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学情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学课学情分析

篇1

在学期初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学生进行分析。例如刚接一个新班时,教师通常会了解学生上学期成绩,了解学生操行评语,与相关教师了解班级大体情况,通过对学生已学过的教材的分析确定学生现在应有的智力、非智力水平。

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4方面展开分析:1)可以依据本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的非智力发展水平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分析;2)通过对学生上学期的试卷分析等,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3)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分析学生的集体特点和个人学习特点等;4)通过认真分析课标和教材,确定本学期学生应有的知识与方法、过程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水平。

2 课前学情分析

课前学情分析是在备课过程中发生的,就是教师通常所做的学情分析。教学论是从学生的智力因素与认知发展水平、学习准备性、自学能力、非智力因素几大方面进行分析的。教学前的学情分析应达到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确定教学的起点,以决定先要复习哪些学过的内容,选择何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等。

3 课中学情分析

课中学情分析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不好操作的一个内容,需要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学生的状况作出判断、分析,并及时作出回应,这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智慧直接相关。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用以下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分析。

3.1 提问分析学情

由于课堂学情分析有明显的即时性,学生带给教师的信息经常在教师还没有办法作出分析处理时便一闪而过。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妨有意设计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来主动对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

3.2 田野表格记录分析学情

课堂上,教师除了可以如上所述那样积极主动地分析学情之外,对那些一闪即逝,无法或还没来得及处理的学生信息该何时进行分析处理呢?质性科学研究方法中的田野研究是一种非常简单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田野研究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下,观察并记录个体的行为。课堂就是的田野,教师就是耕作者,最方便去真实地进行课堂学情记录和分析。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使教师在课中分析时变被动为主动,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加以了解,从而帮助教师监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课后学情分析

课后学情分析也是教师较为熟悉的,一般可以通过课后反思、作业分析、测验等来实现。课后反思的内容有很多方面,但根据学生的课堂状态进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课提倡表现性评价的办法,顾名思义,评价的依据是学生身体的动作行为,可以尝试几种做法:作业分析;小测验分析;动手操作及作品评价和分析;访谈式分析;档案袋;评定量表。总之,课后分析要达到的目的是: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发现困难,改进教学。

5 学期末的学情分析

篇2

一、学生提出问题时的倾听实践

在科学的学习活动中,我们经常设置一定的情景现象,希望学生能根据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常把这些当成一种形式,没有仔细或认真地“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提问也丝毫未影响教学流程,我们的研究活动仍然是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如《米和饭》一课,学生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碘酒碰到米饭会变色呢?米饭碰到碘酒怎么会变成紫色呢?碘酒碰到别的东西会不会变成紫色?碘酒碰到液体会不会变成紫色?等等。如果我们真正认真地倾听了学生的问题,我们就能高效地进行问题整合,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有目的地进行课内外探究活动。

二、对学生大胆推测(猜想)的倾听实践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想,我们听后往往是一笑了之。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2]:在一次现场直播节目采访中,一位主持人问一个想当飞行员的孩子:“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的回答是:“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下去……”现场的观众全部笑得前俯后仰,主持人仍然继续关注这个孩子,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孩子的回答让在场的人感动:“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这位主持人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能够“听”孩子把话说完,不管现场出现的状况,仍做到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亲切、平和、耐心,从而“听”到孩子善良、纯真的心语。作为教师,我们要特别注意倾听学生出人意料的想法,还要认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他想法的根源是什么,这样才可能发现学生思维的独到之处,才可能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才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学生观察活动中的倾听实践观察是科学认识的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是孩子一生下来就会的。而教师要为孩子们的观察做好准备,要选择教学内容,要尽量把观察的活动安排在自然条件下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20世纪80年代,兰本达教授执教《蜗牛》一课就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他在组织学生观察蜗牛的活动中,连续15min都没有对学生进行一次统一的讲话,他不停地参与到每个小组的活动中,常常蹲下身来与他们一起观察,眼对眼、面对面一起共同探究,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这样做既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高高在上地监督他们,又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可依赖的“靠山”,需要帮助的时候,还可以请教老师。坚持“蹲”下身来与学生一起活动,才能真正看清他们、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其实,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也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真正需要老师用眼和耳去关注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要敏锐地观察他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争论什么?如果扯得太远,则需要把他们引回到正题上来。在学生们的观察活动中,不时放几颗水珠在热油锅中,引发孩子们的思维想象,“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认为?”“你能不能再看看,加以肯定?”这就是兰本达教授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倾听的具体做法。

转贴于

四、讨论(争论)、交流展示(汇报)时的倾听实践一位科学教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在讲台上汇报自己的发现,在汇报之前,要求学生“汇报时声音要响亮,让每个学生都听得见,全体学生都要注意倾听”。

