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植物论文实用13篇

植物论文
植物论文篇1

1.2注重乡土植物的应用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且各地气候各异,不同的地区的温度、湿度、土壤条件、光照等皆不相同,因此各区域所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也有差异。每个地区的乡土植物都是经过了自然的进化和历史的选择所来的最适合在本地区生长的植物。注重乡土植物的应用可以体现不同地域的场地氛围和地方特色,同时也可以大量节约养护管理的成本,创造更大的生态效益。因此在生态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应以乡土树种主,辅以适量的观赏植物,谨慎地引进外来植物。注意对本地域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保护。在以乡土树种为基础地前提下适当地引入外来观赏植物,注重植物季相的变化和色彩形式的搭配。创造一个兼有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舒适游览休闲空间,建设一个内涵丰富、环境优美并有生态效益的自然生态公园。春季微风拂面,人们看到的是忙碌的播种,感受到无限的希望;选用适量观花用以丰富植物群落,与高大乔木一起构成层次丰富的观赏型植物群落,如榆叶梅、碧桃、玉兰、迎春、珍珠梅、牡丹、芍药等等。夏季景观则是金色麦浪滚滚和郁郁浓荫,主要运用乔木灌木的树形形成优美的林缘线以及不同明暗冷暖的绿色形成不同的层次,运用的植物有珍珠梅、合欢、旱柳、毛白杨等等。秋季主要以观果植物和秋色叶植物作为造景材料,营造硕果累累,万山红遍的意境,使用的植物种类有元宝枫、黄连木、黄山栾、黄栌、乌桕、石楠等等。冬季主要使用常绿植物观干植物以体现四季常青和植物的枝干美,如红瑞木、虎皮松、竹类、雪松等等。

1.3加强多层次植物群落的应用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建设中存在着植物种类单一,植物生态结构脆弱的问题,易引发大规模的病虫害,降低了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因此在生态园林的设计中应加强以乔、灌、草、藤相结合的复式植物群落的使用。这样首先可以丰富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加强对土壤矿质元素和水分、光照、空气等条件的利用,其次可以协调植物的中间关系,增加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抵御外来侵害的能力,还可以增强植物群落改善环境的生态效益,如吸收空气污染物的能力增强和为微生物和动物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间。植物群落的应用也会丰富植物的季相变化和色彩变化,增加植物群落的自然性和美观性,营造了审美的情趣和优美的意境。

2上海市生态园林设计及植物配植

上海市自90年代开始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短缺和城市热岛等资源环境问题也越演越烈。生态园林的理论对于上海市的绿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量研究表明,生态园林的建设对于上海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生态园林在植物配置的生态设计方面,加强了对植物时间空间配置关系和植物种间关系的应用,在满足创造优美环境的同时创造一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2.1上海世博园中的生态设计和植物配置

在上海世博园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生态的尊重和人文生态的理念。如太阳能的利用充分体现了生态设计的优越性,应用的方面不仅包括景观灯、路灯、动态景观等景观小品的设计,还包括了园林设施如太阳能发电避雨长廊、太阳能停车场、太阳能分类垃圾回收等方面。在世博园生态绿墙的设计中,植物种类的选择充分体现了生态的指导原则,由于对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对环境适应的要求,最终选择了六道木、红叶石楠、花叶络石等观赏价值高并且抗逆性强、养护管理要求低的植物种类。除此之外,在生态墙植物配置的设计中还应用了种植模块、精准滴灌和支撑结构等技术。在保证了生态墙景观效果的同时,充分体现了生态材料和生态技术的优越性。在建筑设计方面,绿色建筑材料和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成为体现生态设计理念的亮点。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如葡萄牙馆的软木材料,不仅具有质轻隔热的特点,而且不影响树木的健康生长,还可以降低生产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而绿色建筑技术又包括可再生能源使用、构件材料的生态处理和建筑系统生态化3个层次。在满足使用功能和生态节能的同时,体现了地域特色,创造了舒适美观的空间形式。在世博会中国馆的人文生态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哲学思想。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中国馆的设计处处体现了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主义思想,如建筑的遮阳出挑层设计和人工湿地技术。

2.2重金属污染的研究和生态修复

在重金属污染对城市影响方面,已经开始通过样品采集、实验测定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街道灰尘中重金属含量测定、重金属污染的分布特征及生物有效性等。这对上海市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上海的城市街道灰尘中碱性物质含量较高,因此市区内的灰尘pH值要高于城镇和郊区。这些碱性物质除了来源于大气颗粒物沉降之外,还来源于建筑表层含有碱性物质如石灰之类的材料和路面受到磨损后生成的细小颗粒。许世远等人在对上海城市街道灰尘的研究中着重分析了重金属污染物如铅、铜等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对街道灰尘中重金属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研究以及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因此,在植物种类的选择和植物生态群落的设计方面遵循自然规律,模拟自然,接近自然,回归自然。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建立达到传承文明和保护森林植物资源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效益。

2.3上海崇明岛的植物生态设计

在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配置设计方面,应模拟自然的植物群落,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激发人们对家乡的归宿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以相应的植物种类来配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氛围,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了解历史和感受自然。根据当地的文化环境配以符合该文化氛围的植物群落,使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环境相协调。如桑梓代表思乡之情,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松柏不畏严寒四季常青。开阔的树林草地给人以明亮空旷的视野,林下休闲空间则给人以安静清幽的感受。而在上海崇明岛的生态规划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当地亚热带植被的群落特征和地带性异质性。充分考虑了森林景观的整体性和生态系统的系统性原则,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生态效益的扩大。加强了城市景观和森林景观的联系性,加强了城市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御能力和边缘效应。在农业观光区的有疏林草地分布和保留农田的中心景观区域,是人流较为集中并且景观丰富的休闲活动用地。在农业观光区的设计上一方面保留并利用了原有农田,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这一地区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固有的生物群落,体现了黄河流域的场地精神和地方特色,给人们留下了最原始最朴素的自然景观;同时又富有生活气息,让人们体验到归园田居的怡然生活。另外配合植物观赏区,丰富了田园景观和视线变化。

植物论文篇2

2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

校园是进行药用植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并且方便的场所,大部分高校都有较大的绿化面积,可以建议学校在美化校园、绿化环境的同时,尽量栽种一些有利于教学的植物,特别是一些代表性的常见植物、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并且给植物进行挂牌,标明植物的分类、名称、生活习性、特点、药用功效、药用部位等,让学生在平时的活动中便留下印象,在讲授到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及时的把“活体植物“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加深刻、更加直观的认识,也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知识面。当课程结束时,带着学生环校游,检验一下自己掌握了多少身边药用植物学的知识。

3采用灵活多变的理论教学方法药

用植物学本身的内容比较枯燥,记忆的内容较多,教师的任务在于将枯燥无味的描述性文字转化为生动绚丽的植物形象,让学生记住,记准[1]。当今多媒体设备、网络传媒及摄影技术飞速发展,已成为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网上搜索下载、购买植物图片光碟、自己拍摄制作图片等途径获得图片,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着图片和文字描述一起学习,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根据笔者经验,让学生“教”比让学生“学”更加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甚至终生难忘。如当讲授到学生最难记忆的章节,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各小组负责讲授不同部分知识点,最后以课堂小测试的形式检验各组教学效果,知识点平均得分高的说明教学质量高,则对该小组进行一定程度的表扬和鼓励。这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自动自觉地课下充分准备、讨论,发挥集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备课,尽最大努力让其他同学记住自己所负责的知识点,此时本组同学已经完全掌握了所负责的教学内容,而在别组同学讲授时,学生们更会本能地认真听讲,与本组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此时别组同学所负责的知识点也很好地掌握了,最后,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点评。这种教学方法常常能够得到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年轻人思维活跃,具有创造性,还时常编出口诀和顺口溜帮助记忆。

4利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手段

实验课是一种直观的实践教学手段,在药用植物学的教学中占很重要的比例。实验课能够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并且加深印象,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2]。此外,药用植物学实验培训也是掌握药用植物学研究所必须的操作方法和技术的必要手段。在每次实验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方法及绘图方法等。每次实验课结束后,教师认真地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一一指出不足。在下一次的实验中集中进行总结和讲评,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参观标本馆,亲自动手制作标本也是实践教学手段之一,药用植物标本区的腊叶标本大多是按照恩格勒系统分类,有序地排列在标本柜中,分类方法与教材一致,对照课本进行观察学习,非常方便直观。我校新校区正在筹划建设200亩左右的药用植物园,届时将有3大区域,14个亚区的药用植物,完全满足教学需求,使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完全摆脱枯燥的宣讲、纸上谈兵的教学形式,在授课时,完全有条件可以将干、鲜标本同时摆上讲台直观教学,或是直接让学生走进药用植物园,在现场进行教学[3]。此外,常规的不少于一周的野外实习更是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十分期盼以及终生难忘的一次学习经历。我校地处秦岭脚下,离秦岭主峰太白山仅两三个小时车程,极大的方便了药用植物学的野外实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植物资源,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让人十分满意。

植物论文篇3

园林和景观设计不单纯是栽草种树、挖山造湖,而是一类艺术。准确的说就是在特定的土地上,以植被、石头、水、建筑等作为材料,依循科学理论和美的定律,创设出可供游人休息和欣赏的现实生活地域。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还要符合城市规划的特点。它是一门繁杂的艺术,以新鲜的植物为布置的基础元素,并且它是一个“三维”的时间和空间系统,其规划应以“实用、经济、雅观”为理念进行。

