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业技术论文实用13篇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1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日益扩大,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与农业生产规模的迅速发展不相协调的是当前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落后、老化,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人员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因此,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农技推广体制管理和机构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能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制定和实施农技推广计划,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并予以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农作物的生长方面,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要开展农作物病虫草鼠等农业生物灾害的监测、预报、指导防治和处置工作,并监测农作物苗情、耕地质量、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要进行植物检验检疫。同时,还应当管理、保护农业资源,引导、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机构,协助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工作,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协助处理农机安全事故[2]。在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方面,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和产地环境监管工作,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到实处,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得以顺利进行。

2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主要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仍旧属于乡镇政府及其部门的管辖之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自主决定权和话语权,所有日常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由乡镇政府进行安排和组织[3]。然而许多乡镇政府由于缺乏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和认识,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程中疏于对相关人员和事务的管理,甚至有些乡镇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工作热情,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无法正常、顺利地开展。

2.2工作机制不灵活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没有将工作业绩、推广效果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进行挂钩,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努力工作和继续学习深造的动力,认为无论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如何,个人收入、奖励等都不会有任何变化,许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兢兢业业工作多年,却无法进行职称评定,大大打击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工作职责等制定合理的工作管理机制,没有将推广人员按照工作内容不同进行合理划分,导致农技推广工作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2.3人员结构不理想

由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待遇管理、编制管理、职称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和不合理,大部分农技推广机构无法吸引真正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推广才能的人才,致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结构不理想。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技术人员都主要由年龄较大、农业技术知识不全面的当地剩余农业人口构成,由于缺乏待遇提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刺激,技术人员没有针对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开展及时的、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老化、落后,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乡镇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4]。

3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问题解决措施

3.1结构管理方面

针对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上存在的管理职能划分不清的问题,应当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独立出乡镇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企业,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开展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实行公司式管理和运作,彻底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性质、智能、人员管理模糊不清的问题。对于那些与乡镇政府有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无法完全从中脱落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将行政、服务部门保留在乡镇政府中,把其具有经营功能的部门和人员与其他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进行结合,成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企业,由地方工商部门实施监督、管理,严格按照经营范围参与市场竞争。原有的农技推广行政部门仍由乡镇政府管理,属基层事业单位,与新建农技公司属两个完全不同的法人组织,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组织、经济上的交叉关系,农技推广部门人员与政府其他部门人员同属政府管理、享受相同待遇。

3.2人员管理方面

为了充分适应和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生产的需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企业应当在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的选用上采取岗位竞聘制,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层应组织农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根据目前农业技术发展状况,制定人才评定、评测计划、方案和内容,在农技推广机构内部和乡镇所有农业人员范围内选取具有良好农技专业知识和较强农技推广经营服务能力、经验的优秀人才,扩充农业技术推广队伍[5]。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上,行政人员和其他服务类职能部门人员应当由独立出来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或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属事业单位编制,而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可实行独立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或农技推广企业人事式管理,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更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3待遇管理方面

对于属事业单位编制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其工资、奖金、财政补助等各类经济收入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关标准由地方政府负担,并纳入乡镇政府财政预算,其他人事编制的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经营服务类人员的待遇由独立出来的农技推广机构或新成立的农技推广企业承担。在工资分配上,应当进一步加强绩效考核管理的合理化和透明度,将工资、奖金等参考标准纳入单位、企业总体工资制度和标准内容范围中,并向全体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公开,避免各种由于收入管理过程不透明而产生的问题和纠纷。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层性和广泛性,将相关人员待遇收入、职称评定与工作业绩、推广成果挂钩,在实行保底基本工作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成绩等将员工彼此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开,督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继续学习和深造、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4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乡镇农业技术发展和农业生产扩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了加快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和效率、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相关政府和部门应当高度重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管理和改革工作,解决当前农技推广机构体制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行体制改革和人员结构优化,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丁奎 缪方云 单位: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刘建华,陈公贤,陈宏辉.新形势下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分析[J].基层农技推广,2014(6):20-22.

[2]李安宁,王德成.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5):1-4,16.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2

1西安市乡镇农技站现状

西安市有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152个,80%以综合站为主,独立建站者占20%。乡镇农技站主要由各乡镇政府管理,仅有高陵县乡镇农技站由县农业局垂直管理。全市乡镇农技站共有办公用房面积15 295m2,仪器设备价值139万元,共有职工577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97人,中专及高中学历378人,初中以下学历102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91人,初级以下职称300人。文学

2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是领导认识上的偏差,大部分乡、镇领导对乡镇农技站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的性质不甚了解,在支持力度上尤其是资金安排上不能与其他事业单位一视同仁,政治上过问少、业务上指导少、生活上关心少,一些地方不仅不支持乡站工作,还占用乡站资产,导致一些乡站资产被挪用或拍卖。二是自身认识上的偏差,一些乡镇农技站不能正确处理好技术推广与经营服务方面的关系,一些地方只抓技术推广,忽视技物服务,甚至不发展经营,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营利润,不注重技术推广和培训,本末倒置。

2.2乡镇农技人员少、力量弱、综合业务素质较低

基层乡镇农技部门权属管理因三权下放,回收,再下放,农技站的管理体制长期不顺,农技人员的凝聚力受到了冲击。部分乡镇农技站名存实亡,资产被挪用,人员分流,部分乡镇农技站只有1~2人。许多乡镇大量非专业人员涌入,专业技术人员离开农技岗位,农技骨干大量流失,有的乡镇农技站无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懂业务会干事的人进不来,不懂业务的又出不去。农技人员大部分时间忙于政府的行政工作,如计划生育、财税征收等,无时间、无精力从事农技推广与服务,农技服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少农技人员只懂粮棉油,不懂优质高新经济作物栽培技术。尤其是面对当前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新需求,相当部分农技人员的知识储备不够、技术更新慢,对农业新品种种养及加工技术等不熟悉,对农民迫切需要的市场行情和产前、产后服务束手无策,不能满足发展效益农业的需要。

2.3农技服务手段滞后,基础条件较差,推广经费不足

不少基层乡镇农技人员的服务方法和服务手段还停留在原始、粗放的层面,缺少试验示范基地和必要的检测试验方法,信息传递缓慢,技术推广面狭窄,不能有效发挥公益性职能。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经费跟不上,正常的工作业务经费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不少基层乡镇农技站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大量的人才资源被闲置浪费,即使是行政干预下的某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也往往因起步高、投资大,加之农民接受被动,结果实施的质量低、效果差而流于形式,造成推广的项目投资回报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的推广速度。

3 发展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农业法规和政策

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精神,务必高度重视乡镇农技站的建设工作,并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广泛深入学习宣传农业“两法”,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牢固树立依法治农、依法行政的观念和农业科技管理理念,依法保护乡镇农技站的合法权益,保证乡镇农技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健康发展。

3.2理顺乡镇农技站的管理体制,实行归口管理

目前,西安市乡镇农技站的管理体制主要由各乡镇政府管理,仅有高陵县乡镇农技站由县农业局垂直管理。从近年来的运转实践来看,实行“三权”归县(区)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体制,一是可以稳定队伍,便于人员调动,提高干部素质;二是可以加大推广力度,突出农技推广主业,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便于加强对乡站的管理,确保国家财产保值、增值[4]。

3.3建立经费保障体系,增加资金投入。

农技推广是公益性事业,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要求国家对其运作过程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增加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建立农技推广专项资金,多渠道筹集农技推广经费;另一方面,乡镇农技站要利用现有的优惠政策,做好技物结合有偿服务,兴办经济实体,多渠道创收,以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

3.4加强乡镇农技站基础建设

积极开展以“有农技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实体,有服务设备,有试验基地”为内容的“五有”乡镇农技站建设,增强农技推广的实力和活力。特别是要组建一支精干的农技推广队伍,改变目前乡镇农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局面。一方面制定培训规划,使现有推广人员通过进修、自考、短期培训等办法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培养一专多能人才,提高其农技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招收农业院校毕业生,优化农技推广人员结构。同时要保证农技人员有足够的精力从事本职工作。

3.5加强乡镇农技站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乡镇农技站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乡站行为是新时期农技推广体系健康发展的需要。制定乡镇农技站综合、人事、推广、经营实体、财务、会计等制度,为广大农技干部营造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提供机遇,为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创造条件,这必将推动农技站建设向前迈进。

