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百家讲坛的感悟实用13篇

百家讲坛的感悟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1

讲坛,顾名思义。讲演讨论的场所。学校教师讲坛是学校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措建的开放性、互动性的交流平台,它特别突出名师培养和专业引领的作用。这种讲坛主要有专题研讨、名师“沙龙”、专家讲座等形式。我们开展的“鑫昌讲坛”以专题研讨为主要形式,是每一个鑫昌人讲演讨论的场所,也是一个进行全方位沟通、交流、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进行学术、专业等方面的交流,可以进行前沿知识、先进理念等方面的学习,通过交流与学习丰富老师们的知识贮备,增长见识。老师们在聆听中汲取知识,在聆听中开拓视野。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2

一、《百家讲坛》给历史教学的借鉴启示

首先,《百家讲坛》以其生动有趣的语言拨动了观众的心弦。易中天、袁腾飞等人,都是以语言幽默见长的,例如很多课堂往往都是沉闷、无趣的,导致一批学生一上课就睡觉。如果能注意把自己的语言变得幽默、生动,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知识“悬念化”,《百家讲坛》多选用颇具争议的课题,更能激起观众的好奇心。或者在讲述的时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很强,在课堂上如果也能制造一点悬念,更能吸引学生深入课堂、探求知识。其实,我们强调的课堂导入,一定程度上也起到类似的作用。

最后,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百家讲坛》剪辑大量的影视剧,插播在每一个段落中,并配上带有悬疑色彩的旁白,吸引观众。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播放视频,以配合我们课堂教学。大多数学生注意力在集中二十多分钟后,会有所分散。课堂上如果能适时配点简短的视频,对吸引注意力会起到更好的作用。

二、《百家讲坛》与历史教学的冲撞对接?

1、《百家讲坛》冲撞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讲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会贯通,但史实是基础,能力培养和历史价值体现若离开了历史本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教学一定要像《百家讲坛》那样,给学生提供更多鲜活的史实和深刻解读。毋庸讳言,目前多数历史教师恰恰欠缺对历史发展脉络的宏观了解和对历史教材内容的微观解读,也很少有人能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事实上,我们的学生比《百家讲坛》的观众更渴望了解到真实的历史,而不仅仅满足于老师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简单解读和概要评析。我国已故历史学家赵恒烈认为“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不同,它是以科学整理的成果来教育青年,其内容只能是科学知识的一部分,不可能把科学研究所发现的一切成果都讲授出来”。②这样就给我们历史教学一个启发,我们能否借鉴《百家讲坛》的做法,把百家讲坛的方式“嫁接”到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设国学选修课程、开展历史讲座、组织历史探究兴趣小组等形式,针对祖国丰厚历史文化中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此来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思维眼界,激发学生的学史情趣。

2、历史教学对接《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学者们为了激发观众情趣往往选择一些有争议性质的课题进行探究。但历史教学中却不能随心所欲的发表教师个人的看法和见解,更需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所要达成的课程目标比百家讲坛上的学者们要多得多。

比如课前我们需要指导学生预习学习内容,课上需要预设学习目标引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探究史实,设置历史情境使学生神入历史感悟反思,适时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想要了解、感兴趣和进一步想探究的问题,并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对话交流,师生共享不同的看法和感悟,教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拓宽学生的眼界,拓展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从历史、综合、人文、开放的角度来探究历史问题,最后教师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当今比较严谨、合理的历史结论或者有价值的观点。

三、百家讲坛给历史教学的深度思考?

作为历史文明的传承者和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者,我们除了从百家讲坛和文化学者们身上得到一些历史教学方面的启迪和借鉴外,还需要做哪些深度思考来推动我们的课改走向深入呢?

1、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百家讲坛》以娱乐为目标,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秘闻、野史传说,可以随便谈,范畴广而浅。但是我们的课时有限,要围绕教学要求展开,深入发掘历史深度,让学生学会思考、评价,范畴专而深。

2、学习过程中的教与学的问题,或者说“鱼”和“渔”的关系。《百家讲坛》的模式是主讲人是主角,负责讲,听众是配角,甚至可以不存在。没有互动,没有反馈,更没有讨论活动。这种模式如果放在过去,或许可以行得通。但今天我们强调的开放式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百家讲坛》主讲人传播,观众得到的是“鱼”,而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得到“渔”。二者是相冲突的。

3、价值观取向问题。《百家讲坛》是以娱乐为主,主讲人强调的是自己的观点,还可以插科打诨、语出惊人。而我们的教学却必须结合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例如袁腾飞曾说:“我们和小日本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这个仇以‘尿K子’当国旗的弹丸小国,是我们所生存的宇宙空间中最最低劣的一个民族。”我们的课堂,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而不是由教师将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将这种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错误言论带到课堂上,显然不符合我们教学要求和课堂规则,只会误导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

4、《百家讲坛》可以选择性地收看,但学生不可能选择性学习,无论感兴趣的还是不感兴趣的,容易的还是繁难的,都必须去学习,而且要扎实地掌握,完成学业要求。因此说,我们的课堂比《百家讲坛》 。

参考文献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3

一、《百家讲坛》的冷思考

《百家讲坛》还能红火多久,是理论界讨论较为集中的一个话题。在其火热的背后,很多学者报以冷静的思考,认为讲坛类节目有着显而易见的软肋:

1、节目题材的单一

“百家”,只不过是传统文化领域内不同学派和主张的百家,而并非节目刚开播时,天文、地理、人文、社科几乎“无所不至”的学科百家。现在讲的多是历史事件、王朝更替、宫廷秘事等。偶尔也讲讲《论语》《红楼梦》等文学,但都还仅限于名篇大作。正如胡智锋教授所说的:“节目选题往往是单一性的,而栏目则常常需要通过批量的选题来保证正常的运行。特别是播出密度较高的日版节目,往往需要采用有主题、成系列的选题方式。”⑴

2、优秀主讲人的缺乏

讲坛类节目中,主讲人对于节目的收视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受观众喜爱的主讲人可能已经让节目成功了一半。2008年,当时《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承认:“在经过了三年的火爆之后,《百家讲坛》的确遇到了一些瓶颈,症结是让人过目难忘的主讲人的匮乏。”“我们今年的重点就是发现新的主讲人,寻找的过程将相当艰难,我们目前已经派人到各高校去寻找,但现在还没有令人兴奋的消息。”⑵这充分说明了主讲人对节目的重要性,也是《百家讲坛》目前所遇到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3、观众越来越注重节目所传达的知识

这是《百家讲坛》无法回避的问题。08年的春节期间,于丹再上《百家讲坛》感悟《论语》,讲座的第一讲“孝敬之道”就遭网友挑刺。《当〈论语〉遭遇于丹》的作者马千里在网上发帖指出,于丹的《论语》感悟从开场白起就有错,每讲一分钟就有一处硬伤。⑶观众已不再满足于节目的新奇的形式,而开始关注节目能给他们传达什么样的知识,这是《百家讲坛》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4、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一开始,观众对于易中天,于丹等人的“一家之言”会觉得很新鲜,很独特,节目推出之初,观众的品位还停留在新鲜和猎奇的层次,只是觉得节目讲的那些事,那些野史很吸引人,但久而久之,观众越来越注重节目所传达的知识。节目的内容没有创新,节目的形态没有变化,节目的主讲人缺乏新面孔,势必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正是因为《百家讲坛》有着这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很多学者对电视“学术论坛”热进行了冷思考,认为“电视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由浅俗向深刻的转变”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电视文化的本质是大众文化,所谓高雅文化也只是大众化的高雅文化,仍然有它的缺陷。从媒介史角度而言,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与传播,主要是在印刷媒介阶段发生和完成的。当社会由印刷媒介急剧向功能更为强大的电子媒介转型时,知识的生产、传播必然被强制纳入电子媒介节目生产的程序之中。面对这种转向,学者们首先思考的不是向受众传播什么样的内容,而是如何使自己的表达更适应电子媒介传播的特点。这样一来,学者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电视媒介的一种工具性符号。电视学术文化同样也成为缺乏营养的快餐,它所起的思想启蒙意义也因此大打折扣。⑷

二、《百家讲坛》到底是什么?

