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资源的建议实用13篇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1

远程教育指学生不需要到特定的教室去上课,而是通过网络、函授、广播电视等不同渠道进行学习,具有开放性、灵活性、自主性等特点。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是与同学、教师分离的,主要是以自学为主。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学习资源在远程教育中显得极其重要,是影响远程学习、实施远程教育的关键。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文字教辅等印刷材料,光盘、电视直播课堂等视听材料,网上教学资源、IP课件、CAI课件等计算机及网络设施,这些学习资源是远程教育学生有效开展学习的重要保证。只有不断加强远程教育学习资源的建设,使之得以合理开发与利用,才能有效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

一、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建设的原则

首先,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应以思想性为原则,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体现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其次,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应以科学性为原则,以科学描述概念、准确的问题表述、正确的引用资料、合理的原理论证编制学习资源,坚决不犯科学性的错误。再次,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应以教学性为原则,应体现课程计划和课程大纲的要求,满足学业的需要,还需充分考虑学生在文化基础和实践经验方面的特点,力求学习资源符合学生的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要求,注意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还应坚持以发展性作为原则。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学习资源内容及形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二、加强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1.完善印刷材料

印刷文字材料是最基本的学习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字教材。此外,还有教学辅导材料、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书、形成性考核练习册和期末复习指导等。印刷文字材料虽然是传统学习资源,但他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据调查,印刷文字材料在各种远程教育学习资源中,是被使用率最高的材料,在众多媒体中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应当将印刷文字材料作为远程教育学习资源建设的重点工程,不断对其加以完善。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印刷文字材料也应当与时俱进,提高教材质量,及时更新内容,以适应时展的要求。文字教材应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相应增加导读性的内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每一章节安排体例上增加学习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练习题、测试题、参考教学资源、学时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说明等内容。而文字辅导资料应与文字教材配套统一,紧扣文字教材进行编写,应突出充足性、启发性和弹性,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以拓展深化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锻炼其思维、创新能力,适应学生个体间和个体内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开发网上学习资源

网上学习资源主要包括课程计划、课程大纲、教学进度、教学信息、学习指导、教学辅导、综合练习、扩展阅读、学科动态、答疑等,具有很强的导学、助学功能。调查显示也是学生很关注的学习资源,理应加大建设的力度。对于网上学习资源,有的学生反映缺乏精细的组织,内容庞杂混乱,有的内容与学习者的专业相关程度低;内容重复,是文字材料的翻版;信息更新不及时,过期现象严重等。所以,网上学习资源模块结构中的内容应精心安排,材料组织针对性要强;围绕所学专业扩展学习内容,为打开专业视野与思路提供有效资源;关注各知识点的最新信息、最新成果,把它们及时那入到学习资源中,及时剔除陈旧过时的信息,使网上学习资源真正呈现出引导性、丰富性、时效性、动态性和拓展性的资源特点。

3.加强多媒体课件制作

多媒体课件也称多媒体CAI,是对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与学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它具有多媒体信息和交互性的基本特征,分单机版和网络版。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多媒体课件在学习资源中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由于多媒体课件制作需要技术支持,一般老师不经过培训很难制作出高水平的课件,因为优秀的课件不是传统板书的再现。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等素材,不能为生动而生动,乱用素材;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体现出交互性、启发引导性,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应体现出艺术性、易操作性、经济性等特点。总之,充分利用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等媒体特长和它们的有机组合,准确、直观、生动、完美地表现教与学内容,提高学习资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学习效果。

4.对各种学习资源加以整合,优势互补

远程教育的学习资源类别众多且各具特长,如印刷文字材料具有不受时空、经济条件限制,成本低廉、使用便利,且内容系统翔实,有利于学生便捷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培养专业能力;视听材料通过声光电声设备,为理性知识提供了感性成分,能把学习内容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可感性强,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计算机和网上资源中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信息、学习指导、教学辅导、综合练习、扩展阅读、学科动态、答疑等能及时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导学信息,对学生的个别化学习提供帮助;CAI课件的问答、分步演示、查询、仿真教学和模拟实验等功能,具有很好的交互性,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复习、练习、测试和模拟实验均有很大帮助。所以,在学习资源建设中应该对各种学习资源加以整合,充分利用各资源的特长,通过优势互补,使学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总之,远程教育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育形式,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建设、完善学习资源,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从而提高远程教育质量。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2

1.引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由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引领的在线学习风靡全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我国急需“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合作水平”,在全球化和本土化双重视野下,建设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成为我国扩大教育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知识社会的有力工具,更是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驱动力量。

现阶段,已有许多高校加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在线学习平台上公开,供学习者免费学习,国内已有知名的学习平台如“好大学在线”、“学堂在线”等,聚集了海量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然而实践中只有少量数字化教育资源被广泛传播与运用,在资源建设过程中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许多高校都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系统整合和内容共享方面,开放标准与协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实现内容性资源、技术性工具之间的交流与互用,以及解决各种版权法律问题的基础。随着开放共享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共识,现有资源标准已难以支撑大规模共享的情况下,作为资源组织架构的首要核心组成部分,共享标准与协议的制定应纳入现阶段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重点中来。当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与协议研究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哪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数字化教育资源研究现状

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发现,最早的文献是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撰写的两篇文章《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及《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概况》,[1][2]文中介绍了美国一些较成熟的行业标准,欧洲正在进行的几个标准化研究项目,以及若干国际组织的标准化行动,并结合我国实践需要提出具体的标准需求。2001年,我国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专门从事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数字化教育资源是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这一年是国内关于数字化资源标准研究的起点。在起步阶段,研究内容多以对国外教育资源技术标准的介绍为主,围绕不同粒度的教育资源,介绍了国外常用的标准。在已经制定的教育资源规范与标准中,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受到最多关注,元数据标准也是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互操作性的重要因素。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有学习资源元数据规范(IMS LRM),学习对象元数据标准(IEEE LOM),都柏林协议(Dublin Core)、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ADL SCORM),研究方法多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例如《描述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国外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化比较研究》(、《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综述》。[3][4][5]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不同的资源规范与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结构体系、元素繁简、描述能力、扩展规则、互操作性等。通过阅读这些文献可以发现,对几类数据标准的比较维度各不相同,研究者都希望通过呈现出对几类教育元数据标准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我国制定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提供借鉴。

自2004年起,我国建立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相继出台,该体系涉及教育管理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教学资源相关标准、教学环境相关标准以及本地化/行业化规范。与教育资源相关的标准以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LOM)为核心,针对教育资源的特性建立起相应的子规范,有《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CELTS-3)》,《简单课程编排规范(CELTS-8)》,《内容包装规范CELTS-9》,《测试互操作规范(CELTS-10)》等。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在国内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及其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平台与元数据标准是影响开放教育资源互操作性的重要因素,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自2010年开始很多研究的重点转向讨论国际标准在平台的应用上,基于某一特定的国际资源标准如何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将资源的标准与支撑平台、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连接起来,例如《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标准及支撑平台的设计研究》(贺志强等,2010),《基于SCORM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2011),《基于LOM标准的个性化网络课程推荐方法研究与实现》(2012)等。[6][7][8]随着教育资源的标准的不断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专业或领域,在建立元数据标准时都采用都柏林协议(DC标准)或者SCORM标准作为基础,在数字图书馆、开放信息系统中也都有过尝试和应用。

随着技术和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SCORM标准的一些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例如只能对资源进行静态的描述,不能跟踪学习过程等,已有的这些协议很大程度上都难以实现互操作性,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协议的操作以互补的方式进行,因而国内对教育资源的标准研究也逐步加深,姜晓旭等(2012)介绍了“教育资源标准化”的概念模型,教育资源标准化有两个重要步骤:一是分类编码,给出两种不同的分类编码方式;二是属性标识,将资源的各个属性整合为元数据实例表。余平博士等(2014)最新发表的两篇论文,针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可重用性、可自由获取性、开放共享性以及可互操作性的特点,基于国际知名的资源信息标准模型提出了一种扩展的信息模型,该模型分为物理和教学两个层面,清晰地描述了8种不同粒度的内容形态,基本涵盖了各种不同结构形式(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的资源。

综上,国内对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研究正经历着从最初由各类学者引进介绍国外的教育资源的标准与协议,逐渐聚集到对各种教育资源标准的分析、比较、应用以及对未来教育资源建设革新的建议上。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对数字化教育资源标准的研究已经从描述性的比较研究逐渐转向深层次的元数据共享模型建构的研究,国内研究者已开始关注教育资源元数据的互操作性的研究,对未来建设开放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准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3.数字化教育资源标准发展的挑战

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障碍,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互操作障碍。一些标准试图处理更多的领域,这些标准中有部分成功,但还是没有得到标准化并广泛运用,重要的原因是其中的互操作性。例如W3C 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2.0 (WCAG 2.0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很有用,但是在互操作方面存在障碍,特别是当学习者在不同地域进行学习时,商业化的内容需要遵守不同的标准协议或者版权规定,且不同的标准或版权规定只是针对某一个国家的,因此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播有很大障碍。

第二,管理障碍。有一些e-learning 互操作规范和标准,由许多机构或联盟在推动,处于发展和建设的不同阶段,缺乏一致的方法允许多个利益相关者合作和参与。在标准建设阶段,必然会存在不同利益方或已有协议之间的分歧,例如网页资源、多媒体资源或者文件资源,都包含有不同类型的标准,在建设开放教育资源标准过程中都会被考虑到,但是这些标准归属于不同公司,这些公司有自利去改变一些许可来控制使用。如何协调好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是面临的挑战。在授权和执行方面,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例如要求遵循HTML的标准,但是如果不遵从会怎么样。此外,还有一些疑问,建立了标准以后,会不会影响到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者的积极性,或者是否会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呢?