2.1合理设计,关注细节,实现宏观与微观的一致城市景观和园林在规划过程中,应掌握泾渭分明、简易化的立意,明确设计范畴,将项目镶嵌入整个城市或地区环境中,明确其特性、功效及方式并精准定位。对景观构成元素应进行调配,园林绿化区域与周围环境以及整个城市的绿地体系应相呼应。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态、大小、色调、材质上应与周边的环境相呼应。园林布局应分清主要和次要,承上启下、前后对应、衬托比对,使景物层次分明。此外,应关注园林和景观设计的细微之处,而细节处更能体会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园林作为一类强制性艺术,在接受人们的评头论足时应经受时代和历史的考验。景区设计通常应“随手拈来”,而细节处却如“涓涓细水”,这些扎实的基本功必不可少。实际上,大部分城市应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办法获得了实际操作上的成功,某市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实例。该市的园林绿化策略是“点线面结合”。它的园林景观设计体现了和谐的设计理念,其环城公园中的园林设计独具特点,且特色鲜明,进一步体现了传统园林设计的艺术境地和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园林艺术而非园林绿化。与此同时,该市注重道路广场的园林设计,建设了很多条静动相宜、美观大方且具备足够安全保障的园林路径,在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中获得了良好应用。该市的成功理念说明:在城市园林和景观的设计中,应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才能打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城市园林。

2.2城市园林设计应以植物造景为核心透过植物的多元化打造景观,可以使景观变得错落有致。植物选配应以乔木为主,灌木、藤蔓、花草为辅打造复层混交绿化模式。利用植物的生命美、色调美、姿势美、韵味美、人性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并将平面绿化与三维绿化有机融合,彩叶树木与常绿树木相融合,使设计的园林在静态画面中又能显现季相的动态改变,实现三季花不谢、四季常见绿的效果。这样就能形成多元化的植被环境、优秀的植被生长环境、亲近自然的地域特征、生态化的种植模式和多元化的保护措施,以及舒适的园林小品、完备的园林设备,使之既改造了自然,又保护了自然。

2.3城市园林设计应注重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城市园林的规划既要合乎生态学理论,又要依循美学准则。透过合理化地选配植物,运用不同的园林设计手段来呈现出园林的优美、高端、雅观,并形成生态性和欣赏性的融合,让绿化使园林更加美丽,并使其服务功效与艺术价值完美结合。此外,利用比率、节奏、比对、协调、对称、平衡等形态美手段来打造园林的境界美。

植物论文篇4

1植物标本的干态保色保存

1.1常规保色保存

常规保存的标本也叫腊叶标本。蜡叶标本的传统制作方法是将采集来的植物标本经整理后,平放在标本夹的吸水纸上,压制吸水几天而成。腊叶标本在制作过程中应根据植物的不同特点,进行特殊处理,使其达到最佳效果[1]。王艳秋等对肉质、易掉叶植物和易变黑植物标本的压制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把植物材料均匀放在吸水纸上,每天翻一次标本和每天翻二次标本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含水量较低的植物,经8天8次的处理,成品率较高;但对含水量较高、花瓣较大的肉质植物则需要经8天16次的处理,其成品率常低于前者[2]。因而在处理标本时,既要考虑到植物材料的差异,又要考虑到处理时所采用的方法、时间的长短及环境因素等,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处理,使标本尽量保持它的本色,以达到最佳效果。

1.2烘干保色保存

用烘箱干燥标本,也有很好的效果,一般温度在30℃~50℃[3],黄艳花等把夹好的标木夹放入40~50℃的干燥箱中烘干,效果较好[4]。或者用红外灯烘干压制,也就是用瓦楞纸板、泡沫板把夹着标本的草纸隔开,用标本夹捆住,放于烘烤架上(金属材料),红外灯放于烘烤架下进行烘烤,温度为40℃左右[5]。用红外灯烘干压制不但保持标本的原有色彩,而且还可杀死标本上的一些虫卵和病菌,值得推广应用。王兰州等依据风、热能够加速水分蒸发的原理,首次研制出了一种便于携带、又能省时省力地对新鲜植物标本进行快速、优质干燥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命名为“便捷式植物标本干燥器”,这种设备使植物标本压制时能够省时省力、优质而又便于携带[6]。

1.3热熨保色保存

就是将整形后的花、叶放在两层吸水纸的中间,铺于平板上,以预热的熨斗或装有热水的搪瓷杯来回熨3~4次,标本骤然失水,色素未破坏。倘标本较厚实,失水不足,可换吸水纸再熨,然后再把熨好的标本整理、固定、上蜡,贴上标签[7]。对于在一般的干燥条件下花会褪色的植物也可用热熨保色保存,把采集到的植物先放在标本夹中1~2天,然后在纸的上面用炽热的烙铁熨烫,这样干燥的花,颜色便能保存很好[3]。对于含水量较高易变色、霉变的植物标本,舒孝喜采用电熨斗隔着吸水纸小心熨烫(注意温度不易过高),使其快速脱水,来保持植物的原有鲜艳的色彩[8]。

1.4硅胶干燥保存

将事先烘干的硅胶颗粒(1~1.5毫米)慢慢倒入盛放标本的盒子或标本瓶中使其充满标本的每个空隙,直到完全覆盖为止,然后将标本放入干燥箱中5~6天,硅胶作为干燥剂吸去标本中的水,如有真空干燥器将标本置于其中抽气并保持低压二天左右也可完成脱水过程[9]。陈尚义将采集的植物标本放在夹有草纸干燥过的硅胶粉的标本夹中捆紧,放入烘干箱(通电后高温中)迅速烘干的方法也成功的进行了标本的保存[10]。

1.5微波干燥保存

将按常规方法整理好的标木夹放入微波炉内的转盘上,将微波炉门关闭,根据植物体含水量,来确定处理功率和时间[11]。刘淑琴将采集到的植物标本在形态和颜色没有改变之前置于微波炉中,通电几秒钟就完成了干燥过程[9]。

2植物标本的浸制保色保存

因干态保存的标本未经过原色的固定,所以保色的时间较短,保色的效果往往不是很好,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通过对采集的植物进行化学处理,使原色固定,然后进行浸制保存,可使制作的标本色泽自然、形态逼真,能较长时间保持原色泽不变。

2.1绿色植物标本的浸制保色保存

植物体之所以呈绿色是因为植物体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其分了结构的中央有一个金属镁原了,叶绿素呈现绿色的原因就是由于含有镁原了的核心结构。叶绿素极容易分解破坏,且易溶解在酒精或福尔马林等保存液中,所以浸在酒精或福尔马林等保存液中的标本以及干制的腊叶标本如果不进行保色处理,很容易褪色,当叶绿素与酸发生反应时,镁就分离出来,此时因叶绿素缺镁,所以植物就变成褐色,这种没有镁的叶绿素一般称为植物黑素。与此同时如果把另一种金属铜原了放入黑素分子中,使叶绿素分了中的核心结构恢复原来的有机金属化合状态,植物体便获得了象叶绿素样的绿色物质,而重变绿。以铜原子为核心的叶绿素分子结构很稳定,不容易分解破坏,且不溶于酒精或福尔马林中,所以经过如此处理的植物标本在保存液中可以保存绿色。

韩峻等将醋酸铜结晶加入50%冰醋酸溶液中,直加到溶液饱和为止,然后用4倍水稀释,再加热至80~85℃,把要做成标本的植物放进烧热的溶液中,继续加热,直到植物由绿变褐,再由褐转绿时,把植物取出用清水洗净,保存于5%福尔马林中,进行绿色标本的保存[12,13]。宋良科等对药用植物原色标本的制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将清洗且晾干的材料标本用7%CuS04硫酸铜溶液固定2~4d,取出洗净,(根据标本的老嫩程度确定,老的时间长些,嫩的短些),再用0.2%亚硫酸溶液保存于标本瓶中,密闭瓶盖的方法,无论从效果、操作和经济适用上均较好[14]。刘淑琴将硫酸铜[CuSO4·5H2O]制成饱和溶液按比例将100份饱和溶液跟67份甲醛,333份水混合得到处理液,然后将绿色标本放入处理液中浸泡20天后取出,用清水洗净后浸入4%甲醛溶液中长期密封保存,其保色效果也很好[9]。

对不适于热煮或药液不容易透入的植物,可以改用硫酸铜饱和水溶液700m1、福尔马林50m1、水250m1的混合液,将植物放入这种液体中浸渍,浸渍时间的长短,要视植物老嫩程度和种类而定,当植物褪成黄色而又重新变成绿色时,即可取出,用清水将药液洗净,然后放到5%福尔马林中保存,标本就制成了[12]。对于叶薄而嫩的植物因其在高温下易变软,可将50%乙醇90ml、福尔马林5ml、甘油2.5ml、冰醋酸2.5ml、氯化铜10g配成混合溶液,将标本浸渍数日,即可保色[15,16]。

2.2红色植物标本的浸制保色保存

某些器官呈现红色是由其细胞里的花青素决定的,而花青素具有遇碱性溶液易变兰、遇酸性溶液变红的特性。因此,采用合理的酸性溶液来加以处理即可达到使植物保持红色的目的。

宁小清实验发现用硼酸45g,95%酒精200ml,40%福尔马林200ml,加蒸馏水至1000ml,将植株置于其中浸制且保存,这种方法对澳洲合欢花、辣椒果、荔枝果的红色保存效果较好[17]。韩峻用硼酸粉450g、水2000~4000m1、75~95%酒精2000m1,福尔马林原液300m1混合起来,取澄清液作为浸制液,直接用来保存标本。如果保存粉红色的标本时,须将福尔马林减至微量或不加[12]。刘淑琴等研究发现将硼酸3克,40%的甲醛4毫升与水400毫升混合制成固定液,然后将洗干净的红色植物标本放在固定液中浸泡1-3天,如不发生混浊现象即可取出放入由甲醛25毫升、甘油25毫升、水1000毫升制成的保存液或由10%亚硫酸20毫升、硼酸10克、水580毫升制成的保存液中长期密封保存,对较大的果实标本最好用注射器注入少量保存液再长期密封保存效果会更好[9][18]。

