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设计论文实用13篇

概念设计论文
概念设计论文篇1

2.组间创意交流,指各小组从所有的创意表现图及创意点中挑选出感兴趣的,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意发散;接着,对二次创意点进行故事板表现;然后,依据表现的场景进行产品概念设计;最后,小组合作进行创意概念的展示。

二、目标对象的初识

在该阶段对目标对象有了初步认识,参与学生被重新分成小组,就给定的主题(本阶段如“家居风格的趋势”、“奢侈品或服务购买/体验经历”“、休闲时光”“、私家车”等)进行两个小时的讨论,最终形成展示文稿;然后,根据各小组的展示详情,挑选出趣点,再重新分配小组成员,形成最终的小组分配;最后,经过多次“采访者-被访者”循环模拟入户调研情况,实施入户调研(包括目标消费者家中和奢侈品销售/体验店两种类型)。

三、理解被访者

首先,在入户调研得到的影音资料基础上,构建角色模型,并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信息互换;接着,从墙上找出与角色匹配的创意想法;然后,提炼出直接和间接的需求点;最后,形成报告文稿。

四、创意表现和甄选

首先,每组挑选出三个感兴趣的概念,进行深化,并按照以下核心问题展示给其他队员和导师:

1.它能提供给消费者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2.市场上类似的产品是什么?

3.它的独特性何在?

4.它如何传递品牌的理念?然后,通过所有人讨论评估,每组决定出最后两个可以作为最终产品开发的概念,并作快速的sketch和storyboard表现;最后,根据既定的限制范围,做出需求和创意间的平衡。

五、设计概念的深化

就每组的两个最终概念做行业预估找出市场中的竞争点和消费的核心价值,以此做快速表现,并为此概念命名。

六、设计概念展示与设计活动的展开

将概念产品进行讲解展示。探讨概念如何实现的问题,选择那些尚未有成熟产品问世,且未被以往产品使用过的新技术;概念的制造和成本问题;概念产品的材质和色彩;产品的销售方式等。此外,还要考虑其体验模型和物理模型的展示。

七、物理/交互模拟模型

电子工程、设计学、心理学和机械工程专业的同学就共同探讨过的展示概念进行模型制作。

八、模型的完成、展台和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

对所有模型的完善,并完成如何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信息的最大化传达。

概念设计论文篇2

“概念”一词的本义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是“怀孕,孕育的意思,即经过十月怀胎之后生成的一种新事物”。概念设计是设计师对建设场地进行实地考察后,有意识的针对场地中的环境构成元素进行深入分析,提炼,浓缩而成的一种可以统领全局,贯穿设计过程始终的构思主线。它一般以抽象的形式出现,追求神似而非形似,具有非理性因素的思维特征,往往是设计师的一些顿悟、灵感就可能形成一些重要设计项目的原始创作意念。同时,概念设计具有很强的实验性,有时甚至纯粹是一种尝试,完全在从事探索性活动。

2概念设计的重要性与意义

概念设计自从上世纪问世以来,已经被许多世界建筑大师在一些重要建设项目中恰如其分的运用,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建设项目的前期阶段,概念设计的主体地位是不可辩驳的。倘若没有优秀的创作意念作为引领整个设计的主线,策划方案设计就会一团散沙,缺乏整体性、有机性,让人有随意拼凑,抄袭之感。另外,重视概念设计有利于激发创作灵感,增强设计师的原创意识,不致步人后尘,而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

3概念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首先要对场地的环境因素进行有意识的分类与整理,分析各个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制约关系。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不拘泥于细小的实际工程问题,着眼于大局。其次,要充分运用联想的方法,辅助于文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使头脑中朦胧,散乱的想法明晰准确地表达出来。在当今建筑全球化背景下,把握地域性,坚持功能性,重视形式性,考虑经济性是建筑创作的核心所在。建筑创作的突破口往往在学科边缘或者交叉学科中。再次,要摆脱自身的思维定式,对于掌握概念设计来说这种思维定式非常不利。因为如果设计者从自身已有的知识出发来进行概念设计,必然会受自身思维定式的影响,所设计出来的成果必然不太理想。设计者需要抛弃传统的为了做某个设计而进行资料收集,文献阅读的不良习惯,在平时就要有意识的阅读一定量的理论方面的文献,积累一套行之有效的设计手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最后,要学习已有的优秀作品的概念设计过程,做深入的设计分析与表达,因为设计分析与表达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4概念设计的应用举例

4.1这是一个改建项目,位于南京幕府山脚下,原为长安汽车制造厂,现在破产了,改为艺术家村租给艺术家使用。我们一行8人对场地进行数次实地调研。最后我从场地的地形特征——象一条小船,以及场地的环境特征——背山面水,左右围护,三面环山的特点出发提炼出整个区域的设计概念“船”。后来联想工厂破产的情景,以及艺术村将来经营的状况决定再加入风险因素“渡”,因而我的设计概念变为“渡船”。接下来又融入了文学因素,考虑艺术村商业运作的需要加了“的情怀”,最终我的设计概念变为“渡船的情怀”。考虑到整个区域内不同位置的经营状况,现状条件不同,又将整个区域分成6个小区域,每个区域都以自身独有的特征命名,并贯穿在总概念之中,使其有分有合,统一之中蕴含变化。最后,我对场地内的浅蓝色区域进行了环境概念设计,编写了整个区域的故事书,使中心概念在故事书的烘托下显得更加丰满。(见图1)

概念设计论文篇3

只有理解了内能与很多因素有关,才能知道为什么“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是错的,只有知道了热量是过程量,才能明白为什么“高温物体含有的热量多”是错的,只有知道明白热传递的实质,才能明白为什么“高温物体吧热量传给低温物体”是错的,因此精心设计了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内容,通过课件呈现大量的事实、数据和模拟动画等,为学生理解内能的内涵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后的一道反馈题也具有较好的典型性、针对性。

三、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

学生如果没有理解内能的概念,单纯地从文字去理解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从教学效果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内能概念的学习上显得很生涩,对概念无从谈起。如果老师引导学生从物理概念本身来分析,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这个概念的外延即泛指物体内的一切能量,那么它的外延明显就宽于热能。热能本质上指物体内部所有无规则运动的动能,热能属于内能范畴,但内能不光包括热能。从概念间的关系看,内能和热能亦是一种从属关系。引导学生认识了概念的外延,就加深了对概念本身的理解,更容易辨析其他相关的易混淆的概念了,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四、了解概念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概念与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要通过比较,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避免概念之间的混淆不清,这对于学生正确地理解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本节课内能与机械能,温度、热量、内能几个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学生只有认清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准确地理解以上的概念.教学中能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其中对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上文所述,内能的概念可以概括成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两部分的能量,而机械能可以概括成宏观上的物体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本质上内能是微观层面,机械能是宏观层面;内能本质上是状态量,而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的过程量,所以不能说“具有多少热量”;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状态量,温度不能“传递”和“转移”,但两个不同状态间是可以比较温度高低,反映温度差的,存在了温度差,就会发生热传递,在这个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

概念设计论文篇4

2.1设计型知识工作过程的分解

对受试者设计认知活动的整个分解过程包括如下两个步骤。步骤1:分解和汇总。首先,分别对14位受试者沿着时间顺序,按照功能性原则和可测性原则进行设计过程的细分。然后,将分解得到的工作单元分别归入创造性工作单元、事务性工作单元和无效工作单元,之所以划分为这3类工作单元是基于设计型知识工作的如下特性:1)设计工作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创新活动[15]。2)设计工作也像体力工作一样,包含大量的事务性劳动。3)知识工作具有非连续性,而且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这些特性在不同活动中所占的分量不同,以哪个特性为主,工作单元就归入相应类别。设计型知识工作过程包含的工作单元如表1所示。步骤2:分析和提炼。“思考”应包含审题、静思和回忆等活动。“思考”是一种过程,而“发现”是一种结果,“发现”往往引出一些事务性工作单元如“记录”、“打字”、“CAD操作”、“选择”,甚至是“交流”等,这时,“发现”可以看作是“思考”和其他工作单元的分界,也可用来识别这些工作单元。“讨论”指围绕疑难问题所进行的互动,当然,讨论的形式不仅仅是口头的,还可以通过IT平台讨论。“决策”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一种领导行为,本文研究的“决策”是从工作单元的性质上讲的,是对日常设计问题的决定。至于设计人员所特有的“草绘”行为,在现代制造环境下,既包括徒手草绘,也包括CAD草绘。“查找”、“记录”和“咨询”都是信息接收阶段。在现代制造环境下,操作软件系统成为设计型知识工作者的日常活动,其中一部分“打字”活动可归入“记录”活动,属于信息接收阶段,另一部分“打字”活动与“CAD操作”活动合并为“软件表达”,它们属于信息输出行为。“交流”不能与“讨论”混为一谈,它指信息的相互传递。“计算”包括徒手计算和用计算器计算。“选择”指对现有信息或方案的挑选,其中包括一部分对软件系统的操作活动。“交流”、“计算”和“选择”都包含信息接收和信息输出。与Gilbreth夫妇的动素分析范式一样,在设计型知识工作中也存在“无效工作单元”,比如“插话”、“等待”、“间歇”、“接电话”和“打断”等。其中,“插话”、“接电话”特指外界对设计工作的打扰,是被动的,可以归入“打断”。对于设计人员主动给外界打电话的情形,可以相应地归入“交流”或“讨论”。“等待”是在任务中止或信息系统运行较慢时所产生的停顿,包括问题无法解开时暂时放下工作的情形。“间歇”是指因饮食、休息等生理需要所产生的停歇。经过上述分析,本文提炼出如表2所示的3类工作单元。其中,创造性工作单元5种,事务性工作单元7种,无效工作单元3种,共计15种工作单元。

