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心血管疾病论文实用13篇

心血管疾病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1

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患者,医生强调最多的是患者要有足够的休息,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会极大地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导致更为恶劣的后果,其中,出现最多的情况就是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每发生一次这样的情况,对心脏就是一次不可逆转的损害。因此,凡是会影响患者休息的因素,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都是要引起重视,并尽量避免,这同样是护理工作的重点。心血管内科护理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2.1便秘的护理

便秘是指连续48h未排便,且有自觉症状。便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且严重的便秘常伴有头痛、腹胀、厌食,并因排便时过度屏气使老人颅内压和肠内压升高,从而诱发心绞痛、心率失常甚至心肌梗死,因此不容忽视。便秘原因如下:①Brant[1]研究发现,在不运动的老年人中,左半结肠和直肠内可见到粪便积聚现象。另外,由于老年人脑血管硬化,大脑产生抑制,使胃、结肠反射减弱。②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机体虚弱,无力排便均可致便秘发生。③老年人多因牙齿松动、脱落,喜食软烂之食,纤维素摄入减少产生便秘。④老年人味蕾数目减少,喜食肥甘、厚腻之物,加重便秘。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建议不要过于依赖排便药物解决问题,以免增加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作用,而应从生活习惯方面纠正,如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适当摄取粗糙、多渣的杂粮及油脂类食物,适量饮凉开水、蜂蜜等。做到劳逸结合,适当参加娱乐活动,加强腹肌和盆底肌的锻炼,有助于便秘的预防。

2.2失眠的护理

在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多因住院后环境、心理、疾病因素导致失眠,表现为难入睡或是入睡后易醒,醒后不能继续入睡的情况。失眠原因还包括心血管疾病本身的特点,心血管病易反复发作,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导致心肌缺血、低氧,患者往往因胸闷、憋气而惊醒,导致睡眠不稳。由于夜间平卧后,皮下水肿液的吸收,膈肌上抬,使患者产生阵发性呼吸困难,影响了睡眠。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如利血平、可乐定、卡托普利等。医护人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干预,包括保证病房的安静、睡前开小灯,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个人睡眠条件。

2.3心理护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易产生各种思想顾虑,情绪易激动,甚至绝望,从而导致病情恶化[2]。刘海英[3]认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扰有:①忧虑心理;②绝望心理;③猜疑心理;④抵抗心理;⑤应激心理。相关研究显示,当这些不良心理出现的时候,末梢神经刺激组织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儿茶酚胺与皮质类固醇结合,动员脂肪,从而增加了血中脂质。医护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出现这些不良心理的情况及原因,耐心劝导和抚慰,主动与他们沟通,给予精神支持,解除其精神压力,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理工作是治疗疾病重要、有效的手段之一,良好的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故护理人员应切实认识到这一点,将人性化的思想带到护理工作中,在心血管内科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rantLJ.GastrointestinaldisorderoftheEiderly-cd1[M].NewYork:RavePress,1984:264.

[2]白耀钧.情绪活动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心理护理[J].中国水电医学,2007,6(2):20-21.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2

Studyofcardiovasculardiseasewithdepressioninterferedbyacupuncture

【Abstract】ObjectiveToresearchtheeffectofcardiovasculardiseasewithdepressioninterferedbyacupuncture.Methods98caseswithcardiovasculardiseasewithdepression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Fiftyfivecases(treatmentgroup)weretreatedwithacupunctureplussustainpsychotherapyandgeneralmedicine.Otherfortythreepatients(controlgroup)underwentsustainpsychotherapyandgeneralmedicine.Beforeandaftergivingtreatment,thechangesofbloodlipid,T3,T4,SDSandSASweremeasured.ResultsAftertreatmentsymptomsofdepressionandanxietydisorderwereimprovedinbothgroups.TGdecreasedandT3andT4increasedinbothgroups.DecreaseofCHD,LDL-CandTGintreatmentgroupwereobvious.ConclusionTherapyofcombinationofacupunctureplussustainpsychotherapyandgeneralmedicinecanimprovenegativityemotion,decreasebloodlipidandT3,abateseverityofcardiovasculardisease.

【Keywords】Cardiovasculardisease;Depression;Acupuncture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在许多心血管疾病中,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高血压病均属心身疾病范畴。此类疾病除与遗传因素、肥胖、营养因素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外,患者的人格、情绪及心理应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密切相关。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心血管疾病伴发抑郁、焦虑的问题。用针刺干预抑郁障碍,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同时血脂及甲状腺功能等也有相应的变化。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1]高血压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及分期标准明确诊断;冠心病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抑郁障碍根据临床症状、自评抑郁量表分值(SDS)≥40分及自评焦虑量表分值(SAS)≥40分明确诊断。

