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的特点实用13篇

会计信息的特点
会计信息的特点篇1

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信息化中重要的一类,它不仅可以进行会计核算,还可以用作财务监督、财务预测和财务分析,为形成真实、完整的其他经济信息奠定坚实的基础,使财务管理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让信息传递更快捷、开放、灵活。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作为社会发展提供主动力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更是势在必行。目前大多数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的流程如图1所示。财务部门所从事的工作只是把手工会计转变成由计算机会计,利用相关财务软件对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进行简便处理,本质上与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无差别,远不及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信息化,不能满足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所以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仍需不断完善。下面将总结出会计信息化在发展进程中需要满足的特征,企业财务部门可将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改变以往会计工作中信息不集中、闲置等问题,加强与各部门间的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1.财务信息多元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非财务信息与决策更加紧密,企业在做财务管理预测时,需要全面掌握企业的情况。会计信息只能反映出部分财务状况,虽然财务信息在决策中占首要地位,但并非是惟一指标。企业不仅仅需要了解其经济实力,也需要诸如软硬件实力、职工素质、科研实力等表现企业竞争力等指标来代表一所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加入效用价值、无形资产评估、时间价值等形式,衡量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非财务信息,将财务信息向多元化信息转变,以全面反映整个企业的状况。

2.财务目标针对性

企业的会计工作主要是对预算管理、拨款管理、工资管理、科研费用管理等经济业务进行加工、整理形成综合性信息,具有简单、概括的特点。但是其综合性却无法体现个别重要的经济业务或交易,而且企业的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不同人士对信息的需求不同。因此,企业各部门在保证会计指标的口径一致,处理方法一致的情况下,应对不同信息使用者和特殊核算业务针对性的提供会计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有效性。

3.财务机制创新性

当前会计信息化在企业的建立和发展,虽然达到了取代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但是并未实现会计信息系统的创新和改进,距离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创新财务机制,才能避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混乱,出现例如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之外的情形。

企业财务信息编码规范化是企业已实现的创新机制之一。信息编码规范化将企业的经济活动及财务数据一次性地输入网络财务系统,不仅减少了数据的输入量,避免多次输入出错,而且对实现信息的分析和共享都有积极的作用。

4.财务人才复合性

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复合型会计人才来实践会计信息的传递与处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活动要求会计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应具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避免发生因缺乏系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而出现的数据丢失等现象。另外还需大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企业审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分析评价方法,将信息技术灵活运用到审计工作中,从过去的查错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逐步实现会计信息化审计、网络技术审计,为高层管理人员提出有用的建议或评价,使企业审计向更高层次发展。

5.财务措施安全性

会计信息的特点篇2

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指的是由于会计工作组织或业务实施等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不合理、不合法等一系列方面的控制问题。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国家和的财产完整与安全,确保会计及其他数据的可靠,保证国家及企业所制订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与执行,以及查错防弊加强管理等为提高效益所采取的一切制度、方针措施和管理程序,均属于会计内部控制的范畴。

任何一家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不论其规模大小和业务性质,也不论其采取何种会计工作组织程序和信息处理方式,在其会计业务处理系统中,总是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地存在着一定的系统内部控制问题。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问题是企业整个管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传统的手工会计到会计电算化系统,系统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目标没有变,会计核算的复式记账和借贷平衡的基本原理和没有变,但由于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方法的机自动化,使得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工作组织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引发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探讨和这些特点的演变,有助于我们建立严密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

二、手工环境下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特点

任何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其系统的问题风险主要产生于会计业务的执行主体上,因而系统内部控制措施的制订与实施,也应该围绕这一主体。手工条件下,人是所有会计业务组织和执行的主要因素。所以以人为控制实施主体,是分析理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特点的关键。

1、从会计工作的组织机制上来认识

在手工条件下,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是以经济业务性质来划分不同的核算职能组。内部控制建立的基本原则是职权、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企业建立各种会计岗位与机构,制订各级财务制度与职责。不同的人员严格限制在各自特定的业务领域内,各级主管依制度实施严密监督。通过核对记录可以追溯任何一个环节所出现的问题。未经授权,任何人员都将难以浏览全部的会计资料。由此形成了手工条件下会计系统组织制度上的内部牵制网。

2、从会计业务处理程序上来认识

手务处理系统,账、证、表的处理工作分属于不同的会计人员完成。为了正确处理每笔会计业务,人们在手工业务处理程序的各个关键环节,设立了相应的稽核制度和审查制度,如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表核对、账实核对,以及各级主管审查、签字、盖章等制度和措施。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一致性,也保证了各项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体现了在手工条件下业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主体都是围绕着人的因素展开的。

三、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特点演变

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将手工条件下的大部分会计核算工作,如记账、算账、过账、对账、计算产品成本、编制报表等,均集中在计算机中由会计软件来完成。原来手工条件下的会计部门工作基本上演变为只负责对原始数据的收集、生成、审批、编码和信息处理结果的分析和保管方面。

依上图可以看出,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变化:

1、会计业务执行主体的变化导致了内部控制实施主体的变化

在电算化条件下,尽管机不能取代全部人工条件下的所有工作,但是,关键的会计信息处理和业务核算工作已由会计电算化软件集中代替。于是,会计工作的执行主体演变为人与电算化软件两个因素,且电算化软件是主要的执行因素。这种变化使得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内部控制实施主体也演变为人与软件两个因素,且电算化软件导致的系统风险将成为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

2、数据输入操作不当问题是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业务处理程序中最关键的内部控制问题

在电算化系统中,所有数据都源于凭证库,当凭证输入后,系统将自动进行多项业务处理。一旦输入操作不当,将会引发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乃至会计报表等一系列的错误。因而,数据输入操作不当的问题控制将是整个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程序中最关键的控制环节。

3、电算化条件下数据与责任的高度集中衍生出一系列重要的内部控制问题

手工条件下,会计的多项业务资料,如凭证、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等均由不同的责任人分别记录并保管。未经授权,任何人都难以浏览到全部的会计资料。而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所有的会计信息均全部集中于计算机中,且由同一套电算化软件执行多项业务处理。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所导致的计算机数据资料高度共享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这种系统问题所导致的可怕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另外,不同于手工条件下由多个业务岗位和多个责任人独立操作所形成的明确责任分工情况,在电算化条件下,全部责任高度集中于同一电脑系统(或网络系统),高度集中于同一电算化软件系统。这种特点使系统数据和信息处理资料面临被不留痕迹非法浏览、修改、拷贝乃至毁损的巨大系统问题风险。因而数据与责任高度集中的内部控制是电算化后会计系统面临的一系列重要的内部控制问题。

4、电算化后会计资料存储介质的变化导致了会计资料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内部控制问题

会计信息的特点篇3

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指的是由于会计工作组织或业务实施等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不合理、不合法等一系列方面的控制问题。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完整与安全,确保会计及其他数据的可靠,保证国家及企业所制订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与执行,以及查错防弊加强管理等为提高经济效益所采取的一切制度、方针措施和管理程序,均属于会计内部控制的范畴。

任何一家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不论其规模大小和业务性质,也不论其采取何种会计工作组织程序和信息处理方式,在其会计业务处理系统中,总是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地存在着一定的系统内部控制问题。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问题是企业整个管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传统的手工会计到会计电算化系统,系统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目标没有变,会计核算的复式记账和借贷平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没有变,但由于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方法的计算机自动化,使得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工作组织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此引发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探讨和研究这些特点的演变,有助于我们建立科学严密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