3.6拓宽服务领域,转换农技推广机制

乡镇农技站要逐步由促进农产品数量增长向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效益转变,服务方法要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服务内容由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在完成国家赋予的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乡镇农技站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围绕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的原则,积极参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经营活动。要转变观念,从当地生产实际出发,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按农业产业化要求参与农业企业集团,实行横向或纵向联合,实现龙头—基地—农户紧密相联的产业化格局。鼓励农技人员参与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开展统一服务等形式,直接面向农民做好各项农技推广与服务工作。

4参考文献

[1] 钱映雪.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乡镇农技站工作[J].福建农业,2008(1):34.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3

新农村建设开启了由从农村汲取资源到反哺农村的战略转向,各级政府开始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作为基层政权组织,乡镇政府直接面对农村社区,是沟通国家与乡村社会的“桥梁”,是各种惠农政策的执行者和操作者,其公共治理的水平和效果直接影响到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独特地位,决定了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服务责任,提高服务能力成为迫切需求。如何适应需要,应对挑战,提高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打造服务型基层政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乡镇政府提高服务能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乡镇政府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需要对当前存在的服务困境及其成因进行深层次的剖析。 理论研究的不足使乡镇政府服务职能的发挥缺乏理论指导。我国学术界对于政府职能的研究很多,但主要针对的是高层级政府。而乡级政府与这些高层级政府所拥有的权限、管理区域都有很大差别,适合于高层级政府的职能未必适合于乡级政府。所以,理论界的这种宏观性的研究成果不能为乡镇政府职能定位、能力提高提供理论依据。由于理论认识不足导致乡镇政府仍习惯于强制性管理,意识不到到底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服务作用,提高服务能力。

县乡压力型体制不利于乡镇政府服务能力的提高。县乡压力型体制的主要特点就是县级政府将确定的任务进行量化分解论文范文,层层下包给各个乡镇政府,实行“分包式”的任务考核机制和“一票否决制”的考核方式,而且,考核结果跟乡镇干部的“政绩、荣辱、升迁”相挂钩。这种单向问责机制使得乡镇政府只对上面的县级政府负责,不对下面的农民负责,把工作中心和工作重点都转移到了完成县级政府或上级部门下达的考核任务,使出浑身解数搞好各种接待、检查、评比、达标、考核,而对于乡镇的本职工作则没有时间和精力来顾及,该管的没有能力管,不该管的又不得不管,造成乡镇政府职能的异化。

乡镇干部服务“三农”的本领相对欠缺导致服务质量低。服务型乡镇政府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干部的服务能力上,但乡镇干部队伍素质低导致很难提高服务水平。表现在:(一)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农业型、管理型的干部多;经济型、技术服务型的干部少。据统计,在我国的乡镇干部中,行政管理型的干部占干部总数的近80%,技术服务型干部数量非常少。[1](二)是干部队伍管理不合理。乡镇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往往成为上级机关的“减压器”。乡镇主要领导多从上级机关下派,往往是到下面“镀金”,真正安心基层工作的较少;而在乡镇基层工作的同志,虽然经验丰富,业务熟悉,却感到政治上没有出路,工作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三)是乡镇干部的服务水平急需提高。不少乡镇干部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大中专教育,法律、经济、管理、农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文化素质低、科技水平低、致富能力低的状况严重。

机构设置不科学,乡镇政府逐步演化成一个权力空壳化、责任无限化的行政组织,而且这种职能弱化、责权分离的趋势仍在进一步加剧。长期以来,我国乡镇建制遵循与上级“对口”模式,上面多少庙,下面多少神,这种机构和岗位设置是根据上级部门的需要而不是根据乡镇实际需要,这些县职能部门派驻的乡镇机构,代表各部门行使职能,人权、事权、财权属于上级部门,乡镇政府无权对他们管理,严重影响农村全面工作的开展。

财政赤字突出,影响了乡镇政府服务能力的发挥。中西部地区,在税费时代乡镇财政来源主要是农业税及与农业相关的各种税费,工商税和所得税是微乎其微。农业税取消后,这些乡镇几乎断绝了财政来源,乡镇已经无力为农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在收入缺口增大的同时,乡镇道路建设、公益事业、优抚、五保户赡养、计划生育等支出基本上都转移到乡镇财政的预算中开支论文范文,进一步加剧财政困难。总之,基层政权处于高负债、高风险的运转状态,财政困难重重,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改革管理体制,强化资源配置,提高乡镇政府的服务能力。

乡镇政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提供公共产品。承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与生活、生产、治理、社会发展等相关的半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或纯公共产品。(二)提供公共服务。为农民提供如市场信息、技术推广、抗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解除地区封锁与垄断,取消行业保护,构建较完善的乡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三)进行公共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做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治理与资源治理、结果治理与过程治理、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的统一。

新形势下,乡镇政府要不断强化资源培植,提高服务能力。

加大关于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理论研究,为提高服务能力提供理论支持。理论界和各级政府部门要密切关注乡镇政府服务性职能的理论研究,要充分考虑到我国乡镇政府的特殊地位以及社会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国情,解决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如何服务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借鉴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管理经验,努力形成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型乡镇政府职能框架。乡镇政府应坚持“把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根本宗旨”、全面实现“为全社会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以不断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和公共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治理的制度安排。”[2]树立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勇当“掌舵人”、“导航者”的理念,积极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积极为农民提供政策、科技、信息、法律等服务。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广泛传播科普知识,有针对性的举办农民培训班,建立一批科技示范村组和基地,带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致富增收的能力。

调整对乡镇基层政府的考核标准。乡镇要提高服务能力,就必须改变政绩考核标准,建立起公共服务取向的政绩考核体系。考核评价应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一)社会安全服务。即社会治安能否得到保障,当地违法犯罪行为是否得到有力打击,法律法规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贯彻。(二)农民增收问题。能否千方百计扩大社会就业空间,增加就业机会;能否为农民提供就业培训,提高农民技能水平;能否为农产品打开销路;能否给予农民创业进行金融贷款资助。(三)农民生活保障问题。能否千方百计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依法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线标准,切实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四)基础设施服务。能否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尤其是加快水、电、路、桥梁、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五)其他公共服务。能否在不增加农民付费基础之上,发展义务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农民子女受教育水平。能否推进医疗卫生改革论文范文,提高对农民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否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精神文化享受水平。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乡镇干部选拨中,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优先录用那些有一技之长、有较强服务意识的人员。另外,对现有的乡镇人员也要进行培训,让他们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要建立按需所学机制,“三农”需要什么,干部就学习什么,把每位干部逐步培养为“有技能、会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二)要建立每学必考机制,完善干部技能“考核与服务档案”,建立干部技能证书制度,激发干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三)要建立学以致用机制,给真正掌握服务技能的干部以用武之地,增强干部的学习动力。通过学习各项技能,使乡镇干部成为农村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员、农业生产的技术员、农村矛盾的调解员、发展经济的服务员、为民办事的勤务员。

创新乡镇管理机制。(一)取消“七站八所”,综合设置“一办若干中心”。“一办”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综合协调乡镇的全面工作,“若干中心”主要从县直机关部门选派农村指导员、企业助理、科技助理、平安助理、金融助理等组成多种服务中心,深入乡村基层一线,提供技能服务,指导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二)实行政务公开制度,保证上级惠民政策畅通无阻。随着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上级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会不断强化,各项惠农资金会逐年增长,乡镇政府必须保证农民群众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得到及时兑现。为此,乡镇政府要设置专业机构,通过及时、准确、多途径的信息公开,确保惠农政策在阳光下运行;要以全程代办和服务承诺制为主要措施,采取有力的措施和手段,把上级惠农政策真正贯彻落实到位。同时建立村务运行质询监督制,全面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解决村民参与村务知情难、作主难、监督难的“三难”问题,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建立合理的财政体制,为提高服务能力提供财力支持。财是政的基础,中央和省、市、县各级政府要保障乡镇政府有较为充分的财力服务“三农”。(一)国家和省市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2010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论文范文,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增加投入。[3](二)乡镇要不断发展经济、壮大财源,形成稳定增长的收入来源。乡镇应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既注重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项目,又注意发展生产周期长、税源稳定的项目,走农、工、贸、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以形成稳定可靠的财源体系。同时优化环境,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强城镇和中心村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财政能力。(三)要妥善解决农村公益事业的费用。国家和省市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投入,减少乡镇财务配套和农民自筹资金的份额,按照“谁的孩子谁抱走”、“谁的孩子谁监护”的原则,应由国家承担的义务由国家承担,应由省市政府承担的责任由省市承担。例如:普九义务教育方面的费用,象危房改造、教学设施改进、两免一补等都应由国家承担;而乡村公路的建设、农田管网的改进则由省市承担。温家宝总理指出:2010年,中央和省级财政继续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让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4]

参考文献:

[1]于明志.乡镇职能转变与行政权力的重构[J].《实事求是》,2008(01),38-40页.

