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训练方法实用13篇

武术的训练方法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1

一、体能训练的多样化原则推动武术训练的发展

武术训练属于技能主导性运动,是一种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项目,对身体的速度、力量、协调性、柔韧和身体的灵敏性要求较高。武术是一项竞技项目,观赏性价值较高,必须要有发力作为支撑,而力量属于体能训练的元素,如果武术表演时没有力量,表演出来软绵绵的,没有美感,让人看了都觉得瞌睡,这样完全颠覆了武术的价值。我们看到很多高级选手无论在武术训练还是竞技比赛时都表现出了武术的精气神,给我们带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看了耳目一新。武术作为一项高难美项目,在训练的时候要遵循体能训练的多样化原则,训练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如若只按一种方式去训练,难免在训练中会让训练者觉得枯燥无味,长此以往就会丧失训练的兴趣,没了兴趣和激情,训练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不利于武术训练的发展。因此,单一的传统训练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技术水平的发展,科学化、多样化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提高训练的实效性,是当代武术的发展趋势。

二、武术训练的核心――发力

武术以及任何其他任何运动训练的核心在于学习发力,要么就是更快,要么就是更强,核心都在于掌握发力的规律。发力有外力和内力两种,发力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学好的,它是靠日积月累一步步来的。尤其是武术的内力的学习,是靠气发出的,更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而来。而体能训练的一个重要训练环节就是力量训练,发力训练属于力量训练的一种,在武术训练中能够把武术动作打的铿锵有力,发力动作做的好,才能博得观众们的喝彩,不会丧失武术的观赏价值。对于体能的力量训练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是做俯卧撑、引体向上、高抬腿等,一周三、四次,这些方法对武术训练也是很实用的。武术中的站桩和跑步训练,对于发力训练起到很好的效果。只有把发力练好了,才能把武术动作展示的淋漓尽致。否则,就是别人说的武术表演的花架子,没有亮点,自然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观众也就没有看下去的欲望。

三、“双基”训练是武术训练的关键

武术的基本功、基本技术训练是武术训练的基础。它是初学者入门的基本功,也是优秀运动员必须坚持常年练习的内容。双基也是对体能训练的一种体现,只有具备较硬的体能素质才可以练好基本功和基本的技术。一个身体素质很差的人是不可能把基本功和技术练好的,更不可能在技术上有所造就,必须要打好身体素质的基础,长期坚持训练。俗话说:“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这说明了基本功训练的重要性。在武术训练中要创造出高水平的成绩,突出运动成绩就必须通过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技能和技术的不断训练、不断适应,这种适应有利于迅速提高技术水平,也是长期积累和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随着套路中的指定动作的出现,双基训练显得更为重要。在训练中一定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每次训练练习腰上动作都是必要的。绝大部分指定动作都和双基训练密不和分,剑术中望月平衡、仰身平衡、撩剑等都与双基训练不可分割。所以,一定要注重基本功的练习,没有良好的基本功,无法完成难度动作,更不可能做个优秀的运动员。在武术训练中一定要注重技术动作的提高,才能为套路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要注重武术训练的科学化,发挥身体机能潜力

在武术训练中一定要根据科学性和实效性,注重负荷的管控,不可盲目的训练,以此超出运动员可承受的负荷限度,这样就容易造成运动员的受伤。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运动员身体负荷和恢复这层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训练,才可实现运动员终身参与训练的要求,挖掘运动员最大的潜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最大能力,才有可能表现出最好的竞技水平,进一步提高训练的实效性、有鲜明的演练风格和特点。当然了,除了进行科学的训练还远远不够,还要运动员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这就要求运动员在各个方面要全面发展,从技术上看,动作速度、爆发力、柔韧性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指定动作”的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比赛胜负的关键。在《武术竞赛规则》中规定运动员必须完成规定的指定,促进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坚持武术的传统风格和规范化,提高竞技水平。运动员要提高竞技水平,表现出更满意的成绩,这就要求运动员在技术动作上充分发展柔韧性、动作速度、爆发力全面发展,综合提高。“指定难度”训练已经受到更多教练员的高度重视,加大动作难度,注重组合的内容快速多变和起伏,在规定的时间里充分让你展现出技术水平,这也是现代武术运动发展的需要。

结论

通过对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分析,得出体能训练主要分为耐力训练、力量训练、平衡性训练、柔韧性训练这几种训练方法,而这些训练方法也正是当代武术训练不可缺少的。高效创新而科学性的训练方法是武术技术水平发展的需要,体能训练的多样性、平衡性原则是武术训练的基础。要想在技术上有所造就,必须要不断创新,科学化训练,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全面发展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以使自己在技术水平上更进一步,促进武术训练更好地发展!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2

一、前言

高、飘、快、脆、稳是高质量完成旋风脚所必须达到的要求,高质量的旋风脚对于套路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练武者练好旋风脚是十分必要,但练好该动作不是一件易事,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和手段。为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难题。

二、身体素质训练对旋风脚技术的影响

我们要作好难度较大的旋风脚,必须有较好的身体素质,腾空而起不仅需要腿部力量,还需要腹肌和其它肌群的力量及柔韧、协调、速度等素质。

(一)力量练习

通过田径运动中的多级跳、短距离冲刺跑、变速跑以及摸高等发展下肢肌肉的爆发力和速度耐力,对青少年来说可用爬山、跑台阶等有趣的活动来发展下肢力量。

(二)柔韧性练习

武术柔韧素质的训练着重于肩、腰、腿,方法主要有被动和主动两种形式:被动形式是在别人的帮助下,采用搬、压、撕、拉等,增大肌肉伸展和关节的活动范围;主动形式是压、耗、控等,自我控制肌肉的收缩,缓慢的拉长肌肉和结缔组织。一般较多的采用后一种慢张力法,其好处有三:1.超越关节伸展限度的危险性教小;能减少损伤和剧痛。2.作用于牵张反射。3.能有意识的放松对抗肌,使之慢慢的尽可能的拉长肌纤维。

(三)协调性练习

采用助跑接起跳摆、收腿击响,以提高助跑与起跳的连贯性和衔接能力。能够做到收缩的肌肉收缩,不该收缩的肌肉放松,并且肌肉的收缩程度和持续时间达到恰到好处,这时就能达到协调美观了。

(四)旋风脚摆腿练习

大致可分负重摆(用1~2千克的沙袋绑小腿练习里合腿、外摆腿等,以增强收摆的力量与速度,左右腿都可以练习),快速摆(不负重,快速摆腿主要是提高摆腿的速度和掌握击响脚的空中位置和时机)包括里合腿,里合拍脚,转身里合拍脚,转身腾空里合腿等。

三、旋风脚技术动作的描述

旋风脚的动作结构较复杂,以右旋风脚为例说明,其整个动作包括上步起跳、身体腾空转体里合腿、落地三部分。

(一)上步起跳

踏跳在空中的旋转能量,主要是从地面获得的,包括上步抡臂、拧腰、转体等一系列动作。在左脚向左上步的同时,左手由前向上摆起,右臂摆拳伸直并向后摆动。同时右脚上步,身体向左后转体180度,脚尖内扣,膝关节微曲,准备起跳,同时左脚提起向上方主动摆动。

(二)转体腾空里合腿

踏跳瞬间,随着脚掌碾转地面,主动拧腰、转髋、猛力蹬地,并伸直髋、膝、踝关节,由下向上、由外向内呈扇形摆动,同时两手臂分别经下向上用力抡摆。当身体旋转到180度后,里合腿要尽量靠近身体,当里合腿绕髋关节转动180度后,脚掌内扣,左手在脸前迎击右脚掌,转体270度时击响(右腿里合腿时要注意摆动幅度成扇形,腿伸直、轻松、快速并贴近身体;击拍时要准确响亮,击响点靠近头部)。