第三,经济障碍。当前经济方面的障碍是许多非教育领域专用的规范化标准在逐步标准化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正式的标准大多由公共资金项目资助,由学术研究者和大型供应商开发,非正式的标准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正式的标准有完整的商业模式,销售标准文件限制了一些非标准化的规范被广泛采用。封闭的会员制和付费的访问大大约束了非标准化的规范被广泛使用,同时,非正式的标准缺乏创造衍生品的能力,缺乏市场的占有性。

4.讨论与建议

当前对开放标准与协议的研究,更多关注资源内容性标准的研究,元数据标准的研究占据大量篇幅,对开源的平台和工具性标准与协议研究不足。国内对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研究正经历着从最初由各类学者引进介绍国外教育资源的标准与协议,逐渐聚集到对各种教育资源标准的分析、比较、应用以及对未来教育资源建设革新的建议上。许多标准组织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和过程、共识和开放性的原则。在标准化过程中,需要有一个一致的方法以允许不同群体的利益相关者和专家有效沟通、协作。未来对建设统一数字化的资源标准建议如下:

(1)注重标准与协议的互操作性。

全世界有大量的开放教育资源组织、标准机构,围绕共同学习目标和动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包括机构之间,还应该包括国家之间,才能推动开放教育资源的传播与广泛共享。多方位合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是资源归属权的问题,尊重知识产权,协调多方利益,推动不同平台对资源的互操作性。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负责人需要关注资源的底层设计,增加资源的透明性,促进资源的广泛共享。在元数据的设计方面,可以选择分层与树状结合的层次结构,控制对资源描述修饰词的数量,尽量选择XML或者RDF作为编码语言,设定具体的拓展规则,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借鉴OAI-PMH协议中通过元数据收割这种模式实现在web平台上不同组织或者系统的互操作。

(2)注重资源内容性标准及内容分类。

开放教育资源的核心是内容,依据标准开展内容性建设是实现开放性的主要途径。内容分类是影响内容开放共享的因素之一,目前这方面还缺乏使用的、统一的分类方式。对于海量的教育资源需要进行分类,才能为建立相应的标准提供明确的依据。当数字资源的类型较多时,可以考虑使用几种元数据标准描述资源,通过建立不同标准的中间构件,使得不同媒体类型、不同粒度的开放教育资源(单一知识点、微课程、完整课程)更加系统化。为了支持教育技术创新,有必要对规范和标准的制定采用敏捷开发模式。围绕开放教育资源不同的开放层次和等级,建设不同的开放等级标准。建立开放教育资源的标准可以分为概念性标准和执行性标准,概念性标准是提供理论的解决方案,包含对标准规范的具体说明,对于执行标准,可以借鉴并考虑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程度,建设不同等级的标准。在资源标准建设前期,需要大量的调研,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形成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此外,对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建设,在学习者之间的一些涉及互操作性的调查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充分了解学习者需求,毕竟,建设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目的是促进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而理论上的互通性和友好性都远不如来自学习者的评定真实而又有价值,有更多的学习者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

(3)提高标准化过程的管理。

在管理层面上,提高认识,尤其是决策者,认识并理解开放标准的各个部分。找出解决专利、所有权、许可问题的方法,使得不同的组织能够采纳、批准、配置或者在已有的技术规范基础上创建衍生品。提高整个制度的透明度,通过更有效的传播增加不同机构之间的协调。理解不同领域标准的建设初衷,管理冲突预期,增加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借鉴非正式文化和轻量级的流程规范社区,为应用提高支持,通过早期实施和评估提高质量规范和标准。提供财政支持,使规范文件免费提供和,这样他们可以被纳入应用程序和适应满足新的需求。确保完成所有标准文件和更新持续识别并供人参考。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概况[J].开放教育研究.2001,(04):12-16.

[2]祝智庭.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1,(08):73-78.

[3]曹树金,马利霞.描述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02):5-9.

[4]何明熊,李兆延.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综述[J].科技创业.2006(11):190-191.

[5]郑雯译,吴开华,赵阳.国外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5(1):107-111.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3

1 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参与率50%,2015年比2009年提升近50%[1]。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提出要创新继续教育发展思路,鼓励行业企业依托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联合共建专业化、综合化的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和产学研基地,组建各类继续教育联盟,扩大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行业系统继续教育,是由行业系统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发展需要,针对该行业系统人员进行的教育培训。以水利行业为例,其行业规模大,涉及面广,人力资源需求量大,水利职工人数多,分布广,人才培养任务重。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开发、利用优质水利高等教育资源,使高水平水利院校的名师、精品课程、优秀教材通过网络在水利系统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构建水利职工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公共平台。数字学习资源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保障数字化学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 现状分析

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较传统学习资源具有多样性、共享性、互动性、扩展性、再生性等特点,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在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涉及到教学管理、教师、制作者、投资者、公共教育平台服务提供者,以及资源使用者等诸多利益相关主体。其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出现了许多与传统信息介质不同的特征。

根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经验可知,便捷的网络数据资源能够让更多人获得学习机会,但任何无限制的资源开放都是不能长久的。依靠制度对资源建设者的知识产权给予保护,能够有效调节资源分配,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调动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保障终身教育资源持久发展。综上,研究并实施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创新模式,是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3 行业继续教育数字资源知识产权管理内容研究

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管理涉及到投资者、制作者、资源素材提供者或创作者、公共教育平台服务提供者,以及资源使用者等诸多利益相关主体。该研究涉及到的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是由水利部和行业教育联盟内院校共同投资,由联盟内院校承担或委托制作并提供服务平台,由联盟内师生制作完成后在服务平台,供行业职工学习之用。因此,在该研究中可将上述利益主体具体化为联盟内院校、联盟内师生和联盟外相关者。

由于这些数字学习资源的来源和授权使用方式不尽相同,下面将根据资源的不同种类和性质,分别研究讨论它们的知识产权归属、授权许可、使用方式以及保护等几个问题。

3.1 产权归属研究

可按资源的构建模式分为独建资源与共建资源,独建资源是指由联盟内某一院校的职能部门作为资源建设的主要承担者,成立资源建设小组,组织校内各相关院系参与该资源的建设。共建资源是指以某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依托,选择联盟内此学科杰出的院校作为牵头单位,多所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共建资源。两类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都涉及到诸多利益相关主体。

独建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享有所制作资源的所有知识产权,并享有将之用于远程继续教育的权利。

(2)授课师生享有资源的署名权、并依法就其讲授的作品享有权利,即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获得报酬的权利。

(3)授课师生有权在其个人网站、博客中提供该学习资源的简介或指向服务平台中该学习资源网址的链接,但不得以盈利性目的使用该学习资源。

共建资源知识产权的归属在授课者享有的权利方面是相同的,但在校方享有的权利上有所不同,可以规定如下:负责投资并承担制作的几所联盟内院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共同享有该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但任何一方不得私下以盈利性目的使用该资源。

3.2 授权许可研究

知识产权为私权[2],这就意味着,第一,权利人享有对其作品的专有权,除法律规定可以不经过许可的之外,任何人使用作品应当取得权利人的许可。第二,权利人可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作品是否被使用,选择使用者、使用方式、使用条件。使用者应当取得权利人的许可,与权利人订立合同。知识产权使用许可是纯市场化的安排,权利人和使用者能否达成许可使用协议,取决于交换各方的价值取向。

在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中,授权许可涉及到投资制作方(即联盟内院校)、授课者(联盟内师生)以及使用者(行业职工、联盟内和联盟外师生)三方的利益要求。对于独建学习资源,首先投资制作方要通过许可使用合同从授课者那里得到双方共同建设的数字资源的全部知识产权的授权许可;其次制作方再和使用者签订使用协议。对于共建学习资源,每个教育机构除了要和该单位授课者签订许可使用合同之外,当其要以盈利性等目的使用该学习资源时还需取得其他共建方的授权许可,并签订许可使用合同。

根据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的特色,该研究提出的解决思路是通过市场寻求授权许可的方式,在实际案例中可根据协议各方的具体意愿制定知识产权协议书,并依此为根据,对授权许可的使用关系、许可的权利和价格做出具体详细的各方满意的说明。

通过以上分析,该研究制定了以下两种授权许可方式。

(1)投资方将授课者授权许可使用的相关权利一次性买断,付酬标准可以由当事人约定,也可以按照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付酬标准支付报酬。

(2)在合同有效期内,投资方根据该学科学习资源一段时间内的点击使用量实时支付授课者授权许可使用相关权利的报酬。

3.3 使用方式研究

该研究中的数字学习资源,不论是独建资源还是共建资源,它们又都可以分为两类:即,公开资源和特色专有资源。对于公开资源,其不仅允许行业联盟内部各院校的师生无偿使用,同样允许联盟外行业职工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师生可以无偿使用。对于特色专有资源,其有偿使用的方式又根据独建和共建的构建模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1)独建资源中的特色专有资源有偿使用方式。

该资源的有偿使用方式可以根据使用者性质制定三个标准:该教育机构内部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联盟内其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和联盟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详细的使用条款协议由投资制作方另行制定,由服务平台管理者具体实施。所得收益由投资制作方按照机构内部各院系部门所做出的贡献按比例进行分配,并需要拿出一定的收益作为授课者的奖励,以此来调动师生的主动参与性,保证行业内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学习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共建资源中的特色专有资源有偿使用方式。

该种资源有偿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两个标准:联盟内各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和联盟外教育机构师生有偿使用标准。详细的使用条款协议由参与建设该学习资源的所有投资制作方共同制定,由服务平台管理者具体实施,根据每个投资制作方的贡献比例签订相关的收益分配协议书,按协议书进行收益分配。同样,每个机构也要拿出一定的收益作为该机构授课者的奖励。

