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素质论文实用13篇

物理素质论文
物理素质论文篇1

1、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2、培养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巩固,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甚至作出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3、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思维的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高低,对于一般人来讲,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称“自我开发”的能力。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了本人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所教学科中,根据所授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便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在物理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如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培养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确定实际的步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学生的受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重视培养创造型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一位科学家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法的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抓住特点,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教师上课时,教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发现,并让其充分发表“高见”以逐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掌握化学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三教师辅导时,指导学法,如指点学生怎样去预习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教学生如何列内容提纲,做到看书与思考相结合,看书与质疑问难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应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总之,我们要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二、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物理创造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大学教育的目标来看,大学教育不能只限于给学生的一种职业的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科学技术教育),而且要注重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教育(人文教育),目前诸多院校毕业生不包分配,实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这是对学生素质的考验,即对智力中的知识能力的考核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检验。另外从中小学教育来看,应试教育留下了许多难以根除的遗留问题,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多悟少”和“学少悟多”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宁可喜欢那些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不喜欢那些淘气、顽皮的“低分高能”的学生。留美博士黄全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国内学习感觉“学多悟少”,国内上课做笔记犹如听写,大写小写,大点小点,大A小a……可谓“学”得多矣!但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恐怕多是老师的“二手货”。在美国学习,感觉“学少悟多”,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不断地在“悟”东西,而且这些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我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在美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十分热衷于搞“project”(课题)。所谓“课题”实际上是指“研究课题”。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基本上有三个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物理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教育,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2、“智商”与“情商”

我国非常推崇智力开发。如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以前我们以为给孩子加质加量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成正比,实际那是错误的。一味地进行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学多悟少”的负重。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也就是说,有创造力的人可能是智力高的,也可能是智力低的,即创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创造力者。因此,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IQ)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情商(EQ),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培养“热爱”的观点,他们也就缺少的创造性。如我国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没有听说美国的中学生得奥林匹克奖,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是最多的,这个强烈的反差,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起跑领先?而冲刺落后?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后劲不足?从这里反映出我们的教育有不足之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混为一谈。因此,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而且要重视非智力因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顽强的意志和积极性等。使他们在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上达到和谐统一。

3、“减负”

今年年初,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从不同的角度看“减负”的“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多悟少的“负”,叫“负重”;二是外部压力造成的“负”,叫“负荷”;三是被动承担的“负”,叫“负担”。在培养创造力的总原则下开发智力,是减轻学生学多悟少的“负重”的有效方法;而加大情商(EQ)教育的投入则是减轻“负荷”的有效手段。当外部压力造成的“负”超过了自身的承受力,就成了超负荷运行。电视里曾报道过学生残害亲生母亲的事情,这是超负荷运行的结果。此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规划都是“减负”的有效措施。当实施“减负”以后,有些地方出现了学生觉得无聊,家长感到无奈,老师感觉无措的现象。事实上,“减负”只是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减负”后,还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如科学制作,它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科技制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创造能力。

物理素质论文篇2

1、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2、培养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巩固,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甚至作出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3、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思维的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高低,对于一般人来讲,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称“自我开发”的能力。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了本人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所教学科中,根据所授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便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在物理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如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培养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确定实际的步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学生的受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重视培养创造型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一位科学家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思维能力的人。”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法的探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首先应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抓住特点,在考虑教法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学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其次教师上课时,教给学法。通过教师课堂上有目的的示范引导,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研究”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从多角度、多方位去猜想、去发现,并让其充分发表“高见”以逐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快掌握化学物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三教师辅导时,指导学法,如指点学生怎样去预习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教学生如何列内容提纲,做到看书与思考相结合,看书与质疑问难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做习题时,应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总之,我们要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创造型的学习能力。

二、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物理创造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大学教育的目标来看,大学教育不能只限于给学生的一种职业的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科学技术教育),而且要注重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教育(人文教育),目前诸多院校毕业生不包分配,实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这是对学生素质的考验,即对智力中的知识能力的考核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检验。另外从中小学教育来看,应试教育留下了许多难以根除的遗留问题,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多悟少”和“学少悟多”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宁可喜欢那些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不喜欢那些淘气、顽皮的“低分高能”的学生。留美博士黄全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国内学习感觉“学多悟少”,国内上课做笔记犹如听写,大写小写,大点小点,大A小a……可谓“学”得多矣!但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恐怕多是老师的“二手货”。在美国学习,感觉“学少悟多”,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不断地在“悟”东西,而且这些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我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在美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十分热衷于搞“project”(课题)。所谓“课题”实际上是指“研究课题”。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基本上有三个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物理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教育,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2、“智商”与“情商”

我国非常推崇智力开发。如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以前我们以为给孩子加质加量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成正比,实际那是错误的。一味地进行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学多悟少”的负重。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也就是说,有创造力的人可能是智力高的,也可能是智力低的,即创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创造力者。因此,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IQ)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情商(EQ),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培养“热爱”的观点,他们也就缺少的创造性。如我国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没有听说美国的中学生得奥林匹克奖,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是最多的,这个强烈的反差,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起跑领先?而冲刺落后?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后劲不足?从这里反映出我们的教育有不足之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混为一谈。因此,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而且要重视非智力因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顽强的意志和积极性等。使他们在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上达到和谐统一。

3、“减负”

今年年初,教育部要求各地教育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从不同的角度看“减负”的“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多悟少的“负”,叫“负重”;二是外部压力造成的“负”,叫“负荷”;三是被动承担的“负”,叫“负担”。在培养创造力的总原则下开发智力,是减轻学生学多悟少的“负重”的有效方法;而加大情商(EQ)教育的投入则是减轻“负荷”的有效手段。当外部压力造成的“负”超过了自身的承受力,就成了超负荷运行。电视里曾报道过学生残害亲生母亲的事情,这是超负荷运行的结果。此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规划都是“减负”的有效措施。当实施“减负”以后,有些地方出现了学生觉得无聊,家长感到无奈,老师感觉无措的现象。事实上,“减负”只是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减负”后,还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如科学制作,它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科技制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创造能力。

物理素质论文篇3

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介绍了牛顿、安培、法拉第……等众多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我把这些材料与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精神、道德、意志等方面的教育.

