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实用13篇

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篇1

“武术”的哲学思想是以“柔弱胜刚强”的哲学理论为支撑的。这个哲学理论的本质要求,是在“柔弱的一方”转化为“刚强”,和在“刚强的一方”转化为“柔弱”的时候,这时“柔弱的一方”就做到了以“刚强”战胜“柔弱”,从而也就实现了“柔弱胜刚强”。其间,“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对“阴阳”、“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和“正奇”,以及“攻防”、“进退”等等的正确把握。同时,“转化”是要看准“时机”的。这个时机就是有利于打的最好时机。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打的“对象”、“方式”、“方法”、“技巧”,形成了打的原则和法则,从而使打具有了理性。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方才有了“智谋”的打法。这正如盘破门诀日:快打慢,巧打快,计打巧。就正是如此。

然而,“武打”呢?“武打”所赖以的思想很简单、单纯,这就是“刚强胜柔弱”。它表现在打法上,就讲“打力”、“打猛”、“打勇”。这个“刚强胜柔弱”不啻是一个“公理”、“常识”,它根本就说不上有丁点“哲学理论”。

历史的看,“武打”相伴人类出现而生,而“武术”则出现于中国先秦,启于老子,见于老子“道学”及其《道德经》。“武术”是对“武打”的扬弃和批判的结果。从而使武打从蒙昧走向了理智、从低级走向了高级、从野蛮走向了文明。对此,笔者著文《论中国“物理”拳种的源流和意义》等等已经阐明,这里就不多说了。

因此,以“柔弱胜刚强”为基础的“武术”与以“刚强胜柔弱”为基础的“武打”,其文化分野,表现如下:

第一、文化品质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柔弱胜刚强”的“武术”,它表现为文化上的独特性、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于:它为老子所独创,为中国所独有,从而表现出了中国独特的武学文化品质。正是这种品质,使得中国武术走出了一条“重力更重艺”的路子。这条路子突现出了“以艺服人”、“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以权服人”的特质。也正是这条路子,克服了中国黄种人“个子小、力量弱、体能差”的先天不足,而能够自立于世界武学之林,并且实际的起到了“保种”、“保族”的作用。而“刚强胜柔弱”的“武打”,它表现为文化上的一般性、普遍性。即它为不分国藉、人种、男女、老幼,甚至3岁娃娃的武学共识,从而表现出了大众化的、普遍性的武学文化品质。

第二、文化品位的低级和高级。

“柔弱胜刚强”的“武术”,它以“理论”和“理性”为支撑,打的是“谋略”和“智慧”,故文化品位表现为“高级”。

而“刚强胜柔弱”的“武打”,它只讲“以力大取胜”、“以勇、猛取胜”,不讲“法则”和“方法”,更不讲“谋略”和“智慧”,故文化品位表现为“低级”。

第三、文化本质的文明和野蛮。

武术文化篇2

作者:次春雷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武术系

中国自古代开始就认为解决大众百姓的温饱问题,就可以获得“天下太平”,这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国家来说,确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最低生存保障条件。“太平盛世”可以体现中国人对“养”价值的终极追求。中国人眼中的“养”文化大都表现在“养护身体”、“养家糊口”、“修身养性”等价值观念上,这些内容都与武术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人们通过习武可以使自己身体变得更加强壮,满足生命的需要,体现出“养护身体”的价值功效;习武者在武德的教化下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陶冶情操,改变了自己的性情与性格,满足了人们“修身养性”的需要;人们还通过习武获得了谋生手段,保证了自己和家人的长期生存资格,体现出“养家糊口”的作用。“养”是建立在“生”的基础上,同时又是一种对“生”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的超越与升华。“养”是为了使人更好的“生”(即存在),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生命观”的深刻认识,表现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尊重以及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前些年有学者曾提出,“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国内学者对此观点颇有争议。笔者认为武术运动具备了体育的健身、娱乐、竞技等方面价值,但还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养生价值,这个内容成为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方体育的观点是“生命在于运动”,以“身体运动文化”为核心的思想;而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运动文化是武术,而武术所体现出的内涵则是以“运动养生文化”为核心的思想内容,集中反映出中国儒、释、道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处世原则,还表现出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东西方文化的焦点也在于对“和”文化的追求及“和而不同”思想探讨。武术本身所反映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尚和中庸”、“和为贵”、“和谐”的思想以及对“和平”的不懈追求,而武术本身则具备“争斗”、“攻击”的性质,但这些内容不能代表武术文化思想内涵的全部。武术的自身功能特点与“和”文化的追求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二者又具备了相互制约,对立统一,协调发展等特点。人类私欲的膨胀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导致了战争的出现,而动用武力则是平息战争和稳定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手段,武力是解决文治以外最有效的方法,以武力的征服建立一个有秩序的新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以和为贵”,把“和”视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成为自古以来人们为人处事的重要准则和信条。佛家也有句名言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家的主张则是“不争”、“无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思想。墨家所倡导的是“非攻”、“兼爱”。兵家的至上境界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说武术文化在中国主流文化儒、释、道、墨、兵家中无论是提倡入世还是主张出世的思想都是期望天下太平而无争,愿世界和平。“和平”体现了武术与奥运,中西文化的共同追求,从奥运的“神圣休战”到武术的“止戈为武”的无处不体现出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人类的渴望赋予了奥运与武术共同的神圣追求。中国追求和平文弱的民族性格,导致了不尚征伐,而尚和中庸的民族个性,所追寻的是在和平中求发展、谋进步、倡和谐。因此,中国历史重大战争都是出现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性格同时决定了武术的价值取向,所体现出的是追求人类和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秩序文化。西方的民族性格主张尚力、尚强,西方人视竞争为生存之本,在竞争中谋发展、求生存。这些内容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意境。武术对“合”的追想中国武术中“合”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形神合一”、“阴阳合一”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融入与思考。“天人合一”的思想起初所表现的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认为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逆的,人要生存就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渴望达到人与自然的调和。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古代人具有较强的现实感,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是造物主并主宰着万物,是宇宙并拥有强大的力量。“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类一种恒古不变的精神追求。后来随着人们对大自然和事物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刻,“天人合一”逐渐变成了人类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对自然规律的探寻,希望可以使“天道”为“人道”服务的一种追求。天人的追求决定了武术的和谐发展。“知行合一”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认知观点,在武术传承与实践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知行合一”的含义是“知”代表知识、认知;“行”代表行为、实践;知行合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知易行难”、“知难行易”的矛盾。古代武术谚语有云:“既学艺,必试敌”,体现出古代习武之人对学习认知与实践价值的重视程度,反映了中国古人重视实用价值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形成了武术传承中“学以致用”的思想特点。“知行合一”的价值对武术传承质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武术的传承与实践提供了思想保障。“形神合一”是构成武术文化的基本要素。“形”指的是人的外部形态,也可以说是由外部形态变化而构成的武术动作与姿态;“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思想,也可以看作是人内涵的反映。“形神合一”是形体与精神在武术行为中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通过武术行为反映出武术文化内涵的外延,举手投足间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武术文化。“阴阳合一”是武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学说之一。“阴阳”可以说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的过程。因为阴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等特点。“阴阳合一”辨证之道和对立统一的思想在武术演练与技击对抗中应用广泛,如武术中经常出现虚实、动静、攻防、刚柔、奇正等变换,无不体现出阴阳调和、多变的意识形态,丰富了武术文化理论体系。同时为武术流派的产生,如:阴阳八卦掌、阴阳五行拳、太极拳等拳种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参考。这些内容也反映出了中国武术的人文追求,集中体现出的是对“和合”文化的追求,其中“和”指的是和平、和谐,“合”相合、融合。在“和合”中求进步,谋发展,这也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思想本源。

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反映出的则是“以人为本”的终极追求。而武术的追求并非局限在对“养”、“生”、“和”、“合”等文化方面的追求,我们可以以此侧面了解到武术的价值追求本身始终都是围绕着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从满足人类需要开始到完善人类需要而结束,不断为人的和谐发展与满足需要而提供服务,其主要价值功能就是为人类服务。通过武术运动使人自身以及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达到和谐完善的目的。武术运动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成为奥运特设项目只能看作是武术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奥运会后的发展才是武术运动所要面临的新课题。若想进一步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就必须要深度挖掘武术的文化内涵,使更多的人通过武术去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在继承和发扬武术文化的同时从中受益,以保证武术运动能够始终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不断发展。

武术文化篇3

1.1文化传承的需要。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而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显现中华民族的特征。它是承载着别于其他体育运动显著特性的文化标识。在武术进入现代体育运动后,武术有识之士提出“竞技武术力争进奥运会”的口号,这对弘扬传统武术和保持新编武术特色,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而且武术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所起的作用非同寻常。但是,也有一些人担心,不少濒临失传的传统武术拳种。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灭绝”,担心新编武术项目失去传统特色后,将会论为“舞术”,或者异化为自由搏击。而且目前中华武术要立足于全球文化中,必须体现本土文化特色。因此,必须让学生知道家乡的武术文化历史发展,功能作用等。这就要在校园进行武术特色文化建设,使之得到传承和发扬。

1.2特色教育的需要。

我校是省、市、县武术传统项目特色学校。学校也把武术这一特色体育教学作为县教育局对我校的发展性评估项目。因此,只有进一步地加强校园武术特色文化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武术竞技水平,使体育特色更鲜明。

1.3学生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省委省政府的《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教育局要求全县各校开展了阳光体育工程,大课间两操活动等。这一系列活动说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体育对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壮美人生的意义,以及培养学团结、合作、坚强、献身的友爱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武术文化在这方面的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需要,必须从武术文化入手,让学生了解学习武术基本功,这就需要校园武术文化建设。

1.4实施地方课程需要。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书法、传统工艺、民族传统体育等课程。各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又因为武术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群众共同创造的,并供群体共同享用的文化财富,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它适合走进校园,被学生接受。这就充分说明校园武术文化建设也是编写实施地方课程的需要。

2校园武术文化建设路径

2.1以省武术传统项目学校为依托,进行校园武术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2.1.1浙江大学武术教授季建成说:“中华武术是一种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武德,发展传统武术精神,我们责无旁贷。”因此,我们开展了本土武术文化研究。我们将家乡取得骄人武术成绩的人与事进行了搜集。像成为奥运火炬手的“武林女侠”杨娴,天台文武学校舞龙队《亮剑》在省首届体育大会开幕式中取得了规定套路第一名,全国太极拳冠军。武坛最佳教练员余红霞在第七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中,她的学生一举获得79枚金牌,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天台。然后将这些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融入到校园武术文化中。

2.1.2建构校园武术文化特色环境,提高学生武术素养。美国教育家布莱森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孩子们发表演说。”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现代教育也愈加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在学生人文精神养育中的作用。校园武术文化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中形成浓郁的武术文化艺术的氛围,使学生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校克服了资金上的困难,建起了占地面积920平方米的武术训练厅,武术器材室,解决了雨天学生不能开展武术训练的困难,不断添置购买武术训练器械物品,如:地毯、刀、剑、棍、服装等。其次,还在校园的墙上张贴着:“习武能健身,人人争参与,弘扬中华武术,发展体育运动,练好武术,做个合格加特长的学生”等图片标语。校园黑板报、班级学习园地等都不定期刊出武术文化,让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