学生在展示平台上逐条介绍自己的发现时,这位教师却在翻看自己的教案……这可能只是一个细节,是一次偶然的个别现象。但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无意间表现出来的行为实际上已经表明自己不重视倾听。其实这样的细节在日常教学中并不少见:在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时,教师不置可否,不加以引导;学生在发言中出现明显的科学性错误时,教师不及时指出。凡此种种,教师在课堂中的这些“不作为”行为,都充分表现出我们的教师没能认真倾听孩子的汇报,也没有认真倾听孩子汇报的具体举措。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所预设的答案,教师就打断,“哪位同学来帮帮他”;教师充当的是课堂活动的“捧场人”,无论学生探究过程或探究结果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你真棒”,即使学生答非所问,教师也依然夸奖一句“你的想法很有创意”。

另一位教师在上《观察我们的身体》[3]一课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汇报。学生说:“我观察皮肤上大多有汗毛,而手掌心没有汗毛”,“我知道肌肉里还有骨头,头部的骨感觉象个瓢形,胸部、背部的骨头大多是横着的”,“皮肤比较白,我的同桌比较黑”,“有时候皮肤上会沾脏东西,我想它能保护肌肉”,“我发现腿中的骨比较细也比较长”等。面对学生不同的发言,教师始终耐心倾听,并仔细分析,发现同样是对骨的探究,有的小组是用测量的方法获取数据,得出骨的长度是不同的;有的小组是用摸的方法比较身体各部分骨的形状,结果也是不同的;同样是摸的方法,有的小组发现脊椎骨是由许多骨排成一串构成的,有的小组发现肋骨是一根一根的。这位教师是一位敏感而又耐心的倾听者,他发现学生的探究方法是不同的,有的用摸一摸的方法,有的用看一看的方法,有的用测量的方法。“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教师耐心、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能给予学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正如特级教师章鼎儿所说,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侧过耳朵,做出一副专心倾听的样子……教师有效的倾听,既能给学生一种关怀,又能给学生有效的激励和帮助,更是精神和方法的传达。

五、评价学生记录时的倾听实践

探究活动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不但要看思维的结果,还要看思维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是无声的,所以要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包括文字、图表)把思维的过程表达出来。作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究记录(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定期公开对学生的探究记录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各自的思维水平,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做出客观的评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潜能。

六、指导孩子探究过程中的倾听实践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的交流、对话等互动的过程。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最新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才会真正有价值。通过倾听学生的实践,教师还可以知道学生经历的探究过程,哪些方法是学生经常用到的,哪些方法是学生不常用甚至不会用的;学生关注哪些方面,忽视哪些方面。这样认真的倾听,不仅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而且掌握了学生的探究情况,对于真正开展落实科学的探究活动,真正发挥探究的价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课堂上,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无论学生说得精彩还是糟糕,作为教师,都要专心去倾听,并进行适当的指导;课余时间与学生交谈时,应关注学生们的“流行”语言,在课堂上进行适当引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很关注他们的谈话,从而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用真心换得信任,养成彼此关注对方的发言、相互倾听的习惯。

有人说“不会倾听就是不会学习”,我们说“不会倾听就是不会教学”。在科学教学中,如果将“倾听”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处理好“学生倾听教师”、“教师倾听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三种“倾听”之间的关系,就会使其发挥功效。这样的教师就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倾听者: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我们就能听到学生真实的声音,发现学生的奇思妙想,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展示科学课堂的精彩,这样,科学探究才会留在他们的心灵里。

篇3

一、学情分析的做法

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面对信息科技时代的备课如何做到真正的有效,我们针对备课设计来开展研究,重视学情分析,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益。

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备课“备学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备课之前,要根据三维目标,从各方面进行分析:1.对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怎样?2.相关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如何?3.相关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得怎样?4.学生对于这个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何?

学情分析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了解学生的潜意识,教师要思考:1.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2.学生可能会产生哪些错误?3.如果出现问题时教师如何设置台阶来解决难点?

教师要在做认真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思考:讲什么? 怎样讲? 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二、做好学情分析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备课,要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选择帮助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在确立教学目标的时候,要进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力争做到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

一是本课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保底”问题,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的是失去分数的“命根”,足见“保底”的重要性。

二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学情分析不仅是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而应该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课后的教学反思、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学情分析。

篇4

1 导入新课(略)

2 教学新课

(一)师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师指名学生读题。

(2)师提问:谁能说一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生1:知道长方形长8米,扩建后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

生2:求原来花圃的面积。

(二)谈话: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不易看出,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

师引导学生画示意图,并标示数据。

师提问: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生:求原来花圃的面积。

师:要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生: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已知道了什么条件?你认为这道题怎样解?

