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植物科学小论文

摘要: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急需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这就对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需要改革和完善其运行条件。本文就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运行条件方面的改革和实践进行了探讨。
植物科学小论文

植物科学小论文: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与科学配置

【摘要】园林绿化景观与城市形象和环境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做好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对园林绿化植物的种植配置和养护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为各位学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种植配置;分析研究

引言

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构成部分,它与人类的生存及生活质量的密切相关,而植物作为绿化的主体,它不仅能陶冶居民情操,有益身心健康,提高修养,还能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平衡生态环境、美化城市面貌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园林植物的配置对于城市园林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的园林绿化植物搭配能够使园林景观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同时也能体现出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艺术性。

一、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

1、整体优先原则

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生态环境,也就是说要尊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不能割裂自然生成的地形地貌以及历史文化景观,同时也要保障植物群落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只有尊重自然,才能促进园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因地制宜原则?

每个地方的植物都是经过对该地区生态因子长期适应的结果,在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以及新平装的选择等必须较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创造出稳定地植物群落,充分应用生态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合理配置植物,才能发挥出较大的生态效益。?

3、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的原则?

在植物的景观设计中,植物的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出植物景观的多样性,但它们之间又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同时注意植物间的相互联系与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在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进行配置时,遵循均衡的原则,使景观稳定、和谐。配置中有规律的变化会产生韵律感,如杭州白堤上间棵桃树间棵柳的配置,游人沿堤游赏时不会感到单调,而有韵律感的变化。?

4、生态性原则

植物的生长要遵循一定的生长规律,而且植物都是依附于大自然而存在的,因此园林植物的成活和生长,也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为了保障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在引进新的树种、花木时,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和培养,使其能够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才能实现植物搭配的生态效益。

二、园林绿化植物的配置方法

1、据当地大生态环境选择植物在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要先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这就需要找到适合该地区的植物种类,我们要把握这一生物生长的基本规律,重要研究每个城市的植物生长环境,在品种的选择上尽量挑选本地植物进行栽种和搭配,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引进适合本地生长的观赏类花木,最终形成在保有城市原有植物景观特色的前提下,创造出更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从而实现了地域优势的较大化,并创造出整个城市所特有的风景和魅力。

2、根据园林的设计目的选择植物根据园林的设计目的选择合适的植物,是很好理解的。由于园林绿化的服务对象是不一样的,导致了我们的植物品种的选择和配置也就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公园的绿化和住宅的绿化就是不同的,还有学校的绿化和商业区的绿化也是不同的,比如说我们的城市道路绿化和我们的防沙护林的绿化要求也是不同的等等。所以说我们要根据我们的绿化服务对象的对景观的要求、以及区域、功能、包括成本等原因综合考虑,合理的选择相关的绿化植物,并进行合理的搭配,以期以科学的投入,以艺术性进行创造搭配,造就长期性可循环的多样化层次性的园林景观,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要。

三、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

1、园林植物的水分调节

园林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水,但是过多的水分也会影响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园林植物养护中,应该通过灌水与排水的方式,对园林植物进行水分调节,园林植物根系保活灌水,应该在选定植物后开始,使园林植物根能够快速吸收水分,加速土壤与根茎的结合强度。园林植物生长灌水应该集中于夏季园林植物生长旺盛期,特别是高温干旱的时节要及时灌水。园林植物在入冬前,应该灌入大量的水,确保对冻伤和干梢的抵御能力。另外,在园林植物养护过程中,园林植物周围土壤出长期积水时,要对积水区域尽快处理,及时排出影响园林植物生长的积水。

2、园林植物施肥

园林植物施肥是以增加土壤肥力而使植物生长健壮为目的。施肥时间宜在土壤不干不湿,施肥后能下一二天的小至中雨为。对于色块或绿篱施肥可在雨后植株叶片已干时,撒施,再用竹杆在植株上轻轻划几下,使化肥落到地表;对于乔、灌木根的施肥常用穴施,即在树冠正投影的,分布均匀的挖几个洞穴,将肥施入后,覆土踏实,与地面平,此法简便省工。也可用环状沟施、放射状沟施等,沟深视植株规格及离树干基部的距离而定,约10-30厘米不等。??

3、园林植物除草

用化学除草剂除草方便、经济、除净率高。除草剂有灭生性和内吸性2类。灭生性除草剂能杀死所有杂草;内吸选择性杂草剂,往往只杀死双子叶植物,而对单子叶如禾本科杂草无效。

4、园林植物修剪

园林植物修剪是一个日常性工作,如果进行园林植物的大规模修剪,该在休眠期进行为好,以免伤流过多,影响树势。根据各种苗木生长的自身特点及对预期达到的观赏要求不同,整形修剪的方式也不同,大体可分为人工式修剪、自然式修剪、自然和人工混合修剪3种方式,应该根据园林植物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修剪工作。根据树种的不同习性与功能进行修剪。如城市道路绿化的行道树,其主要作用是遮阴,分枝点高度不宜太高,一般可定在2.8-3m之间。同时,相邻植株分枝点高度应基本相同。成片绿地乔木,分枝点高度要求不太严格。

5、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做好现代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在防,而不在治。前期要充分进行筛选,找出一批与当地环境适应性强、优良性状明显、抗逆性好的树种。同时,在种植规划的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园林种植的美观性外,更要考虑园林植物的成活率。在充分调查本地区易发生病虫害病虫类型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引进害虫喜食的植物种类,另外,加强园林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与责任意识,掌握专业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管理人员除了要熟悉园林各种植物的属性,还要做到多记录多巡查,将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几率降到低。如果必须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应该尽可能选择对环境污染小,含毒较低的化学农药。在使用阶段,应该经常更换药品品种,采取混用的方式,避免病虫产生抗药性,还可以采取注射、根施等方式,避免对环境产生污染。

结束语

总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园林绿化建设任务更加繁重而艰巨,养护工作难度会更大。对于园林植物的养护和配置工作来说,内容复杂。配置和养护过程都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来达到科学合理的优化园林配置。实现园林配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园林的工作人员要不断加强对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为我国的园林在植物养护和配置上进行专业化作业。以实现社会的综合效益。

植物科学小论文: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运行条件的探索

摘要: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急需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这就对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需要改革和完善其运行条件。本文就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运行条件方面的改革和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运行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农业必然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随着我国土地流转进程的加快,农业的经营模式和生产方式也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现代农业对农业科技和科技人才的需求必然会越来越大,这就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于2006年设置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013年以来承担了几项省级以上专业改革和专业建设课题后,该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为配合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的顺利运行,我们在教学团队、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以及实践教学等运行条件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构建双师型的教学队伍

1.加强师德教育,树立良好职业形象。以讨论文、座谈会的形式,认真学习和领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文件精神,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邀请学校评选的师德标兵到教师中间开展专题报告,激励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树立良好职业形象;将师德纳入晋升标准和年终考核评价中。

2.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结合日常教学和科研的需求,通过国外访问学者、国内学历教育、高校技能进修等形式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通过企业顶岗锻炼、主持科研课题、基层科研成果推广以及精准扶贫等形式锻炼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3.加强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打造科研和教学团队。根据学科规划和教学需求,提供优厚的条件,积极引进专家型和技术型人才,打造教学和科研团队,促进教学和科研顺利、有序的开展。

4.根据实践教学的需求,从企业聘任兼职老师。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从农业企业中选聘专业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熟悉行业发展的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同时,直接在企业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习、毕业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聘请企业技师,进行现场教学。

二、优化课程体系,打造精品课程,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结合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所承担的部级教学改革任务,专业带头人对原先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主要根据职业岗位及以后发展的需求,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挑选了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并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进行了改革。同时加强了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数字化的建设。(1)加强工学结合的品质核心课程建设,按照企业不同工种的工作特点,进行了教学内容改革,制定了合理的以新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革现有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更贴近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建设《植物生产学》、《植物生物技术》、《植物育种学》等专业核心课程满足工学结合,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品质核心课程。(2)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将《植物生产学》、《植物生物技术》、《植物育种学》积极打造成为精品课程并配套教学大纲、电子教材、实训指导、实训考核办法、多媒体课件等内容。(3)构建数字化教学服务平台,依托校园网、精品课程网站等网络资源,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平台。网站可以为教师、学生和其他学习者提供入口,形成开放式、动态的网络教学环境,初步实现了品质教学资源的共享。(4)积极编写出版校本教材,为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培养适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农科人才,学院积极鼓励授课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并择优资助印刷出版。(5)组织PPT课件评选,学院鼓励教师把教学内容做成PPT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数字化,以便上传网络,进行共享。为保障课件的质量,每年都组织PPT课件大赛,促进课件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本专业具有强实践性,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利于锻炼师生的从业能力和意志品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成果较大化。为适应市场经济,教学模式需要创新和改革,要融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参与式、探究式、翻转课堂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积极备课,制定新颖实用的教学计划,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由演员变为导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保障教学效果。采用书面卷式、现场操作、样品展示、总结答辩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检验教学效果。组建教学团队,建立教学平台,以便教师交流,开展教学研究,发挥群体智慧,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通过组建教学团队,有效地整合了教学资源;引导和鼓励教师开展合作研究,尝试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改革。初步探索了教师教学的合作机制,形成协作氛围。科研与教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是高校的两个基本职能。我院积极鼓励教师申请科研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和鼓励建立学术团队,从生产及时线选题,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会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同时,计算科研工作量,力争打通科研工作量和教学工作量之间的界限,让教师结合工作实际,有所侧重地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协调二者在时间和精力上的矛盾。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现行的“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确定专业技能培养目标。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打破学科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各项专业技能和技能训练。为打通学习和工作之间的通道,专门设计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综合实习实践课,直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充分利用特聘教授、招聘单位座谈会、往届毕业生反馈等途径,及时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尽快修订培养方案和训练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突出“双证书”教育。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纳入至本专业的培训方案,“双证书毕业”成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参加本专业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考核。毕业时取得相关职业岗位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学生持学历毕业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上岗就业。同时,学院积极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倡导创新性、协作性的实验。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五、教学管理改革

1.积极探索弹性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弹性学籍管理制度、主辅修制度、转专业制度、选课制度等;积极探索完善学分制,以学分的形式量化全部课程和教学环节,学分的多少作为授予学位的基本指标,并作为建立学生个性化主修计划、配置教学资源、指导学生选课与学籍管理以及学费收取制度的重要依据。

2.加强基层教学管理,积极鼓励和支持博士、教授、热心教学人员走到学院基层管理的工作岗位。同时,注意加强他们的管理能力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

3.健全“所室合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实验中心和科研项目对本科教学水平提高的带动与辐射作用,为本科学生开放性实验、探索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毕业论文提供平台,同时充分调动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中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

4.组建课程群,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在教学改革实行过程中,为整合课程资源,组织教师队伍开展教研活动,组建了课程群,并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以便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并实现了对年轻教师的帮带培养。

5.成立教学督导组,强化教学质量监控,由专业带头人、教学部主任、教学骨干组成内部督导小组,深入课堂内部,听取教师授课。同时组织学生座谈,及时反馈意见或建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6.完善、规范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之上。通过完善各项专业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务管理、教学管理、师资管理、教材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等,从而使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植物科学小论文: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科学配置方法探讨