2.2假设检验

假设H0等价于设计型知识工作的信息加工时间t1与信息接收和信息输出两者时间之和t2的比值(t1/t2)的期望μ,其值等于0.25(即2/8=0.25)。各个创造性工作单元的时间相加得到信息加工时间t1。各个事务性工作单元的时间相加得到信息接收与信息输出两者时间之和t2。需要注意的是,接下来的假设检验中不考虑无效工作单元所占用的时间。为检验假设H0,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t1/t2进行单样本T检验(one-sampleTtest),结果如表3所示。表3中,Sig.(双尾)是统计值t的显著性概率p。p=0.495>0.05,表明统计值t落在t0.025的左侧;95%置信区间[-0.0163,0.0321]的两个端点一负一正,表明置信区间必然覆盖总体均值(即期望μ)。这两点都说明应当接受假设H0,即对于设计型知识工作而言,信息加工时间t1与信息接收和信息输出两者时间之和t2的比值符合帕累托法则。

3分析与讨论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创造性工作单元所占比例较小,有的受试者创造性工作单元的时间比例甚至低于10%。但之所以称其为知识工作,是因为整个工作过程是围绕知识创新来进行的,这也正是知识工作方式与传统工作方式的根本区别。在本文的设计活动中,知识创新体现在设计者运用经验、知识和灵感进行任意的功能创新及结构创新。就像Drucker[2,16]发现影响知识工作效率的6个因素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Taylorism)正好相反一样,本文也有类似发现。1)“思考”、“发现”、“查找”和“选择”这4种工作单元是知识工作方式与传统工作方式共有的,但它们在两种工作方式中的重要程度很不一样。在Gilbreth动素分析范式的18种动素中,“思考”、“发现”、“查找”和“选择”在体力工作中属于辅助动素,除非是非用不可,在设计工作中会尽量取消这类动素。但是,这些工作单元在知识工作中却不是可有可无的。比如“思考”、“发现”等工作单元就起着核心作用,正是它们决定了知识工作的本质。又比如“查找”、“选择”等工作单元,正是它们完成了大量的事务性知识工作。2)在Gilbreth夫妇的动素分析范式中,无效动素(拿住、延迟、休息和耽搁)是必须设法消除的。但在知识工作中,无效工作单元(打断、等待和间歇)尽管对工作的进展没有直接的作用,可它们是一种常态,不便消除。比如,“打断”往往是不可预料的因素所致;“等待”往往与知识工作的非连续性相关联,很多设计灵感正是在等待中乍现。最后,本文在实验数据记录方面和时间计算方面需要做两点说明。1)实验所采用的记录方法虽然与工作日写实的方法比较相似,但是本实验并没有将记录的工作单元与实际工作内容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因为一项具体的设计工作会涉及很多专业性较强的术语,这些并不是本文必须关注的,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要挖掘出设计型知识工作共有的构成单元及其比例关系。2)在实验中,本文将设计工作的各个组成部分视为是互不交叉的。然而,这些工作单元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截然分开,比如“草绘”和“思考”,设计人员在徒手草绘或CAD草绘时很可能也在思考。但科学研究中为了研究方便,往往会先将问题简化,然后再进行研究,本文也是如此。因为草绘是设计所特有的一种认知活动,所以将它与其他的思维性活动分开。

概念设计论文篇5

设计构思和总体布置。设计构思和总体布置是《桥梁概念设计》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生成概念方案所必须有的过程。设计构思主要是分析桥位处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人文条件、社会条件,进而对桥梁总体设计进行设计。①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河势、水文、气象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质和地震这七个方面。在概念设计阶段,这些资料的应用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理解消化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抓住核心要素和控制条件,形成构思和布局的雏形;另一方面,用于总体和关键构件的宏观、控制性的计算和分析,来验证和调整先前的构思和布置。②技术条件。经过近200年的发展,桥梁的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已发展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形式,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这些不同类型的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都有着各自的适用范围,在桥梁概念设计的初始阶段,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根据桥梁所处的自然条件,选择最为合适的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③人文条件。人文条件主要是指桥梁所处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该区域的桥梁使用者对于美的诉求。桥梁作为一种永久建筑物,除了跨越功能之外,其景观功能也是其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城市桥梁当中,桥梁的景观功能可能是其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只有在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之后,才能够根据“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匀称”、“平衡与和谐”,“韵律与协调”这些基本的美学基本原则,设计出满足人们人文诉求和美学要求的美的桥梁。④社会条件。社会条件主要是指桥梁的使用功能、桥梁的经济性。使用功能包括交通功能、航运功能。交通功能方面,对于公路桥梁、铁路桥梁和城市桥梁,其荷载标准和建筑界限不同;不同的航道等级和通航标准对应的通航净空也不相同。经济性方面,不同的桥型、总体布置、基础方案和施工方案对于桥梁的经济性能均有影响。

4.结构安全验证。在结构安全验证中,介绍了桥梁的荷载,讲解了结构分析的一般方法和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动力特性的验算,然后介绍了桥梁耐久性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耐久性验算的方法。5.工程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桥梁概念设计》的工程实例,来完整的介绍桥梁概念设计的流程,以及各个步骤当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全局的同时不忽略细节。

概念设计教学特色

同济大学桥梁系在国内土木工程专业首先开展了概念设计的课程,作为桥梁工程教学改革的一部分,这门课程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强调桥梁创新和美学设计。通过概论,首先强调《桥梁概念设计》中创新的重要性,从总体布局、结构体系和局部构造三个层次引入创新理念。并分别配以工程实例,深入浅出,强化了创新和美学设计在桥梁设计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创新和美学方面进行思考。如在讲解从总体布局的角度创新桥梁设计时,列举了某高新区中央岛的桥梁概念设计。由于该区域是交通道路上的重要视觉节点,连岛的两座桥梁需要表现出磅礴的气势和很好的视觉冲击力,常规桥梁无法表现这一特征。虽然可以通过大跨度悬索桥、斜拉桥凸显气势,但是桥位处没有大跨度斜拉桥的要求,同时,大跨度桥梁经济上也不合理。通过总体布局的创新,采用建筑学上借势造景的技法,将一座常规大跨度桥梁一分为二,分别放在南北两个河道处,中间道路形成虚拟的桥梁中跨,远处观看,如同一座十分宏伟的大跨度悬索桥,既凸显了气势,又满足了经济合理的要求。

2.注重讲解概念性的原理。传统的桥梁工程注重从力学计算方面推导出一些公式,通过公式里的参数分析来讲解桥梁工程中的基本力学原理。在《桥梁概念设计》的教学当中,复杂的力学计算不是重点,因为其与概念设计注重概念的理念背道而驰。相反,概念性的原理才是重中之重,一方面,概念性的原理便于理解性记忆;另一方面,如果概念设计不合理,将直接导致后续力学计算结果出现问题,进而需要返工或者通过额外措施解决出现的问题。例如,在讲解桥梁结构体系对于桥梁受力性能的影响时,列举了作者设计的昆山玉峰大桥的外部约束、内部链接和刚度分配处理方法的例子。%%昆山某区域需建立一座城市桥梁,通过概念分析,拟建立一座斜靠拱桥。由于该区域为软土地基,无法承担水平推力。因此,主拱圈采用无水平推力的系杆拱(外部连接),主拱圈承担主要的恒载,主拱圈斜靠拱共同承担活载(刚度分配),进而解决了软土地基的问题。在讲解主拱圈和主梁之间的内部连接方式时,同样也采用了重视概念、简化计算的教学思路。由于主梁为双边箱钢箱梁主梁,在纵横梁上搭设混凝土预制桥面板,桥面板之间通过现浇段和横纵梁上的剪力钉连接,因此在拱梁交接处存在着负弯矩区段,会导致桥面板开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主拱圈和主梁之间采用铰接的连接方式,释放了负弯矩;同时,等主梁支架拆除后再浇筑现浇段,通过让混凝土桥面板和钢主梁在不同的阶段参与受力,也减小了拱梁连接处的桥面板拉应力,防止了桥面板开裂。由于一般的系杆拱桥主梁为混凝土箱梁,可以张拉预应力,因此拱梁交接处主梁拉应力不是设计的关键因素,但是在玉峰桥中,在混凝土桥面板中张拉预应力较为困难,因此采用了释放拱梁之间弯矩的铰接的连接方式。