学生尝试,并指名两人板演。

(学生乙做得正确,而甲生不知怎么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明显是抄他人教案生搬硬套教学(已从《教学设计》一书上找到这一教案)。姑且不论教学效果怎样,单从备课环节来看,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不符合现代教学规律的地方,其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忽略了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基础较好的学生能认识到右边长方形的长即原长方形的宽,而基础差的学生就不能很好的进行思维转换,根本原因是老师在备课时没备好学生。

现在大部分教师备课备的是怎样教,怎样把知识传输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去学,怎么去理解掌握知识,怎么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把教学过程看成是教师配合学生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不对学生原有知识进行分析和学生个性特征进行分析,致使缺失了应有的备课环节--学情分析。试想这样的教学能是因材施教吗?

回顾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则过于强调对知识的传输,注重的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备课时重视对教学纲要的研读,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对教法的选择,对教具的准备,对教学效果的检测等环节。因此,在教学分析时,一味地侧重教材,忽视对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关注和培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教师上课前的首要环节--备课,就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有效地完成知识构建、技能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要在过去的"为学生"教学备课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让学生"获得新知、张扬个性、思维能力有更大地发展空间而备课。

(1)目标因人立

教学目标可分为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起定向作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也不相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标选定也是不同的。因为每个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不同,个性特征有异,兴趣点也不尽相似(如有的学生善思,有的学生善于操作等),接受能力有快有慢,所以在教的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设立上也要因人而异,这就是"因材"备课。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认知差异的同时,做到分层达标,从而逐步实现目标的统一。比如:在备课中,问题可设置不同的层次,基础知识部分问题尽量提问成绩差些的学生,提高部分找基础较好的学生。在作业设计中也要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这样以优带差,以优促差,全而发展。

目标的设立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目标设立不应是为了教师怎样教,而应是指导学生怎样学;不应以教师为中心,而应以学生为主体。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三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四是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四项目标的达成。

(2)教法因人异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差异,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教学,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7-9的乘法口诀及求商》教学,确定教学内容后,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分析:在学习本单元知识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四单元学习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编制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为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7~9的乘法口诀和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口诀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学生基础状况参差不齐,可能有的学生早就熟记了口诀表的所有内容,上课时不愿意参与编制口诀的过程,(也即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是急于表现自己,可能有些学生基础稍差一点,一节课下来还不甚理解,不能熟记口诀。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高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要让进度快的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领会口诀的意义,又要使进度慢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共同进步。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教学对象各不相同,个体差异就一定存在,用统一的教学活动模式教学就限制了原本是丰富多彩,各具特点的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备课时,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差异所在,产生的原因,针对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设立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设计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兴趣点,达到全面发展共同成长。

(3)学法因人定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而采取的方式,"它包括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两者相辅相成"。也就是备课时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除应依据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外,还要考虑教学对象--学生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一次教研会上一位老师听吴正宽宪老师的《统计》一课,这堂课上得非常精彩,课堂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课堂活了起来。吴老师开放的课堂诱使学生生动活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老师独具匠心教法令人折服。回来后他也效仿,结果上得不尽人意,他甚至感觉不及自己平时上的平常课。还有些老师浏览网络上提供的教学设计觉得好,实行拿来主义,上得也差强人意。他们的问题症结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他们仅做到了简单的形式上的模仿,形似而神不似。忽视了学生这个主体不同,违背了教与学的规律,熟不知任何教学"大家"上观摩课都要与学生沟通。上课前与学生交流,首先获得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学生情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法和学法,才能获得教学的成功。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切记勿生吞活剥。

"教"和"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点,教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位好的教师不是教给学生生硬的知识,而是教给学生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一种探究质疑的能力。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分析。不同的课型,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人授予的"渔"也就不同。新课标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只有灵活实践这些学习方式,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实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5

一、学情分析

子洲县实验中学是2006年新成立的一所学校,年轻教师多、教学经验不足,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第一、 学生基本情况

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有四分之三的学生基 础知识不过关,有二分之一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水平都很薄弱。

第二、 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

大部分同学思想比较懒惰,不愿意思考,害怕思考,喜 欢坐享其成。三分之二的学生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学习需要老师强制性的施加压力。课外阅读知识面窄,没有学生会主动去涉猎课外、补充知识,没有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也没有写练习册、归纳错题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就高。每个学生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点燃。每当在历史课上讲到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时,平常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也认真听课了,甚至还能够认真思索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也让我意识到,应依据我校学生的特点,首先要让学生愿意听我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到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意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是高效课堂得以实现的突破。

传统教育中,我们一直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强调接受学习。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很难有主动探索的机会,一堂课中死气沉沉的气氛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课堂效果的高效化恐怕很难!目前,实施素质教育人人皆知,但仍有不少的教师还在继续着"填鸭式"的教学,这显然不合时宜。其实,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教师不再局限于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发现问题并能学会解决问题。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教师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这无疑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化,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积极化。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播放的影视图片来感受历史,通过学生自己查资料进行演讲、表演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肯定学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事件的认知程度得到更大提升,虽然减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精彩演讲,教学效果却出乎意料之外