(三)转体落地

空中击响后,两脚在空中开始下降,并在腾空旋转的情况下轻落、站稳。落地方法根据练习的深度不同分为三种,第一种:初学时,因为腿部力量、柔韧性、全身协调性等原因,不可能一下达到动作要求,做到左腿自然下落着地,转体90度击响即可;第二种:当能够较熟练的完成腾空动作时,可双脚同时落地;第三种:具备了一定的腾空高度和较好的爆发力时,右腿快速里合击响后先于左腿落地,不论那一种落地姿势均应注意落地时前脚掌着地缓冲,以保护踝、膝、关节。

四、旋风脚技术的理论分析

(一)助跑

旋风腿的助跑对腾空动作的完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助跑的每一步与它的步长、时间、速度有密切的关系,以三步助跑为例研究:

助跑步数与步长、时间和速度的关系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步长123.5厘米162.5厘米71.5厘米时间0.44秒0.29秒0.21秒

速度2.80米/秒5.50米/秒3.40米/秒

从上可以看出整个助跑的水平的速度的获得取决于第二步的完成情况。旋风脚的助跑步幅应是中、大、小组成,而速度变化节奏非常鲜明、强烈是一个缓、快、慢的节奏。

(二)拧腰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讲,可以得到一个来自身体的旋转速度,这涉及到转动力学中的动量距的问题。身体要旋转,必需有一个外力来产生角动量,这个外力只能来自脚下,通过脚与地面的摩擦等外力使腰拧转。这就是常提到的“力发于根节”。因此练习旋风脚时,起跳脚要稍内扣,感到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这个力可以加大脚与地面的摩擦力。

(三)起跳

起跳是旋风脚技术的核心问题,起跳动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起跳的高度,从而制约动作完成的质量。起跳瞬间头上顶:头正、项直、颜收,有意识的保持一股向上顶的劲,不仅能使人体自然中正。运动中易于变换重心,身体更灵便、轻巧,而且能振奋精神,归沉内气,运化自然;起跳腿(右腿)足趾屈肌群的收缩力要特别强,要发挥利用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股三头肌等肌肉的收缩力量,达到较理想的腾空高度。

起跳腿在着地起跳过程中,人体重心是三维运动,其合速度是沿矢状轴、额状轴、垂直轴的分速度所构成,此时,左腿的摆动目的是尽可能增大沿垂直轴方向的速度。

(四)空中里合腿

腹部肌肉收缩,背部、臀部肌肉拉伸,注意主动肌和对抗肌的协调配合,兴奋―――抑制相互转化,还要注意上肢协同配合等。空中旋转击响要快,因为空中的动作本身是快的,稍有迟钝,身体会迅速下降,不宜完成动作或动作完成仓促。

(五)落地的动作

旋风脚接竖叉或马步。在完成动作的整个过程中,落地动作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腾空动作的跳跃动作、落地的准确程度。如果我们完成腾空动作时腾空旋转过了头,则会产生惯性的外力距,这力矩就很容易使运动员身体倾倒,失去平衡。而如果旋转不足,则会使身体转体不够,又易形成重力距,造成身体后倒,失去平衡。因此腾空跳跃动作完成的准确与否是取得落地动作稳定的前提条件。另外,落地动作的准确性也很关键,如果落地动作(通常是劈叉、马步等)姿势不准确,低头俯腰,则落地的技术动作也不易稳定。所以,要解决腾空跳跃动作落地稳定性的问题,就必须要从跳跃动作和落地动作这两个环节的准确度上下功夫。

(六)小结

我们将上述全过程用运动解剖学的知识简言之:实际上是下肢旋内的动力性动作。在里合的整个过程中,人们沿垂直轴旋转360度。其生物力学特征是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大肌肉带动小肌肉。

五、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

(一)踏跳后上体后仰,右腿屈膝

一般是由技术要领不对或柔韧性较差造成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练习:1.加强柔韧性练习,使单腿里合腿高过头(注意右脚成扣脚型),并在空中运用是不用费很大的力量去做。2.多做腾空转体里合腿,充分放开去做,体会头上顶,上体直立。腿被动里合的感觉。特别注意右膝伸直(可以不拍脚)。3.进行保护练习,体会整个动作的要领。

(二)起跳后身体向前窜,不腾空

这方面原因很多,起跳时制动不够,柔韧性差,使腿法动作慢,腿部力量不够等。初学者要搞清自己造成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的克服。起跳时制动不够,可做助跑、起跳、翻腰练习,注重起跳的高度,柔韧性差可采用正侧压腿,正侧踢腿及里合外摆腿的交替练习法。腿部力量差可做一些素质练习,负重提踵、冲刺跑、蛙跳、跳绳等。

(三)转体角度不够,上下配合脱节

主要因为动作不协调。主要表现为腿动先于腰动,制约腰动,教学训练是注意强调双臂向上抡摆配合,腰动带动腿动,让右腿在腰的带动下被动超常速里合。上下肢用力协调,提高身体旋转能力。

(四)完成动作后重心不稳

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双脚落地,后单脚起,单脚落,利用好运动的惯性顺利衔接后面的动作(竖叉,马步等)。

六、建议

1.跳前的助跳动作要轻松自然,速度逐渐加快,全身要协调配合,这样对完成起跳的作用大。

2.起跳的速度快,爆发力大,因而向上的初速度就大,摆动腿不仅上摆,还要帮助起跳。

3.空中旋转击响要快,稍有迟钝,身体会迅速下降,不易完成动作。

4.落地要稳,落地时前脚掌着地,再过渡到全脚着地,这样就比较稳。

5.要练好旋风脚,首先要练好相应的一系列基本功,如里合腿、里合拍脚、转身里合拍脚、转身腾空里合腿、腾空转体跳跃等。

参考文献: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3

1 引言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武术拳种繁多,而且不同的套路、不同的拳种各有其独特的演练风格,所以我们不可能找出演练风格特点一样的拳种,尽管许多拳种中都含有相同的动作,但不同的拳种其演练要求、劲力、眼法及节奏的处理也是不一样的。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与普及,少儿武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近几年举行的武术比赛来看,少儿的初级套路项目也越来越多。但少儿武术这项工程依然负重致远。

特别是少儿武术训练,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在训练过程中,有的教师不注意从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掌握不好少儿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以及少儿武术基本功法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各年龄段柔韧、速度、力量,耐力素质敏感期训练内容的合理搭配,长远规划,制约了少儿武术的训练,通过少儿武术训练实践,改进和充实教学与训练的方法。

在训练实践中,除了遵循一般教学与训练的原则外,还要结合少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训练,不断加强少儿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思想动机、培养少儿高尚的武德,优良的作风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促进少儿身心全面发展。

2 少儿的生理特点

少儿的骨骺比较柔软,软骨成分多,故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少儿的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故少儿的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轻易脱位。

少儿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能量储备较少。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大肌肉、上肢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下肢肌肉,肌力增长不均匀。少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力量应均衡发展,各项素质搭配练习,特别应加强他们的柔韧性练习,为以后的教学与训练打好基础。

少儿的神经系统的抑制过程不完善,兴奋过程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动作和技术时,大多凭兴趣。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但多余动作或错误动作较多,其神经细胞工作能力低,易疲劳,但恢复较快。

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善于模仿,但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差。在进行套路动作练习时,应穿赛或游戏。同时,安排短暂的休息。以免出现疲劳,提高他们的兴趣。在传授新的动作技术时,应以模仿为主,少讲解,多示范,以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全面发展各项基本技能。

