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实用13篇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篇1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员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培养适应油气储运工程发展需要,具备工程流体力学、油气储运工程学等方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油气储运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提高其实战能力,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推荐采用“真题真做”,题目主要来源于实际的工程项目、科学研究项目等,并运用项目式管理进行设计,使学员如临其境,切身体会到项目的实际流程以及技术管理办法。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工程设计类题目一般占到整个毕业设计题目的80%左右,所以我们主要针对该类型本科毕业设计进行探讨。

一、为什么设定毕业设计基本工作量要求

本科毕业设计时间为3月到6月初,去掉培训、调研和综合演练所占用的1个月时间,其有效毕业设计时间为2个月。如何使学员在较短的设计时间内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一直是探讨的核心问题。在毕业设计初期,学员选到题目,往往比较迷茫,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事情,对论文的字数要求、图纸要求、论文的深度更是一头雾水。初次带毕业设计的教员虽然有做项目的经验,但是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难度及论文指导程度把握不是很准确。其实这些问题也就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工作量是如何界定的、论文是否有创新两个核心问题。我们以“毕业设计工作量”、“本科毕业设计创新”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搜索,关于“本科毕业设计创新”一定会搜出很多条目,“毕业设计工作量”搜出的条目较少,且基本大同小异,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论文类型,对字数、图纸质量、实验结论等进行规定。但是为了达到通用性要求,均比较粗略,没有借鉴意义。对学院来说,因其管理的宏观性,不可能给出具体的界定。但是每个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基本工作量的设定,让学员和初次带毕业设计的教员一开始就对毕业设计到底是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针对工程设计类题目,它的基本工作量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呢?

二、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

根据项目的类型分为新建、改建和扩建3种类型。根据项目实施阶段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3个阶段。由于时间较短,为保证设计质量,我们将毕业设计的难度定为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主要包括设计准备工作、工艺流程设计、工艺设备选型设计、库区布置设计、管路配置设计等内容。

1.设计准备工作。该部分是指根据导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正确领会对工艺提出的要求。明确所承担的设计任务和主要内容,确定其方法步骤。订出工作计划。利用设计前调研时间,深入到已建的油库实地调研,了解掌握油库油品的种类、数量,主要采用的技术、设备及工艺,还有该地区的地形资料、地质资料、交通资料、气象资料等,这些资料的收集是油库水力计算、热力计算、建(构)筑物基础与管线埋深、做法的依据,不可忽视。尤其应重视了解油库新的技术、设备及工艺应用情况,并收集设计所需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及相关的资料。资料包括外部资料、内部资料、技术经济资料、各类设备技术手册或样本等。

2.工艺流程设计。该部分是确定油库工艺流程。要求运用所掌握的各种资料,先作出几种流程方案,根据有关的基本理论进行对比分析,着重评价投资与成本,从中选择出一种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工艺流程,并绘制油库工艺流程图。

3.工艺设备选型设计。该部分是初步确定了系统设备的构成,这其中的设备只是一个概念,工艺设备选型就是通过工艺计算确定设备具体的规格和型号。油罐、油泵等各种定型设备选型涉及水力、强度、热力等计算。在工艺计算阶段应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搞好计算的必要条件是概念清楚、方法正确、数据齐全可靠,并且必须按规定的步骤进行。

4.库区布置设计。该部分主要包括储油区、油品装卸作业区、行政生活区的布置设计。其中储油区和油品装卸作业区布置设计是工艺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它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整个工艺流程中的全部设备在平面上和空间中的具置。油库布置设计在工艺流程设计和工艺计算及设备选型后进行。库区布置设计完成之后要绘制油罐区和油品装卸作业区的平面、立面布置图。

5.管路配置设计。该部分任务是确定油库全部管线、阀件、管件及各种管支座的位置,以满足工艺的要求。设计时应考虑节约管材,便于操作、检查和安装检修,而且做到整齐美观。管路配置设计应在工艺流程设计和储油区、油品装卸作业区布置设计完成的基础上进行。

三、设计说明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根据设计的内容包括油库设计总说明、总图布置说明、工艺设计说明书和消防部分说明等。

1.油库设计总说明。(1)阐明本设计的任务依据和技术依据。其中任务依据包括已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有关协议、主要文件、会议记录等的名称及所属文号、设计采用的规范和标准等;(2)阐明油库的性质、经营油品种类、供应范围、油库的总容量和经营特点;(3)阐明油库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地震等级等)、周围环境(与居民点距离、附近有无其他大中型企业或重要建(构)筑物和其他危险物品)水电、运输、通讯等情况;(4)人员编制情况说明。包括行政人员、技术人员、工人和消防警卫及勤杂人员;(5)阐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总投资额;(6)阐明本单位承担的设计项目和委托其他单位的设计项目。

2.总图布置说明。(1)说明总图布置的指导思想,分析总图布置的优缺点;(2)油罐的结构类型、单个容积;(3)库内运输方式。

3.工艺设计说明书。(1)工艺流程;(2)铁路(公路或水运)油品装卸方式、货位(或泊位)的个数、专用线长度;(3)发油方式,汽车装油的鹤管数,桶装灌油栓个数;(4)装卸油泵及机组的型号及台数,输油管的规格;(5)油库的装卸能力。

4.消防部分说明。(1)油罐及其他生产设施采用的消防方式;(2)消防所需的灭火剂量和水量;(3)消防泵的台数、型号、规格及其使用的动力;(4)其他消防设备(消防车、泡沫液罐、消防水罐等);(5)消防管道的布置和管径;(6)油库消防灭火系统工艺计算书;(7)消防、给排水设备表等。

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来讲,文字部分主要是一份完整的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思路清晰,符合最新的国标和行业标准,结论正确,不一定非要达到一定的字数。有的学员论文厚厚的一摞,一翻里面的内容,逻辑混乱,东拼西凑,仍然是达不到毕业设计要求的。有的学员论文字数少,但是能够围绕设计内容,设计步骤齐全,主题突出,立意较新,不仅仅可以达到毕业设计基本要求,甚至可以评选优秀论文。

四、主要技术图纸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因其专业特点,设计图纸是必不可少的。

1.绘图原则。绘图原则具体参见GB/T 13361-2012《技术制图通用术语》、GB/T 14665-2012《机械工程CAD制图规则》、GB/T 16675.1-2012《技术制图简化表示法第1部分:图样画法》、GB/T 16675.2-2012《技术制图简化表示法第2部分:尺寸注法》和SY/T 0003-2012 《石油天然气工程制图标准》等。

2.图幅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讲,油库总工艺流程图采用A1图幅,分区及泵房工艺流程图采用A2或A3图幅。根据实际情况,可绘制加长图幅。

3.图幅比例的确定。平面布置图均严格依据国标和行业标准按比例进行绘制。工艺流程图通常不严格按比例绘制,各个设施、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不受总平面布置图的约束,工艺流程图以表达清晰、工艺准确为原则。根据毕业设计难度在初步设计阶段的要求,工艺技术图纸主要包括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设备设施平立面图、局部详图等。具体包括库区位置图、油库总平面布置图、罐区工艺布置图、装卸作业区工艺布置图、管网综合平面布置图、库区消防平面布置图、油库总工艺流程图、油库消防灭火系统工艺图、库区设备防雷、防静电接地图;管网局部详图、管路附件详图、管架、支座配置图等,还包括图纸清单、设备材料清单等。

对学员来讲,2个月的时间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整个油库的设计,一般来说,设计分组进行,“一人一题,真题真做”。通过设定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基本要求,教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的引导和帮助,缩短学员获取有效资源的时间,提高获取有效资源的质量;缩短了学员进入毕业设计状态的时间,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规范地进行设计,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创新研究。不仅提高了个人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实战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还达到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目的。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篇2

一、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

很多学校开设专业外语基本是作为专业选修课,学时一般为32学时,导致授课时间过少,教学质量也是差强人意。由于专业外语课时较少,所以考核方式大多采用在课堂内开卷考核这种单一的形式,这样造成学生对专业外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基础外语,得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许多学校的专业外语一般设置在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在大二下学期很多学生已经通过了四级或者六级,在上了大三之后,由于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二)授课方式

专业外语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很多是教师翻译课文,学生记下不认识的单词;或者是教师让学生朗读外文并进行翻译,然后教师再进行纠正,没有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施。虽然现在已经有部分教师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在讲课过程中使用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但是授课实质上主要还是对原文进行翻译,并没有为学生传授专业外语的专业性和实践应用性。还有就是国内的一些相关资料,例如图片、视频或者其他素材并不多。这样就导致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材选择

近年来,油气储运工程的专业外语教材开始不断增多,而且很多学校也都能及时更换教材,但是,但大部分教材的形式都比较单一,内容比较相近,而且不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很多数据、方法和实例都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情况,因此,这种教材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师资力量

