四、应用审计案例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审计基本理论教学中应用审计案例教学是一种直观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较好,教学结束后,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为优秀。笔者的体会是,要实施好这种教学,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一)注意处理好审计案例教学和课堂讲授教学之间的关系

审计案例教学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个别到一般,但它并不能取代讲授教学。讲授教学根据审计基本理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这两种教学应该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以发挥各自优势。

(二)注意处理好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讲授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而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精心准备丰富、适用的案例资料,组织和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将多媒体电教演示教学系统、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和审计案例教学结合起来,一是可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学习兴趣;二是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提高教学效率,确保案例教学时间,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四)对学生建立案例学习考评制度

审计案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考核学生的成绩。这样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参考文献: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2

《企业审计》课程是我院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探索《企业审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源于英文“Case”,指具体事件,来自于现实第一手材料,真实,有环境、有情节,故案例教学也即具体事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企业审计》教学,其优势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审计案例的研究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审计理论的理解,便学生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其实践能力。

(二)审计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许多实际问题,使之了解各类审计案件及审计技巧,提高认识及感悟水平。

(三)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既有案情又有场景,尤如身临其境,通过认真研究案例,归纳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既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由单纯的理论叙述转向将理论融入具体审计案例方式讲授,形成大视野、大容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引导和鼓励学生跟踪与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审计案例的选取方法

选用案例要根据教学目的从审计实务资料中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形成实用性强的案例。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选取案例:一是选择国外经典案例。尽管中外司法体制不同,中外审计准则、职业道德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不同,中外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不同,但国外市场经济发展较快,其审计事业的发展也相对成熟。研究国外审计经典案例可以以他人之石,攻吾之玉。二是选择对我国审计理论与实务有重大影响的国内典型案例。目的是在沉痛的教训中切实反思当前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三是设计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案例,让学生亲身感受审计实践的过程,通过审计案例模拟审计实践,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企业审计》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是以审计案例讲授为主,将审计理论融入审计案例之中,通过审计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审计理论;实践教学引入课堂审计案例的讨论,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一)将案例引入理论教学

审计发展历程当中,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发生都会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审计理论问题。通过对真实审计案例的介绍,引导学生寻找其理论根源与应对策略,并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审计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推动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案例教学以审计理论为基础,结合具体个案,将审计问题置于某一情景或某种条件之中,使问题、答案以及课堂知识与审计理论之间建立内在联系,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发现线索、逻辑推理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审计职业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职业洞察力。对审计案例进行分析,并设计适合课堂讲授的内容、结构,使之能在课堂上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审计案例教学是开放式教学,同一个审计案例,分析的思路、方法可以是多样的,这就促进了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引导学生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

(二) 实践教学引入课堂审计案例的讨论

如果说使用案例进行理论教学是通过案例总结出审计理论,课堂审计案例的讨论就是促使学生使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案例中涉及的问题的过程,即完成通过案例总结理论,再将理论用于案例的分析。在进行课堂案例讨论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取合适的审计案例和所学的理论内容匹配。审计理论比较抽象,对于没有从事过实际工作的学生来讲非常不容易掌握。虽然在理论讲授中是引用案例来总结审计理论问题,但是由于审计案例设计内容的片面性,很难使学生在进行理论总结中完全掌握要求的内容。因此在进行课堂讨论案例的选取的时候,要注意到案例和对应的审计理论的匹配。

2.选取的案例能够涉及到对应理论内容的绝大部分。选取的案例和对应的理论部分不仅要匹配,还要注意案例设计的理论内容是否全面。如果选取的案例只涉及到对应理论的部分内容,会使学生忽视未涉及部分,从而导致学生对理论内容的应用程度掌握不够。因此,选取的案例要充足,以使学生能够对案例对应的理论部分进行完整的运用。

3.进行讨论的案例要在课前布置。学生在完成习一个理论学后能够马上运用得比较充分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进行正式的课堂讨论之前要提前布置,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考虑怎样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保证学生能够对案例中的一些比较明显的理论应用部分独立完成;学生讨论以分组的方式进行,这样能够使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启发,逐步深入挖掘案例中涉及到的较隐蔽问题。

4.课上讨论要促使学生充分表达各组的讨论结果。安排课前讨论能够使每个小组都有各自的讨论结果,避免直接在课上讨论互相影响思路。进行课堂讨论时以组为单位发表各自的见解,这样对于大家已经达到的共识,教师可以在最后的分析时不再重复,只针对学生通过讨论还不能够认识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节省上课时间,提高效率。

四、改革考试模式,课程考核采用全程考核的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着滞后性、不全面的弊端。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建立一种过程考核评价机制,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考核。

(一)在理论授课阶段引用案例分析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总结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对于不同程度的回答给与学生一定的分数,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怠于思考而导致的发言不积极现象。

(二)在案例讨论阶段,要分成三个部分。

1.课前进行的小组讨论结果要分组总结成书面形式,在讨论开始前上交,并给出一定比例的成绩。教师根据课前的讨论结果来判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也是促使学生进行充分认真的课前讨论的一种强制措施。

2.课上各组分别进行发言,教师可以在各组代表发言时针对他们的讨论结果再进一步提示,对于根据提示能够作出积极反应的小组和个人要给与加分。

3.课堂讨论结束后,各组要在课前讨论和课堂讨论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根据课后总结的情况给与一定比例的得分。

课堂讨论部分的得分按照小组得分加个人课堂表现得分综合给定每位同学的成绩。

(三)综合考核部分

在全部的课程进行后,教师还要以案例分析的考核形式对每位学生进行单独考核。根据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全面程度给出最后部分的考核分数。

这样每位同学的最终成绩有三部分组成,即理论+实践+考核,所占比例分别为:20%、40%、40%。通过这种全程考核方式,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堂学习的重点,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实践性,并使得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客观性。

五、在审计课堂教学中纳入职业道德教育

审计作为审查会计合法性、公允性的职业,诚信正是其首要的职业道德。审计人才是一种智能型人才,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自身作用的发挥。由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的审计诚信缺失导致的审计失败屡见不鲜。检验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在于检验各类人才在工作中创造性发挥作用。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行业安身立命的基本,事关审计职业的存亡。因此审计入门时就应当加强诚信为本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很多审计案例都可以运用于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比如明星电力事件、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等。教师可以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校期间、从业前就能够养成诚信为本的职业操守,为今后的诚信执业、诚信审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案例教学注意问题

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通过教师讲授审计的理论知识和组织审计案例分析讨论,使学生对知识点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将案例用于审计课堂,根据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情况设计合理的案例教学方式。

(一)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案例的安排应与课程体系保持一致,其内容和程序与课堂教学同步。

(二)由于授课进度不同,随着学生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知识面由窄到宽,案例也可相应的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

(三)案例教学的形式也应更人性化、多样化,有时,可先讲授审计基本理论再结合相关典型案例,给枯燥的理论加一些鲜活的背景和情节,强调理论知识在案例中的运用,使理论变得生动、易于理解;有时,则可以先给出具体的案例,再引出相关的专业理论加以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

(四)讲授审计方法和审计实务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课堂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案例。加入课堂引导案例目的是教学生分析审计案例的思路及审计方法的应用技巧,变抽象谈论为具体分析。加入课堂讨论案例目的在于让学生参与、体验,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案例可以课前先布置,课堂中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剖析案例。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相应的点评和归纳总结,把讨论中遇到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五)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并结合课堂讨论情况,布置课后思考与分析案例案例,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延伸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写成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可理性地对所讨论案例进行思考和总结。课后思考与分析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在《企业审计》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将一些枯燥的审计理论知识融入生动的审计案例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审计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处理审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高职审计教学的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3

我国高等审计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师事务所、管理部门、单位、机构从事审计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按照这一要求,我们长期以来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从事审计职业的工作者。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审计作为一种职业在工作范围、服务本质和上迅速扩张,出现了审计毕业学生与需求的不适应性。原因在于: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合格的审计人员,而且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技能、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基于以上需要,笔者认为审计专业教育教学论文目标应是培养他们作为一名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使其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以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不是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名专业审计人员。

审计学科具有很强的性、实践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努力实现高素质审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大力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论文质量和教学论文改革工程”,强调以质量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审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由于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机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审计的难度增大,审计风险大增;另一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和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提高了对审计工作质量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要求。面对日益复杂的业务,审计人员不仅要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具备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审计环境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团队互助精神。培养一批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和适应能力强、知识结构完整、职业道德素质高的审计人才,是审计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二、改革审计教学论文传统模式