3 强化动作规格。提高动作外在表现力

武术套路讲动作规格。武术的动作规格是指完成某一武术动作时,人体各部位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所应遵循的动作标准。那么,在提高少儿武术规格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两方面的规格:静式与动态。

3.1 静式之规格

静式之规格指的是在练习某个套路动作时,在达到动作定势的标准要求下,身体各部位综合表现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姿态。

比如少儿在学习弓步顶肘时,首先从下肢动作的角度来看,弓步的“型”便要体现出来,“前腿弓,后腿绷,大腿接近水平,脚踏实。”其次是上肢的动作,上体微前倾,手臂中大臂与小臂的夹角要适中,且顶肘的高度与肩平,方向和弓步的方向一致,然后目视顶肘方向。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弓步顶肘的静式规格便会大大提高。

在少儿刚刚开始学习某个武术动作时,因为其神经活动过程不稳定,兴奋过程占优势,所以做出来的动作可能会出现不准确,稳定性不强。

因此,在练习动作的静式规格时,可以通过静止的方式进行练习,将动作的结束姿态做正确后,静止不动,静下心体会身体各部位的感觉,通过反复练习,由量变形成质变,建立动力定型,从而提高静式的规格。

3.2 动态之规格

动态之规格,也可称之为路线之规格,是将动作的起点到终点之间的线明确的反映出来的过程。譬如少儿在练习弹腿冲拳时,静式规格掌握以后,便着重动态的规格:

第一,看上肢冲拳的路线:“拳经腰间向前冲出”;

第二,下肢弹腿路线:“先屈膝,再弹小腿”。

这样,单从动作的路线上来讲,便能初步掌握其动作的路线规格。这个动作属于武术中平衡动作,在练习时,可以采用辅助练习方法,例如手扶勒木进行练习,可以在自己重心稳定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动作的路线,慢慢达到独立完成动作的目的。

根据少儿年龄阶段特点,他们在学习武术动作时表现出不协调,易出现多余动作。作为武术教练员,在第一步教授动作时,这两种规格都应引起重视,因为标准的动态规格是静式规格中成“型”的前提,而正确的静式规格又是动态规格中路线的展现,同时也要注重强调规格的教学方法,从而为提高动作质感打好基础。

4 明确劲力。力求提升动作的协调性

从词组的意思上来分析劲是力,劲力也是力;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劲力是一种力量,是由肌肉的收缩而产生的。但劲与力却有着实质上的差异:力是劲的外在表现,而劲是力的一种类型,是一种高层次的力,是力的高度集中和概括。

4.1 强调发劲之路线

在第一步中,我们强调了动态规格,及动作路线,其路线是还未完全未注入武术中的力道的路线,而这一步将慢慢把这股力道融入到动作路线之中。武术中的劲力路线是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的路线。这是一种顺达的劲力。

在教授初级长拳中的弓步冲拳时,蹬地、拧腰、顺肩、发力、节节贯穿的用力,然形于手指。动作浑厚,有力。这一连串动作都是讲究的劲力是“力要顺达”,且要对我们自身“三节”和“六合”加以协调运用,才能达到力顺的目的。有拳诀云:“一技动而百技动,则四梢齐,劲力无有不出矣”。此拳诀讲的就是在用力顺序上要协调完成,从而达到动作的真正标准。

对于少儿学会动作后,基本的“成型”,接着就要强调用劲的顺序,让他们慢慢养成正确发力的习惯,若练习的动作都没有力度,就像老虎没有了骨头一样,松软无力,那么极有可能失去拳法本身的质感。

但在力量训练中,负重练习又要慎用,不宜进行超重训练。随着年龄增加,力量训练可逐渐增加。

4.2 了解巧劲之来源

武术中的劲力可以说是“巧劲”,是一种技巧之力的表现。重巧,且通过劲力来表现。所以,将巧劲掌握好,便是对武术动作的升华。其来源有以下两点:

巧劲来源的之一便是人体的协调性。协调性是我们身体各个部位的有机配合,从而表现为在发劲过程中的劲力通畅与顺达。这也进一步强调了上面提到的劲力的路线。

对于少儿来讲,武术中的协调性练习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在练习这一阶段,要除去多余且错误的动作,使上下肢动作达到协调一致,从而体现出劲力之巧,让动作中的劲力展现更加畅达。巧劲来源之二处理好“刚劲”与“柔劲”。“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这是刚柔之间的关系。

从少儿这一角度出发,可能起初很难理解何为刚,何为柔,但这两者在套路中又处于重要的位置,所以在讲解时,把刚就讲解为一般的用力,但掌握其顺序;柔就称之为慢而不停地用力动作过程。再加上讲解过程中随时观看录像,这样,便于少儿理解,且要注重其运用的时机,刚柔配合表现出一种和谐之力。

4.3 强化主观表现的意识,充分显示精神力量

武术运动中的力度,注重形体动作的表现,但还要通过非形体“精”“气”、“神”、“意”、“势”等因素来加以渲染强化。现代武术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虽然步丧失了技击格斗的实战功能,但是武术特有的战斗精神没有发生改变,武术运动的这种本质特征根据动作套路的设计也着重突出。

所以,要强化武术动作的力度,首先要培运动员的战斗精神和意识,并引导和启发他们在做动作时把这种内在的力量充分地表现出来。此时对于少儿来说难度不大,他们现在学东西快、记忆力强、争强好胜心也强,所以督促他们多观看录像,练习过程中在加上老师的引导,战斗精神和意识很容易培养。

4.4 掌握发力的关键时机,明确动作的技术要领

通过瞬间协同发力来增强动作的力度表现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力度表现,是通过快慢相间、刚柔相济、强弱对比来实现的。如果一味强调用力,时刻不敢放松,必定造成肌肉紧张,动作僵硬,缺乏美感。

只有掌握了动作的技巧和用力的方法,找准用力部位,选择适当的时机发力,才能举重若轻、潇洒自如地实现动作的力度感表现。比如单亮掌这个动作,完成得好会显得刚健有力。如果把上述三个动作分解开来看,我们在分别做抬臂、抖腕和转头动作时,每个动作本身实际上并不需要很大的力量。

由此可见,不是绝对力量的大小,而是动作技巧和用力方法的配合,才是武术动作力度表现的关键。这对于少儿学习武术来讲,领会这一步可能难度较大,但“拳练千遍,身法自现”只有通过练习使他们慢慢去用身体体会这样的劲力,养成会用这种劲力的习惯,也促使他们养成想练结合的练习习惯。

4.5 明确力点分布和发力的顺序性,做到劲力顺达

对发力结构复杂、涉及部位较多的动作,要细致地分解,明确力点分布和发力的顺序性,做到劲力顺达,从而达到增强力度感的目的。比如做开步冲拳动作时,应遵循“其根在脚、力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的用力顺序。如果为了使冲拳动作显得有力,强行在肩、肘部位使劲,则必然造成动作的僵硬,同样达不到表现力度的目的。

因此,在武术训练中,应适当注意强化典型动作的训练,减少日常生活习惯动作的负面影响,在动作准确规范的基础上充分表现力度。这点少儿领会起来很难,所以平常多看比赛视频,多想、多思考里面的内涵,再加上练习时教练的指引与示范,定能养成使用这种劲力的习惯。

5 处理好节奏。提升套路动作的审美效果

节奏,指的是一种对演练武术动作中时间变化、动静、快慢的处理技巧。节奏在武术中产生的便是“韵”,是一种和谐、整齐、具有节奏的美。因此,处理好武术动作的节奏是将动作技术艺术的表现,让武术动作更加具有“形神兼备”的效果。

