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实用13篇

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
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篇1

一、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因此,为加速推进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机械本体技术

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二)传感技术

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三)信息处理技术

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着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四)驱动技术

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五)接口技术

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目前,技术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六)软件技术

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

(一)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及相应的数控技术经过40年的发展,在结构、功能、操作和控制精度上都有迅速提高,具体表现在

1、总线式、模块化、紧凑型的结构,即采用多CPU、多主总线的体系结构。

2、开放性设计,即硬件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具有层次性、兼容性、符合接口标准,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益。

3、WOP技术和智能化。系统能提供面向车间的编程技术和实现二、三维加工过程的动态仿真,并引入在线诊断、模糊控制等智能机制。

4、大容量存储器的应用和软件的模块化设计,不仅丰富了数控功能,同时也加强了CNC系统的控制功能。

5、能实现多过程、多通道控制,即具有一台机床同时完成多个独立加工任务或控制多台和多种机床的能力,并将刀具破损检测、物料搬运、机械手等控制都集成到系统中去。

6、系统的多级网络功能,加强了系统组合及构成复杂加工系统的能力。

7、以单板、单片机作为控制机,加上专用芯片及模板组成结构紧凑的数控装置。

(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CIMS的实现不是现有各分散系统的简单组合,而是全局动态最优综合。它打破原有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制造为基干来控制“物流”和“信息流”,实现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准备、生产实验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集成度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得到更好的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柔性制造系统(FMS)

柔性制造系统是计算机化的制造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数控机床、机器人、料盘、自动搬运小车和自动化仓库等组成。它可以随机地、实时地、按量地按照装配部门的要求,生产其能力范围内的任何工件,特别适于多品种、中小批量、设计更改频繁的离散零件的批量生产。

(四)工业机器人

第1代机器人亦称示教再现机器人,它们只能根据示教进行重复运动,对工作环境和作业对象的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第2代机器人带有各种先进的传感元件,能获取作业环境和操作对象的简单信息,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判断,对动作进行反馈控制,表现出低级智能,已开始走向实用化;第3代机器人即智能机器人,具有多种感知功能,可进行复杂的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在作业环境中独立行动,与第5代计算机关系密切。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纵观国内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机电一体化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智能化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与传统机械自动化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近几年,处理器速度的提高和微机的高性能化、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为嵌入智能控制算法创造了条件,有力地推动着机电一体化产品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模拟人类智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和自主决策能力,从而取代制造工程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二)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的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特征之二是通信功能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等常用通信方式外,实现远程及多系统通信联网需要的局部网络正逐渐被采用。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以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还可根据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构造研究某种新型机体,使其向着生物系统化方向发展。

(三)微型化

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高度融合了微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国外称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几何尺寸一般不超过1cm3,并正向微米、纳米级方向发展。由于微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等特点,可进入一般机械无法进入的空间并易于进行精细操作,故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工农业乃至国防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

(四)模块化

模块化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信息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事,它需要制订一系列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企业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新产品,同时也可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五)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有重大影响,使其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很多,面向网络的方式也不同。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

(六)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使人们物质丰富、生活舒适的同时也使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绿色产品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生态环境无危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时能回收利用。绿色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众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促使机械工业发生战略性的变革,使传统的机械设计方法和设计概念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大力发展新一代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改造传统机械设备的要求,而且是推动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和开辟新领域、发展与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运华.机电控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2、芮延年.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篇2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批评报道的冷思考

风电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种北斗定位定向仪的硬件设计

纺织企业余热回收系统设计

数字电视的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

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研究

光纤通信的发展趋势及应用探讨

未来大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研究

电厂脱硫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研究

生物柴油检测现状及发展趋势

智能交通发展中的大数据分析

河南有线双向多业务系统建设浅析

CDMA中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与发展

3D打印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智能家居的设计与应用性推广

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生产行业的应用

新媒体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光电子技术发展态势及实践探究

废旧产品再制造工程设计探讨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计算机网络发展方向探析

配电自动化关键技术及发展研究

对一款小型无人旋翼飞行器的研究

我国纯电动汽车的现状与发展初探

汽车车身的快速开发和制造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研究

高校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单片机的温控装置系统研究

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发展

油田通信NGN改造后的业务融合

关于搅拌机液压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德州市:科技平台“流出”亿万财富

一体化技术与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

基于STEP的自动化制造前景分析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现状及对策探点

电力电子技术领域中若干的研究热点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分析

航空电信网络技术及应用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农业发展探析

可生物降解聚膦腈的合成研究进展

嗜盐菌的嗜盐机制与应用前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

静电纺纳米纤维支架结构的研究进展

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篇3

1数字化背景下的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分析

所谓的一次设备智能化主要是指在生产与使用电能的高压电器设备在自动化变电站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自动检测、自动调节及自动控制等多项自动管理功能。数字背景下的变电站一次设备主要包括发电机也被称为电动机、变压器、断路器及隔离、自动开关、相关的输电线路等,借助设备的智能化与灵活性相互连接,从而实现设备的主路系统建构。变电站一次设备可以实现生产与使用的直接供电。就目前我国变电站一次设备的应用情况来看,数字化背景下的变电站一次设备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首先是电气高压组件连接部分,借助终端智能化与过程层goose指令进行信息的传输与共享,最大限度减少断路器的组件消耗,借助面板中的显示光子牌通过自动变电站的goose连锁功能横向取消实现电器连闭锁接线。其次是高压断路器,在后面会具体阐述。最后是利用设备与断路器操作进行的整体改造性设计,其取消了二次接线处理,简化了接线流程,实现了断路器控制性回路的优化处理。其主要应用于我国的变电站电力系统的检测、调节及报警中。当前数字背景下的变电站一次设备主要将电网系统中的综合组件进行组合从而最终实现对电网系统的真正智能监视与控制。

2变电站一次设备在变电站中的应用分析

(1)定时监测,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变电站一次设备主要负责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情况及潜在的故障威胁,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发出警告信息,实现对变电站的全面监控与检测,最大限度降低设备消耗,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2)有效调控系统安全有效调控

其调控功能主要是进行设备状态机系统的有效运行监测,提供系统故障报警,真正实现可视化检测与调控,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最佳的调控与解决方案。

(3)数字化背景下真正实现应用智能化

与传统的变电站设备不同,数字背景下的变电站一次设备在智能化水平上更高,综合处理能力显著提升,真正实现设备管理与调控系统的互动。其智能化主要体现在智能化数据的检测、测量、计算及维护、检修等。虽然整体上智能化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就我国目前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智能化程度来看处于研发的低级阶段,缺乏完全数字化,这也是当前变电站今后研发的重要课题之一。

3数字化背景下变电站一次设备的特征分析

(1)变压器智能化特征分析

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变电站一次设备中,智能变压器是最基础的设备之一,其主要应用于传感器之中,设计上与综合组件一起共同构成间隔层与检测层的自动检测、测量、计算及防护等,借助传感器与控制单元的双向互动,将变压器的智能状态检测转变为监控,实现其与控制、调解之间的相互连接,从而为变电站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真实、具有极大参考价值的数据信息资料,根据获取的数据信息资料,管理人员发现变电站运行中的问题,了解变电站的实际运行情况,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减少设备故障产生的维修成本,从源头上维护设备,提升设备使用寿命。其中变压器智能组件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现数据的采集,数据采集主要针对主变体进行,涉及到主体油箱及分接开关等,重点监测项目也包括分接开关的开关位置及气体继电器节点的相关信息。其次是进行冷却调控系统的智能化处理。数字背景下的变电站一次设备能根据顶层的油温、环境温度情况及出现侧负荷参数等形成控制策略进行自动控制冷却器的投退处理,将冷却器的真实运行状态上传到后台系统,为其提供运行参考。