自《百家讲坛》开坛以来,对于其到底是学术还是娱乐,是讲学还是说书,学术界的争议就非常激烈。

1、《百家讲坛》是深度娱乐

有学者认为,讲坛类节目是一种娱乐节目,只不过它不像《超级女生》一类的娱乐节目的肤浅和浅薄。浅薄的娱乐满足的只是表面的感官刺激,而真正的艺术愉悦的是人们的精神和心灵。《百家讲坛》正是为有着高雅品位需求的受众提供了适当的选择,是一种深度娱乐,是为了满足工作和生活高度紧张的人们的精神上的放松、愉悦和满足。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新闻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应该理智对待,不可一概而论。新闻和娱乐边界的模糊,不一定就构成对新闻的伤害。”⑸

2、《百家讲坛》是文学性的说书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法认为:“知识性的学术是《百家讲坛》的假面,文学性的说书才是《百家讲坛》的真相。”⑹《百家讲坛》是以“学术的名义”和“讲学的方式”,通过电视这一大众电子媒体传播开来并获得巨大的成功。

3、《百家讲坛》是学术与电子媒介的结合

这种观点把《百家讲坛》看成是学术与电视媒介结合之后形成的新的传播形式,学术在经过电视媒介中介后就开始由精英文化转变成大众文化,将学术浅显化、故事化,同时受众定位也更加宽泛、模糊。

4、《百家讲坛》是传媒的商业运作

这是很多学者对《百家讲坛》批评的原因之一。首先电视媒体必须要考虑到收视率问题,收视率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指标;《百家讲坛》不可避免的需要追逐收视率。其次,《百家讲坛》的造星运动正在加强。比如被炒得火热的易中天、于丹等一些“学术明星”。

三、《百家讲坛》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百家讲坛》获得受众的广泛关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关注度之高。但它对于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学术界对此也是“百家争鸣”!

1、《百家讲坛》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

以李泽厚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百家讲坛》对传统文化的大众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它让大家重新产生对中国经典的兴趣。对于于丹,李泽厚的评价是“她是做普及化平民化的工作”,“她只是在宣传孔子的思想,有点相当于西方的布道士。”“布道士需要一大批人来做。他们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梁。”⑺

不可否认的是,因为《百家讲坛》,让许许多多的观众开始真正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百家讲坛》的工作不过是启蒙这一渐进过程中的一小步,但却是开创性的一小步。就中国目前的基础人文教育程度而言,他们的努力为中小学学生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让他们有可能呼吸到较为新鲜的空气。”⑻

2、《百家讲坛》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

当前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的转型期,经济迅猛发展,生存压力日益增大,社会风气相对浮躁,人们的精神世界愈发变得焦灼和惶恐,越来越少的人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经典,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用《百家讲坛》来代替学习经典文化。因此有一批学者认为“《百家讲坛》的做法不是有利于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而是有利于文化经典的歪曲”。“不是帮助人们接近经典,而是在导致人们远离经典。”“《百家讲坛》的深度娱乐对你的心理系统产生影响,还要占据你的大脑空间。但它又把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戏剧化、传奇化和简约化了,结果人们获得的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当内容本身出现问题时,娱乐形式越是有助于人们接受,人们接受得越牢固,它对你的危害就越大。”⑼

历史学家朱铮维更是直接表明:“于丹不知《论语》文本为何物”“没有一处心得是于丹自己的”。⑽因此,如果用 《百家讲坛》来代替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势必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歪曲,同时也会“误人子弟”。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此类节目不可能造就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的“完美结盟”,不可能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尽管以历史、经典为主要内容,但它们只是节目的招牌,一个用来吸引眼球的噱头。‘电视讲坛’毕竟只是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⑾

对于《百家讲坛》的这些争议,笔者认为,我们无需去评价谁对谁错,至少它反映了大众内心深层对传统文化“真”的渴望。另外学术有了争议才能有发展,在这些争议中,也可以让大众形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去辨别,去思考。而《百家讲坛》也在这些争议中找到自身的问题,不断去改进与创新,才能使节目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注释

⑴胡智锋,《中国电视策划与设计》,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⑵2008年2月18日《新安晚报》

⑶2008年2月21日《合肥晚报》

⑷罗锋,《对电视“学术论坛”现象的冷思考》,《新闻记者》2006年10期

⑸陈力丹、闫伊默《中国“电视讲坛”节目的生态分析》,《现代传播》2007年3期

⑹《会诊百家讲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⑺2007年3月22日,《南方周末》

⑻刘玉宇,《话题2006》,三联书店2007年版

⑼《会诊百家讲坛》,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⑽《南方人物周刊》

⑾夏忠敏、刘建新,《从被叫停谈起》,《新闻记者》,2007年10期

参考文献

⑴宣炳善,《说史”还是“说书”――兼论易中天的知识分子历史观》,《学术界》,2007年04期

⑵樊艳丽,《现代传媒在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势与局限――基于央视〈百家讲坛〉的思考》,《沧桑》,2007年05期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4

2006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6周年。3天后的国庆黄金周7天时间里,于丹在《百家讲坛》连讲7天,以其对孔子《论语》的精彩解读广受好评,而且其讲座的网络音频、视频点击、下载量节节攀升,在网上被无数人传看。

于丹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影视系主任,她最早进入公众视野是以传媒前沿的著名学者、各大电视台“传媒军师”的身份。凭她的“专家”身份,在众多节目中与清华大学传媒学院尹鸿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吕新雨教授等一批男性电视研究者开阖纵论。而在《百家讲坛》中,一身素雅职业套装的于丹更像是一位企业高管。这种扮相在“老头扎堆”的《百家讲坛》中格外显眼,给男性学者“统治”《百家讲坛》的局面带来一抹亮色。

于丹也是央视10套的策划顾问,《百家讲坛》早已经定了《论语》的题目,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主讲人。后来,他们觉得于丹有这个潜能,于是让她主讲这个题目。于丹坦言:“起初我还不同意呢,有那么多老教授,怎么能轮到我讲《论语》。他们反复做工作,我还是很忐忑,就想去试试,没想到效果还不错。”

在国庆黄金周内,于丹分别讲述了《论语》中有关“天地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7个方面。在于丹看来,《论语》的内容“70个方面都不止。但国庆7天长假,《百家讲坛》只要求我讲7天。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按照观众最需要的,撷取我认为对大众现实生活最有积极意义的内容从7个方面来讲。”

于丹坦言:“讲述自己的心得,里面串进去很多故事。做《论语》的考据,我没有资格和水平。我做的不是学术的解读,而是大众传播。制片人告诉我,我讲的要让15岁以上的人都听得懂,都喜欢听。我想这也是《百家讲坛》的成功之处。让经典的东西走出象牙塔,让观众期待它,而不是媒体的自说自话”。

形容“学术超女”于丹,用“一夜蹿红”再合适不过了。她的走红过程,仅仅用了7天时间。一位《百家讲坛》的热心观众说,听了于丹的讲解,大家都想买一本《论语》在家里珍藏,想重新认识一下中国典籍的强大魅力。

低调的“学术超女”在百姓与圣贤之间搭桥

“惟女子和小人难养也!”2500年前,千古孔子不知是受了什么老鼻子气,恨恨地发出这样的喟叹;2500年后,于丹在《百家讲坛》上手拈话筒微笑:他呀,其实说的是女人和小孩子都是有着相同的心性的,有时候可能让男人捉摸不定。

于丹在《百家讲坛》上对孔子“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解读中,把“小人”理解成“小孩子”,此言一出,世间哗然,她了几千年来人们对“小人”的定义,有人推崇,更有不少学者站出来公开批判。对此于丹做了解释:首先我说,历史上对这句话有几种可以列出的解释,把小人理解成与君子相对的不道德小人,这是一种讲法。说女子与小人都难养,为什么呢?在以前的教育体制下,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根本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没有眼界没有知识没有更多元的参照,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你说女人是不是会狭隘、会抱怨、会难养?所以把女人和小人共同归入难对付之列,是因为她不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这个解释是没有错的。第二种解释,把小人解释为襁褓中的婴儿,说女子与小人难养,是指从满月到周岁的小孩子是最难养的,我所说的,把小人单纯地理解成小孩子,说女人与小孩子有共同的心性,就是“近则不逊远而怨”。你对“他”太好了“他”对你不恭敬,你离“他”远了“他”又抱怨,这也是一种理解。我个人更喜欢这一解,因为这一解更有性情,更贴近我们当下的人心所指,但我不否认其他解释的存在。

于丹,不但不计“孔子蔑视妇女”的前嫌,还继续寻找着孔子言论的闪光点,言称要用《论语》给人的心灵以阳光。在她心目中,孔子是朴素温暖的儒雅长者。“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就是这么一本语录。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论语》是圣人的书,它淡淡的一句话就点破了你的心结。”

