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小论文实用13篇

班级管理小论文
班级管理小论文篇1

二、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我们的班级是个大集体,在这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的小团体,他们有着自己内部的核心人物和自己的行动模式和习惯。作为班主任,在不影响班级团结的基础上,要承认其存在的价值,并积极地加以引导,借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比如,我们班上许多孩子都比较喜欢玩“斗陀螺”的游戏,他们自由组织形成了一些战队,有“雄鹰队”、“神龙队”、“恐龙队”等等。课间,小组之间经常开展比赛,竞争给小组之间造成了一些对立情绪,有时候相互之间为一些琐事儿还会发生争吵。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互助,笔者建议班上组织一次“斗陀螺”比赛,由每个队出一名代表参赛。比赛前,先让选手们围绕“假如我输了”畅谈感想。很多学生都积极地认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要虚心向别人学习技巧,才能取得成功。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情,经过老师的及时有效引导,不但化解了学生间的矛盾,还让学生明白了道理,提升了思想素质,实现了班级的稳定团结与发展。

班级管理小论文篇2

一、关于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内涵

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坚持把学生作为管理教育的根本。在过去传统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学生主要是从成人的视角和权威标准作为出发点,并按照统一而标准的办法来塑造和管理学生。而当前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其管理理念和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教育理念逐渐发展到以学生为发展主体,促进学生在校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并逐渐让学生在校教育中感受到其主人翁地位,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来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并实现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另外,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还有一个核心关系即是师生关系,要求在处理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应从价值理念出发,平等、公平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与相处。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中,即作为老师,应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重视学生并向着学生。为了让老师行为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那么老师应该立足于与学生相处的师生关系中,通过恰当的行动融入学生的发展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

1.构建美丽的班级教室。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学校的组成离不开一间间教室。同时从社会角度而言,这些不同的教室也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学校或者是一个小小的社会。教室中每个学生个体即是生命,所以教室为生命而存在。教室不仅是老师传授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是承载生命个体的地方。要做好班级文化建设这项教育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性工作。但也不乏还存在一些中小学老师认为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可在短时间内实现,而且认为只需要通过装扮教室环境即可。但事实上,真正建立“美丽”的教室,在于那份“真”。在这个教室成长学习的学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成长印记或者是自己的一片天。学校教育要对学生起到积极、正确的引导作用,就必须树立学生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自信心,并使其意识到自己成长与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因此,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中,应构建一个“美丽”的教室,其美丽在于能够真正呈现出学生的美丽心灵,并让教室成为学生可以表达自我的美好空间和平台,并非只是通过满教室墙面的彩色图纸来让教室显得空洞而缺乏内涵,相反地,应该让学生能通过这个美丽的教室感受到生命的本真。2.始终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并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这是解决班级管理问题的根本前提。而班级管理中的情况其实质也即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性关系即是幸福与痛苦的根源。其中所说的这种幸福即是学生的主观意志和老师的实际班级管理行为是协调统一的,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所需正是老师所给予的,从而达到两者的相互配合与统一。这种“幸福”的原因在于老师要充分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和调查情况,从而对学生的需求和需要有一个准确而恰当的把握。而痛苦则是与幸福相反,学生的主观意志想法正好和老师的相反,学生的需求得不到老师的解决,同时老师给予的也不全是学生需要的。这种痛苦的背后归结于老师的失职,没有充分去了解和知悉学生的需求,而是主观性地去把未必是学生的需求强加于学生。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是新课改的重点,作为中小学老师必须重视班级管理,并一切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来培养和塑造有素质、有能力以及有理想的人才。

作者:孙晓萍 单位:湖南省武冈市邓家铺镇双桥中学

班级管理小论文篇3

2、注重常规教学,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班级教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教学的开放性,大部分课程是在教室里完成。有的教师按部就班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展开教学,注重课堂上的学习能力,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课堂教学上。这就导致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学生的其他能力得不到开发,也得不到锻炼的机会。这会限制学生的全面良性发展,造成学生学习不错,但在动手,为人处世,交流沟通等方面能力却比较欠缺。教书育人,教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们知识,还要注意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只是单单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完成教师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是单调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所学习到的只可能是有限的书本知识,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不完善的,是有所欠缺的。

3、权力过分集中,影响班级的管理

教师在班级里无上的权威性,证明了教师在班级控制力方面是很强的。但教师的权力过分集中,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首先,教师权力的集中会增加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压力。教师本身的教学工作本身就很辛苦,在管理方面又是事无巨细,事事关心,会增加教师很大负担。其次,教师权力的集中,会造成班干部的管理权力下降。班干部是班级的表率,对班级具有榜样的作用,是班级管理的中坚力量。如果教师权力过度集中,造成班干部的管理力下降,不但会影响班干部的积极性,也会让广大学生们感受到教师管理下的无形压力。也许,教师的权力过于集中短期内对于班级的管理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这并不利于良性班级管理的统筹。教师感觉能够做到令行禁止,觉得是一件不错的事。但我们小学教师要注意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教师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跟着学生,不可能到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一举一动,这就为出现问题埋下了隐患。