审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有着独特的教学论文,而我国高校审计专业教学论文办法,还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法,课堂教学论文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充分交流,学生缺少主动提出新问题的探索能力。尽管大多数教师很清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论文工作中,往往还是走“填鸭式、满堂灌”的老路子,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审计环境及审计业务的需要。这种传统教学论文模式不能很好地顺应审计专业教学论文规律,直接制约着审计专业教学论文改革,未来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它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必代之以先进的、合理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能够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办法,案例教学论文法的实施势在必行。

由于审计行业是一个高智力行业,对审计人员与一般财会人员在专业素质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对审计职业判断的依赖性,而职业判断的依赖性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实践经验,这种职业的特点使得审计专业教学论文比其他学科更加注重基于实践的案例教学论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各国有关专家意见的调查,案例研究对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随着教育教学论文观念的更新和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审计教学论文改革已成为审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深入探索审计教学论文规律,广泛实施案例教学论文办法,以便在教学论文办法和教学论文内容安排上适应全面培养审计专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运用审计案例教学论文

学校不能满足学生到师事务所进行直接实习的要求,但可以积极采取间接实践形式,如校内审计模拟操作、课堂案例教学论文等有效形式。案例教学论文法是指审计专业教师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提炼和采用审计实践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对原理、和道理进行解释,将审计理论知识描述以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入审计情境现场,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突破教学论文中的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专门技术办法。案例教学论文主要不是研讨理论本身,而是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践问题,它要求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体验的飞跃,在于它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且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锻炼,它适合对审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能力的培养。

审计专业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论文法时,适当地选用案例教学论文形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论文目的、不同的教学论文阶段、不同的教学论文课程选用不同的审计案例教学论文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一)案例教学论文与理论教学论文相结合,以理论讲述为主,再结合相关理论讲案例。比如在讲授《审计学原理》课程时,由于学生刚接触专业知识,可以理论讲授为主;教材中对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讲解,只是写明应包括的和层次,学生学习时感到抽象,又不好掌握。教师如果将一份真实的审计业务约定书或带有一些不完善、有毛病的审计业务约定书交给学生判断,学生学习时就会感到直观实际,教学论文效果明显提高。

(二)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通过对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归纳理论。比如在讲授《效益审计》课程时,可以案例讲述为主,将理论融于案例之中。如讲解对企业进行财务报表延伸的效益审计时,教师可以先从案例库中选用某单位连续三年真实合法的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要求学生根据案例资料做好编制动态比较财务报表、测算各项评价指标、对比标准进行评价等多项工作;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地提示学生们自己分析,独立完成上述业务操作过程;接着在小组相互交流,在班内讨论,评选出学生完成情况的等级;最后由教师对这次实际业务的操作进行讲评,总结出学生们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4

审计是会计学本科高年级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现在常用的审计教材一般以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审计为背景进行编写,在学习审计课程前,要求学生须对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现代公司的组织形式、运作方法及监管和资本市场的基础知识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学习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编写的教材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课程本身自成体系,有自己的一套系统的概念和方法,而审计的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在很多情况下,审计术语和一般的语义有所不同,即一些常见的词语在审计学中可能有自己的特定含义。正因为以上诸多原因,在审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认为课程难教,学生则普遍反映概念抽象、枯燥无味,难以理解课程内容,有些学生还会因此失去对学习审计的兴趣,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在审计教学中大量引入案例,进行分析,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它最初被应用于法律和医学的教学中。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也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工商管理的教学中,并很快被引入到会计教学中。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会计教学起步较晚(审计教学更加滞后),因此谈不上会计教学研究。但在近年间,随着会计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一些先进教学理念被教师普遍接受和运用,针对如何在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研究也有较多的讨论,并有大量的文章散见于各种会计类期刊上,但大部分文章一方面缺乏理论上的深度;另一方面又多是泛泛而谈,对教师的教学实践缺乏指导意义。因此,本文拟结合教学实践,对案例研究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及一些理论问题作一探讨。

二、大型案例分析课和小型引导性案例分析的结合

在审计教学有关案例研究的问题上,教师怎样把大型案例分析和小型引导性案例分析结合起来使用,是案例研究教学的核心问题。

某些具有深远影响的审计案例的发生,常常会对审计的发展,甚至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比如,罗宾斯药材公司事件的发生,使得美国开始建立完善的审计准则,并促使有关方面开始思考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会计责任的划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也开始被广泛关注。同时,通过修订审计准则把应收账款的函证和存货监盘确定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必须进行的程序(特别是对于制造类工业企业),认为二者是获得可靠审计证据的有效方法。可以看出,这个案例涉及到审计中的许多核心问题,从课程的角度来看,包含了许多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显然,诸如此类的经典案例,教师应该不惜时间尽量使学生充分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大型案例分析课的形式和学生共同讨论。在大型案例分析课中,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中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来说,可事先告诉学生将要分析的案例,要求学生通过书籍或者网络查找相关的案例内容及背景知识,教师可以预先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相关资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并得出答案。因为此类大型案例分析课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该把案例分析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只做引导性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必要时,可以把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审计案例(特别是经典案例)已经被反复研究过,而研究的结果也可能已经被放在网络上,在网络运用日益普遍的今天,学生可能会直接运用别人的研究成果而不去做深入的思考,使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一定要想办法激励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考虑到大型案例分析课因为内容复杂,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较高,特别是需要一定的审计专业知识,所以应安排在学期的中后期进行。同时,除了上文提到的罗宾斯药材公司外,美国的安然、意大利的帕玛拉特、我国的银广夏、红光实业等公司都是可供教师选择的大型案例分析的素材。在教学中,一个大型的案例分析,如能辅以最近发生的相似事件,会使学生有更深的感触,效果也会更好。

和大型的案例分析课相对应的是在讲授课程中为使学生更好理解、接受相关知识而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带有引导色彩的小型案例分析,这类案例实际上类似于在传统的事例教育方式中采用的事例。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具体的事例往往比大段大段的说教更具有解释的力量,符合事实的例子更能使复杂的道理不仅不言自明,而且无可辩驳,这对于有大量抽象概念组成的审计教学课程特别适用。但和其它课程教师需要编写虚拟事例不同,因为审计本身有大量可供教师选择的真实背景的案例(几乎每一个审计准则和每一个审计概念背后都隐藏着一系列鲜活的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提供有真实背景的案例分析来说明问题,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审计报告的不同意见类型时,可以不采用一般教材为了说明问题而编写的虚拟事例,而直接采用当年或者往年的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实际出具的审计报告来讲授。显然,后者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使其认识到现在正在学习的内容是外部世界正在发生的,对未来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这会提高学生对审计课程讲授内容的认同度和学习的积极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近来颇为流行,并受到广泛重视和普遍好评的一种教学理论。在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相对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参与是一种高级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内容一般和真实的世界更加接近。因此,能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理解和接受书本概念的能力。而且,能通过学习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对学生更加有用,在上文提到的大型案例分析课在实质上就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的一种“高级学习方式”。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大体上是正确的,但它所推崇的高级学习方法,虽然确实能极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无疑在一些情况下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果过于大量的使用,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同时,它可能还忽略了程度不同的学生的差异,再考虑到学生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及教师的授课习惯,在有些学科的教学中过多地运用可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由于审计知识体系本身有极强的系统性,同时,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一个学期内(约64个教学课时),再考虑到学习审计的学生一般为本科高年级学生,应该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的,而大部分审计课教师都来源于会计或相近专业,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学理论方面的深层次培训、学习,一般青年教师还缺乏教学实践,对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技巧也有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在审计教学中,应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师的授课中要大量运用鲜活的案例分析以弥补学生参与的不足,同时适当安排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型案例分析课,以每学期三到四次为佳,这样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比如,班级规模较小,学生以前大量接触过案例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整体程度较高,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同时,教学时间比较充裕,教师又有这方面的能力可以考虑选择增加大型案例分析课的次数。

三、案例分析教学中还应该注意的其他问题

除了在教学中采用大型案例分析课和小型引导性案例分析的结合外,通过教学实践,在案例分析教学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单案例分析与多案例分析的结合

单案例分析是指教师在讲授课程中只使用一个案例分析来说明问题,而多案例分析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个案例分析来说明或者讲解教学中的问题。显然,多案例分析比单案例分析有更强的说服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多案例分析,当然,要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主线,在主要案例分析完成后,提出其他相似案例作为补充,也可以把其他相似案例留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进行分析。

(二)国内外案例的结合

我国开展现代意义上的审计,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审计的历史非常短,还不到20年的时间。而世界上审计最发达的美国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指注册会计师审计上市公司),积累了大量的案例,一些案例的影响在审计史上可以说非常深远。许多教师喜欢在课堂上运用美国发生的案例来说明问题,考虑到审计技术本身的相似性(实际上现代学习和运用的审计方法主要也是来源于美国),在讲课时运用国外发生的案例来说明问题并无不妥,但由于我国和国外在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及政治法律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许多国内的审计案例都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不断发展,可供选择的审计案例也日渐丰富,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及学生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应采用以国内的案例为主,以国外的案例为辅的方法。当然,教师应该通过亲手编写案例及收集、整理、修改别人的成功案例的方法,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案例库,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充分的选择。

