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实用13篇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072-05

1 工程概况

广州市从化区某边坡近年来出现多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属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坡脚建筑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地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为减灾、防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拟对该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工作。

该边坡总长度约350 m,整体呈北西―南东走向,最大坡高约47 m,系人工切坡形成。在修建坡脚的某粉体厂时曾在坡脚修筑了约3.0 m高的重力式浆砌石挡土墙,并在山坡坡腰和坡顶处各设置了一道长约160 m、深约40 cm、宽约25 cm的截排水沟。但由于截排水沟仅是在原山坡上就地挖土修筑,没有采取抹面或浇筑混凝土等措施,坡腰处的截排水沟被坡面上集中下来的雨水严重冲毁,并没有起到截排水作用,相反起到了汇水作用,使坡面冲刷严重。同时,原坡面没有采取护面措施,而是处于状态,在雨水、高温等交替作用下,坡面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2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该边坡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自2006年以来曾经发生多处小型崩塌,崩塌总方量约100 m3。坡面植被不发育,雨水冲刷形成5处比较大的冲沟,水土流失严重,最大冲沟深度约5 m、长约4 m、宽约0.6 m。坡面时有崩塌发生、冲沟纵横分布,坡脚挡土墙顶部泥砂淤积严重。根据边坡的地形地质情况和已发地质灾害的情况,将需要治理的边坡分为6段,分别编号AB、BC、CD、DE、EF、FG。现场调查发现,勘查区已发地质灾害仅崩塌一种类型,共5处,均发生在坡段DE。各坡段的具体情况如下:

坡段AB:位于北西端,走向N71°W,长约21 m,高1~3 m,坡度45~60°,为坡脚建房时切坡形成。坡面植被弱发育,有水土流失的迹象。坡脚距离建筑仅0.5~1.0 m,目前未见因边坡失稳造成建构筑物破坏现象。

坡段BC:走向N66°E,长约28.7 m,高约8 m,坡度75~88°,为新近开挖切坡形成。坡面,暂无崩塌现象发生。坡脚为空地,暂无建构筑物分布。

坡段CD:呈“∨”形,走向分布为N43°W和N66°E,长约48.3 m,高约8~14 m,坡度55~65°,为新近开挖切坡形成。坡面,暂无崩塌现象发生。坡脚为空地,暂无建构筑物分布。

坡段DE:为此次边坡治理的主体部分,总体走向N47°W,长约175 m,坡度40~60°,坡高15~45 m。坡面冲沟发育,坡体支离破碎,目前发育有5处较大规模的崩塌。虽尚未造成人员及建筑物损失,但在暴雨的作用下极易发生更大规模的崩塌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坡脚的厂房和建筑物;

坡段EF:走向接近正北方向,长约58.8 m,高约40 m,上陡下缓。上部坡度55~65°,坡面植被弱发育,高24~32 m;下部坡段25~38°,高10~26 m,植被发育。目前暂未有崩塌或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发生。

坡段FG:总体走向N80°W,长约36.8 m,坡高1~16 m,上陡下缓。上部坡度55~70°,坡面植被弱发育,高1~16 m;下部坡段15~30°,高0~5 m,植被发育。目前暂未有崩塌或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发生。

勘查边坡已发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一种,主要有5处,其主要特征如下。

BT1位于坡段DE南东部,崩塌后形成一条平均深约0.4 m、宽约1.2 m、顺坡长约20 m的沟壑(图1)。根据沟壑揭露的地层情况,崩塌体成分主要为砂质粘性土,体积约9.6 m3,属小型土质崩塌。崩塌物已被雨水冲向下游,坡体体表面植被少。崩塌成因主要是坡度陡峭且坡面土质较松散,利于雨水入渗,强降雨触发失稳。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

BT2位于坡段DE中部,发育于高程约为77.5 m的平台上,崩塌后形成一条倒“7”形的沟壑(图2)。平台上形成长约15 m、宽约0.5 m、深约1.0 m的裂缝,顺坡形成长约22 m、宽约0.6 m、平均深约1.2 m的沟壑。根据沟壑揭露的地层情况,崩塌体成分主要为砂质粘性土,体积约32.0 m3,属小型土质崩塌。崩塌物已被雨水冲向下游,坡体表面植被不发育。崩塌成因主要是:高程约为77.5 m的平台上有一条长约110 m、宽约0.4 m、深约0.3 m的土质截排水沟,在强降雨时该平台之上的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汇聚于冲沟内,在水的冲力下,土质截排水沟不断被冲刷、侵蚀,先形成较小的渗流通道,之后不断的冲刷形成现在规模较大的冲沟。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

BT3位于坡段DE中部,发育于高程约为77.5 m的平台上,崩塌后形成一条长约38 m、宽约0.5 m、深约0.3~2.5 m的沟壑(图3)。根据沟壑揭露的地层情况,推断崩塌体成分主要为砂质粘土,体积约50.0 m3,属小型土质崩塌。崩塌物已被雨水冲向下游,坡体体表面植被不发育。崩塌成因主要是:高程约为77.5 m的平台上有一条长约110 m、宽约0.4 m、深约0.3 m的土质截排水沟,在强降雨时该平台之上的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汇聚于冲沟内,在水的冲力下,土质截排水沟不断被冲刷、侵蚀,先形成较小的渗流通道,之后不断的冲刷形成现在规模较大的冲沟。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

BT4位于坡段DE中部,呈心形,起始点高程约为80.5 m,崩塌后缘宽0.3~3.0 m,长约59 m、深约0.3~2.0 m的沟壑(图4)。根据沟壑揭露的地层情况,推断崩塌体成分主要为砂质粘性土,体积约85.0 m3,属小型土质崩塌。崩塌物已被雨水冲向下游,坡体体表面植被不发育。崩塌成因主要是:高程约为80.5 m的平台上有一条宽约0.4 m、深约0.3 m的土质截排水沟,在强降雨时坡顶的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汇聚于冲沟内,在水的冲力下,土质截排水沟不断被冲刷、侵蚀,先形成较小的渗流通道,之后不断的冲刷形成现在规模较大的崩塌。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

BT5位于坡段DE中部,呈圆锥瓶形,起始点高程约为65.1 m,崩塌后缘宽0.3~1.0 m,长约13 m、深约0.3~1.5 m的沟壑(图5)。根据沟壑揭露的地层情况,推断崩塌体成分主要为砂质粘性土,体积约12.6 m3,属小型土质崩塌。崩塌物已被雨水冲向下游,坡体体表面植被不发育。崩塌成因主要是:在强降雨时坡顶的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汇聚于高程约为65.1 m处的裂缝处,经雨水不断被冲刷、侵蚀,最后形成现在的崩塌。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

3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3.1 岩土体工程性质

残积砂质粘性土、强风化岩虽然具有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的特点,但同时具有孔隙率较大、粘性较差和遇水容易软化、崩解的特性,在旱季期间,边坡的稳定性通常较好,而雨季期间坡体长时间受水浸润导致重度增大、抗剪强度降低,容易造成土坡失稳。雨水入渗坡面土体后,在强风化~中风化岩界面处易产生积水,由于岩石中长石含量较高,风化强烈,地下水汇集地段造成结构面泥化程度较高,抗剪强度降低,力学性质变差,在动、静水压力等不利因素作用下,边坡易沿软弱结构面产生崩塌、滑坡。因此,坡体岩土层不良的水理性能、软弱结构面是土坡失稳的主要内因。

3.2 岩土体结构面条件

通过对边坡失稳的调查分析认为,岩土体中的残留结构面仍然是土质边坡局部失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岩土体残留结构面是指强风化岩中仍然保留有次生的结构面(主要是节理裂隙面),这些结构面与周围岩土体的力学差异虽然远小于岩质边坡,但依然是边坡失稳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虽然边坡的这些残留结构面在边坡开挖前是难以查明的,但客观上这些残余结构面将岩土体分割为不同的块体,岩土体在残余结构面上的不连续性是较明显的,因此边坡局部失稳通常是控制陡坡的稳定性和失稳规模,对陡坡影响相对较大,且通常是造互成土岩质组合边坡局部大规模失稳的因素。

3.3 气象条件

该区全年总雨量在1400~2200 mm之间,4~9月为雨季,总降雨量占全年的八成。月降雨量最大值为662.0 mm(1959年6月),日最大降雨量279.8 mm(2006年8月4日)。故本区可直接诱发边坡失稳的强降雨较多,故雨季连续暴雨将是土岩质组合边坡失稳的主要触发因素。

3.4 水文地质条件

低山丘陵地区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旱季丘顶无水(埋深较大),潜水面位于坡脚附近,雨季潜水面则明显抬升。潜水面的抬升将明显改变边坡岩土体的应力状态。地下水位线下岩土体的孔隙水压力增加,从而降低其有效应力,而水位线上的岩土体则不受水的影响。随着有效应力的减小,也会致使岩土体本身的强度降低。此外,雨季期间降水入渗量增加,地下水径流随之增强,土中的细小颗粒流失量加大,从而降低岩土体抗剪强度,诱发边坡失稳滑动。

3.5 坡形及支护形式

边坡的坡形、截排水系统及支护措施的有效性对边坡的稳定性显然是决定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该边坡在主要地段设置了挡土墙,对边坡的稳定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坡体中设置的排水设施,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汇入坡体的雨水并不能及时排出,并且雨水顺流直接冲刷土质边坡,使坡体岩土层流失严重,坡体变松软,地表水易入渗。

4 边坡失稳的形成机制及失稳模式

勘查区强降雨时间较长,且坡面岩土层,有利于雨水入渗,地下水位上升。由于该边坡的残积土层总厚度稍大,风化岩层极破碎且厚度较大,雨水入渗后使其产生软化、崩解,因此坡体将出现重度增大、抗剪强度降低现象,在坡高较大、坡度较陡地段便可能出现边坡失稳。强降雨期间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加大,同时地下水对结构面有作用并一定程度上造成结构面软化,不利的水文地质条件可能触发边坡失稳。