二、小学教师的班级管理策略

1、奖罚分明的责任态度,并注重教育为主

有错必罚,鼓励表现良好的学生群体。小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心理方面还显稚嫩,很大程度上分不清抽象事物的正确与错误方面。教师树立奖罚分明的制度,可以能有意识教育学生,什么方面是值得鼓励的,应该经常去做;什么方面是错误的,应当尽力去避免。从而在学生心理树立一杆标准尺,有利于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当然,这里的奖罚可以是多方面的。奖,并不是仅限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其成绩的好坏,可以是多方面的。只要教师能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就会发现学生们进步,如同前面说的,不能的过度重视成绩,还应该有多样的评价标准。有时,一句善意的表扬,一个甜美的微笑,都能使学生获得鼓励。当学生犯错时,也不能重在罚,而是应当重在教育上。教育的过程中,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足,也是罚的一种表现。

2、科学有效的德育指导,并提倡能力培养

小学生心智不成熟性,使其道德思想方面具有极大塑造作用。德育教育,属于思想内的层次,可以教会学生们课本上学习不到的内容。这样可以在学生早早没有定性的时候,给其思想教育方面提供了良性的引导,让良好的德育思想在学生们的心里开花成长。进行德育教育,可以树立起孩子们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导学生行为上的表现。当然,在以学习为重的前提下,也要注重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知道,学习能力固然重要,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或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有助于其各种能力提高的活动。

班级管理小论文篇4

小组合作突出的是“合作”,而合作需要制度来保障。所以,建立什么样的管理制度直接关系着管理的方向和目标问题。那么,在小组合作中应该建立怎样的管理机制呢?1“.议会制”原则。小组合作必须要发扬民主,小组长必须要得到全组成员的信任和支持,如果工作有重大失误或不能胜任,小组成员有“罢免”和重新选举的权利,“竞选”出小组成员认为合适的人选,并赋予其权利,不容许小组长凌驾于组员之上,不搞“一言堂”。对于小组重大的行动和“决策”,必须要小组成员的集体“表决”通过才能实施,废除组长“终生制”。2.“集中制”原则。当小组制定出统一的计划后,小组成员必须坚定执行,而且要个人服从集体,服从组长的管理和调配,统一管理,统一行动。并且要树立全班“一盘棋”的集体意识,“小集体”要服从“大集体”,小组行动不能脱离班级的统一管理,要服从班委会和班主任合理指挥。3“.协作制”原则。在小组内部,成员之间是一种团结互助,平等合作的关系;明确分工,各尽所能,群策群力,互帮互助。小组是一个“一荣俱荣一辱俱辱”的“共生体”,要积极帮助落后的组员,使全组得到均衡发展。杜绝不平等竞争,杜绝“个人英雄”主义,要突出集体,淡化个人,显示小组合作的集体力量。

班级管理小论文篇5

小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很愿意听班主任的话,所以农村小学班主任要多跟学生们进行交流,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在交流过程中,班主任可以获得更多的学生信息,对学生们现在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能够充分了解,以便班主任能够及时改变自己的管理策略,给学生们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建议。教育过程是一个人经历模糊、了解、动情的一个过程,学生学习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班主任的影响,班主任多跟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能够及时掌握学生们的问题,给予学生们有效的建议,同时教师还要对积极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班主任在跟学生们交流过程中,要给学生们灌输健康的思想,鼓励学生们多进行创新,使学生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同时,教师也要在跟学生们交流中,多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对于自己管理中的不足之处,要虚心接受,并且还要及时改正。总之,班主任要多跟学生们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这对班主任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措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家校合作

为了更好地解决班级管理问题,加强家校合作是最有力保障。只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才能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班级教育的主要教师是班主任,其应当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有效的协调班级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班主任可以定期召开家长和教师的谈话会。谈话会应针对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情况,制定具体的教育计划,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提高班级、家庭合作的效果。另外,现在通讯很发达,班主任可以时常给家长发条手机短信、QQ群、微信汇报一下学校和学生的近况。家长也可以留下老师的手机号码或邮箱、QQ、微信等,向老师询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只有家校积极合作,各自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优化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小论文篇6

小组合作模式运用于班集体管理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有利于体现教育的公平原则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民众呼唤教育公平。笔者在思考全社会教育公平的基础上,也在深思班级管理中是否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因为在过去的班级管理中,我们更多地关注部分学生,教育的公平将肯定有所偏移。当我们将管理和活动的权利给予每个小组组成的团体时,受锻炼的不仅是我们关注的一部分学生。因此,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有利于引导我们关注班级的每一个个体,有利于引导我们使班级的每一个学生在活动和管理中受到应有的锻炼。

(二)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整个管理过程中,人人都是小组的主人,个个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在小组内部,每个人都要对小组负责,都要力求维护小组的荣誉、利益。这就促使学生在每一项活动中既要首先严格要求自己,又要积极与同伴合作。在这样的合作和协作中学生的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自然得到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三)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小组合作班级管理目标就是实现从管理学生到学生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班级小组管理,把管理权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可以自主地有建设性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虽然在实践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波折,但学生可以在这种挫折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勉励,自主思考,从自律、自理开始走向自强。