3.4 产权保护研究

数字学习资源可以无损地任意复制和传播,这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无偿下载、任意复制和随意传播也使数字学习资源所有者的知识产权受到了损害,因此,对于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不仅需要从法律角度进行保护,同时也需要从技术手段上进行保护。

(1)法律保护措施:在使用该资源之前,权利人与使用者明确使用条款,使用者享有的权利以及需要遵守的各类事项,使用协议中还应包括侵权处理方式和违约责任,用法律手段来约束使用者,尽量避免侵权的发生。

(2)技术手段保护:现在用来保护数字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而被广泛使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应用数字水印技术[3],针对特色专有资源该研究主要分析采用了双水印保护措施。基本原理是通过在原始资源中嵌入可见水印信息和不可见水印信息来达到知识保护的目的。当用户非法对资源进行拷贝传输时,资源的权利人就可以追踪资源作品的不可见水印信息,从而证实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综上,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的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应促进资源的共建互享和可持续发展,具体体现为:共建机构享有优先使用参与建设形成的各类学习资源的权利;创作者按许可协议等相关规定依法享有劳动报酬和授权许可报酬;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各项权益均通过协议约定;使用者遵守学习资源开发单位制定的使用条款;依据法律的同时采用技术手段维护资源的知识产权。

4 结语

该研究结合水利行业继续教育特色,探讨了数字学习资源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研究结果主要包含:不同类型学习资源的知识产权归属、授权许可方式、使用方式和保护措施。同时在实际案例中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知识产权协议等相关文件。

参考文献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4

为了落实中央的部署和省委的要求,我省从20*年初启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到20*年底圆满完成了试点任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在省领导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省直各部门发挥自身优势,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参与,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结合河南实际,成功探索出了“电信宽带网络+机顶盒+电视机”的技术模式和“政府+公司”的建设模式,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中组部、全国远程办的充分肯定,为全国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创造了经验、提供了借鉴。两年试点工作结束之后,在站点建设即将基本完成的前提下,要及时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转移到管好、学好、用好上,尤其要在整合各类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作用上下功夫,力争创造出新的经验。今天召开这个会议的目的,就是研究部署教学资源整合工作。下面,按照全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会议贺国强部长和全省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会议陈全国副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刚才同志们的发言,我就充分发挥省直有关部门的作用,齐心协力抓好教学资源整合工作,谈点想法和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深化认识

要确保现代远程教育取得实效,首先必须解决好“有内容学”的问题。从目前情况看,经过两年的努力,我省教学资源建设虽然有了一定基础,但仍存在着教材总量偏少、教学内容老化、资源门类单一、更新不够及时等问题,尤其是符合当前农村实际、贴近党员干部和群众实际需求的教材还比较匮乏,影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要通过多方努力,逐步改变这一现状,尤其要把各有关部门“想让农民群众知道的”和“农民群众想知道的”内容及时放到平台上,保证让农民群众随时看到新鲜的、管用的内容,以增强远程教育实效,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常看常新、常得实惠。对此,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深刻认识教学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整合教学资源是落实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

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今年“五一”期间,总书记专程来河南视察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河南工作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省委对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并制定了《关于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决定》的各项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是全省工作的中心。扎实做好教学资源整合工作,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就能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决定》的各项部署真正落实到农村基层,转化为党员、干部、群众的具体行动。

(二)整合教学资源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的重要举措。河南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尤为重大,任务十分艰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人才、需要信息、需要技术、需要资金。整合利用各部门教学资源,把相关的政策、知识、技术、信息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形成各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就会有力地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整合教学资源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就能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就能把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科技、先进的方法及时传授给广大党员干部,使其真正成为执行政策的明白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社会稳定的维护人、文明新风的倡导人,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四)整合教学资源是省直部门转变作风,服务基层、服务农民群众的重要举措。整合各部门教学资源、推进现代远程教育,为省直部门服务基层、服务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新的载体,为省直部门转变作风、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发挥省直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舞台。从这个角度上讲,做好教学资源整合工作,既是各部门的份内之事、应尽之责,也是推动部门工作、支持各部门帮助基层办实事、解难题的有效措施。

(五)整合教学资源是各有关部门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的重要举措。省文化厅、农业厅、农科院、畜牧局、团省委、网通公司等部门的实践证明,遍布广大农村的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不仅可以成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培训点,而且可以成为部门业务工作在农村的重要支撑点。整合各部门教学资源,共同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充分发挥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等优势,是部门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的需要,也是避免重复投资、资源浪费和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要求。

二、明确责任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是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央和省委的明确要求。在4月1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等中央领导同志指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整合资源,务求实效,切实发挥好(现代远程教育)作用。”在4月28日召开的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会议上,贺国强同志指出:“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系统、各部门现有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管理队伍、师资力量、站点场所、技术和资金等,做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切实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在不久前我省召开的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会上,省委副书记陈全国同志也对整合资源、推进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着力构建“远程搭台、部门唱戏、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必须明确各有关方面的责任,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联动、齐抓共管。

责任。省直有关部门在资源整合中承担具体实施职责,要在省领导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好各自的职能作用。一是结合自身职能,建立教学资源库。要根据部门业务工作的特点,结合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需要,对部门现有教学课件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类,并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好已有的技术、服务、市场资源和服务手段,建立具有一定规模、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的教学资源库;要根据全省工作大局和部门工作的需要,定期对资源库课件进行充实和更新,不断增大资源库容量,保证教学资源的时效性。二是按照省领导协调小组要求,完成教学资源整合任务。要依据省远程办下达的教学资源整合计划,认真组织资源选题,并按时完成审定选题的制作任务;要加强对课件制作的审核把关,保证报送课件在政治安全、知识产权和技术规范性等方面符合有关规定。三是根据教学资源整合的需要,组建课件开发队伍。要发挥部门现有人才优势,整合各方力量,组建一支能够有效满足教学资源开发需要的专业队伍,并加强培训和管理,为教学资源开发整合提供人才支撑;要依托部门培训中心、科研院所、职业学校等,建立集人才、科研和课件开发为一体的教学资源开发体系,并在制作技术方面与广电等部门密切协作,形成教学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四是围绕党的工作大局和农民群众的需求,提高课件制作水平。要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新精神、农民群众的新需求,及时开发相关课件,保证让党员干部和群众看到新鲜的、迫切需要的、实际实用的新政策、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新方法;要结合自身职能和工作特点,把部门需要与农民需求结合起来,从部门需要出发科学规划,从农民需求着眼开发教材,保证把“想让农民知道的”和“农民想知道的”教学内容全部提供出去,不断提高教学资源开发水平。

(二)明确省委组织部(省远程办)的责任。组织部(远程办)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承担牵头抓总和组织实施的职责,要认真履行职能,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共同推进资源整合。一是统筹规划。要坚持在省委和省领导协调小组的领导下,统筹谋划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全局,及时提出教学资源整合建议。二是分解任务。要按照省领导协调小组的部署,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制定教学资源整合方案,提出教学资源整合任务;要对部门报送的教学课件质量和政治安全把关审核,确保达到规定要求。三是督查考评。要定期对部门教学资源整合和课件制作情况进行督查,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平衡发展;要加强调研指导,强化工作交流,不断提高部门资源整合工作水平;要建立部门资源整合工作考评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四是协调服务。要健全沟通联络机制,及时搜集整理部门对资源整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研究制定改进措施;要强化组织协调,与部门共同研究解决资源整合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搞好服务,努力为部门整合资源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条件。

三、抓好落实

加强教学资源整合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保证此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成效,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一)要靠部门的重视抓好落实。各部门要把教学资源整合工作作为一项经常性任务和本部门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纳入本部门、本系统党的建设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落实;要结合部门实际,研究制定资源整合《工作计划》和《实施意见》,明确分管领导、明确责任处室和依托单位、明确责任人。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经常听取汇报,研究解决问题。要加强对下级部门和单位资源整合工作的指导,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

(二)要靠激励约束机制抓好落实。要着眼于保证资源整合任务完成,鼓

励多出产品、多出精品,探索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要对教学资源实行实名制管理,在平台栏目目录和每部教学课件的片头(片尾)均署明节目制作(提供)单位名称及监制人、制片人等(原则上部门主要领导同志为监制人);并定期开展优质教学课件、优秀制片人和监制人评比活动,以激发和调动工作积极性。要建立专家评审与群众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机制,借鉴电视台的节目评选机制,实施教学资源评估;定期在播出平台和辅助教学网站开展满意度测评,探索群众评价部门教学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整合资源工作情况列入对部门及有关责任人年度考核和实绩评价的重要内容,依据与部门签订的《共建共享协议书》,研究制定考评办法,保证资源整合落到实处。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5

一、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土壤肥料学是我校园林、园艺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及应用性,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之前必修的一门先导性课程。目前,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需要,故土壤肥料学教学资源上网符合课程发展趋势。

土壤肥料学教学资源上网,方便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资源上网也方便了本地从事农业工作人员自学,并通过与学校教师在线交流,促使教师了解驻马店地区农业生产现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土壤、施肥等问题,并组织学生到农田中实地调查、取样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学以致用,补充丰富了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彰显出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

我校办学目标是“开放式、国际化、地方性、应用型”,努力培养和造就“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响应学校办学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够自主地学习、复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其是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教学网络开发非常必要。

二、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内容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资源上网提供了便利条件,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使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得以延伸,实现网络资源有效辅助课堂教学。

课程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复制及延伸,因此,首先要提供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相关内容,包括课程信息、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电子课件、习题、模拟试卷和往年的考试题等。其中,课程信息主要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目标和涉及的内容,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个初步认识并以自身的条件制订学习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课程理论教学的重点,必须完整清晰地体现在网络课堂中,作为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核心内容;习题、模拟试卷和往年的考试题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复习与检测。其次,课程网络资源还要提供一些与土壤肥料学课程相关的一些开放性实验、实践,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实践(实验)的类型和项目,结合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指导教师的建议,设计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践(实验)。最后,上传学生进行实践(实验)后整理的科研文章及图片,以供师生有效交流,促使学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步骤