5.1 注重节奏之呼应

节奏的呼应,让武术动作具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武术的动作有了呼应,演练出来就呈现除了一副活生生的,流动的且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优美画面。

譬如,长拳中“动如涛”与“静如岳”的呼应;对于少儿,套路中所讲的“动”,便是速度要“快”,在他们这一阶段,提炼他们的速度是关键,要运用好他们的神经活动过程不稳定,兴奋过程占优势这一特点,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动作的数量,加快速度,但不是盲目的加快,要遵循上面的规格,劲力的路线以及眼法;而“静”是将动作慢化的表现,但不是无力的慢练,要显得柔和轻灵且不能停顿。

因此,在节奏呼应这一方面,要利用小组合,多次数,重反复的练习方法,武术动作之间的呼应有效地展示出来。

5.2 突出节奏之融合

节奏有了上述的呼应,接下来便是融合。因为所演练的武术动作要串联起来,成为一个套路,是完整的。中间若脱节,便不能很好将武术的“韵”体现出来。对于少儿训练时,要把“轻重强弱”的力量节奏,“续顿缓急”的时间节奏以及“开合起伏”的空间节奏,三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这三者的训练,要在各个击破的同时又要相互转换与融合,才能体现出鲜明的节奏感和协调的稳定感。

处理好了节奏,不但能使演练套路具有艺术感,让观众身临其境的享受;更能使体能得到有效地锻炼,一连串的加速动作后再接舒缓动作,这样有利于对少儿体力的有效调节和恢复,从而提高他们的体能。作为第四步的节奏,虽然是重中之重,但它与第一步的规格却密不可分,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规格高的动作才能将节奏的感觉有效地展现。

5.3 巧妙处理动作组合的节奏变化

一个完整的武术套路总是由几个“单个动作”连接组成一个“动作组合”,再由几个组合连接组成一“段”,几个“段”的连接加上“起势”、“收势”就成为一个完整的套路武术。

由此可见,套路的动作节奏训练主要包括单个动作的节奏训练、组合动作的节奏训练、分段动作的节奏训练和整套动作的节奏训练。

整个武术套路的动作节奏包含着各个局部变化的节奏,其关系是单个动作的节奏构成动作组合的节奏,动作组合的节奏组成了整个套路的节奏,因此,少儿在武术训练中,要掌握整套的节奏必须把握住单个动作的节奏变化。这就必须要求他们在日常中多观看录像,多练习,多想多思考加上亲身体会,一定可以把握住节奏。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4

在武术运动中,运动员柔韧性差会明显影响技术动作的幅度和规格。要提高柔韧性,不仅可以减少或避免损伤,从而有利保证正常系统训练,还有助于技术水平的更好发挥。举一个训练比赛的一个小例子,脚踝的柔韧性练习,在去年的全国比赛中,临时加了一个扣腿平衡,很多优秀的运动员高难度都完成的很好,但是都在这个简单的动作上失误了,这是因为有些运动员的脚踝柔韧性太差,平衡控制能力就差了很多,包括虚步等等。在这不多举例了。可以说在武术训练、比赛中比比皆事。柔韧性对伤病的控制也是力量所不代替的,在现在专业运动员如此高强度的训练中,肌肉和韧带都处在极度疲劳状态,这时候人在训练时候自我保护的意识是最差的,也是最容易出伤的时候。而柔韧性在这时起绝对保护作用,在平时运动员的空中劈叉可能没问题,但是这时候的人疲劳可能致使劈叉出现变形,偏离,如果柔韧性差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伤害,反之在良好的柔韧性保护下,即使变形偏离,运动员的柔韧性完全能够承受,也就不会出现拉伤,骨折,韧带断裂等等一些情况。每个运动员最大的敌人不是技术练不好,而是伤病,也可以说一个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与他的柔韧性是息息相关的、紧密相连的。所以,柔韧素质是武术运动员不可缺少的一项身体素质。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科学合理地提高运动员的柔韧身体素质。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5

中学武术训练始终以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为宗旨,在训练中,应向学生强调武术健身的道理,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指导思想。学生的可塑性较强,他们很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再加上当今社会上流行的武打片。学生模仿能力极强,容易产生错觉,练好武术,可以去打架。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消除不正确的指导思想,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项目的热爱,通过介绍武术的内容和分类,使学生了解我国武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让学生对武术这一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于中学武术训练工作的开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选材

任何一个项目选材是至关重要的,武术也不例外。然而选材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其内容包罗万象,由于笔者知识粗浅只简述如下。

武术选材,首先要从体型上来考虑,所选的苗子不宜太胖,个子不宜太高,由于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这两项指标较难确定。其次,所选的苗子柔韧性和协调性要好,当然这两项指标通过后天的训练会有所改进。最后,所选的苗子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恒心和耐性,否则将前功尽弃。

二、训练内容

中学武术的训练内容应着重于基本功训练,武术的基本功有臂功、腰功等,具体来讲,发展柔韧性的有压肩、压腿、踢腿、下腰等练习;发展速度的有踢腿、步法等练习;发展力量的有顶功、桩功和其他辅助练习;发展弹跳力的有各种武术的跳跃动作练习;发展灵敏的有各种武术的组合练习。

我们在给中学生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训练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不能蛮干,要防止运动员受伤,训练要有科学性

2.基本功训练要有系统性,要订出训练计划,这样才能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3.要注意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在此基础上,偏重发展专项运动素质

4.基本功练习时,负荷量的安排应适时,在时间、数量、质量上要严格要求,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5.在训练中,要加强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品质

此外,还可以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套路技术训练,其中尤以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练习为主。同时,武术套路是由许多单个动作组成的,因此套路技术训练之前,要注重单个动作的练习。

三、训练手段

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训练,对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武术训练时,不仅要善于继承传统的训练方法,也要吸取现代的训练新成就。在中学训练中不断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

笔者认为对于中学生武术训练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乎学生训练的较好的方法。

1.重复训练法

武术的重复训练,是通过对某一动作段落和套路的反复练习,形成稳固的动力定型。

武术中的重复训练法,大多作为掌握技术的训练方法,对中学生而言,由于受其自身生长发育的限制,在练习的数量和负荷量上不宜提过高要求。当然,训练中向学生强调动作的节奏、平衡和造型稳定性以及全套动作的速度等是必要的。

重复训练法是最基本的训练方法,尤其对中学生较适用,不论是哪一套动作,学生只有通过重复练习,才能达到定量的要求。

2.比赛训练法

这是针对中学生好胜心较强的心理,通过运动员之间的相互比赛,并不是代表学校比赛。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是激励运动员通过比赛找出差距,找出自身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训练中积极改进,而且通过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从小养成不甘落后于人的意志。

教师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对比赛成绩较差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并帮助其改正完善其技术动作,切忌不闻不问,甚至批评,这样会伤害其自尊心,使他们对训练丧失信心。

3.想象训练法

这要求学生在学完一段套路练习或整套动作后,让学生通过想象“过电影”的方法,将动作经常在头脑中重现,并且想象出每个动作的重点和关键以及应该注意什么。这样通过不断的想象和回忆,能使动作在其头脑中建立完整的形象,在训练时就能提高训练效果。

中学武术的教学训练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以上仅是本人的一点粗浅认识,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有待同行指出。

参考文献: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6

叶问(甄子丹)在练习、教授咏春拳时,尤其注重“二桥上势”的摆桩式。摆桩式是咏春拳的特点,同时也是传统武术训练的方法与步骤。传统武术在训练的起始阶段始终强调站桩的练习,如太极桩功。这反映出,传统武术训练先由桩功入手,即所谓的功法练习。