2.3黄色或黄绿色植物的浸制保色保存

黄色的花和果实主要是其中含有类胡萝卜素和核黄素,类胡萝卜素和核黄素又是由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胡萝卜素为橙红色而叶黄素为黄色。用化学方法保持其结构从而保存其颜色。

取6%亚硫酸500毫升和80~90%酒精500毫升加入400毫升蒸馏水混合得保存液,将采集来的标本直接浸入保存液密封保存效果较好[9]。宁小清用亚硫酸50ml,95%酒精50ml,加蒸馏水至1000ml,将植株置于其中浸制且保存,效果较理想[17]。韩峻用亚硫酸饱和溶液568ml、95%酒精568ml、水4500ml混合起来取澄清液对标本进行了保存[12]。

2.4黑色、红紫色、紫色标本的浸制保色保存

对黑色、红紫色、紫色标本的浸制保色保存,一种方法是用福尔马林450ml,95%酒精540ml、水18100ml混合起来,取澄清液来保存标本。另一种方法是用福尔马林500ml、饱和氯化钠溶液1000ml、水8700ml混合液的澄清液,来保存标本[12]。

3植物标本保存的新方法

因干态标本在使用和保存过程中易氧化变色、易腐蚀、被虫咬,标本的茎、叶容易折断,花果实等也易脱落,且使用不方便。而浸制的标本由于保存液挥发后减少,需经常添加保存液,保存液挥发的气味也使室内空气有难闻的甲醛污染,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也不利于参观学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人员的研究,目前所使用的新的植物标本保存方法有以下几种:

3.1塑化法

唐安科把原有的浸制和新鲜的植物标本经过加工处理,即先给绿色植物保色,再用水溶性塑料聚乙二醇(PEG)处理来替换植物内的水,制成了高分子水溶性塑料处理的标本,这种标本不需加入甲醛、乙醇等防腐剂浸泡,就能防霉防虫,有一定的实用价值[19]。

3.2塑封法

把制成的干态标本或化学保色后的浸制标本制干后,用塑封膜塑封,这种方法保存的标本保色期长、使用方便(可用实物投影仪在课堂上展示)克服了用挂图的死板,同时弥补了新鲜标本容易损坏及课时进度与季节脱节而导致选材困难等不足,用塑封法还可制作叶形、叶脉及其剪贴标本等,不仅容易保存而且使用方便、效果明显,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11][12][20]。

3.3电子标本保存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数码相机的普及,电子标本越来越引起重视,它克服了传统标本的局限性,比如传统标本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时成本高,需要时间长,许多植物种类的标本很难采到,标本使用过程中破损和废弃严重,保存需要很大的标本室空间和专门人员的管理等等,而植物电子标本具有图片清晰、易拷贝、不占室内空间、易管理等优点,它的电子图片也可用于多媒体教学,为传统课程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教学奠定了基础[21]。

4标本制作中有待注意的问题

虽然绝大多数植物按物理和化学方法都能解决好保色问题,但也有一些植物保色效果不理想,如桂花树、松科的植物等基本上还没有找到理想保色方法;叶中含有胶汁的一类植物如橡胶树、印度榕、桕等,保色后,叶子颜色容易发黑;而女贞、黄檀等植物在保色过程中不仅颜色不绿,而且叶子容易脱落;还有马齿苋保色后,标本呈现紫红色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16]。另外,电子标本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蜡叶标本和液浸标本,因为在许多方面,实体标本仍具有其独特的作用,比如植物新的形态变异或新种类、新类型的比较鉴定,从标本中提取样品,不同产地标本形态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方面,传统标本的优势是电子标本所不能替代的[21]。

参考文献

[1]李文祥.干花制做方法的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3):207-212.

[2]王艳秋,王春,刘明等.关于植物标本保色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7,19(增刊):45-47.

[3]闫洁,崔学明.浅谈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压制[J].内蒙古林业科技,1998年第3期,40-42.

[4]黄艳花,覃连红,梁萍等.植物病害标本固绿保绿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38-9139.

[5]林祁.新型的植物标本烘干压制法[J].植物杂志,1997,3.

[6]王兰州,令利军,王一峰.一种快速、优质压制植物标本的新设备及使用方法[J].草业科学,2000年(第17卷)第1期:86-88.

[7]姚远,姜姝姝.论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J].成才之路,2007年27期:54.

[8]舒孝喜.植物蜡叶标本制法的改进与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4年01期:9-10.

[9]刘淑琴.原形原色生物标本的制作及保存方法[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0年第10期,22-23.

[10]陈尚义.植物标本保色新方法[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0年第1期,16.

[11]张美萍.植物塑封标本的制作[J].生物学杂志,1999年(第16卷)第5期,31.

[12]韩峻,李玉卿,武煜明等.几种常用植物教学标本的制作方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第2006年(第29卷)第2期:31-34.

[13]苏绍科.植物原色复膜标本的制作[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6年01期:22.

[14]宋良科,易志刚,蒋合众.药用植物原色标本的制作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年(第19卷)第4期:47-48.

[15]刘晓霞,张金环.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J].陕西农业科学,2008年01期:223-224.

[16]黄肇宇,蒋波,覃雪梅.植物标本原色泽的保色技术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年(第27卷)第3期:126-128.

[17]宁小清,郭建华.植物绿色固定保色AB液的实验研究[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第8卷)第1期:3-5.

[18]段显德.植物标本保色术[J].丹东师专学报,1994年03期:64-66.

植物论文篇5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营造多边互动为基础的教学模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以各自不同的观点,通过不断的思维碰撞和探讨,分析出真正的科学内涵。在此其中,可以激发教学双方的探索性和积极性,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教学方法从本质上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它在本质上改变了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但也没有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放羊”式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不仅要求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讲解,也要求教师按照学生具体的提问与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讲解,实现有重点的因材施教。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本质是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形成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以设计的问题为主线,通过双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做到互相启发和互相激励,最终形成一个新的认识,培养出学生自己的知识架构。比如:在课堂上讲解植物光合作用这章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入了解光合作用中三个阶段的联系,可以用2/3的时间进行知识讲解,然后利用1/3的时间进行讨论与问答。这样不仅将大纲知识进行了讲解,确保进度不耽误,又关注了学生关心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有重点的分析讲解,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每章重点,构建自身的知识架构。互动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仅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也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3植物生理学教学正确使用互动式教学模型

正确使用互动式教学不是让学生彻底的自主学习,形成“放羊”的现象,也不是传统的“一言堂”,而是通过师生双方平等的交流,得到最大的收益。随着我国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已经普及到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解知识时,可以将文字、图像、视频等进行有机结合,以形象、生动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形象,将枯燥的公式变得有趣,在播放多媒体时,适当融入些问题,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步伐,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光合磷酸中ATP形成的机理时,传统的板书和图片进行结合,往往让学生感觉苦涩难懂,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其中的原理,使原本难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之后再结合双方的讨论,对其中存在的疑虑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深入了解,记忆更加深刻。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应精心设计课件,将有用的资源进行分类整理,然后根据自身的教学理念,设计出适合自身和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4对互动式教学的评价

互动式教学是一种双向的活动,它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章节的重难点对学生进行提问,然后根据这些重难点,学生再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可以对这些见解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渐进式引导,从而使学生了解正确的观点和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师生间平等的“对话”来完成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传授学生知识,发挥学生潜在能力,在交流中,思想碰撞中,也会让教师完善自己的知识建构,使双方受益,发挥课堂最大的价值。

5结语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师生间、生生间平等的“对话”模式,它从本质上彻底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使课堂上由“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在植物生理学教学中的使用,不仅活跃了课堂,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发挥自身的潜能。对教师而言,这种教学方法降低了教师的压力,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在交流与思想的碰撞中,教师也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晓如,来鸣.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健康体检导检人员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研究[C]//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2]班凤梅.互动式教学模式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C]//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3]丁慧.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C]//吉林省第二届中小学教师优秀科研成果评选获奖论文汇编(特等奖),2011.

[4]李振喜.重视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C]//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会议论文集,2003.

[5]吴其夏.2020年中国病理生理学发展规划纲要[C]//2020年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研究(下),2004.

[6]姜德才.机能实验学———涵盖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实验教材[C]//第八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5.

[7]殷莲华,钱睿哲,金惠铭.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医学卫生人才———复旦大学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改革[C]//2005年中国病理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5.

[8]吴立玲,王程,徐海,等.PBL教学方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C]//2005年中国病理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5.

植物论文篇6

1.2景观特色明显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要有独有的特色,每个植物景观的规划都要有鲜明的特点,可以让观赏的人们清晰地知晓此景观的寓意,并且能够很好地带动观赏人进入意境,进而舒缓身心。杭州西湖中这类植物景观设计就很有特色。像曲院风荷花园、花港观鱼公园等等,每个景观都有独特的景观特色,而且十分的鲜明,很容易让观赏的人们感受到景观的寓意及特点。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公园就是通过连绵不断的荷叶,远远看去就像与天接壤一样,在荷花盛开的时节,让人眼中全是优美的荷花,整个曲院风荷公园就是以荷花为主,简单地人工辅助一些绿色草坪,最大化地将景观的特点呈现出来,从而让观赏的人们感受到景观独特的魅力。

1.3植物间的特点

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利用植物间的特点不同,来设计景观的特色,利用植物生长特点不同进行景观针对性设计,对于空旷的景观地点,多多利用高大成林的树木来更好地映衬景观的大气,有些景观比较紧凑,就尽量使用密集生长型的植物进行装饰,从而更好地将景观呈现出来。

1.4颜色搭配合理

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到植物间色彩的搭配合理,并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植物色彩及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不同的植物在不同的气候时期,呈现的颜色是不同的。要尽量设计出景观四季颜色都要保持鲜明,像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公园,大量利用荷花的同时,还注重草坪的种植与养护,可以在荷花凋零的季节,依然使此景观的颜色不至于枯燥,还能够保有一丝绿意,充分保持了景观的游览性与观赏性。同时,在同一季节,也要保证一个景观内的颜色搭配要合理,各植物间的颜色不要过于统一,这样很容易让观赏者出现视觉疲劳,要合理地搭配植物色彩,呈现景观应有的特色,吸引观赏者的眼球。

