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自动化导论论文实用13篇

自动化导论论文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1

近几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依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财经类本科生就业压力较往年更显巨大,造成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这不仅与本科生本身对毕业论文写作应付了事,态度不端有关,更暴露出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短期化、集中化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不足。新形势下优化完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已更显必要。

一、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指导任务大量化

指导任务量大量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量大。尽管大部分院校对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都做出了不超过10人规定,但据笔者了解,由于部分专业本科生招生规模过大,造成教师实际指导学生人数超过20,甚至30人。这对于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无疑形成的巨大的阻碍。二是指导内容多样。从目前指导毕业论文的内容上来看,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内容,同时还要把控毕业论文的格式以及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部分本科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研究方法不清楚,更有甚者甚至对计算机文档基本处理操作不熟练,挤占了本来就紧张的论文指导时间,也增加了毕业论文指导的任务量。

(二)指导时间集中化

指导时间集中化主要表现为毕业论文指导任务在短时期内过于集聚的现象。这一问题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时间安排过于集中。虽然部分专业将毕业论文的写作安排提前至大四第一学期,但受学生考研、考证及公务员考试影响,毕业论文写作在实际执行中造成压延,真正指导时间仍集中于大四第二学期。二是学生毕业论文指导扎堆。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寻求指导时存在一个突出的现象,要么是一段时间里没人找指导老师,要么是大家一起都来找指导老师寻求论文指导。而且集中指导的时间特别集中于毕业论文开题前及毕业论文提交前,造成短时间内指导任务急剧加大。

(三)指导形式封闭化

目前,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结合实际,通过面谈、邮件、QQ、电话等多种途径进行毕业论文指导。尽管这些方式为学生得到毕业论文指导提供了及时、有效、柔性化的现实途径,但这些途径的点对点方式也将论文指导置于封闭环境中,造成论文指导形式的开放性不足。特别是利用邮件、QQ、电话等指导形式,无法让同期毕业生得到更多的论文写作借鉴信息,也不利于论文写作常识性知识的扩散。

(四)指导内容重复化

指导内容重复化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同期指导内容重复。在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受指导形式封闭化的影响,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的常识性知识常需要多次教导,甚至一个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指导过的问题又发生在另一个学生身上,造成同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内容的重复化。二是跨期指导内容重复。在不同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重复指导问题更为突出。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的问题,下一届本科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还是时有发生,几乎每一届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都需要多次重复指导。

二、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现有指导模式忽视写作主动性引导

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之所以造成指导任务大量化、指导时间集中化,其原因固然有招生、就业、考研等因素影响,但现有指导模式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长期规划指导以及非淘汰性竞争压力的缺失,也使得本科生缺乏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长期规划指导的缺失使得本科生难以合理主动安排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计划,造成毕业论文写作进程随大流或严重依赖指导老师的督促。非淘汰性竞争压力的缺失使得本科生常常产生写好写坏一个样,早写晚写一个样的惰性思维,造成毕业论文写作坐等最后时刻的集中突击。

(二)现有指导模式忽视论文写作通识教育

目前,决大部分财经院校对本科生毕业论文都突出强调论文的创新性,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多采取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毕业论文写作不存在共同知识,不需要有关论文写作的通识教育。特别是有关毕业论文的行文方式、逻辑结构、内容展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知识共性。但从目前毕业论文指导实际来看,部分院校或部分专业的通识指导每届只有一次,甚至是完全缺失。这无疑会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只能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加强通识指导,增加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内容与指导工作量。

(三)现有指导模式缺乏互动引导

现有指导模式缺乏互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目前,虽然大多数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注重与本科生间的信息沟通,但传统的教师说教指导模式却使得本科生在与指导教师沟通时产生有“等办法、靠老师、要答案”的心态,完全依赖于指导教师的明确指示。二是缺乏同辈本科生之间的互动学习。目前,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都把精力集中到自己论文的写作上,忽视了同学间论文写作方法及思路的讨论,从而没有机会从其他同学那里汲取论文写作经验与教训。而这不仅从形式上使得毕业论文指导封闭化,而且还会进一步造成指导任务的大量化及指导内容的重复化。

(四)现有指导模式缺乏跨期指导

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按届依次展开。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任务也就主要集中于应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上。在这种指导模式下,虽然论文指导与纠正在每一届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以单循环纠偏的方式运行,并使得论文质量得以改善。但如将这种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置于多期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来看,则或多或少有类似单曲循环播放的意味,加剧了指导任务的大量化以及指导内容的重复化。

三、改进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毕业论文指导长期规划

一是需要院校引入毕业论文指导的多学年跨度安排。转变大四集中展开毕业论文指导的传统工作模式,联系专业实际,尝试将毕业论文指导安排延展至大三,乃至大二阶段。结合不同时期专业教育计划安排,有针对性地采取先基础后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二是努力实现指导教师的早期指导介入。进一步拓展推动本科生的论文导师制,努力从本科生进人大学阶段便开始介入专业基础教育,积极促进从中学作文写作向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的转变。

(二)引入非淘汰性竞争压力

一是可以转变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变原有毕业生与指导教师间一对一的单独讨论,逐步实现课程讲解式毕业论文研究进展汇报,同时汇报进行过程中增加毕业论文研究汇报的规范性及严肃性。最终实现以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性监控强化,来保障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及进度。二是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引入教师团队指导模式。教师团队指导形式将进一步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外部环境压力,而群体指导的方式有进一步有利于正确把握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导向,提高毕业论文指导的效率。

(三)增加毕业论文写作通识教育指导

一是可以在本科教育课程中增加论文写作通识教育课程,重点结合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特点,系统讲解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所面临的行文结构、逻辑展开等基础性知识。二是可以有针对性展开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讲座,结合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做集中讲解。三是可以安排指导教师针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的、个性化通识问题做小范围集中辅导。

(四)转型开放式指导,带动同辈学习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2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内涵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作为高校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托校园网建设的主流媒体网站及其举办的bbs(电子公告系统)等载体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3]。校园网络舆论具有传统舆论社会意识性、公开传播性、评价引导性等共同性特征。同时还融入了互联网独特的交流性、开放性、及时性、针对性等特征,由于其与高校特定的区域文化密切相连,在舆论主体、客体、数量、质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功能表现等要素构成上呈现出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点:自由多元,分散性特征明显;个性张扬,开放性特征明显;偏激盲目,非理性特征明显。

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源于社会上的突发事件,高校热点,学术上的争鸣,校园内部改革,以及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质量问题。大学师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对焦点事件的意见并由此在网上引发广泛的社会议论。随着点击率的攀高,跟帖和发帖数量的增多,各种观点、意见通过相互交流、整合后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舆论定式及舆论环境,个体关于公共事务的意识也通过整合而成为一种公众意识和社会舆论意见。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

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拥有自己的语言、思想和兴趣。当前,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和应用日趋完善和广泛,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接受行为逐渐依赖于校园网络,基于信息内容、网络媒介、大学生用户群体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校园舆论环境,校园网络舆论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点个性化、多元化[4]。网络身份隐匿性使得大学生在言论方面拥有极大自由度,他们在发表言论的时候顾虑很少,大多为真实的意愿表达和心声倾诉。青年学生思想和视野具有多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每个人对事件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且,网络舆论一般是自发性的,没有经过精心的组织,是无数个网友个人观点的汇集。因此,网络舆论中的观点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在校园网上,无论是理性的表达,还是另类的言论,甚至对现实不满的声音,都可以被容纳,都有被尊重、被理解的机会。

2.现实信息放大化[5]。从“芙蓉姐姐”、“胡戈恶搞”事件到女青年“虐猫”录像等事件,均是从各大校园网上发源,然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各界强烈关注,进而延展到道德层面的反思和讨论。种种事例表明,校园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学生民意表达的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场”,网络就好比一面放大镜,现实生活中微小的变化、校园中的突发事件包括个人行为等一旦公布在上网,就会成为焦点内容和中心话题,从而引发大量热烈的讨论。

3.“意见领袖”平民化[6]。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在高校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通常都是专家、学者、编辑、权威人士的评论左右舆论,他们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而在校园网络中,人与人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他们完全可以抛开现实社会中年龄、社会地位、资历、学历等的区别,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到任何因素干扰。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学生,都可以通过不断发表帖子,赢取高点击率和高回复率,久而久之,产生号召力、公信力和权威性,成为网络世界的意见领袖。