[2]杨静.如何用法治手段保障“服务型政府”构建[J]《中国司法》,2008(08)101-103页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4

一、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1.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是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众所周知,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中,存在着进程缓慢,区域之间、专业站所之间差异比较大,而且大部分地区不同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隶属的上级直管机关也不尽相同,甚至有极少数直接隶属当地乡镇政府管理。此外,有的农业推广机构所为几个乡镇共同设置一个中心站所,而有的专业站所则依然为一个乡镇设置一个;有的则为3、4个站所合并而成等等。由此可见,农业推广组织机构没有统一的模式,就其原因是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所导致的。

2.推广手段单一推广手段不够多样,是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现在,农业技术推广大多都是比较被动地接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令,然后再写一个农业技术推广操作规章以及流程,再借助乡镇的行政力量,由农业技术干部遵照执行,并进行试验、示范与推广,严格程序和要求农民照章行事。这样,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很少进行现场的具体指导。这样,必然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比较单一,推广体系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

3.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足,是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根本问题。通常情况下,县、乡两级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不足,并且比较复杂,其来源有自收自支、上级财政拨款和同级财政拨款等。县、区级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则主要为职工工资,很大部分乡镇的农业技术经费缺乏,人员工资收入不够稳定,他们的工资则主要为经营农业生产资料获得盈利来保证。可见,不少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一般都只能通过经营来求得生存和发展。这一现象,对于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极为不利,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此外,政府部门下拔的经费严重不足,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我创收能力比较弱。

二、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对策

1.明确职责,强化管理明确职责,强化管理,是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措施。对此,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划分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职能,严格实行分类管理、科学指导。一般而言,其职能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重大动物植物疫病预防、贯彻实施农业标准、农业资源、农业投入、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信息服务以及教育培训等方面。对于承担公众性职能的,需要切实增强其服务功能,并对技术人员实行竞聘上岗,由财政保障其工作经费。而对于那些开展营利活动的,则需要进一步强化自我发展能力,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使其逐步融入市场。

2.加强建设,提升素质加强建设,提升素质,是做好乡镇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措施。要认真对乡镇从事农技推广与服务的人员进行全面清理,并进行分类与登记,对严重缺岗的适当给予补充。而对不在岗的技术人员,限期到岗,超期不到岗的及时进行转岗处理。加强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实行竞聘上岗,确保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少于80%。要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涉农专业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部门工作,不断充实和加强乡镇农业技术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解决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后继乏人的问题。

3.改进方式,提高效能改进方式,提高效能,是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措施之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部门要结合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结合当前市场发展的动态,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技术覆盖率和到位率,着力创新服务模式,大力改进工作方式,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尽量做到让农民群众满意。转变服务理念,要从过去那种依靠行政干预逐步向依靠科技示范和营利方式转变;明确服务目标,要从追求产品数量的增加逐步向提高其质量、效益转变;改进服务形式,要敢于和善于从单一服务型逐步向综合服务型转变;扩展服务内容,要从以产前服务逐步向产中、产后服务转变,从传统种植逐步向农、林、牧、渔、加工等全方位服务转变。

4.加大投入,强化服务加大投入,强化服务,是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关键措施。各级财政部门要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人头经费、福利待遇不低于当地同级公务员水平的要求,保证按时足额到位。此外,各级政府要在财政预算以内,安排和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达到逐年上升的目标。要通过财政拨款、支农资金等形式和渠道,并保证一定的比例,全面筹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

三、结论

总之,做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仅有利于全面推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而且也有利于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必须针对当前广大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并结合实际探讨有效的对策措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张宝玲,金忠梅,翟玉柱,等.浅论农业技术推广[J].河北农业科学,2008(10):38-39.

[2]张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安徽农业科学,2004(05):124-125.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5

二、目标任务

召开县级大型培训会1场(次),召开乡(镇)级大型培训会24场(次),全县培训果农达到10000人次。成立4个培训工作组,以16条苹果产业带涉及的重点村组、果业大户及各乡镇(中心社区)苹果技术服务队为培训主体。同时,由县果业办技术员与乡镇果业站技术员组成技术指导服务队,以行政村为单位,对未培训的村和苹果产业带外的果农进行培训指导,达到培训全覆盖的目的。

三、时间地点

(一)培训时间:8月20日至9月5日。8月20日召开全县秋季苹果树拉枝暨摘心现场培训会,8月21日至8月23日,由县委副书记杨宏兰,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刘建忠,县政府副县长黄华,县农业局局长臧光廷带领有关专家组成4个培训工作小组,深入各乡镇(中心社区)召开现场培训会。县级培训结束后,由县果业办包片领导、包乡镇技术员、乡镇苹果技术员等组成培训工作小组,对未培训的村和苹果产业带外的果农进行培训。

(二)培训地点:在苹果产业带、重点村组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地块内。

四、培训对象、内容及方式

(一)培训对象。各乡镇(中心社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乡镇果业站技术员及从事果业技术服务的所有人员,县果业办全体技术员。各乡镇(中心社区)所有有苹果园村组苹果技术服务队成员及广大果农。

(二)培训内容。幼园的拉枝、摘心、疏梢、防病、杀虫、灭鼠等管理技术;挂果园苹果去袋、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技术。

(三)培训方式。采取理论讲解与现场示范相结合、解答技术咨询与发放技术资料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成立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重点以现场会培训和集中培训为主,县级培训工作要入村到组;乡村两级培训要入园到户。同时,要做到边讲边实践,切实提高果农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五、培训安排

本次培训先召开全县培训会,各乡镇(中心社区)培训由4个培训工作小组组织开展,每乡镇1天,安排1-2场(次),主要采取理论与示范讲解的方式进行培训。

第一组:由县委副书记带队,县果业办主任主讲,县果业办包片领导、包乡镇技术员,负责顺宁镇、保安镇、纸坊中心社区。

第二组:由县委常委、农工部部长带队,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主讲,县果业办包片领导、包乡镇技术员,负责金丁镇、旦八镇、吴堡中心社区。

第三组:由县政府副县长带队,市果业局加工流通科科主讲,县果业办包片领导、包乡镇技术员,负责双河乡、永宁镇、义正镇。

第四组:由县农业局局长带队,市果业研究发展中心栽培科科长主讲,县果业办包片领导、包乡镇技术员,负责杏河镇、张渠中心社区、侯市中心社区。

8月21日培训纸坊中心社区、吴堡中心社区、双河乡、张渠中心社区,8月22日培训顺宁镇、金丁镇、永宁镇、杏河镇,8月23日培训保安镇、旦八镇、义正镇、侯市中心社区。县级培训结束后,各乡镇(中心社区)自行安排乡村两级培训,必须于9月5日前全部完成。

六、工作要求

(一)此次培训时间长、任务重,各乡镇(中心社区)及各有关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县上成立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农业局及相关单位组成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中心社区)也要及时成立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包村领导为成员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培训工作的落实。各乡镇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任务,切实将培训工作落实分解到村、到组、到地块。

(二)各乡镇(中心社区)要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培训会准备、组织协调及配合等各项工作,主要领导要深入一线指导督查工作,分管领导、包村领导、包村干部及苹果技术员具体组织实施。同时,要做好培训情况记录、农民技术服务队人员建档及工作总结等。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6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步伐加快,随着全球粮食危机、环境问题的凸显,农技推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农技推广体系已出现诸多问题,无法适应现代农业推广的现实需要,特别是无法对大多数相对贫困的“边缘”农民进行有效的技术服务,由此出现的马太效应,将进一步拉大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的健康发展。切实强化技术推广,大力提高农业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是加速科技进步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当务之急。