预测该边坡主要的失稳形式是崩塌,且崩塌失稳易出现在潜在不利结构面或坡体岩土层松散的陡坡地段。滑坡出现的概率相对较小,可是在极端的雨期间(或者雨后期),边坡也可能以滑坡的形式失稳,预测滑坡型式以牵引式为主,且滑坡一旦出现,规模较大,后果严重。

5 边坡稳定性评价

5.1 工况及岩土参数

勘查边坡划分为6个坡段,下面将分别对6个坡段所潜在的失稳形式和稳定性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叙述,这里首先将稳定性计算中的计算工况和主要岩土参数作统一说明:评价时分别选取两种工况进行计算,工况1:自重+地下水;工况2:自重+暴雨+地下水。其中工况1实际上就是一般平水期的条件,工况2是连续暴雨的工况。计算过程中将地下水位以下的岩土体取浮重度来计算坡体自重,岩土体的强度取饱和抗剪强度,同时计算地下水的渗透压力;水位以上取天然重度,并取岩土体的天然抗剪强度。

根据本次勘查室内试验,结合现场调查,提供岩土体的力学参数,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推荐值见表1。

5.2 稳定性分析方法

为了科学准确的评价边坡的稳定性,防止边坡地质灾害的再次发生,本节对勘查区坡体进行稳定性分析。对6个剖面进行滑动稳定性演算分析。本次计算采用[3]推荐的剩余推力传递法(Push法),在理正边坡稳定分析软件上实施。

该方法适用于滑面为任意形状的稳定性计算,它考虑了滑体自重、坡面荷载、动水压力、静水压力、滑动面处的浮托力、暴雨、地震和不同条块滑面段抗剪强度参数差异对滑坡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计算公式如下:

作用力符号规定:垂直作用力向下为正,向上为负;水平作用力向坡下为正,向坡上为负。

5.3 计算结果与评价

经理正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计算,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2。该边坡的6个剖面在工况一条件下的安全系数为1.474、1.358、1.320、1.021、1.143和1.095,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在降雨条件下,安全系数分别降为1.339、1.201、1.118、0.966、1.094和1.023。

本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根据现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第5.3条规定,边坡圆弧滑动安全系数应大于1.30。因此,边坡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且对降雨较为敏感。若坡面长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风化加剧,加上雨水的不断侵蚀冲刷,边坡将朝不稳定方向发展,容易引发崩塌地质灾害。而坡腰处出现的长而深的裂缝以及坡面上遍布的冲沟是坡段发生崩塌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边坡防护措施中,应特别注意做好截排水工作,且治水措施应重点考虑快速排泄坡面及坡顶的雨水,减少坡体浸润范围,减轻雨水对边坡的影响。

6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边坡的稳定状态,有关防治方案的建议如下。

(1)方案一:“挡墙+截排水”。

在坡脚修筑挡土墙,同时做好坡面的截排水工作。

(2)方案二:“削坡+截排水+绿化护坡”。

对坡体进行整体开挖、分级放坡,减小坡体坡度,然后在坡脚修建挡土墙(有挡土墙的坡段就不必再修),在边坡每一级马道、挡土墙顶部及墙脚布设素混凝土排水沟,同时设置若干纵向排水沟。支护治理后坡面进行植草绿化。

(3)方案三:“锚杆(索)+格构梁+削坡+截排水+绿化护坡”。

采用坡脚修建挡土墙(有挡土墙的坡段就不必再修),坡面表面清坡后进行锚杆格构梁支护,同时坡面采取截排水和绿化护坡治理方法。在挡土墙顶部及墙脚布设排水沟,马道上进行植树绿化。

(4)方案四:“截排水+挡土墙+绿化”。

采用坡脚修建挡土墙(有挡土墙的坡段就不必再修),在挡土墙顶部及墙脚布设排水沟。在挡土墙顶部和坡顶种植爬藤类植物进行坡面绿化。

上述治理方案可根据不同坡段的工程地质条件、潜在的失稳形式和边坡稳定性等因素综合选择。AB、BC坡段建议采用方案四; CD、DE、EF、FG坡段建议采用方案三。

7 结语

(1)勘查区岩性岩相变化不大,但地形起伏较大,岩体风化裂隙发育,风化层厚度大,岩土层的水理性能较差,坡面植被不发育。边坡坡体主要由残积砂质粘性土、全~中风化花岗岩构成,坡体表层的残积层及全风化层较厚,属岩土混合质边坡。

(2)已发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一种,共5处,规模均为小型,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目前没有直接造成人员伤亡,但若不及时治理,则其规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3)本边坡失稳的主要因素为自然因素即坡体岩土性质;激发因素为雨季连续暴雨。坡体岩土层不良的水理性能、存在软弱结构面是土坡失稳的主要内因。

(4)本边坡失稳的主要形式是崩塌。边坡在自然状态下整体处于欠稳定状态或安全储备小,在降雨条件下,安全系数进一步降低,会处于不稳定阶段,应尽快治理。

(5)DE坡段的稳定性差,建议尽早治理,以确保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在边坡治理工作中,截排水措施是确保治理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应确实做好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

[4]赵其华,彭社琴.岩土支挡与锚固工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5]顾晓强.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篇2

高度重视,各乡镇要提高认识。从思想上绷紧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这根弦,认识到这次培训活动的重要意义,认真搞好这次宣传培训,为下步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基础。要把本次“五到位”宣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政府、地区行署地质灾害防治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之一,作为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的一项重要举措,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行动上狠抓落实。五到位”工作:一是对辖区内居民建房,地质灾害隐患简要评估到位;二是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员联系到位;三是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巡查到位;四是对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资料发送到位;五是发生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预案和人员到位。五到位中人员到位是基础、评估到位是源头控制、巡查到位是过程控制、预案到位是末端控制、宣传到位贯穿于地灾防治工作的始终。各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基层机构,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工作,对切实加强全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险情灾情,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反应能力和水平,以及有效防止居民建房可能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威胁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上来,统一到省政府的具体布置上来,要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创新工作思路方法,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工作,努力推进我县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切实开展好“五到位”培训工作。

(一)村民建房地质灾害隐患简要评估制度要到位

充分调动激发村民的防灾、防患意识。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的居民建房点,各乡镇国土资源所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积极宣传开展“村民建房地质灾害隐患简要评估”必要性。乡镇国土资源所要在其料理宅基地申请手续时,提出“请有关资质单位或专家对其地质灾害隐患开展简要评估”建议,对评估结果危险性大、适宜性差的地区要劝阻房主另行择址建房。

(二)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员联系要到位

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内容。各乡、镇要落实好以下三项措施:一是要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档案,为进一步完善群策群防网络、确保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员联系到位。并根据全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进行进一步完善,有条件的要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数据库。地质灾害隐患点档案或数据库要及时更新、逐级上报,确保县地灾办对本县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数目、各隐患点具置和隐患水平等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进一步复查、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措施。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档案基础上,各乡镇要对各隐患点群测群防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各隐患点“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两卡发放到位、防治责任人到位、防治预案到位、汛期值班到位等“四到位”三是要将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责任人、联络员联系方式编制成“地质灾害防治通讯录”发放给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责任人、联络员,并上报县应急办、县地灾办。通讯录要及时更新、及时调整,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及时联系到位。

(三)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排查要到位

要在全县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基础上,一是各乡镇要根据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明电[2010]21号)文件精神。结合汛情变化、气象预报等因素,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再一次全面再巡查、排查。要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巡查、排查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对各隐患点要做到直接到点,组织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档案登录的各隐患点进行逐一排查,落实各隐患点两卡发放、防治预案、值班等到位情况。并对巡查情况建立巡查日志,巡查日志要有群测群防员和责任人的签字,对巡查日志要建立档案并做到妥善保管。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重大问题及时上报县应急办、县地灾办。

查清楚地质灾害点的发展变化情况、各搬迁躲避点的搬迁进展情况、搬而不离的情况、搬迁后返住情况、搬迁新点的住房情况和地质灾害情况等。具体要求为:1凡属地质灾害搬迁农户住房已修建好的必需限时无条件搬出;2地质灾害搬迁住房还未修建完善的要抓紧修建完善,二是要及时对历年来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的搬迁躲避农户进行摸底排查。并安排好临时搬迁躲避;3对搬迁到新居后又返受地质灾害威胁地的老房内居住的必需做好工作,责令限期搬迁到新居住地;4对搬出后的受威胁农户,必需将房屋、圈舍等彻底拆除,并将土地复垦。各乡镇人民政府于2010年9月1日前将清理检查情况专题书面上报县地灾办。

(四)对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资料发送要到位

同时主动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宣传画、墙壁板报、宣传页、两卡等形式,各乡镇人民政府对各类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资料要做到发放到位、宣传到位。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避险方法、联系方式、防治措施等宣传到位、讲解到位,确保当地居民知道何处危险、何时避险、怎么避险。

(五)发生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预案和人员要到位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篇3

二、我区地质灾害现状

我区是*省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之一。根据《*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约119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8%。截止2007年底,我区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73处,按类型分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塌陷等四类,其中滑坡38处,崩塌12处,泥石流20处,塌陷3处,按规模分小型、中型两类,其中小型71处,中型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集中于南北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分布情况为:*镇9处、岭洋乡2处、黄坛口乡4处、廿里镇1处、后溪镇1处、*镇5处、全旺镇1处、*乡15处、*乡14处、周家乡2处、*镇12处、杜泽镇3处、灰坪乡2处、峡川镇2处。

全区7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附近2200余人和2300余万元资产构成潜在威胁。

三、20*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今年4-9月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期。*乡、*乡、*镇、*镇、*镇等乡镇地质环境复杂,现状地质灾害隐患较多,属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乡镇。重点防治的对象是:建设工程强度较大、边坡较陡、风化残坡、积层较厚的山区,特别是新建简易公路沿线、开挖强度较大的民房屋后、旅游风景点内险要地貌处、闭坑矿山的采空区、稳定性较差的泥石流隐患沟等。

