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实用13篇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1

1、预防措施:要严格履行苗木检疫,在造林购苗时发现有虫瘿的苗木要及时选出、杀死越冬幼虫,杜绝其传播蔓延。

2、防治方法:秋冬季剪除有越冬幼虫的枝条,集中烧毁消灭虫源。在5月中旬成虫出现初期,喷洒绿色威雷药剂100~150倍液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涂白:用生石灰10份,硫磺粉1份、食盐0.2份、牛胶(预气热水融化)0.2份,水30~40份,加敌百虫0.2份,凋成涂门剂。涂在树干下部离地2米范围内,不涂漏。

二、黄刺蛾虫害防治法

主要以幼虫为害,幼虫食性较杂,七月中旬幼虫出现,小幼虫只吃叶肉,4龄幼虫取食全叶,严重时仅剩叶柄和主脉。

1、预防措施:造林要选择无病虫害苗木和良种壮苗,购苗造林时发现有带虫茧的苗木,及时将虫茧摘掉击碎,加强营林措施,提高林木抗病虫害的能力。

2、防治方法:黄刺蛾以虫茧越冬,越冬期长达7个月,根据越冬时间长的生活习性,可采取利用秋冬季采虫茧深埋或现场击碎的方法,可有效地减少虫口密度,在幼虫期(七月下旬)可使用1.2%苦,烟乳油稀释800~1000倍喷雾防治。

三、黑绒金龟等食叶害虫防治法

杨树截干苗秋季造林是目前林业生产中效果较好的要领,但是由于正在春季萌芽期受黑绒金龟等食叶害虫为害,严重影响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防治要领:正在春季苗木萌动前4月上旬左右,用东西把新植苗相近培土撤失,露出2厘米左右的根部,把预制的长14厘米、径7厘米左右的塑料袋套上,袋口覆土压实。待相近草木变绿时,害虫可取食动物添加,杨树幼树长出2~3片叶子后,及时撤去套袋。这种要领基本上可以躲过害虫集中危害。

四、病害防治法

1、发生原因

近几年,周边地区杨树新造林病害发生严重,成活率较低,有的地块甚至全军覆灭。通过对近20余个苗圃近10万株杨树苗和部分新造林的调查发现,造成杨树新造林发病、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密度过大。绝大多数农户没有按标准化育苗操作规程育苗。由于近几年杨树苗木价格持高不下,一些苗圃和育苗户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加大育苗密度,扦插密度超过规定标准的2倍以上,达9.0~10.5万株/hm2,有的甚至还多,造成苗木抗病性降低。

(2)未选择优良种条。大部分苗户没有按照要求选择良种壮苗作为种条来繁殖苗木,而是采用留床苗和买剩下的瘦弱苗,以及平茬剪下的插条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再加上苗圃管理粗放,没有按照育苗技术要求进行科学施肥、灌水、除草、治病除虫等,使苗圃内病原菌微生物长期积累、存活,这样一旦苗木的抵抗性降低,极易发生病害。

2、防治对策

(1)最好在冬季将圃地深翻晾晒,春季育苗前(2月份)施土杂肥75m3/hm2、甲拌磷120kg/hm2、硫酸亚铁150~225kg/hm2,整地作床后育苗。

(2)避免重茬。对同-苗圃地最好不要连年培育同一品种的树苗,将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每隔2年相互轮作1次。

(3)应选择优良粗壮的插条作为种条,避免使用瘦弱苗、带病虫种苗作为种条来培育苗木,这样可以培育出健壮的苗木,提高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4)苗木密度要合理,培育苗木技术要规范。

(5)插穗在扦插前,要用50%多菌灵+75%百菌清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40%拌种双1 000倍液浸泡2h后再行扦插。在生长季节从6月中下旬开始,每隔15d喷50%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退菌特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连喷3遍,可起到防病、治病效果。

3、例:青杨叶锈病的防治法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2

1.1 园林病虫害防治经费投入较少,整体防治水平偏低

在众多的园林科研课题中,园林病虫害的防治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在研究经费方面投入较少,没有充足的经费作为保障,病虫害防治就难以进行下去。另外,在病虫害防治中,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且科学技术的投入较少,我国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整体水平偏低[1]。

1.2 园林病虫害缺乏完善的监控体系,暴况时有发生

我国现代园林建设是近几十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在病虫害的监控工作上还存在很多误区,加上各项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在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面缺乏完善的监控体系。园林病虫害具有突发性强,难以控制的特点,稍有不慎就会带来大规模的暴发,而且暴发后难以有效处理。