由于各高等院校对专业外语课程的认识一直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专业的专业外语都是由经验不多的新教师来授课的。由于教师在专业外语教学时间短,连续性差,对专业外语的认识还不充分,因此该门课程的改革、创新力度没有太大的突破。再来,由于教师没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国外相关专业,与本专业的经验丰富的外籍人士接触也不多,因此经验和外语水平还不是特别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五)学生学习态度

学生经过多年的外语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是基础外语的课程内容很少涉及专业领域,造成学生一直缺少应用的机会,导致学生从内心深处认为学习外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一旦通过了四六级就忽略了对外语的学习,因此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思考与建议

提高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质量应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着手。[1]利用现有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优势,即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和文化接受程度高;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改革,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依据上述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教学进行思考和提出建议。

(一)教学内容

1.选择合适的教材首先应选择适合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特点的教材。由于石油和天然气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因此在选择时应偏重那些与时代接轨的教材,并且应与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相适合的专业外语教材,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精选与实际工程相联系的英语资料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管道、油库及相关设施的设计、施工和维护,因此其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上的知识,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内容为前提条件下,给学生介绍一些现代储运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等具体的专业外语资料;同时结合专业图片,使学生将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英语词汇联系起来;并且鼓励学生多读相关外语资料,可以将感兴趣的中文资料翻译成英文,使他们真正克服中英文之间的差异,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3.设置合理的课程安排专业外语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需要有良好的外语基础。一般专业外语课程安排在第五或者第六学期,相对于公共外语课程有一段时间的滞后性,并且大部分学生因为已经通过四六级考试,所以对外语学习的热情有所下降。所以专业外语的课程设置应与大学外语有一个衔接的过程,并且应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使学生对外语的学习有一个连贯性。因此专业外语最好开设在大二下学期,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外语四六级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2]除此之外,专业外语也应在大三和大四两个学年开设,这样可以保持学生一直受到英语的熏陶。由于受到时间,学分等一些因素的限制,可以适当减少每一学期专业外语的学时,比如8-16学时。虽然学时减少了,但是对英语的学习可以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

(二)教学方式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专业外语的教学目的侧重于外语的实际应用。所以,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专业外语的授课过程中应加入一些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对不同的授课内容,提出与课程相关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可以使专业知识与专业外语内容有效衔接起来。对于一些相关的较难的问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以外语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预先进行提出几个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和相关的电子资料来准备这些内容,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或者让学生以做报告的形式来分析这些问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提问或是课堂讨论的方式,达到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对专业外语的学习产生兴趣。[3]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油气储运专业外语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对油气的性质,储存设备的结构、输送方式和工艺以及施工过程的描述,如果采用传统的黑板加教科书的授课模式,学生往往容易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因此为了使提高油气储运专业外语课堂教学效果,在内容讲授时,应以传统授课方式为基础,主要讲解一些专业词汇和重点句型等,再结合管道、储罐及相关设施的示意图、模型及施工视频等进行辅助教学,这样既便于学生跟上老师的思路,又增强了直观性和形象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促进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的共同提高。实践证明,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是一些图像和视频资料,而不是简单的阅读、讲授与灌输,所以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既可以增大教学信息量,克服传统板书的局限性,又可通过播放一些重要的和相关的专业视频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3.加强专业外语与工程实际的联系油气储运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从事管道、油库、站场及储罐的设计、管理、施工、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是一门对工程实际要求很高的学科。在专业外语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因此,应加入一定的工程实际知识,例如外文的图纸或国外的工程实例,这样学习专业外语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学生专业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4.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专业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读懂外文的专业文献,能用外语撰写科技论文,并且可以用流利外语进行口语交流。因此专业外语的考核应该体现出以上三方面的要求内容,包括专业科技论文方面的英译汉、汉译英以及平时在课堂回答问题情况。通过这种灵活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外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能够做到认真听讲,积极与老师进行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素质

1.专业外语中的不同内容应由不同教师讲授油气储运专业外语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输送各种介质的管道、储罐、施工方法、各种介质的性质。由一位教师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难免力不从心,因此为了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应由多人共同承担专业外语的教学,每位教师可以将自己最擅长的内容讲授给学生,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专业外语中专业知识的理解,也会使学生对专业内容和外语产生浓厚的兴趣。2.提高专业外语教师的语言能力为了使专业外语教师具有更高的外语水平,应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可以在国内进修,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短期的出国进修等。除此之外,还应定期组织专业外语的授课教师进行讲课比赛或课件比赛,这样可以给老师起到很好的示范和督促作用。还可以定期组织专业外语教师在教研会上进行交流,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还可以探讨专业外语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进。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篇3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研究石油与天然气的储存、输送及管理的一门综合学科。它连接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加工、分配、输送等环节,主要包括油气集输、长距离输油输气管道、油气储存与装卸及天然气的城市输配管网等。中国的油气储运行业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很多石油天然气的项目是与其他国家合作,在国外有许多的油库和管道都是由中国设计和施工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对外管道、油罐和油库进行设计和建设以及管理过程中,其外语水平在油气储运专业中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学好专业外语对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开阔视野、拓展思维、丰富学术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专业外语作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结合的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已学过的各类油气储运工程知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词汇,注重油气储运工程领域外语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语言基础、语言技术和语言的熟练程度,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但是,当今的大多数高校对专业外语课程并不十分重视,这样就导致了专业外语的教学质量并不十分令人满意。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进行以下的探讨和研究。

一、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

很多学校开设专业外语基本是作为专业选修课,学时一般为32学时,导致授课时间过少,教学质量也是差强人意。由于专业外语课时较少,所以考核方式大多采用在课堂内开卷考核这种单一的形式,这样造成学生对专业外语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基础外语,得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许多学校的专业外语一般设置在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在大二下学期很多学生已经通过了四级或者六级,在上了大三之后,由于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二)授课方式

专业外语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很多是教师翻译课文,学生记下不认识的单词;或者是教师让学生朗读外文并进行翻译,然后教师再进行纠正,没有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施。虽然现在已经有部分教师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在讲课过程中使用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但是授课实质上主要还是对原文进行翻译,并没有檠生传授专业外语的专业性和实践应用性。还有就是国内的一些相关资料,例如图片、视频或者其他素材并不多。这样就导致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材选择

近年来,油气储运工程的专业外语教材开始不断增多,而且很多学校也都能及时更换教材,但是,但大部分教材的形式都比较单一,内容比较相近,而且不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很多数据、方法和实例都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情况,因此,这种教材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师资力量

由于各高等院校对专业外语课程的认识一直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专业的专业外语都是由经验不多的新教师来授课的。由于教师在专业外语教学时间短,连续性差,对专业外语的认识还不充分,因此该门课程的改革、创新力度没有太大的突破。再来,由于教师没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国外相关专业,与本专业的经验丰富的外籍人士接触也不多,因此经验和外语水平还不是特别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五)学生学习态度

学生经过多年的外语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是基础外语的课程内容很少涉及专业领域,造成学生一直缺少应用的机会,导致学生从内心深处认为学习外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一旦通过了四六级就忽略了对外语的学习,因此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思考与建议

提高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质量应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着手。[1]利用现有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优势,即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和文化接受程度高;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改革,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依据上述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教学进行思考和提出建议。

(一)教学内容

1.选择合适的教材

首先应选择适合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特点的教材。由于石油和天然气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因此在选择时应偏重那些与时代接轨的教材,并且应与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相适合的专业外语教材,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精选与实际工程相联系的英语资料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管道、油库及相关设施的设计、施工和维护,因此其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上的知识,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内容为前提条件下,给学生介绍一些现代储运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等具体的专业外语资料;同时结合专业图片,使学生将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英语词汇联系起来;并且鼓励学生多读相关外语资料,可以将感兴趣的中文资料翻译成英文,使他们真正克服中英文之间的差异,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

3.设置合理的课程安排

专业外语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需要有良好的外语基础。一般专业外语课程安排在第五或者第六学期,相对于公共外语课程有一段时间的滞后性,并且大部分学生因为已经通过四六级考试,所以对外语学习的热情有所下降。所以专业外语的课程设置应与大学外语有一个衔接的过程,并且应一直延续到大学毕业,使学生对外语的学习有一个连贯性。因此专业外语最好开设在大二下学期,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外语四六级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2]除此之外,专业外语也应在大三和大四两个学年开设,这样可以保持学生一直受到英语的熏陶。由于受到时间,学分等一些因素的限制,可以适当减少每一学期专业外语的学时,比如8-16学时。虽然学时减少了,但是对英语的学习可以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

(二)教学方式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专业外语的教学目的侧重于外语的实际应用。所以,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专业外语的授课过程中应加入一些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对不同的授课内容,提出与课程相关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可以使专业知识与专业外语内容有效衔接起来。对于一些相关的较难的问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以外语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预先进行提出几个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和相关的电子资料来准备这些内容,在课堂上采用提问或者让学生以做报告的形式来分析这些问题,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提问或是课堂讨论的方式,达到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对专业外语的学习产生兴趣。[3]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油气储运专业外语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对油气的性质,储存设备的结构、输送方式和工艺以及施工过程的描述,如果采用传统的黑板加教科书的授课模式 ,学生往往容易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因此为了使提高油气储运专业外语课堂教学效果,在内容讲授时,应以传统授课方式为基础,主要讲解一些专业词汇和重点句型等,再结合管道、储罐及相关设施的示意图、模型及施工视频等进行辅助教学,这样既便于学生跟上老师的思路,又增强了直观性和形象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促进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的共同提高。实践证明,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是一些图像和视频资料,而不是简单的阅读、讲授与灌输,所以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既可以增大教学信息量,克服传统板书的局限性,又可通过播放一些重要的和相关的专业视频资料,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