再次主要进行分接开关的有效调控,该调控主要是借助主控制器或者是智能组件的后台指令来完成。非电量主变本体进行保护、主变遥测信息的有效采集及对主体电压、电流及功率信息的采集都有所涉及。最后,数字背景下的变电站一次设备还可以实现在线信息的监测与采集,构建完善的后台信息交流平台。实现通讯信息互动与共享,搭建智能组件共享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之间的迅速传播与交流。

(2)断路器智能化处理分析

除了变压器的智能化处理外,断路器也实现了智能化改进。所谓的断路器智能化主要是针对各个智能电子装置进行整体性的有效性整合,实现断路器的一体化设计,真正实现无缝组件功能集成,从而保证断路器的智能化功能实现。在断路器的智能化中所涉及到的有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及在线监测智能等,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配件组合,也可以针对智能组件的操作回路与一次设备的操作回路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对控制回路的优化处理,简化二次回路程序,方便运行及操作。目前的断路器智能组件功能有合并单元智能化,单元感应器中接受电流进行有效处理,将电流输出到防护监测系统中,辅助其他设备组件的运行;终端智能化,所谓的终端智能化就是将接受断路器及隔离开关输出信息进行监测,其支持连锁功能,进行自动跳闸命令,结合goose重合闸、分相及三相跳闸,断路器的整体控制回路一体化,增强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当前断路器的在线监测设备主要是机械性与密度微水监测两种监测类型。

4 结束语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变电站一次设备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程度更高,其利用标准的数字信息进行有效的数据对接,真正实现自我监测、监控及维修、检测。数字背景下的变电站一次设备已基本实现了变电站整体的自动化电网电力流、信息流等业务流的一体化,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及完善的系统评估能力,真正实现科学性的状态检测与早期故障维修,保证变电站设备的正常使用与维护,节省维修支出,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证电网运行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张磊.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分析[J]. 企业技术开发,2013,18:97-104.

[2]杨涅.新形势对变电站一次设备的状态检修探讨[J]. 经营管理者,2010,21:375.

[3]董烨,李永斌,张勋. 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方案[J].科技信息,2011,22:797-799.

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篇4

智慧旅游来源于IBM提出的“智慧地球”及其在中国实践的“智慧城市”,即利用移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如何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并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及行政管理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智慧旅游仍然是一个新的命题,因此,如何构建智慧旅游业务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则是旅游行政主管部门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智慧旅游建设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这些企业借助网络,通过多种渠道向不同人群提供全方位的互动服务(周晓梅,2012;朱珠、张欣,2011)。虽然目前有很多企业和景区都提供了与智慧旅游相关的业务和服务,但主要还是以电子票务为主。电子票务即游客在线购买景区门票,到达景区后,借助于企业研发的电子票务验证平台,利用身份证、二维码等载体来验证游客身份及订单信息,方便游客入园。但结合目前的使用现状,我们发现,电子票务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兼容性不高、操作流程不规范、数据需重复录入、共享性差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尚未构建,这也是目前各地政府部门及景区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加强电子票务的标准化建设刻不容缓。

文献理论综述

(一)标准化体系内涵

标准化体系是一定范围内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标准化体系是一个内在的系统,由国际、国家、行业、企业标准等组成,其构成要素之间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规范相应的产品、过程、服务和管理(L.V.Bertalanffy,1980)。标准是组成标准化体系的基本要素,标准化体系应由多个标准组成,但如果各标准间存在各式各样的重复和冲突,标准化体系内的结构和层次不合理,标准化活动就难以有效进行,必然影响经济和管理工作持续有序进行。从整体上来说,实施标准化战略有利于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开发效率、降低项目成本、保证工作绩效。因此,近年来,标准化体系构建工作受到全球各国政府、行业、企业的重视,在生产、贸易、金融、会计、企业管理等各行各业广泛使用。

(二)标准化体系相关研究成果梳理

目前国内外关于电子票务标准化的研究还不多见,不过旅游标准化的研究已经展开,这些研究成果对本文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Eduardo(1996)通过对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大众旅游发展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研究,指出无论美国还是欧洲品牌效应和标准化的服务在旅游发展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Mihalic.T(2000)在强调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管理对增强旅游竞争力重要性的同时,提出了应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Font等(2000)系统研究了旅游接待业(酒店)环境标准认证中的问题,指出旅游接待业环境认证需要构建全球标准与国家(或地区)标准两种体系。Vinod Sasidharana等提出在现在环境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国家生态旅游标签、建立标准的评估体系和流程,从而促进旅游业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

国内对于旅游标准化的研究相对国外较晚。彭德成(1997)研究了市场经济对旅游标准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框架思路。王大悟(1997)从构建旅游服务质量体系的原则、结构等角度对我国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进行了系统论述。张向荣(2006)、潘勤奋(2007)等通过分析我国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由此可见,目前针对旅游业的标准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方面,且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方面,而关于其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在物联网、云计算背景下的智慧旅游工程建设问题,重点对电子票务的标准化体系进行剖析,以为各级政府、景区推进旅游信息化时提供决策参考。

智慧旅游中电子票务应用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很多企业和景区都提供了电子票务业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游客旅游观念的改变,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使用电子票务这一应用。通过对提供电子票务业务的相关企业调研发现,电子票务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票务信息类别不统一,不利于共享

目前智慧旅游工程建设往往以同城建设为主,各个景区以及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电子票务信息类别,这种标准的差异,将成为电子票务日后实现异地网络传输共享过程中的障碍,不利于政府、景区等单位及时地对旅游状况进行监控和指导。

(二)电子票务凭证类型多样化,不利于兼容

标准化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同一化,由于游客的使用习惯、消费偏好等不同,应该充分考虑电子票务凭证的多样性,目前主要有身份证、二维码等电子凭证,这就要求电子票务凭证之间彼此的兼容。

(三)游客隐私信息难保障,不利于普及

由于电子票务的购买及验证,需要获取游客信息,如身份证、手机号码等,而这些都属于隐私信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势必会影响到游客对智慧旅游的整体体验。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智慧旅游发展的瓶颈就是电子票务的相关标准化研究与制定。如果不能统一标准,将严重阻碍智慧旅游的普及,不利于政府、景区的监控与指导,不利于在游客中的推广使用,甚至影响旅游产业升级转型进程。

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必要性分析

基于前文分析可知,智慧旅游中的电子票务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针对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的研究还不多见,但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问题刻不容缓。

电子票务的应用不仅方便了游客的出行,同时也能够为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提供相关信息,这些信息能够为以上部门的决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由此可见,电子票务的应用,为游客、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之间搭建起一个信息共享桥梁,如图1所示。如果不构建电子票务的标准化体系,则无法在多个部门之间实行信息共享,也无法为以上部门提供决策信息,因此,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是有其必要性的。