3.教学结合工程实际。以上两个例子,只是《桥梁概念设计》课程教学当中所举的众多例子的一个缩影。为了改变传统桥梁工程教学时,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在《桥梁概念设计》教学中加入了众多的工程实例,讲解出原因,让学生加深理解,加深印象。例如,在介绍悬索桥抗风问题时,列举了著名的“塔科马大桥风毁”事故,并从悬索桥的计算理论发展的角度,解释了塔科马大桥发生风毁的背景。在线弹性理论当中,不考虑结构变形对于平衡的影响,因此主梁高度很大;随着挠度理论的诞生,人们发现主梁的刚度对于悬索桥的整体刚度贡献不大,最终,从曼哈顿桥到金门大桥,悬索桥主梁高度越来越小。到塔科马大桥时,主梁高跨比只有1/350,主梁形式为抗扭性能差的双边主梁开口断面,最终导致主梁发生风致颤振破坏。这种结合工程事故发生的理论发展背景的讲解思路,让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入。

4.整合知识体系。通过一个完整的桥梁概念设计流程,学生明白了本科所学课程在桥梁概念设计中的作用以及各个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了整合学生的知识体系的目的;同时,概念设计当中历史文化、美学诉求方面的人文内涵需要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耐久性、环保以及全寿命设计思想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概念设计也起到了引导学生学习方向的目的。

5.注重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桥梁概念设计》,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桥梁概念设计当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加桥梁方案竞赛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从同济大学桥梁系开设《桥梁概念设计》课程以来,历届学生分别参加了广东省虎门二桥、北京长安街西延永定河桥、北京通州运河区北运河桥和通惠河桥的国际方案竞赛。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学生对桥梁概念设计的流程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实践能力。下面介绍了长安街西延永定河桥梁的概念设计。桥位位于首钢工业改造区,该区域规划功能定位为北京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和后工业文化创业产业区。桥位北部为被誉为“燕都第一仙山”的石景山,西岸为门头沟滨水商务区,功能以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为主。

大桥跨越永定河莲石湖,该湖注水后,形成湖滨绿色生态走廊。概念设计当中,石景山、永定河和首钢是不可或缺的三个元素,桥梁应当与这三个元素相互融合,构建出“一山、一水、一桥,一部钢铁史”的和谐篇章。①跨径布置。桥位处控制桥梁跨径的主要因素有:路线与河道及两侧道路斜交53度;东侧跨越丰沙铁路和东滨河路(红线宽度40米);西侧跨越河堤路(红线宽度30米);河堤处不能设置桥墩。因此,采用东侧一跨跨越丰沙铁路、东滨河路和东河堤,西侧采用一跨跨越西河堤及西河堤路,最小跨径均为120米。河道中桥墩设置不受通航影响,但需要考虑排洪的作用,桥位处上下游桥梁跨径均为40米左右。②桥型选择。

桥型选择考虑结构的外形与周边环境相符,控制结构的高度,是的结构与石景山和山下的首钢厂区高度协调,不遮挡永定河自南向北的视觉走廊。根据跨径布置,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都是可行的。③横断面布置。桥位处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80米,若采用单层桥面布置,桥面宽度约为60米;若采用双幅桥面布置,桥型选择限制较多,如采用横向四片拱肋的拱桥,景观效果不佳;如采用双层桥边,可以使桥宽变为30米左右,同时具有许多优点。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车行道分离,为互通立交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双层桥面的下层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可以与东滨河路实现平交,方便了行人。④概念生成图3创新总体布局的悬索桥效果

(a)效果图

(b)结构简图

图4玉峰桥与选择。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都是可选桥型,根据上述分析,概念生成了十四个比选方案。从安全适用、结构布置的合理性与经济性、与环境的协调和美观、可设计性和可施工性、耐久环保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比选打分,最终概念选择了五跨连续桁架拱桥方案、斜拉桥和梁桥组合方案、斜拉桥和拱桥组合方案,进行下一步的设计。以下为三个方案———锦绣河山(五跨连续桁架拱桥方案)、日月同辉(斜拉桥和梁桥组合方案)、龙凤呈祥(斜拉桥和拱桥组合方案)的效果图。⑤概念设计。下面简略介绍锦绣河山方案极其概念设计。

美学处理方面,五跨连续桁架拱桥方案主梁和拱肋均采用钢桁架形式,厚实的金属质感让人们感受到首钢改造区曾经辉煌的钢铁文化。桥面以上主拱圈的高度近似按照黄金分割比设计,犹如连绵起伏的山峦,突出了锦绣河山的主题。桥头堡外形也同样进行了美学优化,参照石景山上宝塔的形象进行了处理。主桥为采用双层桥面的梁拱组合体系,各跨拱脚均采用固定铰支座约束。主梁宽度为32.6m,高度为6.5m。上下桥面每隔6m设置一道横梁,梁高1.5m。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主梁上吊杆间距为6m。除拱肋的风撑与弦杆,腹杆与弦杆采用高强螺栓连接外,其他钢构件采用焊接连接。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

永定河大桥概念设计是国际方案竞赛,有六家国际知名设计单位的十八个方案参加竞争,最终有六个方案入围。作者指导学生所完成的三个方案均得以入选。部分竞争者的方案因采用大跨、奇异的造型来标新立异而被淘汰,而学生们所完成的方案思路清晰、考虑的因素较为全面,创新性、经济性均较好,设计方案外形也比较优美,因此得以入围。在前面提到的另外两个国际比赛中,学生们的方案也获得了第二和第一名。参加比赛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达到了《桥梁概念设计》的教学目的。

学生反应

概念设计论文篇6

(二)分组讨论与集体创意根据项目制作的要求,学生按3至5人一组。首先,学生确定角色造型计划,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制定方案,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大胆地展开想象,提出独创性的想法,最后通过讨论进行归纳,制定可行的设计方案。按照商业化项目标准进行策划、创意,然后完成实训项目,在设计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集体讨论和团结协作精神。如以“古代社会”(宋朝)为选定的主题:1.展开联想。以文字表述进行构思,先对宋朝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让学生去了解宋朝人物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整体造型,归纳总结出其特征。2.设定路线。从宋朝人物造型特征这一中心点出发,设定出若干不同的设计风格线路,让思维充分打开,在各条线路上尽力展开扑捉特征的元素。3.发散思维。将具备宋朝人物特征的多个元素进行新的发散,开发出有趣的元素进行重组,并考虑能否与其他不同的事物结合,看会产生什么新的结果,能否转换原有的概念。4.确定主题。经过发散性思维之后,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宋朝人物特征的深刻认识,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表现方式。要求学生所选风格尽可能不同,并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5.分组讨论。学生在讨论会上阐述自己的想法并互相交流、互提建议,然后进一步修改、发展、完善自己的设计构想。6.主题呈现。选取最适合自己且最易于表达的设计风格和视觉元素,绘制出结构概念草图。7.深化主题。选取并确定更多的元素丰富造型,绘制出角色造型设计图。最后对造型进行细化、调整,使造型更加生动、完整。

(三)案例教学法选择典型案例针对角色设计中的剪影特点、风格处理与制作方法等重点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参照企业完成项目流程,限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做到开拓设计思维、熟练运用方法、灵活运用技巧。实训前,教师先讲解角色设计的步骤、方法、要求等基本要领,学生根据项目,设计相应的角色概念草图、三视图(五视图)、肢体动作图、表情指示图、口型图等,方案由指导教师检查后,进行制作。通过案例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创作兴趣,有效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实现了教、学、做、体相互结合。

