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实用13篇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1

1.1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由于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升,过度饮酒、大量抽烟、油炸事物等高脂蛋白食物的大量摄入,不仅使得体内脂类物质的逐渐聚集,增加了血液粘稠度,最终导致的动漫粥样硬化。而大量的饮酒和抽烟极易引起心脑血管痉挛和肝硬化等,大大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对于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种族等因素无法进行干预,但是对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因素,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及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进行干预和调节。并且多个因素的综合干预对于单一因素的作用对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居于显著作用。

1.2年龄因素

年龄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其发病几率越高。研究表明,年龄每增加16岁,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就提高3倍,特别是男45岁、女55岁之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则答复提升,进入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恶化、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通宵熬夜、缺乏锻炼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年轻化。并且随着脂类代谢异常以及高血压等疾病的高发,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

1.3家族遗传史

对于家族而言,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肥胖、脑中风等疾病史的,具有相同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其心脑血管发病率会高于常人。而对于个体而言,其具有高血压、脑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其再次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2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2.1普及知识,提升意识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预防和治疗等相关知识要进行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人们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以及今后的生活、生命健康所产生的威胁。另外通过相应的健康教育让人们掌握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规则和治疗方法,促使人们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2避免外源性刺激因素

气候变化、运动量大小、过大的精神压力、经常熬夜睡眠不足、过度饮酒等外部因素都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只要避免各规避这些不良外源因素,就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如起床动作要缓,大便如厕力量要轻,防止压力过大、精神紧绷、保持心情舒畅,晚上避免饱食和过度饮酒,提前做好准备减少天气和气候的剧烈变化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等,都是避免外源性因素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刺激。

2.3合理膳食,适度运动

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方式是进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干预的有效方式。通过构建合理膳食,如增加膳食纤维,降低血清胆固醇有助于降压、降脂、减少动漫粥样硬化的发生。摄取鱼油能够调节血脂,预防硬化。另外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和有氧运动,对于体重减轻、降低血压、降低血脂、改善血液循环具有显著作用。因此,持之以恒地合理膳食、杜绝烟,进行户外太极、慢跑、游泳等适度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3.1早发现,早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患有脑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的同时,常常会有头晕、头痛、胸闷等显著的临床症状。因此在患病早期自身要重视,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期。

3.2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根据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和患者情况,选用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以及利尿药等药物,对于控制陈建血压升高、24小时的血压降低等具有良好效果。另外阿司匹林通过对早上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能有效地减慢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也被普遍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而硝酸甘油可改变冠心病病人的心率,对心绞痛疗效确切。另外还可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对出血部位进行止血,消除血肿,或改善缺血部位的工学等方式,以达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3.3康复治疗

患者病情得以控制和平复之后,早期的康复训练也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治疗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之后要从简单的被动运动开始,逐步做主动运动,逐步地进行康复训练,才能最终让患者达到生活自理乃至完全康复之目的。心脑血管疾病不仅本身严重影响和威胁着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相互影响,所引起的各类心脑综合症更是不容忽视。因此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体检、合理膳食、适度运动、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在重视心脑血管疾病危害性的基础上进行积极预防。

参考文献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286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均经影像、临床等检查证实。男179例,女107例;年龄60~89岁,平均(68.1±6.5)岁。其中,慢性冠心病10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4例,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59例,高血压合并心衰47例。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均有长期吸烟史。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家族病史、身高、体重、血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对症处理及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 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国药准字H20040773,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5~10mg/d口服,1次/d,上午服用。治疗组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施药。①冠心病:给予益气活血加减治疗。方药:黄芪25g,赤芍18g,当归、川芎、葛根、丹参各15g,地龙12g,降香、红花各10g。阳虚者加桂枝、薤白各15g,阴虚者加麦冬12g、玉竹15g,痰浊者加瓜蒌15g、半夏10g。水煎至300ml,1剂/d,早晚分服;②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给予保元汤加减。方药:黄芪、党参各20g,白术、茯苓、远志、桂枝各10g,肉桂8g,甘草5g,生姜3g。脘痞呕吐、饮阻气滞者加陈皮8g、枳实10~20g,兼痰浊痹阻、胸痛苔腻者加瓜蒌实、薤白、半夏各12g,以黄酒煎服,阴伤者去桂枝加麦冬、玉竹各10g,血滞者加苏木5~10g、丹参15~30g。水煎至300ml,1剂/d,早晚分服。两组均以15d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

1.3疗效判定标准[3-4]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0.9%明显优于对照组73.4%,两组比较,χ2=4.921,P=0.024

2.2两组急性发作率及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治疗随访期间急性发作22例(15.4%),对照组共43例(30.1%),对照组急性发作风险显著高于观察组HR=1.97,95%CI:1.22-3.18(P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有10例(6.7%)出现轻微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停药后消失。

3 讨论

临床治疗学历来提倡整体治疗和预防,但由于心脑血管病的重点靶器官不同,学界逐渐发展成为以专科为主的医疗模式[5]。这种医疗模式有一定优势,但在心脑血管病临床治疗实际中也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一个专科很难将心、脑的疾病同防同治,而各脏器之间的疾病又互为关联。中医近年在心脑血管病的防治中显示出较好疗效[6]。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于治疗心脑血管病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防治疾病的发生,对于临床试验结果,不仅仅要看其统计学意义,对于临床实践的意义及临床定位也必须要重视对待。根据本试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病有可能在同时预防多个靶器官损害而最终减少心血管事件中发挥其明显优势。因此,相对西医治疗而言,中医辩治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在临床试验中,无论优效试验抑或非劣效试验,都需要根据试验结果进一步明确该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定位和临床应用前景。

总之,以临床试验结果为依据,客观的总结归纳中医辩治心脑血管病的效果,并逐步完善中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体系,最终可将中医更有效的治疗方式用于心脑血管病,为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带来福音。综上,采用中医辨治老年心脑血管病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可显著减少急性发作,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成秀明.中医辨治老年心脑血管病的临床体会 [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03(22):701-705.