2 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2.1 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多

外来有害物种的入侵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健康都造成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园林生态系统中,外来有害物种带来更多病虫害,对植物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为了促进园林建设,我国在园林植物种类方面不断引进国际先进的物种,一方面丰富了我国园林植物的种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病虫害的频发[2]。

2.2 园林生态环境脆弱,绿地品种单一

园林生态环境的形成时间比较短,在建设后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和周围的环境融合到一起,这就造成园林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受到外来环境的影响,病虫害的发生也难以控制。园林建设中,绿地品种比较单一,一旦爆发病虫害就会很快蔓延开来,波及周围植物,给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重重困难。

2.3 害虫天敌难以生存,病虫害防治任务艰巨

大多数的园林都是建在城市中或者城市周围地带。在城市绿地中,人们过多的干预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很多害虫的天敌赖以生存的家园遭到摧毁,导致这些物种的严重流失或灭绝,病虫害暴发后大自然不能有效地控制,只能采取人工方法减少病虫害的危害,病虫害防治工作异常艰巨。

3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3.1 采用园林栽培防治法进行防治

3.1.1 抗病虫品种的有效选用。在为园林选择植物品种的时候,可以选育那些对病虫害有抵抗作用且有良好的美化效果的植物。选择良好的植物种类能够对病虫害长期进行有效防治,也能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3]。

3.1.2 选择合理的栽培措施。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对病虫害的防治有着重要作用。对于那些容易发生病虫害的地区就需要选择抵抗力非常强的植物作为绿地景观。并且在园林植物种植时,可以合理搭配,采用间隔套种技术,这对降低病虫害的发病率有着良好的效果。

3.2 采取物理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3.2.1 害虫捕杀法和诱杀法。在病虫害高发期,可以组织园林管理人员对园林植物病虫害进行人工捕杀。如遇到病虫害萌芽阶段,就需要对病虫的幼虫进行捕杀,将病虫害防治终止在诱发阶段。如果遇到棘手的病虫,就可以采用灯光和食物诱杀法进行捕杀。在采用诱杀法的时候必须有严密的计划,确保害虫消灭殆尽,以免对周围的植物带来危害。

3.2.2 障碍物阻隔法。对于喜欢依附在园林植物上的病虫可以采用涂毒环和涂胶环,阻断病虫与植物的近距离接触,对触碰植物的害虫进行有效毒杀。挖障碍沟主要针对那些靠爬行扩散危害的害虫,障碍沟一方面可以捕杀害虫,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病虫对植物的入侵。有些无翅的害虫需要爬到树干上进行产卵以繁殖下一代,对于这些可以采用设置障碍物的方法,在树干上捆绑塑料布或者在植物根部设置陡面光滑的土堆等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3.3 采取先进科学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制度建设

为了提高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效率,必须依靠高科技作为支撑。因此,运用高科技手段不断创新病虫害防治方法对于增强园林植物的抵抗力有重要作用。另外,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形成一定理论体系,建立起与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关的管理制度,指导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4 结语

病虫害的防治应充分考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发展,在防治过程中,只有结合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对病虫害防治现状进行分析,才能采取可行性的方法进行有效防治。运用物理手段、化学手段和捕杀手段进行园林病虫害的防治,才能保证园林绿地的的观赏价值,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3

植物检疫法是为了在某一地区内保证植物的安全,禁止或限制人为对危险性病虫、杂草等传出或传人,或者采取相应措施限制其继续扩展传人。一般由地方政府或者国家设立专门的机构,同时颁布相关法令。

对内检疫和对外检疫是我国植物检疫的2种分类。为了防止输出国外或者由国外传人病虫草进行对外检疫,为了对局部地区的危险性病虫草进行封锁实施对内检疫,可以起到防止扩散蔓延作用。

2 园林栽培技术防治法

利用栽培技术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发育,起到减轻或防止病虫害发生和危害的作用。

2.1 田园卫生 及时清除绿地中的垃圾、堆积物、枯枝落叶和杂草等,这样可以大量减少多种害虫和侵染源,以起到防止或减轻病虫发生的作用,因为害虫和病菌的越冬场所或栖息地往往就是垃圾、枯枝杂草和落叶、堆积物等。

2.2 对园林植物选择种植,合理配置 杜绝检疫性和本地区没有的病虫渠道带入,应该选取无病虫圃地的材料进行绿地种植。在对植物材料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病虫的相互传染,即进行合理配置。