于丹以感性的解读,明朗昂扬的态度,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与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对于网络上的追捧,于丹自己比较低调,她表示,自己谈《论语》只是些个人心得,并一再谦虚地说,以她的学养和阅历,真要作《论语》的讲解和辨析是万万没有资格的,“我所能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

“心灵的鸡汤”让大家同享《论语》感悟

于丹以女性的角度诠释《论语》心得,这在《百家讲坛》还不多见。随后,中华书局将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解的《论语》心得讲稿结集成书。

言及学术的大众化,于丹认为,有些学术可以大众化,而有些学术是万万不能的。比如《论语》,可以解读为儒教的儒学,也可以解读为个人生命方式。“我们为什么不让大众分享?”她认为,《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种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这种心理暗示的力量之大,将严重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认为半部《论语》修自身就足够了。《论语》可以有成千上万的角度。于丹把《论语》用体验式和感悟式解读,将全身心浸润其中,所感受到的美丽,是直指人心的。

在一个周日的下午,于丹携新书《于丹〈论语〉心得》在北京的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从下午1点多一直到晚上10半,创中国作者日签售新纪录。当天,拥挤的人群令人震惊。长长的队伍已经将图书大厦绕了一圈。现场一位不知情的路人被这场面震惊了,忙着给朋友打电话:“我在中关村图书大厦,人特多,好像出事了!”在等待签售队伍的前列有位60岁左右的女士,她中午之前就已在此等候,一共买了8本书,其中有4本是送给亲戚朋友的。

评论家认为,儒家文化在当今的复兴,经典的普及传播需要依靠现代传媒力量,也需要依靠现代人一同分享阅读的感悟,于丹的新书契合了这个潮流。

“玩委会主任”从小通读《论语》

一位老师带学生出去玩,玩得兴起,很多人都爬到了大树上。景区管理人员责问:怎么玩得这么疯?你们老师跑哪里去了?老师很尴尬,她也在树杈上。

她就是于丹。于丹特能玩,她上大学的时候玩出了名,被封了个“玩委会主任”的头衔。

其实,小时候的于丹不爱说话,是个很孤独的孩子,她从那时候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我学习很好,但不善跟人玩,很受歧视。中学我上了北京四中,那是铸造我人格的地方,它要求每个人都要有创造性。上大学的时候,我是北师大‘玩委会主任’,大家都知道我能玩,很多喜欢玩的人都来找我”。

生于书香之家的于丹,小时候除了练字就是背诗。从4岁开始,她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论语》,从小就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我爸爸是搞文史研究的。我忘了我读过多少遍《论语》,它是常读常新的,我不敢说我现在已经读懂了。”于丹大学时修的是中文专业,硕士阶段学的是先秦文学。“我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不到21岁,那个时候接触的就是先秦诸子,他们对我来讲,神游物外,都是我的朋友。他们身上的潇洒、人格、风格,潜移默化地渗透给我,他们不再是我讲课的时候才能想起来的人,应该说他们无所不在,真的像一个随时相伴的朋友一样。我不必要去背他们的文章,这些文章已经铭心刻骨。当经典能够这样跟你高度融合的时候,它是一种流露,而不是表达。”

在学校,她除了讲电视新闻专业课程,同时还给本科生教授古典文学。她告诉笔者,给研究生们上课经常跑到酒吧,要点零食、饮料,一边玩着一边就把课讲了。问到谁买单,于丹呵呵一笑,当然是老师买单。她经常在一本学术刊物上,稿费不超过1000元的,都由一位学生负责,专门供大家在酒吧上课用。因此,学生们都跟她成了好朋友,“女学生逛街就爱叫上我,我给她们挑的衣服都说好看;男学生看足球也爱跟我一起,我20多年前就看世界杯了,比他们了解得多”。学生说:“于老师是一个正儿八经的球迷,而且是个德国球迷。”

于丹硕士学古典文学,博士学影视传播,这两种学科的结合让她知道,经典的东西是恒定的、内敛的,但是在当下,它需要在传播的过程中被赋予解读的意义,这种解读是个人的多元的。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5

一、缘起:“人民的孔子”与经典狂欢

以“奇观”形容由于丹始于2006年《百家家讲坛》的“国学热”并不为过。2006年“十一”期间,时北京师范大学传媒学教授于丹应中央电视十套《百家讲坛》栏目之邀,从幕后走向台前,以“心得”的方式再一次触及“国学”的关键――《论语》。

节目开播后,与节节攀升的收视率相呼应的是经整理的讲演录书籍所创造的各种图书销售神话:2006年11月26日,于丹的演讲录《于丹〈论语〉心得》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创下了单场12600的记录(据统计,这本书1个月的销量即突破百万);而随后的《于丹〈庄子〉心得》则创下10个半小时签售15260本的记录,首月销量达到200万册;截至到2008年3月,这两本书在全国的销售量将近1000万册(2004年中国大陆年度最畅销书籍《狼图腾》的发行量是100多万册;而2005年的两部主要畅销书《达•芬奇密码》和《兄弟》的发行量分别是60多万册和80多万册)。因此有人说,其受大众关注的程度只有当年的“红宝书”可与之媲美①。

与惊人的图书销售神话和可观的电视收视率同步的是于丹不断被符号化的过程。在“于丹《论语》心得”不断为央视重播的同时,于丹继续沿袭“心得”的方式说《庄子》、讲昆曲,甚至再一次以“感悟”的角度重新述《论语》。在现代传媒的讲坛上,于丹无疑成功构建了“人民孔子”、“女孔子”的“师者于丹”身份。而在拥有公众人物的符号功能之时,于丹也就同时从“国学讲坛”走向了一个公众人物所能覆盖的话语场:作为一个具有“与时俱进”性的“国学大师”对现代企业的“企业文化”策略演讲、作为一个具有“心灵修复能力”的智者对灾区的慰问、作为一个优秀的国民代表参与奥运火炬传递、作为一个具有“知性之美”的女性为时尚界所关注、作为一个具有民族文化身份(儒学)的高端知识分子而出席高端企业峰会、会见他国元首……

同时,来自网民、学者在各网络、杂志报刊之“挺”或“倒”于的喧闹同样参与了这场“国学”之热:“挺于”一方,以活跃在网络贴吧、论坛为代表的“鱼丸”们认为,于丹“为大众找回了孔子”,其解读方式“把古老高深的道理,浅显地娓娓道来”,是“激活经典”的创举;以“学院”为代表的学者如李泽厚、任继愈等,从经典/文化“布道者”的角度予于丹以肯定,认同其对“唤醒经典记忆”的功劳。而“反于”一方,则主要集中在以马千里等的“硬伤”、“软肋”、“死穴”式的针对“原典”的逻辑性、准确性方面的批评,以及以“十博士”针对“元典”的权威性、严肃性、神圣性方面的责难。同任何一次热点问题一样,激烈而纷繁的论争无疑越发扩大和加强了问题的影响力和敏感度。

二、于丹的“国学”方式

于丹以前的“国学热”,可以说几乎都以“学校”特别是“高校”这样的“象牙塔”为言说前提、以“精英”的界域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对于学院(高校)的“大众”来说,无论是“读经运动”,还是“《儒藏》工程”,抑或是“孔子学院”、“国学院”的热闹成立――这些经由媒体进入社会群体视野的“国学”,或多或少地与官方、精英印记联系在一起。对他们来说,那始终是在另一条(高端)轨道内运作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话题。

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学术规范的释典方式,“个体”“感悟”无疑是这场热潮中的关键切入点。在这场“国学”盛宴中,于丹以一个可信的权威(异于“他者”的精英身份)不断地承诺“个体感悟”的合理性。而这种承诺方式的完成,便是通过对自身视角的普遍化、庸俗化来获取与受众“同等”的想象,同时再以其身为大学教授、才华出众者的身份予“同等”视角上的“大众”以“精英”权威的共享。正如其一直所强调的,她所做的,只不过是“一个非专业的、普普通通的、也不算老的……中国女人,可以以她的这种方式把经典读了,而且心有所得。”那么,“所有的老百姓、普通人……都可以都能以她的这种方式读,没有多难。而且她读完以后,会觉得挺快乐的。”所以,“至于这个女人是谁,叫什么名字,不重要。可以是于丹,也可以是别人,所以忘了于丹,记住这么一种感受 够了。”在这里,于丹以“心得”的方式给儒家经典以一个可以逃逸学术规范、学术逻辑和学术严谨性的切入点,从而消解了难以逾矩的“敬畏”之心,进而,他们“把握”了“经典”的释义方式。“鱼丸”中对“十博士”等的最大声讨理由,就是于丹所给出的经典“庸俗化解读”的可能。而这次突破“精英”隔阂的一个逻辑内化方式,便是于丹所一直强调的“道不远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顶礼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②