叶问(甄子丹)练习、教授咏春拳时,我们可以看到,叶问的徒弟,先各自练习动作、之后练习两人“对打”与击打木人桩。这反映出,传统武术训练,在桩功练习基础上,强化单操练习(各自练习动作);两人“对打”练习,映射出传统武术练习中强调两两试对的训练理念;击打木人桩反映出,传统武术训练强调体用兼备,注重动作攻防、体用兼备的特点。

叶问练习、教授咏春拳时,注重动作的朴实、工整、招法(手法)短小、多变、实用性。传统武术的动作讲究朴实、实用性,与当今竞技武术过于追求动作艺术化有巨大区别。

叶问练习、教授咏春拳时,其实反应了传统武术训练的方法与程序,即桩功-单操-接手-拆手的攻套用一体的练习程序。

叶问在与别人交手时,其中提到先“喂手”二字,这充分反映出,传统武术训练强调的说手一拆手一喂手的练习。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洛阳师范学院2014级、2013级、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100名。

1.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询并研读了CNKI数据库中2000―2014年度关于武术教学、武术基本功训练等方面的文献,同时阅读《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武术》等相关著作,为本次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制定了《洛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基本功学习现状》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2012级36份,2013级35份,2014级29份,回收问卷92份,回收率92%,其中有效问卷86份,有效率为93.48%。

(3)观察法。对在校学生课上及课下的学习训练情况进行观察。

(4)数据统计法。

2结果与分析

2.1学生对武术基本功的兴趣及基础情况

2.1.1 学生学习兴趣

由调查可知大部分学生对武术基本功的训练内容很有兴趣,只有少数学生不感兴趣,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更多学生学习基本功的兴趣。

2.1.2 学生武术基本功基础情况

据调查显示,学生上大学之前很少有人接受系统专业的基本功训练,有的甚至没有接触过。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武术基本功的认识,提高训练效果。

2.2学生参加训练的动机及课后训练的情况

2.2.1学生参加武术基本功训练的动机

调查可知大部分学生参加训练是想把武术基本功练好,以便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避免在训练时受伤。只有部分学生认为武术基本功动作的学习纯属娱乐。

2.2.2学生课后训练武术基本功的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出,大多数学生在课后每周能自发的进行两到三次武术基本功训练。这说明学生对自己的基本功不是很满意,力求通过训练来提高基本素质,为以后的高难动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学生学习武术时受伤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55.81%的学生在训练中经常受伤。若训练时不注重基本功训练,身体各关节僵硬,容易对身体造成更多伤害。

表1:学生武术训练时受伤情况

2.4 学生对教学方法及学习效果的看法

2.4.1 教学方法

研究可知,武术课教学方法陈旧、单调呆板,创新的方法运用较少。大部分教师不重视学生主体性,师生沟通少,学生被动接受所学技术,缺乏个性与多样性,不利于学生武术基本功的学习。

2.4.2 学习效果

武术教学中,重套路技术,轻基本功练习的现象较严重。据研究发现武术教学中专业技术掌握的内容比较多,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方面涉及较少。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武术基本功的重要性,获得当前社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根据调查知学生参加专业训练的比较少,但大部分学生对武术基本功很感兴趣,也能在课下积极的进行训练。

(2)调查显示有55.81%的学生训练时经常受伤,只有10.47%的学生从未受伤。

(3)研究得出学生认为武术基本功课的教学方法单调呆板,形式单一,学生的个性多样性表现得不突出,不利于学生对武术基本功的学习。

(4)研究表明大部分学生学到的武术技巧较多,而教学实践和基本功方面欠缺,对学生武术技术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3.2 建议

(1)在训练初期应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武术基本功训练,训练场地也要加以完善,避免在武术训练中发生损伤事故。

(2)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兴趣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学方法,开展武术基本功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武术基本功技术。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8

“最终的决战怎么用,学习的开始就怎么练。”(见《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第三天)

“把实战视为艰苦和危险,并作为最后才能进行的高级训练是不对的。我们在进行了短期的基础训练后,应把实战作为家常便饭。”(见《谈训练方法》)

“一种神经的磨炼不能促使另一种神经的改善。”(见《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第二天)

“古今拳术名手的‘神奇功力’就是这种高质量的爆发力”(见《论爆发》)

“在拳术练习中,提高身体素质被称作‘练功夫’、‘增长功力”’(见《谈提高身体运动素质》)。

“拳术类型的分割应该是‘打’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或‘编’出来的。”(见《关于两大武术体系的对话》第三大)。

等等,不一而足。

如今,有人爱用“说出了真东西”米表示对某一武家的赞美。“真东西”是什么?是一语点醒梦中人的话,是使人迷途知返的话,是让人依之练习功夫见长的话。“真东西”决不是讲神话故事,给小青年灌迷魂汤,让人好像吸了海洛因――看书听故事时兴奋,依法练习打不了人。发派“武术海洛因”最典型者,远有太极、大成拳论,近有李仲轩、张源侠论拳。

我所以在该系列文章中经常几段几段地摘抄赵道新的话,是想让对《道新拳论》陌生或淡忘了的人能多看几句,另外也好和“武术海洛因”两厢对照,看谁说的话真实。老子有一名言:“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说得天花乱坠的话不可信,真实可信的话不中听。

赵道新的话就不中听。同时,他的《道新拳论》要想读懂,还不太容易……

武术和格斗不能分开谈、分开练

赵道新在《谈训练方法》里有一句话:“端正我们的‘拳术观’是训练的前提。”

有不少人读这句话时,一扫而过了,他们没觉得这句话有什么要紧。另有些人不理解赵道新为什么要讲这么一句。

说来,端正拳术观真是太重要了,它不但是拳术“训练的前提”,还是读懂《道新拳论》的前提。

但“端正拳术观”又是件很难的事。

肯定有人觉得奇怪,说:端正拳术观不就是弄明白武术是什么吗?武术是什么谁不知道呀,不就是打人的东西吗?值得您韩先生这么当事似的颠过来倒过去地说。

没办法,我看有不少人就是不清楚武术是什么。别看一些人嘴上说“武术是打人的……武术是打人的。”练起来不是那么回事,一练就按不打人的路子走。像这种嘴上明白、训练不明白的人,你能说他理解武术是什么吗?他要真理解就不会嘴上、训练两分开了。

在武林,遍地都是“嘴上明白,训练不明白”的人,表现出“拳术观”异常荒诞,他们可以从拳论拳理谈武术,可以从前辈掌故谈武术,可以从他老师给他示范的空发力和拆招说手谈武术,惟独不肯从“他们嘴上本来承认的格斗”来谈武术,凡此种种表明,大家忘了“武术是什么”了――没忘何不由格斗来谈武术?