例如,当讲电磁感应现象时,介绍法拉第的生平,介绍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介绍他一生对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还指出,法拉第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重视实验,他的许多重要发现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如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等.法拉第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又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对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人们的爱戴和称颂.通过介绍,同学们既了解了法拉第,也从中学到了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我还针对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怕吃苦、不勤奋,又想取得好成绩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有目的地介绍科学家的有关事例.如:爱迪生为找做灯丝的最好材料,先后实验了1600多种材料;法拉第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才找到了磁生电的方法;现在看到的欧姆定律公式那么简单,但是欧姆为了研究这个问题,经历了多次失败,花费了十年心血,把数学和物理结合起来,最终才把电学中的三个量U、I、R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即I=UR.

学生从科学家的身上理解了“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阅读材料”有些是以故事形式出现的,风趣生动,很适合初中生年龄及生理特征,学生很喜欢听.每当我介绍科学家后,总有一些学生进一步追问,想知道更多的情况.

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的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利用“阅读材料”学物理史实,受辩证法教育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物理,大多数教师注重让学生掌握的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使得学生对物理学发展的曲折历史知道得很少.学生不了解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了解.教科书在“阅读材料”中对这方面内容做了一些弥补.

如在热学部分,“阅读材料”介绍了历史上对“热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学生学习后知道了历史上对“热”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把热看成是一种特殊物质,即“热质说”;另一种认为热是物质的某种运动形式.“热质说”这种违背事实的观点,曾一度被人们所承认,后来科学家们通过对一些热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反复的大量实验,证明了“热”不是一种物质,从而否定了“热质说”,为分子运动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为能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把历史上不同学派间的争论展示给学生,可以打破传统的逻辑教学给学生留下的科学发展是直线前进的印象,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发展史是一部理论与实践交叉、失败与成功并存的发展史.回顾历史,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进一步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探索、开拓精神方面的教育.

不同内容的历史,可以使学生得到不同方面的教育.例如利用“热机发展史”可以向学生阐述这样一个道理:各种机器的发明,是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先进机械设备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工业革命的发展又带动了机器设备的不断改进.社会要前进,科学发展永无止境.物理学史实中包含有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介绍物理学的某段历史,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领会并接受辨证唯物主义.

三、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各种能力

近年来,初中物理教学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物理教学在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技术等方面做的还不够.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知识学的死,影响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阅读材料”广泛收集了物理学联系实际的事实.大到世界各国重视的能源问题,小到家用电器;上到无线电波,下到海洋开发;远到日本银行大楼的日光镜,近到常看的电影片.它们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把学生眼中用概念、公式堆积起来的物理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活生生的物理.

物理素质论文篇4

1、组织学生准备:明确本次活动的内容、目的、任务,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设计本次实验的方法、步骤、器材。学生们在讨论中确定了两种方案:一是将整个路程分为几段(如分为5段,每段20米),测出每一段所用时间,进而求出每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并加以分析比较;二是将时间分出几段,测每一段的位移,从而求出每一段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进行分析比较。大家一致认为后一种方法较难控制,但为了更准确全面地实现目的,我们还是决定按两种方案分别进行。并将学生分组,布置任务,分头准备器材(秒表、皮卷尺、小旗等),与体育老师联系好,安排时间、场地。

2、组织学生实验测试:将学生分为数小组,一般每小组5人,按照以上两种方案分别进行。每两小组又结对配合实验,即一组做为被测组依次进行百米赛跑,而另一组做为测试组负责裁判、记时、记录,然后两组轮还。如按第一种方案,将跑道分为5段,并插好小旗做标志,测试组的同学分别站在标志处准备记时,被测试的同学做好准备后,教师吹哨提醒后发令起跑,负责测试的同学同时开始记时,当被测同学经过自己位置时停表记下时间,并汇总记录,然后下一同学继续测试。

3、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讨论: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数据,按所学知识,每位同学都可计算出自己在每一段位移(或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并据此进行讨论,如自己在每一段位移(或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不同同学在相同位移(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平均速度能否反映为同同学跑得快慢?如何才能更准确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通过以上生动活泼的课外实验,不但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组织能力、科学思维分析能力。对高一学生来说,将陌生而抽象的物理问题与他们熟悉而生动的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既使学习过程变得形象有趣,也使单调劳累的体育锻练变得轻松活泼并富有意义,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积极的“身体力行”中心领神会地掌握了知识,也同时锻练了身体,增强了体育素质。另外此次活动中,我只是提出要求稍加指导,从计划、准备到组织、实施基本由学生自己完成,这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们的组织管理能力,也使他们在活动加强了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思想。

活动二、千方百计测重力加速度

高一学完力学知识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外活动:请你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设计几种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并亲自做一做,比较一下结果,并分析造成误差的原因和改进措施。题目一公布,同学们就活跃起来了,积极地查资料、想办法、互相交流、讨论,综合运用刚学的力学知识,设计出了多种方案,并一一实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根据G=mg,只要测出给定物体的重力G和质量m,便可由g=G/m求出。这种方法从原理到实际操作都十分简单,而由于中学条件下无法十分精确地测量力,导致误差较大,但这也不失为一种简单朴素的方法。