摘 要:结合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科学配置方法及相关原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生态园林设计;植物;科学配置方法

生态园林主要指,以生态学的理论原理为依据,在其基础下构建的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在整体系统中,草木、乔木、灌木及藤本植物都被合理有序地配置在某个群落中,种群之间互相协调,具有适宜的复杂层次与季节色彩,通过利用大自然的空气、光照、土地、水分及大气养分等,建构成一个带有稳定性、和谐统一性与科学有序性的园林群落。生态园林具有2种特征:一是生态特征,即改善外部环境时,借助植物的吸收、蒸腾及光合等各种作用,可以达到防止灰尘、消除噪音、调整气候、减少大气内有害物质与清洁空气等目的;二是美化特征,即生态园林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与鉴赏性,一方面可以为人民群众呈现美丽大方、舒适宜人的自然生态景观,另一方面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休闲活动及游览活动的场所[1]。

1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科学配置方法

1.1 有效结合观叶植物与观花植物

可供观赏的花木中主要分为,叶色鲜艳型与多变型,这些植物具有一定的美观性,通过与观花植物放置组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延长可供观赏的期限,或者将这些观叶植物放在园林内部的明显之处,将其当作主景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常绿树种也可以达到一定的观赏效果,属种可以分为,柳树(淡绿色)、梧桐树(浅绿色)、油松(暗绿色)、香樟(深绿色)及云杉等,可以选择一些色度冲击大、对比强烈的植物进行有序搭配,也能具有较强的观赏效果。

1.2 利用草本花卉来搭配木本花卉

可以利用草本花卉的特色与优势来弥补木本花卉的不足与缺陷。如美人蕉搭配木绣球、万寿菊搭配樱花树,以此能实现“有花有草、三季四季”的目的。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方法,还应充分考虑到花型、颜色色彩、树冠高度、树冠形状、生长寿命及生长速度等各方面,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每个植物组合之间的构成比例及其与游览通道之间构成的关系等。

1.3 考虑配置植物的阶段性

要想植物的配置方法达到一定的科学,既不能出现单调、雷同等现象,也不要过分突出、造作等情况[2],且必须展现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致特征。季节景观的差异,可以给观赏者带来各种自然风光的体验感受,也能展现出大自然与生态环境的旺盛活力。考虑到配置植物的阶段性,可以结合不同的季节变化来选择不同的树种,如桃花、银翘等在春季开花;紫薇、荷花等在夏季开花;银杏、枫叶等在秋季开花;油松、梅花等在冬季生长格外茂盛。最重要的是,配置效果必须在整体上给予观赏者舒服宜人的视觉体验[3]。

2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科学配置方法的相关原则

2.1 相互统一原则

在对植物进行科学配置时,一定要注意各个方面的相互统一,如树形、颜色、整体线条、结构比例及质地,不能过分单调或者刻板,也不能体现随意凌乱,要达到生动鲜明与有序合理的观赏效果。简单来说便是,植物配置中针对各个要素的差异与变化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且不能影响整体的呈现效果。

2.2 平衡原则

进行生态园林设计时,必须严格按照实际的环境情况,平衡植物配置的自然式与规则式。因不同种类的植物给予观赏者的视觉效果有所不同,如植物体积较小、颜色淡、质地薄、数量少且枝叶稀疏的,会带来一种直观大方、简易轻便的感觉;反之若植物体积较大、颜色鲜艳、质地厚重、数量多且枝叶繁茂的,会产生一种厚重与深沉的感觉。故在对这些植物进行搭配时,一定要遵循相互平衡的原则,进行合理搭配。

3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园林设计作为园林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与再创造,也是各种生态群落中以审美能力为基础的艺术配置体现。要想推动园林设计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不停变化与激烈竞争的市场需求,则必须将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理论有效结合,为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一个品质与健康的生态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还需注意的是,在对园林植物进行维护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尽量使用健康、绿色的生态维护方法。本文分析了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科学配置方法作出分析,阐述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科学配置方法的相关原则。

植物科学小论文:长宁路某工地内原有植物科学处理的探讨

摘 要:随着上海经济快速发展,一幢幢办公大楼、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对于配套的园林绿化也有了重新认识和要求。其中一些大楼和小区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建、改建和拆除重建的,包括绿化植物,有些甚至是参天的古树名木,承载着不少人的记忆。对于这些植物的处理逐渐变成了一门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现场情况分析;古银杏保护;悬铃木移植

项目概况:笔者以长宁路上某工地为例,详细介绍了处理原有植物的过程及方法,该工地原址为民国时期女子高中,后改为纺织技校,现在在保留老建筑的基础上,新建了3栋商办楼,用地面积60845m2,绿化面积24338m2,在拆迁过程中保留了许多大乔木及1棵古银杏,在方案设计阶段对这些植物的处理产生了不同意见,最终良好地处理了这批植物。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特别是市中心区域,每个工地在开工前或多或少地会涉及动迁,地面上的动迁大致有2类:建筑物和植物。建筑物拆迁按照其历史、人文价值及今后用途可以做保留和拆除处理;植物按照树龄和景观价值可以做原地保留、现场移植、外运移植、清除4个办法来处理。工地原有植物都具有体量大、树龄大、病虫害严重、多年未系统性修剪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小环境。作为园林行业工作者,为了达到的观赏、经济效果,笔者以长宁路某工地为例来探讨在建工地内原有植物的处理办法。

1 施工前期准备

1.1 原有植物现状分析

在建设单位完成所有开工前的政府手续后施工单位应根据现场的植物本身特性:植物的生长习性,现状(见表1 ):

当地的长势情况,立地条件:周围小环境的水肥气热作出评估,比如在长宁路上某工地的原有植物银杏、悬铃木、香樟、广玉兰。其中由于新建道路标高整体抬升,导致银杏与香樟处种植标高较低,较容易导致积水,造成长势不佳,新芽萌发少且小;悬铃木由于长时间没有得到正规修剪,导致树形不佳,病虫害严重。广玉兰立地条件较好各方面长势良好。

1.2 根据现状得出处理意见

根据刚刚提到的现状,施工单位建议由于银杏规格较大且有一株为古树,已与周围香樟、广玉兰形成了良好的疏林地被环境,所以建议与香樟一起原地保留。 悬铃木由于现场规则是列植,建议移植至外墙一处。

1.3 各单位协商后的最终处理方案

施工单位将意见书及报价报送相关参建单位后,协商得出了最经济且能充分发挥植物价值的意见,并结合植物与周围建筑的关系及对植物的影响。在上述方案确定后施工单位组织了古树办以及园林绿化指导站的相关专家现场实地踏勘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推敲,给出了专家意见,施工单位结合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完善最终得出以下处理方案:(1)将银杏、香樟、广玉兰原地保留并在大于树冠投影处1m外砌筑挡墙、一株古银杏特别处理;(2)有观赏价值的悬铃木作为行道树种植于车道旁、树形较差的移植至围墙处;(3)改良现场土质,增加营养土及细沙;(4)修剪原有植物及主干挂营养袋等措施;(5)移除长势不佳的乡土树种、影响观赏效果的植物。(6)古银杏编制了专项保护方案。

2 施工难点的处理

2.1 对于工地内古树的保护

该工地内古银杏东西两侧离建筑各7m,南北为绿地;由于地势较低,长势不佳,并在主干内出现中空。按规定古树工地内古树必须保留不得移动,故施工单位采取了以下措施:(1)开挖排水沟、集水坑,并用机械抽水,保障其不在大雨后积水影响根系生长。(2)维护古银杏生长的原生态环境,及时清理场地内的杂草、堆积在场地上的施工材料、清除土壤中混杂的建筑垃圾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在古银杏保护区内种植白花三叶草地被,在盛花期将植物翻入土壤,翻土不宜过深,避免伤及根系。在保护区尽量采用植草砖或青砖等透气材料,保障古树透气。(3)将中空区域做补洞处理。(4)由于古树周围建筑施工对周围根系土壤的扰动,施工单位搭设了钢管支撑。

2.2 悬铃木的移植

由于悬铃木种植后始终未移植和修剪并且有严重的病虫害,对移植悬铃木的存活率有一定的风险。再加上悬铃木自身根系较小无法携带泥土,又因为较强的萌发力拥有很大的树冠,导致其有一定的倒伏风险,影响过路行人和车辆的通行安全。

由于上述原因,施工单位在移植时做到了以下几点:(1)起挖时土球尽量带够泥土,保持泥土湿润,土球及时绑草绳,保障土球不散。(2)种植时使用适当机械减少对植物的损伤,进行程度较强整形修剪并拨芽,伤口施涂抹剂,植株整体喷洒蒸腾抑制剂,减少水分流失,树坑足够大、足够深并拌翻营养土促进根系生长。(3)种植完成后主干挂营养液,土球部分浇灌根动力营养液。(4)及时打四角桩及钢丝防风绳,并联系专业单位做钢管支撑,防止自然倒伏及台风季节对植物的影响。由于科学、规范的技术措施,最终移植的17株悬铃木全部成活。

2.3 原地保留植物与周围景观的融合

在方案讨论前须对现场条件做调查分析即土壤含水率、酸碱度测定,保留植物的规格统计,地形标高计算,结合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设计意图。原地保留植物与周围景观方案经过与设计方讨论分为2块:A地块(右图)由于已经形成了有一定体量的疏林地被不做景观不做调整,原设计的人行步道改为自然式汀步,规则式的小苗调整为耐阴的、耐水湿的麦冬、大吴风草、八角金盘等。B地块由于面积较大、较开阔,现场保留有香樟等乔木,各单位经过协商决定按保留植物立地位置设计园路小品,新增乔木、灌木、地被及草坪,并铺设排水盲管。该方案有效地反应出了设计意图,并且较为经济地改善了周围条件,使该区域植物能够成为良好的生长环境。

3 施工完成后养护注意要点

3.1 初期养护

3.1.1原地保留植物:(1)做到及时修剪,去除病虫枝,控制病虫害。(2)在生长季节适当追肥,加快恢复应该有的植物长势。(3)休眠季节做整形修剪。

3.1.2现场移植:由于现场移植的植物绝大多数体量较大,树龄长,施工单位需对其在种植时做强修剪,养护初期应该注意:(1)及时去除萌蘖枝,保障养分输送到树冠,加速恢复。(2)在台风季节加强加固措施,防止发生倒伏意外,并注意根部排水。(3)定期定量地在主干挂营养液。(4)树体做过修补的,注意伤口愈合。

3.2 日常养护

在完工后经过2个生长季,现场植物逐渐恢复了应有的面貌,进入了日常养护。对于原地保留植物应保抗性较差,对病虫害抵御力较弱,应加强病虫害防治,及时做好预测预报,对于不同季节施播适量肥料。

4 移除苗木的处理

移除长势不佳的乡土树种以及影响观赏效果及没有价值的植物。移除分以下几类:(1)就近苗圃移植养护,待其有一定观赏价值后再适地适树地种植。(2)就近工地移植。(3)就地掩埋清除。

5 结语

对于工地中原有植物的处理情况都有所不同,我们在工作中应该与各方多协调沟通,才能让这些植物焕发生机,重新给人们带来观赏价值。更甚至有些名木古树记录的是一段历史,更不应该被人们遗忘。作为园林绿化工作者,只有从植物生长情况的查看,立地条件的掌握,各项数据的采集这三步骤出发才能科学、良好地给予这些植物好的结果。不管工地中原有植物的本身价值是高还是低,都应掘其较大的价值,不管采取保留、移植、还是外运,都要让这种生命得以延续。

植物科学小论文:中职《植物科学基础》的教学现状及其对策

摘 要: 《植物科学基础》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现状基本满足中职学校学生升学和就业,但明显悖于课程设置和学科特点,应该从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关键词: 植物科学基础 教学现状 对策

《植物科学基础》是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是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现状基本满足中职学校学生升学和就业,直接从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从后者看《植物科学基础》教学现状明显悖于“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悖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一、主要问题

1.重视课堂,轻视实验。《植物科学基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但在中职学校实践教学中,往往把绝大部分教学资源用于课堂,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课堂,从而忽略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特点,没有把相应时间和精力投入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资源明显匮乏。学科的生命在于应用,学科原理最起码的应用需要实验验证。很多同行对实验教学蜻蜓点水,有的连浅尝辄止都谈不上,怎能保障优异的教学质量?

