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城市交通的发展实用13篇

城市交通的发展
城市交通的发展篇1

2014年初,世界人口突破72亿。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担任城市交通主角的汽车产量骤增,从而引发了大中型城市普遍的道路交通拥挤、堵塞等问题。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市区,道路交通所固有的平面交叉、空间冲突等问题难以得到很好地解决,道路交通拥堵对市民的正常出行和经济活动效率产生了严重影响,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一系列负面效应,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公认的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是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为广大居民提供快捷、舒适、安全、便捷的交通服务,这是解决城市资源与环境危机的重要措施,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在不同型式轨道上运行的大、中运量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是当代城市中地铁、轻轨、单轨交通、自动导向及磁悬浮交通等轨道交通的总称。

我国最早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明确定义是在1985年的《城市公共交通常用名词术语》中,当时的定义是:“通常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之总称。[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属于国家重大的基础设施,具有线路设备与地面隔离、容量大、载客量大、运行准点性好,在城市交通中有巨大的作用巨大,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优良途径。

三、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的历史可追溯至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律师皮尔逊(Charles Pearson) 鼓动并投资建设了世界上的第一条地下城市铁路(Metropolitan Railway)。该线路从帕丁顿到弗灵顿,长约6.4km,采用明挖法施工。1863年1月10日正式通车运营。19世纪末,英国的伦敦、道格拉斯,美国的纽约和波士顿,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奥地利的维也纳、法国的巴黎率先修建了地铁[2]。

188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里士满市出现了第一个商业运行的有轨电车系统, 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有轨电车线路总长度达到25000km。30年代,欧洲、日本、印度和我国的有轨电车也有了很大发展。1904年香港开通有轨电车,此后设有租界或成为通商口岸的各个中国城市相继开通有轨电车,天津、上海先后于1906和1908年开通。1957年2月26日,北京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正式投入运营。20世纪初,地铁以其客运量大、速度快、安全性好等优势,在日本城市交通中得到了迅速发展。

1927年东京的浅草至上野段2.2公里地铁建成投入使用。我国于1965年在北京开始修建第一条地铁,工程全长19km,1969年通车。

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据日本地下铁道协会统计,2005年全世界已有140个城市建成了地铁、轻轨,线路总长度超过了8620km。截至2006年上半年,中国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长春、大连、重庆、武汉、深圳、南京10个城市21条线路,运营线路总长503.9km。纵观20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历程,先是有轨电车从发展到拆除;然后汽车成了城市交通的主角;到20世纪末,以地铁和轻轨为代表的现代城市轨道交通又恢复了它的主导地位。进入21世纪,各国利用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线路联合构建高速交通网,来解决城市紧张交通运输问题,是城市交通的现代化标志之一。

城市交通的发展篇2

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交通事业迅猛发展,人口的膨胀和不断恶化的环境使现代交通系统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交通污染危及我国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城市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严酷的事实告诉人们,发展绿色交通势在必行。

1、 绿色交通规划的概念和目标

1.1 有关概念和内涵

绿色交通理念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它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其本质是建立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以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绿色交通理念是三个方面的完整统一结合,即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

1.2规划目标

以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总体规划目标为前提,针对城市交通特点,分析城市交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近期城市交通建设实施计划和城市交通系统组织计划,近期使五家渠市交通状况有所改善,综合交通实力有所提高;中远期使五家渠市构建各种交通方式紧密衔接、“快捷、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道路交通“1234”时空通达目标。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以“干路”为骨架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中心城区内任意一点到达快速路10 分钟,步行至周围公交站不超过10 分钟;

“2”――中心城区内任意一点到达外环线20 分钟;

“3”――中心城区内任意一点到达另一点(包括北工业园、东工业园)间不超过30 分钟;

“4”――中心城区到达区域范围内主要周边城市(乌鲁木齐市、昌吉市、阜康市等地)40分钟以内。

2、绿色交通规划

2.1 绿色交通方式

绿色交通方式主要分为四种: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公共交通、快速公交系统,在本次规划中,将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归纳在慢行系统规划中,公共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归纳在公共交通规划中。

2.2 慢行系统规划

2.2.1 规划技术路线

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规划。一个是系统化的慢行路径及网络。它是步行系统的基础。规划重点在于保证慢行路径的连续性。另一个是以人为本的慢行设施和环境。慢行路径及网络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规划:

(1)、依托城市道路,与城市住宅、商业办公、中小学校、公共设施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有效衔接,形成交通性慢行网路。

(2)、依托街头绿地、公园、河流水系等天然绿化条件形成休闲性专用绿化慢行通廊。

(3)、商业集中区布设三位一体的步行购物通廊,与机动车交通分离,形成一体化的快乐购物通道。

2.2.2交通性慢行主干路网规划

依托城市道路的重要自行车道。主要以上班、上学通勤为主,衔接居住、学校、商业办公以及工业厂区。根据服务目的及出行半径形成一体化的慢行主干道网络。在公交枢纽、中心商业区,辟设足够的自行车停车场。

规划三个核心慢行组团区。规划滨河路、北环路、青湖北路为联系慢行片区的自行车主干路。各片区之间行车一体化的慢行道路网,与组团之间的自行车主干道路衔接。

(1)、慢行主干道道路控制

慢行主干道在保证连通性的前提下,应对道路断面及空间进行控制。

首先,保证专用自行车道及人行道的独立通行空间。结合周边用地安排休息设施,保证行人及自行车过街的安全性。

其次,过街通道的设置根据两侧用地功能的不同而采用不同标准,一般路段为300~500m,商业路段间距为200~300m。

再次,通过立体、平面交叉两种方式(人行天桥、人行地道)解决步行与机动交通的衔接步行网络与公交车站联系紧密,公交车站与最近的慢行系统网络干线距离不宜大于100m。

(2)、慢行设施和环境规划

慢行出行首先要保证出行安全。提高步行和自行车的优先权。其次,建立充满生机、活力、回复人性化的道路空间。

建立安全性、功能性兼景观性的步行道。重视生活性道路周边行人步行、骑自行车的空间需求;重视过街的安全性,注重对道路功能与其两侧空间的尺度、功能协调,使可达性、安全性、便捷性、生活性取得和谐的统一,从而通过道路来表现出少有的城市生活品质和环境特色。路边设置绿化景观、挡雨亭、景观小品、咖啡台等。用特色的材质和颜料铺设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以凸显其优先权。

(3)、商业慢行道规划

在北海街规划的综合区商业中心、纬二十五路商务中心,形成娱乐购物步行区域,特别是商业中心,预留商业楼之间的立体综合开发空间,实现空中步行路径、地面步行路径和地下步行路径三位一体。

首先,主干道增加地下过街通道或过街天桥;其次,在商业中心区内的各建筑物之间,建议采取立体分离的步行系统,通过跨越街道的封闭天桥将各建筑物的二楼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垂直分离的步行体系。

(4)、休闲性慢行专用道规划

依托猛进干渠、冯家海子打造特色慢行滨水廊道,创造城市亲水平台。

依托中心广场、文化馆广场及北部规划的几处广场打造广场休闲慢行步道。针对不同的广场定位,打造个性化的活动空间,使之成为客流驻足的吸引点。

2.3公共交通规划

2.3.1 五家渠市公共交通规划的战略措施

(1)增加公交线网密度,扩大公交覆盖范围

根据城市的发展,优化、调整城市公交线路,增加线网密度和覆盖率,支撑城市发展;积极开辟城乡公交线路,改善周边团场居民出行条件,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

(2)加快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交运行效率

加快公交枢纽站建设,方便客流集散和不同交通流间的衔接换乘;加快公交停车保养场建设,提高公交资源效益。

(3)扩大公交车辆规模,提高公交车辆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从数量上增加运力,扩大运能,为线网扩展提供运力支撑;适当引入大容量、新能源公交车辆,优化公交乘车环境。

(4)明确公交优先保障措施,确保公交优先战略的落实

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环节明确公交优先的保障措施;在票制票价上采取积极的优惠政策;建设高效、智能化调度系统和乘客信息服务系统。

2.3.2 五家渠市公共交通线路和枢纽分层

五家渠市公共交通规划遵循“服务分区,布设分级,线路和枢纽分层”的指导思想。

第一层次为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线:承担城际的走廊运输服务;

第二层次为公交普线:片区之间的主要走廊运输服务;

第三层次为公交支线:作为公交干线的补充和延伸,承担组团内部及组团间的次级走廊运输服务;

第四层次为通勤公交:直接服务于居住密集区域与就业岗位密集区域。

另外还有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城乡公交和服务游客的旅游公交。

3、绿色交通规划的建议

3.1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

城市交通规划首先应当从城市布局方面来解决城市交通的可持续问题,寻求高可达性、低交通需求的土地利用――交通系统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要重视交通模式和土地使用模式的相互配合。在城市规划中以步行、公共交通为导向,在改造城市不合理结构布局的同时划分步行专用通道和公交专用线,预留轨道线,合理设置公交换乘枢纽,为城市步行、公交的发展创造最佳条件。

3.2优化城市交通结构,优先发展公交系统

确立公共交通在发展“绿色”交通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大运量、低污染、低能耗、快捷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增加公共交通的科技含量,开发智能型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注重换乘系统建设。

城市交通的发展篇3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Urban Transport and Urban Development

LI Ruikun

(Suzhou Traffic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Suzhou, Jiangsu 215131)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 is rising, the progressive of urban space develops. Coupled with the increase in population and number of cars, the urban transport faces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s.Traffic problem has had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So by studying the urban transport problems in order to make relevant solution, thus promoting urba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ltimately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 information.