3.加强专业外语与工程实际的联系

油气储运专业技术人员主要从事管道、油库、站场及储罐的设计、管理 、施工、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是一门对工程实际要求很高的学科。在专业外语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因此,加入一定的工程实际知识,例如外文的图纸或国外的工程实例,这样学习专业外语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学生专业知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

专业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读懂外文的专业文献,能用外语撰写科技论文,并且可以用流利外语进行口语交流。因此专业外语的考核应该体现出以上三方面的要求内容,包括专业科技论文方面的英译汉、汉译英以及平时在课堂回答问题情况。通过这种灵活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外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能够做到认真听讲,积极与老师进行交流互动,提高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素质

1.专业外语中的不同内容应由不同教师讲授

油气储运专业外语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输送各种介质的管道、储罐、施工方法、各种介质的性质。由一位教师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难免力不从心,因此为了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应由多人共同承担专业外语的教学,每位教师可以将自己最擅长的内容讲授给学生,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专业外语中专业知识的理解,也会使学生对专业内容和外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2.提高专业外语教师的语言能力

为了使专业外语教师具有更高的外语水平,应对他们进行定期培训,可以在国内进修,有条件的可以进行短期的出国进修等。除此之外,还应定期组织专业外语的授课教师进行讲课比赛或课件比赛,这样可以给老师起到很好的示范和督促作用。还可以定期组织专业外语教师在教研会上进行交流,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语言能力,还可以探讨专业外语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进。

三、结语

专业外语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专业上外语的应用能力,对于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至关重要。因此在专业外语的教学中应改进在教材、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加强师资力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外语学习的重要性,以便进一步提高油气储运专业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最终实现提高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篇4

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石油工业也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石油工业人才已迫在眉睫。特别是榆林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在的榆林市,作为重要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对油气储运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在学院领导的努力下,我院的油气储运专业已被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为了加强油气储运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造就工程型人才,对油气储运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专业素质。但是,由于我院油气储运专业的发展相对榆林市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毕业学生不能达到目前油田企业的要求。因此,提高我院油气储运专业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这样的形势,本项目提出对油气储运专业课程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油气储运的课程编排中,《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可以将储运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衔接的很好桥梁。目前该课程的授课方式有所不妥,使得这门课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条件下,应该配套一系列仿真课件,与教学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融入脑海。仿真课件可以使学生掌握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从而更好地学习该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以便为将来的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加强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加以仿真课件的训练,再配合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结合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可以综合地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或继续深造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分析目前我院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现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体系、内容与实践课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作为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打不好,那么其它课就很难学习。据调查发现,学生很多都不太明白课程中一些具体的流态名词,以及抽象的流体损失问题,如果有了仿真课件,这些疑难问题就一目了然了。其次,我院储运专业的实验室设备中,有些由于厂家设计问题造成数据不准确,所以原本刚够学生分组实验的仪器数目,现在只能增加每小组的人数才可以维持正常开设实验课程。由于该课程中涉及的实验数目较多,也导致了场地的严重不足。再次,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课知识与生产实习相互渗透。而《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习的相互渗透又甚为重要。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作用,针对我院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开设的现状,以及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情况,笔者提出几点改革建议,以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按照实用、新颖、精练的要求,着力进行教学内容的提炼与更新 

课程建设旨在突破学科专业局限,又要照顾到专业需要,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例如在本课程中加入非牛顿流体部分的教学内容,形成课程的特色。 

2.强调计算机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应该在教学中加入一部分符合我院具体专业情况的仿真模拟课件的使用量,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课件相结合,更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样,不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节省了学生花在琢磨流型变化上的很多时间。鉴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对于各种工艺流程图的介绍,传统的板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笔者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中抽象、晦涩、枯燥的缺点,使学生从动态的画面中,比较轻松地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 

3.有效组织实践环节至关重要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均非常强的课程,因此有效组织实践环节至关重要。学生通过在工厂的实习,可以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厂中实际生产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尽快解决实验设备结论不准确的现象,使教学仪器百分之百地准确投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去,尽可能地将流体力学作为向外专业进行开放实验,让有兴趣的学生也能参与。 

通过该项目制定的措施实施于油气储运专业教学中,使每届油气储运专业学生受益。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并能够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此举对学生的就业和继续深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效果的考核 

 

前已述及,这门课程主要是油气储运学科的专业基础,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旨在为以后的专业课打好扎实的基础,树立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考试方式上,更注重应用能力的测试,考察学生与社会的接轨程度。这样,考试题型多是一些发挥性的,让学生用“渔”的本领去为本门课程的学习画上休止符。 

四、结语 

总之,对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初步探索分析,可以促进教学观念的改变,按此目标授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可以促进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其仪器设备的更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从而实现“学有所用”,“教学相长”。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和长期艰巨的实践过程,专业教师任重而道远。只要不断努力和探索实践,就可以开拓出一条提高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更加富有成效的新途径,而且可以取得更好的教改成果。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篇5

一、新形势下油气储运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本科专业建设的纲领。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充分发挥学科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的优势与特色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2、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1)坚持本科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前沿性相结合。

(2)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3)坚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材施教。

(4)优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5)加强实践教学与创新精神培养。

(6)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

3、人才培养目标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培养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外语、计算机、力学和油气储运工程学等方面知识,获得油气储运专业人才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工程意识和科学素养,能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规划、交通运输、城市燃气、石油石化和国防等行业与部门从事油气储运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课程设置主要的内容

课程设置是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包括课程结构体系及学分要求、各学期学分及周学时分配、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设置、学科及基础课程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专业任选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和双学位(双专业)课程设置。

二、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在进行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时,修订的主要内容是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和学时,即主要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方向课)课程进行增减,同时对已有课程的学时数进行调整。

下面就近4次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情况进行简要介绍。

2001年,参照我校相关专业和兄弟院校的作法,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较上一版(1999版)有了较大的改变,在专业内增设了专业方向:工程建设方向和营销方向。两个专业方向的通识教育基础课和学科及基础课均相同,区别在方向课,工程建设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储运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营销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城市配气”、“工程项目概预算”等。

2006年,通过对2001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结果的分析,我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将专业方向更改为管道工程方向和配气工程方向,专业方向课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管道工程方向的课程主要包括“储运工程施工”、“管道运营与管理”、“储运工程节能方法”等,配气工程方向的课程主要有“城市配气”、“LNG技术”、“储运工程节能方法”等。

2012年,我专业对2006版级油气储运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把“储运工程施工”、“城市配气”、“LNG技术”三门课调整到了专业基础课中,专业方向仍为管道工程方向和配气工程方向,但配气工程方向突出LNG技术。管道工程方向的专业课程调整为“管道运行与管理”、“油气集输新技术”等,配气工程方向的专业课程调整为“低温与制冷”、“LNG安全技术”等。

2013年,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2012版基础上进行了再次修订,此次调整取消了专业方向,增加了专业任选课课程。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1、公共课程学分与专业课程学分分配的矛盾

根据教育部和我校相关文件精神,我校公共课程(思政类课程、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分有所增加,而学生培养总学分(180分)没有增加,势必造成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和学时数的减少。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提出了调整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的思路,即对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进行梳理,减少各课程的重复内容,把多门课程均涉及的内容整合到一门课程中,节约的课时用于专业课程核心内容和前沿内容的讲解 [1]。

2、专业方向课程与学生就业的矛盾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进行了专业方向课的选择,结果在双选时出现了所学专业课和就业单位不对口的情况。为此,我们调整了方向课程的设置,把多门与学生今后工作直接相关的课程如“储运工程施工”、“城市配气”纳入了专业必修课,同时把部分理论深度较深的课程取消或调整为专业任选课。

3、现有课程与石油工业外向发展的矛盾

为了实现中国石油利用国外油气资源的“走出去”战略,需要更多懂得多种语言、管理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2],而现有的学分已经被限制,不能再增设新的课程。为此,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提出了两条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是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在相关课程中增加相应内容;二是增加专业任选课程,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注重专业课程内容与学科基础课程的衔接,在内容设计上强调综合性、整体性、启发性和超前性,注重实践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培养。

四、结论

通过近4次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修订,为了培养出更适应石油工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笔者认为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课程的比例不应过高,公共课程的设置应符合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合理安排教学进行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应使每个学期课程的学时数与学生当时的学习目的相一致,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的重心相一致[3]。