(三)审计案例和其他案例或事件的结合

审计案例的时效性并不强,为了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现实感,除了在教学中及时引进一些最新发生的审计案例外,教师还可以考虑在教学中适当引进,虽然表面看起来和审计教学的联系不是特别密切,但是能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思考的一些社会经济现象的案例或者专题进行讲授与讨论。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进行适当的介绍,要使学生思考它会给审计带来的影响,可以引导性地向学生提出诸如审计风险是否加大,由于客户减少,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可能加剧,会不会削弱审计的独立性,如果会,又应该怎样防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采用现场提问的方式,也可以把它们留作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引言型案例和分析问题案例的区别

教师在选择审计案例时应该注意到引言型的案例和分析问题的案例的区别,引言型的案例要有趣味性或者震撼性,或者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场景和事件,但以不同常规的结论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或者兴趣,目的是为开展下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即把学生快速引入到教学的场景中区,而后者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的概念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引入的,在强调一定的趣味性或者震撼性外,更应该注重其实质意义。

(五)避免把案例仅仅当做故事讲

一些审计案例有极强的故事色彩,无疑,以这样的案例作为教学的素材,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教师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了解、分析与学习,能系统掌握相关的知识,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不应该为了案例才上案例课,更不应该把案例课上成故事课,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发现学生过分关注案例本身的故事性,而忽略对案例揭示内涵的理解,一定要及时进行引导,不能使学生过分沉迷于案例,否则会产生学生在上完课后,除了记住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几个引导情绪的笑话外,什么也没有得到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5

一、审计学案例教学势在必行

审计学的以下特点,内在要求审计学教学中要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来帮助老师讲授专业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审计学科的知识体系。

(一)审计学内容多,审计术语、理论晦涩,容易出现理解偏差

对于本科生来讲,审计学中的一些概念如重要性、合理保证、认定等单从字面上看都有一些生僻,再加上其定义或含义多数是从英文的复合句中翻译过来的,其语言表达和逻辑关系很拗口。为了使学生对这些重要但难以理解的术语、理论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并且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需要设计适当的案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浅显易懂地揭示这些概念和理论的真正含义。

(二)审计学内容多是说理性的,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传统的审计学教材内容枯燥,多是说理性的,整篇都在介绍审计准则条文、审计程序等,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审计学紧扣审计准则,审计准则的不断变化引发审计理论更新快

从1991年到2004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先后分6批制定了独立审计准则,共计48个项目。2006年2月15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了22项准则,并对26项准则进行了修订。随着审计准则的变化,审计理论更新快,对于准则变化前后以及审计理论沿革的脉络,学生不了解变化背后的故事和事实时,就无法理解其变化,也就无法清晰地掌握审计理论的发展。

(四)审计学本身具备较强的实务性和操作性

审计学本身属于实务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如何开展审计,如何执行审计业务,如何撰写审计报告等。这些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需要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运作一遍,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二、审计学案例教学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

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方式一般是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其逻辑起点是老师较正式地阐明概念、理论和程序,辅之以提问和例题讲解、习题演练等传递具体知识、原理和方法,其特点是: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务操作;重老师讲解,轻学生互动;重死记硬背的考试,轻综合能力培养。

而审计学的案例教学方式从归纳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扮演更为积极主动而非被动的角色,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中,通过学生主动运用审计学基本理论和理念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审计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

审计学案例教学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培养有效的思维方式

为培养学生发散型、创新性的辩证思维方式,审计学案例教学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受到什么训练,学到多少知识,而是通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来锻炼学生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思维和行动的方式和过程,提升学生发散型、创新性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强调个性化学习

审计学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对其面对的现实要给出个人的解释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学生在个人知识背景和认知基础上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

(三)强化深刻理解知识

审计学案例教学是基于经验和现实世界而展开的,容易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此学生不仅较容易接受,也容易引起共鸣或警惕,这样,学生一旦通过案例分析而掌握了相关知识,就比来自听课和阅读得到的知识更加牢固。

(四)锻炼沟通能力

审计学案例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聆听、争辩和与人打交道的技巧,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

(五)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审计学的案例背景材料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行业千变万化的真实情况,不仅开拓学生的视野,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科学设计审计学教学案例

(一)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的局限性

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审计学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审计学教学案例的设计存在以下局限性,导致长期以来审计学案例教学并不很成功。

1.审计学内容多,导致一旦安排案例讨论,审计课时紧张,案例讨论与系统审计知识的传授在时间安排上必然产生冲突。

2.审计学知识点琐碎,而一些案例往往是综合性的,难以对应地运用在相关的审计知识讲授当中。

3.审计案例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一个案例可能与不同的审计理论和观念对应,也体现在审计案例往往与企业的内部控制、会计处理等结合在一起,分析审计案例必须首先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这需要学生相应的系统知识的熟练掌握和运用。对学生会计、管理等学科知识体系掌握要求水平较高,当学生缺乏相应知识的储备时,审计学教学案例讨论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二)审计学案例教学的目的

为了避免和克服这些问题,在设计审计学教学案例时,必须明确审计学案例教学的目的。

1.给审计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生动、逼真的情景或令人回味的历史事件穿插到审计学课堂教学中,会促使学生从晦涩难懂的审计学概念中走出来,饶有兴趣地探究审计学概念和理论背后的故事和事件,增进学生的求知和思考的愿望。

2.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审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并使之升华。与审计学知识点结合紧密的案例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身感知案例过程和事件,引起学生对审计学产生共鸣,而且可以激发不断探究审计学相关知识背后的逻辑与哲理,提升学生对审计概念和理论的思考,并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和记忆。

3.使知识系统化、感性化,促使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综合性的案例分析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一个案例分析中归纳总结所学的众多知识点和理论,也使学习能够互动起来,运用自身对知识掌握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使审计学知识系统化、感性化,真正实践一下知识如何转为能力。

4.教书育人。审计学的案例大多数涉及到社会政治以及经济生活的各种活动,尤其是涉及到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通过案例讨论和分析,教师可以把真、善、美的为人之道以及独立、客观、诚信的职业道德贯彻到每个学生头脑中,不仅是他们接受到审计相关知识,也使他们悟出做人和作为一个审计专业人士的基本素质和道理。

(三)审计学案例的设计

按照以上目标,在设计审计学案例时精心做出如下安排。

1.课前设计短小、趣味性强的案例。在教师讲授审计理论之前,先举几个短小、趣味性强、有代表性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时案例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所以案例可以不是特别有名或特别典型,但要一事一议,能和将要讲解的内容紧密结合,并且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2.课中设计实用性强的案例,并且要具有针对性。这时运用的案例并不要求是综合性的,但应注重知识的运用,注重某一些具体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注重案例与所学理论的相关性。这时案例的主要作用要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且能引发他们的思考,真正起到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包括审计准则的内容、审计方法的应用,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熟练掌握。

3.课后设计大型的、典型的案例,要具备综合性、深刻性。这种案例不仅涉及到众多的审计知识点,也涉及到会计、税务、事务所管理、法律和政策等诸多方面,这种案例运用的主要作用不仅要老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加以系统和理顺,进而提升到审计学科整体的层面上综合认识问题,而且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运用这些原则,在审计学教学案例设计方面的构想如表1所示。

四、合理运用审计案例组织教学活动

在审计学案例教学中,审计案例设计是关键环节,但如何在审计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案例分析,提高教学质量,这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协同用心实践的一件事情。

(一)融合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科学安排审计案例教学内容和进度

本科教学具有其固有的规律,学生在规定的审计学课时内要系统、全面掌握审计学科的知识体系,这需要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案例教学融合起来,科学安排审计案例教学内容和进度。首先,教师要重点突出,清晰传授审计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缩短“填鸭式”灌输讲解时间,腾出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精心选择与之相配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印象,也能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操作的能力。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在案例讨论中要善于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并领悟新知识的具体运用,每一个案例讨论后老师都要总结评析,以便把理论知识的讲解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二)明确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教师导演和学生主演的创造性

在审计学案例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其主要任务是选择设计适当的案例,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记录、组织学生讨论;而学生是主演,要主动参与讨论、分析和思考。

1.教师要熟练和深化理解案例。审计学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准备,由于每个案例设计教学目标不同、案例涉及的内容不同,人们对案例的感受也不同,只有教师熟悉并深化理解案例本身,才能引导和掌控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达到教学目标,也才能通过学生们活跃的思想来丰富和完善案例。