Key wordstransport; urban development; research

1 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交通。城市的交通则是城市生产生活借以进行的重要依赖条件,也是城市与城市运动过程的组成部分。城市交通促进或阻碍城市的发展,而城市发展亦会对城市交通进行相应改善,以适应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相互依存和相互辅助。

1.1 城市交通带给城市发展的影响

(1)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城市的形成多多少少与天然的或人为的交通地理因素有关,通常选择在交通发达的地方发展。因为在这样的区域,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都有较好的可达性,能够更好地促进城市内外部的物资运输,加强社会文化信息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2)交通对城市规模的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离不开城市交通。城市的发展范围会取决于交通道路的辐射范围。交通运输是构成一个城市的主要要素和促使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例如城市贸易, 因为会汇集大量人口,所以必须有足够的交通保证才能使贸易顺利进行。在此,交通运输便影响了城市用地规模。

1.2 城市发展带给城市交通的影响

(1)城市规划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城市的外部发展和城市的内部布局对城市交通都有影响。首先,城市的发展方向对交通延伸方向产生影响。城市的发展会立足于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考虑各方因素,最后规划出正确合理的发展方向,这就对交通运输带来了影响。其次,城市的内部布局也影响到交通。不同的建筑物对交通的要求不同。例如集贸市场就要求其周围必须安排足够的临时场所,以便进行贸易。否则不仅贸易不能进行还会致使交通拥堵。(2)人口带给交通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这也对城市交通提高了要求。例如不同年龄、职业的人群对交通的要求不一样,他们出行就会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故而使运输呈现多样化。

2 城市交通的一些问题

2.1 城市交通堵塞现象严重

近几年随着经济和居民生活的水平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很多城市因交通设施建设相对缓慢,加上城市空间的限制,主要是道路需求与土地供给间的矛盾。这种长时间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了城市交通的堵塞拥挤。尤其城市上下班的高峰期,交通堵塞尤为明显。

在大都市存在的问题还有:因主城区规划不合理,建筑物密度过大,加上自身的地质因素影响,导致城市道路狭窄,致使人流车流拥挤、交通拥堵;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缺乏,超车挤道导致交通混乱等。总之,城市的交通设施建设赶不上汽车数量增加的速度,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会导致更为严重的交通阻塞。

2.2 交通事故屡屡发生

随着居民汽车拥有量的增加,而交通发展的相对落后,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大幅增加,这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十年,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伤亡人数、经济损失都呈上升趋势。

2.3 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

(1)因为城市的道路规划大多滞后,甚至存在公共交通用地被侵占或改为其他用途等情况,造成了多种交通方式运转之间不能充分衔接协调。(2)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不足。城市中,公交车数量的增长落后于人口增长速度,导致公交车系统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另外,因为对公共交通的调度不够,在高峰期,公交车不能满足市民需求;而非高峰期时又无法有效使用,就造成了资源和成本的浪费。

3 解决城市发展与交通矛盾的对策

3.1 大力发展公交系统

公交车是城市居民主要的乘行工具,发展好公交系统可大大减轻城市的交通压力。如根据城市地形合理规划交通路线,避免交通路线的重复建设、过度聚集;城市交通实施立体覆盖,增开公交线路和车辆缓解上下班高峰期对公交的需求,以分解人流和缓解拥堵;根据城市情况,开辟公交专用路线,路线内只可行驶公交车辆其他车辆不得驶入,以保证公交车行驶速度,提高运输效率,这样可吸引更多乘客,也减轻了交通压力。

3.2 控制私家车的数量

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即是私家车数量过多。在城市里,私家车往往与公交车互相占道。因此可通过限制车牌单双号来控制私家车出行数量,还可通过提高停车位收费标准控制小汽车数量;另外提高汽车购买的税收、调控油价、严格控制排污指标都可抑制消费者的买车欲望。这样对缓解交通压力也有很好的帮助。

3.3 合理规划停车

合理规划停车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城市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汽车数量却在日益增加。所以停车规划要因地制宜考虑多方因素。无论在城市商业区、居民区或是其他公共场所,公共停车库要结合当地的交通线路和规划来合理设置。如果有条件则可采用立体停车库以减少土地空间的占用。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有时也可适当划定路边停车区。总之,做好车辆停放工作,也是对缓解交通压力的有力支持。

3.4 发展节能交通

城市要发展就会消耗资源,而交通则是消耗资源的领域之一,所以发展节能交通是对城市发展的巨大贡献。首先想到的就是汽车对汽油的消耗问题。汽油是非再生资源,如果要可持续发展,则节能环保就必须提倡。另外,加强研究找到节能高效环保的新燃料,如压缩的天然气、乙醇汽油等,以及已经出现的电动汽车。这些都是对节能环保有利的。

4 结束语

城市要发展则必然考虑城市的交通。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不是矛盾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互相辅助的关系。只有认真研究,提出有效方法协调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发展,从而为市民营造一个便利的交通环境和一个舒适的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城市交通的发展篇4

Keywords: city traffic; city planning; development trend;analysis;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交通是一个城市谋求发展的关键,城市要想快速、稳定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要对交通环境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调节好交通发展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使交通与城市建设紧密相连,规划出一个综合性强并且实用性强的城市布局。

一、新时代背景下城市交通发展的特征与趋势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核心,它的发展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发展的进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交通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交通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但是,交通运输种类呈现出了多元化,并且运输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城市交通发展逐渐实现综合性和实用性,并且与城市的整体规划越来越密切。交通的功能已经不再局限于交通疏散的本身,而是更多的与城市整体发展相结合,交通与城市规划呈现出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的态势。

二、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一)城市房地产业与交通的关系

城市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具有周期长、价值量大、位置固定等特点,并且在对房地产进行开发时,往往会受到国家对政策、经济的宏观调控或者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同时,房地产的开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因此,与其它城市建设相比较而言,房地产的开发对投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房地产自身属于不动资产,并且它的使用、开发以及日后的经营都会将整个交通网络作为发展的依托,由此也可以看出,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为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以及延伸起到积极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城市空间的外延。同样,房地产的开发也能够带动城市交通网络的建设,二者在发展中建立了相辅相成的关系。交通系统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交通网络的建设对房地产开发的顺序有影响。第二,交通网络的建设对房地产所开发的类型有影响。第三,交通网络的建设对城市房地产的分布情况有影响。第四,交通网络的建设对房地产的价格确定有影响。

(二)交通枢纽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交通枢纽不仅承担着整个交通的调控功能,同时,也在现代城市发展与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规划中,交通枢纽既是人们进行日常活动的聚集地,也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聚集地,交通枢纽在城市当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突显出来。交通枢纽的改进和完善,可以使它更好的服务于城市规划,并且激发城市的各项功能可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对城市的规划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交通枢纽可以为周边的人群提供更加完备的、便利的交通条件,在确保交通枢纽可以正常的进行交通集散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对周边的空间环境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用交通枢纽来拉动整个提高城市的建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交通枢纽为城市规划的核心,在周边建立办公楼、商业、住宅楼、城市综合体等,使城市中的多种产业可以同时发展。交通枢纽与城市的规划以及城市功能的发挥之间有着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作用。因此,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同时,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城市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枢纽疏散和调节功能的发挥情况。

(三)道路拥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对城市来说,城市交通可以称得上是城市的核心。交通情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商业贸易以及市场经济都会产生影响。交通是城市谋求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它也是城市生存的基础。城市交通的拥堵会对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效率带来压力,并且也减缓了城市发展的进程。道路拥堵主要对城市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第一,道路拥堵影响了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第二,道路拥堵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规模。优异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交通环境是一个城市繁荣发展的条件,因此,道路的拥堵势必会对城市的功能性产生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

(四)道路设计年限、质量等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道路设计年限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道路设计的年限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就是在对道路进行设计时,参数的取值出现了问题。其次,是对道路进行设计之前并没有进行一个长远的规划。在参数取值方面,通常情况下,交通道路都是沥青混凝土的路面,它的使用年限在理论上应该是20年左右,但是实际上由于对道路的日常养护工作不到位,道路在使用10年左右时间就出现了严重的损坏。使道路的使用寿命缩短。对道路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主要体现在,设计路面时在宽度上以及承载量方面考虑的不够周全,使后期不断的对道路进行修缮,造成资金浪费。面对这种情况,对城市的发展与长远规划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道路不断的进行改善,使交通受到干扰,自然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挥。

2、道路设计的质量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道路设计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路基路面设计中材料的选择,以及对路基设计的合理性没有达到路面的使用标准,因此影响了道路的正常应用。这样一来,就导致道路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在对城市规划时,受到了道路的限制,造成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减慢。

三、新时期城市交通线路规划与城市发展的方法探讨

(一)绿色交通规划

建设绿色交通的先决条件是,要注重城市中自行车系统和步行系统的发展。其中,对城市当中步行系统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在地下、路面以及空中建设人行通道,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为步行系统建立一个网络。在建设步行系统的过程中,也间接的扩大了城市的规划范围,使城市中一些立体空间可以被充分的利用,城市的各项功能也被激发出来。同时,在城市当中的一些公共空间范围内设置相应的环境设施、休闲设施等,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中国是自行车的发源地,自行车这种交通运输工具对整个城市的交通来讲十分重要,并且所占的比例很大。由于自行车具备清洁、无污染、方便等优势,因此,发展自行车这种交通形式,与建设绿色交通的理念是十分吻合的。

(二)从用地布局的角度分析

在现代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不断的将单一的城市布局转向多元化的城市结构。因此,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布局是改变城市结构的重要形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化理念使土地在空间上的布局更加合理,并且城市规划的各个性能得以充分的体现。合理分配土地,避免交通出现区域性集中的现象,这样也可以进一步缩短人们出行的距离。对城市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特别要注重土地与交通之间相互配合的程度,使交通可以发挥出它的调节功能,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

(三)各类交通的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时,协调各类交通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交通系统更加有序的进行,同时,也使交通系统从整体上达到最优化,最终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交通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整个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使城市的规划更加合理。要想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就必须要对交通的运输量以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依照所预测的结果来对城市进行布局。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城市的整体规划不能离开对城市交通发展的预测。对城市交通进行精准的预测,可以进一步提高交通的运输能力,进而为城市经济发展和规划提供理论基础,使城市的功能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吕维娟.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异同点初探[J]城市规划,2005(02).

城市交通的发展篇5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总面积为11282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市南、市北、李沧、崂山、黄岛、城阳等六区)为3293平方千米,即墨、胶州、平度、莱西等四市为7989平方千米。拥有一个部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青岛市常住人口为871.51万人,2015年已突破900万人。

青岛是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历史风貌保护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近300处优秀历史建筑中,青岛占131处。青岛历史风貌保护区内有重点名人故居85处,已列入保护目录26处。部级自然保护区1处。2014年全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061.1亿元,增长15.0%。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843.9万人次,增长8.8%;其中国内游客6715.9万人次,增长8.9%;入境游客128.1万人次,增长3.6%。2014年年末A级旅游景区91处,其中,5A级旅游景区1处,4A级旅游景区22处。

随着青岛市人口压力增加,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出行和休闲娱乐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交通运输行业和旅游业都迎来了新的挑战。

目前,青岛的交通设施现状在全国范围内较发达城市已显滞后,虽然公交覆盖率比较高,但高峰时道路拥堵较为严重,单行限通的弊端开始显现。城市规划的立体轨道交通还远未形成。未来的交通设施建设还任重道远。

2 现阶段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青岛市是山东省第一个修建地铁的城市,地铁3号线是青岛市首条地铁线路。于2009年06月开工建设试验段,2010年06月进入全线施工阶段,线路全长24.8千米,跨越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等四个行政区,设车站22座,其中换乘站6座,总投资130亿元,线路起自市南区青岛火车站,沿线主要经过青岛站、市南沿海一线、湛山、市政府、浮山所、错埠岭、李村商圈等区域,止于李沧区青岛北站。目前,地铁3号线北段(青岛北站-青岛站)已空载试运行。3号线平均站间距1.159千米,最大站间距在长沙路站至地铁大厦站,为1559米;最小站间距在延安三路站至五四广场站,为763米。线路最小曲线半径350米,共有6处;线路正线最大纵坡29%,位于湛山站至五四广场站区间。