20*年全区需重点做好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7处:

1、列入市级以上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2处,即*乡竹埂底村杨梅岗滑坡隐患、*镇界头村叶树根屋后滑坡隐患。

2、列入区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5处,即*镇东仓村乔麦舒泥石流隐患、黄坛口乡下呈村泥石流隐患、*乡黄蒙村泥石流隐患、廿里镇黄泥村墩头山体滑坡、*镇里村胡家山体滑坡。

以上地质灾害点稳定性较差,危害性较大,威胁人口较多,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要逐点编制具体的防灾方案和应急预案,认真做好监测、应急和防治工作。

四、20*年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

(一)拟订和实施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各乡镇(街道)要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各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报区应急办、区国土局备案。同时,各有关乡镇要按照《*区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编制辖区内的市、区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方案,并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设明白墙。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要发放到村、到户。要明确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及日常监测措施,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

(二)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体系

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补充抗御台风防范地质灾害及暴雪低温气候条件下防范地质灾害的工作内容,要注意避灾地点安全性的评价,确保预案启动实施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要适时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增强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区国土局要编制与*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相配套的应急预案操作手册,会同区应急办对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应急队伍、应急器材及物资储备、重点保障对象等作一次全面梳理。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要配合区国土局做好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的编制工作。

(三)做好新一轮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防治规划编制工作

我区第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已到期。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统一安排,我区今年将开展新一轮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各乡镇(街道)要积极配合区国土局做好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气象部门要及时通报当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暴雨气象信息;区水利、交通、教育、旅游等部门要将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山塘水库、重要交通线路、山区中小学、风景名胜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一次全面总结,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区政府,并报区应急办、区国土局备案;各乡镇(街道)要积极配合调查队伍做好管辖区域内地质灾害调查、核查工作,并负责地质灾害隐患防灾预案的编制及受威胁地区群众的宣传、培训工作。

(四)抓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

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对保障山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街道)要花大力气抓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对于已查明的泥石流隐患,要充分结合当地山区小流域的整治及水利部门的山洪防治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措施;威胁人员众多、危害严重的,要及时编制防灾预案,确定监测人员,落实防灾责任人及防灾措施。在安排年度地质灾害搬迁避险及工程治理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灾要求,安排项目和资金,切实保证受威胁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

各乡镇(街道)要根据近年来地质灾害调查尤其是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的成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区、乡镇(街道)、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使之覆盖到地质灾害易发区和有灾害隐患点的每一个行政村,不断完善村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进一步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有关乡镇要与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村签订“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书”。要加大规范化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灾害隐患点监测档案,加强对群测群防监测责任人的指导与培训,实行科学管理,统一监测要求,提高群测群防工作的防灾减灾效果。

(六)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搬迁避让

对生命财产有直接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乡镇(街道)及区水利、交通、教育、旅游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管辖职责,组织实施应急排险,及时消除灾害隐患。对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勘查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列入省、市、区级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区财政部门要优先安排资金,所在乡镇(街道)、区国土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通过招投标等方式,选择具有专业资质的单位承担勘查与治理施工任务,加强治理工程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按标准完成勘查与治理施工任务。对处于山区,交通不便,工程治理成本高,且又难以有效根治,当地自然条件不适宜人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结合下山脱贫、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农村中心城镇建设及山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对受威胁群众实施搬迁避让。

(七)认真做好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以及其他有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结果须按要求报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项目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国土局不得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切实把好地质灾害预防关。乡镇(街道)和区国土局要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未按要求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要通知业主单位及时整改,对因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实施不到位造成严重损失的,要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进行严肃处理。

(八)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各乡镇(街道)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集中居民点、重要工程设施建设的,须按有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使农民建房能选址在安全的地质环境,预防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对地处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农民宅基地,由区国土局委托有资质的地质调查机构进行逐户调查和评估,分户填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表,按用地批次合成一个评估报告。我区农村“康庄工程”沿线存在较多的滑坡、崩塌隐患,乡镇(街道)要加强道路沿线边坡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五、有关部门职责

(一)区国土部门

1、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计划,建立和完善防灾网络,会同乡镇(街道)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

2、认真落实年度防灾预案编制制度,严格汛期值班制度,坚持灾情巡查制度和落实灾情速报制度。

3、灾情发生后,配合当地乡镇(街道)核查灾情,帮助房屋倒塌灾民落实建房用地;查明灾害发生的原因、规模、造成的危害及今后发展趋势,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意见。

4、督促有关部门、乡镇(街道)制定本乡镇(街道)、部门的防灾方案,检查防灾措施的落实情况。

(二)区水利部门

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崩塌的水利工程,要制定防灾措施。对病险山塘水库、盘山水渠渗漏引起的滑坡、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塌陷等进行认真检查,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措施。灾情发生后,迅速查明水利工程损毁情况,制定损毁工程修复方案,及时抢修被毁水利工程。

(三)区交通部门

对新建、改建、扩建公路工程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新建公路未治理好潜在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不能投入正常使用。对因公路建设而引发的地质灾害负有治理责任。加强对公路沿线的巡查,及时发现和治理地质灾害隐患。

(四)区教育部门

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山区中小学,必须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治措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中小学新建、改建、扩建,要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山区中小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理地质灾害隐患。

(五)区规划、建设部门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农村集镇建房,必须严格按规划建设,远离地质灾害危险区。

(六)区农业、林业部门

认真落实防灾责任制,对不宜耕种的山地,要坚决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滑坡体上不能垦山造林。要督促乡镇(街道)将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水田改为旱地。

(七)区旅游部门

认真落实防灾责任制,指导和督促旅游企业做好旅游景点和景区的地质灾害调查、巡查、防治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确保游客安全。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风景名胜区,需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治措施。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旅游工程建设的,必须按要求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八)区财政部门

落实必要的防灾网络建设、地质灾害动态巡查监测和地质灾害隐患治理的工作经费。在灾害发生时,落实受灾人员救助资金和灾害治理资金。

六、地质灾害防灾对策和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责任重大。各有关乡镇(街道)、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提高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严肃性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各有关乡镇(街道)、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利用各种方式,加强对地质灾害危害性和防治基本知识的宣传,提高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完善机制,落实责任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篇4

全区需重点做好防范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7处:

1、列入市级以上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黄坛口乡下呈村泥石流和上方镇界头村后山滑坡隐患防治点,由所在乡镇设立防灾明白墙,并根据《*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防治现状确定年度防治任务、目标,编制防灾预案,交区国土局备案。

2、列入区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点5处,即黄坛口乡黄泥岭村桃源滑坡隐患、上方镇姐妹山滑坡隐患、上方镇大坪地村石灰石矿弃渣堆泥石流隐患、杜泽镇庙前枧头坞村泥石流隐患、双桥乡黄蒙村泥石流隐患。上述地质灾害(隐患)所在乡镇要逐点编制具体的防灾方案,并认真做好监测预警工作。

二、地质灾害现状

我区是*省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之一。根据《*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面积约119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8%。截止20*年底,我区共分布地质灾害隐患点47处。其中滑坡13处,占28%;崩塌13处,占28%;泥石流19处,占40%;地面塌陷2处,占4%。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员419户1736人,财产5599万元。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由于残坡积物相对较厚,修路、建房削坡、矿山开采、开垦种植等人类工程活动较多,破坏了山坡的平衡状态,易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岩溶地面塌陷隐患主要分布在覆盖型岩溶比较发育的上方镇,冒顶地面塌陷隐患主要分布于石煤、方解石等坑采矿山较多的上方、峡川等乡镇。

三、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

(一)拟订和实施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乡镇要结合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针对重点防治对象,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报区国土局备案。要认真分析本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特别注意自然因素和各类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发生时间等规律,制定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要进一步明确并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特别要根据农村基层干部调整变动情况,及时明确责任人、监测员,并加强对新增人员的培训。汛前要组织一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重点检查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交通干线、旅游风景区、及山地斜坡地带、河流两侧边坡、库岸、矿山采空区及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及时排除隐患。

(二)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补充抗台风及暴雪低温气象条件下地质灾害防御的应急管理内容,并注意避灾地点安全性的评估,确保预案启动实施中的有效性。要适时组织应急预案的实施演练,增强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地质灾害重点防治乡镇要结合汛期防洪,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救援队伍,设立安置区,并配置必要的应急装备,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三)抓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对保障我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各乡镇(街道)对于已查明的泥石流隐患,要充分结合当地山区小流域的整治,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措施。威胁人员众多、危害严重的,要在汛期前编制完成防灾预案,确定监测人员,落实防灾责任人及防灾措施。在安排年度地质灾害搬迁避险及工程治理工作时,也要充分考虑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灾要求,优先安排项目和资金,切实保证受威胁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与治理、搬迁避让。各乡镇(街道)要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的勘查与治理、搬迁避让。规模较大、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勘查的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对经勘查比选后认定,防治必要性迫切,但治理技术难度大、经济不合理、自然环境条件差、不适宜人居的灾害点,则实施搬迁避让;对规模较小、危害较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用简易监测措施来监测灾体的地表位移,通过预警预报、临时避险等方式摆脱地质灾害威胁。通过勘查治理、搬迁避险和预警预报项目的开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隐患的威胁,保证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我区上方、灰坪、太真区域是*市三大石灰石集中开采区之一,有关部门及所在乡镇要加强管理,落实责任,加大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对废弃矿山,应进行削坡、复垦还绿,消除隐患;对生产矿山,应结合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要求,边开采、边治理、边复绿;对待采、待批矿山,要按照开采利用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严格管理、规范采矿行为。

