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实用13篇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1

在现代化的生产制造中,传统粗放型的机械已经不能满足产品集约化、精细化的生产需求。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之间实现了融合,从而形成了诸多新的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由机械与电子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高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微电子技术、量子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使得机电一体化的内容和功能更为丰富。现代制造企业为了减少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十分注重机电一体化的作用。同时为了使得机电一体化发挥高效作用,企业必须掌握全面过硬的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

1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优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安全生产,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的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为此,企业应该注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效果,通过不断的优化和改建来实现高水平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水平,同时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与控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实现企业一体化管理系统,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的安全性。所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的发展中,企业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有效的保障了企业机械设备的稳定运行,同时利用实施的监控效果,提高了生产的安全性,实现了高效的管理效果。此外,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实现高性能机械生产效果,提高机械的自身性能。实现高质量的企业生产效果。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中,将生产中常用的带式传输机和煤矿提升机等相关机械设备进行全面的整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果,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企业生产能力。在企业的传输工作中,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可以实现大规模和长距离的传输需求,并且实现自动化的传输效果,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运输设备的操作时,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结合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对惯性负荷进行良好的处理。在开展煤矿上产活动时,对每一个机械设备产生的设备损伤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生产事故,威胁操作人员的安全,因此,可以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系统的实时监控,并对设备的运行安全进行系统评估,有效避免设备故障造成的安全事故。为此,纵观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会全面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实现各个机械设备的高效配合,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机械设备是生产活动的关键,对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都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影响这企业的经济收益。为此,提升企业生产设备的运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引入,充分与机械设备进行融合,弥补了机械设备运行中的不足,提高了才没设备的牵引力,从而实现高效的采煤工作。

2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中的应用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推进与发展,其在我国煤矿机械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为煤矿生产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实现准确控制,而煤矿中设备众多,如采煤机、升降机、通风机、气体检测报警器等。因此,在煤矿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更好地管理和使用煤矿设备,提升煤矿生产效率,增加煤矿生产的安全性。(1 )输送机技术。目前,煤矿使用的输送机有多种类型,基本上满足了不同输送角度、速度、长度的要求。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对输送机的齿轮传动、高效控制等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我国长距离、大角度的输送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效提高了煤矿生产效率。(2 )煤矿安全监控技术。我国专家在机电一体化的框架下,研究出了煤矿安全监控的KJ95 系统。该系统收集的信息数据能被地面电端机收集,而后将电信号转为光信号,以光纤传输的方式使信号在地上地下传输,从而实现语音信号与监测信息双向传导。(3 )提升机与采煤机技术。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可实现提升机、采煤机的自动控制,简化这两种机械的结构,节约了电能,提升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安全性。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企业的应用。

3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工程的重要支撑

机械工程对产品的精确度、灵敏度等具有严格的要求,然而传统的机械制造所能达到的精确度、灵敏度十分有限,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满足机械工程对于精确度、灵敏度的要求,并使得机械生产与制造的可控制性、可监测性、可靠性都大幅提升。(1 )机床改造技术。在机械工程企业中,数控机床是重要的机械设备,如果数控机床的精度低、加工过程缓慢,则势必会影响加工产品的质量。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使得数控机床具有了自我检测、自我修复功能,这些功能具有较高的精度要求,能够使得数控机床实现智能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确水平。(2 )包装机械技术。在机械工程中,传统的包装设备结构复杂且包装效率较低,一旦包装设备出现问题,则要耗费人工维修,且维修的难度大、时间长。将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到包装机械中,能够简化包装设备结构、实现包装设备的智能化,减少人工操作,同时节省了包装成本。(3 )精确控制技术。机械工程企业进行制造与生产的产品,需要符合相关标准与规范的要求。行业及市场对于机械产品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通过传统的机械制造,很难实现产品制造的高精度要求,而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借助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信息系统的整体作用,就可有效控制生产制造的精确度。(4 )工程监测技术。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可由其自身携带的监测系统对各模块的运行进行实时监测,对机械的运行情况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同时,监测模块与控制运动系统进行组合,可以判定系统运行中有无问题,如有问题,其中的报警器就会发出报警,并且在显示模块上显示故障信息,供工作人员准确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智能化时代的全面发展,实现了许多先进技术的应用。在当前能源紧缺的严峻形势下,煤矿企业应该积极开展先进技术水平的应用,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引入,实现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完美融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保障生产活动的安全性。同时,在煤矿企业的生产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还能够有效的避免环境的污染,达到生产活动节能减排的效果,为煤矿企业的智能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煤矿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通过开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企业管理工作,实现了良好的监督效果,提高了生产活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保障了人们生产安全,对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春利.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20 (13 ).

[2]肖建华.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 (7 ).

[3]周慧.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9 (12 ).

[4]李贵笃.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管理[J].企业研究,2020 (12 ).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2

一、统计分析在国有大型电机企业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企业统计是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去收集、整理、汇总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情况,编制成表格或编写分析材料。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统计信息的支持。统计分析对国有大型电机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统计信息是国有大型电机企业管理的基础

统计信息是国有大型电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的基础。我们知道,制定决策是企业生产管理最重要的职能,但科学的决策又必须以全面反映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资料为依据。统计数据是各方面情况的客观反映,了解、掌握和应用统计信息资料是企业领导和企业的各级部门研究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新情况、新问题并实施正确的决策和计划的基础和重要手段。但是,如果统计信息不准确,不全面,就难以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统计数据是一种价值很高的经济信息,如果这种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和灵活的方法传递到企业内部并能被企业生产管理工作广泛的开发利用,将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率,并能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按预期的目标进行。实际上,收集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企业的统计工作本身就是大型国有电机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一部分。在整个电机企业生产管理中,统计信息既是管理各个环节工作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又是整个管理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障。统计信息以其特有的数据形式始终贯穿于电机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全过程,以各种报表的形式参与到电机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各个环节,统计数据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型国有电机企业生产是否能稳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是否能使生产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二)统计分析强化国有大型电机企业预测的客观性

经济运行中的波动和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国有大型电机企业在经济运行当中需要依据统计分析进行预测,强化预测的客观性。因为统计分析通过采取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统计静态分析过程的预测作用。具体而言就是:第一,结合电机企业发展的实际特征,对季度统计、年度统计进行预测分析,确保顺利实现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第二,根据自身企业制定的长远发展计划,参考历史销售数据,提高各项数据指标的合理性、有效性,从中对比由于经济波动而产生的共性及差异;第三,分析电机行业的特殊性,利用科学、专业的预测模型,综合分析企业的产品、服务、价格等要素,以增强自身企业竞争力,在市场占有更多的份额。所以说,如果不依据统计分析去进行预测,预测就可能是瞎子摸象,达不到预测的目的,也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统计数据是国有大型电机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

依据

统计工作是检测企业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展现工作成绩、指出工作差距的手段。在国有大型电机企业中,企业规模大,生产销售部门多,人员多,电机行业的市场竞争也比较激烈,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将有利于把员工的行为统一到企业战略目标上来,在企业内部鼓励员工之间进行平等竞争,创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气氛。而且绩效考对组织整合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协调控制员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体现奖罚分明、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精准的统计数据就显得至关重要,没有完整精确的统计数据,就不能对下属公司、部门、员工等的工作成绩进行有效的测评,不能很好的调动员工积极性。只有运用高效精准的统计方法,用精准的数据说话,才能服众,才能将个人与企业紧紧相连。

(四)统计分析在国有大型电机企业过程分析及阶段分析

控制中具有应用价值

国有大型电机企业决策层在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决策建议后,其方案的实施中会出现一定的不可知状况,统计分析可以对在此当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或是阶段分析,通过采用统计数据,定期分析计划完成的进度情况等,如发现问题,就及时提出针对建议,另外使用对比分析法,还可以对阶段结果进行分析,提高阶段指标完成率。

二、国有大型电机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国有大型电机企业统计工作相对不少中小企业来说,是比较好的,也是比较完善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统计工作作用的发挥。

(一)统计指标不能满足企业经营决策的需要

企业为确保经营决策的正确性,需要更全面、更具体、更准确的统计信息,国有大型电机企业的现行统计指标体系还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这不仅影响了企业对统计信息的信心,更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例如,有关产品质量统计指标、技术实验方面的统计指标等,有的不是很合理,甚至没有相应的统计指标。

(二)统计人员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有待于提高

由于统计工作方式以及现代化业务操作系统的广泛运用,统计工作从简单的统计收集整理数据,已经转变为组织、协调、指导企业所有业务部门,而且需要依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规范进行业务操作,这必然要求统计人员有较高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我们知道,国有大型电机企业规模较大,部门较多,分厂不少,既有上下垂直联系,又有平行单位的水平联系,协调与指导功能很重要。而目前不少国有大型电机企业的统计人员甚至企业领导往往没有意识到统计工作的发展已随着企业的发展在悄悄转变。企业统计人员的工作并不是只停留在传统的职能,以及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可以了,还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企业领导以及企业的统计人员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统计人员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提高了,才能很好地发挥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企业统计自动化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

不可否认,许多大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比较高,既节省了经营成本,又提高了效率,但是也有一些国有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尤其统计的自动化水平并不能完全满足工作的需要。例如,一些电机企业就存在这个问题,统计速度、统计信息反馈慢,沟通不畅快、统计效率不高、统计报表上报慢、统计分析功能不全,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企业的管理及统计自动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统计数据信息的准确及时直接影响着企业对市场的迅速反应,主导着企业经营决策。因此,全面提升自动化水平,运用世界领先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延伸统计系统报表分析功能,提高统计速度,完善统计作用迫在眉睫。

(四)存在企业统计数据失真的问题

统计失真主要体现在诸如虚报、瞒报、伪造、篡改、迟报等虚假报告上。企业的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有很多,如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统计制度落后,统计执法不力,过多的行政干预,统计人员的素质不高,而统计调查方法、手段落后是统计数据失真的技术原因。那么,在一些国有大型企业是否存在统计失真现象呢?是否就可以说完全没有这种现象呢?不能肯定说没有。虚假的统计数据会严重影响企业自身决策的科学性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增加了企业各项决策的风险性,导致某些决策的失误,给企业及员工造成利益侵害。而且虚假的统计数据会严重影响企业干部队伍的建设。所以,要严格杜绝企业统计数据失真问题,国有大型电机企业同样要认真重视并彻底消除统计数据失真现象,这样既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经济的稳定运行。