3、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科学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并重才符合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理论的要求。在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时,除利用学校教学实验基地外,还应多建立社会实习基地,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合理配备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最终依靠的是任课教师,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考虑是否有教师去完成该门课程,若有课程而没有教师,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成为了一纸空文。

【参考文献】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篇6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环境中,企业所面对的外届环境更加复杂,企业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在此背景下,要求企业要不断的进行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建立起现代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模式,树立起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规划,以创新的思维促进企业发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企业品牌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份宝贵的无形资产,其所包含的无形的价值是非常巨大的。企业在品牌建立中,不只包括产品的要素,还包括企业的整体形像及企业在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企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就需要树立起品牌意识,坚持实行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打造企业的优势品牌。品牌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的表现,也是产品质量和信誉的重要保证。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要注重树立起强烈的品牌意识,加强创新工作的开展,以建设高水平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队伍。

2 油气储运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安全问题

石油化工企业在油气储运工程管理中要特别注重的问题即是安全问题。油气的主要成分是烃类碳氢化合物,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易聚集静电等特性。由于油气在储运过程中,要对输油管道进行加压处理,这进一步加大了风险管理的系数。稍有不慎,即可能发生较大的安全事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影响企业的形象,进而对企业的品牌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因此,油气储运中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防范,提高管理水平,增加安全系数,打造油气储运的安全环境。

2.2 油气储运过程中损耗较为严重

在油气储运过程中,油气的蒸发所引发的损耗是比较严重的。由于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对于损耗没有硬性的要求,所以油气储运过程中的损耗问题常常被忽略。据相关数据测算,统计结果为油气蒸发所形成的损耗为3%。经综合测算所发生的损耗数量是比较大的。加强储运过程中的损耗管理与当前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理念是相一致的。

2.3 部分区域油气储运理论与工艺不够成熟

中国各个区域的油气性质相差较大,在储运过程中,如果采用单一的加热输送工艺,其消耗是非常巨大的。我国油气企业在工艺经验方面也比较欠缺。

3 高水平油气储运工程的专业化建设

石油化工企业要树立起品牌意识,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的对油气储运工程进行探索和创新,高水平的开展油气储运工程的专业化建设工作。3.1 注重油气管道的基础建设

油气储运工程中重要的环节即是油气管理的基础建设工作,本着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采用切实可行的战略决策,进行线路的选择,并对各个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如对管道的管径选择方面的决策,要根据区域油田的情况进行选择。对传输含蜡高黏易凝原油管道其管径就要选择口径较为小的管道,建成后即可实现使用的目的。在线路的选择方面,要考虑直线长与线距长的指标参数。在综合环境现状及经济目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对管道线路进行规划设计。在规划设计时,要结合油气储运量来对管道的压力、直径、壁厚等进行合理化的升级设计。

3.2 抓好设备管理工作

要切实做好设备的保养维护工作,石油石化企业的行业特殊性决定了要对设备进行严格规范的维护程序,进行操作前要做好相关的数据分析,要根据设备不同的属性进行专业的工艺流程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一切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防控,有效的提高安全系数。同时要做好防静电处理工作,按规范的要求来进行管理与控制。

3.3 加强油气回收工作

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增效工作,对油气回收工作进行管理。主要采取的方式为将挥发出来的烃蒸汽由罐顶端的检测孔引出,导入缓冲分离器。烃蒸气通过缓冲后分离,通过电磁调节阀和过滤器进入滑片式压缩机。烃蒸气在压缩机内被压缩至19.6xlO9Pa,随后计量其流量,并进入集气管网。并设置起补气系统,以避免油气蒸发,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3.4 充分做好防火设计

油气储运工程中的重要工作即是要注重消防安全,避免泄漏,防火防爆。由于设备泄漏的原因多是源于初始设计的问题。因此在设计的初始阶段即要加强防火设计。在设备的设计、材料的选取、型号的选择、安装的工艺及布置的要求方面都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要根据工程的要求选择能够耐高压、高温及腐蚀的材质,进行制造和安装。同时要进行生产装置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依照规范要求,做好防火的相应措施。对所购置的设备要进行严格的把关,保证符合工作及防火抗压的要求,以消除火灾隐患。

3.5 加强油气储运消防队伍建设

企业要加强消防队伍的建设,对于一些重点的消防区域要建立起专职的消防队伍,执行防火、灭火的职能。企业要加强消防体系的整合工作,改变企业原有的单位独立办消防的现状,利用多方力量,采用社会联办的形式来开展消防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也可使企业避免上投资上的重复支出,使得消防队伍更加专业。

4 结论

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而言,由于油气储运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企业要更加注重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创新工作的开展,针对于我国的油气储运系统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分析,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科学技术和创新思路,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方法,建设高水平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队伍。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篇7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研究油气和城市燃气储存、运输及管理的一门交叉性高新技术学科。

主干学科为工程流体力学、油气储运工程学。

本专业培养具备工程流体力学、物理化学、油气储运工程等方面知识,能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运输规划与设计部门、油气储运管理部门等从事油气储运工程的规划、勘查设计、施工项目管理和研究、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油气储运工艺、设备设施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识图制图、上机操作、工程测量、工程概预算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油气储运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运行管理的基本能力,创造与创新的新世纪人才。

主要课程为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物理化学、泵与压缩机、电工与电子技术、油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油气集输、油库设计与管理、油气储运工程最优化、技术经济学等。

(来源:文章屋网 )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篇8

其次,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苦读之后,学生的目标是高考。但这绝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人才需求才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重构的落脚点。如果高校的课程设置脱离于实际,落后于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其毕业生只能是学非所用、学不能用、无所适从、就业困难。即使基础教育阶段成功实施了新课程改革,满怀“提升素质、开拓创新”愿望走进高校校门的学子们,也会在茫然不知所措之中“深造”,走出校门后仍“茫然不知所措”地面对社会和工作岗位。

因此,新课程改革绝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专利”,而应该是在高教阶段一脉相承的系统工程。为此,很多有识之士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与有效实践。本刊于本期专设了相关专题,刊登了六篇各类高校有关课程改革、课程建设方面的文章,望能引起重视。

摘要:通过深入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得出四个主要岗位(集输工、输油工、输气工、综合计量工),并归纳出各主要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最终重构出基于工作过程的六门专业核心课程,即:油气储存与装卸,油气管输工艺、油气储运设备操作与维护、油气集输、石油仪表及自动化、油品物性分析。

关键词:课程体系;重构;工作过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005-03

近年来,“压缩饼干式”本科课程体系已经不再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1,2]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的日益增多,急需要从传统“知识传递型”的课程体系向“能力传递型”的课程体系转变。[3,4]目前许多示范性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重构方面作了许多有益尝试,[5,6]但课程体系还或多或少地存在单纯“知识传递”的痕迹。国外先进且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我们探索基于工程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7-10]本文以重庆能源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油气储运技术专业为例,按照“人才需求调研――职业岗位群分析――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对油气储运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重构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人才需求调研

人才需求调研是课程体系重构的第一步,只有进行企业调研,掌握第一手的数据,才能了解企业真实需求,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要求,才能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的无缝对接。众所周知,川渝地区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通过对8家校企合作单位(中石油重庆销售分公司、重庆英达实业有限公司、重庆燃气集团、四川宏达集团,重庆伏牛溪油库、重启龙禹石油有限公司、重庆三峡燃气集团公司、西南油气田公司)实地考察调研,通过与企业领导、技术人员、行业专家等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发现这些企业对集输工、输油工、输气工、综合计量工等人才需求旺盛,同时也要求高职的毕业生“会技能、讲规范、能吃苦”,努力成为“四懂三会”人才,即:懂结构、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会使用、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此外,重庆今年成立了以黄奇帆市长为组长的页岩气开发工作小组,努力将重庆建设为页岩气开发的主战场,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将大量需要油气储运相关专业技术人才。

二、职业岗位群分析

根据行业的实际需求情况,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在油气田、油气管道建设施工、输油气管道、石油化工、油气销售、城市燃气输配、油库等企业从事油气储运技术操作和管理工作。通过企业调研发现,油气储运行业企业主要岗位群工种有:集输工、司炉工、污水处理工、注水工、集输资料员、输油工、司泵工、综合计量工、油品分析工、化验员、资料员、输气工、自动化仪表工、电工、管工等。油气储运技术专业对应的上述操作执行层岗位可归纳为集输工、输油工、输气工、综合计量工等4个主要职业岗位群。

三、归纳典型工作任务

每个主要职业岗位群工作的工作任务可能比较繁琐,但是通过细化整合,便可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最大限度地体现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因此可以说归纳典型的工作任务是重构课程体系的关键所在。通过与企业领导、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座谈交流,到生产现场实地参观、考察学习,与毕业生座谈、与相关技术人员对流等多种形式,并邀请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加盟系专业建设委员会(目前,系专业建设委员会共8人,其中来自企业的教授级高工4人),进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群(集输工、输油工、输气工、综合计量工)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

四、课程体系重构

基于上述分析,参照石油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输气工》、《输油工》等),按照企业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遵循人才培养基本规律,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推导出具体的行动领域,进而物化为具体的学习领域,重构出基于油气储运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见表2。通过分析可知,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原理可重构为六门专业核心课程,即:油气储存与装卸,油气管输工艺、油气储运设备操作与维护、油气集输、石油仪表及自动化、油品物性分析。

参考文献:

[1]姜大元.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社,2009.