从基层的角度来看,目前依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绝对数量很大的百万推广大军却无法满足推广工作的需要。我国有百万农技推广大军,从绝对数量看是人满为患,不少专家、领导也因此呼吁精简农技人员。然而从基层实际来看,人员不是过剩,而是严重不足!百万大军包括从中央到乡镇的五级部门和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农村经济管理五个系统,其中直接面向农民从事推广工作的只有乡镇农技人员。事实上,“全国绝大多数乡镇的农业技术员多则2-3人,少则1人,甚至有些根本就没有,也就是每个农业技术人员至少要面对上万个村民去推广一项新技术!”和我国国情相似的韩国则有推广人员5032名,农业人口128万户,357.3万人,耕地约170万公顷,每个农技人员只需服务254.4户、710个农民和337.8公顷耕地。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农技人员人均负担的农业就业人员和耕地面积都比日本(415人,380公顷)、英国(107人,592公顷)、荷兰(357人,609公顷)、埃及(995人,113公顷)大得多。若再扣除非专业人员(30%左右)和到行政混岗的人员,农技人员直接服务农民的有效时间、空间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需求。

2、孤立的乡镇农技部门无法获取和更新值得向农民推广的技术。“三权”下放造成管理脱节,县农业部门没有体制上的义务和相应的资金对乡镇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乡镇农技人员长久以来与县农业部门除了工作安排、项目实施外,少有其他联系,更没有条件和市级以上的农业科研部门接触,他们掌握的技术大多是不实用或农民不感兴趣的“老技术”。

3、受政府中心工作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基层农技部门无法面向大多数农民进行服务。中国农业大学高启杰2007年对四川某乡镇的农业推广情况调查后指出,“农业推广人员与村干部之间沟通通畅,与先进农民的交流也比较多,但与绝大多数普通农民沟通不畅,次数极少”。这主要是因为农技部门时间、精力、人力、财力都有限,基层政府也迫于完成上级任务,应付检查,往往采取以点带面的示范点建设,只抓有文化、懂技术的示范户和交通方便、各种条件都较好的示范片,或抓相对容易出政绩的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而对大多数农民、非特色产业和交通欠发达地方则被以点“代”面而无法、无意顾及。同时,我们也不要幻想“公司+农户”能给农民带来多少好处,市场经济决定了绝大多数农业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发展,只会对有特殊产业基础或有区位优势的部分上等农民服务,而不会对真正需要服务的绝对贫困的大多数边缘农民服务,这样,难免使农民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4、改革使乡镇农技队伍整体素质下降。乡镇农技人员中懂专业的主要是两部分人:工作多年、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一批农技员(30%左右)、农业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30%左右)。两次改革中,老一批农技员基本上退休。第二部分人中,年轻有能力但认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待遇太差、地位太低的人也趁改革之机另谋高就了。留下的即使懂专业知识,也不少因现行“脱离实际的教育”,造成实践经验缺乏而不被农民接受,无法独立开展工作。可以说,改革反而使乡镇农技人员总体素质随着这两部分人员的流失而降低!令人遗憾的是两次改革都没有把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提上议事日程,知识老化、知识断层的问题依然存在。

5、国家仍然没有加大对乡镇农技推广的投入。有专家指出,“无论是工业化国家平均或者低收入国家,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强度均远高于中国”,我国“农技推广投资严重不足”,“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减少已使多数乡级农技站陷入瘫痪”,“已经影响到全国正常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为此,不少专家多次建议提高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强度。而两次改革的结果,仅仅是农技人员的工资由以前的50%拨款变成了100%拨款,其他待遇和工作经费依然没有,只是由“无钱养兵”变成了“无钱打仗”。从比例看似乎增加了50%的工资投入,如考虑人员精简因素,国家投入并没有增加。

6、三权下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已经脱离了它为广大农民提供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本职工作,党政中心工作已成为基层农技员的主要的日常业务,农技人员平均只有1/4不到的时间用于其本职工作。要真正解放基层农技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三权必须收归上级业务部门。否则,无论如何改革,作为事业性质的农技人员始终是乡镇政府随时、任意差遣的最佳人选,而无法安心、专心从事本职工作。可是目前,绝大多数乡镇农技部门的三权依旧被乡镇政府牢牢掌握。乡镇的各项中心工作主要是事业干部在做,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相对较多,又是主力军。因此,不少乡镇领导担心对政府工作造成影响而反对三权收归上级农业部门。面对这种现实存在的矛盾,解决三权的归属问题将会走上漫长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付少平.对农业技术推广有效路径的几点认识[J].科技与管理,2003,(04).

[2] 胡瑞法、李立秋.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J].科技导报,2004,(01).

[3胡瑞法、王玄文.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有偿服务需求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04).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7

笔者认为,乡镇艺术骨干的培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展开:

一、培育新的艺术观念,提高乡镇艺术骨干的艺术修养。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人是自我实现的主体。艺术教育要以人为本,做到心中有“人”,以“人”为中心,形成以“人”育“人”、以“人”帮“人”的良好局面,做到“以德塑人、以情感人、以才育人、以理服人”。艺术教育要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乡镇艺术骨干的培训内容,要根据参训者的个人兴趣爱好来进行。只有尊重个人的爱好,艺术培养才能取得实效性。

二、融入地方文化,培养乡镇艺术骨干的艺术风格。乡镇艺术骨干是农村艺术氛围的培育者,是农村艺术的倡导者、传播者。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的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富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培养乡镇艺术骨干,要注重融入民族风情、地域风格,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入农村、深入了解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艺术教师要主动与乡镇艺术团队、文化组织联系,积极参与乡镇艺术活动,在艺术活动实践中熏陶人、锻炼人、培养人。只有这样,我们的乡镇艺术骨干才具有乡土特色,我们的艺术教师也可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实自我,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三、利用专业院校,强化乡镇艺术骨干的专业进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步伐、强化乡镇艺术骨干的专业修养。传统的师徒式教学,是乡镇艺术骨干培养的主要模式。这种师徒式教学,能较好地保留乡村艺术的乡土特色。但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这种师徒式教学难以融入新的艺术元素,难以实现传统艺术的创新,也就难以满足现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农村艺术要融入时代特色,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农村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关键是要利用专业院校,加强乡镇艺术骨干的专业进修。只有大胆创新,让乡镇艺术骨干进入专业院校学习、培训,在专业学校这个大舞台去修炼、去创作、去汲取“新营养”,乡镇艺术骨干才能不断提高,才能更专业。

四、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强化对农村艺术人才的培养。艺术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耗时较长、费用高昂的活动,受训者往往需要学习较长时间、承担较高学费。但是,乡镇艺术骨干很多出身于农民,在艺术生活中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加之经济相对较为贫困,他们很难全身心地投入艺术事业,而长期在外学习艺术,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经济上,都是不允许的。面对这些实际困难,在乡镇艺术骨干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勇于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构建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新模式。对于农民艺术家来讲,这可能是最经济、最具体、最可行的一种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五、在艺术交流中,提高乡镇艺术骨干的业务素质。对乡镇艺术骨干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实际,可以把外地艺术骨干请进来表演节目、传授技术;也可以组织本地区乡镇艺术骨干走出去,为外地农户表演节目,参观学习其它艺术团体的先进经验。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在交流、学习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同时,要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充分发挥乡镇艺术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典型引路辐射作用,以活跃乡村艺术氛围,促进农村文化艺术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此外,为加强乡镇艺术骨干的培养,还可以约请艺术界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或相关领导,讲授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形式和政策、文化艺术活动的法律法规、文化艺术专业知识等课程,以专题讲座、理论研讨、参观考察、现场观摩等形式,着力提高乡镇艺术骨干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文化艺术表演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杨琳,冯文气.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增添后劲 [J].甘肃农业,2006(9):45-47

[2]周丽华,唐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职业教育 [J]. 教育研究,2006(2):11-13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8

1西安市乡镇农技站现状

西安市有乡镇级农技推广机构152个,80%以综合站为主,独立建站者占20%。乡镇农技站主要由各乡镇政府管理,仅有高陵县乡镇农技站由县农业局垂直管理。全市乡镇农技站共有办公用房面积15 295m2,仪器设备价值139万元,共有职工577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97人,中专及高中学历378人,初中以下学历102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91人,初级以下职称300人。

