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制度论文实用13篇

班级制度论文
班级制度论文篇1

2.建立制度:培养孩子的主体参与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各种管理制度的建立,能有效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由学生共同参与制订的计划,不仅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目标的达成率更高,而且班级管理成效也更为显著。一是制订管理制度。无论是班级工作制度,还是专题活动计划,班主任应充分发动学生共同参与制订。这样不但能集思广益,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开学初,班主任可带领学生学习学校有关文件和规章,认真分析班级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班级制度或阶段活动目标的制定,如小组目标管理、班干部竞选制度、班务工作评价机制等。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在制订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吸纳学生的意见,营造民主管理的气氛。为使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应重视以下几点: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分配岗位。在分工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与优势进行恰当的岗位分配。班干部任命可以采取轮流制,班干部队伍应该好中差生都有,以免某一组班干整体素质不强而影响班级管理的正常运转。选好班干部后,还要进行任职前培训,使他们明确职责,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怎样做。另一方面,发现问题要及时指正。班干部轮流制将学生引领到管理者的地位,让他们在自己创设的天地里自由表演、自主发挥,但班主任依然要发挥强有力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处处留心。如果发现班干部工作不到位、工作方法失当,要及时纠正引导或及时轮换。

3.注重评价:培养孩子的自我反思能力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还应注重评价,明确评价对班级管理与学生发展的意义。比如学生在“当差”中,如长时间达不到要求,或者责任心缺乏,可以解聘;如学生自认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也可以申请辞职;每个周期各部门负责人可根据解聘和自动辞职的情况,重新推出岗位进行新一轮的竞聘。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明确责任,重视自身评价。笔者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通过写管理周记或日记的方法对自己进行剖析,然后在定期召开的民主班会上,由班长主持,小组讨论,每位学生发表看法,由此,在群体中正确认识自我并且公开、公正评价自己,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管理与主体成长的目的。二是实行评选,给予奖励。班主任可在期末组织全班进行综合评议,设置一些奖项对优秀班干部予以奖励。由此引导学生明白,诚心奉献班级、乐于为大家服务、维护集体利益,一定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受到奖励。

班级制度论文篇2

据此,我们认为,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精神层,如班级目标、班级道德、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等;制度层,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物质层,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及班训、出板报等教室内环境的布置。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2.凝聚功能。班级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制约功能。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

4.激励功能。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

1.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应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2.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

(1)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订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反映了一个班主任文化水平的高低,更反映了其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制订班级规章制度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为依据,必须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具体变化,规章制度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状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修改、完善,从而确保规章制度永远充满活力。

(2)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制度能否被班级成员所接受。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

3.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班级制度论文篇3

班级文化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广义的理解是指班级生活中的一切文化要素,狭义理解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创造出来的独特的文化”。从广义来理解班级文化,我们可以把握班级生活中一切影响班级成员发展的班级文化的影响因素;从狭义来理解,我们可以把握住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定有一个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出来,为班级全体成员所承认,给予他们最好发展条件,或许使他们感到最大满足的班级文化条件。

笔者对班级文化的界定是:班级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在社会主流文化、学校教育文化、教师文化的影响下,由班集体全体成员自己创造出来的独特的班级生活方式。

二、班级文化的功能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学者们认为班级文化具有以下功能:

(一)教育功能

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而,有学者认为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功能的首要功能,也是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还有的学者认为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收到熏陶与感染,并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从而将道德知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二)凝聚功能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把师生团结起来,个体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

(三)激励功能

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也有学者提出班级文化具有平衡和保障的功能。班级文化的平衡功能是指其对班级文化中的矛盾的协调作用;而保障功能则是指班级作为一个准社会,也发挥其自身的保障功能,以使学生们在当中能安全地从事各种活动。

因此,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可以说是班级成员的价值观念不断完善的过程,是班级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是班级良好心理气氛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班集体中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过程。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

对于如何建设班级文化,学者们研究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他们几乎都是从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几个角度来研究的:

(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抓好制度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

1.抓好制度的制订。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订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我们应保证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为依据,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

2.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关键是如何实施。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规章制度的作用,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

(三)注重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2.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要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其次,要正确把握集体舆论,善于启发引导,以确保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后,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3.培育优良的班风。班风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优良班风像熔炉一样,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措施时,仍然按照传统的途径去思考探索。经过这样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初步地对如何建立健康积极的班级文化有启发性的思考。其实,学者们在探讨实施途径的过程中,无论是物质建设,还是精神文化建设,始终有一种理念蕴含其中,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感受。学生是班级的独立主体,班级文化的各项功能只有内化为学生的需要,才能够达到实际效果,这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张林.多方位创建班级文化[J].班主任之友,2003,(11).

[2]蒋忠.班级文化的建设[J].教学与管理,2004,(6).

[3]谢翌.关于学校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2005,(4).

[4]呼君.本机文化建设的误区及纠正[J].河北教育,2006,(10).

[5]易孔山.关于创建班级文化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0,(3).

班级制度论文篇4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下面笔者将从班级文化的作用、建设措施的落实与完善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起抛砖引玉作用。

一、班级文化的作用

1、教育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凝聚作用。班级文化的凝聚作用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约束作用。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

4、激励作用。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二、班级文化的建设

第一方面是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包括教室墙壁布置、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等)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应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第二方面是制度文化建设。首先是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良好局面。

其次是抓好制度的实施。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三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三要成立督查小组,以督促检查制度的落实。要使学生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一般需要一年左右。

第三方面是精神文化建设。首先是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在新形势下就是营造和谐班级的关系。构建和谐班级,就是要形成平等、友爱、默契的师生关系,形成团结、互助、共进的同学关系,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良好班风,使每一名同学在融洽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在和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其次是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集体舆论。要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就要做到对舆论的引导和对小群体的引导。

再次是培育优良的班风。我们在培育优良班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以形成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的良好班风。合作和竞争是影响班级风气的两个重要的变量。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对班风的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三、班级文化节建设措施的落实与完善

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学生心理不断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在建设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学生有抵触情绪,制度不完善,执行有偏差等)因此要成立督查小组。班主任为组长,值日班长为副组长,值日班委为组员。督查小组要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指出不足,提出改正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符合自己班实际,经得实践检验的特色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的成效。

杜威说过,“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假如说学校是教育的“社会”,那么班级就是教育的“家庭”。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是无形的教育力量。实践表明,在同一校园文化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了不同班级间的个性特征,更反映了各班级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班级制度论文篇5