[2]袁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

[3]应力恒.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3(17).

[4]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2(4).

[5]孙阳华.2007~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的发展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2(27).

[6]马和平.基于“工作过程”高职课程建设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4(9).

[7]高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篇9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两者之间顺畅地实现互通互融,对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能不能做好“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高职衔接工作是否成功的关键。

一、中高职粮油储藏与

检测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中职轻纺食品类的“粮油储运与检验”专业与高职轻纺食品类的“粮油储藏与检测”专业是中高职对接专业。根据调研,选取两所有代表意义的中高职粮食类学校,其专业核心课程如图1所示。

从专业主干课程来看,容易发现这两个层次的专业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课程重复现象严重

由于中职和高职属于互相独立的办学系统,专业课程设置上,两个专业委员会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致使二者开设了大量相同的课程;当然,高职招生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很少有职业学校的中职生升学继续学习也是专业课程严重重复的重要原因。

(二)专业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晰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从上述两所职业院校的专业主干课程很容易看出二者培养目标的层次不清晰,专业课程设置没有联系性和递进性。高职教育没有建立在中职的基础上,没能实现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层次目标的递进与衔接。

(三)课程内容与结构仍然属于学科体系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止步不前的原因在于,课程微观内容的设计与编排远未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因而在这一传统观念束缚下编写的教材始终不能适应职业工作的需要。”[2]这两个专业课程体系完全属于“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离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由实践情景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很远。这正是此类专业课程体系需要改革的地方。

另外,从上述主干课程设置上,如教学方法,应该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论灌输为主,不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实习实训课的比例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实习实训处于辅助与从属的地位;教学评价以书面理论考试为主,注重“陈述性知识”的考核,轻视甚至忽视“过程性知识”的考核等。

二、中高职粮油储藏与

检测专业课程体系难以衔接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课程观念依旧强大

“从理论到实践”,是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框架的主要支柱。“陈述性”专业理论知识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过程性”专业实践知识只能处于次要的、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

(二)“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粮食类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大都没有在企业参加实践工作的经历,甚至各职业院校的学科带头人亦是如此。由于他们普遍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任务无法得到切实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等基本上还是沿袭学科体系,或者是“披着行动体系外衣的学科体系”。所以,培养一大批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粮食类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三)课程设置模式依然陈旧

传统的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按“三段式”的模式来组织课程内容,一般把课程分成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三类,并依这样的顺序来安排学习过程。它以学科为中心,强调专业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符合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没有凸显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特色。

三、中高职粮油储藏与

检测专业课程的衔接依据

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不仅能培养粮食行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同时也能满足粮食专业技术人才的提升与发展。因此,在符合职业人才成长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在同一的框架内对中高职的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的设计,使两者的衔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是一件非常急迫、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本耐(P.Benner)和德莱福斯(S.E.Dreyfus)等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五个阶段。[3]

系统论认为,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是对立统一的,功能是内部结构的外部表现形式,结构则是外部功能实现的基础。因此,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是结构与功能的双重衔接。“一个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从初级到高级层次的结构合理、递进衔接的完整系统,其体系内的各组成要素、各层次之间相互依存,共处于系统的整体之中,不可脱离或割裂。”[4]

因而,粮食专业中高职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应在遵循职业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的前提下需要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研究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注重中高职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

概括来讲,中高职粮油储藏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首先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粮油仓储企业、粮油加工与粮油购销企业等工作岗位上从事粮油储藏与检测的操作、服务或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把掌握知识和技能、职业发展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等各类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再次,要以来源于实际工作第一线的、经过重新提炼和序化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在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建构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中高职粮油储藏与

检测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

中职粮油储运与检验的培养目标为:面向粮食等行业,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在粮油仓储、购销以及加工企业的粮油保管员、粮油质量检验员等岗位,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粮油运输与出入库作业、粮情检查、粮情控制与处理、粮食检验、油脂检验等工作,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运用专门技能完成技术较为复杂的专业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端技能型人才。

高职粮油储藏与检测的培养目标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在粮油仓储、购销以及加工企业的粮油保管员、粮油质量检验员等岗位,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粮情检查、粮情控制与处理、制订粮油储藏综合技术方案、粮油质量安全检测等工作,掌握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理论,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新构建的中高职粮油储藏与检测专业核心课程衔接关系如图2所示。

(二)课程标准的衔接

从上述图中明显看出,中职粮油储运与检验技术和高职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的联系以及递进关系。那么,在制定具体的课程标准时,又是如何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级差”上体现的呢?

以《粮情检查》课程为例。粮情检查是指在粮油入仓后的储藏期间,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以及装备,检查粮堆的温度、湿度、水分、气体成分、储粮害虫、储粮微生物、鼠雀以及粮油储存品质和维护结构性能的状态(参数)的专业课程。

中职《粮情检查(1)》主要学习比较容易的、常用的、涉及的理论知识不太复杂的知识。重点是如何做,如何做得熟练。如人工检查粮堆温度湿度,计算机辅助检查粮堆温度湿度,快速水分测定仪检查粮食水分、电子仪器检查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的浓度,识别常见储粮害虫(20种),检查仓房内鼠雀等。

高职《粮情检查(2)》主要学习难度比较大的、涉及面比较广的、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复杂的知识。重点是如何做,如何做得更好,含有创新设计的成分。如用奥氏气体监测仪检测检查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的浓度,检测仓房的气密性,检查粮堆结露情况,检查储粮害虫(另20种,含检疫对象),检查储粮微生物,检查粮油储存品质以及检查维护结构的安全性能、防潮防火等性能,检查油脂、油罐以及输油管道,并能对粮情(油情)做出综合分析和判断。

(三)教材的衔接

教材采用项目化的模式编写,以课程标准中的实践为主线,体例上主要含教学目标、任务分析、任务准备、任务实施、任务提交、知识链接以及参考资料等几个部分。其中,“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任务分析”主要含工作内容、操作流程、主要工具等;“任务准备”主要含与操作直接相关的理论知识,如仪器设备结构、原理、使用要点等;“任务实施”主要含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任务提交”是指工作成果的“显性”展示,如工作过程及要点、工作成果、相关表格;“知识链接”是指与操作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保养维护等;“参考资料”主要有法规、规章(规范规程标准)、参考论文、书籍资料等。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衔接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专业课程,适宜采用理实一体化、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围绕“工作任务“来开展,可以达到“教、学、做”一体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过程性评价用于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技能的掌握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完成具体的学习(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来进行评价。含学习态度、实践经验、语言文字表达、人际交往、合作能力、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安全意识、操作规范性、节能环保意识以及综合职业素养等方面评价。终结性评价用于评价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整体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期末理论考试、综合技能评价、答辩、设计等方式评价。

五、思考与展望

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它处于动态的完善过程中,它同时与教学管理机制、师资水平、实习实训条件、校企合作等相互促进或相互牵制。只有做好顶层设计,持续推进,才可能真正建立起科学合理、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2]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姚国成.关于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思考[J].职业,2013(33).

A Study on the Cohes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Grain and Oil Storage and Detection

XU Fang-hao

(Jiangsu Lianyungang Industry and Trade Higher Vocational and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篇10

随着石油天然气工业和油气储运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理论应用于油气储运系统,油气储运学科的理论内涵和外延越越来越多的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和渗透。例如随着SCADA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技术、智能管道机器人等尖端技术在油气储运工程上的应用,使得油气管道输送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从事油气管道设计和管理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自动化、计算机、智能机械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相应知识;同时,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油气资源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国际油气营销市场的行情将会愈加变化莫测,各国都在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油气储运系统来预防国际油价、天然气价格波动给本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油气工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建成一套调度灵活的国内油气储运系统和数条与国际油气市场接轨的跨国油气输送干线的发展步伐必然加快。这一发展动向不仅会给包括油气储运业在内的相关产业带来一次很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也给油气储运学科提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即如何规划好这样一个庞大的全国油气储运系统以及如何解决好调度管理、营销决策等方面的技术难题。这就需要我们的油气储运技术人才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此外,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社会。随着油气管道完整性,可靠性管理技术的应用,对油气输送系统进行完整性管理是油气管道系统的发展趋势,将大大提高油气输送和储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也需要油气储运技术人员具备安全工程、可靠性、节能环保的相应知识。

1.石油储运工程系统GIS数据模型的选择

空间数据是三维的数据结构,包括空间位置(由某个参考坐标系确定的位置)、相对位置(地理实体之间的拓扑关系)、属性(与几何位置无关)。任何地理实体必须包含至少一个属性,GIS的分析、检索主要是通过对属性的操作来实现。在GIS中将空间目标实体的描述数据分为三种类型:空间特征数据、时间属性数据和专题属性数据。通常在使用中,将时间和专题属性数据结合在一起共同作为属性特征数据,而空间特征数据和属性数据统称为空间数据(或地理数据)。空间目标实体的属性特征数据常以列表或表格的方式进行组织。一般将其视为二维表格(属性表),行代表空间实体,列代表属性。