2.教师在组织审计学案例教学中,要运用教学心理学的方式来巧妙地消除学生对案例望而生畏的情绪,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学生敷衍应付,激发学生学习创造、创造学习的积极性。

3.安排好学生对案例讨论预备知识的准备。每次案例讨论涉及到的会计、内部控制、政策等知识,需要老师指导学生事先主动收集资料、复习和熟悉与案例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减少案例讨论中的“跑题”或无法实现预期的案例教学目的。

4.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提问――探究分析――发现问题”,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采用不同的案例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案例教学课堂控制能力,深化教学主题

根据审计学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审计学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利用网站和教学辅助平台,要求学生到网站和教学辅助平台上把案例下载下来,分组在课余时间讨论,并制作ppt,推举一名演讲者在课堂上把案例小组谈论的情况以及分析过程和结果进行汇报,其他同学对此案例可以向演讲小组提问并与之讨论,最后老师点评;二是课堂上教师把选择好的案例呈现出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与分析,然后要求持不同观点的进行课堂辩论,以此让学生进一步明晰其中的道理和所反映的审计知识和理论;三是让学生课堂上先阅读案例,然后选择不同学生扮演案例中的某一角色,模拟演示案例中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和采取的行为,让其他学生结合所学审计理论和知识进行评析。

在组织审计学案例教学中,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教师要注意掌控案例讨论的方向和进度,力争做到案例讨论中学生“听、看、写、想、笑”的有机结合,使得案例讨论不面面俱到、不跑题、不钻“牛角尖”,制造一个氛围,使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刘华.审计治理与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04).

[2] 刘淑芬.对审计实践教学得思考[J].会计之友,2007(02).

[3] 罗洪霞.设疑探究、巩固延伸――审计案例研究引探教学模式[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01).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6

案例学习(Case Study)教育是实现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之一,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探讨相关典型案例,从而提高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

审计学作为财务类应用学科,学生如何很好地掌握审计理论并运用到具体的财务审计中,是该课程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内容,同时也是对审计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挑战,它既丰富了审计教师自身的审计专业知识和知识结构,也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是审计学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审计理论与实务操作内容的解释和深化。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1.启发性。案例教学告诉学生“答案不止一个”。在案例教育改革中,教师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判断,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引导,让学生积极寻找多种答案,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后,学生就能获得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有效的学习。

2.针对性。案例可以将抽象的原理、概念、原则等具体化,将其置于特定的现实情境之中,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增进其学习兴趣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也会恰当地掌握基础理论的特定含义和操作范式。

3.应用性。案例教育中的教学案例,是教师在实地调查与实战操作的基础上提炼整理编纂出来的,可以虚构某些案例的情节或场景,但本质性的内容必须依据客观实际,这样,学生通过案例的钻研和探讨,可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4.综合性。案例教学有助于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大体归纳出对案例研究、研讨会、课堂讲授、模拟练习、指导式自学、角色扮演、敏感性训练、电影、电视录像等九种教学法教学功能的评价结果。案例研究在这些教学方法中对分析能力的培养居第一位,在知识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这三方面占第二位,在态度转变和人际关系能力培养上占第四位。

三、案例教学在审计学课程中的应用

(一)审计学课程案例库的建立

1.确定审计学教学案例库的使用对象。设计审计教学案例库,首先应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然后选择可以达到目标和满足教学要求的理论资料和经验技术。为此在设定该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学科设置的先后顺序,让学生在了解掌握财务会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门课程的学习。

2.调研和收集数据。与企业管理人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及审计机构、证监局的执法人员等对案例问题有独到见解的人员进行交流,是编写案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此审计教师应走访一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一定的调研,且通过参加全国《审计学》精品课的培训,在论坛上与其他高校审计学的授课教师进行了探讨。在调研和收集数据时特别注意保持开放型思维,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不限定具体问题。

3.撰写案例。首先,对已经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其次,组织这些材料和笔记,准备案例大纲。有关案例的突出事实,如案例的背景和涉及的审计理论内容等最重要的信息应该首先加以介绍。在撰写案例时注意论据不应太难或者太模糊,即使案例很复杂,也能使学生找到线索,确定哪些是能充分地唤起学生们的兴趣的内容。能使学生参与讨论,使他们有机会提问且得出可供选择的办法。

4.修订案例。首先是仔细观察介绍信息的方法,删除那些不必要的信息,且以读者的眼光来看待案例。为此案例课题组老师应共同商讨,检查措辞、拼写、标点符号、语法、句子和段落结构等,大家集思广益尽可能编入所需的全部信息。其次是修改完第一稿之后,应让同事或专家审查一遍,尽可能做到完善。

(二)审计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实施

通过本人对《审计学》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实践,个人认为,案例教育的实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目标明确,即解决的具体问题,包括案例目的、案例要说明的主要理论内容、案例如何引入、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有哪些内容、如何分析等。另外,为便于对案例的分析、节约上课时间,必须要把案例都做成PPT等形式,上课时及时调出使用。

2.课中个体参与阶段。审计老师可通过在课上向学生发放文字材料、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多种方式展示案例,教师或学生也可用语言描述案例等。学生了解案例及相关的审计理论后,教师应设疑问难,引导学生剖析解惑,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 “循序渐进”的目的。教师设疑后,也不能放任自流,要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研究分析进程等进行“微观调控”,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时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包括相关审计准则、会计知识等内容。

3.团队合作探究阶段。这一阶段是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主要目的在于挖掘个体汇集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在这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看法、知识和经验来评价和分析案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安排4-6人作为每个小组成员,每个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进行总体协调,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提高整个团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班级整体自主探讨互补阶段。全班所有学生参与的活动,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班级交流,主要任务是针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解决。这一阶段学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这一阶段教师要特别围绕审计中的不同主题,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同时,引导学生更多地思考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结合,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

5.个体和整体综合能力提高阶段。老师的总结评价是案例教学实施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总结和归纳案例本身所蕴涵的理论与实务操作,使学生分析、解决相关经济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得以提高。二是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肯定,表扬有独特见解的同学,合理地评价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暴露出来的典型思维等相关内容,即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从而调整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6.课后修改完善案例阶段。案例讲完后,审计老师应及时检查和添加相关教案和笔记。对于在讨论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时作出总结,且必要时进一步追踪案例的发展状况,修改和完善案例,以便为以后的教学做好基础性工作。

四、审计学课程案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内容

1.知识内容有高度的综合性。审计课程内容丰富,涵盖的知识面广,需要综合运用审计准则、会计准则、财务管理及经济法等多方面知识内容。其不同于传统授课,易于学生接受,能充分利用课上宝贵时间,培养学生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内容有频繁的调整性。审计学课程的基础是现行审计准则,从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看,会计、审计准则不断调整变化,所以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最新的会计、审计准则内容,以及这些准则在审计业务中的实际运用。且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课程设置体系体现出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能使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理论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在审计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财务审计操作。其教学目的应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能活学活用,不断分析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简单肤浅地停留在只是教会学生掌握书上的理论知识上。

五、审计学课程教育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1.审计案例教育要与会计和财务管理教学环境相融合。案例教育要求教学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广泛的知识背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巧,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且需要学校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各高校自身应尽其所能,在工商企业、税务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建立特定教学实习基地,或提供审计模拟仿真的环境,做到审计案例教学的实施与会计和财务管理教学环境相融合,更好地改进教学效果。

2.审计案例教学不能取代传统审计理论与实务的讲授。传统教学虽然有某些局限性,但传统教学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案例教学优势虽明显,但不是完美无缺。其次,传统教学对于加强审计、会计、管理等相关知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也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3.审计案例与其他工商管理类案例的区别。虽然审计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工商管理的教学方法,但二者在案例的具体运用上还存在很大的区别,突出表现在:工商管理的教学案例的作者一般是在采取措施的地方停止案例描述,让案例中的学生接管过去;审计案例必须给出具体的案例分析方法并引导学生从中总结出此案例所运用的会计知识、审计知识,找出理论依据所在。

4.审计学案例教学需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审计学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影响。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启发者,其角色定位是引领学生在思考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涉税难题的自主学习意识,完成向社会提供“学以致用”的高等教育最终产品的教育改革目标,因此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帮助开拓他们的分析视野。

5.案例教学库定期更新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相结合。审计案例内容应以新颖为特色,其案例库的内容应随着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变化,及时更新和调整。审计案例库的构建与更新是一个团队分工协作、整合资源和提高效率的产物,为此,审计老师应分工协作,共同沟通、商讨最新中外事件案例。为此,审计老师应经常登录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网站,关注对上市公司的处罚公告;关注和阅读《审计研究》、《会计研究》、《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审计》、中国审计报、中国证券报等杂志和报纸及登录国外相关网站等获取该方面的信息资料内容。为此,审计老师要善于总结、善于观察和善于搜集,在案例库的更新中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叶江虹.案例教学在审计课程中的创新实践[J].会计之友,2011(7).