2.重视理论,轻视实践。《植物科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多种原因,中职学校很多同行往往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善于讲、背、练,而忽略学科的根本特点,忘记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学科特点,一味地在课堂里拼搏奋斗,也许漂亮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有些情况下可以说提高了教学质量。但这种牺牲实践检验的理论教学是残缺不全的,是没有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很多本科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甚至毕业即失业,轻视实践的果实是苦涩的,值得我们反思。

3.重视升学,轻视就业。课程设置是没有问题的,学科特点也是科学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要求,但中职学校不少同行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对升学情有独钟,对就业不屑一顾。造成教学资源配置错位,打破升学和就业的平衡关系,加剧重视课堂重视理论、轻视实验轻视实践扭曲错位的畸形关系。

二、对策

1.抓住学科特点,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手都要硬。《植物科学基础》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需要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手都要硬。平衡(不是平均)运用教育教学资源,把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验教学中,配置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硬件配置和设备设施的有效使用。真正让实验教学发挥应有的教学光辉,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2.树立科学观点,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也是教育教学的一大原则。《植物科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我们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更重视实践教学,切实践行实践检验理论。理论的生命在于实际应用的现实前景,我们尽力打破重视理论轻视实践,被社会普遍诟病的高分低能的负面培养效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中职学校学生(无论升学或就业)的升学率和就业率。

3.对学生和社会负责,处理好升学与就业的关系。就业本是中职学校的办学重点,但目前中职学校同行往往反其道而行之,片面追求升学率,甚至和普通中学一较高下。升学率是可以追求的,但我们大可不必轻视就业,以牺牲中职学校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前途为代价。升学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如果处理不好二者的关系,就会事与愿违,出现涉农专业本科生(包括研究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升学和就业的动态平衡关系。

三、结语

中职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一边连着城市,一手牵着三农,肩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建设者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培养接班人的神圣使命,要求我们时刻不忘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任务,紧密结合课程设置和学科特点,切实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无愧于伟大时代。

《植物科学基础》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中职学校同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尽力避免重视课堂轻视实验、重视理论轻视实践、重视升学轻视就业的不良现象,努力做到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手都要硬,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平衡好升学和就业的良性互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程设置设定的教育教学方向,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包括升学率),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生存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植物科学小论文:具有动物科学特色的高校地被植物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院开设的《地被植物》课程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专业特色教材编制、教学内容改革、实践丰富内容和完善考核机制四个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初步形成了具有动物科学特色的《地被植物》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动物科学;地被植物;教学改革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动物科学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提供良好的基础。在原始饲养情况下,地被植物是动物除了牧草以外的重要食物来源。鉴于此,高等学校动物科学院许多专业在课程里都设置了地被植物讲授内容。《地被植物》的课程建设对推动动物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应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学科交叉性强,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笔者根据多年在动物科学院《地被植物》课程教学中的经验,在专业特色教材编制、教学内容改革、实践内容丰富、考核机制完善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专业特色教材编制

地被植物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生态功能、景观功能、食用功能、保健功能等。在高校中,除了动物科学院相关专业外,园林、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许多专业也设有《地被植物》课程。当前市场上能够购买到的教材绝大多数都是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的:《地被植物》和《园林地被植物》,这些教科书以景观功能介绍作为重点,对食用和保健功能介绍极少。因此,这些教材难以满足目前动物科学《地被植物》课程的专业要求。动物科学的地被植物教材不应是单一的园林学科的教材,而应该是集动物营养学、中药学、园林学、植物学、植物分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教材,这样才可以为学生把握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在目前市面上没有合适专业印刷版教材的情况下,任课老师可以考虑更多地应用电子教材为学生讲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点。人和动物很多疾病原理是相通的,在参考人类保健研究的基础上,目前国内外有大量地被植物与动物保健方面的研究报道,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电子教材的编制提供良好的参考资料。电子教材还有一个较大的优点,就是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近期的科研成果。

二、教学内容改革

在《地被植物》课程教学内容方面,需要选择多种植物进行介绍。传统的《地被植物》课程是以观赏价值为主进行植物种类遴选的。而动物科学的地被植物在选择上应该更多考虑其食用和保健功能。在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植物选择上可以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筛选。

1.选择食用、保健、景观功能俱佳的地被植物。例如金银花,其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而且具有良好的动物保健功能。在母兔的怀孕期和哺乳期,用金银花的枝、叶或花做饲料喂兔子,不但能消除母兔本身的多种隐性疾病,还能通过乳汁使药用成分进入仔兔体内,预防和治疗仔兔疾病。在幼兔断奶和饲料变换时,用金银花做添加剂,可防止幼兔腹泻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1]。

2.选择观赏价值一般,但是保健功能很强的地被植物。例如罂粟科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博落回,虽然观赏价值不高,但其主要成分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具有良好的动物保健功能。湖南农业大学方成已芯勘砻鳎博落回有抑制有害菌、改善肠道健康的作用,可以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率,提高其生长量。另外,博落回提取物对仔猪的白痢、黄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选择被园林绿化列为杂草,但保健功能良好的地被植物。例如蒲公英是一种园林绿化中特别是对草坪危害巨大的杂草,但其对奶牛乳房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严敏[2]等的研究表明,用鲜蒲公英3kg煎水带渣拌入饲料中饲喂,每天2次,可以有效地配合治疗奶牛乳房炎。用蒲公英提取物制成的蒲公英散组治疗奶牛乳房炎,效果优于多种抗生素,不仅避免了耐药菌的产生与药物残留,也避免了休药期和弃奶期的经济损失,同时在不破坏机体平衡的基础上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3]。

4.选择一些有毒植物。对自然界中观赏价值很高,但对动物有危害的植物加以介绍,因为这些植物一旦被种植到草原或者掺入饲料,对生产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夹竹桃是最毒的植物之一,包含了多种毒素。农村盆养夹竹桃甚广,马类家畜易于误食导致中毒,夹竹桃含强心苷配糖体,动物误食后其所含的强心苷抑制了心肌细胞膜的三磷酸腺苷酶,引起心律失常、心输出量减少形成左心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肺水肿;另外,夹竹桃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性,形成胃肠炎,导致腹泻、胃肠出血、胃肠黏膜脱落、肠麻痹,引起左心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及出血性胃肠炎而致死[4]。

5.选择一些动物过敏植物。有些植物虽然毒性不大,但动物误食后会有过敏反应,这些植物也应该加以介绍,避免动物误食影响其生长发育。例如曼陀罗是一种常见野生地被植物,山羊在误食青干草中混入的曼陀罗后会发生过敏反应,病羊初期结膜潮红、口色燥红、呼吸加快、狂燥不安;后期精神高度沉郁、磨牙、哞叫、全身肌肉震颤、瞳孔散大、嗜睡[5]。

三、丰富实践内容

目前市场上的地被植物教材实验指导书大都是按照园林专业课程设置编制的,是《花卉学》、《观赏植物学》、《园林植物栽培学》等课程的补充,所以很多基础实践环节内容没有安排。例如地被植物的修剪,因为在《园林植物栽培学》中已经重点开设而没有设置,而动物科学相关专业并没有相关课程配套,就需要额外增加这部分实验实习内容。同时,也不应该把园林植物修剪技术原封不动地拿来照搬,而是应该根据专业特点,总结出一套自己的修剪技术体系。园林植物修剪参照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加以人工修饰,将美观列为及时位;而动物科学专业地被植物的修剪需要注重的是生物量的控制、地被植物和牧草的合理配比等问题。再如地被植物识别,园林专业的侧重点是现有的观赏栽培品种,而动物科学相关的重点的识别内容可能是一些在草原上的原生种,以及具有较好食用和保健功能的品种。

四、完善考核体制

先进的考核评价办法,要避免靠死记硬背,突击就可过关的现象;降低课堂考试的比例,突出实践及综合能力的考察。《地被植物》考核应该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对学生理论课知识掌握程度、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考核。通过课堂考试对理论课的学习进行考核;通过实验、实习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考核,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提高动手能力;通过课程论文对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进行考核。

本课程教学内容本身是开放式的,因此考核应该加大开放式的考核比重,建议实践成绩∶课堂考试∶课程论文三者比例2∶5∶3。增加课程论文的考核比重一方面可以通过论文撰写督促学生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获取一些信息,为教学内容充实、电子教材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素材。

五、结语

动物科学院开设的《地被植物》是一门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其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实践和改革,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把最前沿的知识和近期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地被植物》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多个环节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寻找具有动物科学特色的《地被植物》教学发展之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创新性人才。

植物科学小论文: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野外实习改革的探讨

【摘 要】针对应用生物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根据植物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生物科学的专业特点,结合近年来野外实习教学的验,提出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的改革,构建新型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体系。该体系有利于增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应用生物科学;植物学;野外实习

0 前言

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是近几年教育部批准的一个特设专业,学科门类归于农学的植物生产类[1],是一个注重实践的多学科、宽口径的应用型专业。洛阳师范学院自2013年开始招生,开设有园艺花卉方向和水生生物方向,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2]。植物学野外实习是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野外实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植物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目前,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较多。包括:(1)没有突出该专业“应用性”的专业特色,野外实习常常与生物科学专业一起进行,并未针对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植物学野外实习体系。(2)实习多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方式单一。我校在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内拟定了4条不同生境的实习线路,主要进行植物种类识别和标本采集。教学过程学生参与度低,没有体现创新性,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实习教学手段落后,主要通过学生采集标本,教师讲解的方式,没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手机)。(4)考核方式以植物类群识别为主,方式单一,不能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的评价。

文献中对生物科学专业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多有探讨,而针对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实习体系探讨则少之又少。本文以洛阳师范学院应用生物科学专业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实习基地为例,探讨该专业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改革。