(四)小组合作班级管理模式有利于培养班级集体荣誉感合作小组的建立促进了小组内和小组间的竞争,竞争内容的多样化,使学生一直处于竞争的环境中,人人都想努力地改变自我,尽量展示自我,努力为小组争光;在竞争中,同组学生也会时常督促帮助本组成员努力完成学习任务或其他工作。在竞争与合作的压力下,学生会产生浓厚的自豪感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促进了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班级管理小论文篇7

(二)实践意义

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责任心,使他们懂得做人、做事,有利于良化班风、学风建设;有利于理清班主任育人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和价值取向,在破立中提高班主任育人水平。

二、互助合作小组班级管理模式的概念界定

互助合作小组班级管理模式是一种基于学生自我管理,以“互助合作小组”为基本管理单位,以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各项活动、家庭与社区的表现等作为竞比指标的学生间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一种管理模式。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邀请教育理论

1968年,美国的威廉姆和贝帝首先提出的邀请教育理论提出了“尊重、信任、乐观、有意性”四个核心理念。邀请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整合所有教育资源使之有效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学校的所有教育因素都具有亲和性(邀请性),使每个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教育活动中感到自尊、自信和有价值。

(二)人本主义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出现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性本质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环境适当,就会自然地成长;人所表现的任何行为不是由外在刺激引起或决定的,而是发自内在、出于当事人自己的情感与意愿所作出的自主性与综合性的选择。

四、研究的目标、对象、原则

(一)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我们期待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班级凝聚力,最终能够让他们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达到全面发展。

(二)研究对象

高中学生在学习、生活、纪律、卫生、社区活动等方面的管理。

1.主体性原则。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观点,注重学生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

2.目标性原则。即始终瞄准增强学校活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实现教学与管理双丰收这一目标

3.应用性原则。即注重方法论的运用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路径和重点难点分析

(一)主要内容

1.互助合作小组的组建研究。我们初步设想,小组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学生情况的调查摸底;

(2)不同特质的学生互助合作小组组建的策略研究。由于不同学生心理特点各不相同,要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组内学生的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和管理任务,就要寻找合理分组的组建策略。此项研究具体又包括:小组组员组合的原则、小组的规模、搭配、座位及分工等等。

2.互助合作小组长的培养研究。组长是小组的灵魂,是组内其他成员的标杆。他在小组活动中起着领导、组织作用。因此,选好小组长并让小组长明确自己的各项职责十分重要。此项研究包括:小组长的条件、职责、产生办法、工作的具体操作细则以及培训制度建设等。

3.互助合作小组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研究。我们倡导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因此,必须将每一个学生在校、在家、在社会的各种表现综合起来评价每一个小组。我们将对学生发展设置多维度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劳动实践、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心理健康、学科发展等内容。与此同时多元化设计评价的形式建立一套以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4.互助合作小组管理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研究。互助合作小组管理,虽然强调学生的自主管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劈开教师的指导,忽视教师的作用。因此,如何让每一位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掌握互助合作小组的指导策略显得十分重要。

(二)研究重点难点分析

互助合作小组是班级管理的载体和工具。其关键的点是互助合作小组的组建和管理。如何组建一支科学合理搭配的小组?如何制定各方面的互助合作小组的考评制度?如何培训好小组长?这是本研究的三个重点问题,也是三个难点问题。另外,要赋予这项管理模式以生本化,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教育教学改革向来会向传统挑战,这势必会引起一些传统习惯改变的阵痛感。这就要我们强化教育教学观念的提升,切实抓好教师角色转换工作。

班级管理小论文篇8

二、对学生进行耐心教育,多表扬少批评

表扬运用得恰当,学生的积极因素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如果泛泛批评,收效甚微,如果点名批评,别人往往幸灾乐祸;倘若从乱哄哄中找个坐得好,不说话,书本都准备好的同课件下载*学进行表扬,其他学生便会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扬有批评的作用,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批评。我常用表扬某个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行为上的积极因素去影响和克服后进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三、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

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要求学生校花网*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我每天早上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清洁卫生;教育学生搞好团结,我首先做到和各位教师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有的学生不注重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不屑于做小事.如:放学后窗户没关就走了,大白天六个管灯全开着却不以为然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组课件下载*织开展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班会,会上对小事该不该管进行了辩论,还列举同学身边发生的小事造成的危害,最后得出结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实践证明:有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就会无形的支配集体成员的行为和集体生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班级管理小论文篇9