2.1.3利用各级课题的牵动开展各种措施研究。我们利用参与县教育局卢良永副局长省级课题《天台山文化育人功能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由此进行市、县两级五个校园武术文化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校园武术文化建设。

2.2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系列活动,推动校园武术文化建设。

2.2.1武术进课堂,传播武术文化。每逢下雨天,在室内体育课时,教师讲一些天台山武术名人成长足迹的故事,学武的好处,天台武术发展史等。使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更加深入,实现了“人人习武知武”的育人格局。

2.2.2武术进社区,推广武术文化。同志曾经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社会经验……”因此,我们根据天台人民风习俗,春节期间,带领优秀的武术队员,敲锣打鼓进社区,为社区群众表演武术套路。让学生在表演中巩固提高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成果。

2.2.3在表演中,展示武术文化。为了凸现校园武术文化建设的成果,我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大型开幕式武术表演活动,如:我县文化旅游节的开幕式,每届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全国跆拳道暨亚运会选拔赛的开幕式等。

2.2.4编写地方教材,传承武术文化。为了使学生在武术课上,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有教师指导下的实践学习。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图文并茂的武术教材,《天台县赤城街道第四小学地方课程特色教材――武术》。

2.2.5自编自做武术操,弘扬武术文化。研究中,我们根据县教育局要求,在学校中开展“特色操”活动,于是,我校体育组教师编写了一套融健身与武术表演为一体的少年功夫武术操。每天在做好广播操的同时,做好武术特色操。

2.2.6为来访友人表演,交流武术文化。为了进一步做好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扩大对外交流,传递友谊。我校每次对来校访问的韩国、日本中小学生表演武术套路,有效地交流了武术文化建设成效,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2.2.7建立武术队,培养武术人才文化。为了选好人才,出好人才,学校成立了武术队,吸收各班习武兴趣浓厚,武术成绩优秀的学生选拔到武术队来,进行武术专项训练。其次,学校每年都举办暑假武术兴趣班,进行夏令营活动,进行强化武术专项训练,培养拔尖武术人才。

2.2.8举行手抄报,感知武术文化。为了使武术文化更加深入到学生中间,全校学生进行武术手抄报比赛活动,并将比赛中编得较好的手抄报张贴在学校的宣传窗上,让学生观看阅读,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武术文化内涵,武术竞技知识,习武的好处……

2.2.9举行武术比赛活动,推进武术文化。学校在一年一度的体育节中,分年级举行群体武术、个人武术套路比赛。通过比赛来提高学生武术竞技水平,增强学生体质,这一活动既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推进武术文化建设促使武术竞技水平不断提高。

2.2.10在文艺表演中,融入武术文化。在武术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中,我们在校文艺会演中自编自演了快板《把武术文化发扬光大》、歌曲《四小武术之歌》,相声《学武术》,童谣《武术拍手歌》,诗歌朗诵《我爱武术》。尤其是在各级各类的文艺会演中,音乐老师把武术动作与文艺结合,融入到表演当中,使表演更加精彩,节目质量得到了提高。

3校园武术文化建设内容

3.1普及武术竞技教育,夯实学生人文底蕴。

为了扎扎实实地开展校园武术文化建设,学校将武术文化的各种竞技套路进行分类,像太极拳、南拳、小洪拳、刀术、棍术等进行归类,将各类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学习中的难易程度有计划地列入综合实践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普及教学,以此来夯实学生武术人文底蕴。像皇都村的南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皇都南拳历史沿革》,天台东乡灵溪村的著名拳师诚甫(1894――1965),人称“少荣根”拳神――“小洪拳”,天台武术名家成长足迹,取得的业绩等内容进行了搜集和挖掘后,带入校园进行文化建设。

3.2弘扬民族传统精神,激发学生爱乡热情。

校园武术文化建设研究,我们把它作为一种人文教育。其目的是培育学生“热爱家乡、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勤奋好学”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感受浓厚的民族精神和人文气息。

4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成果显著,特色教育硕果累累。

4.1武术文化为体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传统的创作素材,走向艺术舞台,促进体艺特色更鲜明化、理性化、特色化。如《大刀进行曲》,就是根据传统武术文化动作以文艺形式融入舞台艺术创作而成的。此节目代表县参加台州市少代会开幕式表演荣获优胜奖,充分体现了武术文化娱乐功能。学校已连续8年获得县文艺会演一等奖,获奖节目都包含着武术文化的建设,因此表演时呈现出与众不同独特艺术风格,成为全县每次文艺会演比赛的一道亮点,得到评委一致好评。

4.2武术文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优秀人才,像就读于该校的赤城街道墙头曹村曹某某就是天台山走出的一位武林高手。他现在已是少林寺第13代弟子,多次出访亚洲各国,并担任教练,使天台山武术文化走出国门,享誉亚洲。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市、县武术传统项目学校,多次获浙江省体育教学先进学校,浙江省群众体育业余训练先进集体。像2006年学校在省武术比赛中,夺得甲组、丙组和团体三项冠军。2009年有7人次在浙江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获奖,在台州市体育竞赛青少年武术套路锦标赛中有18人次获奖。迄今为止,学校在地(市)级以上武术比赛中获得金牌600多枚(省级56枚,部级8枚)、银牌333枚,铜牌326枚,连续13年获台州市武术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向部队、省市运动队、大专院校输送武术专项人才100多人,每年向县中小学生运动会输送了许多体育尖子生。学校的武术教学取得的可喜成绩多次被《中国体育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报道,实现了特色立校,特色强校这一素质教育目标。现在人们只要说起武术就会想到该校,因此,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每年都有学生家长带着孩子慕名前来该校读书学武。

4.3育人成果成为对外交流窗口,课题研究不断深入。武术文化建设宣传了天台山武术文化。像美国芝加哥太极拳学院院长徐逢元先生多次访问赤城四小,交流武术文化,学校武术队员多次为来访的友人,各级来校视察的领导表演武术。课题《武术特色学校规范化建设思路与实践研究》、《武术文化进校园,促进体育特色教育发展思考与实践研究》分别获市优秀结题。《发扬天台山武学文化推动体艺特色活动研究》、《校园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研究》、《武学文化进校园 提升育人功能研究》县结题。

4.4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案例、论文获奖突出。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除积极参加研究外,还不断地总结研究成果,使研究更加深入。研究中我们还撰写研究论文、案例等,其中许鹏飞、梁秋萍、干雪红老师撰写的《发扬继承武学文化,推进武术特色教育》、《优化环境,推进武术文化育人功能研究》分别获县一等奖;奚友舜、王亚丽老师写的《搞好班级武术文化建设,提升育人功能》获县二等奖;余优超、厉必爱老师写的《习武育人》、《感谢你,武术的魅力》案例获三等奖。

4.5通讯报道陆续发表,武术文化美名扬。

为激励传承武术文化优秀人才,发扬他们勇于抓先的精神,练出成绩,多出武术人才,出好武术人才,不断地推动校园武术文化建设。我们积极撰写有关武术文化通讯报道,并发表在各级各类的报刊上。如:《孜孜以求在武坛》、《乐为武坛育新苗》等20多篇文章,很好地宣传了武术文化。

4.6促进阳光体育的开展,成绩喜人。

通过校园武术文化建设后,自编了校本武术教材,使学生大课间做起了自编的武术操,促进了阳光体育的开展,也取得了喜人成绩。学校在赤城街道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了五连冠,被县教育局评为开展阳光体育先进学校。2009年获县小学生男排比赛第二名,2010年获县小学生男排比赛第一名。

【参考文献】

[1]金烈忠《爱我天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

[2]王伟《学校特色发展:内涵、条件、问题与途径》 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6月

[3]科进《以特色管理使学校内涵发展》教学与管理2009年6月

[4]王伏才《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上等教育科研 2009年9月

[5]李才强《武术与文化》 中华武术2008年7月

武术文化篇4

2.1传承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的武术文化追求“阴阳相容,天人合一”,注重自身的修养,例如:在练习太极拳时,可以感受到武术文化中动静相生和刚柔并济的武学思想,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过武术练习,习武者不但可以熟练武术的动作套路,强健自身体魄,而且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体会到武术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2.2传承中国道德礼仪

武术文化注重礼仪,要求习武者要有武德,即在习武过程中需要遵守的礼仪规则,例如:精湛的武艺、谦逊的品质、严明的纪律和端正的态度等。武术文化中提倡的武德可以帮助习武者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利益观念,增加习武者的修为,激发其学习武术的兴趣。

2.3传承中国传统美学

武术套路追求动静结合,一招一式顺势而为,节奏感和韵律感比较强,有很强的观赏性,充分体现出了传统文化中对美的理解与认知。在传承武术文化时,美学传承也不容忽视,例如:习武者可以借助武术著作,仔细揣摩武术套路中的动作招式,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感受武术动作中体现的美。

3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作用

3.1强健体魄、磨练意志

习武者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力量及身体素质,增加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敏性,磨练坚强的意志品质。在武术套路的学习过程中,习武者需要将双手、眼睛、身法、步法、功力和精神的相互协调,做到彼此之间的和谐和统一,并且武术套路的招式动作比较复杂,需要习武者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对提高其学习能力非常有帮助。武术学习中注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求习武者刻苦练习,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性格品质。

3.2丰富知识,提高修养

武术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了哲学、伦理、军事和医学等思想,其丰富内涵不但可以完善习武者的知识体系,而且可以提高习武者的文化修养。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习武者的记忆力、思维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都大大提高,如武术文化中注重“内外兼修”“刚柔并济”“先发制人”和“动静相生”,这些理念均是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五行八卦”的体现。同时,武术文化注重武德修为,并将其作为习武者最重要的品质,体现出传统文化中对仁、义、礼、智、信的尊崇,武术练习过程中的调息打坐,可以调和习武者的气血,改善其身体的内循环,这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体现。

3.3发展个性,保持健康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影响习武者心理倾向、唤醒自我意识和提高心理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习武术文化的过程中,习武者需要在体力、智力和技能等方面做到全情投入,认识到习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个性发展,不会在遇到困难时轻言放弃,而是敢于面对挑战,坚持自强不息。

4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4.1过分注重竞技武术

很多学校在武术教育中,在课程设置上过分注重竞技武术,文化氛围淡薄,虽然学生的武术技能较高,但是文化水平却参差不齐,培养出的武术人才也千人一面,让学生无法真正领会到武术文化的真谛,只是将武术与竞技相等同。

4.2武术内涵认识偏差

在学校的武术教育中,教师只注重让学生进行套路的演练,传技不传“道”的情况较为普遍,忽视了武术技击性的本质,使得学生无法领会中华武术的内涵,失去了对中华武术的兴趣,武术文化的传承自然无从谈起。

