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读书笔记实用13篇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篇1

提到爱迪生的名字,人们马上就会脱口而出:发明家!不错,这位1847年2月11日出生于美国的农民孩子,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一位奇人。他自幼富于幻想和好奇心,爱动脑筋,喜欢做科学实验。他只读过三个月的书。12岁到火车上卖报,同时在火车上进行科学试验。以后又当过铁路电报员,过着流浪的生活。1864年发明了自动电报二重记报机。1877年刚刚30岁的爱迪生一举发明了留声机,轰动了全世界。因此,法国政府授予他”爵士”头衔,美国总统邀请他到白宫表演。后来,他又改进了电灯,发明了人类应用最广泛的白炽灯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光明使者。继而,他又发明了电话、电影、蓄电池等等。1883年发现了著名的“爱迪生效应”即热电子发射现现象。为无线电事业的发展铺垫了宽广的基石。此外,在矿业、建筑、化工及军事技术等方面,也有许多发明。这位事来辉煌,功绩卓著,贡献无比的划时代科学家,活了84岁8个月零7天,共创造了20xx多项发明,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人们尊称他为“发明大王”是当之无愧的!爱迪生在寻求他的研究发明工作过程中表现出了无限的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在数不清的挫折和失败面前,并不表示惋惜,也不为众多的冷潮热讽,甚至攻击和非议而动摇初衷,而是毅然采用新的研究方式方法,去攻破这个堡垒。

记得有一次,我碰到一道数学难题,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出,最后我放弃了。但是,自从我看了《爱迪生》的故事,我明白了:所谓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在艰苦的环境下,都能够自学成才,而我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下,没有耐性,不好好学习。真不该啊!

爱迪生在发明创造时所表现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从中我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因为一点点的困难和挫折,就倒下去,而要坚持做到底,做到最好。

今后,我会像伟大的爱迪生那样,好好学习,一心一意做好每一件事情,做一个勤奋、认真、努力的孩子。天才出于勤奋,也许我没有灵感,但是我花百分之百的汗水,一定也能取得成功。

小学生经典读书笔记二

这,是我最爱的一本书。或许它没有别的书那样引人注目,虽然它没有那醒目的标题。但是,它的每一章,每一页都足以让每一位读者深受感动。它就是一本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书——《顶碗的少年》。

读完《顶碗的少年》这本书,我被书中的一段话所震惊:“砰”!少年头顶上的一大叠金边花瓷碗倒在了地上,碎成了千万片。观众席上嘘声四起,少年微笑着鞠躬,再一次顶起了一大叠花瓷碗。终于,花瓷碗稳稳地顶在了少年的头上,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滚过剧场。两次顶碗都没有成功,面对那沉重的压力以及那高难度的动作,小小少年凭着那不屈不挠的意志终于取得了成功,从而赢得了每一位观众的尊重与钦佩。

是啊,从古到今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一直是世界人民所推崇的。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自小就弹得一手好钢琴,17岁便做了钢琴家教,随后他的音乐水平不断地提高。然而这样的一个音乐天才却没有得到命运的怜惜,耳聋就如一盆冷水扑灭了激情迸发的贝多芬那热情的火焰。绝望的贝多芬冷静下来后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对音乐的执着追求让他重新燃起了那心中的火焰,他坚持进行音乐创作,贝多芬用他那顽强的毅力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创作了《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多首世界名曲。

这也印证了一个简单明了的道理:逆境中,必有通往成功的道路;严寒中,必有一缕春风。成功往往远在天边,而又近在眼前。通向成功的路是条坎坷不平的路,只有不怕困难的人才会走下去。阳光总在风雨后,成功就像这道阳光,不经风雨,又怎能见彩虹呢?

想到这,那一叠金边花瓷碗坠地时的破裂声便时时地在我耳边回响:在严寒的冬季我不愿起床时,在课堂发言面对众目睽睽觉得胆战心惊时,在看着考的失败的试卷心灰意冷时……我应该想想那顶碗的少年尽快地振作起来!

人生能有几回搏!的确,人生是一场搏斗,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在那山穷水尽的绝境中,请再坚持一下,也许前面就是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请再忍耐一下,迎面而来的,必定是一缕温暖的春风。朋友们,请记住:冬天过后,春天还会远吗?风雨过后,阳光还会远吗?

小学生经典读书笔记三

今天我终于看完《富兰克林自传》,这篇自传在平淡的描述中展示了一个普通人是怎么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为一个杰出的人,其中包括众多生活的智慧。让作为读者的我情不自禁地想要向富兰克林学习,想要成为他那样的人。富兰克林是如何从平凡走向到杰出的呢?

他的博学多才归功于他的勤奋,归功于他的不懈。他从不让自己浪费一丝一毫的时间。他不做除看书外的任何娱乐活动。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意大利语、法语、拉丁语、西班牙语,他还阅读了大量的经济政治历史哲学科学方面的书。我也发现很多伟大的人都酷爱看书,正因为爱看书无形中提升了一个人的智慧和理解力。

他巨大的公众影响力,组织力归功于他的品德的修养。早年他是一个才华出众,喜欢辩论的人,像众多的年轻人一样,有点狂妄自大的。但是有一天,他的朋友提醒了他的这个缺点,他便刻意培养了谦逊和诚实的品质。这使得他获得极大的朋友圈,也使他成功组织起一个又一个的社团,这些社团在那个年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在科学上的成就也是归功于他的勇于探索的实践精神。世人都知道他是第一个用风筝把闪电引下来,以证明闪电跟普通的电是一样的,我知道他不仅喜欢科学研究的,更是一个甘于奉献的人。他所有研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在这方面,富兰克林给我们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对自己说:“等有一天,我有足够的财富后,我就不从事这样赚钱的行业,而专心搞自己的研究。”他果然做到了!他通过办印刷厂逐渐积累了足够财富,之后逐渐摆脱了生存的工作,投入到他喜欢的公共事务和科学研究上。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想我们大致也可以这样,不应该永远把自己埋在生存所必需做的工作上,一辈子为生存而挣扎。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应当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奋斗终生!

小学生经典读书笔记四

富兰克林生于1720xx年1月2日,他出身寒微,十岁便辍学回家做工,十二岁起在印刷所当学徒、帮工。但他刻苦好学,他的不懈奋进,使他成为了十八世纪美国的实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和外交家。我的内心对书中的主人公——富兰克林怀着无比的敬佩与崇拜!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会承载一些苦难,富兰克林也是如此。从小到大,他几次被迫辍学在小商店里打杂,十二岁就在哥哥的印刷厂当学徒……期间,他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住得十分简陋、吃得也很简单。但命运的苦难却没有打倒他,除了辛勤工作之外,他始终怀着强烈的求知的渴望与热情,想尽一切办法,挤出一切时间和一切金钱来读书和买书。我感叹富兰克林一生孜孜不倦学习的精神。小时候他家里很穷,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以书为伴,得到很多的欢乐;长大后,即使三更半夜下班,也抓紧时间阅读、写作。除了看书读书,他还经常和一些有才华的人交流学习,获得不同的见解。许多朋友在他成功的道路上也给了他极大的帮助:有的引导他写诗,有的和他一起做发明,有的不断纠正他写作的误点,有的启发他对时事新闻的准确分析。富兰克林认为书是他打开幸福成功之门的金钥匙,书是无价之宝,是他最大的快乐。正是因为如此,他时时以书为伴,处处以书为友,他精通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四国语言,最后还成为了美国的总统。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新式火炉避雷针高架取书器、自动烤肉机三轮钟等。现在的我与他相差甚远,虽然,我也喜欢看书,但是,我不像他那么热爱写作。我常常会耍点赖,用小聪明蒙混过关。我真为此而感到汗颜不止!