方法二、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知识,测出下落高度h和下落时间t,根据公式h=gt2/2,即得:g=2h/t2。学生们实际实验时,登上四层高的教学大楼,用卷尺测出楼高(下落高度);而测下落时间时,大家又设计了多种方法:有的同学在地面放一块铁板,从楼上释放重物的同时开始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重物落地撞击铁板发出响声时结束计时,有的同学则设计了一个巧妙的电磁继电器装置用来自动控制计时等等。这一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因而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实验十分起劲,同时他们还模仿了比萨斜塔实验,验证了轻重不同的物体同时落地,但是,由于该实验中空气阻力的不可避免、计时的误差、测量高度的误差等因素都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方法三、利用高一物理学生实验四《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仿照实验三《测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的实验原理,测出自由下落的铁锤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ΔS,然后由公式g=ΔS/T2,即可得出g。这个实验综合运用了两个学生实验,体现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灵活应用能力,此实验由于摩擦的存在也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方法四、利用单摆的周期公式测。这种方法教材中已有一个学生实验,但同学们并没满足于此,他们积极开动脑子,对实验作出了许多改进,进一步减小了误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综合性和创造性,显示了学生的才能,使他们的思维素质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和提高。

活动三、用万用表查电路故障

学过电学知识后,不少同学有这样的困惑:怎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往往可以熟练地解一道电路题,但一碰到实际问题便觉得不知所措,例如排除实际电路故障、或要安装一个简单的应用电路等。1997年高考物理试题中有一道使用万用表查电路中断线位置的多项选择题,即14题。原题为:

在图示电路的三根导线中,有一根是断的,电源、电阻器R1、R2及另外两根导线都是好的。为了查出断线,某同学想先将万用表的红表笔连接在电源的正极a,再将黑表笔分别连接在电阻器R1的b端和R2的c端,并观察万用表指针的示数,在下列选档中、符合操作规程的是:(图略)

A、直流10V档B、直流0.5A档

C、直流2.5V档D、欧姆档

该题设计新颖、构思巧妙,将物理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不但能熟练地掌握有关万用表的原理、使用等知识,而且要能在实践中灵活地加以运用。因此,我们从该题入手,与劳技老师配合,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用万用表检修电器的初步知识和技术。

首先我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分析、研究上题,并做出总结,学生们很快便从理论上掌握了方法,明确了用万用表的电压档、电流档、欧姆档或三者组合起来都能够方便地查出电路的故障,只是在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上有所不同。然后我们又在实验室设置了许多故障电路,让学生亲自动手查除其中的故障,经过反复地练习,同学们能够将理论知识跟实际操作熟练地结合起来后,我们又将搜集来的有故障的小收音机、录音机、电话等小电器发给大家,让他们结合劳技课上所学的电子技术知识学习检修其中的故障。同学们兴趣非常高,但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为此不少同学主动地学习了有关电子技术、无线电等知识,掌握了焊接、装配等技术,克服了这些困难,看到自己修好的小收音机,他们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这次活动持续时间很长,从学习知识、练习方法,到真正地实践检修,一个多月后才有第一台收音机修好,期间的困难也确实很多,但同学们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兴趣,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克服困难直止成功,表现了他们的坚强和毅力。有几个同学甚至还成为维修“高手”,他们已能熟练地排除一些小电路故障,日常还利用自己的技术主动热情地为大家服务,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表现突出,成为助人为乐的标兵,从而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另外这次活动也渗透着现在流行的“STS”教育的思想,将学科理论、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对于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物理素质论文篇5

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已形成一定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基础上,自觉地发展其智力,培养其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制作能力等诸多能力。过去的传统学校教育一直是以重知识轻能力为办学路线的应试教育。这种“重知轻能”的办学模式培养出来的许多“优秀”毕业生虽然可考进高等学府深造,分数也不低,但是大学毕业后居然有些人连自己家里电灯线路出了故障都无法排除,这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这种办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也无法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能力素质的提高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工程和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然学科。学生通过物理学理论的学习可以培养自己分析类比的能力;判断、推理、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的辨证思维能力。通过物理实践培养自己细致、敏锐、准确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创造力;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正是人们在自然界和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这些能力素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总体素质的高低。

物理教学是使受教育者接受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独特作用和不可替代性,它的教育功能等已经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和重视。

二.物理教学是能力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是一门集理论与实验为一体的自然科学。它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大到尖端科技小到日常生活无处不包含着物理学的理论和规律。

物理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物理现象与物理实验的描述;基本物理概念和基本物理规律的建立以及基本物理原理和理论的论证与阐述。

1.物理实验教学能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人们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人类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比如幼儿时期站在大人们身边看大人们干活,到再大些自己拆开家里的闹钟看看自己为什么会走、打开家里的收音机看看里面到底是否有人在唱歌、讲话。其实,广义地讲这些活动就是一种人类认识低级阶段的实践,是一种无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人们的好奇心所至。

而物理实验教学向他们有目的地展现了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呈现了许多真实又形象生动的物理事实,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未知结果的探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产生了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样就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产生。学会观察,学会获取信息和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是当今人才最基本的能力素质之一。

物理实验能够有目的地提供给学习者大量的信息,以便学习者从中提取加工处理。学习者要想很好地完成实验,除了要有良好地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还要靠细致、敏锐、准确的观察力,从实验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加以处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例如: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时,能够得到的信息很多,象条型磁铁的形状、螺线管的形状与匝数、连接电流计的导线长度及条形磁铁的运动速度等,但真正有用的信息是条形磁铁的运动速度和螺线管的匝数,经过对有用信息的处理得出“感应电流的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这就要求实验者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去伪存真”。养成良好的观察判断能力。

人的个性和创造性只有在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以发展,而物理实验恰好为人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平等民主得自由空间。人们通过自己亲手操作获取信息,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实验探索和实验验证,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以萌发。

科学创造,贵在置疑。事实证明物理实验是学生进行创造意识训练的有效手段。

2.物理理论教学有助于提高人们判断、推理、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辨证思维能力

许多物理名家常说这样一句话“物理是想会的,不是听会、看会的”。这里所说的“想”实际上就是一种思维过程,而思维过程的进行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

物理素质论文篇6

教师须有新的科学观念和新的文化知识面。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仅是靠传授知识去教育学生,更要用自己的人格,品质,去感染学生;在学生看来,教师是他们心中的楷模和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在选题、分析题、画图、列式、运算和结果等各方面,都做到书写工整、分析透彻、推理严密、计算准确、过程全面,切忌在教学中语言不当,逻辑推理不严密,列式运算马虎,书写混乱,甚至在讲课时,语言表达模棱两可,表情显得疑神疑鬼和呆板。