三、完善国有大型电机企业统计工作的对策分析

由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非常有必要解决企业统计工作的问题,以充分发挥统计对大型国有电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加快推进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企业统计信息决策功能,全面提升统计水平

在信息化时代,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已经开始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核算系统等,如果能够将各种系统整合利用,将对开展统计分析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推动作用;凭借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在综合系统中设立统计报表指标子系统,支持报表报送,在电机企业各部门之间实现网络沟通,自动汇总并生成报表之后,能够进行逻辑审核,并定期进行自动更新。通过完善信息化建设,为统计分析工作夯实基础。形成数据采集、整理、审核、处理及评估等全过程体系,构建统计分析的信息网络,并将数据的质量责任落实到各个环节,提高统计分析的效率,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另外,通过建设统计信息网络体系,还可精确、快速地完成数据报送,支持互联网直报方式,既符合国家统计、行业统计的时效要求,也完善了企业的内部核算与管理职能,实现了统计工作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应用价值。此外,在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的同时,作为大型国有电机企业,还需要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计量经济模型等各种新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对原始数据进行深加工,挖掘更多的有用信息并进行各项定量分析、预测分析、决策分析,以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快速而准确地捕捉商机。

(二)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作用

统计工作把握着大型国有电机企业的活动脉络,统计活动贯穿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统计工作不仅仅是个对“数”的工作,更是一个对“人”的工作。纵向而言,对下,统计工作必须加强对下级公司统计数据、资料上报的审核力度,并对其工作方向进行全程监控与指导;对上,统计工作必须完整的收集统计数据,分析本企业的市场经营情况,及时上报上级公司,为上级公司做出经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现场依据。横向而言,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必须组织、管理、协调各个与经营有关的部门,使其相互协作,互通信息,共同完成企业战略目标;与兄弟企业之间,统计工作必须进行沟通,加强相互借鉴和交流,使兄弟企业在相互借鉴的高度上共同进步。

(三)进一步完善适合电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

的统计指标体系

前已述及,统计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那么应该根据电机企业的特点以及企业自身的具体需要设立相应的统计指标,包括企业生产流程指标、营销指标、管理水平指标、还包括反映市场状况的营销结构指标,同行业产品销售地区分布等有关信息指标,更好地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当然,不少大型国有电机企业都建立了自身的统计指标体系,但是,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市场经营环境和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以更好地实现统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四)严格杜绝统计数据失真现象

在严格杜绝国有大型电机企业统计数据失真现象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首先是进一步改革大型国有电机企业统计部门管理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大力精简现有的统计管理机构、人员,并建立同行政完全脱钩,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单位。加强企业内部的统计管理,而对于其他诸如经常性的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业务可以交给统计师事务所完成,并在市场机制调节下以付费方式从后者取得各种数据和服务。其次是增强全体企业员工统计意识,加大统计执法即监督力度。再就是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改进统计调查方法。要加强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供其综合素质。提高统计人员的责任感,牢固树立统计数据质量是企业统计工作生命线的思想。做到“不惟上、不惟财、只惟实”,并敢于抵制和大胆揭发统计上的弄虚作假行为。要不断加强统计人员队伍建设,为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积极地组织学习业务知识、法律制度及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等,不断提高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鼓励统计人员参加业务技能学习培训及职称考试,主动参与企业管理,使企业管理水平和企业统计工作有新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认识统计工作在大型国有电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价值,着力发现企业统计工作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协调作用,不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努力提高统计信息化水平,严格杜绝统计数据失真现象,真正发挥统计工作和统计信息在国有大型电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远芬.企业统计需创新[J].中国统计.2006(7)

[2]刘玉彩.新经济时代如何做好企业统计数据的管理工作[J].商场现代化.2012(2)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3

1、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研究概述

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研究在以前的重点是放在定性分析上,缺点是主观性过强,随着研究的发展到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各类的预测模型。总体来说,财务危机的预警模型课分成参数模型与非参数模型。细化的分类,参数模型又可以分成单变量分析模型与多变量统计分析模型两类。

1.1参数模型

1.1.1单变量分析模型

单变量模型是通过个别财务指标来预测财务风险的。最早的财务风险预测是Fitzpatrick开展的单变量判定研究。以19家公司为样本,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将样本分为破产和非破产两组,发现判别财务风险能力最高的两个指标是“净利润/股东权益”和“股东权益/负债”。Berver运用单变量风险预警分析方法建立了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抽取了79家失败公司作为样本,以30个变量作为判别指标,检验了公司在破产前几年的预警能力,通过研究发现使用“现金流量/总负债”这一财务比率来预测企业失败的效果最好,判别成功率达到90%,使用“净利润/总资产”比率的判别效果,判别成功率为88%。

1.1.2多变量统计分析模型

多变量统计分析模型采用多个财务指标作为自变量,比单变量模型更能全面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适应性更强。选取营运资本/资产总额、留存收益/资产总额、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市价/负债总额、总销售额/资产总额5个变量作为判别变量,构建了Z--Score模型。从1980年以来,Logistic回归分析代替判别分析法,在财务风险预测研究领域占据主流地位。

1.2非参数模型

非参数方法主要包括神经网络模型、案例推理、DEA模型、决策树分析和粗糙集分析等方法。Lane和wangsely(1986)提出了COX比例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主要用来预测企业未来经营状况以及生存能力、生存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神经网络兴起,也影响到了财务危机的研究领域。

2、电力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法研究

2.1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相结合

单变量模型的优点在于简单易行,缺点是精度不够,在财务指标上不能全面地体现电力企业综合财务状况,所以,在电力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方式上应该采取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因为多变量模型能够准确地反应电力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在财务预警中能够起到主导地位。利用单变量模型的简单易行的优点和多变量模型反应全面的优点,可以完善电力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

2.2合理选取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在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应用中,合理地选取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很重要。国外一般选取债务契约与贷款协议中的具体数据以及比率数据,作为企业破产可行性分析的指标,认为这些数据会直接导致企业违反契约,导致破产。在国内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应用中,一般会选取会计数据以及财务指标来综合分析财务危机,达到合理地分析,综合利用,确保财务安全。

2.3财务预警模型与实际情况综合分析

因为国外的财务预警模型是建立在证券市场以及上市公司的基础上,与我国的具体情况不同,电力企业要根据本行业的具体情况,在组织形式、管理水平、经营理念以及产品分析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找到符合电力企业的财务预警机制的分析方法。电力企业部门众多,分类复杂,要根据每个电力企业的具体特点,在预警模型中的权重和顺序一定要选好指标项目,在分析财务模型判定临界值时要考虑到本企业的特点,已上市的企业要综合股权结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以及发展战略等多方面因素具体分析。

2.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现有预警模型主要侧重于财务定量数据的使用,对于像宏观经济状况、国家政策的变化、不同企业的特殊情况等定性指标考虑的还很少。对电力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设计应包括定性模型和定量模型,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电力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在定性财务预警方面,电力企业还应当借助于一些非历史的和非货币性信息,如煤价波动、替代能源、市场利率、安全和环保等。

2.5现金流量和非现金流量指标结合

在对国外破产企业的分析中发现,40%的企业是盈利企业,破产的原因就是现金流量不足,这说明在企业的财务预警机制中,现金流量指标要远远比非现金流量指标重要。所以说,在电力企业中,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现金流量和非现金流量指标相结合,在数量和权重上综合考虑,保证财务危机预警机制有效地进行。

2.6严格执行电力企业财务相关制度

加强财务监督,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高度重视财务监督,成立财务稽核机构,根据《国家电力公司稽核管理办法》等有关规章制度,全面监督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强化监督职能建设,充分发挥财务稽核和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落实和督促纠正,有效地防范和化解了财务风险。对电力企业年度决算报表进行审计,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核算行为,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3、结束语

电力企业担负着国家的基础能源建设,在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力企业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营管理模式也在逐步发展变化,在经营活动中会出现各类财务风险,只有制定完成的财务预警机制,才能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才能保证电力企业得以快速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4

笔者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走访调查了中原经济区域内的几十家企业,对其生产一线的电气、机电等工作岗位加以分析。

1.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对应职业岗位

机电一体化专业适合的职业岗位主要有:自动化生产线的生产、安装、调试及使用维保;机电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及使用维保;机电设备液压与气动控制;机床维护、维修;机电设备装配;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机电一体化设备生产管理;机电产品营销等。以上职业岗位,基本涵盖这么四类:设备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使用过程中的维护保养;生产技术管理;市场营销。

2.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从业人员现状

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取得的对应岗位职业技能等级主要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共五个等级。调查结果显示,中级工比例最高,达到36.16%,在企业主要从事机电设备装配;高级工比例为26.38%,在企业主要从事机电设备维护和维修;技师比例为16.94%,在企业主要从事机电设计、安装调试和生产技术管理。从事机电类职业岗位的人员在年龄结构上跨度较大,从20岁到50岁以上均有分布,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学历结构见表3所示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岗位就业人员中学历层次普遍不高,中职(高中)学历占了相当的比例,调查中企业对这些岗位从业人员的学历及能力现状均表示不满意。

3.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资格取证类别分析

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被调查者拥有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被调查者认为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加强。同时大部分企业要求其应具备机电技术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持有维修电工、机修钳工双证者的认可度较高即是一个佐证。

4.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招聘渠道分析

目前用人企业对机电类专业人才的招聘有多种渠道,包括:学校招聘、人才市场招聘、劳务派遣、人才中介、熟人推荐、网上招聘、自我推荐等。通过对大多数企业的调查分析得出,现今企业倾向于以学校招聘形式为主,并逐步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5.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职人员进修需求分析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机电或电气维修专业毕业的学生,持有的大多是维修电工或机修钳工、钳工等单一工种证书,单项技能较强,其他方面技能欠缺,造成其综合技能水平远不能满足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的情况,所以部分有实力的企业为了提高员工技能,还要对这些机电专业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可见为企业用人服务的职业学校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上还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现场的结合。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5

一、前言

火力发电企业作为电力供给的重要部门,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保证火力发电企业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企业的最优经济运行,实现在最低的生产成本下达到最大的产出,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优化经济运行机制