2号线线路起自黄岛区柳花泊,止于李沧区世园会,线路长约61.3公里。2号线一期(泰山路-李村公园)已进入全线动工建设阶段,部分车站与区间完成主体建设,预计将于2017年12月31日运营。

已经进入试运行阶段的青岛地铁3号线,将青岛市几大重点区域有机串联在一起。把青岛火车站及中山路商贸区、青岛前海历史风貌保护区、青岛商务核心区、青岛中央商务区、四方东部商务区、李村商圈和青岛北客站商务商贸区等几大区域连通形成一道城市商业走廊。而在建的青岛地铁2号线则是连接青岛东西、南北两个方向的骨干线路,将整个城市中部与青岛火车站、崂山副中心、北部中心区相连。2号线沿线将青岛火车站及中山路商贸区、台东商贸区、青岛核心商务区、浮山前居住体闲旅游区、崂山行政文化区、海尔路商务区、唠山科技城、馆陶路特色商业街、辽宁路电子商业街等联系到一起,带动沿线各个商区的发展。通过青岛地铁为沿线各重点功能区、综合交通枢纽及居住区之间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衔接。

3 青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的影响

作为全省第一个地铁建设项目,青岛地铁的建设将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完善现代化交通网络,改变居民出行和生活方式,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有助于推进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

为突出青岛的旅游城市特色,在进行南段线路的选择和车站的设置时,充分考虑了地铁对旅游客流的服务水平,提高旅游景点的可达性。青岛市栈桥景区等著名海滨景点位于青岛火车站附近,因此火车站的站点照顾了火车站周边景区以及中山路客流,同时,在大学路、中山公园、太平角、湛山、五四广场等景区附近都设置了地铁站点,地铁站点基本覆盖了青岛市重要的旅游景点。

同时,先期工程几条线路的走向都途径人口密集区域,沿线既有商贸区、居民区,还有重要的交通枢纽、商务区和众多的购物商圈。而且,建成后乘客可以从火车北站出发直达海滨旅游区,既方便了外地游客,也方便了沿线本市居民的工作和休闲出行,将来,随着后续地铁工程的开建,必将逐步形成发达的旅游交通网络。

作为一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轨道交通对于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对方便白姓出行、减少空气污染、优化城市空问布局、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具有重大意义。扣紧“科学、绿色、安全”的主弦,青岛地铁必将为宜居幸福的城市带来更科学、更绿色、更安全、更便捷的出行方式,进而为美丽青岛的建设增光添彩。

4 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

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在2020年线网全长达到约470.4km,由11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主要包括1号线(41.6km)、2号线一期+东延(泰山路-世园会段,34.4km)、3号线(24.8km)、4号线一期(人民会堂-沙子口段,26.6km)、6号线一期(朝阳山-中韩园区段,33.1km)、7号线一期+北延(兴国路-北安段,27.9km)、8号线(60.9km)、9号线一期(红岛-惜福镇段,35.9km)、11号线一期(苗岭路-王村新城段,58.4km)、12号线(56.5km)、13号线(70.3km)。

可以看到的是,青岛的近远期规划已经完全覆盖了青岛市市区及周边区域。换乘站较多,乘客换乘方便,对于距离市区较远的居民以及青岛郊区旅游业的发展而言也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市郊区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青岛应大力发展郊区轨道交通建设。青岛已经不是传统的以中心城区为主的模式,随着市中心人口趋近饱和、房屋价格高居不下,郊区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最具潜力的部分。郊区轨道交通的延伸扩张方面更应该利于郊区居民的日常出行,另一方面旅游景点开发和轨道交通设计建设可实现双赢。旅游资源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可增加轨道交通的客流量,而地铁的开通可以让更多人得知,进而对相应的旅游景点产生游览兴趣。轨道交通设计应尽量缩短与邻近旅游景点间的距离。

结束语

地铁就像城市的动脉,提高城市整体发展水平。青岛地铁规划的逐步实现,不仅缩小了城市的南北差距,为青岛市民生活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还将进一步促进青岛市的旅游业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交通的发展篇6

城市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所得来的,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可以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脚步。而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是离不开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交通正是这样一个的基础设施建设,它直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了城市经济发展。

(一)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我们在任何的一个地区区域内要加强其对于经济的发展,那么都离不开对其交通运输的要求,只有交通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才能够让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我国当前的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城市交通已经给城市经济带来直接的影响,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

(二)城市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部分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交通运输不仅仅是作为流动载体,它同时也是作为其经济组成的一部分而独立存在。它在实现生产商品交换这个过程中起到主导型的作用,它在促进其它行业发展的同时,自己本身的发展也会产生经济效益。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可以降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运输成本,可以加大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使其可以扩大规模。城市交通加大了城市间的相互联系.

因为城市交通的发展,使得各个城市间的距离得以拉近,这可以让整个市场的发展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和完善。快捷便利的城市交通的发展,增进了资本的流动性因素,可以吸引更多的公司企业前来进行发展投资,同时也可以带动更多的消费者来进行生活和消费,加大了经济发展的灵活性。以贵州遵义市为例,2005年以前贵州遵义市都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自从2005年崇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来,2006年当地工业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321.81亿元,是2005年127.91亿元的2.3倍,全市旅客接待量就由上年的323.32万人(次)上升为764.56万人(次),旅游收入由2005年的1.51亿元增加到4.78亿元。由此可见,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城市交通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在经济发展脚步的日益加快,城市交通行业也得到了一个突破性的发展,让城市交通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走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我国当前的城市发展状况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交通条件相比较,我们的城市交通在带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一)城市交通发展速度不及城市经济发展速度

我们不断的加快了城市交通的建设工作,使得城市交通运输网络得以升级及完善。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没有充分去考虑到城市交通承载量的问题,致使很多城市交通出现的压力之大,在城市的道路之中,经常会发生拥挤、堵塞现象。这种城市交通不及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问题,给我们在生产生活中都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因素,从而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这我们在城市规划中的水平较低

从我国目前的城市交通的规划上来看,其水平都普遍比较低,在我们所做的城市交通规划之中,没能够做到从长远的利益上去考虑,这不符合城市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它就会给城市经济的日后发展带来不利的后果,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那么以前建成的城市交通设施因为不满足其发展需要,只能够不断的进行整修甚至是重建,这样就会造成资源上的消耗,同时在改建过程中,要限制交通的运行,这都会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北京开车、坐车或打车的人很容易发现,一些路段刚刚翻修、拓展后马上就又开始拥堵,而且局部地段甚至越来越堵,政府不得不进一步增加投资,不断翻修。可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修路的速度根本无法赶上车辆增加的速度,结果自然是一个恶性循环。

(二)城市交通的发展需要城市经济的支持

我们分析分析我国交通发展的现状就可以看出,我国经济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平衡的因素。这让我国的城市交通在其发展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其中很多地方政府没有将城市交通的地位重视起来,从而使得其经济一直发展不上去。城市交通的落后使得其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城市经济的落后,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发展城市交通设施。另外,也有很多政府没有意识到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来做保障,从而给城市交通的发展造成忽视,若是政府不能够足够的重视城市交通的发展,那么城市交通的发展就得不到提升。

三、做好城市交通的基础性建设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的加大,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都给我们的城市交通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我们从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及经济建设的角度上去考虑,建设完善的城市交通设施基础,去满足经济发展带来的需求,让城市交通和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一个较为良性的循环,其实现更大的利益。

我国目前的城市交通仍旧存在着各类的问题,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的同时,就要加大探讨城市交通治理的方法问题,为城市的继续发展增进一些保障。

(一)加大政府对于城市交通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

在我国,政府实行宏观调控来实行对经济的控制,政府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部分。因此,政府要实现城市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保障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城市交通的依赖,政府首先要对其重要性有所意识,然后再将其放在其相关工作建设中的主要地位,要使得城市交通的发展脚步超过其城市经济的发展脚步,有效积极的对城市交通做出建造和改善。另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做好规划,让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方可以得到国家的项目支持,去积极的发展其城市交通建设。

(二)要做好城市交通的建设规划工作

城市交通应该属于一个城市的公共型的基础性设施,其在发展和规划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到城市各个方面产业所存在的因素。像城市的高架及轨道交通的建设工作,都是一个特别艰巨而困难的工作,像这样大的工程的建设,都是关系到这个城市在以后的发展定位及其整体布局,对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交通的建设工作中,不仅仅要考虑到这个城市当前发展所存在的情况,还要充分的考虑到这所城市未来的发展因素。完善城市交通的规划工作,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及科学高效性,做到合理的构建城市交通项目,不给城市在未来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负面的影响。另外,还要做到整个城市交通在规划过后,进行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能够通过城市交通的建设来做到有效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使得这些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周围的覆盖地域都可以因此而得到发展,此外,在城市交通的建设过程中,还要保证其城市的生态设施不受到影响。

(三)要增加对城市交通的投入力度

我国目前很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城市交通不能满足其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切实的增加城市交通项目及基础设施工作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这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增进关注度,要投入充足的资金来保障其有效可行的发展,另外,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要做到有效到位。将政府投入的资金用于城市道路的扩建中来,去改善和构建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可以承载相关运力的交通项目,例如大城市所建设的高架与轨道交通。从而使得城市拥挤的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

改善。

四、总结

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具有相互推动的作用,城市经济的大力发展给城市交通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虽然我国近些年已经大力发展城市交通建设,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需求,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很多城市交通的不利因素就暴露出来了,这将会给城市未来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程度上的阻碍。因此,我们要从中积极的发现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改善,另外,我们还要切合实际的加强城市交通建设,以便于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常惠丹.我国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2]谢疆.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现代城市交通规划探索与思考.[J]中外建筑.2010

城市交通的发展篇7

Key words: urban public transport;urban development;adaptability

中图分类号:U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108-02

0 引言

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交通运输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采取各项措施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公共交通由于噪声小、大气污染少、能源消耗少等优点成为绿色交通最重要的内容。然而,伴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争议:现状的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是否相适应,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才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诸如此类的问题,正是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研究的。

1 国内有关城市公共交通适应性研究的概况

2007年,北京交通大学郭玥在其硕士论文《快速公交(BRT)在我国城市的适应性研究》中,详细介绍了五类评价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2009年,乔欢,张鹤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将各评价体系从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一些常用的指标。2009年,长安大学代玙璠在其硕士论文《城市公共交通与社会经济的适应性研究》中,阐述了城市公共交通与社会经济适应性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从城市公共交通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初步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从以上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适应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从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适应性内涵、适应性分析的指标体系等几个方面来研究城市公共交通,试图为定量分析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的适应性提供借鉴。