1 实习基地简介

实习基地植物资源丰富,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地处伏牛山腹地。伏牛山是中国重要自然地理过渡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分区线和中国动物区划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分界线,是黄河、淮河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因处在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域,地貌多样,因而汇集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公园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56科667属1961种4亚种128变种8变型,占河南植物总数的80.9%,其中蕨类植物20科47属127种7变种2变型,裸子植物6科9属11种1变型,被子植物130科611属1523种4亚种121变种5变型[3]。

其中有的具有园艺观赏价值,比如较为常见的有珍珠梅、南川绣线菊、中华常春藤、黄栌、铁筷子、铁木、膀胱果、青钱柳、红豆杉、米心水青岗、华山参、河南杜鹃、太白杜鹃、河南杜鹃、棣棠花、蝴蝶荚迷、猥实、五角枫、虎耳草、惠兰等;有的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如五味子、乌头、香附子、茵陈蒿、柴胡、薄荷、山楂、紫苏、荆介、野菊花等;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种类,如翠雀属、乌头属、风仙花属、四照花、紫斑风铃草等。此外还有用于园林搭配的芳香植物如松柏类、香附子、惠兰、望春玉兰、土荆介、野菊花等。

2 构建新型的野外实习教学体系

2.1 改革教学内容,体现专业“应用性”特征

教学内容应服务于教学对象。针对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应用性”特征,植物野外实习教学内容也必须做出改革。我校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园艺花卉方向和植物学野外实习联系紧密,在实习过程中要强化植物的园艺观赏价值,引导学习发掘不同植物类群的潜在园艺价值。实习过程中把具有园艺观赏价值的植物类群做为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的重点,并要求学生对其园艺性状做初步的描述和评价。

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将野外植物按观花类植物、观叶类植物、观果类植物、一年生植物、多年生植物、宿根植物等进行分类,进一步加深记忆。此外,根据不同植物生长的最适生境,将野外植物按阴生植物、阳生植物、耐旱植物、喜湿植物等进行归类,从而帮助学生熟悉野外植物在园艺种植中的应用。

植物科学小论文:论高校园林植物的科学配置与养护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高校校园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与科学的管理与养护方法,以期为高校提高校园绿化水平、创造良好的校园绿化环境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校园;园林植物;配置;养护

一、前言

高校校园绿化是高校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绿化既构成了校园物质环境,又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高校栽植园林植物对改善校园环境质量、调节校园小气候、美化学习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校园园林植物的科学配置与管理和养护对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提高校园绿化率和绿化效果意义深重。

二、高校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

1、因地制宜,增加校园植物配置的多样性

由于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讲究技术性和季节性,所以园林绿地的质量是随着时间的演进而变化的, 也是随着养护的技术质量而变化的。科学的养护管理,应根据植物生长规律和生物学特性以及物候期和环境条件等方面, 因地因时因对象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

根据高校的地理位置、土壤性质要求,选用适宜的园林植物以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充分利用植物的自然美和人工美,同校园地势、建筑和山水等因素紧密结合,营造丰富的景观布局。

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包括一年生和多年生草本、适应性强的匍匐型灌木、藤本以及草坪等。乔木是校园行道树、庭荫树的主要植物。同时选用各种观赏花卉、观果、观叶和藤本植物,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校园园林植物景观效果。

2、按区域功能划分,合理配置植物

高校校园区域按照功能一般分为教学科研区、生活休息区、运动区。

教学科研区一般指教学大楼、科研大楼、行政大楼等区域,此区域人口密度大、活动比较集中,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采光,绿化环境则需要为师生创造规整、有序、舒适宜人的教学及工作空间,因此一般采用规则式绿化。绿化的树种选择则多以常绿植物为主,配合选择低矮的乔木、叶子较大的花灌木及草坪,如大叶黄杨、海棠、桃、李、玉兰、木槿、紫薇、月季等。校园生活休息区主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卫生、清新、舒适的学习休息环境,因此绿化树种应该以常绿乔木和灌木为主,而藤本、绿篱次之,尽量少选择种植草坪,为师生创造出具有一定课外休息与交流活动的集会空间,及具有生活气息的绿地休憩空间。可采用混合式或自由式手法上层配置水杉、雪松、中层配以桂花、梅花等。运动区主要包括篮球场、足球场和体育馆。体育活动区四周则栽植高大乔木为主,四周配置花灌木,夏季有绿荫效果,冬季有避免寒风功能。

三、高校校园绿化养护中存在的问题

1、对绿化养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因对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后期养护缺乏科学的衔接,资金投入有限。大多数高校后勤绿化管理队伍对养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像前期设计绿化方案时花重金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只认为绿化建设后便可一劳永逸,静待美丽校园自动生成,而没有考虑到养护管理也是一项需要长期关注、不断投入的工程。

2、缺乏专业的养护管理队伍与科学方案

在校园绿化后期的养护中,学校不再像在学校规划初期时聘请专业的景观设计与施工单位进行规划与施工。大多数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归属于后勤部门,有的后勤部门甚至只雇请一名或几名临时人员,人员组成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或下岗工人,缺乏专业园林知识、专职管理人员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校园后期的绿化工作多数由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专业知识较缺乏的普通工人养护。这直接导致后期的绿化养护管理工作被实施成简单的修枯除草,浇水施肥,防病除虫。

如果说园林绿化的行政管理侧重于宏观的、间接的管理和监控, 那么绿地养护则侧重于微观的、直接的、具体的技术性的作业, 只有将宏观管理和微观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绿地的养护管理水平, 巩固校园园林绿化成果,为建设校园景观奠定基础。

3、景观养护的宣传与保护力度不够

高校校园里学生的人流量比较集中,又对外开放,因此在高校校园中活动的人群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宣传与保护力度不够,导致校园中攀着花木、踩踏草坪等毁坏绿化景观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可以说,学校的绿化和养护工作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人为破坏因素对绿化效果影响较大。

四、重点加强高校校园园林植物的科学养护

1、提高校园绿化养护工作的重视程度

加强绿化养护管理的前瞻性,将绿化养护工作纳入学校建设规划设计之中。学校进行校园绿化规划时,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应从学校规划的总体出发,与学校的实际占地、人文教育理念相结合,制定出详细的、切实可行的长期绿化养护管理计划,并按照计划严格实施。校园绿化养护需要以满足学校服务主体、满足师生生活环境要求为出发点,避免人为造成绿化养护的困难。

2、建立科学绿化养护工作管理系统

加强高校后勤绿化队伍的建设,建立科学健全的管理和培养机制。根据学校绿化整体情况,成立校园绿化管理小组或设立相关部门,由负责校园基建校长或者处长担任团队负责人,并选择一些师生代表参与小组中,定期讨论研究学校校园绿化养护中存在的问题、绿化美化等发展方向,使学校的绿化工作做到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

在养护中遵循植物生长规律,适时调整绿化植物的结构、植株的布局,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在绿化建设中加强监督管理,严格控制苗木质量、土壤改良、施放底肥、苗木移栽等关键技术环节,特别是隐形技术措施的实施。

管理层定期进行学习培训,一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培训学习,另一方面进行园林技术的系统培训学习。其次是高校绿化队伍的主力军――绿化工人。由于绿化工人们数量多、流动性强,实际工作中理论基础与操作技能欠缺,直接导致校园养护工作的质量不佳,因此高校需采取有效措施,选拔临时工作者作为绿化养护工作管理层,形成长期的用人机制,二是聘用一些绿化相关专业的、有志于从事园林工作的大学生进入到一线工作,充实一线工作队伍。

3、加大校园绿化养护的宣传和保护力度

良好的校园环境,会为高校学子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绿化在其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根据有关专家调查,良好的绿化环境能够祛病健身、促进学习等效果。校园绿化及养护应该真正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为此,要尽量增加校园内花草树木的品种,并给不同的植物挂牌或插牌,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校园绿化环境,不破坏、损坏绿化环境,更加爱护环境、用心保护校园绿化成果。同时设置专人在学校定时巡逻,加大绿化保护力度。对即将实施破坏行为的学生或社会人员及时制止和警告。

高校校园人口密集,如果校园绿化可以人人各尽其责,对校园绿化的养护意义深重。高校可以开展校园绿化警示语大赛,选出语言清新活泼的警示语和标牌,树立在较为明显、人流量较大的草坪或者活动绿地中,形成爱护绿地的校园氛围。

五、结语

随着高校环境建设的不断重视与完善,高校校园的楼宇建设和绿化工程逐渐减少,绿化养护工作将成为校园工作的重点。校园绿化是学校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科学合理的绿化不仅可以美化校园,也可以彰显出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办学理念,成为学校对外展示的平台。

植物科学小论文:植物氯素营养与含氯化肥科学施用研究

【摘 要】本文介绍了凌海市玉米产区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的含量现状,分析了这两者与玉米产量的关系,以为玉米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有效磷;玉米;产量

玉米是凌海市的主栽作物之一,玉米需肥量大,合理施肥对其高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充分了解土壤养分状况是合理施肥的前提条件之一。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分级的重要指标和肥力高低的综合表现,对施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磷肥投入的逐年增加[1],土壤磷素营养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进一步探明玉米产区农田土壤养分状况及其与玉米产量水平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凌海市玉米产区不同产量水平的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状况进行了试验和研究,以期为玉米合理施肥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1 凌海市玉米产区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现状

从有机质含量情况看,凌海市玉米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处于中、低水平(40g/kg的为极高水平),只有少数样点的有机质达到了高含量水平,没有极高含量水平的样本。另外,各采样点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距不大,总体变化范围在0.91~38.15g/kg之间,平均值为19.92g/kg,标准差为5.84,变异系数为29.33%。其中,八千乡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动幅度较大,建业乡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动幅度相对最小。从有机质含量等级的划分来看,右卫镇玉米带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较高,为21.39g/kg;大业乡玉米带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低,为19.04g/kg。各区有机质平均含量虽有一定差异,但在数值上相差仅为2.35g/kg。

2 凌海市玉米产区土壤有效磷含量现状

研究表明,凌海市玉米产区土壤有效磷含量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按5级分类制划分(P20mg/kg的为极高水平),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达到极高水平,平均值为23.66mg/kg。采样磷含量较高,平均值为24.55mg/kg,其次是大业乡和右卫镇,建业乡有效磷含量低,平均值为22.01mg/kg。有效磷含量点与点之间差异较大的是建业乡,变异系数分别为93.76%;差异最小的是大业乡,变异系数分别为55.70%。除右卫镇有效磷含量无极低水平之外,其他各区有效磷点之间有效磷含量差异较大,变化范围在1.10~121.0mg/kg之间。

3 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与玉米产量水平之间的关系

3.1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玉米产量水平之间的关系

有机质含量与玉米产量之间表现出正相关趋势,相关分析表明,这种正相关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但总体上高、中、低产量水平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差不大,高、中产量水平相差3.76g/kg,低、中产量水平差值仅为2.19g/kg。

