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实用13篇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篇1

一、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

企业税收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由于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具体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引起的纳税不准确性,其结果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少交了税,存在触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可能受到惩戒或者处罚的风险;一是企业未享受到应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多缴纳税款的风险。

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达《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标志着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有了指导性的管理性文件。2011年末,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又下发《关于2012年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意味着我国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开始全面铺开。根据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中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解释,可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为避免其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和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等风险,而采取风险识别、评估、防范、控制等行为的管理过程。

二、企业税收风险存在的原因和现状

(一)企业税收风险意识不足

虽然目前我国企业虽然能够意识到纳税申报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但是大部分企业仍没有纳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是处于国家权威的强制性之下,对于纳税申报是应付和不得已为之。被动的态度可能使企业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企业各项交易适用的税收政策,导致企业纳税金额不准确或者适用政策依据错误,没有尽到依法纳税的义务导致逃税,或者无意识的多缴税加重企业税收负担或没有享受应得的税收优惠;另外,税收风险意识不强导致企业对于自身权益不明,可能由于对于税务机关的迎合,导致企业在利益受损时缺乏维权意识,相关权益未能享受,产生税收风险。

纳税意识缺乏和风险意识不科学,使企业没有把税收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在生产经营过程各个环节中缺乏对税收风险的通盘考虑,企业对于税收风险的防范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企业各个业务部门又缺乏统筹成体系的税收风险监控,没有相应的风险预防配合,增加了企业的税收风险。

(二)企业核算与税收政策不符

1.财务核算与税收政策客观差异造成。企业进行各项交易的核算,由于交易本身的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可能受各种商业交易行为和交易模式本身的特点影响,造成财务核算与税收政策计税不同,影响纳税准确性,导致未来交易收益损失不确定性。特别是当企业税务部门没有参与企业重要交易的过程,仅在交易完成后进行税务核算,同时企业并没有适当的风险控制机制去评估和监控交易过程中的纳税影响,可能造成税收风险。例如:企业在对外捐赠货物、原材料时,通常按货物或原材料成本计支出,漏计销项税,但是按照增值税条例,应按公允价值计算销项税;企业用自产产品对外交换生产资料,可能按产品成本直接出库,未计主营业务收入,同时未按公允价值计销项税;企业对外采购办公用品、汽油仅取得普通发票,未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少抵扣进项税额。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以来,部分交易会计核算方式与税法规定之间的差距已经不复存在,但是部分企业仍未能完全杜绝交易核算与税收政策之间的差异。对于企业来讲,偶尔发生的交易和复杂程度较高的交易,例如:兼并、资产重组等,越容易发生税收风险;经常发生的日常交易行为,如:材料采购、商品销售等,财务核算与税收政策越不容易出现差异。

2.税收政策的变化或地方文件的界定模糊。现阶段,我国尚没有也不可能制定统一的、明细的、应对任何实际情况税收基本法和操作指南,现有的税收法律、法规层次较多,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文件、通知众多,企业面临国税地税两套征管系统完成纳税义务,国地税的规定也可能不尽相同,或者界定模糊、矛盾也偶有发生,因此纳税人员无法正确划分业务种类或采用正确的税收方法等,这些都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三)企业缺乏税收风险预警机制

部分企业都没有专门的税收部门,更没有建立税收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导致税收风险。要对企业的税收风险进行监控和防范,需要建立和完善税收风险预警机制,对税收风险进行因素分析,对税收的风险要素、风险环节、风险时期、风险来源进行系统的梳理,才能找准风险控制关键点。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完善的税收风险预警机制,无法对生产经营各流程进行监控,对各环节无法有效的参与控制,对于风险和认定和评估准确性不高,影响税收风险预警与控制能力。

三、加强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企业税收风险意识

企业首先要树立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健全完善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各项交易和经济活动真实、完整、及时的进行核算和反映,准确计算、及时申报、足额缴纳税款,健康参与市场竞争。在对交易活动进行调查和合同签订时,要重点关注对方的纳税主体资格,严格审查对方纳税资信情况,了解对方税收信用等级,防止对方转嫁税务风险,认真推敲合同条款,防止税收漏洞,额外负担税额,尽量化解税收风险。要提高企业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树立税收风险意识。加强财务会计人员、企业业务人员的业务、税收法律法规、各类税收政策的培训,使企业财务、涉税人员意识到提高税收风险意识的重要性,提高运用税法武器维护企业权益,强化企业对纳税风险的规避意识与防范能力,同时也促进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的提高。

(二)增加税收政策熟悉程度

增加企业业务人员、财务会计核算人员、涉税人员对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相关人员要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树立法治观念,避免由于政策不熟或者政策变化引起税收风险。要熟悉税收法规政策相关规定,特别是与自身经营项目相关的内容要重点掌握,在进行核算、涉税筹划时必须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前提,在进行涉税核算时即要符合企业利益又要遵守税法及相关政策规定,既不偷逃税款,也不放弃本应享受的税收优惠。

(三)建立税收风险控制体系

1.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根据《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企业应当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该管理机构应与财务部门平行,配备专门的专业税务人员。企业应当优化自身税务风险内控体系,完善自身内控制度,降低税务风险。从职能上看,专门的税收风险管理机构应当从风险管理机构设置、税收风险识别、税收风险应对策略、信息和沟通这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规范企业风险,为企业防范税务风险。企业也可采用委托和分包的形式,将这部分工作职能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进行。

2.形成税收风险控制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涉税风险防范机制,避免因制度缺陷而导致涉税风险的增加。要结合企业特定的管理构架、业务特点进行,不能照搬照用或沿袭他人制度,形成系统的税收风险机制。在制定制度之前,要对企业进行充分的考察、分析,在机制试行中,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结合辅导制度,将税务风险纳入日常管理中,而且需要在机制方面构建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在日常经营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实现对税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尽量使企业的税收风险与其他风险防范制度化。

四、结论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各种主客观因素可能导致企业进行交易核算时与税收政策不一致,形成税收风险,使企业遭受现实或者未来利益损失。企业要不断预防和防范税收风险,需要提高企业税收风险意识,增加相关人员税收政策熟悉程度,建立税收风险控制体系,不断化解企业可能遇到的税收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华,贾心明.预防和化解我国税收风险问题探讨[J].经济纵横,2011(04).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篇2

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成立,使铁路走向市场成为现实,伴随着公司全力推进货运组织改革的同时,我们财务系统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改革需要,如何适应市场发展,对于我们来讲,都是新的课题。随着我国税务政策的日趋完善,所有企业都希望能在遵守国家税法的前提下,合法地减轻自己的税收,显然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是达到企业经济效益利润最大化目的的根本途径。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则使更多国外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加入原本就相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铁路企业在求生存谋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应对原有的竞争对手,还需要与实力强大的外资企业相抗衡。如此条件下,要解决企业融资困难,提升企业资金的整体活力,税收筹划成为一种有效的选择途径。但作为一种降低企业税负的管理手段,税收筹划是一把双刃剑,在降低企业税负成本的同时,也有可能使企业陷入税收筹划风险。何为税收筹划风险?企业税收筹划主要特点有哪些?而铁路企业又该如何针对税收筹划的特点对其进行防范与控制呢?以下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对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问题进行简单分析。

一、加强企业税务管理进行税收筹划的重要性

加强企业税务管理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可以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各项财务目标,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加强企业税务管理进行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在遵守税法和相关会计法规有关规定的基础之上,明确企业的业务流程和财务政策的规定,做好会计核算工作,进一步加强企业税务管理,这样才能有效降低企业的涉税风险。如果企业没能做好税务管理的相关工作的话,一旦被税务机关查到有偷税或漏税现象的话,将会受到严厉的制裁。因此,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企业税务管理进行税收筹划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各项财务目标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需要在市场环境的公平竞争机制下取得发展,无论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其经营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盈利,所以企业的各项财务目标的制定也都是围绕如何让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进行的。而税务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支出、增加企业盈利的方式。因此,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将有助于企业的各项财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加强企业税务管理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有助于实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

企业在精通和掌握以及正确理解国家的各项税收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可以进行合理的投资,通过科学的筹资和先进的技术改造,进而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助于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

二、现代企业税收筹划风险概述

(一)现代企业税收筹划风险

税收筹划风险,就是现代企业税收筹划工作在未来所存在的一种不确定性。主要指纳税人在采用各种方式进行企业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可能因筹划方案失败、筹划目标落空等而造成的企业现金流出的风险。当然,这种风险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同时包含正反两面。从风险发生的具体情况来看,现代企业税收筹划风险包含多方面的内容。

1.合规性税收筹划风险。这种风险又称为法律风险,主要指纳税人在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因筹划结果的不确定性而使其承担补缴税款或承受偷逃税法律处罚的风险。

2.经营性税收筹划风险。经营性的税收筹划风险是纳税人进行日常税收筹划活动而面临的风险。

3.效益性税收筹划风险。效益性税收筹划风险是因企业筹划成本与收益之间的不对等而引发的风险。

4.操作性税收筹划风险。操作性税收筹划风险是指因企业税收筹划工作在操作上的不规范性而引发的造成税收效益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

5.环境性税收筹划风险。环境性风险则是因企业税收筹划所处的宏观及微观环境的变化而造成的企业税收筹划失效的风险。

(二)现代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主要特点

根据从现代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几年所发生的各种具体案件可知,我国现代企业税收筹划风险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系统性与综合性。税收筹划风险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各种风险的一种综合与转化,因而具备系统性与综合性的特点。

2.时效性与可变性。税收筹划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发生的,这些条件既包含企业内部环境,又包含政策及社会环境,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候,税收筹划效果也发生变化,因而税收筹划风险也存在一定的时效性与可变性。

3.多样性与层次性。所谓多样性与层次性是指因税收筹划的规模较大、周期较长、涉及的范围较广,因而所面临的风险也是层次各异,种类多样。

4.客观性与普遍性。税收筹划风险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而同时,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税收筹划风险也普遍存在于企业的税收筹划活动中。

5.理念性与文化性。税收筹划中,对于风险的计量具有较大难度,与其将税收筹划看做一种衡量的标准或工具,倒不如将其看做是一种税收筹划活动的文化性和理念性的指导。

三、现代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针对以上对税收筹划风险的介绍,结合税收筹划风险的基本特点,现代企业税收筹划份的防范与控制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树立对风险的防范意识