4.3习武人数逐渐减少

竞技武术的一枝独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华武术的魅力,而文化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跆拳道”“瑜伽术”和“空手道”等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分散了学习中华武术的人数,使中华武术陷入无人继承的困境。

5武术教育中武术文化传承的途径

5.1正确认知和定位武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定义、功效与作用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已经从最初的军事用途向文化教育方向转变,而现代武术的体育性质更为突出,功能也以强身健体为主。同时,武术内涵也在变化中,在弘扬传统文化时,不能将武术单纯作为体育项目,而是需要强调其文化功能与教育功能,正确认知和定位武术,既要传承武术技能技巧,更要传承武术文化底蕴的精粹,从而为武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5.2提高武术教育的质量

武术文化的传承需要国家的重视与政策支持,明确武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将其作为常规体育项目开展与继承,以确保武术文化的顺利传承。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武术教育是武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武术教育不能单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而是需要担负起传承武术文化的重任。国家需要通过传统媒介,宣传武术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国家教育的基础,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突出武术教育的作用,激发更多人投入到武术学习中。

5.3明确武术文化的传承内容

一方面,教师和武术家需要秉承武术文化教育的理念,合理编制武术文化教育的课程,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避免武术文化的教育出现断层问题,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武术的独特魅力,武术文化的传承自然可以实现。另一方面,在武术文化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例如对年龄较小的学生,由于其活泼好动,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记忆力、理解力和注意力等有待提高,所以武术教师在文化教育过程中,需要以浅显武术为主,教授学生基本的武术仪态和武德等,注重讲解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让学生从小热爱武术,对学习武术充满浓厚兴趣。

5.4培养专业的武术教师

武术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技巧,而且需要有深厚的武术造诣,了解武术文化的历史与精粹,可以在武术教育中完成传承武术文化的重任。因此,在培养武术教师时,需要将武术修为和武术教育相结合,切不可厚此薄彼。一方面,对武术学校和体育院校的学生,由于对武术理解和武术造诣有限,需要注重培养其武术教学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武术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并强化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在实践过程中提高教学能力和完善武术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在教学前线的武术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对武术理念的发展和武术教育的要求认识有限,教学手段和教学较为单一,需要对其进行武术新理念的再教育,使其做到与时俱进,满足现代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传承的要求。

5.5扩大习武的人数

武术来源于民间并扎根于民间,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学生群体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体和武术发展的未来,所以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武术学习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武术后继无人的困境。学校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宣传武术的作用,展示武术的独特魅力,以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和学习武术。例如:在学校进行武术的教学表演,让学生认识到武术的美;组建武术团体,吸引更多武术爱好者加入其中,为武术发展献策献力;举办武术比赛,激发学生练习武术的兴趣等。

武术文化篇5

中华武术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因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习惯和宗教因素的影响,民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随之产生了哲学、伦理学、美学、养生等多种文化内容,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民族特点的武术文化体系之一。

一、武术文化在高校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将武术与传统文化离开传承

武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校进行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武术的核心内容是文化的传递,没有文化的融合武术只能是一个皮囊。现在的高等教育比较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但是我们在传播武术文化的时候,却把武术文化的俗文化过分扩大。以至于在武术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过分关注其中的历史价值,而忽视了其中的文化价值。我们在传播武术文化的时候,很多人对于武术文化的认知,基本上停留在岳飞的精湛武艺上,关注岳家枪,注重太极拳的变化多端,看重霍元甲迷踪拳的英勇无畏。随着时间的流淌,人们对于武术文化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人们对于岳飞在中华武术文化中的促进效用关注力度不强,也没有认识到其中的民族精神,并且没有把太极拳和现在的太极哲学理论知识融合起来进行叙述。人们对于霍元甲在民族为难之时所展现出来的武德涵养也没有进行深入体会。只是注重对于武术过程中人和事的叙述,没有关注传统武术文化中的精髓所在。而且对于武术的文化价值,也没有进行深入的剖析。

(二)传统武术教学内容在高校的缺失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在现在的社会中主要呈现“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种类型。所谓的“竞技武术”就是以官方传递为主体的现代化武术。实际上竞技武术是岁武术的体育效用进行进一步的增大,是武术对于体育的另一种反映。和竞技武术相比,民间传统武术需要传递,在现在的社会中,以人为主要传播介质的民间武术逐渐淡薄化。高校是武术发展和继承的摇篮,但是现在高校中的武术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以竞技武术为主要题材,对于传统武术的融入比较少。这样就使得高校不能对中国的武术进行有效的传递和发展,也严重阻碍了民间传统武术发展的长久性。现在高校武术教学的内容主要有初级长拳、初级棍、初级剑、24式太极拳等,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武术像是陈式太极拳、八卦掌、本土拳种、八极拳、通背拳等内容比较少,在高校武术教材中没有得到充分的融入。所以,在高校武术教育中应该肩负起发展和传播武术文化的重担,适当增加传统武术的教学内容。

二、武术教学中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武术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与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核心价值的展现,更是一个民族长久发展的主要力量。学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动力,爱国是民族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民族发展的永恒动力。所以在现在的高校武术教学中,不能只是对武术技术进行讲解和教学,还要根据武术教学的实际状况、技术特征和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来不断的找寻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哲理内容,从而更好的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武术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卫国强身。从古至今,很多英雄豪杰都留下了令人称赞的光辉事迹。比如在明朝,戚继光和少林寺的人一起抵御敌人的入侵,认真学习武艺技术,严厉打击倭寇的入侵,使得民族精神得到充分的展现。他们在守护国家和民族安全的时候,不顾及个人利益,而是以国家的利益为中心,不畏,誓死捍卫祖国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武术文化中包含了浓厚的文化价值和人文思想。所以,在武术文化教学的时候,需要不断的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素养和精神品格的构建。武术文化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发展,也就是通过对武术的练习,使得人们能够对自然和生命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有效的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全面融合。高校利用武术文化教学可以让大学生在提升自我素养和综合发展的过程中找到其中的平衡点,从而构建全面的人格,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

(二)武术文化教学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经常都会听到很多耳熟能详的有关习武精神的经典语录,这就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在过去认为练习武术就是“练功夫”,其中的“功夫”就是指做事情时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是指在一个事情上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和成绩。把这种习武精神有效的融入到武术教学中,能够有效的加强大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三)武术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营造武术传统文化氛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价值也在不断的传播。文化的类型也更加的丰富多样,例如服装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在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能体现出来。武术也是一种文化,但是很多人对于武术的认知只是保留在技术方面,没有认识到武术是一种具有价值的中国文化,这种思想就阻碍了武术文化的传递。所以,武术在现在的社会发展中不能按照过去的发展模式来进行,需要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传播和发展。在文化的环境中构建学习氛围。比如通过语言、举止、服装、等内容来加强文化的渲染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武术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热情。体会武术的独特魅力。通过不断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于和谐统一观念的认识,能够善待他人、贡献社会,从而构建和谐统一的人际关系。

(四)武术教学过程中突出武德培养

武术文化中拥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人文思想,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方面都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从古至今,中华武术都是主张以武修德,武德修养以礼为先。所以在武术教学的时候怎样进一步加强武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首先,需要充分的激发老师在教学中的个人威信,德育教育不但需要对其进行说服和训练,还需要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影响。老师威信的体现在于其人格魅力的展现,老师自身的形象和老师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品格对学生的影响是比较深入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所使用的语言以及老师的行为举止都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思想情感造成重要的改变。第二,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在教学传统武术的时候,可以引入一些优秀的电影给学生欣赏。让学生学习这些电影中所传递的武术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人物那种不畏、刻苦锻炼的精神品格,从加强学生的自我防卫能力,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最后,在教学的时候还要适当的引入德育的内容,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使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比如:在上课之前或是课程结束之后,师生可以互行“抱拳礼”。并且要进行基本的礼仪问好。这样能够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传递,传播“尊师爱生”的文化美德。在练习套路、教学比赛或检测的时候,都需要向学生行礼,或是在练习的过程中两个人也要相互行礼,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虚心向他人学习知识、坚强勇敢的精神品格。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TY122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武术文化篇6

武术,已成为世人公认的“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体育瑰宝。如何将武术的“技术传播”、“武德传播”、“文化传播”相整合,如何使种类繁多、动作和套路复杂的中国武术在国内甚至国际更好地传播已成为目前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标志着武侠电影的出现,到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拍摄的一系列电影如《精武门》、《猛龙过江》等,在全世界刮起了一阵中国功夫热,李小龙的电影让西方人真正领略了中国功夫的魅力,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少林寺》再次掀起了全民甚至世界范围的学习武术风潮。而《卧虎藏龙》、《英雄》等影片的热映,加上成龙、李连杰、杨紫琼等国际功夫巨星的出现,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武术。另外,武术娱乐节目《武林风》的火爆,《散打王争霸赛》的热播,加快了武术电视栏目的发展,为武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这些武术影视节目对武术的传播又有何影响呢?本文将就此进行分析,以找到适合武术文化传播的更好方式。

武术影视传媒的概念、特点及形式

对影视概念的界定: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武术影视传媒,所以我们首先要界定什么是影视。电影是指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电影是科学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

《中国广播电视百科全书》对“电视”作了这样的表述:“使用电子技术手段传输图像和声音的现代化传播媒介。它通过光电变换系统使图像(含屏幕文字)、声音和色彩即时重现在覆盖范围内的接收机荧屏上。”[2]

关于“影视”的界定,可以在上述关于电影、电视的概念基础上进行。从客观存在形态上看,它们最集中、最突出、最直观的相近性或共性便是“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尽管电影、电视的技术特征、艺术特征、传播特征各不相同,但在“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这一形态特征上是一致的。这是“影视”并提的重要基础。尽管电影、电视各有其特定的规定性,但广义的“影视”概念包括电影、电视生产与传播的全部。

“传媒”实际上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传播活动中重要的部分,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到接收者之间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影视传媒是以电影和电视作为传输信息的传播媒介,同样,武术影视传媒就是以电影和电视作为武术信息的传播媒介,是现代武术传播的新媒介。

影视传媒的特点:

视听兼备,传播效率高,对受众有很强的吸引力。视听兼备是影视传媒区别于其他传播媒介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现在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其中报纸杂志等印刷品主要是通过视觉信息传播,广播则是通过听觉传播,而影视传媒则利用视听两大器官,声、文、图并茂地吸引受众的关注。

具有现场参与感、真实感。无论是电影院里观看电影作品,还是在家中观看电视,影视作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更加真实和形象生动地将一些事物反映出来,不但可以反映现实社会,并且可以将历史上的人物、事件进行还原,展现给观众,实现“重现”。一些影视作品不断提高视觉效果,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传播信息容量大、影响广、传递方便。影视节目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尤其能产生一种独特的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电视传播的范围广、受众多。大多使用无线电波,通过卫星传播,传播速度快,接收方便,特别是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影视作品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发展空间。[3]

武术影视传媒的主要形式:

武打电影。电影是早于电视的一个很重要的传播媒介,并且这种传播媒介的优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武打电影,又称武术电影、武侠片、武打片、动作片,我国早期的《少林寺》、《唐山大兄》、《精武门》等作品,为武术的传播,特别是武术国际化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电视武术作品。电视是继电影之后产生的、受众最为广泛的传播媒介之一。电视武术作品也成了宣传武术的一个重要途径,电视武术作品可以分为武打电影、武术比赛实况转播、武术纪录片、武术娱乐节目、武术科教片等,如武术娱乐节目《武林风》、武术科教片《电影传奇——过大年之武打电影》。

武术影像作品。武术影像作品是指为了便于传播信息的保存,而利用胶片、光碟、磁盘等进行信息存储和传播的媒介。比如我们常看到的一些武打电影的光盘、武术教学的宣传片、比赛的实况录像光盘等,为武术影像资料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保证。武术宣传片如《李德印二十四式太极拳》对于规范太极拳动作,便于大家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影视传媒对武术的影响

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

影视传媒推动了武术特别是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虽然武术文化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历史上有着无数次的中国武术和其他国家拳术的交流与碰撞,并且早在1936年中国就派代表队远赴德国柏林参加第11届夏季奥运会表演,只有11个人的队伍带给了所有参会人员多次十八般武艺的表演,也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极力称赞,但由于只是对武术动作和技巧的展示,没有更好地把武术文化有效地传递给世界。

而真正在世界上引起轰动的要数李小龙和他拍摄的四部半电影,他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功夫高超的技术动作,还诠释了真正的武术精神,借“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维护着中国人的自尊,证明中国人不可欺辱,体现中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和“除恶扬善、见义勇为”的武术风尚。据记载,李小龙影片一经播放便使得美国当地的武馆一下子翻了两倍,一股“中国功夫热”旋风吹遍美国。从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的出现,到李小龙在全世界刮起的一阵中国功夫热,武打电影让西方人真正领略了中国功夫的魅力。从《少林寺》热播引起全民甚至世界学习武术的风潮,到《卧虎藏龙》、《英雄》等优秀武术影片的频频获奖,加上成龙、李连杰、杨紫琼等国际功夫巨星的出现,为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0年,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太极》荣获了第28届米兰国际体育电影节“最佳体育影片”。一年一度的米兰国际体育电影节是由国际体育电影协会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在国际上被誉为体育电影电视节的“奥斯卡”。这些不仅证明了武打电影在世界电影界的地位,同样表明武打电影在武术传播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武术影视传媒不仅将武术的技术动作和技巧通过声音、图像的形式进行了传播,同时使武术的信息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克服了受众知识水平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改变了以前通过家族式、师徒式的传播方式和靠声音、动作传播的手段,更加形象地将武术的技术动作和文化进行了传播。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手段,促进了武术的传播和发展。[4]

影视传媒推动了武术的产业化发展。武术产业作为中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格局,通过武术技术产业化的开发,带动了武术服装、器械、音像、影视市场的发展。

目前,在我国媒体行业中,电视媒体已经成为媒体营销市场上的龙头老大,占据着绝对的市场份额,比如2002年,由于中央电视台的介入,使得“散打王”比赛家喻户晓,同时也吸引了一些企业进行广告投入,得到了良性发展。“散打王”赛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经济体育法则+商业化的运作手段+现代舞台包装”等诸多元素融合起来的,它通过电视转播获得了相应的广告费用,从而达到其商业价值。还有河南卫视推出的“武林风”栏目,同样是采用电视手段的行为与方式,以武术的艺术化、娱乐化为宗旨的一档武术综艺娱乐节目,为该台创造了相当的经济效益。[5]

无数武打影片的上映播出,更是对武术的产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少林寺》、《卧虎藏龙》、《英雄》等动作大片的上映,以及相继在各级别的评展中获奖,使武术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也得到了更多的票房,有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商业武术是武术文化大众化的传播途径,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结合武术的文化传播达到产业化的目标,将是中国武术影视传媒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武术产业中的武术旅游,是将负载着丰富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的武术运动和旅游的结合作为载体,为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选择。比如《少林寺》的播出使得河南的嵩山一下子成了向往武术人的必去之处。[6]

影视传媒丰富了武术的传播途径。随着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传播媒介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力求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将是武术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前的武术传播大多数是靠师徒传播、面授传播等形式,一个老师只能带几个徒弟,并且每个老师在技术指导上因为个人的理解和掌握的水平差异,直接影响了传播的准确性,这对于武术的快速、大范围传播有很大的局限性,影视传媒就很好地克服了这一限制。[7]

影视传媒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将武术的技术动作,蕴涵的文化特点、精神内涵等通过录像的形式将其声音、图像、精神状态等完整地保存下来,通过电视、电影等媒介进行广泛的传播,这样不但使传授的动作、理念能够更好地统一,还能使受众更清楚地学习每个细节,多次地反复学习,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声音、画面、技术动作的结合,给受众以艺术的享受,不断了解武术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更多地了解武术、了解中华文化。

同时,摄像技术可以使武术技术动作无数次地转播,并且对一些武术比赛、武术文化节活动等通过录像的形式在电视上直播或者转播,或者以录像光盘的形式进行流通,弥补了因为地域性武术爱好者不能亲自到场参加的遗憾,也能保证每个活动可以有更多的受众加以了解,可以提高武术的传播范围,使学习和关注武术的人群不断增加。

武术影视的发展,对于武术的比赛或者教学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通过影像资料,丰富了教学手段,对于大型比赛,保存了资料,为裁判员成绩的评定和以后教练员、运动员的相互学习都提供了帮助。整个武术比赛一般的套路大多有几十个动作,基本在1分20秒左右完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全部动作的评判对于裁判员来说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那么利用影像资料就可以帮助裁判员更好地在赛前了解比赛的套路,对于比赛套路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在正式比赛的评判中再结合队员现场的发挥就可以比较轻松准确地做出评判。

影视传媒丰富了武术的社会功能。武术的重要特点是其技击的价值,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法律制度的健全,其技击作用越来越削弱了,那么如何更好地发展武术,我们需从武术其他的社会功能入手。武术不但有技击功能,还有健身、修身、娱乐、表演等功能,而这些功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重视。

从武打电影的播放,如《英雄》、《卧虎藏龙》等作品中,唯美的场景和漂亮洒脱的武术动作相结合,给了人们无尽的向往,满足了许多人的精神需求。《武林风》、《散打王》、《武林大会》以及各大文艺节目中武术节目的播出,使武术自身的表演、娱乐价值进一步得到了体现,也为武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武术的表演性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得到了很好的展现,2008名白衣少年从他们“汹涌出场”到“翩然离去”,身随意动,形意相合,如武又如舞的太极,让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如痴如醉。整个名叫《自然》的节目是以我国《易经》中的太极阴阳学说为基础,并融入少林武术和其他门派的动作特点,结合舞蹈、灯光、音乐、LED等,经过精心编排而成,使其兼具了太极的飘逸、少林的刚猛、其他拳种的快捷、现代舞蹈的轻灵,展示了中国灿烂的武术文化。现代的武术表演作为服务型产业的新生力量,对于宣传武术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武术的娱乐价值还体现在影视明星的作用上。无论是影视作品中的李小龙、成龙、李连杰,还是《武林风》节目中一些获胜的冠军,都各自拥有一定的关注人群,而这部分关注人群也就加大了对武术的关注,提高了武术的传播范围。比如李连杰既是中国武术协会的形象大使,也是国际武术联合会的形象大使,国家武术研究院已经和李连杰达成一致,宣布联手打造太极拳的发展道路,开发太极拳市场,促进武术文化的进一步开展。[8]

影视传媒对武术传播文化的消极影响:

影视传媒使得武术部分失真。武术的影视作品虽然对武术的传播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卧虎藏龙》在竹林中的打斗场景,很是漂亮,吸引眼球,还有其他影片中的飞檐走壁、水上漂、刀枪不入等。为了吸引观众和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观赏性,制片公司会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特殊处理,使得武术功能无形中被夸大、虚化,对于受众无疑是一个误导。

夸大影视传媒对武术技击性的宣传。比如《散打王》赛事和《武林风》节目,两个都是对武术文化的传播,它们通过电视的转播,获取广告费用,满足了观众对于武术的技击性的需求,但其血腥与暴力的打斗并不能真正代表武术的文化。中国武术中推崇的尊师重道、重仁守信、谦虚谨慎等中国文化并没有很好地得到体现,又怎么使中华武术得到很好的传承呢?这些节目应该思考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传播武术文化。[9]

武术的娱乐化丰富了武术的社会功能,但是也对武术文化的传播带来了负面影响,人类需要娱乐,但是娱乐的前提应该是不触犯武术文化的传播底线,商业武术是武术文化的传播途径,但不能为了商业而失去武术的本来面目和最终目标。现代的武术表演在传播武术文化时也应更多地考虑传统文化,将文化的保留和传播做到完美结合,达到真正的和谐。

影视传媒忽视了对武术文化空间的重视。文化空间是指有价值的文化空间或时间,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活动、民间文化活动得以举行的空间或时间[10],如“少林功夫”作为武术代表项目,其1500年的历史,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的佛教文化环境与僧人习武就是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而影视传媒作品特别是电视节目更加注重技击本身,而忽略了武术文化的背景和整体内容。

结 语

为了利用影视传媒更好地传播武术文化,我们应不断拓宽影视传媒对武术文化传播的途径,加大国际化传播;在保证武术文化的基础上加大武术产业化进程;丰富武术影视传媒的社会功能,发挥其优势;在武术文化的传播中做到诚信传播,保护文化空间,有针对性地制订传播方案,发挥武术文化的多层面功效。

(本文为河北传媒学院院级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1002)

参考文献:

[1]电影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2]中国广播电视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3]杜君鹏.影视传媒对武术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席继光.武术传播研究的新突破[J].搏击·武术科学,2010(8).

[5]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4.

[6]沈盈姊.尚武精神的回归——论李连杰在电影《霍元甲》新武术电影理念[J].影视评介,2006(16).

[7]蒋明朗.浅谈武侠电影在武术文化推广中的作用[J].电影评介,2006(8).

[8]吴信训.武术国际传播的新思路[N].中国网.2011-07-21.

[9]孙会文,卫印刚,任承新.对传统武术现状及发展的思考——央视《武林大会》观后感[J].搏击·武术科学,2011(1).