2.3 加强养护管理 合理浇水和施肥,能促进园林植物的生长健壮,从而增强植物的抗病虫能力。中耕除草会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进植物根系生长。在城市中因道路的硬铺装,使植物根系不能很好地生长,有的行道树甚至因为土壤结构受到铺装的破坏几年就死掉。可以通过采用透气砖或减少铺装为树木留下足够的营养面积。此外,中耕除草可以清除病虫的潜伏场所,减轻病虫危害的发生。

3 物理机械防治法

物理机械防治法即对病虫害利用温度、放射能、热、电、光等简单工具进行防治。

3.1 人工捕捉 当前城市中防治园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人工捕杀,有着安全可靠、对环境无污染、群众性开展便利等优点,更为重要可以在不允许采用药剂防治的区域使用。如:对于不活泼和有假死性的害虫,可以采用人工捕捉成虫;对于有群居危害和较大个体的害虫,可以采用人工捕捉幼虫;对于块产的害虫,可以人工剪除卵块;对越冬利用墙体缝隙或土中的蛹虫,可以进行人工挖蛹等。

3.2 诱杀法和阻杀法等 对于某些条件或物质害虫有着强烈的趋性,可以利用这点诱集杀灭害虫。例如灯光诱杀、食物诱杀、色板和潜所诱杀等。对病虫害的侵害途径,通过设置各种障碍进行切断的方法称阻杀法。一般有涂胶环、涂毒环、设障碍物和土壤覆盖膜等方法。

3.3 高温处理法 利用害虫和病菌都很差的高温忍受力,杀死害虫和病菌用提高温度的方法称为温度处理法,有湿热和干热2种方法防治园林植物的病虫害。可以通过用热风处理种苗或者温水浸泡等方法对种子内的害虫进行杀灭。可以用热蒸汽对土壤进行热处理,对枯萎病和土壤害虫可以起到降低发生的程度。此外,对土壤的热处理还可以利用太阳能。

4 生物防治法

利用生物及其代谢物质对病虫害进行杀灭和控制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在生态环境中生物防治可以起到改变生物种群的组成成分作用,同时可以直接消灭大量害虫,对环境无污染,不会危害安全对人畜和植物,也不会产生害虫的抗性和猖獗危害,可以达到长期控制一些害虫的目的。但是有防效缓慢的缺点,同时有着复杂的人工繁殖技术要求一定的环境条件等。

以虫治虫、以菌治病、以菌治虫、以昆虫激素等治虫方法是生物防治的主要内容。利用各种天敌昆虫有安全可靠、经济有效和方法简便的优点。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具有用量少和繁殖快的特点。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4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5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世界都在探索利用生物技术来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方法。通过几十年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索发现,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等。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1] [2]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6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世界都在探索利用生物技术来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方法。通过几十年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索发现,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等。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7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8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9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世界都在探索利用生物技术来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方法。通过几十年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索发现,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等。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1] [2]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10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森林病虫害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侵染型病害,主要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与螨虫等侵染的病害,其最大特征是传染性较强。

其次是非侵染性病害。就是指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环境中的水分、温度、光照等发生变化而导致的病害,没有传染性。

再次是衰退病,就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的生物或者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而导致的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林木最终会死亡的一种病症。

总之,森林发生病害必须要由植物与引发植物发病的因素,缺乏任何一个都不会发生,森林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或者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我们将直接引发病害的原因称为病源,间接的因素我们称其为诱因,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病源分为生物性病源与非生物性病源两种。

森林病害属于一种十分常见且较为普遍的自然灾害,在昆虫繁殖生长阶段,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使林木生长所需的养料供给不充分,导致林木生长不良,木材及副产品的产量都会受到影响,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林木的死亡,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2.防治森林病害的方法

森林病害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在管理中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在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时候除了要遵循国家制定的原则及采取的方案外,海必须要考虑到生物性因素、经济因素与生态因素。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要杜绝与铲除病虫害;提高植物的免疫与抗病能力;加强保护;提高治疗水平。