4.舆论内容多为感性表达,情绪化色彩浓厚。网络的隐匿性特点增加了网络言论的开放性,同时也减少了言论的原则性和理性化色彩。在网上发言,因为身份隐匿,发言者不用考虑承担责任的问题,加之大学生易冲动,在网上容易出现过激言论及情绪宣泄。同时,部分学生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导致网络舆论的内容带有很严重的感性色彩。

三、当前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堵”不重“疏”,缺乏“引导”的主动性[7]。目前,校园bbs已经成为各类焦点问题的讨论场所和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场所,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发源地。针对出现在校园bbs上的负面言论,尤其是学生关于学校管理事物方面的负面评价,在大多数高校,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很少能做到针对问题及时给予正面回应,采取的措施多是让网管员删除帖子。这种“堵”的做法使得学生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更容易招致学生们的反感,诱发他们的抵触情绪。古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高度自由的网络世界,更是如此。网民具有自主选择权,一旦网民觉得知情权与发言权被剥夺,他就会选择另外的阵地如微博来发表意见。这样,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会助长矛盾的激化。

2.重“平台作用”,轻“媒体效应”,校园网络媒体的主阵地作用未能完全发挥。高校网络媒体应该达到的效果是通过网络整合和联合校内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以新闻信息的整合、重构和各种信息形态的相互转换,使学生产生比接受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加逼真的“沉浸感”,从而使宣传效果最大化。但是目前由于硬件设施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园网络新闻媒体仅仅是为校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上网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络上仅仅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的简单陈列,网络其自身作为“媒体”的作用,“多种手段,一个声音的动态立体传播效果”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3.重“宣”,不重“教”,高校网络媒体的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要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最主要的是靠广大网民,也就是大学生群体网络道德的提高和文明上网意识的加强。高校网络媒体不仅仅具有宣传功能,而且由于网络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在高校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因而具有育人功能。高校网络媒体在现实中主要着重于事件的报道、动态讯息的传递,仅仅停留在舆论育人的层面上,在实践育人方面还未能充分挖掘,不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分析判断能力,从而影响到正向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

四、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

1.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正确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首先应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充分认识并拓展网络功能,建设一批“红色网站”,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其次是拓展网站功能,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在线、学工在线、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可以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促进学生和学校、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整合内容、创新形式,逐步规划覆盖校园生活的全方位,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最后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多种网络应用。学生既是学校网络资源的使用者,又是开发者,他们贴近自身需求开发设计各类网站、主页,自我管理,自我维护,既能学习网络知识和技术,又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网络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建立网上文化课堂等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掘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隐性舆论宣传载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网络为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辩论赛、网站(网页)设计大赛、网上咨询服务等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提高学校引导舆论的能力,为引导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广大师生在享受互联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3.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各高校应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渠道,强化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及网络“慎独”境界的教育,不断提高网民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等内在的道德制约力,使他们的网络行为能够自觉地置于正确的善恶引导之下,进而增强网民在网络舆论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及自我控制能力,并有效提高其信息道德,使其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要加强对校园宣传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自律,要培养其社会良知和高度的责任感,以严格的自律精神来约束自己,认真地履行网络媒体行业自律公约,积极地倡导文明办网,促进绿色网络建设。

4.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8]。博客团队建设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提升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效率;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班级同辈群体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益网络知识的效率。

五、结语

总之,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将网上虚拟延展到网下现实,将网络虚拟空间有机结合到校园现实中来,倡导并建设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大学生的校园网络责任,形成积极向上成熟理性的舆论导向。这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玲.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之思考.文教资料,2009,(10).

[2]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8).

[5]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思想理论教育,2006,(3).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3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舆论相较于传统舆论,在传播内容、服务功能、传播方式、传播范围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是政府洞察民意、开展舆论监督的重要窗口[1]。以校园网为载体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及话语权的提升[2]。对于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调查与分析,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水平,对于促进高校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网络舆论的内涵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作为高校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托校园网建设的主流媒体网站及其举办的BBS(电子公告系统)等载体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3]。校园网络舆论具有传统舆论社会意识性、公开传播性、评价引导性等共同性特征。同时还融入了互联网独特的交流性、开放性、及时性、针对性等特征,由于其与高校特定的区域文化密切相连,在舆论主体、客体、数量、质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功能表现等要素构成上呈现出与传统媒体舆论不同的特点:自由多元,分散性特征明显;个性张扬,开放性特征明显;偏激盲目,非理性特征明显。

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源于社会上的突发事件,高校热点,学术上的争鸣,校园内部改革,以及校园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质量问题。大学师生通过网络发表自己对焦点事件的意见并由此在网上引发广泛的社会议论。随着点击率的攀高,跟帖和发帖数量的增多,各种观点、意见通过相互交流、整合后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舆论定式及舆论环境,个体关于公共事务的意识也通过整合而成为一种公众意识和社会舆论意见。

二、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

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群体,拥有自己的语言、思想和兴趣。当前,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和应用日趋完善和广泛,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接受行为逐渐依赖于校园网络,基于信息内容、网络媒介、大学生用户群体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校园舆论环境,校园网络舆论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点个性化、多元化[4]。网络身份隐匿性使得大学生在言论方面拥有极大自由度,他们在发表言论的时候顾虑很少,大多为真实的意愿表达和心声倾诉。青年学生思想和视野具有多维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每个人对事件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且,网络舆论一般是自发性的,没有经过精心的组织,是无数个网友个人观点的汇集。因此,网络舆论中的观点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在校园网上,无论是理性的表达,还是另类的言论,甚至对现实不满的声音,都可以被容纳,都有被尊重、被理解的机会。

2.现实信息放大化[5]。从“芙蓉姐姐”、“胡戈恶搞”事件到女青年“虐猫”录像等事件,均是从各大校园网上发源,然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各界强烈关注,进而延展到道德层面的反思和讨论。种种事例表明,校园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学生民意表达的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场”,网络就好比一面放大镜,现实生活中微小的变化、校园中的突发事件包括个人行为等一旦公布在上网,就会成为焦点内容和中心话题,从而引发大量热烈的讨论。

3.“意见领袖”平民化[6]。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在高校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通常都是专家、学者、编辑、权威人士的评论左右舆论,他们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而在校园网络中,人与人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他们完全可以抛开现实社会中年龄、社会地位、资历、学历等的区别,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到任何因素干扰。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学生,都可以通过不断发表帖子,赢取高点击率和高回复率,久而久之,产生号召力、公信力和权威性,成为网络世界的意见领袖。

4.舆论内容多为感性表达,情绪化色彩浓厚。网络的隐匿性特点增加了网络言论的开放性,同时也减少了言论的原则性和理性化色彩。在网上发言,因为身份隐匿,发言者不用考虑承担责任的问题,加之大学生易冲动,在网上容易出现过激言论及情绪宣泄。同时,部分学生网民很少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也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导致网络舆论的内容带有很严重的感性色彩。

三、当前高校在建设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堵”不重“疏”,缺乏“引导”的主动性[7]。目前,校园BBS已经成为各类焦点问题的讨论场所和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场所,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发源地。针对出现在校园BBS上的负面言论,尤其是学生关于学校管理事物方面的负面评价,在大多数高校,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很少能做到针对问题及时给予正面回应,采取的措施多是让网管员删除帖子。这种“堵”的做法使得学生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更容易招致学生们的反感,诱发他们的抵触情绪。古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高度自由的网络世界,更是如此。网民具有自主选择权,一旦网民觉得知情权与发言权被剥夺,他就会选择另外的阵地如微博来发表意见。这样,不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反而会助长矛盾的激化。