2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是领导认识上的偏差,大部分乡、镇领导对乡镇农技站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的性质不甚了解,在支持力度上尤其是资金安排上不能与其他事业单位一视同仁,政治上过问少、业务上指导少、生活上关心少,一些地方不仅不支持乡站工作,还占用乡站资产,导致一些乡站资产被挪用或拍卖。二是自身认识上的偏差,一些乡镇农技站不能正确处理好技术推广与经营服务方面的关系,一些地方只抓技术推广,忽视技物服务,甚至不发展经营,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营利润,不注重技术推广和培训,本末倒置。

2.2乡镇农技人员少、力量弱、综合业务素质较低

基层乡镇农技部门权属管理因三权下放,回收,再下放,农技站的管理体制长期不顺,农技人员的凝聚力受到了冲击。部分乡镇农技站名存实亡,资产被挪用,人员分流,部分乡镇农技站只有1~2人。许多乡镇大量非专业人员涌入,专业技术人员离开农技岗位,农技骨干大量流失,有的乡镇农技站无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懂业务会干事的人进不来,不懂业务的又出不去。农技人员大部分时间忙于政府的行政工作,如计划生育、财税征收等,无时间、无精力从事农技推广与服务,农技服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农技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少农技人员只懂粮棉油,不懂优质高新经济作物栽培技术。尤其是面对当前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新需求,相当部分农技人员的知识储备不够、技术更新慢,对农业新品种种养及加工技术等不熟悉,对农民迫切需要的市场行情和产前、产后服务束手无策,不能满足发展效益农业的需要。

2.3农技服务手段滞后,基础条件较差,推广经费不足

不少基层乡镇农技人员的服务方法和服务手段还停留在原始、粗放的层面,缺少试验示范基地和必要的检测试验方法,信息传递缓慢,技术推广面狭窄,不能有效发挥公益性职能。由于农业技术推广经费跟不上,正常的工作业务经费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不少基层乡镇农技站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大量的人才资源被闲置浪费,即使是行政干预下的某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也往往因起步高、投资大,加之农民接受被动,结果实施的质量低、效果差而流于形式,造成推广的项目投资回报率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的推广速度。

3 发展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落实农业法规和政策

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精神,务必高度重视乡镇农技站的建设工作,并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广泛深入学习宣传农业“两法”,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牢固树立依法治农、依法行政的观念和农业科技管理理念,依法保护乡镇农技站的合法权益,保证乡镇农技站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健康发展。

3.2理顺乡镇农技站的管理体制,实行归口管理

目前,西安市乡镇农技站的管理体制主要由各乡镇政府管理,仅有高陵县乡镇农技站由县农业局垂直管理。从近年来的运转实践来看,实行“三权”归县(区)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体制,一是可以稳定队伍,便于人员调动,提高干部素质;二是可以加大推广力度,突出农技推广主业,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便于加强对乡站的管理,确保国家财产保值、增值[4]。

3.3建立经费保障体系,增加资金投入。

农技推广是公益性事业,追求的是社会效益,要求国家对其运作过程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增加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建立农技推广专项资金,多渠道筹集农技推广经费;另一方面,乡镇农技站要利用现有的优惠政策,做好技物结合有偿服务,兴办经济实体,多

渠道创收,以弥补事业经费的不足。

3.4加强乡镇农技站基础建设

积极开展以“有农技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实体,有服务设备,有试验基地”为内容的“五有”乡镇农技站建设,增强农技推广的实力和活力。特别是要组建一支精干的农技推广队伍,改变目前乡镇农业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的局面。一方面制定培训规划,使现有推广人员通过进修、自考、短期培训等办法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培养一专多能人才,提高其农技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招收农业院校毕业生,优化农技推广人员结构。同时要保证农技人员有足够的精力从事本职工作。

3.5加强乡镇农技站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乡镇农技站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乡站行为是新时期农技推广体系健康发展的需要。制定乡镇农技站综合、人事、推广、经营实体、财务、会计等制度,为广大农技干部营造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提供机遇,为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创造条件,这必将推动农技站建设向前迈进。

3.6拓宽服务领域,转换农技推广机制

乡镇农技站要逐步由促进农产品数量增长向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效益转变,服务方法要由单一服务向综合服务拓展,服务内容由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产后服务延伸。在完成国家赋予的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乡镇农技站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围绕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的原则,积极参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经营活动。要转变观念,从当地生产实际出发,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按农业产业化要求参与农业企业集团,实行横向或纵向联合,实现龙头—基地—农户紧密相联的产业化格局。鼓励农技人员参与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开展统一服务等形式,直接面向农民做好各项农技推广与服务工作。

4参考文献

[1] 钱映雪.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乡镇农技站工作[j].福建农业,2008(1):34.

[2] 黄看治.乡镇农技站科技信息化网络建设[j].福建农业,2009(2):31.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9

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不能及时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或政策的变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发展带来限制。而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乡镇广播电视开始成为覆盖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信息传播媒体,成为广大农民获得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文化传媒方式,乡镇广播电视在现代化传媒和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乡镇广播电视的宣传工作能帮助广大农民群众获取外部知识和信息,还能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凝聚人心,引导广大农民正确的舆论导向,动员及组织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从而帮助归正新农村建设的舆论导向。

(二)激励——构建良好文化氛围

乡镇广播电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并且在长期的服务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实践经验,对基层农村人民群众的心理特征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所以乡镇广播电视能充分发挥自身激励作用,构建良好文化氛围。在具体做法上,乡镇广播电视可以选择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进行宣传播放,开阔农村事业,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从正面来激励群众,从而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文化氛围。除此之外,乡镇广播电视宣传还能对文明思想进行有效传播,比如计划生育、禁毒、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等,从而培育新农村建设的文明和道德风尚,促进农民对生活文明的追求,帮助农民发展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会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总之,乡镇广播电视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能极大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另一方面,还能引导、激励、感染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三)教育——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乡镇广播电视是一种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大众传媒,自身有着较强的教育作用。乡镇广播电视通过自身生动形象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在传播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引起受众的强烈反响。比如乡镇广播电视能宣传健康知识、公共卫生知识、环境保护知识、防灾知识、真假商品鉴别知识等,帮助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智力力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此外还能帮助解读政策、法规、抨击丑恶、褒扬先进,真实地报道和揭露社会中一些令人憎恨、愤怒的丑恶现象,同时宣传那些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的楷模,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从中认识善恶,从而在具体的思想和行动中明辨善恶,这也是乡镇广播电视媒体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责任之一。

二、乡镇广播电视宣传事业助推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策略

(一)加强宣传,引导正确舆论导向

宣传引导工作是乡镇广播电视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乡镇广播电视宣传工作的实质和目的是为了引导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做好这一点,乡镇广播电视必须在尊重当地农村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创建一个良好的播出平台,以便及时、清晰、准确地向广大人民群众传递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做好广播电视本身应有的政策宣传和思想引导工作。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乡镇广播电视既是作为群众获取政策动向的渠道而存在的,同时又是对农村中相关政策落实进行沟通与协调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乡镇广播电视自身便处于人民群众之中的特点,使得其能最先获得群众的呼声和反馈。所以,要求乡镇广播电视必须对群众问题进行及时解答,积极协调党的政策在农村的具体落实。除此之外,乡镇广播电视还应该努力构建和谐友爱社会环境,坚持服务新农村的理念,以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做好节目定位,积极开拓市场,从而为农村创建一个电视节目播出的良好平台。

(二)加强创新,更新广播电视内容

从本质上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对传统农耕社会的一种深层意义上的变革和创新。这一变革和创新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农村落后的旧面貌。同时这一过程也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广播电视革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强调乡镇广播电视不仅要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还应该利用自身宣传优势广泛普及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带给人民群众更加丰富、有效、实用的文化节目。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往广播电视内容已不能满足群众文化发展需要,这就要求乡镇广播电视应该不断加强创新,更新广播电视内容,引导群众从思想上增强新农村建设意识,为新农村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具体做法上,乡镇广播电视应该根据当地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改进节目,但要始终坚持以较具实用性的服务性节目为主。另外,乡镇广播电视还应该在充分确保节目质量的基础上,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精心策划一些全方位的精品节目,如科技服务、法律服务、政策信息与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等,培育新型农民。