(六)强化工程建设与运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凡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进行工程建设、新建矿山、移民迁建、旅游开发等,以及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对评估成果的监督检查。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和评估报告中提出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抽查或监督检查。对防治措施落实不到位,“三同时”制度执行不彻底的建设工程,要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迟迟不整改的,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加以处罚。

(七)做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在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需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集中居民点、重要工程设施建设的,须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保证农民建房能选择一个安全的地质环境,预防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拟建房的农民宅基地,国土部门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逐户调查,填写评估表,按用地批次合成一个评估报告,统一报批。我区农村“康庄工程”沿线存在较多的滑坡、崩塌隐患,在汛期,各乡镇(街道)要加强道路沿线边坡的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八)抓好交通及水利工程沿线、山区中小学、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防治。我区部分交通及水利工程沿线、山区中小学、风景名胜区,存在一些地质灾害隐患。在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编制防灾预案,对存在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要提出治理方案,进行工程治理。

四、职责分工

(一)区国土部门。

1、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指导乡镇(街道)建立和完善防灾网络,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

2、加强年度防治方案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汛期值班制度,坚持灾情巡查制度和落实灾情速报制度。

3、对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查明灾害发生的原因、规模和造成的危害及今后发展趋势,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意见。认真配合当地乡镇(街道)核查因地质灾害冲毁、淤积的耕地情况,帮助房屋倒塌灾民落实重新建房用地。

5、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管理,对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

(二)区水利部门。加大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对易发区内进行水利建设工程的,督促业主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有人员居住的大中型水库岸坡,要进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划分易发地段,落实监测、巡查责任。汛期之前,对病险山塘水库、盘山水渠渗漏引起的滑坡、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塌陷等进行认真检查,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措施。灾情发生后,迅速查明水利工程损毁情况,制定损毁工程修复方案,及时抢修被毁水利工程。

(三)区交通部门。加大交通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对易发区内进行交通建设工程的,督促业主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边坡未治理的交通沿线,要进行详细调查,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地段,落实监测、巡查责任。对因公路建设而引发的地质灾害,督促业主单位,及时治理,消除隐患。汛期加强地质灾害隐患较多公路沿线巡查。

(四)区教育部门。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山区中小学,须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治措施。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中小学新建、改建、扩建的,督促业主单位进行必要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汛期加强山区中小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

(五)区旅游部门。加大风景名胜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重要风景名胜区,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治措施。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旅游工程建设的,须督促业主单位按要求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汛期加强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

(六)区规划、建设部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未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对农村集镇建房,必须严格按规划建设,远离地质灾害危险区。

(七)区农业、林业部门。认真落实防灾责任制,对不宜耕种的山地,要督促乡镇、村坚决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水田应改为旱地,滑坡体上严禁全垦造林。

(八)区财政部门。落实必要的防灾网络建设和地质灾害动态巡查、监测的工作经费。在灾害发生时,落实受灾人员救助资金和灾害治理资金。

五、地质灾害防灾对策和措施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篇5

我县地质灾害虽然大多数类型属小型,但部分地段靠近居民区和在景区范围内,对附近居民和游客造成安全威胁。北坡地质灾害隐患点紧靠公路,在一定程度上对该段交通安全构成影响。

三、年地质灾害防治任务

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是突发性强的地质灾害灾种,一旦发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重点防治地区

一是的山北坡、东坡,北坡,北坡、北坡共4处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地灾类型以滑坡、崩塌为主,直接受威胁人数为290人,潜在经济损失800万元,是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北坡地灾隐患点险情还特别严重,旅游经济区管委会要会同人民政府对景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定期进行监测,落实防灾责任人,切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北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县交通运输局要配合人民政府做好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定期进行监测工作。山周边地区废弃或在采的采石塘口,南坡,山南侧,山西北侧等地区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涉及乡镇人民政府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巡查工作,建立档案,公布于众,加强宣传,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的群测群防责任制,将监测、预防措施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

二是西部岗岭地区水库开采关闭塘口,这些地区地质灾害以崩塌为主。涉及乡镇应立即对存在的隐患以及防范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划出地面塌陷危险区,加强监测,设立警示标志,加强防护设施的保护和维修,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人员伤亡,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沿海地区的软土地质灾害。在汛期要防止软土的不均匀沉降、侧向滑动、蠕动塌陷等地质灾害。

(二)重点防范期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县域降雨特点、趋势和历年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发展情况分析,我县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7、8、9三个月。涉及乡镇政府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及时进入重点防范工作状态,确保安全度汛。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落实防治工作责任制

涉及乡镇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乡镇长对本行政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国土资源及安全生产领导具体负责。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进一步完善本行政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灾害,能高效有序地组织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建立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和应急队伍,确保一旦发生灾情或险情,及时有效处置。县各有关部门要履行各自职责,认真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涉及乡镇政府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点进行排查,对已发现的突发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要认真落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责任制,做好群测群防网络的核实和补充工作,对责任人员已经发生变化的,要及时进行调整,新发现的隐患点要及时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和发放“两卡”。要建立群测群防信息系统,按照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及开展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评估、巡查、预案、宣传、人员)活动内容要求,建立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落实地质灾害监测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提高群测群防效率和水平。

(三)加强汛前险情巡查和汛期防灾工作检查

涉及乡镇政府在汛期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巡查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检查,落实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县国土资源部门将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的防治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并组织对重点乡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检查。认真落实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等制度,接到险情或灾情报告后,要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快速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四)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我县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汛期,集中强降雨为主要引发因素,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1.要加强地质灾害隐患区域防护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年,北侧山体出现严重地质灾害险情,县人民政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了《灌云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范围公告》,将山体底脚边缘外延115米范围划为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禁止村民和游客进入;人民政府在危险区设置了320米安全隔离墙,山体上部设置了460米隔离网。由于该处险情仍然严重,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该处安全设施的管理。另外,县国土资源部门、涉及乡镇政府要在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乡镇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已建成的安全防护设施予以管理和维护,明确管理责任人,确保安全防护设施不受损坏。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篇6

二、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一)重点防治区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港两岸平原区及北部、西部丘陵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散布于等乡镇。等乡镇及全市公路两侧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重点防治区域;等乡镇(街道)及铁路两侧为地面塌陷的重点防治区域。重点防灾地段为边坡稳定性较差的公路尤其是新建国道、省道、县乡级公路、水库库区公路和山区公路沿线;工程建设强度大、边坡较陡、风化残坡积层较厚的山区斜坡;旅游风景点内险要地貌处;矿山的尾矿库、闭坑矿山的采空区;地面塌陷较发育的灰岩地区。

(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是指受灾害威胁人数人以上,或因灾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以上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全市共有以下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1. 镇村村后山坡滑坡隐患点;

2. 镇村村北东向500m地面塌陷隐患点;

3. 镇村见滑坡隐患点;

4. 镇村村坡地面塌陷隐患点;

5. 镇村村地面塌陷隐患点;

6. 镇村村地面塌陷隐患点。

上述地质灾害隐患点是我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所在村要在汛期来临之前明确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及时编制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并报市国土局备案。各村要对本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巡查,建立档案,加强防灾减灾宣传,落实防灾责任,切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重点防范时段

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月,梅汛期、台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日降雨量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毫米的时段,或台风降雨开始至台风过后降雨停止后48小时时段。

三、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

(一)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编制实施

镇根据各村实际编制辖区内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并组织实施。

(二)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

市气象局会同市国土局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对辖区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及影响程度做出预报,使我镇及有关部门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更有效地部署防灾工作,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地质灾害隐点的巡查和治理工作

地质灾害隐患点按“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进行勘查和治理。今年我镇地质灾害勘察、应急排险的重点是村官坝头后山坡滑坡。

(四)加强公路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交通和旅游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继续做好公路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成建设或项目法人单位及时编制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消除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认真做好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认真贯彻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及其他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项目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六)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各项规章制度

1.灾情巡查、提醒、分级管理制度。镇村要在汛前、汛中组织对本辖区所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交通铁路沿线进行实地巡查,对各点的灾情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进一步分析评价,提出具体防范意见,并建立巡查台账。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地段,尤其是地质灾害易发的山区农村,要按照有关要求,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灾害提醒制度,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防范期值班制度。在整个防范期,镇政府各村要坚持地质灾害值班制度,保持联络电话24小时畅通。

3、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一旦出现灾害险情,各村要视情启动本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如灾情严重或紧急,镇政府将视情启动镇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4、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制度。各村要根据《省地质灾害报告制度》要求,认真落实灾情速报制度。

四、部门职责

镇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负责。国土、气象、水利、交通、建设、农业、林业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体职责明确如下:

(一)镇政府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计划。健全完善防灾网络,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落实年度防治方案编制,会同气象等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预报(警)系统建设,及时落实汛期值班、灾情巡查、灾情速报和通报等制度。灾情发生后,认真配合各村核查冲毁、淤积的耕地情况,帮助灾民落实重新建房用地,同时对发生的地质灾害,组织技术人员及时调查,查明灾害发生的原因、规模,造成的危害及今后发展趋势,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意见,督促其他部门制定本部门防灾预案并落实防灾措施。

(二)镇水利办

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在建或拟建水利工程项目要有防灾措施。汛期之前,对病险水库、水渠渗漏引起的滑坡。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塌陷等进行认真检查,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措施。逐步加强和完善小流域洪灾的预警和信息化工作的建设。根据省政府要求将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小流域山洪防灾体系。灾情发生后,迅速查明水利工程损毁情况,制定受毁工程修复方案,指导抢修受毁水利工程。

(三)镇交通办

新建、改建、扩建公路铁路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在建公路铁路的边坡保护工作,要坚持“边建设、边治理”的原则,尽量减少因工程建设而产生的地质灾害隐患。对因公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公路、水库库区公路、山区公路)建设而引发的地质灾害负有治理责任,要及时制定防范措施。新建公路铁路未治理好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的,不能投入正常使用。对辖区内所有公路沿线存在隐患的地段,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和雨天必须进行灾情巡查,并建立巡查台帐,发现险情,要及时设立警示牌,按防治预案做好应急处置。