一、班级文化的内涵

所谓班级文化,就是班级学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学生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套价值体系,也就是班级在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一种大家共有的行为,包括价值观、道德、精神追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即在一个班级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延续性的共同人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制约功能和激励功能,是班级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一个班级,只有有了文化的引领,才能“实现领先,获得优势”,也才能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班里,不论换座位,还是收作业、交作业等,都讲高效率,而这种高效率是来自于他“依法治班”班级文化。

二、班级文化的建设

班级文化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就主要从这三方面着手。

1. 以班级物质文化为载体,强化班级文化构建的氛围。

通过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让学生在优美高雅的班级环境的陶冶下形成欣赏美、创造美的情感,逐步养成文明的言行习惯,使优雅的环境内化为学生优美的心灵。

(1)美化教室环境。教室环境是班级文化的一种外在表象,是班级文化特点的重要体现。它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充分挖掘教室的育人功能,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进取。教室布局要求做到:班级墙面布置温馨、宜人、简约、大方,特色显现;黑板报、班级园地、公告栏布置主题突出、设计合理;课桌椅桌面整沽无痕,摆放有序;设立“图书角”,发挥教室的文化功能。教室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印记着学生自主发展的足迹,凸现出班级特色和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2)构建班级网页。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构建班级网页,开通班级博客,使之成为班级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内交流的平台,有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丰富班级文化活动,实现课外生活的多元化。班级网页设置有班级动态、学习园地、就业信息等栏目,富有班级特色。

(3)建立班级QQ群。班级QQ群主要用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有些学生在老师面前不敢表现自己,但是在QQ上却能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新型的联系方式。而且,班级QQ群还可以在学生长时间外出实践活动时,持续班级管理。

2. 激活班级制度文化,强化班级文化构建的力度。

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文化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良好班风得以形成的有力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除了依靠环境熏陶学生,还需要一些必要的管理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学生行为的随意性,并发挥惩处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依据学生特点和班级人员构成的状况,建立完善班风建设制度、文明建设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团学活动制度、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制度等班级制度,努力进行班级管理制度创新。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制订班级公约。班级公约不能“自上而下”由班主任强加给学生,而应该“自下而上”由学生讨论产生,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制订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因此,在制订班级公约时,要激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广泛听取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全班学生民主表决形成定案。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成他们追求的目标,才能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管理。

3. 丰富班级精神文化,扩大班级文化内涵。

一个班级需要一种精神。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班级精神、道德观念、班集体舆论、团队意识、班级文化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班主任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让班级精神充满生命力,使班级成为学生情感教育的教化基地和学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家园。

(1)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目标是一种期望,是人的各项活动所追求的结果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它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引发和推动作用,是班级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班级应根据学校工作目标的指引,结合本班实际,在班集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具有一定高度又有可行性的目标,引导集体和个体由一个小目标走向大目标。

(2)建设正确的班级舆论。舆论对班集体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定要有正确的舆论氛围,以此来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和辨别善与恶、正与邪、美与丑,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作为班主任,要时刻注意把握班级的集体舆论和心理倾向,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注重把好的、积极的集体舆论保持下去,使其持久地发挥作用。同时,对一些不良的集体舆论及时制止。

班级制度论文篇6

1班级文化的作用 

1.1教育作用。教育作用是班级文化的首要作用,也是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如黄景泽同学原在(2)班时,学习懒散,常不交作业。调到我班后就很少出现不交作业的问题。我就问他原因,他说看到别人都在认真地学习,每次不交作用的名单上都有我的名字,实在不好意思。他的转变不是说教引起的,而是班风、学风所起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2凝聚作用。班级文化的凝聚作用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经过一年的班级文化建设,我想检验一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在2008年的校运会前的动员会上,我说我们班老被别人瞧不起,希望同学们制订一个既可以提高我们班的声誉,经过努力又可以实现的校运会目标。最后同学们一致确定目标为全级第二名。为了实现这一有较大难度的目标,同学们踊跃报名,分工协作,责任到人。成立了比赛组、宣传组、后勤组、纪律组、卫生组、联络组。哪一个项目谁上可以胜哪些班的同学;哪些同学写稿子较好,可以在宣传上加分;纪律与卫生方面怎样做才不被扣分;……;同学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驶,工作有序展开:纪律好了,迟到少了,教室整洁了,……最后全班实现了目标,并获得道德风尚奖。 

1.3约束作用。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如陈冠霖同学在一(2)时,课堂上常搞小动作、开小差。调到3班后,开始也这样,后来在班规和舆论的作用下改正了缺点,并在2007年的中考中考上了市重点中学——市十六中。 

1.4激励作用。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如建立配对竞争激励制度。把成绩相近或把不同科目能优劣互补的两个同学配成对,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又互相竞争,最后达到共同提高。李伟林同学和梁培杰同学在配对前数学成绩分别为75和83分,配对后两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中考时他们分别考了105分和104分(满分120分)。 

2班级文化的建设 

班级文化的建设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做法,这些做法大同小异。笔者把它们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包括教室墙壁布置、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等)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如可在教室内设置公告栏、生日栏、雏鹰争章、荣誉榜、心语心愿、读书驿站、书画天地等宣传栏。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既要重视教室各区域、各工作板块的外观设计、色彩搭配、空间布置,更要注意其主题确定、内容选择、信息传递,使教室环境能够体现班级理念、学习目标,反映精神风貌、文化气息,让人走进教室,顿觉舒畅、倍感温馨、催人奋进。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应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着重在“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着眼于班级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着眼于物质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原则是:力求朴素、大方,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点。 

第二方面是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 

首先是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订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良好局面。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具体变化,规章制度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状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修改、完善,从而确保规章制度永远充满活力。班级制度中最重要的是《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是我在班级工作中经常实施的一种制度,也是班级建设中最为完整的“班级宪法”,从“班歌”到“班训”,从“班级法庭”到“班级惩罚与奖励”,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制定得都相当地完整、全面。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体验了“社会生活”。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将班级制度文化从强制约束向自觉遵守的转化,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于晨会、班报、日记等工具,积极地进行宣传,同时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确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如下面的班级公约就是比较好的公约。“三字经版班级公约”: 

上学了,早早起,问父母,再出去; 

不迟到,要牢记,头发齐,进校门; 

校服净,书包整,交作业,须安静; 

念日志,坐端正,读故事,专心听; 

升国旗,要敬礼,唱国歌,要肃立; 

做两操,快静齐,动到位,练身体; 

预备铃,活动停,坐端正,备用品; 

课堂上,记笔记,专心听,不违纪; 

上下楼,不拥挤,靠右行,路队齐; 

课间时,莫追跑,不串班,别喊叫; 

遇师长,要问好,爱幼小,懂礼貌; 