2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

2.1丰富植物的种类

现如今,我国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上植物种类较少,各地景观的植物景观规划经常会出现一些重合的地方,这就使得各地的景观缺乏特色,从而让观赏者失去欣赏的意愿。如杭州西湖的景观设计,就只是大量利用了当地的一些植物进行设计,而没有去丰富植物种类,使得一些景观过于类似,出现审美疲劳,因此,在对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去丰富植物种类。

2.2区域特色

在我国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每个区域都要保持自己本区域的特点,以此来规划设计植物景观,以更好地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植物景观。像杭州西湖植物景观设计时,就充分利用起当地的植物特性,以及其独有的特点来设计景观,从而更好地凸显了杭州西湖植物景观的特点。

2.3提升设计新意

在进行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要尽量去提升设计的新意,不断去创造出更好的设计理念,从而将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做得越来越好。而杭州西湖植物景观的设计,也是经过了许多设计工作者的不断创新与研究,从而将杭州西湖打造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园林景观。

3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杭州西湖园林景观的分析,清醒地看到,现如今我国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进行更多的特色设计,并且更好地去利用植物间的特点,不断地丰富植物景观中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越做越好。这不仅能够很好地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很好地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缓解精神疲劳。

作者:廖哲峰 单位:葛洲坝(上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植物论文篇7

一、水涝胁迫对植物的危害

植物对水的需求是有一定限度的,水分过多或过少,同样对植物不利,水分亏缺产生旱害,抑制植物生长;土壤水分过多产生涝害,植物生长不好,甚至烂根死苗[1]。涝害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旱生植物在水涝情况下其形态、生理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大部分维管植物在淹水环境中均表现出明显的伤害,甚至死亡。但涝害对植物的危害主要原因不在于水自身,而是由于水分过多所诱导的次生胁迫而造成的。

1.水涝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的影响

当植物处于水涝状态时,细胞内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造成自由基的积累从而破坏膜的选择透性。晏斌等研究后认为,在涝渍胁迫下玉米体内正常的活性氧代谢平衡破坏,首先是SOD活性受抑制,导致O2-增生。故认为叶片的涝渍伤害可能主要是过量O2-积累产生MDA,引起蛋白质、核酸分子发生交联反应和变性、破坏膜和生物大分子物质,加快了衰老速度[2]。魏和平等以玉米为材料,研究淹水条件下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发现首先液泡膜内馅逐渐松驰,叶绿体向外突出一个泡状结构,随后进一步破坏解体,且叶绿体结果破坏在液泡膜出现破裂之前,其次是线粒体、细胞核解体。后二者的破坏是淹水缺水造成还是细胞死亡过程中消化酶所致,尚须进一步研究。

2.涝害对植物物质代谢的影响

(1)水涝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土壤淹水后,不耐涝植物的光合速率迅速下降。虽然在一定时间内,甚至在较长时间内淹水并不引起植株叶片水分亏缺,有时还会提高叶片的水势,但仍会很快引起气孔关闭,叶片CO2扩散的气孔阻力增加。随淹水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片早衰、脱落。土壤淹水不仅降低光合速率,光合产物的运输也有所下降[3]。渍水下净光合速率与产量的变化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耐涝性选择指标。淹水下,植物光呼吸酶活性受影响,光呼吸加强.水分胁迫下光呼吸具有特殊的防止光抑制作用,通过CO2循环有效耗散过剩能量,从而保护植物在逆境下的光抑制。

(2)水涝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涝害减少了植物组织与土壤间的气体交换,导致根部区域形成缺氧或厌氧环境,这是涝害各种反应中的主要决定因子。由于土壤中的氧气迅速亏缺,引起土壤和厌氧微生物产生了许多对植物有害的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将随着淹水的不同程度影响着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另外,植物体内淹水缺氧,导致根部厌氧代谢产生的乙醇、乙醛等物质对细胞具有毒性,对蛋白质结构造成破坏;产生的乳酸及液泡H+外渗等原因会导致细胞质酸中毒;发酵还会使线粒体结构破坏,细胞能荷下降,细胞中氧自由基增加,保护酶如SOD,POD等活性下降,质膜透性剧增,导致细胞严重的厌氧伤害[4].

(3)根际缺氧对矿质营养的影响

缺氧条件下,植物对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吸收大大减少,主要原因是在缺氧条件下植物只能利用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无氧呼吸产生能量比有氧呼吸少得很多,必然会降低根系细胞ATP的浓度,削弱了根系主动吸收矿质的能力。在缺氧条件下,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蒸腾流流速减慢,矿质元素从根系运输到地上部分的数量减少;另外,缺氧条件下,土壤气体交换受阻,土壤中CO2浓度增大,氧气相对减少,好气性微生物数量减少,厌气性微生物增多,使土壤酸度增大,改变了土壤微环境,最后导致土壤矿质元素有效状况的改变,从而影响植物根系对有效矿质的吸收和积累。由于氧气亏缺导致土壤氧化还原电势降低,使某些离子还原成更可溶更有毒的形式(如硫化物H2S,FeS)。从而使细胞生理机能下降,从而引起根腐和木质化。

3.根际缺氧对植物激素的影响

土壤淹水后改变了植物内源激素的合成和运输,植株根内GA和CTK合成受阻,加剧叶片衰老和脱落。逆境条件下植物体内乙烯含量增加。一些研究者认为是缺水植物体内氧分压降低,诱导根中ACC合成基因促进根中ACC的合成,ACC随蒸腾液流由根系向地上部分运输,地上部分的ACC在通气条件下转变为乙烯[5]。近来已将乙烯在根系的合成更详细地研究清楚,在O2辐射进入根系组织的过程中,由于细胞壁的阻碍和代谢活跃皮层的存在,在根系组织中形成一种从根外层到根中柱部位低氧到缺氧的O2体积分数梯度,结果在缺氧中柱由不需要O2的ACC合成酶将ASM合成ACC,从中柱运ACC输到低氧皮层细胞,由需要O2的ACC氧化酶将ACC氧化成乙烯,再从根部运输到地上部分,促进茎的加粗、次生根的发育及叶片衰老脱落[6]。另外,在缺氧条件下,植物地上部分ABA合成加强,减小了向根系运输的数量,地上部分ABA质量分数随之增大,并进一步抑制ABA向根部的运输。同时缺氧也可能干扰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合成。

二、植物对水涝胁迫的适应性机理

1.植物耐涝的形态学适应

(1)根系生长的表面化

在水涝胁迫条件下,有些植物根系表层化并且变细,根毛增多,根系能减少氧气在细胞中扩散的阻力,又不会形成根中部细胞的缺氧,还可以增加根系表面积,有利氧的吸收;一些深根植物对缺氧的适应是根部细胞间形成大量通气间隙,便于氧气扩散,根系生长在深层土壤中,也可以获得氧气,同时,有些植物如玉米、小麦、向日葵等,在水表层的茎节处会长出不定根,不定根伸长区内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形成,使根内部组织孔隙度大幅提高。电镜细胞化学研究结果,不定根根尖细胞内ATP酶的分布高于正常根[7]。ATP酶活性上升,表明不定根根尖细胞具有较高细胞分裂能力和生理活性,根系氧气摄取和运输能力明显改善。

(2)形成根际通气组织。

诱发通气组织形成的原因是由于根系和微生物活动消耗氧气,根系的厌氧环境促进植物乙烯的生成和积累,覆盖根系的水又会通过降低乙烯的释放而加剧这种积累。乙烯浓度增加促进纤维素酶的活性,在酶的作用下,根尖皮层组织中细胞分离或部分皮层细胞崩溃,形成通气组织。可促进氧气扩散进根部,同时使根部的甲烷、H2S、CO2等气体排到体外,调节根际氧化势,排泄废气。

以往对植物耐涝形态学机理主要局限于根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逐步对植物地上部在淹水状态下发生的形态学变化也进行了研究。目前,对植物淹水环境下形态学适应的相关研究仍较少,且局限于水稻、小麦等少数几种植物,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植物对淹水的代谢适应

(1)涝害胁迫下植物代谢途径的改变

有氧存在时植物不存在发酵途径,但在低氧时立即诱导出现,说明它们在植物适应低氧存活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受涝时,由于根部区域缺氧不能进行正常的有氧代谢,而为了维持正常的或至少是最低的生命活动,能量的供应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厌氧条件下,细胞能量的供应主要依赖于无氧发酵途径产生ATP。在受涝时,主要有三种活跃的发酵途径:乙醇发酵途径、乳酸发酵途径和植物特有的丙氨酸发酵途径。但这三种途径是怎样又是在多大程度上对缺氧胁迫的耐性做出贡献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仍不清楚。

在涝害胁迫时,除了发酵途径外,在有些植物中还存在磷酸戊糖途径和苹果酸代谢作为能量供应的补充,以减小发酵途径产生的乙醇、乳酸等有毒物质的毒害作用[8]。厌氧条件下,参与糖酵解过程的酶也发生变化,厌氧诱导表达出一类正常状况下不表达的糖酵解酶[9]。此外,有些湿地植物可能存在特殊的代谢,如使用PPi替代ATP作为高能磷酸的供体。低氧锻炼的玉米,根尖存活时间以及胞质酸化与ATP含量无关,暗示PPi在起作用[10]。