[2]张春燕,何建成,蒋晓鸿,等.心脑血管病血淤证症状构成比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J]. 时珍国医国药,2011,08(04):315-318.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3

糖尿病与高血压都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两种病症合并会对病人的大血管以及小血管产生严重影响,造成这些血管出现很严重的病变,能够导致病人猝死,还会造成患者心力衰竭,引发冠心病等。该病对病人的生命造成重大威胁[1]。相关研究证实,控制该病病人的血压水平可以有效实现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大血管和小血管出现并发症等情况。为探讨在临床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上的治疗方法以及对应的治疗效果,该院2009年1月―2011年3月间对210例病人进行分组治疗,其中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一组治疗无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选取21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病人110例,女性病人100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54.6±6.7)岁,在原发性高血压方面,最短病程为3年,最长病程为14年,平均病程为(8.2±1.5)年,在糖尿病方面,最短病程2年,最长病程为9年,平均病程为(5.3±1.6)年。入院时检测:病人全血粘度为(12.1±0.8)MPa・s,病人的纤维蛋白原为(5.9±0.7)g/L,病人的血小板聚集率为(76.1±10.9)%,病人的尿微量白蛋白为(279.8±26.1)mg/L。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分组,首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从210例患者中抽取70例患者,将这些患者归为治疗1组;再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剩余140例患者平均分为2组――治疗2组和治疗3组,每组70例,相关治疗方法如下,对比3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2.1 生活干预指导 医院对病人的生活进行一定的干预和指导,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有利于控制和改善疾病的生活方式,例如对让病人戒烟,控制饮酒,在生活上控制吃含糖的食物等。

1.2.2 药物治疗 第一,让病人服用药物降低血糖。在病人空腹的情形下以及病人饭后2 h过后对病人进行抽血,取病人静脉血作为样本,同时对病人血糖值,血脂数值,肝、肾功能,c肽等进行检查。依据对每个病人的检查结果,针对性地对病人采取一定程度胰岛素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对所有病人进行疾病知识宣传教育以及相应治疗指导。治疗过程中,每天分别在病人空腹情形下、每次饭后、中餐和晚餐饭前以及凌晨3点检测病人的血糖,依据监测的数据对胰岛素的使用剂量进行相应的调整,直到病人在空腹情形下血糖值不超过 6.5 mmol/L,并且在随机对病人进行血糖检查中显示病人血糖不超过8.5 mmol/L。符合以上情形才能够实施高血压治疗措施。

治疗1组实施ACEI复合少量利尿剂治疗措施进行治疗,让病人服用伊那普利,采取口服的方法,服用剂量为10 mg,2次/d,在此过程中对病人采取吲达帕胺药物治疗,同样采用口服的方法,剂量为2.5 mg,1次/d治疗2组实施钙拮抗剂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并给与病人硝苯地平药物治疗,服用剂量为20 mg/次,2次/d;治疗3组病人实施β受体阻滞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并且给于病人美托洛尔药物治疗,服用剂量为25 mg/次,2次/d。治疗过后,定期对全部病人进行调查访问,分别在治疗结束2、4、6周后以及8周后对病人每一项指标都采取全天候的监测,最后分析和探讨每组病人治疗取得的疗效。

1.3 观察指标

对病人这几个方面进行监测和观察:①病人的肾功能,关系到病人的肾损害;②全血粘度以及病人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以及病人血小板聚集率,与病人大血管病变情况有关;③病人微血管病变情况,关系到病人尿微量白蛋白方面的排泄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3组病人的血压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受到了一定控制。治疗1组以及治疗2组中的病人受到脂代谢影响程度较小,并明显降低了糖尿病病人在大血管和在微血管并发方面的速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受到血糖代谢方面和脂代谢方面的负面影响,并且对于糖尿病病人在大血管并发方面和微血管并发方面没有起到治疗作用,与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以及高血压两种病症不仅都是高发性的疾病,而且病程较长,对病人的危害性大[2]。随着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的病程加长,出现并发症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并且会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新疾病,会对糖尿病病人的心、脑以及肾等功能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这些器官出现病变,病情严重的还会导致病人死亡。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出现的危险常常是由于高血压病人脑血管出现问题而导致。因此,在治疗这两种疾病的合并症时,临床上通常采取控制病人血压的方法减少其病发率和危害,通过控制血压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能够有效减少病人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3]。国外有报道,该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有强制性的适应证,认为病人的血压应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130/80 mmHg)。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尽量采用没有负面作用的药物,防止给病人的血糖和血脂或者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而且认为,实施综合药物治疗,能够提升疗效。

该次通过对210例病人进行分组治疗,治疗3组病人采取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治疗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治疗1组的病人采取ACEL以及少量利尿剂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治疗2组的病人采取钙拮抗剂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两组治疗效果显著,病人各方面症状都有明显改善,证明这两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260例的临床治疗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9):66.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近几年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112例,女性患者有88例,其平均年龄(51.2±9.1)岁,其原发性设备压得病病程约在(9.4±3.8)年,糖尿病的得病病程约为(6.4±2.2)年,入院时检测患者的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分别为11.9±0.9mPa?s,6.1±0.5g/L,75.3±11.7%,280.4±25.6mg/L。

1.2 方法

1.2.1 治疗性干预 

有效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院方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对患者的生活进行一些治疗性的干预,如对饮酒的控制、对饮食的控制、对体重的控制,以及戒烟、运动等。

1.2.2 药物治疗

首先,是对患者的血糖进行药物治疗。对患者进行静脉血样抽取,并对血糖、血脂、肾功能,C肽以及肝功能进行观察,所抽血样为空腹时血样与餐后2小时血样。根据患者的检查数据的基础水平,给予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治疗。并由专人统一进行药物的使用方法的说明以及对糖尿病知识的讲授。治疗时,每天进行七点血糖(空腹,三餐后2小时,中餐及晚餐前,,凌晨3点)监测,根据血糖情况进行胰岛素剂量的调整,,直到空腹时的血糖在6.5mmol L-1以下,随机血糖在8.5mmol L-1以下。在此基础上进行高血压的治疗。