优化经济运行机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因为经济运行机制自身存在着两个层次,一是企业微观经济运行机制,二是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机制。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看,企业微观经济机制的运行状况如何,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同时也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深刻影响。同样,宏观经济机制运行状况如何,对企业微观经济运行和国民经济总体运行都产生制约作用。所以,优化经济运行机制,必须同时优化企业微观和国家宏观这两个方面的经济运行机制。

三、火力发电厂的生产流程及成本构成

1、燃煤火电厂的生产过程

火力发电厂简称为火电厂,基本生产原理是利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生产过程。以煤炭为例,将原煤通过磨煤机来磨成煤粉,被磨碎的粉状煤炭经过热空气的携带通过排粉风机被送入到锅炉的炉膛内,进行燃烧,将燃烧后形成的热烟气传送到水平烟道尾部,释放热量,最后进入除尘装置,把经过燃烧后的灰烬分离开来,使洁净的烟气在引风机的作用下通过烟囱排出去。在燃烧过程中,助燃所用的空气有送风机送到空气预热装置中,用热烟气来加热空气。

2、火力发电厂成本控制

(1)火电的成本组成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①折旧成本:其主要指的是在总投资费用方面产生的成本,降低折旧成本的关键在于,使电厂设备的动态投资费用得到大幅度的降低,同时确保其线损率不会增加。另外,在发电设备的运转时间的控制方面,使其小时数得到有效控制,能够延长折旧年限。

②燃煤成本:燃煤品质的好坏会对锅炉性能以及机组的工作效率造成直接影响。如果使用品质量好的煤炭作为燃烧原料,会使机组效率更高,因此发电成本会有所降低,但往往质量好的煤炭价格一般比较高,燃煤质量的高低对于发电厂的发电成本有多方面的影响。

③运行维护成本:主要指发电厂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水费,材料费以及职工工资和福利资金。

④财务成本:是指火电厂在运营期间内所产生的长期接待和流动债务利息所支付的费用。

(2)火力发电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及问题

火力发电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能源价格不断攀升,企业控制成本面临极大挑战;②人力资源成本增长过快,企业不易消化,首先,人力成本过快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来源于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谁拥有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谁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拥有主动权。其次,工资的比较差异与劳动力价值的自我认识,也是诱发人力成本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再次,人工成本过快增长的需求,还来自我国宏观经济政策;③融资成本不断提高使企业难以承受;④技术创新风险大、资金不足,影响企业的快速发展;⑤环保压力与日俱增,降低环保成本困难重重。

(3)火力发电企业成本控制实施措施

①改进煤炭作业链

1)改进煤炭供应链。煤炭供应不足,煤炭价格上涨,会造成火力发电企业成本的急剧上升,从而在竞价上网过程中处于劣势。对于火力发电企业,应该改进煤炭供应链,实现供求一体化,与煤炭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提升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保证煤炭供应链的稳定、畅通。

2)提升煤炭储存作业效率。火力发电企业要提升煤炭储存作业的效率,就要制定合理的煤炭储存管理办法,减少煤炭储存过程中热量的挥发。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本企业采购的煤炭资源的条件,制定适合本企业的煤炭储存管理、考核、奖励办法。

3)提高配煤作业效率。进入锅炉的单位煤炭的热量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保证锅炉运行的效率。只有锅炉的效率得到了保证,电力生产才能持续,降低和控制成本的措施才能发挥作用。应采取更加合理、有效的掺配煤制度,提高配煤作业的效率,向锅炉提供优质的、合格的用煤。

(2)提高设备检修作业效率

1)用状态检修替代计划检修。根据厂家的设备技术说明、运行数据以及操作中对设备性能的掌握和设备对运行的重要程度,确定设备的检修标准。建立巡检队伍,进行状态巡视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检查,出现问题及时安排修理。建立设备周期维护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设备维护,特别要关注密封和部位。

2)成本目标预算管理体系。建立以设备可靠性为竞争前提的成本目标预算管理体系,以电力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一种是在积极采用先进监测诊断技术和寿命评价等技术基础上,以成本预算控制为手段并集预知检修、预防性定期检修、事后检修为一体的发电设备优化检修方式,提高电厂检修作业的整体效率,降低检修成本。

(3)降低各项作业中的人力资源消耗

1)实施职业培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对企业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开展成本管理教育,增强成本意识。同时企业要考虑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问题,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合适的人要用在合适的岗位,推行竞争上岗机制,使人才在企业内合理流动。

2)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按企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和成本管理要求,确定成本责任层次和责任单位,以及他们的责、权、利关系,开展班组经济核算,逐级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各个相关责任人,在建立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赋予责任单位成本的相对自。

(4)改进物资采购作业

1)切实开展招标比价采购。企业要完善比价招标采购,保证能快速、及时的采购到企业需要的各种物资。这样就可以减少物资采购过程中人力、财力的消耗,保证火力发电企业物资的及时采购,从而保证电力的安全稳定生产,保持火力发电企业价值链的稳定运转。

①开展招标采购。从厂商选择、采购价格、合同签订等环节,实现公开招标、公平竞争,了解和掌握供应商的基本概况、产品质量等详细情况,从而选择质优价廉的产品,这样既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性,又降低物资的采购成本。

②完善比价采购。推行物资采购比质比价从降低物资采购价格入手,在保证物资质量的前提下,选择价格较低的物资使物资采购的总成本下降。通过对物资供应商的了解,以及对市场的物资供需情况的把握,加强比价采购的自觉性,做到货比三家。

2)设立物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火力发电企业可以随时计算出企业的物资采购数量、型号等,以降低保管作业的人力、财力的消耗,同时也降低了物资的资金占用。

四、火电厂在经济运行管理中出现的弊端

火电厂属于能源转换系统,转换效率的本质主要取决于电站工艺设计以及主机辅机的配置。同时也取决于锅炉,汽轮机组与发电机的工作状态与效率。当发电机构进行运作之后,基本确定了机组主设备与工艺结构。这时,经济运行和优化管理问题将对能源转换效率有所影响。

1、所有设备存在的最佳工作点及其经济性标准,满负荷出力不同于经济符合出力,二者属于两种不同观念。因此要进行定量化分析工作,并建立主辅机等设备的经济运行模板,使其工作在经济运行的标准参数之上。以上是经济运行工作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2、火力发电机组是一项大工业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不但要求主辅机等各个装置之间工作的协调性,还需要互相之间的工作参数科学与合理的配合,才能使经济运行的整体得到优化。单独设备的经济性是固定的工作基础,机组整体经济性的提高才是追求的主要工作目标。对此,创建机组的经济运行工作模型是电厂做好经济运行的基本工作任务。

3、不同的发电站有着不同的运行方式。例如发电机组、热电联供机组等一系列的设备有所不同,同时设备的参数也有所区别。一系列的不同差异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发电企业之间没有通用的设备与经济运行模板。

五、火力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系统

1、系统软件基本结构

火力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系统软件由分析模式生成、分析模式运行、分析模式管理、系统管理等模块和分析模式库5部分组成。

分析模式( 或称之为用户业务模式) 这里定义为: 经济活动分析的某一内容,及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在计算机中的实现形式,称之为分析模式。

用户通过分析模式生成模块确定分析内容采集相应分析指标,并运用一定的经济分析方法,交互式构造经济活动分析的业务模式。用户操作分析模式运行模块可对某一分析模式进行具体的经济活动分析。该模块提供数据自动采集、图形、输出及结果保存等功能。分析模式管理模块提供对模式库中的分析模式进行管理的功能,主要包括分析模式编辑(修改),分析模式删除和查询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提供构造分析模式所需基础数据的初始化及管理维护功能,主要包括分析内容增删、分析指标的增加、删除、更新,数据来源的初始化、系统单位及编制单位的管理、用户分组及用户的设置、管理等功能。分析模式库中存放的是用户各类经济活动分析业务模式;如利润的因素分析、成本的结构分析、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对比分析等等,分析模式以文件形式保存,分析模式库是经济活动分析系统的基础,上述4个模块均是围绕它展开的。

2、系统主要功能和技术特色

火力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系统主要功能: 文件处理功能( 分析模式的管理功能、分析模式的生成功能)、数据处理功能、图形功能、编辑功能、系统管理功能等。由于系统各项功能的设计开发性较好,因此系统软件既能满足一般经济分析人员日常分析工作的需要,又充分考虑了高层次用户进行深层次综合分析的需求,通过系统的管理功能,不同用户不但可以设计不同的分析模式,还可以根据本企业具体情况划分不同的分析内容;通过设置不同的分析模式参量又可以作不同目的的经济分析,如事后分析和预测分析等等。

针对经济活动分析系统功能要求的特点,系统软件选择微软公司的电子表格软件作为开发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充分利用了表格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丰富的图形、表格功能,系统软件开发的起点较高。系统通过数据接口,远程报表系统自动采集数据,实现了会计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数据资源的充分共享,在目前大多数火力发电企业MIS系统尚未达到实用化水平情况下,系统以专业数据库作为后台,大大节省了用户的投资。系统运行环境充分考虑用户承受能力又符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六、机组的优化运行

汽机辅机的运行优化设计对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损耗量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发电机组的优化运行实验主要包括锅炉的调整汽机辅机的调整等。汽轮机的优化调整主要包括水泵组的优化运行,对电动给水泵加以调节。

汽轮机组安全与经济性能的改善,贯穿于其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节能潜力。汽轮机组运行时的经济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际运行工况偏离敬定工况的程度。正常运行时各个参数在允许的变化范围内,只对汽机运行的经济性发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当突然变化幅度超过运行规定的允许范围时,则对机组运行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必须对汽轮机各个参数进行监视与调符,以保证机组的安全和经济性。汽轮机组的运行经济性,不仅与丰设备包括锅炉和汽轮机有关,而且还与辅助设备的性能和运行状况有关。辅助设备的经济运行是汽轮机组经济运行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符,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七、结束语

实现火力发电企业优化经济运行要树立节能意识、要优化汽机辅机运行设计、严格控制燃煤质量,只有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火力发电企业优化经济运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实现经济、安全的生产。

参考文献

[1]郑建涛.电厂汽轮机辅机的节能降耗措施研究[J].电站辅机,2005.