从发展的历程来看,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都是防治森林病害曾采用的方法,最初,化学防治方法十分普遍,而且效率很好。当初,化学药品的种类较少,剂量较小,但是效果十分理想,一次治理后较长时间不会复发,费用较低。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林木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间隔时间缩短,使得林业管理人员开始加大化学药品剂量,而且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成本也在逐渐增加,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损害林木的生长。利用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者抑制的生物技术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利用生物技术达到防治森林病害的目的方法十分普遍,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化学方法尽管效果好、收效快,而且使用便利,但是一旦使用不当就可能引发大面积的中毒现象,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威胁到人的健康,同时对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污染,长期使用会使林木产生抗药性。而生物防治则不会出现这些缺点,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直接消灭害虫,而且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对人、畜、植物的安全都有积极意义,也不会杀伤害虫的天敌及其他生物,没有环境污染问题,不会使害虫再次猖獗,可以实现长期控制害虫的优势,在林区内使用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时间内实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但这一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其效率较慢,人工繁殖技术复杂,效果受到自然环境及使用技术的影响,难以预料。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11

0.引言

烟草病虫害对我国烟叶生产的影响和破坏力是很大的,不仅影响了我国烟叶的产量和质量,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烟农的经济收入。我国的烟草病虫害种类繁多,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经全国烟草侵染性病害调查研究和全国烟草昆虫调查发现,我国烟草上侵染性病害达68种之多,有害生物有600余种,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主要害虫种类的变化,区域性害虫发生范围的扩大,造成严重危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特别是病害往往没有治疗药剂,一旦大发生往往损失非常惨重,仅病害造成的损失每年达10%-15%。因此,加强我国烟草病虫害的防治是亟待结局的问题。传统的烟草病虫害防治是以农药防治为基础的,由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有效的防控农药污染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因此,加强烟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既可以防治环境污染,又可以提高烟草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是未来烟草病虫害防治的趋势。本文介绍了几种综合防治烟草病虫害的策略与建议。

1.烟草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

烟草的种植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种植,可以有效防止许多病虫害的发生。烟田进行轮作调茬,搞好田间卫生,深冬耕晒垡,这是病虫害防治最基本的有效措施。但是针对集约化程度不高的种植形式,小区域、小范围的调茬意义不大,而应该倾向于相应规模的整体调茬,但是搞好田间卫生,实施冬耕晒垡,则是普遍适用的耕作措施。在搞好田间卫生方面不但是烟杆残叶要及早清除、远离地块,还要注意在烟田灭茬时要清除烟根,若遗留根系烂于土壤中,更易带病传病。冬耕晒垡也是预防病虫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的有效方法,这就不可避免的与某些地区要求的冬耕起垄措施相冲突,这就要求当地技术人员准确把握来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情况,以便更好的做出相应正确的决策。烟叶育苗中确保烟苗健壮、无毒、无病至关重要,俗语说:“苗壮三分收”就是这个道理。首先要确保种子无毒无病,要使用公司统一提供的经过严格处理的包衣种子,不可使用无保证的自留种。其次是采用先进的大棚漂浮育苗措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消毒、病虫害防治等,充分利用大棚漂浮育苗易于严格操作管理,各种感病预防措施易于落实到位的优势。通过近几年漂浮育苗和非漂浮育苗烟叶调查对比,育苗技术落实到位的大棚漂浮育苗,田间表现病虫害显著减轻。烟叶幼苗受到低温影响,生长缓慢,也是诱发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各个地区的烟叶移栽期要按照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来决定,不易过早,应选择气温稳定温度较高时移栽,对贵州大部分地区而言以4月下旬至5月初最好,这一时间还能有效避过蚜虫的第一次迁徙危害。。此外,地膜覆盖烟田,烟苗能早发快长,亦能有效的预防、减轻病虫害发生。通过调查对比覆盖与不覆盖烟田,发病率低70%以上。部分地区在烟叶移栽后(团棵前)进行豆浆灌根,可以明显增强烟叶的抵抗能力,提高烟叶的产量、质量,烟田病虫害发生率也明显减少。具体方法是每亩10-15斤干豆粉,配硝酸钾3-5公斤,兑水后充分发酵,营养协调,既增加了烟叶营养、抗性,又有利于烟苗吸收,能促使根系早发快长。以上方法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减轻烟草病虫害的防治。

2.植物源农药与烟草病虫害防治

植物源农药是利用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部分浸提或分离到的活性成分加工成的制剂,按其用途,可分为植物源杀虫剂、杀菌剂和抗病毒剂等。植物源农药的利用可分为两方面图,一是直接利用,即对植物中的活性物质进行粗提取后,直接加工成可利用的制剂。这种利用方式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发挥粗提物中各种成分的协同作用,而且投资少,开发周期短。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较多,已开发出棣素乳油、苦皮藤乳油、鱼藤酮乳油、双素碱水剂、油酸烟碱等多种商品化制剂阁;二是间接利用,即研究活性物质的结构、作用机制、结构与活性间的关系,进而人工模拟合成筛选,从而开发出新型的农药制剂。间接利用是当前国外植物源农药研究开发的重点,也是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开发的方向。