思想意识上的重视是保证企业税收筹划工作有序开展的必要条件。对很多企业而言,由于思想意识上的不足,往往使其对税收筹划的普遍性、客观性及危害性了解不足。但作为一项同时涉及税收、金融、法律、管理及会计等众多领域的系统性工作,税收筹划的处理相对复杂,稍不注意便有可能使企业陷入税收筹划的风险之中。因而,企业要合理且有效地对税收筹划这一管理手段进行利用,就必须积极主动且及时地树立起风险意识,以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理念,对税收筹划的弹性、空间及时间等进行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选择。

(二)严守底线,保证税收筹划的合法性

合法性是企业税收筹划的基本准则,也是企业防范税收筹划风险的基本要求。因而,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必须严守底线,严格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规范的要求,保障税筹划活动的合法性;其次,企业应该对国际相关法规以及行业准则的约束进行考虑;另外,企业税收筹划还必须对国家法律环境的变化进行密切的关注。总之,企业税收筹划要避免各种风险的发生,就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的基本底线,决不跨越雷池半步,摒弃侥幸的心理,尽量将税收筹划工作与法律靠拢,进而保证企业税收筹划工作的合法性。

(三)提升对筹划环境的变化的敏锐性

基于企业管理系统风险的存在以及信息上的不对称,使其对整个税收环境缺乏必要的敏感性,这很容易使企业陷入环境性税收筹划风险。从宏观上来讲,企业税收筹划所处的宏观环境保护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资源环境以及文化环境,所以企业要对税收筹划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与控制,就必须对税法的变动、宏观经济的走向、行业管理准则的调整、宏观政策的导向等各种与税收筹划工作相关的因素的变动情况进行关注,以较强的敏锐性提高对环境的洞察力。

(四)加强对筹划收益与成本的权衡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篇3

税收风险管理:这里是说税务机关在对所管辖的各个纳税人进行日常税收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纳税人的各项经济和纳税指标进行分析、比较、评估,以此建立一套有效的防范机制,来保障国家税收不会因纳税人的各项违法行为而流失。同时也规范和监督了税收执法人员在税收执法过程中的执法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征收成本、最大限度的降低征税对纳税人生产经营的消极影响,提高纳税人的满意度。

二、税收风险管理涉及的主要内容

税收是支撑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从2008年至今,税收已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5%以上,.税收变得越来越重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迅速增长,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一是税收征收管理标准没有随着税源的急剧扩大而提高;二是纳税人对现有企业的税负不满意,影响了税收管理工作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各级税务机关如果按照传统的税收管理制度来实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引入更科学有效的税收管理模式,也就是要在现代税收管理制度下开展税收风险管理,因为只有对不同的纳税人采取科学合理的指标风险分析,才能确定其应纳税款实现的风险程度,才能按照风险程度的高低对企业进行分类分级管理。简单的说,只有在现代税收管理制度下充分考虑了税收风险,税务机关才能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才能避免国家税款不必要的流失。究其本质,税收风险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税源管理风险,二是税收执法风险。

1.税源管理风险

税源就是纳税人上交国库的税款。税源管理风险,就是税务机关如何保证纳税人足额上交税款所面临的风险。虽然税法对纳税人的义务规定的已十分详尽,但在实际生产经营中纳税人出于各种原因,规避甚至是逃避税收,而这些都是税收管理中的潜在隐患。为了消除这些隐患,税务机关、税务人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并寻找对策,以便强化税源管理,纠查偷税行为,而这些隐患就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税源管理风险。

2.税收执法风险

税务机关(相关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如果违反税收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就会造成违法执法,主要表现为:税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政治素质不强、税务人员的吃,拿,卡,要,税务人员的、,、粗暴执法等等。这些行为都会直接或间接对纳税人造成伤害,激化税企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国家正常的税收工作。但随着整个社会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纳税人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税务机关税收执法风险会逐渐的降低。

三、如何开展税收风险管理

在当前税务系统既要求强化管理、又要求优化服务的前提下,只有有效的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才能实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才能最大限度的规避税收执法风险,有效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具体如何实施税收风险管理,主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税源风险管理

税务机关不但要加强现有的税源管理,而且还要把潜在的税源转化为现实的税收。税务机关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不断的改进征管手段,利用自身职业敏感和专业能力,对其所管辖的纳税人进行税源管理。对纳税人所需缴纳的税种、税负、以及纳税能力、经营状况要做到了如指掌。要定期对纳税人的纳税信誉进行评级,重点关注那些信誉低下的企业;结合行业的特点对企业进行必要的纳税评估,通过纳税评估进一步掌握企业实际的盈利能力,以便作为重点税源管理的依据。

2.降低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征管工作除了包括: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等工作之外,还包括税收管理、税务稽查、税务审批与减免、税务处罚等与税务机关行使执法权有关的工作。由于个别税收执法人员综合能力存在问题,(如:因政治素质产生的、,、问题;因个人业务能力产生的不作为、违规执现代税收管理制度下如何开展税收风险管理法、政策理解偏差以及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带来的问题。)会带来税收执法风险,如何消除此类风险,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开展工作。

(1)加强对各级税务机关及各级税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自身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

(2)加强现代税收管理制度的建立,加强税收信息的管理,特别是加强计算机在税收管理中的应用。

(3)完善各种监督机制,不但要完善各级纪律和监察部门的监督,更重要是要使纳税人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级税务机关更好的行使自已的执法权利。

四、理想的税收风险管理的设计

实际工作中,税收风险管理已经渗透到税源管理和税收执法工作的每一个细节。税收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各种评估、验证和分析工作都只是一种简单的风险管理。在此情况下,如何建立一种适当的风险管理机制,使之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能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是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设想完善的税收风险管理模式主要应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1.重视和强化税收分析

税收风险管理中,风险控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成为风险管理体制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而加强对税收风险点的识别和定位,对税收风险点进行详细分析则是有效识别和定位税收风险,构建合理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的核心基础工作。

2.风险管理控制

对于通过税收分析确认的税收管理风险点,税务机关应该对不同风险级别的企业,结合纳税信誉等级管理,通过制定企业管理办法、建立行业管理模型进行监控。

3.保障有效监督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篇4

一、企业内部控制不当对税收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纳税人缺乏风险意识

调查显示,许多人将纳税视为一种负担,未能完全理解国家的税收政策,没有意识到纳税是公民应承担的责任。此外,一些人对企业的税收风险也未形成正确理解,甚至将纳税风险看作税收处罚,认为企业如果没有受到税务处理,就没有税收风险。这些错误意识导致许多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缺乏税收风险意识,不重视企业的税收风险防范。此外,一些企业的税收管理也不够规范,将税收管理依托于社会关系、企业资源。许多企业在出现税收风险时,倾向于通过“找关系”解决问题,忽视了自身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这就导致企业的税收问题日益增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税收风险,导致企业发展困难重重。

(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对企业税收风险控制水平具有直接应香港。就人员层面来看,目前许多企业的税务管理都由内部财务部门复杂,但财务部门甚少设置专门的税务会计。这无疑不利于提升企业的纳税管理水平。因此,企业要着力提升纳税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或聘请税务专家统筹规划企业的纳税问题。就制度层面来看,许多企业没有形成健全的内部控制建设,众所周知,企业的财务工作与纳税工作联系密切,不健全的内部控制会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增加企业的纳税风险。

(三)税收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的经营成果需要通过税收法律进行调节,因此,国家出台的税收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税收风险有直接影响。税收法律法规的改变也会影响企业的税收,引起企业税收风险的变化。所以,如果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模糊不清,就会导致纳税概念难以界定,税法的执行力度也会大打折扣,导致企业出现多纳税或少纳税的问题,增加企业的税收风险。此外,若税收法律对相关程序规定的过于复杂,也会导致企业在非主观意愿下产生违法行为,这同样会提升企业的纳税风险。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税收法律法规逐渐得以完善,但总体而言,税法制度依然较为复杂,导致企业难以把握税法动态。同时,目前,我国的税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许多企业的税收控制都依靠企业的规章制度,国家则很少正式出台法律法规。这就导致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除此之外,税收法律解释权的规定和税法机构的自由裁量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执行力度。一旦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就会对企业造成极大危害,增加企业的税收风险。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降低税收风险

(一)重视税收风险评估

首先,要识别税务风险。企业要切实考虑自身的经营情况,有效识别税务风险因素,掌握和实施税务风险控制措施、控制框架,及时了解税务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以及税收业务的操作流程。合理运用税务风险流程图法、清单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等识别税务风险。其次,应当分析税务风险。在识别税务风险的前提下,企业应当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措施,分析企业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企业内部控制可能产生的影响。明确重点控制、优先控制的税务风险。再次,企业应当应对税务风险。企业要根据分析结果,充分考虑自身的税务风险承受能力,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承担、规避、转移和控制等应对措施。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税收风险时常比较复杂,若用单一的应对措施,很难降低税收风险,所以,企业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系统性应对方案,综合运用多种应对措施。

(二)加强信息沟通

加强企业的信息沟通可以有效防范、规避企业税收风险的发生,总体而言,企业的信息沟通包括外部沟通和内部沟通两种方式,其中,企业内部沟通是指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评估与识别企业的税务风险。企业应当依据税辗缦展芾碇贫龋明确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程度、控制范围。比如,要加强和人力资源部的联系,积极组织税收管理人员定期参加培训,促使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岗位人员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的风险管理,且形成整体认知。同时,企业还要注意沟通交流的方式,积极构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平台,增强企业内部沟通的及时性和便捷性。鼓励各个部门积极联系,在相互沟通中获取更加全面的企业税收信息,进而有效控制企业的税收风险。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因此,企业的外部沟通对企业的税收风险控制也具有重要影响。外部沟通主要是指和相关税务部门的交流,这也是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外部沟通可以增强税收机关对企业的肯定。当企业出现纳税困难的请款时,税收机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推迟纳税时间,进而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此外,与税收部门沟通交流还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而正确规划企业税收管理,降低企业税收风险。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和相关税收人员沟通交流时,应当如实汇报企业税收情况,以便税收人员可以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企业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合理建议,进而加强税收风险控制。