[2]王吉勇.火力发电厂机组优化运行与辅机节能改造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6

在我国当前的机电管理中,仍旧存在着诸类问题,诸如组织管理不健全,领导阶层对机电管理的重视不到位,部门管理职能发挥不全面等现象问题。同时机电设备及管理人员方面也存在着相关的问题,机械过度老旧杂乱,设备操作人员对于机电工作标准化的观念意识与安全管理意识淡薄不足,不能就岗位效能性良性呈现,导致违规违章操作指挥的现象滋生。针对这类问题,在当前有效的做好机电管理工作,加强对其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已成为时展的必然所趋。

一、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分析

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具体是指运用通信技术及高科技术手段,所建立的信息传递空间跨越,并依据信息传递的基础设施进行深层次延伸,其是以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再生利用等为一体系而构建的网络管理系统。自其管理应用范围来看,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范围尤为广泛,其能够就机电设备的具体使用状况、综合查询、完整的设备基础信息、购置维修计划、租赁发放计划、出入库存管理、设备费用管理、维修合同管理、报废检修管理等等诸方面业务过程做到准确的跟踪记录与控制,并最大化的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应用设备分布进行动态化的跟踪,以此降低施工整体的运营成本,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以此实现信息化的科学管理。

二、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作用与建设意义分析

(一)信息化系统存在的作用分析

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当前能够有效地为企业或业主方面做出及时正确的市场决策。从根本做出信息资源保障。其具体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探究。首先其能够促进信息数据的准确统计,保证信息资源的实时性与高效性,信息平台通过动态化的反映,能够就每一台设备机器的的运行情况及油料消耗情况与设备库存等情况进行系统的反应,并附带报表打印的功能。其次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完善高效的实施动态监控,通过进行维修数据方面的分析,进一步的就维护计划进行合理制定,促使设备的高校运行,并通过设备的使用率等相关精准数据分析实现对设备的动态监控,为企业领导阶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再者机电信息化管理系统具备着资源优化,缩降成本的优异性,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对各部门的生产配置进行动态管理,对素质人才及库存配件等优势资源进行科学的配置优化,在成本降低的同时并确保了机电设备的照常运转。

(二)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意义分析

在当前强化机电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建立起集决策和分析为一体的决策分析系统,方便企业经营管理阶层的决策同时,有效的降低机电运营系统的运作成本,有效的使决策人员从传统的信息分析整理中走出,依据便捷化科学化的信息手段,获取全面科学的分析,减少了企业决策的错误判断,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技术保障。

三、当前机电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及必要可行性分析

(一)开放的政策环境支持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产业信息化管理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就企业的产业规模及技术水平予以扩大。当前国家在产业政策方面的扶持主要体现于政府在产业网站方面的投资力度增大,并陆续就相关信息平台进行了构建,诸如产业贸易化、招商引资等便利化的服务平台,并利用电子商务技术进一步助推了工业管理、金融管理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进程。因此可以看出,在当前的产业管理信息化道路发展中,面临着大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有效的奠定了企业产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手段。

(二)科技发展对信息化管理的技术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大大的催发了我国各行业间的技术手段成长,数字化和信息化等名词也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科技力量以其独有的技术性影响着信息化管理的点滴方面,并在当前成为信息化管理的首要技术支撑。科技发展带动信息化的持续进步同时,影响带动着信息化作业形式的发展。在企业广泛实施管理信息化,于生产效率做出了大幅度的提升,促进了产业市场内的竞争发展。

(三)生产过程中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对信息化管理形成的依赖

生命财产的安全对于企业生产安全来讲是最为重要的保障要求,同时也是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首要环节。在当前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科技力量的进步,信息化管理的优良性呈现,极大的催发了人们对于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强烈诉求。其主要体现于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信息资源的共享,人们生命健康因医疗信息的有效共享而得以良性延续。其次人们的财产也因为科技进步而得到了维护保障,所以在当前人们对于信息化的依赖,也成为要求企业加强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企业运营成本方面对信息化管理的需求

企业运营成本是决定企业项目价值实现关键因素,企业以项目来作为管理载体, 以项目成本做为核心价值体现。因此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关键,在于企业的科技信息化力度的强弱,只有这样企业方可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同时信息化作为科技手段,能有有效地改变原有工作方法,带动生产效率,促使劳动力价值的实现,在企业获取更大利润同时,便能对各产业链进行不同程度的扩大,以此强化企业的运营。

结束语:

通过对机电管理信息化建设可行性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当前进行机电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基于社会各方面政策的保障或企业生产所需及人们生产的安全保障需求任何一个方面来讲,机电管理信息化建设均具有着必要的可行性。通过机电设备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完善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海峰,李晓丽.机电管理信息化系统在太西洗煤厂的应用[J].科技风,2011,(23):57-58.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7

一、火电企业机电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与特点

(一)火电企业机电资产的重要性

火力发电厂机电设备基本覆盖了电能生产的全过程,火力发电厂机电设备资产是火电企业的战略资产,更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更是保障火电企业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前提。对火力机电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不仅关系到火电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并且决定了火电企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率。因此,火力发电企业的机电资产管理效率体现了其经营管理的水平,更决定了其内部控制成效的高低。火电企业机电设备管理越到位,那么发电量就越多,发电时间就越长,而其产生的生产成本就相应较低,最终也就能达到提升企业效益的目的。

(二)火电企业机电资产的特点

1.占比大

火力发电企业作为资产密集型企业,火力发电厂中设备等固定资产非常重要,占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大,并且机电设备种类繁多,包括变压器、配电设备、厂房设备、发电机组、送煤设备等,还包括了设备备用件等。

2.整体性

由于火电企业机电设备基本覆盖企业整个生产流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将导致整个火电厂的生产出问题。所以在进行机电资产管理时也要将其看成是一个整体,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机电设备不出现问题,这样才能保证火电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行。

3.专业性

由于火电企业的机械设备都是属于专业设备,那么其涉及到的备件与辅助设备也都是专业性很强的设备。所以,这些专业性强的备品备件在进行采购时选择范围不大,甚至有些只能从国外进口。为了保障生产的有效进行,备件的采购与库存管理,备件的跟踪报备使用情况都需要专业而科学的管理体系支撑。

二、加强火力发电企业机电资产管理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由于火电企业的资产种类很多,而且与各个业务环节相联系,对于火电企业来说,设备是其重要的经营前提,也是火电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工作。对设备管理资产加强管理,对火电企业保障资产安全,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提升资产内部控制效应都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电力企业内控指引,当机电资产出现更新改造不够、使用效能低下、维护不当、产能过剩等问题时,都将对火企业的内部控制造成负作用,致使资产贬值或者损失,导致资产浪费和滥用,甚至造成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使得资产内部控制失效。

在火电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安全管理是首要,管好安全则要从预防安全措施入手。由于机电设备覆盖整个企业的生产流程,机电资产管理得当可有效预防火电企业由于机电设备导致的生产事故,从而强化企业内部安全活动的控制。应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机电资产管理的关系,把安全生产与机电资产管理统一起来。在机电设备的生产规划设计开始,到生产设计与制造,到施工调试再到生产运行,这些都要分别从人员管理、设备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管理方面进行优化,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目标。同时还需加强机电设备的日常维护与安全检查,使安全管理由将事后控制转换成事前控制,从而使得机电资产管理达到了强化火电企业内部安全控制效率的目的。

三、火力发电企业机电设备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执行差

在火电发电企业中,一般都会有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构建,而且内部控制制度都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电力行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汇编,制度中程序繁多,在真正实施过程中,没有完全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二)生产、财务、管理脱节

当下火电企业所使用的信息系统是MIS,这一生产管理系统的设计初衷是基于两票三制,所以MIS在无纸化办公与提升管理工作效率方面表现很突出。后续升级中,已涉及机电资产的采购管理、备品备件的库存管理等工作流程。但从机电资产管理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各部门间的交流不足,沟通不到位,MIS系统存在一定的“信息孤岛”现象,致使内部沟通不畅。如果能把生产流程、财务管理流程等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整体性的信息系统,并实现信息共享,那么必然将有利于火电企业的经营运转。

(三)没有建立采购供应商目录和供应商管理制度

在火力发电企业,一般都有《合同管理制度》,制度中规定了适用范围和流程,但目前在制度中还缺少关于供应商方面的内容,既没有供应商目录,更没有这方面的数据库和评审内容。

(四)备品备件成本控制不合理

在火力发电企业中,一般采购备品备件是根据“MIS”系统中的缺陷申请,经过审批、进行询价后采购。没有根据备品备件的性质与电力生产特点及重要程度进行合理有效的采购,也没有通过合理的进货批量和进货时间,进而未使存货的总成本降到最低。

(五)缺乏对机电设备的评估

在火力发电企业中,没有对机电设备进行后评估,以及在更新改造后没有进行全方位评估。主要及辅助设备一般在更新改造后,或是更换后,没有对相应的设备进行后续评估,没有进行项目实施分析、项目效果分析、风险分析、项目总结,没有形成一系列从计划、立项、采购、验收到总结分析的一整套管理流程。

四、火电企业机电资产管理内控改进建议

(一)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内部控制制度

在火力发电企业中,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实施风险预控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发电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风险预控管理是主动式管理,突出事前和过程管理。这就要求发电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健全的情况下,严格按照制度执行,有效避免风险,发现问题。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内部控制制度与现实情况相冲突的地方,及时调整内部控制制度,结合现实情况,建议每两年进行一次深入调整。保证有效避免风险的前提下把制度合理化、规范化、精细化,进一步明确了分工管理,进行职责设置,同时更要注重部门间的横向关系,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

(二)引进EMA管理系统

在火力发电企业中,有庞大的设备管理,在设备管理中又涉及到备品备件的管理,而原有的“MIS”系统已不能全面满足生产、财务、管理的需求。在现有大量的发电企业引进了EAM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对整个火电企业的物资和设备进行编码,实现所有的机电设备数据的实时管理。在备品备件的采购、物资设备的调用、电子商务的经营运转等事宜时,统一的编码更为事半功倍,利用EAM系统实现生产与供应链上的一体化全面管理,同时也能对信息资源实现透明化监管。EAM是把企业资产与设备的台账作为根本,流程根据工作单来走,如工作单的提交,后续还有审核、执行等流程,强化了监督管理,对可能发生的检修维护,缺陷维护都可实现及时处理,将相关数据共享,实现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三)完善供应商采购管理