武术文化篇7

2.文化品牌未转化为产业品牌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产业经营模式,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不容易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业品牌是武术文化资源富集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只有河南登封少林文化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转化。河北省也属于这一转化不成功的区域,武术文化品牌远未转化为武术产业品牌,转化相对较好的只有邯郸永年太极文化,沧州的这一转化刚开始起步,其他武术文化资源富集区几乎处于未开发阶段,其中武术文化大市保定的武术文化影响力与其产业发展落差尤为明显。摔跤是保定文化符号,不仅在国内很有影响力,在国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目前摔跤在国内一直停留在体育竞赛项目的层面,保定未依托摔跤发展相关产业,未对摔跤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这一强势文化品牌未转化为产业品牌。

3.产业规模小、载体弱、业态少

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较小。武术文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实力弱、层次低、经营分散,介入武术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的企业也不多见,在武术教育培训、赛事、旅游、演艺等领域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和品牌。从武术教育培训看,即使是邯郸永年这样的省内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先行地区,也只有寥寥的几所武术学校,没有河南塔沟少林武术学校、山东莱州中华武校那样的国内名校。此外,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业态单一,一般停留在教育培训、图书音像出版、武术用品等基础性、初级性的产业业态,而武术赛事、演艺、动漫游戏等创意性较强的高级产业业态较少。邯郸永年太极文化产业虽然在影视、旅游等多业态发展方面有所成效,但在赛事、演艺、新兴娱乐等武术文化业态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

4.产业经营意识薄弱,产业经营人才缺乏

由于重侠义、轻功利的天性,产业经营意识一直是武术界人士的短板,对武术文化资源市场化、产业化运营比较生疏。河北省武术文化资源不仅在空间上较分散,而且大多处于市场经济意识落后的乡村地区,远离城市经济和文化消费大市场,产业经营意识先天不足,也不容易与城市市场和产业资本相联接。在教育培训方面,武术馆社大多沿用传统的口传身授的作坊式运营模式,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可持续性和成长性,管理规范、运营先进的武术学校并不多见,未形成科学的现代教育传承体系,武术文化赛事、演艺、新兴娱乐等高级业态更是鲜有成功运营的亮点。与产业经营意识不足对应的是产业经营人才缺乏,武术文化产业中多是单一的武艺技能型人才,缺乏熟悉武术文化产业运营规律的经营型人才。

5.体制机制不顺,政策法规不力

在我国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中,武术文化产业、体育武术竞技、群众武术健身常常相互缠绕。武术文化产业是经济效益导向,而体育武术竞技、群众武术健身是社会效益导向,彼此界定不清往往造成产业发展载体不明确、发展动力缺乏和市场引导培育不力,因而形成了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羁绊。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中同样存在事企不分、政企不分等现象,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武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武术文化产业与武术文化事业在许多方面未实现真正的分离,体育、文化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未形成发展合力。此外,因武术文化产业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业态,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武术文化的产业价值缺乏关注,不仅没有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投入也明显不足。

二、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1.整合武术文化的主题形象

我国传统武术不仅是技击之术,也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传统武术的灵魂和魅力之源。少林武术的影响力不仅源于“天下功夫出少林”,更源于中国佛教“禅宗”发源地历经千年历史积淀的拳禅合一、形神一体的“禅武”文化,并进而衍生出少林武德、报国精神等武术文化理念。少林武术正是以统一的“禅武”文化主线实现了形象整合和“少林”品牌塑造。武术文化主题形象的整合塑造是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具体分为两个层面:

(1)对武术文化资源的全面挖掘、搜集和整理。

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调查、整理和评价各地的传统武术文化资源,不仅要搜集拳种技法和功能、传承普及情况、产业价值和产业化开况信息,也要挖掘整理拳种起源、历史演变、传承人物、历史故事、精神内涵、武德修行等方面的文化内容。

(2)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整合武术文化资源的主题形象。

在对武术文化资源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分散在全省各地的众多拳种资源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主题,形成能集中体现河北省武术文化内涵的地域武术文化品牌形象。河北省武术文化具有与历史风云、社会变革、民族精神、燕赵文化、众多武林传奇人物紧密关联的独特文化内涵,应以“侠义”文化作为资源整合主线,塑造以“尚义任侠、慷慨悲歌”为内涵的“河北省武术”文化品牌。

2.推动武术文化品牌转化为产业品牌

文化品牌的文化影响力不等于产业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文化品牌并不能自动转化为产业品牌,需要通过有效的产业化模式进行实质性的推动。长期以来,由于电影《少林寺》对河南登封武术文化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其他武术文化富集区都十分重视以影视剧拍摄带动当地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但并未达到预期的产业发展效果。以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文化为题材的电视剧《太极宗师》为例,虽然在影视剧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堪称《少林寺》之后的又一部武术文化影视经典之作,但是由于受到当地太极文化产业定位、商业模式选择等因素的制约,并未对当地太极文化产业发展产生明显的带动作用。电影《黄飞鸿》、《叶问》等大大提升了南派武术文化代表广东佛山的知名度,但佛山当地的武术文化产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在主题形象塑造的基础上更要着力于实质性的产业开发,通过武术文化内容与现代产业形式的创意融合,发展武术文化教育、赛事、演艺等产业业态,推动文化品牌向产业品牌转化。

3.打造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载体

(1)发展武术文化企业,形成产业发展主体。

一是大力推动武术文化的企业化、市场化经营。作坊式的传统武术文化经营要向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转化,事业性的武术文化组织和活动要视具体条件进行企业化改造,以形成支撑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二是着力培育武术文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资源整合、内生发展、外延扩张,发展大型武术文化企业,提高武术文化产业集中度,并形成武术文化产业的品牌化发展,以发挥其对整个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和引领效应。三是积极引导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进入武术文化产业领域。

(2)打造武术文化产业城(园),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依托各地特色武术文化资源,打造集搏击赛事、武术演艺、教育培训、武术旅游、武术影视、健身养生等业态于一体的武术文化产业集聚区(城、园等),以集聚整合当地的武术文化资源和武术文化企业,形成各地武术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的空间集中度,发挥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并形成直观展示当地武术文化产业形象、内外一体、形神兼备的综合性武术文化景观和地标性武术文化载体,改变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名盛形散“的窘境,如“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城(园)”等综合武术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沧州武术城”、“保定(中国)跤城”等特色武术文化产业产业集聚区。

4.优化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1)规划组织与政策扶持。

一是对全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在产业项目、园区建设、示范基地、品牌塑造、投融资政策、人才队伍等方面作出相应的战略部署,并把武术文化产业纳入文化产业发展大框架中。二是建立健全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在资金、立项、税收等方面优化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尤其要重点支持有市场竞争力或品牌优势的武术文化企业、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做大做强,大力培育能带动产业发展全局的武术文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

武术文化篇8

软实力竞争的最关键的方式就是针对外邦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沟通。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比的就是传播技能。做到这一点,本国的历史文化就能漂洋过海,达到传扬的目的。新时代以来,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文化的传播途径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我国武术由于遭受传统修习理念的约束,使得源远流长的武术文化在信息化时代的“攻势”下大败亏输,并且已远离了生活的主流。大众普遍以为,武术只能自己修习,武术运动则只是用来强身健体的娱乐活动。而实际情况是:传统武术的修习周期很长,修习十年或几十年的人不在少数。它也逐渐演变成满足人们精神层面需求的一类功法。尤其是一部分上了年纪的武师以提升自我的修习技能并达成“天人合一”的意境为终身目标,他们觉得武术的最高意境是“谐和”,是一种均衡。大众回味着武术以往的成就,然而却无法很好地继承中华文化。目前武术的功效与价值都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多元化的健身形式、娱乐形式,使我国大众开始喜新厌旧,并对武术文化生出了一丝厌烦情绪。当各种武术道场开始遍布大街小巷时,中国传统武术正在被边缘化。以往的亿人修习的传统武术正在没落,而大众不得不借别国的武术来体会竞赛精神。而细心观察我国武术传播的过程不难发现:武术的世界范畴内的传播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武术要发展,就应让其适应市场,不能再沿袭以往的武术文化传播制度,应使武术适应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不能再让我国武术在夹缝中求生存。因此,过度重视自我修习的武术观,是我国武术文化传播的第二个障碍。

3、重仪典、轻细节———武术文化形象力障碍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主张用传统礼节和制度来管理社会,在该类伦理理念的引导下,中国武术被看作培育人仪典和礼节的代表,它倡导无序竞争和谦和的君子作风,让所做事情有回旋空间。然而作为一类民族文化,不能让其传播流于表面。中国武术中的抱拳是进行武术切磋或武术比赛的礼节,没有硬性规定让武术比赛者要做到赛前抱拳,这只是文化惯性使然。武术切磋前的抱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谦和、尊重等都是其表现形式。然而,大家在武术竞赛中,仍然可以发现很多不受约束、不利于民族形象塑造的一部分不良习惯出现,例如:武术标志、武术着装、武术仪典都不符合标准等等。到目前为止,武术体系中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形象要求,各界武术人士正在为此不懈努力。中国武术的各类仪典都应标准化,例如:武术竞赛的宣扬观念、武术竞赛中的音乐、武术竞赛的开闭幕式都应注意一致性。而受到儒学文化熏陶的日本和韩国,在其传统的武术竞技项目中(通常指柔道和跆拳道)都有较为严苛的仪典标准。日本、韩国两国的武术项目在其热烈的竞争中都能保持礼貌,这一点是值得称道的。武术的礼节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是在竞赛中大众仍然能够发现不遵守武术道德的情况出现,也会看到参赛选手不遵守武术礼仪的现象,而武术准则中也未进行明文规定。在武术竞赛的规划过程中,武术比赛服饰的规划、场地周围广告的规划、武术竞赛中的歌曲播放等等,其民族元素还少之又少。尽管这只是细节,但却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武术文化底蕴,它对人的修养身心与道德归化有着显著的影响,也是提升武术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举一个例子:大家在看世界杯时,自然而然地就会知晓哪队是巴西,哪队是英格兰等等,颜色标识已经显示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武术怎样在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大环境下吸取养分,让受众感受到我国武术文化的魅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武术文化篇9

Research on Wushu Soundtrack, Constructing

Strong Wushu Cultural City of Baoding

ZHANG Mingqiang[1], ZHU Peilong[2], ZANG Shuo[1]

([1]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Hebei 071001;

[2]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o study Wushu soundtrack, pointing out that music can enhance connotation performance and improve appreciation of Wushu, beneficial to the Wushu practitioners to correctly grasp the Wushu technique, edify sentiment. 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feasible. The article also summed up the principle, method for allocation of Wushu soundtrack, and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ffect. Some Wushu soundtrack works are successfully creat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Wushu workers carrying out Wushu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and fitness score, to provide services for the majority of Wushu enthusiasts and participants, further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Baoding Wushu, consolidate the advantage of big Wushu city and strong cultural city.