(一)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游客的影响

游客在互联网上预订电子票务时,需要填写相关个人信息,比如姓名、身份证号码等,目前各个提供电子票务应用的企业都有各自的一套电子票务填写要求,有的要求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等,有的则要求填写联系方式等,而各个景区是跟各个企业合作的,这势必会导致一个企业的电子票务只能在其对应的景区应用,而无法在其他景区应用。这种标准的差异,导致游客无法一站式地完成电子票务购买过程,需要在多个企业之间进行切换,势必会影响游客的使用体验,也将成为电子票务日后实现网络传输共享过程中的障碍。

(二)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景区的影响

电子票务标准化对景区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方便游客进入景区。前文在对电子票务标准化对游客的影响分析中指出,电子票务标准化的实施,使得游客可以一站式地完成电子票务购买过程,无需在进入景区时切换电子票务,则从另一个方面缓解了景区人流积压的问题。二是便于景区对游客进行统计。由于目前电子票务上的信息内容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性导致景区在统计游客信息时需要对信息进行有序化处理,而且某些信息将会缺失,不利于景区全方面地掌握游客信息,而一旦构建了标准化体系,那么电子票务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是一样的,景区在应用电子票务信息内容时,无需进行有序化处理,而且包含的信息比较全面,能够全面地了解游客信息,为景区未来的经营和推广提供重要的信息。

(三)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旅游部门的影响

旅游部门可以根据游客统计信息来对其所在城市的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和发展,而电子票务能够很方便地提供游客的个人信息,因此电子票务的应用将为旅游部门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但由于目前各个电子票务的信息内容差异较大,因此并不能很全面深入地对旅游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准确分析。比如需要统计哪个地区的游客对景区感兴趣,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推广,但是目前各个企业提供的电子票务信息内容并无统一标准,有的企业提供的电子票务并不会体现游客来自于哪个地区,这势必会给旅游部门的决策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因此,旅游部门要想第一时间掌握其所在城市的旅游资源使用现状,必须推动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

(四)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构建对交通部门的影响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在节假日期间出去旅游,这势必会给旅游目的地所在城市带来交通压力,尤其是五一、国庆黄金节假日,随着自驾游热度的上升,大量游客会选择自驾游方式涌入旅游目的地,对城市的交通,特别是旅游景点周边交通产生不小的压力。如果交通部门能够提前了解本城市游客数量、游客偏好的景点、游客来源城市、游客交通工具选择等问题,将能够有效帮助交通部门提前做好应急措施,缓解交通压力,方便游客和城市居民出行,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电子票务信息来获取,由此可见,电子票务的标准化制定对于交通部门至关重要,如果不标准化,则无法全面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框架结构

基于前文分析可知,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对于游客、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有着重要的影响,电子票务能否为以上各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主要取决于电子票务在信息载体、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存储三个方面的标准化制定,具体如图2所示。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剖析关键问题并加以解决,研究主要障碍并加以排除,以推进我国智慧旅游工程建设的发展。

(一)信息载体标准

本文所研究的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结构目标是帮助企业、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更加容易、更加广泛地共享资源。标准化体系将使以上不同的主体之间能够互操作和共享信息。由于电子票务的信息共享需要借助于互联网实现,可以理解为网络资源共享,针对网络资源共享的标准化制定,国内外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如欧盟的电子文献交换EDIL,国内的上海地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建设标准等,其中涉及共享内容、应用数据库等各类子标准化,这些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标准化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同一化,在制定电子票务信息载体标准化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游客的使用习惯,这样才能设计出比较全面而又有针对性的标准化体系结构。

(二)信息资源共享标准

本文研究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结构的目标是帮助企业、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更加容易、更加广泛地共享资源。标准化体系将使以上不同的主体之间能够互操作和共享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子票务信息资源共享标准也可以理解为网络资源共享标准,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已经做了很多尝试,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欧洲广泛采用ISO ILL协议来开展网络资源共享,如由欧盟资助的互借开放系统网络、电子文献交换EDIL等标准化项目。我国上海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路是通过制定信息共享标准来构建图书馆利用共同体,一方面,将上海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中心打造成上海地区的图书馆共同利用的网络中心;另一方面,以已经开通的上海高校虚拟图书馆系统为基础,进一步强化成为一个全市的跨系统的图书馆利用共同体。国内外已制定的网络资源共享标准能够为本文设计电子票务标准化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具体说来,电子票务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设计应包括四个方面,即需要对电子票务所包含的内容、系统所应用的数据库设计、共享过程所要求的软硬件系统、共享资源管理进行规范。

(三)信息资源存储标准

电子票务是加载、呈现、利用信息的载体,同时,它也是海量信息提供源,只有把海量电子票务中的信息聚集起来,才能对景区、旅游、交通等部门的决策提供辅助参考作用,但是这些信息如果不能很好的存储,便将无法发挥其应用价值。虽然动态更新速度快,但是这一优点对于信息的历史存储而言却是不利的。

为了更好地保证电子票务共享数据的安全和质量,需要对其存储格式、类型、所应用的软硬件系统、存储管理方式等进行标准化制定,如果不对其进行标准化制定,势必会严重影响到电子票务共享数据的稳定性,最终导致共享数据的应用价值无法发挥,而且有可能面临一系列的诸如法律、经济等问题。为此,研究并制定电子票务存储标准是一项重要任务。

结论

本文对电子票务标准化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对电子票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可知,标准化体系构建对于电子票务能否给景区、旅游以及交通等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信息载体、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储存三个方面对电子票务的标准化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涉及载体、内容、格式、数据库、系统软硬件方面的标准化构建,本文只是从宏观上说明了标准化体系构建的各方面因素,在后续的研究中,将从微观上对各个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地球赢在中国[EB/OL].http:///innovation/cn/think/downloads/ smart_China.pdf,2009.2

2.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的城市在中国[EB/OL].http:///cn/services/bcs. Iibv,2009.2

3.杨清霞.怎样迈向智慧城市[J].决策,2009(12)

4.张凌云,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27(5)

5.周晓梅.电子门票在旅游景区的应用与管理[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

6.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2011,13(6)

7.L.V.Bertalanffy. General Principles for the basi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ystems engineering theory,1980

8.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研究所.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中国标准出版社,1991

9.Eduardo, Tourism Policy: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J].Tourism Management,1996,17(6)

10.Mihalic, T.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a tourist destination: a factor of tourism competitivenes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1)

11.Font,Xavier, Environmental certification in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progress, process and prospect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23(3)

12.彭德成.市场经济与旅游标准化工作[J].旅游学刊,1997(3)

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篇5

1 现有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在教学理念上

传统机电一体化的教学往往由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者与管理者。而学生则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并且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教学理念一方面使得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感知,缺少改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动力;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知新知的动力,无法满足知识爆发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2 在教学内容上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所用的教材主要是国内学者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编著的教材。教学内容存在严重的滞后性,这不仅阻碍了教学与企业实际的结合,也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除此之外,教学内容的变革缺乏学生的反馈机制,而事实上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是有发言权的,在进行教学内容变革时考虑学生的意见,对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实际上,学生针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渠道并不畅通。

1.3 在教学方法上

机电一体化专业现有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课堂学习为中心、以课后练习为辅助的教学方法。传统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过分强调课堂的作用。学生习惯了在课堂中被动的听讲,在教师没有提出关于课后学习硬性规定的前提下,学生的自学与课后复习往往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这一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除了可以通过考试被教师发觉以外,并不容易暴露出来。