(四)岗位现场教学例如,在完成“角色概念设计”的项目教学中,我们按需要会组织学生在校外参观企业角色设计的工作环境与方式,围绕角色概念设计的各个环节,与不同类型的生产企业技术高层一起,结合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企业制作要求对学生进行实地教学,真正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了企业文化、提高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增强了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通过现场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概念设计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五)考核方式该课程是考察课,我们遵循高校教学规律结合社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重点突出教学过程的创意设计。严格要求将学生作业的过程记录,通过作业过程记录反映学生创意理念和设计方法的掌握情况,重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引导,实行学习项目阶段评分,综合考查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总评成绩由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最后整套角色设定册的分数组成,各占50%。内容包括四个主要角色的设定、结构概念草图的绘制、三视图、表情设计图、动作设计图、色稿、版式编排等。要求:1.剧情及人物性格分析明确、角色体态特征明确;2.人物角色设定草图,结构比例明确合理,设计具有原创性、趣味性,个性化特征明显;3.人物角色设定成稿,线稿、三视图、头部表情图、肢体表情图、角色比例图完整;4.人物设定的标准应用版式合理,画面安排美观。此外,课程组的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已于2011年正式开设角色概念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多媒体网络课件、授课教案、习题与模拟题、作品图片、视频资料等。教学网站建有师生交流园地,能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和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使学生把课堂教学与课余网络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提供给学生更加宽松的课程学习环境。网络教学给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的新窗口,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专业教师收集各类网络资源,以专业班级QQ群为载体,拓展交流平台,就专业学习安排、信息资料收集、作品点评进行了深度沟通。下一步工作交流将逐步向学院精品课程网络平台转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概念设计论文篇7

(2)车型缺少文化元素的融入,无法形成特色。

2概念方案设计

设计定位是造型方案的依据。文中所设计的东风风神概念轿车使用环境定义为城市,目标人群定义为都市中追求梦想的都市年轻用户,该用户群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东风风神作为自主品牌轿车,需要开创中国汽车设计的未来,创新性地运用中国传统元素,以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在前期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10余种草图方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如下4种。方案A:整体造型简洁流畅,LED车灯使汽车看起来更具动感和前卫,修长的车身符合我国汽车用户的审美。方案B:车身线条简洁、硬朗,充满了力量感。方案C:车身线条灵活多变,符合都市青年人追求自我、张扬个性的心理。方案D:创意来源于中国的“龙”元素,全顶天窗设计使汽车内室更加明亮,车门采用剪刀式开启方式,开启后像一条腾飞的巨龙。

3最终方案设计

通过方案分析与评价,方案D最符合设计定位,因此确定为最终方案。中国龙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文化有的观念,因此以“龙”元素作为汽车造型意象。通过计算机辅助造型设计软件,结合龙的意象特征,进行了整体造型设计。宽大的进气栅栏,是由龙须抽象而来的,不仅散热效率更高,而且使车型更具威武的效果。车顶天窗设计成龙鳞形态,可根据太阳光线自动旋转伸缩,表面附有太阳能电池板,给概念车提供能源。在色彩设计中,主体采用了香槟黄色,内饰搭配中国红,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更彰显了东方神韵。

4概念车造型的发展趋势

(1)新型结构。近年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汽车概念,需要打破常规的、面向未来的智能行走机器。例如,当在宽敞路面上快速行驶时采用三轮模式,而在拥挤路面上行驶时可转换成两轮模式。

(2)个性化设计。人们对于汽车的需要日益个性化与多元化,具有个性化设计的车身造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3)空间与功能。将汽车描述成一种在一定时间内使主体完成相应空间位移的交通工具,注重车辆造型的空间划分和功能实现。

(4)车身美学。概念车设计应注重车身每一条特征线的静态协调及在车身上的动态光影效果,从而刺激大众的审美欲望、情感和个性诉求。不同阶段的设计风潮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的汽车设计。总之,概念车的造型设计趋势就是探讨汽车空间、形式及功能的完美结合,使其具有更好的移动性、更完善的功能和更靓丽的外形。

概念设计论文篇8

1.建筑抗震设计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抗震结构设计已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可利用基于性能结构抗震现场理论、材料抗震模糊可靠度等方法进行建筑抗震设计。但是建筑地震灾害依然在反复发作,虽然很多建筑设计师已经认识到以上技术的局限性,但是由于建筑结构还会受到地形、规划、工程造价、施工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概念设计”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并加大了对其的研究。概念设计不仅完善了建筑结构,同时综合全面的分析了地震所产生的影响,掌握了地质活动破坏机制,并可以综合全面的了解抗震设计规范与准则,在长期实践中还可以不断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水平。

2.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遵循的原则

2.1建筑选址并确定地基稳定条件

合理的规划选址已经成为建筑设计成功的基础,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整体质量具有很大影响。实际操作中要求规避地震不利地段,尽量选择安全稳定的建筑场地,如果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实际操作中无法避开不利地段,必须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地基稳定性与安全性。现有基础设计规范中明确指出,结构单元中个别应地质因素而采用天然地基或桩基的做法不可取,尤其是不允许在地震高发段建设建筑物。地震作用力较强,一般会引起承载力降低或出现基土液化,进而影响了地基稳定性,容易出现建筑开裂、倾斜和倒塌等问题。同时受地震影响所产生的滑坡、泥石流等情况也与建筑选址密切联系,保证建筑基础稳定已经成为提高抗震力的核心条件。

2.2选择有利于建筑的立面或平面

为了避免地震发生时产生应力集中、扭曲或塑性变形等问题,要求建筑平、立面必须合理设置,一般要求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对称,同时质量和刚度均匀,尽量避免楼盖错层。实际操作中可从两反面操作,一方面,不设抗震逢,对建筑物进行结构抗震分析,了解局部应力和变形集中及扭转等的影响,并采取加强措施进行处理。另一方面,设置抗震缝,将建筑物划分为很多结构单元,可结合抗震设防强度、材料种类、结构型号及单位布置,并留有足够的宽度,要求伸缩缝与沉降缝满足防震缝要求。控制好建筑刚度与质量变化,各个楼层不能错层,条件允许时可在每层设置防震缝,可根据建筑结构实际情况设置。一般体型结构复杂的建筑必须给其设置计算模型,并展开抗震分析。

2.3选择科学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

抗震结构体系要求从建筑重要程度、房屋高度、地基基础、技术、经济及使用等多方面进行判断。通常选择建筑结构体系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具有详细的计算简图,并有恰当的传递地震途径;(2)具有较强的强度、耗能及变形能力;(3)设置多道地震防线,避免部分结构或构件对整体构件造成影响;(4)控制好强度与刚度,避免局部形成薄弱部位或者应力或塑性变形集中;(5)控制好结构在两主轴之间的动力特性。设计构件连接时,要求满足以下条件:(1)构件节点强度不能低于连接构件强度;(2)装配结构连接整体性必须得到保证;(3)预埋件锚固强度不能低于连接构件强度。选择抗震结构构件时,要求满足以下要求:(1)砌体结构必须结合施工要求,合理设置混凝土圈梁与构造柱,提高结构抗震水平;(2)设置钢结构构件时,要求控制好其尺寸,避免出现局部或整体构件失稳;(3)混凝土结构构件必须合理选择尺寸,配置好箍筋与纵向钢筋,避免剪切在弯曲前破坏,同时要求混凝土压溃先于钢筋屈服、钢筋锚固粘接在构件破坏前损坏。

2.4计算校核的必要性

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到结构设计中,而且应用范围较广,实际分析中,可应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完成设计与校核。软件是辅佐校核的工具,实际操作中为了提高校核效果,必须由具有丰富经验的结构设计技术人员分析,同时掌握软件的适用范围、条件、计算模型等,深入理解设计规范,而且要端正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只有如此,才能反复进行验证,进而将精确校核的计算结果成功应用到工程项目建设中。

3.正确处理主体结构与非承重结构的关系

主体结构与非承重结构关系的处理已经成为抗震设计的基础,具有减少地震损失及避免附加震害的作用。附属结果构件要求必须与主体结构或锚固稳定连接,避免实际操作中出现设备损害或砸到人员等问题出现。设置围护墙与隔墙时,必须综合考核结构抗震所产生的不利影响,避免设置不恰当损害主体结构。例如,厂房柱间或框架填充不完整时,就会损坏柱子。此外,吊挂件、装饰贴面与幕墙均要与主体合理连接,避免地震时造成人员伤害。

4.控制好材料与施工质量

材料选择与施工质量控制对抗震结构设计具有很大作用,不仅提高了施工质量,还保证了其他工序的顺利开展。目前抗震结构设计中已经对材料与施工质量提出了要求,必须在设计文件中明确,具体操作如下:(1)黏土砖等级要求不低于MU10,同时控制好砌筑砂浆强度与等级,不呢低于M5;(2)混凝土抗震与强度等级均使用一级框架梁、柱与节点,要求不能低于C30,芯柱、基础与圈梁不应低于C30,其他构件不能低于C20;(3)混凝土小型砌块强度控制在MU7.5,要求砌筑砂浆强度在M7.5以上;(4)控制好钢筋强度,要求纵向钢筋使用Ⅱ、Ⅲ级变形钢筋,箍筋为Ⅰ、Ⅱ热轧钢筋,构造柱与芯柱使用Ⅰ、Ⅱ级钢筋。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时,由于实际设计中缺少规定的钢筋型号,使用其他规格型号的替代时,不能使用屈服强度较高的钢筋替代原始钢筋。实际替换中可结合截面实际屈服强度合理换算,并要求替代后构建曲面屈服强度不能超过原截面屈服强度。此种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了薄弱部位转移,避免了混凝土脆性损坏,如剪切破坏或混凝土压碎等问题。

5.结语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一项较系统的工程,改变以计算为中心的传统设计、评估与校核,实现了设计者多年经验与设计规范的结合,避免了盲目开展计算工作,对抗震设计创造了独特的发展空间,并真实展现了结构的实时情况,进而科学合理的进行抗震设计。

作者:柴梅卿 单位: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参考文献

[1]张松林.浅谈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进展[J].江苏建筑,2015,(04).