(四)镇教育部门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气象、水文、地质灾害易发区图以及乡镇规划等资料,及时编制和完善学校防御地质灾害总体预案,明确辖区内防御地质灾害的重点学校,并组织指导辖区内易遭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学校编制具体的防灾预案,建立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防灾减灾知识、防灾预案和自救措施的普及宣传教育,开展预案演练,提高师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学校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五)镇规划、建设站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农村集镇建房必须按规划统一建设,远离地质灾害危险区。

(六)镇农办、林业站

认真落实防灾责任制,对不宜耕种的山地要坚决退耕还林,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水田要改为旱地,滑坡体上不能全垦造林和种植高大树木。一旦灾情发生,要积极配合各村抓好农作物的救灾工作。

(七)镇广播站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篇7

为做好平南县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根据《平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南县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平南县地质灾害现状及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工作治方案落实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2020年地质灾害及防治工作概况

2020年平南县共发生地质灾害33起。其中地面塌陷22起,崩塌6起,滑坡4起,地基不均匀沉降1起,损毁房屋5间,直接经济损失6.9万元,无人员伤亡。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与2019年相比增加12起,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丹竹镇、平南街道、寺面镇、思旺镇、大鹏镇、东华镇、国安乡、大洲镇、大新镇。

2020年平南县严格贯彻落实《平南县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各单位全面落实责任制,周密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抓好预警预报、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知识宣传教育等工作,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以及应急处置作用,及时组织受灾害威胁群众撤离,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有效减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2020年平南县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落实了经费、印刷宣传资料,利用“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开展地质灾害知识宣传工作,广泛发放宣传资料。6月9日,举办平南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暨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班,培训人数共计91人,加强了防灾人员的业务意识和能力。10月23日,在大坡镇良党小学等部门开展了地质灾害应急撤离演练,参与演练全校师生共计372人,通过“小手拉大手”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了广大群众应急避险能力。

2020年争取到自治区财政补助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费用336万元,用于治理国安瑶族乡淡木村委会、大坡镇莲塘村天二屯、大安镇动界小学分界分校、寺面镇富田村乌三屯地质灾害隐患点,受益人口145人,既有效治理地质灾害隐患,又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2021年地质灾害防治目标任务

到2021年底,完成平南县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和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野外调查资料成果;完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设备安装和并网上线运行;完成2020年自治区财政补助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主体工程;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培训演练,使其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覆盖率达100%;地质灾害常态性工作达到预期值的100%。

三、主要任务及职责分工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对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督检查。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一)全力做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和工程建设

落实《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纲要》在平南县的防治目标任务,加快实施平南县《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推进平南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和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工程建设,提高全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水平。

1.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开展平南县1:5万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和风险调查评价,推进防控方式由“隐患点防控”逐步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提高地质灾害调查精度,逐步解决地质灾害隐患“在哪里”的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安排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为平南县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和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承担单位。调查工作计划于2022年完成,为确保此调查评价工作按时保质完成,我局积极配合项目承担单位做好各项工作。

2.加快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与避险搬迁。协调相关乡镇人民政府加快推进2018-2019年自治区下达补助资金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竣工验收,完成2020年自治区下达补助资金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主体工程(详见附件2)。消除一批地质灾害隐患,发挥工程措施防灾减灾效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3.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易发村屯、居民点、学校、景区、道路、铁路等临近高陡斜坡地段的监测员和防灾责任人,努力提高监测员监测预警能力,夯实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人防”基础。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桂自然资办﹝2019﹞396号﹚精神,加快平南县专业监测点建设,完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设备安装和并网上线运行进一步提升监测预警科技含量,加快构建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机制,逐步实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从“人防”到“人防+技防”的转变,提高“什么时候发生”的预警能力。

4.加强地质灾害应急避险能力建设。加大对地质灾害监测员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等基层防灾责任人培训力度,重点加强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增强群众防灾避险意识。要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应急避险演练,确保遇险时能够有序安全快速撤离。

(二)全力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1.高度关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域和防范期。平南县汛期地质灾害多发、群发、突发,规模小,危害性大。要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重点防范区域。根据平南县历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山体崩塌、山体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平南县南北部山地、丘陵及农村建房切坡处;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平南县中部岩溶平原的农村及矿山分布区等人类工程活动较频繁的区域。

二是重点防治对象。山区学校、旅游景区(点)、城镇、村庄、医院、集市、厂矿、林业作业区等人员聚集区,矿山、切(临)坡建房居住区,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水利等工程建设活动区域及周边人员居住点等。

三是重点防范期。根据气象、水文资料等预测,4-9月是平南县突发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4月桂北受冷暖气流影响容易发生持续强降雨;5-9月台风对平南县的影响严重,主要防范强降雨、台风降雨开始时至台风过后降雨停止后的48小时时段,这些时段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10-11月需防范汛后台风登陆带来的影响。

四是重点防范地质灾害隐患点。2021年平南县重点预防地质灾害隐患点24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87处、崩塌128处、地面塌陷8处、不稳定斜坡2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约717户552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2.严格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三查”工作。根据重点防范区和重点防范对象,结合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分布情况,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工作,落实责任人,及时发现和处置隐患。

3.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工作。汛期(4-9月)期间要加强联动及协助配合,主动履职尽责,开展平南县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加大短临精细化地质灾害预报工作。协调推进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共享,确保预报预警信息传递到一线,传递到受灾害威胁人员。根据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结果,要及时组织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避让撤离。

4.及时开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发生后,要根据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及时开展应急处置,加强灾情险情信息报送,统筹安排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工作,及时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开展突发地质灾害调查并进行科学评估和研判,为抢险救灾、处置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避免二次灾害事故的发生。

(三)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相关专项工作

1.加强山区农村切坡建房地质灾害防治指导工作。要全面排查山区农村切坡建房、地质灾害易发区建房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强山区农村切坡建房地质灾害防治指导工作,有效减少和避免因切坡建房、地质灾害易发区建房引发的灾情发生,建立完善农村建房管理长效机制,从源头控制地质灾害灾情发生。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建房、切坡建房的数量、分布情况、危害程度,制定分类整治工作方案,采取搬迁避让、集中治理、村民自治等方式推进分类整治。对于风险程度高、工程治理费用远高于避险搬迁费用,或治理后仍不能有效消除安全隐患的,要结合乡村振兴、移民搬迁、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政策,鼓励和引导受地质灾害威胁群众搬迁避让、异地集中安置。

2.加强公路、水运等交通设施以及学校、水利设施、旅游景区地质灾害隐患巡查和防治工作。组织县交通部门督促路段(航段)管辖单位对公路、水运沿线及在建工程项目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和防治工作。组织县教育部门加强学校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和防治工作。组织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将城镇、人口集中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和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作为防护重点。在水利、铁路、交通、能源等重点项目规划和建设时,要求建设单位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危害。加强与气象、水文等部门的联系与协作,加强巡查排查和防治,建立完善信息互通机制,保证防灾信息共享,密切监视局地的雨情水情和台风等汛情变化,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保障人口密集区和交通、学校、风景名胜区、水利设施、能源等重要设施安全。

3.加强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监督管理,明确因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并做好防范。加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由其主管部门组织建设单位开展调查和排查,建设单位负责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监测。切实落实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并与主体工程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四、组织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认真贯彻落实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主动作为,创新工作方法,对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落实责任,明确任务,各司其职,加强联动,形成合力。

(二)压实工作责任。切实履行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要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为目标,对有可能存在风险的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进一步细化年度汛期地质灾害快速协同防范机制,确保危险来临前迅速排除。加强县、乡、村、屯防灾工作能力建设,保障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力量和装备配置。

(三)强化工作措施。把地质灾害防治与乡村振兴、生态移民、城镇建设等有机结合,推动巨灾保险机制,进一步强化在建工程项目防灾工作。加强应急管理、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气象、交通等相关部门的协同联动,不断完善地质灾害信息的共享机制。

(四)加大经费投入。申请县财政部门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统筹中央和自治区补助资金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群测群防、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及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等。严肃查处坚决杜绝挪用中央和自治区下达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

(五)加强监督检查。向社会公开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将接听灾情和险情报告的电话号码在互联网、电视和报纸等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组织开展防治项目进展等专项督查及防灾减灾工作落实情况专项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并实现年度防治目标任务。

 

附件:1.2021年重点预防地质灾害隐患点及责任人一览表 2.2018-2020年中央及自治区下达资金地质灾害综

合防治项目目标责任清单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篇8

一是损失较大。尽管全市上下在地灾防治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的地灾损失较大,教训深刻。全市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50起,同比增加28.2%,其中崩塌31起、滑坡17起、泥石流1起、塌陷1起。直接经济损失151.2万元,同比增长285%。特别是死亡2人、受伤2人,均系切坡建房造成,完全可以防范和避免,发生这样事故令人痛心!