在4个乡镇中,玉米高产量水平所对应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1.30~25.37g/kg之间,均处于中等含量水平;中产玉米所对应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7.79~21.17g/kg之间,处于低含量水平的上限或中等含量水平的下限;低产玉米所对应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61~19.64 g/kg之间,处于低含量水平。

3.2 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玉米产量水平之间的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体上,玉米高、中产量水平所对应的土壤有效磷均达到了极高含量水平,但两者差异较大,差值为17.27 mg/kg;玉米低产量水平所对应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低水平,为9.83mg/kg。在各乡镇中,高产玉米土壤所对应的有效磷含量均达到了极高水平,其中右卫镇高产玉米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较高,达到了41.56 mg/kg,建业乡高产玉米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为37.34 mg/kg;中产玉米土壤有效磷含量也达到了高或极高水平,八千乡中产玉米田有效磷含量较高,为24.38 mg/kg,达到了极高含量水平,建业乡中产玉米田有效磷含量低,为19.68 mg/kg,也接近极高水平的下限。低产玉米田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低水平的上限或中等含量水平。

4 结论

本研究表明,凌海市玉米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处于中低水平,有效磷含量总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有效磷和玉米产量水平之间表现出了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于土壤有机质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调节土壤肥力因素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人们常用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低来评价土壤肥力水平,并把保持土壤有机质平衡和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培肥土壤的中心环节。在培肥土壤方面提倡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使土壤养分缓急相济,加快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而且培肥效果优于单施化肥。因此,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仍然是发挥玉米增产潜力的必由之路,而且在当前有机肥源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增施有机肥不仅能肥田,还能减少有机物的污染。

植物科学小论文:贵州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用植物园建设初探

摘 要 为了建设好贵州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附属的药用植物园,进一步加强药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本文对药用植物园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案和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药用植物园 规划设计 医高专

目前,许多高校如中国药科大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均建设有本校附属的药用植物园,这对加强药学专业实践实验教学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当地的植物种植资源保存以及本校学科建设和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高专)作为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更有必要建设药用植物园,以加强药学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促进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1药用植物园建设思路

首先,医高专中心任务仍以教学为主,科研力量薄弱,缺乏大的科研项目支撑,学校投入的资金也很有限,因此医高专的药用植物园建设必须量力而行,初期建设应以满足教学需要为中心,同时兼顾科学性、观赏性等其它方面,在建设过程中,应按“总体长远规划,分期分批建设”的思路进行,以达到早日见效、保障教学的目的,逐步将药用植物园建设成集教学、科研、观赏于一体的教学科研基地。

其次,高职院校附属药用植物园往往面积有限,因此校园绿化建设中应注意做好规划,选择适宜作为绿化的药用植物树种如银杏、辛夷等进行栽种,如北京药用植物研究所的行道树多为杜仲,南宁中医药大学的学校公园则建设成了药用植物园,将药用植物园建设和校园的绿化建设相结合起来,这既能起到绿化校园的作用,又能弥补药用植物园面积小带来的药用植物种类不足的缺陷。

再次,中国最早采用的植物分类系统为恩格勒系统,中国植物志采用的也是恩格勒系统,教科书也多采用恩格勒系统,因此植物按恩格勒系统挂牌也许更合适,更有利于使药用植物园成为学生学习植物分类学实践知识的重要基地。

2药用植物园建设的规划设计

2.1合理选择乡土药用植物,建设具有乡土特色的药用植物园

贵州省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约有药用植物2987种,分属于275科1384属,只要合理选择,药用植物园建设初期足以满足建园植物种类的需要。药用植物园植物种类选择应以《贵州植物志》名录为基础,结合本地区植物调查资料,同时科学调查药用植物园园区和周围的生态植被与植物种类,以药用植物园园区的生态植被作为自然背景,合理选择本地药用植物,以本地野生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为主,重点选择本地名优和道地药材、重点科植物,初步建成具有乡土特色的药用植物园。

2.2因地制宜,科学划分药用植物园专类区和制定分期建设方案

划分专类药用植物园区应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如土壤类型、气候特征和药用植物园区所在地的地貌特征等自然条件,同时结合本地名优和道地药材植物生长、分布等条件,充分酝酿,做好长远规划,科学合理地划分药用植物园专类区和制定分期建设方案,优先建设能代表本地植被特征且能满足教学任务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专类园区,做到量力而行,避免照搬著名高等学府的套路,同时重视药用植物园专类区科学性、地域性和实用性。

2.3恰当选择药用植物园规划形式,合理布局专类园区

当前植物园专类区规划形式多样,如德国柏林的大莱植物园是按植物的地理来源来划分的专类区,许多植物园中的荷园 、樱花园、梅园等则是按亲缘关系相近原则划分的,华南植物园中的油料植物植物区等是按植物的经济用途划分的专类园区,植物园中的乔木区、灌木区、藤本区等则是按植物生活型划分的专类园区,不同的规划形式有各自的优缺点,如植物生活型划分,优点是便于栽种,例如只要是乔木便可栽种于乔木区等,缺点是植物生活型常与生长环境相矛盾,例如藤本类植物要攀附在乔木类植物上才能生长的更好,若单独分区藤本类则难以生长良好,因此,选择恰当的药用植物园规划形式,有利于专类园区的合理布局。

就医高专药用植物园建设来说,由于场地、资金、技术力量等条件的限制,按生活型布局也许更适合,但应当作适当改进,如将乔木植物、藤本植物和阴生植物合在一起,形成乔木―藤本―阴生植物区,既照顾各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又充分利用有限的植物园空间,形成稳定多样的植物群落等,同时兼顾其它规划形式如按亲缘关系相近原则建设荷园等专类园,按生境特征建设岩石园、湿生植物园等。

2.4重点建设为教学服务的植物园区

可将药用植物园专类区分为教学实习基地园区、教学植物园区、科普教育植物园区、引种植物园区等几大功能区,然后各区再细分。教学实习基地园区应包括温室、荫棚、栽培试验田和库房等。教学植物园区应包括为教学服务的由本土重点科植物、道地药材植物等组成的活体标本园区,以满足药学专业教学所需为主要目的,为优先建设和重点建设的园区。科普教育园区应包括民族植物园、紧缺药用植物和濒危珍稀药用植物专园区等,为长远规划和后期建设的园区。引种植物园区应包括其他省市的名优和道地药材等植物。

2.5建立紧缺药材和濒危珍稀药用植物园区

贵州省大多数药用植物应用仍以采挖野生资源为主,数量少,且随着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各种药用植物资源在不断减少,导致有些药用植物趋于濒危,药材的自然资源优势尚未能转化经济优势。药用植物园应发挥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功能,发挥贵州的自然资源、气候等优势,建立紧缺药材和濒危珍稀药用植物园区,选择名贵、紧缺中药材特别是紧缺药材和濒危珍稀药用植物如杜仲、九月生、天麻等进行收集、迁地保存和试种,广泛利用各种途径,增加药用植物园的名贵紧缺中药材的种类,为贵州道地药材基地的建设打下基础,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正能量,这对于促进贵州药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贵州中药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6科学性、观赏性、教学性一体化

药用植物园建设应依托自然环境,布局合理,既注重植物园建设的科学性如科普性、生态学性等,如每个园区内药用植物群落应按照同类植物能循环再生、不同植物能协调共生、整个园区植物群落能保持相对稳定三大原则进行植物合理搭配定植,形成稳定的小生态系统,同时也要注重植物景观的观赏性,符合美学原则,将药用植物园建设成为一个优美的集科学性、观赏性、文化性、教学性于一体的科普基地。

总之,要建设好药用植物园,满足教学科研的要求,是一个长期过程,应由专人负责,量力而行,先急后缓,总体规划,分期进行,逐步完善药用植物园,充分发挥其为教学、科普、旅游等服务的多重功能。

植物科学小论文: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课程适切性初探

作者简介:巩红冬(1978―),男,甘肃甘谷人,硕士,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植物学教学研究。摘要:本文根据近期中学生物学教师专业标准,结合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改革,从植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对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课程的适切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为提高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科学;植物学;适切性

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中学生物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植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因此,植物学课程在中学生物学教师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课程应当与时俱进,适应、切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贴近社会实际并满足教师的持续发展。笔者认为,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课程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植物学课程教学内容1总体思路

中学生物学教师在植物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应掌握植物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植物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关注植物学科的近期进展;能举例说出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植物学教学设计能力方面,应能够根据植物学科的特点,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因此,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课程应该选择植物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植物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而且为学生以后课程的学习以及作为生物学教师的专业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一章应该包括植物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细胞的后含物、植物细胞的分裂等。细胞是植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本章应该选取有关植物细胞最基本的知识,它是学习植物学其他章节的基础。

通过学习,学生将从微观世界更深入地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植物生命的物质性和植物界的统一性,植物细胞生活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植物体机能和结构的统一等,帮助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学习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帮助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二、植物学课程教学方法1探究性学习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师范生首先要自己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才能正常指导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植物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还要训练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植物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明确探究活动的目标。在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并不是忽视学生学习的成果,而是对学生学习成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是达成这些成果的重要途径。二是设计有意义的探究问题或研究任务。植物学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己提出探究问题,从而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探究问题作为小组乃至全班学生共同研究的课题。三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创造求真求实的探究氛围。教师要鼓励全体学生,要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和观点,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

2实践教学

中学生物学教师在植物学科知识与能力方面应具备植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因此,植物学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野外实习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植物学科知识,促进其在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和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首先,植物学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好植物学实验,并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其次,增加低成本实验或其他实践活动。植物学教师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常见植物材料设计低成本实验,提高实验或其他实践活动的开出率。,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应重视定量实验。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机会学习量的测定,实事求是地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定量表述实验结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中学生物学教师不断提出新要求,因此,生物科学专业植物学课程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培养出迎合时代需要的适切性人才。

植物科学小论文:探析高尔夫球场植物的科学配置

摘要:本文对目前高尔夫球场植物整体科学配置基本原则、不同区域植物配置分别进行了介绍,表明对于高尔夫球场的建造、设计及管理而言,选择植物、应用植物的重要性,旨在为同行对高尔夫球场植被景观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高尔夫球场;植被;科学配置

1高尔夫球场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

1.1 适地适树,尽量保留原有植被

在设计高尔夫球场制备配置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原有制备,即以自然构成景观作为蓝本,从而达到既具有独特性地域特点,又融周围景观为一体的目的。根据设计者对每个高尔夫球场的特点定位,可以分别以简约、古朴等风格导向设计植被构成。在进行选择与配置植物的过程中,要将周围生态特点与植物特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适地植树。在保留原有植物的同时,尽可能多地选择乡土树种,达到增加其与环境融洽性、提高成活率等目的。从保护生态的角度来看,这样做不仅是对生态原貌的保持,而且能降低生态危机的发生几率。

1.2 植物配置应具备较好的美学效果

从高尔夫球场美化的整体角度出发,植物的配置要注重美学搭配,将花色、叶子、果实、气味、形态及随季节的更替变化等作为选择植物的重要因素。不能单纯一味的考虑景观整体性,而忽视球员视觉感受。作为宽阔、舒展的典型景观,高尔夫球场植物的选择要强调雄浑感、开阔感,不能以个别植物单纯突出局部美感。