(三)提高对税收风险管理的认识

企业若违反税收风险管理制度,就会面临法律风险,因此,必须提升企业对税收风险管理的认识,税收风险管理制度体现在企业的各个层面中,不管是企业的普通员工,还是企业的管理层都要遵守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现控制过程,进而降低税收风险。企业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应当合理设置业务流程,以促使各个岗位与环节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此外,在设置岗位时,应当依据节约人力资源的原则,优化处理内部控制各监督岗位,提升各个岗位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应当增强岗位之间的独立性,在岗位制度建设中落实内部控制条例,并增强内部控制监督的公平性,避免有违反内部控制的特权现象出现,促使各个岗位的企业人员在制度约束下各司其职。除此之外,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还应当增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促使各个环节与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避免因各个部门沟通不畅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只有增强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与部门岗位的协调,才能够增强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性、连续性,为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协调配合则需要各个部门设计清晰的控制活动,岗位设置模糊,就会导致各部门之间出现职责不清、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内部控制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四)强化税务风险监督

企业要健全审计制度和机构,制定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目标,且据此监督税务风险管理,并客观评价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了解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策略,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此外,企业也应当联合外部审计机构,合理评价企业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情况,明确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状况,进而提出完善务风险管理的举措。

(五)组建税务风险管理部门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规模大小,合理组建内部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税收风险进行统筹管理。合理设置税务风险管理部门,有助于归集管理企业的纳税事宜及税收制度,有效协调企业和外部税务机关的关系,及时处理企业税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税务管理部门可以针对企业的具体税收风险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方案,并有效评估企业运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加强对企业纳税管理的监督。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日益复杂,我国企业面临的税收风险也越来越多,企业若要提升自身的税收管理水平,就必须及时调整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内外部沟通,并适时了解相关的税收信息,增强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企业的税收压力,有效防范税收风险,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进而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顾爱红.浅谈企业税收筹划风险及其管理与控制[J].中国城市经济,2012(2):186-187.

[2]唐洋,王秋林,陈慧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会计监督的影响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6):107-111.

[3]蒋震.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思路和基本框架[J].税收经济研究,2011(6):25-30.

[4]张凤霞.中国大企业税务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4):11-14.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篇5

大企业一般是指经营规模大,发展资金雄厚,发展技术成熟,市场占有份额高的大型企业。依法纳税,是每个大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每个大企业应该尽到的法律义务。作为纳税主体,大企业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税务风险。为推动大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保证大企业的整体发展活力,企业领导需要注重税务风险的管理。大企业在履行纳税义务的过程中,其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一般包括三个等级:第一,多缴税款风险。大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可能由于财务部门中负责税收管理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素养,缺乏对税收政策的了解与认知等,没有税收筹划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出现多缴税款的问题。大企业的税务风险是比较严重的,较之于大企业少缴税款的税务风险,多缴税款的风险是相对比较小的。第二,漏缴、少缴风险。大企业在纳税过程中可能存在漏缴、少缴等行为。这方面的税务风险,主要由于大企业在纳税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从而出现没有缴纳或者少缴纳的问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大企业可能面临着补税、罚款以及接受相关法律处罚的后果。第三,主观篡改等规避赋税压力。部分大企业为了尽可能的降低赋税,采用修改财务报表或者少报项目等不当方式,当被税务机关核实后,就可能面临着较大额度的罚款。因此,大企业需要加强税务风险的防范和管理,科学开展税务工作,实施科学的税收筹划,充分保障企业自身的经营权益,有效减少大企业不合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二、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思考

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通过税收杠杆的作用,能够科学调控国民经济的发展。大企业是“纳税大户”,它们的经营范围比较广,经营效益比较突出,纳税的款项比较多,理所应当正确而努力完成缴纳工作。但大企业在履行税收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比较严重的税务风险。为帮助大企业科学有效的规避税务风险,企业管理者应该注重税务风险的管理。

(一)加强税务风险整体管理,有效规避税款多缴

大企业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税务风险的发生概率是比较大的。大企业一旦出现税务风险,不仅面临着罚款、处罚等问题,很可能会进入税务部门的黑名单,还有可能承担相应的刑罚。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企业的税务风险业已成为制约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提升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水平,能够有效推动大企业的长效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税务管理部门应该加强风险监管,建立和健全税务风险防控机制,引导大企业注重税务风险。税务管理部门应该成立风险评估小组,深入大企业内部开展普查工作,为大企业提供详细的税务摘要:对于企业而言,合法纳税依法纳税是企业应该尽到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对于大企业而言,依法纳税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有效保证。大企业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其税收条款是比较复杂的,这也决定了大企业在纳税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税务风险。基于此,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和防范,能够保障大企业的发展方向,提升大企业的发展水平。关键词:大企业;税务风险;风险管理;思考风险内容。另一方面,大企业应该积极搭建税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基于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快速提供企业的税务信息,有效判断企业面临着的税务风险,特别是降低大企业多缴纳税款的风险[1]。

(二)落实税务风险管理机制,科学缴纳企业赋税

《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中明确指出“公司应设置税务部门”的条例,这是大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和防范的前提条件。大企业在履行纳税义务的过程中,纳税条款比较多,纳税课目也比较繁琐,若没有统一完善的管理部门,极有可能会出现少缴、不缴、漏缴等税务风险。因此,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应该首先构建完善的税务管理部门,同时落实严格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一方面,大企业应该结合企业自身需求和特点,成立相应的税务管理部门,加强企业纳税的统一科学管理。另一方面,大企业还应该结合企业当前的税收责任和义务,落实严谨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全面统筹企业税务工作,加强税务风险的筛查和判断,提供做好规避与处理措施,尽可能降低税务风险的发生概率。同时,在税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税务管理部门应该加强与管理层的沟通与交流,构建完善的沟通与机制,积极提升企业管理者或决策层对企业税务风险的重视,多措并举全面提升税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能力,有效提升企业人员的税收法律意识,科学缴纳企业赋税[2]。

(三)完善税收管理服务体系,科学规避不法行为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篇6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概念

所谓的企业税收风险即为在企业发生涉税行为时,因为没能严格遵守国家税收的相关法律法规,而可能会对其未来的利益造成的损失。其主要会带来以下两种结果:(1)企业没有享受到其应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而会面临着多缴纳税款的风险;(2)企业并没有缴足需要交纳的其应缴纳的税金,这样就会因为违反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而面临被处罚或是惩戒的风险。而所谓的税务风险管理即为企业为了有效避免由于违反税法规定而可能要遭受的声誉以及经济上的损失、法律的制裁等相关风险,而采用的识别、防范以及控制风险的一系列行为的管理过程。在2006年6月,我国国资委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其中详细度阐述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理策略等等。号召企业充分重视全面风险管理,并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而作为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也是一个薄弱环节,税收风险管理更是应该得到各大企业的充分重视。

二、我国国有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目前,国企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起着主导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优化,我国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此环境下,由于国有企业长期过度依赖国家的政策扶植,那么就会逐渐丧失其市场竞争力,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国有企业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近些年来,随着国有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凸显。国有企业的经营以及资产状况等会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健康、顺利的发展,并且最终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经营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甚至于一些国企出现了跨国经营的状况。截止到2014年年底,我国企业在国家税收总收入中占据的份额约为90%,而其中国企就占据了25%。而作为我国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国有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一旦国有企业在其税收管理中出现风险问题,那么必然将会影响到其税收管理水平,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加强风险管理,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这样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税收管理水平,从而充分保障我国的税收收入。

三、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税务风险管理意识比较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就一直存在政企不分的问题,尽管我国的国企改革在持续开展,然而改革的主题都是围绕如何理顺国家与企业间的经济关系而进行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国有企业在其管理模式中仍然会存在而一些政府气息,具有较强的政治行政色彩。而我国的政府也会利用各种政策命令对国有企业的各方面给予干涉,例如在利益分配方面以及人事任免方面等等。

而长此以往,国企也要会忽视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只是会一味地认为企业的资源全部都归国家所有,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获得的利润以及取得的税收等都是被国家掌控的经济资源。而大多数的国有企业也会认为,交税纳税实际上最终都是属于国家的。在此心理的影响下,国有企业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就会非常薄弱。除此以外,我国政府还会通过一些政策与命令,例如合并重组以及国企改制等等,对国有企业的资源进行调配,在此状况下,国有企业的管理阶层就会更加忽视税务风险管理。

2.考核形式不完善

长时间以来,企业的利税缴纳情况成为衡量一个国企贡献大小的标准。一个国有企业所缴纳的利税越多,那么其所做出的贡献就会越大。而受到此考核形式的影响,国有企业的领导阶层就会过于重视利税缴纳,只是为了取得更显著的政绩,而一味地侧重于缴纳的额度,却忽视利税缴纳的过程以及方式。在通常状况下,国家税务机关常常会要求国有企业进行补税,国有企业也会按照要求进行操作,但是却并不会认真区分补交税务的种类与原因等,而且也不会去深入分析在补税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税务管理风险。

3.税务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国有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其经营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由于国有企业分布非常广泛,这样就会大大增加税务部门的管理难度。目前,在我国税务机关向国有企业征收税时,会因为信息化水平较低,而造成税收信息得到无法高效的共享,进而出现很多漏收以及重收税务的情况。除此以外,目前我国税务管理在风险评估系统与电子档案方面的开发水平还比较低,无法充分利用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从而大大影响到国有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水平。

4.缺乏健全的税收风险管理体制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竞争也越来越白热化,而我国国有企业也会在税务管理方面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与挑战。然而,目前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中还缺少比较完善的风险体系,这样就无法有效确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指标。而由于我国国企税务机关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围绕指标而进行的,但是却缺乏对税收风险管理模式的深入研究与探讨。由于无法很好地确认生产经营中的风险指标,这样就会影响到我国国有企业对税收风险的及时发现与准确辨别,当然不能很好地防范税收风险。其次,国有轨企业还缺乏健全的税收风险评估机制,而且对税收风险评估的程序以及标准还只是停留于表面,但是却缺乏实践操作。同时也没有很好地应用风险管理水平结果,并缺乏积极有效的互动协调机制。