二、手工环境下会计系统内部控制的特点

任何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其系统的问题风险主要产生于会计业务的执行主体上,因而系统内部控制措施的制订与实施,也应该围绕这一主体。手工条件下,人是所有会计业务组织和执行的主要因素。所以以人为控制实施主体,是分析理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特点的关键。

1、从会计工作的组织机制上来认识

在手工条件下,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是以经济业务性质来划分不同的核算职能组。内部控制建立的基本原则是职权、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企业建立各种会计岗位与机构,制订各级财务制度与职责。不同的人员严格限制在各自特定的业务领域内,各级主管依制度实施严密监督。通过核对记录可以追溯任何一个环节所出现的问题。未经授权,任何人员都将难以浏览全部的会计资料。由此形成了手工条件下会计系统组织制度上的内部牵制网。

2、从会计业务处理程序上来认识

手工业务处理系统,账、证、表的处理工作分属于不同的会计人员完成。为了正确处理每笔会计业务,人们在手工业务处理程序的各个关键环节,设立了相应的稽核制度和审查制度,如账账核对、账证核对、账表核对、账实核对,以及各级主管审查、签字、盖章等制度和措施。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建立,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一致性,也保证了各项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体现了在手工条件下业务处理程序内部控制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主体都是围绕着人的因素展开的。

三、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特点演变

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将手工条件下的大部分会计核算工作,如记账、算账、过账、对账、计算产品成本、编制报表等,均集中在电子计算机中由会计软件来完成。原来手工条件下的会计部门工作基本上演变为只负责对原始数据的收集、生成、审批、编码和信息处理结果的分析和保管方面。

依上图可以看出,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变化:

1、会计业务执行主体的变化导致了内部控制实施主体的变化

在电算化条件下,尽管计算机不能取代全部人工条件下的所有会计工作,但是,关键的会计信息处理和业务核算工作已由会计电算化软件集中代替。于是,会计工作的执行主体演变为人与电算化软件两个因素,且电算化软件是主要的执行因素。这种变化使得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内部控制实施主体也演变为人与软件两个因素,且电算化软件导致的系统问题风险将成为会计系统中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

2、数据输入操作不当问题是电算化条件下会计业务处理程序中最关键的内部控制问题

在电算化系统中,所有数据都源于凭证库,当凭证输入后,系统将自动进行多项业务处理。一旦输入操作不当,将会引发日记账、明细账、总账、乃至会计报表等一系列的错误。因而,数据输入操作不当的问题控制将是整个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程序中最关键的控制环节。

3、电算化条件下数据与责任的高度集中衍生出一系列重要的内部控制问题

手工条件下,会计的多项业务资料,如凭证、日记账、明细账、总账等均由不同的责任人分别记录并保管。未经授权,任何人都难以浏览到全部的会计资料。而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所有的会计信息均全部集中于计算机中,且由同一套电算化软件执行多项业务处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所导致的计算机数据资料高度共享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相应的内部控制措施,这种系统问题所导致的可怕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另外,不同于手工条件下由多个业务岗位和多个责任人独立操作所形成的明确责任分工情况,在电算化条件下,全部责任高度集中于同一电脑系统(或网络系统),高度集中于同一电算化软件系统。这种特点使系统数据和信息处理资料面临被不留痕迹非法浏览、修改、拷贝乃至毁损的巨大系统问题风险。因而数据与责任高度集中的内部控制是电算化后会计系统面临的一系列重要的内部控制问题。

4、电算化后会计资料存储介质的变化导致了会计资料管理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内部控制问题

会计信息的特点篇4

1 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化财务软件的特点

1.1 财务软件多样化

财务软件在信息化的趋势下有了新的发展,增加了很多财务管理的功能,比如在会计信息化实际工作中,会计工作可以体现出经济管理中的职能,可以通过工作程序对财务进行详细的计算,加强了会计工作的控制力度,发挥了会计工作的监督智能,财务软件中具备的多种功能可以对企业的部门提供更好的会计服务,掌握财务软件的多样性可以提高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1.2 财务软件辅的功能

财务软件部门功能模块体现了专家职能以及会计决策的职能,提升会计管理的水平,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发展中,通过会运用信息化实现会计决策。另外能够全面体现财务软件的辅助,指定部分决策将其运用到经济管理中,比如财务软件中的查询服务以及办理服务等,对于会计决策来说是通过控制以及管理等相关理论对会计信息决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为会计信息化财务软件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

1.3 财务软件具有信息化处理功能

财务软件的信息化处理功能越来越明显,能够对会计信息化工作及时处理,还可以及时做好数据统计的工作,不断的更新数据,比如在对产品的成本资金控制时,针对于出现相同的会计情况,可以自动在财务软件中形成数据资源,随时对会计管理提供服务职能。另外按照一样的材料,运用不同的成本验算方式对同一个产品进行核算,软件中的模块也在不断的完善。

1.4 数据共享

会计信息化财务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库,并且数据具有储存、分析以及处理等功能,将数据有效的进行传递,实现数据信息共享,财务软件为会计工作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及时获得数据信息,便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财务软件是依托互联网环境,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递,而且没有限制性,财务软件实现了自身的管理,对支付、转账、购买以及查询等进行处理。

2 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化财务软件的发展

2.1 财务软件向财税业一体化方向发展

税务与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财务软件向财税业一体化方向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税务体制需要不断的完善,企业应加强对税务的管理,不然就会增加了企业经济的风险,对税务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比如企业的营业额以及各种税收等,并且加强监督管理,能够有效的为企业规避风险,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小企业的经济损失。当前企业在使用税务软件中,越来越关注于财税的一体化功能,财务软件在不断的开发更新过程中,增加了很多功能,比如税收功能、增值税功能、报表功能以及数据分析功能等,可以准确的了解各项财务情况,计算出不同工作中的税值,及时的对税收业务进行分析处理,规避企业的税收风险。

2.2 财务软件向会计管理决策方向发展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通过财务软件的运用可以对会计业务进行提前预测,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会计管理决策,合理的对会计工作进行控制,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经济风险,并及时解决,完善了会计决策改革,使企业相继注重对会计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等,并加强了资金的控制力度,使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使用,避免企业产生资金风险。会计核算功能的实现是依据了会计核算的内涵来开展的,会计监督职能可以对会计中每一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2.3 财务软件开放性、集成性方向发展

部分企业将财务软件作为独立的系统,不能够实现经济的发展,无法达到企业的有效管理,财务软件本身就具有灵活性以及开放性,可以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企业之间的发展不同、需求也不同,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自身的调整,财务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留有扩充接口,以便于为财务软件增加新的功能,满足不同企业之间的需求,不同公司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财务软件对公司的产品以及价格等进行查询。财务软件也在向集成性的方向发展,企业应具备集成化的思想,不断的扩大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合理的运用财务软件,能够将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使用,科学合理的配置企业资源,结合财务软件开发分析以及控制功能,扩大了财务软件的职能,使企业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将企业的成本资金以及数据信息等业务协调发展,财务软件开放性、集成性方向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3 结语

会计信息化财务软件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满足了企业会计管理的需求,应明确财务软件的特点以及功能,财务软件在会计信息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会计信息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会计工作人员应认识到财务软件的优势,在实际的工作中,运用财务软件加快会计化的发展,使企业能够更好的运用财务软件开展会计业务,使会计信息化不断的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钱金花.会计信息化下财务软件的特点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6(03):61-62..