与化学农药相比,植物源农药具有以下特点:(l)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不仅有杀虫活性,还兼有杀菌和刺激植物生长的活性;(2)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在环境中降解快,低残留,不污染环境;(3)害虫不易产生抗性;(4)原料较易得到,可就地取材,就地加工,使用成本较低。不足之处是一般无“快杀”作用,杀虫和杀菌作用不如化学药剂强、迅速,对光不稳定,活性成分易分解,持效期短。植物源农药源于自然,在环境中易降解,适应于目前环境保护和优质烟叶生产的要求。而我国植物资源丰富,发展植物源农药的条件得天独厚,随着生物、信息、分离鉴定和仪器分析等技术的发展,研究和开发新型的植物源药剂,必定会有广阔的前景。它的应用将会成为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肯定,植物源农药在促进烟叶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也将发挥极积作用。

3.烟草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

在我国16个主产烟区不同程度发生的烟草侵染性病害有70余种,其主要病害为病毒病、黑胫病、赤星病、炭疽病、青枯病和根结线虫病。病害每年给烟草所造成的产量损失约占烟草产量的8%左右,特别是近年来,烟草病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目前,烟草上的一些病害如花叶病、马铃薯Y病毒、青枯病、黑茎病基本上没有有效的农药试剂供生产上应用,只能采取一些农业措施预防。生物防治是指利用自然界各种有益的生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它是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重要方法,在病虫害防治策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物防治是一种持久效应,通过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来控制病虫为害,其效果不可能象化学农药那么快速、有效,但它们的防效是持久的、稳定的。主要有害虫天敌的保护利用、昆虫信息素与不育性的利用、烟草抗虫抗病性的诱导和利用、拮抗微生物和害虫致病微生物的利用、生物农药的应用等基本途径。可以有效地减少烟田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烟叶中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烟草病虫害防治,必将更加重视以自然因素的生态调控作用,充分发挥生物防治技术在病虫害治理中的作用,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烟草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彻底降低化学药剂的使用、烟叶中的农药残留等,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生产卷烟的安全性,才能不断满足中式卷烟的需求。

生物防治的方法有:保护烟田自然天敌、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和散放天敌、输引外地有效天敌等方法。通过保护烟田如烟蚜茧蜂、草岭、瓢虫、食蚜蝇等自然天敌,使烟田中这些天敌的种群数量能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可以有效地抑制多种害虫发生危害。利用害虫的性引诱信息素进行诱捕、迷向或交配干扰防治,利用蚜虫的报警信息素来驱避蚜虫,利用不育雄虫进行交配使害虫后代不育等多种方法。采用弱致病力菌株对烟草进行保护、利用外源物质诱导烟草的抗病性或抗虫性增强、利用烟草的抗病抗虫品种减轻病虫的危害等方法。如通过接种弱病毒株系保护烟草不受病毒的侵染、栽培K326等品种减轻烟草黑胫病为害等。用各种有益微生物作为活的屏障用于排斥病害为害或阻止其侵染、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造成害虫形成疾病流行等方法。如利用烟草根际的有益根际细菌防止黑胫病菌的侵入、利用蚜虫疫霉等造成烟蚜形成疾病流行抑制烟蚜的发生。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提高烟草病虫害的防治。。

总之,烟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可以有效地减少烟田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烟叶中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烟草病虫害防治,必将更加重视以自然因素的生态调控作用,充分发挥生物防治技术在病虫害治理中的作用,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烟草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彻底降低化学药剂的使用、烟叶中的农药残留等,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生产卷烟的安全性,才能不断满足中式卷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梁英,潘英明.新型环保农药——植物农药[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03).

[2] 范瑛阁,曹远银.微生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5,(07).

[3] 廖世纯,曾涛. 杀虫植物资源研究利用之我见[J]广西农业科学, 2003,(06).

[4] 徐冠军,周长河,梅东海.湖北省烟草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及主要技术措施[J].湖北植保,1996,(05).

[5] 张宏健,甘发林,董贤春,等.烟草病虫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湖北植保,2008,(01).

[6] 张建平,徐利敏,张建忠,等.综合防治的概念、由来及未来[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7,(06).

[7] 吴自强,孙茂林,夏立群,等.滇中烟草病虫害考察简报[J]. 云南农业科技,1996,(01).