2.重“平台作用”,轻“媒体效应”,校园网络媒体的主阵地作用未能完全发挥。高校网络媒体应该达到的效果是通过网络整合和联合校内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以新闻信息的整合、重构和各种信息形态的相互转换,使学生产生比接受传统媒体的报道更加逼真的“沉浸感”,从而使宣传效果最大化。但是目前由于硬件设施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园网络新闻媒体仅仅是为校报、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上网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络上仅仅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源的简单陈列,网络其自身作为“媒体”的作用,“多种手段,一个声音的动态立体传播效果”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3.重“宣”,不重“教”,高校网络媒体的育人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要营造良好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氛围,最主要的是靠广大网民,也就是大学生群体网络道德的提高和文明上网意识的加强。高校网络媒体不仅仅具有宣传功能,而且由于网络本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在高校广泛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因而具有育人功能。高校网络媒体在现实中主要着重于事件的报道、动态讯息的传递,仅仅停留在舆论育人的层面上,在实践育人方面还未能充分挖掘,不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新闻分析判断能力,从而影响到正向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

四、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

1.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引导正确的高校校园网络舆论。首先应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充分认识并拓展网络功能,建设一批“红色网站”,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武器。其次是拓展网站功能,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通建设基于校园主网的校长在线、学工在线、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可以使网站与广大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加紧密相连,促进学生和学校、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整合内容、创新形式,逐步规划覆盖校园生活的全方位,能够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最后应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多种网络应用。学生既是学校网络资源的使用者,又是开发者,他们贴近自身需求开发设计各类网站、主页,自我管理,自我维护,既能学习网络知识和技术,又能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网络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积极营造“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舆论氛围。各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网上网下”良性互动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在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建立网上文化课堂等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积极发掘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隐性舆论宣传载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网络为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网上辩论赛、网站(网页)设计大赛、网上咨询服务等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能提高学校引导舆论的能力,为引导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广大师生在享受互联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3.积极引导网络道德自律。各高校应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渠道,强化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及网络“慎独”境界的教育,不断提高网民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等内在的道德制约力,使他们的网络行为能够自觉地置于正确的善恶引导之下,进而增强网民在网络舆论过程中的自我教育及自我控制能力,并有效提高其信息道德,使其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要加强对校园宣传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自律,要培养其社会良知和高度的责任感,以严格的自律精神来约束自己,认真地履行网络媒体行业自律公约,积极地倡导文明办网,促进绿色网络建设。

4.加强高校辅导员博客团队建设[8]。博客团队建设有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加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有助于提升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效率;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班级同辈群体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获取有益网络知识的效率。

五、结语

总之,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将网上虚拟延展到网下现实,将网络虚拟空间有机结合到校园现实中来,倡导并建设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大学生的校园网络责任,形成积极向上成熟理性的舆论导向。这对于构建和谐文明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玲.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之思考.文教资料,2009,(10).

[2]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6,(8).

[5]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思想理论教育,2006,(3).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4

    (二)指导形式封闭化

    目前,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能结合实际,通过面谈、邮件、QQ、电话等多种途径进行毕业论文指导。尽管这些方式为学生得到毕业论文指导提供了及时、有效、柔性化的现实途径,但这些途径的点对点方式也将论文指导置于封闭环境中,造成论文指导形式的开放性不足。特别是利用邮件、QQ、电话等指导形式,无法让同期毕业生得到更多的论文写作借鉴信息,也不利于论文写作常识性知识的扩散。(四)指导内容重复化指导内容重复化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同期指导内容重复。在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受指导形式封闭化的影响,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的常识性知识常需要多次教导,甚至一个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指导过的问题又发生在另一个学生身上,造成同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内容的重复化。二是跨期指导内容重复。在不同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重复指导问题更为突出。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的问题,下一届本科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还是时有发生,几乎每一届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都需要多次重复指导。

    二、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现有指导模式忽视写作主动性引导

    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之所以造成指导任务大量化、指导时间集中化,其原因固然有招生、就业、考研等因素影响,但现有指导模式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长期规划指导以及非淘汰性竞争压力的缺失,也使得本科生缺乏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长期规划指导的缺失使得本科生难以合理主动安排自己的毕业论文写作计划,造成毕业论文写作进程随大流或严重依赖指导老师的督促。非淘汰性竞争压力的缺失使得本科生常常产生写好写坏一个样,早写晚写一个样的惰性思维,造成毕业论文写作坐等最后时刻的集中突击。

    (二)现有指导模式忽视论文写作通识教育

    目前,决大部分财经院校对本科生毕业论文都突出强调论文的创新性,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多采取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毕业论文写作不存在共同知识,不需要有关论文写作的通识教育。特别是有关毕业论文的行文方式、逻辑结构、内容展开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知识共性。但从目前毕业论文指导实际来看,部分院校或部分专业的通识指导每届只有一次,甚至是完全缺失。这无疑会使得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只能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加强通识指导,增加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内容与指导工作量。

    (三)现有指导模式缺乏互动引导

    现有指导模式缺乏互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目前,虽然大多数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注重与本科生间的信息沟通,但传统的教师说教指导模式却使得本科生在与指导教师沟通时产生有“等办法、靠老师、要答案”的心态,完全依赖于指导教师的明确指示。二是缺乏同辈本科生之间的互动学习。目前,本科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都把精力集中到自己论文的写作上,忽视了同学间论文写作方法及思路的讨论,从而没有机会从其他同学那里汲取论文写作经验与教训。而这不仅从形式上使得毕业论文指导封闭化,而且还会进一步造成指导任务的大量化及指导内容的重复化。

    (四)现有指导模式缺乏跨期指导

    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大都按届依次展开。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任务也就主要集中于应届毕业生的论文写作上。在这种指导模式下,虽然论文指导与纠正在每一届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以单循环纠偏的方式运行,并使得论文质量得以改善。但如将这种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置于多期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来看,则或多或少有类似单曲循环播放的意味,加剧了指导任务的大量化以及指导内容的重复化。

    三、改进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毕业论文指导长期规划

    一是需要院校引入毕业论文指导的多学年跨度安排。转变大四集中展开毕业论文指导的传统工作模式,联系专业实际,尝试将毕业论文指导安排延展至大三,乃至大二阶段。结合不同时期专业教育计划安排,有针对性地采取先基础后专业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二是努力实现指导教师的早期指导介入。进一步拓展推动本科生的论文导师制,努力从本科生进入大学阶段便开始介入专业基础教育,积极促进从中学作文写作向专业学术论文写作的转变。

    (二)引入非淘汰性竞争压力

    一是可以转变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变原有毕业生与指导教师间一对一的单独讨论,逐步实现课程讲解式毕业论文研究进展汇报,同时汇报进行过程中增加毕业论文研究汇报的规范性及严肃性。最终实现以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性监控强化,来保障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及进度。二是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引入教师团队指导模式。教师团队指导形式将进一步增强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外部环境压力,而群体指导的方式有进一步有利于正确把握毕业论文写作的研究导向,提高毕业论文指导的效率。

    (三)增加毕业论文写作通识教育指导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5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两者关系紧密相联,有很多相通之处。

(一)两者的内容有重叠部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课程设置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及《形势政策》,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二)两者的实践形式有互通部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思想道德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我们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特点和特殊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专题讲座、社会调研、公益活动等。“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可以使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品质。

(三)两者的指导思想相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注重教学进程的一致性,还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具体情况给他们提供切合实际的指导,并鼓励和支持当代学生敢于冒尖,鼓励和支持他们向老师质疑、向书本质疑、向权威质疑。同时也尊重当代学生的人格,正确看待他们的缺点和不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充分发扬民主,给每个学生公平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得到创造性的全面的发展。两者都从学生立场出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四)两者的目的一致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主战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重在潜移默化,它如一只无形的手,指导着学生们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发展。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置身其中,在不知不觉中都会受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两者都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组织和指导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性

学生社团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学生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和符合青年学生重个性张扬、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应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结合广大学生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的思想实际,引导、组织学生成立理论学习社团,如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时事政治研讨社等,把理论学习社团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则应该亲临指导理论学习社团活动,经常与学生一起座谈、讨论、畅谈学习心得。学生在理论学习社团可以通过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学到在课堂教学上难以系统学习的知识,同时,可以把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应用到他们的业余学习中,使理论学习社团变成内化理论知识、提高个人思想素质的重要渠道。此外还可以通过少数精英学生带动大部分学生,在学生中掀起学理论、促素质的局面。