爱公物,爱花草,不乱丢,讲环保; 

回到家,问家长,吃晚饭,刷刷碗; 

做作业,要认真,不拖欠,不抄袭; 

早早睡,早早起,每一天,有意义。 

其次是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制度能否被班级成员所接受。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三要成立督查小组,以督促检查制度的落实。要使学生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一般需要一年左右。 

第三方面是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在新形势下就是营造和谐班级的关系。构建和谐班级,就是要形成平等、友爱、默契的师生关系,形成团结、互助、共进的同学关系,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的良好班风,使每一名同学在融洽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在和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2.2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集体舆论。要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一、对舆论的引导。良好的舆论对班级的各项事物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它能让班级充满浓郁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同样,不好的舆论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它会使班级学习风气不够浓厚,同学之间没有交流,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没有足够的尊重。因此,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营造班级的正确舆论;二、对小群体的引导。在班集体的创建过程中同时会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群体的产生,这些小群体往往以一个人或两个人为领袖,有着他们自己幼稚的行事原则,对于外界的交往有一定的限制,组成的时间往往不能维持很长。小群体对于班级的影响十分巨大,当它的原则与班级一致时,它能极大的促进班级的发展,积极参与班级的活动,维护集体的利益;当它与班级的发展方向相背或是不一致时,它就会严重阻碍班级的建设,甚至会损害班级的利益。所以,我们应加强对班级中存在的小群体的影响。今年刚送走的一届毕业生就是如此,通过“班委改组”、“家校合力”、“逐个击破”、“树立信心”等方法,把小群体的“头头”——王××引向“正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今年班中一同学的财物丢失就是通过舆论使某同学偷偷给回的。 

2.3培育优良的班风。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优良班风像熔炉一样,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任何优良风气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而且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在培育优良班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以形成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的良好班风。合作和竞争是影响班级风气的两个重要的变量。合作,就是为完成同一目标而协同活动,从而产生对双方都有益的结果。在班级中,它能增进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它能够取长补短,让学生积极思考彼此间的差异,从而积极的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竞争,就是为同一目标而与他人竞争,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它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使集体生活富有生气,避免学生对学习的单调感,增加他们的学习乐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标准和报负,增强学习的效率。当然,激烈的竞争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过分紧张和焦虑,因而抑制学习,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抵制,对解决问题的挫败感,同时,过分地强调竞争,会使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最后的胜利成为他们主要的目标,而对学习的内在价值和创造活动视而不见,对学生的内部团结也造成了伤害。所以说,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对班风的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3班级文化节建设措施的落实与完善 

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学生心理不断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在建设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学生有抵触情绪,制度不完善,执行有偏差等)因此要成立督查小组。班主任为组长,值日班长为副组长,值日班委为组员。督查小组要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指出不足,提出改正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符合自己班实际,经得实践检验的特色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的成效。 

杜威说过,“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假如说学校是教育的“社会”,那么班级就是教育的“家庭”。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是无形的教育力量。实践表明,在同一校园文化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了不同班级间的个性特征,更反映了各班级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徐亚莲编:《中学教育力量的整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班级制度论文篇7

我国自清末民初成立“训务部”,实行“学监制”以来,依次出现“级任教师制”“指导制”“导师制”等班级管理雏形。在借鉴俄国班主任制基础上我国于1952年始设“班主任”,主要对学生进行管理、指导与德育。2009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将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教育计划。在班级管理历史背景中,班主任一直是其唯一主角,而针对科任教师工作的各方面,教育部基本没有做出太大补充,成为教育制度中一大空缺。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中小学实行的班级管理模式仍是传统的单一班主任制。即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所在,是直接实施者。近年来,很多学者发现并指出,“管理的缺位”与“服务的越位”早已使班主任沦陷于不堪重负的漩涡中,科任教师却在参与班级管理上常表现出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的态度,使“教书”与“育人”严重分离、脱节。

二、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

1.群体动力学原理

群体动力学即研究群体对个人影响作用的理论。这一原理在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运用上,主要体现在《大型学校年级组建设和管理的研究》一文中,该研究者认为,群体动力学原理对教师教学默契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若教师间能很好地交流合作,教师间共同性的教学特征就很容易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另外,群体动力学也为研究教师群体凝聚力强弱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2.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名“罗森塔尔效应”)

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交流互动与二者关系的巧妙处理。教育心理学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揭示,证明了师生关系对班级管理效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3.全面质量管理(TQM)

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全员参与”。以顾吉祥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班级管理的组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错综复杂的系统。对班级管理意味着该系统中内部成员(学生、班主任和班级科任教师)和外部成员(学校其他老师、家长等)全部行动起来,以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三、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研究进展

1.导师制

以张艳萍、张静为代表的研究者在《中学设置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对导师制作了具体阐释,具体要求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科任教师组成导师组负责整个班级管理建设,每个导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负责分配给自己的若干学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在不增加校舍和师资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掘现有教育资源潜力。

2.多班主任制

对多班主任制的研究体现在叶建军、黄金梅的《多班主任制――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新构想》一文中,研究者在对现行中学班级管理模式――单一班主任制概况及弊端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班主任制,即学校或班级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每个班级由多个甚至所有科任教师来共同担任“班主任”,共同参与班级建设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

3.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也是针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弊端所提出的创新构想之一,通过“小班化教育”的改革,原有班级规模大大减小,每班学生控制在24~32人左右,该构想不单纯是对原班级规模的缩小,而是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方法、技术及师生交往状况的全方位变革。

4.班级组与学习共同体

对班级组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以李涵为代表,在其《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一文中提到这是一种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具体做法是取消现有班主任的称谓,把所有教师都纳入班级管理中组成“班级组”,班级组集体对班级管理负责,且在班级内组成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具体形式有四种,即“多对一”“一对多”“一对一”及“多对多”,将“教书”和“育人”从组织制度上很好地融为一体。另外,研究者赵蒙成对班级组和学习共同体予以理论支持,如交往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并提到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实质是促使班级由社会组织向社会初级群体来过渡,目标是构建学习共同体。

5.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度

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度与上述几个制度最大的区别在于该制度将家长与学生很好地纳入了班级管理建设中,最大限度发挥了集体合力的潜质。该制度赋予了班级管理以新的内涵:即在班级经营过程中,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科任教师以及部分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核心成员共同参与对班级的管理建设。

四、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保障措施

制度的保障对任何管理理念的实施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上述制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不仅仅在于构想的创新性、教师的自觉性,更在于制度的保障性。本人查阅了2004~2013年的中国期刊网,将有代表性且利于科任教师有效参与班级管理的保障措施归纳如下:加强科任教师与班主任二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科任教师专业的培养,提升其自身的班级管理能力。建立并完善评价管理制度,并使之落实。

在众多文献中,以研究者路晨为代表的观点较为新颖,其文《浅析初任教师之工作困扰》虽然主要以初任教师为论述对象,却更全方位、更立体地从师资培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群体及初任教师自身等五个维度展现了其对策措施,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另外,学者周建平在其文《生态式管理与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中提到在教学制度安排上,就是要建立一种激励性的制度架构,多样化的立体组织系统以及网络性的沟通机制。

五、综合评价

总而言之,就是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终端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提升科任教师专业化素养及其班级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对班级管理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全面提高班级管理效能。通过不断的理念创新和制度探索,科任教师会以更恰当、更科学的方式来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晓红.班主任制:困境及破解路径.当代教育科学,2009,(16).