[2]郑丙金,郑韵楚.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2(6).

[3]张雪梅.高校开放式审计案例教学之我见[J].财会月刊,2010(2).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3- 0089- 02

1 引 言

审计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但在审计教学中,一直存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审计教育界也越来越重视案例教学在审计课堂中的运用。案例教学(Case Study),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并被各大高校广泛运用于多学科领域,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其含义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使其养成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决策能力、实践能力。

笔者多年从事审计教学工作,觉得审计案例教学的案例选择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会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中了解到,许多学生在第一次审计时,是相当惊讶和杂乱无序的。他们难以想象审计人员与客户之间有这么多的工作,或者需要了解如此繁多、复杂的系统和规章制度。他们似乎认为审计是相当抽象的、评估一些量化的审计证据的过程,不是核对控制测试和账户余额的数据,并分析差异原因的过程。在高校审计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审计实践的案例。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如今教学中所使用的审计案例类别,提出未来所需的审计案例。

2 审计案例教学的作用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案例教学法,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案例教学逐渐受到重视并已在一部分高校得到推广。案例教学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意义:

(1)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地学习并掌握它。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而案例教学以真实生动的审计案例为线索,让学生成为主角,真实感受实战训练,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使理论脱离实际,难以达到学以致用,而案例教学中的审计案例是教师通过审计实践或其他渠道收集的真实案例,能为理论提供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可以使学生明白如何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案例分析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审计基本理论涉及的相关学科门类众多,内容宽泛,主要涉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选择典型审计案例进行讲解和讨论,可以使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生将已学的各科基本理论融会贯通,起到深化理论教学、巩固相关知识的效果。

(4) 督促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胜任理论内容的讲授,还要有较强的辨别力和判断力,能够选择或设计出适用的审计案例,并合理地安排在审计教学进程中。能够在案例教学中正确引导,案例分析结束后进行恰当总结,为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指导意见。这些要求都会促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3 审计案例类别及分析

3.1 类别

蒋云(2010)将审计教学中使用的审计案例分为两大类:真实案例和虚构案例。真实的案例主要用于教师课堂介绍、学生参与讨论。如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例如,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罗宾斯药材公司审计案例、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审计案例、科龙德勤的案例等。虚构案例是紧扣教学内容而设计的,主要用于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

3.2 分析

这两种类型审计案例的作用相当突出。真实案例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生动的场景,这些审计失败的案例绝对是精彩的故事,它们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好的复杂事件,可以考验学生的分析能力,并让他们指出现今审计制度的不足。虚构案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引导性,将琐碎的审计基本理论知识系统化。虚构案例运用恰当,既可以给学生介绍现存的审计技术,又可以指出这些技术的固有局限和问题,能说明和解释理论,具有代表性,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相关知识。

但是,真实的案例总是以众所周知的审计失败为基础,所以它们不是典型事件。它们是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出现的不正常情况。仔细分析众多审计失败发现,它们很少是由于审计技术的失败导致的。审计失败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以下一个或两个因素的出现导致的:① 被审计单位故意颠覆审计; ② 审计人员不履行审计责任。所以,审计失败是一些不幸事件的后果,但是是个体的,是一次性的事件。它们仅仅是特定情况下人和机会的结合,它们非常有趣,可以作为故事,但不能作为理解和评论审计的方法。

而对于审计案例的另一类别虚构案例而言,所有被虚构的案例都有这样的局限:固定的结构,戏剧性地引导读者,给他们一种踏实的感觉。如果解答在案例之前已经被暗示,例如,案例的目的是体会分析程序如何提高审计应付职工薪酬项目的效率,很明显学生就会仅仅考虑分析程序,而不是从诸如检查记录或文件、重新计算等8种审计程序中找出可以提高审计效率的分析程序。这种案例对训练有一定帮助,但是在鼓励学生处理复杂和含糊的问题上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4 我们需要怎样的案例

案例研究在针对各种层次和各类群体的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因为职业的保密要求,真实的、针对常见问题的案例是不能获得的。能获得的真实案例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审计失败,已经在公众的监视之下。这对案例教学并不是好现象。灾难之所以为灾难,确实有其特质,但是这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他们会认为这些灾难仅仅是偶然事件。在教学中关键是要把审计失败与正常的审计教学联系起来,查找会导致审计失败的公司治理因素。

案例研究在整合学生知识方面有巨大潜能,但是我们要防止案例在两个方面被误用。一方面,虚构的案例仅仅说明了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真实的案例是从情景中截取的,所以,案例一些关键的应用会被减弱。相反,真实的案例如果有公司治理的背景是最有价值的。笔者倾向于这样的案例:数量不多,但篇幅长,更加复杂的案例。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站在不同的立场来深入理解审计如何适应企业的公司治理。因为可以清楚地看到,此时的审计不仅仅是作为技术的应用,而是作为组织和系统的连锁反应的一部分。例如,巴林银行倒闭所引发的最有趣的问题不是基本内部控制的缺失,而是新加坡分行管理层监督的不到位。在这种情形下审计人员发挥什么作用?审计人员对修正不充分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负有多少责任?为什么日本的住友商事在不同的治理体制下会发生类似的灾难?从新闻报道、公司治理文化和专业声明等方面深入地挖掘一个事件比孤立地看一堆事件更有研究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 汪燕芳,叶慧丹. 浅谈高职审计教学案例的设计和选用新思路[J]. 商业会计,2011(19).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8

一、提高学生审计实践技能的积极意义

(一)可以深化理论教学,巩固学生已学知识

审计学是财经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一般是在学生学完了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后才开课。对学生而言,学好审计基础理论相当重要,但是理论比较枯燥无味,而且财会专业学生学习审计知识最终还是要学以致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结合审计实践,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这样能使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在课堂教学中使各科知识综合运用,互相渗透,将已学的各门专业课程基本理论融会贯通,起到深化理论教学的作用,收到巩固学生已学知识的效果。

(二)可以增强感性认识,有利于训练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理论有赖于感性认识,这既是一条认识规律,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规律。由于审计案例是源于审计实践的典型素材,所以其内容主要提供的是具体、明确、生动的感性认识。这样,案例教学就能够运用每个审计案例的实际资料,从审计全过程中指明审计原则的方法,启发审计程序和步骤,进而培养学生洞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根据实证分析问题的实践技能,并为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

(三)可以推进仿真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我们都在摒弃“满堂灌”教学,尝试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于启发式教学,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课堂讲授量的减少。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讲授者的循循善诱、触类旁通,从而有效提高课堂讲授质量。而运用案例组织教学,无疑能使启发式教学得以有效运用。在案例分析,启发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案例事实尝试做

出分析、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实践技能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引用审计案例的指导原则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审计工作的政策性、实用性较强,而审计的对象和情况又十分复杂,所以理论联系实际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每个案例要以审计基本理论为指导,情节要清楚,要利于思考,并能表明是否符合各项财经法规。二是必须从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根据每个案例的要求做精心整理,进行提炼和概括,去芜存精,选择具有实用性的案例,而不能凭空臆造,脱离实际。理论与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每个案例源于实际,高于实际,达到学以致用和指导实际工作的目的。

(二)必须具有典型性

现代审计实务已经涉及到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督的领域,这就决定了一项审计的全过程必然是错综复杂和千变万化的。因此,选择审计案例时应当考虑案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等。要从搜集到的大量原始审计资料中,分门别类地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业务事项作为审计案例的构成内容。一个典型案例,能够充分运用已学的审计基本理论,启发学生明确该案例审计对象,熟悉审计程序的安排,了解不同审计方法的运用以及求得对审计事项可能做出的多种方案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案例教学,就能从典型案例中,形成审计全过程的基本轮廓,抓住不同类型审计的要点和特征,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必须具有针对性

审计案例教学应有意识地针对具体、生动和形象的审计实例,激发学生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以便于学生对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取得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必须具有实用性

审计案例教学的内容应以审计实际活动为主体,依据审计案例教学的需要,将审计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做到精心整理、精练概括、去芜存精,才能选编出具有实用性的审计案例,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审计实际工作能力的目的。

三、审计案例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准备工作

一是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搜集和整理选择审计案例的材料,讲授剖析审计案例的相关理论知识。二是学生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阅读教材和教材中相关例子,加深对分析和处理审计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案例简介

在课堂上详尽地讲授审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掌握情况,教师应按照授课的内容和进度确定相关的审计案例,对审计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等进行必要的介绍,以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审计案例。