在火电企业中,其主要及辅助设备、备品备件不同于一般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与存货的管理,具有明显行业特点。火电企业备品备件按照自身的性质不同分为设备性备品、材料备品和配件性备品。根据备品备件的性质、电力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的原则,对供应商进行相应的分类管理,可以把供应商分为独家供应商与一般供应商,独家是指唯一的机电品牌设备供应商,而一般供应商则是指还留有一部分选择空间的供应商。在建立供应商目录时,可以先由设备部提出申请,再根据需要的设备备品备件,对其生产厂家商等进行价格与质量上的权衡。通过一系列的市场调研之后,留下五家以上的供应商作为备选。在此基础上,以年为周期进行供应商评审。对每一个合作过的供应商进行周期内的产品质量,价格等各方面的考核,最终选出供应商名单,由领导审批后进行确认。

(四)合理控制备品备件成本

在发电企业中,备品备件的质量保障了机组安全运转,但控制企业成本永远是企业发展的长久目标,在具有明显行业特征的情况下,控制备品备件成本是保障股|的权益。可充分利用经济订货批量基本模型,结合存货周转率的相关评价指标,合理有效的控制备品备件的总成本。建议可根据备品备件的分类建立成本经济订货批量基本模型。经济订货批量基本模型为:总成本=订货成本+购置成本+储存成本。定期对存货进行成本分析,结合存货周转率的相关评价指标,合理有效的控制备品备件的总成本。

(五)建立机电资产后评估

在火电企业行业,行业强制规定,有定期的A修、B修、C修、D修等计划性检修,建议在计划性检修后对更换后的关键设备进行项目后评估,此项评估含专项工程、专项技术改造后评估,以及定期对更换后的关键设备进行评估。对进行项目实施分析、项目效果分析、风险分析、最后进行项目总结。在分析过程中,建议采用历史数据分析,应是同一设备改造前后,在同一工况下做比较,还有在不同工况下的节能、环保因素进行技术指标分析、经济指标分析、安全、环保及其他指标的分析。而对于其他不在计划性检修的备件,则建议根据其供应商规定备件的有效期进行定期更换。可以利用资产管理系统的软件设置主要及辅助设备、备品备件的有效期,让系统提示更换期。

(六)改进效果

通过以上改进措施,加强了火电企业机电资产内部控制的完善性与有效性,建立起资产后评估体系,严格掌握机电资产的使用情况,并建立信息化的统一管理系统,实现机电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及时化,同时通过供应商管理与备品备用件成本的控制,降低机电资产管理的成本,极大了促进火电企业资产管理的有效性,提高了企业资金利用效率,间接强化了火电企业的竞争力。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是成本透明,那么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就越重要。发电企业的主要及辅助设备和备品备件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对于企业降低资产风险、保障安全生产、提升经营效率意义重大。笔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受限于个人知识与经验水平,或有不足之处,因此,将在后续的工作学习中继续深入研究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8

一 调研目的

调研吴中区及周边机电类企业,通过对企业的用人标准、用人层次、招聘途径、员工培训以等各个方面的调研,分析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岗位要求、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探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和教学体系设计的思路,调整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下一步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为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成效,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奠定基础。

二 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机电类国有、民营、外资等企业人事经理、部门经理、技术骨干、我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具体企业有苏州新火花机床有限公司、苏州宝玛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

三 调研方法

1.典型调研

重点调查与我校机电专业长期紧密合作的企业。调研该企业的生产岗位,岗位要求,企业招聘要求,员工的学历结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生活等。采用企业参观、企业骨干访谈等形式。

2.重点调研

重点调查近两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调研毕业生所在的企业、工作岗位、岗位要求、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

3.抽样调研

针对开办本专业来,抽样采集优秀企业生的典型案例。调研优秀毕业生成长过程中,基本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要素与个人成才的关系。

四 调研内容

1.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现代化制造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广泛,在各行各业自动化生产、制造、运行与维修及其他环节中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而且新技术本身也要形成产业化。

2.人才供需状况

调研苏州产业结构,装备制造产业内的企业所占比重较高,图1说明苏州产业结构中装备产业内的企业占到35%。

3.岗位技能情况

本次主要调研17家企业,了解企业的主要生产产品,企业的基本性质,企业的主要岗位,以及主要岗位的基本要求等。表1为调研企业的主要信息。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职机电专业‘工学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批准号:130502171)

本次对近两年的毕业生调查中,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进行汇总。用人单位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所开设的岗位分布情况如下表2所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检测和维护等相关的岗位,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生产管理工作。

在近两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调查中,不同性质的企业对近年来我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基本肯定,各单位对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见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专项能力表。

五 调研分析

1.从业人员分析

企业中,目前招聘人员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传统媒体广告招聘、校园招聘会、人才资源中介机构、内部员工推荐、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等形式。职业学校学生主要以校园招聘会招聘为主。图2为企业员工招聘渠道与招聘数量比例图。

图2 企业员工招聘渠道

对于各个岗位人才层次需求,不同类型的企业需求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总体趋势是:技术工人的人才层次集中在高职和中专学生,现场管理人员集中在高职和本科学生;设计人员通常集中在本科生。其中调研的13家企业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基本素质好,基本功扎实,自我学习能力强,业务能力提升快,有团队合作精神,也更便于管理,而且到具体岗位后,上手较快,并能胜任多个岗位需求。图3为企业员工学历层次分布图。

图3 企业员工学历层次分布

对于现场管理人员来说,企业偏向选择高职生和本科生,这部分人员都需要从基层做起,了解具体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能在现场指导工人解决生产加工中出现的问题。对于选择高职还是本科生,企业的使用部门更多的是要看其工作中的表现和适应能力,并不是太注重其学历。图4为企业员工技能等级分布图。

图4 企业员工技能等级分布

2.课程设置分析

根据调研,明确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面向的职业与岗位,掌握具体岗位主要业务工作。表4为机电一体化职业岗位分析表。

结合企业具体岗位要求,将其细分于专业课程内,

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能力与课程相对应。

3.招生就业分析

2013、2014年我校招收的590名五年一贯制学生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数稳定于13%。图5为2013、2014年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五年制专业招生比例。

近两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学生共190人,就业率100%,专业对率92%。在175名专业对口人名中,按机电产品制造、机电产品维修、机电产品销售三个就业方向,见图6: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就业方向比例图。

4.同类院校分析

我校周边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学校有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校、苏州相城中等专业学校,它们都是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分院或办班点,它们具有相同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五年一贯制按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招生,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框架内,结合我校的特色,制订出符合我区及苏州市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需求而开发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开发的两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中,更具特色,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更加细化。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上,围绕机电产品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机械零部件生产、机电产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等核心岗位,更加具体,对职业能力要求与素质更加细化,培养方向更加清晰。(2)职业能力结构更加真实。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职业能力培养细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三个维度,并呈现出具体的内涵。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3)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更具针对性。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包含的课程从课时分配、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实施建设、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描述,为课程实施带来更大的便利。

六 调研结论

1.人才培养定位准确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检测和维护等相关岗位的技术工作,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清楚,方向明确,符合企业、学生、家长的要求。

2.人才培养途径有效

我校在该专业的开办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人才培养。

第一,以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内涵。在学校宏观调控下,机电一体化专业团队紧抓各种机遇,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机电一体化专业内涵。在专业建设中,积极参与省市级各项评估,反复锤炼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办学能力。近年来,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得到不断充实,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学生就业形势更加喜人。2013年机电一体化专业被评为省品牌专业。

第二,以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效果。加强校企合作,在“工学六合一”教学模式下,开展课程改革。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纲领,开发专业课程标准,以建设校级、区级、市级精品课程为抓手,建设校本特色教材、课程资源库。

以校企联动、引入企业生产案例改革实训课程教学。建立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教学团队,指导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将企业生产案例引入校园,转化为教学内容,贯穿于实训教学中,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第三方(企业工程师、区技能鉴定员)对技能训练进行考核,提高考核的公平性。

第三,以技能竞赛提升实践能力。校技能节中车工、钳工、维修电工等项目的开设,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技能的选择提供很大的平台。积极参与苏州市技能竞赛,更大程度地提升师生技能的水平。

第四,以“三创”基地引导创业意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在系部,建立了学校“车娱水”洗车行、“衣香坊”洗衣房,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提供了创业平台。课余时间在“三创”基地工作,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增加了创业的机会,提高服务能力。

3.教学改革成效明显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推动教学工作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建设好一支教师队伍。一方面以名师工作培养班、青年教师培养班的开设,梳理我校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增加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培训,提高教师职业教育的各项能力。其次是大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加强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教学,转换教师角色,实现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再次大力改革评价方式。将结果性考核转变为过程性考核,尝试学校考核转变为第三方考核,从而实现学生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

4.师资实力雄厚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9

企业在资本运营中,以资本价值最大化为目的,将所拥有的各种资本,包括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租赁等途径,实现企业战略愿景和价值提升。

处于发展期的我国各电力企业,扩大装机容量实现规模效应,横向并购成为其采用的重要举措,但研究电力企业规模经济的甚少,更少从规模经济角度研究其横向并购。这使得电力企业在横向并购决策中缺乏理论指导,无法准确认识规模经济目标,甚至合理规模的横向并购发生后,既缺少提升规模效应的有效途径,也缺乏测算并购绩效的科学方法。目前情况使我国电力企业在横向并购中可能无法做出合理决策,或无法实现经营目标,将导致不能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因此,研究电力企业面临的上述问题对企业运营有实际指导作用。

由电力企业资本运营战略来看,若增强市场竞争力,须先通过横向并购,提升规模层次。其一,企业可通过区域市场选择,新建大量发电项目;其二,企业可采取并购等措施,整合既有发电资源,实现区域发电量大幅增长,并体现资本效率和集约化的经营效率。但是怎样确立合理经济指标,制定科学发展战略,挖掘横向并购决策中主要因素,评价横向并购绩效等,是电力企业急待解决的难题。

下面从较大的电力企业装机容量和企业营业收入的关系入手,分析横向并购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二、装机容量与营业收入的双变量相关分析