2 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的适应性评价

城市交通的发展篇8

作为20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重大成果之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城市交通体系是城市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发展现划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是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载体,是城市经济活动的命脉。城市经济社会活动要求城市交通体系能够安全、快捷、方便、舒适、经济地满足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需求,现代城市的商品生产、流通、消费,居民出行,信息载体传递与交流都离不开城市交通体系,城市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必须有现代城市交通体系予以支持和保障。因此。城市交通体系的良性循环对实现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交通不仅是一个女n何达到便捷高效,提高人流、货流通畅效率问题,也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陕,城市“机动化’程度的提高,城市交通已越来越成方世界各国严重的城市问题,特别是大城市。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1 既有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满足了人们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道路拥挤、事故频繁、大气和噪声污染以及能源紧张等等。交通拥挤破坏了使用汽车的中心目的:便于直接接近人、货物和劳务。如何选择适当的城市交通工具,达到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有限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而最终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全面协调,改变城市的不合理结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交通系统建设具有密切的联系: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能源利用与刘策等,均对交通政策、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交通建设的历史和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不注意考虑运输业在环境、安全、拥挤等方面形成的负效果,产生了许多日益严重的问题,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能源过耗、环境噪声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巨额国民经济损失,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政策实施的局限,对交通运输的外部性没有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使人们在过多地依赖私人交通时,却没有承担其应该承担的全部费用,产生一定的不公平性等问题。

(1)空间资源的低效配置。公共交通发展不充分,导致交通结构不合理,道路、停车场等土地和空间资源低效配置。道路与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滞后于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发展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严重不足。

(2)时间资源浪费。交通拥挤已使城市机动车行驶速度急剧下降,并直接导致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下降,客流减少。不合理的交通结构产生巨大的时间成本。

(3)环境污染。主要包括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些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对多项大气污染指标的贡献率已达到60%以上,北京70%的空气污染来自汽车的废气排放。交通污染治理已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噪声污染不断加剧,全国80%以上大城市交通干线噪声超标(大于70dB),严重影响了居民休息和教育、文化活动。

(4)资源消耗。城市交通,特别是个人机动化交通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交通运输的资源消耗,主要表现为运输发展所需的土地、原材料以及运输的能源消耗。在土地占用方面,尤以小汽车为最,比如美国53个中心城市用地的30%被汽车占领,芝加哥、底特律等更是有将近一半的城市用地“被用于道路和停车”。而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另一项资源——交通运输所消耗的能源。可以说,现代强大的交通运输系统是由巨大的能源消耗去驱动的。在发达国家,由于私人小汽车的普及,使其交通运输能耗在整个国家的总能耗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在欧盟国家中交通运输是能耗增长速度最为迅速的行业,从1985年至1997年该行业能耗涨幅为42%(年均3%),而行业的能耗仅增长11%,道路交通的能耗占交通运输能耗的73%。

(5)交通事故。部分交通参与者法制观念淡薄,交通违章现象十分严重。城市交通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高额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交通事故的损失非常高,在发达国家,仅公路运输交通事故的经济损失一般达到其GNP的1.5%-2.0%。

2 轨道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1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须遵守的原则

(1)环境承载力原则。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系统吸收污染的自身净化能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守“其污染物的排放不得超过环境的吸收能力”的原则。

(2)资源消耗速率原则.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于司再生的自然资源使用速度应维持在其再生速率限度之内;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其使用耗竭速率不应超过寻求作为代用晶的可再生资源的速率。这个原则要求运输部门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采用先进技术,避免能源危机。

(3)公平性原则。运输活动的使用者通过运输而获益,但没有承担环境费用;相反,非运输用户却遭受着环境质量下降引起的损害,这是很不公平的。从代际关系上来看,当代人消耗大量运输活动以促进经济发展,却将严重的环境损害后果留给后代人承担,这也是不公平的。

(4)价值性原则。资源价值的无价或低价导致了不加抑制的过度使用,这是价格导向的错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环境成本是真实的经济成本”的原则,将环境成本纳入运输成本,分担到用户身上。

(5)协调性原则。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仅仅依靠运输政策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与政策(如科技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环境政策)相结合,协调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2快速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迅猛的城市化进程,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将达到50%。现庄城市交通需求正在持续增长,而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将对未来的城市交通需求起到—种推波助澜的刺激作用,从而导致环境污染恶化和土地消耗增加以及城市交通阻塞。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喊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陕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必须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致。

表1 几种常见的交通方式的比较

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相比具有较大技术优势:较大的运量,有效的土地利用,每人公里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特大城市及其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轨道交通与其他几种常见的出行方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快速轨道交通相对于公共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具有运量大、低污染、低噪音、低能耗、高速度、低成本、占地少、舒适、全天候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见表1)。在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我们应当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城市运输体系,才能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轨道交通不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交出行服务,而且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大城市机动化进渤D快,简单的阔路增车方法已无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交专用道的潜在利用能力毕竟有限,个体分散交通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央商业区土地资源可提供的地面交通供给正逐渐耗尽,利用开发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提供新的交通供给,以缓解地面空间资源紧张状况,支持城市的持续发展。

地铁、轻轨和市郊铁路等轨道交通方式在单通道宽度、容量、运送速度、单位动态占地面积等指标上,都较一般交通工具有明显优势(见表2)。

表2 各交通方式单通道宽度、容量、运送速度、单位动态占地面积比较表[3]

环境是现代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一般采用电力牵引和大运量、集中化运输方

因此,每运送一位乘客所产生的污染大大低于其他交通方式(见表3)。

表3各种交通方式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比较

2.3轨道交通系统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所带来的利益

由于轨道交通系统快捷、准时、舒适,乘客将更加愿意乘坐,并将吸引原先乘用轿车和自行车以及步行者,从而提高客运量。尤其如能争取乘坐私家车的乘客,将可缓解道路交通给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如噪音、废气的排放和道路用地等,提高道路安全性,在不损害人员流动的情况下有助于减少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对于提升城市结构,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经济与社会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轨道交通系统与交通方式比较,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城市环境。用轨道交通替代公共电汽车成为大众通勤工具的首选,由于减少在市中心运

行的轿车和公交汽车的数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城区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国外研究表明,轨道交通单位运输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小汽车的10%和公共汽车的25%;

(2)大大地缓解交通拥挤。轨道交通还是一种运量大的交通工具,国外许多大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占全部客运量的—半甚至80%以上。地铁每小时单向运送能力为3~6万人次,轻轨为2~2.5万人次,而公共电汽车为2 000~5000人次。

(3)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轨道交通的安全性要比轿车和公交汽车的安全性高出若干倍;

(4)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将提高市民的流动性和机动性;

(5)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必然使沿线城市地价上涨,提高沿线物业及房地产开发价值;

(6)带动轨道交通沿线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由于轨道交通可以为中长距离的通勤问题提

供快速和低成本的工具,因而,城区居民将沿轨道线向城郊扩散;

(7)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运营与维护,将拉动内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8)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资源分配降更加趋向合理化,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2.4轨道交通系统的社会效益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效益,主要反应在其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进行估算。(1)直接效益

直接效益可通过时间价值这一因子进行测算,市民由于乘坐快速、准时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而节约了时间,时间是有价值的,节约时间等于增加了收入;其直接经济效益为:

∑(利用人数·收入·节约时间/标准劳动时间)

(2)间接效益

这是轨道交通产生的社会效益比较难计算的部分,由于轨道交通具有便捷、客流量大和环保的特点,例如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车站和沿线周围地区的房地产必然增值,应该把房地产增值的相当比例,例如1/4,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间接效益;又如由于轨道交通系统的环保特点而减少的环保费用也应作为轨道交通系统的间接经济效应。

3 对策与建议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远期战略规划的基本目的有三个:

①提高人出行的效率、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性;

②体现交通服务的社会公平性;

③实现环境上可持续性。

为保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有:

①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和相应的产业、技术、经济、投资、财税政策。

②长期坚持发展大容量的轨道快速交通系统,发展多种轨道交通系统,地铁、轻轨、市郊通勤铁路;

③延伸轨道系统到近远郊区的人口集聚地区,改善乘车的方便性;

④统—协调交通形式,综合考虑,互相衔接,建立良好的换乘系统;

⑤适当控制私人小汽车的拥有量和使用率,逐步减少自行车的利用;

城市交通的发展篇9

作为20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重大成果之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城市交通体系是城市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发展现划和城市增长的基本要素,是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载体,是城市 经济 活动的命脉。城市经济 社会 活动要求城市交通体系能够安全、快捷、方便、舒适、经济地满足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需求, 现代 城市的商品生产、流通、消费,居民出行,信息载体传递与交流都离不开城市交通体系,城市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必须有现代城市交通体系予以支持和保障。因此。城市交通体系的良性循环对实现城市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交通不仅是一个女n何达到便捷高效,提高人流、货流通畅效率 问题 ,也是一个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陕,城市“机动化’程度的提高,城市交通已越来越成方世界各国严重的城市问题,特别是大城市。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

1 既有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满足了人们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道路拥挤、事故频繁、大气和噪声污染以及能源紧张等等。交通拥挤破坏了使用汽车的中心目的:便于直接接近人、货物和劳务。如何选择适当的城市交通工具,达到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有限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而最终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 自然 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全面协调,改变城市的不合理结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交通系统建设具有密切的联系: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能源利用与刘策等,均对交通政策、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等产生深刻的 影响 。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交通建设的 历史 和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不注意考虑运输业在环境、安全、拥挤等方面形成的负效果,产生了许多日益严重的问题,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能源过耗、环境噪声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巨额国民经济损失,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政策实施的局限,对交通运输的外部性没有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使人们在过多地依赖私人交通时,却没有承担其应该承担的全部费用,产生一定的不公平性等问题。

(1)空间资源的低效配置。公共交通发展不充分,导致交通结构不合理,道路、停车场等土地和空间资源低效配置。道路与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滞后于车辆和交通流量的发展停车场等静态交通设施严重不足。

(2)时间资源浪费。交通拥挤已使城市机动车行驶速度急剧下降,并直接导致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下降,客流减少。不合理的交通结构产生巨大的时间成本。

(3)环境污染。主要包括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些大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对多项大气污染指标的贡献率已达到60%以上,北京70%的空气污染来自汽车的废气排放。交通污染治理已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治理的主要 内容 之一。城市主要道路两侧的噪声污染不断加剧,全国80%以上大城市交通干线噪声超标(大于70dB),严重影响了居民休息和 教育 、文化活动。(5)交通事故。部分交通参与者法制观念淡薄,交通违章现象十分严重。城市交通事故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高额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交通事故的损失非常高,在发达国家,仅公路运输交通事故的经济损失一般达到其GNP的1.5%-2.0%。

2 轨道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1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须遵守的原则

(1)环境承载力原则。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系统吸收污染的自身净化能力。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守“其污染物的排放不得超过环境的吸收能力”的原则。

(2)资源消耗速率原则.自然资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对于司再生的自然资源使用速度应维持在其再生速率限度之内;对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其使用耗竭速率不应超过寻求作为代用晶的可再生资源的速率。这个原则要求运输部门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采用先进技术,避免能源危机。