空间特征数据记录的是空间实体的位置、拓扑关系和几何特征。实体的空间位置以经纬度或带有局部原点的线性坐标表示。通常,人们理解空间实体的位置并不是通过实体的坐标,而是通过这些实体与其它熟知实体的空间关系来考虑,这就需要用具体的数据模型来表现。在石油储运工程系统实际应用中,人们更关心如何根据实时采集的管网数据来进行管网拓扑分析,从而了解油田管网系统运行状况,实现对油田管网运行的有效管理。由于在管网系统中处理的大量对象都是点对象(阀门、分离器等)、线状对象(管线、公路等)和面对象(村庄、计量站等),而矢量数据模型在反应网络信息方面(如:管线、交通等)具有独特的优势,并在表示管网线路和道路等线状地物方面具有直观性,便于进行网络分析,为节省数据存储空间以及减少模型相互之间的转化时间,我们采用矢量模型来描述、管理油气管网设施。

2.石油储运工程系统数据模型的建立

2.1石油储运工程系统主要组成要素分类 石油储运工程系统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在建立其数学模型之前,首先要把系统内的各组成要素按功能进行归纳和分类。绪论中己经指出,本系统采用的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构建方式,因此在对各种要素进行分类的时候,同样先从整体出发,然后再细化到每一个局部。

2.2石油储运系统信息结构模型 石油储运系统的各种信息,如基本信息、实时数据信息、历史信息和相关的地理信息等,可以看作是石油储运系统这个对象的一系列属性信息,它们各不相同,但又共同围绕着石油储运系统这个对象。石油储运系统各种信息的组合可以看作是由一层一层的属性信息层组成的信息空间。我们把石油储运系统信息空间进一步具体化,即用图层的形式表示出来,就形成了油气管网的信息图层空间。进而,我们可以对石油储运系统信息进行分层管理、分层维护,并且对石油储运系统信息空间实行动态组合,根据不同的信息要求组合,形成各种各样的石油储运系统信息空间。利用这种概念可以完美地把石油储运系统的各种信息动态集成在一起,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提高石油储运系统管理水平和效率奠定基础。

2.3石油储运系统数据模型 根据上面对石油储运系统信息结构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油气管网所联系的站井以及配套设施都具有地理分布特性,因此必须结合GIS数据模型来建立油气管网GIS数据模型,从而实现相关设施的管理和油气管网的分析计算。

石油储运系统数据一般为两种,图2.1是GIS数据模型,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部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标识码(D)实现关联.空间定位数据可以表征村庄、站、管网设备(如阀门、分离器)、配套设备(如电力设备)的位置。这些石油储运系统空间数据由点、线、面等对象构成,由系统统一管理。

3.石油地面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组织

在建好石油储运系统数据模型之后,就应设计具体的石油储运系统数据组织方式。下面将从图层划分、数据库设计等两方面来对本文设计的石油储运系统数据组织方法详细阐述。

3.1图层划分 在石油地面信息管理系统中,为了清楚表现相关的各子系统的关系,便于查询和编辑,将石油储运系统所包含的各种对象按照类型进行分类,归入相应的图层。

3.2数据库的建立 石油储运系统数据库的建立,是指用系统软件提供的数据处理和管理功能,将经过编辑的图形数据、属性数据进行入库处理,建成石油储运系统数据库运行管理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原始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字典和数据索引的生成、软件系统和数据的融合检查。

参考文献

[1]杨祥陵.油气储运网络综合管理系统技术研究叨重庆大学校报,2004(11)

[2]胡湘.基于WEB的陆上货运交易信息系统应用研究[J].重庆大学校报,2004(7)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篇11

这首歌叫作《我为祖国献石油》,这激昂的旋律把石油工人建设祖国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不过,这种情怀不仅体现在石油工人身上,还深藏于每一位为能源安全殚精竭虑、兢兢业业的地质工作者心中。

我们知道,石油和天然气并非均匀地分布在地层中,地质学上把这种不规则分布、可储存油气的孔缝称作储集体。

揭示储集体的分布规律,预测它可能存在的地质条件和方位,这便是地质人的光荣使命,也是姜在兴教授的研究方向。

姜在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教育部油气沉积地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为祖国找油找气,是他和团队义不容辞的责任。

找矿难度增大,精度要求更高

石油作为主要能源,在经济发展中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地位。然而与其支柱能源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在能源结构上的短板――原油对外依存度高。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原油产量跌破2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5%。

虽然据中国国土资源部统计结果,2015年我国石油地质资源量1257亿吨,可采资源量301亿吨,待探明石油地质资源量885亿吨,仍有40%~45%的有效储层待发现,可供勘探的资源潜力很大,但现实情况仍是不容乐观的。

中国石油储集体类型多样,油田开发地质条件复杂,许多国外的相关技术无法直接应用,从常规油气资源到非常规油气资源,对储层预测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后续能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

在油田开发所遭遇的诸多问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储层的预测精度不够所引起的,常见的有:油田地震资料中对对象的解释停留在勘探阶段,地质数据在开发阶段因滞后性而精度下降;诸多新井的测井成果不具备统筹性;新式的储层反演软件大量引入,但精度和适用性太低等等。

“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稳定国内石油产量,促进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推进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一套兼具动态性、统筹性、适应性的高精度储层预测技术,建立一套更适合我国地质环境特征的沉积学理论体系刻不容缓。

突破传统思维,带来理论飞跃

当前流行的是基于相控建模的地震储层预测方法,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原有相模式、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储层预测技术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许多沉积现象和油气发现不能用现有理论和方法技术有效解释。

基于相控建模的地震储层预测方法中,只考虑地貌和水动力的影响,建立的相控模型通常是定性或半定量的,只能进行二维平面控制,并不能进行精细的三维空间约束。而且,传统的地震反演技术得到的波阻抗作为岩性标志,难以区分滩坝等与泥岩波阻抗差异较小的砂体。

姜在兴教授认为,上述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未充分考虑“物源”和“风浪”两个要素的作用所造成,因此需要建立一个综合考虑物源、风浪和盆地的沉积模式。同时,现有模式及技术对石油勘探开发所起的推动作用趋于饱和,迫切需要新模式和新技术的研发来进一步推动油气勘探开发的向前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2005年以来,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姜在兴教授为首的团队,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十二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油田企业配套课题的持续支撑下,联合中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等相关单位,结合我国的实际,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局限,进行了十多年的室内水槽模拟、现代沉积观测、油田生产实践,最终提出了“风源盆”沉积模式,形成了优质储集体精准A测技术。

在“风源盆沉积模式优质储集体精准预测方法及油气重大发现”中,三维精细地震解释法得到了应用,这种方法将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进行了有机结合,令解释的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优化了中后期油田开发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使储层预测精度大幅提高――与国内外常用的相控建模技术相比储层预测精度提高了15%左右。

它就好比给传统地质导向技术加了一双“透视眼”,使地下千米储层状况一览无余。

从“一元”到“三元”,“透视”能力强大

都说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油气藏预测更是一门应用导向很强的专业。“风源盆沉积模式优质储集体精准预测方法及油气重大发现”一经问世,便显示出其强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应用该预测方法及技术,在胜利油田东营凹陷迎风带发现高青―纯梁油田,新钻探井81口,钻遇优质储集体75口,使探井成功率从原来63%提高到93%;运用该技术方法,在东营凹陷的八面河、王家岗、广利、陈官庄、孤北鼻状构造带等地区也钻遇了具有良好油气显示的整装滩坝砂岩储层,预计整个东营凹陷南部迎风带滩坝砂岩储层有利分布面积可达678余平方千米,资源潜力在2.5亿吨以上。

经统计,该成果在胜利油田、中油国际尼日尔分公司成功预测了11个区块,新增地质储量2.5亿吨,2011年至今总计新增国内利润25.93亿元,创收外汇1.328亿美元,潜在经济效益35.09亿元。

“风源盆沉积模式优质储集体精准预测方法及油气重大发现”为什么会成为能看穿地下储集体的“透视眼”,它到底强大在哪里?