数据来源于2014~2015年中国各大电力集团经营报表,数据表中有九个变量,分别为装机容量、资产总额、资产分布、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上网电价、售电量、利润和发电量,这里我们截取部分数据如表1所示。选取装机容量与营业收入两列数据,分析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当营业收入发生变化时,电力企业需要了解装机容量、上网电价、资产分布、发电量和售电量等因素对营业收入变化的影响,装机容量体现了一个电力企业主营业务的经营规模;资产分布可以表现出该企业业务分布情况,某些地区生产经营的零突破,往往对该电力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上网电价则比较直观的反映了各电力企业的发电成本;发电量的大小一方面与装机容量有关,一方面与发电效率有关;售电量多少主要受该企业在某区域所占的发电市场份额、机组规模、售电配额等相关因素影响,实际中更多时候当地政府及当地电网公司针对该地区制定的有关政策会影响售电量较多。当营业收入发生变化时,电力企业资本运营及规划发展部门应该总观全局,既要关注自身发展,也要对比其他各企业的发展经营状况,做整体把握,协调好各要素间关系,如题中仅考虑装机容量和营业收入的关系可能不太全面,不一定与电力产业总体相一致。通过双变量分析可得如下结果:

(一)结果表2是对参与相关分析的各变量基本统计信息的汇总

(二)结果表3是对参与相关分析的各变量相关分析结果的汇总

如表2所示,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为0.927,这说明装机容量与营业收入之间有极强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营业收入受到装机容量规模影响很大;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P值(Sig.)等于0.003,说明相关系数是显著不为0的,说明装机容量和营业收入的相关性水平是显著相关的。我国电力市场发展分布明显,45%的发电量由五大电力企业承担。由供给曲线,实际点高于供需平衡点时引起价格下跌,激烈竞争。随资本存量增加,资金和技术密集的电力企业同样受收益递减的制约,企业正经历着由传统的生产型、生产经营型、资本运营型三阶段的转变。其一,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强化企业内部资本运营;其二,打开市场入口,吸收民间资本,重组并购等方式扩大外部资本运营,使资本有效扩张。企业为获得垄断利润及竞争优势常采用将资本集中于同一行业和部门内,形成某种形式垄断。垄断利润大多得益于,垄断形势下的大规模低成本生产,以使其市场份额不断增长。通过大型国际集团公司发展基本规律反观我国电力企业,其部分战略决策大多符合规模横向扩张。

三、装机容量与营业收入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分析使用数据与双变量分析相同,分析装机容量与营业收入俩个变量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关系。在绘制选项卡中选择生成直方图与正态概率图,得到输出结果。

表4表示回归模型的拟合度,复相关系数R=0.927,R2=0.860,通过观察数据可知,模型的拟合情况是很好的。

从表5方差分析表可知,Sig.为0.003,根据“小概率事件实际上不可能发生的原理”,当假设随机误差导致差异时,如果计算所得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sig),那么可以认为原假设不成立,即差异不是随机造成,存在本质差异;反之。

表6回归分析结果表给出了拟合非标准化和标准化之后的回归系数值(含常数项),并通过t检验方法对拟合结果进行了检验。t检验的Sig.值为0.007和0.003,说明具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根据t检验理论,可得出装机容量和营业收入间的经验公式:营业收入= 257.97 + 0.059*装机容量(公式1)。图1表示此经验公式与样本值的拟合图像。

若某一实验点的标准化残差落在区间(-2,2)以外,95%置信度将其判为异常实验点,不参与回归直线拟合。通过观察图2所示的标准化残差直方图可知,残差具有正态分布的趋势, 因此回归模型是恰当的。

由模型的拟合结果和经验公式(公式1)可知,在合理范围内,装机容量和营业收入现正相关,随装机容量增加营业收入也会增加,反之。若装机规模超出市场需求太多则会造成供过于求情况严重,利润降低,营业收入减少;且随着装机规模扩大,生产运营、检修、维护及相关三产服务的物资费用、技术费用以及人员费用都会随之增长,运营成本增加;横向并购中所并购资产的可使用率、单台发电机组规模、随带的生产及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都会对后期的运营产生重要影响。电力企业在规划自身发展战略及横向并购决策时应有全局观,应理性。

企业面临新的市场压力及竞争环境,提升经营规模,成为企业战略决策中的重要举措。全球经济化的大潮中,各大型电力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世界市场,纷纷同他国展开合作,也为企业扩大规模效益,注入新鲜活力。而企业的各种重大发展战略的实际收效,还应通过正确合理的绩效评价,因此对电力企业横向并购战略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崇明.发电集团战略并购决策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

[2]杨扬.发电公司规模经济及横向并购效应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

[3]张培鑫.资本运营视角下鲁能集团财务危机对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京),2008.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10

电网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经济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电网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方面,电网企业由政府垄断控制,垄断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电力作为商品,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电网企业作为电力市场的有效载体,其良好运行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电网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在逐渐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中实现企业利润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已经成为电网企业的重大课题,其解决的核心便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的建立。

一、电网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现状

目前大多数电网企业采取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即以企业整体效能价值目标为中心,对各项指标进行编制、平衡、控制、调整、监督及考核等全过程的管理模式[1]。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在推进企业整体运作方面卓有成效,实现企业内部良好的资源优化配置,但是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在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仍显露出以下不足:一是综合计划管理的指标体系不够完善,二是综合计划管理的反馈机制不够健全,三是综合计划与各专业计划指标的关系不够明确。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针对综合计划管理模式的不足进行了改进,逐步形成了以指标精益分解和项目全面覆盖为基础、以月度综合计划管理为主要管控方式的“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使公司的综合计划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公司经营发展及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概述

“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改变原有专业管理为主的模式,转变成以综合计划为龙头,融合公司运营监控指标,与专业管理密切结合的方式,同时优化投资结构,科学安排投资规模和项目,提升公司管理效率和效益,构建指标和项目的“两精益”管理模式;实施月度综合计划管理,建立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发挥两级决策机制作用,建立月度指标分析、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及五位一体保障机制的“三机制”模式,同时以“双反馈”确保分析结果的反馈作用,进一步提高计划管控力,提升综合公司计划管理水平。

三、“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方案设计

(一)实施“两个精益”

指标体系是综合计划管理的核心,贯穿于综合计划管理的每个环节。国网公司以卓越管理战略思想为指导,实施指标分解与设置管理精益化、综合计划项目储备管理精益化为主要内涵的“两个精益”。通过对指标体系的优化设计,增加运营监控类指标及部分核心过程指标,加强过程管控以确保公司目标的实现;在公司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公司项目储备管理实现全口径覆盖、全信息化管理,围绕强化管控的目标,应用电网发展诊断和经营诊断成果,实现企业战略和规划、计划与预算工作的有机衔接。

(二)建立“三个机制”

综合计划是公司既定的年度发展目标,实现年度目标,过程管理十分关键。实施月度综合计划管理,提高计划管控力,是提升综合计划管理水平和实现综合计划目标的有效方法。在综合计划过程管理中,公司通过构建月度分析和季度经济活动分析预警机制、两级决策机制、五位一体协同保障机制在内的“三个机制”,实现综合计划管理的月度过程管控,并通过预警机制在综合计划实施过程中及时给出指标落地的偏差,极大地提高了计划实施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三)强化“双反馈”

公司通过加强综合计划的闭环管理,建立包涵月度指标分析反馈、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反馈的“双反馈”,进一步强化反馈作用和闭环整改力度,确保综合计划指标和综合计划储备项目的实施过程可控、在控,以月度总结、季度总结的形式保障综合计划管理这艘大船的航向。

四、“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具体实现

(一)精准事前计划编制

综合计划编制的准确性与否决定着公司整体战略能否全面实现,因此为提高综合计划编制的准确性,宜采取指标历史趋势分析及各单位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分析的方法来优化综合计划指标设置,融合运营监控指标,强化综合计划项目储备管理的全口径覆盖、全信息化管理。

1.综合计划指标精益化管理

在指标体系建设上,根据精益管理需要,将国网下达的综合计划指标开展指标体系分解与设计研究,融合运营监控类。将单位分类,包括分公司、有限公司、成本单位、子公司和检修公司等五类。基层单位指标包括电网建设、资产质量、供电服务、经营业绩等四类。公司本部增加购电类和损益类。电网发展指标中,设置工程资金需求指标以便提前掌握下月资金需求情况,为融资及资金管理提供参考依据;设置电网工程建设节点和工程前期节点,为公司掌握下月新开工、投产工程预期以及前期节点进度提供依据。资产质量指标中,设置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以便掌握子公司单位指标安排进度情况;设置应收电费余额指标来掌握电费回收预期。供电服务指标中,设置城市和农网的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率指标,是为了能够对该指标进行过程控制,避免偏离年度目标。经营业绩指标中,设置售电量、购电量、线损率指标以便掌握电力市场预测情况以及各单位指标安排;为了优化售电结构,实现公司均价目标,设置售电均价指标;设置销售收入、内部利润、可控费用等指标来了解各单位预计财务指标情况,为公司整体掌握预算指标进度提供依据。设置购电类指标是公司每月的月度电厂电量交易计划安排,是测算购电成本的依据。设置损益类指标体现公司利润总额进度的总体安排,达到业务计划与财务预算的融合。

2.综合计划项目的全口径储备及全信息化管理

在项目储备管理上,一是根据公司规划和电网规划,结合经营发展要求,梳理项目需求,细化到年度项目,超前开展各专业投资项目三年行动计划的编制,形成逐年度的前期项目库;二是规范可研论证、评审、批复工作,保证储备项目合理、程序规范、批复有效,储备项目与规划前期在工作流程和工作时序上紧密衔接;三是实事求是、优选项目。综合考虑投资能力、效益投资等因素,坚持实事求是先急后缓的原则,结合前期工作进展情况,优选项目列入年度投资计划,保障项目按计划节点实施;四是建立健全项目储备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启动编制工作,建立形成月通报和检查机制,适时召开阶段性成果汇报会,形成工作常态机制。

(二)强化事中过程管控

事中过程管控作为全过程控制的重要环节,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影响。事中过程管控的前提是编制月度综合计划来实现年度综合计划的细分。月度综合计划的编制下达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层单位编制月度综合计划,第二阶段为本部审核基层单位月度计划并形成公司月度综合计划。事中过程管控的内容即月度综合计划的有效执行,其执行过程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重点指标执行情况分析(又称异动分析),主要对售电量、售电均价、线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为公司月度工作例会指标分析奠定基础,第二阶段为月度综合计划执行情况分析,需要对年度综合计划目标执行情况及月度综合计划执行情况都进行分析。最后,对月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1.建立月度分析和季度经济活动分析预警机制