二是部署较早。年初,市国土局按照市政府要求,会同相关部门,遵循“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原则,编制了《__市201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了责任,落实了任务;修改完善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预案,重新制作发放了防灾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等。

三是体系较全。一是我们网络体系较为完善。更新了各级防灾人员信息,建立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完善了“市、县、乡、村、点”五级群测群防网络,防灾信息得到有效传递,措施得到有力落实。二是预警体系科学有效。国土和气象完善了信息共享、联合会商机制,预警信息程序得到了规范。全年共四级橙色预警7次,三级黄色预警16次,预报成功率85%以上。三是制度体系保障有力。排查、巡查、督查等制度执行较好,特别是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执行严格,做到了信息畅通、报告迅速、处置及时。全年共接报地质灾害灾情险情50起,出动应急处置小组35次,应急处置50起,成功预报4起,组织地质灾害专项督查3次。

四是措施较力。一是宣传“力”。培训群测群防员和基层党员干部__2人。发放宣传材料1.1余万份。回答群众咨询1200多人次。二是演练“力”。岳西、太湖、怀宁、__和宜秀分别组织了应急演练,参演人数达892人。三是排查“力”。开展全市切坡建房安全隐患拉网排查,41212处村民、180处单位切坡建房安全隐患得到监管,发放切坡建房宣传年画4万余份进村入户。四是预案“力”。启动地灾三级应急响应2次,二级应急响应1次。积极应对第9、10、11号台风引发的地质灾害,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501户、5564人。五是创建“力”。 __、宿松、宜秀高分通过“十有县”创建验收。六是防治“力”。全市申报小型地灾隐患点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项目80个,解除了317户和1所小学共计1277人的安全威胁。与此同时,市财政也安排了50万元资金,启动了市辖区地灾隐患点搬迁避让和治理工程,已完成工程治理6处、避让搬迁1处,解除了11户41人的安全威胁。德宽路中段滑坡地灾隐患点治理也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进下,于近期取得了重大进展,得到了省督查组充分肯定。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我市“四山两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这种特殊的土地构成,造成地灾隐患点点多面广,全市高达__5处,其大型2处、中型16处;居民切坡建房高达41212处,地灾发生概率较高,防范压力巨大。二是地灾防治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地灾隐患点不能得到及时治理和避让搬迁,时刻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地灾具有隐蔽性强、突发性强、破坏性强的特点,防范难度大,有时突如其来,猝不及防,防不胜防,老点看住了,新点又出现了。四是有些地方还存在防范意识不强、防范措施不到位的问题,必须立即纠正,以临渊履冰的心态,将地灾防治摆上位置、拎在手中、全力抓好。

4月28日,魏晓明市长在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要求:全市上下要突出抓好山洪地质灾害防御。要深入排查隐患,特别是岳西、太湖、__等大别山区,要认真开展山洪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提前落实人员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要细化防御预案,应对泥石流唯一有效措施就是做好预案提前预报预警,及时撤退转移危险区群众,坚决杜绝群死伤亡事故发生。要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活动载体,广泛开展防灾知识宣传和逃生演练,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本领。

围绕这一重要指示精神,我们要按照“防大灾、保民生、促发展”的总体要求,实行“三个推进”。我认为,地灾防治成败关键看三点:一是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无伤人亡人事故发生;二是隐患点工程是否全面得到治理;三是新增灾害隐患点是否纳入了监控监测范畴。除此之外,要做到“五到位、五及时”,即巡查检查要到位、责任落实要到位、预测监测要到位、工程治理要到位、资金投入要到位,应急处理要及时、情况报告要及时、信息报送要及时、搬迁避让要及时、防范告知要及时。关于“三个推进”,即:

第一,要推进三项管理。一是推进组织管理。实行依法防灾,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__市地灾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按照“属地管理、分级分类负责”和“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层签责任书,做到有人负责。二是推进制度管理。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监测预报预警、地灾巡查、灾情险情速报、灾害应急调查,地灾月报等六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三是推进隐患点管理。无论是老点,还是新点,都要按照市、县、乡进行分级管理,及时掌握隐患点现状,及时更新监测人和县、乡、村责任人通讯方式,及时发放“两卡”,做到有人管理。特别是对重点隐患点必须做到“一点一预案”。

第二,要推进三个坚持。一要坚持排查巡查。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点、点不漏人。重点加大对城镇、学校、医院、村民聚居区、交通干线、工程施工场地、矿山作业点等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地质灾害隐患摸排。特别是对地灾隐患点,要排查再排查、巡查再巡查、检查再检查,确保万无一失。二要坚持预警预报。国土、气象部门要密切配合,联动会商,高质预报预警,及时对外。三要坚持群测群防。在群测群防上,要牢记“雨前排查、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篇9

二、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贯彻实施《*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契机,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各乡镇、各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和乡镇政府防灾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和监测预警预报;继续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治理和避让搬迁,做到“不死人、少伤人”,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一)重点防范时段和灾害类型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结合以往地质灾害发生时段、类型分析、气象趋势预测等因素,预测今年我县气象灾害偏重,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比较高。明年,我县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仍主要集中在5~6月梅汛期和7~9月台汛期两个阶段,县内大部分山区梅汛期、台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比去年要高。梅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时段,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台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台风降雨开始时至台风降雨停止后48小时时段,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近两年来,春汛期持续强降雨天气也容易引发地质灾害,需引起重视,加强巡查监测工作。

(二)重点防治区域

一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主要集中在*镇、*乡、*镇、*镇、*乡和*乡等乡镇,是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二是重要交通干线、山区公路和康庄公路。重要交通干线主要指50省道*线和44省道上松线,途径地质灾害易发区,需预防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山区公路和康庄公路由于道路边坡防护等级低,为滑坡、崩塌多发地段;三是山区农居点和中小学校舍。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山区农居点和中小学校舍一般紧邻山坡建设,切坡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动形成的边坡易引发和遭受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四是小流域泥石流区域。小流域泥石流往往危害范围较大,威胁人口较多,为我县重点防治区域。

(三)重点防治地质灾害(隐患)点

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规模、稳定性和危害程度,今年我县确定需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点18个,其中“A”类地质灾害点2个、“B”类点8个、“C”类点8个。每个点由县国土局统一安排监测员进行监测,汛期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编制完善防灾明白卡、应急预案,切实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四、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一)切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梅汛、台汛期是我县地质灾害多发时段和重点防范时段。各乡镇政府以及国土、交通、水利、教育、建设、农业等部门要在主汛期来临前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现场检查,提出并落实具体防治措施。A、B、C类地质灾害点由县国土部门统一安排监测员进行监测,D类灾害点由各乡镇政府和部门备案在册,定期组织巡查,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各乡镇政府和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应急值守,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预报和灾情速报等制度。一旦出现灾情,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组织防灾抢险工作,同时按速报制度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出现较大级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或发生地质灾害时,县地质灾害领导小组必须立即指派人员赶赴现场,组织应急调查,并视险情大小立即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实施抢险救灾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快速做好相关的应急救助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

群测群防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一种有效手段,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在避让地质灾害、减少人民生命与财产损失中成效显著。“十有县”建设的内容是: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今年,省国土资源厅部署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根据安排,我县“十有县”建设工作最迟2011年验收,相关工作今年需开展起来。

为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水平,根据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我县今年要开展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评估、巡查、预案、宣传和人员五个到位)建设工作,创建1~2个“五到位”国土资源所。在4~9月份,通过办培训班、发培训书、上视频录像课等方式,对乡(镇)国土资源所人员、群测群防负责人、地质灾害监测员和中小学师生进行一次宣传培训,计划全县参加培训班人员达到200人次,观看视频录像培训到达1000人次。

(三)强化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

县有关部门要结合气象条件,及时当地地质灾害预报(警)信息。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话等载体,及时*市国土资源局的地质灾害预报(警)信息,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地质灾害监测员和可能受威胁的群众能在第一时间收到预报(警)信息。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现场查验,及时反馈地质灾害信息。加强对已建2处地质灾害监测设施的运行和维护,及时掌握动态变化信息。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高度重视和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全面开展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工作打好基础。交通、农业、林业等部门要重视农村山区公路、机耕路和林区道路建设造成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评价工作;水利、旅游等部门要加强对水利工程、旅游景区建设造成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评价。

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村庄,有计划地开展排险治理或搬迁避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威胁。国土、建设等部门和乡镇政府要加强对山区农民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分散建房的监管,指导农民因地制宜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交通、农业、林业、建设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山区道路建设、切坡建房的指导、管理与服务,切实防治人为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

(五)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

积极组织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农村居民点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旧村改造工程,通过治理、搬迁避让等途径妥善解决。继续做好*乡山乍口村田忠寮滑坡治理和*乡大岭头滑坡应急排险工程。做好*镇七村溪边滑坡应急排险项目申报工作和*乡后畲村新房后崩塌治理工程。做好*镇白麻山村滑坡等7个整村搬迁避让项目的申报工作,共计搬迁213户782人。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负责治理。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设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交通、农业、林业部门要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建帐立册,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和治理,以保障道路的营运安全。水利、旅游开发等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落实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任务。加强对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以及治理工程、监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六)做好山区中小学校舍场址的地质灾害防治

我县中小学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已于去年完成,县教育部门要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校舍场址,组织编制治理规划,按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处置,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应急排险能消除危险的,应尽快实施应急排险工程;短期难以消除的,应划定危险区并设立警示标志,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人及日常巡查、监测人员,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预案演练;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实施勘查治理工程。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和学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乡镇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全县要通过地质灾害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实行统一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投入和措施“三到位”。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管好、用好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进一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完善制度、强化监管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篇10

二、地质灾害隐患分布

我区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和泥(渣)石流。

崩塌主要分布在生产矿山及已关闭采石场的矿区范围内和挖山平整场地形成的厂区周边。目前,中航船厂厂区东、南部边坡,三进船业厂区办公楼北部陡崖存在崩塌地质灾害隐患。

泥(渣)石流主要分布在镇和镇采石场集中开采区内。开采剥离产生的废石、废渣堆放在冲沟内,未及时清理或搬运,汛期遇到强降水极易形成泥(渣)石流。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对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因地制宜进行削坡减重处理,将边坡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坡脚要建拦石坝,坡面栽种植被,顶部做好疏排水工程,划定危险区域并进行隔离,在醒目位置设立危险警示标志,并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加强日常监测,坚持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制度,及时处理危岩体,并制定相应避让措施。对泥(渣)石流隐患点,在设立警示标志的同时,要将冲沟内堆积的废石、废渣及时清理,或异地堆放,或建拦石坝,以消除或减轻汛期灾害造成的损失;遇到恶劣天气,要加大巡查力度,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并迅速上报。