三.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好示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历史问题,而且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种培养在练习课时尤为重要。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然后老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对学生分析正确的地方给予高度的肯定,对其不足之处予以纠正。

四、及时反思 打造高效课堂的阶梯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一个长期但又反复的过程,教学反思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学者波斯纳把教师的成长归纳为经验加反思。一个人工作1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10次重复。可见,反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历史教学反思就是历史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过程的思想、行为重新审视,对其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和判断,使个人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忆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理性思考,寻找比自己之前教学中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水平逐渐提高。该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1.通过教师写好教学后记进行教学反思。这样既可以防止教师教学感受的流失,也可为今后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把零散的教育思维变成统一的学科体系理论,为教师提供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更好地把握好历史课堂教育的脉搏。

2.通过教研活动进行集体性的教学反思。同科目的教师在教学上的互相支持、共同反思是发展优质教育的重要资源,有利于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和改进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反思应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更好地研究教学,真正地实现高效课堂。

总之,要打造历史的高效课堂,教师需从学情实际出发提高学生兴趣入手,使学生愿意学历史;要以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关键,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主动学习;教师需要深刻地反思,不断提高自己。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并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踏踏实实做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追求每一节课的高效,才能帮助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历史,才可能走向高效课堂的彼岸。

篇6

将识字材料和识字内容和儿童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将现实生活中的实物融入到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中,利用儿童熟知的生活环境、具体实物为切入点,开展识字教学,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来说,儿童更易认知和理解识字素材。

1.语文识字情境教学概述

"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一个学习者将要探讨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情境教育是通过对事物生动的叙述或者设置相应的环境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切地感知描述中的事物和构设中的情境。

2.小学语文识字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

2.1利用生活中的识字资源。

2.1.1将学生口常接触到的事物汉字化,使汉字的呈现与已知事物产生联系,比如"钢笔""钢铁"中的"钢",通常与"钢"字相联系的事物通常意义上都跟金属有关,或者比较坚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延伸出"钢铁意志""钢铁精神"等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

2.1.2教师要积极构建汉字本体与所呈现的事物的联系,寻找汉字在相关事物上的植根点,在学生认知规律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将汉字的教学延伸,将汉字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解读,对汉字的解读不可过度,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规律和认知程度。

2.1.3利用现有的条件和工具,创设学生口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场景,利用已有条件基础将课堂还原到生活情境中,置身情境去了解汉字的整体,并且在情境中了解汉字的产生背景或相关要素。

2.2识字教学直观化呈现,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2.2.1利用色彩鲜明的图像或者学生感兴趣的影像直观地呈现汉字,尤其是对于成语教学、历史典故、象形特点凸显的汉字来说,另外对有些会意字和指事字可以进行直观演示,采用直观的方式将汉字的学习建立在声、像、形、色的基础上,方式直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2.2.2直^化的识字教学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地观察以获得汉字的形象特点,产生对汉字的形象记忆。

2.2.3教师要对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深入了解,能根据汉字特点和意义将汉字和某种实物或者现象联系起来,要善于发现汉字和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为了直观化识字而牵强的使汉字和事物产生联系。

2.3趣味化识字,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兴趣化识字是指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一些方式方法使识字过程充满趣味,趣味化识字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通过媒介、方式采用使识字教学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识字的过程要着眼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符号和汉字文化的兴趣,简单机械式的灌输是学生学习汉字上的拦路虎。趣味化的识字教学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对汉字素材进行加工,将单调抽象的汉字利用一些方式手段趣味化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识字的内容、方式或者媒介产生兴趣。

2.4快乐中的自然情境识字。让学生去观察自然中的万物百态,观察自然现象,学生会在慢慢感受中变得好奇,在好奇心驱使之下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有意识地利用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对各种事物现象进行启发和思考。将识字教学延伸到课外,打破课堂常规,因地制宜,发挥地理优势和环境中潜在的识字资源和渠道,还可以由学校依据当地资源自主开发为具有当地特色的以识字为主题的校本课程。

2.5自主化识字中的个性发展。

(1)在识字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不仅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汉字的自主性,还能够产生群体效应,激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在同伴群体中树立榜样,以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班级自主识字的氛围,比如采用"我是识字小明星""我是识字小老师"等方式。

(3)教师揭示识字规律,引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学生只有了解了识字规律、汉字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学生的自主识字才能成为可能,这样的自主化的识字才会收到高效。

(4)提供学生展示自己识字成果的平台,课上的短短几十分钟,往往不能将学生的个人特色和想法展现出来,建立识字成果平台给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空间,当学生的识字成果被展示被欣赏的时候,往往就产生了继续识字的动力。

(5)建立识字成果的良性发展评价体制,并根据评价结果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学生识字的态度、过程、结果,都是识字评价机制的对象,对学生的识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要素进行适时、适度、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识字,适时给学生个性化的评价,端正学生识字态度。根据评价的结果,对学生进行识字过程和成果上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也是必不可少的。