运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月度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构想的指引下,中国电力企业信息化正在获得快速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月度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在大大减少管理环节的同时也会极大地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电网公司应该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构建较为完整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建立综合计划管理信息平台,设置确保流程正常运行的专业管理绩效考核标准与控制措施,综合平衡各项指标,以实现指标分层和归口管理。创新企业运营能力指标体系。传统的电网企业运营能力评价主要通过同业对标、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等来实现,然而由于同业对标、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等缺少评价标准极易造成结果的不客观性,因此,重新设计一套更加客观的、面向能力评价的方法变得非常必要。

基于以上的不足,公司从有别于现有评价体系的全新视角出发,选择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持续改进能力、永续发展能力作为企业运营能力评价的内容,在完成对评价指标梳理改进以及评价标准设计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权重设置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设置,最后对企业运营能力做出综合的定量评价。该企业运营能力评价体系极大地克服了传统的电网企业运营能力评价中普遍存在的主观臆断性,创造性地实现了电网企业运营能力评价的客观化与标准化。创新指标评价预警机制。决定电网企业整体运营情况的基本指标一般为运营绩效、业务运营状况、资源利用情况三个方面,而决定这三个指标的优劣均可以由管理波动性、成长水平高低两个维度进行描述,因此可以利用波士顿矩阵的变形,设计电网企业指标评价预警机制,以此全面掌握公司整体运营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公司指标预警机制的应用将提高电网管理人员的分析和战略决策能力,同时帮助他们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问题,更深刻地理解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之间的联系,及时调整企业的业务投资组合,收获或放弃萎缩业务,加大在更有发展前景的业务中的投资,紧缩在没有发展前景的业务中的投资。

2.构建两级决策机制

在项目决策阶段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正确的判断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对工程项目的长远经济效益和战略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电网企业在决策环节应制定项目决策管理办法,具体做法如下:一是设立两级项目决策管理机构,严把项目入口关,提升项目计划安排的科学性、准确性;二是逐项制定各专业项目节点计划,实施项目专业平衡会制度,强化项目计划过程管理,确保计划执行刚性;三是建立月度总额计划指标体系,开展指标月度计划管理;四是在计划执行中,及时掌握国网公司相关政策变化,处理好各部门指标间平衡关系,推动各项指标调整,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三)做实“双反馈”,及时修正计划偏差

综合计划闭环管理是整个管理体系的必要反馈机制,确保系统偏差能够得到及时的发现、反馈和整改。为加强月度指标跟踪分析的管理,需对综合计划月度跟踪分析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月度综合计划执行情况分析材料的及时性和质量、月度指标异动情况分析材料的及时性和质量。在季度经济活动分析平台中引入企业运营能力动态评价和运营监控点评,逐步形成以公司年度综合计划为指导,以季度经济活动分析为抓手,以企业运营能力监控为基础的反馈、评价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经济活动分析平台,动态监控企业运营能力指标,及时准确开展阶段性点评,促进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建立以业务计划管理为主线,覆盖公司全部基层单位,融合财务预算,与企业负责人考核相配套的管理新模式,使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两精益三机制双反馈”的综合计划管理模式以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的现代公司战略目标为中心,结合公司提出的“两个率先”发展目标,围绕公司年度综合计划,以综合计划指标与项目过程精益管理为基础,实现业务计划与预算融合,通过市场预测、业务计划、预算安排、计划下达、过程监控执行、闭环反馈和评价考核等手段,确保了公司年度发展目标的实现,优化了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极大地提升了电网企业的管理效率,为企业实现最终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11

1.企业统计理论困境

任何企业统计理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企业统计环境与实务基础上的。电子商务对企业统计理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企业统计的基本假设上。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统计主体已不是可以人为假定的核算单位,企业主体的界定越来越难。由于企业统计主体变化频繁,虚拟主体经营活动的短暂性,打破了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应范围,持续经营假设将不再适用。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使用,网络上的一笔交易可在瞬间完成。网络公司可能在交易完成之后立即解散,经营期限具有很大的弹性,信息需求者通过网络可随时得到企业的动态的企业统计信息、企业统计报告,企业统计期限已不那么重要了。

2.企业统计职能困境

企业统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企业统计核算是企业统计监督的基础。电子商务时代,要求企业统计信息是实时的自动处理,企业统计核算是基于网络化的,在获得网站流量企业统计基本数据的前提下,对有关数据进行企业统计、分析,从中发现用户访问网站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与网络营销策略等相结合,从而发现目前网络营销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修正或重新制定网络营销策略提供依据。企业统计监督主要是监督自动处理系统的过程和结果,以监督国家财经法纪和企业统计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督的形式需要发生变化。WwW.133229.coM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核算职能应逐渐淡化,重心将转向协调、管理、监督、决策、控制、分析等方面,这样企业统计的预测、控制、分析等职能则需要逐渐得到加强。

3.企业统计组织困境

电子商务对企业统计理论的基本假设、基本原则、企业统计报告等带来的冲击归根到底对企业统计循环产生了冲击,由此带来了企业统计组织与工作方式以及企业统计人员职能的转变,包括:要求企业统计组织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财会系统的应变能力;要求企业统计组织能改变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使财会职能不再受交通条件的制约;要求企业统计组织能实现工作任务的调整和合并等。

4.企业统计法规困境

现阶段,我国有关电子商务活动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难以完全解决电子商务活动中出现的所有的新问题、新纠纷。再加上新颁布的企业统计法中,也未对电子商务活动中企业统计信息化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明确规定,这就为企业统计人员正确记录、反映电子商务交易,及时提供准确的企业统计报告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大大的增加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统计信息的不确定性、风险性。

5.企业统计实务困境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企业统计中原有一些原则受到冲击,这给企业统计实务带来了很大影响。常用的网站流量企业统计指标包括三类:网站流量指标;用户行为指标;用户浏览网站的方式。真正专业的网站访问,企业统计报告并不只是对网站流量企业统计数据的简单汇总,分析的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网站流量数据本身,而是通过对网站流量企业统计及其他相关数据的系统分析,来发现网站运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决策依据。这就是说,网站流量企业统计与网站访问分析在一般指导思想方面是有差别的。“网站流量企业统计”与“网站访问分析”不仅在一般指导思想方面具有明显差别,在具体的企业统计与分析内容上也有显著不同。网站流量企业统计具有相对固定的内容和方法,因而可以通过模式化的程序实现,这也就是一般网站流量企业统计分析软件的功能。专业的网站访问分析是在对网站流量企业统计数据的一般汇总和模式化的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专业人员的知识进行的深度和系统分析,其对网络营销经营策略的价值自然高于网站流量企业统计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对网站分析的功能进行选择定制,定期发送分析报告,启动预警机制,这是网站分析软件未来发展的一个热点。

二、企业统计工作的发展趋势

1.企业统计主体假设扩大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随着虚拟企业的不断出现与重组,企业统计的外延不断变化,结构和功能都具有不稳定性。企业统计的主体新概念应该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项目合作为目标的社会组织集合体”。其企业统计活动空间范围可以包括传统企业统计系统界定的“实”的公司、企业、集团,也可涵盖以网络“虚拟”的媒体为主的网络公司、虚拟企业等网络化临时的结盟组织。用相对企业统计主体假设替代传统企业统计实体假设,更有利于企业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2.企业统计计量手段多样化

在企业统计系统中引入多重计量手段,因不同企业统计事项性质而选择不同计量手段,否则只能使企业统计陷入困境。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经由于电子商务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不能准确地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相关的可靠的信息而必须是几种计量模式并存,择优对企业统计要素进行计量。

3.企业统计系统构建安全化

要提高电子商务时代企业统计系统的安全性,就必须建立与网络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从技术上和管理上来强化其安全机制,主要包括:一是加强数据输入的管理。二是加强对数据处理的控制。三是加强系统容错处理,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企业统计系统的容错能力。四是加强安全管理制度。五是采取安全保密技术。

4.企业统计内部控制多元化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内部控制的方法及手段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内部控制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控制方法与之相互结合,以信息技术方法控制信息风险

5.加强企业统计组织

企业统计组织建立的基础是企业统计业务流程,企业统计工作岗位的设置,人员职责的确定也要根据业务流程。为了符合网络化及电子商务发展的要求,企业统计人员的工作不仅关注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将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企业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对未来的预测。企业统计原来的服务将变成企业统计决策为主,企业统计原来的监督将变成促进为主。

参考文献: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12

关键词: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基本方法探讨

经济评价是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研究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项目进行科学决策的主要手段。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是在项目工艺技术、需求预测、网络通信规划等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以及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层次,权衡项目的投入成本和经济效益,并对多种方案进行分析对比,通过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有机结合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方法,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验证,为我国在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保障。

一、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

1.邮电通信建设项目技术经济评价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部分。其中,国民经济评价是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对项目中国民经济的效益进行考察,分析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科学有效性;财务评价是从邮电行业和通信行业的角度对项目财务的可行性进行考察。当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产生矛盾时,要从国民经济评价的角度来决定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相对于某个项目来说,如果财务评价考察建设项目可行,而国民经济评价考察建设项目不可行,那么只能放弃该项建设项目;相反,如果财务评价考察建设项目不可行而国民经济评价考察可行,这时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减免税收和补贴政策等措施,让财务评价考察结果变得可行。

2.在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过程中应该遵循项目全网全程的发展特点,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远期效益和近期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进行有机的结合。

3.应该坚持费用和效益计算方法与国家财税制度保持一致的发展原则。

4.可以同时采用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评价方法,其中动态指标可以全程反映出计算期内的各种表现,所以一般都是以动态指标的评价方式为主。

5.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每年使用的价格标准应该保持一致的原则。

6.经济评价只是一种方法,不能够代替项目评价人员的分析和判断。

二、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重要指标

1.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国民经济评价是根据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基于整体性角度来分析项目的社会费用一效益,对项目经济的合理性作出综合评价。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是从社会整体和国家的角度出发,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考察,从而对建设项目合理性的发展目标进行准确的把握。国民经济评价指标是在财务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衡量计算,同时也是利用项目投资来增加和消耗国民经济资源的重要价值依据。它与财务评价中的货币体系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产出物工资、投入物数量、汇率、价格等的变化,来有效的反映各种资源的价值。