1.2一般资料98例均为2002-2005年天津市南开医院心内科住院或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36~45岁3例,45~55岁25例,55~65岁17例,65~78岁10例;病程<2年10例,2~5年29例,5~10年9例,>10年7例;中医分型[2]:肝阳上亢型20例,痰湿壅热型35例。对照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36~45岁2例,45~55岁19例,55~65岁13例,65~75岁9例;病程<2年8例,2~5年25例,5~10年7例,>10年3例;中医分型:肝阳上亢型15例,痰湿壅热型28例。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加一般药物治疗。一般药物治疗: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日,或再加上洛汀新10mg/日。心理治疗:心理医生治疗,1次/周,20min/次。具体做法:①接受原则,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②理解原则,倾听、关心患者。③鼓励原则,反复鼓励、增强信心。④保证原则,在以上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患者致病的外因与内因,对疾病的心身相关性给予通俗、科学的说明、解释,增强其保护意识,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取穴:印堂、百会、上星、太冲、阳陵泉。针法:印堂穴平刺0.3~0.5寸;百会穴平刺0.5~0.8寸;上星穴平刺0.5~0.8寸;太冲穴直刺0.5~1寸;阳陵泉穴直刺1~1.5寸。痰湿壅盛型,取穴:印堂、百会、上星、足三里、丰隆。针法:印堂穴平刺0.3~0.5寸;百会穴平刺0.5~0.8寸;上星穴平刺0.5~0.8寸;足三里穴直刺1~2寸;丰隆穴直刺1~1.5寸。针刺得气、无不适后,留针30min。隔日1次。

1.3.3疗程2组均28日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SAS、SDS分值变化比较见表1。



表12组治疗前后SAS、SDS分值变化比较(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

由表1可见,2组治疗后抑郁、焦虑皆出现了好转,分值明显下降,2组比较治疗组SDS、SAS下降更明显,说明针刺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的情绪,两者配合治疗会取得更好的疗效。抑郁状态可以明显改善。

2.22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见表2。

表22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由表2可见,治疗组中TC、TG减低,LDL-C升高,对照组中只有TG、HDL-C有所减低,2组治疗后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比较见表3。

表32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比较(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由表3可见,治疗组中治疗后T3、T4数值升高(P<0.05,P<0.01),而对照组T3升高(P<0.05)。2组治疗后T3、T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西医多认为,心理因素是导致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焦虑、抑郁性情绪反应和心理压力是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心理因素,经常性的情绪紧张会使大脑皮层及血管运动中枢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释放过多,导致血压升高[3]。血压长期升高造成细小动脉的痉挛、内膜纤维组织及弹力纤维增生,管腔变窄,导致高血压病。同时冠状动脉的变窄加上脂质的沉着,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生[3]。中医学认为,此类疾病主要与情志、饮食或体虚年老有关。病情有虚实两端,虚者多为肝风内动,实者多为痰湿壅阻。综上所述,中西医均认为高血压病发病均与心理因素有关。百会穴为手足三阳经督脉之会,可宁心安神;印堂为经外奇穴,具有调神醒脑之功[4];上星穴具有主治眩晕头痛等功能,常用于神经衰弱等疾病的治疗。上穴被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抑郁症,主要用于情绪中的抑郁状态、焦虑障碍的改善,这些穴位临床早已证明对焦虑及反应性抑郁障碍,尤其对早老年、老年期抑郁状态中抑郁情绪、焦虑状态、焦虑躯体化状态有显著疗效[5,6]。上星、太冲、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对单纯的抑郁症有明显的疗效[7]。同时对心身疾病的抑郁障碍同样有效。

我们发现存在抑郁状态的患者几乎95%以上合并焦虑障碍,与文献相符[8]。2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情绪障碍。随着情绪的改善,加上冠心病、高血压病的系统治疗,2组血脂均可显改善。针灸治疗后更能长久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障碍,更好地控制甘油三酯。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中,临床有许多低T3、T4的患者,而RT3、FT4、FT3皆无变化[9],我们称为低T3综合征。病情越严重,下降越明显。T3、T4的减低预示着疾病的严重程度,说明T3、T4的变化是冠心病时继发或伴发改变,是保护性的反应[10]。随着疾病的好转,T3、T4可恢复正常。在抑郁障碍的患者中,同样存在T3、T4的减低。冠心病或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伴抑郁障碍时,病程进展较快,死亡率增加[11]。我们观察的患者中,均存在低T3、T4,与文献报道相同[12]。经针灸治疗后,随着抑郁状态的改善,2组T3、T4均有所增加,治疗组T3、T4升高明显,说明针灸干预抑郁障碍的作用更明显,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1]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09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12-320

[3]李广平.实用临床心脏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91-523

[4]杨卓欣,虢周科.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28-29

[5]吕梅,王玲玲.针刺治疗抑郁症选穴频次的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15-16

[6]沙岩.抑郁障碍的针灸治疗概况,针灸临床杂志,2003,19(6)55-56

[7]李丽萍,华金双,孙忠人.近10年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3,20(4):30-31

[8]袁勇贵,张心保,吴爱勤,等.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血脂水平研究[J].中国精神神经疾病杂志,2002,28(1):33-35

[9]刘国庆,许莹,姜秋菊,等.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2,20(4):206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3

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矛盾,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宽容的心、快乐的心,保持平衡的心态,是长寿的关键是健康人生的保证。“身动心不动,事忙心不忙”是中老年人的处世原则。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因急躁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容易并发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病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切勿让情绪起伏太大。