2、加大建材开采区监管力度。对正在开采的采石场,要安排专人随时观测作业面周边的情况,发现险情立即报告,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或撤离施工人员进行避让;对存在较大地质灾害隐患的采石场要限期停产整顿,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和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对已关停的矿山,要安排地质灾害监测人员对边坡进行监测,及时处理各种灾害隐患;处理难度大或不宜采取工程措施的,要设立警示标志,提醒游人主动避让。

3、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项目监管。国土资源分局对新上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正在进行的建设项目要加大巡回检查力度,避免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已经出现地质灾害隐患的,督促责任单位立即整治。公安、供电等部门要大力配合监管工作,对破坏地质环境、加重地质灾害的建设项目,要停止爆破物品和电力供应。

4、完善地质灾害预警体系。国土、环保、安监等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和矿山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查清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制定和落实防灾治理措施;国土、建设、农经等部门要密切配合,认真搞好灾情监测预报工作。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篇11

2、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陕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地区,现状条件下,境内主要发育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类型。以及地质灾害动力成因分析,陕县地质灾害以人为动力型为主,次为自然动力型。

据野外实地调查,全县已发生地质灾害76处,包括:①崩塌30处,占已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39.5%,规模:29处小型,1处中型;②滑坡37处,占已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48.7%,规模:34处小型,2处中型,1处大型;③地面塌陷9处,占已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11.8%,规模均为小型。

经统计,在已发生的76处地质灾害中自然动力型14处,约占18.2%,主要为黄土塬、陵区沟谷侧壁自然形成的崩塌、滑坡等;人为动力型63处,占81.4%,主要为矿山开采、城乡建设、道路建设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其分布特点明显受地形、地貌、地质环境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制约。根据现状调查及室内统计结果,以上地质灾害分布遍及全县13个乡镇。

3、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危害

3.1 已发生地质灾害分布及灾情。(1)滑坡灾害。根据区划调查结果,滑坡灾害37处,规模以小型为主,均为土质滑坡。分布于张茅乡、菜园乡、张村镇、西李村乡、观音堂镇、硖石乡、宫前乡、店子乡、张汴乡、原店镇等地,37处滑坡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577.6万元。灾情级别:中型2处、小型35处。(2)崩塌灾害。县境崩塌灾害30处,均为土质崩塌,规模均为小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78.4万元。灾情级别:2处中型、28处小型。县境崩塌灾害集中分布于西李村、观音堂、张湾村、菜园乡、硖石乡、张茅乡等地。(3)地面塌陷灾害。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地下采矿活动集中而强烈,地面塌陷灾害以观音堂、王家后等煤、铝开采区最为发育。全县地面塌陷灾害8处,规模均为小型;造成直接经济883万元;灾情级别:1处中型、7处小型。

3.2 现状地质灾害规模。76处地质灾害点中,规模:中型1处、小型75处。包括崩塌灾害点30处,规模均为小型;滑坡37处,规模:小型26处、中型1处;地面塌陷9处,规模均为小型。

4、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价

4.1地质灾害隐患点类型。陕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发育类型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泥石流等。目前发现的11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滑坡隐患点49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44.1%;崩塌39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35.1%;地面塌陷5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4.5%;泥石流3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2.7%;不稳定斜坡15处、占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13.6%。

4.2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状况。陕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分布于中山、低山丘陵区。黄土台塬区主要发育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裂缝等灾害主要发育于北部煤、铝矿区。具体而言,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集中发育于道路两侧、居民房前屋后、矿区周围等人为活动强烈部位。

4.3地质灾害隐患点稳定性评价。据统计,陕县已调查的111处地质灾害及隐患点,98处稳定性差,13处稳定性较差(包括3处泥石流中等易发),6处基本稳定。其中,滑坡45处为稳定性差,4处稳定性较差;崩塌31处稳定性差,3处稳定性较差,5处稳定性好;不稳定斜坡14处稳定性差,1处稳定性较差;地面塌陷5处稳定性差;泥石流3处均为中等易发。

5、主要地质灾害成因机制分析

5.1崩塌致灾机制。在中低山、丘陵区及黄土塬区边缘,土(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在这类地区建房、开挖窑洞及修路,因卸荷一方面改变坡体临空条件,另一方面常使土(岩)体内节理、裂隙密集度和结构面(节理、裂隙面)开启度增大。受不同产状节理、裂隙切割,土(岩)体完整性变差,尤其是共轭节理,两组近垂直的结构面,与坡向一致或近垂交时,土体抗拉、抗剪强度明显降低,在降雨、振动等因素引发作用下,发生倾倒或坠落。

5.2滑坡致灾机制。岩(土)体受构造、风化、卸荷等因素影响,节理、裂隙发育,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区内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坡体经降雨、风化、振动、卸荷等因素作用,节理、裂隙密集且构造面逐渐扩大。受大暴雨或连续降雨影响,节理、裂隙(尤其垂直或陡倾节理)充水产生沿坡向的动、静水压力,且雨水径流可沿强弱风化层界面、层理面或土岩接触面等结构面贯通。一方面大大降低坡体的抗拉(剪)强度,另一方面使坡体饱水、自重增加,如前缘临空较好(坡体遭受切坡),在重力作用下,一般会在坡顶产生弧形拉张裂缝,在两翼产生羽状剪切裂缝,经降雨、风化、重力等因素累进性破坏,最终沿滑动面快剪滑动。

5.3地面塌陷致灾机制。陕县南、北部基岩山区,采矿活动较为集中,采矿过程中不但会形成大面积采空,而且爆破掘进可改变岩体原有力学平衡,降低岩体抗压、抗剪强度,加之巷道支护不当,并在降雨、风化等因素累进破坏作用下,导致冒顶性塌陷。

6、防治建议

根据陕县现状,建议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尽快开展陕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满足全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需要。(2)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第七条规定的防治原则和防治责任,当地国土资源局宜将陕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单位或个人。(3)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活动,应当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以防工程选址不当或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4)普及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并以此为依据,加大防治力度,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益。

7、结束语

陕县地处河南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成灾率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也在不断加强。为满足陕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需要,在提高调查精度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多方面、深层次专题研究,对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和防治效益具有深远意义。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篇12

一是成立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相关措施和办法及方案;

二是按照与县政府签定的安全生产责任状,我局进行了认真对照检查,根据责任状要求分别与各股室签定2009年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目标责任状8份;

三是认真开展了防灾减灾和安全宣传月活动,制作了安全宣传展板2块,印发宣传资料1200份;

四是按照《*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文件的通知》要求,我局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工作。

(二)“三项行动”工作开展情况

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学习、工作两不误,两促进,认真开展了安全生产执法行动、治理行动、宣传教育行动为主题的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着力抓好非煤矿山专项整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制定实施方案。由局办公室牵头,矿管股、地质环境股结合全县国土资源安全生产工作实际,研究起草全县国土资源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的实施方案。并下发到各国土资源所、机关股室,建立起工作机制。

二是明确工作重点。根据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和省委、省政府及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决策部署,我局立足于部门实际,把“三项行动”细化为三大类,即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四个阶段、三个内容)、安全生产治理行动(三个阶段)、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三个内容)的具体工作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

三是落实责任主体。我局成立了安全生产“三项行动”领导小组。建立领导组织机构,制订出具体工作方案,以保证本单位“三项行动”的稳步实施。

四是严格指导督促。我局近期配合相关部门派出检查组赴各乡镇督促、指导“三项行动”的开展。并结合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对各地排查治理非煤矿山的地质灾害隐患和存在山体滑坡、垮塌、泥石流威胁的无证开采、超层越界、尾矿库违规排量的矿山,违反地质环境管理法规,造成严重地质环境破坏和地质灾害隐患等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三)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情况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进一步提高对矿山安全生产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防止麻痹大意的思想,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毫不松懈地抓好工作,认认真真分析本单位、本部门的安全生产形势,找准薄弱环节,明确工作任务,突出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开展好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加大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力度,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深化专项整治,消除事故隐患,全力推动我县安全生产状况的进一步好转,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

一是深刻认识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形势,多找差距,不盲目乐观,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厌倦情绪,针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特点,立足超前防范,认真组织安全检查,落实主体责任,狠抓隐患排查治理,做好巡查记录,确保巡查工作不留盲点和死角。

二是加大安全隐患的整治力度。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采取有效措施立即进行整治。整治工作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责任人、完成时限、措施等。

三是加大监管和执法监察力度,促进整治措施的落实。对一时难以整治的隐患和重大危险源要制定监控措施,落实专人负责监控,做到万无一失。

四是强化安全生产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了行业专项安全生产会议,研究安排好安全生产工作,对照与县政府签订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书,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成立相应领导小组,抽调工作人员,组建工作班子,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

五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安全应急工作机构,把安全生产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部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领导重视,措施有力,责任明确,监管到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三)突出工作重点,狠抓专项整治

工作中本着什么情况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哪里问题严重就整治哪里的原则。加强对矿山、采石场的安全生产监管和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及监测工作,并进行重点进行专项整治。通过专项整治,责令停产或取缔关闭一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和采石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上半年,县国土资源局、公安局、安监局和乡镇人民政府多次组成联合检查组,进行动态巡查,通过开展非法开采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共出动车辆12台次,查处了无证非法开采点9个,共下发《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9份,没收了非法开采工具,钻机1台、钻杆2根、撬杆5根、炸药6只,处理非法开采者3人。责令停止无证非法开采点9个,正在查处的无证非法开采点5个;清查持开采许可证的矿山企业10个,下发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1份。

(四)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监测工作情况

1、地质灾害防治

*县国土面积1489.39平方公里,辖9乡3镇。国土面积大部分为山地,地形地貌复杂。切割深,山高坡陡,地质结构脆弱、地震活动频繁;汛期雨量集中、单点性大雨、暴雨时有发生,导致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且点多面广,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全除公路沿线外,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8(易发点11个),涉及11个乡镇43个村民委员会,77个村民小组,共威胁1822户7826人的生命,潜在经济损失4092.9万元。其中有厂矿2个,街道4条。截止6月30日,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3起。