[2]单方保.大型学校年级组建设和管理的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6,(3).

[3]顾吉祥.凝聚集体合力,创新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度初探.上海教育科研,2007,(10).

[4]张艳萍,张静.中学设置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上海教育科研,2003,(9).

[5]叶建军,黄金梅.多班主任制――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新构想.教学与管理,2012,(4).

班级制度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17-2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进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与心理品格的形成。因此,班级文化建设成了新课改以来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点。良好的班级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是班主任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在班主任的引导下,组织全班学生通过自主化的建设才能形成。为此班主任要善于从班级显性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三个维度切入,努力拓展班级文化建设的“三维空间”,切实彰显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善于营造班级氛围,“拉长”班级显性文化的育人性

班级显性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外在物质呈现,是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长期以来,由于受过重课业负担的影响,很多班主任都按照常规要求布置班级环境,未能突出本班学生个性。良好的班级显性物质文化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班主任要善于“拉长”班级显性文化,充分发挥它的育人功能。

1.班级布置,处处体现育人功能。传统的班级布置中,整齐划一是各班特色,但它缺乏活力和个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班级是他们共同的“家园”,班级布置应让他们做主,让他们精心设计和布置自己的教室,引导他们“开垦”教室四周的墙壁,力求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例如,我们班的同学们对教室进行了这样的布置:第一,班级后面的墙壁分为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是“青春的梦想”,第二板块“青春的誓言”,第三板块“青春的印记”,第四板块是“青春的荣耀”。这四个板块充分昭示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四个阶段;第二,班级前面的墙壁上,居中是“净、静、竞、精、敬”五个字;第三,正对黑板的后墙上方,悬挂了“自信自强 青春飞扬”八个大字,它表明全班同学都在自强不息、执着奋进、全力拼搏,这样的布置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班级标语,时时都能催人奋进。班级标语是班级显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集体的文化核心,具有本班特色的班级标语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其育人功能不言而喻,这一标语可以从同学中征集,由老师遴选,然后让学生书写、装裱上墙。如,我现在所任教班级的班级标语为“快乐学习每一天”,这一班级标语就来自学生的创作,它反映了学生的心声,体现了他们健康的心态,激励着同学们每天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二、充分依托网络力量,“拓宽”班级制度文化的时空性

在现代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班级文化的规章制度建设也应不同于传统的班规建设,它存在着比较大的可变性。这主要根源是现代信息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等多种特性。我们班主任可以根据这些特性,取长补短,发挥现代信息的优势,博取他人信息之内容,补充和完善各项班级制度,创设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这就是“拓宽”班级制度文化的时空性。

1.班级消息。班级消息是利用QQ群进行班级管理的主要途径。班主任可以以群主的身份登录,按照预先在班级课堂上的安排,及时将各类班级新闻、活动安排、学习制度、考试讯息、复习资料等用留言的方式到班级QQ群共享,方便学生登录查看,及时了解班级的最新情况,还可按讯息提供的资料进行预习和复习。

2.讨论和公布班级规章制度。在班级里经过同学们讨论的班级规章制度,可能还会存在一些不足,比方说,有些意见,学生当着同学和老师的面不便提出,或者他们当时没有想起来而事后又想到了,又或者当时觉得正确的意见,事后想想又觉得有些欠妥。这类问题班级QQ群就可以解决。我们还可以将班级规章制度的讨论稿到班级QQ群里面,让学生们以正常或匿名身份登录,自由对班级规章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班主任可及时收集这些信息,再适时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以便最合理有效地修订出具有班级特色的班规。

3.组织班级在线讨论会。班主任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在线讨论。如可以就班内的规章公约、管理办法、学习娱乐等方面选任一专题,选定合适时间,组织学生登录班级QQ群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这个方式实际上就是一种网络式的班会。它可以充分弥补传统班会的课堂时间不足、讨论不充分的缺陷,为班内学生提供一种更舒适、自由的发言空间。

4.在线更新班级日常行为规范得分情况。QQ群可以在线更新班内学生的每日行为规范得失分情况,以便学生对自己一天学习生活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然后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争做一个优生的中学生。这种方式较之传统的班级张贴栏来更加及时、快捷。这一注入信息技术的制度建设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班级制度建设可能遇到的诸多麻烦,有利于有效地建立起相应的班级管理制度,从而使得班级管理工作更加便利,更加有力地推动班级制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三、设计多样活动载体,“挖深”班级活动文化的实效性

班级制度论文篇9

一、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实施学分制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需要。新时期,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而提高素质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施学分制就是一种极为合适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往的传统教育,因为过分注重选拔,教育面向的是少数学生,不利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提供的是让所有学生都得到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而学分制强调调动教育对象的学习主动性,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注重目标管理,允许学生打破专业和年级界限,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能力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年级选课,充分发挥其灵活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了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分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实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促进资源共享,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具诸多优越性,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被认为是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教育管理制度。

二、学分制与班集体建设的矛盾

学分制的实施,使得学生对课程安排、学业进度、修学年限的选择自主性大大增强。学生的班级意识、班级概念、凝聚力和集体观受到淡化与冲击,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学生逐级形成以宿舍为中心,以寝室为单元、以个人的兴趣爱好、思想感悟为基础的小集体。而高校学生的管理和组织一般由学校——院系——年级——班级这四级管理体系组成,班级作为这个体系中的最后一环,是关键的一环,也是决定性的一环。它是组织活动、进行思想教育的基本组织单元,同时还是学生进行交往和个性成长的最小环境。班级建设工作搞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好坏,影响大学生成人成才,影响高校的稳定与发展。