(2)涝害胁迫下蛋白质的合成

逆境下植物叶片游离脯氨酸累积,原因一是叶片组织多种酶活性降低,脯氨酸氧化受阻,造成游离脯氨酸积累;二是谷氨酸合成脯氨酸的速度增加。脯氨酸可提高植物细胞原生质渗透压,防水分散失以及提高原生质胶体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植物体抗性[11]。植物抗逆性途径大多与蛋白质尤其是酶有关,在短时淹水逆境下,酶活性增强,但随时间延长这些酶的活性下降。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在涝渍胁迫条件下,植物体内诱导合成了一些新的蛋白或酶类物质。一些耐水涝胁迫的植物,如水稻和稻稗,在氧胁迫条件下糖酵解代谢酶类的活性明显被促进,例如乙醇发酵、糖酵解代谢、磷酸戊糖代谢酶活性被促进,甚至三羧酸循环在缺氧条件下也有一定活性,这样湿生植物就可以在代谢上适应水涝胁迫所造成的缺氧生境。以玉米为材料在厌氧条件下的研究发现,玉米新合成两类蛋白:过渡多肽和厌氧多肽,并与糖酵解或糖代谢有关[12]。目前已克隆了一些与植物抗涝性相关的基因,主要是编码厌氧胁迫蛋白的基因、SOD酶基因、植物血红蛋白等。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完善,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涝性植物材料将成为未来抗涝性育种的重要手段。

目前,对于提高植物的耐涝性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有研究表明使用生长调节剂如PP333、BR-120、复合醇等及外源活性氧清除剂能有效缓解涝害,但在大田条件下,这些措施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迫切需要确定可靠、直观的生理指标,从涝害下植株形态结构及代谢适应性分子机制入手,寻找适宜的耐涝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选育抗淹耐涝品种。

参考文献

[1]赵可夫.植物对水涝胁迫的适应.生物学通报.2003,38(12):11-14.

[2]晏斌,戴秋杰,刘晓忠等.玉米叶片涝渍伤害过程中超氧自由基的积累[J].植物学报,1995,37(9):738-744.

植物论文篇8

2、地被植物能够增加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增加地被植物的覆盖面积也就增加了园林地表的绿色覆盖率,大面积的绿色植物能够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达到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通过种植不同种类和不同外观特征的地被植物,使园林植物景观起到修饰环境的作用,能够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不仅起到了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同时提高了环境的生态效益。

3、使园林绿化的景观效果更明显

地被植物自身具有独特的特点,合理配置它的造型、色彩和质地,加上季相变化,能够使园林绿地景观色彩更加丰富。使园林设计景观呈现出立体感和线条感。地被植物能够改善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功能,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同时有助于降低园林绿化景观的养护成本,对环境的美化功能显著。

二、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配置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如何发挥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展现优美的景观,关键在于要恰当选择合适的地被植物并进行保护和配植,这就要求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精心设计、合理施工。为了更好的发挥地被植物的优势,在选择和应用地被植物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生态性的原则

园林绿化景观在选择和应用地被植物时首先要根据园林绿化景观的规划要求、性质,并充分考虑地被植物的形态和生态习性进行合理配置,地被植物搭配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生态性的原则,使不同种类的地被植物进行合理搭配,注意栽植密度,养护管理,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达到提高地被植物的成活率的目的。

2、因地制宜,合理栽培

不同的地被植物具有不同的习性和作用,在配置地被植物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地被植物的不同特点及习性,尤其是其对温度、气候、土壤、光照等的不同需求,科学合理的选择地被植物的种类,完善栽种和保护工作,确保地被植物健康生长。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环境件以及不同的景观需求合理选择适当的地被植物显得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相关技术人员要全面了解所用的地被植物的品种、生长习性和应用优势做到因地制宜,进行合理栽培。现实中很多技术人员的设计中存在很多弊病,进行盲目栽培,发挥不出地被植物的优势,影响景观效果。只有做到因地制宜,合理栽培,才可能实现地被植物的作用,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3、经济性的原则

对于地被植物的选择应该考虑到经济性,尽可能的选择具有地域特色以及区域文化特征乡土植被,乡土植被无论是在成活率、抗逆性以及造价上相比引进植被都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对于地被植物的配置应该遵循乡土为主,将引种地被植物作为辅助配置丰富园林绿化景观中植物品种的配置。由于一般地被植物具有色彩亮丽的特征,通过协调配置各种地被植物可以形成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的园林景观效果,同时由于地被植物处于最下层,还可以作为各种景观的衬托,在绿化景观中具有突出的造景功能。

4、坚持协调搭配原则

在配置地被植物时必须坚持协调搭配的原则。因为不同的地被植物具有不同的色彩特征,有的色彩艳丽、有的呈现出单调的绿色,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对各种地被植物进行协调配置,从而使园林景观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视觉效果。另外,地被植物可以衬托其它的景观,在绿化景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美化功能。要想建设节约型园林,就必须重视地被植物的应用。科学合理的应用地被植物,为了提高地被植物的种植水平,突出地被植物的生态景观效果,这就需要相关的园林设计人员从整体着眼,充分考虑地被植物的特点,遵守应用原则。

三、应用地被植物的配植方法

不同的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对一些季节性变化明显的地区在选择应用地被植物时具有很大空间,只有合理栽植适合本地区环境特点的地被植物才能凸显出园林的美感。应用地被植物的过程中要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丰富绿地景色,使园林设计给人们带来独特的艺术感受,进一步提高地被植物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园林绿化中,有的地区存在斜坡坡度较大,导致风力强劲,并且土质不是很好,园林不方便于管理,水源不充足等制约条件,可以通过种植地被植物来达到消除绿化死角、保持水土的作用;对一些人流量不大的地方和比较偏僻的景点处,可以减少地被植物种植量,从而起到弥补整体景观不足的作用;在园林的主要景观周围种植地被植物,可以达到增强立体景观效果、衬托景物的目的。例如:在园林设计中,可以将地被植物和各类花草分层次的组合起来,能够增强园林的艺术感,同时起到衬托装饰园林的作用;在植被稀疏的地区种植合适的地被植物,可以选择开小碎花的植被,造出曲径通幽的园林意境;在面积较大,视野空旷的地区,适合发展成草坪,供游人散步休憩,显示草原魅力。

植物论文篇9

关于茶的原产地有种种说法,比较可靠的说法认为茶出自高原的东部,即云南和四川一带,最早被看成是一种药茶,后来,逐渐繁殖到内地,一是顺黄河而下,二是顺长江而下,到公元3世纪,已普及到民间成为嗜好品了。进入公元8世纪,茶叶已成为农家的专业或副业而大面积种植起来。公元8世纪初,茶由派往唐朝的日本僧侣引入日本,17世纪80年代被移植到印度尼西亚,1788年传到印度;1869年进入斯里兰卡,1833年已广泛地被移植到俄罗斯等国家。在云南,有一条始于唐代,从云南西部经、印度到中亚的"茶马古道",这条古道在宋朝达到鼎盛时期,是中国西南与中亚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同时茶也一直是内地与地区的大宗贸易货物。

与茶叶近缘的同组(TheaSection)野生种类,据载共有12种,5变种,大多分布于中国南方,其中不少种类当地百姓长期采制作茶饮,如贵州普百县的"炒青茶"为四球茶(C.tetracoca)云南文山、红河一带的"苦茶"为厚轴茶,凤庆、大理一带的"野?quot;"感通茶"为大理茶C.taliensis(C.irrawardiensis),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时,就曾记录为"感通茶"的采制工艺。

据现代药理研究,茶叶内含物主要有维生素、蛋白质、咖啡因、茶碱、茶多酚、单宁、挥发油等,其中茶碱、茶多酚有强心利尿作用,咖啡因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过量摄入对健康不利,目前国内外都在对降低咖啡因的含量进行研究,希望能培育出保健作用强、对人体刺激小的优质保健茶。

二、中国南方的重要木本油料作物-油茶

油茶是山茶属植物中另一类有重要经济意义的作物,在中国南方各省都有栽培,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在湖南、江西还是重要的食用油。我国栽培的油茶主要有以下几种,油茶C.oleifera,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广西等。分布于浙江省的浙江红花油茶X.chekiangoleosa;广东省的南山茶C.crapnelliana、云南省腾冲的红花油茶C.reticulata等,茶油中含有较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如腾冲的红花油茶就是一种优质食用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动物性脂肪的摄入量会逐渐减少,而茶油作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营养价值高的优质食用油,市场需求会逐步增加。油茶种子榨油后剩下的油枯还可以作为肥料、杀虫农药。目前,对油茶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育种、栽培、改善茶油口感和营养成分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同时还可将油茶的栽培与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结合起来,为山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世界著名花卉-山茶花

山茶属植物另一个有世界影响的方面是观赏花卉,现代的人工栽培范围遍布中国长江以南、以及日本、北美、西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传统上作为观赏花卉而栽培的山茶属植物均是山茶组(Sect.Canellia)种类,如山茶C.japonica,云南山茶C.reticulata.,茶梅C.sasanqua.等。山茶古称"海榴",在唐朝已有栽培,宋代以后才出现"山茶"的名称,北宋陈景沂的《全芳备祖》,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吴彦匡《花史》,王世懋《花疏》,王象晋《群芳谱》中都有对山茶形态、分类、用途及栽培的详细记录,历代文人对山茶也有许多题咏。

约在公元7世纪初,茶花传入日本,并于18世纪时传入欧美,目前栽培品种已达1.5万余个,目前英、美、日、意、法、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在栽培和培育,茶花已成为各国不可或缺的庭院观赏花木,而且有的国家进行大宗的商品化生产,作为出口创汇的物资之一。