[2]黄传刚.浅谈房屋建筑中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运用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4,(07).

概念设计论文篇9

首先从目的和手段来分解功能,可以把目的称为上位功能,手段称为下位功能,目的功能是主功能,手段功能从属于目的功能,为实现目的功能起手段作用,属于下一级分功能,在下一级分功能中,手段功能又称为目的功能,如图1所示,手段功能2在下一级分功能中称为目的功能3。通过“目的-手段”可以将复杂的产品进行功能分解,同时又可将各个分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最终获得产品的功能系统图。接着按照工艺动作过程对功能进行分解。工艺动作过程是实现机器功能所需要的一系列动作型式,按一定顺序组合而成的系列动作。机械产品的执行系统功能是通过其工艺动作过程来完成的。例如,汽水灌装自动机的功能包括瓶、盖、汽水的贮存与输送、灌装、加盖、封口、贴商标、成品输送的工艺动作过程来实现灌装功能。又如,平板印刷机的功能是通过上墨、刷墨、印刷的工艺动作来实现印刷功能。

最后是从机械系统四大子系统模块来对产品的功能进行分解,这四大系统分别为驱动系统(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和架体支撑系统。任何机械产品的技术过程(主体功能)都是原动机到传动部分,再到工作机构(即执行系统)部分。原动机主要提供机械能或转换为有效的机械功,传动部分主要传递运动和动力要求,工作部分是机器的执行机构,架体支撑系统主要起支撑部件的作用。在主体功能的基础上,再添加辅助功能,通过控制系统来控制协调各部件的工作。下面综合前面讲述的三种分解策略,以挖掘机为例进行功能分解,如图2所示。

寻求功能作用原理策略思想

机械产品功能目标确定后,可针对产品的主要功能提出原理性构思,这可以通过科学原理向技术原理的转变加以实现,技术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而技术开发必须以科学规律为基础,产品开发过程就是科学原理与技术经验相结合的过程。作为设计开发人员,应在产品概念设计阶段中,掌握广泛的科学原理,善于实现科学原理向技术原理的转变,例如,在机电行业中,为能实现电能向机械能的转换,一般通过能量转换科学原理向“电磁效应”这一技术原理转变,开发出了电动机。其次,可由已有的技术原理形成新的技术原理,有些技术的产生是在已有技术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移植、综合和革新的结果。例如,爱因斯坦提出受激辐射理论奠定了激光技术的理论基础。微波波谱的成果进而为激光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原理。现今,激光已应用于机械制造行业,可对材料进行热加工,如表面热处理,焊接和切割打孔等。因此,在产品概念设计阶段,不断寻找适合的作用原理有利于产品的创新。

执行系统概念设计过程模型探讨

基于FBS概念设计过程模型进行研究,此模型在“功能分解-载体”映射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行为作为桥梁,即“功能-行为-载体”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功能-作用原理-工艺动作过程-执行动作-行为-功能载体”概念设计过程模型。根据机械产品的功能要求和工作性能要求来驱动寻找实现功能的作用原理。同一功能可通过不同的作用原理来实现功能,从而实现产品创新。

其次,工艺动作过程取决于所需实现功能的工作原理,不同的工作原理有不同的工艺动作过程,本过程模型可通过工艺动作过程支持功能分解。工艺动作过程包括一系列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工艺动作,通过工艺动作进一步分解可以得到按照一定时间顺序的执行动作。最后,通过执行动作与功能载体之间引入机械动作行为作为桥梁,以实现寻找实现功能的载体。图3给出了基于“功能-作用原理-工艺动作过程-执行动作-行为-功能载体”的概念设计过程模型。

执行系统概念设计过程模型映射分析

上述概念设计过程模型的关键是各阶段的求解映射策略,使得寻求作用原理解的关系脉络更为清楚和详细,这使得设计人员在概念设计中能符合设计思维逻辑,并促进开发人员的创新能力。为此笔者提出如图4所示的求解映射策略。从图4中映射层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产品的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原理来实现,子功能(F123)可由原理层的多个作用原理分别来实现。由于执行系统功能是通过工艺动作过程来实现的,同时工艺动作过程的分解又能实现产品功能分解,而工艺动作过程的分解又取决于工作原理,不同的工作原理有不同的工艺动作过程,例如对齿轮进行加工,有两种不同的工作原理,分别为滚齿原理和插齿原理,显然这两种工作原理的工艺动作过程是不一样的。同时,同一种工作原理的工艺动作过程也可以有不同的工艺动作过程,因此在进行工艺动作过程分解时,可通过增加、减少或者合并工序改变机器的工艺动作,这有利于获得新的结构,创造新的机械设备。如果工艺动作比较简单,可直接采用工艺动作到载体的直接映射求解;反之,就需要对工艺动作进行分解。对于每一个具体分解的执行动作,如果执行动作比较简单,可采用直接映射求解。反之,需要通过行为层为桥梁,来更好的实现从执行动作到载体的映射求解。对于同一个执行动作可采用不同行为关系来实现。行为库中主要包括执行动作的类型、连续性、运动速率特性和运动往复性,由于执行动作的的类型很多,按照机构的运动类型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其分类如表1所示。

应用分析

概念设计论文篇10

推进模型选用2种方案:单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和间隔时间可调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简称双脉冲发动机)。推进学科分析模型认为发动机工作于理想状况下,省略了热力计算和性能损失计算部分,特征速度大小参照原基准发动机值,学科分析主要采用零维内弹道计算方程组和发动机质量工程估算模型。假定等截面燃烧,发动机性能参数如发动机平均推力、比冲等计算可参考文献。

气动学科分析模型的任务是根据基准导弹弹体、弹翼的初始输入外形参数、气动学科设计变量和导弹实时飞行状态,采用基于部件组合和细长体理论的工程估算方法计算气动力系数。该模型认为导弹整体外形下的气动力是由单独部件的气动力在考虑部件相互干扰下合成的,通过估算翼-体-尾组合体的升力系数斜率、零升阻力系数和诱导阻力系数,叠加得到关于攻角α、飞行马赫数Ma、飞行高度h的初始升力系数Cy0和阻力系数Cx0矩阵,然后结合实际风洞试验数据采用修正系数对估算的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进行修正,得到最终的气动力系数:式中Cy、Cx分别为修正后的升阻力系数;χCy、χCx分别为对应的修正系数,认为是α,Ma,h和外径D的函数。

本文中修正系数的计算基于文献方法,以χCy为例,通过比较变量空间内一定数量样本点处升力系数工程估算值Cy0和风洞试验结果,可以获取对应样本点上的修正系数,采用二次响应面函数模型拟合出χCy与4个变量的函数关系:弹道学科分析模型的任务是根据气动、推进等子学科设计结果对应的状态变量和设定的飞行程序,完成导弹全过程飞行仿真,并根据仿真结果对目标函数和各学科约束条件进行评估。本文采用“瞬时平衡”假设,结合发射坐标系下导弹在铅垂平面内的质心运动方程组计算弹道参数。

对于空地导弹系统,决定弹道轨迹和能量利用率的程序攻角规律是关键,考虑攻角变化的连续性并在导弹概念设计阶段给予攻角规律较大的设计空间,本文弹道学科选取一定数量攻角设计点作为设计变量,弹道计算中以设计点为节点,用三次样条插值得到每个计算点上的攻角大小(为了简化爬升段初期采用定攻角飞行)。最后,为了得到具体的攻角控制律表达式,变攻角爬升-转弯-滑翔-机动变轨-俯冲段按傅里叶函数来拟合攻角规律。

综上所述,最终的导弹攻角控制律表达式如下

2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由于导弹的主要作战任务是摧毁敌方地面大型固定目标,所以射程是其主要性能指标。另外,优化中涉及的气动、推进、弹道等子学科参数对总体性能中射程的影响最大。因此,本文选取导弹质量一定前提下的射程作为优化的目标函数。设计优化的约束条件如下:

导弹多学科集成设计优化

1单推力发动机导弹多学科一体化设计优化

在上述学科分析模型基础上,与单推力发动机导弹各学科相关的设计变量包括:公共变量弹体外径D,推进学科选取喷管扩张比εA,喷管喉径rt,燃面面积Sp,装药肉厚hp,推进剂质量mp;气动学科选取弹翼梢弦长c1、根弦长c2,尾翼梢弦长c3、根弦长c4;弹道学科选取15组攻角设计点αi(ti)。图3所示的导弹多学科一体化设计优化流程给出了推进、气动、质量、弹道计算模型的组织调用关系。一体化优化采用一种自适应交叉变异概率的实数编码混合遗传算法(GA),本文中对该算法进一步改进。

(1)个体适应值计算引入与杂交代数有关的动态范围惩罚函数策略,对第i个不等式约束条件,惩罚函数具体形式如下:式中g为该个体对应的目标函数值;m为不等式约束的个数。

(2)赌选择机制,结合最优个体保存策略。

(3)模拟二进制杂交算子,即两个父代个体的同一基因位依概率分别加上和减去同一个数,以保证总会产生新的基因片段,增大全局搜索范围。

(4)基本位变异算子,并随着进化代数的增加而减少变异位数。在Matlab下编写各学科分析和遗传算法优化程序,种群规模200。遗传算法迭代至17代达到收敛,GA迭代历史如图4所示;设计变量取值范围及优化结果如表1所示;优化后的弹道学科15组程序角设计点见式(4);在Matlab工具箱cftool下经5阶傅里叶函数拟合,得到攻角规律表达式如式(5)所示;对应攻角曲线如图5;图6为最优参数方案下发动机推力曲线。

2双脉冲发动机导弹多学科设计优化

鉴于本文采用跳跃式弹道,目前已有很多文献证明双脉冲发动机在发挥跳跃弹道的高突防性上优势明显,因此推进方案改用双脉冲发动机并进一步进行空地导弹总体参数MDO研究。设计变量如下:弹体外径D;推进学科取喷管扩张比εA、双脉冲发动机两段推进剂质量燃速R1、R2(推进剂质量固定为单推力发动机的设计上限220kg)、第一段推力工作时间t1、两段推力时间间隔tj、喷管喉径rt;气动、弹道学科同样取c1、c2、c3、c4及15组攻角设计点αi(ti)。

求解策略是MDO的核心,在前述多学科一体化设计优化研究基础上,为加强学科自主性并实现分布式设计,选择基于响应面近似的并行子空间优化算法(ResponseSurfacebasedConcurrentSubspaceOptimization,RSCSSO)实现数据传递,以遗传算法实现系统级及各子学科级内部优化,并用径向基神经网络响应面实现各学科的模型近似。

由于弹道学科设计变量和状态变量均过多,且包含目标函数和大部分约束条件状态量,采用近似模型后会增大设计误差。另外,太多的状态变量导致近似模型工作量过大,相对于弹道学科精确分析模型,计算效率并未提高太多。因此,本文结合实际问题对标准RSCSSO算法的优化模型作了小幅变动:整个优化问题分解为气动、推进学科并行参数优化和系统级协调优化,弹道学科仅参与系统分析而不做单独优化,其设计变量(即攻角设计点)仅参与系统级优化、状态变量均精确计算得到。

气动子学科优化问题:在Matlab环境下编写以下代码模块:系统分析模块(含气动力计算、推力计算、弹道计算等)、神经网络近似模块、遗传算法优化模块、CSSO驱动模块。优化算法中各参数设置如下:学科级优化器种群规模100,系统级优化器种群规模300,神经网络隐单元个数取20,20个基函数中心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循环计算得到,CSSO主程序中初始样本点80组,且由均匀试验设计表给出。经程序调试及运行,算法迭代至第七代后逐渐收敛,总体参数最优方案如表2所示;优化得到的弹道学科15组程序角设计点见式(6);在曲线拟合工具箱cftool下经傅里叶函数拟合,得到攻角规律表达式如式(7)所示;对应的攻角曲线如图7;图8为最优参数方案下双脉冲发动机推力曲线。

3结果分析

图9为2种推力方案下优化结果对应的主要弹道参数曲线。表3为设计优化前后弹道性能参数对比,其中tfly为导弹飞行时间;L为射程;mmotor为发动机质量;Isp为比冲;P为发动机平均推力;tp为发动机工作时间;(nx)max、(ny)max分别为横向和纵向最大需用过载。从表1、表2及图5~图8看出,导弹气动外形参数、程序角规律及发动机设计参数相比原基准导弹参考值变化明显,说明气动外形、弹道轨迹、发动机推力方案对射程影响较大,而单推力导弹外径变化则相对不明显。因此,今后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引入系统灵敏度分析研究。

表3数据表明,单推力方案优化结果与优化前相比,在飞行时间、比冲等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尽管发动机质量增加,跳跃幅度减小了21.1%,但是射程增加了6.0%,发动机平均推力减小,落点马赫数增加,总体上提高了空地导弹性能。

双脉冲推力方案优化结果和单推力方案相比,导弹飞行时间增加了7.3%,但射程进一步增加了2.9%,跳跃幅度增加了13%,飞行高度显著降低,这些对于提高导弹突防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双脉冲推力方案在第一脉冲工作结束后,降低了飞行速度的增长速度,从而降低最大飞行马赫数,这有利于导弹的结构和气动防热设计;通过合理调节推力间隙,控制推进剂能量释放,保证导弹在高空攻角较小阶段工作,能有效地减少气动阻力速度损失,这也是双脉冲发动机能够增加导弹射程的一个原因。

概念设计论文篇11

1功能驱动产品创新机理

产品是基于一定物理及几何结构,在相应技术条件支撑下,实现所需功能集合的有机体。其与生俱来就是市场信息的折射,且任何产品都在按照一定规律不断的发展和进化。类似于“适者生存”的过程,在市场因素的作用下,产品也在不断的优胜劣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市场特性就逐渐被“映射”或“编码”到存活产品中,内化为产品功能或结构的一部分。正是这些蕴含于产品自身的进化特性信息为需求信息提供了一个较为高效、可靠的获取渠道。发现这些特性并使之向更优的方向转变,就可以带动产品进化,感知并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基于这一思想,本文从功能演化角度构建了一种基于内生功能驱动的产品创新设计模式。主要通过功能演化的形式拉动结构、市场等特性进化,进而实现产品全面进化,如图1所示(功能、结构、市场等特性的进化,均是技术系统进步的反映)。其创新机理在于暂时摆脱现有技术和市场对产品设计的束缚,从产品自身出发,运用一定的功能激励策略对其进行功能改进操作,以激励产生更多新功能需求信息,实现功能进化;并针对这些功能需求进行概念求解,带动产品结构也向更适于功能实现的方向演进,进而开拓出新的市场应用空间,实现产品全面进化。

2功能激励分析策略

产品作为一个有机体,与生物体相类似,也是由功能及承载功能的结构载体组成的系统。借鉴系统功能分析的方法,结合已有产品对其加以功能结构分解,并根据其功能-组件间的链式关系及组件间的隶属关系进行系统功能建模,构建相应的基础功能模型——功能-组件链图,如图2所示。功能是产品存在的目的,功能的实现除了与产品自身结构有关外,还与超系统内其它关联组件相关。为了较好地实现对产品自身蕴含的进化特性信息的挖掘,本文提出的方法正是在系统功能建模基础上,从超系统和技术系统两个方面对已有产品进行较为全面的功能激励分析。进行技术系统分析,是为了实现其自身功能结构特性优化,增进其理想化水平。而引入超系统分析,其目的在于实现技术系统特性向超系统特性进化,进而实现超系统进化反向促进技术系统进化的作用。技术系统分析是功能激励的主要内容,超系统分析是其有益补充。

本文提出的方法是从功能演化角度,综合考虑功能、结构二因素的设计模式。因此,技术系统分析包含单组件操作、多组件操作两个方面,超系统分析则采取赋予新的功能关联关系的激励模式。对于单组件而言,功能激励主要是针对其承载功能加以改变操作;对于多组件,则从功能组合角度对其加以激励操作。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提出从多个角度进行功能激励的分析策略,如图3所示。

基于功能需求内生的产品概念设计

1超系统组件功能关联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超系统功能都是为了辅助产品技术系统内某个/某些功能的顺利实现,即一个超系统功能肯定与系统内某个/某些功能存在相关关系,但通常并不是与所有功能都存在相关关系(关系十分薄弱/暂未发现其相关性)。且超系统功能间通常也存在很多不相关的情况。因此,这就给产品系统提供了不小的创新思考空间。超系统组件功能关联分析正是基于对这一创新空间信息进行系统挖掘的创新策略。它通过选择某个超系统功能,在与其不相关的某个系统功能(超系统功能、系统内功能)间建立起良性关系,使其变为相关。如此,便能创造出新的产品功能需求,进而产生新的产品创意。