1.3 植物配置的差异化原则

在设计高尔夫球场植物景观配置时,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势选择植物,使植物质地、颜色、形状及位置的更替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同时又不失变化,为整个球场增添情调。通常情况下,可以以2~3种树种进行重点培育、种植,并适当辅以其它植物交替种植,创造多样化、生态化的独特生态系统,增加环境抵抗虫害等能力。

1.4 易管理、养护原则

鉴于高尔夫球场分布面积广大的特点,在环境设计之初要充分考虑到养护、管理问题。尤其在秋季,更是有大量落叶凋零;另外,草坪的管理与养护不仅关系到整体美观性原则,而且与球员打球相关联。因此,通常将落叶植物种植于高尔夫球场的、边界处,尽可能少种果实坚硬的植被。

2 高尔夫球场不同区域植物的科学配置分析

2.1 发球台周围的植物配置

为了营造出宜人、舒适的运动气氛,在发球台两侧及后方应该以低矮的灌木植被覆盖地表,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球手击球,不会对发球方向产生干扰,另一方面也能够防止视线遮挡,并提供休息、遮荫区域,可在发球台周围植被树荫下摆设休息凳。在选择植物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草坪与树根的互相竞争,应该选择根深的树种,同时减少种植低垂树种数量,防止与发球台太近而阻碍视线,修剪频率过高。

2.2果岭的植物配置

果岭区不适宜栽种树木,因为此部分区域对于草坪的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而高大的树木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草坪培育、生长。若需要种植少量树木,则可以在果岭后方以枝杈相对较少的树种进行栽种,同时要注意在树木发育成熟之后,枝杈距果岭边缘大于10m,以便保障阳关能够直接照射到果岭。合理的果岭区植物配置能够通过影响球员对击球距离的判断,从而改变击球度,美化果岭区外观。可以将果岭区以点、片状网状、骨架状混合绿地进行布局设计,特别要注意对植被的选择与培育。在通常情况下,小树形在前、常绿植被在后,已形成独特的斜坡,同时,这种配置能够使果岭区中心点分明,提升吸引力。

2.3球道方面的植物配置

通常情况下,在高尔夫球场的球道附近以寿命周期长、树形高大、根系深、抗虫害能力强的树木进行环境配置。要选择正确的植树位置,不但要考虑到球员运动,而且应周全考虑灌溉因素和修剪、护养便捷性,同时要防止树木之间相隔太近而枝杈交错,使部分区域干燥。为了提升球员中球几率,要使球道植物很好的与周围景观融合在一起,在球道边缘背侧位置栽植中等水平高度、形貌的树种,树种应具有较深根系、张开的树冠,这对于草坪中植草充分吸收养分与阳光十分有利。

2.4高草区的植物配置

针对高尔夫球场设施配置的位置特点,可以选取不同类型的灌木与树木,另外也要将原有的植被覆盖状况和球手自身的意愿考虑在内。在选择植被的过程中,要保障阳光能够不被过分遮挡,而能照射到草坪上,同时抗虫害能力要在中等以上水平。

2.5其它区域的植物配置

高尔夫球场其他区域植物配置的选择也要基于植物的结构、树形、颜色、果实特征及抗虫害能力等因素。在成片植树时要充分考虑到树木之间的间距,既要从美观出发有一定的规律,又要兼顾培育、灌溉等方面。

3总结

本文主要从高尔夫球场植物配置的基本原则和不同区域植物的科学配置进行分析,旨在表明高尔夫球场的植物配置一方面要遵循设计者构思,另一方面要兼顾因地制宜的原则,营造生态、和谐景观。

植物科学小论文:园林植物的科学配置及养护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环境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园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城市的地域特征、气候条件以及城市历史文化因素,要合理配置园林植物,优化结构分布,提升园林植物景观效果。

关键词:园林植物;科学配置;养护管理

引言

园林绿化能营造自然氛围、美饰环境空间,对人类生活的良好影响毋庸讳言,园林绿化树种在园林绿化中起着肺腑作用。正确选择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才能使园林绿化发挥较大的经济、生态效益。园林绿地植物由于在大小、形态、色彩特征上的差异,能够构建出不同类型的园林绿地景观,给人们带来不同的遐想和回忆,形成不同的意境空间。园林植物不仅能够带给观赏者视觉享受,呈现出美得艺术气息,还能够为居民带来生态功能,净化空气,因此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园林植物优化配置的必要性

(一)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和经济效益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各项市政设施建设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所以城市绿地面积逐渐减少,对于人类的居住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提升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园林景观建设成为主要途径。在园林建设中,植物的栽培和合理搭配,可以有效的提高绿化面积,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一块可供休闲娱乐的净土。城市园林中市民数量的增加,势必会拉动周围商圈的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的经济建设。所以园林植物的优化配置,可以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方面的作用,提高建设力度,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解决当前园林植物栽种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城市园林植物种植中,在植物的选择方面考虑到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的生长习性,同时也能够对植物与园林建设的协调性进行考虑。但是在植物的配置方面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在模式方面还比较落后,对于植物之间的特性以及在种类。花色和功能方面没有考虑互相的协调性和美观性,所以缺乏整体性的效果。为了解决这项问题,需要对园林植物的配置进行优化,充分了解每种植物的特性以及与其他植物的匹配性,在配置方面考虑到空间的层次感,注意整体园林的系统性,对于发挥园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园林建设中的植物配置现状

(一)绿化体系缺乏完整性

大多数城市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忽视植物自身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不重视植物的自然特性,一味追求植物配置的美化性和视觉效果,植物品种较为单一,绿化体系缺乏完整性,植物抗逆性较差,生态效益低下。很多城市在植物选择时忽视了当地乡土树种,对外国新品种和植物缺乏认识,大量购入外地新品种的植物,不仅造成财力严重浪费,后期还出现大批植物因不适应当地气候而死亡等现象。

(二)缺乏地域特色

很多城市在植物配置时缺乏地域特色,一味地模仿5抄袭其他地区或城市的植物景观,使园林建设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独特性,缺乏当地独有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

(三)结构较为单一

大部分城市为了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大都选用灌木、草本植物或乔木等植物孤立种植,结构较为单一,缺乏群落分层,缺乏特色性和可识别性。较为单一的植物配置结构极大地影响城市形象和城市美化,降低城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利于城市发展旅游经济。

三、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原则

(一)坚持适宜原则,城市园林建设主要是为了提升城市园林形象、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因此植物配置应该因地适宜,从而创造合理的生态居住环境。为了充分发挥园林绿化功能,应该根据城市的土壤与气候环境选择适宜的植物,提高植物的成活率。通过对园林植物品种组合及其多样性特征的分析,可为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分析园林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原因,可为城市引种、栽培和绿化提供理论依据,从而避免盲目性,降低风险,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坚持文化原则,园林绿化的合理配置能够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历史古迹和人文特色,那么在开展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时,我们需要对城市的生态特性、人文古韵、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了解和认识,利用园林绿化的建设把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

(四)坚持生态原则,园林建设中树种的选择和搭配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在新增树种的同时,首先要保留原有树种;在高价引进外地树种的同时要大量引用本土树种,这样才能保障植物群落生长的稳定性,有效节约园林绿化建设费用,较大限度的发挥出生态效益。

四、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方法

(一)乔木的配置方法

乔木是现代园林绿化设计中使用得最多的物种,也是园林植物配置的首要选择。乔木的配置应借助其他植被的烘托和陪衬,通过不同树种之间的排序、组合,结合各个树种的生长习性较大化地呈现自然环境的多彩多姿。在乔木的配置方面,应当结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实际需要,按照对植、孤植、丛植或者群植几种常见的种植模式进行科学的选择,从而实现科学的配置。一般情况下,在分隔较大的空间内应用丛植与群植的模式较多,因为这两种模式能够体现出大空间内的层次感,减少空间的空旷感,而且也能够形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景象。

(二)灌木的配置方法

灌木枝叶繁茂、色彩丰富。在构建园林层次感的过程中,灌木成为乔木与草坪之间的过渡带,通过与乔木的搭配增强了树冠的层次感。在实际园林布置中,灌木的配置必须强调虚实结合的原理,充分考虑植被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如线条、季相、色彩各因素。灌木、乔木、草坪以及其他植被之间的高低搭配、合理配置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对植被的侵害和传播,同时可将植物群落所特有的自然落差层次感烘托殆尽。

(三)花卉的配置方法

花卉也是园林植物配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花卉的品种众多,五颜六色,而且体态多样,将其应用到园林景观配置中,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充分展现其自身的观赏价值和艺术美感。红花绿叶的搭配形成巨大的色彩反差,而且已经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因此可以利用多彩多姿的花卉来映衬单一的绿色植物群落,增强景观的美感。在花卉的配置方面,一般有规则式和自然式两种规划方式,规则式指的是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配置需要,利用花台、花带等方式对花卉进行集中展示,能够根据景观设计需要营造出一种人造的美感。自然式则是遵循回归自然的理念,利用丛栽疏落的方式,使花卉自然生长,带给人们回归自然的美感。

(四)地被植物和草坪的配置方法

草坪在城市园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园林绿化植物配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过草坪的应用,可以对灌木、花卉的层次变幻起到一定的陪衬作用,形成更具艺术感的视觉感受、同时也可以作为连接不同景区和建筑的纽带,实现园林景观的整体性。另外,大面积的草坪也是人们闲暇休息的重要场地,针对草坪自身的特点,可以将草坪与高矮不同、颜色不同的花卉进行科学搭配,能够展现出花卉的色彩斑斓,也能体现出不同高度植物群落的层次变化。

五、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

(一)注意土壤的养护管理。土壤就是植物生长的养料,是供给植物氧份与水分的营养储备仓,因此我们在养护管理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当的技术优化植物生长土壤的肥沃程度。这就需要我们做到适时除草松土,从而避免杂草与绿化植物竞争对肥、水、热、气、光等养料的吸收,同时注意在进行绿化植物改良土壤的时候需要根据破土方式选择可以令土壤得到熟化处理的局部深挖或深挖。

(二)根据植物特性进行施肥。施肥不仅是要让绿化植物更好的得到生长,也是保护植物生长土地的一种养护措施,施肥的实施时间需要根据绿化植物的类别、地理位置以及生长年份等多种条件进行科学安排。一般对于植物土壤进行施肥大都是在早春或晚秋,避免夏季施肥,特别是不可以在仲夏后进行施肥作业,而施肥的频率次数大都是每年甚至每两到四年进行一次施肥。

(三)根据植物生长特性排水、灌水。采用穴灌养护阶段可位于树冠投影的进行挖穴,并灌入水,具体的挖穴数量应视树冠大小确定,一般直径为三十厘米,而数量则为八到十二个,穴深则应确保不损伤树根为标准。在实施灌水后我们应还原土壤,为提升穴灌效率我们可在距离干基一定位置处将长度约是八十厘米、直径是十到十五厘米的瓦管或毛蕊管垂直埋入两到四个,埋设完毕后应装入碳末或碎石等填充物,当有条件时还可埋置环管并连接于竖管,完成灌水后应关闭顶盖,待必要时再行打开。