[2]张琴.财务软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与对策[J].新经济,2015(02):128.

[3]田青,张玉红.浅析会计信息化发展方向[J].电子世界,2013(12):203-203,204.

[4]齐小舜.会计信息化财务软件的特点分析及其发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21):76-76.

[5]叶玲.计信息化下财务软件的特点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6(04).

作者简介

会计信息的特点篇5

受到信息化的数据的规范性和对信息复杂程度的处理能力的影响,财务软件体现出了各种不同的功能版本,在会计人员进行账务核算时,软件能够为工作人员提供快速准确的计算方式和结果,对比传统的人工计算方式,效率大大提升,体现在会计核算中的巨大作用,数据的精确度是关键,人工计算容易造成失误,对于各项数据的核算有可能发生遗漏,财务软件能够明确记录数据、运算数据以及获得需要的准确结果,给会计人员做好财务规划提供助力。

在使用财务软件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的遗漏和错误别自动的修改了,这就保证了财务工作的准确性,制止了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实施不法勾当的行为,也在时刻的提醒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要更加的端正,数据是不能随意的进行更改的,一切按照会计核算的规定程序进行,不仅提高了工作速度,还能够防微杜渐,起到防范风险监督监管的作用。

由此可见,财务软件的多样化不仅仅是指功能的多样化,也指其发挥的意料之外的作用正在向多样化发展,严格的核算程序,没有人工模式造成的失误,有利于工作人员全面真实的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水平,提高管控力度,找出真正的问题所在,才能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少走弯路,减少运营的成本,增加经济收益。

(二)财务软件辅助性的功能

财务软件除了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之外,还具有信息整理和提取查询等辅助性功能。会计工作的开展不只是账务的核算,还要根据核算的结果制定预算以及公司的发展规划中的各项支出比例,财务软件就可以帮助会计人员开展决策部署,以其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为决策的制定以及执行提供信息经验的支持,工作人?T根据其整理出的信息资料来评估预算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给企业的财务工作运行提供稳定保护和发展的动力,决策终归要由人来做,但是财务软件充分的发挥其辅助功能的作用,为决策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对于企业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以及时的指出,方便人们利用充足的时间制定解决方案,在对会计核算开展决策的过程中,差错和失误会被迅速找出,助力会计信息化实现决策预算精准性等重要作用。

(三)财务软件具有信息化处理功能

对于会计中的具体工作也可以进行精确化的信息处理,对于一项费用支出,经过财务软件的信息处理,可以得到更加合适的预算配置,减少资金盲目支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利于企业的开源节流,以信息化处理能力,对实施方案和具体细节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分析,综合各种因素完善实施方案,不遗漏具体细节,做到面面俱到。

信息化的处理功能能够随时提供会计信息服务,将信息和数据存储起来,逐渐形成成熟高效的服务模块,积累越多,软件所能提供的信息化处理结果的精准度越高,可靠性越强,随着财务软件不断的推陈出新,信息化处理能力也会随之提升,为会计人员提供更加利于会计决策的功能。

(四)数据共享

信息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其高速的信息处理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对于会计工作而言,有很多的账务票据所体现的都是同一类事项的费用支出,传统的会计核算要进行逐步累加,逐个登记录入,方法陈旧,效率低下,如果财务管理出现漏洞,很可能要进行重复计算,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强度。而会计信息化财务软件能够将会计核算信息进行共享,所有的财务部门上到管理人员下到会计人员,都可以时刻的跟进了解企业的账务核算信息,不仅可以使管理人员了解真实的企业经营状况,方便财务工作的规划方案制定,还能够满足会计人员的工作需求,掌握各项数据的信息资料,有利于快速推进核算工作的开展。

二、新形势下会计信息化财务软件的发展

(一) 财务软件向财税业一体化方向发展

财务与税务的综合发展,是会计信息化财务软件发展的新趋势,主要起到了三个方面的作用。其一,对于企业来说,税务工作是经营中重要的环节,了解税收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财务软件的财税一体化,帮助企业及时的了解税务政策和现行的措施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哪些影响,需要采取何种对策完善企业税务制度,既要考虑企业的发展,还要执行好税收政策,以便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财务计划。其二,是对企业税务工作的一种监督和督促,防止企业偷税漏税,强化企业的纳税意识。其三,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来说,税务信息的及时获取,有助于企业做出更加适应市场发展的有利决策,规避一些风险,税收也是市场发展的一个指向标,企业应当利用好财务软件进行税务信息分析整理工作,抓住发展机遇,防范经营风险。

(二)财务软件向会计管理决策方向发展

财务软件促进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反过来,会计的信息化进程中,财务软件的功能和作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进行会计决策,制定预算的工作中,财务软件一般只提供需要的信息和一些数据资料,起到的是辅助性的支持,而现在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更加高效、功能一体化操作,财务软件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不但可以随时的提供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还能为企业进行初步的会计决策,没错,能够单独为企业提供智能化的决策服务,为真实的会计决策提供最有参照性的信息数据。

财务软件可以进行信息化的处理,形成会计核算结果,再进一步,软件增加了决策模块服务,在结果中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形成一个可供参考、值得借鉴的会计决策,该项决策并不是粗浅的软件计算程序结果,而是真实有效的决策。该决策过程可以规避企业今后经营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和干扰因素,提升决策方案的可行性依据,进而对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比如成本、费用的限制性开支方案,会计工作操作流程合理性以及财务管理工作规划的制定等内容,其强化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对于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而风险和机遇总是并驾齐驱的,规避了风险,就能够很好的抓住发展的机遇。软件还可以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及职员的工作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可以将企业的各个环节有序调动,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助力企业增加营收能力,提高财务会计工作效率,进而不断推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三)财务软件向开放性、集成性方向发展

部分企业将财务软件作为独立的系统,不能够实现经济的发展,无法达到企业的有效管理,财务软件本身就具有灵活性以及开放性,可以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企业之间的发展不同、需求也不同,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自身的调整,财务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留有扩充接口,以便于为财务软件增加新的功能,满足不同企业之间的需求,不同公司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财务软件对公司的产品以及价格等进行查询。财务软件也在向集成性的方向发展,企业应具备集成化的思想,不断的扩大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合理的运用财务软件,能够将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使用,科学合理的配置企业资源,结合财务软件开发分析以及控制功能,扩大了财务软件的职能,使企业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将企业的成本资金以及数据信息等业务协调发展,财务软件开放性、集成性方向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会计信息的特点篇6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通过《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以及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等规范进行阐述,虽然形式上比较全面,但相互之间关系模糊,诸概念定义还不够明确,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因此笔者建议:

一、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框架体系中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一部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组成的、互相关联的内在逻辑体系。这个体系能够导致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与局限性”。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则是这个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我国目前尚无完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新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已达到较高水平,使得现有的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在理论上与具体准则不匹配、不协调,因此,修订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建立概念框架显得十分迫切。我国财政部于2003年9月加快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组织了42项会计准则重点科研课题,由会计准则委员会和部分会计准则咨询专家承担。其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修订时应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明确会计信息特征在会计基本理论中的地位,有利于使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理论研究深入发展。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符合我国的会计目标的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取决于会计目标,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国的会计目标也不相同。无论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像我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财务报告的目标都是多个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也来自多个不同的群体。根据新经济时代的特点,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大大增加,“决策有用性”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会计目标应定位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二者的结合,这样才能与会计信息使用者扩大到全球范围的变化相适应。