土壤肥料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制定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网络教学资源内容分模块进行组织、编写、上传材料。该建设阶段包括六个方面:

1.首先,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学生对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模块的设置、教学内容、实践(实验)教学、网上交流等方面的要求及建议;第二,从网上学习同类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借鉴其先进经验;第三,研究国内与土壤肥料学课程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及所需人才的要求条件,并与本地农业专家座谈听取他们对网络资源如何与行业接轨,如何能体现出应用型教学的本质等建议,对土壤肥料学网络资源建设内容、标准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使网络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师、学习者、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共同需要。

2.教学团队的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讨论网络教学资源的模块设置,每一模块的内容及要求、每位教师所要完成的内容、网络维护、管理、教学内容的更新等进行讨论,制定该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详细计划。

3.根据设置的模块分层次、分步骤上传网络教学资源内容。

4.组织学生对上传的教学网络资源内容进行学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5.邀请校内外农业专家、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对本课程网络资源内容进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使网络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和社会。

6.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宣传及推广,使企业、社会相关人员、学生参与进去,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在线交流为使用者、管理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使用者从网络教学资源中获取知识,管理者能够不断从交流中了解网络教学资源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加以完善。

第二阶段是该课程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应组织主讲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并上网;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要相互检查教案、相互听课,对每位教师上课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建议,使教学团队中的每位教师教学质量都有较大的进步,接着组织教师对自己主讲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录像、修改、整理并上网,接受学生、专家对讲课的质量进行监督及评价。

第三个阶段是把土壤肥料学课程中一些涉及化学反应等的难点以动画形式进行演示,辅助教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组织教师把所讲内容中要做动画的部分内容进行汇总,并聘请动画专业的老师讲授并协助动画制作,把土壤发生演变的过程、有机质的矿化与腐殖化过程、胶体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置换过程、植物吸收并运输养分的过程、不同植物不同缺素症状等制作成动画,辅助学生对这些难点的学习及理解。

第四阶段是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应经常召开会议,畅谈教学方式、手段上的创新、发现,课堂上对教学环境的有效把握及调控,课堂中一些突发事情的控制及处理。把这些交流心得写出来并进行整理成为教改论文进行发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勇于发现、创新及积极申报校级、省级的教改项目,为申请精品课程做准备。

四、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网络资源平台建设是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每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第一,教师队伍模块,主要介绍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的教学与技术专长、教学情况、技术服务。教学与技术专长主要介绍教师研究方向;教学情况主要包括主讲课程、所承担的实践教学、教学研究论文情况;技术服务主要包括教师在本地为从事农业生产人员授课情况及所承担的课题和获得的科研奖励。通过这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及其他人员对该课程教师队伍有所了解,使教师接受社会监督、评价的重要窗口,也是外界对教师教学能力、技术服务能力的了解,有利于教师利用技术专长服务于地方经济。

第二,课程建设模块,主要包括本课程的介绍、教材建设的过程、教学改革获奖情况。通过这些方面的介绍使学习者对本课程建设过程、发展情况及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教学改革等获得的成效有所了解。

第三,工学结合模块,主要包括校企结合、实训基地、制度规范、实训成果。校企结合主要向外界展示与本课程相关企业、单位联盟及学生实习实训情况。使更多企业对我校学生能正确认识,有利于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同时也为新的联盟企业合作创造条件,为学生今后就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实践教学模块,把实践(实验)的教案、大纲、指导、实验项目上网,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实践(实验)进行预习、了解所要上实践(实验)的内容、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有利于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第五,在线教学模块,包括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试题库、试卷模拟、往年试题及参考答案。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方便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来进行预习、学习、复习该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心得可在网上交流平台中进行分享。试题库、试卷模拟、往年试题及参考答案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掌握程度,有利于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复习。学生通过在线教学模块的学习,使其能够做到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全面了解、整体把握。

第六,在线交流模块,包括学习心得、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及科研动态等。网上交流主要为学生、其他使用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教师较能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能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科研动态主要向外界展示教学团队及学生课题申报、结项、情况。

五、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网络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辅助课堂教学为目标,故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校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还不太完善、不系统化、还缺乏一些具有创新性模块,并且各模块中的内容有待完善、网页制作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及学生科研动态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在线交流平台教师不能及时回答学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学习、实践、科研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对负责管理各教学资源模块的教师建立考核制度,定期检查各模块的更新情况,尤其是在线交流平台;再者,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团队要经常召开会议,探讨各模块内容的建设及创新;第三,教师应结合本地农业、土壤、肥料施用的现状、土壤与植物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一些创新性实验(实践)让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室自主完成研究,并及时上传学生科研动态,促使学生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保荣.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及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31):52-53.

[2]向守兵.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初探[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8.

[3]谭玮.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12(31):92-96.

[4]盛正发.问题与反思: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6):62-65.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6

(二)目标任务。强化学区管理多元教育效能,拓宽资源共享领域和内容,实现学区内校际各种资源的常态共享,缩小校际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加强学区管理机制建设,实现学区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形成学区管理特色,促进学区内不同学校共同发展、特色发展。

二、实施原则

(三)传承创新原则。立足现状,积极探索,在继承学区工作理念、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实践,深入推进,在传承中开拓,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不断提高学区管理实施水平。

(四)合作共享原则。强化学区内学校合作交流,发挥各自办学优势,在学区基地校的带动下,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五)个性发展原则。把实施学区管理与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结合起来,注重先进校园文化在学区的培植和发展,推动成员学校充分挖掘自身文化底蕴,形成各具特色的学区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校园文化。

三、主要工作

(六)实施管理资源共享,促进管理水平提升。按照学校类别组建联合体,对原有学区进行调整,重新划分六大学区。构建学区统一管理机制,有效协调,坚持民主决策,不断增强执行力。学区管理要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制定学区发展规划、统一建立学区管理制度、统一组织教师研修活动、统一开展教学工作评估和教育质量检测。加强校际交流和学习,共享先进管理理念、科学管理制度、高效机构设置、优秀管理办法等优质资源。不断拓宽学区统一协调管理的领域,创新学区管理的思路、方法和运行模式。

(七)实施教师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依据我局《关于加强中小学校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组建学区联合教研组,建立学区教师研修制度,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常态研修活动,提升学区教师研修整体质量。发挥优质教师资源的带动辐射作用,采取名师带徒、名师送教、开放课堂、专题培训、教学成果展示等不同方式,发挥名师作用,促进学区内名师资源的有效共享。

(八)实施课程资源共享,促进课程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包括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所有课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包含具有特色的教案、图书、课件、校园网资源、题库等。建立学区信息化课程资源平台,将优质课程资源通过资源平台在学区学校进行共享,统筹推进校际课程资源的开放利用,协调组织校际课程同步实施,协调开展各种体育、艺术活动。

(九)实施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加强学校网络设施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新的育人方式和研修模式,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探索实施“专递课堂”,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推送优质教育资源等形式,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探索实施“名师课堂”,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形成网络环境下研修活动的新常态;探索实施“名校网络课堂”,以学区基地校为主体,通过网络课程等形式,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学区内共享,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十)实施特色优势发展,促进教育品牌形成。学区化管理不是同质化发展,每所学校必须发挥不同优势,彰显各自特色。每所学校要关注办学理念,突出文化底蕴,挖掘学校内在潜力,体现在学区管理体制下的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形成独特成果,形成各自不同的学校品牌。建立学区“1+x”办学成果展示机制,基地校统筹规划,积极搭建学区内各校办学成果展示平台,以一个主题为中心,以多种形式和内容为载体,秉承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原则,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集中办学成果展示活动。

四、完善制度

(十一)建立学区校长联席会议制度。校长联席会议为学区管理的组织领导机构,校长联席会议由学区内学校校长和责任督学、教研员、培训教师联系人组成。设立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即学区长一名,学区长由学区基地校校长担任。

学区长主要职责:组织召开校长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学区教育教学问题,统筹安排学区教育教学活动;积极推进学区内学校课程资源、师资及教育教学活动共享;指导学区内各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定期向教育行政部门汇报学区管理工作情况。

校长联席会议主要任务是协调学区内教育教学工作,共同探讨如何促进教育质量提高。根据行政部门、业务部门工作要求,制定学区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工作计划和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开展学区内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区管理的有机统一,切实做到学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十二)建立学区管理专家组集团化工作制度。专家组具体负责落实校长联席会议制定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专家组由学区内各校教学副校长和教导主任组成。设立专家组组长一名,由基地校教学副校长担任。

(十三)建立责任督学、教研员、培训教师联系学区制度。每个学区由教育局指派责任督学、教研员和培训教师为联系人,落实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工作安排部署。

五、保障措施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学区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县学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学区管理工作。根据需要及时例会,研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进行总结和宣传,扎实推进学区管理工作。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7

开放大学;教育资源;维基百科;云计算;大规模协作

互联网的日益发达,使新的信息传递方式大量涌现,个体学习行为模式产生巨大变化,对密切联系社会的成人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资源整合方式和教学传导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从新兴个体和组织的行为模式中汲取参考范式是可行的改进方法之一,维基百科的资源吸纳模式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规模开放协作范式。

一、维基百科的资源吸纳模式

维基百科(Wikipedia)的创立旨在为全人类提供可用的百科全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维基百科以涵盖285种语言和超过3000万篇条目文章的巨无霸体量成为全球最大的百科全书和全球网络排名第五的网站。全球每月有4.5亿人次使用维基百科,页面浏览以10亿计,满足了全球用户对知识的动态检索需求。