二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质和开发学生创新的潜力方面,有着其它科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管什么模式,都应该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统一,应该同时发挥学和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创造的开端,没有问题便没有创造。正如海森堡所说“发现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长期的“填鸭式”教育,中国的孩子很少提问题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差,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不善于有意识地去发现、去研究,因此这是一块非常有潜力的开发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不断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他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课本中有许多问题有待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如“阅读材料”、“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等栏目可以衍生出许多适合学生的“研究课题”。老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留一些“悬念”,留待学生进一步去钻研讨论,这无疑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好方式。

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应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

讨论,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摆事实、讲道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讨论中,师生互相交流,能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情感。学生从讨论中解决了问题,能得到一种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讨论应面向全体学生,教师通过参与讨论、点拨、诱导并适时激发,实现因材施教。师生互帮互学,使低层次的学生有反馈的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的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并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信:在讨论中学生能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有质疑问难的勇气,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发挥其独特才能的机会与场所,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有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很吃力,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感到苦恼,思想压力大,性格沉闷,自信心不强。究其原因,大都是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教师的板书一字不漏抄下来,有作业就完成作业,没有作业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不会评价自己的学习,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这种学习态度和方法,不仅学不好物理,而且在行为习惯上潜移默化,使个性品质上形成依赖、封闭、缺乏自信自立的心理状态,影响着人格的健全发展。

要会自学首先要读书,要会读书。物理教材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体现了教学大纲思维逻辑和思想教育要求。取代传统教法,引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养成看书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读不惯、读不细、读不懂等问题,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大纲明确的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具体如下,a通读:新课前,及时布置预习提纲和思考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通读本课内容,大致了解知识结构和要点,疑难处做记号或拟问题为课堂的学习做准备:b详读:要求将现象和概念规律联系起来,逐句细读,多思,将相关的知识联系对比,抓住实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对基本概念了解表达方式和清楚应用范围和条件,反思多问,从不同角度思考;c精读;弄清重点字句,懂得术语涵义,把概念和规律活化,达到见“物”明其“理”,“知理”联系“物”,灵活地将物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阅读时注意层次,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概念和规律,经过阅读,复习阶段达到对教材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今后独立有效地从浩瀚的书海中寻找和猎取必要知识,获得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三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人才

物理素质论文篇7

(3)培养创造型的学习能力。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确定实际的步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学习方法对路,学生的受益将和努力程度成正比。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研究,更要注重学法的探讨。

2切实重视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素质

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在物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颇深。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是鼓励学生自创实验,自制实验器材。教材中的四类实验基本上都是给出了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器材,学生需要做的只是按步骤完成实验。如在“用安培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的教学中,可以先给学生介绍电流表和电压表内阻的知识,然后提出问题:通过实验全过程的描述和具体步骤的实施,让学生开始认真地思考、猜想、判断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随即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身去体会,试着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通过实验教学养成学生科学求是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物理实验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自然科学不只揭示物质内部丰富多样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性,而且还揭示了自然科学领域蕴含的美。在做《升华和凝华》演示实验时,在烧瓶中放入结晶的萘和松枝,在给烧瓶加热时,萘被升华,变成了气体,停止加热后,萘又被凝华,此时烧瓶中松枝上布满了白色结晶的萘,便出现了美丽的自然奇观“雾凇”。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通过该实验使学生间接体验了大自然中的景观是多么的绚丽多姿。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物理现象有清晰的了解,启发思维活动,引起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3加强德育渗透,做育人的“工程师”

(1)对教材的全面理解,是教学的第一步。教师要认真学习与研究有关课程改革的资料和书刊,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查找一些教学相关的资料和素材,认真地做好一些必要的记录。提高新的理论水平,掌握专家的课改理论与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对基本的知识点才能讲解的透彻。

(2)教师的良好品德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教师不仅要遵守师德规范,而且要不断地加强个人修养,努力使师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视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佳选择。例如,物理德育活动本身既是培养人的活动,同时又是文化活动。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同时加强自身的德育教育,也增强了学生的物理素养。

(3)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情绪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运用多种方法来评价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如在水中,木块会浮起,而铁块会沉下等.这样,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恰当、准确及激励性的多元化评价,能保持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样可及时了解学生物理学习中的行为与态度,学生可相互交流学习方法,从而取长补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不同方面走向成功。

物理素质论文篇8

为什么一些智力水平差不多的学生中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应该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方面的因素。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应成为我们物理教师高度重视的问题。这里,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谈一谈这方面的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非智力因素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表明,他们的学习活动很容易从兴趣出发,被兴趣所左右。比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也很灵活,记忆也更快、更牢。物理大师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素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l、利用“需要和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需要是由于人的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动机是驱使人去活动的内部动力。人有了某种需要往往就会产生相应的动机,因此教师可利用学生以下的需要和动机来激发其学习兴趣。

(1)、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动机。教师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成名人物、物理学家的故事来诱发其“羡慕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与动机,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远景性动机”。

(2)、利用“交往动机”。交往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常常都会在班级中同别人交往,或与一些教师交往。因此,我们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交往,让后进生多与优生交往,以便得到鼓励和帮助。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多与学生交往,尤其是与后进生的交往。物理后进生通常都怕被人看不起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自卑感强,虽然需要交往,但又不愿跟优生或老师交往,如果优生或老师又都不愿与其交往.他们就会感到孤独。就会导致后进生之间互相交往来满足“自尊和受人尊重”,以此来得到“归属感”和“群体感”。因此.教师要重视与后进生交往,多关心和鼓励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使其觉得老师看得起他们。学生得到了真诚的友谊,帮助和鼓励,就会对老师产生友好的信任感。感情融洽了距离就缩短了,交谈起来内容的真实性就提高了,老师的话他们就乐意听,布置的任务就乐意去完成,这样,就可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这对转化物理后进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证明了这点。

