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动态管理论文实用13篇

财务动态管理论文
财务动态管理论文篇1

(二)实施阶段(Do)———预算执行及监督。实施阶段是根据P阶段的工作成果开展的,因此是实现P阶段目标的关键环节。高校预算管理的实施阶段即预算执行阶段,此阶段严格有序地开展是实现高校预算管理目标最关键的环节。只有严格执行预算,才能将资金使用与预算相匹配,保证资金使用效益。预算执行的开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高校在下达各职能部门当年预算时,同时应下发资金使用审批权限及程序,各用款部门应按照分配的预算经费,严格执行审批程序。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尽量保证实际支出项目与经费预算项目相一致,进而为后期的预算执行分析及评价做好准备。2.预算执行过程应进行及时恰当的预算调整。由于高校各用款部门的预算编制是在年初或者上年末完成,与当年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完全吻合,因此,高校应建立预算适时调整办法,调整时间可安排在每年6月底至7月初。在预算总额内的调整事项,用款部门可自行在预算总额内进行调整;如遇到未反映在预算额度内的特殊事项,用款部门应遵循相应的追加审批程序,严格按照预算追加办法进行追加调整预算。3.预算执行监督。高校动态预算管理的核心是全过程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偏差,采取措施进行修正,对高校预算进行同期控制。因此,预算监督是高校动态预算管理的重要体现,也是PDCA循环的“精髓”。只有将预算监督贯穿整个预算执行过程,才能推动高校预算管理工作顺利完成。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可借助校内计算机网络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建立有效的预算监督机制。各用款部门可通过各自账户登录自己部门的预算管理系统查看预算执行情况,财务部门或预算管理部门可对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盘监控,对于预算执行中已发生偏差的部门及时提醒、及时纠正,防止发生更大的偏差。学校还应重视审计工作在预算监督过程中的作用,加强预决算审计,将审计工作贯穿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对预算编制、执行、决算全过程进行监控,更能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三)检查阶段(Check)———预算分析评价。检查是PDCA循环的重要步骤,是对D阶段的成果进行分析评价。预算评价环节属于预算管理的事后控制阶段,只有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及时恰当的分析,才能找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薄弱环节,提高预算执行质量。预算分析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进度分析。高校预算管理部门可以对用款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分季度、半年和年度三个时间段进行分析,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差异及时反馈给用款部门,帮助其自行查找原因。这种分阶段进行的评价分析,更能减少预算执行偏差,保证预算执行质量。2.业绩分析。业绩分析是指通过建立预算考核指标,来评价高校预算资金使用效益。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遵循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并结合高校自身的性质与特点。财务指标是反映高校预算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其战略目标是提高高校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效益。因此可以从高校的收支结构、资源配置情况、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出发考虑高校的绩效评价指标,比如:财政补助收入比重、教学支出比重、合作办学支出比重、设备利用率、总资产保值增值率、重点学科数量增长率等。非财务指标包括三个层面:首先,学生及社会是高校服务的主要对象,高校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使学生及社会对高校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因此,可用科研成果转化率、就业率、为社会提供服务收入的比重等来衡量社会满意度;可用报到率、学校基础设施(包括食宿)支出比重、国家及省市级精品课程所占比重等来衡量学生满意度。其次,高校的内部管理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管理等,其相对应的职能部门也属于高校重要的用款部门,如:办公室、教务处及学生工作管理处等。具体的评价指标也可按照部门性质进行设置,如:教学管理可运用教学支出占总支出比重、教学质量工程专项经费增长率、教学设备使用率等。最后,高校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主体力量,高校的发展要依赖于教师团队的学习努力及发展。教师学历职称结构、教师培训支出增长率等都可以作为评价高校在教师发展层面的评价指标。

(四)处理阶段(Action)———预算评价结果应用。处理是PDCA循环的总结提升阶段。PDCA循环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阶梯型推进管理水平,只有将上一循环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运用到下一个循环中,才能使得循环提高一个层次。借鉴这一理论,高校评价结果的应用对于提高预算管理水平至关重要。预算评价结果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将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部门负责人,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其次,由财务部门或预算管理部门与各用款部门进行沟通,分析预算执行的成绩、问题及改进措施;再次,根据预算执行评价结果进行适当的奖惩,对预算执行情况较好的部门应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对预算执行情况差、严重超支的部门,处以一定的警告批评,适当调整其在下一年度的预算额度;最后,对照预算编制阶段设置的目标,找出未实现的目标带入下一个预算循环,为下一周期的预算编制做好铺垫。

PDCA循环在高校动态预算管理中的实现基础

(一)建立有效的预算控制制度。PDCA循环是周密的循环系统,反映的是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只有建立有效的预算控制制度,并严格按其规定执行,在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才能使该循环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二)健全预算管理机构。高校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尤其是动态预算管理,从预算编制开始到预算评价结果应用为止的全过程都需要沟通协调。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应设立预算管理机构,负责指导确定预算目标、监督预算执行以及评价预算执行情况等工作;如果无法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应当强化审计机构或人员在预算管理中的作用,用其监控预算管理的全过程。

财务动态管理论文篇2

20世纪是一个财务管理大发展的世纪,财务管理先后经历了筹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财务管理、投资财务管理和绿色财务管理等发展阶段。现代财务理论研究的对象从对企业资金筹集和资金的周转、控制等微观层次问题的描述性探讨,转向企业价值与投融资决策关系问题的定量分析。公司价值创造的基础通常是经济资本,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投融资决策实现最优配置,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

事实上,经济系统在不断与生态系统发生交换活动,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促进了绿色财务的提出。但是仅仅强调环境保护是不够的,环境的保护必须伴随着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等举措,因此,一种以“3R”为原则的新型经济形态——循环经济应运而生。“3R”原则,即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产品生产的再利用原则和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可再利用的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可以认为是可回收资源;减量化利用的自然资源,可以视为企业进行生产的原始资源。对原始资源使用的减少和可回收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够带来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并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可回收的资源、原始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资源构成了循环经济生产企业的生态资产。

企业价值创造所需要的关键资源已经从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为主的有形资产以及无形资产转变为可循环再利用的生态资产。公司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变化意味着资本概念的泛化,企业价值的概念成为一个多维价值属性的价值体系,企业价值最大化问题转变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均衡过程。虽然绿色财务也越来越关注生态资源在公司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由于价值驱动因素变化造成的资本多元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二、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本质、研究维度的分析

(一)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本质

关于财务本质的认识,财务学界的观点很多,归纳起来有“活动论”、“关系论”与“活动+关系论”三种主要观点。“活动+关系论”吸收了活动论和关系论有益的内核,全面概括了财务的本质特征。循环经济理念实际上是对可回收资源、进入生产领域的原始资源的一种时空上的优化配置,循环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基本矛盾是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的错置。因此,生态资本的投入和收益与经济资本的投入和收益往往是在投资者之间合作的情况下进行的,并形成了投资者之间的经济责任、权利和利益关系。所以,笔者认为,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本质是投资者基于未来合理跨期配置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活动及其利益关系。资本配置的主体是投资者,资本配置的特点是跨期配置,资本配置主体、配置对象以及配置活动都存在于由利益相关者所编制的价值网络内。

(二)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研究维度

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本质所考量的是企业价值、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跨期配置活动及形成的利益关系。“跨期配置资本的论断表明……财务研究的三维视角包括时间、空间和行为,财务的时间坐标、空间坐标和行为坐标决定了财务的立体结构。”可以描绘出这样一个蓝图,如图1所示,以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构成的平面式财务研究结果为基础,放宽条件,进一步研究财务行为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建立立体式研究视角。任何一个生态资本坐标点R和任何一个经济资本坐标点C决定了一个确定的财务状态S(C,R)。任何一个财务状态S(C,R)都对应着一个最佳的财务行为方案B。财务行为B,经济资本C和生态资本R决定了企业价值V。在平面OSVB中可以看到,如果财务状态一定,财务行为将决定企业价值,并且所有小于价值V下的财务行为都不是最佳行为。所以,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核心是研究财务状态,根据财务状态选择最佳的财务行为。

三、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

循环经济财务管理是在以生态资产和经济资产为企业价值创造主要驱动因素的背景下,运用公司财务理论,借助于价值网络分析,通过核心资本的价值创造模型对企业财务状态进行评析,规划并评价企业财务行为,以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一系列方法的集合。根据这一定义,笔者可以构建出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其中,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涵义、财务本质、目标、假设、原则、职能和内容构成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结构,财务状态评析、财务行为选择和财务评价构成了循环经济财务管理的应用理论结构。

根据循环经济财务本质的要求和机制原理设计财务系统,首先要界定循环经济财务目标;其次,财务目标确定财务职能与内容。财务系统运行的环境是复杂的,必须根据财务环境、目标要求和财务系统运行的规律提炼财务运行的基本前提,即相机财务假设与原则,由此构造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结构。

根据循环经济财务基本理论结构顺次,应当进一步从技术的角度研究财务状态评析、投资行为选择和融资行为选择。其中,财务状态评析是财务行为选择、财务评价的基本前提。企业价值网络的变动导致资本系统发生变动,由于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本身存在资本转换规律,资本系统发生变动必然影响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价值的创造,因此,循环经济财务状态评析就是要对企业价值网络、生态资本和经济资本价值创造模型加以评判和分析。财务状态评析指导财务行为的选择,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循环经济财务评价是提供反馈信息、保证财务系统良好运行的有效方法,由此构造了循环经济财务应用理论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1]茅宁.软财务理论初探.会计之友,2007(2).

[2]李心合.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会计研究,2006(7).