2合理膳食

以素食为主,高脂肪、高胆固醇摄入过多是心脑疾病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摄入过量脂肪会在心脑血管壁内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心脑血管疾病的直接原因是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指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脂异常时,脂质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观察结果显示:血脂中胆固醇每上升1%,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就增高2%~3%。相反,调节血脂水平后,5年内能使冠心病发生率下降34%。故血脂异常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调节血脂是防病的重点。以素食为主的合理膳食是保持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必备条件之一。

3适当运动

心脑血管患者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以走路、慢跑、游泳等适合于中老年人的锻炼方式为主,是防止衰老的重要措施。中老年患者晨练不宜过早,因为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在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健身锻炼能使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血流加速,进而防止血管内血栓形成,达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4戒烟限酒

抽烟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一大危险因素,抽烟时间越长,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机率就越高,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也相应升高,过量饮酒同样也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一大危险因素,过量饮酒能影响脂肪代谢,可使血液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增高,使血管平滑肌纤维变性,失去弹性,导致动脉硬化,发生高血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酒精可使大脑皮层萎缩、大脑功能障碍,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意识障碍等。戒烟限酒是中老年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5季节养生

冬季气温逐渐降低,人体新陈代谢缓慢,是心脑血管病人的“多事之时”,要十分注意保暖。心脑血管病人身体受冷空气刺激,血管骤然收缩,易导致血管阻塞,血流供应中断及受阻,使血管内的毒性物质不易排出,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和复发。

冬季进补要适度。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是一年中最适合饮食调理与进补的时期,而中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抵抗力低下,正是需要进补的时候。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12]。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湖北省武汉市某院2012年以来登记收治的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等,共500例(女320、男180),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45岁。

1.2监测方法

1.2.1资料排查方法利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简称“CHKD”的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医学知识,通过搜索2001年1月――2013年2月之间的所有国内外公开的文献,其中关键词选择“中医药”、“心脑血管疾病”的所有资料。分类查阅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文献的原文,最后利用专业的文献计量学统计方法进行汇总并统计分析,统计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现状问题点。

1.2.2问卷调查方式通过走访、详细登记湖北省武汉市各大医院的心血管科室挂号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访,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反映服用中药或西药等药物的治疗情况、患者自我疗效的反应结果。

1.3统计学方法排他性因素对比,参照调查问卷结果,根据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疗效结果,数据采用SPSS13.0系统软件包分析统计,单因素分析采用检验,计数资料行χ2进行检验。运用ECCEL软件功能对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数据按照药物的类别、数量、疗效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出构成比例,回顾性分析出心脑血管系统药物的用药情况。

2结果

2.1文献资料结果显示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的发病率逐年处于上升的趋势,每年甚至存在大量的潜在的心脑血管疾病中老年患者。不过,目前国内外市场暂无根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特效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数量之多在中国属大类药物之一,约占总量的15%左右。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调查表明,70%-80%的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的药物治疗存在繁多的不良反应,且临床表现多样。

3.1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心血管疾病是以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升高重要临床表现作为综合症状,经常伴有心、脑及视网膜等各器官功能或性质改变的全身性心脑血管疾病。大部分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比较隐匿,发病初期不存在不适或明显发病症状,根治难度较大所以导致病程很长。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普及未完善,缺乏相关的防治防护知识,六成患者都是在体检时测量血压或靶器官功能性损伤导致身体不适时才发现的。资料显示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年龄性别分布范围主要是中老年且数量是随年龄增大而增多,其中女性患者一般情况下较男性患者晚10年左右患病。

3.2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现状问题

3.2.1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应用目前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都肯定了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理比较复杂导致中药的应用暂不全面,特别是某些恶性高血压疾病、高血压脑病都是急危重证,仍然是中西药结合使用,甚至部分疾病的治疗中中医药物处于辅助的地位。随着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逐步上升,鉴于传统方法使用的降压药物对人体的血液、脂类代谢及其他器官性能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不能从本质上控制病情发展。何况,一旦使用了西药就必须终生服用西药才能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而且服用西药后病情难以控制容易反弹,波动较大。

3.2.2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的现状问题

3.2.2.1治疗原理未符合“辨证论治”的原则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医生缺乏“辨证论治”的观念不仅影响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能今早排除病因,甚至会造成重复开药、药物种数并开的资源浪费。增加患者巨大的经济负担。

3.2.2.2忽略中成药、中药的毒副作用有些医生错误的为中药或者中成药无毒或毒副作用小,所以就过量或者超长时间让患者服用。但是即使相比而言中药的毒副作用小,但治疗疾病而言也必须适量服用,否则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不适,或危及生命。

3.2.2.3中成药、中药与其他药随意使用治疗过程中医生为了尽快达到最优效果往往将中药与其它药结合使用,可往往会产生不良的病理反应,产生拮抗影响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疗效,产生了反作用效果。

3.3针对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治疗的相关对策

3.3.1正确认识中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高对中医辨证论治的认识合理使用中成药。另外,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应该出台相关中药使用的政策,避免中药的误用。

3.3.2正确掌握中药的相关不良反应依靠现有的科学设备和技术条件,深入研究相关中药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进一步提升中药的质量以达到中药减毒增效的效果,保持中药治疗的特色。