我也感叹富兰克林的公正和威望。富兰克林的家虽然很穷,但是,他的爸爸是一位是非分明的人,邻居们经常找他爸爸解决问题。克林从小受到这样熏陶,长大后,处事公正,热爱帮助别人解决纠纷,成了一位有声望、公正的人。

富兰克林走向成功道路是崎岖而坎坷的,可是他没有因此而放弃理想放弃人生的目标。“一分耕耘一分才。”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才品尝到了成功的甜美,他为全美国人民创造了幸福,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以后,我要激励自己,改变自己,长大成为有声望的人!

小学生经典读书笔记五

暑假里我读了《富兰克林传》这本书。书中描述了富兰克林是怎么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变为一个杰出的人才的,并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本书不但让我了解了富兰克林这个人,更被他的才学和品质深深地打动着。

富兰克林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十分勤奋,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利用大量的时间阅读,没有一点自己娱乐的时间。他自学了意大利语、法语、拉丁语等多国语言。想到我们有的同学在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下还不爱学习,总是贪玩,我感到无比羞愧。我以后一定要多阅读,做一个好学之人。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篇2

经常诵读的习惯。对课文的熟读和背诵,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和融会贯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早读时间,要让学生放声朗读。课堂上,要通过范读、齐读、默读、速读、分角色朗读、背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质疑,在读中品味艺术特色,在读中训练创造性思维。此外,还可以通过班内作文交流、诗歌散文朗诵会、课文背诵比赛等方式,提供朗读训练的机会,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和能力。

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生字难词、成语典故,最好的办法,就是养成查阅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我对历届学生都有一个要求,每人至少准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或《现代汉语小词典》,对不熟悉的字词,翻一翻词典,理解其读音、意义和用法。字典、词典,是不说话的老师,随时求教,将会受益非浅。

勤做笔记的习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做笔记包括做课堂笔记和课外阅读笔记。课堂笔记主要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课后复习巩固打好基础,还能使学生上课聚精会神地听好课。课外阅读笔记内容灵活多样,如摘抄优美语段,梳理结构脉络,分析写作特色,抒写读后心得,制作读书卡片等,它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拓展知识面,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广泛阅读的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大量地阅读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教学工作中,我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组织课外古诗词背诵、举办读书成果交流会、展评课外阅读笔记等活动,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篇3

足迹

2003年9月,学校率先在初一、初二、高一等3个年级开展诵读《论语》部分经典内容的活动。3个年级学生人手一本《论语》,利用周三、周四晨会时间由语文教师指导诵读,每月进行1次考试验收,考试成绩纳入班集体考核。学生们在诵读过程中,领悟经典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涌现出一大批诵读经典先进班集体和先进个人,学校给予大力表彰,充分调动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随后,学校与中国大方儿童中西文化导读中心联合召开“经典诵读展示会暨双港中学经典诵读启动仪式”,拉开了学校全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序幕,提出了“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的活动目标。

2004年9月,学校自行组织力量编撰的、集合了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精髓的《经典诵读读本》校本教材正式走进课堂,每个学生人手一册。与校本教材配合使用的还有集美文妙句于一体的《每日一撷》。以校本教材为主,形成以经典诵读、英语诵读、语文诵读等为主体的晨会诵读板块,开展了一系列诵读研讨交流、诵读展示竞赛活动。

2005年,学校正式将每年的9月定为读书活动月,开展广泛多样的读书爱书活动,以活动月来促进学生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活动月的口号是:“用读书来塑造美好的心灵,组织快乐的学习,创设激情的生活,培养闪光的才能。”活动月以校会动员、主题班会讨论、有奖征文、演讲展示、读书心得评比、班报设计评比、宣传橱窗设计评比等活动形式构成整体系列活动。

2007年起,学校将经典诵读活动与教育课题研究相结合,先后承担2个国家“十一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子课题“论语选读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促进社区人文素养提升”,学校经典诵读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推进和扩展。

2009年9月,主题为“志存高远”的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完成,孔子浮雕、七子像、文化墙(镌刻有《师说》《劝学》《少年中国说》等文章)、诸子百家散文、唐诗宋词等文化元素镶嵌在校园里,使广大师生得到感染和熏陶,充分发挥育人的功效。

2010年9月,学校在原有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编了新的校园读本《双港中学校本教材系列――经典诵读读本》。新版教材在老教材收录《论语》等名篇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四书五经、汉赋骈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内容近300篇(首)。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力求译文生动、解析准确。

…………

教育原则

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坚持6个基本教育原则。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素质教育方针和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经典诵读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思想保证。二是坚持经典诵读和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保持经典诵读时代特色和生机活力的关键。三是坚持人人参与和师生共读的原则,学生要发展,教师也需要文化的熏陶,教学相长,这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四是坚持长期性的原则,经典诵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次活动或一时的热点,而是办学的一条思路和方向,必要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五是坚持经典诵读和促进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在经典诵读的同时大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强调学以致用和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六是坚持以中华经典文化为基础、向其他优秀经典文化扩展的原则,学习、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和精华。

方法和途径

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学校建立有效制度与机制,确保活动目标的落实。例如:把经典诵读的验收成绩纳入班集体考核、班主任工作考核成绩之中,对班主任和班集体形成较强的约束力,从而保证了活动开展的基本执行力。再如:制定积极的评价激励机制,诵读效果好的班集体在评选各类先进荣誉时享有优先资格,并且把诵读成绩纳入学生的操行评定之中,这些都既起到了端正态度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成功感,从而保证了诵读的效果。

在过程中加强宣传和引导。中学生思想活跃,并常伴有逆反心理,要使其对几千年前的《论语》等经典感兴趣并非易事,为此,学校用现实生活中的内容来解释和宣传,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好奇心和兴趣。

坚持课程与活动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一方面保证教师、教材、时间、验收等基本要素的完整性,达到课程化和产生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模式,辅之以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班集体文化活动。

树立榜样,典型引路。例如:学校开展了“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在2000余名学生中评选出10名优秀学生代表,由这10名学生作事迹报告,报告中无不渗透着《论语》等经典中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的影响。同时评选出经典诵读先进班,在“弘扬传统文化、营造书香校园”经典诵读展示会上,以各班《论语》接龙的形式进行,400多名学生以整齐洪亮的声音展示了经典诵读令人震撼和激动的一幕。

学校在经典诵读教材的选择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直接用《论语》《老子》等原著,有选择地指导学生诵读;第二阶段,学校组织力量编写校本教材《经典诵读读本》和《每日一撷》;第三阶段,校本教材和权威教材同时使用,初中部引进《中华经典诵读本》,高中部引进《英文经典名篇诵读本》,两者结合,效果很好;第四阶段,重新修订了《经典诵读读本》。学校组织开展的经典诵读相关活动,从策划到组织都尽量交给学生完成,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绿色阅读:让阅读充满诗意

学校开展的绿色阅读即本色阅读,它强调自然本色的师生共读,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内容,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发展阅读能力,提升“诗意人生”的品位。倡导绿色阅读,让学生跳出题海,走进书海,以“浸泡―习得”作为学习的基本方式,解决阅读量不足、读书兴趣不高、语感培养不够、指导不得法、课内外脱节等问题,使学生在书海中亲近生活,习得语文。学校装备了3个学生阅览室,给学生提供精美的书籍,全校所有班每周开辟一节90分钟大阅读课,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开展绿色阅读,使学生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享用丰美的精神食粮,读名家名著,读精美诗文,读精品报刊,读社会前沿信息。