财务动态管理论文篇3

一、财务管理价值取向的研究现状

国外财务理论的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类别:传统财务理论;现代财务理论;行为财务理论。20世纪50年代前的财务理论可被称为传统财务理论,描述性方法的运用、对会计信息的重视以及财务比率分析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现代财务理论一般认为始于Markowitz(1952)的投资组合理论。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分为经典财务理论和财务契约理论。经典财务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以“有效市场假设”为前提,以均衡分析为手段,以资产定价为核心,研究给定制度和契约下的财务资源配置;财务契约理论受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启发,开启了财务工具和企业性质的“黑箱”,应用Jensen和Meckling(1976)的理论、Black和Scholes(1973)的最优定价理论、Ross(1976)的套利定价理论等,重点研究财务工具、权利关系和企业治理模式的选择。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设”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1972年Slovic的《人类判断的心理学研究对投资决策的意义》开启了行为财务研究的先河。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了期望理论,为行为财务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学者们逐渐开始重视行为财务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如DSSW模型,BSV模型,DHS模型,HS模型,羊群效应模型,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

财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主体行为选择的科学,财务理论的假设前提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对财务理论的透视,能够帮助我们把握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有效资本市场”和“理性经济人”是现代财务理论的重要假设。以此为基础,现代财务管理表现为“股东至上”的财务管理模式,整个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围绕股东利益而展开的,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函数。也就是说,股东价值取向是现代财务理论的重要前提。尽管现代财务理论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但是股东价值取向的核心地位在现代财务理论中始终都没有动摇过。行为财务理论虽然修正了“有效资本市场”假设和“理性人”假设,以“有限理性”为前提研究财务问题。但是,行为财务理论并未以投资者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研究框架,“股东至上”观点仍然是财务理论的基石,股东价值取向仍然是财务管理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是说,国外财务理论的研究始终坚持着股东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

与国外的财务理论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西方财务理论的引进、吸收和实证检验,以及财务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财务基础理论的研究是我国财务学研究的一大特色。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有:郭复初提出了财务分层理论,于胜道提出了所有者财务论,谢志华提出了出资者财务论,汤谷良提出了经营者财务论,李心合提出了利益相关者财务论,刘启亮提出了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论。与国外主要集中于对资本市场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财务理论的研究视角更为宽泛,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等利益相关者开始受到重视;生态问题、社会责任问题呈现出财务理论的内生化趋势;制度成为财务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重要的是,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在国内学者提出的财务管理理论中开始得到体现,其典型代表有利益相关者财务理论、发展财务理论、广义分配理论、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论等。

尽管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在财务管理理论中开始得到体现并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但是,从财务管理理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来看,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财务理论并未完全形成,股东价值取向仍然占据着财务理论的主流地位,这种以股东济利益为中心的财务理论不利于企业平等地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不利于企业自觉地履行生态责任和社会责任,进而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落实。

二、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

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提出的财务管理理论。它在财务管理主体、财务管理价值取向、财务管理资本构成、财务管理目标等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财务理论框架,提出了多重主体理论、多重资本理论、多重目标理论。从价值取向来看,可持续发展理论反对“股东利益最大化”,强调企业相关者利益的和谐发展,强调企业的社会性和生态性,主张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和谐性与持续性。以此为基础,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可以从三个维度分析。

1.主体维――为谁创造价值?

从利益主体的角度看,财务管理存在两种价值取向:股东价值取向和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

股东价值取向的观点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首要任务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因此,股东价值取向的企业必然注重收入、利润、股东回报等经济指标的增长,而忽略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社会贡献方面的责任。直到20世纪90年代,股东价值取向一直占据着财务管理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利润最大化目标所引致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社会责任缺失等一系列外部性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股东价值取向的合理性,股东价值取向受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极大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许多利益相关者,他们都对企业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并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而股东只是其中之一。因此,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企业不仅关注股东利益,而且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按照可持续性的原则,追求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和协调化,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持续发展的价值。MachaelRion指出“企业太过强调生产目标、市场影响和利润,就会引发像危险产品、环境污染、经济困难、以及厂区面临倒闭等诸如此类的问题。”Bart对一些由于不关心利益相关者而失败的企业进行研究后发现,过于关注股东利益最终会导致企业无力保护股东价值。

从发展趋势看,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正在从股东价值向利益相关者价值演变,这种演变不仅来源于法律法规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而且来源于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动力。

表1整理了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和相关事例。尽管有些事件与财务管理并无直接关系,但

是这些事件对于企业管理价值取向的转变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而影响着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

从表1可见,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已经从最初的观念或理论演变成为受世界普遍接受的标准、准则或制度。更加重要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不仅资金提供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社区、政府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且后代人和非人类物种也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卡罗尔指出:“最显在的利益相关者是股东、雇员、顾客。……,除了这三类利益相关者群体外,竞争者、供应商、社区、特殊利益群体、媒体乃至整个社会和全体公众,也都是利益相关者”。Starick认为,自然环境、人以外的生命物种以及将来的几代人都应该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Wheeler和Sillanpaa认为,有些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不是通过“实际存在的具体人”和企业发生联系,比如自然环境、人类后代、非人类物种等,这些利益相关者更值得关注。Jacobs指出,环境和后代人在宏观层次和企业的决策中经常被忽略,应该明确环境和后代人也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将环境、自然资源、后代人明确为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使微观层次的利益相关者与宏观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机地结合了在一起,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

按照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的资源的不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分为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是指向企业投入货币资本的主体,主要包括投资者和债权者,这些利益相关者主要关注企业的经济贡献;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是指向企业投入人力资本的主体,主要包括管理者和员工,其中管理者可能更多地关注企业的经济贡献,员工既关注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关注企业的社会贡献,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主要关心企业的经济贡献;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是指主要关注企业生态贡献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自然环境、后代人、非人类物种;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是指凭借关系型资源与企业建立关系的行为主体,包括顾客、供应商、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媒体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同时关注企业的经济贡献、社会贡献和生态贡献。

2.内容维――创造何种价值?

从价值创造所涵盖的内容和关注的领域来看,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追求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持续、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强调企业的社会性和生态性,主要从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角度去看待价值的本质及其生产和分配,主张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和谐性与持续性。按照这一理论,企业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应该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价值观”转向以“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持续性和协调性为目标的“多重价值观”。

企业的“多重价值观”包含了以下基本思想:

第一,企业的价值源泉是多方面的。企业的生产经营除了直接依赖其经济资源的配置外,还必须依赖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人的体力、脑力、情感、动机、道德等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环境等生态资源,社会文化、企业关系、道德风尚、伦理观念、诚信协作等社会资源,都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的价值源泉是多方面的。企业价值不仅来源于劳动与物质资本的结合,而且来源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的相互结合。

第二,价值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是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在价值生产过程中,不仅消耗了人类劳动和物质资本,而且也消耗了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对企业来讲,其生产经营不仅依赖于企业有形范围之内的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而且也依赖企业有形范围之外的生态环境和各种资源的损耗,同时还包括它对人类社会本身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后果。所以,价值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是多方面的。

第三,价值分配是多方面的。既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生态资本在企业价值生产过程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消耗。那么,它们同样应该得到相应的补偿和积累,而不是仅仅对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进行补偿和积累。所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企业的价值分配应该分解为四个部分:物质资本的补偿与积累、人力资本的补偿与积累、社会资本的补偿与积累、生态资本的补偿与积累。可持续发展要求价值分配的四部分达到和谐,以保证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的共同保值与增值。

3.时间维――创造多久的价值?者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协调、持续发展。

三、结论

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责任理论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的财务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坚持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和经济、生态、社会的综合利益价值取向,追求多元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协调、持续发展。

从时间维度看,可持续发展财务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基础,注重长期价值的创造,不仅关注近期利益的获取,而且注重长期价值的创造。因此,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的价值观表现为近期利益和长期价值的均衡性与持续性。这一理念已经得到财务管理学者的普遍认同,本文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可表述为: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宗旨,以利益相关者价值为核心,坚持“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协调性和持续性的“多元价值取向”。这一表述概括了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价值取向的三个方面:

第一,从价值的主体上界定了财务管理的多元价值主体,包括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

第二,从价值的实现形式上界定了财务管理的多元价值形式: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

第三,从价值的动态过程,说明了价值创造的持续性和协调性,强调近期利益的获取与长期价值的创造之间的均衡性。

财务动态管理论文篇4

泰州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FIB070335-B11-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71-02

一、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引入及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中,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和撰写分析报告等过程,以达到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其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经过哈佛大学企管研究所郑汉姆(W.B.Doham)的推广,被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它甚至被看作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其在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始于1930年,此后便不断得到发展。目前,西方大学的财务管理教学均采用此教学方式。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从西方学来的。20世纪80年代,在引进 MBA教育模式的同时,也把其带入了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的教学课堂。自引入后,它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喜爱,并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因为很多原因,案例教学法始终未能在我国高校中广泛地开展起来。

财务管理学是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因此,在其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意义。财务管理学的案例教学是指在学生学习、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与财务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财务管理案例,让其把所学的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分析案例、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和撰写案例报告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财务管理知识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刚被引入我国高校时,出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教师们积极采用此教学方法。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应用是形象而神不像。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四个问题造成的。

1.重视程度不够

国外著名商学院的财务管理学教学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其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多在50%以上,尤其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商学院竟高达90%。[1]而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学教学仍普遍采用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课时非常有限。同时我国高校对案例库建设的资金投入很有限,也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与之相配套。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热情。大部分教师都把案例教学当作任务,流于形式,不能把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如此,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半也是只懂理论分析,缺乏实际财务管理工作所需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性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

2.案例建设滞后

目前,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适合课程内容的案例很少,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缺乏对企业财务管理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缺乏对案例教学理论的系统性研究。现有我国高校编写的案例教材,引用的案例与我国国情相符者较少,绝大多数都是源于国外的案例,并存在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案例翻译错误百出等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新的、有代表性的且与我国国情相符的案例,就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的效用不能得到最大发挥。这已经成为困扰当前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学中广泛开展的最大难题。

3.缺乏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案例教学相比一般的课堂理论讲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精深的财务管理学理论知识、娴熟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技巧以及敏锐的观察力,而且还需要具备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熟悉企业财务运作的流程和各个环节。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从事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学的教师虽然理论知识深厚,但到公司、企业实践的机会较少,缺乏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难以把抽象、晦涩难懂的财务管理理论放在实际案例中,使之具体化和形象化,很难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因此,大部分教师在案例内容选择、案例实施前的准备、课堂组织与引导、课后案例教学总结评价方面均存在诸多不足,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最终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效果发挥。

4.缺乏科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财务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为闭卷考试,试卷的题型一般为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四种题型。在这种考核方式的激励下,学生只注重死记硬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缺乏学习案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案例的课前准备,在小组和课堂讨论中表现消极、被动,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讨论中去。这种考核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多是只懂得数字分析,而没有实际工作能力,达不到这门课程的考核目的,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可见一斑。

三、改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针对上述谈到的诸多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点改进建议,希望通过改革传统的财务管理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起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师生共同参与的高校财务管理学新案例教学法模式。

1.大幅增加案例教学课时

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教学法具有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以挖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其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最终实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学教学中可以把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学效果发挥得更佳。而要做到此点,重要的就是大幅调整案例教学的课时数。如果财务管理学是必修课程,案例教学至少应该占到总课时的1/3,高者可以达到1/2。如此,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把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其在长时间进行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精神疲劳”问题,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等晦涩难懂但有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章节。

2.编写和及时更新案例教材

选择或编写好案例,是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法能够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引导性、典型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强是一个好案例应具有的基本特征。通过分析好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掌握财务管理行业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将知识融于案例中,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其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每年都要动员大批教师编写案例。尤其是新课开设时,学校要求教师至少要准备时效性较强的20至30个案例。[2]编写案例已成为该校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因此,我国高校应借鉴哈佛大学的做法,根据高校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需要,首先组织教师集中精力编写一部案例教材。案例可以是教师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由选取国内外企业的实际资料而来,但必须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实用性。而后,每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选编一批新的案例,添加到案例教材中,并把时效性差的案例从教材中剔除。如当前,财务分析一章,教师可以采用青岛海尔等上市公司的财务作为案例分析;时间价值计算一章,可以采用个人按揭购买住房还款明细账单作为案例,加深学生对时间价值概念的理解,掌握时间价值的计算,并对等额还款法有进一步的认识;筹资决策一章,可以以韩国第二大企业集团――大宇集团的举债经营作为案例,分析财务杠杆的双刃剑作用,加深学生对资本结构理论的理解,等等。

此外,高校还应制订与案例教材编写相应的奖励政策,引导和激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积极参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各种实践与科研活动,为财务管理案例的搜集和编写提供有利条件。