2 大数据背景下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新契机

麦肯锡公司在2011年5月的《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维基百科将大数据定义为: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研究咨询机构Gartner对大数据的定义是:“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的不断发展也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习分析技术是“大数据”挖掘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即采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工具,对反映受教育者学习情况的数据进行跟踪分析,从而评估学术进展、发现与预测教学问题,并实现教育活动优化的技术手段的集合体。学习分析技术(Learning Analytics Technology)具有如下特点:全新的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分析与预测结果的直观性、提供方便快捷的师生交流平台(学情反馈机制)、多元化的数据来源。

大数据背景下,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框架模式。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改良机电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手段,实现传统机电一体化教育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规避传统教育模式中的问题。将学习分析技术应用到机电一体化的教育中,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数据的可得性,大大降低数据采集成本,提高数据质量,并且其模糊化的相关关系计算可以发现不容易被察觉的教学问题,为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提供统计上的基础。因此,应用学习分析技术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进行创新,无论是对学生、学校管理人员,还是教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3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创新要素分析

3.1 教学理念创新

在传统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老师的经验教学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起着主要作用,老师往往依据多年来形成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形成的原因之一。然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教师的“经验”的积累需要大量的教学经历才得以形成,难以进行有效的转移,并且这些经验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其可靠性、可测性的不足,这种依靠“经验”的教学方式阻碍了教学效率的更进一步提升。大数据的应用、学习分析技术的推广,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理念的更新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利用学习分析技术,教师能够记录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大量的数据形成后,通过对数据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高效的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即通过大数据分析解决教学问题。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例如,教师在得到某个学生在测试题库中每道题的完成时间、错题数等数据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该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并且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3.2 教学方法创新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方法,本文认为应该从线下的单一多媒体教学、实训教学,转向线上的复杂教学软件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采用的是操作最为简单的Power Point幻灯片等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然而大量的实践教学经验表明,单纯使用这种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并不乐观,甚至还要差于传统的板书教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手段,因此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突破落后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试图建立复杂的、多元的线上教学系统,用以满足学生在新时代下的学习需要。

3.3 教学内容创新

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篇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33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共识。发展清洁能源、确保能源安全、缓解环境问题,成为目前能源革命的重要内容。电动汽车具有可靠、环保、无污染的特点,自其产生以来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都把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于中国汽车行业,电动汽车的发展有着更重要的意义。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典型代表,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将有力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也是我国汽车行业重要的战略调整。发展奠定汽车有助于我国的节能减排事业,同时还能够起到保障能源安全的作用,有助于加快建设“两型社会”,也有利于调整我国汽车产业结构,进而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它对扩大内需,加快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经济的长期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此,以综合评估的方式来研究电动汽车的发展情况有助于促进电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电动汽车已有一定的研究。施晓清,李笑诺等在全面总结现有电动汽车节能减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电动汽车的节能减排因子的影响因素,通过以改进后的燃料碳排放模型来对电动汽车的碳排放及其减排潜力进行分析。张敏,张建华等根据电动汽车电能供给及污染物排放过程,设计了计及电网侧及车辆本身的综合评价指标,以细致量化电动汽车入网方案在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环境影响。陈明,郭立新选择最高车速、加速能力等指标构建了应用于纯电动汽车动力性经济性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TOPSIS的综合评价模型。范建磊,刘君利用投影寻踪理论将多个评价指标投影为综合评价指标,采用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找到最佳投影方向,根据最佳投影值及等级函数关系得到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综合评价模型。LiSu-hua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用于新能源汽车评价体系,可用于评价纯电动汽车等在内的共九种新能源汽车。Xingping Zhang等提出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电动汽车收益评价机制,该模型包括电动汽车利益相关者和充电站的生命周期净收入效益评价。

通过文献综述可知,国内外对于电动汽车以及综合评价的研究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对电动汽车整体的评价较为缺乏。本文将建立电动汽车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和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并提出前景理论与TOPSIS法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对电动汽车发展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

1 电动汽车发展状况评价指标建立

在对电动汽车运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从技术性、社会性和经济性三个方面选取电动汽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各类型电动汽车的发展态势。综合发展五维指标的内涵如下:

(1)规模扩张:各类电动汽车在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它反映了各类电动汽车一定时间段内的产能发展力。

(2)基础建设:各类电动汽车在一定地区内的发展与充电桩、能源等基础建设密切相关,其主要体现各类电动汽车将来一段时间发展过程中地区基础建设的支持度

(3)经济动力:各类电动汽车在发展过程中参考其生产和发展成本后,一定时间内的销售利润以及有关专家对各类电动汽车今后一段时期销售额的预期指标数据,它能反映出各类电动汽车现阶段及将来一段r期的发展盈利能力。

(4)环境保护:一方面考虑各类电动汽车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的比较数据,另一方面考虑的是政府营造的政策环境对各类电动汽车发展力的影响。

(5)科学技术:类电动汽车时所拥有的不同技术优势以及其技术成熟度对该类电动汽车今后发展的牵引和带动力。

2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综合评价模型

TOPSIS法(理想解法)是基于各方案与理想解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原始数据的信息。文中在TOPSIS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累积前景理论-TOPSIS的评价模型,实现较为科学、客观地对各类电动汽车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2.1 累积前景理论

为解决阿莱斯与埃尔斯伯格悖论,Kahneman等人在吸取Simon提出的“有限理性原则”思想上,通过广泛观察和全面研究在不确定情况下的个体决策行为,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前景理论。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前景理论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为避免违背随机优势,Kahneman等人在前景理论的基础上上结合了容量概率,提出了累积前景理论。

累积前景理论的核心是前景价值,是由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函数共同决定,具体表达式为:

式中,x为决策值与参考点的数值差,x>0则代表决策相对是收益的,x

2.2 权重的确定

本文将采用AHP和熵权法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计算指标权重,将主观赋权法及客观赋权法有效结合,使评价对象指标的权重更加准确、科学、合理。

2.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系统分析方法,使决策者可以系统全面、数学化地处理复杂决策对象。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分解复杂的问题,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构,并确定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其基本步骤如下:

(1)构造指标体系中影响上一级每个指标的同级指标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设受上一级指标支配的下级指标个数为n个,则判断矩阵为:

式(5)中,aii的数值根据相应的标度方法进行确定,用1,3,5,7,9分别表示按照相关专家分析,两个指标相比,前者与后者同等重要、较重要、重要、很重要、非常重要;而2,4,6,8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2)通过对矩阵的最大特征值进行判定,同时对其一致性矩阵实施检验。加入后者通过检验了,这就说明特征向量中的各个分量代表的是各个指标相对特定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才计算后得到各指标权重。

(3)在上述计算处理中权重从下到上相乘,即可得到各指标权重w。

2.2.2 熵权法确定权重

熵权法进行权重技术是根据信息论的思想,按照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基于信息论基本概念可以知道,信息熵是衡量系统无序程度的一种度量方法。如果指标变化程度较大,其信息熵越小,则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该指标的权重越大;指标值的变化程度较小,信息熵较大,则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较小,对指标权重较小。因此,根据指标值的变化程度,应用信息熵这个方法来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其计算步骤如下:

假设评价指标共m个,项目的供选择方案有n个,则指标决策矩阵为X=(xij)n×m。由于各评价指标的量纲和类型不同,难以直接进行比较,对决策矩阵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之后得到的决策矩阵为Y=(yij)n×m。