5.缺乏专业的税收风险管理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也面临着更强大的挑战,我国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化,在此环境下,我国国有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然而,目前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中还缺乏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而当前从事税务管理工作的人员的专业能力与素质并不高,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到国国有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水平,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

四、加强我国国有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1.增强国企税务风险管理意识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其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会面临着很多风险,而企业的税收工作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国有企业要充分意识到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由于国有企业会在纳税方面享受着国家给予的直接或是间接的优惠,那么就会造成其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不强。所以,国有企业要对自身进行明确定位,要从体制上以及组织结构上进行积极地完善与改变,要提倡像民营企业一样依法履行国家的纳税义务,要严格地遵守国家的税务法律法规。首先,要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税收风险管理意识,使其能够充分保障国有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然后,国有企业还要强化税收风险管理者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使其能够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较强的责任心,在工作中能够尽职尽责,努力提升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水平,从而有效推动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2.改变传统的考核模式

实际上,国有企业的业绩考核常常会影响到国企高层领导者的最终管理决策,所以国有企业要采用更加科学与先进的业绩考核模式,以此来加强税务风险管理,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管理者对税务风险管理的充分重视。在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考核制度中,要充分体现出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要在此方面形成科学的考核指标,例如依法申报纳税指标等,利用对这些相关指标的考核来加强企业高层管理者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而且,在完成业绩考核以后,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还要以考核结果作为依据,适当地表扬以及奖励在税务风险管理方面业绩比较突出的企业管理者,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管理阶层的工作积极性,进而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水平。

3.创建完善的信息化税收风险管理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各行各业中的到了广泛应用,其为各行业的发展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国有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中,要合理地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的巨大作用。国企可以创建统一的税收风险管理系统,通过完善的信息采集系统,实时地检测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解决。在风险评估系统中,可以把收集到的国有企业的相关税务以及财务数据全部录入到系统当中,对这些数据进行评估。除此以外,在审计稽查系统当中,还能够采集到企业的审计数据,并且将审计底稿录入到系统中等等,这样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效率,进而有效推动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健全的税收风险管理体制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国有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由于其风险管理水平会直接关系到其经济效益,所以为了能够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风险管理。要建立健全的税收风险管理体制。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国有企业要制定完善的风险识别体系,要全面地了解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努力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然后,要创建健全的风险指标评估体系,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以及风险等级评定等,从而及时发现与辨别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此外,国企不但要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制度,而且要对现行的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修改以及补充等。要及时地找到制度与执行方面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完善。最后,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以及责任制。以此来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与责任心,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中,进而有效提升国企的税收风险管理水平,促进国有企业的良好发展。

5.加强对税收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如今,我国国有企业在税务风险管理中面临着很多问题,总体的税收风险管理水平不高,为了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有效提升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水平,国有企业就必须要加强对税务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国有企业要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加强对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与培训。不但要为其传授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其专业技能,可以为其提供更多到其他企业与院校学习与培训的机会,也可安排其出国进行深造,以此来全面提升税收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而提升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水平。其次,企业也要积极地从更多的渠道招收税务风险管理人才,努力从外面引进更多更专业的人才。此外,国有企业也要加强与其他企业的交往与联系,加强互助学习,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风险管理是我国国有企业发展与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税收风险管理不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税收管理效率,帮助企业节省生产经营成本,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有效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效保障国家的税收收入。因此,国有企业要充分重视税收风险管理,要建立健全的税收风险管理体制以及完善的信息化税收风险管理系统等,努力提升而企业税收风险管理水平,从而有效促进国有企业的良好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育红.企业税收筹划安全可防范税务风险[J].中国城市经济,2010,12(09):90-92.

[2]谢李生.企业财务风险与税务风险的比较分析[J].当代经济,2012,16(06):45-46.

[3]秦庆雷.企业税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06):89-90.

[4]王有全.企业税务风险的成因及规避[J].西部财会,2014,04(06):157-158.

[5]于红梅.浅析企业税务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4,30(03):67-68.

[6]王纪晨.怎样做好企业税收的风险管理[J].经营与管理,2014,07(12):78-79.

[7]朱才厚.刍议国有企业税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当代会计,2014,06(03):35-36.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篇7

2.信息不对称和信用基础的相似性。不管是税收流失风险还是贷款违约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征纳或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银行客户/交易对手或纳税主体作为信息优势方,可能采取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有害债权方的行为,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债权方需要尽可能地收集与交易有关的信息,以在谈判和交易过程中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产生信息获取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交易成本。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潜在风险问题,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客户信息的采集,加强客户识别和贷后管理;税务机关需要加强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完善税源管理体系,实现“信息管税”;同时,要充分利用征信等社会信用环境,增加纳税人或客户的失信成本。

3.纳税遵从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的相似性。银行信用风险和纳税遵从风险都是指债务人不能按时足额还本付息或足额纳税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也称违约风险。税收风险与银行风险类似,理论上也可以从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应税规模敞口(或违约时风险暴露EAD)、时间期限(M)等维度来量化。比如违约概率(PD)可由纳税人或客户的静态特征指标、动态财务税收指标、历史信用行为记录等要素进一步加以度量和预测。违约损失率(LGD)指一旦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与特定债权的抵押、担保措施的有效性、清偿优先性、金融账户信息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与执法环境、清收费用和债权保全的回收能力有关。对于银行贷款违约时风险暴露(EAD)包括贷款本金余额和应收利息,较为容易确定;而应税规模敞口仅指应缴税额,除了税率比较确定外,税源相当于贷款本金,事先税务机关并不知道,只能根据纳税人销售、资产、利润、水电消耗、行业统计信息、历史月交税金等间接预测,加之复杂的税前扣除事项和减免优惠税收事项,使得税源管理是税收风险管理与银行风险管理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

4.税收执法风险和银行操作风险的相似性。从风险成因来看,税收执法风险与银行操作风险类似,都是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四类风险来源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比如人员风险包括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低下、、渎职侵权或不作为;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执法人员虚收、预收、滥收、混税种、混入库级次、空转、引税、卖税、收过头税、寅吃卯粮等等,与有税不收现象共存[7];培训不足等等。流程和程序风险体现在登记、征收、结算、稽查等环节越位缺位、控制不足或控制过度。外部事件和环境影响包括地方政府干扰、外部欺诈等;税收法律不完善、级次差、权威性不够而带来的法律风险;以及随着税务系统大集中、电子税务业务的发展而带来的IT风险。

5.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历史和发展趋势的相似性。我国税收管理和银行经营管理的风险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1979年“拨改贷”[8]和1983年国营企业“利改税”[9,10]的启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而逐渐显现的;之前计划经济时期本质上是排斥风险的,是一种确定性经济,基本不存在风险管理问题。

随着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4年设立3家政策性银行而开始银行商业化转型和分税制改革,2003年开始的国有银行上市和新一轮税制改革,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和差异化,客户(纳税人)数量日益增加、税源管理(或金融服务)范围日益扩大,新的金融产品或税种税制结构调整不断出现,业务日益全球化,信息科技的广泛运用,信用环境和法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干扰等,使得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成为商业银行和税务机关共同的内在要求。

另外,在个人业务方面,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脱媒,零售业务和中小企业信贷等银行业务占比逐渐增大,很多银行开始了向零售银行的转型;针对零售业务的申请评分卡、行为评分卡等零售风险管理工具获得大量应用,并获得良好应用效果。对于税收业务,以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为主体,是世界税制变迁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占国家税收的比重一般都高达40%以上)。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只占税收收入的7%,因此,从长远看,如何借鉴商业银行零售评分卡风险管理经验,切实解决“人少户多”、有限的征管资源与纳税人(尤其是个人、个体户、中小企业等)数量不断增加、税源税基不断扩大这一日益突出的矛盾,对加强税收征管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6.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目标的相似性。理念转变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先导。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政府重塑运动,逐渐将现在的税务机关改造成同商业银行等企业类似,是以纳税人(客户)为中心、以企业家精神改造后的企业型政府。同银行通过风险识别、进行风险资本配置,进而确定市场所在、确定目标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类似,税收风险管理对纳税人(客户)分类管理,进行风险识别和预测,确定目标纳税人,将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化配置到风险高、税款流失可能性较大的地方,以最大限度提高税收遵从。

二、对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启示

基于以上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的相似性比较分析,借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成果和经验,对于我国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有以下启示。

1.建立健全的税收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作为保障。目前,我国税务系统纳税评估部门、税源监控、税收经济分析的相关部门正在行使部分风险管理职能;而稽查、专业评估则往往是对风险转化为事实的事后管理。2009年国税总局下发了成立征管状况监控分析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的通知,预示着全国征管状况监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税收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已初具雏形。组织结构对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的影响不可低估,为了完善税收风险管理的体制机制,建立运行顺畅税收风险管理机制,须基于风险管理流程建构的需要,建立跨组织单元的工作协调机制,以保证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情报的效用,及时整合组织战略目标,而非单纯为了追求本部门目标的实现,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决策机制。

目前商业银行一般都设有全面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及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并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全行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信用、市场、操作三大风险领域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的制定、风险计量工具的提供、分析风险所在区域和部位,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有些领先银行设有专门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部下设有专职的组合风险管理部门、专门的市场风险管理二级部门、或者操作风险管理二级部门;国际领先银行则设有负责全行风险压力测试的部门专职处室。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应设立专业的税收风险管理部门,可设立税收遵从风险、税收执法风险等专职的风险管理处室或二级部;同时,适应税务数据和业务应用大集中发展趋势,风险管理职能适度上收和人员适度集中,资源配置要强调人员专业化和机构扁平化,提高总局、省市局风险管理分析研究和政策制定能力和水平,基层税务更多是事务性处理和标准化风险应对。税收风险管理可从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经验中获得以下启示:一是所设立风险管理部门要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否独立将影响到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二是以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为基础,覆盖所有的人员、部门、分支机构、业务线路及全部流程,建立立体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税收风险管理组织,强调税收征管等业务部门作为“第一道防线”,实现风险关口前移,承担着风险控制的首要和直接责任,风险管理部门作为第二道防线,而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负责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评估和监督、再监督、再评价和责任追究。三是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是全员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组织的有效与否既取决于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等每一个节点的正常运作,又取决于风险管理部门与征管等各业务部门间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四是纵向上建立风险、审计的垂直管理体系,形成从税收风险管理负责人到省级、直到基层风险经理的一条纵向垂直的、清晰明确的报告路线,风险分析结果及时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决策,风险管理负责人直接向总局党委和局长汇报。五是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建立专职的税收风险计量分析团队,负责风险计量工具的创新、开发和推广运用,使风险计量模型建模、监测和模型验证,税收风险分析管理工作专业化、日常化、动态化,注重风险管理经验积累和趋势研究,注重典型案例提炼预警分析指标,探究税收风险规律,有效实现“信息管税”的目标,大大提高税收管理效能和精细化水平。六是强化风险管理部门对各类风险的统一管理,对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程序的集中统一制定,各级税务机关执行风险政策的标准化和一致性;进一步推进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重要复杂事项逐步上收以提高省市局的实体运作能力。七是根据纳税遵从风险、税收执法风险、IT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别设置专业处室支持全面风险管理,根据不同税种、不同纳税人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实施分类管理,制定差别化的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制度、计量工具和流程,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和等级优化配置相应的征管资源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