这种相关分析主要通过以产品超系统功能为行,所有系统功能为列,而构建的系统功能相关性分析矩阵加以分析,如表1所示。其中,“1”表示功能间存在相关关系,“0”则代表不存在,“X”表示两个功能相同(在此不予讨论)。针对笔记本电脑功能创新实例,通过在“敲击键盘”与“存储电能”间建立起关联(由0变为1),便激发出在使用者敲击键盘的同时可以产生电能,并有效地将其储存利用的新型节能笔记本电脑的创意。

2系统内单组件功能改变

系统内单组件功能改变分析主要针对技术系统内某一功能组件及其所承载的功能加以改变性操作,以激励设计者产生新的想法。

(1)功能扩展

功能扩展主要针对系统内某一功能组件,通过赋予其新的功能,从而带动其结构也发生相应的改变,进而形成能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如图4a所示。扩展的功能主要通过超系统组件功能关联分析得到,也包括由新的超系统组件引入而衍生得到的新需求功能。如在轮椅创新设计中,通过在超系统中引入台阶,以产生攀爬台阶的新功能需求,进而激励产生带越障功能的行星轮式车轮的创新方案。

(2)功能裁剪

功能裁剪主要是基于产品简化及专用化的思想,通过裁剪掉链内的冗余功能或对特定应用环境可有可无的功能,甚至一些看上去不可或缺的功能,进而带动链内其它关联功能改变,以实现产品功能、结构、工艺等方面的简化,得到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创意,属于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Innovation)范畴,如图4b所示。如可通过去除电视机的显示图像功能,以降低其生产及使用成本,使盲人得到相对物美价廉的新产品。

(3)功能分割

功能分割主要是对系统内某组件所承载的功能进行分割,以形成新的结构及新市场的产品创新模式,包括功能作用分割、功能量值分割两种形式。功能作用分割是将组件上承载的多个功能进行分割,进而形成多个新功能单元,以促使功能组件向更趋于专业化、标准化的方向改进,如图4c所示;功能量值分割主要将组件上承载的功能从量值上加以分割,以形成多个量值相同或不同的新功能单元,以促使功能组件向精准化、微控化等方向演进,如图4d所示。如在显示器演进道路上,通过对显示内容加以分割,激励产生了多显示器协同显示的超大显示屏。

(4)功能替代

功能替代主要建立在技术进步或技术优化基础上,在不影响产品主要功能实现前提下,通过将某组件所承载的功能利用更优的功能,或将发出某功能的组件用更优的组件加以替换操作,以带动链内其它相关功能组件改变,进而实现产品整体性能优化的目的,如图4e所示。例如,将精密机械移动替换成磁致伸缩移动的,高精密度显微镜玻片载物台移动装置创新设计方案。

3系统内多组件功能组合

系统内多组件功能组合分析主要是针对技术系统内多个组件间所承载的功能加以组合优化,以激励设计者产生创新想法,进而推动产品功能-结构改进向理想化方向逼近而引入的创新策略。

(1)功能合并

功能合并主要建立在对相同或不同功能链中具有相近或相关功能的不同组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进行功能并处理操作,以实现功能、组件的高效利用,去除多余功能结构,实现产品功能结构优化的目的,演进过程如图5a所示。通过这一处理,可使产品功能结构得到优化,经济性、易操作性增强,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如在冰箱制冰机创新设计中,将储冰装置内为定向输送冰块而进行的螺旋搅动操作,与为防止冰块粘结而加入的反向搅动操作合并,便形成了定时双向螺旋搅动装置的设计方案。

(2)功能整合

功能整合主要基于合理化配置的思想,对多组件间承载的多个功能进行优化整合处理,进而带动结构上的优化整合,以增强其系统性、经济性、适用性等综合性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一过程如图5b所示。例如,在轮椅创新设计中,通过对各组件间所承载的功能进行整合处理,最终得到利用汽缸结构实现自动调节升降高度及靠背角度调节功能,利用行星轮结构实现越障、行进功能,利用套扣结构实现可变形(变身为担架)功能等集多种实用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多功能轮椅的改进方案。

(3)功能捆绑

功能捆绑主要是对功能-组件链图中功能作用密集的组件加以分析,将作用于该组件的功能,以及链内其它相关功能进行打包组合;然后,采取反问“引入该功能目的”的思考形式,探求这些功能的本质(设计需求);最后,对这些设计目的加以组合优化处理,并进行相应的功能性再设计,激励产生新的功能配置方案,实现功能集成进化,如图5c所示。这一过程通常会伴随新功能的产生,可有效带动产品结构产生较为全面的进化,进而得到更具市场竞争优势的创新产品。例如,将冰箱制冰机储冰装置的储冰功能与制冰装置的储水功能,以及输冰装置的定向输送功能加以捆绑,激励得到传输带式制冰机的创新方案。

4功能需求内生式产品概念设计过程

本文提出的方法应用的关键在于合理利用上述激励策略进行功能激励分析。将这种方法与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模式相结合,构建的产品概念设计过程模型如图6所示。这一过程主要包含系统功能建模、功能激励分析、概念方案生成、方案优化评价四大分析模块。具体操作步骤描述如下:

步骤1产品组件、功能录入。结合已有产品对其进行功能结构分解,提取并录入产品功能组件及其所承载的功能。

步骤2功能-组件链图构建。针对步骤1的录入结果,构建相应的产品功能-组件链图,并适时对录入的功能、组件加以调整。

步骤3多角度激励分析。结合功能-组件链图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功能相关矩阵,从三大分析角度出发,利用对应的分析策略进行遍历式分析,以得到多个功能改进方向,形成相应的功能需求信息集。

步骤4概念方案求解。针对上一步分析得到的功能需求信息利用FBS方法进行知识资源检索,以映射得到相应的原理解。

步骤5领域具体化分析。结合得到的原理解及已有产品进行具体化分析,使之转化为相应的产品创新方案。这一步是结合获取的知识资源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阶段,是新知识生成的过程。

步骤6方案优化评价。此步操作主要通过对生成的方案做进一步探讨,借鉴功能跟随形式(FunctionFollowForms)原理发现新产品的潜在应用市场,并结合已有信息及设计经验对方案加以优化评价,进而得到创新性、实用性及可实现性相对较好的产品创新方案。

5功能模块实现

产品创新是市场需求与技术实现对立统一的过程,是创新主体与现代设计技术有机协同的设计过程,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获取及创造新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物化过程。本文基于提出的多角度功能激励的设计思想,融合认知科学、信息技术及创新设计理论,实现了该功能模块。其体系架构如图7所示,包含交互层、推理层、资源层。

(1)交互层是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单元,主要给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交互界面,提供信息输入、输出接口,并对整个设计过程加以可视化。其中,也包含管理员对系统及知识库进行的日常维护操作。

(2)推理层主要根据设计过程中用户输入的设计信息,为其提供所需的设计原理及过程推理方法支持。该层除了系统功能建模、功能激励分析等人机交互式信息操作单元外,还包括信息转换、映射求解、评价计算等多个采用推理机形式,通过调用相应的知识资源,以实现创新信息映射转换的智能操作单元。信息转换单元主要采用自然语义与基于规则推理的形式,对功能激励结果加以标准化转换;映射求解单元利用FBS方法,对生成的标准化信息进行概念求解;评价计算单元则是根据输入的评价信息,利用一定的评价规则对方案加以量化比较,以筛选得到相对较优的设计方案。

(3)资源层主要为概念设计过程提供知识支持,包括本体库、效应库、评价库等多个知识单元。

系统内的效应库、专利库等知识库主要采用功能基的形式加以组织,并提供基于自然语义的Internet3应用实例冰箱通常都在冷冻室内装一制冰装置,其制冰的工作原理与大型制冰机一样。制冰装置的上面部分放置有普通的栅格式盒子。往盒子里倒上水,冷冻一定时间后,再由一个特制的带有蜗杆减速器的电机把盒子翻转。当盒子几乎朝下时,盒子的另外一边就顶到了专门的凸出部位上。盒子倾斜后,冰块就能实现与内壁相分离,往下脱落,并掉到收集器中。这一加工过程一直会持续到收集器装满冰块为止,如图8所示。但这种制冰装置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占用空间较大,工作震动、噪声大等问题,迫切需要对其加以改进。运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创新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通过选择已有的制冰装置作为基础产品,对其进行功能结构分解,录入电机1、连杆、制冷装置、驱动减速器1、转动冰盒等产品组件及功能信息。