(三)完善体制,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

从客观上来说,我国乡镇广播电视事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从而制约了乡镇广播电视事业的长远发展。所以,新时期必须加强乡镇广播电视事业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争取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适合乡镇广播电视发展的管理制度。而人才是实现乡镇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核心,关系着管理制度的执行和不断完善。这就要求广播电视台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全面引进高素质人才,要求选入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良好广播影视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同时对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进行各类专业技术的业务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其专业素质和能力。应该注意的是,开展的业务培训工作应该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类型,必须严格重视培训质量,选择先进专业技术为培训内容,实现培训手段多样化,积极鼓励广播电视全体工作人员参与到其中,选择适合自己或有兴趣的项目进行培训,鼓励创新。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10

引言

农业技术推广是连接科技与农民的桥梁,是打通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和手段。我国农业现代化起步较晚,尽管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疑负有不可推卸的重大历史责任。

一、我国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研究存在的问题

1、推广服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偏低

在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非农机专业人员占科技人员的多数。非专业人员所占比例的较多,导致推广人员不能科学地进行技术推广。同时,受编制的限制,农业机械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进入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工作,而原有的人员长期得不到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导致推广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对于农业的发展不能给予到位的指导,不能满足新时期农业的发展。

2、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在一些地方的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工作人员中专业人员较少,且人员队伍呈现老龄化。在技术人员的分配上,有的农机站只有2~3名科技人员,技术力量薄弱。而在一些较先进的乡镇站和县级站,科技人员偏多,整个部门的人员都偏多,出现一些闲置人员,专业的优秀的人员少,使推广工作难以开展。

3、财政投入不足

近几年,国家、省给予农业项目一定的投入支持,办公条件和场所有所改善,基本实现信息通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但对县级、乡镇站投入不足,农业科技的研究、推广缺乏经费支持。由于化肥、种子市场的开放,农机站的经营不理想,一些乡镇农机站甚至出现债务累累的情况,导致乡镇站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同时,由于经费的限制,科技人员的待遇偏低,造成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轻推广重经营的现象。此外,各级财政缺少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补贴力度,加之补贴范围窄,导致新品种、新机具的售价偏高,对农民的吸引力不足,推广工作开展困难。

4、推广模式单一

目前,多数乡镇农机站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仍然实行计划经济制度下的推广模式,多为行政命令式。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过程,基本是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推广项目的类型、推广方案、任务、目标等,乡镇按照给予的任务开展工作。这种推广模式使乡镇失去自,致使乡镇的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不能依据当地农业、农民的实际情况开展,导致新技术、新机具不能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使推广工作对于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不能发挥推动作用。

5、理论与实践严重分离

当今的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不仅是服务生产环节,还包括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即产前、产中、产后。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素质。乡镇的农机技术推广人员服务农业生产第一线,对农业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实践经验丰富。但是,乡镇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认识较少,对满足农民需要的新方法、新机具、新技术能力有限,对于市场行情、种植信息无能为力。乡镇农机人员的知识欠缺,对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掌握缺乏。而市级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人员知识丰富,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能力较强,但对于农民的实际情况了解不足。理论与实践的相分离,阻碍农机与农技的顺利推广,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二、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改进策略

1、提高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对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定期的教育培训,鼓励支持乡镇推广人员参加业务培训,继续教育。市(县)级推广部门有步骤地对乡镇农机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新知识、新技术的教育、培训。政府应给予长期工作在乡镇一线人员一定的照顾,例如,职称评定、待遇等,这样便可吸引较多的优秀人才去乡镇工作,使乡镇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同时,要强化农机技术推广人员的准入制度,确保工作人员持证工作,对人员的引进实施聘用制,公开招聘农业专业的人员,为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队伍注入新的血液,增强队伍人员的专业性。

2、合理设置机构

应明确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职能的公益性,公益性职能包括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农业灾害、动植物病虫害的预防、诊治;农业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土壤肥力的改良、检测;农机安全生产等。乡镇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部门应将经营剥离出去,加强公益性工作的开展,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同时,还应设置综合性的推广服务部门,即把“兽医”、“农机”、“农技”合并为一个部门,在部门内部设置不同的岗位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乡镇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解决推广机构臃肿的问题。

3、重视整体综合调查

研究对象的选择制约着研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反映了研究者的涉猎范围和研究取向。研究伊始,国外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研究以农业产业自身为调查对象,研究结论片面而零散;随后,研究者将农业产业与农机技术人员及农民均作为调查对象,并对地区产业进行整体考察,研究结论逐渐全面而深刻。当前我国学者仍以政府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专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中的某一类为主考察农业技术推广状况,很少对政府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涉农高等院校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常年跟踪,也缺少从农村直接选取大量务农农民进行广泛调查。由于调查对象较少,调查范围不广,研究结论只能适用于研究者自己所选取的具体农机技术推广对象,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大打折扣。为保障研究对象取样的科学性,一方面要尽可能以某一地区全体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者为对象,整体考察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主体的实际状况;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以某一区域全体农户为对象,整体考察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实际影响;同时,还要注重区域和国家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历史研究,在历史的整体考察与现实的整体调查结合中认识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应然状况和影响。

4、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部门的财政支持,是促进新技术、新机具推广的有效措施。资金的投入,确保各级的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有工作经费、实验基地,实现新技术的研究、推广,新机具的试用等。这样便可让农民直接的看到新技术、新品种的成果,加快技术、品种的推广。政府对新技术、新机具给予一定的补贴,以此吸引农民对新机具的购买,有利于农业的快速发展。

5、改进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

乡镇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部门,要根据农业发展的要求、市场需求、农民需要开展工作,把提高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率为主要目标,根据农民、农业的实际情况改进其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完善服务模式。要转变服务理念,实现从行政干预服务模式向科技示范服务转变。要改进推广方式,从单一的推广方式过渡到综合的推广方式。同时,在服务内容、技术方面也要不断改进完善。在服务内容方面,改变原有的产前服务为主,加强对产中、产后的服务。在服务技术方面,改变原有的以种植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实现向牧业、林业、加工业等全面发展。提高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效能,实现农业的全面发展。

6、完善推广服务机制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应实施乡、县双重管理的管理制度,其中以县级管理为重点。县级的推广部门负责乡镇推广机构的经费、业务、人事的等管理,加强对乡镇人员的监督、管理、考核等。对于乡镇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人员的评定应依据工作人员的实绩与业务水平。同时,完善激励机制,对技术推广、农业知识专业的人员一定的奖励,使工作人员专心、高效的开展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完善基层的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

结束语

我国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还存在着人员素质低、队伍结构不合理、推广模式单一、财政投入较少等问题。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的改进工作急需开展。通过提高推广服务队伍的素质、设置合理的服务机构、改进推广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机制等措施,解决其推广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实现农机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高效开展,更好地为农业发展、农民群众增收服务。

参考文献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11

1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职能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制定和实施农技推广计划,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并予以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农作物的生长方面,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要开展农作物病虫草鼠等农业生物灾害的监测、预报、指导防治和处置工作,并监测农作物苗情、耕地质量、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要进行植物检验检疫。同时,还应当管理、保护农业资源,引导、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机构,协助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工作,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协助处理农机安全事故[2]。在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方面,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和产地环境监管工作,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到实处,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得以顺利进行。

2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主要问题

2.1管理体制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仍旧属于乡镇政府及其部门的管辖之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自主决定权和话语权,所有日常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由乡镇政府进行安排和组织[3]。然而许多乡镇政府由于缺乏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和认识,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程中疏于对相关人员和事务的管理,甚至有些乡镇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工作热情,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无法正常、顺利地开展。

2.2工作机制不灵活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缺乏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人员激励机制,没有将工作业绩、推广效果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进行挂钩,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努力工作和继续学习深造的动力,认为无论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如何,个人收入、奖励等都不会有任何变化,许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兢兢业业工作多年,却无法进行职称评定,大大打击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没有根据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工作职责等制定合理的工作管理机制,没有将推广人员按照工作内容不同进行合理划分,导致农技推广工作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2.3人员结构不理想