(3)公平性原则。运输活动的使用者通过运输而获益,但没有承担环境费用;相反,非运输用户却遭受着环境质量下降引起的损害,这是很不公平的。从代际关系上来看,当代人消耗大量运输活动以促进经济发展,却将严重的环境损害后果留给后代人承担,这也是不公平的。

(4)价值性原则。资源价值的无价或低价导致了不加抑制的过度使用,这是价格导向的错误。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环境成本是真实的经济成本”的原则,将环境成本纳入运输成本,分担到用户身上。

(5)协调性原则。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仅仅依靠运输政策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与政策(如 科技 政策、财政 金融 政策、土地利用政策、环境政策)相结合,协调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2快速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方式比较的优势

目前 中国 正经历着迅猛的城市化进程,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将达到50%。现庄城市交通需求正在持续增长,而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将对未来的城市交通需求起到—种推波助澜的刺激作用,从而导致环境污染恶化和土地消耗增加以及城市交通阻塞。

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高效、清洁、经济的喊市交通运输系统;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安全、方便、舒适、,陕捷、低价的公共交通服务;城市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利于环境改善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必须与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致。

表1 几种常见的交通方式的比较

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运输系统与其竞争的模式相比具有较大技术优势:较大的运量,有效的土地利用,每人公里较低的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此外,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可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益。它是特大城市及其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轨道交通与其他几种常见的出行方式的比较 分析 ,我们发现,快速轨道交通相对于公共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等大众交通工具而言,具有运量大、低污染、低噪音、低能耗、高速度、低成本、占地少、舒适、全天候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交通方式无法替代的(见表1)。在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我们应当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城市运输体系,才能解决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轨道交通不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交出行服务,而且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大城市机动化进渤D快,简单的阔路增车 方法 已无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交专用道的潜在利用能力毕竟有限,个体分散交通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央商业区土地资源可提供的地面交通供给正逐渐耗尽,利用开发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提供新的交通供给,以缓解地面空间资源紧张状况,支持城市的持续发展。

地铁、轻轨和市郊铁路等轨道 交通 方式在单通道宽度、容量、运送速度、单位动态占地面积等指标上,都较一般交通工具有明显优势(见表2)。

表2 各交通方式单通道宽度、容量、运送速度、单位动态占地面积比较表[3] 环境是 现代 社会 十分关注的 问题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一般采用电力牵引和大运量、集中化运输方

因此,每运送一位乘客所产生的污染大大低于其他交通方式(见表3)。

表3各种交通方式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比较

2.3轨道交通系统对于一个城市或地区所带来的利益

由于轨道交通系统快捷、准时、舒适,乘客将更加愿意乘坐,并将吸引原先乘用轿车和自行车以及步行者,从而提高客运量。尤其如能争取乘坐私家车的乘客,将可缓解道路交通给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如噪音、废气的排放和道路用地等,提高道路安全性,在不损害人员流动的情况下有助于减少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大力 发展 轨道交通,对于提升城市结构,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 经济 与社会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轨道交通系统与交通方式比较,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城市环境。用轨道交通替代公共电汽车成为大众通勤工具的首选,由于减少在市中心运(2)大大地缓解交通拥挤。轨道交通还是一种运量大的交通工具,国外许多大城市轨道交通承担的客运量占全部客运量的—半甚至80%以上。地铁每小时单向运送能力为3~6万人次,轻轨为2~2.5万人次,而公共电汽车为2 000~5000人次。

(3)提高了交通的安全性,轨道交通的安全性要比轿车和公交汽车的安全性高出若干倍;

(4)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将提高市民的流动性和机动性;

(5)交通可达性的改善必然使沿线城市地价上涨,提高沿线物业及房地产开发价值;

(6)带动轨道交通沿线的旧城改造和新城区的开发。由于轨道交通可以为中长距离的通勤问题提

供快速和低成本的工具,因而,城区居民将沿轨道线向城郊扩散;

(7)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运营与维护,将拉动内需,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8)轨道交通的发展轴作用有助于实现商贸的聚集效应,使城市形态发生变化,资源分配降更加趋向合理化,助于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

2.4轨道交通系统的社会效益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效益,主要反应在其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进行估算。(1)直接效益

直接效益可通过时间价值这一因子进行测算,市民由于乘坐快速、准时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而节约了时间,时间是有价值的,节约时间等于增加了收入;其直接经济效益为:

∑(利用人数·收入·节约时间/标准劳动时间)

(2)间接效益

这是轨道交通产生的社会效益比较难 计算 的部分,由于轨道交通具有便捷、客流量大和环保的特点,例如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车站和沿线周围地区的房地产必然增值,应该把房地产增值的相当比例,例如1/4,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间接效益;又如由于轨道交通系统的环保特点而减少的环保费用也应作为轨道交通系统的间接经济效应。

3 对策与建议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远期战略规划的基本目的有三个:

①提高人出行的效率、城市经济活力和竞争性;

②体现交通服务的社会公平性;

③实现环境上可持续性。

为保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有:

①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和相应的产业、技术、经济、投资、财税政策。

②长期坚持发展大容量的轨道快速交通系统,发展多种轨道交通系统,地铁、轻轨、市郊通勤铁路;

③延伸轨道系统到近远郊区的人口集聚地区,改善乘车的方便性;

④统—协调交通形式,综合考虑,互相衔接,建立良好的换乘系统;

城市交通的发展篇10

城市空间格局是指城市中各物质要素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变化特征,是城市发展程度、发展阶段与过程反映,具体表现为城市空间的格局、空间形式和空间规模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深圳是我国经济速度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历经三十年发展后的今天,深圳早已从一个边陲渔村蜕变为25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随着城市的快速建设,城市人口的增多,城市空间资源日趋紧缺、公共交通的压力日益加强,深圳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展开。本文以深圳市轨道交通建设为例,初探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旨在提高对轨道交通的认识,为规划设计工作服务。

一、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状

根据《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深圳市规划远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由15条线路组成,总长365km。深圳地铁建设始于1999年,一期工程全线总长为21.8km,总投资115.53亿元,由1号线(现罗宝线)的东段和4号线(现龙华线)的南段组成,并于2004年12月28日开始运行。随着深圳成功申办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轨道交通二期工程也随之展开,包括1号线续建工程、2号线、3号线、4号线续建工程和5号线的建设,并于2011年6月实现全面运行。至目前,深圳已建成并运行的地铁线路全长155km,全面提升了全市城市交通水平,有效了拉近深圳各区的距离,深圳市正式进入地铁时代。

二、轨道交通的建设对深圳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1、有效促进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范围包括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个区。同时,深圳也被分为关内、关外两种城市建设空间,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由于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形成了“特区内过度开发,特区外开发不足”的二元城市结构。到目前,特区外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市政配套,还是在公共服务水平、城市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均与特区内存在明显的差距。

2010年8月,深圳市特区内外一体化正式方案出台,其中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成为重要目标之一。道路交通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地铁二期工程的建设,标志着深圳地铁从特区内扩大到特区外。由目前建成运行的5条地铁线路可以看出,罗湖、福田、南山、宝安和龙岗的部分街道可以实现畅通联系。通过地铁建设,无疑有效加强了城市各组团间的联系和互动,提升特区的辐射带动,促进关内外城市建设的融合和交流。当然,按照《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随着深圳地铁的后续建设,地铁将进一步加强覆盖密度,进一步加强特区内外的联系,更有效地促进特区内外一体化进程。

2、有效促进地铁沿线及站点周边地区城市更新

TOD的发展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早在二战后就由美国建筑设计师哈里森・弗雷克提出,也在后来的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运用。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之一,是一种载客量大、快速准点、舒适安全、环保的轨道交通,通过对地铁沿线及其站点周边的城市建设研究我们可以得出:

地铁站点周边商业价值提升显著、生活空间便利度加强。

地铁沿线土地增值明显,地铁的开通运营可带来了一种蕴含无限商机的“地铁经济”,增加物业升值空间,甚至带旺一个片区。

国际研究发现,地铁对周边区域的地价提升比率,根据原有区域条件不同可达到5%-15%;原有区域距离城市中心越远,原有交通条件越差,地价提升比率越高。同时,地铁站点周边至少500米范围内呈现高强度开发模式。

深圳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建设,遍地开花,目前出现了四个“难以为继”局面,其中土地资源的匮乏已明显不利于经济建设。深圳关外大部分地区由于“三来一补”的产业发展模式造成“高密度、低强度”的城市空间开发利用。此种利用形式对空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对于新时期的深圳已明显不适宜,急需更新改造。而地铁线路及站点的建设、开通、运行,无疑给其周边地区注入了一剂强烈的兴奋剂,加深了其更新改造的紧迫性。同时,从全市层面看,2009年12月1日,《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开始施行,深圳全面推进城市更新。对于地铁沿线及站点周边地区在更新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优势凸显,更新改造工作容易启动。因此,可以说深圳地铁的建设、地铁经济的影响必将促进深圳尤其是关外地区地铁沿线及站点周边地区的城市更新。

3、有利于整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进一步增加城市空间容量。

以罗湖区“金三角”地区为例。罗湖区是深圳开发最早、最成熟的核心城区之一,人口密度和城市建设强度位居各区之首,其中罗湖“金三角”地区尤甚。地上空间局促、土地价格和拆迁成本高等因素,都导致罗湖区进一步成长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地下空间的进一步开发来拓展城市空间,并逐步带动地上的城市更新,从而推进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

从《深圳市轨道网近期建设线路及站点设置方案》看,未来多条地铁线路在罗湖“金三角”地区转换乘,轨道站点也从目前的单轨站点向多轨道换乘站点转变。随着多条地铁线路在罗湖“金三角”地区的交汇,该地区的地下空间也迎来了整合的最好契机,包括东门地区、罗湖火车站地区和大剧院站地区,都将存在进一步梳理的空间。另外,结合部分新增的站点,金三角地区站点进一步密集,地下空间连片发展的可能性非常大。

以轨道建设为切入点进行的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可与城市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共同管沟建设结合,实现集约高效复合的城市空间利用。综观发达国家的地下空间开发,它们落实在城市空间形态上,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新趋势,即地下空间以地铁枢纽站为起点,以城市空间的视角,向空中、地下和周围地区辐射发展,把城市地下、地上空间进行系统的有机整合。地下空间正在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和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湖“金三角”地区结合地铁站点的建设,进一步整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增加城市空间容量,可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公共空间是容纳市民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空间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本处指的公共空间既指图书馆、展览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空间,也指市民广场、城市公园等公共开敞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是为全体市民服务,其良好的可达性是必备条件之一。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组团带状城市,由于关内外发展的不均衡,在公共空间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别,特区内明显优于特区外。随着特区内外一体化理念的深入,如何让特区内的设施为特区外服务?加强其交通可达性是手段之一。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行,有效缩短了市民到达远距离目的地的出行时间,因此增强了特区内市级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辐射力,加强了特区内外市民的交流和资源共享,有利于深圳宜居城市的建设。