(三)案例讨论

审计案例讨论旨在说明审计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学生可以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剖析同一审计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相互辩论,形成热烈讨论问题的气氛。教师则努力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但要注意老师只是在必要时起指导作用。

(四)案例分析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审计案例广泛地讨论后,应要求学生在独立进行案例分析和账务处理时,通过分析复杂的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购货和销货循环案例,可以结合购入物资的成本构成、相关税金、销售折扣、不同的销售方式、结算方式等知识点来归纳分析,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五)教师总结

在学生对审计案例进行讨论,做出分析和处理结论之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要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审计案例分析和会计处理的重点、难点,指出学生分析处理结论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分析和处理是否正确。如在购货和销货循环的审计案例中,学生肯定不会考虑得那么周全,教师就应该在总结中提出来,罗列出学生未考虑到的情况,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加以注意。

四、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

审计案例教学既注重理论教学环节,更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审计案例教学并不排斥讲授法。就审计理论教学与审计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而言,审计理论教学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而案例教学有利于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解决,二者结合才能相辅相成。因此,审计课程的教学,既不能采取传统的讲授法,从头讲到尾,也不宜整个课程全部都使用案例教学。

(二)教师要精心准备,形式多样

案例教学法在具体实施中,既可以进行典型示范引导,又可以进行逼真模拟训练;既可以进行个人练习,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审计工作底稿的教学中,若按传统教学方法,则教师免不了要逐项介绍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和编制方法,往往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缺乏学习兴趣。若采用案例教学法,即运用典型案例边学边做,学生便会因学习目标的进一步明确而增加学习兴趣,也较容易产生成就感。

(三)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

案例教学固然重要,但不能替代其他的教学环节,也不能与其他教学环节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环节重复,应该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补充,互相促进,以提高本专业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四)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应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从单纯的注重“教”向突出“导”转化,即引导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以“主体”的身份注重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宝卿.审计案例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2、财政部.中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9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推行高职教育的准学士、学士、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学位制度,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等。为此,高职学校会计专业应根据职业能力标准修改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行业专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域,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校企专家论证课程体系”的工作机制,实现校企专家共同开发与设计课程;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的阶段分析法;获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主要成果。

经课程开发与设计分析,传统的《审计学》教学理实脱节、工学结合不够、教学做融合不够,难以达到高职教改的基本要求。所以,应开设学习情境与职业岗位对接,按审计岗位能力设计学习任务的《审计实务》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它的课程标准应当包括课程性质与定位、基本教学理念、设计思路与特色等课程理念;课程总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职业道德与素质养成目标等课程目标;学习情境的构建与学习任务的设计等课程内容;教学考核方法、学时分配、师资要求、工作或实训条件、教学资源配置等实施与保障措施。

二、构建《审计实务》教学内容

1.构建《审计实务》学习情境

《审计实务》的学习情境应根据审计职业能力,基于注册会计师风险导向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与审计准则为依据,按审计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理论与技能为内容进行构建。所以,学习情境应由认知审计职业、理解审计主体、掌握审计目标实现过程、编制审计计划、收集审计证据、制作审计工作底稿、掌握风险导向审计测试流程、掌握货币资金审计、掌握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掌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掌握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完成审计工作与出具审计报告、掌握Excel审计技能等学习情境构成。

2.设计《审计实务》学习任务

每个学习情境由多个学习任务构成,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把岗位能力放在首位,注重审计工作岗位技能的培养。设计方法是由专家将每个情境教学单元中的岗位能力进行技能解构,分解为关键审计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消除重复与非必要的任务活动,按照教学规律加以分解与组合;梳理出为解决这些任务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并将其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具体任务之中,让理论与技能服务于所需完成的每个工作任务;按照理实一体、教学做融合、任务引领、案例驱动等方法,进行序化与融合,将工作任务改造为学习任务。如,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由该循环活动的控制测试、交易实质性分析、交易细节测试、营业收入实质性测试、应收账款实质性测试等学习任务组成。所以,每个学习任务也是具体的工作任务,通过理论与技能、情境案例、实证案例、分析案例或工作案例的驱动,让枯燥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合于任务创建、案例研究、审计实务工作之中。

三、改进《审计实务》教学方法

《审计实务》课程应灵活运用理实一体的课堂讲解、任务导向、案例驱动等教学方法,在教学做融合、讨论争鸣、教师示范、分组实践、角色扮演、仿真模拟等情境中,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审计工作能力。

1.理实一体教学

《审计实务》课程应贯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思想,以最新法规、准则与理论为依据,将理论与实务融合,从工作任务的角度来阐述理论与知识、技能与技术,让理论与技能服务于学习任务的完成。通过启发学生分析典型审计案例,实施风险导向业务循环审计实务工作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激发兴趣与提高素质,掌握隐含在每个学习作任务中的理论与技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将能力本位放在首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动手与务实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审计职业能力、岗位能力的培养,从而保证学习目标能力化。

2.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驱动法下,教学内容与真实的审计职业对接,教学单元与审计实际工作任务对接,学习动机源自现实情境,学习过程参与真实的实践,在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任务、明确目标、融合知识与技能、学与用相结合。学习任务呈现后,学生的主体性、目标性很强,带着任务去探索、思考、研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引导学生定位学习目标,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情境创建、尝试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清晰的思路、知识、方法与技术,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再循序渐进并最终完成一系列任务,达到工作任务驱动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在任务驱动中边学边练,教师边教边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考”,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性、目标性与成就感。

3.案例驱动教学

《审计实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研讨中理解原理与原则等课程理论、掌握技术与方法等课程技能的一种方法。审计实务教学活动中,常用情境案例、实证案例、分析案例与工作案例驱动教学活动。

每个学习情境应有一个情境案例,它一般是国内外实际发生的著名的、经典的审计事件,其内容应当包括事件的背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事实、审计过程、事件的影响或启示等内容。用于课前导入阐述基本原理、课中设疑组织讨论、课后延伸掌握教学内容。在审计理论教学环节,通过实证性案例与分析性案例,以讲故事、启发式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用案例说明基本概念和原理,使之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审计理论知识。在审计实务教学环节,通过分析案例与工作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提问和角色扮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事项进行深层次分析,通过讨论与争论,阐明各自的观点及理由;最后教师小结,将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与评讲,掌握审计理论与技能的应用,提高审计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10

审美文化是人文社科类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是学习美学和从事审美文化研究的必备基础。审美文化对后续的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审美文化与其他先修课程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实践性强,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存在密切的关联。因此,审美文化的教学需要结合众多现实案例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利用生活实际,如常见的影视文化、消费经济、现代科技、商品符号等,作为讲解审美文化的素材来源。通过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分析、讨论和延伸,辅助老师的总结,达到学生牢固掌握相关内容的目的。案例教学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讲述教学内容,打破了常规的“满堂灌”和“一言堂”模式,构建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合作、探索的创新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对比,案例教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直观性、典型性和放射性。

二、案例教学设计

随着信息大爆炸和消费经济的高速发展,审美文化所涉及的范围、内容和涵义出现井喷效应,常规的案例无法满足需求,常常出现窥一斑难见一豹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案例教学流程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经典案例的选择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TRIZ理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TRIZ是前苏联发明家阿利赫舒列尔(G. S. Altshuller)构建的一套创新设计理论。TRIZ经过分析各种信息发展的规律模式,提出了一整套解决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并由此给出了许多具体的方法、算法和理论体系,诸如进化理论、冲突举证、76个标准解法、ARIZ分析、AFD分析、物质-场分析、ISQ演化模型、40个创新原理,等等。TRIZ可以从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出发,明晰问题内部的构成、冲突和进化模式,从而为创新提供思路。[1]

与传统的案例设计方式相比,TRIZ既可以提出满足各方面要求的案例标准,便于后续的案例选择,又可以指出这些案例未来的走势,从而在理论上给出了诸多审美文化的发展动因,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审美文化的内核。

这里以“现代穴居人”案例为参考,分析如何设计一个满足教学要求的案例讲解流程。

“现代穴居人”是一个当代审美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文化等。“现代穴居人”是与远古时期的“穴居人”相对比,其前导知识点包括穴居人、都市人、城市病、孤独、幽闭和偏执等,后继知识点包括精神寄托、救赎、娱乐化皈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等。其中,知识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甚至是同属前导或后继的知识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耦合关系。不同的讲解顺序,采用的知识点不同,产生的教学效果存在差异。[2]

这里采用TRIZ中的进化理论,对“现代穴居人”的教学脉络进行整理。

流程1:英雄神话爱情神话救赎精神皈依孤独幽闭都市人穴居人现代穴居人。

流程2:现代穴居人孤独幽闭精神寄托英雄神话爱情神话娱乐化皈依穴居人。

流程3: 穴居人孤独幽闭都市人城市病孤独幽闭现代穴居人娱乐化皈依精神寄托救赎英雄神话爱情神话。

在流程1的演化趋势中,强调现代都市的英雄神话和爱情故事带来的皈依,给予大众精神上的平和,同时也造成大众孤独幽闭的性格。此流程能够很快地产生教学共鸣,但是会用到许多后继知识点的内容,容易造成教学进度的失控,不予选择。