3.建立“静态+动态”的考核制度

改革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学以考查基本理论知识为核心的考核制度,构建以考查能力为导向的“静态+动态”考核制度。所谓的静态考核就是传统的基本理论考试,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记忆公式和理论,掌握财务管理学的“知识+技能”。动态考核是指案例考核方式,让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和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灵活应用财务管理知识的能力。静态考核和动态考核的分数比重可以各占50%。构建这种“静态+动态”的考核制度,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情况,引导其由“死学”变为“活学”,培养其利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各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决策能力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需求。

4.建立由政策倾斜、专家培训、外聘讲授和基地建设构成的创新发展模式

首先,高校应在教学酬金和职务提升等方面对实行案例教学法卓有成效的教师予以倾斜,提高其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鼓励其主动学习新的案例教学法、对现有的案例教学法进行创新。其次,高校应组织案例教学方面的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使教师明确自己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并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技巧。再次,高校应积极利用当地社会资源,聘请财务总监(CFO)进入大学课堂,专题讲解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或是让教师去企业实地考察、挂职锻炼,增强案例教学师资队伍的实力。最后,高校应通过建立稳定的科学研究基地和实验基地,开展财务管理实践与调研,支撑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以此带动财务管理案例的开发与研究。

财务动态管理论文篇5

金融危机;非常态经济;财务管理理论体系;财务管理

一、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分别是对基础性假设的冲击和可持续发展假设的冲击。一方面,基础性假设当中最为重要的是经济人假设,主要是通过个体的投资行为对集团乃至整个经济市场产生的重要影响,而个体投资人会因个人的情感变化而产生一定的不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这种不理进一步得到强化,最终将颠覆财务管理理论中的“理性”经济行为模型;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假设以经济稳定发展为前提,但是在金融危机时期可持续发展假设理论则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以此为基础的相关理论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主要有财务管理目标理论、财务要素顺序理论、融资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

二、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基础性财务假设理论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逐步完善基础性财务假设理论,充分挖掘市场的发展潜力,为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性内容。基础性财务假设理论以经济人为基础,但是这其中包含了一定程度的非理性成分,并且将人的非经济性也纳入其中,这将影响基础性财务假设理论的科学性。市场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和运作之中,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因此,要在人本非理性的思想基础上,实现理性假设到有限理性假设的有机转变,以此为前提构建相应的财务管理理论,推动新古典财务管理的稳步发展。

(二)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制定科学化的财务管理目标,设置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较强的未来发展计划,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经济稳定下的财务管目标以提高经济的稳定性为前提,具体可细化到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实现自身经济理论的最大化,但是在金融危机时期,绝大多数企业濒临倒闭破产,此时的财务管理目标应以规避企业风险,缩减企业负债成本为基础,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及时调整企业的投资计划,并对自身的发展资产进行重新的评估,实现企业负债最小化。

(三)优化配置财务决策的排序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优化配置财务决策的排序,重组财务要素的顺序理论,为企业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一般情况下,财务管理理论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济为主要前提,因而其财务决策依据则是投资、融资到股利分配,但是在金融危机时期,这一决策方式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加大企业的负债压力。因此,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要优化配置财务决策顺序,以提高偿债能力为中心进行相关活动的有效扩展,实现企业的经济复苏。

(四)健全金融投资的相关理论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健全金融投资的相关理论,对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进行综合性考虑,考虑到多种投资主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顾及其投资成本,提高经济的稳定性。在金融危机时期,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较为强烈,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职能,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实现先股后债。在实际的经济发展之中,不同股利结构的企业其支付方式也不尽相同,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制定相应的股利结构管理理论,并完善法规对其进行一定的约束。

(五)确立套利定价理论的地位

在金融危机时期,要确立套利定价理论的地位,进一步完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为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可行性发展思路。在金融危机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投资者的目标则是实现了由经济利益的提高到规避风险最大化的有效转变,因此,在在金融危机这一特殊时期当中,要以投资者的投资目标为基础,并以此为理论构建的方向,确立套利定价理论的地位,更好的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形式构建相应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不断完善我国财务管理理论,更好的为我国乃至世界经济服务。在金融危机时期,制定出一套非常态经济下的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是时代迫切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在较差的经济大环境中,脱颖而出,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理论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危机会使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有效的财务管理能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以及帮助企业度过危机,进而维持经济的稳定。因此,在金融危机时期内,要通过完善基础性财务假设理论、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优化配置财务决策的排序等方面来构建相应的财务管理体系,使其对企业进而对整个经济产生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爱民.金融危机冲击与企业投资行为[J].管理世界,2015,04:107-120

[2]高汉祥.应对金融危机发展财务理论促进经济繁荣[J].会计研究,2015,06:88-90

财务动态管理论文篇6

财务困境是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丧失的前奏。如果一个企业陷入长期的财务困境,而且采取补救措施也没有效果时,企业最终将会破产,从而对与公司有关的各个利益相关者造成巨大的损失。与传统财务指标相比,EVA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对企业财务风险更具敏感度。

二、EVA的概况

EVA又称经济附加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税后净利润与投入资本的成本的差额。EVA是基于税后净利润和产生这些利润所需投入资本的总成本一种企业绩效财务评价方法。企业每年创造的经济附加值是税后净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

经济附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投资资本总额)

自EVA被提出以来,就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青睐。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于1982年提出并实施了一套以经济附加值为基础的财务管理体系、决策机制及薪酬激励制度以及一个新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思腾思特咨询公司提出经济附加值的目的在于弥补传统财务指标的缺陷,希望能够反映出公司具体为股东创造的价值。经过一段时间发展,EVA指标得到了商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青睐,国外已经有很多家公司开始使用EVA管理体系,其中不乏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如可口可乐、IBM、通用汽车、索尼、戴尔、沃尔玛等。《财富》杂志高级编辑也高度评价说:“EVA的出现是现代公司管理的一场革命,它可以影响一个公司从董事会到基层上上下下的所有决策,EVA可以改变一个公司文化,它不仅仅是一个高质量的业绩评价指标,还是一个总行的财务管理框架,也是一种经理人薪酬的奖励机制。”

三、财务困境预警的理论基础

1.系统非优理论

1985年系统非优理论被首次提出,这个理论认为任何系统中的一切都可以用“优”和“非优”的组合来表示它们的状态。其中“优”状态分为最优和相对优两种,用来表示成功的过程和结果;“非优”的状态包括失败和可以接受的不好的结果。依据这个理论,企业的管理活动作为一个系统也可以分为“优”和“非优”两种状态:“非优”状态是指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效率低,财务应变能力差,财务管理制度失控,存在重大财务管理失误以及所有可接受的却是不好的过程和结果:相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高效,有效进行的过程和结果就是“优”的状态。我们需要确定一个明确的界限来区分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优”和“非优”状态,然后再运用预警管理理论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运作状态进行识别,对系统的“非优”状态进行及时地预警,保证企业管理系统能够一直安全和有效的运行。

2.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管理是指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动荡,企业会遇到各种预想不到的突发事件破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了有效地应对各种危机事件,使企业能够持续的经营,企业管理者需要利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对破坏企业经营的突发事件进行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某些跨国公司率先提出企业危机管理理论。这些公司提出危机管理理论分为萌芽阶段和成熟阶段。20世纪70年代,西方企业家的经营理念开始关注安全,这些公司虽然从内部开始加强了安全措施但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法;80年代以后,这些公司开始建立规范的企业危机管理体制,从此危机管理开始逐渐成熟。

四、基于EVA的财务困境预警模型构建

1.财务困境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财务困境的主要表现形式分为两种分别表现在流量和存量两个方面,从流量的方面看是指企业资产负债表上仍然是总资产超过总负债,但由于企业采取失败的财务管理方法就会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其流动资金不足以抵偿到期债务,企业就会陷入流动性危机。从存量的角度看,当企业现有的资产价值小于负债价值,这是企业净资产会出现负数。当企业的净资产呈现负数的时候,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严重下降,最终会导致企业破产。所以在构建财务危困境预警的指标体系时也应该从流量和存量这两个角度来考虑。一般来说,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主要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入手。因此在构建财务困境预警指标体系时,选择能够反映企业盈利性、流动性、成长性的财务指标。

2.EVA对预警指标的调整

EVA是对企业创值能力的评价,在EVA计算中,对某些会计报表科目进行了调整,提高了会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会计报表的编制是根据会计准则进行的,而根据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对公司真实情况的反映存在部分失真。本文将EVA评价指标引入财务困境预警指标体系中,作为预测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财务指标进行财务预警研究。通过引入经济附加值,提高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帮助企业预测财务困境的准确性和敏感性,从而较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慧.基于EVA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6).

财务动态管理论文篇7

(一)财务管理理论

1.财务管理研究的起点。长期以来,我国财务管理的理论研究基本都是以“财务的本质”作为起点的。从研究财务的本质开始,逐渐扩展到财务的概念、财务管理的对象、财务管理的原则、财务管理的目标和财务管理的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从而最终建立起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财务管理的本质作为财务管理实践的一般规定性的范畴,是财务管理理论要素中最一般、最抽象、最简单的一个,所以从此出发,并沿着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再现抽象过程的路径,就能把其他财务管理理论要素再现出来,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且科学的理论体系。

2.财务管理的本质。国内学者对于财务管理的本质已经进行了大量而丰富的研究,并且形成了很多非常成熟的理论,如本金投入收益论、资金关系论、财权流论和资金配置论、资金运动论、货币关系论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本金投入收益论。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组织理论,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即通过投入一定的资本、土地、机器和劳动力从事生产活动,从而获得最大的产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就是通过对资金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收益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收益。

3.财务管理的对象。对象是指思考或行动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因而财务管理的对象就是财务管理活动所涉及的事物。随着企业的发展,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在不断的发展。根据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观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是现金流动,通过对现金流动的管理把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同环节和部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有机整体,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与效益,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循环经济理论

1.循环经济的3R原则。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核心,所谓3R原则,就是废物减量化,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总之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使资源以最低的投入,达到最高效率的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从而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和资源使用价值的最大化,使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相吻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坏境的“双赢”,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循环经济的实质。从斯密、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到现代的制度经济学模型,都只将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看作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纳入到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当中,而否认生态环境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或者将生态环境作为外生变量,不予考虑。而循环经济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纳入到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并且采用新的方法来衡量生态环境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虽然目前的技术水平尚难以准确测度生态环境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内生变量解释经济增长是经济增长理论必然的发展方向,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实质。

3.环境成本的内在化。环境成本内在化是环境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模式。首先,环境资源具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即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直接使用的部分物品如木材、矿物等;其次,环境资源还具有间接的使用价值,如生态功能、水环境质量等以间接方式参与人类消费和经济生产过程的那部分环境资源;最后,环境资源的选择价值则指当代人为保证后代人对环境资产的使用而对环境资源所表示的支付愿望。环保产业的发展是使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有效途径,它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激励人们进行技术创新和环保理念的设计,以最低的成本消除经济生活中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实现生态环境成本的内部化。