根据学校组织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学校所有课程中,90分钟大阅读课最受学生欢迎。为了使阅读课最大限度地发挥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作用,使阅读课更加规范,学校出台了《阅读课操作规程》《阅读课基本模式指导》等办法,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学习,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探索阅读课模式和途径的创新。同时,根据中学生学习的特点,重点抓读书笔记的指导和积累,促进读书习惯的养成。学校要求,初中每名学生一个学期读书笔记积累量至少1.5万字,每周800字;高中每名学生一个学期读书笔记积累量至少2万字,每周1000字。学校对读书笔记质量和数量均高的班集体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除了90分钟大阅读课之外,绿色阅读的课型还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师生共读一本书。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共读一本书,以传递读书热情,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全班共读后,教师会询问学生有所体验的地方、有感悟的地方,学生阐述时,教师就此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二是规范读书笔记课。学生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读的阶段,还要潜入写的阶段。学生读完书,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写读书笔记。这种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独立阅读和沉静思考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有目标的阅读课。在上阅读课时教师印发精选的材料,全班共同完成习题,或教师指导分析语段与题型,指导学生完成,剩下的时间再让学生自由阅读。教师随时抓住机会指导学生读和写,使学生游刃有余地穿梭于阅读和写作之中。

为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还开展了读书接力活动。一是建立书香家庭,用学生读书的热情去感染家长,让家长们参与进来。学校每月向家长发放一封关于读书活动的家长信,内容包括学校阶段性阅读活动介绍、如何指导子女阅读、如何与子女共同阅读等。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书香家庭评选活动,鼓励家长建设家庭图书架。二是家校共建班集体书架,将图书馆延伸到教学楼的楼道――在每一个教室门的旁边设置班集体书架,配备100本以上书籍,每学期为每班增配图书50册,供学生随时阅读。这种做法,既为学生的诗意人生提供了精神食粮,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管理的机会。

由此,学校通过绿色阅读充实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们爱上阅读,感受诗意人生。

随笔化写作:让灵性跃然纸上

2012年9月,学校与《中国教师报》联合举办了全国随笔化写作大赛。大赛中师生表现出色,由于平时注重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因此,学生参与活动积极踊跃,作文写得生动鲜活,得到外地做课教师的好评。有7名教师在大赛中获一等奖。这是学校长期坚持随笔化写作训练所取得的成果。

学校从2007年开始接触到随笔化写作。校长、主管校长和部分语文教师三下山东邹平,向随笔化写作发起人成浩请教,到一些学校观摩学习;并请专家学者和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到双港中学开讲座、作示范。校长刘建始对随笔化写作情有独钟,认为它对学校建设书香校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他为全校语文教师购买了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的著作《语文:表现与存在》,引领教师们钻研他人之长,学其形,寻其意,得其神,为我所用。

学校倡导的随笔化写作顺应人的言语生命成长规律,以激发写作兴趣、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言语生命、培养健全的言语人格为目标,以“表现本位”为基本理念,以随时随地、随形随意的日记随笔为日常写作方式,以情景随笔课、随笔展评课、随笔修改成文课为主要课型,以写、读、评、改、展为促进手段,以顺应、养护、培植、激励、磨砺为基本原则,先写后导,先写后读,为写择读,以写促读,读写互动,重在自悟,在日常随意写和课上有序改的有机结合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学生的写作潜能,实现真切、自信、个性、畅快的表达。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篇4

现代语文教育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体现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大家在学习中要把握好这两点精髓。阅读是语文材料的主要来源,高中生已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要根据有关的阅读书目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时代上分古典和现代,体裁上分诗词和散文,国别上分中国和外国,还要涉猎当今报刊杂志和精妙时文,关心时事新闻。需知学语文仅有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读社会,悟人生。阅读要和背诵结合起来,要广泛积累语言素材。阅读还要和写作联系起来,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有道理的,写作能加强记忆、整理思维、提高认识。阅读中可广泛摘抄词语、警句、俗语、名人名言、精采语段,还可提炼情节梗概:做作品评析、鉴赏、读后有感等。真正的写作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地创作。贵在多练笔,常坚持,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怀。

语文学习中要用好三个本子。除了学校和老师要求的语文用本外,我们倡导同学手中还要备三个本:知识本、杂记本和随笔本。知识本是用来记录语言和文学方面基本知识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经过初中学习,绝大部分的语法知识和语言现象都有触及,但限于理解能力,许多同学是一知半解,支离破碎的。到了高中,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从字形、词语、标点到句法、修辞,归纳整理,同时对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可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杂记本是一个极广义的称谓,针对的是语文学习的包罗万象,无所不及。从妙辞佳句到到精美文章、从历史掌敌到民间俚语、从术语名词到文学流派、从文学描摹到专题研究,可作随时的大量的摘录抄写。此本要常备手边,努力坚持,使其成为语文资料的重要积累。随笔本则是用于创造的写作园地。有的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笔下生花。好文章常常是切实有感后带着强列的创作冲动而形成的酣畅文字,同学要多积累、多感触、多思索,勤于动笔,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

2 高中语文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2.1 勤读课外书籍: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

2.2 勤做读书笔记: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

2.3 勤查词典资料: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辞典。工具书不仅可以在碰到疑难问题时查阅,而且也可以作一般书籍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同样是大有收益的。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篇5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读书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二、勤做读书笔记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①摘抄、摘录,②做卡片,③提要钩玄,④写读后感。

三、勤查词典资料

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ˉ车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辞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宇字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等。工具书不仅可以在碰到疑难问题时查阅,而且也可以作一般书籍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同样是大有收益的。

四、勤于朗读背诵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要做到吐字清晰,音准气足,节奏停顿合理,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朗读人物的对话,要力求模拟出人物的心情、口吻,使人物形象活生生地站立在听者面前。朗读诗歌要铿锵悦耳,语势错落有致,节奏抑扬回环,具有音乐美。通过琅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音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了。背诵要下苦功夫。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终生不忘。

五、勤于独立思考

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要善于分析综合。分析就是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分解剖析,将各部分的个别特征区分开来;并加以比较和鉴别,从而对学习的内容有深透的了解和认识。对所读的书要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逐一剖析。综合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部分联系起来加以认识从而把握整体。第三,培养独立思考习惯要克服不良的思维定势,防止思想的僵化。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好的思维定势可以使学习和解决问题变得容易、迅速;不良的思维定势则会束缚人的思想,难以有所发现和创造。要善于从固有的思路中跳出来,变换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有新的思想。

六、勤于求教探讨

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求教于人的习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学习需要谦虚,还需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不能浅尝辄止,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善于探讨、研究,甚至是激烈的争辩。

七、勤于写日记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篇6

0057-01

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经典名著,喜欢阅读经典名著,笔者所在的学校开设了阅读室,要求教师每周利用一节语文课带领学生在阅读室阅读经典名著。然而,笔者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投入地阅读,大部分学生只满足于完成读书笔记的任务,有的学生则捧着书本发呆,有的学生会悄悄地问我:“老师,我能拿《老夫子》来看吗?”有的学生说:“这些书读来有什么用呢?”确实,《昆虫记》《童年》《骆驼祥子》等名著,都与学生当前的生活存在年代距离,难以让他们在阅读中产生共鸣。而时下流行的《老夫子》《涩女郎》等动漫书籍,《小时代》《那小子真帅》《恶魔之吻》等小说,宣导叛逆,情节短小,贴近时代,深受学生欢迎。因此,引导学生认识经典名著的阅读价值,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真正喜欢上经典名著,成为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思考,笔者尝试采取一些引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师以身作则,引领学生阅读