一、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积极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体验是指与个体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伴随愉悦主观体验的情绪。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它积极关注人们的情绪体验,强调人们在生活中能够获得幸福感。“扩展—构建”理论认为,一些分散的积极情绪都具有扩展人们善于感知观察和积极实践创新的能力,并且还能够构建和增强人的主观幸福感。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学生获得快乐、满意、喜爱和幸福等积极情绪体验时,能够提高班级的管理水平。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关注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同时,针对学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应该予以控制与纠正,使其转化为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帮学生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一是班主任要用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班主任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学生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在平常的管理中,班主任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会让学生感受到幸福、满足和爱的情绪体验。二是班主任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在班级管理中,要和后进生进行交流谈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找准在班级中的位置,融入班集体。三是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表达。学生的情绪表达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积极的情绪表达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形成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循环,消极的情绪表达也有利于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四是鼓励学生参加休闲活动。休闲活动是培养积极情绪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之余,可以举办一些适合小学生的休闲类活动,通过这些休闲性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快乐、满足、自信、尊重等积极情绪体验,还能锻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幸福感。

二、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积极暗示学生完善自我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对学生的积极心理暗示将有助于提升班级管理的水平。

在教学中,对后进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促进后进生重新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重拾自信心。后进生就是那些学习能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违反纪律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养成了不好的学习习惯。后进生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自信,他们对自己没有太大的期望,认为自己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同学,于是整天浑浑噩噩地虚度校园的时光,这在他们的大脑潜意识中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该积极关注后进生,倾听他们的心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寻找时机,让他们的闪光点得到发展,激发他们内心的自豪感,从而重拾信心,更加积极快乐地学习。

三、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积极文化,营造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心理、生命状态主要是在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因果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内在因素、外部行为和社会文化环境三者是交互作用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的建立要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2]。

1.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

在班级中占上风的并被多数人所拥护和赞同的言论和价值倾向就是班级舆论。班级舆论有正确舆论和消极舆论之分,正确的班级舆论有助于良好班风的建设,反之,则对班级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班主任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该重视班级舆论的导向与建设。(1)学习班级校规,为形成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奠定基础。(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班集体活动,促成正确班级舆论的形成。(3)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成长与发展的班级环境。

2.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发挥榜样作用

榜样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在班集体中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榜样,这对于形成班级积极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在每周的主题班会上选择本周在学习和纪律方面进步比较明显的学生作为本周的学习榜样。通过这一方式,学生们就会以榜样作为标准要求自己,这对于促进班级的积极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一个人给你正面评价时,你对他的印象也是积极乐观的,这就是积极心理学在交往过程中的影响。新课程强调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和心理相融的。罗杰斯说明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改善师生关系的关键。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和理解学生的需要,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期望,当教师对学生有积极的期望时,学生就能按照积极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产生消极颓废等不良情绪。所以班主任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班主任还应该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建立积极健康的新型师生关系添砖加瓦。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它为班级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角。它对于转变传统单一的班级管理模式、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相信,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将会在教育教学中更加绽放光彩。

作者:冯磊等

班级管理小论文篇10

团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且具有共同的目标,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而相互结合成的组织。团体具有互动与相对动态的性质,是具有社会互动性质的组织,团体遵循共同的规范,具有目标性。

团体动力是指某社会团体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以及维系团体功能的一种力量或一种方式。团体动力学是社会科学的分支,是一门探讨团体结构及团体与成员间相互动力关系的学问。其理论有场地论、因素分析论、社会团体工作理论、心理分析理论等。场地论代表人物勒温认为,应该把团体看作是一个生命的空间,它是由一些力量或变量组成,它们是影响团体内成员的重要变项。根据此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班主任若能将班级作为心理场地并作数量化呈现,才能分析、控制班级与运用班级动力。因素分析论的代表人物卡特尔认为,团体动力主要受到某些重要因素的影响,领导者在决定团体的发展时,需要了解团体内的关键因素。根据卡特尔的理论,若能对团体内的各项属性一一加以评估,掌握有关的独立变项,可以有效运作团体。社会团体工作论是将团体工作者的叙事性记录及团体成员的个案史等资料加以分析,以了解团体对成员人格发展的影响;重视团体经验与个体成长的交互作用,注重行动研究,即领导者如何有效利用学习迁移,促发成员转移团体咨询情景的积极经验,以协助成员产生建设性行为,增进社会适应。心理分析理论强调团体历程中有关的情感因素,包括领导者和成员、成员与成员、成员与他人,强调透过对成员过去经验的了解及个案记录的分析解释,促发动力性的团体经验,协助成员产生积极的行为改变与人格发展。

班级是一个团体,班主任是团体的领导者。如何消除团体的冲突,促进团体凝聚力的提升,进而形成团体的动力,并运用团体动力的辅导策略,这些是班主任科学管理班级应涉及到的内容。了解团体动力理论,借鉴动力理论,有助于班主任形成自己有效管理班级的教育理念。

二、认识中小学班级中的团体动力形态

21世纪社会急剧的变迁与转型,使得传统的结构功能论受到现代文化的挑战。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层的单位,而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室管理模式较忽视与压抑班级团体动力的影响性。班级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具有其潜在的影响力。作为班主任,应善用这些团体动力来使得班级管理更具有成效。