(二)组织和举办专题讲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

专题讲座是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在引导学生广泛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全面把握马列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同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从时代的发展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会用所学到的基本理论观察社会、审视世界,达到学以致用,应组织专题讲座,邀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针对性地、紧扣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举办高水平的专题讲座,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认真学习的自觉性,而且可以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的抽象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关心国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求真务实的良好人生态度。实践表明,高质量的理论与时事相结合的专题讲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三)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社会实践是把学生从课堂教育带到社会中,它具有社会灌输、事实疏导、自我教育、自觉服务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少,学生多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少实践活动教师都放给学生自己来进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部分学生存在简单应付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时,只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相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需要调动、利用校内各种教育力量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要将实践教学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实践教学与党建、团建相结合,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清明扫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教育者要组织安排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则要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他们对国情、民情的认识,同时也可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意识。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有效地促进邓小平理论进入学生头脑。

三、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委员会,形成校主要领导统一负责,教务处、学工处、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等分工负责的领导与管理体制,将各方面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为结合思想道德类校园文化活动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师资队伍保障

首先,师资队伍数量的保障,按师生比配备师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学生之比严重失调,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育者特别是专职辅导员和学生之比也严重失调,师资队伍数量明显偏少的现状要求高职院校应从学校和学生发展大局出发,按师生比合理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其次,师资队伍质量的保障,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专职教育者的岗位培训。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地选派他们出外进修学习,参加培训,组织他们开展社会调查,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

(三)考评机制保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课堂的考评体系比较完善,相比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思想道德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课堂的考评体系则需要建立和规范。为便于考评,应注意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操作性,尽量量化考评指标,制定考评标准。第二课堂活动要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基本能力。考评坚持过程与结果、知与行、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原则。在对学生的综合考评中,应加大第二课堂活动成绩和学分的比重,形成规范、合理、客观、系统、多元的教学考评体系。

(四)经费保障

学院要把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纳入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给予物质保障,切实解决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2]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6

系统性。思想理论素养既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又是知与行的统一。思想理论知识是基础,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又包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的掌握。离开了思想理论知识,思想理论素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想理论素养就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和体现。

实践性。实践性应该是思想理论素养最重要的特征,如果仅有理论知识,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那么思想理论素养就失去了价值指向,因为思想理论素养在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活动。

动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情的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而且理论素养指导的社会实践亦具有与时俱进性。这就体现了思想理论素养的动态性。

发展性。理论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并准确地把握、深刻地理解、融会贯通,用以指导实际工作。一般情况下,思想理论素养的提升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中,有时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但只要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采取持之以恒的理论知识学习态度,拥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品格,理论素养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差异性。不同的领导群体,由于教育背景、知识水平、工作经验等不同,其思想理论素养也不同。既使是同一个体,由于自身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思想理论素养也会呈现出阶段性和差异性。

二、江苏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基本特点

领导干部普遍认识到思想理论素养的重要性,认可思想理论素养是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素质的灵魂。大家认为,提高理论素养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也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格、增强魅力,而是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

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成熟,并且对自我修养认知度比较高,认为自我修养是提高人格修养的主要途径。领导干部的德才兼备原则中,98.2%的人选择以德为先,说明在领导干部中,大家已经意识到自己品行的重要性。93.9%的领导干部认同职业道德素养是一种自律行为,同时,都能对影响自身人格修养的主要因素进行客观分析。88.9%的领导干部选择生活经历,87.7%的选择社会意识和家庭教育(见图1)。

图1:认为影响自己人格素养的主要因素

尽管如此,调查发现,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掌握弱于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通过干部向群众传达、宣传并带领群众去贯彻执行,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也需要通过干部向上反映。因此,干部应该具有用马列主义理论分析党的路线、政策并向群众解释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具有将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概括为理论的能力。但是,调查显示,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分平均回答正确率为74.7%(见图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部分平均回答正确率为87.2%。表明一方面要提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是用欧洲文字发表的,翻译后的文字又比较晦涩,而领导干部能读懂原著的并不多,所以影响到领导干部对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60.7%的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基本内容还不是很熟悉,而对马克思主义三大基本内容的把握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理论素养。

图2:经典马克思主义知识回答正确率

对思想的掌握度较高,对邓小平理论掌握不均衡。“科学发展观是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回答正确率为96.9%;“思想的精髓”回答正确率为95%;“思想是否是本人的思想”回答正确率为91.9%;“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回答正确率为90.2%。这几题考察的都是思想部分,说明领导干部对思想的掌握程度较高。而“什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谁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两题的正确率比较低,分别是51.5%、78.1%,说明领导干部对邓小平理论掌握不均衡,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宣传教育。回答“什么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选择答案为思想的占21%,选择答案为“三个代表”思想的占14.2%,错误率达到35.2%(见图3)。说明领导干部对于将邓小平理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尚不能理解。邓小平理论、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图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成果”解题情况

部分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尚有提升空间。一方面,79.3%的领导干部认为自身在提高思想理论素养方面做得一般,甚至还不够。少数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存在悲观情绪。如“您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有12.8%的领导干部持悲观的态度,8.5%的领导干部持无所谓的态度;“您觉得马克思主义是否是真正的科学世界观”,有3.7%的领导干部否认,4.3%无所谓。另一方面,领导干部亟需提高传统文化知识。虽然98.2%的领导干部认为掌握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非常重要,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调查正确率仅为62.2%,错误率为28%。

三、影响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的因素

领导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可以增强政治敏锐性,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提高领导水平,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但是,有很多主客观原因会导致领导干部对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养并非不为,而是不能。

领导干部进行理论学习时间较少。32.9%的领导干部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65.9%的领导干部偶尔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明领导干部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党的十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之所以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建设学习型执政党是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的前提和基础。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领导干部担负着党和人民交付的职责,就要不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兢兢业业做好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从这个角度讲,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克服本领恐慌的状况,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领导干部学习方式以被动为主。21.3%的领导干部通过上网学习,36.6%的领导干部通过党校学习,30.5%的领导干部选择通过单位组织学习。由此看出,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主要途径首先是党校,其次是单位组织,再其次上网学习。无论是党校学习还是单位组织学习都是一种被动学习,领导干部应该更多地通过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加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图4: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教育应该包括以下

哪些内容答题情况

部分领导干部对思想理论教育内容把握不清。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个人自我修养,等等。但92.6%的领导干部将法律知识教育纳入思想理论教育,72.4%将心理健康教育也归为思想理论教育(见图4)。法律知识水平只能表明领导干部法律素养的高低,并不代表思想理论素养状况。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思想理论教育的内容。

年龄、学历与思想理论素养呈正相关。江苏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相关度最高的因子是年龄,其次是学历。年龄的增长与正确率呈正相关的关系,年龄越大,正确率越高;文化程度的高低与选择的正确率呈正相关关系,即文化程度越高,选择的正确率越高。领导干部文化程度越高,用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文化程度低,用于学习的时间相对就少。这也从侧面说明,领导干部的文化程度与选择正确率呈正相关的原因。

四、提高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的主要路径

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应有之义。当前,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仍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领导干部是我国一个非常特殊和重要的群体,提高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要从他们的实际状况出发,遵循一定的规律。

发挥党校的理论教育功能。党校是对领导干部进行思想理论培训的重要基地。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分析,到党校参加学习亦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思想理论素养的最佳途径。发挥党校的理论教育功能,当前,要不断地加强党校的师资力量,授课形式多样化,授课方式体现生动性。党校的授课内容应既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还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当然,还应包括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知识。党校的授课形式要因材施教,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坚持缺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传授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

加强自我修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党校学习毕竟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更多情况下,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一名合格的党员不仅承认党纲、、交纳党费,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做到在思想上入党,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理论素养水平,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主动学习马列主义,最重要的是学习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学习理论上,既反对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又反对把理论僵化的教条主义,并在实践中认真检查自己处事、处人、处己是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自我反省、自我提高。在学习方法上,一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领导干部提高理论修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二是要把理论学习同思想意识的修养结合起来。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否则,想真正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及其方法是不可能的。同时,加强理论学习反过来可以坚定自己的立场,纯洁自己的思想意识,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形成必备的学习制度与考核制度。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必须用制度约束和促进。建立刚性的学习培训机制和严格的理论素质考评制度,把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评价与干部提职、晋级和评先评优结合起来。