在流程2的演化趋势中,强调都市人感到孤独和幽闭,主动需求精神皈依,进而产生消费市场,造就了英雄神话和爱情神话,但是神话演绎后自己依旧孤独和幽闭,穴居人的本质没有改变。此流程的逻辑比流程1更加清晰,但是存在后继知识点前移的同时,还存在两种穴居人特征的比较,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讲授和论证,也不予选择。

在流程3的演化趋势中,从穴居人的孤独和幽闭出发,对应于都市人的孤独和幽闭,进而提出现代穴居人的概念,同时,也提出了现代穴居人希望通过娱乐方式实现皈依,进而产生了英雄神话和爱情神话。此流程将前导知识点和后继知识点严格分开,逻辑脉络清晰,且为后继知识点的提出埋下伏笔,是案例讲解的良好脉络,予以采用。

三、案例库评价体系设计

学生的认知过程需要特定的情景,通常包括:设定主题、营造教学场景、信息资源组织、打造自主学习、构建协作学习环境和学习效果评估六个方面。案例库的构建和使用可以很好地对上述场景提供支撑,并提出了相应的设计需求,即设计问题、提供案例、信息资源整合、建立认知工具、设计协作会话机制、规范教学评估手段等。

根据审美文化学科的特点,案例库设计了相应的权重分析表。

四、案例库需求分析

审美文化案例库的用户群主要是高校师生、科研院所以及相应学科的爱好者等。案例库用于日常教学和科研项目,可以提升教学水平,完善项目报告。案例库内容参考通用的审美文化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以网络的形式,对外呈现内容。用户可以通过常规的电脑终端进行访问,如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以教学大纲为蓝本,案例库以目录树的方式管理和呈现相关案例信息。

案例的选型标准:现实案例与当前国内外社会发展现状相吻合,且具有指导性;传统案例需要有相应的历史文献证明或印证;案例的篇幅大小适中,与案例承载的理论深度对应,且可以根据知识点的侧重进行适当删减;选用常见案例,拒绝孤例,强化案例之间的知识关联;案例准确性的判断标准主要是权威信息来源,如官方公开发行的文献、典籍和规范等等,且案例需要补充完整的参考信息,如作者、时间、信息源等。[4,5]

五、案例库设计

总体设计。审美文化案例库包括基础教学案例库和项目支撑案例库。其中基础教学案例库包括两个子库,即当代审美文化和经典审美文化,主要面向高校教师、科研院所和爱好者。项目支撑案例库包括三个子库,即项目支撑方案、文化产业企划、书籍撰写方案,主要面向项目申报者和科研院所。[6]审美文化案例库的主体框架。

其中,当代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科技、消费经济媒介文化、微观政治、式微宗教、后现代艺术等模块。经典审美文化包括精英政治、崇高宗教、经典艺术、历史典故、语言特征等模块。

搜索模块设计。案例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案例搜索,如标题、作者、关键词、全文、语句等。同时,搜索功能还具有模糊选项。当搜索功能开启模糊选项时,搜索可以将输入的关键词按照包括部分关键词的方式进行联想搜索,否则将使用精确搜索模式,即以包括全部关键词为搜索目标。默认状态是精确搜索。

针对搜索结果,提供四种记录管理模式,即时间范围、相关度、文献来源、日期。时间范围是指显示在指定时间范围内的案例记录,相关度是指案例与关键词的耦合程度,文献来源是指来源渠道,排序方式是指案例记录的排序方式(当前主要有两种,时间升/降序和点击率)。

六、案例库的应用

案例教学中的讨论根据参与者的人数、输出内容和老师参与度等可以划分为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两个阶段。[7]

小组讨论是将学生划分为指定小组或兴趣小组等模式,小组成员尽可能多元化,具备不同的知识层面、男女比例和目标诉求等。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意见进行论证,对案例本身的掌握也更加全面。在小组讨论阶段,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不参与,仅对案例本身和结论输出格式进行说明。

班级讨论是小组为单位,老师作为讨论的协调员和裁判员的角色出现。班级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讨论按照下述几个步骤进行:分析问题,总结原因,给出现实例证,归纳结论。小组间的辩论以代表形式进行,代表人数为1~2人为宜。

各小组陈诉后,进行小组间辩论。辩论中的论点是小组自己的结论,论据是案例涉及到的现实信息,而理论来源是课程内容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和信息脉络。

(3)得出结论和撰写报告。小组讨论的过程和结论由老师来判定。老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理论的认知和对案例本身的理解,分别对各小组的分析和结论给予判定,并指出相应的优缺点信息。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讨论报告,内容包括:案例分析、思路、分析步骤和结论等四个部分。

七、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审美文化案例库的构建有效缩短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差距,既提升了教学效果,也减少了教师备课时间。学生方面,他们获得了统一的、体系化和生活化的案例,在快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了生产实践的能力,在学习兴趣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教师方面,老师的劳动量得到极大降低,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构建了直通道路,从而构建一条贯穿教学、项目和个人提升的螺旋形上升曲线,达到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燕,邵云飞.TRIZ方法在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3):1-3.

[2]丁筑兰.审美文化作为“新宗教”的代言性质[J].求是学刊,2009,

(2):103-105.

[3]段庆华,黄蕾军.基于CLE模型的远程教育财经类案例库构建模式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128-129.

[4]李泽林.课堂研究方法:基本范式与路径嬗变[J].教育研究,

2013,(11):99-103.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11

一、如何运用好“案例引导教学法”

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是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后举出案例,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案例内容。这种“理论案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讲解理论、分析问题的目的,但是容易导致老师在讲解相对单调、枯燥的理论时,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记忆不够深刻,掌握不够扎实,到分析案例时再回头去翻看书或笔记。例如在讲《独立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时,如果先讲独立审计的概念、起源、发展过程等内容,然后再提出案例:《国外审计诉讼案例——英国南海公司舞弊案件》,理论和案例的结合性不强,收不到案例为理论服务的良好效果;如果先介绍这个案例内容,即“(概括说)1720年,英国爆发了南海公司破产事件,公司股东和债权人遭受了巨大经济损失。会计师查尔斯·斯内尔受议会聘请对南海公司会计账目进行了检查,并以“会计师”名义出具了一份“查账报告书”,指出南海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着严重的舞弊行为”,这标志着注册会计师的正式诞生。这样同学们一下就明白了注册会计师是如何产生的,是基于什么原因而产生的。“案例引导教学法”就是将案例提出放在理论知识讲解之前,在讲解理论的过程中予以分析。这种“案例理论案例”的方式能做到理论与案例的恰当结合,迫使学生在老师讲解理论时就主动思考、判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突出了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

传统的案例教学法过程分为“三步曲”,即先讲解理论,再提出案例,然后用理论分析案例。而“案例引导教学法”则是先提出案例,再讲解理论,最后进行案例分析。具体来讲它可以分为“四步走”。

第一步,引出要讲解的理论知识的中心

采用“设问”的方式。例如:在讲《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一章时,可以首先设问:审计的责任是什么?在我国,为什么注册会计师被卷入法律诉讼的案件越来越多?在讲《审计证据》时,可以首先设问:什么样的证据更有效?在讲《内部控制及评审》时,可以首先设问: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时为什么首先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呢?在讲《审计报告》一章时,可以首先设问: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后应发表什么样的审计意见?在讲《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时,可以首先设问:被审计单位的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会发生哪些错报、漏报和舞弊行为?如何查出来……这样,既引出了讲解分析的中心点,又突出了讲授重点,引起学生注意。这一步要求老师要做到设问准确,中心突出。

第二步,教师提出案例

这一步要求老师选择案例时要注重案例的恰当性,与所要讲解的理论知识紧密相联,要充分体现和说明理论的中心,并且案情不要太复杂,要便于阐述。案例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举出案例后,可以让学生初步作一分析判断。此时学生一般似是而非,不能得出肯定、准确的结论。如:承第一步中的《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例子,可以先提出“银广厦舞弊案”,把案例内容介绍一下,并强调案例的结尾部分,即“真相大白之后,银广厦集团进入(PT)公司的行列。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信誉全失,已经解体。签字注册会计师刘加荣、徐林文被吊销注册会计师资格;事务所的执业资格被吊销,其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被吊销;证监会已经依法将李有强等七人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此时如果让学生分析“其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可能同学们都各有不同的想法,原因是未将第一步提出的知识点弄懂。这样学生就带着疑问主动产生了对要讲解的理论的渴求,迫切需要用它来解决上述案例。这时老师不提醒,不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步。