姜在兴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解释了它的创新含量。

首先,它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风场―物源―盆地”系统优质储集体沉积模式和定位方法。

在本成果形成之前,储集体的解释和预测方法是相模式。姜在兴团队提出了“风―源―盆”系统沉积模式,认为储集体是“风(风浪)―源(物源)―盆(盆地演化)”系统综合作用的产物。

他们以沉积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前缘视角,引入“风力场”的思路和方法,把储集体研究从“一元”的魍诚嗄J胶汀岸元”源汇系统,推进到“风场―物源―盆地”的“三元”沉积动力学体系。

他们通过古地貌、古水深、古风场、古物源的“四古”恢复,建立了区域的“风―源―盆”沉积动力学模型。在模型约束的基础上,可以把风源盆沉积系统分为“迎风体系、背风体系、侧风体系和深盆体系”四大体系。根据每个体系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定量预测有利储集体展布,实现优质储集体的平面定位。

这一系统理论和预测技术的提出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它解决了不同类型、不同体系的优质储集体的地质预测问题,同时也丰富和扩展了沉积学理论,填补了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该项方法技术形成国家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2项,国内外知名期刊论文50篇。

其次,形成了基于天文旋回(注:一般认为,旋回地层学主要是研究由于行星轨道参数变化所造成的地层韵律性变化,已经涉及到几乎所有天文因素)的优质储集体定层技术。

此前,国内外主要采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对储集体进行等时格架和层位的确定。然而,层序地层学不能运用于深水环境,导致无法进行横跨深水、浅水的全盆地的等时旋回对比和定年。层序地层学也不能解决大套砂砾岩、砂岩储集体内幕期次划分的难题。

本项技术根据天文旋回信号在全盆地均有记录的特点进行深水、浅水的等时地层对比,利用风场、物源在天文旋回格架下周期性变化的属性,并结合盆地特征,解决了风源盆综合控制下的优质储集体发育层位和内幕期次划分的难题,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空白。

姜在兴团队发现,在天文旋回的两个参数(125千年的偏心率旋回和23千年的岁差旋回)内,受日晒量周期性变化的影响,物源、风场强弱均表现为一次旋回变化,进而控制沉积旋回。该技术首先对单井进行米兰科维奇旋回分析,判断出与各天文旋回相对应的沉积旋回,确定储集体在单井旋回格架中的垂向位置。利用精确定年的“锚点”或全区稳定分布的标志层,综合运用测井、地震实现高精度旋回格架对比,在横向上统一深水细粒沉积与浅水粗碎屑沉积,从而确定优质储集体的有利分布层段和内幕期次。

该项技术已形成国家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3项,国内外知名期刊论文35篇。

第三,开发了DNA沉积序列神经网络三维储层精准预测技术。

此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相控建模的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技术预测砂体分布,所用相控模型以二维平面相约束为主,只考虑地貌和水动力的影响,且依赖波阻抗参数作为岩性识别依据,对于与泥岩波阻抗数值差异较小的滩坝等砂体,预测效果较差。

本研究成果依据风源盆系系统中迎风体系、背风体系、侧风体系和深盆体系四个模式,借鉴生物DNA识别思想,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重点区域进行优质储集体三维储层精准预测,提出DNA沉积序列神经网络三维储层预测技术。

该技术首先构建风源盆沉积体系数字表征DNA标准数据库,从三维地震资料对应沉积体系空间分布的反射特征和几何特征进行数字表征,将传统地震沉积学的定性描述转换为定量表征。

利用DNA序列的模式对比技术,通过三维地震资料对未知区域沉积体系进行匹配,自动判定该未知区域沉积类型,完成沉积体系在三维空间的智能划分,将得到的沉积体系构建地震地质反演初始模型。采用递进相关分析方法确定风源盆系统不同模式中优质储集体对应的敏感岩石物理参数,经过卷积神经网络对沉积体系样本集的学习训练后,利用神经网络的仿真功能,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仿真计算处理,完成优质储集体在三维空间的分布预测。

该项技术形成国家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4项,国内外知名期刊论文30篇。

上述一系列创新已形成授权国家专利25项,软件著作权10项,出版专著4本,发表SCI论文56篇。已形成一套集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为一体的完备科技成果。

与此同时,他们不仅将创新成果发表在纸面上、运用到实践中,还推动它走向国际,大幅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专业话语权:团队成员先后数次参加AAPG年会、国际沉积学大会、国际地质大会、国际层序地层学大会、国际湖泊地质学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交流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篇12

基地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0205);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联合资助。

摘要:除地质学、资源勘察工程等传统石油工业上游学科外,石油工业学科群亦涵盖了大量的包括石油工程、油气储运以及化工

炼制等众多的下游学科。针对这些学生《石油地质学》课程的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与传统地质学科存在的差异性,笔者深入探讨了其

专业背景及学习目的,并基于此提出了针对石油工业下游学科《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认为合理有效的课时分配(包括

理论教学与实验),同时有针对性的重新设计实验课程将更好的促进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石油地质学;石油工程学科;本科教学

目前,国内石油类高等院校的数量已近 20 所,为了突出石

油专业特色,常常为一些非石油地质专业的本科生也开设了《石

油地质学》课程,如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等石油工业中下游学科。

这些学生专业背景跨度广泛,求学目的迥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

实践中发现,针对此类人群,必然要采用差异性的授课方案,以

便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一、《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传统石油工业包括石油勘探、油气开发(工程)、油气储运

及化工等四个版块,这四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多进入油田从事一

线生产工作。除石油勘探专业外,其他三个学科的学生今后在油

田的工作中必然会接触到大量与石油地质相关的工作内容。由于

在本科阶段《地球科学概论》、《岩石学》等课程属于必修课程,

因此,石工、储运以及化工等专业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地质学

基础与地学思维方式。此时,通过《石油地质学》的课程学习能

更加充分的了解石油地质工作的框架以及油田勘探工作的整体

流程,将有助于其在油田更好的开展工作。目前,此类学生《石

油地质学》的教学安排为 40 个学时,含 6 学时的实验课程。

二、优化课程结构安排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各石油院校地质专业学生 《石油地质学》

课程的授课模式普遍分布在 60-70 学时左右,对于非地质专业学

生的授课时间为 30-40 学时。授课学时数由被授课人群的学习目

的以及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所决定。对于非地质专业的学生,应合

理安排其授课学时,过多或过少均不适宜。学时过少将导致学生

无法充分把握课程的主线,且过少的学时意味着授课内容的压缩

或删减,这将使学生很难对于课程建立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然

而,过多的学时同样也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非地质专业学

生的专业基础有限, 无法参照对于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 此时,

过多的授课学时意味着相关知识点的深入,但在专业知识背景相

对薄弱的基础下,这必将加重学生的认知负担,并沉重的打击其

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提前把握学生的需

求并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及课程时间,针对不同授课人群应采用

不同的教学模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探索更适用于每类学生

的教学方法。

针对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石油化工等石油学科,笔者认为

现有的 40 学时教学量是远远不足的,特别是对于石油工程专业。

传统石油工业分为“勘探”(石油地质)和“开发”(石油工程),

但随着油气工业的深入发展,勘探和开发逐渐归为一体,两者之

间的界限愈发模糊。新世纪的油气工业已经进入了“勘探-开发

一体化”时代,因此,石油工程专业需要更多的石油地质理论作

为支撑。此时《石油地质学》40 学时的教学设置显然已经无法满

足当前油气工业的发展需要。《石油地质学》课程涵盖了“生、

储、盖、圈、运、保”等多种地质要素,课堂讲授的学科知识包

括:储层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石油构造分析、油气田勘探等。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第一类学生,其《石油地质学》课程的安

排不仅不能少于地质专业,反而应该在地质专业的基础上多增加

16-20 学时,即达到 86 学时左右。由于培养方向的不同,石油工

程专业真正涉及到石油地质领域的课程较少,而《石油地质学》

的各章节内容可以说基本涵盖了地质学领域的所有方向。此时,

对于每个章节适当增加 2 个学时是非常必要,它不仅可以用来细

化授课内容,还可以用于普及本章所涉及到的相关课程的教学纲

领。

三、以实践为基础,加大实验改革

地质学,特别是石油地质学科更应该被视为一种实践类的学

科。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其《石油地质学》课程共 64

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仅 48 学时,而实验和习题学时为 18 学时,

另外还配合有 3 周的石油地质综合大作业。与之相比,目前长江

大学《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标准实验设置为 10 学时,包括油气

物性观察、干酪根地球化学分析、镜质体反射率观测、圈闭与油

气藏的识别、TTI 的应用等 5 项,且综合大作业(课程设计)仅

为 1 周。事实上,早在 1988 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已经对

石油地质专业石油地质及石油地化课的实验教学,从课程设置、

教材内容、教学方式、实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建立了

集石油地质及石油地化实验于一体的《石油地质实验技术》课程

[1]。因此,在针对非地质专业学生《石油地质学》的教学中,必

须要进行实验改革,特别是要对于实验学时与实验内容进行合理

有效的分配。

可以将现有的 10 学时增加至 16 学时,用于补充 3 个实验或

习题。考虑到石油工程等专业今后在油田工作的需要,新增加三

部分内容:第一,加入储层观测内容,这一点在某些石油院校已

经开展;第二,加入井位设计习题作业;第三,加入野外生储盖

组合观测。

结语

“因材施教” 是现代教育的理论内核。 而能否科学合理的 “因

材施教”取决于授课老师对于授课目标求学目的以及未来应用等

多方面的准确把握。为了突出石油院校的特色,针对石油工业的

下游学科,应采取更加优化的课程内容安排,并有针对性的加大

实验内容与形式的改革, 这些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 《石油地质学》

课程的讲授。

参考文献:

[1]宋丽, 胡书毅.改革石油地质实验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J].