(一)非主流文化团体取向的小团体

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指相对于主流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它是边缘的、附属的与次要的文化。中小学学生的他律性较强,容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而在班级中形成学生非主流文化团体,容易受到媒体与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一种属于次级文化的小团体。例如在中小学中流行的女孩们的影视歌星崇拜现象,中小学男生当前所流行的网络游戏,如魔兽争霸等,都是典型的学校非主流文化。班主任若能留心观察学生无意间形成的非主流文化团体,运用引导的方法把这些团体的动力凝聚起来向着具有教育性的方向发展,对于班级管理是有所帮助的。

(二)以个性、兴趣结合和教师评价取向的小团体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在教室中的小团体比较倾向于个性与兴趣的结合。但也可能会因为受到功课与教师的标准化评价而形成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与调皮学生的小团体。通常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对班级管理会产生积极的帮助,而调皮学生的小团体可能造成班级管理的问题所在。因此,班主任要平等对待学生,必须消除个人的喜好,对于还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不要给予社会的标准评价,因为每位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必须循循善诱,引导这些班级中的小团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以座位分配取向的小团体

中小学生常会因为在教室中的座位分配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由于座位的分配所产生的班级气氛值得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若与不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会影响其学习动机;而若与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则会非常兴奋而显得士气高昂。因此,在班级座位安排方面,班主任必须作适时的调整与更新。在座位的分配方面,必须考虑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表现,将学习表现好的学生与学习表现差的学生交错分配在一起,如此才不容易造成学生的被标准化。此外,高效能的学生座位安排将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班主任对于班级中的分组也需要思考,应打破性别意识与学业成就的界线,善用小组间积极的合作与竞争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与民主素养,如此将产生最佳的团体动力。

(四)以性别取向的小团体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中学生进入了青春期,而这个阶段女生的发育比起同年龄的男生要早,因此这个阶段的性别界限特别明显。在这个青涩的成长阶段,中小学生的智力、学习开始初步定型,自尊心与好胜心、喜欢与厌恶、好奇与排斥等特别明显。一般来说,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女生在班级中常会组成许多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会基于兴趣与个性而组成在一起,且团体之间的界线会比中低年级的学生们来得更明显。而小学高年级的男生和中学男生在心智与生理发展方面显著慢于同龄的女生,会有被同龄女生领导的现象,因此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男生的小团体界线比较模糊。中小学教师在这个阶段的班级管理要特别留心于性别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应避免性别间的小团体冲突,并善用此阶段学生的语言模式与学生沟通,尽量以“活动式”与“主题式”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团体动力,并善于借助相互合作与竞争之间产生的最大的效能。这将有助于教师的班级管理。

三、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在中小学中,过去偏向于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控制学生的常规与秩序。而在新时代的班级管理中,必须融入民主的精神与多元的风貌,运用团体动力的心理辅导策略。在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师生间的人际影响,进行师生间的积极沟通,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适度地给学生建设性的反馈,最终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

(一)角色意识培养策略

在班级这个生命空间中,每个学生的动力聚合成班级的凝聚力。要形成班级的凝聚力,教师要抓好班级成员的角色意识培养,通过班级的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的合理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积极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使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自己在班上是受重视的,是有地位的,是负有责任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安全感、归属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从而自觉接受各种集体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如在班级实行值日班长制度,使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得到培养。再如,通过各种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让每个学生负责一些事务,锻炼他们的能力。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促进其动力的产生,也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营造健康民主的心理环境的策略

心理环境包括班风、校风、舆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育健康的舆论、风气,能够使学生经常受到积极的感染和熏陶,逐渐形成积极上进、开朗乐观、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良好的性格特征,不断提高对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目前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权威者的角色,站在指导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立场,适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民主的气氛中,展现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并学习其他人的优点。教师应在民主健康的气氛中引导班级向积极正向发展,建立积极、正确和健康的舆论导向,尊重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并让学生经由民主的程序共同建立班级的规则与秩序,达到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与互相学习,从而获得全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有助于教师成功地管理班级。

(三)班级学习分组策略

学生非主流文化所组成的小团体以及班级内的各式各样的小团体所产生的团体动力,与教师的班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教师在管理班级时,需要关注时代的发展,融入民主的精神,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管理策略,转向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可进行引导而不急于帮学生作决定,如此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在班级教学分组方面,必须着眼于班级成员的全面提升,把各类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分散并综合,这将使得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可以进行相互指导。这种学习成绩混合的分组为学习成绩高的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同时也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补救的机会。善用此类分组方法将会激发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最佳团体动力。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内容或不同的活动形态进行分组,如此将增加班级成员间的互动,增强班级成员的向心力。

(四)团体游戏辅导策略

狭义的团体游戏辅导是指游戏、唱跳,唱跳包含了歌唱与上下肢体移动的音乐律动。从儿童发展理论中可以得知,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团体游戏能增进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学生对组织的向心力,对于激发学生新的创意与新的思维模式大有帮助。团体游戏辅导有助于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发展,也是培养学生团体生活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团体游戏对于培养创新性的儿童,对于激发班级的团体动力,具有很大的帮助。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适度运用团体游戏辅导的理念与技巧,并迁移至学生的学习上,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班主任是教师中的优秀代表。他们除了应具备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热爱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的管理能力。“当教育者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们把教育者看作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学生在与班主任朝夕相处时,容易产生依赖和归属心理,班主任将成为学生最为亲近和信赖的人。

参考文献

[1]石文山,陈家麟.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2]沈贵鹏.师生互动的隐性心理教育价值.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3]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4]陈晓红.班主任应成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呵护者.教育探索,2006,(2).