要让学生爱上阅读,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喜爱读书的人。教师只有熟悉经典名著,才能在讲解经典名著时做到旁征博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近段时间阅读的书,也可以引导学生和自己同看一本书,共同讨论对这本书的看法。此外,教师需要有计划地给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阅读习惯的书籍,帮助学生制订读书计划,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初中生好奇心强,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利用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无所畏惧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在引导学生阅读法国作家大仲马写的《基督山伯爵》时,我会对学生说:“老师在你们那么小的时候,迷恋上一本书,那本书里有一个人名叫法利亚长老,长老对和他一起被关在狱中的主人翁说:‘在我罗马的书房里,有近5000本书,把它们读过了许多遍以后我发觉,一个人只要有150本精读过的书,就如同掌握了人类一切知识。我用一生中3年的时间致力于研究这150本书,直到我把它们完全记在心里为止。’为了知道那150本书到底是什么,老师把这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可是至今都没找齐这150本书的书目。”随后,笔者鼓励学生阅读这本书,找出那150本书的书目。此时学生已经有了兴趣,纷纷要求我将名著的书名告诉他们。我觉得时机已到,说:“这本书就是《基督山伯爵》。”听了我的介绍,学生果然找来了《基督山伯爵》这本书。刚开始阅读,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这时我会鼓励他们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渐渐地,学生读得越来越投入。因为没有找到那150本书目,学生又读了第二遍,边读边研究,收获很大。

三、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将阅读收获与同学共同分享,既能够激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又能够让学生展示自己,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利用课前5分钟请学生轮流展示自己阅读的成果。刚开始,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会找各种借口推托。经过耐心地引导,开展展示阅读成果活动一段时间后,学生从刚开始的羞羞答答到现在的落落大方,进步很快。学生站在讲台上,边展示边解说,全班学生对展示者进行评价。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收获都得到了展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通过开展展示阅读成果这个活动,学生在展示中加深了认识、得到了收获,真正达到了共同进步。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篇7

优秀的百科辞典,其重要意义在于知识自成体系。现在到网上查一下维基百科,对于一个事件或者是词汇,能寻找到目前最新发展状况、最新含义,但却不成体系。我自己通过阅读战前的百科辞典,希望获取的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且我觉得效果相当好。

明确目的意识 制定读书战略

我现在作为从事笔耕的人,平均每天要写16000字的稿子,自己对某些事需要做出评述时,我首先要查对一下坊间对该事项的一般见解是怎么一回事。知识体系其实也是一种教养,是从事谍报工作时必须的工具,同时也是从事笔耕的人不可或缺的理论准备。

当然,作为普通公司职员,平平常常地过每一天的时候,百科辞典、教养等等并不急需,但你如果是个一心想往上走,是个要干出一番事业的人的话,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在财界、官界,那些能走到最高岗位的人,除了极特殊的场合外,这些人都是非常有教养的人,大量读书的人。我认为,读书与事业上的成功完全成正比。

也只有通过读书,通过提升自己的教养才能判断上司说的话是不是符合普通见解,是否妥当。

但有一点应该注意的是,提升自己的教养并不是读书的目的。如果没有明确的动机,那么读再多的书也不会留存在记忆中的。我们不需要漫无目的地去读书,需要明确读书目的,制定读书战略,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你是一名公司职员的时候,你想成为公司的董事,还是希望获得专家的好评,目的不同所读的书自然不一样。目的可以非常的“俗”,读书也许就是为了往上爬,或者是为了到银座的酒吧喝酒时,向陪酒小姐显示一下自己的“博学”,我甚至希望你只是为了在和上司打高尔夫球时能找到一个话题而去读流行作家的小说。我认为有了这些明确的目的而去读,效果一定不错。换句话说,那些没有目的的人,不想往上爬的人,我认为没有必要去钻研读书,随手拿到什么就读什么,足矣。

每月读200本书,可以采取三个方法

我现在包括速读在内,每个月要读150―200本书。我的读书方法如下。

我把读书分成“熟读”、“速读”和“超速读”三种。本来应该是将所有书都通过熟读来加深理解的,但公司职员每日需要忙于工作,能拿出来熟读一本书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对那些本该熟读的书,需要在短时间内有所了解,或者说是需要对应该读的书经过精选后进行“速读”或者是“超速读”。

先谈谈什么是“熟读”。熟读的要点是将一本书最少读上三遍。第一遍为“通读”。通读时需要拿一根铅笔、一块橡皮,准备好一个笔记本。在读书的时候,在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画上线,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对自己非常赞同的地方,也需要画线,而特别重要的地方则需要将该页折起来,或者是贴上一个小纸条。通读是指用这个方法来读完一本书。使用铅笔的意义在于,事后觉得并不重要的地方可以用橡皮涂掉。

通读之后就该抄录了。将画线的部分,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部分,抄录在笔记本上。笔记本不用分类,一个笔记本可以按时间先后一直用到最后,而且记忆住抄录的内容,才能将信息转为己有。如果就是为了复制一份资料的话,可以用复印机复制,但要想记忆住一件信息,最好的方法还是用手抄录一遍。

在我的笔记本里书写的内容绝不仅仅是抄录的各种资料,我每天的日程安排、来电记录、菜单等等都记录在这里,所有事靠这样一个笔记本就能全部完成。有了这个笔记本就可以不用其他记载工具,资料不出现分散的情况。在自己寻找那些资料时,用起来也很方便。

电子笔记记载的数据可能会丢失,也可能会被偷窃,那些刚刚开始读书的人,可以用电脑记录自己的读书内容,也可以将这些内容打印出来反复阅读,那样会有一种“我读了不少书”的感觉,自己表扬自己一回。如果不需要这种自我称赞的话,有一个笔记本就足够了。

该熟读的书用“超速读”的方法阅读

抄录完以后,需要再次“通读”。这次通读让首次阅读时没有理解清楚的内容,基本上得到了理解。熟读基本上由“通读”、“抄录”、“通读”这三个环节组成。

有一点要说的是,熟读能深刻理解内容,但使用的时间较多,一个月能熟读的书有个五、六册就足够了。如果需要熟读的书太多,使用的时间太长,效果反而不一定好。这时需要将书籍内容集中到几个方面,使用“超速读”的方法阅读。

超速读是指在5分钟时间内,粗略掌握一本书内容的阅读方法。通过超速读来选出应该熟读的书籍,不值得详细阅读的书在这个阶段可以淘汰出去。那些在措辞上很不明晰、理论逻辑混乱的书,首先应该抛到一边去。那些只整理事件过程、作者知识功底贫乏、读起来非常困难的书,也应该在这个阶段剔出去。

超速读需要准备铅笔和纸条。首先将序文的第一页和目录认真看一遍,然后就是一页一页地翻阅,不必去阅读文字,只要看到整页的大致内容即可。如果看到有自己感兴趣的语言,可以先用铅笔画个圈,然后贴上纸条,最后认真阅读一下结论部分、最后一页,对全书整体有个认识。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篇8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手段。笔者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就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班本经典阅读”就是最新尝试,它是从班级个性化课外阅读中延伸、拓展出来的,结合本班学生阅读兴趣与实际情况,在全班范围内推广经典名著阅读的课外阅读形式。

一、回归经典,重拾一份珍贵的爱

一份科学调查报告显示,当前青少年文化取向上出现了疏离名著与阅读退化现象,主要表现在阅读量减少、阅读比重下降、阅读情趣及品位下降、书刊消费偏低等方面。那么,现实真的如此吗?笔者开始对班上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

(一)了解他们的现状――孩子在读什么?