根据熵的极值性,把上式标准化,得到表征指标评价重要度的熵:

2.3 算法步骤

将累积前景理论在TOPSIS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方法的主观性问题,还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直接明了,便于人们的理解。因此,本文将采用累积前景理论对电动汽车的发展进行评价,保证所得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基本流程如下:

第一步,建立相应的电动汽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得到原始数据,并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第二步,采用基于AHP―熵权法获取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根据前景理论的权重函数求得各指标的评价权重。

第三步,根据前景理论价值函数的计算方法,得到二级指标的前景值,具体公式如(2)所示。依据确定好的权重函数和价值函数,对前景矩阵进行加权,进而得到加权前景矩阵。

3 算例分析

选取油电混合动力、可充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氢燃料电池四类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电动汽车进行综合评价。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以及中国交通统计年鉴。对进行数据预处理后,得到评价矩阵。

3.1 确定权重

根据AHP-熵权法权重确定方法可计算出每一个指标的权重值,本文采用SD软件和MATLAB进行计算,结果见表2。

3.2 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模型步骤,得到各类型电动汽车发展的综合评价结果。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在规模扩张、基础建设、经济动力、环境保护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技术也相对成熟,因此发展状态的最好。纯电动汽车的经济动力优势较大,充电桩建设也在逐步扩大中,发展态势仅次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氢气燃料汽车是将来最有希望的交通工具之一,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扩张较快,经济动力较强,排名相对较后。可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综合发展水平较低,处于最差的位置。

4 结束语

本文从各类型电动汽车发展状态进行分析,首先建立了从规模扩张、基础建设、经济动力、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五个维度考虑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电动汽车发展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将AHP和熵权法相结合,将主观赋权法及客观赋权法有效结合,使评价对象指标的权重更加准确、科学、合理。最后,将累积前景理论运用到TOPSIS法中,建立了累积前景-TOPSIS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关系着我国环保事业和能源安全,而本文所提出电动汽车发展评价指标和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该领域,为电动汽车的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等.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等.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施晓清,李笑诺,杨建新.低碳交通电动汽车碳减排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2013,(01):385-394.

[4]敏,张建华,曾博等.基于多目标灰靶模型的电动汽车环境效益综合评价方法[J].现代电力,2012,(03):64-69.

[5]陈明,郭立新.基于AHP-熵权-TOPSIS的电动汽车动力性经济性综合评价方法[J].机械设计,2013,(04):15-19.

[6]范建磊,刘君.电动汽车充电桩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电气应用,2014,(11):31-35.

[7]Li Su-hua. Research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New Energy Vehicles Based on AHP[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USA.Proceedings of 2012 Asian Pacific Conference on Energy,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PEESD 2012 V260-261).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USA,2012:5.

[8]Xingping Zhang,Yanni Liang,Wenfeng Liu.Pricing model for the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in Beijing[J].Energy,2017,119:218-234.

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篇7

一、大稻荼尘案攀黾暗缌ζ笠涤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大数据背景的概念分析

大数据是指涉及到的资料数量非常之多,规模之巨大,整理后可以帮助企业分析当前现状以及预测未来的数字信息,它可以来自各个方面,具有体积大、多样性、价值密度低以及速度快的特点,打破了传统数据的局限性,是能够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样,电力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

2.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电力企业的营销系统已经暴露出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电力企业多数营销系统和生产之间的关系薄弱,导致两者之间的协同效果极差,从而营销精细化和科学化开展困难;第二点就在于使用的营销系统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引进更为科学化的系统来帮助营销的进行,除此之外还存在营销思维陈旧、故障维修效率低下、运行效益差等诸多问题。

二、电力系统营销管理创新机制要求分析

1.精细化营销管理的要求分析

要想实现电力系统营销管理创新机制的精细化,需要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现存的业务大数据,找到问题的根源,从分析结果存在的最多的问题出发,正确认识大数据,细化经营管理的操作,不断优化营销的手段,重新思考营销的需求,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2.科学化营销管理的要求分析

科学化的营销管理首先需要先进的营销系统作为支撑,保证最佳的运行效率和先进的营销理念,以优质的服务帮助客户保持完美的体验,这就需要专业型人才的引进,以采集的大数据为中心,结合其他行业大数据的应用先例,参考国内外此方面的经验,积极整合现代数据的支撑,以高质量来要求营销管理系统,根据先前的经验不断探索,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达到科学化营销管理的目标。

三、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的具体思路

1.实现电力营销服务系统的精细化管理

实现电力营销服务系统的精细化管理要以大数据为参考背景,通过新的模式实现生产系统和营销的联动化,信息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彼此间业务的开展,进一步提升服务的质量水平,整合大数据下建立新的营销系统精细化模块,具体到每一个区每一个用户,解决电力系统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营造良好的电力服务系统以吸引更多的顾客进行电力消费,同时也需要对营销服务成本精细化,可以降低整个营销系统的成本,对未来电力营销前景进行展望,积极调整营销策略。

2.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化营销管理系统

数据大背景的好处就在于能帮电力系统通过分析国内外同水平的营销系统的效益找到最佳的科学化营销系统,以互联网科技为根基,依托实际电力公司的经验,持续推进智能营销系统的构建,抓住大数据的四大特点,以多元化为主要发展方向,探索大数据与营销系统的适应和处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让电力营销服务系统的水平得以不断提高,通过科学的手段切实提高管理的效率,同时也能借助现代通讯媒介帮助业务的开展,实现创新性的发展营销系统。

3.构建正常运行的大数据控制电力营销系统

目前的电力营销系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能够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得以解决,以便维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借助大数据找到客户服务中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优化相应服务器的速度,极大的提升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实现精准化面向服务群体,提升服务技术,从而改变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电力系统价值水准的改善,维持电力企业的和谐发展。

四、结语

以精细化和科学化为代表的大数据背景中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机制的改良是我国电力企业的重大变革,它能够以宏大的数据为基础对我国的电力系统营销策略进行调整,帮助在快节奏时代找到符合发展的规律,以更科学的方法进行替代,以其推动我国电力营销系统的和谐发展,向更人性化的服务方向迈进,帮助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篇8

一、荆涂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根据《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蚌埠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达到26369元(11552元),同比增长9.2%(9.9%)。[2]经济的长期较高速度增长使人们的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随着旅游业战略地位的提高以及在线旅游的便捷化,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自身产品分析。荆涂山风景区地处蚌埠市禹会区和怀远县境内,是4A级景区,景区主打夏禹文化,以“大禹治水,娶妻生子,召会诸侯”等历史重大事件闻名。景区以四千年前夏部落头领禹“劈山导淮”治理水患为主线,共有100多个景点,以禹王宫、白乳泉、卞和洞、望淮楼、涂山、启母石、圣泉、荆山、荆涂山峡、三圣宫及禾泉农庄等最为著名,其中禹王宫年代久远,文化源远流长,但目前仅存二进宫殿,亟待修缮。景区景色优美、宁静独特,总占地面积60平方公里。