(一)维基百科与传统百科全书资源吸纳模式的区别

传统百科全书依靠各行业专家编写内容、同行评议、层层审核后编撰出版。其内容资源的获取依赖于政府或相关公益组织为专家团支付高额薪水,以交换专家团的智力劳动成果。这个过程耗费人力、物力巨大,且编撰时间长达数年,其特征体现为权威性和单向传播性。与传统百科全书编撰方式不同,维基百科采取开放的精神,依赖于大规模协作运行模式,允许并鼓励全球公众自愿编写。不分年龄,不论背景,只要愿意为维基百科全书做出贡献的人,都统称为“维基人”。维基百科的体系架构中没有“权威部门”存在,维基人编写完成的条目不需要经过任何审批就可以被公之于众。维基的开放性大大超过传统百科全书封闭编纂模式所能聚集的内容量,其特征表现为去权威性和互动性。

(二)维基百科的大规模协作资源吸纳模式

1.维基百科依靠基本理念指引公众参与大规模协作来支持系统运转

这个理念主要包括五项内容:第一,百科全书是力求准确记录人类现有知识的工具书,不是发表个人见解或讨论问题的地方;第二,百科全书需采用中立观点,尽量引用可供查证的资料,对存在争议的条目,要平等展现各方观点;第三,维基百科的版权开放,收录的条目内容不归属于创建者、编辑者或者是维基媒体基金会,而是自由、免费提供给全球人使用,而创建者和编辑者不可向维基百科提交未经授权的有版权的作品;第四,维基人秉承相互尊重的态度,在假定其他维基人是善意的前提下,避免因观点不同而导致“编辑战”;第五,除基本理念外,维基百科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只要用户行为与基本理念的内在精神相违背便可能遭到维基社区的谴责。另外,维基百科鼓励编辑者勇敢增加、编辑、修改条目,不要过度担心在编辑条目上犯错。

2.维基百科通过维基社区组织结构来管理维基撰写者

维基社区是维基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一般来说,维基人按活跃程度分为三类:注册用户、活跃用户和管理员。管理员是拥有较高系统授权的维基人。凡是活跃地在维基百科上做贡献,为维基社群成员所熟知并信任的用户,都有可能经过维基社区投票推选为管理员。管理员需要肩负引导社区发展,监视词条内容变更,恢复明显的词条破坏等职责。不同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由不同维基社区人员进行维护。在这些社区里,不论是活跃用户还是管理员,均不是维基百科付薪员工(但不排除部分影响力大的管理员,被维基百科招募为员工)。目前,全球各语种维基百科共有77000活跃用户为维基百科做贡献。其中,仅中文维基百科就有注册用员165.4万人,活跃用户7030人,管理员84人。

3.维基百科依靠开放性及动态性来保障词条质量

修订传统百科全书中的条目错误花费时间较长,需要经过专家修订、审核、新版发行才可以得到更正。而维基百科是开放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错误可以随时修订、。不同语言版本的维基百科会对某些敏感词条采取不同“保护”政策,以约束破坏行为。

4.维基百科依靠云平台辐射全球

维基百科在世界各地拥有354部服务器,共同组成了全球平台的后端软硬件配置,并以wiki系统供全球用户共同操作使用,具有云服务的基本功能,能够实现全球信息辐射。

二、云计算环境下大规模协作建设教育资源的条件

(一)协作与开放模式已成为时代潮流

一方面,在过去的五年中,全球文化教育产业涌现出大量协作开发和共享资源的标志性事件。2009年7月,UNESCO会上,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院校承诺分享部分教育资源。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引领了开放课件运动。在其带动下,全球多所高校都逐步参与到开放课件运动中。2010年3月,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已通过“中国开放数字化学习资源联盟”整合各类数字化课程超过2.5万门,并向社会公众开放。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媒介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不少个人爱好者及社会公益力量在各大网站平台上传视频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从家庭主妇在家用手机简易录制的自制冰淇淋过程视频到各种民间翻译爱好者自发引入的国外开源教育片,不胜枚举。其中,不少资源获得很高点击率,传播范围极广。

(二)知识共享协议日臻完善

“开放”与“共享”并不等于无条件地免费使用,也不代表资源制作者完全放弃著作权,而是遵循一系列知识共享协议条件下的开放与共享。20世纪90年代,以自由开源软件为代表的群体在知识共享协议上做出了巨大贡献,GPL、LGPL、BSD等一系列协议的出台为自由开源软件开发及大规模协作奠定了基础。目前,这类协议进一步扩展到其他领域,设定了资源获取方式以及在资源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法律、技术方面的技术限制。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共享协议也从中汲取充足养分,让使用者在一定的知识产权共享协议框架内,使用符合条件的、存在于公共领域内的教育资源。这些框架协议,既保护了资源创造者的知识产权,又鼓励尽量减少对资源使用者获取资源设置障碍。

(三)全国性体系使协作过程更具可控性

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开放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按照“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模式运行,目前,已有1所中央电大和44所省级电大、945所地市级电大分校(工作站)、1842个县级电大工作站。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协作模式可以先从体系内部开始,使协作扩展过程具有可控性。另外,围绕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全面开展,资源学习中心在电大体系内举办了一系列培训,帮助一线教师了解各种先进理念及掌握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工具,累计培训人数超过4000人,为电大体系内的教师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云计算环境能承载大规模协作

云计算通过提供动态、易扩展的虚拟化资源,以按需提供的方式共享软硬件及信息资源。随着云计算在全球信息领域的广泛应用,技术已趋成熟。目前,国家开放大学的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已建构超过50TB的容量资源平台及应用系统,用于支持百万级用户量的全社会开放教育资源应用服务。因此,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已具备构建SaaS模式的云计算软硬件资源。在这种服务模式中,用户能够访问服务软件及数据;服务提供者则维护基础设施及平台以维持系统服务正常运作。

三、基于大规模协作视角的开放大学教育资源吸纳模式

如果说传统的电大教学体系具有传统百科全书一样的权威性和单向传播性,那么新的国家开放大学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维基百科的去权威性和互动性内容资源吸纳模式,以形成对现有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

(一)基本理念

实践过程中需要用一套基本理念解决大规模协作过程中产生的纷争。这些理念包括:新的资源建设模式并不是否定原有权威式资源建构模式,而是一种有益补充;新的资源建构模式追求知识交流与传播,不拘泥知识类别;资源的版权归属应根据提供者选定的资源共享协议要求而定,资源提供者不可向平台提交存在版权问题的作品;秉承相互尊重的态度,假定其他资源提供者是善意的前提下,避免因观点不同而导致口水战;当资源提供者的行为有违道德风尚、公序良俗时,应遭到社区谴责并删除相应资源,但鼓励资源提供者勇敢提供资源,不要过度担心犯错。

(二)基本路线

整个模式可以分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

首先,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完善云平台,提供开放应用,使用户可以自由上传资源或使用资源。其次,以电大系统内部力量作为突破口,鼓励有意愿的地方电大师资力量在平台逐渐集聚社区力量,形成社区组织与文化,让活跃用户在社区中通过推举投票的方式晋升为管理员。最后,选择或建立几种通用知识共享协议,包括纯开放协议和部分版权保留协议。部分版权保留协议还可分为无酬金类版权保留协议和有酬金类版权保留协议,并对后者建立有偿资源收费模式及分配模式。贡献资源的师资可以自由选择使用哪种知识共享协议来分享资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量不同参与者的参与目的。除酬金回报外,更可能是兴趣、交流、声望等。所以,会有对不同知识共享协议的需求。例如,希望获得声望的资源贡献者更倾向于选择纯开放协议,以期资源可以最大程度地传播;而需要以资源换取物质报酬的资源贡献者更倾向于选择有版权保留且有酬金类的协议,由平台机制向使用者收费,再按比例拨付资源贡献者。

2.第二阶段

当电大系统所建立的大规模协作已运作纯熟,形成大批社区管理员和活跃用户后,再向公众开放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这个已经成熟的运作机制中。

(三)资源吸纳源分析

资源建设的重点是内容资源的吸纳源,也就是内容资源的提供者和管理者。目前,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资源建设模式是由总中心及分中心的软硬件资源搭建云平台,并同时贡献内容资源。总中心是内容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其资源内容主要来自原电大系统视频课件、自制课件、合作重点大学师资力量等。分中心按总中心要求,通过调动其所属电大师资力量,建设符合数量及质量要求的内容资源。这种旧有模式仅仅发挥了总中心和62个分中心所属地方电大的师资力量。如果换种思路,按维基模式建立资源中心,软硬件架构仍按原来模式由总中心和分中心一起架构云平台,但在内容资源上按专业划分成不同社区,与维基百科不同语言版本的维基社区一样。这样一来,每个社区中,由管理员、活跃用户进行管理,所有注册用户都可以为社区贡献资源。在这种模式下,平台调动资源的力量显著增强。从现有62个电大分中心发展为数千所各级电大分校、工作站的合力。同时,这种模式可以形成分校间的横向教学交流,有利于激发更好的教学资源作品产生。

(四)质量管理

传统教学资源是一种封闭的、单向传递的、阶段性的发展,任何知识的错误必须等待专家重新修订、发行新版本资源才能得到解决。修订历程漫长,并伴随着知识老化现象。因此,传统模式教育资源的获取来源相对单一,质量虽然都可以达到中上水准,但难以看到精品。而大规模协作的、维基社区形态的资源提供方式,依照开放性、动态性、互动性模式不断发展,任何错误都可以随时修订。在这种自由开放的模式中,资源质量相对参差不齐,但通过社区管理员推荐以及用户评论、评分、点击率等反馈方式,会将使用者的注意力逐步推向优质教育资源。劣质资源和老化资源将在用户自发选择的优胜劣汰中逐渐消失匿迹,由此形成一套通过受众反向筛选而构建的质量控制系统。