2.高度重视量化管理技术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支撑地位。量化管理技术是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有力支撑。只有掌握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才能把握风险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实际上,风险量化方法的采用并不是否定传统信用分析的方法,行业分析、财务分析、企业管理水平分析、生产销售、用电情况、发票使用、抵押担保分析仍然是包括纳税人纳税风险分析在内的各种信用分析的基石。

目前商业银行一般拥有专职的信用、市场、操作、利率风险计量团队,进行风险计量模型开发,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客户类型研发各类差别化、针对性强的评级评分模型,比如,针对一般公司、事业法人、集团客户、房地产、金融机构、项目融资、小企业研制不同的PD评级模型,针对零售客户,研制个贷、信用卡等不同产品的申请评分卡、行为评分卡、催收评分卡等不同的统计计量模型;并负责模型使用效果的动态监测、模型验证和跟踪升级,使得计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模型稳定性和风险识别效果,实现客户的细分和精细化管理。比如我国某国有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申请评分卡、信用卡申请评分和行为评分卡模型整合了房贷申请审批政策、信用卡申请审批政策、额度调整申请政策和相应的业务流程,实现了模型、政策、流程三者的有机统一,自动审批率保持在40%~50%之间,提高了审批效率,促进了房贷审批、信用卡审批和额度调整由主要依靠分散的专家经验判断的管理模式向以统计模型为基础的系统自动决策转变。

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应建立专职的税收风险计量分析团队,负责税收风险分析研究、典型案例提炼预警分析、风险计量模型建模、模型日常监测、验证和升级、以及模型的推广运用,探究税收风险规律,有效实现“信息管税”的目标,大大提高税收管理效能和精细化水平。根据不同税种、不同纳税人规模、行业区域,设置不同的风险管理团队,针对不同类别,进行相应的税收风险计量模型开发,制定差别化的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制度、计量工具和流程,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和等级优化配置相应的征管资源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

3.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实现税收征管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业务流程系统之外建立一套独立的风险管理系统,而是将对公客户评级、零售评分引擎、风险分类、押品估值等风险计量成果,同政策制度、规则一起,融入银行授信业务流程系统;后台数据仓库决策支持类系统风险计量分析的结果,每日反馈至前台业务流程系统,支持授信审批、限额管理、边际经济资本、产品定价等前台业务的发展,实现前后台互动。同时,建立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的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平行作业机制,风险经理参与授信业务全流程管理,实现了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的有效衔接,依托信息技术提升风险管控的精细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提升了业务流程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推动了风险计量与业务应用的无缝结合。

与此类似,金税三期税收征管核心系统,除了在税收决策支持系统中实现税收风险分析,同样需要把主要由各级管理层使用的监控决策系统与主要由一线税务机关使用的流程管理系统进行无缝对接;需要将税收风险分析结果、税收风险监测识别、模型计量技术融入到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发票管理、涉税审批、申报征收管理、税源税基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处罚、执行、救济等各个税收征管业务流程中,进行业务重组和流程优化[11],工作方式“由自选动作变成了规定动作”,确保正确执法,实现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化运作、标准化管理和集约化运作,实行税前、税中和税后的全过程风险防范和控制,建立覆盖纳税服务、税收执法全过程的税收征管业务流程运行机制,建立贯穿税收管理全过程的税收风险控管体系,同时提升纳税人服务满意度和征管业务流程效率。

4.借鉴银行贷后管理经验,实现税收征管智能化风险预警及催收管理。“人少户多”是税务机关和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挑战。比如,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笔数多、单笔金额小的特点决定了在贷后管理中应用技术手段的重要性。国内外领先银行并不停留在仅仅关注事实违约贷款的欠款催收、不良贷款重组等资产保全工作上,更重要的是基于行为评分、催收评分模型等细分客户的计量工具,预测出现损失的可能性和趋势,针对不同客户采取差异化的风险预警策略与预处置流程,在较低的成本开支下保持良好的回收水平,实现高效便捷的风险预警和催收管理。

借鉴商业银行基于行为评分、催收评分实现高效便捷的风险预警和催收管理的贷后管理经验[12],基于纳税人基本特征信息、纳税行为记录信息等海量涉税信息,尝试如Logistic回归、决策树、神经网络等多种不同的建模技术,构建和应用纳税行为评分卡、催收评分卡模型,在税收征管流程中高效评分,及时将评分预测出的高风险纳税户列为风险应对重点,尽早发现高风险纳税户,预先采取控制措施,并统一催收策略标准,推动税务员工行为标准化。对于由于遗忘、对新税收政策认识不足而导致的无意不遵从,仅需提醒其纳税即可;而有些欠税风险较高纳税户,需要采取密集的警示型电话催收以及短信、函件、面谈等沟通手段;综合配套运用税法宣传、咨询辅导、提示提醒、纳税人自我修正、约谈说明、税收核定、税务审计、税务稽查等递进措施实施风险应对。实现纳税风险预警和催收的自动化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催收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时因为不打扰优质纳税户,也相应地提高了纳税户的满意度。

5.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升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水平。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一样,加强税收执法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基础,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业务流程、人事安排和会计系统,并强化法规执行控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内部失误和违规操作,从而防范执法风险。

加强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控制,第一,税收征管系统可直接通过流程控制、岗位权限设置等进行风险控制,实现岗位不相容管理,以权力制衡为前提,以明晰岗责和规范流程为重点,以痕迹化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以关键风险点控制为保障,发挥系统的“刚性”作用,机控和人控相结合,优化业务流程,强化内控机制,切实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规范每一个岗位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最大程度地规范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行为,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加强前中后台的整体联动和有效制衡,实现风险管理关口“前移”;第二,税收执法风险管理可考虑借鉴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经验,实施内部控制与自评估、KRI关键风险指标、关键风险点监控检查、案件及损失数据分析等四大工具。其中,风险控制与自评估工具从人员、岗位、环节、流程出发,可做到风险的系统梳理和主动识别,估算各风险点潜在风险损失状况,将风险自评估嵌入到业务部门的日常风险管理流程中。关键风险指标监控工具实现对整个组织各类关键风险指标进行监测和预警,建立相应的风险监测控制系统,对主要业务的风险点进行识别、预警和监测,以便及时风险应对。对税收登记征收、减免缓抵退税审批、稽查、违章处罚等关键风险点进行现场和非现场监控检查。案件及损失数据分析工具实现案件及损失数据的流程化收集及与税收会计数据比对验证,进行税收流失损失数据分析,加强案例分析,发现潜在执法风险规律和特征。第三,加强现场和非现场审计、纪检监察等建设,确保审计的独立性。第四,通过加强业务持续性管理,提升税务大集中后的IT运营风险等小概率“尾部风险”事件管理能力。

6.提升涉税数据质量,强化税收风险管理数据基础。风险计量和量化管理技术是风险管理的核心。而几乎所有的风险计量模型都是依赖统计模型,以大量数据为基础。数据和事实是建立风险计量体系的基础和生命线,数据质量不高,不可能建立准确的模型。给予充分的数据准备,才能基于各类合适的建模技术构造成功的税收风险计量模型,提高建模效率,控制模型风险,提升模型开发和验证的整体水平;模型构建完成之前,需要对其可靠性进行检验,确保模型的稳健性和适应性,确保其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税收风险,为税收风险应用、优化资源配置和精细化管理打好基础。新资本协议实施对国内银行风险计量所依赖的数据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银行为测量违约概率至少要拥有5年历史数据,测量违约损失率要求银行至少拥有7年的内部历史数据。对于税收风险管理而言,涉税数据采集、以及历史数据积累和数据质量,同样是税收风险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金税三期工程,按照“信息管税”思路,将建立一体化的风险控管信息平台,完善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强与外部其他政府部门、尤其是银行等金融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涉税数据的整合和集中,为税收风险管理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涉税数据质量,一是倡导以数据指导业务的管理文化和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的工作方法,形成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考核和管理机制;明确数据的所有者关系,健全数据质量监测、追踪、定位、改进、控制流程,以关键应用为导向、以数据质量检核报告为依据,加强数据质量监测,将数据质量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促进数据质量控制文化的培育。二是加强税收数据仓库建设,按照纳税户、机构、税种等不同维度实现对各类涉税数据的整合,有助于促进纳税户信息的统一视图服务,推进账务、案件、纪检审计等不同损失数据的收集和整合,实现各类涉税历史数据的积累。三是配套部署元数据管理和数据质量检核平台,加强企业级元数据建设,支持数据的血缘和影响性分析;实现数据质量的监测、评估和报告,坚持“数据质量从源头抓起”,推动数据质量的持续提升。四是加强涉税数据标准化管理,统一信息编码标准、纳税户/机构/税种等主数据标准的定义和规范。五是拓宽外部信息交换渠道,尤其要加强与银行部门互联,实现纳税户收入监控;加强国地税之间、以及与工商、海关、技术监督、金融、经贸、统计、发改委、工信部、质检、股票交易所、证监会、公安车管、规划建设、土地房产、环境保护、审计、科技管理、劳动社会保障、民政、水电煤气公共设施供应、征信等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全方位税源监控。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篇8