由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待遇管理、编制管理、职称管理等方面的落后和不合理,大部分农技推广机构无法吸引真正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推广才能的人才,致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结构不理想。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技术人员都主要由年龄较大、农业技术知识不全面的当地剩余农业人口构成,由于缺乏待遇提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刺激,技术人员没有针对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开展及时的、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结构老化、落后,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了乡镇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4]。

3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问题解决措施

3.1结构管理方面

针对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上存在的管理职能划分不清的问题,应当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独立出乡镇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可建立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企业,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开展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实行公司式管理和运作,彻底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性质、智能、人员管理模糊不清的问题。对于那些与乡镇政府有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无法完全从中脱落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将行政、服务部门保留在乡镇政府中,把其具有经营功能的部门和人员与其他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进行结合,成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企业,由地方工商部门实施监督、管理,严格按照经营范围参与市场竞争。原有的农技推广行政部门仍由乡镇政府管理,属基层事业单位,与新建农技公司属两个完全不同的法人组织,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组织、经济上的交叉关系,农技推广部门人员与政府其他部门人员同属政府管理、享受相同待遇。

3.2人员管理方面

为了充分适应和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科技生产的需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企业应当在技术人员和经营人员的选用上采取岗位竞聘制,提高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层应组织农业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根据目前农业技术发展状况,制定人才评定、评测计划、方案和内容,在农技推广机构内部和乡镇所有农业人员范围内选取具有良好农技专业知识和较强农技推广经营服务能力、经验的优秀人才,扩充农业技术推广队伍[5]。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上,行政人员和其他服务类职能部门人员应当由独立出来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或乡镇政府统一管理,属事业单位编制,而技术人员、经营人员可实行独立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或农技推广企业人事式管理,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管理更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3待遇管理方面

对于属事业单位编制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其工资、奖金、财政补助等各类经济收入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关标准由地方政府负担,并纳入乡镇政府财政预算,其他人事编制的农业技术推广技术人员、经营服务类人员的待遇由独立出来的农技推广机构或新成立的农技推广企业承担。在工资分配上,应当进一步加强绩效考核管理的合理化和透明度,将工资、奖金等参考标准纳入单位、企业总体工资制度和标准内容范围中,并向全体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公开,避免各种由于收入管理过程不透明而产生的问题和纠纷。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层性和广泛性,将相关人员待遇收入、职称评定与工作业绩、推广成果挂钩,在实行保底基本工作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成绩等将员工彼此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开,督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继续学习和深造、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

4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乡镇农业技术发展和农业生产扩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了加快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速度和效率、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管理,相关政府和部门应当高度重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管理和改革工作,解决当前农技推广机构体制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行体制改革和人员结构优化,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丁奎 缪方云 单位: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刘建华,陈公贤,陈宏辉.新形势下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分析[J].基层农技推广,2014(6):20-22.

[2]李安宁,王德成.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5):1-4,16.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12

Key words:education; specialized teachers; teacher training; training strategy

前言

乡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乡镇成校)在县、乡、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办学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乡镇成校教师在服务“三农”、推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乡镇成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笔者所在的单位承担着湖北省示范性乡镇成校师资培训工作。本文拟从教师专业化这一视角,结合工作实际,探讨我国乡镇成校师资培训的相关策略。

一、乡镇成校师资队伍专业化的现状

专业化是当今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教师专业化是这一大趋势的反映。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职业逐渐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和教师个体的内在专业结构(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不断更新、演进、丰富的过程。所谓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即教师通过严格专业训练与主动终身学习,逐渐达到乡镇成校教师专业标准,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得到社会承认的专业人员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大趋势,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教师专业化。随着《教师法》(1993)、《教师资格条例》(1995)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0)等一系列制度的颁布实施,我国教师专业化也迈开了步伐。根据教师专业化有关理论,我们认为,我国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

(一)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作为专业群体与专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

乡镇成校教师数量远远达不到乡镇成校的需求。据原国家教委1995年8月1日颁布实施的《示范性乡(镇)化技术学校规程》规定:“学校专职教师要按当地总人口的万分之二的比例配备,举办脱产班和‘3+1’分流职业初中班,应适当增配专职教师,按每班2至3名配备。”而当前由于体制和编制原因,我国大部分乡镇成校是按当地总人口的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一点五的比例配备,有的这个比例也达不到,有的甚至就根本没有专职和兼职教师。乡镇成校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不但影响乡镇成校教师专业群体的规模,而且严重影响了乡镇成校的发展,影响了乡镇成校作用与功能的有效发挥。“有为才有位”,无为则无位,有些乡镇成校在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以致于在当地农村教育格局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二)整体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专业群体的质量

首先,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后备力量。据笔者对近三年参与我中心培训的乡镇成校骨干教师年龄统计,平均年龄51岁。有些乡镇不按规定配备教师,而是把年龄较大,不适合普教的文化课教师,或者把机构改革中乡镇教育组富余人员,安排到乡镇成校,把乡镇成校变成了收容所或养老院。造成有些乡镇成校教师人员结构老化,缺乏活力。其次,学历结构偏低,专科和专科以下还占相当比例。按照《示范性乡(镇)化技术学校规程》规定,乡镇成校专职教师学历结构,大专以上学历要占60%,但大多数乡镇成校达不到这一要求。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统计,大专及以上学历占45%,很多学校没有大专以上教师。再次,专业知识缺乏。乡镇成校教师大多来自普通中小学的文化课教师及乡镇教育行政部门,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原来的民办教师或乡镇教育管理干部,他们普遍知识陈旧,缺少农村生产经营知识,缺乏成人教育专业知识。最后,能力结构不完善。他们原来从事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他们的能力结构中缺乏农村生产实际操作和示范能力,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的教师只能放放录相,保管资料,打扫卫生,其农村生产经营能力有的还不如普通农民。由于乡镇成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不完善,专业化程度低,很大程度上不能为农民起示范作用,从而影响了广大农民对乡镇成校教师的认可,影响了乡镇成校这一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

(三)没有专业的培养培训机构,尚未形成完整的专业标准和训练体系,缺乏职业准入制度

职业专业化要求形成完整的专业标准,并建立完整的专业训练体系和职业准入制度。我国乡镇成校教师没有专门的培养培训机构,尚未形成完整的专业标准的训练体系,缺乏准入制度。不象

大学、中学教师,有专业的培养培训机构,有一整套专业标准和训练体系,包括职前职后培训体系,而乡镇化学校教师没有相应的专业培养机构,加上没有明确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以致于目前乡镇成校教师专业性不强,无论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当乡镇成校教师。因此,使得现有教师不注重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学习提高。

(四)教师缺乏专业训练,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完善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原来大多是中小学的文化课教师,在从事农村成人教育教学后,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成人教育专业培养与培训,缺乏一个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尤其缺乏对成人学员学习特点及成人教育教学规律的了解与掌握。这种状况导致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而,不能较好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与促进农村成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五)职前职后培训严重不足,专业化培训亟待加强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存在的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忽视乡镇成校教师的培训提高,造成很多教师缺乏适当

的培训。他们无法通过培训获得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无法通过培训获得专业知识的更新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可否认,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行为不规范等,影响了培训效果,造成乡镇成校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强。因此教师专业化培训必须加强。

三、促进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的培训策略

(一)按教师专业化要求建立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培训机构

目前,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一般依托普通农业高等院校、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等专业学校。这些培训机构在乡镇成校教师培训、提高乡镇成校教师素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了规范培训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对申办乡镇成校教师培训机构进行资格认证,严格准入制度,并对培训机构进行严格的管理,加强培训质量的检查评估。采用项目招标制,建立不同培训机构公平竞争机制,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建议以普通高等农业院校为指导、以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阵地、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补充构建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体系。

(二)树立为教师专业化服务的培训理念

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要树立为教师专业化服务的培训理念,必须“以人为本”,强调学员参与,发挥他们在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在为教师专业化服务培训理念引领下,培训工作以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为中心展开,培训设计要着眼于他们的专业化需求,培养学员强烈的自主学习的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专业化服务的培训理念必须深入贯彻到培训机构的每一位领导、教师和工作人员中,贯穿到每个人的工作之中。