云南山茶虽有1300多年的栽培历史,自隋唐开始,宋、元、明以后渐盛,但地处偏僻,山川阻塞,世界各国知道较少,云南山茶的学名CamelliareticulataLindley,始于19世纪中叶,但到20世纪后半叶才引起各国园艺学家的重视。云南山茶花大色艳,花型变异较多,极具观赏价值,而且野外分布较多,常易形成自然杂交新品种,如腾冲野生红花油茶林中就有由于自然杂交而形成的花型、花色有很大区别的新品种,90年代初由腾冲县城建局组织了对红花油茶林中自然杂交新品种的鉴定,经专家仔细研究后共评审鉴定了62个云南山茶新品种。1995年又从昆明震庄国宾馆的栽培品种中鉴定出10个新品种。我国茶花育种应发挥我国茶属众多的种质资源优势,进行种间和属间远缘杂交,培育出我国特色的茶花新品种。目前对新品种的培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植物论文篇10

1植物病虫害标本的采集

植物病虫害标本是植物病虫害及其分布的实物性记载。标本的存在,即可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室内进行鉴定。

1.1采集标本的要求

1.1.1症状典型。具有不同阶段的症状。

1.1.2带有病征。病部带有病原物的子实体。

1.1.3病害单纯。l个标本只能具有l种病害。

1.1.4记载详细。有寄主名称、发病情况、环境条件、采集地点、采集日期、采集人等。

1.2采集病害标本的注意事项①对于不认识的寄主植物,注意采集枝条、叶片、花果等部分,以便鉴定植物名称;②适合压制的叶片标本,应随采随压于标本夹中,否则叶片失水卷缩无法展平;③腐烂的果实标本应先以标本纸分别包裹后再置于标本箱中,防止污染和挤坏标本;④黑粉菌类标本由于病菌抱子极多,容易散落,所以应用纸袋分装,以免混杂;⑤每种标本的采集应具有一定的复份,一般要求5份以上,以便鉴定、保存和交换。

2常用的检疫检验方法

检疫检验主要对现场检疫取回的代表样品和病、虫、杂草籽粒样本,在实验室作进一步检验鉴定。检验方法因不同病、虫、杂草的种类和不同的植物、植物产品而异。

2.1害虫常用的检验方法过筛检查、比重检查、染色检查、解剖检查、灯光透视检查等。

2.2真菌病害常用的检验方法洗涤检验、漏斗分离检查、直接检查、切片检查、保湿萌芽检查、分离培养检查等。

2.3细菌病容常用的检验方法分离培养检验、噬菌体检验、血清学方法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等。

2.4病毒病害常用的检验方法染色法、指示植物接种检验、血清学方法以及PCR、探针等分子生物学方法。

2.5病原线虫常用的检验方法直接分离法、漏斗分离法、浅盘分离法、离心分离法、漂浮分离法、直接解剖分离法等。

3检疫对象识别

植物检疫对象是专指那些经国家及有关检疫部门科学审定,并明文规定要采取检疫措施禁止传人的植物病、虫、杂草等。

3.1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3.1.1田间症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面初生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淡黄色狭条斑。病斑表面常分泌有大量橘黄色露珠状菌脓,干悴后成鱼籽状胶粒,粘在病叶上。严重时,多个病斑可连成大斑,病叶呈橘红色,并迅速枯死。条斑也可发生在叶鞘上。

3.1.2调查及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在水稻生育中、后期进行,根据病斑颜色和形态认定。②室内检验:将病组织切断后,菌脓从切口溢出;也可进行镜检观察。

3.2小麦矮腥黑稼病

3.2.1田间症状。病株显著矮化,株高仅为健株的l/3-1/2,分孽增多,病穗外观比健穗肥大,小穗、小花增多,芒短而弯,向外开张,病穗上各小穗均受害成为黑褐色菌痪,坚硬不易压破。

3.2.2调查及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在小麦分萦及灌浆后期调查。重点调查田块的四周近田埂处。病菌能刺激小麦产生较多的分孽,感病植株分孽每株多达30一40个,而健株一般不超过20个;在小麦灌浆后期,感病植株病粒外壳均呈暗褐色,而健株麦粒外壳则呈浅绿色,稍带透明。②室内检验:现行检验方法主要用冬抱子形态特征与萌发特性区分矮腥黑穗病菌与网腥黑穗病菌。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抱子网脊高度通常为2一3um,胶鞘厚度通常为2一4um,网目径通常为3一6um,抱子直径幅度16.8一32um,多数为18一24um。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冬抱子在17℃无光照的条件下,1周后不能萌发,而只能在5℃、有光照条件下经20一90d才能萌发,网腥黑穗病菌冬抱子以上2种条件下1周后都可萌发;矮腥冬抱子萌芽后的先菌丝有分枝现象,且能产生数量多达50一60个小抱子,而网腥先菌丝较少有分枝现象,小抱子数量只有4一16个。

3.3玉米箱.病

3.3.1田间症状。玉米霜霉病为系统侵染,病叶色泽苍白,形成初黄白色,后颜色变深的条纹,潮湿时长出白色霜霉状物。有时病菌在坏死组织里产生卵抱子。病株生长缓慢、矮化、不结果穗或穗小粒瘪。

3.3.2检验方法。①检查来自疫区的高梁、玉米包袋材料,将其保湿1周,或埋在灭菌土壤中1周,使组织腐烂分解,然后制片镜检卵抱子;②用洗涤检验法,检验种子外部是否附着卵抱子;③将种子播于灭菌土壤中,观察幼苗系统症状,直到出苗后5周以后。

3.4马铃.瘩肿病

3.4.1田间症状。症状主要表现在马铃薯的地下部分(根系除外),其块茎、甸甸茎受害后形成较大的甚至包围整个茎基部的癌瘤,酷似花椰菜的花球。幼薯受害则整个成畸形。较大薯块则多在芽眼处形成畸形的癌瘤。高感品种在腋芽和茎间形成小癌瘤。癌肿初为白色,见光后渐为绿色,最后变褐至黑色,腐烂。

3.4.2室内检验。产地检疫时间可在马铃薯生育的中、后期或收获期。室内检验主要是检查块茎上有无癌瘤。尤其是芽眼周围有无小的癌瘤,对可疑为癌肿瘤的组织,应作徒手切片镜检,检查有无休眠抱子囊或夏抱子堆及夏抱子囊。

3.5大豆疫病

3.5.1田间症状。大豆生育期的各阶段均可发生,引起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和死亡。田间播种后可引起种腐,幼苗出土后碎倒,主根变褐、变软,枯萎死亡。真叶期受害,幼苗茎基部呈水浸状不失绿,感病重时叶片发黄,枯萎而死。成株期受害茎基部出现黑褐色凹陷病斑,并向上下不同部位扩展,叶柄基部叶片下垂呈八字形,叶片不脱落,整个植株逐渐变黄枯死。较老植株豆英受害,往往茎部、侧枝及主根形成坚硬的边缘不清的病痕。

3.5.2调查及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主要采取踏查法,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是苗期,幼苗出土前后及真叶期各调查l次,观察有无特征性病症出现;二是在生育中期。②室内检验:检验种子表面带菌.可用常规的洗涤检验;种皮里带菌,可将豆粒放在10%KOH水溶液中处理后剥下种皮,制片,然后镜检;疫霉菌的分离培养,可采用PARP选择性培养基(即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中加人匹马霉素10mg/kg、安比西林250mg/kg、利福霉素10mg/kg、五抓硝基苯100mg/kg、恶霉灵50mg/kg)。

3.6柑福演疡病

3.6.1田间症状。危害枝梢、叶片、果实和曹片,形成木栓化隆起的病斑。①叶片症状:病斑初时在叶背面出现黄色、针头大的油演状斑点,后逐渐扩大、隆起,表皮破裂,呈海绵状,灰白色,以后木栓化,表面粗糙,呈灰褐色火山口状开裂。病斑多近圆形,周围有黄色或黄绿色的晕圈,靠近晕圈处常有褐色釉光边缘,但老叶上病斑的黄晕圈有时不明显。②枝梢症状:在嫩梢上的病斑比叶片上的更隆起、木栓化,呈火山口状开裂,病斑圆形、椭圆形或多个一起呈不规则形,浅黄色或黄褐色,并有暗褐色狭细釉光边缘。③果实症状:与叶片相似,但木栓化程度更高,开裂更显著,无黄色晕圈,有些有釉光边缘。病部只限于果皮上,不深至果肉,果实生育前期发生的病斑多隆起,中、后期发生的较扁平,病果易脱落。

3.6.2调查及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在苗木夏梢转绿后、秋梢转绿后、出苗前和果实采摘前l个月进行产地检验。果园、苗圃按品种在全面目测检查的基础上,随机取10个样点,果树查5%一10%;苗木l万株以下查全部,l万一10万株查30%,10万株以上查巧%。仔细检查叶片、枝梢、果实上有无溃疡病斑。②室内检验:可先用一般检查细菌滋脓的方法,确诊其为细菌病害后,再作分离培养。

3.7烟草环斑病毒病

3.7.1田间症状。发病叶片上出现环纹状褪绿斑和坏死斑,散生、2层或3层,并常沿叶脉发展。叶上环斑数量l一2个或数个不等。重病株矮化、叶片变小,量轻质劣。病茎和叶柄上产生褐色条斑。该病毒常使花期不育,减少种子产量。

3.7.2调查及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在平均气温达20℃时,到田间调查。②室内检验:一般采用鉴别寄主、血清学、电镜、分子生物技术等方法。鉴别寄主是常用的方法,当接种鉴别寄主的症状陆续明显时观察叶片上的病斑:可豆出现褐色小枯斑;黄瓜子叶出现淡黄圆斑,新生真叶出现系统不规则淡黄色斑,老叶变成褐色枯斑,新叶扭曲;烟草叶先出现同心环纹,逐渐变成系统花叶;千日红叶出现褪绿小环斑;菜豆、觅色黎、昆诺黎叶出现枯斑。