(三)竞争对手分析。蚌埠市目前共有A级旅游景区36个,其中4A级、3A级、2A级旅游景区分别为5个、11个和20个。在5个4A级风景区中,龙子湖风景区、张公山风景区主打自然景观;花鼓灯嘉年华主打游乐性主题公园;蚌埠闸水利风景区主打湿地公园、别墅旅游度假和水利工程观光,但目前正在整顿当中;禾泉农庄作为荆涂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展示皖北民俗风情,弘扬大禹文化,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而在汤和墓古迹园、许慎文化公园、栖岩寺、淮北西大门烈士陵园、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等历史文化景区当中,荆涂山风景区的白乳泉景区、禹王宫等年代更为久远。与双墩遗址、垓下古战场等年代久远的风景区相比,荆涂山风景区规模更大,景区资料更丰富。

(四)现有消费者分析。根据《2015中国自由行市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互联网渗透率突破10%,“80后”“90后”已成为在线旅游市场的主体,在线自由行已经成为在线度假的主体,其中“80后”和“90后”用户约占70%,且后者更具消费能力[3]。“90后”年龄在25岁以下,具有较强的旅游欲望和消费能力,但同时时间计划紧凑,主要在春节、“十一”和周末出游,对价格更加敏感,更倾向于接受在线周边游和国内中长线游。2016年春节、“十一”、周末和暑假蚌埠市5个4A级风景区的消费者抽样调查与《研究报告》结果大体一致,但互联网渗透率偏低(不到6%),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建设智慧景区的必要性。在校大中专生普遍存在较强的出游愿望,愿意或打算近期出游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60%以上,这些学生在时间上相对充裕,但预算不足。目前蚌埠市共有11所高校和17所中职学校,形成了庞大的潜在市场,如果通过有效的电子商务运营进行旅游宣传和引导,并降低旅游产品成本及价格,这些在校大中专生极可能转变消费者。

二、发展战略分析

(一)STP分析。蚌埠市旅游市场分为注重自然景观、游乐公园、历史文化景观三大类,其中自然景观主要由龙子湖风景区、张公山风景区主导,游乐公园由花鼓灯嘉年华、南山儿童公园主导,历史文化景观市场由于市博物馆的建成正在发生变化。荆涂山风景区应定位为以夏禹文化为主体、具有独特自然风景的智慧景区。根据市场定位,荆涂山风景区旅游电子商务的目标市场应为:在校大中专生、小学生及初中低年级学生及其父母、刚踏入社会但尚未的“90后”。

(二)SWOT分析。在系统地进行景区现状及发展趋势、竞争环境及消费者分析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明确荆涂山风景区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综合来看,荆涂山风景区的机会和劣势显得比较突出,因此根据SWOT矩阵选择WO战略———改进、扭转型战略。开展荆涂山风景区旅游电子商务运营要依循景区电子商务的概念,在不断完善道路、交通、餐饮配套设施的同时,参照智慧景区的标准并结合景区实际,逐步建设景区内部功能模块,以降低运营成本和产品价格,并以禹王宫维修工程为重点和契机,依托旅游电子商务、电子营销及传统营销,对夏禹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大力宣传,扩大荆涂山风景区在蚌埠市旅游业,尤其是在线旅游领域中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劲旅网.数据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在线渗透率13.1%[EB/OL].

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篇9

20世纪60年代,机电技术诞生之后,众多问世不久的生产制造技术慢慢应用到生产和生活的诸多领域,致使相关产业的变革得以更好地开展。虽然机电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应用历史并不长,但在世界范围内,其对于促进机械生产的发展以及提高人类生产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于机械工程领域,计算机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应用到机械制造工业中,乃至形成了先进的机电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机械产业逐渐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无论是技术机构,还是产品功能、构成,以及产品的生产、管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鉴于此,工业化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从机械电气时代逐渐过渡到以机电技术为主要模式的时代。

3机电技术应用的发展前景分析

3.1智能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机电系统的智能化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机电技术产品的全息性越发显著。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对于机电系统非常重要,技术人员可以据此更好地对系统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对于此类智能系统,软件技术以及芯片技术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机电技术中,智能化系统的有效应用能够使层次结构的复杂性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系统的兼容程度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简言之,对于机电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技术非常重要,其可以看作是机电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3.2光电技术的应用前景分析

光电技术的应用对于机电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可以使机电技术中的传感以及动力系统得到显著改善。此外,光电技术还可以有效提高机电系统中的信息处理能力,且有利于机电产品的研发。可以说,光电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3.3微型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目前阶段,在生产以及制造半导体产品的过程中,蚀刻技术受到很多专业人士的推崇,通过该项技术,相关技术人员已经在实验室研制出亚微米级的器械元件。若该项技术能够应用在实际产品中,可以为技术人员区分机械系统的部分装置以及控制器提供极大便利。同时,机械与电子可以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且传感器以及机体等装置也可被有效整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设备的体积会减小,重量也会有所减轻,且可以有效组合成自律原件。可以说,以上是机电技术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

3.4仿生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综合目前的行业状况以及各项因素,不难看出,以后机电技术系统的装置会越发依赖信息。系统的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其对于信息的依赖度也会有相应提高。如果系统结构呈现出静态状,装置的稳定性会较差;反之,若系统装置呈现出动态状,则装置的稳定性会比较强。以上状况与生物习性有一定相似性,这表明生物系统化会成为机电技术的相关产品的一项重要发展趋势。目前,该项系统还有待于研究和探索,使系统的仿生效果得以真正实现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3.5环保化的机电技术应用前景分析

现阶段,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以及人均收入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资源也在递减,且很多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特质。此外,较为粗放的管理模式也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对环境保护引起足够的重视,广大群众也要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秉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此使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机电技术可以更好地发展,在使工业生产领域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对于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点,相关人员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致力于科学技术的革新,并对污染物进行回收和有效处理,积极为机电技术的应用探索出可再生的新能源。

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篇10

2项目关键难点

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主要攻克了:(1)三维虚拟技术使用,将设备、实际环境、机房厂址建模形成完整场景,并依据地址形成完整网络拓扑链条;(2)数据采集系统的研发;(3)培训系统的研发等难题。本项目在IT运维领域上实现三维虚拟技术开展的新模式,将机房的日常运营维护升级成为全景系统,从ITIL中吸取其优势之处,与业务完美结合,同时简化其流程,使不同的操作人员和领导分层显示自己的界面,将界面友好度和流程度简化,减轻维护人员的操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3项目建设目标

全景平台建立,依托三维虚拟技术,图形化真实的设备及物理位置和机房本身物理地址,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拓扑。网络分析,提供平面拓扑,鹰眼拓扑,鱼眼拓扑等多种不同角度展现模板,采取原始网络数据,生成模型,给故障预警提供重要依据。监测预警平台建立,采取报警数据,以实时的告警浏览方式预警,可快速掌握当前报警信息,了解历史报警趋势,定位故障原因。统计分析,提供多种分析方式和数据,让参与运维的每个角色都可以查询到与自己关系最紧密的统计分析报告。数据采集接口系统研发:获取机房相关系统相关数据。培训平台建立,以虚拟现实方式,让学员身临其境的学习业务知识,了解业务体系,并以实际数据位模板结合三维虚拟技术改变以往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率,提升学员学习兴趣,扩升学员知识面,使培训实际相结合,避免产品分离。