于是,在“个体”、“体验”的逻辑之下,一切“感悟”/“心得”式的阐释都得到合理化的可能。在“鱼丸”们看来,于丹“把圣人的言行从令人敬而远之的神圣殿堂请回充满烟火气的民间,把高深的天地人之道师友之道君子之道作出深入浅出的切合生活感悟的独家解读,让你听了有原来如此的恍然,有怦然心动的感激。”他们进而指出于丹的“浅与俗自然与专家们的高头讲章道学气息不可比拟,但专家的令人生厌,千册起印的专著被打入冷宫,也是不争的事实。”同时认为“十博士”等“对于丹的批评,似乎远远超出了平等交流讨论的范围,而处处充盈了学阀的霸道,那种视国学精典为自家后花园,不谁他人偷窥,不容别人染指的蛮横……”不难看出,基于“国学”一向以来的运作方式,“普通民众”惯性地将之冠以“他者”的标签――一个难以触及的文化资源,身为“国民”而未能共享“伟大”“民族文化”的距离感和抗拒感便在所难免。而于丹的“意义”,也是这场“国学热”能够引起如此关注的重要原因,便是对经典释义的“他者”――精英群体――传统的突破,她把“雅”变“俗”,把“远”拉“近”,把“难”化“易”,由此获得了广泛认可。

然而,“大众”对于经典“俗化”欢迎无非还是出于对经典“精英化”的记忆。相对于经典的原义来说,一种新鲜的把握方式更能吸引游离在“高墙”之外的“普通大众”。他们乐于认同并接受这种“个体性”、“感悟式”的释典方式,一个潜在的前提便是保证“经典”的所承诺的文化身份,这跟“精英”想象、“雅”趣味标志无疑是同质的。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于丹讲经典的内容“俗化”,还不如说是于丹将释典的方式“俗化”,而“普通大众”乐于在自己手中实践对传统/经典中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优越感的把握。与他们所认同的“俗化”释典方式构成悖论的是,所追求的目的是出于对“精英”想象的“共享”,吸引并使他们为之争夺的,正是“精英”所制定的文化趣味分层。作为一个对这种“俗化”、“个体化”把握方式合理性的承诺者,于丹本身就以一个“精英”的身份提供了此“释典自由”合理性的基础:高校(且是某种程度上的“名校”)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副院长。也即,一个“俗化”的方式,同样是一个“精英”的方式。

三、遮蔽与挪用

正如戴锦华教授所指出的,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商业化”进程中,中国的媒体的演变/转型过程掺杂了权力、资本的重组和共享,其“大众媒体”角色实为“新的权力”身份所置换。换句话而言,“经典权力”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内化为“媒介自身的权力”③。在此情境之下,以“直击”的“现场性”异于传统叙述方式的“另类新闻”(《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所能展现的“公正”是有限的,以“自由性”“自主性”为旗帜的地方娱乐/选秀节目(《超级女生》、《加油好男儿》、《梦想中国》)所实现的“民主”是“娱乐化”的④,而以“通俗化”解读为特色的《百家讲坛》,其所承诺的“个性化解读”是有条件的――在“媒介的权利”下,它们同样无法规避与主流意识形态的 “捆绑输出”。

在商品经济和消费社会的语境之中,作为具有历史沉淀和传统印记的“经典”及传统文化,被消费者有所甑选地记忆:乐于分享其“雅”而“优”的价值想象,同时排除其繁杂的学识积累要求。于是,借“国学”之名,以外延所能指之趣味来换取某种价值立场及其,是为消费之实。公众所需要的,并不是来自传统文化的一种实践方式和把握,“而是一种充斥着符号和参考、对学校知识的模糊回忆和时尚知识标记的奇怪主体”⑤。这次由于丹所论《论语》、《庄子》及昆曲所引发的“国学”热潮,就是以“国学”之名所行的消费之实。在这里,“国学”的外延被挪用,而“深度”的意义被置换,“大众”/“消费者”在这场热潮中所关注的,是由一个异于传统经学释义者的“精英”所承诺的“释典”权,是一场与束阁高墙共享“雅趣”的消费。与其说“大众”在这次热潮中“受到了经典的洗涤”,还不如说他们需要获得“消费社会公民资格而必须拥有的最小一套同等物品”⑥。同被资本和阶层以及官方本土文化策略所架空的“国学”意义一样,这次遍及各个年龄、阶层的“国学热”,真正的“国学”内核同样缺席;而作为这场热潮的“主导者”,于丹同样为大众所“塑造”,她不断以“大众”“普通百姓”中的成员反指自身,以社会传统和主流意识所认同的角色身份不断构建知性“女性”、“人妻”及“人母”的形象。在其不断“隐匿”强势身份的策略中,于丹以这种“退场”强化了其内在逻辑的合理性和权威的可信度,在这场人们都可以“忘了于丹”的“国学盛宴”中,于丹始终以一中潜在的方式把握现场;而在“媒介”与“权利”有着深远牵连的语境中,作为营销策略的“个体”、“感悟”释典方式,在行使一种市场策略之时,也同样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在这个意义上,“个体”性的话语狂欢实为意识形态框架内的另类表现方式,它最终不能僭越官方的主流叙事。终其而言,正如2007年前后的极度喧嚣及随后的沉寂一样,掺杂在于丹“国学热”话语中的,只是一种以“国学”为名义的文化消费行为,一场由“个体”、“俗化”、“感悟”遮蔽的又一场主流意识形态修辞。

注释:

①贝淡宁.《论语》的去政治化――于丹《论语》心得简评.读书.2007(8).

②于丹.于丹《论语》心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年1版.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6

其实,自从百家讲坛图书热销开始,评论界,文化界甚至普通百姓就有声音质疑如此通俗演义似的说古文化现象是否能够真正有益文化发展?可是,强势媒体的宣传炒作轻易就掩盖草根的微小声音,不断推出的各种图书热销,“央视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甚至成为广告语,引以为豪的顺口溜,这也直接引发各家出版社无论是否擅长讲坛内容的出版都竞相参与到相关出版项目的“高价竞标”中去,书店设专区集中展示销售讲坛内容为主的图书和相关光盘,甚至有人(机构)专门销售百家讲坛系列的出版物,由于百家讲坛图书的热销也带动社会上相继出版一大批各种各样的讲坛书、论坛书。这里既有各家电视媒体,也有出版社,还有各个行业组织单位组织的,前面提过的曲女士养生书就是从地方电视走向全国甚至跨出国门(版权输出)。

这不啻是一场媒体的盛宴,出版社发财的好景象。读者随着各家媒体的宣传也以买本于丹的书为自豪和兴奋不已,这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文化好现象吧?我不知道,当时的主流媒体有发出异样声音的吗?那时即使有,也一定是被淹没在更多人的喜气洋洋中了吧。

不过,随着最近出现在江苏无锡一个图书签售活动中的一记耳光,各家主流媒体都纷纷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有感到可惜的,有感到愤慨的,有质疑双方当事人的,也有反思论坛主办方的,不过还没有看到质疑出版社的,作为出版人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社会现象。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7

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剂。培养一定的幽默感是调节师生情绪状态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同样的历史内容,为什么百家讲坛就能讲得很精彩,而我们的课却很平淡?原因就在于百家讲坛教师的语言有魅力。在讲武则天的时候,易中天说:“有王皇后的支持,李治和武则天很快都如愿以偿。武则天拿着那张旧船票,重新登上了后宫这艘豪华游艇。”这句套用流行歌曲《涛声依旧》中“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产生了奇妙的搞笑效果。易中天先生就这样把精英文化从象牙塔尖上搬运下来,给传统文化输入新的时代血液,使它变成活的现代文化,深入浅出,化雅为俗,从而使大家在谈笑间了解了历史。德国学者海因兹・雷曼麦也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是的,高水平的幽默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假如我们的教学语言能时常幽上一默,给孩子们一些“深入浅出”的趣说,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相信我们的孩子定会乐于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二、身临其境,活说历史