3.8番茄溃疡病

3.8.1田间症状。该病是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幼苗期至结果期均可发病。幼苗发病,由叶缘开始向上逐渐萎蔫,有的在胚轴或叶柄处生溃疡状凹陷条斑,病株矮化或枯死。番茄插架时最易看到早期症状,起初下部叶片凋萎下垂、卷缩,似缺水状,病叶叶柄上有长条揭斑,最后全叶枯死;后期茎秆上出现狭长的条斑,扩展、下陷或开裂,病茎增粗,常生大量气生根。髓部褐色,茎中空,多雨或湿度大时病叶、病茎常滋出菌脓,干燥后成白色污状物。果实受害时幼果皱缩、畸形,果内种子很小、黑色、不成熟;青果上病斑为圆形,外圈白色,中心粗糙褐色,俗称“鸟眼斑”,这是溃疡病特有的症状。

3.8.2调查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番茄开花至采摘期,均可随机调查,但座果期症状明显,易诊断。②室内检验:植株检验是选取病株茎秆,清水洗净,晾干后用75%酒精涂布茎秆表面,过火焰。维管束的病健交界处切取小块组织,切碎悬浮于0.1%陈水中,充分振荡,静置30min,用接种环茹取细菌悬浮液至523晾脂平板上画线分离,28℃培养96h,挑取均匀一致的小菌落,再纯化3次,反复观察其特征,并留作致病性测定。如果出现番茄溃疡病形态特征即可确诊。3.9稻水象甲

3.9.1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长2.8一3.2mm,黑色,密被灰绿色鳞片,嚎短阔,端部环绕灰白色刚毛。前胸背板肩突明显,从背板中区至鞘翅末端1乃处的背部鳞片黑色,成明显的广口瓶状的黑色大斑。鞘翅有6条纵纹。3对足基节基部鳞片黄色。雌虫后足胫节具前锐突,背板后缘呈深的凹陷。②卵:珍珠白色,一侧略内弯,多产于水面下的叶鞘组织内。③幼虫:白色、无足,头部褐色,共4龄,腹节背面2一7节各有l对钩状呼吸管,气门位于管中,4龄虫体长约8mm。④蛹:居于灰褐色土茧中,近椭圆形,直径约5mm,猫附于根上。白色,复眼红褐色,形似成虫。

3.9.2调查及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可分为越冬场所成虫数量调查和秧田越冬代成虫数量调查。②室内检验:依据该虫生物学特性,分别查验成虫、幼虫及蛹,确定是否为稻水象甲的各虫态。

3.10小麦黑森彼蚊

3.10.1形态特征。①成虫:雌成虫体长2.5一4.0mm,初羽化时体浅褐色,以后色泽变暗。头部前端扁平,复眼大。触角位于额的中间,鞭节具环丝,16一18节,约为体长的1/3,小盾片上生有黑毛。足细长,被黑色鳞片,跄节5节。翅长卵形,翅面有黑短毛。腹部肥大,8节,淡褐色。雄成虫体长2一3mm,初羽化时粉红色,后色泽变暗。与雌虫的区别是体较细瘦,触角为体长的2乃,小盾片上有白毛,腹部纤细,几乎为黑色,第10节演变成上、下生殖板。②卵:长圆柱形,两端尖,长0.4一0.6rnm。初产时透明,有红色斑点,后为红褐色有光泽。常2一巧粒首尾相接地产于叶正面的脉沟内,密集成行,状如小麦条锈病病斑。③幼虫:初孵时红褐色,取食蜕皮后变为乳白色或浅绿色,13节。呈不对称纺锤形,幼虫在前胸腹面后缘有l个瘦蚊科大多数幼虫特有的Y形胸叉(剑骨片)。④蛹:为围蛹,栗褐色,略扁形似亚麻籽,长4.0一5.9mm,前端小而钝圆,后端大而具有凹缘。

3.10.2调查及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根据小麦黑森痪蚊的形态特征及为害状,田间调查时多用行长法取样。每点取长25cm、50cm或100cm均可,视虫量而定。②室内检验:将采集来的疑似感虫的麦类作物,着重将根部及近根各节叶鞘剥开,观察叶鞘内侧是否有幼虫及围蛹,检查麦粒内是否混有围蛹,将可疑的虫体在室内进行鉴定。

3.11苹果盘蛾

3.11.1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长8mm,翅展19一20mm,全体黑褐色、带紫色光泽。前翅翅面颜色可分为3区:臀角的椭圆形大斑深褐色,有3条青铜色条纹;翅基部褐色,外缘突出略成三角形,杂有斜形波状纹;翅中部淡褐色,杂有褐色斜纹。雌、雄蛾前翅腹面有很大区别,雄虫沿中室后缘有1条黑色的鳞片。雌虫翅绪4根,雄虫仅1根。②卵:略带椭圆形,长1.1一1.2mm,宽0.9一1mm,极扁平,中央部分略隆起。③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4一18mm。初孵幼虫体淡黄白色,稍大变淡红色,成长后呈红色。前胸盾呈淡黄色并有较规则的褐色斑点,有刚毛,臀板颜色较浅,有淡褐色斑点,腹足趾钩单序缺环(外缺)。④蛹:体长7一10mm,黄褐色,雌、雄蛹两侧各有2根钩状刺,末端6根刺。

3.11.2调查及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可在生长季节成虫发生盛期进行,采取苹果蠢蛾性诱剂监测,或根据其为害状及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别;②室内检验:根据成虫、幼虫、蛹及卵的特征镜检。

3.12假高梁

3.12.1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茎秆直立,具甸甸根状茎。叶阔线状披针形,基部被有白色绢状疏柔毛,中脉白色且厚,边缘粗糙,分枝轮生。小穗多数,成对着生,其中1枚有柄者多为雄性或退化不育,另1枚无柄小穗两性,能结实。在顶端的l节上3枚共生。结实小穗呈卵圆状披针形,颖硬革质,黄褐色至紫黑色。颖果椭圆形,暗红褐色,无光泽,顶端钝圆,具宿存花柱。脐圆形,深紫褐色。胚椭圆形,大而明显。

3.12.2调查及检验方法。①田间调查:在进口粮加工厂区rokm内的村庄、田地及铁路专用线周围进行详细调查;②室内检验:可采取一般解剖法检验。先将种子浸泡在温水中,膨胀变软后,横向或纵向切开种子。置于双目解剖镜下观察其内部形态、结构颜色,胚乳有无及质地,胚的形状大小、位置、子叶数目等,和假高粱形态特征比较鉴别,或采取显微切片法鉴定。

4检疫对象封锁控制措施

(l)从国外引进(含携带、邮寄)种子、苗木必须经检疫部门审批后方可人境,并在指定的地点进行1一2年的隔离试种。

(2)严禁从疫区调入种子、苗木及其他繁殖材料和应施检疫的植物和植物产品,特殊情况必须引进的濡经审批。

(3)从病区引进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应严格进行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产地检疫部门出具检疫合格证,调人地要进行复查必要时应进行复验,如发现有检疫对象和应检病、虫、草时,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消毒、控制使用或销毁等措施进行处理。

(4)在无检疫对象分布地区建立无检疫病虫种苗寮育基地,在作物生长季中进行产地检疫。

(5)消灭零星病田。对发生少量检疫对象的田块,采取挖净、消毒土壤、深埋或烧掉的办法,彻底清除危险性有害生物。

(6)对有害生物发生较为普遍的田块,应采取农业、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加以控制,以延缓其扩散蔓延速度和减少危害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刘明熙,韦永保,胡长安,等.县级农业植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广德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770,784

[2]赵京芬.浅议森林植物检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绿化与生活,2008(5);31-32

[3]马士能,王岗.关于加强植物检疫工作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158-160

[4]王学江,田锡珍,李文晋.植物检疫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5);942,1026

植物论文篇11

1.1研究地区与调查方法

选择信丰县主要林业有害生物为害的寄主林分马尾松群落(主要是马尾松毛虫为害)面积1000公顷、湿地松群落(主要是萧氏松茎象为害)2000公顷等二种类型,同时选择属于林业有害生物自控区的常绿阔叶林群落600公顷作为比较分析。在上述每种群落类型中,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分别抽取有代表性的区域样地12块、18块和5块。通过种-面积曲线法,确定群落(样地)最小面积20M×20M。在每块样地内对乔木进行每木检尺,以统计种类和数量;在每块样地的相邻两边和对角线采用样线法测定灌木层的相对优势度(rd1)和草本层的相对优势度(rd2)。此外,计测每块样地的胸径级数(d)(以10cm为1个径级数)和林分郁闭度(P)。

1.2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群落多样性指数

用乔、灌木丰富度指数R表示物种的多度,用Simpson指数计测生态优势度,用Shannon-Wienner指数计测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用Hurlbert(1971)种间相遇机率计测群落的均匀性,用阔叶比例参数(K)计测人工增加的物种多样性。

丰富度指数R=s;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Σ(Pi×lnPi);

Simpson多样性指数(D),D=1-ΣNi(Ni-1)/[N(N-1)]。

Hurlbert(1971)种间相遇机率(PIE)PIE=-ΣNi(Ni-1)/[N(N-1)]

式中s为样方中观察的物种数;Pi=Ni/N,N为样方中各物种多度指标总和,Ni为第i个种的多度指标。

1.2.2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

采用聚类分析法[1]进行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依据群落间的相似关系,把两两群落间性状数据所反映的相似程度将群落分组,划分为不同的数量等级系统,以便于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经营管理。

1.2.3植物群落的排序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应用程序[1]揭示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与环境因子空间的关系(Gauch,1982),从而揭示其中的规律。排序依据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结果与分析