从理论上分析,多个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在一个体系中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不应该是完全一致的。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和会计准则制定都提出了挑战:一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究竟应该重结果还是重过程。笔者认为,结果与过程都应关注到。这里说的结果除了企业最终披露的财务报告本身外,也包含了会计信息及其披露的经济后果;过程是指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尤其是会计政策的决策及其运用。二是即使在关注结果时,也应针对不同的使用者群体分析会计信息及其披露的经济后果。只有那些既关注过程又关注不同使用者群体的经济后果的会计信息质量经验研究才会有比较好的运用价值。就会计准则制定来说,对会计信息质量关注的切入点应当是程序先于结果。以前我们都曾听过这样的说法:在出台某项会计准则前,有关部门专门测算了该准则如果出台实施会减少多少国家财政收入。正是由于过分关注这种可能的结果,要不然就修改了该准则,要不然就干脆放弃了该准则。在只注重可能结果的方式下,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时连基本的保证都不会有。

因此,在政府主导会计准则制定的条件下,从会计信息质量角度看,透过程序民主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协调,从而达成对不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平衡的是必要的。同时,会计作为一种通过持续不断地将内部信息转换为外部信息,从而有效协调经济组织利益相关者冲突的机制,其信息质量特征必须贯穿于会计确认、计量、列报与对外披露四个环节。

三、构建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建立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模式,但要考虑中国的国情,即要考虑我国的会计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以及会计基础等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体现出多层次化:第一层次为核心质量特征,即公允性、有用性;第二层次为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透明度、可比性和充分性;第三层次为次要质量特征,包括如实反映、公允性、谨慎性、完整性、重要性、前瞻性和实质重于形式;会计信息的制约因素包括及时性、成本效益原则及相对性和动态性。

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改善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和会计信息质量概念框架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指导会计监管,尤其是会计准则的制定。

参考文献

[1]邱玉莲, 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j] 理论月刊, 2006,(03)

[2]康霞, 邸丛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7,(01)

[3]张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初探[j]经济师, 2007,(03)

会计信息的特点篇7

会计信息系统(AIS,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可以认为是通过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把会计数据进行科学的搜集、储存、分析和传输并且能够进行必要的管控、分析和辅助决策从而帮助人们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系统。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联系愈发紧密,数据共享也更多。但是会计信息系统因为有着专业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并未完全融入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因此,在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场景下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更好地跟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进行融合,更好地实现企业资源的整合和高效利用是十分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2.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造成的影响

2.1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对会计数据录入的影响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相对会计信息系统而言对财务数据的记录更加详细,会计信息系统通常指需要记录财务数据的时间、科目、金额,而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还需要记录财务的产生地点、使用人等业务信息涵盖了企业活动的几乎全部重要数据。因此,会计信息系统要能够在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里面提取有用的财务信息,忽略非必要信息。此外,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数据具有自然活动的连贯性和各个部门的区分性,而财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则是具有自然周期的连贯性和整个单位的整体性。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的数据采集实时性更高、人为干预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财务信息系统通过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获取财务数据时,要对其真实性和时效性进行必要的评估和质量控制,从而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2.2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对会计数据处理的影响

传统的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和会计凭证都是通过各种纸质的票据体现的,而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环境下的财务数据和会计凭证都是由系统自动生成的电子票据,而企业外部的财务数据和会计凭证则既有纸质票据又有电子票据。这样在财务数据的处理上为了保证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就要做好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的处理工作,在系统设计上和制度设计上都要充分考虑到这两种不同介质票据的处理,避免数据的遗漏和重复。

2.3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对会计数据输出的影响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对会计不仅仅要给会计信息系统提供财务数据,同时也要从会计信息系统获取数据来对企业的运营和决策进行支持。所以,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输出具有多个口径,而每个口径由于审计标准和实效性的不同,对财务输出数据的计算方法、时效性、准确性要求不同。这样就要求会计信息系统对数据的输出要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并不是财务数据的捏造,而是根据不同的审计标准和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计算方法的处理。例如同时在A股和H股上市的公司,应对不同的财务法规,会计信息系统要给出不同的计算方法的财务数据。

3.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

3.1 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融合

现实情况下,很多公司是一个部门用一套信息系统,一个流程用一个信息系统,会计财务也是有自己独立的信息系统,这样就人为地把很多数据割裂开了,造成了需要共享的数据没有共享,需要处理的数据重复处理,而且由于对数据的统计口径和处理方法不同,造成了不同部门上报的同一个项目的最终数据值不一致,从而影响了数据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也影响了企业的决策。因此,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融合势在必行,通过有效的融合可以简化流程提高整体的效率保证数据一致性,有效避免了数据在采集、处理和输出各个阶段的重复性工作,也保证了财务数据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3.2 使用开放结构,支持电子商务平台

比尔·盖茨曾断言: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可见电子商务对企业的潜在发展是何等重要。电子商务对企业对信息和数搜集、加工和分析的要求更高,对信息的时效性和正确性要求也更高,对企业财务的周转、稳健也很高。而企业的众多数据信息归根结底还要反映到财务会计信息上面。

3.3 满足国际化的挑战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要立足国内满足本国财务审计的标准,还必须具备可扩展性,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国际化扩张,进行平滑升级,满足国际化会计审核标准的要求。会计信息化系统不能成为企业国际化的绊脚石,而是要成为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排头兵。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国际化,使得企业的各项财务会计业务更加规范、透明和高效。

4.总结

基于企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于一体,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及创造社会财富最大化的要求,将是未来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会计信息的特点篇8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重要性的分析

中小企业的特点使得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中存在中诸多的不足,而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问题将导致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影响企业决策者对企业经营信息的掌握。通过会计信息的有效管理使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项信息得到有效的控制与管理,进而为企业经营者的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财务信息。针对中小企业基层人员流动性大、总体素质难以提高导致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利润相对较低等问题的发生;针对中小企业灵活性高、决策性质单一、制度连贯性不高以及会计方法运用单一等问题对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质量的影响,中小企业应加快信息管理的强化。因此,现代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应针对会计信息管理现状进行改革与强化,促进企业经营决策科学性的提高、促进企业 财务管理能力的提高。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的探讨

(一)以企业实际情况为基础确定会计信息管理模式

科学的会计信息管理模式有助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的能力及管理水平、有助于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特点,中小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会计信息管理模式,以此为基础促进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特点以及企业市场经营需求确定精益生产型、敏捷型或供应链管理等会计信息的管理模式。针对中小企业的经营需求及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等确定适宜的会计信息管理模式,以此为基础促进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强化会计基础,促进会计信息管理质量的提高

在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中,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对会计信息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需求,中小企业会计工作中应加强会计基础的强化。通过会计基础工作的强化为会计信息管理提供详实、准确的会计信息,通过会计基础工作的强化使企业会计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准确,进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数字化会计信息管理方法的应用

现代会计电算化、网络化的发展对会计信息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会计信息管理工作根据数字化进程进行会计信息管理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针对会计信息管理需求、会计电算化及网络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特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中还应运用数字化信息管理方法进行会计信息的管理。

(四)针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特点进行会计信息管理

在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中,信息管理工作还应针对中小企业经营活动、经济活动带来了会计信息特点开展管理工作。根据中小企业经营活动中经营方式特点、经营信息特点以及会计工作现状带来的信息情况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会计信息分析与管理,以此为基础促进会计信息的有效管理及利用。通过对中小企业经营特点的了解、会计信息特点的掌握,实现针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特点的管理工作,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以会计人员素质培养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管理分析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结构造成了人员不足的问题,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管理。为了实现科学的会计信息管理,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应针对中小企业人员结构特点强化会计人员的素质培养。针对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多为财务、会计人员兼任的问题,中小企业应加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必要时借助第三方机构进行人员的培训及培养,以人员综合素质培养促进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对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满足现代企业经营发展需求,中小企业应加强会计信息管理工作。通过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针对中小企业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强化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会计信息的特点篇9