[8]马京民,程兰,胡军.烤烟豆浆灌根技术及其应用效果.江西农业学报[J]. 2009,21(10):52~53.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12

1.1 忽视用药方法

生产中,虽然果农对农药质量尤其重视,甚至要求购买进口农药,但却忽视了科学用药的方法。在保护性杀菌剂和触杀性杀虫剂喷药不细致、不周到、或喷不到药剂的地方,病菌和虫子接触不到药剂,难以杀死。对渗透性药剂和内吸性药剂喷洒更随意,虽然有药剂进入叶片,但是喷不到的地方,仍然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1.2 药不对症,喷洒部位不准

由于果农缺乏病虫害防治基本知识,在病虫害防治时往往容易出现以下失误:(1)不知道发生了何种病虫害,如把霜霉病当作白粉病,把生理性病害当作真菌性病害,把细菌性病害当作真菌性病害,甚至把白绒蚧看作白粉病来治疗。(2)不知道用何种药有效,该用保护性杀菌剂时却用治疗性杀菌剂,该用内吸杀性虫剂时却用胃毒性杀虫剂,该用杀菌剂时却用微量元素,防食心虫的药剂不能用杀虫卵。药不对症,即浪费了人力、财力,又耽误了最佳防治时期,效果不好。(3)不能针对有效部位用药。防食心虫未喷到果凹处和对过的地方,防治红蜘蛛时,未喷到叶背等。

1.3 混配农药不当

农药混配既要考虑酸碱性,又要考虑离子间反应,更要考虑各类药剂成分及比例。如保护性杀菌剂与治疗性杀菌剂合理搭配、菊酯类杀虫剂与阿维菌素杀虫剂合理搭配,杀菌剂与杀虫剂合理搭配,微肥类与杀虫剂、杀菌剂合理搭配等,合理的搭配比例既能减少喷药次数,节省人力、财力,又能够增效。但在生产中,有的果农担心药剂质量有问题,防效不佳,就将多种农药混在一起喷洒;有的果农发现病虫发生严重,就将十几种药剂混在一起乱喷。混配农药不当不仅浪费资金,防效无保证,而且会造成农药残留超标,污染果面,降低果品质量。

1.4 重视果部,不重视叶部;重视采前,不重视采后

因为种果树是为了收获果实得利,所以很多果农重视果穗,不重视叶片。采收前用药很到位,采收后就不再用药。其实,叶片和果实同样重要,保叶如保果,果实的生长和发育全靠叶片来制造营养,叶片遭病虫危害就制造不出营养,果实也就不能生长和发育,更生产不出优质高产的果品来获利。采果后叶片仍旧在制造营养,用于花芽分化、枝条老熟、根系生长和养分积累,为翌年丰产打下基础。一旦采收后不加强管理,叶片过早脱落,第二年就会发芽晚,叶片黄,枝条细,花絮小,坐果难,病虫害相对严重,难以丰产丰收。

1.5 重视地上,不重视地下

果实是靠叶片来制造供给营养的,而叶片要靠根部吸收营养和水分,因此,产量高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取决于根系的数量、健壮程度和管理程度。因此,重视土壤管理、加强土肥水的管理,可以增强树势,增加产量,减轻病害的发生。

1.6 果农忽视规范防治

1.6.1不见病虫害不用药,见了病虫害乱用药

针对果园内果树的各种叶病、根腐病等,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通常多采用50%多菌录可湿性粉剂的杀菌剂,每667平方米用药量为50g~100g,稀释倍数1000倍~1500倍,第一次打药后可间隔7天再打第二次药;另一种为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的杀菌剂,每667平方米用药量为75g~100g, 稀释倍数1000倍,第一次和第二次用药间隔天数为5天;第三种常用药是波尔多液的杀菌剂,每667平方米用药量为450g~750g,稀释倍数为0.6~0.7石灰半量式。针对鳞翅目幼虫、蚜虫和黑刺粉虱,一般多采用2.5%溴氰菊酯乳剂,毎667平方米用药量为12.5g~15g,稀释倍数为6000倍~8000倍,用药间隔天数为3天。

根据规律,病虫发生的前期预防和保护是做好做好病虫害防治最实际、最省钱、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然而这个时期病虫害发生不明显,果农难以发现,等到病虫害已经严重发生或普遍发生果农发现时,便多次大量混和使用农药,这不仅增加了防治成本,污染了果品,甚至导致一些病虫害无法治疗。例如炭疽病和果实食心虫类害虫等,发现危害后已经没有办法,只能采取补救措施控制病虫不再蔓延。