石油教育,1996.9,52(9):60-61.

油气储运专业论文篇13

Abstract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software and the factory internship in the limited effect of lack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 put forward to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for designers and software developers, and to the team as the main form, so that each student to maximize their strengths. The system covers the field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of each module, reproduce the real environment of the industrial field, enhance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production and various systems,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the system to make students master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form a knowledge system,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nd understanding.

Keywords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S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计算机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带给现代教育的方便、直观等其独特的优越性,也促进了教育领域的发展。目前很多高校开发相应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以便于学生可以更直观和系统地学习,达到现场参观的效果甚至优于其效果,另外现在也有一些企业将其开发成系统软件,并将其商品化。①

目前相关工业计算机仿真技术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从宏观角度考虑,对现场工艺流程的模拟,通过开关阀门完成不同的流程的操作以达到现场模拟的效果。二是从微观角度考虑,针对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行业,对其流体流态,导热,扩散等多方面的模拟。用于预测及优化设备流程系统或事故评估,以做好预防及应对措施。因此通过计算机仿真系统学习培训,对于工科生来说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教学手段。②

1存在的问题

1.1市场上没有的完善仿真实习系统

由于受到时间及安全生产等限制,学生不能到每个现场去熟悉流程,但是对于石油工程学院的学生来说,无论是油气储运专业还是石油工程专业,流程都是最重要的知识结构之一,那么为了解决授与学之间的矛盾,学校必须拿出一套形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仿真模拟的产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它在其它学科上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在油气储运和石油工程专业引入仿真系统是帮助学生对流程做全面了解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是小众专业所以各石油高校都在自行开发其仿真模拟软件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所石油高校开发出一套完备的储运专业所需的仿真软件,所以无法在市场上推广。因此许多储运专业实际上并没有仿真这个模块。③

1.2 仿真实习系统的必要性

(1)缺少专业对口并且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在当今中国的经济形势下,各厂矿企业不可避免地把经济效益作为其考虑的首要因素。学生下厂实习,对正常的生产秩序总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在接纳学生进厂实习的态度方面,工厂一般较为被动。

(2)无法保证生产实习质量。在石油化学工业、现代化学工业及其他过程工业日趋集成化、连续化、自动化的今天,现场操作的危险性也在显著增加,任何错误操作都可能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学生下厂后既难深入实际,更不允许动手操作,只能被动地看和听,其主动性、创造性都难以调动和发挥。这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的实习方式,效果根本无法得到保证。针对上述问题,应在生产实习中加强高科技含量,强化有特色的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使所学理论知识深入化、综合化和系统化。实践证明,将仿真培训应用于学生的生产实习中,不仅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在提高实习质量方面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解决方法

2.1 开发步骤

(1)划分不同领域,分成石油工程仿真系统和油气储运仿真系统。(2)划分不同性质,分成流程仿真系统和设备仿真系统。(3)梳理出不同的流程并对流程进行绘制。剖析不同设备内部结构绘制出设备内部结构。(4)根据流程图和设备结构图,通过组态王和Pro/E软件及Visual C++语言开发出相应的流程仿真系统和设备仿真系统。

2.2 需开发的系统(图1)

2.3 已开发的仿真系统(图2)

2.4 营造组建仿真系统开发的环境

(1)通过不同模块和性质的划分,梳理出不同的流程并对流程进行绘制,重点开发储运流程仿真系统,特别是油库和加油加气站。

(2)通过过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合素拓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一项专业领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加入到创作团队中去。

(3)形成“传帮带”的传统和机制,使知识体系不断完善,每届都汲取大三,大四的成员加入团队,形成大四带大三传统。

(4)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有的擅长画图,有的擅长编程,有的对组态王或Pro/E应用更熟练,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激发兴趣点,提高工作效率。

(5)充分发挥老师的带动及解决关键难题的作用,在学生陷入误区或是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给予关键性的指导。

2.5 预期效益

(1)初步建立起油气开发与储运工程实验实训中心的仿真实验室,并逐渐投入教学使用。

(2)学生通过开发仿真系统,对流程,设备有了系统且详细的认识,并对开发软件的应用达到精通的水平。提升了学生的技能,并使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动性。

(3)通过在仿真实验室的学习,推动了学生对知识结构加以更深入透彻的了解,通过对每个不同流程的操作,使学生对油库,加油加气等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既有坚实理论基础,又有熟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毕业生能适应社会要求,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3 仿真模块的培训

3.1 教师自身素质提升

由于仿真系统是由一个设备仿真系统和六个流程仿真系统组成,涉及到油气储运专业所有专业课程的知识。所以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每个教师一般只担任三到四门的课程。对自己未涉及的课程由于时间久没有接触,或是即使了解,但对于细节的掌握仍不够。并且每个流程系统是仿造工业流程,比平时书本所学更复杂,更细致。而且书本的知识相对于现在的工业发展有一定的滞后性。对于我们每个教师来说,也是一个知识再梳理,再更新的过程。所以在开课前每个教师也要进行仿真软件的培训,这样多学科的交叉也是对自己一些研究灵感的激发过程。

3.2 流程演示与事故排查

对于油气储运专业的学生来说,流程是最重要的知识结构,所以对于流程的演示教师必须详细演示,逐个开阀。使学生在了解流程的同时掌握每个阀门的作用。这样多个流程走下来,学生对于每个阀门的用途都铭记于心。但是对于中国高校的学生来说,接受力和理解力都是很强的,但是对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仍是一个短板。所以我们必须结合工业现在的情况,在工业上不只是通过开关阀门切换流程,当遇到突发事故时要能快速精准地拿出解决方案。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熟悉流程的基础上通过逆向思维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所以在流程演示之后抛出问题是十分关键的,然后让学生去思考,是由于哪些阀门操作错误造成,或通过开关哪些阀门,开车,停车等操作可减少损失。这样,通过正面教学与反面思考的方式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3对学生的要求

通过其实际操作性以及与未来工作的相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学习兴趣。仿真的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随时学习随时操作,而且我们可以生成问题库,在每节课结束前学生必须完成计算机随机抛出的问题,这样学生才可以离开机房。在学生的考核环节上,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交互式考试系统,多种模拟情境,计算机随机抽取,学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避免相邻的同学互相抄袭。二是对操作质量的评价,按操作次数计分,一次操作成功计满分,一次不成功计为不合格,这与现场生产情况是有关的,因为在实际企业员工操作中是要求一次成功不能出错的,④否则会带来经济损失或危险,这样就达到对学生学习与实践双重考核的目的。

4 未来展望

仿真教学系统形成之后,可以用于石油相关专业的本科实践教学,经过多次改进和完善亦可用于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等方面。另外,由于其专业原理简单、工艺直观、展现生动的特点,使工作现场最大限度还原。让学生在一个直观,生动的环境下把知识顺利掌握,且印象深刻,并对油库设计与管理,管输工艺,加油加气站的设计与管理,城市燃气输配等油气储运相关专业课有了深入的了解,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跨跃。

4.1 实用性

仿真教学系统从设计,开发到最终的应用都以现代工业实际为大背景,内可用于教学,外可用于员工培训,是一个还原现场的虚拟操作界面,与工人在中控室的操作界面保持一致,兼具仿真性与实用性。 (下转第158页)(上接第146页)

4.2 综合性、设计性

(1)软件在编辑设计过程中。作为每个仿真系统的设计师,必须对每个流程都了如指掌,要清楚掌握每个区域的分流程(收油流程,发油流程,倒罐流程等等),每个设备的内部结构,并把他们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这即要求对知识掌握的通透性,又要求灵活性。并且每个参数变化,阀门开关等影响,这些细节要求更是必须精准,对设计者来说考验其运用不同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所以其综合性、设计性使学生之所学达到最大化的应用。

(2)在应用中。在未来该仿真系统应用教学时,采取最大的灵活性,可以接受学生各种操作,学生可以自行制定方案,通过参数的变化调节,反映生产过程中各相应参数的变化及关联,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在内容上,应用多学科,几乎涉及所有油气储运专业课,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在方法手段上,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是仅限于观摹,而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和主导感。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并对其负责。

4.3 效果最大化

储运生产系统复杂而庞大,且属高危作业场所,所以一般学校组织的生产实习根本无法满足对其系统的深入了解,并且在生产中大多时间都是正常工作状态,几乎不会出现误操作及反常情况。而该仿真教学系统的出现,首先是可以让学生对庞大管输系统深入了解。通过参数与阀门的调节,熟悉流程。其次,可以模拟事故运行状态,学生可以从事故状态中找原因,总结经验。再次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亲身实践增强他们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使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⑤

项目名称:构建具有石化特色的石油仿真系统(215149)

注释

① 邱挺,黄智贤,叶钊,李晓.化工仿真实习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2(5):56-58.

② 邢晓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实践教学,2011(22):123-124.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