一、风险管理的整体成效

2019年1-7月开展风险应对共17户,已完成应对工作的13户,正在办理4户,其中:纳税评估7户、纳税辅导10户。截止7月底,查补入库税款合计3734.35万元、加收滞纳金280.58万元、罚款100000万元。

二、落实风险管理的经验做法

(一)突出了税收管理风险、税收廉政风险和纳税人遵从度风险三个重点。在开展风险防范工作中,突出税收工作特色,将税收管理风险、纳税人遵从度风险和税收廉政风险紧密结合在一起。通加强税收廉政风险防范,提高税收执法质效;通过纳税人遵从度的提高,税收执法的规范,消除不廉行为生存土壤,促进税收廉政风险防范的有效开展。

(二)多措并举,防范“减税降费”税收征管风险。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自治区,地区局关于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制定各项措施为减税降费工作铺开清晰“蓝图”。风险管理股积极与减税办建立“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检查”监督机制,确定专人每天收集减税降费落实情况、难点问题及意见建议,形成工作情况日报,每日上报,做到及时反映、及时处理,防止执行力不足,防范纳税服务和税收征管风险。

(三)拓展信息渠道,注重外部信息情报的获取。不断拓展信息渠道,注重从第三方取得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拓展风险管理信息库。通过向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努力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变被动为主动,实现涉税信息共享的制度化、常态化,提高信息传递和使用效率,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提高外部协作机制运行的效率,减少纳税风险。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风险应对人员业务素质。风险管理股定期牵头组织专题培训和工作调研,税种管理部门着重结归纳税种管理中易发生税收风险的环节、风险特征并加强经验交流,拓宽风险应对人员知识广度和深度,提升风险管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突出实践实战实效,加强风险应对结果复查和案例讨论学习,提高风险应对的技巧和能力,推动风险管理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

三、加强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大力推进跨区域协作。深化跨区域风险管理协作系统应用,提升跨区域风险监控能力。加强跨区协作管理,规范跨区域任务办理和反馈操作流程,形成税收风险管理合力,促进纳税人税收遵从度的提升。

(二)建议设定个人所得税的模型。重点抓住利息股息红利、股权转让信息不对称征管难度大的问题,建议地区设定指标,从而提高征收企业利息股息红利,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准确性。行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电力,医疗机构,加油站等。

(三)充分利用好社会综合治税部门的信息优势和管理优势,借助多方力量构建税收共治新格局。抓好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良好机遇,在委托、区域通办、以票控税、风险应对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扩大纳税服务联动新举措,实现双方共赢。加强与市场管理、发改、法院、公安、国土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扩大信息采集范围,深化信息增值利用,实现综合涉税信息、潜在税源、地方税收三者之间的有机转变。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篇9

(二)潜在企业涉税风险和税务机关涉税风险剧增。

1、企业总数增加,带来管理半径增加,进而风险增加。近年来,宿迁经济飞速发展,GDP和税收收入都快速增长。企业总数急剧增加,但税务人员受编制限制,没有随之增加,这样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潜在企业涉税风险和税务机关涉税风险增加。以宿豫区为例,2001年,一般纳税人数为180户,小规模企业210户,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为内资2户,外资8户;2007年,一般纳税人数为450户,小规模企业720户,企业所得税户纳税人内资为655户,外资36户。企业总数增加,在管理人员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带来管理幅度的增加。管理幅度的增加,在人员素质不变的情况下,必然带来管理质量的下降。2001年,宿豫区国税局税务人员总数为95人,管理半径为400/95=4.21,2007年为91人,管理半径为1861/91=20.45。管理半径增加了4倍。2006年,宿豫区国税局增值税企业的零申报、负申报比例为47%,2007年则为38%;2006年查账征收企业亏损面达63%,2007年则为52%。企业长期无增值、亏损意味着投资在“打水漂”,这样的投资人会多吗?潜在的答案就是肯定有企业存在涉税违法行为,税务机关自然也存在涉税风险。

2、企业的结构性变化,带来管理难度增加,进而风险增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企业的结构性变化在宿迁表现比较突出。以宿豫区为例,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企业所有制性质多元化:2001年前,国有、集体等所有制性质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0%左右,2007年,私有、股份等性质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5%。个人资本的逐利本性必然带来两套账、不建账、核算混乱等增加涉税风险的因素。

税制结构性因素企业大量增加: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和用废企业、享受其他税收优惠企业逐年增加,这些企业的税收控管难度大,问题多,危害性强。以宿豫区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和用废企业为例:2001年仅有1家回收公司,2007年最高峰时有24家回收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2001年仅有宿迁玻璃厂1家用废企业,且用废规模为年500万元,2007年有用废企业15家,其中2家钢厂用废钢在5000万元以上,2家铜厂用废铜在1.5亿元以上。

享受残疾人优惠政策企业(民政福利企业)退税激增:2001年,宿豫区民政福利企业退税规模不超过100万元,2006年民政福利企业退税超过500万元,2007年享受残疾人优惠政策企业退税则达到2000余万元。

外地客商投资企业增加: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外地客商大量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宿豫区每新办10户企业,就有9户是外地投资,外地人任法人代表,外地人负责日常管理,目前,“三外”企业已经超过本地企业总数,并呈加速增长趋势。外地人的纳税信誉、诚信程度对当地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而言是一片空白,管理难度是本地企业的倍数。

3、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迫切心情,出台的保护措施,带来税务机关执法难度增加,进而风险增加。

宿迁是江苏落后的地级市之一,没有很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要想发展更快,只有靠上级制定和自己创造的政策优势。市委市政府和县区政府都制定了初衷是为保护企业快速发展、做大作强的若干规定,其中一些条款如检查准入、处罚报批等都增加了税务机关税收执法的难度,会使一些企业产生一些非分的想法,从侧面增加了企业涉税风险和税务机关的执法风险。

二、加强宿迁市企业涉税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强化企业涉税风险和税务机关涉税风险的宣传。加强对地方党委政府的宣传。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而不是阻碍经济发展,从税收是国家政权运行的命脉和基础,从税权是中央集权、税法不受干预等角度,多层次、多频率、多场合地向地方党委政府宣传。加强对企业的宣传。从维护企业自身合法权益和利益,从化解企业风险而不是增加企业风险等角度,进行经常化、制度化、职责化宣传。加强对社会宣传。可以制定以县区局为单位的年度社会宣传计划,采取报刊、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深入社区、农村、机关等进行宣传。力求取得社会各界对税收执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化解税收执法风险。加强对税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教育。企业涉税风险和税务机关涉税风险都与税务人员有关,预防风险的意识和处理风险能力如何直接取决于税务干部,要通过教育,让他们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篇10

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李克强总理首次将“互联网+”行动计划列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充分展现新的社会经济模式已经出现。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不再仅是传播媒体,更是带动用户持续性转化的平台,“互联网+”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战略资源,为本国正处于初级阶段的税收现代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量和强有力的保障,由此可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与税收数据深度整合,进一步加强税收风险控制,促进税收效率提升是中国促成税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根源,是保证政府财政职能的基础,也是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法之一。合理控制征税风险,是为整个国家的经济根基提供保障,也是在“互联网+税收大数据”背景下实现税收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因此,各级财税机构应积极自主参与“互联网+税收大数据”经济战略,应对税收征收与管理的新挑战。

2文献综述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通过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共享,让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联合,缔造全新的发展生态系统,促进整个社会的创新度和生产力。孙存义、谭荣华(2017)认为,税务大数据的核心是税收数据分析,因此,在税务数据识别和分析方面应该有所突破。雷炳毅(2016)认为,“互联网+税务”不仅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效与税收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把掌握税收业务并且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人连接融合在一起。美国著名学者SalomonHübner首先提出风险管理的概念,经过数十年理论沉淀,税收风险管理思想先后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认同,并建设了许多相关的风险管理组织。田凤平(2008)提出将税收风险=税收风险×经济调控风险×公共支出负债风险×税收征管风险。谢双金(2007)认为,税收风险=税收固有风险×税收制度风险×税收管理风险。本文在总结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税收现代化初级阶段可以将“互联网+税收大数据”背景下的征税风险分为税源征收风险、征税制度风险、征税管理风险三类。

3征税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征税风险主要指政府在征税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的税收损失,例如税源征收的识别困难和遵从矛盾,税收制度的漏洞和规定缺失,征收管理的理念落后和方法偏差。征税风险管理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信息化时代,面临快速增长的、更加纷繁复杂的数据环境,加强对征税风险的管理力度和防范能力,是使税务与“互联网+”实现快速深入融合的根本目标。“互联网+税收大数据”背景下的征税风险因素可以分为税源征收风险、税务制度风险和征税管理风险。

3.1税源征收风险

税源本质上指的是税收的根本来源和价值源泉。税源征税风险则是由于税源的识别困难或纳税人与征税机关的遵从矛盾所导致的税收损失的风险。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商业模式呈现经济活动复杂性、经营方式多样性的特征,税源趋向隐蔽化,跨省和跨境流动性更加复杂多样,甚至恶意税收隐瞒。税源管理和监控的困难直接导致了税收征管的复杂性。在税收信息方面,由于纳税人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征税机关难以全面精确地掌握纳税人的应缴税信息。此外,征税机关与外部机构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例如征税机关与政府机构和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由于法治保障不健全,信息通信交流渠道不畅通,税务机关难以全面精确掌握纳税人的完整税收情况,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中,纳税人可能会选择使用恶意手段恶意违规逃避税收,这也给税源征管带来风险。

3.2征税制度风险

税制指的是政府制订的各项与税务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征税机关对纳税人进行征税时的法律依据和工作程序,也是纳税人遵行纳税义务的法定标准。税制包括税收主体、客体、税率和非法处置等。税收制度风险是指限于现行的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弊端和漏洞而造成的税收损失风险。在税制方面,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是由于征税机关和纳税人所掌握的政策法规信息相对上存在差异。在这方面,税务机关相对处于有利地位,税务机关比纳税人更早了解和理解税法的有关规定。由于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活动符合复杂多变性的特征,而税收法规政策缺乏规范性、普遍性,造成税制的法规政策无法对每一种税收情况进行明确界定,因此使税收制度明显存有漏洞或者缺陷从而导致税收损失的风险。由于我国税收制度在宪法中的缺失,行政法规在我国税法领域占第一性地位,而法律只起到辅助作用。经过了多次的税制改革,我国已经形成基本与国情相结合的,适应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现状的税收制度,但仍然存在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我国税负结构设计仍然不合理,由于我国增值税税负设计偏高,且与征管环境不配套,偷税、避税、逃税现象屡屡发生,导致征收管理成本增加,税收损失严重。