1.6.2不管有无病虫隔一段时间用一次药

有的果农一年盲目喷洒农药十几次,用药无针对性,生产出来的仍为病虫果。

1.6.3治疗后看不到病菌即不再喷药。

1.7 高毒农药、激素仍在应用

当前,不少果农没有完全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问题,喷农药不慎重,甚至错误认为农药越毒越有效,没有严格按照生产要求控制农药残留。不少地方仍然一味依赖激素提高单果重,造成品质大降,风味丧失,价格大跌,最终果农自己的利益受损。因此,生产高端果品,必须要有无公害意识,严格控制农药和激素,生产上以生物农药为主,优化栽培措施,避免使用激素,最大限度地提高果实外观和内在品质。

2 相关对策

化学防治是用化学药剂控制病虫害发生的防治方法。其是防治果树病虫害最常见,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地防治方法。由于化学药剂可以迅速直接大量杀伤病原体及害虫,特别是当病害大流行、虫害大暴发时,使用化学药剂往往是尽快减少病虫数量的唯一有效办法。

2.1 使用化学药剂的好处

2.1.1适用对象广泛

几乎所有病虫害都有可选择使用的化学药剂。

2.1.2应用灵活方便

施用方法很多,针对不同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可采用不同的施用方法,且与其他防治方法相比费用较低。

2.2 化学药剂的类型

按照化学药剂作用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杀虫剂、杀螨剂和杀菌剂。杀虫剂就是杀灭害虫的药剂。它又可分为触杀剂、胃毒剂、内吸剂和熏蒸剂这几类;杀螨剂即专门用于防治螨类的药剂;杀菌剂就是用于防治果树病害的药剂,又可分为铲除剂、保护剂和治疗剂。

2.3 使用方法,化学药剂的使用方法包括拌种、土壤处理、根施、涂干和喷洒等

2.3.1拌种既可用于防治病害又可用于防治虫害

为防治病害拌种又叫做种子消毒。用五氯硝基苯、敌克松等拌种可防止多种果树病害的发生。为了防止地下害虫对刚播下的种子进行危害,果树育苗时一般可用有机磷杀虫剂拌种。

2.3.2土壤处理同样可用于防治病害和虫害

防治病害时也称土壤消毒,常用的药剂有敌克松、五氯硝基苯和高锰酸钾等。防治地下害虫时一般用辛硫磷、甲基异柳磷等。

2.3.3根施和涂干主要用于害虫防治,多用于林木、果树刺吸性害虫的防治

用于根施和涂干的药剂应是具有内吸作用的药剂,如敌克松、根腐宁、枯萎灵等。根施时须在树干基部开沟,施用药剂后浇水覆土;涂干则必须先将树干的老皮刮去,用一定浓度的药剂在树干上涂成闭合药环。

2.3.4喷洒是最常用的药剂施用方法,包括喷粉和喷液

此法多用于杀灭的虫害或病害,也用于植物体的保护。多数药剂均可用这些方法施用。

3 注意事项

3.1正确选择农药品种

应根据药剂的毒性大小、防治范围、使用条件和防治对象选择适宜的药剂。比如,氨基甲酸酯类药剂防治叶蝉、飞虱效果较好,但对同是刺吸性害虫的蚧类和螨类则效果不好。

3.2选择合适的浓度和用量

使用化学药剂产生的种种弊端在很大程度上与滥用农药有关,片面追求高死亡率,加大农药的使用浓度和剂量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实际生产中,应注意适当减少农药的使用浓度和用量。

3.3选择适当的施药时间

适当的施药时间应是病虫害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和尚未造成严重危害时,而且天敌应处在较少或不活动期。

3.4选择合理的用药方法

施药时应尽量选择那些有利于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杀伤天敌等不良副作用的方法,如涂干、根施或种子处理等。

3.5注意农药的科学轮用、混用

即不要对一种病害长期使用一种药剂,可轮换使用几种药剂,或将几种可混合的药剂混配在一起使用,这样可减少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药性。混用的前提是混合后无物理及化学上的不良现象,如降低药效、发生沉淀等。客观、科学、全面地认识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可避免其不良作用的出现,并充分发挥其在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作用。

4 结束语

根据病虫发生规律,抓住病虫发病关键时期,认清病虫,对症用药,针对有效部位用药,既节约了人力,财力和物力,也提高了果树的产量。

参考文献

[1]杨林,杨昆,高老芬.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12(S1)