作者:杨晶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4):5-10.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8

一、情境创设(多媒体出示我国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缺乏的资料)

师:从上面的资料中,你得到了一些什么信息?生:我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生:我们的资源日益减少。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办?生:我们可以向大家提出建议。师:是的,我们可以提建议,但是我们首先得学会写建议书。什么是建议书呢?多媒体出示(建议书概念)。

二:技法指导

1格式正确

师:我们写建议书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格式(多媒体出示教师根据我校大门口卫生写的建议书)。师:请大家读这篇建议书,①指出本篇建议书的格式。②作者是针对什么现象来写的建议书?③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④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明确建议书的格式及建议书应包括的内容和必须说清的问题,先说清楚周围生活中存在的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再分析产生这方面问题的原因,然后提出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建设性意见,使有关部门或个人对存在问题有清楚地认识和了解。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师:我们写建议书就是为了别人能采纳我们的意见、建议,但是怎样写才能使别人容易接受呢?下面四人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生:我们要摆事实讲道理。师:不错,我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生:我想所提意见和建议应当比较准确、比较合理,并且要掌握一定的分寸。生:提出的建议不要什么都讲,要有针对性,要有主题。生:建议书的语气既要热情,也要诚恳。生:……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简短总结,并用媒体出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应做到的要求。(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建议要准确、合理。3、建议要有主题,内容要具体、清楚、实在。4、建议书的语气既要热情,也要诚恳。要掌握一定的分寸。最好在建议书末尾处要表示自己谦逊的态度。5、语言准确、精练。)技法指导中还再次用范文指导学生明确写作中可用举例、数字说明等方法让建议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指导写法后,教师还引导学生交流生活中存在的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学生根据自己的交流学写建议书。

教学随感在《学写建议书》的教学中贯彻大语文的育人思想,同时最大限度地将生活资源转化为我们的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实引入,以情动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交际情景的创设,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自觉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案例点评本堂作文课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和想象,使学生实现自我表现并从中得到肯定和表扬。在课堂上,学生没有拘束,放飞思维,畅所欲言,写作成为内心情感渴望表达的迫切需要,成为一种能够体验成功乐趣的享受。

(1)教师提前写好建议书,指导学生归纳学习建议书的格式和内容,而且所写建议书又是跟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此法不是单一讲解这次习作的形式和规则,而是从抓具体内容的写作入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9

学生对网络教育资源的了解及对技术培训的态度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对网络教育资源有基本的了解,并集中在网络课程、数字化图书馆这两类资源上,对教学素材库、在线课程等资源了解的较少。学生使用网络教育资源的技巧影响了使用的效果,有69%的学生认为一定的网络教育资源使用技巧培训是有必要的。

学生对校园网教育资源满意度评价

学生是校园网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学生的满意程度是校园网络资源建设质量高低的一个衡量标准。结果显示,51%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资源能满足学习的需要,21%的学生认为资源比较陈旧,对学习的帮助不大,9%的学生认为网络教学资源对学习没有帮助。可见,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有待提高。

促进校园网教育资源利用的建议

1加大校园网建设的投入

通过对网络建设资源小组成员的访谈,了解到我校的校园网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校园网网速慢的问题,这个问题严重影响校园网教育资源的利用。另外,软硬件系统各自独立,导致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的利用率低下。为了达到提高校园网教育资源使用的目的,建议学校建设云校园网。云校园网的使用,可以使软硬件系统高度集中,从而解决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的利用率低下问题。云校园网的建设可以解决烟囱林立、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信息资源的相互链接和共享。云校园网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查询所需要的信息,从而改善网络教育资源使用的现状,使网络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提高信息化教育的水平。

2增加资源数量,提高资源质量

关于“不使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原因”一项调查中,29%的同学表示现有校内的资源不够丰富,存在信息冗余。这表示,网络教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供学习的资源既要有深度,又要有助于学习者快速选择合适的资源和把握要点地进行学习。

调查显示,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学生的筛选能力有限,这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另外,我校的网络课程建设合格率低,课程质量良莠不齐,课程建设没有延续性,缺乏与学生互动环节的开发,使网络课程的互动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高校教师是网络资源建设的中坚力量。目前,高校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还不足以进行网络资源的开发,使得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经验积累的优秀资源很难进行网络化。

因此,要加强对教师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引入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转变教师观念,尽快适应网络教学要求,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开发出高质量的网络教学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提高网络教育资源使用频率。

3加强对学生的培训与指导

有关部门要经常组织活动,增强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的认识,使他们更全面地了解网络教学资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数字图书馆和网络课程上,这样才能激发他们使用网络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加强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检索技能技巧的培训,让学生能快速的查找到所需要的资源,减少对冗余信息的筛选,激发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运用网络的能力,从而大大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网络教育资源与传统的纸质教育资源存在差别。有些学生由于自我监控能力不足,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适当的学习辅导对网络学习是有必要的,可以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10

课程审议(curriculum deliberation),是施瓦布(Joseph J. Schwab)在1969年首次阐述的一个实践课程理论术语,后经里德(W. A. Reid)和韦斯特伯里(I. Westbury)等进一步解释与补充说明。纵观世界课程的发展,课程事业的复兴和创新,应该在总体上从理论追求转向实践(the practical)、准实践(quasi practical)和折宜(eclectic)这3种运作方式。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做出恰当的、一致的课程变革决定并且采取相应策略的过程。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审议理论发展速度很快,最终成为课程设计和开发实践中普遍使用的决策方式。国外比较成熟的课程审议模式主要有3种:里德设计的课程审议,围绕学生成长和教育实践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展开,由收集问题、收集数据、寻求解决方案、制定决议4个步骤组成;汉金斯(Francis P. Hunkins)提出对话式课程编制的模式,有自由交流、聚集兴趣、形成问题或课程焦点、给问题或课程焦点排序、为焦点组织背景5个步骤;此外,诺伊(Didier Noye)提出课程审议的六阶段说:公众共享、聚焦于一致的意见和不一致的意见、解释立场、关注立场的转变、协商共识、采用决议。

课程审议业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一种共识,是新课程改革及其课程设计中很有特色的研究方式。在学校层面,课程审议作为一种教师研究方式,广泛地应用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设计研究。国内学者虞永平在课程审议研究领域有比较深入的有效探索,对幼儿园课程审议的意义、内涵、作用、类型和模式,提出了本土性的理性诠释,对于学前教育课程的品质发展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

一、吴文化氤氲中的泰伯幼儿园

无锡市泰伯实验幼儿园,是一所名闻遐迩的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地处吴文化的核心发祥地,坐落在鸿山南麓,伯渎之阳,因纪念殷商末泰伯奔梅里、开辟江南而得名。跨入21世纪以来,该园积极践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发掘乡土教育资源,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抓手,长期致力于吴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十一五”期间,该园圆满完成了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吴文化传承视野中的园所文化建设研究》,成果丰赡且多样,专著《中国吴文化特色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出版发行,在吴文化教育和园本课程开发领域专业影响非常大。此后,他们再次申报《吴文化园本课程审议及其序列化研究》,又成功立项为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泰伯幼儿园长期致力于对前期的吴文化实践活动进行课程审议,全面提升了幼儿园特色教育的儿童性、创意性、拓展性和有效性。

课程具有传承文化的使命,同时也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渠道。吴文化园本课程是泰伯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品牌。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聚焦江南吴地(特别是鸿山街道)乡土地域文化,以幼儿园教师为开发主体,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根据幼儿成长的需要和吴文化传承的需要所开发的活动课程。其内容荟萃乡土人文景观、历史遗存、民俗风情、民间艺术和童谣童戏等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学强调幼儿园教育多领域目标的有机整合,学习具有现场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流动性等实习场的特点。

二、泰伯幼儿园的课程审议实践

泰伯幼儿园坚守儿童立场,着力于幼儿吴文化的理解和学习,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方式,从个体的教学反思走向团队的课程审议,形成了专家引领、教师主体、家园互动和志愿者介入的异质而协商的审议人员结构,创新了“实践反思――共性问题――解决策略――资源共享――后审议”五环节审议流程,设计了园本审议、学期审议、年级审议、班次审议和班内审议5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审议形式。

吴文化园本课程审议类型主要有5种:①选择性审议:发挥对课程内容、资源、方法及策略等要素的选择功能的审议;②展开性审议:将课程开发的思路进一步展开的审议;③论证性审议:以课程设想、方案或计划的可行性或合理性为审议内容的审议;④判定性审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一种实践及其成效的价值判断为内容的审议;⑤形成性审议:以新的观念、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新的策略、新的资源的创新为目的的课程审议。

(一)吴文化课程资源的审议,进一步优化课程支持。

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说,“儿童与课程是教育历程的两极”,“儿童目前的程度或立足点及学科中的事实及真理”。泰伯幼儿园的课程审议,特别关注吴文化园本课程建设的3个基本特性:即童趣性、同步性和社会性。集聚社区和家长力量,对课程的基础――素材和人力资源,合作进行园级的“展开性审议”。

确定学习者需要,本质上就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体现学习者意志,这是一个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所谓童趣性,就是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吴文化学习应该适切幼儿的发展水平,领域目标的设置和整合要符合不同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内容和材料必须足以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参与兴趣,促进其心智健康成长。

同步性,是指在课程审议中,一是考虑吴文化教育资源的当代价值;二是考虑学习内容选择的与时俱进;三是在同一时间内考虑到同时存在的各种不同的事物,涉及处置参与课程编制的人员的种种不同行事议程的问题。

而社会性是指一定时间内课程开发主体与实施者(包括教育服务的志愿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课程审议小组会逐渐从分散的个体形成主题共同体,并逐渐建立起一套自身特有的讨论问题、表达意见以和认可不同观点的方式,这一点在小组区分适当与不适当行为时尤为明显。