步骤2结合已有产品,并针对录入结果对制冰机进行系统建模,构建相应的产品功能-组件链图(如图9)。

步骤3根据超系统功能与所有功能间的关系,建立起相应的制冰机功能相关矩阵,如表2所示。并针对矩阵进行超系统组件功能关联分析,如通过在“提供水”与“转动冰层推杆”之间建立起关联,提出在“转动冰层推杆”时,根据其受到的阻力大小,实时控制是否“提供水”的创意;在“提供水”与“储存2冰块”间建立关联,提出只有当开始“储存2冰块”操作时,机器才“提供水”的新需求。针对链图,从系统内单组件功能改变、系统内多组件功能组合两个角度进行激励分析。如图10所示,经功能裁剪分析,提出去除搅拌器“搅拌2冰块”操作的创意,以减小装置的控制复杂程度;经功能合并分析,并根据经其它激励操作得到的设计过程信息,提出将驱动拨冰装置叶轮转动的“转动连杆”功能与驱动传输带转动的“转动转轴”功能加以合并的新需求,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结构简化;经功能捆绑分析,将冰盒的“储存水”功能、储冰器的“储存冰块”功能和搅拌器“输送冰块”等多个功能加以捆绑,激励产生要设计一个既能“储存水及冰块”,又能“按需定向输送冰块”的集成化装置的想法。

步骤4通过以上遍历式创新分析,生成“输送冰块”、“转动转轴”等多个功能需求。对其进行相应的知识检索,得到“一种提高冰淇淋抗融性的乳化剂以及用其制备的冰淇淋”、“超薄潜水数显磁力搅拌器”、“物料输送螺旋机构”等知识。

步骤5结合已有产品,对步骤4得到的原理解进行具体化思考,进而产生“在储冰盒内增加可溶且可食用的抗融泡沫添加剂”、“用磁力搅拌器代替机械搅拌”、“采用多栅格式制冰、储冰装置,且伴随传送带输送,出冰口处受扭曲力和重力作用而自动脱落”等多个概念方案,如图11所示。

概念设计论文篇12

立面布置时空间大、四周柱高度较高,一侧没有框架梁与之相连,详情见中榀框架立面示意图,如图3所示。故其计算长度较大,长细比难以满足规范要求的限值,长细比λ=l/i(l为柱计算长度、i为柱截面回转半径)。因此,要减小长细比需从减小柱计算长度l及增大相应方向的回转半径入手。由《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附录D[4]可知,柱上下两端与之相连的框架梁刚度与柱刚度之比越大,柱计算长度越小。该工程设计时就将柱下端的框架梁适当地加大了,并且将工字形截面柱的弱轴放在了没有框架梁的一侧,使i值明显加大,通过以上两种措施长细比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需要指出的是:工作经验较少的设计人员往往看到柱的长细比不满足设计要求就加大柱截面,调整完后再一计算发现长细比不仅没变小而且还有可能变大。从上边的分析可知,框架梁截面不变,柱截面加大,梁柱线刚度比的数值减小即梁对柱的约束减弱,从而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就越大;而柱截面增大并不能有效增大回转半径i,故单纯增大柱的截面往往起不到降低长细比的效果,反而得不偿失。而该工程横向为3跨,纵向为5跨,因此宜将工字形框架柱的弱轴宜沿横向(Y向)布置以增强横向刚度。经软件PKPM(SATWE)计算后,得出前三阶周期,如表1所示。由于结构材料为钢材,强度较高,故按强度控制需要的构件截面较小,而截面小直接导致结构刚度较弱不能满足设计规范对位移的要求。若加大梁柱截面需要耗费较多的材料,且结构刚度提高得并不明显,效果也不好。无支撑框架的变形主要为梁柱的弯曲变形,而支撑的变形主要是轴向变形。众所周知,相同的荷载、相同的截面轴向变形远小于弯曲变形,根据这个常识,该工程在框架的周圈布置上支撑以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如图4所示。根据多道防线的概念设计,需要指出的是框架-支撑体系中,支撑框架是第一道防线[4],在强烈地震中支撑先屈服,内力重分布使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必须增大,二者之和应大于弹性计算的总剪力。故设计规范要求,框架部分按刚度分配计算得到的地震剪力应乘以调整系数,应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5%;最终在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5%与框架部分计算最大层剪力的1.8倍这两个数值之间,选取较小值。柱间支撑的布置有多种形式,常见的中心支撑有“X”形、“人”字形及“K”形等等。1)其中“X”形支撑可按拉杆进行截面设计,即在水平力的作用(地震作用或风荷载作用)下,支撑交叉斜杆受力为一拉一压,考虑支撑斜杆在压力的作用下退出工作,只剩受拉力的杆件起作用,按杆件受压计算截面承载力时,计算公式为N=×f×A(f为材料强度,A为截面面积,N为承载力),应该考虑构件的受压稳定系(<1)数以防止构件的稳定性不足而发生失稳破坏,而按拉杆设计时可不必考虑受压稳定系数的影响。因此,按拉杆设计时所需截面小于按压杆设计所需界面,故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8.4.1条第1款规定一、二、三级中心支撑不得采用拉杆设计,四级采用拉杆设计时,其长细比不应大于180。而由于该工程抗震等级为三级,故计算时不能采用拉杆设计。2)“人”字形支撑在相同的由梁柱构成的框架区格内,其斜杆构件长度一般小于“X”形支撑的斜杆构件,故其经济性较好。但是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8.2.6条第2款规定:人字支撑和V形支撑的框架梁在支撑连接处应保持连续,并按不计入支撑支点作用的梁验算重力荷载和支撑屈曲时不平衡力作用下的承载力;不平衡力应按受拉支撑的最小屈服承载力和受压支撑最大屈曲承载力的0.3倍计算[5]。必要时,人字支撑和V形支撑可沿竖向交替设置或采用拉链柱。按此规定计算后钢材的用量可能并不能比“X”形支撑的框架钢材整体用量少,故可根据具体的工程具体分析采用哪一种支撑形式。3)“K”形支撑由于其斜杆交汇点在柱中位置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在支撑交汇点处比较容易出现塑性铰。而该塑性铰出现在柱中,容易造成结构的整体垮塌,有悖于“强柱弱梁”的设计概念,因此从抗震角度来讲不宜采用“K”形支撑。支撑的截面形式可采用单槽钢、单角钢、双角钢、双槽钢、H形钢、钢管等等。以上几种截面除钢管外均有弱轴,在相同的计算长度内,在压力作用下构件一般较弱轴失稳,而强轴方向又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圆钢管沿任意直径方向均对称,截面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该工程支撑截面选用的是圆钢管。除了上述的中心支撑,还有偏心支撑。偏心支撑顾名思义即支撑杆件的轴线与梁柱的轴线不是相交于一点,而是偏离了一段距离。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可以将框架梁的一段设计成耗能梁段从而吸收耗散地震能量。该工程未采用这种支撑,故不做详细的讨论。经计算与分析表明:相邻的两跨柱间布置的两道支撑刚度要大于相隔的两跨柱间布置的两道支撑刚度,即两道紧贴的支撑刚度要大于分离的两道支撑刚度。原因是两道分离的支撑刚度之和仅为各自刚度的相加,而两道紧贴的支撑由于其合并在一起,其力臂加高了一倍,故其刚度肯定要比各自刚度相加的数值要大,故设计时宜将支撑紧贴在一起布置以取得较大的抗侧刚度。但是该工程由于工艺布置的要求,墙面上有许多洞口,所以不能按上述的原则布置支撑,而只能将支撑分离开布置。因此,在布置支撑时不应只从结构力学的角度来进行设计,还要考虑设计工艺的要求,尽量做到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概念设计论文篇13

(2)虚构模型的选择阶段

制定评判标准,从产生的众多概念中,选择出最好、最可行的方案。概念选择是产品概念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新产品开发小组中各专业人员要共同工作,并努力达成一致意见。前面步骤产生的众多概念,每个概念从表面上看似乎都能满足要求,但我们必须从中选择出最有发展潜力的概念,进行接下去的设计工作。概念的选择将决定以后工作的方向,正确的方向可以节省时间和开支,而错误的决定则导致时间、人力、财力等资源的浪费。概念的选择是概念的产生和概念的验证密切相关的重复的过程。概念选择进行时可能会激发新的概念产生,对这些新产生的概念,也应该像前面产生的概念一样进行概念选择。

(3)虚构模型的实现阶段

把选择出来的概念细化,做出概念产品或模型。概念的实现是概念设计的第三个步骤。对于企业,产品概念设计一般以概念产品的出现而结束。对于个人或学生由于技术及财力方面的原因要做到这一步就比较困难,往往只能做到概念模型或动画演示,以及对概念设计的详细说明。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