1989 年IASC《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认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一系列使用者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济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使之在经济决策中发挥作用。2001 年IASB 开始修订该概念框架,指出会计信息应有利于大多数使用者做出决策,并将信息质量特征表述为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可理解性是基本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和完整性。约束条件是及时性、成本效益性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各质量特征之间的平衡性。

2009 年,IASB决定继续使用如实反映代替可靠性,把相关性和如实反映作为基本质量特征,如实反映的构成要素包括中立、完整和无差错,继续将可验证性、可比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作为辅助特征,继续将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作为约束条件。2010 年,IASB保留相关性质量特征,取消可靠性质量特征代之以“如实表述”,同时放弃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这两个可靠性质量特征的指导性标准。

二、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发展

我国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相对较晚,没有提出层次结构但借鉴了国外的成果。1985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会计法》中提出了“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的法律要求;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出了真实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谨慎性、全面性、重要性等九个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提到会计信息质量信息特征包括真实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一致性、及时性、清晰性、可理解性、谨慎性、重要性等。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组(2006)认为,“财务会计主要是面向过去,它要以事实为依据,强调的是信息的真实可靠与可追溯,以‘受托责任论’为理论基础;管理会计主要是面向未来,它要以事态发展趋势为依据,来决定企业未来的行为,强调的是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以‘决策有用论’为基础。”实际上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而定,提出了两个层次结构――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层次结构(图1)和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层次结构(图2)。

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中指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体现的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相结合,以受托责任观为主的思想。其规定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准则没有明确规定它们之间的主次关系,也没有明确规定信息编报的约束条件。

三、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差异比较

从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发展中可总结差异如表1所示。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变化受到会计目标定位和会计发展环境的共同影响。目前,IASC和FASB基本实现了趋同,特别是关键特征如相关性、如实反映,没有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究其原因:第一,这种会计质量特征体系是受会计目标定位的直接影响,即决策有用的目标定位产生了“相关性系”的质量特征,受托责任目标定位下产生了“可靠性系”的质量特征。第二,会计环境对不同质量特征体系有根本影响,不同的会计目标定位也是基本不同的会计环境而立的。梁爽(2005)认为,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是分层次、分程度的,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存在,经济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定位。我国的宏观调控力强,国有经济占很大比重,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投资环境决定了我国目标定位应该在提供经管责任信息上,以受托责任为主,同时将决策有用作为辅助目标定位,不排除在未来向决策有用观转变的可能性。

四、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权衡分析

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和准则制定是在不断权衡中发展的,不同的会计目标定位和不同的会计环境下其发展轨迹是有差别的,国际会计信息质量趋同中也可能趋而不同。

一是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权衡。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关系是学者研究最多的,一般来说,决策有用观指导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以相关性为首要特征,受托责任观指导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以可靠性为首要特征。这种权衡关系,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得到很好的阐释,董盈厚、侯铁建(2011)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分为四类:(a)相关性对可靠性的完全替代;(b)相关性对可靠性的有限替代;(c)可靠性对相关性的完全替代;(d)可靠性对相关性的有限替代。其替代均衡的经济学诠释如图3所示。

图中,U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无差异曲线,L为约束曲线,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组合曲线,L 上每一点代表两者的不同组合。E点是均衡点。在图3 (a) 中,以相关性为首要特征层次,且相关性对可靠性的完全替代,约束曲线平行于横轴,AC 间任一点都可能成为会计信息质量均衡点;(b)中,在相关性由B 点到A 点对可靠性替代过程中,如果超过E 点,则增加相关性带来的边际价值要小于损害可靠性减少的边际价值;(c)中,BC 间任一点都可能成为会计信息质量均衡点;(d)中,在可靠性由A 点到B 点对相关性替代过程中,如果超过E 点,则增加可靠性带来的边际价值要小于降低相关性减少的边际价值。

可靠性是要披露正确的非误导性的信息,是一个效能指标;相关性是要披露尽可能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是一个效率指标。如果信息越可靠,越相关的信息会产生越好的效果(效果=效能×效率);但如果信息是虚假的(效能为负数),那么会产生负面效果。同样,如果信息对决策越相关有用(假设可靠性不变),效果越大(不一定越好,要考虑效能符号),但如果信息是完全无关的(效率为0,但考虑信息成本后效率为负数),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在制定相关会计准则时要权衡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能量。

我国目前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以受托责任观为导向,可靠性仍为首要特征,相关性处于次要地位。IASB将如实反映替代可靠性,是强化相关性的表现。

二是谨慎性与可靠性、相关性的权衡。IASB取消谨慎性后与FASB保持了一致,这是决策有用观指导下的变动,决策有用观要求扩大信息披露范围,提高透明度,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收益。谨慎性的降低,使相关性提高,可靠性下降,在决策有用观下实际上是相关性对可靠性的有限替代(图3b中B向A点运动),虽然在这个替代过程中会计收益上升的可能性较大,但要注意现时在BA中所处的位置,权衡是否超过了均衡点E,否则会计信息披露收益反而会下降。我国的谨慎性原则从无到有到根固,也是受到客观的会计环境的影响。受托责任观下如果降低谨慎性,会导致如图3d的相关性对可靠性的有限替代,由于斜率大于1,B向A替代过程中更容易超过均衡点E导致会计信息披露收益的下降。如,某项资产市场价值上升,降低谨慎性原则披露该信息是必要的且相关的,但通过公允价值或重置成本等主观性会计计量会使得信息可靠性程度降低。这又要取决于市场的反应灵敏度和发达程度,也即与客观会计环境相关。

总体来说,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并不高,应有的职业判断能力较差,市场弱势有效,反应灵敏度弱,同时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体系,存在很多超出盈余管理的机会,这些都要求企业的会计信息要适度谨慎。因此,谨慎性仍然是我国会计质量特征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是成本与效益、重要性、完整性、可理解性的权衡。虽然“无成本的信息是无害的”(斯蒂格利茨, 1984),但信息通常都是存在成本和收益的,并且使用者在消费信息时会不断做出价值判断,这种在决策过程中的价值判断会产生某种效果,可以表示为信息效益。信息的成本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通常发生在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传播过程中(成本1)。间接成本是信息消费中的成本,实际上是信息的负收益,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公开信息会产生竞争劣势(成本2),如果准则要求披露核心技术进展和企业主要客户等信息,这显然对竞争者十分有用;另一个间接成本是信息对使用者的可理解性(明晰性),缺乏明晰的信息可能会导致负面经济后果的成本(成本3)。

信息的收益取决于价值判断,虽然增强信息可理解性可能增加直接成本(成本1),但如果缺乏可理解性使相关性降低导致价值判断失败可能会有更高的信息成本(成本3)。这是在增加信息可理解性的成本和价值判断失败成本的权衡,准则制定者需要在权衡中做出 “明晰”的标准。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显然需要更多的成本(成本上限),重要性则规定了信息披露中最起码的信息数量(成本下限),竞争劣势成本(成本2)会使信息披露者在上限与下限中做出成本权衡,准则制定者则需要在权衡中找到“完整”与“重要”的标准,在权衡中制定信息的“数量约束”。