一方面,不断完善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理论培训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干部全年脱产培训的时间;创新培训方式,建立网上培训,确保学习落到实处。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切实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学风。《规定》强调,无论什么级别的干部参加学习培训都是普通学员,必须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员意识,严格遵守学习培训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把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认真完成培训任务。

另一方面,建立考试制度。凡是符合干部任职条件的,可申报参加理论素养测试。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建基础知识等,测试卷难易程度有等级之分,测试合格后,方有资格参加干部上岗、提职、晋级,否则,一律不用,或暂缓使用。测试的形式也可以是撰写小论文,谈谈对某一个事项的看法。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7

――以“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是大道理。作为执政党的新闻媒体,其工具属性是不能变的,这就是李长春同志多次强调的“四个不能变”的道理,即: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党管舆论导向不能变。[2]

――纪律、规范,实际上是舆论引导的合法性问题。新闻舆论引导和监督,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我们党的几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多次给予明确肯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引导,怎样引导,如何监督,怎样监督,一直没能很好解决,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机制问题。改革开放30年,我国传媒体制改革实现了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伴随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快步推进。诚然,传媒领域的一些阶段性特征,结构性问题也以各种形式出现。从总体上说,中国传媒市场依然存在着“增长与发展不对称”的非均衡现象,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传媒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中国传媒始终是沿着两条途径不断推进,一是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媒体进入市场,这对媒体来说是一种被动的体制转型;二是媒体内部(如广州地区的媒体改革)的改革又推动了媒介市场的完善,这是一种主动适应和改造。从政府推动改革到媒体主动要求改革,呈现出一种“市场驱动(外部助推)――内核变革(自身需求)”的变化态势。而这样一种态势的最终目的是,体制转型与结构转化的依存、交叉、互动,构成了中国传媒事业发展的“异质性”结构特征:其一,在体制转型方面,市场化改革将面临政治体制改革等其他因素制约,将面临持续深化的内部需求。其二,在结构转化方面,会不断呈现一个“总量飞速增长”与“结构性问题突出”的两难境地。体制转型凸现的是市场意义,而结构转化使新闻传媒在机制、体制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

中国传媒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传媒的“中国特色”还会长期持久地发展下去,在体制转型和结构转化的双轮驱动下,这种发展的特点:

一是体现了一种中国传媒依附经济发展的共时性;

二是体现了一种在不同路径发展过程中的历时性;

三是体现了一种在不同结构转换过程中的交互性、制约性和共同促进性,而舆论环境必须基于这个基础。

在亚内核层的技术层面:主要是新媒体、媒体策划和传播价值的最大化问题。

新媒体的加入,使我们对物质世界和现实生活,以至“存在决定意识”都面临一种新的挑战和新的认识,尤其是网络事件的不断出现,使得当下舆论环境更难把握。

新闻策划是从技术层面实施舆论引导的重要方法和路径。新闻策划实际上是一个“源”与“传”的有效性问题。在新闻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新闻策划越来越受到媒体关注,其重视程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没有新闻策划就没有新闻精品,已经成为新闻界的共识。一般讲,新闻策划要有四个重要环节和三个意识,即调查研究是基础,创新思维是关键,找准选题是突破,社会效果是目的。以及开阔的大局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独特的认知价值。新闻策划着力于三大块,策划人、策划事、策划文。所谓人,就是名人、要人、有争议的人。所谓事,即大事、大情、大理。所谓文,就是美文、美图、耐欣赏。凡是成功的策划,都是人、事、文的完美统一,都是以扎实的调查研究为基础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不可能发现并提出好的选题。新闻策划是创造性劳动,它不是一般的工作计划或盘算,新闻策划一定要有创造性思维,而这种创造性思维不仅表现在你的立意上,同时也反映在你的传播形式上。在新闻策划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社会效果,必须注重社会效益。成功的新闻舆论引导,一定是成功的新闻策划。

传播效果最大化。舆论引导是一个目的与结果的有效统一,成功的舆论引导一定要考虑传播效果最大化。对舆论引导的有效性要有新思维,比如从过去的主体(引导者)与客体(被引导者)的对抗性转变为非对抗性转变为共赢;从过去只注重引导者的初始目的,转到注重过程与目的的高度一致性;从过去的单向引导,到现在的双向互动,共同引导。

新闻舆论亚内核系统的三个层面,是一个协调的系统架构,理念层面体现价值诉求,实际上是为谁服务和遵循规律的问题;制度层面是新闻舆论引导和新闻舆论监督,如何按规范办事,是合法性的问题;技术层面实际上是一个有效引导和监督效果最大化问题。尊重规律、依法办事、效果最大化,三者有机统一,就可以实现新闻舆论引导的新境界。

舆论引导新境界:亚内核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优化

亚内核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优化要做到:

1.两个舆论圈共振的优化原则。在两个舆论圈共振、优化方面,由于西强我弱的格局没有根本变化,以往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圈大都是背反的,没有什么交互、更谈不到上重叠、共振和优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传媒必须融入国际大环境,中国传媒体要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知道世界,为两个舆论圈的交互与共振提供了可能,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报道,就是这种国际、国内两个舆论圈交互、共振和优化的成功范例。在国内舆论方面一般有个舆论圈,一是主流媒体舆论圈,二是以网络等新媒体为主要载体的公众舆论圈。主流媒体的舆论中心和公众舆论中心的话题,如同一个椭圆上的两个焦点,当这两个焦点隔得较远时,这个椭圆就很偏,当这两个焦点趋于重合时,它就接近一个圆了。

2.舆论监督的新境界要实现两个最大:一是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实现效果最大化,这样一种最大化就是利党利国利民的最大化,就是针对性、实效性的最大化,公信力、影响力的最大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力量合作的最大化。二是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合作中的政府意志和民众意愿的一致性,是两种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主流媒体要和非主流媒体合作共赢,“主”不是自封的,是在合作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权威性、公信力,实际上是两个舆论能力的集约性。在当下,这种集约力受到来自公众舆论以及公众时代舆论勃兴的影响。美国的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生存化》中强调,“我们无法否定数字化时代的存在,也无法阻止数字化时代的前进,就像我们无法抗拒大自然的力量一样”。[3] 他甚至指出,“数字化生存有四个强有力的特质,将会为其带来最后的胜利。这四个特质是: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4] 而这四个特质,集中到一点就是一种政治效应。葛玮曾这样论述到公众时代勃兴起的公共舆论的“政治效应”[5] 的特点:一是舆论活动从相对平衡到非常活跃;二是舆论价值从单一价值到多元价值;三是舆论结构从相对简单到日益复杂;四是舆论发展从无限到有限发展;五是舆论影响从小范围覆盖到大范围覆盖;六是舆论管理从相对容易到越来越难。而这样一种公众舆论给公共权力亦造成压力和活力,他认为,当汹涌的舆论大潮向政治权威扑面而来,越来越碎片化的公众舆论包围着政府,形成压抑的、质疑的、批评不断的“舆论氛围”,必将影响权力机关的公正权威,影响权力主体的正常运行。这意味着公众政治参与的意愿越来越强,给社会管理带来压力越大,也对传统政府社会管理的理念、制度、组织、方法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冲击。如果政府不能够从传统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战略和策略,而继续沿用大众社会的舆论视角、思路和办法,必将承受巨大的压力。[6] 我们把这种集约化的舆论引导力用下面的一个累加,表示:

我们用“1”表示社会在比较平衡状态下舆论引导力的最大值,以K1、K2、K3……Kn分别表示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诸要素在“1”中所占的比例。这里的“1”,实际上就是一个累加的集约力。当我们这个社会遇到一些不安定因素时,舆论引导这个集约力就会呈下面的样子:

此时就需要向舆论生态系统注入“必要功能”Ci,以通过改变舆论引导力中的协调作用,促进社会和谐。这样公式就变成:

当Ci=0时,表示Ki不需要注入“必要功能”,那这个舆论引导力就是有保证的,是“1”。当0

新闻舆论引导,是治党治国治军的大道理,是提高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党中央高度重视舆论建设,一直强调要为推动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特别是要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舆论氛围,即: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维护社会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加强改进对外宣传营造国际舆论环境,任重道远。作为一种尝试,本文提出舆论引导的新境界并建构一个由三个层面九个要素组成的亚内核生态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系统作用于舆论引导的亚内核系统,亚内核系统直接作用于舆论引导的内核决策者,内、外系统互动。通过优化新闻舆论亚内核系统中的理念、制度及实施路径,实现各种积极力量的集约化效应,提高舆论引导的规律意识,依法办事的科学素养,传播价值最大化的效率诉求,把我国的新闻舆论引导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注释: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见《“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新闻媒体负责人培训材料汇编》,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年