篇7

学情具有阶段性、顺序性、特殊性、学科性、特定性和动态性六个基本特点,学情分析横向上的关注点主要有学习者的过去状态、现在状态、可能状态和未来状态。以构建生态课堂为目标的学情分析主要内容有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班级整体个性四个方面。

1.学生知识储备的分析

学习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新的学是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新问题的解决也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以学生已有基础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正确引导学生纠正自我认知,克服障碍,提高课堂吸收效率。以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为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生物膜”这一概念,但对细胞膜并不陌生。通过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细胞膜是细胞与外界分隔开的一层膜结构,并在通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认识到细胞膜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能够将这一知识储备在学情分析时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依次为出发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揭示细胞膜就是生物膜中的一种,便可将学生从生物膜模型的学习转变到细胞膜模型的学习上,再结合已熟知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便可以轻松地突破“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这一较为抽象的教学难点。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两章知识点之间承上启下的关系,构建知识体系,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吸收效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能力水平的分析

除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外,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加以关注关注。能力水平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解决不同问题时表现出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哪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的,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实现的,以及哪些新的能力是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的加以分析,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脱离学生实际,一劳永逸。以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例,学生通过对有丝分裂的学习,已经熟练掌握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并能够绘制出该过程图解,具备一定的识图、绘图能力,此外学生根据学习经验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通过对照黑腹果蝇雌雄个体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其次,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识图能力,以哺乳动物的形成过程为例,板书该过程图解,剖析每一步的过程特点。再次,学生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点结合已具备的识图能力,掌握哺乳动物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比较精细胞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出: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的四个精细胞而卵原细胞只有一个卵细胞;精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是均等分裂,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不均等分裂,以此来完善学生对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自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结合图像成功地突破了减数分裂这一抽象过程,并又高效地完成了与《有丝分裂》相关知识点的网络体系构建。

3.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了解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希望塑造什么样的精神世界等。以情感需要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以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到个别物种面临失去家园甚至是濒临灭绝的境地,特别是通过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理论学习,认识到避免物种多样性锐减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设计重点转到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地球,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全球生态系统要从自己做起。这样的情感教育不是教师生硬地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感悟的。

4.班级整体个性的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由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由于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较长,便渐渐地形成了其特有的班级整体个性,有的班级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有的班级较为沉闷,但可能具有较深的思维深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外,还要深入地了解班级整体个性,掌握班级中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个性,才能驾驭课堂的教学时间,将学生引领到教师所涉及的教学过程中。

篇8

3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所以,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师的一项常规教学工作。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同的学科可以创设不同特点的教学情境,教师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但无论是什么学科,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要有“针对性”,当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之时,注意力就会稳定、集中;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有问题性,问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要有情感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仪器进入课堂,学生接受知识的媒介越来越广,这就更为调动学生进入良好的教学情境创造有利的条件。

4 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有利于教学创造性的发挥。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和良好的气氛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素质。因为,有效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自身创造的。教师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知识、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为了能提高教学效果。打造精彩课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结构。保持良好的情绪,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5 采用多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运用情感的力量去激励和感化学生。教师鼓励的语言、真心的微笑、深情的目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亲师情绪;从而形成一种互敬互爱的氛围,学生自然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对待学困生上,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把学习当成学生唯一的活动领域,在实践中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这样的学生,容易在学习中失去信心,以致失去做人的尊严”。因此,教师要与学困生进行积极交流,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从而取得学习上的成功。

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进行评估。不可否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有层次性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上要个别对待,某些学生一有进步,要及时进行榜样教育,巩固与稳定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

篇9

小学语文在小学的课程体系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生价值观进行培养和建立的启蒙课程。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采取口头教授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教学课堂的氛围过于沉闷和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不到激发,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保障。随着我国对教育工作的日益重视,语文教学也在顺应社会的发展中面临变革,情趣教学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情趣教学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教学课堂的活跃度,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轻松,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教材的知识内容中感悟做人的道理,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情趣化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情趣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同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贯彻到整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鼓励,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建议,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富有情趣性,给学生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留下足够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有效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师还需要认真倾听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感受,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和对语文课程的认识。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对自身的教学手段进行变革和调整,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和独特的价值观念。教师在平时的学习指导中,要让学生自主进行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在较为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也可以对一些文学作品或者教材内容发表自身的看法和体会,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加强观念的沟通,互相学习,互相拓展思维,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情趣得到增强。

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一)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相关的课外实践课程和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辅助和补充。通过组织学生积极投入到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中,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提高学生之间的友谊、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让学生的身心发展更为健康。学校在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可以开办相关的兴趣小组和活动,让学生的自身兴趣得到培养,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与老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对于一些处在农村的小学,教师应该结合农村独特的地理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地融入到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对于处在农村的小学院校,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亲近生活和自然,这也是农村教育的一个独特优势,在这样一个便利的环境中,教师可以对生活和生产的知识和常识进行教授,让学生在切身的实践中快速地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不断地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学生通过对课外读物的阅读,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评价制度的变革