四是相关性与及时性的权衡。相关性与及时性的必要性显而易见,且这两个信息质量特征都得到了理论界的公认,但两者直接的内在联系值得注意。相关性内在地包含了及时性特征,就是说信息一定要“在失去影响决策能力之前,提供给决策者”(FASB,1980)。但如果放松时间限制,信息会更完整、准确而相关;反之则反。因此,在及时性和相关性两个方面之间权衡也是必要的。准则制定者需要在权衡中制定“时间约束”。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变化受到会计目标定位和会计发展环境的共同影响,在权衡中不断完善。在国际会计趋同的大背景下,我国要立足国情,认清所处会计环境,在国外会计趋同甚至统一形势下谨慎行事,权衡利弊得失。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又是一个管理系统,信息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会计运行的优劣。特别是在关键信息质量特征的去留问题上保持高度理性,在变化过程中不可越过均衡点,导致低质量的信息。信息系统的失败会导致管理系统的失败,对企业产生巨大危害。“在不同情况下各质量特征之间的平衡性”不仅仅是IASB的质量特征之一,也是在任何时候任何会计环境下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梁爽:《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逻辑关系剖析》,《会计研究》2005年第1期。

[2]会计目标课题组:《对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思考》,《会计研究》2005年第8期。

会计信息的特点篇10

1.1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要求会计信息主要特征包含以下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及可比性等信息质量特征。其中,相关性指会计信息能够发挥反馈和预测的作用,并具有及时性。可靠性指会计信息经得起检验,真实客观。可比性是指会计信息具有横向及纵向比较的特点。美国的信息质量特征具有多层次结构。第一个层次是约束条件;第二个层次明确了财务信息是否可用的界限;第三个层次主要是可理解性及可比性。

1.2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同美国一样具有多层次结构。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与重要性和相关性一样重要。其中可靠性这一质量特征包括了实质重于形式,谨慎及完整性等。

1.3英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英国ASB颁布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前两者有较大差异,其中有17项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有如下要求:1)与内容有关的信息质量;2)与报表表述有关的信息质量;第三,约束信息质量,会计信息应具有均衡性、效益大于成本和及时性的特点。

1.4中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的很多理论都是从国外借鉴的,没有正式的框架。2006年2月我国颁布新准则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相当于是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它不仅立足于中国国情,且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新准则中分别提出以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以及及时性。

1.5FASB-IASB联合概念框架概述

2004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启动联合概念框架,该框架共有八个阶段。其中,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2010年9月28日,为联合概念框架的第一阶段,主要内容是“目标与质量特征”,包含三个章节,第一章是“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其中决策有用是财务报告的目标。第三章是“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其中财务信息质量包括两个层次,并对财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了调整。FASB増IASB在2010年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将质量特征分为基本的质量特征及增强的质量特征,并要求两者同样重要。删除“可验证性”“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将“可靠性”换成“如实反映”等;从“相关性”中剔除“及时性”,从“可靠性”中剔除“可验证性”;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含“相关性”“如实反映”等。

2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不足

2.1财务概念框架对于我国建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仅具有指导性

由于我国没有成熟的概念框架,因此对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制定仍缺乏坚实的基础。

2.2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结构的划分较为模糊

从前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我国基本准则的概述有待商榷,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没有列出层次结构,缺乏系统性。在整体上,不利于掌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2.3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够全面

我国既没有英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所要求的效益大于成本等要求,也缺少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所涉及的反馈和预测的特点,因此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并不全面。

3关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改进建议

3.1建立属于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与各国家相比,我国没有完整的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制定,财务概念框架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3.2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结构

我国的新准则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并没有列出层次结构,所以在目前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下,我们应积极划分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性。

参考文献:

[1]关惠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07).

会计信息的特点篇11

(二)事项会计的提出

美国乔治·索特(George·H·Sorter)教授在《论会计基本理论》一书中针对传统财务会计以价值为计量基础所引起的缺陷而提出了事项法会计(EventApproachAccounting)理论。他认为,“财务会计人员的任务只是提供有关事项的信息,而让使用者自己选择适用的事项信息。”1969年,索特发表了论文《基本会计理论的事项论》,对事项法会计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三)事项会计的特点

事项法会计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反映事项各方面的特征,多维地揭示经济事项的价值和非价值方面的信息,因而事项信息具有全面性、完整性及冗余量少的特点;提供“原汁原味”的事项信息,让信息使用者运用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因而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四)事项会计与价值会计的区别

索特教授将传统的会计方法称为“价值法”,其根本假设是“会计信息的用户的需求是已知的并能够被充分而特别地被说明,因此,可以通过会计理论推断为有用的决策模型产生最优的输入。”而“事项法”会计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假设上,即“会计人员可能对决策者如何使用信息一无所知,会计的目的是为不同的可能决策模型提供可能相关的经济事项信息,而不是直接为不可知或根本不可能知道的决策模型提供价值输入。”事项法会计认为财务会计目标在于提供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信息,与决策相关的事件的信息应尽量以其原始的形式保存;会计人员只是提供有关事项的信息,而让信息使用者自己根据其决策需要加工产生所需要的适用的事项信息,并将其运用在决策模型中。

(五)事项会计与会计信息系统

事项会计的建立基础是计算机网络的高度发达及财务软件的广泛应用。信息时代,网络会计成为会计发展的新趋势,这使得事项法的应用具有物质技术基础,企业可以通过Intranet技术实施“实时报告系统”。

1.网络会计为事项会计的应用创造了客观条件,把事项会计在非信息时代不能实现的梦想变为现实。

2.实时报告系统使基于“事项法”的财务报告模式变为现实。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会计在高速运行下,实时报告系统的建立,打破了原有的信息处理模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空间,可以充分满足使用者的“个性”需求。

(六)事项会计的局限性

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会计的新生理论,事项会计有种种优点,但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事项会计的建立基础是计算机网络的高度发达及财务软件的广泛应用。

2.事项的标准难以确定。企业的经济活动是极其繁多复杂的,哪些应进入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给信息使用者,还没有一个现实的可操作的标准。

3.大量事项信息的列示可能泄露企业商业机密,对企业竞争不利,同时可能增加信息报告成本。

4.大量事项信息的列示,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可能造成信息过量,而更加难以做出正确决策;并且是否多数信息使用者能够自行判断、收集、分解、组合、汇总事项会计信息,这对事项会计的发展将是一个很大的限制。

5.事项会计对外提供财务报告必须进行必要的分类,如何分类也是一个问题。

6.事项信息的列示是否比传统的价值计量更可检验,事项特点的展示是否一定比事项价值的汇总反映能更好地帮助信息使用者预测,还有待实践检验,还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二、事件驱动会计

(一)传统报表驱动式会计处理模式的局限

传统的报表驱动式会计处理模式是以简单的借和贷来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描述,只能反映经济业务活动的财务侧面。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信息使用者要求能够得到较为详细的经济业务描述。这就形成了企业经济业务的记录与报告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