3.3.3医院合理用药的水平中医药的从业人员应努力认清工作职责,通过国际通行的药物标准从质量上控制市场上中药的临床应用评价。另外,医务工作者加强自身中医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其辨证论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金杰.中成药的质量标准及如何更好控制中成药质量的探讨[J].黑龙江医药,2011,(04).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5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循环系统疾病,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其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1]。为此本文将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2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宗旨为进一步分析其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2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47例,女38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65.6±2.3岁,排除家属遗传病史及肝肾功能异常者。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吸烟史、饮酒情况、日常运动情况、个人病史、血压、BMI、TG、TC、空腹及餐后2h血糖、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等。

1.3 诊断标准

(1)血脂:空腹12h后根据《血脂异常防治建议》诊断标准,高TC≥5.2mmol/L,高TG≥2.3 mmol/L;(2)血糖:参照美国糖尿病学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2h血糖>7.8mmol/L;(3)血压: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 年)的诊断标准,SBP/DBP≥140/90mmHg;(4)身体质量指数(BMI):按WHO指南BMI超过25kg/m2即为超重,BMI=体质量/身高;(5)吸烟,每天≥1支,且连续吸烟超过1年者;(6)饮酒,每周饮酒≥1次者。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

2 结果

8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均为老年患者,其中脂代谢异常者48例,占56.47%;高血压46例,占54.12%;高血糖者33例,占38.82%;肥胖者59例,占69.41%;吸烟者48例,占56.47%;饮酒者40例,占47.06%;日常运动少者55例,占64.71%;饮食油腻者57例,占67.06%;情绪急躁者42例,占49.12%;两项以上者30例,占35.29%。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是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为此应加强控制诱发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据相关医学调查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的诱因较为复杂,与年龄增长、体重增加、血压、血脂、血糖、不良生活习惯及心理情绪变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2]。

临床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病变是促进心血管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改变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TC、TG升高脂代谢异常时,会进一步增加脂蛋白内胆固醇酯异质交换,因而影响LDL、HDL水平,促进内皮细胞摄取,致脂肪沉积,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升高会引增高血管壁内压或透壁压;高血糖会增加血管病变风险,加重糖尿病脂代谢及纤溶异常;肥胖也是心血管疾病常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与冠状动脉内膜功能异常关系密切,分析是由于肥胖者因体重增加而引起血压波动,同时,有研究表明,肥胖血脂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3]。

暴饮暴食、烟酒过度、情绪紧张、压力大、运动量少等不良生活习惯及心理情绪变化也是造成血脂异常率升高,诱发心血管疾病。有相关研究报道,不良个人生活方式及心理变化是诱发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应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可通过合理膳食、戒烟戒酒、适量运动、培养兴趣爱好,多参加社会活动等。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较高、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饮酒、日常运动少、饮食油腻、情绪急躁等均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此临床上,应关注心血管疾病患者相关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重视健康生活,合理调整不良生活作息,改善饮食结构,制定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情,以此积极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6

全球范围内,死于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年均数量超过1500万,在各种死因中高居首位[1]。心脑血管病已经对人类群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冠心病、高血压等都是造成心脑血管病的潜在风险因素。另外,如吸烟等不良习惯与心脑血管病发作也存在密切联系[2]。为确定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重点内容,本研究对2014年间的心脑血管死亡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死亡数据来自2014年我县县级医疗单位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居民死亡病例(已审核条件下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导出的数据和主要内容)。1.2方法按《云南省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的方法与要求,对县级及以下医疗单位所发现的死亡者进行统计,并填写全国统一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规定时限内进行网络直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规定要求上网审核,结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对死者死因进行确定。1.3统计学分析相关数据采取SPSS15.0软件系统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死亡病例整体情况2014年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共625例,其中,男性372例,女性253例。本次分析共包括死亡个案625例,死亡率为589.66/10万(标化率为644.80/10万,以2010年人口普查为标准人口,后同),其中男性死亡数为372例,死亡率为683.92/10万(标化率死亡率为735.34/10万),女性死亡数为253例,死亡率为490.30/10万(标化死亡率为560.00/10万)。2014年漾濞县居民全人群粗死亡率589.66/10万,男性683.92/10万,女性490.30/10万;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伤害和消化系统疾病,粗死亡率依次为248.12/10万、148.12/10万、69.83/10万、49.06/10万和23.59/10万,死因构成依次为42.08%、25.12%、11.84%、8.32%和4%。2.2我县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流行水平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83.03/10万,占总死亡的31.04%,居于居民死亡谱的第1位。其中,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96.25/10万,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73.76%,冠心病死亡率为56.33/10万,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3%。我县男性和女性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为203.37/10万、188.92/10万,男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是女性的1.07倍。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主要发生在45岁以上人群,60岁以上明显升高,6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占全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总数的82.69%。

3.讨论

通过死亡率统计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某种疾病的发病水平,从而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有效参考[3]。本研究中,回顾性分析了我县2014年心脑血管死亡病例,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统计。从研究结果来看,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的31.04%,占据了死亡谱首位。由此可见,心脑血管疾病对群体整体健康水平产生了严重的威胁。通过比较发现,脑血管病死亡率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73.76%,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相对而言,男性患者死亡率要略高于女性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群体年龄平均超过45岁,特别是60岁以上患者死亡率较高,死亡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6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数占比高达82.69%。由于老年患者生理功能、机体免疫力有所退化,对疾病抵御能力有所下降,一旦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则会对其生存带来极大影响。为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需要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健康情况给予密切关注,特别是脑血管病患者。对其他病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有效控制,加强老年患者管理,从而对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黄建萍,茆汉梅,糜跃萍,等.南通市2007~201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3,11(1):100-101.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7