Key words Wushu; music; culture

0 前言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内核和灵魂,决定其精彩程度。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技击,健身娱乐、修身养性等功效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定是武术大市,可谓底蕴深厚。中国武术素有“南拳北腿”之说,保定武术即是“北腿”的代表,我国130余个拳种中,有22个产生于保定。由于武术文化在保定的长期传播,尚武精神始终与城市的沿革相生相伴,塑造了独特的保定地域性格和人文风尚,武术也成为深受保定人民喜爱的一个体育项目。

然而,保定武术的发展载浮载沉。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人们审美要求的不断提升,单纯的武术演练逐渐显得单调,习武尚武的“武术人口”显著缩水,武术文化强音减弱,保定市在2012年河北省第七届青少年运动会武术比赛中仅获2枚金牌,名列第五,与武术大市、文化强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与此同时,武术配乐在我国一些大型节目表演中时有亮相,武术健身伴以悠扬的音乐不时可见,国家新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规定某些项目要配以适当的音乐,预示着武术的发展道路正在不断拓宽,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为此,我们就武术配乐开展研究,旨在推动我市武术运动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我市武术实力,促进文化强市建设。

1 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国内有关武术配乐的文献和理论资料,为本研究提供依据。(2)跨学科研究法:运用武术和音乐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对武术配乐进行综合研究。(3)探索性研究法:运用已获得的研究成果,探索、创作武术配乐作品。

2 分析与研究

2.1 武术配乐的意义和可行性分析

武术配乐是为武术演练伴以音乐,使武术和音乐相互融合、烘托,以增强武术演练的效果。

2.1.1 可以增强武术对内涵的表现,提高观赏性,有益于武术习练者正确把握武术技术,陶冶身心

武术与音乐融合,是武术演练的一种升华,可以更好地表达武术内在的含义,演绎武术的神韵,通过音乐的渲染使武术演练置身于所创造的意境中,赋予武术更加鲜活的表现力。同时,武术又为音乐提升了解释力,武术动作与音乐的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显得更加生动、丰满。

武术配乐可使习练者身心合一,正确把握武术技术的速度、节奏,融入正确的意境,发挥音乐陶冶性情的作用。配乐对于初级习练武术者可以有效地调动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1.2 武术配乐具有可行性

早在秦朝,军队打了胜仗,就有方阵军技操练配以乐师敲鼓吹号助兴,后有著名的公孙大娘舞剑等,都是曾经的武术和音乐相结合的例证。音乐的旋律、节奏可以使武术内在的神韵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武术有不同的动作姿势、速度、节奏,配以针对性风格、曲式结构、配器形式所形成的色彩、旋律、节奏的音乐,可以共同塑造出崭新而独特的武术形象。

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注定了武术的多元化发展,武术配乐也可以涵盖健身武术、武术表演和竞技武术等不同领域,不同需求决定着不同配乐的走向:中老年人健身配合节奏稍慢或比较舒缓的音乐,武术表演则根据音乐和要表现的主题配以不同的武术动作素材,武术比赛配乐则要与不同武术套路、运动员的风格和特点相得益彰,起到增强演练表现效果的功效,从而征服裁判、赢得观众。

2.2 武术配乐方法研究

以往的武术配乐受各种条件局限,大都只是凭个人的审美和经验,选用现成的音乐与既定的武术套路相配合。用这种简单方法编排演练出来的武术显得很呆板,甚至出现音乐和武术主题、风格、节奏不合的现象。即使有些尝试运用剪接、增加特效的手段,艺术性仍不高。至今除了24式太极拳以外,少有专门、成熟的武术配乐作品,相关研究少之又少,没有完善的理论、方法、模式可循。

音乐与武术的结合是把音乐的旋律、节奏与动作的技能、技巧、方位等巧妙地结合起来,把音乐的意境、情感与武术演练的意识、技术和技能融合共进。武术配乐的项目主要有:长拳、器械、太极、集体项目等。不同的武术套路都有各自独特的动作姿态、速度、节奏,如长拳的舒展大方、快速有力,南拳短刚顿挫,太极拳柔和缓慢,而武术配乐的快慢律动,配器的轻重薄满都可与之相融并行,通过恰当音乐曲式结构的烘托甚至强化了武术的起承转合、蓄势爆发。音乐素材选取直接关系到武术配乐的效果。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音乐素材取之不竭。必须针对不同武术套路的风格特点配以合适速度、节奏、旋律、曲式结构和配器的音乐。武术动作的节奏表现在动作的速度、力度和幅度等,音乐则借助节奏的快慢与强弱来表现感情和主题,要力求通过音乐的引领让习练者和观赏者置身于特定的技击意境,更好地体验和表现武术的内涵和技术。

此外,要编配好武术音乐,不仅需要对武术有深刻的理解,还要有较好的音乐欣赏能力,甚至要学会挑选、制作音乐的技能。武术运动员和健身习练者的节奏感、音乐素养、审美观等也直接影响武术配乐的效果。只有武术演练与音乐达到高度统一,才能给人以深刻强烈的感染。

2.3 武术配乐作品研创

为使保定武术唱响河北省、走向全世界,我们集合了武术和音乐人士共同开展研究,依据上述对武术发展方向、自身规律和配乐原理、方法的研究基础,试验性创作了一些武术配乐作品。如我们为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和保定市武术队分别编配了集体项目、自选全术、自选剑术、太极拳和太极剑等配乐。

在编创过程中,我们根据各武术套路的律动,通过电脑音乐制作设备以及软件采样并测速,依照动作速度设置音乐拍数,在动作疾缓等变化上反复与运动员谋和,实现节奏和气势的吻合。根据编排的武术动作创作相对应的乐句,依据动作的刚柔变化配合音乐调式的大小,按照动作组合用时的长短决定小节数的多少,同时动作的编排、处理也依据乐句的音乐特性适当调整。根据整套武术动作的起承转合、难度动作的设置等形成的结构创作对应的乐段曲式结构。集体项目队形、造型、依次动作、同步动作、分组动作、多人动作等均须与乐段结构吻合。然后,针对不同动作的风格特点增添音效,如太极与自然浑然合一的大气声、流水声、宇宙声、气息运用声;长拳的风声、雷声、出拳击掌踢腿以及刺剑、开合扇声的声效等。这里要特别注意时间上的准确,声音动态比例与配乐的恰当。音乐运用什么乐器是决定武术内涵体现的重要因素,国乐中唢呐的大气奔放、笛子的灵活悠扬、古筝的拨音唯美、二胡的温婉凄怨、京胡嘹亮高亢等等都适宜与传统武术结合,再配以中国鼓、棒子、镲锣为节奏更显中国传统气势与神韵。此外,中西合璧的新民乐(NewFolk)、新世纪(NewAge)等世界与民族音乐融合的音乐风格,也可以为武术演绎增添了更丰富的表达形式。在武术配乐制作中,MIDI制作、音频制作是主要的技术手段。除了原创音乐作品,在版权许可的前提下也可使用已有的音乐作品,通过音频制作的截取片段作为素材,根据武术动作的需要重新安置乐句、乐段甚至片段,调整音乐的速度,甚至增加乐器、将不同的乐曲重组。

这些完成的配乐作品均为我市各代表队在河北省获得武术锦标赛和大学生武术比赛多个单项和集体项目冠亚军奖项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也希望可以更多地为我市武术工作者开展武术竞赛、表演和健身配乐提供参考,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和参与者提供服务,促进我市武术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巩固武术大市、文化强市的优势。

规划研究项目:2013年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编号 201302047

参考文献

[1] 周丽娟.关于武术套路演练配乐的若干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

[2] 李华,郑勤.音乐在中国传统武术中的运用.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6).

武术文化篇10

2.1、多层次、厚底蕴武术文化

武术不仅与中国哲学、宗教、医学以及美学密不可分,同时也因为其完整的锻炼系统、技击技巧、神奇的健身功效与现代社会的多种文化形态相互渗透、彼此作用。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文化内涵,处处彰显其独具特色的风格。它有拳术、有器械、有快有慢、有刚有软。如长拳和太极。它深受儒家仁学的影响,提倡“天人合一、阴阳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在学习武术中,能身临其境的体会武术中豁达、知天命的养生之道。在锻炼的同时,能使人身心合一,与自然天地融合为一体.从而达到至情至圣的境界。

2.2、全球化的武术文化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武术要在新时代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有新的提升,去面对新时代机遇和挑战。世界经济全球化,武术产业化发展日新月异。武术在大众时代已经发展成大众消费、休闲、交际的文化活动。如链接武术文化的影视文化、服装文化、武侠小说、多媒体和网络文化,这些武术文化的衍生,都在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同时推动武术文化的商业化发展。武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的一种流行文化.各种武术文化报告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多姿多彩的武术表演走出国门,在世界的舞台上尽情挥洒自身的魅力。许多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功夫.在很多外国人心中认为中国的武术文化已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它的价值远远超越了武术原有的价值。

2.3、和谐科学发展的武术文化

“和谐统一”本来就是武术文化中所蕴含的哲理,在新时代,武术不仅要有和谐,还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即科学发展观。这样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武术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在新时代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处理好当代中国大众武术文化发展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把武术的社会价值发挥到最大化。武术文化要避免糟粕之论,以辩证的观念看武术的发展前景,进行积极有效的科学引导.为大众提供积极健康的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篇11

2.1 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产生的社会基础

侠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被看作是伸张正义、维持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侠的产生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之间战乱不断,为侠士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这个时期的侠士备受统治阶层的青睐,很多政客豢养了一大批侠士,并对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荆轲刺秦王,信陵君在窃符救赵中,朱亥就帮助他击杀晋鄙。还有一些贵族利用侠士为之报仇,例如智伯死后,豫让为其报仇,虽身死却不后悔,公子光就请求专诸帮他刺杀吴王僚”等。这个时期的侠士表现出重义轻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救人于危难之际等道德品质。而且,侠士大多武艺高强,侠士之间常常聚集在一起相互切磋武艺,以武会友。如《史记》中记载到“,荆轲曾经在游历天下时候,在榆次地方与盖聂相遇,两人在剑术武艺方面产生分歧,甚至是相互怒目而视”。特殊的社会背景为侠士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侠士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并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另外,由于侠士需要具有较高的武艺。因此,侠士具有的“仁、义、礼、智、信、勇”等精神便与武术融合在一起,并成为习武之人的道德规范。武术文化中也把侠义精神作为重要精神加以发扬。然而,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侠士的生存空间得到挤压,尤其是侠士重视义气而置王法而不顾,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压。秦汉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使中国社会整体呈现出重文轻武的趋向,侠士精神日渐衰落,影响了侠士精神的发展。然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由于国贫民弱,国家陷于危难之中。出于救亡图存的需要,广大仁人志士大声疾呼尚武精神,呼吁国民强身健体、报效国家。中国武术中蕴含的侠义精神得到提倡,并引导国民通过练习武术,以此达到“强身、强种、强国”的目的。因此,在 20 世纪初期,中国武术蕴含的民族精神得到彰显,霍元甲、王子平、孙禄堂、韩幕侠、程廷华等一大批武术家,以自身高超的武艺,在抗击国外人挑战中,彰显了不屈不挠、敢于面对挑战的尚武精神,提升了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以自身的行为,践行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同社会环境,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社会对侠士的需求,也促使了中国武术文化侠义精神的发展和弘扬。