3.3征收管理风险

税收管理是征收机关依照税法和税收征收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互联网+”背景下征收管理风险指的是国家税务机关由于信息传递不畅,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不高、数据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税源识别体系不够完备及征收管理力度不足等因素,造成来自各个纳税集体的各个环节的纳税信息数据庞大而凌乱,且分散不明确,致使征税机关的征税过程难度加大的风险。税务机关内部由于信息传递不畅,上下级间存在垂直信息不对称;同时由于信息共享水平较低,内部部门之间存在横向信息不对称。因此税收征管部门难以充分掌握全面的税收信息,导致征收管理风险加大。征管执行方面,由于征管一线人才薄弱,征管人员素质及业务能力不足,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或执法人员执法质量不高,滥用职权,未按照规定采取适当的税收措施导致收入损失,给税收征管带来风险。

4启示与建议

随着大数据时代到来,税务部门和纳税人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对数据信息化处理的程度越来越高,纳税人在线报表和电子档案覆盖范围逐渐扩大,这为税务机关在大数据时代更加便捷的收集和管理纳税人数据提供了基础。

4.1借助“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涉税数据质量管理

税收风险管理需要有足够量的数据,只有不断丰富和强化数据汇集、整理和应用,才能为征税风险管理提供风险分析、识别和评价的数据支持。“互联网+”带来更为广泛的大数据时代,税收风险管理要始终围绕数据的采集、整理与应用建立架构,随着数据获取渠道愈加广泛,信息数量庞大,税务机关很难对数据进行标准并有效地整合和使用。由此,在“互联网+税收大数据”背景下,对数据的质量管理能力要求相应提高。构建“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推进税收数据整合,全面管理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和外部信息数据,形成支持税务风险识别与分析的数据平台,使征税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数据信息更公开、更平等、更透明,消除征税机关和纳税人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同时,在“互联网+信息”共享税收大数据平台的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有关税务数据的安全和隐私问题,做好涉密风险防范工作。在数据质量管理方面,对数据录入系统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控制,以提高基本税务数据的质量。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篇11

一、企业加强税务管理的必要性概述

(一)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是确保财务决策科学性的重要保障

企业的税务管理,与企业财务决策有着紧密的关联,且几乎涉及了每项财务决策的领域。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加了企业财务决策的现代化内容,如投资决策、筹资决策以及利润分配方面的决策等等,而这一系列的决策多少都会受到一些税收因素的影响。[2]所以,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加强相关税收方面的管理,一定程度来了,已经成了确保企业财务决策科学性的重要保障。

(二)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实现现代化财务管理的重要途径

现金流量是企业的价值基础所在,但它却要受税收支出状况的直接影响。所以,只有合理筹划安排好相关投资、理财以及经营活动,才能促进相关纳税方案的科学合理筹划,进而使企业税收负担能够降到最低,实现企业现代化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3]

(三)加强企业税务管理,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虽然企业税务管理的主要操作是围绕资金活动展开的,但是从它的目的和价值方面来看,加强企业税务管理,防范和规避税务风险,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能够极大的促进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诱发税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原因

企业内部管理,存在一些潜在影响税务风险诱发的因素,主要给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管理者的方面探究。企业管理者如果没有比较科学完善的管理理念,就会缺乏必要的纳税意识和税法相关知识,致使出现盲目的追求经营利益而引发税务风险的情况。例如,部分企业管理者有意指使或默许企业财务人员利用非法手段“减轻”企业当前的税收负担,表面上看好像是提高了企业利益,但是却为企业带来了潜在的税务风险和负担;其次,从涉税管理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方面来看,他们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受限于此,使得相关人员对于税法精神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4]即使主观上未产生偷税的意识,但是一旦涉税管理工操作不规范,就会造成客观上偷税或漏水的事实,极大地增加了企业潜在的税务风险;最后,从企业与外部交易活动来看,由于我国当前对于发票信息的防伪技术还有待于提升,因此,在企业与外部进行交易或经营管理活动时,难免会受到一些不正规的假发票。不利用这些虚假发票就会增加企业额外承担的进项税额,造成经常成本的提高,一旦使用了这些无效发票,必然会加大企业潜在的税务风险。

(二)外部原因

企业税务风险的外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以及相关执法机关执法标准不一两个方面。首先,税收政策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的变化往往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而产生的,且时效性较短。同时,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有时候所实行的税收政策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税收政策的变化是造成企业潜在税务风险的重要外部因素;其次,基于不同地区或不同行业税收政策可能存在差异的情况,对应的税收执法标准也存在不同。[5]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同一企业在不同地点可能会遇到不同的税收标准,增加企业潜在税务风险。

三、加强企业税务管理,确保防范和化解税务风险的建议措施

(一)提高企业对税务管理的重视程度,构建诚信纳税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日常运行处理方式的重要指导,因此,为了防范和化解税务风险,必须提高企业对税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例如,构建诚信、遵守社会公德及法律的企业文化,并运用这样的企业文化去培养相关涉税人员的工作规范和风格,养成他们诚信纳税的工作自觉性,从主观认识方面尽可能的防范和化解潜在企业税务风险,确保企业长远、合法、健康发展。

(二)完善税收管理制度,构建和谐的税企关系

从大的政府及制度方面考虑,要想真正实现防范或化解税务风险的目标,就必须完善相关税收管理制度,加强税企沟通,构建和谐的税企关系。例如,政府实施税收差别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调整产业结构,鼓励纳税人依据个人的意图行事,进而刺激就业以及国民经济增长。所以,完善税收管理制度,只需要详细了解当前税务机关的具体工作程序,然后制定一些具有弹性空间的不同税收政策类型,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促进企业对税收工作及税法知识的理解和支持,化解不必要的税务风险影响因素。同时,对于一些新生企业或事物,适当运用税收政策优惠会倾斜,也可以极好的协调税企关系,确保税收方案及筹划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预警机制建设,提高税管人员综合业务素质

行之有效的预警机制以及高水平的税管,是加强企业税务管理,防范和化解税务风险的最直接风险。例如,聘用具有较高综合业务素质的人才对企业税务工作进行管理,并加强对当前在职涉税管理人员的能力提升培训,确保相关税收政策和税法知识得以贯彻落实;同时,提高对涉税项目风险的敏锐度,定期组织税务报告,全面分析阶段性企业存在的潜在税务风险,并制定针对性防范风险的方案及措施,提高经营管理者的预警意识和重视程度,确保企业利益的稳步提高。

四、结语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税法相关体系也得到了一定的完善,对于税务方面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在这样的背景情形下,企业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增强对自身税务管理关门的重视程度,深挖能够引发税务风险的因素,并积极研究制定相应防范化解税务风险的科学措施,为促进企业管理效能的提升以及企业长远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为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宿州市城郊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 张爵民.浅谈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化解税务风险对策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7(01):270.

[2] 齐晓宇.关于加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思考[J].新经济,2016(03):102.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篇12

一、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含义和特点

(一)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含义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是指在现有的税收政策体系条件下,由于作为纳税人的商业银行未能够科学、正确、有效地遵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使得商业银行计算、缴纳税款以及进行税务管理方面不规范,从而可能面临法律制裁、声誉损害、财务损失等直接或间接损害的风险。商业银行税务风险,是商业银行风险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税务风险在商业银行领域的具体表现。

(二)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特点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是税务风险在商业银行领域存在的风险,因此它必然具有税务风险所具有的共同性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商业银行税务风险存在客观性,税务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杜绝的风险。二是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虽然税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由于受到内外部因素的综合而复杂的影响,对于具体的某家商业银行而言,税务风险的发生常常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三是商业银行的税务风险与收益存在不对称性,如果商业银行存在少缴税款现象,一旦被查出可能面临着巨额罚款和滞纳金惩罚,惩罚金额可能远远大于少缴纳的税款。四是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结果具有可度量性,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能够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方法,从而识别、评估商业银行的风险发生概率和利益损失程度,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举措。

二、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分析

(一)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主要变现形式

1.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不准确。根据会计准则来准确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是准确反映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为商业银行应税事务提供真实、准确数据的基础。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如果存在会计行为失误、会计制度执行偏差等情形,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并引发一定程度的税务风险。2.对税收政策理解不全面。一些商业银行从事税务工作申报的税务人员,如果不能够深入了解税收法规和政策,会在无意识中为商业银行带来税务风险。3.涉税工作管理力度不够。由于商业银行税务管理直接涉及到纳税申报、计税资料提供、税务统筹、税款缴纳等多个部门,如果在商业银行税务管理全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不能够各司其职和规范操作,就给可能银行带来缴纳滞纳、申报金额错误等风险。4.缺乏税收策划的责任意识。税收筹划能够在涉税行为发生前,通过统筹安排、全盘谋划,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税收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商业银行内部从事税收筹划的主要为一线部门,部门的业务人员因为缺乏对税收法规政策的了解,或者对涉税事项的责任意识不强,与财务部门不能够进行有效地事前沟通,造成涉税行为发生后为商业银行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商业银行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内部因素方面,一是由于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实行“一个城市对应一个纳税机构”的模式,在同一个城市内又进行纳税机构的县区划分,每个纳税机构都对应不同的税务机关,使得纳税环境比较复杂多变,导致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系数不断增加,税务管理难度增大;二是由于部分商业银行个别中高管理层对税务风险认识不到位,对税务风险源头管控不够重视,存在侥幸心理,不注重对涉水活动进行初期预测、分析和处理,缺少对业务交易方式方法的筹划和探索,从而带来税务风险;三是大数据时代的业务系统升级改造,推动了商业银行税务业务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职能弱化,从而为商业银行带来许多潜在风险;四是一些商业银行从事税务工作的人员能力和素质不高,产生一些理解和操作错误从而带来人为性的税务风险。外部因素方面,一方面由于税收法律法规本身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性,使得不同地区的税务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可能对税法、税目理解不同,从而为商业银行带来税务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期,税收政策作为一种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的变化调整相对比较频繁,加之税收法律法规存在滞后性,使得商业银行产生新的税务风险。