1.传统的报表驱动式会计处理模式收集的数据不能反映企业业务活动的所有方面,只是企业业务活动的小部分。

2.传统的报表驱动式会计处理模式存储与处理的只是经济业务的有限特征,表现是只考虑能够以货币进行计量的这部分特征。

3.传统的报表驱动式会计处理模式有延时的缺点。不能实时地记载和处理经济业务,从而影响企业的决策,甚至会导致错误的决策。

4.传统的报表驱动式会计处理模式要经过信息浓缩,易使信息失真。在信息的浓缩过程中,无疑会使一些重要的决策信息因过滤而被掩饰了,从而对决策者的科学决策造成影响。

(二)事件驱动式会计处理模式

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在21世纪新的经济环境下,会计不再只是对经济业务的记载、分类、处理、报告及对企业财产的保护的模式,而是一个新的模式,这个新模式能够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向相关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有效地整合企业的信息处理和业务流程,实时地获取、存储与处理经济业务数据及报告经济信息;完成会计功能的渗透,帮助企业高层管理者制订业务规程,形成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这就是新的会计处理模式——事件驱动式会计处理模式。

“事件驱动(EventDriven)”本是一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入工作时,程序指令即开始执行。而当其成为一项会计术语时,是指经济实体一项业务一经发生,即意味着会计信息系统的“程序指令开始执行”。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就是将业务事件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这里的业务事件不仅包括事项法下的会计事项,还包括一切影响企业价值的非会计事项。在日常工作中,会计信息系统仅仅把交易活动的最基本特征进行存储,比如交易活动涉及的资源、参与者以及地点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按各自的要求对业务事件的特征进行分类、计算并转化为他们所需要的与决策有关的信息。

(三)事件驱动式会计处理模式的特点

事件驱动式会计处理模式的核心是将事件作为会计分类的最小单元,在日常的会计处理过程中,仅仅把经济业务活动的各项特征,信息使用者按各自的要求对事件进行分类、计算并转化为他们所需的有用信息。与传统的报表驱动式会计处理模式相比,事件驱动式会计处理模式具有以下的特点:

1.采用信息报告。这个过程取代了传统报表驱动式会计处理模式中的数据的传递、存储、确认与复制的过程。它在经济业务发生时,能够实时地进行控制,以保证在原始数据产生的每一个时点完成对各种数据的收集、处理并产生相应的报告。这样,就消除了由于数据的确认与浓缩所造成的有用信息的流失,以及由于传递、处理过程的时差所造成的信息报告的不及时性。

2.对所有经济业务数据的收集与集中处理,有效地利用了大型数据库技术。这使得所集数据集中了所有信息使用者的观点,扩大了会计的范围,能够多角度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有效地集成在一起,从而使得由此提供的财务报告更完善、更具有弹性,满足各方使用者的需求。

3.将信息流程与实时控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的融合,从而达到实时控制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的全过程。这有效地控制了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处理及管理决策的风险,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事件驱动式会计处理模式的局限

实施这个新模式的困难是,如何对经济业务数据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制约着事件驱动式会计处理模式的发展。但应该看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的普及与应用,也为事件驱动式会计处理模式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事项会计与事件驱动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事项法和事件驱动法都认识到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同,因此它们都主张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角度出发,依靠大型数据库实时收集信息,并将信息处理权交由信息使用者掌握。但是,事项法主要是针对传统价值法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形式过于单一,相关性可靠性过低的问题而提出的,它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根本。事项法的核心是强调以会计事项作为经济数据元,在财务报告中提供足够的明细数据,以便使用者能够重构发生过的经济事项,但它并没有解决明细数据的采集问题,而且也不一定能保证信息使用者获取它所需要的信息。而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并非针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缺陷提出的,它是从组织整体这个角度考虑的。由此所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目标是为顾客创造价值。由于立足点是整个企业,所采集的信息的视角就不再仅仅拘泥于会计数据——这恰恰是价值法和事项法所关注的,而是有关业务事件的基本特征。可以说,对于传统的价值法而言,事项法是一次进步,而事件驱动法则是一次飞跃。概括起来,事项会计和事件驱动会计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

1.后者并没有像前者一样全盘否定传统的价值法。事项会计认为传统价值法下的会计凭证等没有存在的必要,强调以专用报告取代通用报告;事件驱动会计则将传统的会计凭证等作为某种输出视图,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会计报告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支持实时报告、一般报告以及特殊报告。

会计信息的特点篇12

会计信息的本质属性问题是会计研究的基础,会计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会计与信息有着天然的联系,会计信息本质属性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然而至今依然观点不一。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理论都是基于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并偏重于需求,但无论公共物品理论还是私人物品观点在某种情况下都不能很好地解释会计信息在各种情形下表现出来的特性或现象,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解决或诠释会计信息所表现的特征或现象。会计信息的基本属性问题,亦即被广为认可的所谓的会计信息的产权问题依然是大家争论的焦点:是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我们需要从本质上认清会计信息属性的真正面孔,会计信息严格地说并不具备产权的属性,只是一种中性的物品,所说的私人物品或公共物品都是会计信息被运用后的两种外在表现,而这两种表现都是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呈现出来的,并且是在成本效益原则下的两种表现形式。

二、解析会计信息属性与信息的关系

信息是会计存在的主要内容,会计报告是信息的一种载体方式,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信息是能够传递、传播、被人或物所感知的信号,这种感知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来正效益或者是负效益。美国会计学会认为,会计是对经济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表述的过程,以便于信息使用者能够做出判断和决策。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定义为,会计作为一项服务活动,其功能是就一个经济个体主要财务方面提供量化的信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以及在不同的备选方案中做出最终的选择。从这两个定义中都能够发现,无论会计如何定义都与信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会计的作用就是提供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被逐步运用到经济领域,当信息被运用到经济社会领域后,并以会计报告为载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之后,被冠之于一个专有名称,即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来源于信息,具有信息的基本特征。从结绳记忆到现代的会计电算化,都是为了传递着某种信息,可以说会计的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信息的气息。会计信息是会计概念与信息概念的交集,会计信息是一种反映主体价值运动的经济信息,是对经济事项的说明,会计信息的基本形式是数据及定义,是会计数据被加工或者处理后的会计数据解释,是经济和包括社会活动在内的过程中的会计运用。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不断进步,会计信息的作用也日益突现,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通过会计信息系统,采取特定的会计核算模式、程序和方法,对取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分类计算,通常以货币形式编制成财务报告或者其他资料,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会计信息是以会计报告为载体,以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会计理论中一个基本范围。

三、会计信息属性剖析

1.会计信息向多元使用者的历史转变。我们认为的会计信息作为一种商品形式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在商品经济的早期阶段信息不可能作为独立形态的商品进入流通,而且也发挥不了商品的作用,所以会计信息原本没有商品的本质属性。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产生了会计信息的产权界定,这种产权界定具有无意识的社会属性,认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责任归属管理当局。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的依存性决定了以管理当局利益集团为主体,而实质的产权所有人是股东和债权人,这要求管理当局要报告内部的管理业绩和经营状况。这一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会计信息的直接使用者就是所有者与债权人,会计信息的使用人非常清晰,因此企业的经营者的报告目标非常明确,报告也较为简单,相对来说提供报告的成本也就低;第二阶段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扩展到利益相关的第三人,因此提供经营状况的目标人相对较为明确;第三阶段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完全转向多元化,这就使得会计信息提供者的目标对象变得模糊、不明确,并且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各不相同,那么对会计信息的要求重点也就不同。这时对于管理经营团体的会计信息提供者,面对的是复杂的信息需求方,也就提高了会计信息提供的成本。

2.会计信息需求状态本身具有多层次性。信息需求是信息消费者消费信息产品与服务的需要与能力,会计信息需求具备信息需求的潜在性、有效性、相关性三个特点,因此会计信息需求就分为三个层次:潜在的需求状态;被唤起的需求状态;被认识到的需求状态。