4项目应用效果

项目依托“SG186”信息一体化原则,建立了一体化三维虚拟全景运维平台,实现对机房的的远程全景管控,预警,展现,统计,分析等功能,将电力机房的各个点以三维虚拟技术为基础形成的网络拓扑全景化管理,将管控方式表现为全景视图化管理,为不同的人员提供不同的界面,合理利用资源,历史数据综合建立培训系统。减轻维护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问题解决速度,维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与其余电力系统数据进行接洽融合,整合目前电力系统相关通信专业在线、离线数据,将信息展现在统一的全景平台之上,提高数据有效使用率。

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篇11

[原题]:有三根长度皆为l=1.00m的不可伸长的绝缘轻线,其中两根的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O点,另一端分别拴有质量皆为m=1.00×10-2 kg的带电小球A和B,它们的电量分别为-q和+q,q=1.00×10-7C。A、B之间用另一根线连接起来。空间中存在大小为E=1.00×106 N/C的匀强电场,场强方向沿水平向右,平衡时A、B球的位置如图-1所示。现将O、B之间的线烧断,由于有空气阻力,A、B球最后会达到新的平衡位置。求最后两球的机械能与电势能的总和与烧断前相比改变了多少。(不计两带电小球间相互作用的静电力,g取10m/s2)

1、创设审题的问题情景,指导审题方法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学生通过审题应达到理解题意,突破难点,建立正确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物理情景,明确试题考查的知识方向,以便选择合适的解题规律和方法,找出解题的切入点。本题以电场中两个带电小球的运动命题,涉及的知识有:共点力平衡、重力和电场力做功、机械能和电势能的变化等,解题涉及正交分解法、整体法和隔离法,数学运算较复杂,是一道物理学科内综合题,全面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解题的能力。为指导审题,降低审题难度,笔者给学生创设了以下问题情景:

问-1: 两个带电小球所受重力和电场力有何特点及关系?[析:均为恒力,大小相等]

问-2: 题中涉及几个物理状态、几个物理过程?[析:两个状态、一个过程]

问-3: 题中“有空气阻力”发生在什么时候?平衡时存在空气阻力吗?[析:小球在运动时才有受空气阻力,平衡时不存在空气阻力]

问-4: 你能判断出新的平衡状态的情景吗?能做出说明或论证吗?[析:可以两球为整体,根据竖直方向受力确定OA线必竖直,如图-2所示,再隔离+q 根据重力和电场力的关系确定出AB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5º]

以上问题情景挖掘了隐含条件(重力和电场力大小相等),解决了疑点(空气阻力的存在与否),暗示了解题关键(新的平衡状态的确定),既引导了学生积极思考又培养了学生审题方法、审题能力。

2、创设解题的问题情景,降低解题梯度

对于提问问题的解答,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寻找联系把不易求解物理量转化成易求物理量的求解。本题问题正是如此,“两球的机械能与电势能的总和”应分解求解,为此创设如下问题情景:

问-5: 题中机械能的变化取决于什么?如何确定?[析:重新平衡,动能不变,机械能的变化只存在重力势能的变化,取决于重力做功,由两球的重力和高度变化确定]

问-6: 电势能的变化如何确定?[析:电势能的变化取决于电场力做功,由电场力和两球沿电场线方向移动的距离确定]

以上问题引导了解题的方向(将机械能、电势能变化的求解转化为重力、电场力做功的求解,进而转化为高度和水平距离的求解),大大降低了解题梯度。

3、挖掘题干的隐含信息,创设新问题的问题情景

在完成原题提问的基础上,对题干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往往可以挖掘出新的信息,提出新的问题,可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创设新问题,并加以分析、解决。

问-7: 根据题干条件,本题还可求出哪些物理量?[学生思考、讨论]

问-8: 烧断OB前,OA、AB两线中的张力可求吗?[析:隔离-q或+q列水平和竖直方向平衡方程可求解。答案:TOA=0.12N,TAB=0.04N]

问-9: 重新平衡时,OA、AB两线中的张力可求吗?[析: 以两球为整体列竖直方向平衡方程可求出TOA'=0.2N,再隔离+q可求出TAB'=0.14N]

问-10: 本题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满足能量守恒定律吗?[析:以两球为系统,机械能减少,电势能增加,两者总和减少了,减少的能量转化为克服空气阻力和轻线张力做功而产生的内能, 满足能量守恒定律]

以上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强了平衡问题的运用,拓展了能量问题的讨论,对巩固重点知识,培养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改变题干的题设条件,创设新模型的问题情景

问-11: 若烧断的不是O、B之间的线,而是A、B之间的线,试分析两带电球烧断后的运动情况,分“有空气阻力”和“无空气阻力”两种情况讨论。[析:两球将分别向两侧作机械振动。有空气阻力时为阻尼振动,随着振动能量的损失,最终会静止在新的平衡位置,由重力和电场力大小相等可得OA、OB两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均为45º;无空气阻力时为无阻尼振动,OA、OB两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45º处为振动的平衡位置,最大摆角为15º]

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篇12

1.媒介融合的涵义分析

媒介融合所涉及的信息交流范围较广,在多元化交流方式的影响下,传统的报刊与电视的重要性逐渐不如新兴的互联网信息网络。本文所指的媒介融合主要是以新型的通信技术为依托,把多种的信息媒体融合为一体的技术方式,其核心目的在于信息的交换,针对各类的媒体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把各类媒体的信息资源全部迁移到统一的媒介平台,便于受众浏览。笔者认为媒介融合当中主要包含着三大因素,分别是组织结构、传播手段、所有权属,可实现对信息交流发展的持续促进,推动信息传播向着更全面的方向进步。

2.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发展的契机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电视新闻传播发展迎来了诸多的契机,集中体现在新闻观点的阐述以及新闻采编的方法两大方面,具体如下:

2.1多元化的新闻观点阐述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独家新闻的形式几乎不再存在,其所强调的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新闻信息在传播方面往往会呈现出较大的共同之处,电视新闻的看点逐渐由类似的新闻内容向不同的新闻评论点与播报点的方向转变。鉴于各家电视台对新闻评价的立足点与切入点均有所不同,因此新闻观点的多元化特征更为明显,跟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也得到了强化。电视新闻传播的立足点越贴近生活,就越能受到受众的喜爱与支持,简而言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电视新闻观点的阐述更加趋向多元化,可引导受众以更全面而理性的态度去看待新闻事件。

2.2合作式的新闻采编方法

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信息采编,信息来源匮乏,需要大量的信息采集员来完成信息的采集与编辑工作,效率较低,且所采集而来的信息缺乏全面性,影响了电视新闻播出的效果,难以起到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在媒介融合的新背景之下,可实现新闻信息资源的共享,无论的图片、视频,还是文字均可在短的时间之内完成最全面的采集与编辑,节约电视台内部的人力资源,对电视新闻的实时转播大有益处。扩大新闻信息资源的来源范围,可由普通人提供,确保了电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在媒介融合背景之下,电视新闻采编基本上都是分工合作与团队合作两种方式混合的做法,可提高新闻信息整理的效率,保证新闻西信息采集的快捷性与真实性。

3.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主要走向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与传统的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表达方式创新、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革新固有的新闻观点模式等方面,具体如下:

3.1表达方式创新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受众对于电视新闻传播的要求越来越高,从突显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到对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评价,再从还原新闻事件本质到针对新闻事件作出创新的解释。如今的新闻传播方式繁多,电视新闻传播的固有优势被逐渐削弱,这就要求电视新闻传播在表达方式上作出创新。