  将所选取的20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随机分为三个小组,第一组分有患者100例,均采用ACEI加小剂量利尿剂进行治疗,要求患者每天口服两次10㎎的伊那普利,并且,同时服用吲达帕胺2.5㎎,一天一次;第二组分有患者50例,均采用钙拮抗剂进行治疗,此组患者需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每日两次,一次20㎎;第三组分有患者50例,均采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此组患者需服用美托洛尔,每日两次,一次25㎎。对所有患者进行密切的随访,对治疗后的第2、4、6、8周,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24小时的监测,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及评估[1]。

1.3观察指标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在除了采用合理用药的方法控制好血压、血糖,从而达到延缓症状的目的外,监测各项肾功能生化指标及肾血流动力学变化,以早期发现肾损害至关重要。

全血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是反映大血管病变的,另外 ,还有微血管病变: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1.4 统计学方法

以下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间的比较用t进行检验,实验数据均采用(x±s)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进行治疗,患者的血压情况均得到控制,其中,第一组与第二组的患者,其治疗方法对脂代谢的影响比较小,同时,在延缓糖尿病的大血管以及微血管的并发方面,症其治疗效果也非常明显,与同组治疗前进行比较后,经统计学方法分析,P<0.05,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治疗后相比,p>0.05,既两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使用第三组的治疗方法,则显示其对于血糖的代谢以及脂代射有不好的影响,并且在延缓糖尿病的大血管以及微血管的并发症方面,其治疗方法没有任何效果,第三组与前两组进行比较,经过统计学方法的分析,P<0.05,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病症情况[X±S]

内容

患者数

全血黏度(mPa?s)

纤维蛋白原水平(g/L)

血小板聚集率(%)

尿微量白蛋白 (mg/L)

第一组

100

7.2±0.8

4.1±1.0

64.2±11.8

196.4±21.2

第二组

50

7.5±0.4

4.2±0.7

63.7±10.9

201±17.1

第三组

50

11.3 ±1.1

5.9±0.4

76.8±13.2

282.4±7.8

3 讨论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5

1 前言

急性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的内科疾病,是以心血管发生病变为主的一类疾病的统称[1]。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急、且病情发展较快,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有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引起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的常见原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痉挛、狭窄。急性心血管疾病的种类较多,临床上常见的主要有急性心衰、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绞痛、肺动脉栓塞、急性冠脉综合征等[2];本文就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血管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临床治疗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现状与临床疗效。

2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最近收治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共68例,这68例患者均被临床确诊为患有急性心血管疾病。68例患者中有女性38例,男性30例;患者的年龄最大为70岁,最小为35岁,平均年龄为51.3岁;这68例患者所患的急性心血管疾病的类型不同,具体的情况如下:急性心绞痛的患者有2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13例,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有10例,急性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有5例,肺动脉栓塞的患者有20例。以上68例患者中患有高血压合并症的有40例,合并贫血症的有5例,其余的23例患者并无其他特殊的合并症。

3 患者的临床表现

3.1 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当患者的情绪不稳定或者从事体力劳动时,在患者的左肩部、心前区、上腹部及颈部容易突发压榨性的绞痛,每次发病的时间通常为三分钟至五分钟,发病的频率为数天一次或者是一天数次,发病时产生的症状在患者休息一段时间后,便会自行减轻。

3.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的一般临床表现有:胸后骨发生持久性的剧烈疼痛,并伴随发热症状;患者血液中白细胞及血清心肌酶的数量都有所增加;绝大多数的患者还伴随有交感神经发生亢进性的前壁梗死,并发性的心衰、心律失常及休克等症状。

3.3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此类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冷汗、心动过速及呼吸发绀等。部分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还伴随有哮鸣音及咳出粉红色的泡沫痰等症状。

3.4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急性主动脉夹层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突发性及持久性剧烈疼痛,多数患者的面部颜色显得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此外患者的脉搏表现急促及脉弱等。

3.5 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肺动脉栓塞患者的病情多样,所以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大有不同;大体上来说,患者临床表现为咯血、胸部剧烈疼痛、发热及呼吸困难等。

4 临床治疗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4.1 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方法:临床上治疗急性心绞痛的主要方法是将硝酸甘油放置于患者的舌下,用量约为0.4克;硝酸甘油能被患者快速吸收,在用药后约一分钟便可产生药效。

4.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常用方法是:首先给患者进行一些常规的治疗,如使患者的心律恢复正常、扩张冠脉、镇静、吸氧及止痛等;再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4.3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常用方法为:使患者的双腿保持在下垂状态,以便使缺氧得到迅速纠正;对患者给予镇静治疗,快速强心、利尿,且血管扩张剂要及时给予患者。

4.4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减慢患者左室的收缩速度、降低心肌的收缩力、减低外周的动脉压等。

4.5 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采用溶栓或抗凝来帮助患者止痛及纠正心律失常、低血压及右心功能不全等症状。

5 结果

治疗急性心血管疾病的疗效评定效果是患者心电图的显示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的变化。若患者的心电图没有得到改善,且患者的临床表现没有明显改善或依然存在,则说明治疗无效;患者的心电图大体上恢复正常及心律不齐的状况得到改善,临床表现存在明显的改善,则说明疾病经过治疗后得以明显好转;如患者的心电图经治疗后已恢复正常,心律整齐及偶有早搏现象,临床表现基本消失则说明急性心血管疾病已治愈[3]。以上68例患者的治疗情况分别为:2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经治疗后,治愈率为96.89%;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为83%;1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治愈率为91.85%;5例急性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愈率为98.67%;2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治愈率为85.97%。

6 讨论

急性心血管疾病是对患者危害程度较大及影响较为严重的系统疾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心血管疾病多发于家境富裕的中老年人,这些人群中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等病症的比例较高,高血脂与高血压等是急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基础。一般情况下,急性心血管患者入院进行临床治疗时,常会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让病情发展成了慢性疾病[4]。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血管疾病不仅与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有很大的关系,与生活作息不规律等也有联系。所以,要远离急性心血管疾病,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与生活节奏;对有害于健康的东西要远离,如饮酒、高蛋白高脂肪的油炸食品等[5];做到健康合理的饮食,合理的饮食应以低脂类的食物为宜,避免过饱及过量饮食,尽量做到少吃多餐。尽量减少患者亲友探视的频率,以便为患者保持一个安静环境。同时每天可以做适量的有氧运动,以便使体内的毒素得以正常排出;此外,保持乐观良好的心态,对疾病的预防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1] 卢淑玲.急性心血管患者50例临床治疗观察[M].医学检验.2011(04):391-392