武术如同女人,不管你见过多少女人,看了多少关于女人的书,又和多少女人谈过恋爱,但只要你没跟女人上过床,你就不可能体味女人的滋味。这就如同你见过无数大师,拳理拳论倒背如流,空发力劲整架正,拆招论手滚瓜烂熟,但只要你没打过实战对抗,你就无从体味武术的滋味――哪怕你是吴秀峰、王芗斋的徒弟,你也照样不懂武术。武术不是能看懂的。

所以我总结出一句话:“欲知拳滋味,始由对抗起。”

这就是说,练武术,不但功夫要从实战对抗里面出,要搞明白“武术是什么”也离不开实战对抗,你只有投身对抗了,才能体验到武术,才能咂出武术的滋味。除此没有别的办法。

话说到这,大家也就领会,要弄懂武术有多么难,要读懂《道新拳论》会面临什么障碍――《道新拳论》通篇不离格斗,在赵道新眼罩,武术即格斗,离开格斗武术没有什么可谈的,不练格斗武术没有什么可练的。这与大家从“拳论、掌故、老师的空发力和拆招说手”里认识武术的习惯正相反。

如果不能打的东西也叫武术,玩街舞的就可以开武馆

“端正拳术观”很难,但不端正拳术观,训练就是件疑疑惑惑的事。因为一个满脑子“传统训练法”的人,你安排他拳脚埘抗,他心里想的会是另一些事:怎么不先让我站桩玄拙力呢?怎么不教我奇妙的功法呢?怎么光让我练柔韧、练弹跳、练速度、练力量呢?现在就让我开打,我才练一个月啊,我这俩拳式劲还没找顺练整呢,步法还不熟呢……这么练,叫练武术吗?

怎么才叫练武术咱们先搁一边,我只问一句:大家从以前的训练、从书里熟悉的训练里,练出打人的功夫了吗?

你熟悉的那种方法看着倒像练武术,可怎么你、还有绝大多数的人,练了三年、八年,赶上动手还草鸡呢?还跟没练过的一样呢?

而不站桩、不练奇妙功法、“在执行了短期的基础训练后,就要以爆发力(或曰:功力)训练与实战训练为主”的训练法,瞅着是“不像”练武术,可人家这套方法怎么练一年就学会打人了?练两年、三年又功夫“噌噌”往上长呢?

你总不能说,使绝大多数人练了不能打的方法,是练武术;而能使多数人练了能打的方法,不叫练武术吧?

如果“使绝大多数人练了不能打的方法叫练武术”的说法成立,那么,武术就变成了这么一种怪物:它名日是打人的,同时又不能使人学会打人。这个“怪物”大家都熟悉,就是小学语文课本里讲的“矛与盾”的故事。另外又像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讲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他妈的。

“武术矛与盾”这样的黑色幽默要是传到武林之外的国人和外国人耳朵,我们就太丢人了。不幸的是,国人里早有人一听武术俩字就鄙夷道:“花架子”,外国人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一听中国武术就摇脑袋:“NO,那是‘架子花’,只会脸上挨拳头开红花。”

如果我们还承认武术是打人的,那么,使“绝大多数人练了不能打的武术”就不好再叫它武术了,让它继续顶着武术的名,丢人不说,主要是名不正言不顺。因为不定哪天在街边跳大舞的老太太们会欢天喜地地说:嘿!李婶,知道吗?原来咱们这也叫练武术啊。还有教街舞赚不上钱的,练杂技没练出名堂的,跳了半辈子大神仍穷得叮当响的,等等各色人物,纷纷改行,蜂拥到武协去注册,要开武馆,不同意他们就嚷嚷:“都是不能打人的东西,为什么他们那玩意儿能叫

武术,我们不行,我们这也叫武术,不就踢腿抡胳膊嘛……你说什么?站桩?站桩我们也会,不就是摆出个撒尿的姿势站着不动吗?我们的桩法比他们多。”这种事你别以为是天方夜谭,早先,不是有跳舞蹈的培训仨月去参加太极拳比赛、还得了冠军亚军的吗?如今一些教瑜伽的老师,私下一打听,天啊,有不少是从舞蹈、体操、杂技道上转行过来的。武术现在是不赚钱,要是赚钱,一准有玩街舞的开武馆,还美滋滋日:混在武林。

所以我的意见是,既然舞蹈练慢了就是太极拳,体操、杂技换个姿势能改叫瑜伽,那么,不打人的武术,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街舞、健身搏击操、恰恰、伦巴、诸葛亮祈雨跳大神、男女在炕上打滚――这不也是人体运动吗?

所以我再提一条意见,凡是练了不能打的东西,不管它以前叫什么,多么貌似武术,又有多么深奥的理论,一律劝其改个名称,以免哪天警察逮住个跳大神的,那人一口咬定他在练武功。

赵道新要是活着,肯定同意我的意见。

真、假两种武术在训练中的具体表现

因为武术即格斗,所以,练了能打的是武术,练了不能打的就不是武术。对于练武术的人,能打的就叫有功夫,不能打的就叫没功夫(若细分,很能打是有大功夫,身手一般是有小功夫,见拳头就毛脚乱套是没功夫)。又因为武术不进行实战对抗就练不出真功夫,由此反推训练,则是:你在练习中进行实战对抗是在练武术,你在训练中不进行实战对抗,则不叫练武术。

倘若有人认为:武术可以抛开格斗进行评判。那么,由该观点推导,就会得出如下的结论:(一)能打的是武术,不能打的也是武术;(二)练了能打的人叫有功夫,练了不能打的人也叫有功夫;(三)在训练中进行实战对抗是在练武术,在训练中不进行实战对抗也是在练武术。

我不知道大家能否接受“不管能打、不能打都叫武术”这样的观点。反正赵道新是不接受的。《道新拳论》通篇都在表明:不能打的武术不叫武术。

有人说:我同意您的观点,“练了能打的是武术,练了不能打的不是武术”,可是,这得练过两年甚至好几年之后才能知道,有没有一种避免上当的检验方法,让人练小半年就明白那人教的是真是假?

有,有这种检验方法,而且我用前面摘录的赵道新的话就能回答:

真正的武术,在训练中必须做到:(一)“最终的决战怎么用,学习的开始就怎么练”;(二)“在进行了短期的基础训练后,应把实战作为家常便饭”;(三)“一种神经(低强度的神经刺激)的磨练不能促使另一种神经(高强度的神经刺激)的改善”;(四)“在拳术练习中,提高身体素质被称作‘练功夫’、‘增长功力’。具备了良好的素质才能使技术起作用。”即重视身体素质训练。

这四项俱全的武术是真武术,每天练习一、两个小时,持续练习一年(顶多两年),多数人出门就能打――当然,有的人很能打,有的人打斗水平一般。

这四项中少了一项,则有人能学会打人,有的人学不会(因为各人条件不同)。这四项中漏掉两项,则少数人能学会打人,多数人白忙活,练不出来。若训练缺少三项,则只有极个别胆量、心理、斗志、身体素质极出色的人,才可提高打斗能力。但这种训练已很难说具有拳术意义,因为打篮球也能提高打斗能力,可打篮球叫练武术吗?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9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运动训练学是讲什么的?

告诉大家,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的普遍规律”的。

这个“普遍规律”,包括技术训练的普遍规律,身体训练的普遍规律,心理训练的普遍规律,战术训练的普遍规律等等。

当然,在运动训练学这个“普遍的大规律”里,不同的运动,譬如拳击、散打、足球等等,其训练,又有适合自己特点的小规律。

说到武术,它在训练“拳、腿技术,功力(即身体素质),胆量、心理、战术等方面”,也有自己的小规律。不过,如同拳击、散打、足球一样,武术训练的小规律,跳不出运动训练学这个“普遍的大规律”。

话说到这里,我要跟大家透个底,我所提倡的“逆思维”格斗训练,就是在运动训练学的指导下,对武术训练这个小规律的研究,因此带有一些“武术技击训练学”的味道。至于我管它叫“逆思维”,不过是因为它跟“流行的传统”大相径庭罢了。若换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来看,“逆思维”一点不逆。不但不逆,它还顺得很、正得很。