(3)、利用”成就动机”。由于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都希望获得更大、更好的成就,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些条件,比如“平时测验”的难度适当减小一些,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更多的成功,适当满足其“成就动机”可以激发其学习物理的兴趣。

2、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标和知识的具体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解时使学生清楚地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以及所学知识的应用意义.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怎样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这个内容时,向学生讲明,这是在电器生产和维修中“根据电路图纸生产电器或维修电器”的基础,学生对此内容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让学生明确航天、航空工程、人造卫星等就是万有引力在天文学上的应用,就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师上好每一堂物理课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认真备课,既备好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又备好学生的具体实际,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引入新课又自然,讲解正确条理清楚、语言简炼、逻辑性强、重点突出、语气自然而又抑扬顿挫、板书工整、教法新颖、教态自然、信息反馈及时、完成教学目标好,那么这样的课就不愧为受学生欢迎的课,如果教师随心所欲地“应付式”讲课,那么即使学生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也不会持续多久。可见,在教与学这双边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很关键。同时教师要注意教学型式的更换和教学方法的变换与优选。教学型式较多,比如;直观型、实践型、探索型等。教学方法也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常见的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参观法、实验法、比较法、练习法等。新型教学法常见的有发现法、启发式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图解分析法、自学讨论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教师不能只是单一地、重复地使用某种教学方法.否则,学生会感到厌烦。应根据教学的内容,教学的任务以及学生的实际,恰当地选用某种教学型式、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力求创设问题的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和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4、正确利用检查评定,重视表扬和奖励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范文论文的格式。

在考试检查方面实行“因材施考”。根据我们的具体情况,做了这样的尝试,效果较好:首先根据学生物理成绩将其分为甲(优生、中等生)和乙(后进生)两组,考试时使用同一套试卷,但内容分“必做题”、“选做题甲”、“选做题乙”,甲组学生做“必作题”和“选做题甲”;乙组学生做“必作题”和”、“选做题乙”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但选做题不计入总分,用以作为测试优生智力情况和观察后进生进步的情况。这样“分层次”地“因材施考”,让学生“对号入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口味”,使多数学生都能有得高分的机会,为后进生的转化和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对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有明显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公开表扬、鼓励或奖励,通过带积极意义的评定,能很好地稳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习下降的学生的,不宜一味地批评或责备,应帮助其查找原因,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以后取得好的成绩,通过安慰、鼓励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实验是提高兴趣的有效方式。

中学生的兴趣常常表现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而物理实验的直观性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充分发挥物理这门实验学科优势,多做一些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做好演示实验,能做的分组实验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手。对一些抽象的知识可以用形象直观的实验来帮助理解,有利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比如.在讲“局部短路”的概念时。有的学生不易理解“电流不流经被短路的用电器而直接从短路线上流过”,有的甚至不相信会有这样的现象。因此,老师可以用如下的演示实验来验证一下。如图所示。将K闭合、K1­断开,灯L­­­1和L2都发光,再将K1闭合,LA熄灭、LB更亮。这样说明了“电流是从断路开关上流过而几乎不通过灯LA”。物理中有许多抽象的东西都可以通过实验来帮助理解和分

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还可以采用竞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或开辟第二课堂,组织物理课外活动小组,搞一些小实验、

小制作、小发明、出墙报、办黑板报、举行物理学史讲座、

举行物理游艺会等,都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重视情感教学,培养非智力因素

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的知识信息交流过程,还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知识信息交流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交流的情况。要建立良好的情感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教学,以和蔼可亲动态的对待学生生,给学生一种愉快、轻松的心理感觉,学生有了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教学。相反。如果教师精神萎靡不振、表情淡漠,或板着面孔、暗藏怒气地上课,就会使学生“感染”上不良情绪.影响教学效果。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情感因素的重要方法。

3、教会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心理健康的学生,愉快的情绪能提高学习效率;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情绪不良,学习效果就不佳。因此,教师要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若学生对某人或某事反映出的情绪不正常,则教师要主动关心,帮助分析原因。如果是因老师而引起的,就要和学生在平等基础上交换意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避免学生因对老师的不满而造成“逆反心理”。若是其他原因引起的.教师就要教学生“转移注意”、“交换情境”,从多角度考虑,用理智来战胜感情,使消极情感转变为积极情感。还要让学生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克服“情绪的易动性”,培养稳定的良好情感。

三、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锻炼坚强的学习意志,培养的非智力因素

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坚强的学生一般都有较强的自信心,能坚韧不拔,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然而有的学生,尤其是一部分物理差生,一般学习意志较薄弱,自信心不够强,一遇到困难往往就退缩。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教师可以利用物理课本上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或者补讲一些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家在科学道路上成长的故事,比如牛顿、爱因斯坦、李政道、杨振宁、高锟等,让学生学习科学家们那种坚韧不拔、艰苦拼搏的科研精神。还可以请班上品学皆优的学生给大家介绍他自己是如何对待物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的,为意志薄弱的学生树立榜样。另外,可多创造一些使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物理素质论文篇9

1.两种教育观对重点知识的不同认识

中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分为重点知识、重要知识和一般常识。什么是重点知识?举例来说,一般认为牛顿第二定律是重点知识。1990年教学大纲(修订本)在高一和高三两次安排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按照现行高中课本,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牛顿第二定律和为这个定律做铺垫及随后巩固的教学约达七、八课时,若考虑到其后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及力学单位制时肯定要出现的有关第二定律的练习,所占课时数还会大得多。关于运动学的三个公式的教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把这部分内容所需的预备性知识,例如力的分析,所用的教学时间也包括在内,所占课时会更多。至于高三总复习,这部分内容所用时间的比例就更大了。

高素质公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化的社会生活,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想象在什么场合会用到“连接体”等高中物理中这类典型问题。即使将来从事科技工作,如果不是去作大、中学的物理教师,恐怕也很少需要在这样的层次上去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同志们认为,在中学的有限课时内,应该多学一些“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则是那些在物理学中影响全局的,掌握不好就无法进一步学习的,也就是说,考虑得较多的是物理学科本身,而非公民素质的需要。