4.循环经济价值链。循环经济的价值链主要在三个不同的环节:首先在生产准备环节,按照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来选择和利用资源,通过一定的资本投入,配置必要的土地、劳动力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以及支付劳动者的报酬,进而形成循环经济的价值链过程。其次在生产环节,劳动者通过生产操作,将活劳动物化在产品和生态环境当中,将劳动价值转移到价值链当中,而且实现了价值增值,从而使价值链持续运行有了新的动力。最后在流通环节,价值随着循环经济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物质流、能量流得以变现。而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行除了与物质流、能量流密不可分之外,还必须依靠人力流和信息流的运行。

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财务管理目标

综上,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循环经济背景下,这仍然是企业追求的至高无上的法则。只是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的价值概念更加广泛和复杂了,它不仅指经济资本,而且还包括生态资本和社会资本。循环经济背景下的财务管理就是要充分考虑生态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价值,通过科学的方式对经济资本、生态资本和社会资本要素进行最优配置,合理规划与评估企业的财务行为,以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一)新的财务管理理念

生态环境具有不可逆性,一旦破坏就再也难以恢复。企业如果一味的追求物质财务的快速增长,肆意的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生态系统退化,最终必然会导致生物圈的瘫痪和人类自身的灭亡。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改变过去的只有原材料、机器设备、员工等物质资本才具有价值的思想观念,而应该树立生态环境也是资本,也具有价值的观念。在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将经济资本和生态资本、社会资本放在一起,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做出最优的财务决策。

(二)新的企业价值导向

在对待河流、森林等自然资源时,不仅应该将其视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可利用的生产资源, 更应该将其视为维持企业长期持续生存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创新时,不仅要重视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促进作用,而且要充分考虑它对生态系统的维护和修复功能,使之成为有益于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在考虑企业自身发展时,不仅要考虑企业对自然的改造能力,更要重视企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三)新的消费理念

企业需积极倡导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这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设计过程中,要尽量节约原材料的使用,以可降解、易分解、耐用的材料替代高污染、不可降解、难分解的材料;在产品的广告宣传过程中,应倡导消费者进行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这也是一种不会对环境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大力宣传消费后的废弃物进行多种用途尝试和回收利用,在消费的同时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对策

目标的设定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凝聚人心,统一认识,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使企业获得快速发展。但目标的实现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需要企业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做才行。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更加具有挑战性,面临的困难更多,因此需要采取一些科学的对策指导企业的行为,以保证目标的实现。

(一)创新会计核算对象和核算方法

在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下,财务管理人员只核算会计主体的各项经济业务,记录和反映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而关于排放三废给社会带来的损失,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代价并不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范围。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会计人员应该将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核算的一部分。通过在会计报表中增设生态资产、环境资本、生态负债等会计项目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纳入资产负债范围,进行经济核算,使会计报表能够充分反映生态环境的价值以及环境污染给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在报表附表中披露污染的治理情况,治理措施等,使环境利益相关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环保信息。目前很多学者都在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资源和生态环境纳入国家GDP的核算,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企业也可以从中学习借鉴经验,构建企业的绿色财务报表制度。

(二)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和管理流程体系

要建立绿色采购制度,企业在原材料的采购过程当中要尽量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原材料,要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采购其生产过程当中能为本企业所利用的各种残料、废料。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方式和有效手段之一。它是指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采取改进产品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优化生产作业流程,改善企业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等新措施,提高生产技术,减少资源投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或者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降低生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此外,要积极推进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如支持二手汽车的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 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

(三)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财税政策引导企业节能减排

我们知道,像空气、水等生态环境都属于公共物品。根据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市场在配置公共资源时存在失灵现象。因为对于企业而言,执行较高的环境标准来减少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或者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虽为社会带来了好处,具有较高的正外部性,但企业却并不能从中获益或只能获取很少的回报,因而从理性人的角度出发,企业最终会采取较低的环境标准,减少污染处理成本。因此,作为市场的补充,政府需要充分利用财税政策,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给予一定的补偿和支持。例如,对于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的企业给予免税优惠;对于企业为实现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而进行的技术创新投入给予财政补贴。对于环保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的支持和融资条件的优惠以及土地利用优惠等措施,降低其生产经营的成本。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已经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发展,但循环经济理论仍然很不成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建立一种循环经济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本文初步研究了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及其实现的对策,而限于能力和时间问题,关于循环经济背景下财务管理的原则、具体内容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并没有涉及到,这需要后续学者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魏乾梅.循环经济时代财务管理思考[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4)

2.吴未,黄贤金,林炳耀.什么是循环经济[J].生产力研究,2005(4)

3.黄泽全.循环经济贵在“循环”[J].人民论坛,2005(2)

4.叶彦斐.财务管理目标的现实选择[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3)

5.周宏春,胡德勇.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资源环境矛盾[J].世界有色金属,2005(2)

6.陈伟,欧黎闽.发展福建省循环经济的探讨[J].能源与环境,2005(1)

7.孙明贵,刘建新,陈雪阳.上海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其途径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5(3)

财务动态管理论文篇8

耗散结构理论对网络财务发展的影响

耗散结构理论表明,网络财务系统只有不断进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换,才能发挥网络财务的管理效率,使企业经营管理充满生机和活力。

比利时科学家 I•普里高津于 1969年提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当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有可能发生突变,即由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空间时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状态。这种稳定有序状态的宏观结构,就叫做耗散结构。系统的这种自行产生组织性的行为叫做自组织现象。因此,耗散结构理论又称为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产生耗散结构,除了要求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从外界吸收负熵流以外,还需要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会使系统产生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通过随机的涨落,系统就会从无序转为有序,形成新的稳定的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表明,网络财务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运动,存在着复杂性和整体性。当网络财务系统内部重要信息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它就可能从原来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即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中的“开放”是所有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网络财务系统只有开放才能获得发展,这种开放不断进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换,才能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者的相互关系可以表述为:以信息流为依据,通过资金流实现商品的价值,通过物流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物流是资金流的前提和条件,资金流是物流的依托和价值担保,并为适应物流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信息流对资金流和物流运动起指导和控制作用,并为资金流和物流活动提供决策的依据。电子商务包含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网络财务全面支持电子商务,因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内在的统一和协调性是网络财务中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集中体现。

一般系统论提出了有序性、目的性和系统稳定性的关系,耗散结构理论则从另一个侧面回答形成这种稳定性的具体机制,指出非平衡态可成为有序之源。

“协同效应”理论对网络财务发展的影响

“协同效应”理论表明,网络财务系统中的每个子系统都要达到各自的目标,各个子系统通过相互合作,兼顾局部和整体目标,可以实现网络财务系统总体效益的最大化。

按照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哈肯提出的协同理论,网络财务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能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是一个协同系统。它在外参量企业外部业务数据的驱动下和在总账系统、报表系统、现金流量表系统等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下,以自组织的方式在宏观层次上形成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条件、特点及其演化规律。网络财务系统的状态由一组状态参量来描述。这些状态参量随时间变化的快慢程度是不相同的。

由支配原理可知,为数不多的慢变化的序参量支配那些为数众多的变化快的状态参量。网络财务系统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要达到各自的目标,各个元素通过相互合作,可以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此即“协同效应”理论。

财务与业务作为协作系统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目标;信息沟通。它不仅对集团财务方面进行管理,而且对库存、生产、销售等业务方面进行管理,不仅管集团内部,而且与整个供应链管理相集合。

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后,财务管理工作将呈现如下新特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同步生成;采购、销售、仓储等主营业务凭证自动生成,减轻了财务部门的重复劳动,做到数出一门、信息共享;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一样,可以查明每一个信息的来源和录入时间,做到责任分明;财会人员可以利用实时信息控制经济业务,实现从核算职能向控制智能的转变。

“协同效应”可以实现网络财务系统中各种财务和业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向帕累托最优状态逼近,实现网络财务系统目标的最优化。网络财务管理者的职责就在于通过管理者的活动,可以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更好地实现目标。

突变理论对网络财务发展的影响

用突变理论在解释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的突变问题,人们施加控制因素影响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系统状态是有一定条件的,只有在控制因素达到临界点之前,状态才是可以控制的。

许多年来,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连续的、渐变的、平滑的运动变化过程,都可以用微积分的方法给以圆满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还有由渐变、量变发展为突变、质变的过程,就是突变现象,微积分是不能描述的。1972年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在《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一书中,明确地阐明了突变理论,宣告了突变理论的诞生。

突变理论主要以拓扑学为工具,以结构稳定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条新的判别突变、飞跃的原则:在严格控制条件下,如果质变中经历的中间过渡态是稳定的,那么它就是一个渐变过程,如果质变中经历的是结构性的转移,那么它就是一个突变过程。

按照托姆的突变理论,就是用数学工具描述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系统状态的飞跃,从组织管理体系、系统安全的监管、财务数据的控制、资料文档的管理、病毒防范和加密系统、软件开发和相关法规建设等六个方面给出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系统处于稳定态的参数区域,参数变化时,系统状态也随着变化,当参数通过某些特定位置时,状态就会发生突变。

用突变理论来解释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的突变问题,人们施加控制因素影响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系统状态是有一定条件的,只有在控制因素达到临界点之前,状态才是可以控制的。一旦发生根本性的质变,它就表现为控制因素所无法控制的突变过程。还可以用突变理论对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系统进行高层次的有效控制,为此就需要研究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系统与控制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稳定区域、非稳定区域、临界曲线的分布特点,还要研究突变的方向与幅度。

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系统的控制应注意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系统开发控制、数据传递控制等控制因素对其影响的方向和幅度,可借助构建数学模型,考虑影响因子的权重,分析影响因子对网络财务信息安全系统的敏感性。

具体方法是要调整现有岗位设置,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设置网络管理中心,全盘规划,合理布局。采取措施确保各工作终端和人员之间适当职责分离,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稽核,以实现内部控制,及时发现违规行为。

系统开发指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和维护。一旦发现网络系统软件存在安全漏洞,即时进行在线修复。

尽管基于网络开发的财务软件具有界面简单、使用方便的特性,但是他同时又依附INTERNET,使用开放的TCP/IP协议,容易发生口令试探、窃取及其他内部难以控制的问题。数据安全性差,为病毒和黑客的攻击提供了机会,无纸化信息的保存成了一个难题,这也是网络财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财务动态管理论文篇9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要求企业要追求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但是,“股东至上”的财务管理理论仍然占据着主流地位,企业在价值观念、财务目标、资本理念、投资准则、收益分配等方面都较大程度地脱离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严重影响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实施。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财务管理理论,为企业履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本文从社会和生态的视角出发,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为基础,构建了可持续发展财务理论的基本框架。

二、研究现状分析

财务理论发展至今,大体可以归纳三个研究阶段:传统财务理论阶段;现代财务理论阶段;行为财务理论阶段。1、在20世纪50年代前的财务理论可被称为传统财务理论,它主要运用描述性方法。以重视会计信息为主要特征。财务比率分析是常用的分析方法。Berle和Means(1932)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和Graham和Dodd(1934)的《证券分析》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2、现代财务理论一般认为始于Markowitz(1952)的投资组合理论。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包括:Fama(1970)的有效市场假设(EfficientMarket Hypothesis,EMH)、Jensen and Meckling(1976)的理论、Black and Scholes(1973)的最优定价理论、Ross(1976)的套利定价理论等。3、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EMH)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萌芽于信息不对称理论(Akerlof,1970)和有限理性理论(Simon,1955),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72年Slovic的《人类判断的心理学研究对投资决策的意义》开启了行为财务研究的先河。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了期望理论,为行为财务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1985年Thaler的《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使行为财务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此后,学者们逐渐开始重视和研究行为财务这一新的领域,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如DSSW模型、BSV模型、DHS模型、HS模型、羊群效应模型、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