2.2 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产生的文化基础

在中国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之所以能够产生,与中国社会对公道、正义的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一个社会中“公道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余就会崩溃。因此,在整个法律系统中,常被称为公道系统”。而侠士精神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锄强扶弱等思想,恰恰满足了人们追求社会公道、正义的社会公德。因此,在中国社会中,侠义精神在民间文化中得到人们的推崇,并把侠义精神作为一种公道的化身加以继承和发扬,这就是侠义崇拜的社会化心理基础。而武术是以技击格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身体运动。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历来提倡尚武精神,并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非常重视对习武之人的道德教化作用。而侠义精神与中国武术的武德教育不谋而合,使中国武术的习练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者侠士精神的熏陶,并把这种侠义精神践行于日常行为中。另外,对英雄的崇拜,也是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在每个人的意识心灵中,都各有其阴邪面,其中含有邪恶、有害和破坏性的成分。而在人格成长的过程中,自我必然会跟阴邪面发生一些意识的冲突。与黑色的禽兽搏斗。在人从原始到意识的奋斗历程里,这种冲突,就常有原型英雄跟宇宙邪恶力量互相争抗来表现。所以,在个体的意识发展中,英雄意象即是显示自我征服意识心灵的象征”。而侠义精神恰能体现出英雄的情怀。英雄救美、除恶扬善、伸张正义、抱打不平等行为被看做是英雄的行为。对于中国武术习练者而言,由于通过练习能够提升自身的抗击打能力、格斗能力,从而在心理上能提升习练者的自信心。进而在行为处世方面,处于对英雄情怀的追求。习武之人希望通过自身高超的武艺,为别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因此,在武术文化中,往往在门规戒律、武德中,要求习武之人能够见义勇为、伸张正义,以自身的能力造福一方,从而彰显武术文化的侠义精神。

3 弘扬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的现代意义

3.1 现代社会亟需侠义精神的回归

金庸先生在深圳一次演讲中,当被问及“当代人最需要继承和提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侠义’二字。诚然,在当今社会中,中国的经济、科技已经高度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元、丰衣足食,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侠义精神的缺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最近在媒体报道中,经常见到老人倒地急需帮助时无人敢扶,众人在小偷抢劫时无动于衷,面对弱势群体被流氓欺负时,围观者竟无一人敢于站出来制止,甚至公交车上为了让座,竟出现大打出手的场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中缺乏侠义精神的培养。对今天的人们而言,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遇到歹徒时,要善于保护自己,及时拨打 110,寻求警察的保护。而好心人们扶起倒地老人后,反而被讹诈的现象经常见诸报端。从而也使社会形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这种见义勇为、助人为善的行为的缺失,正是侠义精神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今天的社会而言,我们更需要人们之间相互帮助,需要人们能够敢于面对困难,敢于与黑恶势力做斗争的勇气,需要在我们的教育中重新唤起侠义精神。

3.2 武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侠义精神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武术文化中就从不缺乏侠义精神。武术的习练能够培养人们的侠义精神,使人们养成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勇敢果断、崇尚武德的侠义精神。因为“,侠都必须具有的牺牲精神,无牺牲精神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侠,抑或者说牺牲精神是衡量侠之所以成为侠的一个重要尺度”。“墨子所提倡的牺牲自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精神,似乎是比较早的侠义精神的体现”。而在中国武术是一种技艺很强的格斗技术,能够培养人们勇敢果断、敢于与坏人、坏事做斗争的勇气。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尚武的精神。在面临对手时,要有超越生死的精神,敢打敢拼。“一胆、二力、三功夫”,讲的就是要有敢于拼搏的胆量。因此,经常习练中国武术,能够培养人们勇敢、果断、吃苦耐劳精神,并使习练者具有很强的抗暴意识。而习武之人具有的抗暴意识、敢于牺牲自己帮助他人的精神,正是侠义精神的体现。另外,中国武术能够培养人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精神。对中国武术而言,正直、重视义气是武德的基本要求。练武之人首先要求品德高尚、品行端正。“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就是对习武者道德要求的体现。武术各大拳种流派,都尤其严格的门规戒律,要求门徒树立良好的道德,并能够伸张正义。如少林寺门规要求弟子要“助人为乐”。另外,中国武术练习要求也处处体现出对人正义品格的培养。如“太极拳在身法上要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体现着做人的原则”。因此,中国武术无论从道德要求、技术练习等方面,都培养着人正义、公道的侠义精神,并促使练武之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践行着侠义的情怀。

3.3 弘扬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应符合时代的潮流

自古以来,中国武术文化与侠义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习武之人也在不同时期,以独特的方式行侠仗义、抱打不平。然而,侠义精神是一把双人剑。封建社会中的侠义精神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是,在法治不断健全的现代社会中,古代侠义精神的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弘扬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的时候,一定要符合现代社会的潮流。如武术文化中为江湖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精神,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应该向培养人的正直、诚信等方面转变。通过练习中国武术,培养一个正直的、诚信的、一诺千金的人。传统社会中打家劫舍、劫富济贫的违法行为,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要加以摒弃。而武术中见义勇为的行为、助人为乐、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大力提倡,重塑社会公德。

武术文化篇12

1.2近代五邑武术拳派分化

近代五邑地区是天地会洪门组织起事的重要地域。清政府内忧外患,朝廷禁武令松解。天地会反清失败后,洪门组织三合会再次分离演变成多个社团及会党,五邑地区民间拳社组织习练的洪门之洪拳也逐步演化出新会七堡李家拳、新会京梅蔡李佛拳、鹤山古劳咏春拳、江门沙富周家拳等武术拳派。另外,在江门市外海乡还秘密传承一支与太极拳同源异流的武当太虚拳。

2五邑侨乡武术文化的历史特征

2.1清代五邑地区尚武之风家族传承盛行

新会邑麻园村马氏父子2位武进士,马天保是嘉庆10年乙丑恩科武进士,钦点花翎侍卫,后历任湖南沅洲协副将、永州镇总兵、山西蒲州协领。马玉麟是马天保第3子,道光6年丙戌科武进士,钦点御前侍卫,历任福建、广东两地武官,后长期担任南澳边防总镇;新会邑城南薰里区姓一族3位武进士,区英彪是嘉庆16年辛未科武进士,钦点御前侍卫,后任直隶固关参将。区天佑是区英彪之子,同治4年己丑科武进士,钦授卫守备。区树勋是区天佑同族兄弟,同治13年甲戌科武进士,钦点花翎侍卫;新会邑外海乡陈姓一族28位武举人,9位武进士。

2.2近代五邑武术名家注重武德,崇尚仁义忠勇礼

五邑武坛素有“蔡李佛礼让在先,周家拳仁义远传”的说法,五邑武术名家注重武德,崇尚仁义忠勇礼。新会京梅蔡李佛拳洪圣始祖馆对联“蔡李佛门源自始,少林嫡派是真传”,充分显示出陈享创拳而不自封,尊师重道明礼恭让德性为先。1839年,陈享携众徒参加两广总督林则徐海防水军,训练义勇水师抗击英军入侵虎门要塞。陈享的民族主义忠勇气节在反帝反封运动中得到充分展现。新会沙富周家拳馆命名为“中外仁义堂总馆”,周龙五虎纪念碑两侧漆金对联“洪蔡正宗当高武德传环宇,仁义精神国粹雄风振南中”,周龙创拳仁义为先,正本清源而不孤傲自持,其仁义思想远传海内外;鹤山古劳“咏春拳王”梁赞,成名于佛山,再造偏身技法于鹤山,一生行医救命仁心仁术,免费传拳舍财取义。新会外海伍德文悉心钻研太虚拳拳理技法,主张“教拳先学礼,无礼不传拳”,打破族内秘传陈规将太虚拳发扬光大。

2.3现代五邑武术拳派林立,独具侨乡文化特色

五邑武术有“墙内开花墙外香”之说。五邑武术文化在海外大受欢迎,习武群体多而广,已经成为中国武术海外成功传播的典型范例,是独具特色的侨乡武术文化。五邑地区是中国著名侨乡,据2006年江门市外事侨务局统计的信息,祖籍五邑地区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近400万,分布在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五邑地区向海外移民历史悠久,近代因经济、战事、政治等原因去海外教拳传艺的五邑拳师数量众多。五邑地区蔡李佛拳陈享、咏春拳冯朝振、太虚拳伍德文、周家拳五虎兄弟等都有海外传拳的经历。

3五邑地方拳种的形成与技法风格

3.1新会七堡李家拳

李家拳始于清朝乾隆年间,由江门市新会区大泽镇七堡乡李友山所创,与洪拳、刘拳、蔡拳、莫拳并称广东五大名拳。据李家拳手抄本记载,李友山在少林五形拳基础上改进而成李家拳。另说是在广州光孝寺随至善禅师习武,化五形为一形开创李家拳。李家拳源自少林五形拳,有少林拳术遗风。技法风格为:拳术以长桥大马、偏身偏步为主,朴实刚劲,多用睁法,以功力见长,不以小取胜。手法多变,长、短桥并用;步法灵活,擅用腿法,稍多跳跃;身法以肘击为主,沉实稳重,出手准确。其身法歌诀有:“缩头贴肩两手便,疾手撮为进步行,团胸虎背二字马,吞肩缩膊即出睁。”

3.2新会京梅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始于清朝道光年间,由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京梅村陈享所创。陈享(1806-1875年),字典英,号达亭。7岁跟随同村族叔陈远护学习佛门拳术,17岁拜李友山为师习练李家拳,22岁上惠州罗浮山白鹤观拜蔡福为师学习蔡拳兼跌打医术10余年。陈享悉心研究各家拳术,集合蔡、李、佛三家拳术之长,创编出新的功法体系蔡李佛拳。蔡李佛拳融合了佛家掌法、蔡家拳短手与腿技以及李家拳的长手打法和偏身偏马步稳架大的技法而自成一派。技法风格为:行拳时,身法端正,腰活肩松,动作舒展,活动大方。吸气蓄劲,呼气发力,劲力充沛,发声吐气助威助势;手法全面,左右开弓,长、中、短桥灵活运用,连环击打;步法稳健,快速多变,闪转进退腾跃自如;腿法则凌厉速疾,擅长踢、钉、踹、挂。

3.3鹤山古劳咏春拳

咏春拳肇始于五枚师太,形成于严咏春,衍演于梁赞。梁赞(1826-1901年),又名梁德荣,鹤山市古劳乡东便村人。少年时随父在佛山筷子街赞生堂经营跌打医馆,酷爱武术,广拜武术名家。18岁时,跟从梁二娣习练咏春拳及少林六点半棍,再随黄华宝系统学习咏春拳。咏春拳自严咏春传艺丈夫梁博俦,后传族姪梁兰桂,再传红船武师黄华宝、船工梁二娣等。梁赞得遇梁、黄二师倾囊相授,深悟咏春拳及少林六点半棍的奥妙真藏。梁赞在佛山习武传艺,钻研整理咏春武学,暮年归隐鹤山县古劳乡东便村,在坊间教拳乡邻,又创咏春拳偏身技法。咏春拳自梁赞之后,有佛山正身与鹤山偏身两种技法之说,而实则拳理相通,各有侧重。技法风格为:以摊、膀、伏为基本手法,以二字钳阳马为步法标志,以木人桩和双人黐手为练功手段,立足实战,招式多变,短桥窄马,连消带打,擅发寸劲。对抗时,抢占中线,来留去送,甩手直冲,朝面追形,不消过笼,拳法重快,爆发劲整。