[3][4][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5][6]转引自葛玮:《公众崛起:社会治理的新环境》,《理论学刊》2009年第6期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8

第一、牢牢把握文艺评论的正确方向。始终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时代的发展趋势,引领文艺的发展进步,是文艺评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 学习 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方法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 唯物主义认识历史、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评价作品,在历史的演变和实践的发展中努力把握其内在 规律 ,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科学的理论指导与崇高的学术追求的有机统一。要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自觉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在文艺评论活动中,要尊重艺术规律,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坚持重在建设、正面引导为主,在文艺创作上提倡不同风格、样式、流派的自由发展,在学术研究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努力形成既坚持原则、又团结和谐的生动局面,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繁荣文艺的共同事业中来。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把握好文艺评论的导向,探索和完善运用文艺评论手段调节导向的机制,妥善处理文艺评论中出现的问题。要科学区分 政治 问题、学术问题与艺术问题的界限,属于学术和艺术性的问题,要切合实际地开展科学健康说理的文艺评论,对事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错误观点,要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和批驳。

第二、进一步完善具有 中国 特色和 时代 特征的文艺评判标准。文艺评判标准是文艺评论中的一个关键 问题 。当前,要继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论 研究 ,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运用到文艺评论实践中,加强文学、 艺术 学学科和教材建设。要把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确立文艺评判标准的基本要求,大力开展积极向上的文艺评论活动,着力推出准确鲜明、见解深刻、有说服力的评论文章,生动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在情感的共鸣中得到启迪,在心灵的震撼中获得教益。要从当代文艺实践出发,结合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习惯,认真研究国际通行的文艺规则,建立和完善既具有优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艺评判标准,以增强我国文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 影响 力,维护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切实保障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

第三、文艺评论要始终坚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人民群众是文艺欣赏的主体,也是文艺评论接受的主体。这些年我们大力倡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不仅仅是对作家艺术家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应当双脚站在土地上,走到人民群众中去,走到文艺创作者中间去,积极主动地融入当代群众和作家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在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中实现文艺评论的大众化、通俗化。要不断研究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新趋向,密切追踪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新变化新 规律 ,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吸收和补充营养,听取人民群众对文艺创作、文艺活动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使我们的评论作品接受群众的检验。各级各类媒体要为广大基层群众开展文艺评论提供园地,多发表来自基层的评论作品,多刊登短小精悍、简洁明快的评论文章,多使用来自普通群众的质朴生动、率真中肯的评论语言。各类文艺评论组织要改进方式 方法 ,扎实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 丰富的影评、剧评、书评、乐评等活动,不断提高基层群众的鉴赏和评论水平。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9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九十多年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并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丰富和完善过程中,党的历代领导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著作和决议。

一、重要文献导读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党的重要文献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集中体现,对这些重要文献进行深入学习和研读对于青年学员准确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推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学员提高理论素养和运用科学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代青年学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后备军,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必须具备运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厚实的理论功底。青年学员要成长成才,迫切需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为培养和提高运用科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特别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作为高等院校政治理论必修课和公共基础必修课,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深入探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时代特征、现实基础和深刻内涵。本课程的教学对于帮助青年学员系统了解和全面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培养学员运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重要文献(包括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重要讲话和党的会议通过的重要决议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引导学员原原本本地研读这些重要文献,有助于青年学员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培养和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有助于深化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青年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更是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员的主渠道。而要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在用科学理论武装学员头脑中的主渠道作用,就必须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不断深化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近年来,按照国家、军队教育规划纲要、军队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定以及大学教育转型的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构建了基于课堂实践化的大专题教学新模式。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中,我们根据相关大专题的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要求,增设了重要文献导读环节,要求学员读原著,原原本本地学习党的重要文献,一方面可以使青年学员通过自身的研读和教员的引导更好地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帮助青年学员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方面推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二、重要文献导读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根据大专题教学内容设计重要文献导读环节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一门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的政治理论课,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对重要文献的学习虽然很重要,但因受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占用太多的课时来让学员集中研读这些文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主要根据大专题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来设置重要文献导读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文献导读篇目,通过重点研读的方式来帮助学员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比如,在第一大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中,我们为了让学员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党的思想路线,围绕“解放思想的宣言书”――党的思想路线发展脉络这一主题,开展了一次重要文献导读课,要求学员认真阅读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志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同志的《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等六篇重要文献。通过文献的阅读,使学员更好地结合历史发展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脉络,深刻理解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同时,通过学习这些重要文献,提高学员进行理论分析、归纳总结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以培养学员能力为导向开展重要文献导读教学活动

对青年学员开展重要文献导读的教学,不仅是为了帮助青年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提高其理论水平,为培养和提高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通过这种实践化教学环节的实施来培养青年学员的自我学习、写作、口头表达、现场反应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坚持以学员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开展重要文献导读教学活动。首先,教员提前在课程网站上布置学员要阅读的重要文献,提出研读要求。学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认真阅读原著,查找相关资料,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撰写发言稿,制作课件。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员要先简单介绍重要文献的历史背景,然后由学员主讲,每个学习小组推荐1名学员进行主体发言,再由本组学员补充,同时接受其他学员的现场提问,开展课堂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员还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要对学员的发言、讨论进行引导和点评。可见,在重要文献导读的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了学员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员能力培养的教学导向,体现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对于学员的搜集整理资料、归纳总结、写作、口头表达等方面能力的提高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关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施重要文献导读教学的建议和思考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10

近年来##市宣传思想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成果颇丰,成绩喜人。当前,如何围绕执政能力这个核心,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全市宣传思想工作水平,以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水平来体现和促进执政能力建设的加强,这是当前亟待破解的难题。结合本市近两年来宣传思想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我们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战斗力

理论工作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对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强化理论教育,理论教育务求实效。理论教育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区别对象,分层施教,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党校的阵地作用,分期分批大规模对全市领导干部、中青年后备干部进行了理论轮回培训;创造性推行了“课题研讨”学习方式,抓好中心组对重大理论的集中专题学习;成立了理论宣讲团,集中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宪法进村社宣讲活动,深入镇街部分村社宣讲85场,回答群众提问近400个,接受教育群众近20万人次,形成了互动式交流探讨,零距离解疑释惑的学习氛围;举行了重庆市宣讲团和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尹明善来津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辅导报告以及重庆市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事迹报告会##专场,我市农村致富带头人吴善芝参加了重庆市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事迹报告团;开展了“一路三化”、“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牢记两个务必”等10多个专题研讨;严格“一票否决制”的理论学习考核制度,组成考核组对全市中心组、1100多名领导干部进行理论学习考核。真正让理论教育入脑入心,理论学习耳熟能详。对全市干部进行彻底的“洗脑”“、换心”。

二是深化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务求深度。既要有基础性研究,又要有应用性研究,特别是概括总结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研究和回答干部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以研讨会、座谈会、研究会等到形式进行。成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究会,召开了##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成果汇报会;汇编了《市委中心组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成果集》、《市委中心组课题研讨成果集》《专题研讨交流材料》等10部专箸;市领导在重庆市以上媒体上发表理论探讨文章40余篇;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际中创新研究方式,总结新的理论,巩固了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促进了我市学习型社会的打造。

三是拓宽理论宣传,理论宣传务求广度。充分利用《##报》、《##之窗》、新闻网站、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广泛进行理论宣传。注重理论的深刻性、表述的科学性、文风的生动性。开避“中心组学习十二天”、“中心组学习实录”专栏,宣传各镇街理论学习情况;开辟“改革与发展论坛”专栏,刊载各级干部的论文和调研报告;开展“深入贯彻十六大解放思想求发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各级干部撰写理论调研文章近200多篇。理论宣传通俗化、形象化、深入浅出、具有可读性、可视性、可听性。形成了人人学理论、人人懂理论、人人用理论的可喜局面。