国内学者对财务管理理论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引进、吸收和实证检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如郭复初(1988)提出了财务分层理论,干胜道(1995。1998)提出了所有者财务论,谢志华(1997)提出了出资者财务论,汤谷良(1997)提出了经营者财务论,李心合(2003)提出了利益相关者财务论等。王庆成(2003)指出,分层理论的提出是我国财务学者的一个创造。

财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主体选择的科学。现代财务理论以“有效资本市场”假设为背景,将财务主体假设为“理性经济人”。这一假设虽然在现代财务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但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耗费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无视等对社会负面影响和生态的消极影响是世人皆知的。同时,公司的财务活动所依赖的环境是非理性的,公司的财务行为也是非完全理性的,因此,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财务理论也是难以通过现实检验的。行为财务理论则突破了“有效资本市场”假设,以“有限理性”假设为前提研究财务问题,是财务理论的一大进步。但是,行为财务理论仍然没有突破投资者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研究框架。尽管行为财务理论开始重视心理分析、社会分析等内容,但这些分析仍然明确地服务于经济利益的获取。这种以投资者经济利益为核心利益的财务理论不利于企业平等地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利于企业主动履行生态责任和社会责任。从而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转换财务管理学研究的视角,扩展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开拓财务管理学的研究领域。

三、可持续发展财务理论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财务理论是可持续发展和财务学的跨学科结合,跨学科领域研究具有一种近似于生物繁殖的品质,相关学科的遗传、进化和结合诞生了可持续财务理论。因此,可持续财务理论遗传了相关学科的合理内核,并进行进化和整合,其理论基础是多方面的。财务理论是研究财务行为的学问,其理论基础要解决行为的价值取向、行为主体、行为技术、行为过程、行为规范、行为伦理等问题。从行为价值取向的角度看。可持续财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它贯穿于财务行为的始终;从行为主体的角度看,可持续财务不仅遗传了现代财务理论的“经济人”特征,也遗传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的“生态人”和“社会人”的基因;从行为过程的角度看,可持续财务理论遗传了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行为技术上看,可持续财务理论遗传了信息经济学、社会学的分析技术;从行为规范的角度看,可持续财务理论遗传了制度经济学的逻辑规范;从行为伦理的角度看,可持续财务理论遗传了生态伦理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的伦理思想。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可持续财务理论的根本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司公民身份理论是可持续财务理论的主体理论基础;信息经济学、心理社会学、伦理学是可持续财务理论的技术理论基础;制度经济学是可持续财务理论的制度理论基础;生态伦理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是可持续财务理论的伦理理论基础。

可持续财务的理论基础如图1所示。

四、可持续财务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经济、生态、社会的多重价值取向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强调企业的社会性和生态性,主张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和谐性与持续性,主要从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角度去看待价值的本质及其生产和分配。从社会关系上看。传统价值理论反映的主要是个别人或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反映的则是全人类之间的利益关系;从生态关系上看,传统的价值理论基本不反映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价值,也就不考虑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不仅反映全人类及其内部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且还反映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从利益内容上看,传统的价值理论只反映经济利益关系,可持续发

展的利益理论不仅反映经济利益关系,还反映人类的社会利益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利益关系。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拓宽了价值的范畴,它将价值的视野从经济价值扩展成为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按照这一理论,企业的价值观应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利润最大化”、“利润满意化”为目标的“经济价值观”向以“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持续性和协调性为目标的“多重价值观”转变。体现为多重价值的和谐。企业的“多重价值观”包含了以下基本思想:

1、企业的价值源泉是多方面的。企业的生产经营除了直接依赖其经济资源的配置外,还必须依赖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的价值源泉是多方面的,企业价值不仅来源于劳动与物质资本的结合,而且来源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的相互结合。

2、价值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是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不仅依赖于企业有形范围之内的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而且也依赖企业有形范围之外的生态环境和各种资源的损耗,同时还包括它对人类社会本身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后果。所以。价值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是多方面的。

3、价值分配是多方面的。既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生态资本在企业价值生产过程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消耗。那么,它们同样应该得到相应的补偿和积累。所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企业的价值分配应该分解为四个部分:物质资本的补偿与积累、人力资本的补偿与积累、社会资本的补偿与积累、生态资本的补偿与积累。以保证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的共同保值与增值。

(二)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

从利益主体的角度看,财务管理存在两种价值取向模式:股东价值取向和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李心合,2004)。可持续发展理论反对“股东利益最大化”。强调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和谐发展。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许多利益相关者,他们都对公司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并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而股东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因此,公司不仅是简单的实物资产的集合,而是一种“治理和管理着专业化投资的制度安排”。利益相关者取向的公司不仅关注股东利益,而且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公司目标不再是唯一地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按照可持续性的原则,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持续发展的价值。从发展趋势看,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正在从股东价值向利益相关者价值演变(温素彬,2007)。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按照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资本的形态不同,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四类:物质资本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

物质资本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主要向企业投入货币资本的主体,主要包括投资者和债权者,这些利益相关者主要关注企业的经济贡献;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是指向企业投入人力资本的主体。主要包括管理者和员工。其中管理者更多地关注企业的经济利益,员工既关注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关注企业的社会贡献,但就当前的情况看,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主要关心企业的经济贡献;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是指主要关注企业生态贡献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自然环境、后代人、非人类物种;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是那些存在于企业之外的社会资本的拥有者,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一种关系型资源资本。本文将存在于企业之外,与企业存在一定关系的行为主体界定为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媒体等,这些利益相关者既关注企业的经济贡献,也关注企业的社会贡献。四类利益相关者所关心的利益基本上可以归纳为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三个方面。所以,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协调最终表现为企业的经济贡献、社会贡献、生态贡献之间的协调。

五、可持续发展财务的主体理论和资本理论

(一)可持续财务的主体理论:多重身份理论

根据对财务价值取向的分析。笔者认为财务主体是利益相关者的集合,即财务主体是物质资本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社会资本、生态资本所有者的集合。它既体现财务主体的一元性,又体现财务主体的多重身份。

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的观点,企业不仅是经济系统的要素,而且是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成员。以社会责任理论为基础的“公司公民身份”理论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公民。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要求企业要遵法度、重伦理、行公益。戴维・罗根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公司公民身份”。提出了新的企业定位规则,这三个方面是:企业的基本价值和实践;业务伙伴及其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处理;对社区发展所作的志愿捐助。国际联合劝募协会亚太区副总裁陈达文先生将公司公民总结为四点:1、企业是社会的一个主要部分;2、企业是国家的公民之一;3、企业有权利,也有责任;4、企业有责任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公司公民身份”理论使企业从“经济人”的单一身份转变为“经济人+生态人+社会人”的多重身份。“社会生态经济人”表明了现代企业的本质:现代企业本质上是谋取经济、生态、社会三大利益相统一与最优化的组织,是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社会生态经济人”反映了现代企业的经济属性、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了企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从而形成了“多重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多重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社会资本)――多重身份(经济人、生态人、社会人)的内在逻辑,实现了企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结合。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应同时重视经济主体、生态主体、社会主体的多重身份。以保持多重身份之间的和谐关系为原则,不可厚此薄彼。

(二)可持续财务的资本理论:多重资本理论

无论是新古典企业理论,还是现代企业理论,都是与生态环境相脱节的企业理论。新古典企业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其资本范畴仅限于物质资本;现代企业理论虽然开始重视人力资本。认为市场里的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周其仁,1996),但是仍然没有将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纳入企业的资本范畴之内。而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除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为企业创造价值以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生态资源,社会风气、企业关系、社会文化、道德风尚、伦理观念、诚信协作等社会资源也在企业价值创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传统的资本观念应该得到进一步扩展。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及其对企业的要求,笔者认为,企业总资本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生态资本构成。

物质资本是指企业赖以生产经营的物质条件,包

括机器设备、厂房、对外投资等长期性资产以及库存、货币资金等流动性资产,也就是当前会计核算口径下的企业资本。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存在的。是附着在人身上的知识和技术所形成的资本,它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二是人力资本的质量表现为劳动者的品质、知识、智力、技能、经验、健康、组织、管理水平及综合各种生产要素、创新技术的能力等:三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投资主要表现在教育培训、保健、劳动力流动、科研攻关、干中学等途径中。

生态资本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带来价值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总称,是具有生态价值的资本,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产关系。生态资本具有二重性:一是具有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具有生态功能,遵循生态规律,表现为生态资本的使用价值;二是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以保值增值为目的。遵循市场供求与竞争规律,表现为生态资本的价值。生态资本的二重性决定了生态资本具有整体性、不可逆性、双重竞争性、双重成本性、可投资性等特征。这就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时做到:1、必须杜绝导致全球环境特征恶劣的行为;2、必须无条件地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以维持生物的多样性;3、必须坚持可持续性利用原则;4、对于可耗竭性资源的减少,应该寻求维持其最小的寿命期望与开发替代品之间的平衡;5、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必须低于一定的阀值;6、避免使用对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的技术;7、实行环境化设计、清洁生产、绿色营销、全成本评估等生产经营管理制度;8、及时提供绿色报告,实行绿色报告审计制度。

社会资本是由社会学家最早提出来的资本概念。一般认为,社会资本真正作为理论研究,是从劳瑞、布迪厄等人的研究开始的。布迪厄认为,资本可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同对大家共同熟悉或认可的制度化关系的持久网络的占有联系在一起。”(Bourdieu,1986)。Burt(1992)将企业作为社会资本研究的主体,明确指出了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关系是社会资本。国内,边燕杰(2000)分析了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指出企业通过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是一种社会资本,并认为一个企业社会资本量的大小受经济结构和企业家能动性的影响。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直接或间接使用的预期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社会资源的总称。它体现了人与社会之间的生产关系,是具有社会价值的资本。该定义包含了以下基本内容:1、社会资本首先表现为一种资源;2、这种资源预期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3、这种资源被企业直接或间接地使用;4、对企业来说,这种资源是现实的或潜在的。也就是说,只有当这种资源被企业激活或利用时,才能发挥资本的作用,这时它就是现实的社会资本;而当它未被调动和利用时。它仅仅是静态的资源,不能成为企业的社会资本,或只能是潜在的社会资本。

以上四类资本综合反映了人类社会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物质基础、人的创造潜能、社会需求以及人同自然之间和人类社会内部的协调能力。在理论上与可持续发展强调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所建立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平等和谐的利益关系相一致,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实现途径。因此,四种资本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和谐发展关系。企业在战略制定、战略实施、生产经营中要始终坚持和谐管理理念,保证四种资本的共同保值与增值。