武术――训练要与实战结合得严丝合缝

看过我“逆思维格斗训练”文章的人,恐怕都会有一个印象,我爱反复强调“训练围着实战转”、“用实战指挥训练”、“用实战检测训练”之类的观点,这种不同于“流行传统”的观点,既出自我二十几年的探索,也有暗合运动训练学之处。了解运动训练学的读者知道,运动训练学的宗旨,就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它在训练上的任何一项原则和方法,都直指比赛(实战)这一目的,从不允许有些许的偏离。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为了比赛(实战),《运动训练学》这门学问就没有必要搞了。谁想搞,他也只能出于个人兴趣。

只有“用实战监督训练”,训练才能少走弯路,尤其武术爱好者,大家都是业余在练,每天只能拿出一、两个小时。但越是时间有限,大家越要“把训练和实战严丝合缝地结合起来,尽量让训练一点不浪费地为实战服务”,因为大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供浪费嘛。

要想使训练和实战严丝合缝地结合到一块,需要有一套与实战结合得严丝合缝的训练方法。这套训练方法,不用说,武术爱好者自己是难以搞出来的。何况,它也不是爱好者的任务,它属于武术教师的分内之事。

制订一套能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的训练法,是武术教师的分内之事

刘翔能夺奥运金牌,一靠他本人超乎寻常的天赋,二靠教练孙海平的高水平训练。说到教练的价值,可以说,假如孙海平不掌握一套极有效、极先进的训练方法,刘翔纵然再具天赋,他也成就不了今天的辉煌。因为平庸的教练――不管是教跨栏的还是教武术的,他们的训练方法只会人云亦云,跟在“流行的练法”后头亦步亦趋,而绝不会像孙海平那样,在训练方法上追求“实用、求新”(孙海平的口头禅)。如果说平庸的教练连一个运动天才都能毁掉,那么,绝大多数天资普通的武术爱好者,假如不幸遇上这样的教练,命运的悲惨就可想而知了。

对于武术爱好者普遍不能打这件事,如果追究责任,首先要追究教武术的人。按照运动训练学的观点:教练在“制订训练计划、指导训练”等等方面,负有直接的责任――当然,如果爱好者身体极弱、胆量极小,或者每天练习不到一个小时、每周训练少于五次、持续练习坚持不了一年,责任则不在教练。

在武术训练上,教师要制订的“训练计划”,其核心部分就是训练方法。这套方法用到爱好者身上,起码要能够有效地提高如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提高一般的身体素质,提高专项的身体素质(或曰:一般功力,专项功力),增进有机体的机能。

(二)使爱好者掌握武术技击所需要的拳腿技术、战术,使拳腿技术及战术达到“自动化”的程度――需要强调一点,拳腿技术的掌握,指的是能在实战对抗中打出来,不能光会练、不能打。

(三)改善心理素质,提高爱好者应对实战对抗的心理承受能力。

如大家所知,格斗,也即武术技击,若离开“身体、心理、拳脚技战术”这三方面的素质,那是绝对玩不转的。

但是,提高“身体、心理、拳脚技战术”的能力,说起来简单,具体操作难。因为怎么安排训练是有讲究的,或者干脆说,它就是一门学问――别看武术技击本身是一门技能,但是教武术,搞训练,却是大学问。

教武术绝不是个简单事。按照“运动训练学”的观点,各项运动的教练员要明白很多学问,仅是“必须掌握”的学问就有: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专项运动理论、运动营养学等(见《运动训练学基础》,马冬梅著)。如果有人觉得这个标准高了,那么我告诉你,此外还有“应掌握”的学问呢,诸如: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等。够武术教师学几年的。笔者对于这些学问均有涉猎。至于我为什么要先结合运动训练学来谈逆思维(或武术技击训练),一是因为运动训练学是直接指导训练的学问,二是因为“运动训练学是整个运动理论的核心”,所有的运动理论都在运动训练学中有所反映。

下面,我由运动训练学的两个概念――“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入手,来展开我的话题――武术的技击训练(逆思维格斗训练)。

“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缺一不可

“一般训练”指的是什么?拿武术来说,就是在练习中“使用非武术动作”,对爱好者的身体素质、器官机能进行全面地提高。对这个“一般训练”,大家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身体素质训练。

“专项训练”呢?就是在练习中“使用武术本身的拳脚动作”,来增进武术技击所需要的专项的身体功能、身体素质、拳脚技术(包括战术、心理等等)。譬如:拳脚空击,拳脚对抗,踢打沙袋、拳脚靶等等。

我所以要引进“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这两个概念,是因为在武林中:

(一)普遍漠视一般身体训练。普遍漠视专项训练(踢打沙袋、拳脚靶等)。

(二)对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区别,认识模糊。

(三)因为对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关系理不清,在每天、每一周、每一阶段的训练安排上,缺少对这两种训练的合理调控。

说起来,在真正的传统武术里,本来是存在一般训练的,只不过没有使用“一般训练”这个词罢了。比如:八极拳用“兔子蹦”(近似一般训练中的连续跳高、跳远)来提高下肢爆发力,用“压胳膊蹲起”(类似一般训练中的'深蹲')来增进腿部力量,用“顶拳头”来提高上肢及胳膊的力量,用“纵跳摸高”来提高脚下的弹跳力,用“不定向移动”来练反应速度和灵敏性。等等不一而足。

“专项训练”在真正的传统训练里也是常见的,比如:八极拳的踢桩打袋――用八极拳的拳脚技术来踢树桩、打沙袋,在提高拳脚力量的同时掌握拳脚技术。再比如八极拳的对抗训练――用来提高反应速度、灵敏性及熟悉拳脚技术在实战中的使用。至于“踢打拳脚靶”,虽然在真正的传统训练中也是没有的,不过,一旦引进,它就属于武术技击训练中的“专项训练”了。

其实,大多数的武术爱好者尽管没听说过“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这两个术语,但对它们所练的内容,往往并不陌生(对上述八极拳的那些训练,有谁不多少了解一些呢?)。在这个时候,教武术的人就应该顺水推舟,在给学生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同时,进一步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讲解“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之间关系――一般与专项的关系是绝不可漠视的,否则,教师就是瞎教,学生就是瞎练。

按照运动训练学的原理,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存在如下的两种关系:

(一)一般训练是专项训练的基础。就是说,一般训练一定要认真搞,不重视一般训练,专项训练的水平绝对上不去。所以,武术教师在训练中,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只练专项的踢打沙袋,而放弃基础性的一般训练。

(二)专项训练代表一个人的训练水平。一般训练虽然重要,但它不是最终目的,一般训练是为了促进专项训练水平的。对于武术来说,只搞一般训练而远离专项训练,则不叫练武术(因为各项运动的一般训练,尽有相同之处)。不过,要说明一点,专项训练是有副作用的,像踢打沙袋,髋、膝、踝关节和肩、肘、腕关节和四肢的肌肉要承受很大的负荷,天长日久,会导致相应的神经系统出现疲劳,造成运动损伤。好在副作用并非不可避免,在练习中穿插一些一般训练,即可有效地调节。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10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11

1、少年儿童对武术认知不全面导致武术训练初期终止训练

中国普通民众对武术的认识与了解与这个项目的实际情况相距还比较远。这种现状可以在我国的少年儿童武术教育中得到反映。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都是文艺表现形式,通过人为勾画,对现今武术进行了夸大描写,这使得少年儿童在了解认知武术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错误的印象,它们所反映的武术与真实的武术运动相比,更多的是作者根据自己对武术的理解与想象进行的夸张、虚拟与变形,这些文艺表现形式上的艺术处理是为了其主题服务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与意图,而借助于武术这一形式。但因其生动地描述或表演从相当大的程度上对武术了解不深的群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这些接受者认为武术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而非其它,造成武术在少年儿童心中的形象就是飞檐走壁、身轻如燕、望而不可及,这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少年儿童及其家长并没有把武术作为一项竞技体育项目来看待,仅仅当作能够增强少年儿童体质、强健身体、提高对疾病的免疫能力的一种锻炼方式。只是看中了武术的强体健身性,娱乐观赏性,而忽略了其竞技性。这也使得少年儿童在武术训练初期容易中断训练。