泰伯幼儿园的吴文化园本课程肇始于上世纪末,当时当地经济以农业为主,鸿山遗址在发掘中但尚无博物馆建设计划,泰伯墓和庙还没有晋升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辖调整后,鸿山街道划归外向型创新经济为主体的国家高新技术园区。笔者发现,《教程》的出版对于幼儿园吴文化教育的规范化功不可没,然而当时的课程资源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有的甚至已经消失,如昔日的农忙景象、养牛场、养蚕人家等都已经进入记忆。

2013年暑假,泰伯幼儿园基于儿童立场,对情境的概念和基于本体的情境模型进行园本化的合理解释,对《教程》中所用的资源进行“论证性审议”。一方面系统性地考察和梳理哪些资源是可以继续利用实施?哪些资源是需要调整?哪些资源已经不复存在?在此基础上对园本课程的优化进行合理的删减与整理;另一方面,随着新型的吴文化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的不断创新发展,鸿山地区新建景观、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幼儿园异地重建造就了各种新的活动资源空间(如各个实习场性质的特色活动室),课题组拓展了许多富有时代性且为幼儿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进行了一次统整的筛选与补充。

泰伯幼儿园在课程审议中,侧重于参与审议的人员之间课程思想、教学观念的分享和协调,更加强调审议中个人和集体的转化。真正的问题解决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个体的作用,而是群体的作用。在“选择性审议”中,根据调整或增广的课程资源,发挥不同教师的特长优势,基于《吴文化园本课程审议及其序列化研究》课题平台,成立了以子课题研究为任务的专项课程审议共同体。

努力克服《教程》开发和实施中以教师为主体的倾向,从童趣的角度择取教育物质资源,各种特长类型的志愿者加入课程审议团队,丰富特色教育人力资源,以新课程活动不断激励主动学习的认知欲望。在《吴地童谣》课程中,经典的如《三月三》、《点点唔唔共共飞》和《落雨哉》,本园老师原创的《鹞子谣》、《鸿山是个好地方》和《民间游戏好白相》等语言项目,非用道地的吴语诵读不可,否则吴侬软语的味道和风韵尽失。值此时机,吴文化生活阅历丰富的家长或社区志愿者,往往成为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二)园本化课程主题的审议,进一步优化课程框架。

由于历史和理论视野的局限,《教程》中的一些教学项目设计,忽视了儿童的中心地位,其主题与幼儿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时代沟,与孩子们的成长需要之间也存在一些信息沟。因此,泰伯幼儿园在《吴文化园本课程审议及其序列化研究》课题研究中,特别重视课程框架的科学审议。

《教程》依据《纲要》目标和建议,结合园风和文化建设,从尚德、创新、求美3个维度设置了特色课程目标,并分解到“吴地人文”“吴地歌谣”“吴地游戏”“吴地工艺”4个板块,涵盖了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健康、艺术、语言、科学五大领域,框架建构较全面、合理,符合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要求。

但是,这四大主题内容及其组织形式缺乏幼儿园教育逻辑,有的项目以教学活动、特色活动、区域活动展开,有的又渗透在户外活动、游戏活动之中,既不利于课程实施,又影响了学习效果。2013年始,泰伯幼儿园结合“十二五”课题研究,在课程审议中将学习内容分为四大块:特色主题篇(即原“吴地人文”)、民间美术篇(原“吴地工艺”中的陶艺、民间工艺、中国画等)、吴地童戏篇(原“吴地歌谣”和“民间游戏”的整合)、特色专用室篇(“吴地人文”中的各个区域游戏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吴文化园本特色课程质量和学习效果。

通过“选择性审议”,对《教程》中“鸿山秋语”“春满校园”“鸿山遗迹”与“家乡新貌”四大特色主题进行适当的删减与合并,努力克服美术、科学领域活动偏重的缺陷,将一些利于小组化、个别化的活动调整到区域化学习活动中,确保领域目标和内容的平衡。

(三)主题性学习活动的审议,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

儿童学习的兴趣和需要是当代学前教育的重要课题。对儿童需要和兴趣的尊重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有当下的、现实的需要和未来的、可能的需要,有自发的需要和自觉的需要,有短时的需要和长期的需要等。泰伯幼儿园的课程审议实践,智慧地兼顾了儿童认知的兴趣和需要,用爱心呵护和培育吴文化传承的种子,着力于学习活动设计的个性化和最优化。在具体项目的“判定性审议”操作中,坚守两条审议原则:

其一,力求特色主题内容更合理、均衡。

并非吴地人文都是幼儿园教育的内容选择,有些项目并不符合幼儿认知心理和学习需要。对于幼儿来说,鸿山遗址博物馆陈列品,除了无锡市徽原型的“玉飞凤”之外,一些出土的陶瓷、玉器是静止的物体,引不起孩子的兴趣。幼儿对怀海义庄的历史及其乡贤的背景没有切身体会,故事比较遥远,看不见、摸不着。

有些学习活动设计受条件限制,如鸿山遗迹、家乡新貌中的好多项目需要亲临现场参观、写生或组织现场操作等。有些主题内容雷同,如“江南第一世家”和“怀海义庄”等景物写生,鸿山生态园和梁鸿湿地公园的一些参观活动,目标要求都差不多,形式上也有雷同,只是换个景观或地点而已。

因此,将《教程》中“吴地人文”的部分内容纳入“鸿山秋语”和“春满校园”这两大主题,将原来中班年龄段学习的“鸿山的传说”“鸿山十八景”“鸿山小导游”等内容迁移入大班清明前夕的远足课程。中班幼儿春季课程情境设计为生态园或湿地公园,建构吴风沐浴的踏青系列活动。审议后的吴文化课程,统整为“鸿山秋语”和“春满校园”两大版块,不仅增强了特色主题的“吴味”,也解决了园本特色课程分量过重的不良结构。

其二,力求特色活动内容更系统、聚焦。

“十一五”期间,“吴地工艺”课程中根据教师的爱好和才能开设开展了陶泥、国画、彩绘、刺绣、面泥、稻草编织、剪纸等特色活动,作品精彩纷呈。后来,在课程审议中,从吴文化遗产传承的视角对“点的项目”进行了童趣化的系统思考,将特色活动进一步做活、做精、做细。最终确定了面泥、陶艺、国画、版画4个重点特色活动项目,其他项目教师可个性化地展开,同时纳入到“吴风雏燕”幼儿吴文化才艺节的“体验周”活动中,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体验。

孔子说:“雅颂各得其所”。民俗的吴文化与当地环境的发展保持着一个最佳状态,体现一种“生态世界观”(systemic ecological worldview)的基本理念,犹如太极图一般,与高雅的精英文化相辅相成、生生不息;吴文化教育资源和泰伯幼儿园开发的园本课程及审议者的对话,也反映了生态世界观“整体”(wholeness)和“联系”(connectedness)的核心概念。此两者,经过幼儿园的“形成性审议”,强化为中华传统文化永谋生机的基础和前提。

泰伯幼儿园在课程审议方面是一个做得比较成功的例子。其主要依托课题研究,善于寻找理论支撑,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创新了一些课程审议的个性化模式,优化吴文化学习目标,增删调整主题内容,优化教学活动设计,其实质表现为一种新的课程取向,即一种“课程创生”(curriculum enactment)的过程。随着幼儿园课程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一定会涌现出更多适宜于特定幼儿园的、行之有效的课程审议环节、策略和模式。

参考文献:

[1] J.J.Schwab.The Practical: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School Review,No.78,1969.

[2] 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柯森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21.

[3] 虞永平.论幼儿园课程审议[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11-13;再论幼儿园课程审议[J].幼儿教育,2008(11):4-6.

[4] 无锡市泰伯实验幼儿园.《吴文化园本课程审议及其序列化研究》课题申报书(编号为:B-a/2013/02/102).2013.

[5] 杜威.儿童与课程[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0:107.

[6] 张华.论课程目标的确定[J].外国教育资料.2000 (01):17.

[7] 张屹,等.泛在学习环境下基于情境感知的学习资源检索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0(06):104.

[8] 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101.

[9] 孔子.子罕[A].论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11

遵义红色文化资源除了具有红色文化资源普遍具有的直观生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富于感染、寓教于乐等特征外,还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一)丰富的资源内容

遵义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有着丰富的内容,如在对战斗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区域的实地考察中,发现了大量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载体,而在历史资源的查阅过程中,关于“黎平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强度乌江”、“四渡赤水”、“遵义战役”等历史的记载和研究也非常深入,尤其是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还涌现出了大量的音视频资料方面的文化资源载体,这都为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遵义及其周边地区的涵盖范围虽然并不大,但红色文化资源却很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除了像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等显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外,还有大量的红色文献、红歌、革命标语等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如诗歌《红军坟》、《邓萍挽歌》,渗透着红军和人民群众的身心,表达了红军对的革命决心以及对战友的热爱之情。这种多样性特征非常有利于高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舞蹈教育,使大学生更容易被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所吸引。

(三)很高的教育价值

无论是遵义的红色文化资源体现出的普遍性精神内涵还是其独有的价值内涵,都可以开发提炼出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可以同舞蹈教学进行充分的融合,促进高效舞蹈教育课程的建设,让新时期的高校舞蹈教学在遵义红色文化资源中找到科学、有说服力的教育载体,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仅能够形成对高校舞蹈教育的有力促进,还可以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