1.追求适用,孩子在品“快餐文化”

笔者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有一天让学生从家里带本课外书来,第二天居然有不少孩子把《课课通》放在了桌上。开家长会时,有家长直接说:“孩子书读了很多,怎么语文一点长进也没有?”相较于读课外书,读课辅材料似乎更有利于考试,加之经典作品动辄洋洋洒洒几万字,对于学生来说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看。

2.缺乏指导,孩子在啃“催熟文化”

当然,在阅读广受重视的今天,教师是有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的。笔者了解到的不少教师都能在每学期初就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应该说学生是有书读的。但是,有书读,未必会读书。一些教师盲目地向学生推荐名著,忽视了名著的年龄层次,有的是拼音版本,有的是绘本,有的是青少年版。有家长反映孩子在读《傲慢与偏见》和《呼啸山庄》,还没读懂作者对社会及人性的嘲讽,便已纠缠在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中。由此可见,阅读一旦离开了实际的指导,学生便会偏离预期发展的轨道。

3.疏远名著,孩子在读“浅层文化”

阅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通常来说,阅读可分为学习性阅读(为获取信息及增长见识)、审美性阅读(为满足审美情趣需要)、爱好性阅读和娱乐消遣性阅读等。因为阅读目的、兴趣指向不一,对读物内容、性质、类型的选择就不一样。当下,学生的阅读类型以卡通文化、通俗文化为主,阅读情趣偏爱轻松刺激的内容,阅读目的主要是娱乐和休闲。他们的阅读情趣感性化、浅层化,疏离文学名著、冷落科技书籍现象十分明显。

(二)倾听他们的需求――孩子究竟爱读什么

根据对全班“最爱读的书”进行主题调查的统计,35%的孩子爱读轻松幽默的书,18%的孩子爱读科幻魔法的书,30%的孩子爱读情感温馨的书,5%的孩子爱读历史纪实的书,4%的孩子爱读逻辑推理的书, 3%的孩子选择了其他,5%的孩子选择了都喜欢。

在另一项“你喜欢读什么经典”的调查问卷中,大部分孩子写下了《西游记》《水浒》《鲁滨孙漂流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宝葫芦的秘密》等,看来,孩子们是喜欢读经典的,只是没找到适合他们读的经典,尤其是充满了轻松幽默或是情感温馨的经典。因此,让孩子“爱读”经典的根本是寻找到“可读”的经典。而正确引领孩子走进经典、感受经典则是一份珍贵的爱。

二、牵手经典,重温一份纯粹的爱

那么,我们高年级的班本阅读该如何确定阅读内容呢?是直接引用经典书目,还是给予学生完全的自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成尚荣先生也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中说,“是儿童焕发生命活力的诉求才有了教育活动,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因此儿童是教育的主体”。这些观点告诉笔者,既然是全班性阅读,当然由“长大的儿童”(笔者)和全班儿童一起决定读什么。

(一)发挥他们的自主――确定班本经典阅读的书目

孩子们听说了笔者的想法,很是兴奋,能让他们决定读什么,这让他们很意外,也很惊喜。于是,利用周五的研习课,全班讨论出了几个阅读主题:“爱的经典”“每日一发现”“学会勇敢”“学会诚信”“体验成败”……根据每个主题选择阅读内容。最后,大家不约而同将“爱的经典”选作第一个阅读主题。

爱有很多种,世间万事万物无一能离开爱。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索“纽伯瑞大奖”历年来的金奖和银奖作品,查阅“亲近语文”《儿童阅读的心灵地图》中的经典书目,利用研习课的时间进行交流,最终在“爱的经典”大主题下确定了三个单元的书目,包括十本以“爱”为主题的经典作品。这三个单元包括自然之爱――体验温情,认识一个和谐的自然;社会之爱――感悟真情,认识一个本真的社会;家庭之爱――享受亲情,认识一个温馨的家庭。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了自然界里的温情、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家人之间的亲情。

(二)点燃他们的兴趣――形成班本经典阅读的方法

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阅读方法,在充分考虑学生阅读需求的基础上,着力引导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个性阅读和展示。

1.自己读,每天享受“半小时阅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可见,学生的个体阅读是基础。每天晚上我们有“半小时阅读”时间,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阅读并写读书笔记,一年来,每个孩子都写了将近四十篇读书笔记。阅读之后可以与家长交流,也可以在阅读交流课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形式一:摘抄好词好段。将自己在经典名著中读到的有关“爱”的好词好段摘抄下来,时常翻阅,既能做积累,还能运用到平时的作文中去,可谓一举两得。

形式二:写读书笔记。读完经典名著的一个篇章后,孩子们会将自己的所读所感记录下来,可以针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谈想法,可以就某一人物的出现谈感受,也可以联系几个篇章的内容综合谈体会,甚至可以对接下来的故事发展或结局进行猜测。

形式三:写读后感。在一本经典名著完整地读完后,孩子们就要写读后感了,这时他们可以就故事中印象最深刻的环节谈感受,也可以就书中人物的品质谈想法,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2.大家一起读,每周交流读书心得

在关注孩子阅读个性需求的基础上,我们还通过阅读指导课、新书推荐课、读书交流课等,有意识地指导孩子读书,引导孩子用办读书小报、出黑板报、讲故事等形式来汇报阅读成果。

3.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每月一次“家校共读”

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这在“班本主题阅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每个月我们安排一次“家校共读”,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共读为父母创造了与孩子沟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的机会,给了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形式一:家长和孩子一起写读后感。我们利用长假布置家长和孩子同读一本书,读完后,孩子先写读后感,家长再在后面写上自己的感受,然后互相读给对方听。不少家长反映,和孩子一起读书后,自己逐渐走进了孩子的世界,慢慢理解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也受到名著中人物高尚品德的感染,知道了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

形式二:开通网上论坛。我们利用班级QQ群里的群论坛这一平台,开辟了“家校共读”栏目,在这里家长可以交流自己和孩子一起读完名著之后的感想,也可以对班本经典阅读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笔者也会定期上传一些阅读写作方面的文章,并写下读后感。

三、延续经典,重续一份永恒的爱

尝试“班本经典阅读”一年来,我们陆续完成了“爱的经典”“每日一发现”“体验成败”等单元的阅读,阅读书目累计二十余本,在这些经典作品中,学生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真正喜欢上了经典阅读。

接下来再读什么?“学会勇敢”“学会诚信”……孩子们早有了自己的阅读方向。有了“爱的经典”的成功尝试,他们逐步了解了什么是经典,为什么经典能经久不衰,也慢慢琢磨出了阅读经典的方法。

接下来,笔者想尝试完成不同年级的班本经典阅读,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形成完整的阅读体系。笔者认为,教师绝不能让孩子的阅读走向庸俗,而应引领他们走向崇高,在他们的心里筑起一块高地,在“平凡”与“不平凡”之间让他们寻找到有价值的思想和朴实的辩证。而这,必将提升孩子童年的阅读品质和趣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篇9

经典的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一笔宝贵的遗产,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中国人的儒雅气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典诗文的熏陶。而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古人云:“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岁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有所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岁之前使之读熟。”(宋?朱熹:《朱子读书法》)。因此,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诗文,接触一些传统的优秀作品,从而贮存一定的语言和思想资源,对学生终身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提倡亲近经典、诵读经典,让经典诵读守望学生心灵的家园。

一 营造浓郁的诗意氛围,激发诵读兴趣

1.优化校园环境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清晨的校园里飘荡着红领巾广播站播放出悦耳的吟诵声。走进校园,人们不禁由衷地赞叹:这里真是一片诗词的海洋!每一面墙壁都洋溢着诗情画意,每一处橱窗都蕴藉着古韵书香,就连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在吟咏着优美的篇章。瞧,教室外的墙壁上悬挂诗画镜框,教室内墙壁上张贴着古代名人的画像和名言警句。图书室的墙壁上写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音乐室的墙壁上写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餐厅的墙壁上写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学校黑板报、校报、画廊中,开辟了“每周一诗”“读书心得交流”“诗文赏析”等与经典诗文相关的板块。这一切都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享受着美的熏陶。校园不仅是学生们学习的场所,更是他们精神成长的乐园!