不适当地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占用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使得我国物理教学内容过窄、过旧,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

英美的教育制度不像我们这样整齐划一,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学习物理课或者学习哪种类型的物理课。他们有若干物理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和很多种物理教科书,各具特色,侧重点不同,可供师生选择。以美国一本有名的CONCEPTUALPHYSICS为例,关于牛顿第二定律,书中只有一个由力和质量直接计算加速度的例题,章后也只有一个这样的计算性习题;但是这本书却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有空气阻力时落体的运动,包括降落伞的作用等实际问题,这类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应用,却是我们的课本中所没有的,原因是这类问题派生于牛顿定律,况且由于中学数学知识所限,不能进行“深入的、定量的”研究。

附带说一下,英美也有一些旨在培养未来物理学家的中学物理课本,但是这些课本在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学定律、力的分析等老问题中并没有像我们这样下功夫,他们用全新的现代物理的观点研究物理学,其实这才是培养物理学家的道路。这个问题不在本文深入讨论。

2.对于应用性知识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两种教育观有不同的认识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明生活,这一点没有争议。拿我国90年代的课本和50年代的相比,可以看到联系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例子大大增加了。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1992年颁布)规定的教学目的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和物理知识本身是同等重要的。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本文要谈的问题是,在不同的教育观的支配下,在课程、教材和教学中,对于物理课程中应用性知识的处理是不同的。

科学素质,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指较为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包括把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本职工作中的能力。教学中的应用性实例有多种作用,第一,给学生指出,在实际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这些知识;第二,这些实例是一些示范,让学生看到,怎样使理论中的公式、条文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互沟通;第三,向学生展示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我们制定大纲、编写课本和进行教学的人,大多是物理专业出身,在工作中常常不自觉地要把学生复制成我们自己,因此,往往把应用实例处理成诠译理论的工具,好像在物理学中只有系统的理论才是最重要的,因而不能全面发挥教材中应用性实例的作用。这种认识和在它支配下的教育实践是和素质教育的精神相悖的。

义务教育物理教学大纲把知识的应用规定为教学目的之一,为了贯彻这一规定,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中,编者尝试了从两个方向建立物理理论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过去的习惯是讲过一段理论之后讲一讲理论的应用,以说明理论的重要意义;现在在保留这种形式的同时,也从另一个方向上加强了理论和应用之间的联系,即抓住了一些场合,从实际问题出发,向学生介绍怎样在实际问题中找出科学道理,以深化对于问题的认识并进一步解决问题。在义务教育物理课本第二册中较多地作了这种尝试。在这些尝试中,有的需要综合运用某些物理知识,如“生活用电”,有的要求讲清原理,如“热机原理”,有的要提及技术层次的某些考虑,如“能源和节能”。关于技术层次的讨论,需要说明的是,自义务教育教材的编写以来,编者力求改变长期以来流行的重科学、轻技术的倾向,在教材中努力体现这样一种思想,即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重要。例如在讨论燃料的有效利用时,对比了煤块、煤粉和煤粒在锅炉中的燃烧效率;在讲到直流电动机时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换向器的作用。这些问题不涉及新的物理原理,但正是当年的这些“技术决窍”,推动了科学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能力的提高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实例作基础。和现行高中教材相比,在用于两省一市的高中试验教材中应用性实例大大增加,在前四册的16篇阅读材料中,9篇是有关实际应用的。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练习和习题介绍了物理知识在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点和过去的教材有很大不同。希望老师们了解教材编者的初衷,充分利用这些阅读材料和题目,让它们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作用。

十分遗憾的是,在市面上众多的复习资料和习题集中,训练学生把物理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的题目几乎没有,它们很难在这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此外,目前的各种考试,命题时也不大考虑它们对素质教育会起到什么作用。在作者手头的7个省市近年的15份高中会考试卷中,没有一个实际应用的题目,这使得这些考试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方面难以进行正确的导向。值得一提的是,每年三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其命题一直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这个导向是正确的。

3.物理课程与其他科学课程的关系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是综合的,人们为了教学的方便把它们分成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几门课程,在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虑课程、教材和教学时,不能认为这种课程设置和内容划分以及课时分配比例是理所当然的和一成不变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在几门基础学科中,它的研究对象最广泛,它研究的规律最基本。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无生命的,但是,生命活动却绝对不会违背物理规律。现在人们常说,21世纪是这门学科的世纪、那门学科的世纪,这是从某学科的发展前景来讲的。这里可以肯定地说,出现了跃进式发展的学科,必然广泛地应用了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物理学科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学科的重要性不能等同于学校中课程的重要性。这里要回到我们的出发点:中学物理课程不是为培养物理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它应该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总的目标作出贡献。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我们在谈到中学的三门科学课程时,总是按照物理、化学、生物这样的顺序,而英美的教育工作者则相反,说起来总是生物、化学、物理。在问到为什么把生物课程放到这样重要的位置时,他们说,(按照西方人的观点)人最关心的是自已的生活,而人的身体医学,人的食物农业,都是和生物学密切相关的,所以社会舆论对于学校中的生物课程十分重视。他们的说法给我们一个启发:今天的中学生,包括能够考上理工科大学的那部分高中学生,他们之中将来从事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的人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对于居民中绝大多数的工人、农民、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许多从业人员来说,到了下一个世纪哪门科学领先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懂得周围的科技环境,适应技术化社会的日常生活,能够应付本职工作中不断进步的技术要求,有能力对于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成为某学科专家的潜意识转变一下,更多地考虑未来的普通公民切身的实际需要,那么学科的重要性、课时分配等难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二、物理课程应该加宽知识面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各种产业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碰到物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过窄的物理学知识面不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也不利于实现物理课程的其他教育功能。