(四)突出的历史地位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自长征以来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明确地回答了红军的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指出博古、李德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同时,改变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因此,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红色教育资源,体现的是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如何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资源,这就决定了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遵义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舞蹈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遵义红色文化在高校舞蹈教育实践中的融入,可以为高校舞蹈教学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革命斗争时期脍炙人口、生动鲜活的红色音乐、舞蹈、美术资源来自当年火热的革命生活,这些资源都为遵义及其周边高校的舞蹈专业提供了优质的课程开发资源。遵义地区的红色文化建设和发展相对比较全面,对遵义及遵义周边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调查整理、挖掘研究后,可以将长征红色文化资源等素材用于高校舞蹈教学及创编中,对进一步弘扬长征精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和舞蹈文化艺术的追求在不断提高,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具有超越时空的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所以其教育价值和艺术特征日益凸显,将遵义红色资源应用于高校舞蹈教学的具体实践当中,可以更好的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操、理想信念、道德素养和德育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次,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得本区域红色资源和红色精神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良性互动、稳固传承的积极效应,对弘扬长征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遵义及其周边高校可以以本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为依靠点,逐步在高校建立具有红色题材、内容、样式的舞蹈教学学科和创作学科,拓展舞蹈艺术专业的办学思路和教育理念,提高舞蹈专业的办学水平,加快特色专业学科的建设,这对地方高校舞蹈艺术专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此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对战斗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进行实地考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舞蹈作品,传承红色人文精神,建立具有红色人文特点的高校文化氛围,进而实现高效舞蹈教学深度与广度上的不断拓展,提高学生的舞蹈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育具有为祖国建设无私奉献的当代大学生高尚情怀。

四、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高校舞蹈教育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和价值,增强舞蹈教育的实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舞蹈教学实际,就素质教育目标下高校舞蹈教学的任务目标进行调整,就红色文化资源在舞蹈课堂上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动作创编等进行创新,重视学生在舞蹈课堂上的情感体验,进而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舞蹈教学的有效融合。

(一)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创编红色舞蹈剧

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虽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如艺术创作领域的快餐化、低俗化、碎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导致很多舞蹈作品创作缺乏真正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而红色文化不仅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还能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所以高校应当从战略高度重视红色教育资源与舞蹈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进行音乐舞蹈剧的创编,实现高校舞蹈教学资源的不断建设。例如,遵义及其周边的高校,可以参照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红色娘子军》等优秀作品的创作形式,既可以创编“黎平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强度乌江”、“四渡赤水”、“遵义战役”等历史舞台剧,也可以创编“”、“邓稼先”、“邓萍”等人物剧。遵义的红色资源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波澜壮阔的红军长征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传奇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所以史诗题材、人物题材的舞蹈剧的创编,可以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舞蹈教学的紧密结合,丰富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促进学生舞蹈专业素质和德育素质的同步培养。

(二)创新舞蹈教学形式,扩大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力度

在传统的高校舞蹈教学课堂上,主要依靠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进行,如采取上课、听报告和参观访问等方式,由于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示范性的指导,没有充分激发出学生在舞蹈课堂上的主体意识,所以不利于学生舞蹈专业技能和审美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对于90后大学生,他们的学习需求更具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对专业知识的获取以及舞蹈专业的学习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因此,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课堂上的应用,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实现理想的效果,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形成对传统大众媒体的有效补充,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在舞蹈课堂上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现代化,增强红色文化资源表现形式的生动形象,提高红色文化资源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扩大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的感染力,从而让高校的舞蹈教学更加的“接地气”,最终达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增强舞蹈教育实效的目的。

(三)加强情感体验,实现舞蹈专业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同步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遵义红色文化资源在遵义及其周边高校舞蹈教学课堂上的应用,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资源整合优势,高校不仅可以利用红色教育资源实现舞蹈教学课程的建设,丰富舞蹈教学的表现形式,还可以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通过观看红、开展红色专题教育、建设校园红色文化等途径,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特定历史环境下中国革命者的成长经历,以及坚韧不拔、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充分激发大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实现舞蹈专业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同步开展。

(四)构建基于红色资源教育的舞蹈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育作为舞蹈专业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舞蹈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加深对舞蹈理论知识理解与认知的主要形式。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育手段,来提升红色资源在舞蹈课堂上的教育质量。例如,高校舞蹈教学可以同校园红歌大赛、红色小品、红色话剧等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积极参加红色文艺演出,逐渐建立一批又红又专的校园舞蹈文化品牌活动,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同时,为了确保高校红色舞蹈实践教育的成效,高校可以制定红色舞蹈实践教育制度,从而使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舞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规范法、常态化和制度化,确保实践教育活动的持续、高效。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12

2015年度吉林省电教工作会议于3月4日在辽源市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中央电教馆和省教育厅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部署我省2015年电教系统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会议由省电化教育馆陈钺副馆长主持,省电化教育馆领导班子及部门负责人、省内各市(州)电教馆馆长、专家,以及辽源市四个县区的电教人员近50人参加了会议。

辽源市教育局副局长陈鹏在会上致辞,并介绍了辽源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果和下一步的发展规划。省电教馆刘忠民馆长对2014年全省电教工作进行了总结回顾,并对2015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他强调:2015年重点工作要以建设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并创新平台应用方式和有效机制为引领,发挥全省电教战线合力,引导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应用模式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使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各市(州)电教馆长在会上交流了本地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做法和经验。长春市继续推进数字校园项目学校的建设与应用,并计划启动“长春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全面推进“长春教育专网”建设。延边州加大朝鲜族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建设“延边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深入开展“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达标活动”。辽源市以“智慧教育”项目为依托,以深入推进吉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为重点,以全面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通化市在市教育局统筹规划下,信息化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协同推进,重点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

本次会议还特邀了省内教育信息化实践层面专家出席,关于区域推进、数字校园、平台应用、电教教研、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专家献计献策,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榆树市教育局顾邵江副局长从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角度介绍了榆树市教育局的经验做法;榆树市武龙中学郭立国校长对学校在探索创建有农村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工作中的经验做了汇报;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孙高扬老师结合培训案例做了《“基于网络研修社区混合研修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临江市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郭连兵对省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出了建议;集安市王彦华主任介绍了教师“研培一体化”工作的先进做法;通化市刘春莹老师分享了本市科研课题组织、管理工作经验;长春市电教馆王忠诚主任介绍了教育信息化相关赛事的组织、要求;吉林市龙潭区教师进修学校佘晓光老师对提升平台用户活跃度提供了发展和运营策略。

省电教馆在新学期伊始即召开全省电教工作会议,并首次尝试了应用移动终端的新技术进行全程会议交流,希望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带动全省电教战线同志,共同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在2015年再上新台阶。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篇13

一、问题的提出

近日参加了一个“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课题中期汇报展示交流会议,课题集全区的教师力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小学的语文、数学、外语学科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资源。会议期间同与会的同仁就资源建设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谈到教学资源建设,大家都感到非常必要,也是广大教师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然而,问题是从2000年以来各区在资源建设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资源利用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利用率很低。如有的区从2002年至今已经进行了3轮的教学资源建设,其内容包括:教案、课件、教学录像、基本素材。前两轮为直接购买成品资源库,第3轮为委托软件公司开发资源管理软件,并将原有资源进行重新归类管理,兼有教师开发后上传的资源。该区为此组织电教人员下到学校进行了教学资源的专门介绍与使用培训,但说起使用效果,利用率依然很低,很少有教师光顾。

二、校本教研的现状

“校本教研”作为“校本”家族中的一员,已经成为推动新课程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成为当前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郑金洲教授在比较中西“校本”不同涵义的基础上,提出“校本”,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余文森教授对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基本理念、基本类型、基本方法以及基本过程做过详细的阐述。他指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既是学校的一种研究制度,也是教师的一种研究方式。其中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缺一不可。教学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是当今教学研究的共同趋势。校本教研强调的是对学校现实存在的真实问题的解决,同时研究结果直接作用于教学实际。

三、教师专业发展呼唤有深度的校本教研

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教研形式仍有不足之处,其以问题为开始,以展示课为结束,好像圆满结束,实则丢失了宝贵的升华机会,在深度上欠缺了一个环节,即展示课后的评议、反思与交流,实现成果的再提升。如能够如此步步深入,集中力量彻底辨明、解决一个问题,对其它问题的解决具有示范效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此,我们针对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了“一题,一课,一议”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即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以科研引领教研的实践研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师以学科组或年级学科组为单位,以小课题的形式进行阶段性的专项研究,取得成果后,以展示课的形式在学校教研活动中进行展示,并在展示课后开展专项研讨,撰写反思总结文章,使研讨的过程既是推广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总结、反思、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正确认识课题成果,有效消化吸收,开始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对教学问题的及时深入的研究与总结、及时推广,短、平、快,见实效。教师普遍反映,要想让教师通过校本教研获得专业发展,需要这样有深度的校本教研活动。

四、学校资源建设需要物化的校本教研成果

前述谈及教学资源中的质量问题,那么,如何获取深受教师喜爱而又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呢?校本教研成果的物化是学校教学资源供给的一个极好途径。校本教研成果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质量有保障,并具有四项特点:一是解决的问题为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广大教师所关注;二是依托专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有效,三是展示课现身说法具有示范效应;四是伴随问题背景、教学反思、专题研究报告等相关资料,便于教师从多角度去深入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这样好的教学资源正是广大教师所急需的,也是学校资教学源建设中获取优质资源的主要渠道之一。

五、校本教研的成果需要物化为教学资源以提高其实效性

一些好的校本教研活动,对参与其中的教师来说确实是收益匪浅,对其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活动的结束,成果资料尘封入库,成果的效益到此为止,未免有些惋惜。如何进一步扩大校本教研成果的实效性与长效性,延伸其影响,将校本教研的成果进行物化处理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实践中,我们尽量保留校本教研的电子文稿资料,将展示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究报告以专题资源的形式上传到校园网,一为愿做更为深入的研究者提供基础平台,二为广大教师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提供可供借鉴的系列资料。这样对是否参加这一校本教研活动的教师都有一个后续研究与学习借鉴的作用,较好地提高了校本教研成果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