针对相似的新闻,不过分注重内容的细小变化,而是着眼于新闻评论点的创新性与独特性,以期给予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继而提高受众对电视新闻的关注度,彰显其余的新闻传播所无法达成的传播效果。除此之外,加大电视新闻传播特色栏目的建设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新闻栏目,以吸引更多的电视新闻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评论方式与表达方式积极进行创新,以增强电视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竞争力。

3.2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

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是实现媒介融合的关键前提之一,诸多不同的传播方式被强大的网络平台所涵盖,而电视新闻传播也应当看到这样的发展形势。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电视新闻传播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新闻门户,连接客户端,用户能够实现电视新闻的电视新闻,这是典型的电视新闻与网络技术相互结合的模式,可大幅度提高电视新闻的浏览量,无论是对于网络门户,还是对于电视新闻而言,均是大有益处的。

“双赢原则”是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必须要遵循的核心原则,应当充分重视资源以及产业链条的完整性,通过方便快捷的新闻传播方式,电视新闻发展与传递的速度均可大幅度提高。同时,开发报纸类刊物的潜在价值,如对电视新闻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与深入剖析,加深受众对电视新闻内容的理解,通过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的方式,可切实提高电视新闻传播的广泛性与有效性。

3.3革新固有的新闻观点模式

新闻信息资源来源的无限化可能源自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庞大而完善的新闻信息资源库可作为电视新闻传播信息来源的重要基础。然而,这个信息库仅仅是针对新闻播报而言的,如果要作出符合受众心理特征的新闻,同时讲解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进步,那么增强电视新闻整合的能力久显得尤为必要,在强大的信息资源当中寻找到合适有效而独特的新闻信息资源,而非胡乱地把许多看似相关的新闻混合播报。

完成有效新闻的整理工作之后,选定独具特色的视角对新闻事件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剖析与阐述,以确保电视新闻播报的整体效果。针对电视新闻传播固有的新闻观点模式进行革新,要求新闻视角必须要具备独特性与创新性,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整合并筛选新闻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新闻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之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值得深入审度与分析,这是时展与技术进步所共同创造的主流发展趋势。现如今,数字化多媒体、移动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均快速发展并融合,电视新闻传播置身事外是不现实的。媒介融合对传播、网络、内容、终端等诸多平台实现了有效的整合与优化,这是媒体发展的新形式。鉴于此,必须要对电视新闻信息进行强力的整合,进一步扩宽电视新闻传播的平台,立足于创新表达方式、交叉使用多种媒介、革新固有的新闻观点模式等方面,力保电视新闻在媒体传播当中的重要地位。(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唐准.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经营管理者,2013,20:329-330.

[2] 杨丽平.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传播与版权,2014,12:21-22.

[3] 黄定宙.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中国传媒科技,2014,06:43.

机电一体化前景分析篇13

电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电力工业的技术水平是评判国家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伴随着计算机逐渐渗入到各个领域,电力业的自动化程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提升,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在电力业的各个环节。计算机在供电企业中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着电力系统的性能,影响着电网的运行状况。电网在供电企业的电力输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配电网,它和用户直接接触,其管理水平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计算机在配网管理中的应用。

1 计算机系统应用现状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被广泛地应用在事务性数据收集、统计、查阅、分析、处理等方面,例如库存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这明显提高了信息处理速度。这些管理系统具有一个共同点,即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较大、数据模式相对简单,可以采用表格进行定义。然而供电企业的配电管理中的数据模式相对复杂,配电设备位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具有空间位置特性,这种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设备间的某些关系,且地理信息往往通过图形、图像来表示。近年来,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开拓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前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具有收集、存储、分析和处理各种形式复杂数据的功能,例如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背景构造。另外,面向对象方法也在多媒体技术中得到大力应用,它的应用实现了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实体到类型网结构的转变。工作站能够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提供良好的环境,这两者有效推动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2 计算机辅助配电网管理系统

计算机辅助配电网管理系统是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有效结合电力设备和二维背景图形,依据电力设备所在的具置,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的配电模式、维护手段和管理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小了工作任务量,这个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1)配电管理。依据用户输入的命令查阅相关电力设施和用户基本信息;在配电系统图上随意查阅配电设备和用户基本信息;统计所选任意区域内的配电设备和用户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实时输入、更新配电设备和用户基本信息;恢复原有数据库。

2)配电业务决策支持。配电业务决策支持模块主要负责模拟电网运行情况,全面统计分析电网供电情况和用户基本信息;高效追踪定位电力设备;输入、查阅、统计、删除和分析电力设备和用户住址;借助电力设施数据库自动编制线路条图;条图显示、高效追踪定位杆塔;计算电力设备的具置和确定图形比例;建立、删除、修改和查阅图片;图形恢复;参照配电设备、用户信息完成工程图纸设计;在系统图的基础上实施图形切换;借助图形编辑器,可随意编辑已经选好的地图区域。

3)地理背景图操作。扫描录入、失真调整、剪切、组合和编辑地理背景图;对固定位置的放大和缩小;随时切换系统图;屏幕漫游;逐层展示;展示比例设定;按照地址有针对性的查询定位背景图;参照配电设备情况和用户基本信息查询以及追踪定位背景图。

4)配电专用图构造。此模块中参照标准图例样式,结合电力设备的具置能够自动编制出配电专业用图。

3 多媒体供用电管理信息系统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规模庞大的关系数据库和现今技术等共同支撑着多媒体供用电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配网、业务扩展、实时临近等功能,实现了从传统供电业务到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过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供电管理资源库中的所有资源,使供电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达到了改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小工作任务量、增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目的。这个系统的设计是计算机领域中的主要成就之一,也是供电企业中实用性较高的新型管理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1)地理信息系统平台。①可以对地理图形进行输入、矢量化、调整和编辑等操作。②将电力与用户标识按照标准图例样式,并依据具置将其标注在背景图片上,可以分层展示。③以背景图片为基础,实现对电力设备与用户信息的输入、查询、统计、调整等处理。④综合分析用户住址、电力设施和用户基本信息,追踪背景图片。⑤具备功能齐全的矢量化图形编辑处理软件。

2)全球三维空间坐标定位子系统。全球三维空间坐标定位子系统主要负责对与地理位置有关联的配网设备自身的三维空间坐标数据的收集,并向地理信息系统传送与之相符的地理位置信息。

3)地理信息实时监控系统。这个系统主要通过对实时调度系统、负载监控系统等提供的实时数据,有效结合电网管理系统中的地理背景图,全面提升电网管理水平。

4)配网管理。配网管理主要包含配网规划、构建、调度、图形处理和运行等内容。

5)业务扩展报装管理。主要涉及营业受理、工程单据的处理、业务流程管理、用户以及设施档案管理和综合管理。

6)权利范围管理。此功能具有严密性,完全表现出了供电企业管理的认真和严肃性,使企业的权利和责任分配清晰,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该系统在投入使用后,依据实际要求能够灵活地改进管理模式,适时调整各级管理岗位的职责和权利,优化管理系统,有效利用管理系统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曼.智能电网环境下对电网调度管理的思考[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2]王蕊.计算机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有机结合[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4):104-105.

[3]陈涛.计算机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结合探究分析[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3(6):11-13.

[4]魏雪芳.电力计算机中信息化管理浅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23):25.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