2.财务评价指标

财务评价指标主要是按照邮电企业财务制度和国家财务制度,利用现有的价格基础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投资、获利、收益以及偿债等各种财务情况进行计算、分析、预测。并且以此来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由于邮电通信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使得项目经济评价也具有多角度性和多面性,暂时还不存在单独的指标来描述经济全貌。此外,由于决策者之间存在的习惯性差异,其选择的评价指标也有所不同。所以,应该充分考虑决策者的具体需求,然后再建立一套相对较为完善、独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邮电通信建设的财务评价是根据我国的财务制度,不仅包括国家的而且包括邮电企业的制度,通过分析现行价格来预测价格,制定相关邮电资费标准,同时对项目的各种能力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来评价邮电通信建设在财务方面是否具有可行性。

3.项目建设的随机风险分析

在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之后,就是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确立。然后要对邮电通信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究,就各种影响因素对项目效益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化进行计算,从而对评价结果的精准性和可靠性进行预测,增加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防止发生严重的经济风险。这是进行随机风险分析的前提条件。随机风险的分析主要包括敏感性分析、盈亏平衡分析、概率分析等方面,其中,概率分析在邮电通信建设项目中的应用较少。

盈亏平衡分析能够很好的反映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盈亏平衡点与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是一种反比例关系。所以,邮电通信企业在对建设项目盈亏平衡进行分析时,一般都很难正确的把握其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敏感性分析就是在建设项目中经济因素发生变化时,经济评价指标的具体变化情况,并以此来判断邮电通信建设项目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一般情况下,敏感性的分析工作主要就是分析各种变化因素对企业收益产生的影响。但是只用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很难有效的说明问题,需要将投资回收期、净现值以及内部收益等三个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邮电通信建设项目中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邮电费用标准的变化、通信产品数量的变化、产品价格的变化、外汇和人民币比价的变化、借款利率的变化等六个方面,如果对这些因素进行单独的分析,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在工作中可以将它们分为基础投资、再分配收入、运营成本等三种类型,通过这些因素来对指标的变化进行考察,可以相对简单、直观,有利于减少工作量,提高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的效率。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邮电通信业发展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和深化,其中通过固定资产的投资来获取经济效益发展模式,受到了企业领导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经济评价是我国邮电通信建设项目研究發展中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进行科学决策的主要手段,对邮电通信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邮电经济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邮电经济合同标准化与管理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同时带动了邮电企业的发展,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难以避免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其中重点问题之一就是邮电经济合同的标准化与管理,本文主要分析了此问题,并探讨了合同的重要性以及在合同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会给邮电企业造成的后果。对我国邮电企业在经济合同标准化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也就是依托目前社会背景,借鉴国外合同标准化体系设置与我国国情项目的标准化经济合同体系,此外思考了目前我国此方面的不足之处,且指出可行的处理对策,望能够提供一些有效参考。

【关键词】邮电经济合同标准化

不管是外部贸易合作还是内部职工上岗,企业中的合同是非常关键的存在,但凡合同存在纰漏,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甚至还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使之难以存活,还有的可能会遭受司法官司,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那么就需要有关人员加强对经济合同的重视并有效控制邮电企业的行为,从而推动其有序发展。

1邮电经济合同标准问题

邮电企业的发展,司法上的纠纷也逐渐凸显出来,大多是因我国邮电企业经济合同的缺陷,包括有合同内容不清晰、条款不完善以及存在歧义等几个方面造成合同缺陷。那么对于这一些问题,应设置邮电企业合同标准化制度,从而更加简便以及快捷的签订合同,市场经济的节奏不断加快,不管是生活节奏还是生产经营速度都在逐年增加,那么在此社会背景之中,合同的作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目前来看,不管签订怎样的合同,都要经过长时间的邀约、反邀约及再邀约,不但会消耗非常多的时间,同时还会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开展的效率,与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符,那么对于这类问题应提升合同标准化机制的建设,确保合同应有的法律条件下,使合同的签订环节与订立流程得以简化,从而提高效率并节约时间,从而能够使设置的合同能够满足社会的进程,基于我国市场经济设置理想的合同标准,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国外发达国家而言,其有着特有的社会制度,合同签订模式与企业发展模式都较为成熟,合同标准化机制已经广泛普及应用,通过多年的发展以及多次的实践应用,当前已是有着完整操作体系的司法类企业常规流程,标准化合同通过多次的调整,已经趋于完备,那么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很少会因合同条文的问题而导致产生法律纠纷,合同签署的当事人也几乎不会因合同内容企业而导致纠纷,投机者也几乎难以钻合同漏洞来取得私利。我国邮电企业合同标准制度设置上应结合国家发展的具体情况,促进行业能够健康穩定发展,健全并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一些制度方面的内容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从而能够补充合同的不足之处并明确合同内容。但不可忽视合同标准化的问题,邮电企业应加强学习与时展相适应的流程与合同条文,并与具体情况相联系,建立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标准化机制,降低邮电企业由于合同而导致的纠纷,促进邮电企业能够健康发展。

2邮电经济合同管理问题

对邮电企业而言,经济合同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1995年我国邮电部门就颁布了《邮电企业经济合同管理规定》通过专业的文字形式强化经济合同管理强度,这体现了我国重视邮电企业经济合同的管理工作,另外强化经济合同管理不但可以使企业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还能够避免出现合同纠纷,使邮电企业能够很好地开展经营管理。

2.1合同管理概念及意义

邮电企业的合同管理指的是内部合同管理部门或者是上级专管机关签订或是执行过程当中的经济合同检查与管理,并将此作为参考对经济合同上出现的问题作出相应调整并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制度虽说已经应用于邮电企业中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大部分管理人员以及企业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经济合同制度的重要性,未充分把握经济合同的签订和执行方面的内容,如此造成我国经济合同管理上存在缺陷,使纠纷问题屡见不鲜。那么要做好有关合同方面的教育工作,使企业员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经济合同制度的重要性,从而确保邮电企业经济合同条款能够准确用语且具有完备的手续,合同的形式与内容主体与相关标准相符,如此才可以推动企业持续发展,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执行合同义务上来说,所有后果需要企业来承担,之中的相关条款对邮电企业经济效益与生产经济方面会造成直接的影响,合同管理也是整个管理工作中关键的构成部门。做好经济合同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地避免出现合同经济纠纷。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些不法犯罪人员通过利用邮电企业经济合同的缺陷进行违法诈骗等行为,通过合同里的漏洞虚假做合同,如此一来合同不会被法律保护,进而满足一己私利,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带给邮电企业严重损失,那么通过经济合同漏洞而产生的违法诈骗操作就需要有关人员强化合同管理工作,在签订合同已签要严格调查双方的财政收入以及信用情况,做好监督与审查合同条文内容。利用此形式能够降低因经济合同漏洞而产生的经济纠纷,降低经济诈骗事件的发生概率,防止邮电企业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确保企业合法权益不被损害。

2.2应用高新技术管理

机电一体化企业分析篇13

经济运行分析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以及经营成果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系统研究,反映出来的是这些指标的实际情况、规模水平、变化趋势以及成因,进而为企业提供经营决策的依据,同时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效益的有力手段。目前,国内电力市场实行的是政企分开、网厂分开、竞价上网,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但随着国家近年煤炭、电力市场的放开,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生存发展遭遇严峻形势,因此做好发电企业经济运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当成为当电企业大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2.发电企业经济运行分析的四大特征

①系统性。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方方面面进行了解和掌握,抓住影响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的一切内外因素,从而系统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真实情况。同时,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侧重点和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②目的性。经济运行分析是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资产保值增值的需要,要选择客观地判断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提出的分析课题要符合企业的发展阶段。

③科学性。经济运行分析的科学性保障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其中就包括采集资料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理论和方法的正确性,评价的客观性等等,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收集资料,客观分析和总结,进而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④制度性。企业生产经营随时间、阶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发电企业经济运行也要形成制度化,并通过经济运行分析会、定期编制企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生产经营专题调研等形式,连续不断地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进行监控,根据变化进行经济运行分析,进而不断调整企业经营方向,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要求。

3.发电企业经济运行分析内容

经济运行分析主要针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分析,从中归纳总结出企业的的营运能力、创利能力、偿债能力等。结合发电企业的特点,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

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分析:发电量、售电量、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厂用电率、发电煤耗、供电煤耗、产品成本、设备利用率、材料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等。

②所有者权益分析: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股东权益收益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率等。

③债权人权益分析: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

④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发电量、装机容量、区域竞争对手状况、煤炭供需形势和运力、上网率等。

4.发电企业经济运行分析方法和具体做法

要切实做到经济运行分析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根据内容、目的及要求的差异性选择相适应的分析方法,根据长期实践证明,主要有定性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旨在做到客观分析各项指标的形成原因,总结对指标的影响因素,预测指标发展趋势以及可能达到的规模和水平。

具体做法表现如下:①通过与历史同期、各种计划及各类单位的比较、分析,揭示指标差异程度,分析其差异原因和提出建议。②客观分析各种因素对指标的影响程度大小,总结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③通过电力市场环境分析,将同类指标不同历史时期进行对比,预测指标发展趋势。④以先进企业为标杆,分析比较先进企业和本企业各要素的差异和好坏,发现不足并分析不足的形成原因,及时改进。⑥将各种复杂的数据统计结果绘制成形象明了的曲线、饼图、柱形图等统计图像,从而更容易得出结论和采取措施。

5.发电企业经济运行分析和综合计划管理的有机结合

综合计划是发电企业高效的管理方法和重要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全面地、细化地安排企业安全生产和生产经营活动。总的来说,综合计划对发电企业的管理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有效运用综合计划管理手段对提高发电企业管理水平、提升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计划和经济运行分析都是发电企业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两者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全面覆盖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共同承担着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光荣使命,基于两者的相关性,以实现效果最大化为目的,可进一步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①充分利用经济运行分析成果,全面掌握企业内外各种因素变化、各种指标任务的完成情况等重要情报,为企业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②通过经济运行分析发现的本企业不足的地方和产生不足的原因等相关因素,进而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确保指标任务的完成;③结合经济运行分析,实行精细化管理,增强发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实施的成效;④通过经济运行分析,实现对检查综合计划的完成情况的定期跟踪、动态管理,督促各部门完成各自的任务,形成上下一心,目标一致,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良好氛围;⑤通过经济运行分析,进一步整合综合计划的数据信息,进一步深化综合计划的全过程管控,进一步确立综合计划规范性。

6.结语

发电企业要实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通过科学的经济运行分析的实施,加上经济运行分析和综合计划管理的有机结合,更能进一步为发电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发电企业管理水平,进而奠定了发电企业发展壮大的坚固基础,促进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