历史教学不是空洞的说教,枯燥的灌输。平淡无味、缺血少肉的讲述只会使学生闻史欲睡。纪连海、易中天先生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以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智慧把人物说活了,把事件讲透了,也把节目做火了。可见,历史课堂的教学应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把历史讲“活”。运用“移时”手法,让时空转换,让岁月倒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触摸得到祖国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文物遗产,感受得到无数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

三、用心用情,演说历史

教师的语言应该是饱含深情的。因为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带着感情教,满怀深情说所教的课,所讲的道理就能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教师的语言传递的应该是真挚的感情。如果是虚情、浮情,那就是苍白无力的。充满激情的语言可以是语调高亢的,感情显露的;也可以是语调舒缓的,感情含而不露。为什么纪连海的历史课那么受欢迎?首先就在于他是用心、用情在讲述历史。讲到动情时拍桌跺脚,手抖泪落,情难自己。如他在《百家讲坛》讲袁崇焕时,就完全沉浸在袁崇焕的世界里,觉得自己就是袁崇焕,那种委屈无奈让其万箭穿心,泪洒当场。爱之深,情则切。纪连海之所以能用情讲历史,源于他对历史的热爱,对历史人物的深切关注,并将自己的想法都渗透在所讲述的每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当中。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要富于情感,褒贬扬抑要态度鲜明、有形有色。讲岳飞被害、嗣同殉难,要有悲愤之情;讲红军长征、抗战胜利,要有激昂之情;讲港澳回归、嫦娥奔月,要有自豪之情……

四、特立独到,悟说历史

富于启发性的语言犹如开启智慧的钥匙,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探求解决疑难的途径,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一个教师来说,单追求“趣说”,一如只重外表花哨,难免华而不实,我们更要追求语言的“魂”――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与其说是语言的力量,还不如说是思想的力量。易中天、纪连海说史之所以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那精彩迭出的教学语言富有宽广的内涵。他们以现代视角对历史进行个性化解读,品读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让观众、读者获得现代语境下的古今历史与政治对比的感悟。在“一点思想,一点启示”中给我们以思想启迪,以精神享受,以人生领悟。

五、达意顿挫,简约说史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8

作为凤凰卫视一个日播的读书节目,《开卷八分钟》从2007年1月1日开播至今,历时8年,主要由知名文化人、作家梁文道担纲,他在一周五个工作日中每天用8分钟介绍一本书。在梁文道眼中,这是目前世界上坚持期数最多的读书电视节目。

说起读书类文化节目,世界上最出名的当属法国电视五台贝纳尔・毕沃主持的《读书》,每周五晚9点30分开始,在约90分钟时间里,没有影视,不播音乐,由主持人和被评点图书的作者与读者一起侃侃而谈。这个高雅的文化节目,长时间地在法国全国收视率排行榜上处于较前列位置,从1975年一直延续到1990年,成为法国电视史上最著名、最长寿的文化节目。像毕沃一样做一档高品位的文化节目,也成为许多中国电视人的梦想。

但在中国,在娱乐化大潮的冲击下,在以资讯和娱乐为主要功能的电视节目中,读书类文化节目显然是冷门中的冷门。1995年,央视《读书时间》创办,开启国内荧屏先河。一时间,全国各地的读书栏目爆发小高潮,最多时达到20档。但是在2004年前后,由于大多数电视台都采用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叫好不叫座的文化节目很难长期在电视荧幕中存活,只能遭遇“收视率末位淘汰”的悲惨命运。《读书时间》由央视1套调整到央视10套科教频道播出,最终只存活了8年。而与《读书时间》同期推出的全国各家电视台的读书节目也纷纷下马。

相较于娱乐类节目,文化节目确实有一定的准入门槛,似乎天生难与高收视率有缘。2001年7月,《读书时间》被调整到科教频道。与此同时,《百家讲坛》也在科教频道开播。当时的《百家讲坛》走的是高端路线,宗旨是办一个“没有围墙的综合性大学”。这档节目请了很多大名鼎鼎的大师名家,如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周汝昌、叶嘉莹、霍金等,都赫然名列在早期《百家讲坛》名单上。他们都是当今科学界、学术界的大红人,却没能带红节目。相反,由于授课讲法单调,专业性太强,观众大都听不懂。节目收视一度几近于零。

《百家讲坛》最终成了

“百家历史讲坛”

在“末位淘汰制”的压力之下,《百家讲坛》只好改版,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线,放下身段,彻底走向大众化。2004年底,《百家讲坛》推出了著名作家刘心武的“揭开秦可卿身世之谜(上、下)”,随后在2005年4月到7月,《百家讲坛》在3个月内用了13讲全面播出了刘心武的“秦学”讲座。“秦学”引发了“红学”研究界一场声势浩大的学术争论,借助这一事件,《百家讲坛》这个带有学术意味的电视栏目一时成为传媒关注的热点。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刘心武揭秘的《红楼梦》有没有争议不重要,重要的是刘心武讲得很有趣――他用的是侦探小说的套路,引人入胜。纪连海的《正说和坤》,也是这个路数。

这些讲座与其说是学术探讨交流,不如说是在向观众讲故事。当时《百家讲坛》制片人就要求,节目必须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要求35分钟必须有一个悬念。故事的“脚本”里有主角、有配角、有情节、有悬疑、有矛盾、有冲突,其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一些所谓精心制作的电视剧。相比那些戏说的清宫剧,《百家讲坛》讲得有理有据,又有开拓视野、丰富知识之功效,自然大受欢迎。

但这还不是全部。其后还有易中天的《品三国》,在精彩的故事之外,还品出了官场生存哲学。于丹讲《论语》《庄子》,直接把经典讲成了心灵鸡汤般的人生感悟。他们用流行话语,把古典文学讲成了畅销文化,这又引发了“学术娱乐化”的大讨论。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百家讲坛》火爆到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也能说明文化类节目的特殊价值,在娱乐化大潮中,文化电视节目依然有生存的空间。

《百家讲坛》的风光,并没有持续很久。其选人机制导致人才后继乏力,明星不再涌现,而节目形式也是多年不变,话题选择、讲座内容比较单一,最终路越走越窄――《百家讲坛》成了名副其实的“百家历史讲坛”。到2008年底,由于《百家讲坛》收视连续跌出央视10套所有栏目前十名,甚至一度传出停播传闻。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成了一股清流

2012年,第一季《中国好声音》的成功,让很多电视人见识了“制播分离”模式的魔力。不同于传统电视台节目的自产自销,《中国好声音》的播出平台为浙江卫视,制作团队则是曾打造《中国达人秀》的原班人马金磊团队。因为是专业的节目制作团队,又有资本支撑,制作成本不用愁,还能引进国外节目的成功模式,节目质量提升明显。

《中国好声音》的制播分离模式,也让CCTV和其它卫视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这么玩啊。于是他们开始寻求“外援”了。此时,定位“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进入了CCTV的视线。

跟《中国好声音》相似,这档节目的灵感来自美国的综艺节目《全美拼字大赛》。美国这个拼字大赛从1925年延续至今,拼字比赛的参加者先从班级冲向学校,再从学校走向区县市甚至是全国比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也是这样的竞技比赛赛制。区别在于,美国原版节目追求的是“拼”,而央视则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把焦点对准了 “写”。

目的寓意也就在这里,即唤醒更多的人对文字基本功的掌握和对汉字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如今的人们已逐渐陷入会打字不会写字的尴尬。

2013年8月,《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央视1套和央视10套同时播出,在全国掀起一股 “汉字热”。这档文化节目备受追捧,并不只是因为其节目制作精良,而是那时的观众对歌唱类选秀节目有些审美疲劳了。在《中国好声音》之后,各家卫视不惜血本,重金打造歌唱类选秀节目,结果就泛滥了。2013年,从年初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到年底央视的《梦想星搭档》,几十档歌唱类选秀节目蜂拥而上,从形式到流程都大同小异,播出时间又主要集中在暑期,让观众看晕了。这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出现在电视上,就成了一股清流。

那年暑假,生逢其时的,还有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这档节目在7月播出,与国内其他节目引进国外版权、照搬国外成熟综艺模式不同,《汉字英雄》由马东领衔的顶尖制作团队原创打造。同样是以弘扬汉字文化为主旨,但相比《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弱化了比赛,娱乐性更强,从主持到评委到选手,大家都有很好的个性展示,有笑点有泪点有萌点,收视率也是一路飙升。

《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带动了一类新的文化节目类型的红火。《汉字英雄》之后,河南卫视又推出《成语英雄》。央视也顺势推出了《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其实就是复制此前成功的创作模式。