1 中医体质学说和疾病的关联性

体质是个体在遗传基础上, 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生长发育与衰老过程中产生的新陈代谢, 而在此过程中个体的机能和机构维持着相对平衡与稳定的状态[1]。这种状态在很多时候决定了个体对某种可能致病的因子产生易感性, 并对治病因子的病变类型形成倾向性。中医体质学说依据中医理论, 根据人们不同的体质类型, 对病变类型发展的趋向进行诊断, 从而为人们采取有效性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此种方法在古代医书《灵枢》和《金匮要略》中都有所提及。

依据中医体质学说理论, 体质决定了个体易感疾病类型、疾病病机从化和疾病转归, 因此对个体体质的辨识在进行辨证施治和疾病预防方面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首先,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和疾病的耐受性相互关联, 个体疾病发生是体内正气和邪气相互抗争的结果。例如曾有医者通过研究过敏性鼻炎和患者体质之间的关系, 得出了体质影响患者对过敏原反应的程度, 从而判断个体是否发病。其次,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和疾病易感性相互关联, 个体的体质状况决定了其是否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例如如果个体为阴虚体质及先天肝肾亏虚, 易患类风湿性关节炎, 个体为阳虚体质则容易受到寒湿邪气的侵袭。最后, 中医体质学说还认为体质和疾病从化相互关联, 个体体质不同, 其疾病转化的方向也不同。例如在《医宗金鉴》中就曾明确指出, 即使个体所患病症相同, 但是应为体质不同, 其疾病发展的趋势也会出现寒化、热化[3]。虚化和实化等不同情况, 现代医学认为是基因的多态性使个体在疾病的转化形式上出现了差异。

2 中医体质学说在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首先, 中医体质学说对于个体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 采取辨质论治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例如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身形状况决定药剂的用量, 以调节患者气血的虚实, 从而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这样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对于治疗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这都是建立在对患者体质的准确判断上。

其次, 中医体质学说对于个体疾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患者的体质不同, 即使患者所患病症相同, 其预后也各不相同, 而这对于患者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和措施至关重要。例如曾有医者对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医体质的类型分布与预后因素进行了研究, 最后证明气虚体质是导致原发性肝癌预后的危险因素。因此, 以中医体质说对患者进行疾病预后, 可以帮助患者准确了解自己的疾病发展趋势, 为患者采取合适的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最后, 中医体质学说对于个体身体的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个体体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个体体质的改善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来实现。例如采取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没有熬夜、酗酒和抽烟等不良嗜好, 都可以改善身体的体质, 降低身体患病的概率。

3 中医体质学说和具体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

3. 1 中医体质和冠心病的相关性。在《古今医鉴・心痛》中曾对中医体质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做过描述, 认为如果人感觉心脾疼痛, 一般都是因为身体受到了寒邪的侵袭, 如吃生冷的食物等, 结果致使体内郁热, 其表现为痰中带血。当代的医者也对体质和冠心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4]。例如发现气虚质、血瘀质和痰湿质等体质的人容易得冠心病, 而且血瘀质冠心病患者都存在炎症和内皮损伤等情况。

3. 2 中医体质和高血压的相关性。古代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为眩晕之症, 其病因病机是本虚标实, 其主要与风、痰和瘀的关系紧密, 而这一论断也被现代医者通过实践研究证明[5]。例如有专家医者发现高血压患者的体质主要为气虚质和痰湿质, 其中痰湿质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成分较为明显, 其心血管破损的可能性远高于阳亢质患者, 其预后也更为严重。同时, 依据中医的临床辨证分型, 高血压患者的肝火亢盛、阴阳两虚、阴虚阳亢和痰浊壅盛等四种症状的表现最为明显。而这些也验证体质类型决定了证型的疾病规律。

3. 3 中医体质和房颤的相关性。中医理论认为房颤的病因病机为“心悸动”, 中医学著作《证治汇补・胸膈门》中曾将其归结为肝胆心虚、血虚、痰郁和阴火等, 而《伤寒明理论》也认为气虚体质的人, 主要是由于阳气虚弱, 心下空虚而形成悸动[6]。这些都说明房颤和中医体质有直接的关系, 气虚是形成心悸动的主要病因病机。

3. 4 中医体质和血脂异常的相关性。当代医者经过临床研究发现痰湿质和阳虚质为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最为常见的体质, 而阴虚质和痰湿质则可能使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产生并发性冠心病和脑梗死的风险几率显著提高[7]。由此可见, 血脂异常和中医体质之间也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应体质的个体更应该在生活中注重改善自己的体质, 以有效减少其产生血脂异常的可能性。

4 小结

总之, 依据中医体质理论对于不同个体体质的划分, 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对于患者采取正确的改善体质和治疗方法指明了方向, 也为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 虽然中医体质学说对于心血管疾病和体质的相关性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明, 但是其研究的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 如缺乏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等方面的研究, 当代医者还需要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运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手段, 完善中医体质理论, 并进一步的探究中医体质学说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俞晓婷,沈雁.中医体质学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吉林中医药, 2013,33(04):58.