二、提高“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凝聚力

新闻工作在思想战线处于重要地位,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群众的一种舆论形式,政治性强。

一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打好主动战。市内宣传定向把关,坚持“三贴”,正面宣传为主,刊发1000多篇稿件,增强新闻宣传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引导市内舆论。外宣工作树形象,工作水平上台阶。邀请中央重庆媒体来我市采访达50多次300多人次,在重庆市以上媒体发表宣传##的稿件达6000多条(次),在《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的发稿量居重庆市各区(县、市)前列,97集系列片《拥抱##》完成摄制和播放,反响强烈;宣传工作频繁获大奖,##电视台摄制的《名城##》获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最佳创意奖,施祟伟、张灿彬合写的论文获重庆市移民精神研讨会论文一等奖,施祟伟同志被《重庆日报》评为“十佳通讯员”;打好主动战,抓好典型宣传。多角度多形式推出了龚政、吴善芝、付本钦、刘会胜等可敬可亲可信的先进典型,发挥了这引起典型示范、激励、引导作用。整合市内媒体优势形成合力在《重庆日报》推出《众志成城抗非典》、《##市建设百万城镇大城市》等七个专版,展示了我市新闻宣传工作的气魄和胆识。“民工包机返乡”、“春季房交会”、“四面山旅游”、“##书城建设”、“农民工培训”、“党建设风景区线”等重大活动的宣传都形成一定声势并产生良好影响,“感受重庆——全国电视台易地采访”活动中有五家电视台拍摄了我市中山古镇、楹联文化,并在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播出,在重庆市宣传部组织的“求真务实谋发展、走进区县“大型采访活动中,重庆市各大媒体采访报道了我市工业强市战略和石门镇的“一线工作法”,充分发挥了新闻的引导作用。

二是积极引导社会热点。新闻宣传对社会热点不回避,积极参与引导,达到解疑释惑提高认识的目的。

自去年以来,上级新闻工作媒体对我市的舆论监督采访报道达100余起300多人次,如协警员“上路”执法,出租车不正当竟争、明珠津粮酒店食物中毒等重大突发事件认真搞好接待、努力进行沟通、全面进行协调、切实做好舆论引导,维护了##对外良好形象。

三是打造新闻品牌。新闻品牌是本地新闻宣传工作的亮点.近六年来,我市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集中优势打造“记者行动”新闻品牌。深入镇街、学校、企业、广大农村、集中采访报道宣传各行各业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成为我市新闻战线上的拳头。

三、提高“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感召力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源于群众,根其在群众,主体在群众,实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目的是为了移风易俗,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潜意默化中对群众进行道德、审美、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一是创新发展农民道德评议活动。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农民和农村。针对农村的热点难点,从道德文化等22个方面深入开展。加大对评议员的培训力度,实行动态选聘,在评议中做到“六个结合”。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发展和农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创建进行了系列采访报道。

二是延伸《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拓展三大创建活动,创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未来,科学规划。把非公有制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点,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注入以人为本的理念,诚信建设理念,构建企业文化,培训四有员工。

三是创新发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建了“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三结合网络,在中小学校开展“孝育、孝道、孝行”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校做“三好学生”,在家做“三孝”子女,在社会做“五好公民”。此活动得到重庆市文明办的肯定,并作为创新工作上办中央文明办。

四、提高“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感染力

群众性文化活动和文艺作品创作的繁荣为人民群众营造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是“四大文化品牌”增辉添彩。农村电影工作与市场接轨,以“影企联姻”、“电影宣传”等活动形式实现农村电影“2131”工程目标,自去年来全市的70支电影队共放映10350场,观众达到25万人次;十里长街花常开十里风景迷人眼,“滨江之夏”年年办年年新,每年一个主题,在“突出思想性、提高艺术性、扩大广泛性”上翻陈出新,力求多层次的文化同台竟技交流汇融,达到雅俗共赏的高度;国策文艺宣传深入千家万户,宣传队足迹踏遍全市镇村、企业、学校。并“走出##走进毗邻”作纵伸式发展,先后到四川合江、贵州习水、重庆綦江演出;“三下乡”送政策送文化经常化,变为“常下乡”“、常驻乡”,平均每年开展活动近200多场(条),发放资料80万份,受众达90万人次。四大文化教育品牌力求文化普及和提高相得益彰,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口味,并注重对热点难点进行潜意默化的疏导。

二是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春节团拜会、东和之春、山奇之夜、情系万家、四大片巡回演出、腰鼓比赛、川剧座唱、楹联对接等文化活动此起彼伏,互动城乡。并引导群众文化突出时代性、地域性、大众性。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陶冶情操,鼓舞斗志,丰富和活跃了城乡文化。

三是文艺作品创作势头强劲。召开了第三届文联代表大会,并完成了各艺术家协会换届选举工作;青年作家欢镜听著长篇小说七部,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青年书法家林健获全国第12届“群星奖”和“薄公英奖”银奖;编辑出版了《历史不会忘记》通讯文学集,修改了《中共##地方党史大事记》,迎来了##市文学创作上的一个高峰。

对宣传系统而言,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我们要以此为指导,全面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水平。这就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种能力的落实和加强,在制度上保证这种能力付诸实际,在行动上使这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11

兴趣是首要的动机,与自我效能、自我调控等因素关系密切(Hidi&Boscolo2007;Drnyei&Ushioda2011)。因此,本研究以兴趣为中心,具体探讨以下问题:学生在论文写作前是否有兴趣?论文写作过程中写作兴趣是否有变化?若有变化,导致变化的因素是什么?论文完成之后评价如何,有何成效?动机变量之间以及动机变量与结果评价之间有何关系?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我校124名2007级英语专业学生书面匿名描述了论文写作经历,简述了写作动机、过程和意义。为了进一步了解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具体发展变化情况,之后又在学生离校前,通过QQ聊天和发送Email的形式征集了56名学生的论文写作意见。在对124名学生的回答整理归类时,否定毕业论文写作或者认为毕业论文只是毕业要求的回答记作1,认为毕业论文写作带来知识和能力收获或者是有意义的回答记作2。由于本文以兴趣为首要研究动机,因此证书型动机被归入否定毕业论文写作意义一类。在分析56名学生的回答内容时,以兴趣和态度动机为中心设定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三种变量。兴趣状况没有发生变化记作0,无兴趣或者有反向兴趣变化记作1,有兴趣或者有正向兴趣变化记作2;整体否定毕业论文写作记作1,整体肯定毕业论文写作记作2。同时,利用内容分析法整理出影响论文写作的动机因素,计算相应频次,然后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和讨论