我们不是创新,是回到常态

当一两个节目模式成功之后,就会不断被复制,创新不足,然后就失去生命力了,这都是套路了,文化类节目也不能免俗。很快,以《爸爸去哪儿》为代表的韩综和类韩综的真人秀模式大量涌入,文化类节目又回归到不冷不淡的境地。观众的选择永远都是无情的。只要你有更好的内容,更新的套路,观众自然就会跟着走。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爆红也证明了这一点。作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延续,2016年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也是延续这个套路。从收视率上看,每周五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早期尚有《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的余热与春节期间较高关注度,但后期只是保住CCTV1周五晚间黄金档的基本盘,并没有成为一个现象级的节目。但到了2017年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率一路上升,最终总决赛期(第10场)关注度达到0.941%,而当日新闻联播也只有1.2%左右,这已经是文化类节目创下的收视之最。

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受到更大的关注,原因也无非是内容更好,形式更活泼。从节目中的诗词题目来看,大部分都不难,很多就是中小学课本上的名句。但命题中又有陷阱,就让整场节目不至于太平淡。题目大家都熟悉,又很接地气,比如命题者将“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起来,就贴近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而新加入的看沙画猜诗词环节,还有“一对一”对抗的“飞花令”,捧出身高1米8、腹有诗书气自华的00后才女武亦姝,都令人耳目一新。

不过,这还不是文化类节目的全部魅力。2016年的最后一天,黑龙江卫视推出《见字如面》,这是一档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类节目,由黑龙江卫视主持人翟毓红主持,许子东、杨雨出任嘉宾介绍文化背景,张国立、归亚蕾、徐涛、何冰等明星读信。《见字如面》播出两期就迅速获得了高口碑,好评如潮。四期过后,豆瓣评分依然高达9.2。

《见字如面》大受好评,也是因为模式的创新。本来,黑龙江卫视打算做一档读书类节目,但书籍种类庞杂,给观众读什么书就是个难题。于是,《见字如面》节目组选择了读信。书信相比书籍,更短更易于呈现,有时代感,也有情感交流,加之读信的明星大多都是台词功力不凡的专业演员,简直是读出来的每个字都能感人肺腑。就这样,《见字如面》虽然没有耀眼的舞台包装和激烈赛制,但凭一封信、一个人就能让观众沉浸于故事氛围中。

无独有偶,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开播两个月之后,央视也上线了一档十分相似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朗读者》前后筹备近一年,是央视主持人董卿首度担任制片人的节目,据说,连片子都是董卿自己剪的,经常忙到凌晨四点。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9

当《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超级女声》等综艺选秀类节目在我国如火如荼开展之时,一个起初并不起眼的文化类栏目却在人们的不经意中进入了大家的视野,迅速成为了社会、媒体竞相议论和报道的焦点。它就是目前中央电视台第十套科教频道的名牌栏目――《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栏目的走红确实是有点令人摸不着头脑。因为它“先天不足”。不具备成为一个名牌栏目的主客观条件。其节目内容学术性与文化味较浓;节目形式相对单一;而播出的时间更是无人问津的“睡眠时间”。

因此,2004年下半年。栏目开始实施新的定位策略。由原来的“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转变为“让专家为百姓服务”:由原来的大学讲堂转入演播室录制。《百家讲坛》的“翻身仗”是以阎崇年主讲的系列节目《清朝十二帝疑案》为标志的。从那以后,节目找准了自己的内容定位――传统历史和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在电视上传播传统历史文化和知识,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邀请能说的名家,选择好话题,把话题说透。就这样,《百家讲坛》与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结下了不了之缘。至此,全新的栏目形式展现在了大家的面前并延续至今。

一、受众定位准确

长期以来,中国广大观众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且接受的知识面比较窄。当然,这是受到客观地域、文化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但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他们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他们不仅渴望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更希望能够获得这些历史文化和传统知识,能够“取其精华,弃之糟粕”,以满足他们学习知识、提高修养的社会化需求,并能为我们当代所用。我国优秀的历史和文化,俨然成为了我们获取知识的宝藏。

就在这一背景之下,《百家讲坛》(2004年改版后)准确的把握了其栏目的市场定位和目标观众。栏目定位以传授优秀中国历史文化、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坚持大众化,不搞权威化:坚持民俗化,不搞学术化。”栏目将目标受众专门指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锁定了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观众以及中原地区的广大农村观众、众多老年知识份子、爱学习的中年妇女、大中学生等。

根据《百家讲坛》栏目组调查,中原地区有很多农村人爱看《百家讲坛》。他们知道很多历史故事,但来源都以民间口头传说为主。《百家讲坛》中所讲的与他们知道的不一样,有些甚至截然相反,所以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他们渴望知识,但他们已有的知识都比较杂。缺乏系统的梳理。他们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样并不很清楚。而《百家讲坛》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可见,《百家讲坛》栏目找准了受众,摸清了他们的心理,因而能够广受关注、收视率节节攀升。

《百家讲坛》栏目能够在广大中原地区流行,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很多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和事件,很可能就发生在你我所处的地方。让观众备感亲切,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就能一下子拉近观众与栏目、与历史、与文化的距离。

二、题材选择得当

1.适应认知结构

电视节目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提高大家的文化修养,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必然要有一定的知识含量和专业深度。但是,电视不同于报纸,信息转瞬即逝,无法保存下来让观众慢慢思考和细细品味:另一方面。过于高深的内容也会大大限制节目收视群体的范围,使一般文化水平的百姓无法接受。这就会直接影响我们的传播效果。因此。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就要注意选题的可讲性,要选择受众易于接受并且专家也可以深入浅出讲解的知识。这个问题则涉及到了人们的认知结构了。

心理学家认为:受众对于自己所熟悉的知识和信息,会很容易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过程,并与原来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与分析:而相反的,对于那些不具有相应知识经验,也就是不熟悉的信息。在接受过程中则会发生认知障碍,即难以理解或不愿意接受。为适应受众的认知结构,《百家讲坛》栏目选择了适合电视化手段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充分挖掘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宝库。其原因就在于历史文化类题材往往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趣味性。适合讲解。它并不需要观众有深厚的文化储备和积累,就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感性思维。再配上电视这种比较丰富的传播媒介,更易于为一般的受众所接受。并能迅速产生共鸣和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相比之下,自然科学类选题逻辑严密,需要接受者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它适合用数学和公式来表示,而不适合用电视图像来解释。同时,它调动的是观众的理性思维,感性的画面加上理性的思考会使受众容易疲劳,产生接受的障碍。这也正解释了为什么《百家讲坛》开播初始无人问津,而改版之后迅速走红的疑问。

2.注重经典。体现时代性

《百家讲坛》栏目在选题时,兼顾经典重温和与时代相结合。体现了对历史传统的文化继承和发展。其策划了很多有关历史题材以及中国古典名著的经典选题,如《汉代风云人物》系列、《红楼梦》、《聊斋》、《西厢记》等。同时,在讲解这些历史选题时也非常注意与时代性的结合。如:在《老子智慧与现代式离婚》的讲座中,将老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和现代人的离婚现状相结合,把老子的话进行现代意义上的阐释,作为现代人的心灵鸡汤。在《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中,将金庸小说的爱情故事做了现代化的、模式化的归纳,分为几种:英雄美人式(如郭靖和黄蓉)、感动天地式(如杨过和小龙女)等。另外,《百家讲坛》还策划了诸如“身边的礼仪”、“购房的陷阱”、“婚姻家庭与心理健康”等与时下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当代话题节目。

其选题大多都是些观众有所了解但又不太深入的话题。其中既包含了经典。又注重与时代热点、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相联系。能就近说远、借古论今,自然形成了对普通观众的吸引力,提高了观看对节目的兴趣和期待。

3.注意延续。体现系列化

《百家讲坛》栏目的选题还有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就是其系列化。其非常注重节目的前后关联。呈现一种“集中火力,精耕细作”的态势。同一系列的选题由同一个主讲人或几个主讲人同时完成,内容上则是向纵向延伸。如:刘心武将《红楼梦》的讲座分为“揭秘秦可卿”、“贾府婚配之谜”等二十多讲。其中,针对秦可卿一个人物的分析就构成了一个独立的专题,探寻其“抱养之谜”、“生存之谜”、“被告发之谜”等。《清十二帝疑 案》则从努尔哈赤一直讲到宣统,将大清王朝的历代皇帝细细数来。