结束语

园林绿化建设不仅在于改善环境,更重要的在于创造环境。我国地大物博,植物资源丰富,如果将这些植物进行充分地发掘,利用植物本身所固有的形态美、色彩美、季相变化美,与生态、经济、使用要求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高品位和具有时代特色的精品园林文化。

植物科学小论文:形象思维在植物科学教学中的功能

摘 要:脑功能定位学说表明,人类大脑由两半球构成,大脑对人体的运动和感觉的管理是交叉的,左半球的功能 侧重于逻辑思维,如语言、逻辑、教学、分析、判断等;右半球侧重于形象思维,如空间、图形、音乐、美术等。左、右脑半球犹如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加工系统,它们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思维活 动。左右两半球信息交换的生理结构是胼胝体,它由两亿条神经纤维组成,每秒钟可以处理两半球之间往返传递的40亿个信息。传统的教学,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轻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影响着智力的提高。因此,我们 主攻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是强化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形象思维在教学中的功能作如下探究。

关键词:形象思维;植物科学;知识迁移

一、感知是形象思维的源泉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知开始,主要通过视觉把所学的生物形象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当 事情不在面前时,这种痕迹会再现出事物的形象,心理学称为表象。人脑用表象材料进行思维,创造出新形象 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没有感知作基础,表象就不会产生,没有表象作材料,就谈不上形象思维。因此,要为 形象思维准备丰富的表象,在教学中应抓好以下几点:(一)加强实验教学,这是形成丰富表象的主要途径,一个 成功的实验,会留下深刻的表象,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实验过程,从中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象。(二)运用形象教具,来丰富学生的感觉,如模型、图片、挂图等。(三)理论联系实际,广泛摄取表象,引导学生到自然界去识别生物、调查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等。(四)从声象教材中摄取表象,声象教材的优势,能同时唤起听觉和视觉的兴奋,促进左右脑协同工作,发挥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作用,以达到对生物本质的认识。在施教中,我们提倡多种生物信息的渗透,以便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

二、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只有理解生物知识,才能把握生物的本质属性。若脱离形象思维的支持,学生学起来就感到抽象、空洞、难学。学生感到难理解的知识,往往是难以想象所造成的。因此,学生在教师诱导下,主要利用视觉接受生物形象信号,在大脑中形成感知表象。然后利用丰富的感知表象,通过联想、类比、分析、综合、构思等形象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获得典型表象,把它表达出来,得到创新形象。

三、能促进对知识的记忆

记忆是知识的源泉,是智慧的仓库。在记忆中占重要地位的是表象。表象属双重编码,即表象不仅有形象 编码,而且有语义编码。双重编码的材料有利于理解、保持、回忆、应用和迁移。例如叩打膝盖下部的韧带时,产生了小腿突然跳起的反应,这一知识点以语义和形象相联系的形式存入记忆中。形象记忆另一特征就是统 摄性,就是把一个完整的表象作为一个单元,储存在大脑中,例如把人体血循环作为一个单元,记忆在大脑中,比分散的概念记忆要容易些。在施教中,应尽可能采用声象教材,去强化记忆。实验表明:人脑贮存形象信息是语言信号记忆的1000倍,同样的学习内容,单纯用听觉学习、单纯用视觉学习视听兼用学习,三小时后,记忆效率分别是60%、70%、90%,可见声象教材能提高记忆效果。

四、能有效地优化概念教学

生物概念的形成,一般有三个层次,及时层次是行为掌握,主要通过实验观察去感知基本事实,从中获得 表象;第二层次是图象掌握,主要从形象思维方面去掌握基本事实的本质特征,即通过联想,类比、分析等形 象思维,去获得典型表象;第三层次是符号掌握,以语言形式或数量关系去掌握基本事实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 系,即通过分析、推理、归纳、概括出生物概念。这三个层次,就是感性认识层次,形象思维层次,逻辑思维 层次。教师按照行为―图象―符号三个层次去教,就可使概念教学处于的状态。例如“两栖纲”的教学。 其过程简要归纳如下:

五、有效地促进知识迁移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其实质是一种揭示新、旧知识共同本质的过程。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用联想的方法,由旧引新,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学习有还原趋势,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以原有知识先入为主,把新知识理解为已有的知识。因此,要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以抵消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还原”和“取代”,要善于类比新旧知识异同,从求异中促进新知识迁移。例如学了物质循环后,应与能量流动作对比,物流能流流动以无机物化合物形式以有机物形式 内容方向返单向流动在一定范围内能自动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是递减规律调节,维持平的,传递效率为10~20%范围生物圈各级生产系统

六、能有效地强化生理教学

在施教中运用“释文―成象―悟道”的教学思维层次,优化生理教学,其中“文”是“象”的载体,“象 ”是“道”的载体,而“道”是释文、成象、悟道的结果,“象”是联系“文”与“道”的中介层次,成象是 展开形象思维,悟道是运用逻辑思维。用“释文―成象―悟道”的教学思维层次去施教:及时步诱导学生通过实验或演示,从中获得生物表象;第二步通过形象思维形成典型表象;第三步把典型表象表达出来。例如渗透原理的教学:(一)演示渗透作用实验,使学生获得渗透作用的表象;(二)把植物细胞与实验中渗透系统作类比,从 结构上认识到相似性,然后再用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证明植物细胞确实是一个渗透系统;(三)以文设图,用图示来说明渗透吸水的原理、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的过程,从中使学生获得典型表象;(四)用语言符号把典型表象表达出来。这样学生获得的生理知识,科学鲜明、形象、好记,容易理解。总之,在教学中充分 发挥形象思维的功能,能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植物科学小论文:以科学实践哲学地方性知识看蒙古族的民族植物学

作者简介:康宏(1990-),男,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人,在读研究生,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摘 要:民族植物学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是19世纪末的事情,虽然蒙古族的民族植物学发展的更晚但也在我国算得上比较前沿,经过进30多年的发展,内蒙古民族植物学发展已经渐渐的走向成熟的阶段,于此同时也要看到所谓成熟只是一种标准科学的术语,本文试图从新兴的科学实践哲学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对其做大概的述评。

关键词:科学实践哲学;地方性知识;内蒙古民族植物学

一、科学实践哲学视角下的地方性知识及其意义

内蒙古民族学作为一种方性识在科实哲学的地方性知概念,是种哲学规范义的概念,指的是知的性质具有方性,特别学知的方性,而不是产生于非方地域识。这的方,主要在识产生辩中自然形特定情境。如文化、价值观利益和这成立和视域等。就是,科学践哲视野下的方性知识与以前有地方性知识本质差别:地方性识与普遍性识并非造对等系,而在于地性识的观下,不在遍性知识。普遍性只是一种地性知识转到另种地方性知识结。基于这观,少数民族总是着眼形成识具体,对这识进行研究,必具体情发,民族识及社会思境研究也是于一种尬的地:一方,它会民族国家占支配位民族的识系统相对充量也就补充或上面说比较框的另类知而已,也与范围、更空间中是西方为表的所谓“普性”识相对,之抗争少数族知经不被认可,在战线斗争、它不自列人教育、程中的,而政意义上值性产物―因为少数民族利而附加东西,这是它自然状态!方性知识予我们的就是对于境况揭示和反驳:同予我们于不同族的意义问题。唯有样,我们的研究能凸显其重的意义。

二、地方性知识视野审视内蒙古民族植物学

内蒙古民植物学我们可以看作是地方性知识,内蒙古民族植物学的研究的起步很晚但在我国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中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上世纪80、9年代初起,内蒙古开了民族植物的研究工作。到现在也经有近30年的历,在内蒙古兴的一门学科民族植物很短时间里发展迅速、成果常丰富、形成了明的地特色、在全国致界范围也具有一定影响力,然如此,内蒙民植学发展伐取得的果也我也会发现民族植物西方经的族植物学越越远而又越来靠近的现象。内古地区有很好的植学研究基础,草植与草原生这方的研在全国世都有影响力。雄厚的研基为民族植物在蒙古立与发的有保障。但也偶经典的科学识和民传统知识间相互脱却导致了一科的发展走瓶颈。与此时,自界出现的很多很难用纯论研究,解决。很多民所形成素知和经验经的实践,蕴了丰的科道理、有很强实性。基于此就现要保护和发展的民植物文化是植物文化全部学这种问题,可是文化已全球化进正在逐消失。正是这个景科学实学以其独视角阐了知识地方性特点,而提供了力理论视角。以不但要及加以保护更重的是我们要找民族性东西,挖掘本民族地区研特色,这才最终的义。下面从古族民间传命名来分蒙古族植物的民族特色掘其文化特色。

三、蒙古族民间传统植物命名与分类的地方性知识的分析

蒙古族为其历史、文化、以语言文字和化的不同对植物的命名的方也是多种多样的,成了蒙族独的民间植物命文化。植物间的名是通过人植直接作用和响而的,反映了蒙对其处的环境独特认识。研究蒙族间植物学命名是植物学研究的要的内容,方面的研内容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内蒙古民植物自建时起就蒙族民间植物命名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其成果常显著。在这方代表的章有:陈山的“物命名与蒙古文化此文归纳用蒙语拉丁化命的植物1属、191个种、3亚种和8变种分析了这植物命名民族文化的涵。如:锦鸡属德国植物分类学家法林休斯(1714一1774)在162年的《物系统名录》及时第42页中建立,的名称是,属的种(衡pu)是树锦鸡(蒙锦鸡)。锦鸡的蒙古原名叫“har”讼“na”,蒙古文中“hara”字义为“黑色”,再用蒙古文加“gana”成为名词规律而变来的,意在指草原植物群落中远望锦鸡灌丛时所显的深色。还有,帖木儿是草属是由著名的帖木儿汗的名命名的。还有很多种是,蒙古地名,山名等。其他蒙古文作种加的。该文以国际植物命名作为前提,从世界通用的植物拉丁名上审视蒙古语词汇,阐明了蒙古富了植物学丁文,为世界植科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按照谨而范的国际物命名法命名植物拉丁学名也丰的民语言文化素,民族植物学的内拓宽到植物拉名和蒙古语词汇域。正是这里们可以发国际的拉丁命名法很多民族特也就是体现了实践哲学地性知识知识的性,普遍性知识知识种地方知识转移到种地方知识的,而不是有一个之四海皆准统一一切民族文知识的普遍知识,即使是标准科学也一种地方性知为此而已。

哈斯巴根、陈山的《蒙古族传统植物命名中的动物及其文化研究》究了古族传统物中的动物文以及其其。此文运用族物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究蒙古民间录传统物命名。了蒙古族独文化特征。文应的蒙古用骆驼牛和羊修词,命名同属不同种的,反映蒙古族的化以及此景下的思维方式。