三、学分制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提出

正因为我国高等学校由学年制向学分制的改革,也正因为我国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的推行,特别是因为这种改革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个性问题的凸现,对高校行政班级的管理,不能不作相应的改革,这就是重新反思班集体建设的理论,考虑建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当然,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理论与班集体建设理论并非完全绝对地对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理论应当消化吸收班集体建设理论的科学的、合理的内核。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班级文化是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以所在高校中的校园文化为根基,而又不乏独特的个性特征。班级文化可以解剖为三个层次——精神层、制度层、视觉层。

3.1精神层精神层主要包括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风格、班级舆论、学习态度,以及为班级成员所认同的文化意识和思潮。精神层是班级文化中的深层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班级文化有无精神层是衡量一个班级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班级文化的主要标志。班级精神文化作为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无形教育力量和巨大影响,不仅影响和制约着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规范和约束着每个学生的行为,而且对学生的未来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3.2制度层班级文化制度层是班级文化中的中层文化.是班级精神文化的外化,主要是针对班级学生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部分,它规定了班级成员在共同学习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①一般制度。这是指班级中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意义的学习和生活管理制度,以及各种责任制度。如班级会议制度、行为规范制度、民主参与制度等等。②特殊制度。指班级内非程序化制度,如骨干培养制度、考评奖惩制度等等。与一般制度相比,特殊制度更能够反映一个班级的管理特点和文化特色。③班级习惯。指班级成员在日常交往中约定俗成的非正式规范、主题活动、内部节日等等,是靠偏好来维持的。

3.3视觉层班级文化的视觉层是班级文化中的浅表文化,是班级利用有限的物质资源创造出来的外在形象,是班级精神和班级制度的外化,是班级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内容。班级视觉文化,主要包括班级宿舍的环境、代表班级的符号等。宿舍环境布置和环境保持有独特的文化作用,充满文化气息的学习生活空间,让学生在里面学习生活容易产生一种精神洗礼的感觉,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办法

4.1建立以活动为载体的教育机制班级活动因为有班级学生的参与,从而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成功的班级活动不仅能改善学生间的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与班级舆论,是班级建设的中介和载体。以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为例,学院从2007开始每年开展“班级优良学风PK赛”。通过材料申报、初选、现场评比各个环节,展现出许多优秀班级的学风、班风。活动不仅能够带动班级学风和班风建设,也使班级成员在活动中增强了解,增进友谊,体验集体活动的乐趣,感受集体的温暖,从而形成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班级建设的顺利进行。

4.2建立以制度建设为重点的激励保障机制班级要落实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本班实际,制定具体的落实要求和激励措施。学院建立了系列规章制度,如离返校统计制度、早点到制度、新生早晚自习制度、内务检查制度、课堂考勤制度等等。通过制度建设的实施,一方面,可以达到深刻教育违纪学生,警示教育其他学生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达到激发班与班之间开展竞争,促进学生的参与班级建设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班集体荣誉感。学生在班级中充分地表现自己,显露自己的才能,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发挥他们应有的积极作用。

4.3建立以公寓为单位的文化活动机制亦即我们所说的寝室文化。宿舍是大学生思想最为活跃、感情流露最为真切、言行举止最为自由、信息传播最为迅速的场所。寝室文化具有易接受性、广泛性和潜移默化影响的特性,其中在对大学生形成一种人格时所具有的长久性和积淀性影响最为突出。能够很大程度的提升班级文化。学院专门成立公寓文明建设委员会,其职责除了负责常规的公寓卫生、纪律检查外,还有一项品牌活动“公寓文化节”,活动包括一系列子活动和比赛,如“邻里门一家亲”、“星级寝室评比”“寝室才艺大比拼”等,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寝室文化建设,提升了学生的凝聚力。

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坚持对大学生积极引导、启发自觉、讨论参与、自我建构的原则。他们是能够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塑造出具有改革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完美人格的。

参考文献:

[1]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

[2]邵帅.论新形势下的高校班级建设[J].人文社科.2007.(11).

班级制度论文篇10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而现有的中专的班级文化与学生的发展现状不匹配,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现状决定了重新审视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提高创新意识,转变思路,研究符合中专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的规律,成为重要的课题,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和解决的。

一、建规立制与资金支持

一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制度的支持、规范和保障,班级文化建设同样如此。学校重视文化建设,学校有相关制度的支持,班级同样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学校和班级的协调一致下,班级文化建设才能生机盎然。

针对过去学校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重视程度相对不够的局面,为有效改善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应该增强重视的程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统筹规划,发挥教育教学的合力,从而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层次。具体措施上:学校成立班级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形成班级文化建设的强有力的领导与支持平台。同时,聘请相关专家和导师,对职业中学班级文化建设参与的班主任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加强理论与实践指导。另一方面建立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和运行机制,从宏观到微观,从学校到班级,定期开展研究讨论活动和理论学习活动,并建立奖励制度,考核制度,把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层面纳入到考核,并以此作为产生班级集体和班级学生个人的重要指标和条件。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相对成熟点或面,在宣传栏、校园电台等阵地进行大力宣传,从而给其它班级和班主任一些启示。并根据相关制度的要求提供经费保证,支持班级自主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工作。

二、丰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与方式

丰富德育工作的形式和载体,需要结合中专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思想道德、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根据不同的班级的特点,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制定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并且还依靠家长学校、社区企业的有利支撑,帮助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具有的耳濡目染特性和自我发展的特性,运用隐性的方式方法,把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贯串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全部因素中去,增强班级文化育人功能的时效性。

重视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媒作用。网络载体在班级文化的发展中具有相当的优势,并具有不可替代性。QQ群或电子信箱或班级微信,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交流,有于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虚拟环境下的人际沟通具有主体隐匿性的特性,相对更加简单地让学生吐露心声,网络环境下的师生、生生沟通具有以往的课堂教育无法具备的优点。因此,利用网络载体有效营造适合职业中学学生年龄特点的班级心理文化氛围,从而拓展班级特色文化空间,不仅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有效手段,也是建设班级文化的途径之一。

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班级文化建设途径,有利于提升中专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首先,围绕学生培养目标和班级发展目标力争做到师生共同参与,注重突出问题的解决以及有效落实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奖惩。其次,作为育人最主要手段的日常课堂教学也应该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渠道。通过吸收在学生一定程度上参加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同时拓展和延伸班级文化建设的渠道,学校通过设立社区服务站或参观企业等方式,拓展和延伸课堂教育教学效果,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丰富实践途径,提高实践效果。第三,多种措施并举,完善主题教育活动。以一定主题为依托,采用课堂、校园以及社会等方面的结合,使主题教育活动形成相对规范、完善的文化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班级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第四,通过学校学生日常行为建设和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长效化,有效提升和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自身的知行统一,而长效化的志愿者服务则是强化学生善意知的有效途径。第五,班级文化建设注重连续性和突出重点。在班级组建过程中,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和行为习惯养成,在班级相对稳定后,结合学生身心特点突出责任和感恩教育,在即将顶岗实习阶段积极引导冠名班级企业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增强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注重评价与导向引领