选题的系列化扩容了节目的信息量,增加了同一题材节目的总时长,给更多信息量的输出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演讲人的表演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并且。系列化的选题增强了节目的“厚重感”和份量。分散的主题容易使节目陷入单薄的陷阱,很难像系列化的节目那样集中火力就某个专题在观众心目中形成强烈的冲击感和震撼力。因而,《百家讲坛》栏目选题系列化的运作增强了节目的纵深感。使其作为学术、文学类栏目的厚重感和历史性得到体现。

三、表现手法新颖

《百家讲坛》作为一档学术性栏目,其在形式安排上。为了使讲述更生动、更能吸引人,在某些方面创造性的借鉴了电视剧制作的手法。简单地说,就是将讲述变得故事化和戏剧化。爱听故事是人的本性,电视有着天然的“讲故事”的优势,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因为电视是一种叙事性的媒介,能满足人类对故事的渴望。这点在电视剧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百家讲坛》讲述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叙事性的过程。故事化和戏剧化的运用使《百家讲坛》创造了电视媒体的影响力“神话”:使那些原来只有专业人士和少数观众关注的学术问题、文化问题、历史疑问。通过栏目的表现方式,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1.把学术研究变成戏剧剧本

《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说:“实际上我们就是按照戏剧化的结构来做的,我们要和主讲人一起培养编剧的能力,把他们的学术成果变成剧本,让口播类节目故事化、戏剧性。”这些讲座与其说是学术探讨和说教。更类似于讲故事、说评书。在学术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戏剧脚本中的主角、配角。有情节、有冲突。《百家讲坛》真正的把学术成果变成了“剧本”。

2.寺巴系列讲座变成电视剧

通过戏剧剧本所演绎出来的,则必定将是一部生动的电视剧。并且。在学术的指引下,其必然是具有相当份量、具有学术和文化性的史实剧。《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说:“我们必须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要求3、5分钟必须有一个悬念。悬念性、单线条和戏剧性是我们总结出来讲座节目和论文不同的地方。作为口播类节目必须要有悬念牵引。”他同时分析《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一是老百姓已经不满足于戏说,希望能找到历史的真实。第二个原因就是一个“疑”字。悬疑永远都是电视剧的基本卖点,我们看电视剧最大的吸引就是命运未卜,悬疑丛生。

为讲好故事,节目打出了“悬念牌”。把每期节目内容编成一个故事,把人物命运和矛盾冲突设置成各种悬念。在每期节目开头时设置一个总悬念,紧接着专家在讲述中又设置层层分悬念,成为每段内容的衔接点和转折点。吊足了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也使得观众不愿离开电视荧幕。在节目进行中。专家用自己的学术见解解释、分析一个个疑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节目还把这些历史故事像电视剧一样系列化,一个接着一个讲。在每期节目结束之前提出下一个故事的悬念,将悬念贯穿始终。让人欲罢不能。

这种新颖的讲述手法。满足了人们听故事的愿望,让观众在享受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故事化、戏剧化的讲述,也赋予了《百家讲坛》栏目独特的审美特征,其恰到好处地处理了电视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关系,是其栏目取得高收视率的制胜法宝。

四、结语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10

上课调皮捣蛋的学生,我也遇见过。遇到情况,一般叫起来,不外乎两种结果。一种,一言不发;另一种,开口致歉。如孙悟空这般回答的确实少而又少。一般人是用“笔”来听讲的,主要是将老师的结论记下来写到本上;孙悟空是用“脑”、用“心”来听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听到老师父妙音处,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这些话吴承恩写得实在是好!他不但是个大作家,甚至还是一位“教育家”。悟空确实是优秀的学生,他的状态完全不同于其他同学。从他的状态上,我们似乎也看到了悟空所在班级的其他同学的“听课状态”,他们一定是“老老实实”的。如果大家都像他那般“作此踊跃之状”,祖师就不会单单责问他。“老老实实”其实是一种可怕的“听课状态”。持有这种状态,它说明你对知识,对本领,对进取,对老师讲课所涉及的内容缺乏内心深处百般的渴求与无尽的向往;它说明你对所学的内容,知道也罢不知道也罢;它说明你在听老师讲解时只是把它当作了一门“知识”,而还没有将其深入内心,与自己的情感、血液交织在一处,化为一种对人生、对生命的丰沛感悟。“老老实实”,说明你人虽在课堂,而生命却缺席了。“老老实实”是可怕的,它是一条将你带成“平庸之辈”的宽广坦途;“老老实实”是可怕的,它会让你几年下来依旧如此,“改变”甚微;“老老实实”是可怕的,它会让你养成一种对什么都没有十足的兴趣,都无所谓的生命状态,而这种没有生命激情的状态又必然会将你导入到庸庸碌碌的命运轨道上去。激情,对成就任何一项事业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一定的意义上,你能激起多大的生命激情,你就能够走多远的路,你便能成就多大的功业。悟空的同学是“老老实实”的,所以虽常伴祖师,终无所成;悟空的同学是“老老实实”的,故而祖师并未将自己盖世绝艺“筋斗云”与“七十二般变化”传授给他们;悟空的同学是“老老实实”的,故而漫漫的充满奇险的取经路上不曾有他们的身影……在成长的道路上,仅仅有好老师还不够,我们的“内在”也需要在呀!

作为一位教师,我甚至觉得,从“听课”的那一刻起,悟空与他的同学们便注定会成为两类人。“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喜不自胜,故不觉作此踊跃之状”,这是何等高贵的“听课状态”。祖师语言的水流,破开时空,在众生团坐的教室中流淌,道道水波沁入泻入奔入悟空的脏腑;悟空的脏腑顿时变成了美丽的湖,湖水冲涤而出,再达四肢百骸……祖师的语言流欣然填满了悟空每一处凹陷的生命渴求,沛然滋灌了悟空每一处在前一时刻尚还龟裂的思维焦灼……祖师飞花碎玉的语言在悟空体间、脑内欢畅无阻地流淌着,有时它们潺成秀丽的道道大河,有时它们跌落成险绝的万丈飞瀑。祖师的语言构成的千般奇观,百般景致,让悟空目不暇给,流连忘返,沉浸其间。祖师的水流终于汇聚撞击出悟空生命的喜悦,这喜悦从悟空的心底腾跃而出。悟空抓挠舞蹈,用耳用腮,用眉用眼,用手用足,终至“喜不自胜”,“作此踊跃之状”;这等生命的大喜悦实在太盛大了,悟空的心头已经装不下,跳荡的喜悦排闼而出,肢体与心一同欢畅着。

在四中的讲坛上,我欣赏过孙悟空式的优秀学生。在高三紧张的复习过程中,一次讲课我说道:当年徐志摩走进剑桥大学书架叠叠、储有万卷书海的图书馆的时候曾说,我就像一条小鱼游进了大海。大家现在看穿高考现代文阅读1500字,将来还会像那些大学者那样贯通古今中外,读懂世界上最美的思想与最卓越的见识。古往今来的这些伟大学者不禁让我们想到了“学力”这个词;他们确实是学力深湛;他们确实是大师,因为他们胸藏万卷,横亘古今。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许多学生的眼睛晶晶亮起。这晶晶亮起的眼睛,确实让我感怀不已,这些眼睛里亮起的是人类高贵的精神之光。在学生们的眼中,我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11

本届土地展是中国城市土地展的第7届,主题是“责任.创新”,共吸引了重庆、天津武清、海口、南昌、合肥、长春、沈阳、无锡新区、常州等32个城市国土部门参展,展示土地565宗,展示地块面积132.26平方公里,吸引了上海、天津、杭州、成都、兰州、定西、汉中等12个城市相关部门、单位和领导前来参观。意味着中国城市土地展已成为国内各城市政府与企业交流的沟通桥梁,各城市相互交流学习的窗口,以及各城市推广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的实效平台。

期间,北海、咸宁、南昌、文登四市县分别于5月1-2日举办土地推介会,四场土地推介会场场火爆,吸引了万科、益田、天健、鸿荣源、宝能、中惠熙元、珠海华发、浙江迪凯、香港斯布莱格、香港利嘉阁、天虹置业、兴业银行等500多土地买家参与交流。

房产展:刚需楼盘崛起,刚需力量追捧!

本届春交会组织深圳、惠州、东莞、香港等地参展项目71个,展出项目类型多样。其中深圳项目24个,占34%;惠州项目21个,占30%。

为服务广大刚需购买群体,本届展会特别设置奥特莱斯房产特价专区,邀请深圳万年青、惠州碧桂园、惠州国惠、大亚湾亿嘉、东莞金地等5家开发商6个楼盘提供特价房191套及其他购房特惠。

据统计,6天的展会共计吸引了约30余万人次到场参观、交流,众多参观者对奥特莱斯展区的特价房甚为关注,现场形成热切的交流氛围。

地产名家讲坛,奉献精神盛宴!