[2] 斯日古愣.60例急性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J].医学检验.2010(06):648-649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04年1月――2009年12月确诊的需要血液透析治疗的肾功能衰竭尿毒症(CFR)患者120例,男79例,女41例,年龄22-65岁,透析时间8-50个月。将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40例,每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病情及降压药的使用等都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A组使用标准血液透析(HD)治疗。采用碳酸氢盐和反渗水透析液,根据患者体重使用F6聚砜膜透析器,透析液流量500ml/h,血流量平均250-350ml/min,3次/周,4小时/次。B组每周进行3次常规标准血液透析治疗(同A组),并给予每周1次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治疗,HP治疗时使用HA130型一次性血液灌流器,灌流器后串联血液透析器,使用F6聚砜膜透析器,首先进行2h的灌流透析,灌流器饱和后取下灌流器继续透析2h。C组每周进行3次HD治疗,并给予1次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治疗中使用瑞典金宅公司生产的AK2OOULI.RAS血滤机和德国费森尤斯公司生产的F60聚砜膜,膜面积120m^2,超滤系数45ml/(mmHg*h),每次4小时,通过on-line产生置换液,使用稀释法置换,置换量7.5-9.5L/h。三组接受治疗时长均为12周,每隔2周进行一次治疗,间隔期用Fresenius F6透析器行常规HD治疗并进行半年的观察。

1.3观察指标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中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治疗前和治疗后8个月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甲状旁腺素(iPTH)的变化。

1.4统计方法用SPSS17.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卡方和t检验方法,若P

2结果

2.1治疗期间3组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情况的比较在8个月的治疗中与A组相比,B、C两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而B、C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2.2治疗后血浆中激素的变化治疗8个月后,A组患者有轻微下降,但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B组和C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而B、C两组治疗后数值相比统计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血液透析主要是应用半透膜两侧溶质的浓度差,进而产生分子弥散作用进行溶质清除,清除率与分子量呈反比,对尿素和肌酐等小分子物质的清除率较高,而对中分子物质的清除效果不太理想。血液滤过应用正常人肾小管重吸收及肾小球滤过原理,通过对流方式清除血液中小、中、大分子毒素及水分。血液器的滤过膜可以截流的分子量为50kU,可以过滤大部分主要的炎性细胞因子。HDF将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两种治疗方法相融合,不仅拥有了血液滤过治疗方法可以滤去大部分毒素的优点,同时可以通过强通透性的滤过器的配合,滤去血液中的大、中分子量物质。血液灌流器使用具有微孔结构的物质活性炭或合成树脂,使其可以通过疏水基团的彼此作用和物理吸附对大、中分子量物质进行吸附清除,并且效果十分理想,但其对尿素和肌酐等小分子物质的清除效果较差,要通过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同时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易于临床普及,应大力将该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7

吴以岭教授解读鸡尾酒疗法

笔者:吴教授,您作为承担国家973计划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治疗心脑血管病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您能就”心脑血管病预防和药物干预的鸡尾酒疗法”做一个科普解释吗?

吴以岭教授:要想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首先必须保持良好、科学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这些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的基础疾病。

药物干预不是发现了心脑血管病才去用药治疗,而是要把药物纳入预防环节。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只有病情出现或者病情严重后才想到使用药物治疗,这是非常不科学、不符合国际医学发展潮流的落后观念。21世纪是世界医学界由医疗转向预防的世纪,针对心脑血管病发病年龄提前、发病率逐年提高的现状,国内的医学专家也非常认同应该在易患人群还没有发病的情况下使用药物提前干预。

鸡尾酒是多种酒的混合酒。所谓”鸡尾酒疗法”,就是把健康知识普及、药物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综合措施纳入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中。对于已患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药物采用降脂抗凝、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扩张血管等多种药物组合治疗。对于病情稳定后的患者,也要多靶点、多角度地防止心脑血管事件再发生。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多重性

笔者:吴教授,谈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人们总感到非常复杂,冠心病、脑血栓是怎样发生的呢?

吴以岭教授: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高脂血症、高黏血症使血液变得黏稠,使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同时血液中血小板的凝集也容易使脂类物质黏附聚集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第二个原因是由于高血压、吸烟等因素造咸了血管内皮损伤,功能发生了紊乱,这不仅加速了动肪硬化与血栓形成,同时,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也可造成心脑血管本身的痉挛;第三,血栓在血管内形成后或血管痉挛,若血管未完全闭塞,血流尚能通过,只是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血栓完全堵塞住心脑血管或心脑血管自身的强烈痉挛,就会使血管完全闭塞,发生心肌梗死、脑血栓等,后果将非常严重。

中国特色的鸡尾酒疗法――通络

笔者:2004年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络病学》明确指出:“通络”治疗心脑血管病具有多靶点、多角度的协同抗击作用,这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吴教授作为《络病学》主编,您能给我解释一下络病理论是怎样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吗?

吴以岭教授:《络病学》的编写凝集了院士、博导在内全国近150余位专家多年的心血,书中详尽论述了络病与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关系。络病理论认为,心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络脉瘀阻、络病绌急和络脉瘀塞。络脉瘀阻相当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络脉绌急相当于血管痉挛、络脉瘀塞相当于血管闭塞。西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血管闭塞要采用多种不同的药物,而采用通络方法治疗一种药物就可以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必须把握预防、治疗、预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预防须在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的同时,对高危人群高脂血症、高血压、高黏血症的患者进行降脂、抗凝、维护血管内皮功能的药物干预,切断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始动环节;针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治疗主要包括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硬化、溶解血栓;预后是病情稳定后怎样防止再复发,也需要采用鸡尾酒疗法,从多角度去用药。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急性心梗、脑梗经过治疗虽然大血管得到疏通,但微血管已经遭到破坏。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心肌和脑组织才能实现真正的血液供应,这是目前西药治疗所不能解决的难题,而采用中医的通络治疗就可以很好地解决。

通心络――一药独具多靶点、多角度的治

疗与预防作用。

笔者:吴教授,既然通络疗法能够解决心脑血管病预防、治疗、预后环节中的问题,那么哪种药物是通络的代表药物呢?它是怎样发挥多靶点、多角度的治疗与预防作用的呢?