许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知识,在中学物理课本中却难以找到,即使有,也往往作为选讲处理,多数老师不讲。相对湿度是一个常用的物理概念,夏天,人们对于温度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在技术上,许多仪器设备对相对湿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它在现行课本中只是一个选讲内容。现在,天气预报常讲降水概率,但是,作为应该具有较高素质的公民,有几个高中毕业生能够比较准确地说出概率的含义呢?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看问题片面,以偏盖全,究其认识论上的原因,也和缺少概率与统计的观念有关。其实,作为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当然也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在热学和原子物理学中,关于概率与统计的问题本应多作一些文章的。

其他一些物理知识,如角动量守恒、多普勒效应、绝热过程,以及流体动力学的初步知识等,较高素质的公民是应该有所了解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包括在《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供实验用)》中。

基于以上讨论,正在两省一市试用的新编高中物理课本(必修)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了一定的努力。在尽力限定那些与实际生活距离较远的内容的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以不同形式增加或加强了例如多普勒效应、电话磁卡、电话IC卡、高空气温为什么低、怎样测定古物的年代等与生活常识关系密切的内容。

课本的编写必须遵照教学大纲。由于在降低“主干知识”的要求方面无法加大力度,所以增加的内容也十分有限。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物理课尤其被认为“深、难、重”,在这种情况下能否进一步扩大物理课程的知识面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就在于能否在正确的物理教育观的指导下较大幅度地降低“重点知识”的要求,不再在这些知识点上“深挖洞”。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物理课程“深、难、重”的问题,也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物理课程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服务。

三、必须加强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如上所述,公民的科学素质首先表现为具有较多的科学知识,此外,还表现为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具有较高的科学觉悟和较强的科学精神。

1.科学方法

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广义的)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在其他领域,大至科学理论的建立,小至自行车、台灯故障的排除,基本途径都是相似的,有意识地沿着这样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我国的物理课程一直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这次新编高中试验教材在坚持这个优良传统的同时又作了以下努力。

首先、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这一点,在新教材中多次做了特别的说明。

第二、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作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适用于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需要猜想。在新编高中试用教材中,编者多次正面提到“猜一猜”、“可能”这样的词语,这在过去是十分忌讳的。

最后,在新编高中试用教材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多次应用并正面介绍了某些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新教材中还渗透了使用仪器设备时把它们视为“黑箱”的思想方法。在使用多用电表和使用示波器的教学中,教材有意识地把它们作为“黑箱”处理,即不引导学生考虑它的内部结构和原理,只让学生注意它们的两个界面与被测电路的界面和与使用者的界面。新设备、新电器层出不穷,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掌握它们的结构和原理,能够有意识地用“黑箱”的思想方法处理问题是一种十分有用的能力。

能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是人的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近年来,方法教育已经得到很多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方法教育只能以知识教学为载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不能把科学方法异化为新的知识点。这个问题在《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中已经明确指出。高中物理试用教材以旁批的形式在适当时机指明某些常用的科学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一门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对于不以物理学为自己专业的学生,某些知识的细节可能以后再也不会用到,但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却可以迁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自然科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使人终生受益。因此,在物理课程中不断探索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科学觉悟

科学觉悟,在本文中指的是对于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也指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

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教材的编者作了一些努力来落实这方面的教育。过去的教材中关于科技成果的应用一般到技术层次为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和新的高中试验教材则在可能的场合把它延伸到科学和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包括资源和环境问题)。在高中试验教材的阅读材料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物理学史的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两套教材都用了一定篇幅讨论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素质。这样的亲近感属于非智力心理素质,它并不要求人们对新科技成果有深刻的理解,但是从内心里愿意接近它、愿意了解它,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用它。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对于新出现的微波炉、IC卡电话,以及过去的压力锅、电子煤气点火器等事物非常关心,有条件时总想试一试,这种作法未必出于具体的功利目的,似乎只是好奇,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亲近感。相反,有的人,特别是那些本职工作与科学技术距离较远的人,常常对于新科技成果呈茫然、恐惧以至排斥的心态。

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缺少对于科学技术的亲近感,中学里的物理教育是有责任的。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学生学不会,二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自然会疏远物理学,进而疏远一般的科学技术。在课程、大纲、教材和课堂教学这几个环节上,不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律片面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内容,由于在物理学科体系中处于枝节的位置而不能在中学教材中入选。一门课程如果以这样的面孔出现,怎么能够使人亲近呢?

3.科学精神

我们的国家曾是一个文明古国,但从几百年前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对于这个现象,可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从不同侧面寻找原因。从文化传统上看,儒家思想在我们国家统治了几千年,在很多场合道德思维代替了科学思维。在民族心理的深处,重人情、重道德,轻逻辑、轻规则。与西方文化相比,不能不说科学精神有些欠缺。

不唯上、不唯书,不受传统观念的左右,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真正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候要经受痛苦的观念转变。供试验用的新高中教学大纲在建国以来第一次把量子论和相对论列入教学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样的教育。

质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重要的科学精神。新编高中物理试验课本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都十分注意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引导学生找出矛盾,展开课题。课本写得思路清晰、节奏轻快,本身就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有的实验在课堂上做不了,有的理论推导对中学生说来预备知识不够,或者有的推导或运算是留给学生自己完成的,那么这些地方都有明确的交代,不丢失任何一个思维环节,也就是说,绝对不给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人云亦云的坏习惯。

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是又一种科学精神。关于技术,除了一般理解的产业技术外,还有管理技术,包括使用符号的技术。在工业社会里,管理庞大的企业、管理复杂的社会,需要技术,它是产业技术的延伸。企业和社会的法制化管理,则是科学学科的公理化体系的延伸。科学教育不仅在传授科学知识,它还在塑造人,塑造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习惯。目前一些学校中,对于不准备升入理工科大学的学生,物理课教学不认真,除了应试教育在作怪外,就是对于这门课程在培育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

物理素质论文篇10

1.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这句话用在物理教学中,意思就是教师讲物理知识、理论一百遍,学生听一百遍,都不如学生在实验室自己动手操作一次来得深刻。物理教学中有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对于演示实验,学生会非常感兴趣,但学生在观察中并不能把握关键,就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边完成实验边指导学生如何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生演示实验中,教师同样要加强引导,让学生用教师教的观察方法自行观察实验现象和结果。