六、可持续财务的目标理论:多重目标理论

“多重价值观”“多重资本”“多重身份”决定了财务管理的多重目标。可持续发展条件下,财务管理的目标不仅仅是创造物质财富,实现经济价值,更应着眼于整个现代文明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既要大力创造物质财富,实现企业的经济价值,还要努力创造精神文明和社会财富,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同时要努力创造生态财富。实现企业的生态价值。英国著名的管理顾问公司SustainAbility的总裁Elk-ington于1998年首次提出“三重底线”(triple bottomline)的概念,认为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同时满足经济繁荣、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三方面的平衡发展。为社会创造持续发展的价值。“三重底线”体现了“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多重价值观,强调多重公平与社会责任。虽然追求经济利益仍然是企业的基本要求,但这一要求必须在保证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相统一、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相统一的过程中得以实现。所以,可持续发展财务的根本目标是: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社会利益的持续、协调发展,体现为多重利益(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社会利益)的综合。

综合利益的表现形式在不同阶段可以有所不同,其具体表现形式取决于不同时期的客观经济环境。但不论其表现形式如何,要实现综合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有两点是必须的:1、公司新增价值最大化是综合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源泉;2、新增价值的分配均衡化是综合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所以,综合经济利益最大化是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新增价值最大化和增值分配均衡化是可持续财务的直接目标。增加值是指企业新创造的价值,反映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实际水平,从价值构成看,即V+M,它是投资者、债权人、国家、经营者、员工等相关者的利益源泉和基本保障。增加值分为有效增加值和无效增加值。有效增加值是指通过市场交换或企业分配已实现的增加值;无效增加值是指虽然消耗了必要劳动,但不能被社会所承认。其价值没有实现的增加值。只有有效增加值最大化,企业才能不断创造更多的有效社会财富,才能有足够的新增价值供利益相关者进行分配。所以,企业的直接目标又可归纳为有效增加值最大化和增值分配均衡化,它既是“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又是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综合反映。“有效”反映了企业的价值实现环节,“增加值”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均衡分配”反映了企业的分配环节。进一步来讲,可持续发展财务的目标可划分为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从综合利益(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到净利益(利益相关者分配后余额),可持续发展财务的目标体系表现为“有效增加值(V+M)――利润(M)――经济增加值(EVA)――可持续责任增加值(SRVA)”的递阶结构(温素彬,2006)。其中,有效增加值(V+M)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利润(M)大体上是补偿人力资本后的余额;EVA是补偿物质资本后的余额;可持续责任增加值(SRVA)是补偿生态资本和社会资本后的余额。

七、可持续发展财务理论的框架构想

财务动态管理论文篇10

经济的周期有繁荣、萧条,金融危机的发生让世界经济进入寒冬,经济学家们开始重视和正视主流财务理论所忽视的另一面,即非经常状况下(危机状态)的经济。李心合教授指出,繁荣期的经济为阳态经济,萧条期的经济为阴态经济,阳态经济以GDP增长、总需求增加、资产价格上升、利率正常或上升等为特征,而阴态经济则以GDP停滞甚至倒退、总需求减少、资产价格下跌、利率不断降低等为特征。现有的主流经济理论,包括新古典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和凯恩斯学派等,都是以阳态经济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基础,忽视了经济周期从阳态向阴态的转化。本人认为金融危机时期经济是阴态经济的一种。现有的财务管理理论明显是常态经济下的理论,因此发生危机时,它必然不能够解释发生的经济现象。

(一)金融危机对基础性假设的冲击。经济学中有一条最重要的假设:经济人假设,这也是财务管理理论中很重要的一条假设。有效市场假说是由尤金・法玛(Eugene Fama)于1970年深化并提出的。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金融市场远非有效,如果市场是有效的,有关资产的信息都会及时地反映到资产价格上,因此,其价格与其基本价值相符,任何投资者个体都不可能在有效的市场上获得超额回报。但金融危机发生时,明显的资产价格偏离价值,且无法获得纠正,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因此受到巨大的挑战。另外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并不全是理性的,如在证券市场上,市场的变化有时仅仅是因为投资者个人的好恶、心理感受、喜怒哀乐等理性之外的行为造成的。市场上的“蝴蝶效应”,投资者的“动物精神(Animal Sprit)”,“群体极端行为(Group pol ization)”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心理原因。安德鲁・施莱弗(Andrei Shleifer)在理论上证明,即便投资机构或投资者察觉到了市场上有非理性的上涨,但在一段时间内,理性投资者的投资策略还是跟风追涨,并试图在别人之前卖出。最终个体投资者的非理导致集体的,甚至整个证券市场上的非理。而金融危机的发生使这种非理得到强化,致使投资者无法按照理性人的方式做出现行财务理论所假设的最优行为模式。因此“理性”假设将被颠覆。

(二)金融危机对以可持续发展假设为前提的理论的冲击。经济发展平稳期、高涨期,企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古典理论从来都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假设前提的。但发生金融危机时,很多企业面临破产、倒闭,明显的这一基本前提受到了冲击,建立在该理论假设上的其他理论亦受到冲击。

1.财务管理目标理论。通常情况下,即经济平稳期,财务管理的目标为发展。具体可以定义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利润最大化,这是西方财务管理学的观点,我国的财务管理教科书也基本贯彻这一观点。但当发生金融危机时,很多企业面临破产倒闭,企业不再是持续经营的,此时企业的目标应该是:风险最小化、杠杆最小化、负债最小化。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原因就在于该公司没有制定好自己的目标,金融危机中依然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这是它破产的内在原因(刘胜强、卢凯等,2009),笔者认为也是主要原因,所以说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相应变化,否则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无可估量。

2.财务要素的顺序。主流财务学认为财务要素主要包括: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股利决策。由于主流的财务管理学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所以财务要素顺序为: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股利分配决策。李心合(2010)认为财务要素应该设置为资产、权益、利润和现金流转,而且这四项要素也是和投资决策、融资决策、股利决策及营运资金决策相对应的。从财务要素的设置上,不管是三要素还是四要素,其顺序都是遵循先投资后融资,这跟财务管理的目标函数是一致的,企业只有投资(直接的和间接的)才能创造价值,融资是不能直接创造价值的。金融危机的发生,会使企业资金严重短缺,偿债压力加大,此时生存都成了问题,何谈发展,所以该背景下,只能先想办法融资保证企业生存。

3.融资理论。

(1)融资渠道方式。对融资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融资的渠道和融资的方式。渠道主要有两大类:外部(市场)和企业内部。融资的方式主要有:发行股票、发行债券和留存收益等。当金融危机爆发时,企业生产经营业绩下滑,外部市场萎缩,不管是企业内部还是外部市场融资都很困难,此时政府必须有所作为。比如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一向奉行自由市场理论的美国政府也伸出援助之手,推出史无前例的7 000亿巨额经济刺激计划。而通用汽车公司在危机中也是很快转变融资结构,考虑接受政府资金。我国是明显的政府主导型国家,政府的力量不容忽视,这与新自由主义理论相矛盾。此时反对政府干预,主张自由主义的新古典理论在我国就不再适合。

(2)融资顺序理论。主流财务学中,融资优序为:先内后外,先债后股。因为内源的留存收益融资没有融资费用(手续费、谈判费等),因而比外部融资成本低;债务融资由于利息费用在税前扣除,通常比股票的融资成本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经营萎缩,市场业绩下滑,经营活动现金短缺,此时内源融资已经不可能;而对外来说,本来债务危机已经很严重,资产负债率很高,所以不可能先债后股。

(3)资本结构理论。资本结构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戴维・杜兰德(David Durand)提出的,它是研究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有无影响,以及是否存在最优资本结构问题的理论。戴维・杜兰德认为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按照净收益法、营业净利法和传统折衷法建立的。1958年,米勒(M.Miller)和莫迪格莱尼(F.Modigliani)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指出在市场完全的前提下,当公司税和个人税不存在时,资本结构和公司价值无关。后人在此基础上,放宽MM定理中过于简化的理论假设,尝试从所得税、财务危机、破产成本、成本等不同的理论基础来研究影响资本结构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了不同的资本结构理论。但无论资本结构理论怎样发展,MM理论中投资者是理性的假设始终没被放宽,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金融危机将颠覆“理性人”假设,同样会颠覆以理性假设为前提的资本结构理论。

4.投资理论。(1)对投资品种的选择。一般来说经济常态(繁荣)时,投资品种较多,股票、基金、债券、优先股、可转换债券等均可以,当经济出现异常(金融危机)时,有些投资会受到限制,此时投资品种往往较少。(2)投资行为。危机对投资者行为也会产生影响。郑晓峰(银河证券的注册分析师)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发生金融危机之前,散户、大户都是一种牛市心态,认为股市回调就是买入建仓的机会,宁可被套牢,也不愿意错过。但在金融危机来临后,大家发现,每次回调之后还有回调,“地板价”之下还有“地下室”,行为变得谨慎,少了盲目,而且也逐渐开始关心市场了。所以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萧条)会让人的投资行为变得谨慎。企业不会很轻易投资,宁可持有现金(虽然现金的回报率是最低的)。

5.股利理论。股利分配有两大理论:股利政策无关论、股利政策相关论。股利政策相关论具体包括:一鸟在手理论、差别税收理论、股利分配信号传递理论。股利相关论下具体的股利分配政策有:剩余股利政策、固定或持续增长的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从股利政策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它们仅仅适用于常态经济状况下,因为只有在经常的经营环境下,正常的生产经营中,企业才可能根据自己投融资的需要,根据发展的需要,根据资本结构的需要决定资金留存多少,多少可以发放。当发生金融危机时,企业现金可能会出现严重不足,资不抵债。降低资产负债率,应付偿债压力,努力保命才是企业当务之急。所以在金融危机下先前的股利政策理论全部都要修正,否则不能适应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

(三)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该理论是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设等八个基础假设上由数学方法推导出来的模型,用于对市场上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价值的评估。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某项风险资产,比如某股票或者债券的必要报酬率,等于无风险报酬率加上风险报酬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回答了为补偿风险,投资者应当获得多大报酬的问题。发生金融危机时,这些假设成立的条件严重不足,另外金融危机导致的顺周期效应,资产的价格可能远远低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的数值。另外高风险高收益也是只适应常态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部分投资者会规避风险,采取保守的态度,此时资产的价格与按照资本资产定价规律计算的结果相差很大。

(四)报表的顺序。三张主要财务报表的顺序通常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这个顺序让人觉得现金流量表是最不重要的,它仅仅是权责发生制下利润表的补充。我们看企业的盈利能力水平高低时是看利润,重视的也是利润,然后才关注利润之外的现金是多少,与利润的差别是多少。金融危机发生时,企业出现严重的资金短缺,此时利润对企业的评价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现金流才是血液,才是维持企业生存最可靠的保障。

二、金融危机时期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

现代财务学诞生的标志是1958年美国米勒教授和莫格迪莱尼教授关于资本结构无关论的研究论文。但西方的财务学是否能指导我国的财务管理实务,需要在实践中检验。金融危机的发生把这个问题提到日程上,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个问题。面对金融危机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冲击,我们该如何完善理论,才能应付当前实务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修正基础性假设。首先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嵌入人的非经济性,即嵌入利他主义。市场并非有效,人也并非总是理性的,所以不能把财务管理的其他延伸理论建立在有效市场与理性人假设之上,这会限制这些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我们应该参照以人为本的“非理性”前提,变理性假设为有限理性,同时挖掘金融市场的创造性,以合理构建财务管理的其他理论,完成对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财务理论的超越。