班级管理小论文篇11

一、小学生班级自我管理的内涵

所谓“小学生班级自我管理”,是指把班级还给学生,将班集体的教育要求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和习惯、将班级管理的整体目标内化为学生的个体自我约束的目标。

小学生班级自我管理涵盖两个层面:一是指班干部充分发挥班级管理中中坚力量的作用,相互监督、相互协调,自觉组织和完成大部分班级任务的过程;二是班级中每一个学生,通过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指导能力,积极参与班级建设的过程。

二、加强小学班级自我管理的意义

1.加强小学生班级自我管理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小学是人生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小学教育关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是强大的,但自我管理是不随时代洪流摇摆的“静态管理”。

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是全面人才空前需要的时代,时代赋予了新世纪新的要求,知识与技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时代的要求,取而代之的是全方面多领域健全发展的人才,他不但要具有充实的学识,熟练的工作技能,还要求要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自我规划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随着我国入世,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我国的社会进入全方位多领域发展阶段,我国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有摸索前进的情况,所以,此时,时代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执行命令的人,更需要自觉,自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

2.加强小学生班级自我管理能力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随着时展的步伐,我国教育改革进入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从某些层面上说,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和根本特征。它要求在施教育的过程中,重视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小学教育阶段正处在素质教育的基础期、关键期。只有在这一时期,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努力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性,才能使学生成为成长的主人,去自主成长。

三、加强小学生班级自我管理能力的理论依据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拉伯罕・马斯洛在1943年《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氛围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在现阶段,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通过外部条件,绝大多数人都已获得满足,但是,获得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却需要通过内部因素作用和外部环境影响等等条件才能实现,这导致人们前行在并一直前行在,努力获得认可、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

尤其面对小学生,他们的自我需求刚刚萌芽,自我意识刚刚发展。他们渴望获得尊重,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和学习。他们主要的需求阶段是较高层次的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最有效的激励方法,使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2.人本主义管理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作为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教育改革。人本主义的核心是自我实现,它关注学习这个人的直觉、情感、意图和信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建构学习场景;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以发展人性;主张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环境,让他们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去理解世界,最终达到实现自我的目标。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体现在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师应该提供相应的手段和学习方法,激发其积极性,使之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都获发展;理解和尊重学生,让他们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一切管理活动都要有学生的参与、认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从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现每个学生的价值,挖掘他们的潜能,唤醒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是由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根据目标设置理论提出的目标激励方案,强调组织群体共同参与。目标管理可分为四个步骤:建立目标―明确责任―组织实施―评价绩效。目标管理的关键在于用“自我控制管理”取代“专制性管理”。同样,在小学班级自主管理中,班主任权力下放,让学生共同参与并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来发展自我。根据目标管理理论,我们可以把班级内学生所确定的目标具体化,并检查落实情况,评价结果。通过学生的小目标来促使班级大目标的实现,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实现自我的最终目标。

四、加强小学生班级自我管理能力的策略

小学生班级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万万不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大体应经历3个阶段:首先,是教师主导。班级的规章制度由教师单方面制定,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执行与被动的规范之中。其次,是师生共处阶段。在其阶段,教师选拔一部分学习、纪律等各个方面具有榜样作用的同学担任班级的班干部,由他们替老师完成部分工作,班级的秩序是由老师和少部分学生代表共同制定与监督完成的。最后,是学生共管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自主性较高,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人人是班级主人的阶段。由此,为了实现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班级自我管理能力,笔者提出若干策略措施。

1.精心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实现学生代表的初步自我管理。班干部是班级管理中的骨干力量,起到带头和表率的作用。班级管理中先培养一部分人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意识及能力,再引导带动大家管理自己、共同管理班级。

(1)班干部的任命。班干部的任命可以通过竞争上岗或者民主选举的方式完成。及时组织全班同学对班干部的工作进行探讨和总结,对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并且实行定期轮岗制度,确保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

(2)班干部的培养。要明确班干部的首要职责,是模范带头作用,首先,要规范班干部的一言一行,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要在班级中产生良好的影响。其次,要明确班干部的身份,班干部首先还是学生,并不是同学的“号令者”,相反,要做到虚心向同学学习,认真为同学解决问题,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量体裁衣,制定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促进班级管理的自主化。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班集体的形成,离不开一定规范的制约。

首先,每个学生要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力求做到班级管理不留白,时时、处处、事事有人管。

其次,有快速的反馈机制,能及时合理的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和偶发、突发事件,并及时做出奖惩。

再次,要有严格合理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班级大小事务的公开透明,确保班级管理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最后,充分发扬民主。完善合理的班级制度是应该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得出的,它不仅仅是教育者管理同学的依据,更是同学自己制定,自己维护的准则。