第三步,教师讲解理论

这一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要求老师详细讲解理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得出准确结论。一方面,老师层层推进,讲解理论知识,(由于审计离不开会计知识,所以,讲解中还要联系或简要复习一下所涉及的会计知识,这样便于学生对审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弄懂了理论知识后,之前产生的疑问就逐渐明了。如前例,经过老师对审计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等知识之后,一般都能对该案例得出初步结论,但还不能确定是否与别人的想法一样,想尽快知道。于是就让学生带着这种急切的心情进入第四步。

第四步,讨论分析案例

这一步重点解决的当然是先前第二步举出的案例,由老师组织对上述案例进行讨论、辨析。因为有现学的理论作为基础,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分析,对案例,学生一般有自己的结论和比较充足的理由。因此在讨论时,学生一般会踊跃发言,且有理有据。最重要的是同学们的意见不一定是统一的,最后老师可以对案例作出简要的分析。

二、运用“案例引导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引导教学法”的这四步在一个审计理论知识点的教学中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不能简单地砍掉哪一步,或打乱其顺序,也不是教条地将所有的审计理论知识都适用这一模式讲授。在选择运用“案例引导教学法”讲授的知识点时,要大小适中,不能是过大的章节,也不应是小而简单的问题。否则不能发挥“案例引导教学法”应当发挥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案例的选取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选取的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理论性;必须与我国经济环境相适应。

(二)教师要积极参与实践

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发现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实施案例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三)建立审计教学案例库

实施审计案例教学,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教师要十分重视收集和整理教学案例,建立教学案例库。其取得途径是:1.教师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2.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实际情况设计案例;3.从有关参考资料中收集案例;4.学校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合作,由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提供案例。

(四)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可以带一些相关图片等,增加直观、真实的感觉。

(五)在案例引导教学中,正确定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

在案例引导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而是教学内容的促进者、教学过程的引导者。

三、“案例引导教学法”的优点

通过多年的实践得知,“案例引导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案例教学方法而言,在提出案例的时机上是不一样的。但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先后顺序问题,在理论、案例的先后位置的交换之中,孕育着传统案例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

(一)“案例引导教学法”始终坚持把“引导”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

案例引导教学法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则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是“案例引导教学法”最大的优点。

(二)加深学生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巩固会计等相关知识

“案例引导教学法”能做到理论和案例的完美结合,让审计案例充分为审计理论服务,真正达到以案例带动教学的目的。运用该教学方法,在审计理论和审计案例的多次反复中,完成了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全过程。这种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不断总结中的不断提高,这种总结又大多是学生以案例为动力自己完成的,可以更加牢固地理解和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学过的会计知识,具有无法比拟的良好效果。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12

一、案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理论基础

(一)案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审计学》是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其他课程相比,理论性和实践性均比较强,而且和其他学科有一定的联系,建立在会计、经济法等课程之上。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不能把理论和实务很好的结合起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经常出现学生因听不懂而不愿听,甚至产生厌学心理的现象,“审计学难教,审计学难学”几乎成了教师和学生及其他审计学习者的共鸣,如何改变审计教学和学习中这一尴尬的状况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门课程有无兴趣是学生能否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不适应审计教学的实际需要,必须对现有的审计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而案例是现实问题的一个缩影,案例教学就像一座联系社会生活和审计学课堂的桥梁,案例的引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练兵场,能使鲜活的社会生活、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迅速反映到课堂上来,使边“干”边学习,一方面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案例教学这种亲验型、参与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把理论和实际更好的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已被越来越重视和接受。 虽然我国部分高校也进行了案例教学在《审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探索,由于受课程课时数、任课教师素质、学生实践的环境以及现有的案例教学资料等因素的影响,案例教学仍然是目前高等审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案例教学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审计案例分析论文篇13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16-02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原则的一种方法(刘淑芬,2006)。案例教学法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BA教育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显然,其成功与MBA学生丰富的实践经验背景是分不开的。而成人教育中的绝大多数学生也有着相同的实践经验背景,因此在成人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的审计学,更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所以案例教学法在成人教育审计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分析

笔者通过对自己所在的山东理工大学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分析,发现其与普通招生会计学专业学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在其审计教学中更适合应用案例教学法。

1.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学生一般都来自企业的会计部门或者是与会计相关的部门,这使得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具有丰富的会计核算、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他们不仅对会计部门的核算流程非常熟悉,而且对与会计相关、相近的企业内部控制流程也相当熟悉。这种丰富的会计、企业流程实践经验使学生对审计案例中描述的企业内部信息具有自然的亲和力,教师无需多费口舌,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明白。

2.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学生一般都有与外部审计人员接触或协助外部审计人员审计的工作经历。在企业会计部门工作,避免不了与外部审计人员接触或者协助外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而这种经历使得成人教育学生对审计的作用、流程、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再加上课堂的理论教学,他们能够快速、全面地掌握审计理论体系。所以,对于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单纯进行理论方面的讲授,而应当结合其实际的经验背景,灵活地运用案例教学法。

3.部分成人教育学生直接来自审计部门或是会计师事务所。对于这部分学生,单纯的理论教学根本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只有灵活地选用案例,将其在实务中遇到的问题整合到案例分析中,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从而调动其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正是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以上特点,笔者认为在成人教育审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二、成人教育审计教学中的案例选取

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当具备实践性和针对性等特点(邹照菊,2008)。即审计教学案例最好来自于审计实践,或由授课教师亲自参与,或由授课教师根据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精心提炼和整理而成;还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有鉴于此,笔者结合我校成人教育案例教学的经验,认为在选取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案例的选取应当紧紧围绕审计教学的理论体系来设计。案例分析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审计理论体系,因此选取案例的时候必须紧紧围绕课程理论体系。教师在讲授每一部分知识内容时,可以设计与该部分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比如在讲解职业道德时,可以结合实务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根据知识内容假想一些情形,然后整合到一个案例中,让学生作出分析;再比如讲解审计目标时,学生一般对审计目标和管理当局认定之间的关系、目标的作用理解不透彻,教师可以提前将审计意见简单介绍,然后设计一个审计助理人员在面对一项新业务时如何发表意见的情景案例,最终与审计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审计目标与管理当局认定之间的关系整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

2.案例的设计应当与课时安排相结合。目前成人教育的趋势是压缩课堂授课课时,增加学生自学课时。因此,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还必须与课时安排相结合。即有些案例适宜在课堂上作为讨论分析的案例,有些则适宜作为课后分析案例。对课堂分析讨论案例既要简明扼要,又要合理地把问题隐藏其中,以免让案例描述过多的占用课堂时间;对课后分析案例,则宜介绍详尽,设置较多的干扰因素,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分析问题的积极性。

3.尽量提高案例的综合性。显然,受到课时限制,教师无法在每堂课中都进行案例教学,这就要求在设计案例时能够尽可能地将多个部分的知识糅合起来,通过增强案例的综合性来解决课时限制问题,显然,这也会促使学生及时地复习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而案例的综合性在审计教学中应该说是比较合适的,比如审计目标与审计程序的整合,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整合,审计意见、审计报告与审计调整分录的整合等等。

总之,案例选取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审计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统筹规划设计,仔细地按照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选择案例,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越性。

三、提高成人教育案例教学效果的措施

案例教学具有一般的理论讲授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而要想发挥其优越性,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不使其流于形式,必须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来保障其应用。

1.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审计实践。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高校教师一般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进入学校教学,所以教师的实践能力根本无法适应审计案例教学的要求。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审计实践。结合我校实际,学校应鼓励教师参与各种形式的挂职锻炼,其中可以选择到会计师事务所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从而使得部分会计学教师具有了在课本上无法学到和体会到的实践经验。这对于我校成人教育审计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2.鼓励学生积极提供审计案例素材并参与案例的编写,最终形成审计案例库。每次审计课程结束,我们都鼓励学生积极提供审计案例素材,特别是来自于事务所的同学,更鼓励其参与到案例的编写中来。这样,多个学期累积下来,案例的数量基本能够保证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3.将案例分析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显然,要想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能动性,仅仅靠控制过程是不够的,还必须将案例分析的参与融入到成绩的考核中来。比如将平常案例讨论的发言、总结、案例素材的提供、编写都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就有更大的能动性参与进来,保证案例教学的成功。

案例教学是一种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优越性的教学模式,但是,要想成功地应用案例教学法,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只有建立这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才能真正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刘淑芬.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2.邹照菊.关于审计案例教学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2008(9)

3.何芹.案例教学法及其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9)

4.张雪梅.高校开放式的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农家之友,2009(10)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