吴以峙教授:作为通络疗法的代表药――通心络胶囊,2000年以其在心脑血管病防治方面的理论突破与独特疗效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首先,通心络胶囊对心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我们已经知道,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主要在于陴脂、抗凝、维护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肠粥样硬化,如果选用西药预防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国家权威医疗机构药理实验表明,通心络胶囊一种药物就具有降低血脂、抗血小板凝集和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并且可以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从根本上切断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始动环节。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8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

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鸡尾酒疗法――世界的观点

国家权威医学部门指出,目前我国因心脑血管病所致死亡人数每年约有260万,占总死亡构成的45%,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负担十分沉重。世界医学权威指出: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必须在保持科学生活方式的同时将药物干预放在重要位置,而药物干预更需要多点协同抗击的鸡尾酒疗法。为此,我们走访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心脑血管病防治领域里颇有建树和影响的博士生导师吴以岭教授。

吴以岭教授解读鸡尾酒疗法

笔者:吴教授,您在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治疗心脑血管病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您能就“心脑血管病预防和药物干预的鸡尾酒疗法”做一个科普解释吗?

吴以岭教授:要想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首先必须保持良好、科学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这些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的基础疾病。

药物干预不是发现了心脑血管病才去用药治疗,而是要把药物纳入预防环节。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只有病情出现或者病情严重后才想到使用药物治疗,这是非常不科学、不符合国际医学发展潮流的落后观念。21世纪是世界医学界由医疗转向预防的世纪,针对心脑血管病发病年龄提前、发病率逐年提高的现状,国内的医学专家也非常认同应该在易患人群还没有发病的情况下使用药物提前干预。

鸡尾酒是多种酒的混合酒。所谓“鸡尾酒疗法”,就是把健康知识普及、药物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综合措施纳入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中。对于已患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药物采用降脂抗凝、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扩张血管等多种药物组合治疗。对于病情稳定后的患者,也要多靶点、多角度地防止心脑血管事件再发生。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多重性

笔者:吴教授,谈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人们总感到非常复杂,冠心病、脑血栓是怎样发生的呢?

吴以岭教授: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高脂血症、高黏血症使血液变得黏稠,使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同时血液中血小板的凝集也容易使脂类物质黏附聚集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第二个原因是由于高血压、吸烟等因素造成了血管内皮损伤,功能发生了紊乱,这不仅加速了动脉硬化与血栓形成,同时,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也可造成心脑血管本身的痉挛;第三,血栓在血管内形成后或血管痉挛,若血管未完全闭塞血流尚能通过,只是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血栓完全堵塞住心脑血管或心脑血管自身的强烈痉挛,就会使血管完全闭塞,发生心肌梗死、脑血栓等,后果将非常严重。

中国特色的鸡尾酒疗法――通络

笔者: 2004年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络病学》明确指出:“通络”治疗心脑血管病具有多靶点、多角度的协同抗击作用,这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吴教授作为《络病学》主编,您能给我解释一下络病理论是怎样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吗?

吴以岭教授:《络病学》的编写凝集了院士、博导在内全国近150余位专家多年的心血,书中详尽论述了络病与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关系。络病理论认为,心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络脉瘀阻、络病绌急和络脉瘀塞。络脉瘀阻相当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络脉绌急相当于血管痉挛,络脉瘀塞相当于血管闭塞。西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血管闭塞要采用多种不同的药物,而采用通络方法治疗一种药物就可以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必须把握预防、治疗、预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预防须在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的同时,对高危人群高脂血症、高血压、高黏血症的患者进行降脂、抗凝、维护血管内皮功能的药物干预,切断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始动环节;针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治疗主要包括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硬化、溶解血栓;预后是病情稳定后怎样防止再复发,也需要采用鸡尾酒疗法,从多角度去用药。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急性心梗、脑梗经过治疗虽然大血管得到疏通,但微血管已经遭到破坏。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心肌和脑组织才能实现真正的血液供应,这是目前西药治疗所不能解决的难题,而采用中医的通络治疗就可以很好地解决。

通心络―― 一药独具多靶点、多角度的治疗与预防作用

笔者:吴教授,既然通络疗法能够解决心脑血管病预防、治疗、预后环节中的问题,那么哪种药物是通络的代表药物呢?它是怎样发挥多靶点、多角度的治疗与预防作用的呢?

吴以岭教授:作为通络疗法的代表药――通心络胶囊,2000年以其在心脑血管病防治方面的理论突破与独特疗效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首先,通心络胶囊对心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我们已经知道,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主要在于降脂、抗凝、维护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如果选用西药预防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国家权威医疗机构药理实验表明,通心络胶囊一种药物就具有降低血脂、抗血小板凝集和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并且可以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从根本上切断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始动环节。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9

顽固性高血压是指尽管使用了3种以上合适剂量降压药(其中包括利尿剂)联合治疗,血压仍未能达到目标水平[140/90mmHg(1 nwnHg=0.133 kPa)以下],或者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人病人收缩压未降到160 mmHg以下。顽固性高血压在心血管专科就诊的病人中高达25%~30%[1],目前仍未有较好的措施来治疗。国内多项研究证实复方丹参滴丸在治疗冠心并、肺心病、糖球病、高脂血症和高黏血症方面有肯定疗效,复方丹参滴丸与高血压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少有报道,更未见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病病人的报道。本研究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顽固性高血压病病人收缩压、舒张压及血脂、心率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05年1月―2006年7月住院或门诊治疗的顽固性高血压病病人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57岁~69岁(63.8岁±6.5岁)。按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舒张压(DBP)≥90 mmHg],并使用了3种以上合适剂量降压药(其中包括利尿剂)联合治疗,血压仍未能达到目标水平(140/90mmHg以下),或者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病人收缩压未降到160 mmHg以下者入选。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肝、胆、胰、肾等疾病以及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停服所有降压药及调脂药2周后进入检测和治疗阶段(停药期间严密观察血压,若血压异常波动或出现并发症则随即治疗,不能人选)。将39例病人随机分为复方丹参滴丸组(20例)与安慰剂组(19例),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比、高血压l级与2级(入选病例中无高血压3级病人)构成比、吸烟者比例、治疗前的SBP、DBP以及血脂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复方丹参滴丸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有限公司)10粒,每日3次,治疗8周。安慰剂组病人服用安慰剂8周。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测量血脂的各项指标、血压和心率值,血脂指标包括空腹血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脂检测使用国产Mindray BS―3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酶法测定TC、TG,直接法测定HDL-C、HDL-C。血样标本均为空腹12 h留取。血压测量要求:病人在室内安静休息10 min,坐位测量右侧肱动脉血压,连续测量4次,每次间隔5 min,取后3次平均值为结果并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验。