1.完善班主任评价机制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学校对班主任的评价牵扯到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能够指导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重点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为了提高中专班级文化建设的水平,学校需要加强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评价和考核。

学校应该适时地完善班主任评价机制,不断优化班主任评价机制,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和功能互补的德育工作队伍,切实解决班级文化建设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建设优秀的班级文化,提升班级的管理水平。

2.建立完善监测系统

各个班级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都能根据学校学生培养目标,结合班级建设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学期计划,各个班级都能制定各个班级的发展计划。各个班级也能根据学校整体的活动安排,积极参与到学校活动中去。但是重要的是学校需要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的监测机制,定期检查和公布班级文化建设情况,挖掘优秀的班级文化建设案例,通过一定范围内的公示和宣传,给其它班级提供一定的思路。学校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监测制度,有利于发现和解决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不足,有助于学校积极帮助班主任克服困难,对学校各个班级的班级文化建设给予“过程”和“结果”的关注和指导,保证班级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是长期的、综合性的德育教育工作,它的内涵也非常丰富。班级文化建设属于一个“隐性”的教育力量,但是呈现出了班集体特有的精神面貌,是班级的灵魂所在。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項长期的,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需要班集体的每一名师生都参与进去,它不是静止的,它是变化发展的,是系统的。不断完善中专班级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和实践,其最终目的是,将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最大化,以最直接、最有教育力量的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作者:蒋少军

参考文献 

班级制度论文篇11

在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村转居民的家庭较多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家庭呈现出离异单亲家庭、吃低保家庭、子女寄养家庭多等现象。学校无形之中就面临着许多难题,其中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学校承担了许多“问题家庭”子女的教育工作,这些学习、思想、行为习惯都相对较差的学生,最大的共性就是患有“文化缺乏症”,表现出来的不懂规矩、我行我素、无视教育等行为,具有很强的劣根性。

一、加强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

班级制度文化包括班级的文明习惯、规章制度、道德规范、人际交往方式、娱乐活动方式、学习风气等。良好的班级制度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我根据学校“文明班”的各项要求制定班规,利用班会课让同学们讨论,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后,又将制度公布在制度栏,征求更多的意见。试行一周后,正式将其列为我班的班级制度,这样就能保证制度的相对稳定。

其次,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竞争机制,主要通过评比各种“先进、优秀”等形成制度。保证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有序性、稳定性及持续性,激发了学生的成长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格,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第三,一定要抓好制度的实施。在制定制度的时候,我除了注意到让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还将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我就制度分类由专人负责,定期进行汇总、公布、评比,使制度真正落实到位。

第四,我还建立了本班大事记,将我班在不同层面取得的成绩分门别类作以详细的记录,形成电子版,定期将其公布于众,增强了大家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渐渐产生以班为荣的意识。将来毕业作为资料留给每个学生。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形成本班的文化,使班级管理工作如鱼得水。

二、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促进班级文化的形成

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师生经过不懈努力希望达到的最理想的班集体形式。集体的舆论越正确,班风越良好,就越能激发集体成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如果一个集体没有正确的集体舆论,就像一盆散沙一样,人心涣散,无凝聚力,无荣誉感。集体舆论健康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引导,班主任不能随意地批评某一个同学,力求每一件事情都调查清楚,正确地批评、表扬,树典型;让学生参与班风评比,让学生自己对一些“错”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学生生活在集体中,我们应该尽量使他们感受到集体对自己的关注和监督,自己的言行与集体息息相关。当学生进步或为集体做贡献时,老师可以利用班会课让同学们讨论、分析其行为对集体及他人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导向和榜样的作用。老师对学生的表扬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是班集体对我的关心和表扬,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到集体的存在,感到自己与集体溶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联系,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集体,有了进步,他会赢得全班同学鼓励的掌声,得到同学们的肯定。相反,犯了错误,他会感觉到全体同学谴责的目光。产生:“我犯错误了,真对不起集体”的思想感情,从而自律。如果在一个集体里,学生们都能我以集体为荣的观念,还会担心它没凝聚力吗?

三、养成良好的习惯,是班级文化形成的保证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就是帮助人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习惯。中职学校的学生存在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课本和作业本乱扔,桌椅摆放歪歪斜斜,桌面柜桶的用品乱七八糟、垃圾乱扔,上课坐姿不端、语言不文明……,针对这些现象我从新生班抓起,把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班级工作的重点。

首先,我从坐姿抓起。在班里找表现好的学生示范,其他学生从模仿、学习中掌握正确行为方法。像“大家看,李某某的坐姿可真美,把风貌和气质都体现了,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还有哪个同学能像她一样吗?”在榜样的示范作用下,很快班级同学良好的坐姿便形成了。

其次,训练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如果在课堂上或课间听到学生的粗言秽语我马上阻止,然后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或班会课,通过幽默或情景扮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当学生作为听者或旁人时,感受到听到粗俗语言的尴尬,于是在语言表达上注意了,经过一段时间,粗俗语言在班里大大减少了。

再次,训练学生摆放桌椅和用具的习惯,每天早读和放学后我会检查值日生是否把桌椅摆放好,课间进行抽查,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能保持最佳的状态,分等级给予表扬加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们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整个班物品的摆放是井然有序的,良好的班貌就展现出来了。

因此,注重班级的环境建设,努力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逐步形成良好习惯。

四、创造专业化特色,彰显班级文化的个性化

班级制度论文篇12

班级文化;社会组织;初级群体;功能

一、班级文化属性的双重视野

J•W•盖哲尔、吴康宁等学者提出班级是特殊社会组织,谢维和等学者则认为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初级群体。更有学者从系统、动态、综合等角度切入分析,展现了班级的多元属性特质。总体而言,班级具有较为明显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双重属性特征,而关于班级文化属性的争论中,“社会组织论”和“初级群体论”又各执一端,居于主流却又针锋相对。总体上,班级社会学关于班级属性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三类传统立场:

1.初级群体论。谢维和认为班级作为“特殊的社会初级群体”“,在互动方式上具有一种情感和理性的双重性”,“具有较统一的目标和行为上较大的整合性”。①片岗德雄“学习集体”论、腾尼斯“共同体”论的支持者也多将班级视为具有特定保护功能的“参照群体”或“共同体”。此类立场立足客位,旨归应然,以理想主义色彩的思辨逻辑深刻启示并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2.社会组织论。吴康宁认为“班级首先是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②陶双宾等人则通过测量从实证角度证明“班级的价值不在于达成一个不可替代的情感交流,而在于实现既定的组织化目标。”③社会组织论不重价值评判和思辨推演,却立足实证获得了直接的数据和案例支撑。

3.社会系统论。主要包括源自帕森斯(T•Parsons)“社会体系论”、孔尼科娃等人“班集体”论的影响。前者认为班级具有社会行为体系典型的“对外适应、模式维持、目标实现、系统整合四个功能”,后者则将“班级集体的社会本质特征概括为高度的社会倾向性”。④此类观点可视为社会组织论的外化和扩大,主要着眼于微观结构单元与宏观社会背景的有效兼容、有序运行,深刻地揭示和反思了班级的独特社会属性,在学理逻辑和解释力度上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就国内现实来看,更多是作为一种理性反思和批判的范式框架,帮助提高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而很难对既有体制或者班级乃至学校之外的社会系统优化或改革产生实质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初级群体论和社会组织论者不约而同地都在各自观点前加上了“特殊的”一词,更有意思的是即使最坚定的初级群体论者也看到了“班级具有某些社会组织的典型特征”,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社会组织论者也都承认“班级丰富而鲜明的群体功能特征”。谢维和指出“班级就其本身的特点来说,既具有某些一般社会组织的特点,也可以被看成是某种社会初级群体。”①但柳松也认为“班级是介于初级群体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一种社会群体形式。”⑤

换而言之,双方虽然据理力争但都无法忽视对方观点的合理性。就事实本身的认知上,并无原则分歧。真正的分歧也许恰恰在于价值判断。在初级群体论关照下,虽然“耽溺于浪漫化的构想而未能探及学生受压抑和宰制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以及学生的抵抗潜能与权力”,⑥但其初衷却在于减轻制度化设置对于学生的压制,最大可能释放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期回归教育本真,暗合“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精神实质。而社会组织论则完全抛开了社会系统论者“把班级视作管理/控制性的、因而需要学生服从的集体/体系”的暧昧“,在径直投诚主流意识形态或主动领受既定秩序的前提下,把学生连同教师一起变成了社会制度的部件”。⑥而在实证研究层面,一方面,陶双宾等人则利用测量数据从实证角度证明了“班级的价值不在于达成一个不可替代的情感交流,而在于实现既定的组织化目标。”③另一方面,李文昊等利用问卷数据进行班级社会网分析发现,样本班级“学生在情感维度上的团体分布情况与宿舍分布情况基本对应。”⑦“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生活在同一个宿舍的人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④

“朝夕相处的生活使班级内部开始分化”,一些家族背景、生活环境及兴趣爱好相近或互补的学生“形成了交往频繁、互动充分、感情深厚的非正式群体”⑧而班级内部的分化使得班级确实也具备某些初级群体的典型特征。课题组在调查中即沿着“组织”和“群体”两种视野设计问卷,并选择郑州××学院等三所高校2010级、2011级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专业作为样本开展问卷调查。问卷发放220份,有效回收218份,样本选择以班级为单位,依照学号顺序采取等间距(样本间距=班级总人数/5,即d=M/5)选择样本学号(N=1+n•d),遇有休学等特殊情况,依照N+1或N-1、N+2或N-2以此类推的优先次序进行样本置换。单份问卷中出现单选做多项选择的题目作废,其余均作为有效样本纳入统计。全部样本男生70人,女生148人,平均班级规模50.69人,学生干部76人,农村生源180人,2个以上班级混合宿舍40人。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为看重,并将其视为构成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时,学生交往需求和情感需求主要依赖班级内部次级群体获得补偿,虽然大学班级群体的组织性特征与作为班级组成部分的宿舍群体等初级群体的社会性特征同步增强,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在时空上并非截然分离,但班级群体离散化倾向与其内部更小规模的初级群体不断生成和凝聚两种趋向完全可以共存,班级自身内在的两种不同文化属性,在整体和内部两个层面同时得到彰显和拓展。

二、组织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功能

大学班级文化的多元属性,决定了其独特的多元功能。与社会系统、社会组织属性相对应的文化代表着制度化力量,具有显著的自组织功能,具体表现在:1.导向功能我国至今仍然强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价值导向来加强班级建设。从院系团学组织、辅导员到班委会、党小组、团支部再到各项规章制度,整个组织结构确保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灵魂和统率地位,使其对班级整体和成员个体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到的引导作用。调查显示,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因素来自班级的,27人,占12.39%;来自宿舍的90人,41.28%,而选择学校的仅有34人,为16.06%。受调查学生认为和自己亲近程度最高的是家人,占94.5%,而老师仅为1.83%。2.约束功能班级群体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具有情感和理性的双重性,有别于具有严整组织形态的正式群体。班级整体虽然很难形成严格意义的初级群体,但集体主义的传统、关注整体东方文化氛围、重视感情和人际和谐生活态度等,都很容易使之形成明显的初级社会群体特点。而这种班级文化氛围能够有效约束和规范成员个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认为有效的班级管理应该主要依靠学生自觉的133人,占60.01%;老师管理6人,占2.75%;干部表率12人,占5.50%;制度或纪律14人,占6.42%;感情沟通49人,占22.48%;其他4人,占1.83%。3.凝聚功能虽然组织特性明显,但初级群体属性的存在仍使大学班级在内部关系维系上具有显著优势。其重合的组织边界和群体边界,有效强化了成员身份的认同,而这种认同能够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形成一般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合力并实现其所不能实现的目标。“您认为所在班级是否具有足够的凝聚力”,选择“是”的110人,占50.46%;选择“不是”的50人,占22.94%;“说不清”的58人,占26.61%;认为班级凝聚力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学生自身的155人,占71.10%;老师管理4人,占1.83%;班干部表率33人,占15.14%;制度或纪律20人,占9.17%;其他6人,占2.75%。4.激励功能由组织和群体双重认同所产生的荣誉感,具有特定身份属性的内涵。换而言之,班级内部相对密切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互动,将显著增强成员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层需求的心理收益,在特定条件下其所激发的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远非一般社会组织所能比拟。如果班集体荣誉因某个同学受损,主张按班规处理的53人,占21.31%;主张班干部处理38人,占17.43%;认为没人在意的10人,占4.59%;主张班里同学共同决定的117人,占53.67%。上述数据表明,调查对象所在班级文化整体处于良性运行中,但班级文化的制度色彩突出,而且在学生眼中,教师对于班级文化构建的影响力已处于边缘化位置,与一般认为教师处于班级文化构建主导地位的观点完全相背离,充分表明在现有管理模式下,无论考虑班级规模还是辅导员人均管理人数,都已很难苛求班级文化向群体文化的彻底回归。由于班级规模、管理模式、学制年限等因素影响,班级的组织特性趋向显著,而情感交流等群体色彩有所淡化。在现阶段,班级从功能看主要发挥着社会组织的职能,组织文化的人本主义回归倾向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班级组织文化的主导属性,从现实角度看应考虑将情感交流等群体文化功能更多地移转给宿舍等班级内部更小规模的初级群体承担。因此,应考虑在班级文化构建过程中,既要在班级整体层面上加强并优化侧重于社会组织属性的传统管理模式,又要在宿舍等班级微观层面上导入并完善侧重于社会群体的社会控制模式。