地产名家讲坛自2011年“秋交会”首创以来,倍受业界推崇,并在业界形成了交流、学习、智慧积累与互通有无、携手共进的良好氛围。

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本届展会继续举办第二届地产名家讲坛,以“专业,正在上升的力量”为主题,由深圳业内知名人士担任的主持人进行智慧碰撞,奉献了一场精神盛宴。

本届名家讲坛成功吸引了和黄、绿景、金地、鸿荣源、合生、奥园、香港天地、香港斯布莱格等千余业内人士到场倾听和参与交流,引发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线上、线下多热点迸发,演讲嘉宾广受追捧,论坛后屡屡出现听众与专家积极互动的场面。

另有多家媒体现场举办的对话、论坛等互动活动,均出现高度火爆的场面。

特色活动,饱受赞誉!

本届展会充分体现了“服务亲民,以观众为本”,设置了2条推荐参观线路、9大推荐站点,便利普通百姓和专业人群各取所需,在清晰导引下高效参观不同展会亮点项目,受到各方人士高度赞誉。

为增强展会对市民的粘性,展会针对不同人群推出相应服务内容,使得展会与百姓生活更为贴近,更具包容性,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积极参与交流的公众平台。不少市民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前来参与。

1、80年代馆。

面向中老年参观者,展会通过还原他们在深圳开拓创业的80年代、甚至部分60年代生活环境与场景,引发中老年参观人群的情感认同,让展会成为他们回顾历史、感怀当下和交谊交友的平台,成为社会感佩这些开拓者的纪念、感悟与学习平台。展场设置80年代的广播、道具、游戏、零食……种种观众喜闻乐见的设置,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互动游戏。

2、青春组歌。

针对展会核心目标人群——刚需群体,本届展会推出由《春天的故事》作者蒋开儒指导的“这就是我的城市” 青春组歌,歌颂深圳年轻人富于创新、充满活力与敢闯敢拼的精神面貌,倡导“幸福不在有房无房、房大房小”的理性住房消费理念。6天12场表演吸引众多观众驻足,“来了就是深圳人”、“相信自己”的主题歌词深入人心。

3、迪可可儿童小镇。

展会设置儿童职业体验小镇,众多小朋友在此获得欢乐体验,并通过职业角色扮演,获得正确的生活、交际和学习体验。

4、数字视觉秀。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12

喝茶,对于我,已有几年时间了。最近更是迷恋上了饮茶,工作之隙,下班之余,喝茶更是必不可少。论茶道,我自知还不够格,但突发感悟,纯属纸上谈兵,与君共享,望不吝赐教,多加指正。 感悟之——种茶:多选与多阳光多雨水的山坡之地,昼夜应较平地温差大些,应该是有利茶多酚的凝聚,使茶更有韵味,喝起来更香,更久。

感悟之——制茶:茶应属大自然的产物。从种,摘,选,到炮制,应该都是有学问和讲究的。听闻,茶园首摘第一遍上等好茶时,均要未出嫁的少女,且不需穿戴贴身的内衣等,并要放于胸前捂过,使茶的天然之香韵与少女的自然之韵味融于一体,达之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不过,此种应属茶中极品,应非常人能品也。在摘茶后,应有选茶工序吧!将一些老叶,残叶应进行挑拣,或许选茶在摘茶是已同时完成。最后应就是炮制了,也就是炒茶吧!这个应该是比较难的,当然应该很多人都会,但每人炒的茶,色、形、问、香韵应是不同的。应该是有经验的,需要把握炒的手法,力度,火候(温度),时间,及炒后处理。实情非我所知,望君知之,告之。

感悟之——泡茶:我想大家应该都能泡茶来喝,但我想泡茶应该也有学问的。在中国古代亦有茶师(茶匠),专职泡茶。听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讲《论语》中有一段,就讲到茶师的故事。泡茶,应不愠不怒,性情平和,思路清晰,有条不紊。我想,应注意的是:选水,水温,茶量,及冲泡时间的掌握。这个也需要因茶而异,而非等同。

感悟之——品茶:我想应从三点来注意,望,观茶色;闻,感茶香;品,融茶韵。三点均留意,感受定有所不同,亦能品出茶之韵味,放松心情,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

另,品茶也要注意选相应的茶具,喝时也讲究一种心情,心静时品,品时思人生。

百家讲坛的感悟篇13

周汝昌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的衣着,简陋得难以再简陋的居室,略带天津音调的京腔,记忆翔实细腻,思维敏捷深邃,出言鲜活生动,谦和可亲,著作等身,这就是于斗室书斋中从容坚韧、“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周汝昌。早已年逾90的周汝昌,留给世人的是钦佩与敬仰。

1.坚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汝昌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但他仍然以饱满的热情去从事他所热爱的事业,这是何等的坚强。

2.磨难。面对命运给予自己的磨难,周汝昌没有屈服,他以自己的行动,以著作等身的成果挑战了命运,他告诉了命运:自己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3.追求。心中有追求,才会有动力,周汝昌遇到的困难不可谓不大,但他心中对事业的追求,却让他不愿停止甚至放慢自己坚定的脚步。

【适用主题】坚韧;坚持;奉献;从容……

周国平,1945年7月15日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学者,散文家。曾在《百家讲坛》开讲《爱的四重奏》。

2007年,周国平接受《扬子晚报》采访时表示,阅读是思维、灵魂、精神的事情。而“电视文化把我们自己娱乐死”绝非危言耸听。他分析说,文化有两个要素,一是传统,二是思考。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会把我们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2010年9月26日晚,周国平做客东南大学,就“人生的境界”与东大学子交流“用了半辈子才悟出来的人生感想”。自称“除了年纪,什么都不老”的周国平传授平凡生活的幸福秘诀,跟学子分享“育儿经”之外,更强调阅读经典、阅读写作的重要性。

作为哲学家,周国平多年来著作不断,无数专著在哲学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学者,周国平以其广博的知识、流畅的文笔,给无数读者以心灵上的哲学慰藉。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1.清醒。任何时候,头脑的清醒都至关重要,尤其在当下的娱乐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显得重要。什么才是真正的可以传承的优秀文化,需要的是时间的检验,我们莫要让真正的文化被娱乐时代所吞噬。

2.心态。周国平自称“除了年纪,什么都不老”,周国平传授“平凡生活的幸福秘诀”,反映出的都是他良好的心态。正因为如此,一个人才能保持一颗年轻之心,才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3.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周国平关于文化有两个要素――“一是传统,二是思考”的认识,的确让人们警醒。离开了自己的思考,被外界牵着鼻子走,前途往往难以预料。

【适用主题】文化观点;阅读的意义;心态……

马未都:

君子不可以不知恒

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曾在《百家讲坛》开讲《马未都说家具收藏》《马未都说陶瓷收藏》《马未都说玉器收藏》《马未都说漆器收藏》《马未都说收藏杂项》《薪火相传说收藏》。

关于自己如何走上文物收藏之路的,马未都说:“我是一个对各类事物都感兴趣的人,十分愿意思考其规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大家熟知的文物收藏不过是我的业余爱好。早年喜欢过文学,错以为文学是一生的事业,后来发现人生有许多事情比文学还绚烂多彩,就势利地离文学远去了。走进文物领域,深知此处积淀之厚,非一世之功不可攻入,故兴趣盎然。世上凡能成事的人都要保持这种兴奋,持之以恒。王安石所以说:君子不可以不知恒。”

关于如何鉴别真品和赝品,马未都说:“我从来不研究赝品,更何况每件赝品的破绽都是不同的。每个月,我都要抽空到博物馆泡上一整天,不干别的,就是盯着古董看,一直看熟看透为止,收藏界管这叫养眼。经过这样反复无数遍的养眼,眼睛就只会适应真品的感观,今后一旦看到赝品时就会觉得非常扎眼。”

不重视历史文化传承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百家讲坛》推出马未都,让他给观众讲授中国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正是反映了当今国家重视文化、重视历史的潮流。尽管马未都先生说“我们文明的魅力很难用语言来表现,无论是谁,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面前,都显得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他仍以自己渊博的知识,让人们得以大开眼界。

1.适合自己。《论语》中这样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了兴趣,什么也做不好。马未都先生从文学领域,转向文物领域,做出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