(二)确定新的财务管理目标。李心合(2009)指出阴态财务学中,企业的行为目标应从利润最大化转向负债最小化,应从以投资为中心转向以筹资(偿债或去杠杆化)为中心,企业应更关注下列财务行为:偿债,降低财务杠杆;调整投资计划,压缩投资规模;抛售资产或资产重组;紧缩开支,现金为王等。因此金融危机下财务管理目标应该结合当时经济的实际情况,环境变化了,企业的理财目标也要发生变化。笔者赞成李教授的提法:负债最小化或者降低杠杆应该是金融危机时期企业的主要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财务决策重新排序。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目标是负债最小化,相应的财务决策应该是先融资后投资。李心合教授指出基于危机情境的阴态财务学不是更多的关注投资问题,而是以筹资(偿债或去杠杆化)为中心。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金融危机下,企业也不应忽视投资活动,因为危机恰恰可以是一个进行低成本扩张的良机。但笔者认为这是在保证企业没有财务风险的前提下进行的,否则不能轻易进行没有任何把握的投资活动。

(四)修正融资优序理论、投资理论与股利理论。西方的融资优序理论并不适合金融危机发生时的经济状况,金融危机发生时,没有办法顾忌各种不同融资方式的成本。在企业经营不善、频频财务告急的情况下,政府的救急是首要考虑的,所以融资顺序应该是先外(主要是政府)后内,先股后债。投资的非理在金融危机时期越发强烈,因此也不能用常态经济的投资理论指导危机时期的投资,危机时期要增加投资的信心,尽可能抑制投资者恐慌。祝继高、王春飞(2013)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期间,上市公司会降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但是,不同股权结构公司存在明显的不同,非流通股比率高的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市场反应要显著小于非流通股比率低的公司,非流通股比例较低的公司在金融危机期间更可能降低股利的支付;相反,非流通股比例较高的公司在金融危机期间更有可能支付更多的现金股利,以满足非流通股股东对于现金的需求。这给我们新的启示,对于不同股权结构的公司在危机时期可以分别制订股利理论。可能情况下,附加一定的法律措施对股利理论、是否发放股利进行一定的约束,使财务理论由数理主义向制度主义过渡。

(五)套利定价理论取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危机时期,遵循的不再是高风险高收益投资理念,规避风险成了投资者共同的目标。此时套利活动正是迎合了投资者这一心理,既可以套取利益又不增加风险,与投资者的目标一致。因此继续完善套利定价理论,使之更好地服务于金融危机时期的理财活动。

(六)报表按照重要性重新安排。危机时期,现金比利润更重要。企业要经营下去,要偿债用的是现金,而不是账面上的利润。因此报表的顺序应该是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此时利润表作为补偿报表就可以了。

任何社会的经济大部分时间是常态发展,但出现经济波动(危机)也是常有的,纵观当今世界,不确定性事件经常发生。频繁的金融危机凸显了原先常态环境下财务理论的诸多局限性,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为经济常态时期准备一套财务管理决策理论。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以数理为基础的财务学理论缺乏制度的因素,虽然看似精确,却不够灵活。因此必须重新构建适应危机时期的财务管理理论。为了使财务理论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构建时可以适当嵌入一些法律约束,从而指导非常时期的财务管理活动。S

参考文献:

1.汤谷良,王佩.金融危机对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的挑战与反思[J].会计论坛,2009,(2).

2.刘胜强,卢凯.雷曼兄弟破产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的启示[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9,(12).

3.李心合.论公司财务概念框架[J].会计研究,2010,(7).

4.高汉祥,万.应对金融危机发展财务理论促进经济繁荣――“金融危机与公司财务”专题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2009,(6).

5.李心合.制度财务学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2.

6.祝继高,王春飞.金融危机对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基于股权结构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3,(2).

财务动态管理论文篇11

所谓绿色财务,系指将自然环境资源、环保与财务活动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是财务学的一个新生分支学科。绿色财务对象是指企业与环境有关的经济行为,包括直接环境行为和间接环境行为。直接环境行为是指与环境问题有关的且能够用货币准确计量的经济行为,如企业治理“三废”支出,绿化费用支出,用替代资源取代稀缺资源生产的节约等,这些行为直接影响到企业当期及以后各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间接经济行为是指与环境问题有关的但不能用货币准确计量的经济行为,如企业的环境目标和政策,对员工的环境意识教育,企业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标准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等。

所谓绿色财务管理是将资源的有限性(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社会的效益性(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保护性(使环境不受破坏,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企业的盈利性综合考虑的一种财务管理,其目的是在保持和改善生态资源环境的情况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和发展。绿色财务管理的发生基础是绿色管理,而绿色管理思想主要是解决企业与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它是从资金运动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目标与社会效益及生态环境问题的一种财务管理。

二、绿色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第一,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是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开始考虑如何避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企业要想获得市场,取得社会的支持只有应用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来分析产品成本费用和利润,才能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应用绿色财务管理理论,使企业产品“绿”化,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是一种兼顾眼前与长远利益的有效措施。

第二,绿色财务管理理论可使企业获得政府方面支持的优势。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变革传统的经济模式,而绿色财务管理理论能使变革后的经济模式获得政府的支持。在现如今的法律环境下,任何一种活动要想持续下去,除了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外,还要获得政府的承认。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既是资源的利用者,又是污染的制造者,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企业只有在获得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的前提下,通过采取措施,才能使其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而又不破坏生态平衡。绿色财务管理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正确方法。

第三,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是与企业的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都要求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根据绿色财务管理理论的目标制定出长远的绿色目标,统筹兼顾企业自身眼前利益与未来长远利益,也就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既要考虑企业、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还要结合环境资源和社会效益等问题,制定长远目标,寻求实现的途径和所要采取的措施。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绿色战略目标的前提也是企业盈利。这里的盈利是广义的盈利,不单指短期的利润,而是指对所有企业都有利的盈利。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毕竟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财务管理,因此,在考虑企业盈利性的前提下,考虑企业的环境资源问题。倘若财务管理方案中利润较小但对环境有利,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形象,从而在长久竞争中获胜,也是值得考虑的方案。

三、绿色财务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使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并把可持续发展明确定义为:“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在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中,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没有考虑环境资源限制的条件(或仅考虑排污费、绿化费等简单因素)。在环境问题日益威胁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的今天,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已经愈来愈不能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以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迫切需要注入新鲜血液,于是绿色财务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绿色财务管理理论中就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绿色财务管理的内涵实际上就是在保护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合理组织资金运动和协调企业与有关方面的财务关系,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要求企业的资金管理活动不仅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而且还必须遵循生态环境规律,自觉协调企业资金运动与环境的发展关系,使企业、社会资源、生态诸方面协调发展,实现“多赢”。

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财务管理中来,形成绿色财务管理观念,其实质就是要求企业管理者当局及企业全体员工,树立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思想,兼顾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包括国家、投资者、债权人、关联单位、顾客的利益,折中各方的责权利关系,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追求企业长久、稳定的发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值。

四、绿色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

绿色财务管理理论作为一种较新的概念,其理论与实务必定有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所以现阶段在实施绿色财务管理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对有关社会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几乎失效。因为市场经济是强调行为自立和利益主体的,而生态环境资源很难进行产权界定,这就使得社会生态环境的社会性同企业生产效益的个体性之间存在矛盾。

第二,环境效益很难计量。环境因素和自然资源很难进行产权界定,与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不具相关可比性,使得绿色会计与绿色财务管理成为难题。若想把环境效益的计量方式转换,统一量纲到衡量经济效益的货币计量方式上,目前看来很难实现,也很繁琐。

第三,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势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而相应的环境效益却难以弥补相应成本,所以环境成本就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削弱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来就处于劣势,倘若再实行环境保护政策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把环境因素考虑进生产成本,将更不利于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进而影响到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

第四,社会支持不够。如今主要是政府部门使用环境资料信息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以改善环境,而只靠法律力量并不能形成推动企业公布环境信息的强大动力,只有广泛的公众压力才能迫使企业公布其环境资料信息。

五、应用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所应采取的措施

绿色财务管理理论是适应全人类资源环境保护潮流的理论,是对传统财务管理理论的一种挑战和发展。为使绿色财务管理理论能尽快应用于企业实际经济活动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第一,企业在制定经营目标时,要兼顾到资源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问题。现今市场,由于绿色消费的兴起,使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朝着绿色商品迈进,并且日渐激烈,这要求企业必须将资源环境问题纳入议事日程,以绿色财务管理理论为指导,尽量开展绿色经营,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大力提高员工素质。企业员工,特别是财务人员,应充分认识社会生态资源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对全人类的重要影响,增强资源环境意识,加快从传统财务管理理论向绿色财务管理理论转变的步伐,以全新的姿态从事财务管理工作。

第四,绿色财务管理理论要求实行绿色会计。绿色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主要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首先,应该新增一些会计科目,使绿色财务管理在应用时对一些要素有案可稽。其次,会计报表以及会计报表分析应该设置一些指标用以考察企业对于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等方面所作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以便使企业能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和改进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建明等。绿色财务管理探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08)。

[2]张梅琳。绿色财务管理初探[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02)。

[3]阎晓红。刍议绿色财务管理[j].生产力研究,2001,(04)。

[4]谢德仁。企业绿色经营系统与环境会计[j].会计研究,2002,(01)。

财务动态管理论文篇12

(二)财务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是作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诞生的,它是属于微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应用学科。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其演进分为萌芽时期、筹资财务管理时期、法规财务管理时期、资产财务管理时期、投资财务管理时期、财务管理深化发展新时期。

一、西方财务理论研究现状:1.围绕资本市场展开研究。2.未从总体上研究理论结构。3.未涉及财务制度建设。4.重视实证研究。其中,西方财务学主要由三大领域构成,即公司财务、投资学和宏观财务。其中,公司财务在我国常被译为“公司理财学”或“企业财务管理”。

二、中国财务理论研究现状: 1.围绕经济体制改革展开,重视制度建设。 2.重视引进国外理论。 3.从总体上研究理论结构。4.着重规范研究,引进实证研究。

(三)财务管理的特点、地位与职能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

一、财务管理具有以下特点:1.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主要是运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地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因此,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2.财务管理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联系。在企业中,一切涉及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也都要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等方面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受到财务制度的约束,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3.财务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财务是企业正常经营的命脉,它的运作状况即各项财务指标可以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二、财务管理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通过对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像血液一样渗透贯通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等一切管理领域。从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的地位上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

三、财务管理的职能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财务保证职能;二是财务调节职能。所谓财务保证职能,即指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货币资金需要的职能,或者说,财务保证职能的经济内容,就在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货币资金周转各个阶段上的屋子运动与资金运动的充分一致性。从企业管理系统上看,企业的管理系统包括生产管理系统、营销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公司财务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公司的任何时期都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我们应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夯实专业知识,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归纳,财务管理大学本科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一、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与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密不可分,是经济领域综合知识的运用。