1.论文写作前后的动机对比根据56名学生反馈的信息,毕业论文写作前有较大兴趣的学生共29名,没兴趣的共27名,有兴趣学生的比例略高于没兴趣学生。写作过程中,有14名学生的兴趣没有发生改变,占25.0%,其中包括9名开始就没兴趣的学生和5名开始就很有兴趣的学生;有22名学生受到了明显负面动机影响,占39.3%;有20名学生受到了明显正面动机影响,占35.7%。写作过程中有略微更多的学生受到了负面影响,但这些负面影响的决定性作用比较有限。仅有6名学生最初的写作兴趣消失;其余16名学生只是写作兴趣削弱,但对论文写作结果仍然持肯定态度。写作完成后,有18名最初对毕业论文写作持否定态度的学生改变了整体看法,这样在整体上对毕业论文写作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增加到了41名,占73.2%。具体结果见表1。在毕业论文写作前,虽然有兴趣的学生比没兴趣的学生仅多3.6%,不存在分布差异(p=0.789>0.05),但Mann-Whitney检验显示两组的兴趣表现强度之间仍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5),说明学生最初在整体上对毕业论文写作没有兴趣的假设值得怀疑。在写作过程中,兴趣变化的分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395>0.05),但兴趣变化结果对写作评估具有决定性意义。写作结束后,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比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多出46.4%,在最初的基础上提升了21.4%;卡方检验显示,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0.05),学生的兴趣和肯定态度明显超过排斥态度,这说明毕业论文写作在整体上对学生没有意义的假设值得推敲。上述研究结果在考察124名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判断时得到了进一步印证。124名学生中,仅有10名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写作只不过是为了毕业证和学位证,没有实质性意义;其余114名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兴趣和肯定,总体上认为毕业论文写作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或者能力水平有着积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卡方检验显示,两组数据分布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5)。虽然较多研究认为英语毕业论文写作存在很多严重问题(如韦森2009;罗明江,柳辉2010;盛国强,周永模2011),但我们的两次调查结果均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持积极态度,肯定了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2.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动机因素对学生写作前兴趣和写作后评价的Spearman相关性检验显示,二者不存在统计学的相关意义(r=0.143,双侧p=0.294)。这说明写作过程对56名学生的论文写作态度和兴趣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论文写作过程在意义建构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我们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论文写作过程中都存在哪些动机因素?什么因素影响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兴趣和意义建构?就毕业论文写作的个人看法而言,56名学生通过Email反馈的文字内容反映了以下多方面问题:(1)找到并理解所需资料或者获取有效信息,(2)论文写作的计划,(3)对所选择论文话题的兴趣,(4)指导老师的责任感以及对学生的评价,(5)毕业论文和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关系,(6)学校或者院系论文管理的合理性和效率,(7)找工作的情况,(8)各种考试,(9)同学和朋友们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10)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11)顶岗实习,(12)对英语写作的态度,(13)课程设置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关系。这些问题分别简写为13项变量:资料信息、目标和计划、话题兴趣、指导老师、毕业要求、论文管理、找工作、考试、同学态度、网络资源、顶岗实习、写作态度和课程设置。从当前相关研究来看,这些变量具有较高的可信性。经对比,它们与胡卫星、蔡金亭(2010)所探讨的影响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18个可测项目的语义之间有高度一致性。同时,变量的丰富性和情境性强于文莉、谢荷峰(2010)所探讨的文科类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需要说明的是,依据Drnyei和Ottó的动机过程模式,资料信息、话题兴趣、目标和计划、写作态度等应该属于论文写作前动机因素,但因为它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持续发生作用,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所以在此作为写作过程中的动机因素来讨论。研究根据这13项变量在学生反馈中被提到的频次,使用SPSS17.0计算秩均值,并对变量进行排序,结果见表2。经Friedman检验,这13项变量在总体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5),对论文写作有不同影响。根据计算所得的秩均值,排在前十位的变量依次为资料信息、目标和计划、话题兴趣、指导老师、毕业要求、论文管理、找工作、考试、同学态度、网络资源。但是,这些自我报告的变量次序不一定反映了它们的实际影响,很可能只是反映了相关变量在被调查对象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议题设置倾向。总体而言,各变量之间虽然有显著性差异,但Spearman检验显示部分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性,相互之间有交互影响。具体结果见表3。经Spearman检验,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资料信息与话题兴趣之间呈正相关(r=0.269),指导老师和同学之间呈正相关(r=0.285),顶岗实习和找工作之间呈正相关(r=0.328),网络资源和目标计划之间呈正相关(r=0.265)。这些相关数据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资料的难度和丰富与话题兴趣之间相互促进,同指导老师的交流和生生交流之间也相互促进,顶岗实习与找工作之间相互传递精神压力,目标计划与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之间相互促进。因此,切实解决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比如如何引导学生找到难度合适的学术资源或者帮助学生理解中英文信息,如何在管理上促进师生之间的对话,如何建立和促进资源共享,如何疏导已经找到工作和尚未找到工作学生的精神压力,如何发展学生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制订计划,如何帮助学生获取和利用网络资源等,将有效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自主决策能力,促进正面动机效应,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兴趣、写作投入程度和写作水平。同样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话题兴趣与毕业要求、找工作两项变量之间都呈负相关(r=-0.298,r=-0.326),毕业要求和目标计划之间也呈负相关(r=-0.276)。这说明在毕业论文与学位证获得等工具性目标挂钩时,学生对于论文话题的兴趣、提前计划的可能性和对于论文的期望值反而会降低,而且找工作也会影响学生的论文期望值和写作兴趣,进一步体现了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机制对学生内在动机的消极影响。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找工作与考试、网络资源之间呈正相关(r=0.868,r=0.377),这说明学生越是忙于找工作就越是忙于考试,而且越是忙于找工作就越是依赖获取便捷的网络资源。毕业要求和资料信息之间呈负相关(r=-0.427),这说明越是强调论文写作的工具性目标,学生就越是捡方便的做,付出的努力反而越少。因此,如何消除或者尽量减少毕业要求、找工作和考试所带来的负面动机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这是改革毕业论文写作、提高论文水平的重要议题。部分变量和56名学生的最终评价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学生的最终评价分别与资料信息、话题兴趣呈一定正相关(r=0.291,r=0.283),说明资料信息越充分和有用,学生对话题越有兴趣,他们最终对毕业论文的反应可能越肯定。在同一显著性水平上,学生的最终评价分别与找工作、考试呈一定负相关(r=-0.284,r=-0.284),进一步说明了学生越是忙于找工作和考试,就越是否定和贬损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这与王崇义(2004)、文莉和谢荷峰(2010)等对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一致。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学生的最终评价与院校的论文管理呈中度负相关(r=-0.411),说明院校的论文管理越不合理,学生越是反感和抵触毕业论文写作。由此可见,充分发挥资料信息和话题的正面动机效应,设法降低找工作、考试、论文管理的负面动机效应,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改革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动机研究对论文指导和写作的启示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12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

二、制度的优越性和实践自觉性相统一

一定社会制度下的文化,必然要反映一定社会制度的基本特性。我国要建设的企业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它与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制度、运作机制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具体地表现在与特殊的所有制结构、特殊的物质财富分配、特殊的生产经营目的、特殊的企业责任、特殊的社会环境、特殊的企业领导制度、特殊的人际关系、特殊的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特殊的企业管理性质、特殊的发展动力源泉相关系、相作用。优越的社会制度为企业文化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在我国优越的社会制度下开展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不是个别企业的被迫的个别行为,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遵循客观规律、有积极效应的自觉而又全面地推进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活动,是制度的优越性与实践的自觉性相统一。

三、主体的集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统一

“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活动和思想”,职工群众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现代企业文化的主体是企业全体干部和职工,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通过企业文化的作用,将企业成员个体作用力的方向导向一个共同目标,从而发挥群体动力的作用,要让企业的每个员工明白,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全体职工联合的群体动力,必须树立集体观念,把个人的力量融汇于集体力量之中,使企业职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奋斗,产生整体效应,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领导的身体力行与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相统一

自动化导论论文篇13

2 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改革基本思路 

2.1 从局部静态指导到全程动态指导 

无论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式如何改革,首先需要解决是指导老师以什么样的角色进行论文指导的问题。对于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来说,如果指导教师纯粹针对毕业论文写作进行指导,尽管牵涉论文选题-选题确定-开题报告撰写-初稿写作-论文修改-定稿-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答辩成绩评定-论文存档等诸多环节,但是由于目标相对单一,看起来似乎不需要指导老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但是亲自指导过本科毕业论文的老师都会发现,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需要指导老师以多重身份介入。本科毕业指导学生名单确认后,从选题到最终的论文答辩过程中,指导老师将会遇到所指导的学生外出找工作、参加考研或者准备出国、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者面试等多方面的状况,导致纯粹的毕业论文指导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使得毕业论文指导和毕业生的升学、就业等各个环节变得不再独立,而是密切联系,如果哪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都会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指导过程的顺利进行。如果指导老师一意孤行,仅仅关注毕业论文,对所指导的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受到的来自就业、升学或者感情方面的压力视而不见,不仅容易引发毕业生的抵触情绪进而出现不合作行为,而且不利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开展和整个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能否顺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老师能否认识到其在毕业论文指导中的角色定位。 

本文认为,在本科论文指导过程中,论文指导老师不仅要充分发挥论文写作活动的支架作用当好引导者,而且要当好学生实习过程、找工作或者升学过程中的关注者、倾听者和支持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入毕业生的内心世界,理解毕业生遇到的各方面的困难和干扰,从而说服毕业生克服各种困难投入到毕业论文写作中来。简而言之,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改革中,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要从局部静态指导向全局动态指导转变,从纯粹的论文指导老师向毕业生的引导者、关注者、倾听者和支持者转变。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