2.提供充足的书源

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还必须让学生对书本触手可及。学校图书室有一些藏书,由学校图书管理员统一安排好每周各班的阅读时间和次序。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到图书室看书,让他们感受到图书室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海洋的好场所。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笔者还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自带一些图书如《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成语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等,放在图书角供大家交流阅读。笔者还推荐学生买《弟子规》《论语》等书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漫步于书海,浸润于书香之中,积淀浓厚的人文素养。

3.树立教师榜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生都有向师的一面,教师的文化修养、人格风范与人文素养,都直接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着学生。学生对经典古诗文的喜爱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经典古诗文的喜爱程度。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要想让学生喜爱诵读古诗文,首先要向学生展示一个喜爱古诗文的教师形象。平时,笔者喜欢阅读古诗文鉴赏,喜欢阅读中外名著,积累名言警句。课堂上,有些诗句顺手拈来,给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学会积累,并活学活用。”另外,笔者也会与学生一起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行动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4.达成家校共识

笔者利用开家长会的契机,把学校诵读经典诗文的活动告诉家长,与家长达成共识,形成家校共建的良好的诵读环境,做到校内引导,校外延伸,让浓浓书香萦绕校园。

笔者鼓励家长与孩子进行共同的诵读——“亲子诵读”。首先,建议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合读书的环境。在进行诵读的过程中,需要时间和耐心。家长诵读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熟读成诵,与孩子分享诵读的乐趣。刚开始,诵读的量可以少一些,以后逐渐增多,并鼓励孩子背诵下来。如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低年龄段可以引导背诵《三字经》、中年龄段可以引导背诵《弟子规》,高年龄段可以引导背诵《论语》,还可以鼓励孩子背诵古诗。“亲子诵读”增进了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父母和子女一起诵读经典,背诵经典,其乐融融,不亦乐乎!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当孩子喜欢上诵读经典古诗文时,每天诵读就会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二 打造生动的趣味课堂,唤起诵读热情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底蕴和语文能力。

1.创设情境,感受趣味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篇10

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

二、诵读经典对语文的影响

1、经典诵读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方式。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积累语言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要求对感性的、现存的、优秀的、经典的语言进行借鉴性的储存。经典美文是汉语言文学中的精华,因此,对于经典美文的诵读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要下一番功夫来诵读的。诵读的古诗文多了,自然就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经典诵读能够提高写作能力

诵读的成效往往体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上。如果不让学生诵读就希望其能写出佳作,那只能说是在逼学生抄袭名文。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明代学者张溥,他每读一部书,都要用蝇头小楷工笔抄写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再烧,如是者七,遂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很明显,张溥这“七录”,实际上是把别人的书录在心纸上了,所以他才诗文敏捷。杜甫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破”,据我体会,恐怕就有点熟读成诵的味道。读“破”了万卷书,写起文章来还会没有神来之笔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这诵读是与写作紧密相连的。这些名人背名篇、背名著,就如同不拒细流蓄水成渊一般,为他们创作之流备足了丰富的水源,才有“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文传诵……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写作规律:诵读是为写作筑坝蓄水,只有大量储存,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输出。

3、经典诵读能够增强分析理解能力。

小学生的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正是在无忧无虑的大脑中大量储存信息的极好时光。应当趁年纪小,精力旺盛,记忆力强时大量诵读。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逐渐增强,以前背诵下来的经典美文,就可以慢慢的理解吸收,融会贯通。朱熹在这方面论述很精辟。他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其义皆若发于我之心。

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就成了后来读书的正确标准。

4、经典诵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

人都向往美好的事物。在经典美文中体验其“真善美”,培养学生完美人格,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个性张扬中潜移默化地培植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每一个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智慧发展的人生美满。

三、诵读经典美文的正确方法

1、学情分析,适龄阅读

“经典美文”是通古今、重感性、达知性、长抒情、教于人、树于心的精髓文章。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征,根据每个年龄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经典读物,可以更多的让学生理解美文的道理,又能熏陶学生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例如在启蒙阶段的《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短而精,学生容易接受,但是涵盖的知识却不少,真是不可多得的儿童经典读物。儿童易记,其中的道理在日后的成长中也终身受用。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从容易的入手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浅易的经典美文中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其中的道理和意境,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养成诵读经典的好习惯。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让他们一步步自我探索,体会其中的道理,这样的记忆则更加深刻。

3、时习而温,以写助读

看过一遍只是短暂记忆,不足以受用终身。“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复的诵读不仅可以更多的理解美文,更能稳固的积累语言素材。在我们诵读过的很多美文中,我们可能读过很多遍,但是还是不够牢记。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如果诵读时一边读一边写,读读写写,这样就能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效果非常明显,学生背得更准确,效率也更高。

4、摘抄经典,爱美成“瘾”

碰到美文中的经典的句子和词语,可以用摘抄的办法加深自己的印象,也通过书写给自己留下一个美丽的记忆。通过“美”的感受,让自己的怀以快乐的情感进行学习,就能克服苦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诵读美文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坚持不懈,需要持之以恒,反复的诵读才能体会美文中的含义,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形成属于自己的新知识。在日积月累的美文熏陶中,养成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经典美文的诵读,在于让学生掌握诵读方法,授之于渔,培养学生诵读美文的习惯。这不仅仅有益于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熏陶和美好,那份哲理,在圣贤的光环下,我们将受益无穷。让我们从现在起,让孩子以圣贤为友,与经典同伍,让智慧的源泉滋润儿童的心田!

参考文献

[1]杨道麟.《 语文教育学导论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2]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新课程理念与语文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 年4 月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篇11

我虽然写过一些文章,但要说怎样作文,就讲不出什么道理,在这儿只能谈一点体会,与青少年朋友交流。我的写作体验,可以概括为“三多”――多读书,多练习,多写熟悉的事情。下面分别作一点说明。

古人讲“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本阅读,就会获得好处。是的,书本是知识载体,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晶,阅览它自会得益。勤于开卷,获取的知识必然会多,因此要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这种事,成年人是不说自明的,青少年就需要逐渐地懂得这个道理,并热情地投入。开卷固然有益,但读什么样的书,是大有讲究的。因为书有其读者对象,同样对象的书,也有质量差异,所以读书应当有选择,要找那些好书来读。好书当中,又有经典之作。比如我读小学、初中的时候,老师指导阅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那是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尽管我那时不用功,没有背熟,后来才知道那是最应该牢记和理解的。我读高中的时候,课余就看当时流行的苏联小说,如《祖国的早晨》之类。然而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经典作品,知道极少,也难于寻觅。还是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翻阅一点,如巴尔扎克的作品,从中认识西方近代社会,而所读的苏联文学作品后来体会受益无多。读书,尤其是在求学时代,就要大量地读,读各种类型的书,各门学科的书。为了多多获取各种学科的知识,爱读的,不爱读的,都要读一点;不喜欢的,也要耐心地读一点,如此才能取得各种知识,免得将来要用时,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归结我的多读书的意思,就是多读,读好书,读经典著作。读书有什么好处呢?就写作而言,我想到两点,一是得到完善的知识结构,二是明了文章的写法和典故、词汇的运用。