[2] 丁萌.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 31(3):192-194.

[3] 周北凡.中国人群心血管并危险因素作用特点的前瞻性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1): 58-61.

[4] 王琦,朱燕波,杜建, 等.中医痰湿体质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31(1): 10-13.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8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提高,人群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我们总结了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均为我院急诊科和内科病房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男85例,女77例,年龄38~85岁,平均57.5岁,其中脑出血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脑血栓形成50例,脑梗死20例,脑叶病变7例,深部组织病变5例。全部病例均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二尖瓣狭窄等不同心血管基础疾病,不再一一列举,诊断标准依据神经病学[1]和内科学[2],并经过ct等检查予以证实。

1.2 方法 162患者均在发病后0.5~12 h内行心电图常规检查,并根据病情需要3周内复查2~5次心电图。

2 结果 

2.1 心电图描记 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心电图有异常改变的共计140例,占86.42%(140/162),其中脑出血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脑血栓形成42例,脑梗死18例,脑叶病变6例,深部组织病变4例。140例心电图异常病例均合并有不同心血管疾病,不再一一列举。

2.2 心电图改变 以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st-t改变共计75例,占53.57%(75/140)主要表现为st段下移,t波倒置或低平;出现明显u波或/和q-t间期延长30例,心肌梗死图形改变15例;心律失常共计65例,占46.43%(65/140),有早搏12例,心房颤动11例,窦性心动过缓18例,窦性心动过速1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多数患者并存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心电图改变。

2.3 心电图变化与预后 22例心电图正常患者中15例痊愈, 6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95.45%,1例死亡,死亡率为4.55%。14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45例痊愈, 53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70.00%,42例死亡,死亡率为30.0%,表明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时心电图的改变可以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心电图改变是临床常见急症,其所致的心电图改变,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常见病因,存在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因此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合并心血管疾病,而一般心血管病变的形成早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8~10年,因此急性脑血管疾病时的心电图异常是本身存在的心血管疾病所致,还是其本身的继发性改变,至今意见不一[3]。急性脑血管疾病时心电图异常发生变化率高达65%~75%,动态心电图检测发现的心电图变化阳性率会更高[4]。我们的结果高于文献报道为86.42%,这可能跟本文选取的病例均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有关。

本文心电图以心肌缺血性损害(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这和闫美云[5]的报道相似,在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本文脑出血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显著高于脑梗死18例,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脑出血好发部位特殊有关,病变部位越靠近丘脑下部,心电图异常率就越高,特别是基底节区及丘脑是急性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与脑对心脏的神经体液调节及支配密切相关,提示急性脑血管疾病时心电图改变与脑部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因果关系,本组14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的死亡率30.0%明显高于22例心电图正常患者的死亡率4.55%,治疗有效率95.45%明显低于心电图正常患者的70.0%,表明急性脑血管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心电图变化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9

结论:血脂比值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存在有效的临床应用价值,且优于各单项血脂指标。

关键词:单项血脂 血脂比值 心血管疾病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133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128-02

现阶段,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大部分人群的首要死亡原因,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征是脑卒中高发而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但是近些年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例如北京,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自1984年到1999年期间,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不断下降,然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却显著增长,说明了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率不断提高[1]。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定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血脂异常的防治需要进行早期的重视。本次研究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对其临床数据展开回顾性分析,比较单项血脂及血脂比值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的关系,现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随机抽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50例健康体检者,心血管疾病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范围45~82岁,平均年龄64.3岁。健康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范围46~81岁,平均年龄65.1岁。心血管疾病断标准参考《实用外科学》中诊断标准,排除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和血液病变者,临床治疗期间不遵医行为者。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研究对象禁食空腹12小时后,早上10点行静脉血采集4mL,将血清进行分离,并通过酶法对其TC及TG进行测定,通过相遮蔽法对其HDL-C进行测定,直接法对其LDL-C进行测定,免疫比浊法对其ApoA1及ApoB进行测定。根据相关评定标准,TC超过5.75mmol/L,TG超过1.70mmol/L,LDL-C超过3.64mmol/L,HDL-C低于0.91mmol/L为异常标准值。

1.3 统计学分析。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和X2检验,以P

2 结果

心血管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单项血脂测定结果对比,详见表1。心血管疾病组单项血脂TC、TG、LDL-C、ApoB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心血管疾病组的HDL-C、ApoA1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数据差异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该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血脂、高敏反应C蛋白以及高血压危险等级分层等几个方面。其中,年龄和性别属于先天性因素,无法改变,通过对年龄因素的分析,发现老年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在人群中普遍偏高。临床中往往通过血脂指标判定对应疾病的发病风险,现阶段以单项血脂指标为关注要点,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等,而很少关注血脂比值。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血脂比值的研究越来越得到关注,关于ApoB/ApoA1的比值判定心血管疾病风险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