班级制度论文篇1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94-02

近年来,由于受到“普高热”的影响,不少中职学校生源质量不容乐观,学生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安全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尤其是一些问题学生给学校安全工作增加了许多困难和负担,也给中职班主任带来了较大压力和挑战。笔者在多年的中职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探索出“四位一体”的班级安全工作模式,即着重抓好安全制度、安全监管、安全教育、安全文化四方面工作,以利于提高班级安全工作的成效。

一、抓好班级安全制度建设

班主任要想做好班级安全工作,首先应抓好班级安全制度建设,以制度推动班级学生安全管理,以制度增强学生安全意识,以制度丰富学生安全知识。

(一)制定班级安全管理办法

班级安全管理办法是就学生安全而专门制订的班规,是校部安全管理办法的细化制度,是落实班级安全工作的制度保障,它以国家法律法规、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和校部的安全管理文件为主要依据,以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讨论为原则,以学生经常发生、偶尔发生、可能发生等安全细节为内容。班规制定后,班主任可将其张贴在教室和各个宿舍,方便学生及时学习。

(二)签订班级安全承诺书

为了配套班级安全管理办法,增强班级安全管理办法的制度化效果,班主任可在班级开展以“自愿为主、广泛参与”为原则的安全承诺书签订活动(可邀请学生家长和校部领导来参加),承诺书一式两份,一份用于班级备份,另一份用于学生和家长学习。同时,可在承诺书的背面印上班级安全管理办法。

(三)实行班级安全通告制度

班级安全管理办法一旦制定,就不能随意修改或者调整,很不灵活,不能适应随机变化的安全形势。为了更好地干预班级某时段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或者其他班级、学校发生的安全现象,班主任可在班级采取班级安全通告制度,以此来灵活调控班级,增强班级安全制度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二、形成班级安全监管网络

班主任要想做好班级安全工作,有必要在班级形成全覆盖、多方位、较综合的班级安全监管网络,从行动保障E抓好落实。

(一)全面排查班级安全隐患

作为班级学生的全面负责人,班主任有责任和义务抓好班级学生安全工作,而安全排查显得极为重要。为此,班主任应每日到教室、实训室、宿舍等学生经常出现的场所,排查硬件设备设施是否完好无损,学生的行为举动是否异常,尤其是学生的心理情绪是否起伏较大,做好记录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

(二)组建班级安全工作组

班级安全情况仅靠班主任排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亲力配合,因为对于很多安全细节和隐患,只有学生才了解得更及时、全面。因此,班主任应紧紧依靠学生来做好安全工作。班主任可以设立治安委员职位,在此基础上成立班级安全工作组,以班主任为组长、治安委员和班长为副组长、各宿舍长和外宿长为组员,合理分工并明确职责,对教室、实训室和宿舍进行安全排查,充分发挥各成员的骨干作用。

(三)争取多方支持协助

首先,争取任课老师协助。学生在校时多和任课老师在课堂上相处,所以班主任有必要争取任课老师的支持来共同做好班级安全工作,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安全问题和隐患。其次,获取其他班主任的帮助。一班班主任不可能掌握所有安全事宜,而其他班主任在值日或看班时能够发现班级的安全问题或者就某一安全现象有较深的了解,所以一班班主任有必要争取其他班主任的工作支持,请求他们给予帮助,以更好地做好班级安全工作。再次,争取校部支持。学校在学生安全管理方面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也能够较好地监控学生的安全事宜,班主任应主动向校部了解班级学生的安全情况,并就一些自身难以解决的安全工作争取校部的支持,妥善做好班级安全工作。最后,争取家长的参与合作。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一般不及学生父母,很难了解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因而班主任应多和学生家长联系,较好地了解学生在家时的安全情况和细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和家长共同讨论制定有效的家庭安全教育方案,实现家、班安全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学生安全教育

对班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班主任有必要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效果。首先,开展班级安全法制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法制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安全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法律意识。如进行交通法规教育,让学生掌握交通的基本规则,发现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做法是符合交通规则,哪些是违反交通规则的,同时也明确违反交通规则可能会有哪些不良后果等。其次,开展主题鲜明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以专题的形式丰富学生某一方面的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比如针对一些中学发生的踩踏事件,开展“预防踩踏,从我做起”主题班会,举实例让学生明确踩踏的严重后果,然后共同讨论研究如何防止踩踏事件的发生。再次,开展安全话题研讨会。即师生就某一话题开展交流讨论,在研讨中丰富安全知识。可以先定一个话题,由班级各小组提前进行讨论研究,然后在班级开展交流讨论,最后班主任进行总结。又次,开展安全知识竞赛。通过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形成“以赛促学”的安全教育格局。当然,竞赛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竞赛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现场问答、小组辩论等。最后,组织观看安全教育相关的影视节目。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相关的影视节目并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或者师生就某一片段进行现场模拟,达到“观有所思、观有所想、观有所得”的教育效果。

四、强化班级安全文化建设

班级安全文化建设是实现班级安全工作内涵发展的根本所在,是班级安全工作的核心内容,因而班主任有必要加强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设定一句班级安全格言警句。班主任应和学生共同研究,讨论设定一句班级安全格言警句,并将它悬挂在教室和宿舍。其次,开辟一个班级安全宣传专栏。在美化教室和宿舍的时候,专门设立一个班级安全宣传专栏,用于张贴班级安全管理办法、班级安全通告、校部安全文件、安全宣传画、学生安全作品等。最后,出版一份班级安全班报。班主任可以考虑由班级宣传加强组和班级安全工作组共同设计、出版一份安全班报,然后各宿舍发一份进行传阅,当然也有必要贴一份在教室,建议每月一期。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