书读多了,知识多了,为写作积累了素材,但这远远不够。要想写好,有的名家告诫初学的青年,写出草稿,要润色,哪怕改个八遍、十遍,到满意为止。不过这是作文作到一定阶段的话,我想说的是写作的前期准备,就是写日记。古人,特别是清代人、民国时代的人,有写日记的愿望,也有这种习惯。远的不说,学者胡适、文学家鲁迅、科学家竺可桢等等都有日记遗世。我小时候,父母、老师都让记日记,也着实写了两年,但是不好好写,一是懒,二是觉得没有可写的事情。那时让记日记,主要是从修身着眼的,古人讲每日“三省吾身”――当日反省做得不对的地方,以便改正,提高修养;其次是记事,记所见所闻,记感想。那时春天学校组织春游,老师必定出春游的作文题。日记、游记是练习写作的必要的方法。我那时以为日记没得可写,是少年不懂事,也没有同老师、父母交谈,缺少了相应的开导。后来后悔也无法弥补。少年时代天真,无世事之累,正可以用点心思,将写日记当作一件事,把学业进展、同学相处、师长教诲、观察社会、体验人生的种种心得写出来,这不就是练习写作了吗?何况有日记保存下来,是人生记录,是非常可贵的纪念品,也是一种精神财富。

创作要写自己熟悉的题材,青少年朋友真正懂得这个道理才好。写熟知的事情,自然好下笔。写起来有如“神助”,走笔如飞的境界或许能够出现。不熟悉的事,勉强动笔,硬着头皮杜撰,痛苦万状,也作不出好文。我就有正反两方面的体会。以撰著《雍正传》来讲,雍正皇帝是康熙皇帝第四个儿子,他的同胞弟弟排行第十四,社会传说康熙帝临终遗命传位十四子,可是雍正帝把“十”字改为“于”字,从而夺了他弟弟的皇位。所以我在写雍正帝诞生时,特意指明他是第四子,请读者留意,以便理解我后面写他继位时政治斗争的故事。我能这么提醒读者,是对雍正帝历史有完整、深入考察的缘故。

实现前述“三多”,在于“勤奋”。“怠惰”是人的天性,留心克服才好,成年人自觉性较高,年轻人不成熟,更要避免懒惰,勤苦向上,多读书,多动笔,多写熟悉的事,渐渐就会写文章,写好文章了。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篇12

笔者自开设“文学经典选读”课程以来,积累了一点心得体会,故不揣简陋,写出来就教于同行方家。

1 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及难点

1.1课程定位

本课程教学对象以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为主,包括编辑出版、数字传播、广告学等,也有少量外语、印刷、光电等专业的学生选修。文学修养是大学生的必备素养之一,该课程目标便定位于文学素养的培育、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经典作品的阅读是提升文学修养、培育鉴赏能力的基本方法。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大量阅读经典作品,个人阅读品味、鉴赏水平才会逐渐提高。该目标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需要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长期的坚持。阅读习惯的培养本应在中小学进行,但由于高考压力,使得我们的阅读教学和文学素养教育都被忽略,这一任务不得不被延迟到大学。所以,大学文学课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去接触、亲近经典,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核心目标,乃是以学生自主大量阅读为旨归,老师讲课只能作为辅助。

1.2内容设置

基于上述目标,该课程在内容设置上便具有其特殊性:在学习文学知识、阅读原典方面,它不可能像中文系那样系统讲授古今中外文学史知识、同时大量进行原典精读,而是作为一种普及性的文学教育,以引导学生阅读少量经典作品为主要内容。同时,它也区别于一般专业大量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大学语文”兼顾语言和文学两方面,注重语文水平的提高,选目上以短篇或长篇节选为主;而“经典选读”课以阅读经典、提高文学素养为主要诉求,选目上以中长篇小说和戏剧为主,也有少量短篇和诗歌。再考虑到中小学阶段,语文课及课外读物均以中短篇为主,大学阶段则更应当“扬长避短”,以长篇为主,且尽量选择中小学较少接触的作家作品。

基于此,我们将学习时间安排为大一两个学期,第一学期学习中国文学,第二学期外国文学。在简单讲授文学史的基础上,精选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总结。

1.3教学难点

这门课“看上去很美”,实则不然,原因在于学生中文学爱好者比例较低,文学素养普遍不高。笔者习惯在第一堂课对学生阅读情况做一简单调查,比如开列出较常见的10种中国文学名著如红楼三国等,结果读过其中5种的学生常常不到三分之一,可见其基础相当薄弱。这样,该课程的难点,便突出表现为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大部分学生固然乐于听课,却不乐意读书;即使读,阅读短篇尚好,长篇便会感到头痛,西方长篇小说尤其头痛。阅读长篇需要时间,也需要沉下心去。学生一般不缺少时间,但在网络阅读、快餐文学等各种诱惑面前,能够沉静下来读长篇经典,对于没有文学爱好和阅读习惯的学生来说,几乎是一个奢侈的要求。“文学经典”几个字在老一辈读书人心目中的美好意义已然淡化,面对此种状态与基础,单一抱怨“现在学生不读书”没有用,必须面对现实,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来设计教学方案,想办法激发其阅读兴趣与热情,引导其进入阅读状态,让他们体验到文学作品的深沉美妙。

所幸学生们虽然读过的文学经典较少,但对读书依然抱着最朴素的兴趣,这也是他们选修该课程的动力所在。所以,通过创新性教学方式的探索,来激发、培育他们的热情和兴趣,也就是本课程应对难点的主要思路。

2 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创新

下面简述笔者所采用的灵活的教学方式,包括学生讲课、戏剧表演、读书交流、读书笔记、小说诗词朗读等。当然,所有这些活动都与考分挂钩,没有分数激励,学生便缺乏足够的动力。总体原则是以激发兴趣为主,分数激励为辅。

2.1学生讲课

在具体操作上,开学之初笔者把本学期准备学习的作家作品公布,让学生任选,将选定结果报给笔者,笔者把篇目冲突的调剂好,排好顺序,然后公布各组讲课时间,以便充分准备。如果对老师提出的篇目都不感兴趣,也可以另外选。

整体上看,学生对此积极性很高。本来安排学生先讲一节,老师讲第二节,结果学生常常一节课不够用,要求老师再给半节课。印象最深的是光电学院有位男同学讲芥川龙之介,一个人讲了近一小时,几次赢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下课后马上有同学找他借原著看。

其次,学生有足够的动力去阅读原著。学生说,老师不让讲课的话,没动力去读,现在买了书来看,真是美妙的体验。一个讲果戈里的同学拿着《钦差大臣》走上讲台,脸上洋溢着明显的自豪感,仿佛在说:我是有备而来、阅读过原著的,不是抄别人资料给大家讲的。

让学生讲课目的在于通过此种方式促使他们认认真真阅读作品,学会搜集整理资料,通过阅读文学理论书籍和相关文章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面向同学和老师的表达检验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2.2戏剧表演

戏剧表演几乎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形式,课堂效果非常好。演出过的剧目古今中外都有,《西厢记》、《红楼梦》、《雷雨》、《威尼斯商人》、《傲慢与偏见》、《奥赛罗》……不断出现在舞台上。限于时间,一个剧组只选择一幕或一段,一般表演时长为20分钟到30分钟。最精彩的一次是五个剧组上演了《奥赛罗》全场五幕,令观众大饱眼福。