防治病虫害的方法篇13

[摘 要]森林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森林林木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数量都有允许的范围,这样才能够确保林木的健康生长,但是如果

病虫害的数量超出了允许的范围,必然会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大片森林被病虫害侵袭,无法实现林业企业的健康发展,更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方法,从而降低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侵袭。本文就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森林 病虫害 防治方法

森林是多种木本植物组成的一个生物群落,不仅包括乔木、灌木和其他植

物,还包括动物、微生物等。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会形成一个生态系统,要想生态

系统维持稳定,那么就需要对森林中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进行控制,使其处

于正常的生长。一旦某一个方面微生物及其寄生于植物中的各种生物超出了允

许的范围,那么必然会对森林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森林的功能无法正常的发

挥,甚至还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通过林业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分析发现,我国森林病虫害产生的特点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常发性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日益扩大;2)偶发性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正在以迅雷不及的速度不断扩大,给林业企业带来巨大

的经济损失;3)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正在大面积扩张,对于森林资源以及整个生

态系统造成的巨大的威胁;4)在森林资源中,多种次要害虫已经转变为主要害

虫,对于林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5)经济林中的病虫害逐渐严重,阻碍了社

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迫在眉睫,要求我们

对其引起高度重视。

二、森林病虫害的概述

所谓森林病虫害也就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或者在繁殖材料的过程中,寄生

于植物中的各种微生物不断繁殖,数量超过允许的范围,对林木生理程序的正

常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最终导致林木呈现不健康生长,甚至出现死亡等严重

后果,给林业企业、人们乃至整个社会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般来说,森林病虫害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侵染性病虫害,其

主要由螨虫、线虫、真菌、细菌、病毒等各类具有侵染特点的病虫组成,这一类病

虫害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林木一旦感染,必然会导致整片森林受到影响;第二,

非侵染型病虫害,这种病虫害的产生原因是由于林木在生长过程中,外界环境、

水分、温度等没有达到林木生长需求而产生的病虫害;第三,衰退型病虫害,这

种病虫害的产生主要是由一些生活以及非生物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引起的病虫

害,一旦感染该病害,极有可能导致树木死亡,给林业企业带来严重的影响。在

森林生长过程中,产生病虫害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求植物处于生长的

稳定状态;二是需要导致植物发病的因素,二者缺一便不可导致森林病虫害的

发生。

三、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

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

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

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

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

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

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

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

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四、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那么对于森林病虫害我们应如何来预防和治理呢笔者认为根据病虫害和

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抓好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1、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

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

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

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

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

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2、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

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

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

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3、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

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

需进行轮作。

4、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

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

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五、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

对待森林的病虫害我们要预防为主,并辅以有效的治理,生物治理则是实

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生物农药如:

1、昆虫病原细菌 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是我国工业化和生产水平最

高的生物农药之一,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和其他森林食叶害虫的防治。

2、昆虫病原真菌 在森林害虫防治中,以白僵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我

国南方许多省份,利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在松毛虫低虫口密

度下施放白僵菌,实现有虫不成灾。同时,还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等蛀干害虫。

3、昆虫病原病毒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是我国林业应用最多的

昆虫病原病毒,生产上常将DCPV、BT和白僵菌等混用防治马尾松毛虫,可以取

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是我国当前防治森林害虫上应用最多的一种昆

虫生长调节剂,它具有对环境影响小、对天敌安全、有一定后效作用等特点,因

此已作为防治马尾松毛虫主要农药之一。

5、植物源农药 苦豆碱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野生灌木——苦豆草

中所含多种生物碱中的一种。据初步试验,苦豆碱对松材线虫具极强的杀线活

性,而且其毒力随时间而逐渐增大。

6、转基因植物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转基因抗虫植物,是森林害虫防治

的一条新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植物将逐步得到推广。

在必要的时候,对森林病虫害治理也可以采取化学药物等方法,同时对森

林病虫害治理也受林木高度、立地条件等的限制,因而采取的治理形式也是多

种多样,主要有树干涂药法、毒签插入法、树干注射法、挂吊瓶法和根部埋药法

等。

六、结语

森林在生长过程中一旦遭到病虫害的威胁,必然会给林业企业带来严重的

影响,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对其进行有

计划地预防与治理、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

分析,尽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治理森林病虫害,从而确保森林资源的健

康生长,为林业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崔向臣.浅谈森林病虫害的特点和预防措施[J].价值工程,2010,29(3):

71-7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