5、可有效促进城市环境的优化

城市环境与交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轨道交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安全等特点,它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城市环境容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降低小汽车、出租车和公交车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比重,可有效减少城市废气排放、噪声污染等负面环境影响,对于改善深圳城市环境具有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宜居城市的建设。

另一方面,轨道交通的发展带来沿线地区土地资源的增值,而资源的增加值可用来在沿线及各站点所建社区之间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人均绿地占有率,美化城市空间;并利用绿地对气候、空气净化及其他方面的调节作用,提高市民的生活环境水平,提高城市竞争力,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三、结束语

城市交通的发展篇11

1 生成期的城市轨道交通

此处的生成期在时间跨度上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的产生及发展的初期。大约在200 a 前,人类社会开始了城市化历程,城市交通的爆发导致城市轨道交通的产生。

1. 1 城市轨道交通的生成与公共交通 自从巴黎的马拉轨道车面世后,世界上其他一些城市也纷纷仿效,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初步发展。如1832 年,纽约市建成了第一条马车铁道。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对城市化过程而言虽然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由于在城市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城市内部交通问题并没有突出过,所以对整个城市发展史而言,却是一个具有爆发性的瞬态过程。这可从表1[ 1 ] 中一些国外城市的城市化起步与轨道交通工具开始出现的间隔时间中得出结论。表1 国外部分城市爆发城市内部交通的时间

1. 2 生成期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

在生成期,城市轨道交通刚刚起步。受历史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生成期的城市轨道交通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①轨道交通设计简单,技术装备水平低。生成期的城市轨道交通是建立在传统交通工具 马车的基础上的,其动力为畜力,运行路线固定在轨道上。承载能力较传统的马车有较大提高,但与 现代 城市轨道交通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

②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所占份额有限。在生成期,城市内部交通虽然开始爆发,但主要是通过私人交通工具来解决的。同时,由于公共交通工具收费较昂贵,普通市民往往难以承受,比如在1850 年,巴黎、伦敦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主要是中产阶级和上层人士,其票价相当于城市工人1 h 的工资

2 成长期的城市轨道交通

2. 1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自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规划无不把城市交通放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城市交通的侧重点从城市的外部交通逐渐转移到城市内部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上来,先进的交通工具也随即从外部交通转到内部交通中来。比如,伦敦、巴黎、纽约、东京和柏林都曾把部分市际铁路改造为市郊铁路,甚至把蒸汽牵引方式也一度引入城市内部交通之中。城市内部交通的含义中,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的成分比例也越来越大。这一过程是与城市化的步伐紧密相连的。

城市化要求城市交通系统的规模与其发展的规模相适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大,除了要保证城市内部人员的正常出行需要,并发展相应的城市客运交通工具以外,交通工具的规模即承运能力必须与城市化本身发展的规模相适应。从马车、马拉轨道车向有轨电车、地铁方向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交通工具的变革,最主要的还是承运能力的变革。

成长期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相当完备,在城市交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进入成长期后,国外城市内部交通系统迅速发展,各国在很短时间里就把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用到了城市交通系统中来, 尤其是市内交通部分。在交通工具的更新与改造方面,更是不遗余力。

表2 反映的是在一些大城市的成长期城市交通体系中承担主要作用的交通方式或手段,可见城市内

部交通系统已经从人力车和马车进化到公共汽电车、市郊铁路和地铁等。这些交通方式或手段与 目前 的情况相比,已相当接近。

表2 一些城市成长期的城市交通系统表

轨道交通伴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生而生成,它从一开始就以大众运输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并逐步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运行方式正好适应了城市化后城市客流对公共交通变化的需要。在以后近100 a 的时间里,许多大城市基本上都把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主体来对待。从一定程度上讲,轨道交通在现代城市交通的大众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飞速发展是历史的一种必然趋势。

2. 2 成长期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提出各种新的要求。在轨道交通走向成长期的过程中出现的较重要的思想是要求系统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不断地、尽快地 研究 和采用先进技术。

2. 2. 1 硬件方面的特点

在硬件方面,先进技术的采用主要表现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与完善。以工业革命驱动的城市化进程及现代城市的诞生,促使了人与物针对城市空间运动流量的迅速扩大及在城市内部流量积沉量的增大。与城市经济功能及经济结构的完善,城市规模的扩大及人与物在城市内部空间运动流量的增加相对应,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完善。交通运输工具迅速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进化。对伦敦、纽约、柏林等城市的研究分析表明,城市轨道交通及其技术装备水平在成长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发展。而轨道交通及公共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和日臻完善,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城市社会与经济功能的进一步强化。

2. 2. 2 软件方面的特点

在软件方面,先进技术的采用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与城市 交通 布局及轨道交通 网络 的 发展 开始以先进的设计思想为指导。比如,索里亚在马德里的城市改建方案中,就对轨道交通在城市规划中的系统布置提出了较为 科学 的看法。他的“线状城市”方案认为城市的形状应采用线状,同时轨道交通应以地下、地面和高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规划、建设。之所以提出如此设想,是因为他认为轨道交通(铁路、地铁和有轨电车) 是能够做到安全、高速、高效和 经济 的最好交通工具,而城市以其为轴作线性发展,可以使二者得到良好的匹配及发展。在他设计的城市中,以一条宽度不小于40 m 的干道作为“ 脊梁骨”,电气化铁路就铺设在这条干道的轴线上。而作为线状城市之轴线的铁路线,可以经由地下或者高架,一直引到市中心。此外,他还设计了一条长50 km 的有轨电车环行线,离市中心的半径约7 km , 形成线状城市的骨干。在索里亚的设计方案中最为大胆的设想是使电车轨距与火车轨距相同,从而将新线与一个主要的铁路车站相连, 以便能利用有轨电车线为工厂 企业 进行货物运输。3 成熟期的城市轨道交通

和任何事物的变化 规律 一样,城市轨道交通也有一个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这其中除了技术因素外,更重要的是 社会 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在二战前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在战争后又迅速进入城市化发展比较成熟的阶段。而不少在二战前城市化水平并非很高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城市经济的飞跃发展也迅速达到了城市化比较成熟的阶段。由城市化发展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紧密关系所决定,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发展也进入了成熟期。

由 工业 革命推动的城市化,在一些发达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加速发展后,先后于本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稳定期。从总体上说,以城市化人口所占比例达到80 % 左右就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了。它既标志着城市化发展已基本上进入了稳定成熟期,也标志着人与物向城市空间运动的规模流量积沉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同时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规模也达到了空前水平。

促使城市交通进入成熟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说来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把城市化发展推向了成熟阶段;另一个方面则是城市交通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使其不仅在满足城市对内与对外交通需求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满足,而且在交通系统及运输手段革新方面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保证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在一些发达城市进入了成熟期[1] 。

3. 1 成熟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

成熟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已较为完善,在公共交通中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其主要交通工具包括地下铁道、轻轨、高架独轨、市郊铁路、新交通系统、有轨电车、索道缆车等。

3. 1. 1 地下铁道3. 1. 2 轻轨交通

轻轨交通是在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与原来的轻轨电车已有了质的区别,已成为一种崭新的交通工具。“有轨电车—汽车—轻轨交通”的发展正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由于轻轨交通的造价仅为地铁的1Π3 , 既能较好地满足大城市的运量要求,又能在大城市与卫星城镇之间建立起便捷的联系,因此,轻轨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欧洲不少城市都在贯穿市区与卫星城镇的交通干线上采用了新型的轻轨交通。

3. 1. 3 高架独轨3. 1. 4 市郊铁路

城市铁路的造价仅为地铁的1Π5~1Π6 , 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一个子系统,市郊铁路的建设也应该纳入成熟期城市公共交通的整体规划之中。

3. 1. 5 新交通系统

新交通系统是一种全自动控制的轨道快速客运系统。车辆定时自动运行,车站不用人工管理,完全由中央调度室的 电子 计算 机集中控制。新交通系统和高架独轨有许多相同之处,如高架专用轨道,适合于大坡度和小曲线半径线路,建设费用比地铁小,大都采用橡胶车轮,噪声低,安全性能好。目前世界上营业的新交通系统有17 条,共154. 6 km 。

3. 2 成熟期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纽约、巴黎、伦敦、东京、莫斯科等城市市内交通客运量结构的 分析 与 研究 结果表明,这些发达城市在客运量方面,公共交通始终是占第一位的,无论私人交通如何发展,公共交通作为主体的地位一直没变。在市内客运交通中,公共交通占有绝对的优势,并且在大城市的客运交通中,有轨交通往往又占有比较大的优势,居主导地位。公共交通所占的比例一般为60 %~80 % , 其中有轨交通的比例则达30 %~ 45 % , 真正解决城市交通 问题 的主要还是地铁、高架、市郊铁路等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全方位、立体化市内和市际交通运输方式的完善更促使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步入成熟期。在轨道交通的发展进入成熟期后, 无论是市际还是市内交通方面,比较成熟的运输市场及多元化的交通格局已经形成。同时,各国政府及城市当局在城市交通方面巨大的资金、物资及人力的投入,为城市轨道交通进入成熟期提供了物质保证。处于成熟期高级阶段的轨道交通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城市交通体系不再单一,更注重公交协调合作的作用,强调大小公交的衔接和一体化,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与传统汽、电车地面交通两大类运输方式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格局。城市客运交通是一个整体化的设计,轨道交通与公共汽、电车在车站的衔接上非常紧密,使乘客换乘极其方便,促使更多的人使用公交而少用私人交通工具。

(2) 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变慢,人与物向城市空间运动的加速度也变慢,导致人与物的空间运动量在城市中积沉量的增加量逐渐减少,空间运动规模不再扩大,这样,城市内部轨道交通的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由于城市分解和过度市郊化造成的市郊轨道交通问题开始逐渐突出。

(3)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城市交通的地位重新认识,使其从为城市居住、劳动、休息等功能服务的附属性地位上升到与居住、劳动、休息同等重要的主要功能地位,并体现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之中。

(4)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不再以满足数量上的需求为主要功能定位,而是转向以质量上的改进作为新的功能定位,从而使城市轨道向安全、快速、舒适、便利和捷运方向转变。这会促使城市按主要交通轴线呈带状分布的形成,使城市化进入一个新阶段,促使城市文明的进一步扩散;还会促使城市人口向城市周围地区移动,形成人口在城市中的均匀分布及城市功能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4 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 “ 可持续发展” 理论 使得人类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基本问题,单纯的经济富裕不等于幸福,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顾及长远的利益,经济社会发达必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统一;如果只满足于眼前的短期利益,追求单纯的增长,将会导致难以预计的后果。在新经济发展观和发展条件以及环境、安全、技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轨道运输日益显示出其自身具有的技术经济优势,城市轨道交通具有的运能大、占地少、节省能源和环境污染小的优点是其他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如今,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要求和各种高新技术的突破,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一场以调整旧运输结构和发展模式为主旋律的交通运输革命,这一新的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强烈的影响,而轨道运输已经成为调整传统运输结构的着眼点,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选择。为此,世界各国正积极采取行动,在“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为建立立体公共交通系统而努力[2 ] 。