2 结 果

2.2复方丹参滴丸对血脂的影响 复方丹参滴丸组治疗8周 与治疗前及安慰剂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后TG、TC、LDL―C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HDL-C水平升高,0.05)。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恶心等胃肠道不适反应发生率两组相比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病人出现头胀,1例病人出现面部潮红,但均不影响治疗,两组病人均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没有病人退出试验。

3 讨 论

顽固性高血压的形成通常存在多种原因,去除原因外加可选的多种类降压药的使用,理论上可以使血压降至正常,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仍有不少病人治疗效果差。因高血压病的病因不详,希望从发病机制来选择更佳治疗方案的探索也未见明显效果[2]。用中成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为另一种探索途径。

高血压病病人大多存在血脂异常。有资料表明[3],血脂的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而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血压病的主要原因。复方丹参滴丸主要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其中丹参主要提取以丹参素为主的水溶性酚酸类有效成分,三七提取的有效成分为三七总皂甙。已有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滴丸降低血脂有显著疗效[4],本研究结果显示,复方丹参滴丸短期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病病人可以显著降低TG、TC、LDL-C的水平,显著升高HDL-C的含量,安慰剂组在治疗前后血脂稍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复方丹参滴丸有较全面的调节血脂异常的作用。其降脂作用可能与复方丹参滴丸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活力,降低丙二醛含量、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保护细胞膜有关[5]。

本组中所有病例停用了所有降压及调脂药,仅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短期治疗后SBP、DBP水平降低,与治疗前及治疗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病人的血压下降与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相关,即复方丹参滴丸有降低顽固性高血压病病人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作用。其降压机制可能为:①通过全面的调脂作用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改善动脉血管的弹性而降压;②改善高血压病病人的高黏状态[6],降低血液黏滞度,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降压;③大量的动物及临床试验已显示高血压病病人的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受损,复方丹参滴丸除通过显著降低血脂外,其主要成分丹参素,为一种有效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可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损伤,达到保护内皮舒张功能的目的[7],有利于血压的进一步降低。

传统的高血压病治疗方案主要以利尿排钠、扩张血管降低血管外周阻力为主,而对与高血压的形成、发展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高脂血症、高黏血症、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的防治往往被忽视,本研究在此方面做了初步探讨。由于本研究样本含量不多,复方丹参滴丸对顽固性高血压病人血压的影响有待更大规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维忠.顽固性高血压治疗进展[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3,3(2):1―2.

[2] 纪宝华.顽固性高血压治疗对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5(31):395―397.

[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169―172.

[4] 马建英.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1998,15(1):24.

[5] 王怡,高秀梅,张伯礼.复方丹参滴丸在心血管方面的药理与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1(3):53―54.

[6] 钱红,圣洪平.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高黏滞血症50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02,15(1):29―30.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10

心脑血管病是临床最常见的老年疾病之一,发病率高达约80%[1],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与生存质量。目前对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仍停留在控制与缓解症状,未有彻底治愈的方法[2]。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286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旨在探讨中医辨治老年心脑血管病的疗效及优势,以期为临床长期治疗提供参考,现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286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均经影像、临床等检查证实。男179例,女107例;年龄60~89岁,平均(68.1±6.5)岁。其中,慢性冠心病10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4例,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59例,高血压合并心衰47例。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均有长期吸烟史。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家族病史、身高、体重、血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均予常规对症处理及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国药准字H20040773,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5~10mg/d口服,1次/d,上午服用。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施药。①冠心病:给予益气活血加减治疗。方药:黄芪25g,赤芍18g,当归、川芎、葛根、丹参各15g,地龙12g,降香、红花各10g。阳虚者加桂枝、薤白各15g,阴虚者加麦冬12g、玉竹15g,痰浊者加瓜蒌15g、半夏10g。水煎至300ml,1剂/d,早晚分服;②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给予保元汤加减。方药:黄芪、党参各20g,白术、茯苓、远志、桂枝各10g,肉桂8g,甘草5g,生姜3g。脘痞呕吐、饮阻气滞者加陈皮8g、枳实10~20g,兼痰浊痹阻、胸痛苔腻者加瓜蒌实、薤白、半夏各12g,以黄酒煎服,阴伤者去桂枝加麦冬、玉竹各10g,血滞者加苏木5~10g、丹参15~30g。水煎至300ml,1剂/d,早晚分服。两组均以15d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

1.3疗效判定标准[3-4]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

1.4统计学分析数据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0.9%明显优于对照组73.4%,两组比较,χ2=4.921,P=0.02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急性发作率及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治疗随访期间急性发作22例(15.4%),对照组共43例(30.1%),对照组急性发作风险显著高于观察组HR=1.97,95%CI:1.22-3.18(P<0.05)。

2.3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0例(6.7%)出现轻微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停药后消失。

3讨论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0年4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1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基础上伴发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45~86岁,平均(54.6±5.4)岁,糖尿病病史为0.4~20.5年,平均(5.0±6.2)年。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内科常规的降血糖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只给予内科常规的降血糖治疗。