二、掌握数学、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三、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其根本的工作性质是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管理工作中,人与人的沟通必不可少,语言文字交流能力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结果。

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企业在国家宏观环境中生存,国家的政策法规必须遵循,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财务人员必须熟悉政策变动和法规调整,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财务环境。

财务动态管理论文篇13

(一)李约瑟教授的敦促: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是著名科学技术史学家,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很崇敬《易经》。由于《易经》文字古奥难懂,我曾多次致函吴老师,请写一本“老婆婆《易经》”;此外还提出要求:“中国以外科学史界,都依赖您和国内不少的学者,把中国古代充满美丽的神话的丰富材料,解释一遍。”李约瑟教授还非常崇拜老子(李耳),把其原名约瑟夫改为“李约瑟”。

(二)吴漱泉老师的感召:吴老师来信时年已八十多岁,并患肺癌。老人无私地为弘扬易学文化做了很大贡献,写了很多文章,寄给李约瑟研究所。但遗憾的是在国内并没有发表,他告诉我们如果需要可向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科学技史图书馆调用。我作为他的学生和朋友,也应责无旁贷地做一些贡献。

(三)吴老师的新观点:他说通过清理部分书稿,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从莱布尼兹、牛顿、爱因斯坦等尖端科学奠基人与我国古代中“活”的东西之间的距离中,唯有“八卦”才是唯一的“桥梁。”

(四)卡普拉对《易经》、《道德经》深刻理解的启示。西方科学家把《易经》、《道德经》统称为东方神秘主义。世界著名物理学家F・卡普拉在其惊世之作《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中指出:“本世纪初和三十年代中期,根本地改变了物理学的整个局面,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各自的发展摧毁了牛顿的宇宙观所最重要的概念。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崛起标志着近代物理学的诞生。人们从它开始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动态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察者总是必不可少地包括在这个整体之中。这同东方的 “逆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德经》)万物一体的古老格言何其相似乃尔。他还指出:“东方神秘主义提供了一个协调一致和尽美尽善的哲学框架,它能容纳物理学领域最先进的理论。”

量子力学的发展,使西方科学、哲学理论切割分析还原论,走到了尽头,开始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来找出路。这更加坚定了我运用《易经》哲理研究现代财务、现代会计和现代审计的信心。

二、运用《易经》哲理,考察现代财务

(一)历代易学大师及巨匠所揭示图式和观点

1.《易学》是变易之学,通过太极八卦图,通过“变易、简易、不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运动观。宇宙万物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

2.太极八卦图所示,万物一太极,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宇宙间人和万物是一个整体,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人应善待人,善待自然环境,善待万物,善待社会,即和谐共存的融合观。

3.太极、五行、八卦,所示人的万物都是局部与整体有机结合。这些在中医学、兵法中反映得最为突出。

4.《易经》哲理揭示宇宙中人和万物都是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无论是人和万物之间,各事物内部系统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生克观。任意破环自然环境,掠夺资源,破环生态平衡,必然要受到惩罚和报复。

5.以人为本,遵从客观规律,适时、适中、适量、适度的中和观是万物本身和事物运行规律。老子认为,“道法自然”。不能违背规律办事;《易经》要求人们认识规律的不易性,按规律办事。自然物质资源有限,人类欲望无穷,必须用理性加以限制,对财、利、名、食、色,五欲应适度地给以理性的节制,否则必然引起社会不安和世界战乱,使人民生命和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因此,对人民和学生应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当前一些企业失败,个人犯法,社会动乱都是纵人欲,逆天理,失去人的本性形成的。

(二)现代财务学发展的趋势

在世界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市场经济大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产业结构调整,政治体制改革上路的今天,为学术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研讨,必将推动我国学术文化的大发展,财务理论研究也如盛开的百花园。

举例如下:

1.财务发展的基本趋势研究

北京工商大学谢志华教授,结合世界发达国家的财务变迁和我国财务状况,提出与传统财务不同的十大变化:

(1)财务从单一价值目标向多层次目标转变,从而形成了财务的价值目标、社会责任目标和人文目标的共存状态。

(2)财务从为实物经营服务向独立经营转变,从而形成了财务经营和商品经营共存的状态。

(3)财务从财务部门向多主体转变,从而形成了政府财务、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员工财务共存状态。

(4)财务从着眼于企业内部转向企业外部,从而形成了利用自身资源的财务与利用外部资源的财务共存状态。

(5)财务从立足于现在转向立足于未来,从而形成了执行性、操作性财务向决策性、战略性财务的转变。

(6)职能化财务向整合化财务转变,从而形成了专业财务和整合财务共存的状态。

(7)财务从实体向虚拟转变,从而形成了虚实共存的财务状态。

(8)财务从着重于资金管理向着重于人的管理转变,从而形成了人、物、钱相结合的机制性财务状态。

(9)财务(融资、投资)从着重于资金运动过程向着重于风险发现、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转变,从而实现收益与风险均衡。

(10)从立足于企业全面实施的财务逐步借助于外部的财务转变,从而形成企业财务的许多职能逐渐外包的状态。

《财务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谢志华提交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04年11月学术年会的论文,详见《商业会计》2005年第4期。

2.财务分层理论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财务理论对财务分层作了很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传统财务主要从事融资、投资和分配业务,这种业务通常是为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服务。因此,有人认为生产经营业务决定财务。在工业经济文明市场经济高度发展,企业规模扩大,所有权、经营权进一步分离,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深化,引起人们从多视角、全过程和全方位考察分析财务体系,使财务分层理论有了发展。我提出了所有者财务《出资人、委托经营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即受托者财务、企业财务)两层次论。其后又有人提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层讨论。当然与此相关的还有产权资本管理,资本经营管理理论。其后又有人从企业集团或股份公司与社会多方面的关系,提出了“利益相关者财务论”,由于外部财务相关者财务(包括出资者财务),债权人财务和政府财务;内部利益相关者财务。(包括经营者财务,职能部门财务和政府财务、分部财务、员工财务等5层)。即一般称之为五层次论。自安然、世通等企业集团财务丑闻出现之后,债权人、员工财务引起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在企业改制国有资产流失,企业高层贪污、挪用不断出现,政府财务也引起了重视,关于分层理论著作,四川大学工商学院干胜道教授的《财务分层理论发展述评》一文作了系统的介绍,(详见《会计之友》2005第4期)。此外,《全面预算管理》研究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有些人认为它是财务理论与管理会计及其它学科的融合。

《易经》哲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发展变化的。研究财务基本发展变化,研究财务基本发展趋势是必要的,但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变化中蕴含的规律;《易经》太极八卦阴阳五行运化,标志着宇宙万物都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体、对财务结构体系及其与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进行分层次的研究也是有益的。但是财务活动的中心仍是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债权人财务,员工财务主要是指应考虑保护其利益不受损失,构不成一种财务体系。

财务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财务分层理论发展是当前财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提出这些问题,旨在为大家研究现代财务提供一些线索。

三、几个财务现实问题的探讨

(一)财务理论研究的抓大与放小

当前财务理论研究很活跃,但主要都是以上市公司和企业集团的财务为主,抓大是对的。但对中小企业财务和家庭、个人财务研究很少。只涉及到一些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家庭或个人理财研究太少,《易经》哲理讲的是宇宙人生的大道。万物一太极,“至小无内,至大无外”是客观存在。科学理论研究应小中见大,从一滴水可看大海;从一滴血看人体状况;从一笔交易预示企业发展;从一学生表现,可看一校之校风。任何事情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驰名海内外的海尔集团原来只是一个面临倒闭的电冰箱厂;美的集团原来只是一个生产队的塑料瓶厂,它们都是从小做大、做强的。全国中小企业有一亿多户,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解决全国就业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财务学者为国分忧,为民出力应当研究中小企业财务、家庭、个人理财涉及家庭和个人经济和生活,可以集腋成裘,是一笔很大的财力,很有研究的价值;家庭节约,对教育好青年一代也是一件很大的功德。因此,财务研究应当大小兼顾,功莫大焉。

(二)财务理论研究应当弘扬双赢精神

市场经济发展中鱼龙混染,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但有些人不是靠诚信经营,公平交易,利益双赢,而是搞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使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损失,人民利益受到很大伤害。占着别人的钱不还,搞所谓“借鸡生蛋。”他们不懂太极阴阳平衡,因果报应,最后必然害人反害己。这些虽然不是财务人员所为,但必然要涉及财务活动。世界企业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诚信经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发展要靠回头客。企业经营要考虑合作方和利益,这样合作才能长久,李嘉诚先生有一句名言:“不做对方无利的生意”。财务工作也应弘扬诚信为本,公平交易的双赢精神。

(三)按照法制化轨道,搞好财务管理

新修定的《企业财务通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为企业财务管理确立了法制化的轨道。新的《通则》是为正确落实《公司法》等法规,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企业科学管理和决策,保护和平衡企业各方利益,对修正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许多改革和创新。针对企业改革的内在需要,适应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作了改革和创新,主要表现在:

1.改革财政对企业财务的主要管理方式指导、管理、监督和服务;

2.在借鉴国际通行做法的前提下,根据现阶段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对财政资金的财务处理做了特殊规定,明确了政府投资等财政性资金的财务处理方式;

3.与《税法》和《公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相衔接;

4.在通过回购股份实施激励的情况下,规定了企业对职工的激励应当与《公司法》的规定相一致,以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解决;

5.规定了企业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财务预警机制,在涉及资金管理、资产营运、利润分配的条款中,体现了控制财务风险的要求,强化了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由此可见,按照法制化轨道管理,对财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根据整体现,深入分析财务面临的问题。

财务管理存在于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涉及企业内外部的多方利益,并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所以应当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五行八卦原理,分析面临的问题。由于生产经营日新月异,市场情况变化多端,经济关系错综复杂,千万不能从表面上看问题,片面地看问题,粗浅看问题,容易做出错误判断,为企业造成严重损失。应在坚持阴阳两点论的基础上,从水、火、木、金、土五个因素分析事物,若能从八卦的八个方面观察分析问题,就不会想错、看错、说错、以至做错。学习《易经》哲理,可以增长财务人员的智慧,观察事物达到一定深度,一般大的错误,就不会犯,不仅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企业发展。

(五)财务教材应当面向实际坚持大道至简

当前财务教材建设分层次是对的,划分初级财务、中级财务和高级财务也是可取的。但是和管理取材一样,本子越来越厚,给学员增加负担,浪费了时间。《易经》提倡大道至简,一本《道德经》,阐明宇宙人生的大道,只有五千字财务教材本子越来越厚主要受西方国家教材的影响,划分初、中、高三级,应当针对面向对象,联系实际,确定内容。编写时文字和选材力求简练,外国教材可以参考,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这样学生毕业才能投入实用。由于中小企业经济活动、经济关系比较简单,可做初级财务教材介绍的对象;上市公司财务作为中级财务介绍的对象,企业集团及一些专题可纳入高级财务教材介绍的对象,一些涉及多学科的课题,可以作专题研究报告形式。教材文字述说应力求简练,以减轻学生负担。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