哈斯根、苏亚拉图的《阿科尔沁蒙古族民植物名的集与鉴定》(蒙古文)与《鲁科尔沁蒙族民间植物名的结构、类型、义及命名据》(蒙古文)篇文章用民间调查的,系统多角度研究了内古峰市鲁科尔沁旗民间植物名。植命名民族文化重要组部分。这涉到自然生态、生方式、语言、统文化等方面素综合范畴。随着代进程的,传统文化在消失。文化某部分被替或消社会发展的可是优的统文化的消失是类可挽回损失。蒙古命名中的文化是古族秀文化,说以上究容是对统化的拯救研究,对文化的传承着非积极作用。需更加广深的研究。

从蒙古族对植物的分类及命名可以看出蒙古族对生存环境植物的深刻认识,所以说蒙古族通过长的生产实践活动,在植物源的利用、保护方面了大量丰的自然知识,形成独有的植文化,这些在表明蒙古族从直观性、确切性的当地植物的深刻把握,丰富了方性知识的内涵。所以说地方性知识视野下我们不但运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们更加确切的到蒙古族植物文化的地方性特征。今后如果不重视蒙古族植物文化,任凭他们消失,这个世界也就永远的消失了,这正在催促蒙古族一定要重视起自己民族的东西而不是总是跟风,到头来成了蝙蝠啥啥不是。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植物科学小论文:植物保护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其中包括生物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领域方面的应用,对新时期的植物保护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分析。在21世纪生物技术与植物保护将会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着抗病虫害以及微生物的广泛应用。因此,植物保护将成为新时期的动植物保护的重要组成。

关键词:植物保护;现代科学技术;应用

植物保护是一门具有多方面研究领域的学科,对于植物的保护需要许多学科领域的汇集。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能够对植物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自从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以来,国际范围内的许多新技术与新科技都引入到植物保护领域。目前已经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对病虫害进行的防治以及警戒与预测工作,通过绘制不同地区的害虫组成路线图以及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科技的推动作用下,对植物的保护必然会是以一个现代科学技术为知识的全新产业,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 生物技术成为现代植物保护的主流技术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植物保护中涉及到许多科技领域的内容,可以有效地抵抗各种病虫灾害、除草剂的研发、植物病原监测与病害诊断技术等。生物技术应用于植物保护中预防病虫害最有效的手段,一定能够成为新时期的植物保护的科学发展的较大动力。

1.1 转基因抗性作物地位显著上升

经过多年的科学实践证明,控制好农作物防止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的培育出新型的植物品种。植物的转基因工程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培育农作物抗性品种最有效果、目的性最强的途径之一。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转基因抗病虫害作物的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全球的转基因作物生产的面积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转基因抗病虫害作物在预防植物的病虫害的过程中起到了很明显的效果,取得了很大的规模与经济效益。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加快,国际上针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展开了激烈的探讨。时至今日,转基因生物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仍没有被发现,转基因食物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的危害,所以,在新时期下,转基因生物到时必然会对植物的保护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一定会被全方面的推广开来。

1.2 生物工程技术成为微生物农药创新的重点工作

随着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的重视,开始倡导实行“绿色生态”,人们开始重视自身的生活环境,其中作为农作物生产最重要的辅助工具之一“农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更期待“绿色食品”的普及,但是由于微生物农药的药效慢、药效期限短、作用也比较小。近几年来,生物技术带来了传统的生产技术的重大突破,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植物的保护。

2 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因地制宜进行园林规划

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国土面积也十分广阔,拥有着960万km2的国土,这样必然就会面临着我国的城市分布的十分零散,不同的城市也就有着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每个城市的气候条件、水文特征等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样,在针对不同的植物利用现代科学加以保护的过程中就要因地制宜的进行植物的规划与保护。例如:石家庄、北京、郑州这几个城市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地理位置位于我国华北平原的北部,三面环山,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十分迅速,气候干旱,夏季时炎热多雨,夏季正是全年降水最集中的阶段,冬季时,气候寒冷干燥,年降水量达到了700mm以上。在这样的地区进行植物园林规划时就应该以针叶林为主,也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落叶阔叶林,这样就符合了根据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现代科学的植物保护规划,达到了理想的植物保护的规划,城市绿化的效果。

3 对植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植物保护的新工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在植物保护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解决一些植物保护的常见问题,也可以推动着城市的绿化,提高城市的植被覆盖率。对于植物保护在城市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追求,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植物加以保护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植物的特点与生长条件,更要考虑到植物的摆放位置与设计。在长期的植物保护的施工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水平低下,施工理念落后等一些原因,植物保护的问题矛盾突出。于是,开展了现代科学技术植物保护新工艺的应用到园林艺术工程中,新的植物保护工艺使得我国的园林景观以及植物的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更起到了保护的作用。所以,对于植物保护利用现代科学新工艺进行探讨十分必要,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植物保护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我国植物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也应该因地制宜的进行发展,有利于加强我国植物的多样性,对于保护我国的生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植物科学小论文: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荷花展示区规划设计构思

摘要:按照武汉植物园总体规划,我园园林景观建设,将充分利用水域面积大、水生生境多样、水体景观资源丰富的自身优势,将自然景观元素与各种人造水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打造以“水园”为特色的园林景观,形成东、西、中三条水体景观轴线, 荷花展示区位于东部湖岸带生态景观轴线中。

关键词:景观设计 景点

1 、区域现状

目前,荷花展示区面积为5990平方米:其中已展示200余种荷花品种;9042平方米为物种繁育区,其中已繁育物种数量近50个;6670平方米为新增用地。

2、区域景观定位

融参观游览、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物种保育等功能为一体的专类景观区。充分展示武汉植物园作为“生态水景植物园”方面的个性特征,并为湖泊治理、生态修复、水质净化等方面提供示范作用。

3、景观设计理念

整体构想以拟自然湖泊、生态丛林为造景核心,以尊重现有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行景观规划优化改造。

尊重原有地形地貌、生态系统和自然人文环境,始终把自然、生态优先作为项目建设的前提。做到美学、生态、特色、经济、实用兼顾,使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良好的结合与交融,最终让人与自然达到的和谐共存。即按恢复自然岸线、修复天然植被、优化群落分布格局进行设计,以便有利于保护地形地貌、为各种水生植物及生物繁衍栖息创造适宜的生境。设计尽量采用自然流线形态,并随地形和功能进行优化。力求做到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学法则中和谐统一、自然均衡的原则。纵断面的形态根据需要设计一定量的异质空间,以利不同生境水生植物群落的恢复与重建,体现物种的生态多样性,力争做到设计形式与内部结构间的和谐。同时,注重环境与功能间的结合,实现生态与美学和谐统一。

另外,依据生物多样性原则,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造景功能,营造水景生态景观系统。依据湖岸生境特征,拟按水生植物生活型和生长季节差异配置群落构成。同时在景观设计上采用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植物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原则,合理营建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并以“水生植物群落”展现的形式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创造 “波明荇叶颤,风热萍花香”;“映日花海戏野鸭,浮翠丛里飞白鹭”; “水中森林、水底草坪”;“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湿地生态景观意境,形成鹤起鸟鸣、飞禽自由憩栖的自然生态环境。最终构成集园林景观、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物种保育等功能为一体的湿地生态景观群落的集结示范地。

4、景点设计

拟以自然、原生、野趣的意境营造作为设计主旨,建设成以荷花、睡莲品种种植为主,其他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为辅的湿地生境景观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营造“亲水、乐水、戏水、山水与我同在”的景观氛围。

合理结合利用各种景观元素,组织空间,创造优美的视觉景观及文化景观。充分借用水面光影效果造景。水面波光粼粼,利用水面倒影作借景,丰富景物的层次,扩大视觉空间,能增强空间的韵味,从而产生一种朦胧虚幻的美感。

4.1、水景广场

在荷花展示区的西部,地势处于较为平坦的区域,采用规则与自然相结合的布局方式,运用流畅的曲线划分荷花种植区、小型岛屿及道路系统分布,结合几何拼花造型的中心水景广场的整体构图手法,融自然、现代于一体。充分体现出了荷花这一景观主题。

4.2、杉林跌水组景

利用此区域西部高,东部低的地势高差,结合现有的池杉林,设计2级跌水掩映于丛林中,使整个区域水系有机地融为一体。跌水处看似随意散落的置石巧妙地与陆地区域的道路构成了完整的道路闭合系统。既体现出一种自然、野趣的生态景观意境,又充分满足了其功能需要。

4.3、三级错落式亲水平台

利用西南区域现有陆地与水体的高差,设置低一级为亲水平台的木质3级错落式观景平台。

信步平台之上,远远的枫,柔柔的水、银色的月光和着湖风,带来清新与温柔,波光的语言是浪漫的,荷塘月色的故事是现实的,心动的感觉是惬意的。

4.4、科普走廊

西南区域现有陆地处营造生态丛林景观意境。结合道路系统设置科普展牌,充分体现出科普教育这一功能需要。生态丛林景观与水景广场区的疏林草地、池杉林以及大范围的水面区域形成疏密有致,富有变化的空间结构体系。

4.5、亲子戏水区

戏水区掩映于西南区域的丛林中,与荷塘月色区形成自然空间分割。其采用涌泉方式作为源头,运用自来水加泵循环系统构成亲子戏水池。深水区50CM深,浅水区30CM深。亲子游家庭成员不妨卷起裤管、捋起袖口,赤脚入水,或泼水嬉戏,或溪间摸鱼,或垂钓岸边。悠然自得,其乐融融。

4.6、桃柳报春

在南部围墙区域成排种植修剪成型的法国冬青,形成高大丰满的绿篱,遮挡围墙,勾划出优美的天际线,拓展景观纵深。湖岸边草地缓坡入水,沿水边种植桃柳。

桃树、柳树蜿蜒成行,映衬塘中荷花,层次分明。逢阳春三月,柳树成烟,桃花盛开,云蒸霞蔚,如火如荼,酣畅淋漓地渲染出桃柳报春的美好意境。

4.7、休闲区

在东南部区域成片种植色叶乔木,与槭树园景观互相呼应.堆砌地形,营造跌宕起伏的景观.鹅卵石健身路游贯其中,为游客提供了一处休憩,观荷的,品柳,赏桃的场所。

4.8、红霞坡

驳岸缓坡入水,弯曲自然,岸上间植三五成群的桃柳,水中片植荷花、睡莲、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营造一种生态、自然、和谐又富有生机的水岸空间景观。

4.9、荷塘月色

以大面积种植荷花、睡莲品种为主, 力图营造“接天莲叶无穷碧” 的景观意境。再现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 “那田田荷叶、朵朵荷花、缕缕清香、溶溶月色,映入脑海;那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微微的清风、淡淡的云朵,留在心间。荷塘,月色,如朦胧的幻梦,如缥缈的歌声。” 的唯美。

4.10、观景平台

结合荷花展示区与其北部道路的地势落差关系,在其东北角结合现有道路设置一处观景平台,给游人提供了俯瞰整体荷花展示区的场所,使游人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地观赏专类园区。

4.11、生态驳岸

造景以生态驳岸形成的生物栖息环境为基础,组成丰富的结构合理稳定的滨水绿带。通过岸边植物群落的配置,形成陆生――湿生――水生的植物群落的生态组合。充分体现生态景观的连续过渡性,营造生态功能健全并具有水陆交融的自然优美的滨水空间。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