在此,笔者着重要强调一点,外部的规范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是管理有序的代表,可是对于真正的自我管理,更应该是内化的准则,是学生在自己心中已经既定的规范与认知,他不需要他人的奖罚,而是对于自我的真正塑造。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小学阶段真是基础与萌芽的时期,教育者应该予以重视。

3.明确班级建设目标,是班级共同进取的不竭动力。目标,是凝聚力,是进步的动力。而在班级管理中,班级的建设目标,是班级有效管理的重点。期望理论认为,人只有在预期自己的行动有助于达到某一目标的情况下,他的行硬呕岬玫匠浞值募だ。

首先,要确立与内化班级建设目标。可以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针对性的发言,提出问题、看法和要求,从而把班级目标的预设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需求。

其次,班级目标的制定要有从小到大、从易到难的过程,有近景目标和远景目标的系统规划。这样,让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前行的动力,从而把个人行为、班级行为、社会行为融为一体。

最后,通过做好班级目标工作设想,充分的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性,有效的管理好班级各项活动,为良好有序的班集体建设打好铺路石。

责任制的实行并使班级事事都有人“管”,可是“管”的目的是为了“不管”。“事事有人管”只是一个过度,当习惯与规范形成,并被同学熟识内化,管的事情就在逐步减少,内容也逐步宏观,变成长期的规划与指导,最终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师只是起到了宏观把握,观察指导的作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一生的发展,对于他们今后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提高,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应该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在班级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体性,实行师生双向交往的方式,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班级管理小论文篇12

班级是一个团体,班主任是团体的领导者。如何消除团体的冲突,促进团体凝聚力的提升,进而形成团体的动力,并运用团体动力的辅导策略,这些是班主任科学管理班级应涉及到的内容。了解团体动力理论,借鉴动力理论,有助于班主任形成自己有效管理班级的教育理念。

二、认识中小学班级中的团体动力形态

21世纪社会急剧的变迁与转型,使得传统的结构功能论受到现代文化的挑战。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层的单位,而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室管理模式较忽视与压抑班级团体动力的影响性。班级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小团体,这些小团体具有其潜在的影响力。作为班主任,应善用这些团体动力来使得班级管理更具有成效。

(一)非主流文化团体取向的小团体

所谓的非主流文化指相对于主流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它是边缘的、附属的与次要的文化。中小学学生的他律性较强,容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而在班级中形成学生非主流文化团体,容易受到媒体与流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一种属于次级文化的小团体。例如在中小学中流行的女孩们的影视歌星崇拜现象,中小学男生当前所流行的网络游戏,如魔兽争霸等,都是典型的学校非主流文化。班主任若能留心观察学生无意间形成的非主流文化团体,运用引导的方法把这些团体的动力凝聚起来向着具有教育性的方向发展,对于班级管理是有所帮助的。

(二)以个性、兴趣结合和教师评价取向的小团体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在教室中的小团体比较倾向于个性与兴趣的结合。但也可能会因为受到功课与教师的标准化评价而形成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与调皮学生的小团体。通常所谓的好学生小团体对班级管理会产生积极的帮助,而调皮学生的小团体可能造成班级管理的问题所在。因此,班主任要平等对待学生,必须消除个人的喜好,对于还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不要给予社会的标准评价,因为每位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必须循循善诱,引导这些班级中的小团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以座位分配取向的小团体

中小学生常会因为在教室中的座位分配而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由于座位的分配所产生的班级气氛值得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进一步探讨。一般来说,中小学生若与不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会影响其学习动机;而若与喜欢的同学坐在一起,则会非常兴奋而显得士气高昂。因此,在班级座位安排方面,班主任必须作适时的调整与更新。在座位的分配方面,必须考虑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表现,将学习表现好的学生与学习表现差的学生交错分配在一起,如此才不容易造成学生的被标准化。此外,高效能的学生座位安排将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密切的互动。班主任对于班级中的分组也需要思考,应打破性别意识与学业成就的界线,善用小组间积极的合作与竞争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与民主素养,如此将产生最佳的团体动力。

(四)以性别取向的小团体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和中学生进入了青春期,而这个阶段女生的发育比起同年龄的男生要早,因此这个阶段的性别界限特别明显。在这个青涩的成长阶段,中小学生的智力、学习开始初步定型,自尊心与好胜心、喜欢与厌恶、好奇与排斥等特别明显。一般来说,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女生在班级中常会组成许多小团体,这些小团体会基于兴趣与个性而组成在一起,且团体之间的界线会比中低年级的学生们来得更明显。而小学高年级的男生和中学男生在心智与生理发展方面显著慢于同龄的女生,会有被同龄女生领导的现象,因此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男生的小团体界线比较模糊。中小学教师在这个阶段的班级管理要特别留心于性别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应避免性别间的小团体冲突,并善用此阶段学生的语言模式与学生沟通,尽量以“活动式”与“主题式”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团体动力,并善于借助相互合作与竞争之间产生的最大的效能。这将有助于教师的班级管理。