总之,确立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是象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城市交通发展的理性选择。只有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才能真正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交通运输问题,这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交通的发展篇12

1 生成期的城市轨道交通

大约二百年前, 人类社会开始了城市化历程, 城市交通需求的激增导致了城市轨道交通的产生。

1. 1 城市轨道交通的生成与公共交通

生成期城市轨道交通的变革具有时代的爆发性。城市化初期, 由工业技术进步所创造的先进交通工具首先用于解决市际交通问题。当城市化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 城市规模扩大到只有利用交通工具才能保证城市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时, 城市内部交通系统才开始诞生, 出现了相应的交通工具并逐渐有所发展。1828 年巴黎出现了一种可供14 人乘坐的单行“ 公共马车”, 以固定路线、固定价格、按固定站循环的方式运载乘客, 这是历史上第一条公共交通线, 随后又演变成马拉轨道车, 从而拉开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序幕。

自此, 世界上其他一些城市纷纷仿效, 城市轨道交通得到初步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 对整个城市发展史而言, 是一具有爆发性的瞬态过程。的发展为运输工具的变革提供了物质条件, 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质的爆发性变化, 轨道交通应运而生并从此走上城市发展的历史舞台, 逐渐担当起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角色。

1. 2 生成期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受历史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 生成期的城市轨道交通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 设计简单, 技术装备水平低。生成期的城市轨道交通是建立在传统交通工具——马

车的基础上的, 其动力为畜力, 承载能力较传统的马车有较大提高, 但与现代的城市轨道交通相比, 则不可同日而语。第二, 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所占份额有限。在生成期, 城市内部交通虽然开始爆发, 但主要还是通过个体交通工具来解决。同时, 公共交通收费较贵, 普通市民往往难以承受。即从外部交通转到内部交通中来。成长期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相当完备, 各国在很短时间里就把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用到城市交通系统中来, 在交通工具的更新与改造方面, 更是不遗余力。

1852 年, 欧洲有9 个城市出现了有轨电车。此后, 有轨电车就一直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手段。1863 年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在伦敦建成, 同期出现城市铁路郊区线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世界上至少有伦敦、纽约、柏林、汉堡、布宜诺斯艾力斯等13 个城市修建了地铁。

反映的是在一些大城市的成长期城市交通体系中承担主要作用的交通方式或手段。城市内部交通系统已从人力车、马车和马拉轨道车进化到公共汽电车、有轨电车、市郊铁路和地铁等。这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变革, 还代表着承运能力及规模的变革。这些交通方式与目前的情况相比, 已相当接近。

轨道交通伴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生而生成, 它从一开始就以大众运输作为主要服务对象, 并逐步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运行方式适应了城市化后城市客流对公共交通变化的需要。在以后近一百年的时间里, 许多大城市基本上都把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主体来对待。从一定程度上讲, 轨道交通在现代城市交通的大众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其飞速发展是历史的一种必然趋势。

2. 2 成长期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

在轨道交通走向成长期的过程中出现的较重要的思想是要求系统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不断地、尽快地研究和采用先进技术。

2. 2. 1 硬件特点

在硬件方面, 先进技术的采用主要表现为轨道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与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及其技术装备水平在成长期得到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发展, 技术装备迅速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进化。而轨道交通及公共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和日臻完善, 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城市社会与经济功能的进一步强化。

2. 2. 2 软件特点

在软件方面, 先进技术的采用主要表现为以先进的设计思想来指导城市规划与交通布局及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比如, 索里亚(1844~ 1920) 在1882 年马德里的城市改建方案中, 就对轨道交通在城市规划中的系统布置提出较为科学的观点。他认为城市的形状应采用线状, 而轨道交通以地下、地面和高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规划、建设。城市以轨道交通为轴作线性发展, 可以使二者得到良好匹配。这些思想基本被沿续下来, 并在世界各大城市得到普遍应用。

3 成熟期的城市轨道交通

和任何事物的变化规律一样, 城市轨道交通也有一个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 其促进因素除了技术进步外, 更重要的是社会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各国的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在二战前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 战争后又迅速进入城市化发展较成熟阶段。而不少在二战前城市化水平并非很高的国家或地区, 由于城市经济的飞跃发展也迅速达到城市化较成熟阶段。由城市化发展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紧密关系所决定, 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交通, 特别是轨道交通发展也进入成熟期。

3. 1 成熟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成熟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已较为完善, 在公共交通中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其主要交通工具包括地下铁道、轻轨、高架独轨、市郊铁路、新交通系统、有轨电车、索道缆车等。

地下铁道 地下铁道是城市快速轨道的先驱, 1863 年至今已有127 个城市有了地铁, 许多大城市的地铁长度都在100 km 以上。地下铁道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作用, 给居民出行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工具。

转贴于

轻轨交通 轻轨交通是在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交通工具, 其造价仅为地铁的1/

3, 既能较好地满足大城市的运量要求, 又能在大城市与卫星城镇之间建立起便捷的联系, 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架独轨 高架独轨可分为悬挂型和跨座型两种, 具有运量大、走行平稳、爬坡能力强、建设费用低、全立交化、对城市日照采光的影响小、噪声较低等许多优点。5~ 1市郊铁路 市郊铁路的造价仅为地铁的1/6, 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子系统, 市郊铁路的建设也开始纳入成熟期城市公共交通的整体规划之中。

新交通系统 新交通系统是一种自动控制的快速轨道客运系统。车辆定时自动运行, 车站完全由电子计算机集中控制。新交通系统和高架独轨有许多相同之处, 如高架专用轨道, 适合于大坡度和小曲线半径线路、建设费用比地铁小、采用橡胶车轮、噪声低、安全性能好等等。

3. 2 成熟期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纽约、巴黎、伦敦、东京和莫斯科等城市市内交通客运量结构的分析与研究表明, 在这些发达城市, 公共交通所占比例一般为60%~ 80% , 其中有轨交通的比例达30%~ 45% 。无论私人交通如何发展, 公共交通作为主体的地位一直没变, 轨道交通往往又占有较大优势, 居主导地位。即使私人交通的承载工具数量超过公共交通工具的几十倍, 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客运主要构成的地位仍不改变, 真正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还是依靠地铁、高架、市郊铁路等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全方位、立体化市内和市际交通运输方式的完善更促使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步入成熟期。无论是市际交通还是市内交通, 比较成熟的运输市场及多元化的交通格局已经形成。同时, 各国政府及城市当局在城市交通方面巨大的资金、物质及人力的投入, 为城市轨道交通进入成熟期提供了保证。

处于成熟期的轨道交通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 城市交通工具不再单一, 更注重公共交通工具的协调配合, 强调衔接和一体化, 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与传统汽、电车地面交通两大类运输方式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格局。城市客运交通是一整体, 轨道交通与公共汽、电车在车站的衔接上非常紧密, 使乘客换乘极其方便, 也促使更多的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第二, 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变慢, 人与物的空间运动规模不再扩大, 城市内部轨道交通的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但是由于城市分解和市郊化造成的市郊轨道交通问题开始逐渐突出。

第三,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城市交通的地位重新认识, 使其从为城市功能服务的附属性地位上升到与居住、劳动、休息等功能同等重要的地位, 并体现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之中。

第四,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不再以满足数量上的需求为主要功能, 而是转向以质量改进作为主要功能, 使其不断向安全、快速、舒适、便捷方向转变, 促使城市按主要交通轴线呈带状分布的形成和城市文明的进一步扩散; 还促使人口向城市周围地区移动, 形成人口在城市中的均匀分布及城市功能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4 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

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最佳途径, 轨道运输又是重中之重。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中的地位可 以说自其诞生之日起, 就一直得到持续发展, 在城市内部交通中处于主导地位。

城市交通的发展篇13

1  生成期的城市轨道交通

此处的生成期在时间跨度上主要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的产生及发展的初期。大约在200 a 前,人类社会开始了城市化历程,城市交通的爆发导致城市轨道交通的产生。

1. 1  城市轨道交通的生成与公共交通

城市化是人与物、资金、技术、信息等由乡村向城市、由小城镇向大城市、由空间上的平面向某些点聚集的历史过程。生成期城市轨道交通的变革具有时代的爆发性。城市化初期,由工业技术进步所创造的所有先进交通工具基本上是首先用于解决市际交通问题的。当城市化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城市规模扩大到只有利用交通工具才能保证城市经济生活的正常进行时,城市内部交通系统才开始诞生,出现了相应的交通工具并逐渐有所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1828 年在巴黎出现了一种可供14 人乘坐的单行“ 公共马车”,并以固定路线、固定价格、按固定站循环的方式运载乘客,这是历史上第一条公共交通线,随后又演变成马拉轨道车,从而拉开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序幕。

自从巴黎的马拉轨道车面世后,世界上其他一些城市也纷纷仿效,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初步发展。如1832 年,纽约市建成了第一条马车铁道。城市轨道交通的出现,对城市化过程而言虽然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由于在城市发展的数千年历史中,城市内部交通问题并没有突出过,所以对整个城市发展史而言,却是一个具有爆发性的瞬态过程。这可从表1[ 1 ] 中一些国外城市的城市化起步与轨道交通工具开始出现的间隔时间中得出结论。

从表1 可以看到,如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出现作为城市内部交通问题的爆发时期来看,城市公共交通问题大约要在城市化开始后的20~70 a 以后才爆发出来, 并且城市化起步越晚, 爆发的时期就可能越短。这是一个从渐变到突变的飞跃过程,当滞后于城市发展的交通工具不能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需求,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运输工具的变革提供了物质条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质的爆发性变化,轨道交通应运而生并从此走上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舞台,逐渐担当起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主要角色。

表1  国外部分城市爆发城市内部交通的时间

1. 2  生成期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

在生成期,城市轨道交通刚刚起步。受历史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的限制,生成期的城市轨道交通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①轨道交通设计简单,技术装备水平低。生成期的城市轨道交通是建立在传统交通工具 马车的基础上的,其动力为畜力,运行路线固定在轨道上。承载能力较传统的马车有较大提高,但与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

②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所占份额有限。在生成期,城市内部交通虽然开始爆发,但主要是通过私人交通工具来解决的。同时,由于公共交通工具收费较昂贵,普通市民往往难以承受,比如在1850 年,巴黎、伦敦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主要是中产阶级和上层人士,其票价相当于城市工人1 h 的工资

2  成长期的城市轨道交通

2. 1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自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规划无不把城市交通放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城市交通的侧重点从城市的外部交通逐渐转移到城市内部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上来,先进的交通工具也随即从外部交通转到内部交通中来。比如,伦敦、巴黎、纽约、东京和柏林都曾把部分市际铁路改造为市郊铁路,甚至把蒸汽牵引方式也一度引入城市内部交通之中。城市内部交通的含义中,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的成分比例也越来越大。这一过程是与城市化的步伐紧密相连的。