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实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商业银行缺乏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动态化的自律行为和管理手段,商业银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在现实的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由于存在错误观念和落后意识的影响,加之商业银行对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知识和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一些商业银行管理者缺乏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导致商业银行内部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责任难以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二)尚未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纳税风险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

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一些分行、支行缺乏基础性的税务风险内部管理的制度、标准和流程,还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纳税风险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在对税务风险点的辨别、判断和防范方面,只能够单纯依靠专兼职财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使得商业银行纳税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差异性,难以实现长期性的商业银行纳税风险管理。

(三)常态化的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尚未完全形成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不能是“一阵风”,而需要采取常态化的管理和防控措施。落实在商业银行的务实性操作实践中,由于商业银行从事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人员、机构等不健全,对税务风险防控的研究部署不到位,使得商业银行尚未真正形成常态化的税务风险管理和防控机制,导致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和防控工作出现抓一阵、停一阵的现象,难以产生持续有效的效果。

(四)存在商业银行税务风险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

由于商业银行具有经营规模大、分支机构多、业务层次繁杂、信息数据量大、经营风险点多等特征,要实现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必须要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税务风险信息的沟通交流。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由于人员、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管理层统筹协调不到位等问题,常常使得一些商业银行存在税务风险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不利于商业银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真正、有效实施。

四、商业银行构建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环境

一是要在商业银行系统加大税务风险宣传力度,并将税后经济经济效益与员工绩效考评体系紧密挂钩,增强商业银行全体人员的税务风险意识;二是要结合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和税务风险管理实际,建立完善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职责分工;三是要明确考评指标和奖惩条件,建立科学有效的商业银行税务风险内部审计和内控管理绩效考评机制。

(二)建立完善纳税评估风险及预警指标体系

纳税评估是加强商业银行税收征管的重要措施,它不仅有助于税务机关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税源监控,减少征纳税成本,而且能够有效帮助商业银行分析评价自身涉税情况,从而减少纳税失误和降低税务风险。具体而言,可以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规定,将商业银行的纳税风险分为收入类、成本类、费用类、利润类、资产类等不同类型,并确立对应的相关指标和计算公式,建立完善的纳税评估风险及预警指标体系,从而切实加强对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

(三)加强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常态化管理

一是要加强对分支行设立、迁址、撤并以及业务创新、金融产品研发、发票管理、重大合同签订或变更等日常经营活动的税务风险管理。二是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纳税核算的风险管理。三是要加强日常纳税申报和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纳税申报和税务缴纳的风险管理。四是要加强税务风险分析,注重税务筹划与管理。五是要加强对重大交易和决策的税务管理。

(四)强化商业银行税务风险信息沟通

一是商业银行要积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信息汇报与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税收政策信息;二是要加强商业银行同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联系,实现好经验、好做法的相互借鉴;三是商业银行还要加强与其他部门尤其是税务风险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时刻明晰税务风险点和明确具体的税务风险责任;四是要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特点,加强税务风险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提升商业银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五是要通过税务自查、内部审计和业务监督等形式,加强商业银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

五、结束语

税务风险存在和贯穿于商业银行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是当今世界企业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是加强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几年前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商业银行应切实强化税务风险意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科学有效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和管理体系,从而确保商业银行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予.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

[2]邱海娟.浅议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J].新经济,2015,02:34-35.

[3]王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04:15-16.

[4]董营,董彧.浅议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的环境优化[J].税务研究,2014,06:95.

加强税收风险管理篇13

一、企业税务风险概述

1.企业税务风险的概念界定。我国的税务风险研究起步较晚,因此还没有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界定概念。著名的澳大利亚经济学者Michael Carmody,对税务风险进行了较好的概述,指出税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必然性等特征,相关适用的税务机关或者相关税法的在解释方面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会计的记账标准变化和公司监管管理要求的变化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企业的税务风险增加。具体的企业税务风险的概念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为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现象。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企业的纳税行为不符合有关的税收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具体指企业应该纳税而没纳税或者少纳税而必须要补税、罚款、缴纳滞纳金的行为,这样会导致企业遭受一定的刑事处罚并且影响企业的名誉,从长远来看更加加大了企业的风险成本。二是企业的一些经营行为适用税法的不准确,具体是指企业没有用好国家在税收管理上的优惠政策而多缴纳了不必要的税款,加重了企业的税务成本。

2.企业税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国际上有许多对企业税务风险形成的原因研究项目,大多数都是运用分类方法作为企业税务风险研究的依据而展开的,举例来看,在2009年尹淑平和杨默如两人指出企业的税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企业税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这一部分与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税务部门的工作实施有直接现实的联系,具体是指因为国家税收政策不完善以及税务部门工作效率低且不能运用相关政策和法律对企业税收作出合理规范和调整的时候,这时就会造成企业的税务风险,从而增加企业的税务成本。二是指企业的税务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具体是指企业对税务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或者企业对税务风险防范的专业性不强,缺乏相关税务风险防范的体制机制等,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税务负担。总的来说企业的税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国家税收政策的不良运用和征管;企业缺乏相关的专业防范意识和防范机制不健全;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沟通缺乏等都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税务风险。

3.税务风险的主要特点。总的来看,企业的税务风险具有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具有主观性特征,主要是指纳税人和税务部门都存在着主观性,对税收业务存在不同的认识。同时不同的税务机构对不同的税务政策也存在着理解不同的主观性特征。这都会因为纳税人和征税人缺乏沟通无法形成统一见解而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二是具有必然性的特征,是指企业进行生产的最终目的是取得税后净利润的最大值,这从客观上与我国税收的强制性形成矛盾,企业为了追求税务风险的最小成本而造成与税务部门的信息不对称。致使企业难以有效地规避税务风险,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潜在的持续性影响。三是具有预先性的特征,主要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或者税务信息核对时就已经知道税务风险已经存在企业应该实际缴纳的各项税务费用之前的一些相关行为中。也就是说企业的税务风险是在企业需要履行的责任之前产生的。因此企业的税务风险具有预先性特征。

二、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分析

1.企业纳税人员素质偏低。国家对税收采取强制性措施,是因为税收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国家税收的前提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良好的财政政策可以促进国家的各项事业有序发展,而企业税务则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但现今却存在着一些企业对税收认识不足,税务人员素质偏低的现象,主要是指一些纳税人员虽然有的并没有偷税漏税的心理导向,却因为对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认识不足和把握不准确或者主观上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去运行而导致企业偷税漏税的行为产生,最终可能导致企业面临刑事惩罚的危险,从而潜在地增加了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另一种是企业的纳税人为了个人利益降低税务成本,而从心理上就存在偷税漏税的想法并且善于钻法律的漏洞,存在侥幸心理,最终产生偷税漏税的行为。

2.对税务风险的应对重视不足。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应对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存在问题,没有一个健全的税务管理制约机制,导致税务风险发生时,不能够及时地进行补救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另一个方面是指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税收管理重视不足的现象,现今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对于中小型的企业而言,其税收贡献较小,不能像大企业那样受到多方的制约和监督,并且对中小型企业的税务控制需要各区、县的税务机关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及精力和时间,导致一些区、县的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税收控制力度不强。现今在区、县税务机关普遍存在着抓住大的税源可以明显见成效,而抓中小型企业的小税费时费力从而监管不到位的现象。

3.企业缺乏健全的税务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税务风险成本的措施就是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加强对税务管理的有效控制。现在的一些中小型企业普遍没有建立起有针对性的税务风险管理机制,并且缺乏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导致企业不能从源头上对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另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由于企业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对税收情报的收集不全的现象,税收的信息情报可以有效展示国家在税收方面的相关税收政策,如果企业不能进行及时掌握则很容易造成企业的相关财务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地将国家政策与税务管理进行挂钩,造成企业不能用好国家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而缴纳不必要的税务资金,最终给企业的整体利益造成损失。

三、如何有效加强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

1.构建税务管理规范机制。加强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需要企业建立健全税务管理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应对过程和方法。首先需要建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企业税务风险的框架建立的核心是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总体过程,实质上是对企业的内部的整体税务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框架的建立可以有效地保证税务风险的应急方案得到正确的执行。具体的内容有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的反映策略等。具体的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再者要制定一整套的企业风险防范策略,建立税务风险防范委员会,聘请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的税务管理,可以对企业的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并提出相应的具体应对措施。健全相关的税务管理体制,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内外部产生税务风险的危险,从而有效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

2.提高企业纳税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效提高企业涉税人员的整体素质是进行企业税务风险防范的基础,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来进一步加强企业涉税人员的整体素质。具体的方法是:首先企业应该开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应用和国家税收政策转变的专题报告或讲座,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纳税人员对税收政策的掌握水平,也能从整体上加强涉税人员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范开展工作的能力,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再者企业还应该加强对相关税务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也能从整体上把握企业所生产的相关产品产生的税务情况,还能及时的了解国家在税收政策上的调整,有效加强企业的综合税务风险防范策略。对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给予重用,让他们成为企业防范税务风险的中坚力量,从而有效减少企业的税务风险成本。

3.认识企业税务风险危机应对的重要性。我国的税收管理改革正在不断推进,未来各地的税务机关必然被各省局进行集中的统一管理,因此对于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也将成为企业需要不断重视的基础环节,而如何加强企业的危机处理是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在风险危机爆发后企业应该从多方面去有效处理危机,具体来说:在风险危机前期管理中,企业应该从思想、态度、相关体制、物资等方面做好应对准备,制定风险防范的前期应对方案,建立风险危机的防范警报系统。在风险发生中时,要求企业对风险发生作出综合、细致的分析,对风险发生有一个真实的了解,然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有效处理税务风险,将风险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化。在风险发生后,企业要针对风险的形成和处理做一个细致的总结,充分认识危机产生的原因,以便弥补今后再次发生税务风险的不足。具体的过程如图2所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