本次研究发现,患者早期病程中,各类脂质浓度未出现明显变化,但是通过对血脂的测定可发现各脂蛋白间的比例发生显著变化。有别于单项血脂对早期疾病变化的反应,血脂比值更能敏感的对心血管疾病进行判断。纠正高脂血症能够有效实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的降低。血脂比值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存在有效的临床应用价值,且由于各单项血脂指标[3]。

参考文献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10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可以细分为急性和慢性,一般都是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发病过程及治疗方法。本文旨在探讨和总结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来我院医治的48例不同种类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4.5月,年龄最大75岁;体重最轻4.5kg,最重112kg,病种分为先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大血管疾病、心脏肿瘤、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1.2方法先天性心脏病除单纯动脉导管未闭在非体外循环(CPB)下采用直接结扎手术,其余均在CPB心脏停跳下行畸形矫治手术。术后使用多巴胺、硝酸甘油微泵泵入,加强心肌收缩功能,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后负荷,促进心功能恢复。瓣膜性心脏病在CPB心脏停跳下二尖瓣采用人工瓣膜置换术,主动脉瓣采用人工瓣膜置换或成形术,三尖瓣、肺动脉瓣采用成形术。术后使用多巴胺、硝酸甘油微泵泵入,加强心肌收缩功能,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后负荷,促进心功能恢复,并逐渐过渡到口服地高辛、卡托普利等治疗,适当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容量负荷,同时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冠心病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大血管疾病在CPB或非CPB下行人工血管植入、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或补片修补术。心脏肿瘤在CPB心脏停跳下行肿瘤摘除手术。动脉导管未闭、冠状动脉搭桥、大血管疾病病人,手术后使用倍他乐克、尼福达、卡托普利、消心痛、硝酸甘油等药物减弱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控制血压等治疗[1]。

2结果

疗效显著,4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均康复出院。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生活方式疾病,是由不健康生活方式,如不合理饮食、热量过剩、缺乏运动和吸烟等所产生的多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导致的,其发病规律是经历10多年或数十年的无症状隐袭起病与发展,而以突发致残或致死的后果结束病程。据统计全球有近四分之一人口为心血管及相关疾病所威胁。心血管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呈上升趋势,我国每年大约有260多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致残率高的疾病。一旦罹患这类疾病,自己很难自理生活,而且还给家庭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无论是从经济角度、家庭角度,还是从健康角度来讲,唯有预防才是万全之策,有研究表明,对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冠心病的死亡风险,预防的作用明显高于治疗。

意大利米兰大学曼西亚教授强调,虽然心血管疾病成因很多,但造成死亡的直接因素,不外乎中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起始时如能做好血压、血糖、血脂控制,便可延缓其并发症引起的死亡;若未能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则20%会直接成为心血管疾患[2]。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就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十六个字概括了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合理膳食,增加纤维膳食,且忌大鱼大肉,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纤维有降低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作用。多吃鱼和鱼油,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大量摄取富含ω-3的鱼油可对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多食豆制品,大豆里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须的磷脂,常吃豆腐、豆芽、豆腐干、豆油等豆制品有益于人体健康,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科学生活,适当体育运动,戒烟限酒,长期吸烟酗酒可干扰血脂代谢,使血脂升高。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尽量少服用干扰脂代谢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利尿剂、双氢克尿塞、速尿、类固醇激素等,均可使血脂升高。积极治疗影响血脂代谢的有关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酒精中毒、胰腺炎、红斑狼疮等,均可干扰脂代谢。定期体检,45岁以上中年人、肥胖者、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经常参加吃喝应酬者、高度精神紧张工作者,都属高危对象,应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检查血脂、血压等指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口的老龄化,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正在持续上升,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最好方法。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11

心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预防

在1899年,有学者首次提出阿司匹林用于解热镇痛的治疗,属于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经临床对该药物药理作用的不断探索,发现阿司匹林可用于痛风、风湿痛、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治疗中,疗效显著,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其受到医疗工作者及患者的高度重视。由此,本文对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248例健康志愿者,纳入标准[1]:年龄超过50岁;入选前无心脑血管疾病。排除标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药物者。按预防方式的不同,将本组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124例患者中,男性69例,女性55例,年龄50-82岁,平均(65.8±2.4)岁。对照组124例患者中,男性71例,女性53例,年龄51-82岁,平均(66.2±2.5)岁。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构成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意义。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按常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进行预防治疗,加强饮食指导,进食高纤维、高维生素食物,减少钠盐、脂肪的摄入;加强运动指导,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散步、跳健身操、打乒乓球等,注意运动强度适宜。观察组在常规预防治疗基础上服用阿司匹林(哈药集团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23021185)75mg,1次/d。随访3年,对两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对比。