1.3 综合护理干预

1.3.1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让患者详细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糖尿病的病情发展、治疗和预后,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患者避免产生不良情绪,能积极配合疾病的治疗和检查,同时能加强自身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3 有效进行体育锻炼 患者可根据自身糖尿病病情、体质和有无并发症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不宜过于强烈,合并心血管病的患者可选择强度较轻微的运动,如伴有心梗,应卧床休息,休息时间宜超过2周,2周后才可以考虑进行一些强度较轻的活动,没有明显相关症状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加大活动量。

1.3.4 心理护理和不良习惯纠正 要使患者控制、调适自己的日常情绪,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必要时积极安抚、疏导患者不良情绪,避免患者因不良情绪而消极对待疾病。指导患者戒除吸烟、酗酒和不良饮食习惯,提高患者的医从性,使患者按医嘱定时服药、治疗,定期监测血糖。

1.4 心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标准 以下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基础上伴发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符合一条以上者均可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1)典型心绞痛和心律失常,有心肌梗死病史,心电图示心ST-T改变,符合冠脉供血不足,或有包括房性或室性奔马律在内的严重心律失常,或有扩张性心肌病及不能查到其他原因的心力衰竭;(2)血压多次超过140/90 mm Hg高血压患者;(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检查有微血管瘤、出血、软性或硬性渗出,眼彩超可见玻璃体出血或新生血管机化膜[6]。

1.5 观察项目 120例研究对象在内科常规降血糖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前后的平均血糖、血压和心电图指标,随访时间为出院后至出院后1年。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3 讨论

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是引起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7],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存在密切的关联,同时随着胰岛素抵抗程度的增加,个体出现2个或2个以上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逐渐升高[8]。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常以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脏改变最明显,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9],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血管病变往往呈弥漫性,狭窄的严重程度更重一些[10]。由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具有如此大的危害性,因此临床在早期治疗上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和综合护理干预,从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促进糖尿病患者疾病和并发症的治愈。

本次研究中,对参与研究的治疗组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早期给予内科常规降血糖治疗和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调控饮食、心理状态和指导体育锻炼等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在治疗后,通过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记录的血压、血糖、心电图等糖尿病和心血管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组的糖尿病和心血管指标异常例数、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患者,除了要给予内科常规的降血糖治疗和各种对症治疗之外,还要在护理上给予多方面的综合护理干预,这样才能在治疗的基础上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心电图等糖尿病及心血管病指标,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胜.糖尿病与心血管病相关性研究及处理进展[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1):74.

[2]李静,李希,冯芳,等.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血压控制现状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19(7):497-501.

[3]李光伟.关注血糖达标与低血糖风险之间的平衡-谈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降血糖治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1):1-3.

[4]陆菊明,金楠.抗血小板治疗及戒烟与糖尿病心血管病的防治[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8,3(5):316-321.

[5]刘保平,孙保艳.护理对糖尿病肾病病人血液透析中并发心血管病的治疗影响[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1(4):224.

[6]孔祥海,汉京华.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28):93.

[7]叶莉,何东喜,温丽梅.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69-70.

[8]王淼,赵冬,王薇,等.北京地区1359名非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4):366-369.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12

1 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疾病的临床治疗研究

1.1心房纤颤合并稳定性冠脉疾病的临床治疗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于2012年制定的心房纤颤抗栓治疗指南对心房纤颤合并稳定性冠脉疾病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案,提倡心房纤颤合并稳定性冠脉疾病患者采取维生素K拮抗剂进行治疗,而不推荐患者在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的同时联用阿司匹林[3]。在过去,临床医师常采用维生素K拮抗剂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疾病,意在利用阿司匹林对血管内皮功能以及冠脉血管的改善功效治疗冠脉疾病,但目前临床试验证实联用阿司匹林并不能降低患者心血管、卒中风险,反而导致患者出血发生率增加,而单纯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与联用阿司匹林的对照试验结果分析可知,两组治疗方案患者卒中及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但联用组出血风险提升1.5以上[4]。

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 对于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疾病患者中,部分患者由于冠脉疾病的病情较为严重已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手术。支架置入后患者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支架内血栓的形成,临床通常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疗法,而临床研究表明在双联疗法治疗前患者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已达到5%~21%[5],对此研究阿斯匹林联合噻氯匹定与阿斯匹林联合华法林的疗效对比中,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联合噻氯匹定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非致命性MI风险以及再次血运重建风险,并且可减少主要出血时间发生率[6]。因此对于心房纤颤合并冠脉支架患者其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应建议采用阿司匹林联合噻氯匹定双联疗法进行治疗。

目前对于选择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冠脉支架后心房纤颤患者是否在治疗期间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同步应用口服抗凝药物的观点在临床上存在争议[7]。并且治疗期间口服抗凝药物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卒中、栓塞、心房纤颤病死率、支架内血栓形成、再出血等风险事件的影响缺乏临床证据证实。

1.3心房纤颤高危风险事件的治疗 对于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疾病患者的高危风险事件主要有卒中、心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而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华法林三联抗凝治疗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具有的对照试验证实[8],两种抗凝的临床获益比较并无显著差异,但对于常规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疾病,但三联抗栓治疗增加出血风险将导致三联抗栓治疗在高危风险的心房纤颤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2 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对于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综合征未施行冠脉支架手术的患者,对其仍需进行为期十二个月的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临床常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于CHADS2评分高于1分的中高危卒中等风险的心房纤颤患者应联合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9]。目前临床对于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方案较为多样,首选为双联抗血小板疗法,另可根据实际病情选择三联抗栓治疗与华法林联合其他抗凝药物,但临床试验证实双联法与三联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对风险事件的预防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10],而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较单纯应用阿斯匹林具有更低的MI风险性,表明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综合征较其他疗法可能更为有效,但由于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在实际监测以及剂量选择中较为复杂的原因,导致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并不作为临床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案[11]。

对于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与三联抗栓疗法在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效果对比试验证实,只有在如果加用第2种抗血小板药物后降低出血、卒中、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大于增加的出血风险时给予三联抗栓治疗才可能产生相应的临床效果,但对未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此种可能性并不存在。因此对心房纤颤并发未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冠脉综合征患者不提倡给予三联抗栓治疗,同时2012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制定的心房纤颤抗栓治疗指南中同样未将三联抗栓疗法作为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案。

3 展望与小结

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心房纤颤并发冠脉疾病的最佳抗栓治疗方案,临床需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在保证降低卒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同时预防患者出血风险的发生,明确口服抗凝药物联合双联、三联抗血小板抗栓疗法的具体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分析其造成不同临床结局以及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卒中等各类型卒中、栓塞的机制,明确抗栓抗血小板疗法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璇璇.心房颤动的抗凝药物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2,5(14):36-37.