一是对全县已记载的地质灾点进行排查。县国土资源局于4月初组织人员对全县已记载的7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逐一排查7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易发点11个),涉及11个乡镇43个村民委员会,77个村民小组,共威胁1822户7826人的生命,厂矿2个,街道4条。依据排查结果,县国土资源局与各乡镇政府统一思想,坚持以“预防滑坡,泥石流为主;以预测预报为主;以灾前避让为主”的三为主方针,选点定人明确责任,建立群防群测地质灾害网络点78个,共安排监测经费2.75万元并已落实。

二是编制《方案》。为把地质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我局根据全县地灾隐患排查结果分析和2009年县气象局提供的降雨预测,编制《*县2009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确定各乡镇灾害点的责任人和监测人员,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并将《方案》报请县人民政府印发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施行。三是选点定人明责任。对全县78个地灾隐患点选择有责任心的村社党员和干部对隐患点进行监测。主要采取打桩、定时用钢卷尺进行测量或目测,对所测量数据及时上报国土所或国土资源局,由国土所或国土资源局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若有异常及时报当地政府预警、预报。

四是宣传普及地灾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加大地质灾防治宣传力度,普及防灾减灾基本知识,强化群防群测网络建设,增强自救、互救意识,减轻灾害损失。5月12日,县国土资源局与县司法局、县民政局、县防灾局一道,在县城繁华小广场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咨询台、张贴宣传画册、发放宣传资料等。我局共发放宣传资料625份,其中,《地质灾害防灾防治要诀》120份,《滑坡泥石流的预防和避险常识120份,《宣传标语》120份,《地质灾害发生前兆》120份,“工作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地灾速报卡(三卡)145份到各乡镇政府和国土资源所、避险明白直接发放到灾害点威胁的人民群众手中。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基本知识技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基本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四是加强四项制度建设。在《方案》编制中,明确各乡(镇)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为责任人,加强群防群测网络。县国土资源局认真安排部署,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检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认真执行汛期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保证地灾联系畅通。

五是地灾防治措施。结合*县实际,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主要采取:一是落实简易监测措施,即打桩、定点、定时用钢卷尺测量;二是落实灾后避让措施,灾情一旦发生,要立即指定避让方向、位置。

2、矿山地质环境工作

为了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有效防治矿山地质灾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根据《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云政发[20*]102号),于20*年7月2日下发了《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贯彻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20*年正在启动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取工作之际,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矿产品价格一直在底位徘徊,矿产企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国家、省、市又相继下发了斩缓征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二、取得的成效

(一)各乡镇辖区内经营性无证非法开采点已经基本取缔,非煤矿山无证非法开采得到了有效扼止。

(二)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持证矿山在汛期已发出了整改停采通知书2份,各矿山企业高度重视,停采整改隐患成效明显。

(三)各乡镇在开展工作中通过联合执法和扎实的专项巡查清理整治,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得到改善提高。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章制度健全,各项防灾措施落实到位,防灾责任明确到人。加强了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非煤矿山(以砂石料为主)因点多、面广,加上执法成本高,因此无证非法开采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

(二)对部分乡镇的新农村建设、集体公益性事业建设、农民自采自用用砂石监管难度大。

(三)矿山业主对安全生产有关规定及注意事项的宣传力度不够,在人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不愿意过多投入防治资金,造成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四)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涉及动员群众采取搬迁避让措施的工作,因搬迁地点、搬迁资金和群众意愿的问题而难以得到正常有序的开展。

四、下半年的工作打算

(一)按照动态巡查制度每个季度定期开展矿山安全巡查,加强与各部门的合作和协调配合,采用联合执法加强打击力度,通过努力协作、齐抓共管,确保全县不发生非煤矿山无证非法开采安全生产事故。

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篇13

目前我县土质灾害的特点是点多面广,长期存在,并呈不断增多的趋势,分析地质灾害隐患形成及长期存在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客观原因是地质环境的影响,我县43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貌大多为山地及高丘陵,岩土类型主要有岩浆岩类和变质岩类,地形切割较强烈,地势陡峻,一旦降大雨很容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凹陷等地质灾害。主观原因是形成地质灾害隐患的重点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防治措施不到位。近年来,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还是以告知避让为主,专门治理这块的内容比较少,目前只有县矿管局2008年向上申报的茅店镇茅店村岭背滑坡治理项目,该项目中央下拨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现完成了总工程量的70%左右。今年,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县2010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对11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了防灾预案,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措施都还只能治标不治本,地质灾害隐患无法彻底根除,导致我县的灾害隐患点长期存在。

2、干部群众防灾意识不强。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一些干部群众防灾意识不强。在农村,一些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相信风水,不相信科学,喜欢坡脚建房,甚至切坡建房,不断地造成新的隐患点。同时,由于一些干部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在建设一些公共基础设施时,没有优先考虑到可能会产生地质灾害隐患,导致出现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如现在的储潭中心小学建在了山脚下,今年就变成了新的灾害隐患点。

3、对农村切坡建房管理不严。我县43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属崩塌、滑坡隐患点达430个,占99%,泥石流、地面塌陷隐患点只有5个,占1%。而造成崩塌、滑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切坡建房,也就是说90%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都是由切坡建房所引起,如现在的12个重要地质灾害危险点的形成有9个是由切坡建房所导致。分析农民切坡建房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在农村农民建新房不愿拆旧房,普遍存在建新房不拆旧房、一户多宅的现象,导致越来越多的空心房、旧房占据着大量的宅基地,能建新房的平地越来越少,逼得一些没宅基地的农民在山脚下切坡建房。第二,政府对农村建房审批把关不严。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由于乡镇的土管人员较少,乡镇驻村干部、村干部充当着农民建房把关的第一道哨卡,由于没有一套简易评判农民建房选址的标准,导致乡村干部没有办法从源头把好关。而且据我们了解,有的乡村干部唯钱是图,收了钱就放任农民去建房,至于建在哪里、是否符合建房标准根本不管,从而不断造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产生。第三,对农村建房缺乏合理规划。比如,我县修建居龙滩水电站时,共移民1172户,其中大部分移民位于大埠乡境内,约有653户。在安置移民时,当时政府没有充分考虑要从长远出发,从源头上杜绝地质灾害隐患,这些移民户在新址修建的房屋,仍然多数为人工切坡建房,切坡高一般为3-20米,坡度50-70度。且安置新址所处岩土类型主要为岩浆岩类,结构较松散,如不采取防治措施,在汛期降雨作用下极易引发崩塌、滑坡,造成人员伤亡。

三、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我县地质灾害的特点和成因,我们认为,必须按照“属地管理、分类实施、疏堵结合”的原则进行防治,特别是要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既要立足于消除现有的436个隐患点,又要立足长远从根本上杜绝新的隐患点的形成。

“疏”就是采取措施消除已有的436个隐患(危险)点。

1、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建议县委、县政府成立由县领导为组长,农工部、城建局、国土局、矿管局、水利局、水保局、民政局、城建局、发改委、扶贫移民办等单位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建议设在农工部或矿管局,全面负责协调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要明确各乡镇、各单位、各部门的防治责任。矿管局、水利局负隐患监管的责任。农工部、城建局、国土局、矿管局、水利局、水保局、民政局、城建局、发改委、扶贫移民办等单位主要负责争资争项,落实项目资金。按照属地管理、“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原则,各乡镇主要负责隐患防治的具体工作,是第一责任人,特别是对436个隐患点各乡镇要高度重视,落实具体的责任人。当前汛期,要对所管辖的隐患(危险)点进行巡查,该避让的要动员农户避让,后一步要包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

3、分类实施,消除隐患。一类是比较容易治理的隐患点,建议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治理,比如切坡建房高度在6米以下的,可补助一定资金鼓励群众修筑护坡、护墙、护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对比较难治理或治理成本太高的隐患点,则要实施整体搬迁,易地安置农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4、制定计划,整体搬迁。整体搬迁是解决隐患(危险)点的根本出路。建议对需要整体搬迁的隐患点,制定搬迁方案,争取2-3年内完成。一是要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鼓励经济条件好的农户到小城镇或县城购房定居,政府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二是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消除灾害隐患点作为考核乡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每年每个乡镇必须整体搬迁若干个隐患点,并列入乡镇绩效考核任务,以此逐年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三是要捆绑涉农项目资金助推整体搬迁。目前主要八块项目资金可以捆绑,包括:农工部的新户型奖补资金,只要在新农村建设点上建房的,单独一户奖补3000元,集中连片10户以上每户奖补5000元,集中连片20户以上每户奖补10000元。城建局的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资金,2009年开始实施,分3年规划逐步完成,目前还有两年补助期,危房修缮每户补助1500元,重建每户补助1万元,今年大概有800万元的补助资金。发改委的以工代赈易地搬迁试点项目资金,该项目资金要求必须整村搬迁,补助标准为4800元/人,其中补助搬迁户个人为3000元/人,基础设施建设补助1800元/人。2010年该项目安排在白鹭乡,共452万元,计划搬迁任务数为942人。目前,只要在白鹭乡的隐患点都可以享受这一政策。发改委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资金,安排的年限为2008-2015年(8年),每年安排50人,补助的标准为3500元/人,项目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7.5万元,搬迁户只要在退耕还林村都可以享受。扶贫移民办的库区、深山区移民的项目资金,2010年安排在阳埠乡,补助资金人均3000元,地质灾害补助每户4000元,直补给移民个人。民政局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资金,每户救助15000元。水保局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项目,该项目在我县桃江项目区有一个点,安排的期限为2009-2013年,2010预计有项目资金200多万元。矿管局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资金。每年都有这样的项目可以向上级争取。这八块资金如果能捆绑起来的话,一年大概有2000多万元资金可以用于隐患点的整体搬迁。

“堵”就是要采取措施防止人为因素造成新的灾害隐患点。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