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加注重,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念,打破传统的应试评价制度,综合诸多元素对学生进行评价,保证学生成绩评定的公正性。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教师和家长更多注重学生的卷面成绩,对学生的考试分数要求过于严格,这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不断增加,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也让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考试的挫败也让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调整,多注重学生的课外培养,将卷面考试在期末评价中的分数比例进行适当调整,融入更多的能力发展评价,提高教学评价体系的综合性和有效性,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评价体系中增加学生的意见反馈,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三、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等高新技术引入到教学课堂;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写作束缚,让学生能够大胆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保证作文的真实性。高科技教学辅助仪器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先进的仪器也会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激发,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应用,让教师的教学工作难度得到降低,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效果。写作束缚的解脱,让学生能够将自身的情感进行表达,增加学生写作的自由度,避免由于格式和情感的要求,出现抄袭现象,保证了学生作文的真实性。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写作,从而掌握学生的内心情感,有效地 进行指导。

篇10

一、情感教学的概述

所谓情感教学指的是主观上的一种体验,它反映了客观存在的事实。其反映的内容是主客观的联系,而不是客观事物。在稳定程度方面,情感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情境性;在时间长短方面,情感是社会达到一定时期才出现的产物;在需求方面,高级社会需要中,情感和人是相互关联的,比如道德和友谊。

通过自身教学经历分析,笔者认为情感教学的内容,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在审美认知和道德角度,对个体、班级和社会再次体验的过程。同时这一阶段教师能提升自身的英语素质,加强情感投入,使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继而提高英语素养的过程。

二、英语课堂情感教学的作用

(一)消除学生的孤独感和封闭性

中学教育阶段,学生依旧把老师作为公正的代表和理想中的目标,他们渴望在老师那里得到平等的关爱和理解。身为一名教师,应该能充分认识到学生自我封闭和沉重孤独感的后果,它会导致学生出现狂躁、寂寞、挫败感等负面情绪,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厌学休学情绪。在英语课堂上,面对那些基础差、分数低的学生,老师要努力活跃课堂氛围,增加亲和力,面带笑容地对学生进行授课,鼓励学生多提问,让他们放开自我约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

(二)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状态,它在维持现有的学习模式时,能引导学生进行新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进步发展。学习动机主要有四种类型,分别是外部动机、社会动机、成就动机和内部动机,从排序上看,可以得出从最初的关心学习成果转移到关心学习过程,学习的目的从外转向内,所以,学生要学会自我鼓励,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三、英语课堂情感教学的应用

(一)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要对象。老师是教学工作的引领者,在中学阶段,学生和哪一学科老师关系融洽,其学习兴趣也会被提高。所以,英语教师在无论是在课上课下都要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学时期是学生对英语进行系统学习的开始,面对复杂的语法和句式结构,老师要耐心的进行引导教育,选择最佳的授课方法,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二)理解、鼓励学生进行英语学习

中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都非常脆弱,一旦受到受害,会导致出现偏激行为,老师要理解学生特殊时期的心理变化,耐心的劝导教育,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作为一门交流语言,需要记忆大量的词汇和短语,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厌烦情绪,老师要理智地看待这一问题,可以讲述自己以前学习英语的经历,以此鼓励学生树立信心。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典型人物学习英语的事例,如最近热映的《中国合伙人》中学习英语的经验,不但符合学生的娱乐习惯,还能从中领悟学习英语的方法,一举两得。对于正式接触学习英语者而言,口语表达方面是难点内容,这就要求老师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交流,培养学生张口能说英语,落笔能写英语的能力。

对于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在课堂的提问交流环节,给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出现错误时,老师要采用亲和的语气纠正,避免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打击学生的信心。帮助学生跨过心理障碍,打消他们放弃英语的想法,对于中学生来说,老师的引导关心对他们的学习进步和未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如果老师只是关注学习较好的学生,忽略差生的发展,对他们不予理睬,会造成学生的叛逆行为,不但影响学生的自身发展,甚至会给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造成破坏。因此,老师应该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建立学生的自信。

(三)分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要加强合作共同进步,老师采用分组的方法,进行任务分配,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在这过程中,同学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学习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老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英语水平,合理安排分组,每组可分为6人,选出一个组长,组长采用轮流制度,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英语歌唱、对话表演。学生之间的英语交流和情感表述,加上动作表情,在课堂上展现出生动灵活的英语,表演是中学生的天性,在这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英语学习,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英语表演加强了同学间的交流,培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使英语这门课能趣味丛生。

(四)丰富课堂学习活动

英语作为外语,是一种对外交流的工具,因此要不间断地进行英语学习,在交流中掌握精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课堂活动,丰富学习形式,比如对学习用品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橡皮、铅笔等工具,辅助老师教学,当老师说“eraser、pencil”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学生可以用现实工具代为回答。这样不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增强记忆力。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和英语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

(五)开展英语学习竞赛

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单词拼写、课文背诵、作文评选大赛,由于中学生的好胜心强,在比赛中,克服困难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竞争中的学习效果通常比平时的效率大。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老师进行表扬,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鼓励,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出现偏袒个别学生的行为,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英语课堂采用情感教学方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作为老师,要全面地了解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促进中学英语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侯艳.创新教育下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02):151-152.