3.4江门沙富周家拳

周家拳始于清末民初,由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沙富乡观莲里周龙所创,后传于胞弟周协、周彪、周海、周田,再广传于世。周龙(1891-1919年),字泽树,又名周名林。幼年跟从新会武师邹耕和叔父周雄习练洪拳及八卦棍法,后拜师肇庆蔡九公学习蔡家拳。1910年,周龙下南洋谋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除暴伤人避难于槟城极乐寺,缘结寺中云游徙居的北少林弘一大师,学得北派少林功夫。周龙在寺中参禅练功3年,将北派少林拳功夫融汇洪拳与蔡拳技法,创出“洪头蔡尾”为特征的周家拳。周家拳是以少林拳法为基本,取洪拳之刚猛雄健、蔡拳之步法多变而自成体系。技法风格为:拳术注重手法,出拳刚劲沉雄,势大力沉;步法多变,闪展腾跃,转折灵活;对敌应战时,手法精严,步法灵活,身法柔韧,以快打慢,以刚克弱。

3.5江门外海太虚拳

太虚拳属武当内家拳种,溯其源由武当张三峰所创,由江门市外海区伍德文发扬光大。太虚拳自创拳历经宋、元、明传入清代皇宫,咸丰年间,外海伍荣羽因机缘巧遇从咸丰帝之皇叔处习得此拳。此拳四代秘传于伍氏家族,伍荣羽之后传伍文兆,再传伍学卫而至伍德文。伍德文(1884-1974年),别字柏,号雪波。自幼跟随其父伍学让习练太虚拳,并伴以练习八卦手法。16岁时,随其伯父伍学卫习练六十四卦拳式,遂学有大成。民国时期,伍德文打破族内秘传陈规,把太虚拳广传于世。太虚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是根据河图洛书数理构造此拳。太虚拳又称“六合六铮逼打花拳”,内藏八卦掌法、暗含形意拳技。技法风格为:以扒、穿、押、反、抗、偾、割、浑为八卦手法,以座山马、邦口马、三角马为步法标志,六肘技法短打封逼、翻崩肘靠,一路慢拳练气养劲、修身养性,二路快拳化劲逼打、威猛强悍。

4近代五邑侨乡武术文化的传播

4.1侨乡武术文化的国内传播

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侨乡武术文化国内传播发展迅速。李家拳成名最早,以师徒传承为主。1814年,弟子伊基合到吴川县塘溪墟设馆收徒。1843年,弟子林绍乾在高州、廉江、合浦先后开馆传拳。1840年前后,弟子陈享在新会开创蔡李佛拳。随着蔡李佛拳的强势发展,李家拳逐渐淡出五邑武坛;陈享创拳初期得到反清组织天地会的支持,蔡李佛拳国内传播既快又广。1854年,蔡李佛拳馆达到44间,之后,陈享避难海外。1868年,陈享返归新会京梅始祖馆,指派陈官伯、龙子才、张炎等积极拓展武馆业务,为以后蔡李佛拳的发展奠定深厚基础;民国时期,周家五虎曾先后任广州福军武术教官,周家拳在两广地区迅速传播,爆发性扩张。1917年,周龙在广州开设第1间武馆周仁义堂,周家五兄弟随后拓展分馆达82间,响誉岭南武坛10多年;咏春拳受反清重要首领李文茂牵连保持低调传播,也因为练武过程必需经过师傅黐手点拨才能悟其奥秘,成就拳才比较困难。梁赞佛山亲传弟子有嫡子梁壁、梁知,徒弟陈华顺、陈桂、梁奇等。鹤山亲传弟子有王华三、梁大妹、易英、梁志杨、梁广光、梁照、梁婵、梁显、梁英等,两地传承弟子较少、传播速度较慢;民国时期,太虚拳第4代传承人伍德文打破族内传承秘规,传播仅限于外海陈族子弟。新中国成立后,侨乡武术文化国内传播经历近30年的停滞后,逐渐回暖而快速发展。2004年,中国加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蔡李佛拳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偏身咏春拳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太虚拳与周家拳先后成为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五邑武术文化逐渐受到热捧而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各种武术比赛活动促进南北武术文化交流,许多拳种在五邑地区落户生根,除南派洪、刘、蔡、李、莫与客家拳派,还有北派少林拳术、各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披挂拳以及国家竞赛武术套路等。五邑武坛呈现出本地拳种传承有序,外来拳种连片带动,海外武艺跆拳道、拳击、柔道等适当发展的繁荣景象。

4.2侨乡武术文化的海外传播

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蔡李佛拳创始人陈享、洪拳大佬司徒美堂是侨乡武术文化海外传播的领路人。1856年,陈享受反清天地会牵连逃往香港,以授武行医为业辗转于东南亚哈蒙、明古、吧城等地。1864年前后,陈享应美国旧金山陈氏联宗会邀请,前往美洲传播蔡李佛拳。1867年,陈享花甲之年受聘香港广东会馆武术教头。陈享海外传拳13年,蔡李佛拳在香港、东南亚、美国等地逐渐传播开来。继陈享之后,咸丰年间,蔡李佛拳后辈张炎、陈盛、阮骇、雷灿等先后在香港设馆。抗日战争时期,钱维、刘彬分别在香港与美国三藩市创立蔡李佛拳武馆。20世纪40年代,汤锡、崔章、江安、龙子祥、陈伦、刘锦东、周庆、马恩、李秋等鸿胜馆弟子到香港教拳。开平司徒美堂幼年跟随洪拳师傅习武练拳,14岁到美国谋生,后加入洪门致公党。1894年,司徒美堂集聚一批少年气盛、敢作敢为的武术壮士成立“安良工商会”,成为当时美国一个颇具影响的习武华侨组织。新中国成立后,五邑侨乡武术文化海外传播迅速发展。1965年,关文经在新加坡创办蔡李佛鸿胜馆。1976年,陈锦辉在委内瑞拉创办蔡李佛鸿胜馆。1978年,关才在马来西亚设蔡李佛拳馆。据广东省武术协会统计,海外已经有50多个国家与地区设立蔡李佛拳功夫会,习练者达300多万人;梁赞咏春拳佛山第3代弟子叶问1949年赴香港定居,随后设馆收徒传播咏春拳,嫡子叶准、叶正及传人李民、梁相、骆耀、卢文锦、叶步青、徐尚田、李小龙、梁挺等为早期弟子。1973年,叶问弟子梁挺创办“国际詠春拳总会”,此会已在60多个国家设立机构,分会达4000多个,门徒多达百万。梁赞咏春拳鹤山第3代弟子冯朝振在20世纪50年代到香港传授咏春拳,在香港教拳33年,把古劳偏身咏春拳传至香港、澳门后至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1950年,周家拳受广州李福林牵连,周彪、周田协众徒李牛、李桂仔、林卓垣、吕柱石、陈万祥等先后至香港,分别在港九各地发扬国术,后逐将周家拳传至新加坡、德国、波兰、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越南、加拿大等地;20世纪初期,太虚拳伍德文在香港、澳门传授拳艺。1973年,弟子叶建成定居香港成立香港太虚门。另有伍大图、陈国仔、莫业真等先后在海外传授拳艺,太虚拳逐渐传至香港、澳门、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地。

武术文化篇13

一、引言

武术运动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有效见证,在今天,通过对武术运动的具体内涵和相关姿势进行研究,可以看到其中所融入的丰富历史元素。当然在武术运动不断传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系统化的传统武术文化体系。而在人们对健康重视日益提升的今天,武术职业化和武术项目文化内涵的实质性融入就成为整个传统武术运动的时代化表现。

二、武术运动的内涵价值及发展趋势分析

武术运动是我国历史体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经过长期发展和系统化传承,其逐渐形成了传统武术文化体系。通过对武术运动的具体发展内涵进行认知,可以看到在整个武术运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锻炼者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帮助其形成强健的心理素质,进而实现内外融合发展。客观的说,武术运动的内涵价值决定了其是精神活动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全面融入。

随着当前人们对武术运动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如今整个武术运动发展逐渐朝向职业化和内涵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随着当前武术运动与职业表演和职业赛事开展融合度不断提升,如今整个武术运动发展的体系化日益成熟,而职业化和内涵化方向也成为整个武术运动开展过程中的重要发展趋势,因此,如何才能实现武术职业化发展的良好效果,就需要我们通过融入具体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整个武术运动传承的理想目标[1]。

三、武术职业化与传统武术文化的辨证关系

对于武术运动来说,武术职业化与传统武术文化实际上是其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向。职业化阐述的是整个武术运动的现代化发展思路,而传统武术文化则是在整个武术运动不断传承过程中的重要底蕴,对于当前该运动传承发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效果,就需要对两者关系进行正确认知。

(一)武术职业化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提供载体和推动力

武术职业化实际上是指将整个武术运动项目纳入到整个职业化发展途径上来,尤其是逐渐形成了一些人专门以武术运动推广和普及,以及其他形式作为自身职业。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其实际上就为整个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提供了良好的传承载体,不仅如此,其传承传统武术文化过程中,其也有效推动了整个武术运动的职业化发展趋势。客观的说,目前整个传统武术文化在具体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压力,其需要完善的传承载体和推动力要素。而只有以辩证视角对两者的互动关系进行认知,才能实现整个武术运动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二)传统武术文化是武术职业化经营发展的内涵和传承关键

不仅如此,客观的讲,整个武术职业化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其想要实现理想的职业发挥,其不仅要对整个武术运动的技术要领进行掌握,同时其必须对整个传统武术的具体内涵形成全面认知,尤其是对于整个武术运动来说,其职业化发展方向是武术运动实现理想经营效果的关键和趋势,而在其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其传承的关键在于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实质性融入,武术练习者通过对整个传统武术文化形成有效认知,从而加深了其对整个武术运动的理解,进而能够为其有效理解武术运动的技术提供了实质性帮助[2]。

四、武术运动发展传承的相关思路

武术运动不仅是我国的国粹,其更是当前满足人们健身锻炼要求的有效切入点,通过对武术运动的具体内涵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想要实现武术运动的体系化发展,需要将其职业化发展趋势与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系统化融合,通过有效创新,从而实现武术运动传承发展的理想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想要实现武术运动传承发展的理想效果,其需要做到:

首先,要对整个武术运动项目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内涵进行分析,尤其是要对整个武术运动的内容进行整理,从而便于人们了解传统武术。其次,要对整个武术运动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化,特别是要针对当前人们对武术运动的关注点,通过细化注解,详化项目元素,从而便于人们学习和掌握武术运动。

此外,在整个武术运动传承发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传承效果,还要积极注重将市场化元素融入其中,通过融入其中多元内容,从而开展目的。最后,在整个武术运动传承发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开展相关比赛活动,通过以比赛的形式,提升整个社会的关注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重完善教育方式和具体元素,从而便于整武术运动完善发展[3]。

五、结语

客观的说,随着现代武术运动发展日益成熟,武术职业化发展就成为该体育运动具体传承过程中的客观表现。但是不难看出,在武术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具体内涵有效融入,当然武术职业化成熟发展时,也为整个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相应载体。因此,想要实现武术职业化与传统武术文化的实质性融入,就必须探究两者之间的正确关系,从而为武术运动发展提供相应基础。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