3.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阶层性。1973年10月,aicpa财务会计研究小组报告一共提到了12个目标,把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分成了5个层次,可以看出信息提供者不能满足各阶层的信息需求者,针对性已经模糊。会计信息需求以上特征的多元化、状态多层次、使用者多层次性,使得会计信息使用对象不明确。在会计信息需求不明确的情况下,会计信息提供者以什么为提供原则,给他们带来了难题,也为会计信息的提供有了选择披露内容的自由空间,也产生了会计信息的披露超载或不足。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者,由于会计信息的提供是面对不同的需求者,再由于不同会计信息的需求者目标不同,因此会计信息需求者需要甄别会计信息,在甄别会计信息的过程中需要付出成本。

四、结语

在理性的条件下,会计信息被冠之以利用的属性之后,便产生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表象,是现有产权制度安排下的产物,当把所有的限定和障碍都剥离之后,会计信息的物质性就会显而易见,是被假定某一方所拥有而产生的结果。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那么就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表现,而其中之现象,会计信息的提供是在被贯之以有用性之后的事情,无论如何选择会计信息的参照物,只要投入的成本小于或等于所带来的效益,会计信息就会被提供,这种参照物可能是投资人、债权人、受托人或管理者等诸多与之相关的对象。所有的过程是一个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不断博弈,因此不能仅仅孤立的把会计信息看作是公共物品或私人物品,所有的结果都是在一定的参照物之下的以成本效益为原则的选择,因此应以成本效益原则确立会计信息的本质属性特征。

参考文献:

[1] 郭道扬.会计史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会计信息的特点篇13

一、西方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观点

(一)美国的观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第2号公告中,会计信息质量第一次被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加以系统论述。它以会计目标为起点出发,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有指导作用的系统体系。2号公告指出,财务信息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决策有关,并在决策有用性的指导目标下列举和解释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

(二)IASC的观点

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将质量特征定义为“是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给出了主要的四项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其中,相关性的内涵包括重要性的特征,可靠性的内涵包括如实表述、中立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完整性五个特征。在这四项特征之外,还提出了效益大于成本、及时性和各质量特征之间的衡量这三项有关可靠和相关的约束条件。

(三)英国的观点

1999年2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表了一份完整的公告,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P)。SP公告虽然借鉴了各国和IASC概念框架中已包括的内容,但有其自己独特的见解,较全面阐述了财务报表的概念框架。

二、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

我国目前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系统的明确论述,仅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体现了相关的一些表述。2001年版的《企业会计制度》将会计基本假设作为逻辑起点,给出了十三项金额能会对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的“一般性原则”。但是《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一般性原则并不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这些原则有的是属于会计基本假设,基本的会计知识,会计的计量属性等的内容;从语言表述上来看,这些原则都是针对我国企业核算提出来的一般要求,但是它们在实质上也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所提出的一般要求。2006年2月财政部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以前的一般准则进行了修订,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这几个特征。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必须以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作为依据,如实的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必须以可靠为基础才能达到有用性,如果财务报告提供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那么就会对投资者决策产生误导作用。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与各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提供的信息须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具有有用性和使用价值的关键,就是要看其是否与使用者的决策需求相关,是否有助于使用者提高决策的水平。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提出相关性应具有反馈价值,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清晰明了的会计信息,以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财务信息。

要实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须保证会计信息对于使用者是可理解的,当然,这里的使用者应该具有一定的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知识,并且有意愿去理解这些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可理解性要求对于目前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素质不均衡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可比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是相互可比的,这是可比性的要求。这里的可比主要包括:(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使用者能够比较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从而做出合理决策;(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不同企业应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从而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将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交易或事项进行比较,从而作出合理决策。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不仅应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而且应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在实务中,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形式符合其实质,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不一致。融资租赁就是一个典型的形式与实质不一致的例子。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在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重大方面反映所有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

重要性是说如果某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使用者做出合理决策产生影响,那么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使用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经验运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各项交易或者事项时,应当保持谨慎,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谨慎性的特征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要在保持应有的谨慎性的前提下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对各种风险和损失做出充分估计,既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能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经济决策是会计信息的价值所在,因而会计信息一定的实效性。即便提供的信息是可靠、相关的,如果不能够及时提供,也会失去实效性,那么其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会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西方的简单比较

通过对西方各国及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表述,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的比较:

(一)描述会计信息质量所用的表述不同,FASB使用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IASC使用的是“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ASB使用的是“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我国使用的表述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这些表述中,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是FASB的提法“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二)FASB和IASC都服从决策有用性的基本目标,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ASB和中国则同时兼顾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基本目标,提供反映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信息。

(三)FASB把可靠性和相关性视为首要的质量特征,而且其更强调相关性;IASC则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平铺作为主要质量特征;从ASB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图示中可以看出ASB同IASC一样将上述四项质量特征共同放在主要质量特征位置上,但是在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取舍中,英国更注重可靠性;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给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层次,但从其表述中,可以看出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及可比性处于主要质量要求的地位,且重要性依次减弱,即我国在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选择中更倾向于可靠性。

(四)主要质量特征包括的内涵不一致。就可靠性来说,FASB的可靠性质量特征下面包涵可核性、真实性和中立性三个约束条件;IASC给出的可靠性包涵了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中立性和完整性五个约束条件;ASB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给出的可靠性包涵了如实反映、中立性、无重大误述、完整性和谨慎性五个约束条件;我国在可靠性的解释中则提到了如实反映和完整性这两个可靠性的约束条件。

(五)对于相关性,FASB提出了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约束条件;IASC给出的相关性的约束条件则是重大性,这是一个IASC与其他会计质量特征体系差别较大之处;ASB的相关性包涵了预测价值、验证价值两个约束条件;我国的相关性包涵了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两个约束条件,与FASB给出的相关性相比少一个及时性,我国将及时性单独列为一个质量要求。

(六)除了FASB没有在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涉及到谨慎性 ,IASC,ASB和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的表述中均涉及到了谨慎性。

(七)FASB,IASC,ASB均在其信息质量表述中涉及到了中立性,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没有给出中立性的明确表述。

(八)实质重于形式是IASC和我国在表述中提出的质量特征,FASB和ASB没有给出明确的表述。

总体看来,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已经实现了与西方较为成熟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容的“大同”,仍然存在的是一些个别问题的“小异”。

四、对于改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的思考

首先,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符合我国具体需要,建立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指导目标之下,为使用者提供反映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信息。

其次,重要性标准应作为衡量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最低标准,不符合重要性标准的会计信息不再考虑其他的信息质量。

再次,效益成本原则应作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的一条普遍约束原则。任何一项经济活动,只有在其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才是可行的。只有当提供和使用会计信息所能带来的效益大于其成本时,这项信息才是值得提供的。如果提供和使用某会计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收益时,即使该信息是有用的,这种信息也是不值得提供的。

最后,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和相关性。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项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最本质的要求,而且这两项特征也最能体现会计目标的要求。但是可靠性和相关性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发生冲突,这时就有必要做出权衡,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历史和现实的教训都告诉我们: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未来的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不论怎样改变,都不应偏离这个基本方向: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缺一不可。其中,可靠性是基础,是核心。”

参考文献:

[1]陈少华.《财务会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3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7,4

[3]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9

[4]吴水澎.《会计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9

[5]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1

[6]彭丁. 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综述.财会月刊 2008,11

[7]付磊. 会计史研究三十年.会计研究 2008,1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