[2]陈达,王随红,付明霞.新课标下中学英语课堂互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06):36-42.

[3]陈淑清.中学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和改进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11):124-125.

篇11

1.引用历史故事,激发新课学习兴趣在学习“随机事件”时,由于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定义的理解,在教学设计时,用一个历史典故作为引入.故事讲述的是古代有个国王制定奇特阴险的“生死签”法规.他若想将一名大臣处死,就在每个签上都标上“死”字.这个时候提问:你们能想出什么样的计策让大臣死里逃生?在典故中,故事只讲述一半,让学生去思考,可以先集中他们的注意力,等学生各抒己见之后,再告诉他们大臣的计策.最后让学生根据在法规中、国王的阴谋中、大臣的计策中,大臣被处死的可能性,给三种事件下定义.在新课开始之际用具有开发思维的历史故事设置一些悬念来创设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也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讲述数学典故,了解数学应用价值又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我先作出举手握拳的动作,让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勾三、股四、弦五”的概念,再讲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的故事.所以为了纪念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国外人们通常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同时,1955年希腊曾经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图案即为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在学生疑惑怎样应用勾股定理时,学生观察会标中间空白三角形的形状,牢记勾股定理的应用前提是直角三角形.像这样应用数学典故创设情境,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和了解了数学的价值.

三、组织课堂动手实践,创设活动情境

1.小组操作竞赛,提高合作交流在一些比较枯燥的数学概念课上,可以用一些跟生活有关的例子引入来活跃课堂气氛.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中,要探讨和记住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则可以让学生说出太阳从升起到逐渐离开地平线的景象.组织两名学生为一小组,动手操作,一人负责按住直尺,另一名同学则移动所剪的圆,如果我们把太阳看作圆,地平线看作直线,那么它们之间有几种位置关系呢.小组操作完,交流总结,进行抢答.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可以用生活中的熟悉现象来应用理解,同时提高小组合作交流能力.

2.师生互动游戏,增进信任感和友谊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要能够主动和自信地参与课堂活动中,做课堂的主人.所以在一些课例中,我鼓励学生一起参与活动.比如在“解直角三角形”这一课引入时,我让一名学生来演示爬梯子,看他爬上梯子时墙的高度BC与哪个要素有关,根据原来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墙面高度BC=AB•sinA.则发现∠A越大,BC越大,但同时也越不安全.类似这样用直观、形象的辅助道具来组织师生活动进行创设情境,不仅能增进师生的感情,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自然地参与课堂活动的交流,让他们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篇12

(一)学生主要来源

一部分参加普通高考.数学成绩10~50分,2013年录取1 394人,录取率为78%.

一部分参加学院自主招生.2013年录取301人,录取率为17%.

一部分参加自治区高职招生统一考试.2013年录取64人,录取率为4%.

(二)总体情况

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并且参差不齐.由于会计系、金融系、经贸系等各专业学生是文、理兼有,学生的数学基础又差异较大,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完全一样,同一位教师讲课,有些学生感到知识相对太容易,而另一部分学生又感觉所学内容太难,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觉不好把握.

(三)具体特征

1.高职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上,普遍采取回忆方法、辨认模式的思维方式,直接地记忆、模仿甚至套用解题方法和技巧,没有进行数学思考的意识和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对知识不求甚解.

2.高职学生大多对数学概念的形成,定理、公式、性质、法则的推导论证过程一律不感兴趣,只对例题、习题、作业的讲解感兴趣,重视的只是结论及其应用.因此,使得对整个高等数学知识框架的理解支离破碎.

3.高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自学能力较差,对老师存有较强的依赖心理,没有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更不具备归纳、总结知识内容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习惯.他们往往忽略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平时不努力,考试抱佛脚,甚至想靠运气博得一时的成功,也有不少学生不善于分析思考,只是执着于题海战术,做了很多的无用功,导致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没能有效进行自我监控,缺少及时反馈,这对于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树立了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

4.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社会不良影响是高职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对于绝大多数高中生而言,最具诱惑力和说服力的行为因素非考取大学莫属,然而进入大学之后这一动力来源就已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如释重负的解脱;是目标不再明确、动机不再强烈的学习态度;是缺乏主动进取的精神状态.另外,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导致在生产实践中对职业教育缺乏全方位重视,误导了社会各界对高等数学的看法与偏见.甚至于,许多学生在还没踏入大学校门时,已经认为高等数学对将来的工作起不到多大用处.有的学生数学基础本来就不好,经由前辈们关于“高等数学难学”“高等数学及格率低”之类的言论影响,高等数学难学的印象就已经扎根心底了.接着进入大学之后,发现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无论从知识衔接,还是从方法、应用上都有所区别,这时候,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更是逐渐消逝,进而便产生了消极应付的厌学状况.