2、武术套路训练初期练习内容枯燥,训练过程辛苦导致少年儿童终止训练

少儿学武之初,基本功是必修课,但基本功内容单调,容易乏味。长久以来人们意识里形成的对于武术的神往,对于武术的无知以至于形成的一种神秘感而神化了武术,可一旦涉足,却又止步在武术初级阶段那枯燥、乏味、苦不堪言的基本功练习,即便有熬过来学习了一段后,发现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可以短期达到自己预期的某一种境界,而后又前功尽弃。

据调查数据显示少年儿童最不喜欢柔韧练习的占42%,其次是素质练习占23%,而少年儿童时期恰恰是各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敏感期,是技术训练的黄金时期,是开始武术运动早期训练的有利时机。柔韧性作为武术运动训练必需的主要素质,对专项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提高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从武术训练初期的特点分析,柔韧素质的练习是该阶段训练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三、针对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训练方法

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掌握少儿的心理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教练员要及时发现少儿优点给予表扬。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高水平武术运动队人才培育与科学管理研究”(课题编号:2011167)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把竞技体育融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来,这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总体方向。从1985年至今,我国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已经有二十多年,在此期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组建为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不但培养了高素质的大学生,也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运动员。湖北省也培养了大批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在世界和全国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武汉理工大学武术队成立于1990年,至今多次参加湖北省高校、全国高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运会以及世界武术锦标赛,战绩丰硕、成果喜人。在重大比赛中获得团体冠军12次、集体项目冠军12次、单项金牌130枚、银牌96枚、铜牌106枚。武术队先后培养了易鹏、邹云建两位世界武术锦标赛冠军,易鹏还获得了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冠军以及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但是,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高校高水平武术运动队还有明显差距。其中有很多原因,管理上面的差距和落后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所以,积极学习西方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为我国高水平武术运动队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理论指导是非常关键的。

二、研究意义

1.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高水平武术运动队进行科学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高水平武术运动队科学训练是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根据运动员训练阶段、训练水平、比赛安排、学业状况和场地状况等实际因素科学的安排训练的时间、频率、负荷,以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综合素质。

2.有利于提高运动队管理水平。高水平武术运动队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复杂的而又系统的工程,为了加强对高水平武术运动队的管理,仅有具体措施是不够的,必须引入科学、先进的方法论。为此,课题组拟提出将类似于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应用于运动队管理。高水平武术运动队要获得优异成绩,必须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这是一个系统管理工程,不仅需要一批有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更需要一大批具有潜质的运动员,还要有科学管理体系作保障。

3.有利于有效解决学训矛盾。学训矛盾是我国高等院校高水平武术运动员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武术运动员重训练、轻文化学习的现象比较严重,运动员的文化学习相对薄弱。目前,高水平武术队运动员的学习管理形式比较多。其中,随班学习、联合管理、专班学习等形式更有利于武术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保障文化成绩也有利于运动训练成绩的提高。

三、高水平武术运动队人才培养研究

武术的训练方法篇13

一、结合一般的教学规律进行武术教学与训练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认识兴趣,即“求知欲”。针对某些学生提出武术套路是“花拳绣腿”的想法,一方面讲解套路中有技击含义的动作,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武术套路的演化与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并认识到武术不仅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而且有着广泛的实战意义,利用武术攻防动作的示范与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抓基本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基本功,基本动作训练,有侧重点的选择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和简单组合动作,以及配合“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基本练功方法,进行重点训练。所以,抓好基础训练是学习武术技能的前提和保障。

(3)正确的教学方法是武术教学的关键。完整示范是学生掌握动作的主要手段。教师首先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完整准确的示范,使学生在大脑中对所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分段示范,最后再单个动作讲解示范。用规范的示范动作、准确的术语刺激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全正确的技术造型。

二、结合少儿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武术教学与训练

(1)根据少儿生理特点进行教学。少儿的骨骺比较柔软,软骨成分多,故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折断但易弯曲变形。少儿的关节窝较浅,关节囊及关节周围的韧带较薄弱、松弛,故少儿的关节伸展性与活动范围较大,灵活性与柔韧性易得到发展,但关节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易脱位。少儿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较少,肌肉细嫩而富有弹性,能量储备较少。收缩力量和耐力较差,易疲劳,但易恢复。身体各部分肌肉发育不平衡,大肌肉、上肢肌肉发育先于小肌肉、下肢肌肉,肌力增长不均匀。所以,我们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培养各种动作的正确身体姿势,养成良好的体态仪表,防止骨变形。在力量训练中,负重练习要慎用,宜用伸展练习发展力量。

(2)结合少儿心理特点进行武术教学与训练。教学训练实践表明,少儿喜欢表扬。一经表扬,信心倍增。训练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在教学与训练中,可让他们谁完成的好,谁出来示范。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提高训练效果。往往有些教师或教练员一看到他们完成不好就训斥、责备,使学生自信心下降,甚至因此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学与训练中看似严肃,反而使少儿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训练效果不佳。另外,教学与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变化;环境的改变;形象生动的启发语言;趣味性和活动性的游戏;变换教学与训练的项目和形式等,都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训练的积极性,调动身体各器官尽力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

三、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安排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少儿武术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比例,要有长远规划,合理搭配,力争科学地控制教学与训练全过程。在早期教学与训练阶段,以全面身体素质练习为主,以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和机能能力为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以武术基本功和基本技术为主,并结合简单的踢腿、冲拳、抡臂等,发展肌肉协调用力能力,提高掌握基本动作技术的能力,并注意专门发展柔韧、协调、灵活性等素质。随着少儿武术运动员的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年龄的增长,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比例逐渐加大,基本功训练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大,要求逐渐提高,围绕专项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力量、柔韧和速度等进行专门性基础训练。

(2)专项身体训练与基本技术训练有机结合。在少儿武术的专项身体训练的早期,主要是通过专项训练手段如基本功训练来发展他们的专项能力,在专项能力教学与训练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基本技术的规格和完成动作的完美程度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相得益彰,使基本技术得到熟练、巩固与提高。把身体训练的成果通过专项技术训练转化到少儿武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上去。

(3)注意恢复,控制无形训练。不懂得恢复,就不懂得训练。教师或教练员在教学与训练结束后要采取适当的恢复措施。放松活动与有效的按摩对少儿消除疲劳有良好作用,应引起重视。另外,还要与家长保持联系,控制少儿训练后仍去玩耍。如打游戏机等等,晚上要按时睡觉,减少无形的训练。还要督促少儿不挑食,保证充分的营养补充,以良好的精神和身体状态迎接下一次的训练。

少儿时期的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是打基础的良好阶段。这一时期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少儿以后运动能力的发展,因此,少儿的教学与训练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通过以上阐述可知,在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中教练员和老师应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合理的安排教学与训练任务,实施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从而促进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工作达到预期的教学与训练目的。同时这一时期少儿的思想还不成熟不完善,因此,在进行教学与训练的同时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教育他们应具有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从而促使他们对“武德”有深刻的认识,使他们的身体与思想得到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蔡仲林,高等学校教材《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7-60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370-384

[3]马启伟,高等学校教材《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36-241

[4]蔡仲林等,普通高等院校教材《武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0,29-38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