(三)按教师专业化要求确定培训内容

一是针对乡镇成校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的现状,加强学历教育。建议政府开展乡镇成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纳入整个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工作之中,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改变目前乡镇成校教师素质不高的状况。二是针对乡镇成校教师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设置相应的课程。在培训工作准备阶段,要加强学员培训需求调查,根据需求选择培训课程;在培训工作中,要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调整培训内容。如我们在所举办的三期湖北省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中,就针对乡镇成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安排了乡镇成校教师职业道德、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现状、农村经济专题、农村实用技术专题等方面的课程和内容,充分做到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四)按教师专业化的需要选择培训形式

乡镇成校教师培训要从成人培训和乡镇成校的特点出发,采取灵活的培训形式。如集中培训和送教上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补充,讲授式、互动式、研讨式、参与式等培训方式有机结合,还可组织问题研究、论坛交流、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分组研讨、反思自学、操作体验、外出考察等形式,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能动作用,在多种培训形式中获得理论水平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增强。我们在对湖北省137名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中,采用了课堂讲授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形式,农村实用技术专题课就在长江大学实验实习农场的田间、猪场和鱼塘讲授,实践性强,效果明显。在培训期间,我们还组织参观了5所比较有特色的湖北省示范性乡镇成校,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基地建设以及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经验,对参训学员启发很大。

(五)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培训队伍

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培训者的培训,这也是发达国家培训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英国在80年代中期就关注培训者的培训。诺丁汉大学成人教育系率先举办培训者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培训课程的设计,管理和组织过程中诸要素的分析,培训材料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依托权威的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培训者的培训,建立一支适应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业务过硬的培训者专业队伍。

(六)进一步健全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培训保障体系

对乡镇成校教师的专业培训,要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建立政府主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教师培训保障体系。通过完善教师培训机构认证制度、教师在职进修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考评制度等来保障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发展。采取政府统筹与共同分担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培训经费,将教师专业发展所需培训经费列入预算,为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霍玉文.乡镇化技术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刍议[J].职教通讯,2005,(8).

[2]曹仲岗.教师专业化与现代教师的培养和提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5).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13

1诸暨市镇乡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现状

诸暨市全市总面积2 311 km2,辖3个街道,24个镇乡,468个行政村,总人口106.67万人。2009年,全市镇乡(街道)农技队伍共有在编人员165人,其中专职或兼职从事农技工作的133人,包括农科员23人,蚕桑辅导员17人,茶叶辅导员12人,动物卫生监督员63人,农机员18人。另32名属农技人员编制的人员,已提任镇乡班子成员,或脱离农技工作,转岗从事工业、城建等工作。近几年来,诸暨市镇乡农技推广队伍得到一定的发展,整体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在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农业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农业转型速度,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进步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做出了较大贡献。

2存在的问题

2.1队伍严重老化,整体素质不高

全市镇乡农技人员中,35岁以下的仅5人,占3%;35~45岁的28人,占17%;46~55岁的53人,占32.1%;55岁以上79人,占47.9%。农技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技术人员断档,没有形成合理的梯队。在岗农技人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达94人,占57%。高学历人员十分奇缺,高素质的人才严重匮乏,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都很不合理,人员整体水平与农技推广工作发展不相适应。

2.2人员知识断层,专业技术落伍

目前,现有的镇乡农技推广人员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对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诸暨市已对农业的种植结构进行较大的调整,农业种植变成了多种经济作物种植,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已由原来的粮棉油技术改变为多种经济作物技术的需求。面对现代农业发展,镇乡农技推广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专业技术滞后,不能很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

2.3人员配置不平衡,岗位编制不合理

镇乡之间农技人员分布极不平衡,最多的乡镇在编17人,最少的仅3人。除畜牧线因刚完成畜牧兽医体制改革,人员配备还比较均衡,其他的都是配置较弱,如农机线有13个镇乡(街道)无专业农机员,特产线有9个镇乡没有专业人员,粮油线有6个镇乡出现空缺,全市各镇乡没有水产类专业人员,也没有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人员。一些乡镇出现“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编”问题,全市镇乡(街道)现有165名在编人员中,32人已完全脱离农技岗位,占19.4%。在岗的133人中,仅畜牧线有23人专职从事本职工作,其余110人均有兼职。有的镇乡农技人员空缺后,用林业、文化线等人员充任农技员,其不懂业务,影响工作;有的乡镇让林技员负责粮食生产;有的被乡镇政府随意抽去从事计划生育、征地、选举等其他工作。全市镇乡仅有的几个特产线高级农艺师,工作在街道,无相应产业,从事非农工作,作用得不到发挥,这些不合理的配置使本来有限的农技推广力量显得更加薄弱。

2.4人员待遇较差,推广队伍不稳

镇乡农技人员待遇很低,经济条件好的乡镇可以保障推广人员工资,但是“有钱养兵,没钱打仗”;而经济条件不好的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都不能保障,既“没钱打仗”,又“没钱养兵”。有的乡镇级甚至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再加上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职务)晋升难,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镇乡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差、待遇低、职称评聘难(尤其是聘任),是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1]。这样就难于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即使进来也留不住,使得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难以提高。

2.5经费保障不力,推广工作受限

目前,诸暨市财政支出方向、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和制约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正常运转,既无法引进新技术,也无法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同时,由于经费的影响,在农技推广过程中缺乏必要有效的信息传播、技术培训以及交通工具,影响推广工作效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继续教育机制也无法建立,从而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老化现象十分严重。

3对策

3.1健全组织建设,解决好镇乡农技推广队伍岗位问题

要科学设置农技推广机构,对现有镇乡农技机构进行整合,建立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4]。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镇乡政府、街道办事处内设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业务上接受市农业局的指导。要明确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公益性定位,就是具体承担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民技术培训,农业资源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服务;畜牧业生产、动物免疫检疫、疫情报送、防疫智能化信息录入、防治处置等公益性职能。在保持农技队伍编制不变的基础上,将现有农技人员分为专职、兼职、转岗三类管理,对人员重新进行定岗。一是组建专职责任农技队伍。服务中心应设专职主任,负责全面工作,同时根据产业规模和镇乡类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二是现已转岗人员保留农技干部编制,根据镇乡需要,不再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三是其他农技干部为兼职农技人员,实行分线联片工作制度。人员配备由农业局提出方案,各镇乡街道确定人员,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

3.2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镇乡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

要针对镇乡农技推广人员需要的知识,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建立和完善农技推广人员继续教育机制,采取异地培训、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借用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力量,每年组织选派技术骨干进行定量在职培训,开展专业知识集中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全科医生”式的基层农技干部。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在不影响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提下,对全体农技推广人员进行短期脱产轮训,培训的开展主要是以当前农业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做到活学活用,帮助农技推广人员更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服务本领。

3.3选拔充实农技人员,不断优化镇乡农技推广队伍结构

农技推广人员的补充,应由市农业局提出方案,要通过人事部门公开招聘的方式,选拔优秀人才专职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招收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弥补基层高学历专业人才的不足,改善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要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业公共服务工作,引导支持大学生“村官”学习农业知识,开展农业公共服务,对表现好的选拔聘用到乡镇农业公共服务队伍中。

3.4加大支持力度,加强镇乡农技推广队伍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经费保障。市财政要加大对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的经费投入,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后,农业公共体系人员经费、工作经费要全额列入市财政预算,建议原为差额拨款的农技人员调整为全额拨款[5]。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不能全部承担的动物防疫、检疫等公益,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落实。二是加强政策保障。要结合实际,深入调查研究,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重点明确机构性质、职能定位、人员配备、经费保障、责任落实、考核奖励等政策,推进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三是加强组织保障。建议政府成立由市长为组长,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人事、编制、财政、农口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具体实施方案,各镇乡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5建立激励机制,调动镇乡农技推广队伍工作积极性

一是改善基层服务工作条件。要切实加强基础建设,努力改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的条件,重点加强服务场所、示范基地建设及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的配备,做到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示范有现场、进村入户有工具,确保为“三农”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二是建立农技推广人员奖励制度,对工作成绩显著的农技推广人员要实行奖励,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社会地位,增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荣誉感。三是提供农技推广人才发展途径。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打破学历、论文、外语等限制,确立以业绩为主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审机制,解决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技术职称(职务)晋升难的问题,鼓励优秀专业技术推广人才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建功立业。

4参考文献

[1] 石会娟,宗义湘,赵邦宏.新形势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调查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7,26(1):76-79.

[2] 呼志华.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初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24-3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