城市化要求城市交通系统的规模与其发展的规模相适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大,除了要保证城市内部人员的正常出行需要,并发展相应的城市客运交通工具以外,交通工具的规模即承运能力必须与城市化本身发展的规模相适应。从马车、马拉轨道车向有轨电车、地铁方向的发展,不仅仅表现为交通工具的变革,最主要的还是承运能力的变革。

成长期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相当完备,在城市交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进入成长期后,国外城市内部交通系统迅速发展,各国在很短时间里就把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用到了城市交通系统中来, 尤其是市内交通部分。在交通工具的更新与改造方面,更是不遗余力。

表2 反映的是在一些大城市的成长期城市交通体系中承担主要作用的交通方式或手段,可见城市内

部交通系统已经从人力车和马车进化到公共汽电车、市郊铁路和地铁等。这些交通方式或手段与目前的情况相比,已相当接近。

表2  一些城市成长期的城市交通系统表

1852 年,欧洲有9 个城市出现了有轨电车。此后,有轨电车就一直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手段。1863 年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在英国伦敦建成,同期出现城市铁路郊区线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世界上至少有12 个城市修建了地铁,它们分别是:伦敦(1863 年),纽约(1868 年),伊斯坦布尔(1875 年), 布达佩斯(1897 年),格拉斯哥(1897 年),威尼斯(1898 年),巴黎(1900 年),波士顿(1901 年),柏林(1902 年),费城(1907 年),汉堡(1912 年),布宜诺斯艾力斯(1913 年) 。

轨道交通伴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发生而生成,它从一开始就以大众运输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并逐步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运行方式正好适应了城市化后城市客流对公共交通变化的需要。在以后近100 a 的时间里,许多大城市基本上都把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主体来对待。从一定程度上讲,轨道交通在现代城市交通的大众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飞速发展是历史的一种必然趋势。

2. 2  成长期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提出各种新的要求。在轨道交通走向成长期的过程中出现的较重要的思想是要求系统在硬件和软件方面不断地、尽快地研究和采用先进技术。

2. 2. 1  硬件方面的特点

在硬件方面,先进技术的采用主要表现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工具的更新与完善。以工业革命驱动的城市化进程及现代城市的诞生,促使了人与物针对城市空间运动流量的迅速扩大及在城市内部流量积沉量的增大。与城市经济功能及经济结构的完善,城市规模的扩大及人与物在城市内部空间运动流量的增加相对应,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完善。交通运输工具迅速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进化。对伦敦、纽约、柏林等城市的研究分析表明,城市轨道交通及其技术装备水平在成长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发展。而轨道交通及公共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和日臻完善,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城市社会与经济功能的进一步强化。

2. 2. 2  软件方面的特点

在软件方面,先进技术的采用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布局及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开始以先进的设计思想为指导。比如,索里亚在马德里的城市改建方案中,就对轨道交通在城市规划中的系统布置提出了较为科学的看法。他的“线状城市”方案认为城市的形状应采用线状,同时轨道交通应以地下、地面和高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规划、建设。之所以提出如此设想,是因为他认为轨道交通(铁路、地铁和有轨电车) 是能够做到安全、高速、高效和经济的最好交通工具,而城市以其为轴作线性发展,可以使二者得到良好的匹配及发展。在他设计的城市中,以一条宽度不小于40 m 的干道作为“ 脊梁骨”,电气化铁路就铺设在这条干道的轴线上。而作为线状城市之轴线的铁路线,可以经由地下或者高架,一直引到市中心。此外,他还设计了一条长50 km 的有轨电车环行线,离市中心的半径约7 km , 形成线状城市的骨干。在索里亚的设计方案中最为大胆的设想是使电车轨距与火车轨距相同,从而将新线与一个主要的铁路车站相连, 以便能利用有轨电车线为工厂企业进行货物运输。

可以看出,尽管索里亚在1882 年提出的方案是用于马德里城市交通改建的,但这些思想至今基本上被沿续了下来。特别是关于城市有轨交通建设可采用地下、地面、高架三种方式结合的方法,正是目前世界各大城市所普遍采用的。

3  成熟期的城市轨道交通

和任何事物的变化规律一样,城市轨道交通也有一个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这其中除了技术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社会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在二战前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在战争后又迅速进入城市化发展比较成熟的阶段。而不少在二战前城市化水平并非很高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城市经济的飞跃发展也迅速达到了城市化比较成熟的阶段。由城市化发展与城市交通发展的紧密关系所决定,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发展也进入了成熟期。

由工业革命推动的城市化,在一些发达国家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加速发展后,先后于本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稳定期。从总体上说,以城市化人口所占比例达到80 % 左右就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了。它既标志着城市化发展已基本上进入了稳定成熟期,也标志着人与物向城市空间运动的规模流量积沉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同时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规模也达到了空前水平。

促使城市交通进入成熟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说来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把城市化发展推向了成熟阶段;另一个方面则是城市交通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使其不仅在满足城市对内与对外交通需求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满足,而且在交通系统及运输手段革新方面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保证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在一些发达城市进入了成熟期[1] 。

3. 1  成熟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

成熟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已较为完善,在公共交通中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其主要交通工具包括地下铁道、轻轨、高架独轨、市郊铁路、新交通系统、有轨电车、索道缆车等。

3. 1. 1  地下铁道

地下铁道是城市快速轨道的先驱,1863 年至今已有127 个城市有了地铁。许多大城市的地铁长度都在100 km 以上,其中纽约、伦敦的地铁总长近400 km 。地下铁道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大城市居民出行提供了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3. 1. 2  轻轨交通

轻轨交通是在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与原来的轻轨电车已有了质的区别,已成为一种崭新的交通工具。“有轨电车—汽车—轻轨交通”的发展正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由于轻轨交通的造价仅为地铁的1π3 , 既能较好地满足大城市的运量要求,又能在大城市与卫星城镇之间建立起便捷的联系,因此,轻轨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欧洲不少城市都在贯穿市区与卫星城镇的交通干线上采用了新型的轻轨交通。

3. 1. 3  高架独轨

高架独轨可分为悬挂型和跨座型两种,具有运量大(可达1~2 万人次πh) 、走行平稳、爬坡能力强(可爬10 % 的坡度) 、建设费用低(仅是地铁的1π3) 、全立交化(与地面交通不互相干扰) 、对城市日照采光的影响小、噪声较低(使用混凝土轨道和橡胶充气轮胎) 等优点。德国科隆二战前已建成跨座型独轨,至今在乌珀塔尔还有悬挂型独轨。目前,日本是世界上高架独轨交通建得最多的国家,政府对独轨建设给予财政资助,以促进独轨交通的发展。

3. 1. 4  市郊铁路

城市铁路的造价仅为地铁的1π5~1π6 , 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一个子系统,市郊铁路的建设也应该纳入成熟期城市公共交通的整体规划之中。

3. 1. 5  新交通系统

新交通系统是一种全自动控制的轨道快速客运系统。车辆定时自动运行,车站不用人工管理,完全由中央调度室的电子计算机集中控制。新交通系统和高架独轨有许多相同之处,如高架专用轨道,适合于大坡度和小曲线半径线路,建设费用比地铁小,大都采用橡胶车轮,噪声低,安全性能好。目前世界上营业的新交通系统有17 条,共154. 6 km 。

3. 2  成熟期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纽约、巴黎、伦敦、东京、莫斯科等城市市内交通客运量结构的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发达城市在客运量方面,公共交通始终是占第一位的,无论私人交通如何发展,公共交通作为主体的地位一直没变。在市内客运交通中,公共交通占有绝对的优势,并且在大城市的客运交通中,有轨交通往往又占有比较大的优势,居主导地位。公共交通所占的比例一般为60 %~80 % , 其中有轨交通的比例则达30 %~ 45 % , 真正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还是地铁、高架、市郊铁路等轨道交通运输系统。全方位、立体化市内和市际交通运输方式的完善更促使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步入成熟期。在轨道交通的发展进入成熟期后, 无论是市际还是市内交通方面,比较成熟的运输市场及多元化的交通格局已经形成。同时,各国政府及城市当局在城市交通方面巨大的资金、物资及人力的投入,为城市轨道交通进入成熟期提供了物质保证。处于成熟期高级阶段的轨道交通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城市交通体系不再单一,更注重公交协调合作的作用,强调大小公交的衔接和一体化,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与传统汽、电车地面交通两大类运输方式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格局。城市客运交通是一个整体化的设计,轨道交通与公共汽、电车在车站的衔接上非常紧密,使乘客换乘极其方便,促使更多的人使用公交而少用私人交通工具。

(2) 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变慢,人与物向城市空间运动的加速度也变慢,导致人与物的空间运动量在城市中积沉量的增加量逐渐减少,空间运动规模不再扩大,这样,城市内部轨道交通的压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由于城市分解和过度市郊化造成的市郊轨道交通问题开始逐渐突出。

(3)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城市交通的地位重新认识,使其从为城市居住、劳动、休息等功能服务的附属性地位上升到与居住、劳动、休息同等重要的主要功能地位,并体现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之中。

(4)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不再以满足数量上的需求为主要功能定位,而是转向以质量上的改进作为新的功能定位,从而使城市轨道向安全、快速、舒适、便利和捷运方向转变。这会促使城市按主要交通轴线呈带状分布的形成,使城市化进入一个新阶段,促使城市文明的进一步扩散;还会促使城市人口向城市周围地区移动,形成人口在城市中的均匀分布及城市功能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4  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

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最佳途径,轨道运输又是重中之重。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中的地位可以说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得到了持续发展,在城市内部交通中处于主导地位。依靠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办法,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应用,在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也日益引起重视。如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大城市也都建有地铁,墨西哥城在1969 年就拥有了第一条地铁线,到本世纪末,全城将有21 条地铁线路,全长400 km , 在全市客运中所承担的比例也将由目前的29. 1 % 上升到58 % 。

“ 可持续发展”理论使得人类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基本问题,单纯的经济富裕不等于幸福,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顾及长远的利益,经济社会发达必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统一;如果只满足于眼前的短期利益,追求单纯的增长,将会导致难以预计的后果。在新经济发展观和发展条件以及环境、安全、技术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轨道运输日益显示出其自身具有的技术经济优势,城市轨道交通具有的运能大、占地少、节省能源和环境污染小的优点是其他交通工具无法比拟的。如今,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要求和各种高新技术的突破,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一场以调整旧运输结构和发展模式为主旋律的交通运输革命,这一新的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强烈的影响,而轨道运输已经成为调整传统运输结构的着眼点,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选择。为此,世界各国正积极采取行动,在“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为建立立体公共交通系统而努力[2 ] 。

总之,确立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是象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城市交通发展的理性选择。只有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才能真正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交通运输问题,这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