5.学生除因考试需要而学高数外,并未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要学高等数学,于是在教学活动中难以受到数学潜移默化的影响,未能将学到的数学方法和思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没能从主观上去发现身边的数学、生活当中的数学,尚未踏入社会的他们未能意识到数学对于他们的将来会有多大的帮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任课教师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应更多、更有效地让学生体会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阶段的作用,让学生深切认识高等数学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帮助.

二、对策研究

(一)教法对策

当今的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态度、能力等方面呈现不同的特点.首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条件和需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着实研究并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理解掌握知识,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能够主动地适应学生学习中的不同差异.另一方面,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对于高职学生学好专业课程起到必要的推进作用,因此,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数学课程应当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二)学法对策

学习高数时要注重课堂的听讲,即使很困很累也要坚持,一旦落伍了再补就很难了,还要注重提前预习.教师上课之前一定要预习,变被动为主动,上课时自然就轻松很多,高数不要去研究很深的题目,从最基础的开始,一定要立足于课本,把书上的练习题弄透彻了,考试也就没有问题了.然后就是独立完成作业,不懂的可以请教同学,作为女生可以找个男同学教你,不要找学习很好的,只要觉得比你强就可以,因为越是这样的同学给你讲题时就越仔细,最好关系好点,他们会很认真负责的.然后就是不能急于求成,慢慢来,或许学了很久考试还是那么多的分,千万别急,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自然会质变.

三、结语

篇13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

情感教育要找到相应的教学依托,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情感教育素材,慢慢给予学生一些学习上的思维引导,让学生思考与看待问题可以有更为丰富的视角。很多教师都忽略了课本中相应教学内容中涵盖的情感教育元素,或者是没有及时挖掘与利用这些资源,这让知识的教学只是停留在浅层次,学生并没有更深入的理解与领会一些内容。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有所改观,在教学设计时就要从多方面、多视角来思考问题,并且要善于发掘教材中隐藏的一些情感教育资源,在教学设计时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功效。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插图,这些都是与情感教育的结合点所在。在教材中,这些插图比文字更加直观和简洁,也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材中一些生动的生物史学图,诸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细胞学说的建立等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电影镜头,学生在观看这些图画时教师可以将此情此景的一些情绪和历程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这些生物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并逐渐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观。这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渗透情感教育的方式,教师如果具备良好的教材挖掘与利用的能力,很多课本中的内容都可以成为情感教育渗透的依托,在这样的教学展开中还能够加深大家对于这些内容的领会程度。

二、在教学发散中引入情感教育主体

课本知识和容量毕竟有限,优秀的生物学教师会在课堂上结合课本中的知识点灵活的展开教学的发散与延伸,会引入一些和学科以及教学主题相关的课外补充资源,辅助学生对于核心知识的理解掌握。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有效的融入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的教学发散过程可以将情感教育作为一个出发点,可以透过对于学生情感的激发来引导大家更深入的探究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态度来领会相关内容。这不仅是情感教育渗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这个过程往往也能够给学生理解课本知识提供新的视角。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认真总结教材,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情感因素进行有效联系。例如,教师在进行细胞分化这一章节内容教学的时候,在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关于克隆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说明科技其实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在具体进行生物科技应用的时候应该时刻保持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并学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教师在引导学生从这个层面来理解与看待克隆问题时,这既是情感教育的一种体现,这也能够让学生从这个视角来更深入的探讨科学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人类应当如何理性的利用这些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这些都是基于这个教学主题应当让学生有所思考的问题。

三、给情感教育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有些情感教育内容在渗透时,需要一定的教学情境作为依托,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置身于那种氛围中,领会到课堂探究的相关主题,情感教育的渗透力度才能有所保障。因此,教师在组织与安排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利用教学情境的营造来给情感教育的渗透打下好的根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教学工具来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利用图片、视频来更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也可以播放相应的音乐来舒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创设情境是良好教学氛围营造的开端,也会辅助情感教育的功效更好的发挥出来。

例如,教师在进行食物链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可以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视频。通过观看这段视频,教师就可以将生物界中食物链的能量传递等进入一个简单易懂的讲解,并教会学生优胜劣汰的社会道理。这部分内容在知识上理解起来并不难,但是,其中涉及的情感教育内容却值得学生有所思考。此外,教师也完全可以根据实验的内容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一些情感教育的内容,让实验教学在形式与内容上都丰富起来,并且透过实验的展开带给学生一些更为深入的对于学科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李淑丹.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归因及对策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