[2]Hansen ML,Sifrensen R,Clausen MT,et al.Risk of bleeding with single,dual,or triple therapy with warfarin,aspirin,and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ArchInternMed,2010,170(16):1433-1441.

[3]You JJ,Singer DE,HowardPA,et al.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sis,9th ed: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e vidence basedclinical practiceguidelines[J].CHEST,2012,141(2)(Suppl):e531-e575.

[4]Rubboli A.Antithrombotic management of patients on oral anticoagulation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stenting[J].World J Cardiol,2010,2(3):64-67.

[5]刘央.心房纤颤并发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142-143.

[6]Van Gelder IC,Groenveld HF,Crijns HJ,et al.Lenient versus strict rat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N Engl J Med,2010,362(15):1363-1373.

[7]Cook S,Windecker S.Early stent throm bosis:past,present,andfuture[J].Circulation,2009,119(5):657-659.

[8]庞强.二联抗栓治疗在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的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9):108-109.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13

冠心病作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 临床发病率较高。大约超过75%冠心病患者均会伴发高血压, 若患者的血压持续上升, 则很有可能会引发动脉硬化[1-5]。临床治疗冠心病患者时, 主要以药物治疗方法为首选, 且不同药物所产生的应用效果均存在较大差异, 本次为评估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重点筛选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接收的冠心病患者87例作研究对象, 其中部分患者给予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 效果确切,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接收的冠心病患者87例, 按照不同给药方式分为对照组(43例)与实验组(44例)。实验组女20例, 男24例, 年龄45~70岁, 平均年龄(51.00±6.33)岁;对照组女21例, 男22例, 年龄46~70岁, 平均年龄(52.00±6.78)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 口服20 mg/次盐酸乐可地平片, 服用3次/d, 同时给予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 服用1次/d, 均于饭后服用。若患者的血脂偏高, 可给予患者口服降脂、降压类药物, 若出现水肿症状, 可给予利尿药物治疗。2个月为1个治疗周期。

1. 2. 2 实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 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 患者服用辛伐他汀为土曲霉发酵产物合成衍生物, 此种药物对内源性的胆固醇合成起到较好地抑制作用。初始服用剂量为10 mg/次, 服用1次/d, 晚饭后给予患者服用, 而后按照患者病情变化可对药物剂量做相应的调整[2]。2个月为1个治疗周期。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纳入病例均行3~6个月随访, 以便评估有效率, 并记录不良反应病例。疗效判定标准[6]:患者心脏机能保持正常运行, 心绞痛、血脂偏高等症状完全消失, 为显效;患者心脏机能基本恢复正常, 心绞痛、血脂偏高有所缓解, 为有效;患者心脏机能无法正常运行, 上述症状未发生任何变化, 甚至加重, 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不良反应:医务人员仔细查看并记录下所选病例是否有心绞痛、血脂偏高等不良反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 纳入病例均随访3~6个月, 实验组中:显效25例(56.82%), 有效17例(38.64%), 无效2例(4.55%), 总有效率为95.45%(42/44);对照组中:显效20例(46.51%), 有效14例(32.56%), 无效9例(20.93%), 总有效率为79.07%(34/43)。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1例(2.27%)发生不良反应, 对照组7例(16.28%)发生不良反应,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作为临床内科常见疾病之一, 冠心病每年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且发病人群大部分集中在中老年人, 临床对冠心病患者治疗目的是减轻患者不良反应, 促进患者机体心脏功能恢复, 这对于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起到关键性作用[3, 7-11]。而且, 临床当前治疗冠心病患者, 主要首选药物展开救治, 同时转变患者的各种生活习惯。据临床实践研究结果证实, 临床以药物救治冠心病患者, 能够较好地改善其病情[4, 12-14]。

此次研究过程中, 临床选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患者, 主要选取硝酸酯类、阿司匹林药物, 可较好地改善患者血管堵塞的现象, 且本次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即常规药物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并不确切。但对于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 医务人员给予患者口服辛伐他汀, 此药物和胆固醇合成后会起到相应的抑制作用, 有效避免胆固醇较高而使血脂上升, 从而使患者机体内的总胆固醇数量均衡。此外, 辛伐他汀药物可明显改善患者机体血管的内皮功能, 有效调节机体凝血功能, 并且药物起效较快, 临床疗效良好, 将此种药物和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服用后, 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机体心肌缺血症状, 有效改善机体心绞痛症状, 治疗效果十分确切[15, 16]。

本次研究给予两组冠心病患者不同药物治疗后, 实验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为缓解冠心病患者的病情, 临床开展治疗工作时, 建议选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 可明显改善临床有效率, 降低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建议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小军, 卢京. 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 15(3):312-314.

[2] 王志鹏, 隗功贤, 谷新梅, 等. 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的初步观察. 中国医药导刊, 2014(7):1155-1156.

[3] 熊书君.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23):2577-2579.

[4] 刘玉英, 张彬, 王木华, 等. 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导刊, 2016(9):927-928.

[5] 王浩珍.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20例冠心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15):70-71.

[6] 马春梅.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67例临床观察. 中国医学创新, 2014(8):84-86.

[7] 黄敏华. 他汀类药物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5(6):46-47.

[8] 运行.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23):120-121.

[9] 周建国. 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海峡药学, 2015(3):89-90.

[10] 刘琼琼. 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3):198-199.

[11] 何永铭. 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探讨. 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18):00176.

[12] 杨霞. 分析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63例冠心病的临床效果. 医学美学美容旬刊, 2015(5):91.

[13] 钟晓东, 赖丽燕. 应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探讨.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5(12):38-39.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