1.3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本组整理的资料进行处理分析,组间心绞痛发生率(%)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时则表明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16例(12.90%),对照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61例(49.19%),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人数逐渐增多。有大量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导致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所致。阿司匹林是一种环氧化酶抑制剂,对抗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为:该药物进入人体血液后被分解为水杨酸,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同时小剂量使用可对血栓素合成酶的活性进行抑制,上述两种酶在血小板聚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环氧化酶的作用下,其内部花生四烯酸被分离出的血小板可生成前列腺素H2和G2,而在血栓素合成酶作用下,其生成的前列腺素H2可生成血栓素A2,可诱发血小板聚集。因此,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阿司匹林药物应用,主要是通过抑制血栓素A2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抑制血栓形成,可达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根据病人个体差异合理使用阿司匹林药物,能有效降低冠心病发生风险[2]。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为29.03%,低于对照组8.06%,与文献报道一致。有学者对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进行随访3年,发现未应用阿司匹林药物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应用阿司匹林药物患者的发生率增加2倍。有研究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分析,发现其溶栓效果较好,可起到预防心肌梗死的作用[3]。本研究发现,观察组在冠心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方面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阿司匹林的应用,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文献报道一致[4]。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一系列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发生,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因此,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应正确合理、适量服用阿司匹林药物,可起到显著效果。但对血液病、低凝血酶原血症等疾病者,应禁止服用阿司匹林[5]。

综上所述,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中服用阿司匹林可起到良好效果,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可降低死亡风险,加上该药物经济实惠,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吴皎,周刚,李燕辉,等.阿司匹林与心脑血管疾病[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13(7):172-174,177.

[2]霍勇,陆菊明.国内外指南推荐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10):882-885.

[3]蔡伟,焦洁茹,杨蓉,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2(3):236-239.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医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男47例,女35例;年龄39~76岁,平均(53.6±2.7)岁;病程1~10年,平均(4.1±1.2)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1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高血压27例,高脂血症8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2)排除精神障碍患者以及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由医院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中包含运动量、情绪变化、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等,患者入院后发放调查问卷,告知患者问卷调查的目的和填写方式,由患者自行填写。

1.2.2内科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比较少,发病后会产生恐慌、紧张、担忧等不良心理,影响治疗效果。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有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向患者讲述疾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提升患者的认知,引导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休息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养成正确的睡眠习惯,必要时,给予患者小剂量镇静剂。依据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为患者制定运动时间。饮食护理:心血管疾病患者要严格控制钠盐摄入量,预防发生水肿,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低盐饮食或无盐饮食;控制患者每日液体摄入量,以少于75ml/kg为宜。患者长期使用利尿剂时,需给予患者含钾食物[1]。患者饮食以易消化食物为主,少食多餐,禁止暴饮暴食,忌辛辣食物,戒烟戒酒。

1.3观察指标

统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心血管疾病诱发原因。观察患者护理前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包含钠盐摄入量大、未控制体重、睡眠无规律、吸烟、体育锻炼不足。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采用的软件为SPSS18.0,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数(n)和率(%),组间比较利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血管疾病诱发原因

共发放调查问卷82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据82份调查问卷结果可知,心血管疾病诱因为情绪变化大34例,运动量过大26例,天气变化22例,不良饮食习惯47例。

2.2护理前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比较

护理后,不良生活方式人数低于护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日常生活中,患者突然运动量增加或情绪波动比较大时,比较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2]。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老年人的血液循环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当气候产生较大变化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患者的生活习惯同样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较大影响,患者存在暴饮暴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时,胆固醇升高,造成动脉硬化,诱发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时,通过内科护理的实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运动习惯等,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3]。综上所述,通过对心血管疾病诱因的分析,在临床内科护理中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指导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降低心血管疾病复发率。

参考文献

[1]陈梅仙.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127.

心血管疾病论文篇13

临床上认为,血液流变指数和血脂水平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症状体征出现的重要参考,预示着当事人疾病病程的开始。因此定期对血液流变性和血脂水平进行检测有助于对某些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进行预报,对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有重要的价值。目前临床界对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指标水平二者间的关联度角度出发研究其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笔者本文笔者结合所在医院心脑血管科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指标水平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理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2月心脑血管科收治的经临床确诊为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患者72例(实验组),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45~70岁,平均58.3+7.6岁。脑梗死32例,心肌梗死40例。同时随机选取临床确诊无心脑血管疾病的志愿者72例(对照组),其中男45例,女27例,年龄48~69岁,平均60.1+6.8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并发疾病及神经缺损程度等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先空腹采血5ml肝素抗凝。分别对血液流变性和血脂水平进行仪器检测。使用日立7060全自动血液粘度快测仪测得样本的全血高低切、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积聚指数,用魏氏25C测血沉指数;使用普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样本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水平等指标。

2 结果

2.1 两组血脂:水平检测结果情况对比.

3 讨论

近几年来,血液流变学研究方兴未艾,大量研究成果表明,血液流变性异常与心脑血管发病发展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影响我国中老年人群身体健康,威胁其生命的最重要的一种疾病。本文选取的72例子临床确诊为脑梗死和心肌梗死患者的流变学指标和另一个参考指标—血脂指标水平进行了研究,发现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脂水平均发生明显改变。在血脂指标水平对比上,两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脂蛋白a水平指标均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实验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脂蛋白a水平等指标若指数高,很可能是血液粘度增高的标志,而血液粘度增高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需要加以预防。而从表2来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全血黏度1 红细胞积聚指数1 红细胞比积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且以全血黏度低切,这与临床具有较高度的吻合性。另外,血液宏观流变特征主要包括全血液黏度,微观流变特征包括红细胞变形性、聚集性等。血液流变性异常必将导致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组织血液灌注减少,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