戏剧演出的作用很多,首先学生可以藉此熟悉剧本,揣摩角色性格与心理,增强对作品的理解;演员与观众都能提高对文学经典的兴趣;学生自己改编剧本的过程,也使他们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还可以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最后,学生对表演印象深刻,几年之后还有同学说,他对当年的课程都忘了,唯有自己的表演和排练过程记忆犹新。

2.3读书交流

每个学期笔者都会安排学生做一到两次读书交流。选择本学期自己读过的图书,给同学做汇报、推荐、分享读书心得。每人大约5分钟,或者用PPT展示,或者直接讲解,然后接受同学提问或讨论。读书是需要交流的,现场交流自有其独特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及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体会,也从同学那里获得更多图书信息。

2.4读书笔记

对大一学生来说,写读书笔记还需要从头教起,因为中学教学围着考试转,没有教授课外阅读的一些方法。笔记不仅仅是名言佳句摘抄,作者、出版社、版次、杂志名称等各类信息,文章的主要观点与内容、自己的阅读心得等同样应做笔记,这样才有利于以后查找资料、文章写作。

2.5视频播放

电影及各类视频资料若适度使用,可以收到对照的效果。如《羊脂球》中每个乘客的表情,可以和小说中的描写相对照来看。与电影对比还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文学。如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改编的电影,画家看到自己女儿被火烧之时,其内心混合了作为一个父亲的极度痛苦和作为一个画家看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画面之时的狂喜之感,这两种完全矛盾的情感所形成的心理层次、灵魂深处的震撼,很难在荧屏上展现出来,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父亲痛苦到近于呆滞的眼神;而在小说中,则可以充分体味那种矛盾的力量。老师可以藉此引导学生体悟文学作品独具的魅力。文字所提供的想象空间是影像所不具备的,这也正是文学之不可能被影像取代的原因所在。

除上述几种,还有其他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分角色朗读小说对话、戏剧台词念白、文学创作等。总之,文学课只要不拘泥于老师讲课,完全可以丰富多彩。

3 经验得失及解决办法

3.1经验总结

(1)思路正确: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积极参与、大量阅读,在各种活动中体验文学的魅力。笔者欣慰地看到,在中学基础上加以良好的引导,很多学生逐渐对长篇小说感兴趣。对那些文学基础很差的学生来说,能调动起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就是一件功德。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获得了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从而获得自信心,这对他们大学四年的成长很重要。给学生提供舞台、激发他们的潜力、才华与自信,是大学老师的任务之一。

(2)考核方法积极有效:以分数激励学生参与的方法很有效。本科课程多以讲课为主,学生参与较少,经典著作阅读也较少。学生习惯了多听少动,因此如果不给相应分数,不少学生就懒得参与各种活动。制订好分数比例,以此“逼迫”或“诱惑”学生参与进来,大部分学生便乐意为之。

3.2不足之处与解决办法

(1)学生讲课质量不易控制。学生水平有高有低,而低水平讲课会让其他同学收获甚少,听得无聊。有些学生走过场,有些学生不善言辞,浪费时间。如何控制学生水平、挑选善于讲课的学生是个难题。时间有时也不好控制,比如一开始我规定好每次两节课老师和学生各讲一节,但学生由于兴致高昂,有时一组人数又多,一节课常常不够用,不得不延长时间。有时剩下半节课,老师的内容便很难再展开讲述。解决方法,一是从考试制度上加以设置,使那些能够认真备课、又会讲课的学生脱颖而出。二是事先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内容与形式,并加以指导,对质量较低的学生不允许其讲课。三是严格限制时间,事先要求学生排练,控制在半小时内。

经典文学读书笔记篇13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他们的家庭并不富裕,文化底蕴并不厚实,孩子受父母、家庭的影响,学习、生活习惯和道德修养相对城镇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差距。抓住学生的黄金时代,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素材,以大量阅读为主要途径,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用阅读和探索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所以我校以国学经典为基础,科技读本为拓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和全面性发展,努力创建书香型校园,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未来人才。

1 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

“让每一棵树都育人”,让大树底下成为孩子交流阅读的好地方。唐代诗人刘禹锡写了“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余把笔痕”。英国的培根说过“图书馆是集古今一切圣贤遗产之大成”。老师树立一个读书好榜样,引导学生读好的书。为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开放学校的图书馆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建设书香校园就是要服务于师生大量的阅读需求,把校园建设成对每一位师生开放的阅览室,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知识长廊的阵地作用。分低中高年级开放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向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藏书。 学生可以按照规定的时间到图书室借阅,供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自主阅读。

1.2在班级中开设图书角

精深且优秀的文化,在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我校以国学经典为基础,科技读本为拓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和全面性发展,努力创建书香型校园,培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未来人才。

2 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建设书香校园,应广泛开展趣味读书活动,组织和引导全校学生读书学习,积极营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既培养了学生读书兴趣,又促进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

2.1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活动

国学经典对于治学修身、陶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位以及培养语文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要求学生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和《唐诗三百首》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名篇,让学生在读书中陶冶情操,传承中华经典文化,不断丰富学生古诗文涵养;其次,为保证读书质量,学校有计划地开展诵读比赛,形式多种多样:低年级有儿歌比赛、古诗诵读比赛等,中年级有讲故事比赛、编写童谣比赛等,高年级有演讲比赛、读书征文比赛等,对成绩优秀的班级及学生,学校进行表彰和奖励。

2.2让学生了解本土文化

立足泗阳历史悠久的文化,通过教师讲述本地历史文化传统故事,要求学生回家向老人家了解本土文化,回到学校进行讲故事比赛。

2.3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低年级学生阅读虽然不要求写读书笔记,但是,教师们鼓励学生将自己欣赏的词、句或段摘抄下来。中、高年级学生须做读书笔记,每位语文老师都有目的地布置学生去做读书笔记并且检查、指导、评价学生的读书笔记。在每节语文课前用五分钟让学生把所阅读的内容告诉其他同学,在教给学生读书笔记方法(摘录式、提问式、心得体会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成为学生自由吸收和创造的快乐小天地。每学期末,学校都要选出优秀的学生读书笔记评奖,并将证书和读书笔记本一同放在学校展览室内。

2.4开展其它相关活动

办好手抄报,制作读书卡、书签,进行古诗文配画、读报剪报活动。

3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有人说过,一个人的家里有没有书柜、书柜有多大,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位。同样道理,每个学生的家里案几床头,书本是否随手可取,也可以看出孩子能够在家庭中受到多少书香的浸染。我校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并不很好的,学校通过家长会或“致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给家长讲明多读书的好处,使家长自己也爱读书、舍得花钱为孩子买书、下功夫督促孩子读书;通过开展“我的压岁钱怎么派上用场”等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确读书的重要性,正确处理自己的零用钱,明白“买零食不如买本书”的道理。如何购书,购适合于学生读的书,这是许多家长和孩子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及其接受理解能力,结合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向学生推荐的优秀书目和各科教学要求,围绕促进学生素质提高这个中心,由浅入深,列出必背、必读和选读书目。其中文学类书籍占40%左右,科普类书籍占40%左右,其他占20%左右。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选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鲁迅先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综合能力。青少年时代是记忆力最佳时期,多读多背,能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学生对课本中的范文要能熟读成诵,要能背诵一定量的古诗词。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读书中积极展开思维,反复琢磨语言文字多表达的思想内容,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出疑难问题,并允许学生提出与作品相反的观点和意见。

总之,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和引导使学生逐步养成的良好读书习惯。人生道路上,有书香作伴,生活就多了一份乐趣,情感就多了一份高尚,成长就多了一份睿智。为学生的一生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的远大志向,我们衷心地希望的每个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而努力读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