三、班主任运用团体动力的班级辅导策略

在中小学中,过去偏向于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其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控制学生的常规与秩序。而在新时代的班级管理中,必须融入民主的精神与多元的风貌,运用团体动力的心理辅导策略。在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师生间的人际影响,进行师生间的积极沟通,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适度地给学生建设性的反馈,最终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

(一)角色意识培养策略

在班级这个生命空间中,每个学生的动力聚合成班级的凝聚力。要形成班级的凝聚力,教师要抓好班级成员的角色意识培养,通过班级的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的合理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积极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使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自己在班上是受重视的,是有地位的,是负有责任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安全感、归属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从而自觉接受各种集体规范,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如在班级实行值日班长制度,使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得到培养。再如,通过各种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让每个学生负责一些事务,锻炼他们的能力。这不但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促进其动力的产生,也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营造健康民主的心理环境的策略

心理环境包括班风、校风、舆论、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育健康的舆论、风气,能够使学生经常受到积极的感染和熏陶,逐渐形成积极上进、开朗乐观、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良好的性格特征,不断提高对人际环境的适应能力。目前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权威者的角色,站在指导学生学习与成长的立场,适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民主的气氛中,展现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并学习其他人的优点。教师应在民主健康的气氛中引导班级向积极正向发展,建立积极、正确和健康的舆论导向,尊重学生所提出的观点,并让学生经由民主的程序共同建立班级的规则与秩序,达到学生之间的相互约束与互相学习,从而获得全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这有助于教师成功地管理班级。

(三)班级学习分组策略

学生非主流文化所组成的小团体以及班级内的各式各样的小团体所产生的团体动力,与教师的班级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学教师在管理班级时,需要关注时代的发展,融入民主的精神,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管理策略,转向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的模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可进行引导而不急于帮学生作决定,如此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在班级教学分组方面,必须着眼于班级成员的全面提升,把各类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分散并综合,这将使得每一个小组的成员都可以进行相互指导。这种学习成绩混合的分组为学习成绩高的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同时也为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补救的机会。善用此类分组方法将会激发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最佳团体动力。此外,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内容或不同的活动形态进行分组,如此将增加班级成员间的互动,增强班级成员的向心力。

班级管理小论文篇13

所谓的班级管理,就是班级教师通过组织、计划、实施、调整等环节,将幼儿的一日生活开展得井井有条,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

二、班级管理的意义

(一)良好的班级管理能够更好地帮助小班幼儿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愿意并乐意参加集体活动。班级管理不仅是对孩子教育和生活学习环境的一个管理,而且是对幼儿心理环境的管理,特别是小班新入园的孩子,良好的班级管理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爱上这个新鲜的环境。

(二)有效的班级管理能够促进教师发展,让孩子的成长更实在。“活到老、学到老”,从事教育事业,应该秉持虚心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通过多和同事交流讨论,开展教科研学习、专题讨论、一日活动优化等,帮助教师不断在班级管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促使自己实现“新手型教师―成熟性教师―研究性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三)有效的班级管理能够促进“幼儿―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形成。有效的班级管理不仅是教师单方面的管理,更需要家长参与,同时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是以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在主导整个班级的一日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目标,从而更支持和理解幼教事业,促进教师更积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

三、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

(一)管理调查问卷。对于刚入园孩子的家长,对孩子在园的一日活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整天担心孩子在园有没有哭闹,玩得开不开心,吃饭睡觉如何,有没有学到本领,教师是怎么管理,等等,他们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学习情况,对教师的教育管理同样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知情和监督的愿望。因此,在开学之初,我们会做一个简单的家访活动,主要通过问卷方式了解家长们对幼儿园教师教育和管理有何想法和建议,让家长参与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参与权和知情权,让家长做到放心。

我们也成立小班新生家长委员会,主要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过程的一种方法,让家长放心。还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比如:家校路路通、QQ群等,与家长相互沟通,了解需求,以及如何在工作中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幼儿成长。

(二)严慈相当,由“管”到“不管”。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自主性,对于小班新生来说,教师“管”的相对要多一些,等他们慢慢适应幼儿园生活,良好的常规建立好之后,教师可以适当放一些权力给幼儿,多给予他们参与的机会,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这样他们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类活动中。

(三)管理班子的统一性。一个班的管理班子包括两位教师和一位保育老师,虽说保育老师只是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主要是在生活上照顾和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但要在教育教学上积极配合教师工作。

教师最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上保持一致,在对待孩子的要求上步调统一,特别是在孩子的常规教育上,都要统一步骤,前后一致,坚持原则,始终以《纲要》内容为主旨,科学有效地促进幼儿成长。

(四)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现在都追求可持续发展,教师自身素质也不例外,要建立不同的思维模式,多角度考虑,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相关书籍,参加专业培训,时刻更新教育理念,找出不同的方式方法管理班级,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五)反思与前辈指导相结合。不定期地组织开展有效的教学会议,在讨论中与前辈的指导下不断改进和成长。从“在行动中反思”和“反思中行动”两个角度发现自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从而改进教育行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