2.能够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团结协作的品质

初中物理实验,不仅需要学生眼睛的参与,更加需要大脑、双手的积极参与,获取物理知识,强化物理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实验操作技能。物理实验中的很多内容是需要小组内成员共同协作完成,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完成物理实验,得到正确的物理实验结果,在此过程中,就会很好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品质。

3.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在物理教材中的“迷你实验室”部分,可以就地取材,与生活直接相关,明白易懂,学生都能自行找到相应的材料做实验。这样,学生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兴趣增加,培养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三、方法

1.全面细致安排实验教学计划,落实新课标的要求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主要分三种形式的实验。一是演示实验,二是探究实验,三是课外小实验。整个物理教学中,要周密计划,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物理实验,将这三种实验形式分散穿插安排在两年的物理教学中。物理教材中对学生的要求各不相同,有的要求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概念,有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物理规律,有的是物理知识的应用,有的是物理技能的训练……这些知识都需要通过物理实验来更好地获取。对于这些目标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对教学要求逐项分解,分出不同层次,按照不同的水平,合理地编排出相应的物理实验,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的实验操作促进目标的完成。

2.认真研讨与改革物理实验教材内容,完成素质教育目标

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物理教学的原则,结合学生实际与当地生活实际,对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补充和改进。在补充物理实验内容方面,要注重引入新颖有趣的实验;在改进物理实验方面,要尽量做到让可见度更好,让成功率更高,让学生兴趣更浓。

3.尝试变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重要性突出,但这终归是教师在操作,学生只是在看,并没有学生亲自操作印象来得深刻。如果把学生的“看”或“听”变为“做”,效果就会更好。因此,要想在物理实验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实际,尽量手中的“权力”下放到学生手里,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操作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物理实验。

物理素质论文篇11

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这并不难做到。

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必要进行引导训练,提高他们的水平。从形象思维开始,有意无意地利用一些物理现象的表面形式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也符合学习物理的顺序。在概括的过程中增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定律和定理所要表达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增强判断的果断性和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和自制力

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何以这些形式去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客观规律,由表及里,从初中的表面现象到高中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这本身就是教与学双方都得努力才能达到的。

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我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训练快速敏捷反应的能力。

物理素质论文篇12

要想真正的理解物理概念,就要学会把相似的概念放到一起进行分析比较,找到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比如速度和速率两个概念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有些学生在学习完初中物理教材之后也不能完全的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因而刚接触这两个概念时,就要做出明确的区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二者的不同点.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而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速度与位移相联系,平均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是矢量,而速率与路程相联系,平均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是标量.但是二者之间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或者是变速运动中的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的大小.由此,学生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更加深入的理解了速度和速率这两个概念.

三、利用理想模型强化物理概念

理想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指忽略了研究对象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即研究对象的本质问题,或者是在一个研究系统中,忽略了研究对象本身并不影响研究系统效果的次要因素.理想模型通常将研究对象化繁为简,有利于更直观形象的理解物理概念.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点电荷的概念.很多学生刚接触点电荷的概念时并不能快速的描绘出点电荷的样子,学生的脑中,电荷往往是杂乱无章、看不见、摸不到的,它们毫无规律的运动着,但是随着不断的研究会发现:在一个研究系统中,我们只关心点电荷电荷量的多少,因此完全可以忽视电荷的质量、大小、形状和电荷的分布情况,把这些电荷看成简单的集合点,就称为点电荷.如此,学生便在脑中建立了点电荷的理想模型,理想模型的建立为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四、巧用多媒体领会物理概念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给物理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看到原本看不到的东西,听到原本听不到的声音,让这些抽象和难以想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形象而直观.例如教师在教学静电的概念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活中静电的案例,如用刚梳过头发的梳子去吸引纸屑的场景和夜里脱毛衣的场景,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静电事例,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再例如,教师在讲解电流的概念时,可以调用电流产生和运动的模拟动画,让学生清楚的看到电流的产生及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电流的计算公式和电流的微观表达式.所以巧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保证物理教学有质有量完成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物理素质论文篇13

素质教育是八十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提出的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标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化,它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的身心潜能进行开发的教育,是生理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相结合的整体教育,它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它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促使他们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需要和全面发展而又具有健康个性的社会主义新人打下基础。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立足于21世纪人才观的全面教育,不是以眼前的升学或就业为目标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得到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不是单一传授知识,只注重个别优等生、尖子生的英才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既艰苦又愉快的教育,不是压制学生学习兴趣、枯燥、单调、强迫学生学习的教育;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欲望的教育,不是墨守成规的教育。通过素质教育,能充分发展学生自身潜在的、先天的因素,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做到;健全、健康、强壮、灵活;在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上,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科学文化素质上,使学生及时获得现代科技的新信息、新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还可使学生在自学、操作、实验、人际交往、综合分析、社会适应、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顺利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见,要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多层次、多规格的跨世纪人才,必须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及内容

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建立在素质的结构、育人的方向和现实条件这个三维度上,因此,可把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交往素质这七种素质作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等。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和社会关系所必需,是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最重要的条件,是学会做人的根本,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有计划的目的地进行政治立场,理想、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意识,充分看到物理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密切联系,根据《物理教学大纲》要求,要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焙养学生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有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2.文化科学素质教育

文化科学素质包括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一定的智能基础、积极的创造精神等。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所必需,是他们将来获取谋生手段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就是以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具有创造精神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要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和能力;要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使“导”与“学”相结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要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使“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表述、操作等来实现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使之具有较高的智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素质。

3.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浓厚的体育活动爱好、正常的发育、良好的体能及健康的体质等。这是适应和改造环境的需要,是人的其他各项素质发展的生理基础。身体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体魄,掌握提高身体素质的科学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要特别强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各种文体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物理教学与身体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4.审美素质教育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