2.1各群落多样性指数表2

表2-1马尾松群落

序号

R

HP

D

PIE

K

样本数

1

13

0.95

0.53

0.53

0.29

3

2

11

0.27

0.12

0.12

0.06

3

3

14

0.21

0.09

0.09

0.05

3

4

6

3

表2-2湿地松群落

序号

R

HP

D

PIE

K

样本数

1

14

0.88

0.48

0.48

0.07

3

2

8

0.51

0.26

0.26

3

3

13

3

4

6

1.09

0.57

0.57

0.09

9

表2-3常绿阔叶林群落

序号

R

HP

D

PIE

K

样本数

1

31

1.6

0.72

0.72

1

2

2

34

1.66

0.79

0.79

1

2

3

34

1.49

0.69

0.69

1

2

4

30

2.59

0.92

0.92

1

2

由上表可知,乔木层多样性HP、D、PIE指数总体趋势为常绿阔叶林群落大于人工马尾松和人工湿地松群落,人工马尾松和人工湿地松林中的物种多样性变化多样,明显低于常绿阔叶林,说明生态系统不稳定,抵御自然生物灾害能力弱。从针叶林到常绿阔叶林,随演替过程的进展,种群多样性增加,抵御自然生物灾害能力强。

2.3植物群落的分类

表4植物群落的分类

序号

R(x1)

HP(x2)

D(x3)

PIE(x4)

K(x5)

d(x6)

P(x7)

rd1(x8)

rd2(x9)

1

13

0.95

0.53

0.53

0.29

3

0.7

27.2

15.7

2

11

0.27

0.12

0.12

0.06

2

0.6

15.1

30.4

3

14

0.21

0.09

0.09

0.05

2

0.5

18.5

20.7

4

6

2

0.3

8.9

21.4

5

14

0.88

0.48

0.48

0.07

4

0.5

18.4

33.7

6

8

0.51

0.26

0.26

2

0.4

2.8

47.3

7

13

2

0.5

9.7

53.2

8

24

1.09

0.57

0.57

0.09

3

0.6

12.8

68.5

9

31

1.6

0.72

0.72

1

4

0.6

44.1

37.2

10

34

1.66

0.79

0.79

1

4

0.6

44.7

34.3

1

34

1.4

069

0.69

1

4

0.6

52.8

38.0

12

30

2.59

0.92

0.92

1

6

0.8

34.9

17.1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结果如下:

计算参数:去掉量纲方法:原始数据标准化;相似系数计算方法:夹角余弦法;拉姆塔值:0.800

相容关系矩阵

1.0000

0.5886

0.5521

0.4210

0.4951

0.3049

0.2946

0.2500

0.4924

0.5106

0.4755

0.6931

0.5886

1.0000

0.9496

0.8705

0.5187

0.8185

0.9034

0.4196

0.0509

0.0472

0.0794

0.1215

0.5521

0.9496

1.0000

0.9472

0.5438

0.7962

0.8479

0.2862

0.0813

0.0889

0.1209

0.1151

0.4210

0.8705

0.9472

1.0000

0.6697

0.8940

0.8553

0.3308

0.0810

0.0835

0.1021

0.0868

0.4951

0.5187

0.5438

0.6697

1.0000

0.6970

0.5485

0.5287

0.2905

0.3005

0.2646

0.4472

0.3049

0.8185

0.7962

0.8940

0.6970

1.0000

0.9169

0.6359

0.0814

0.0773

0.0764

0.0672

0.2946

0.9034

0.8479

0.8553

0.5485

0.9169

1.0000

0.6321

0.0878

0.0709

0.1208

0.0417

0.2500

0.4196

0.2862

0.3308

0.5287

0.6359

0.6321

1.0000

0.5055

0.4986

0.4890

0.4452

0.4924

0.0509

0.0813

0.0810

0.2905

0.0814

0.0878

0.5055

1.0000

0.9964

0.9907

0.8959

0.5106

0.0472

0.0889

0.0835

0.3005

0.0773

0.0709

0.4986

0.9964

1.0000

0.9853

0.9024

0.4755

0.0794

0.1209

0.1021

0.2646

0.0764

0.1208

0.4890

0.9907

0.9853

1.0000

0.8555

0.6931

0.1215

0.1151

0.0868

0.4472

0.0672

0.0417

0.4452

0.8959

0.9024

0.8555

1.0000

传递闭包:

1.0000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6931

0.6931

0.6931

0.6931

0.5886

1.0000

0.9496

0.9472

0.6970

0.9034

0.9034

0.6359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9496

1.0000

0.9472

0.6970

0.9034

0.9034

0.6359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

0.9472

0.9472

1.0000

0.6970

0.9034

0.9034

0.6359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6970

0.6970

0.6970

1.0000

0.6970

0.6970

0.6359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9034

0.9034

0.9034

0.6970

1.0000

0.9169

0.6359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9034

0.9034

0.9034

0.6970

0.9169

1.0000

0.6359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6359

0.6359

0.6359

0.6359

0.6359

0.6359

1.0000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6931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1.0000

0.9964

0.9907

0.9024

0.6931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9964

1.0000

0.9907

0.9024

0.6931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9907

0.9907

1.0000

0.9024

0.6931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5886

0.9024

0.9024

0.9024

1.0000

得出拉姆达截集:122232245555

由此可知,上述研究区域应分成5种森林群落类型,其中谷山山脉谷山村马尾松林为第1种类型。其特征是属于松毛虫自控区,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灌木、草本层相对优势度明显高于第2、3、4类型。嘉定镇的游州、马鞍山,古陂镇余村的马尾松林为第2种类型,其特征是属于松毛虫常发区,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灌木、草本层相对优势度等显著下降。大桥八角村的湿地松林为第2、3种类型共存,其特征是属于萧氏松茎象常发区,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灌木、草本层相对优势度较高。余村林场石陂的湿地松林为第4种类型,其特征是属于萧氏松茎象重灾区,其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灌木、草本层相对优势度是湿地松群落中最高的。金盆山的上陂、甲水口的常绿阔叶林为第5种类型,其特征是属于林业有害生物自控区,物种多样性等9个指标显著高于1、2、3、4种类型。

2.4植物群落的排序

主成分分析过程如下:

内积矩阵:

Sij

X01

X02

X03

X04

X05

X06

X07

X08

X09

X01

1.0000

0.8466

0.8574

0.8574

0.9152

0.7668

0.6245

0.8838

0.1073

X02

0.8466

1.0000

0.9707

0.9707

0.8696

0.9515

0.7600

0.7522

-0.1318

X03

0.8574

0.9707

1.0000

1.0000

0.8463

0.9060

0.7319

0.7772

-0.0478

X04

0.8574

0.9707

1.0000

1.0000

0.8463

0.9060

0.7319

0.7772

-0.0478

X05

0.9152

0.8696

0.8463

0.8463

1.0000

0.8036

0.6078

0.9405

-0.2005

X06

0.7668

0.9515

0.9060

0.9060

0.8036

1.0000

0.7020

0.7083

-0.2192

X07

0.6245

0.7600

0.7319

0.7319

0.6078

0.7020

1.0000

0.5891

-0.1874

X08

0.8838

0.7522

0.7772

0.7772

0.9405

0.7083

0.5891

1.0000

-0.2489

X09

0.1073

-0.1318

-0.0478

-0.0478

-0.2005

-0.2192

-0.1874

-0.2489

1.0000

特征值表:

λi

特征值

信息百分比(%)

累计率(%)

λ01

6.7736

75.26

75.26

λ02

1.0939

12.15

87.42

λ03

0.5999

6.67

94.08

λ04

0.3463

3.85

97.93

λ05

0.1024

1.14

99.07

λ06

0.0548

0.61

99.68

λ07

0.0270

0.30

99.98

λ08

0.0021

0.02

100.00

λ09

0.0000

0.00

100.00

特征向量:

Ci(01)

Ci(02)

Ci(03)

Ci(04)

Ci(05)

Ci(06)

Ci(07)

Ci(08)

Ci(09)

X01

0.3519

0.2456

0.3189

0.1799

-0.2663

-0.0214

-0.7637

0.1649

0.0000

X02

0.3735

0.0179

-0.1996

-0.2318

-0.1004

0.4176

-0.1001

-0.7564

0.0000

X03

0.3714

0.1023

-0.1551

-0.2107

0.4879

-0.0504

-0.0352

0.2034

-0.7071

X04

0.3714

0.1023

-0.1551

-0.2107

0.4879

-0.0504

-0.0352

0.2034

0.7071

X05

0.3587

-0.0507

0.4028

0.0289

-0.1755

0.5936

0.4448

0.3530

-0.0000

X06

0.3547

-0.0786

-0.2346

-0.4088

-0.6037

-0.4649

0.2014

0.1573

-0.0000

X07

0.2986

-0.1052

-0.5552

0.7568

-0.0748

0.0199

0.0905

0.0685

-0.0000

X08

0.3374

-0.1088

0.5319

0.2773

0.1884

-0.4983

0.2703

-0.3971

-0.0000

X09

-0.0583

0.9417

-0.0441

0.0873

-0.0810

-0.0536

0.2909

-0.0789

-0.0000

主成分:Z(1)=0.3519X(1)+0.3735X(2)+0.3714X(3)+0.3714X(4)+0.3587X(5)+0.3547X(6)+0.2986X(7)+0.3374X(8)-0.0583X(9)

Z(2)=0.2456X(1)+0.0179X(2)+0.1023X(3)+0.1023X(4)-0.0507X(5)-0.0786X(6)-0.1052X(7)-0.1088X(8)+0.9417X(9)

由主成分分析可知,该地区植物群落按主成分排序特征是第一主成分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X(2),其次为生态优势度X(3)和种间相遇机率X(4)。第二主成分为草本层相对优势度,其次是物种丰富度。这些主成分共同构成群落的分类因子和林业有害生物数量变动的重要因子。

3结论与讨论

3.1群落特征

从人工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到常绿阔叶林,随演替过程的进展,物种多样性增加。人工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种多样性变化多样,明显低于对照的常绿阔叶林,说明生态系统不稳定,防御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差。

研究地区按数量分类可分为5种类型,其群落主要按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种间相遇机率排序,其次是草本层相对优势度,其次是物种丰富度。这些指标与马尾松毛虫、萧氏松茎象等发生类型的划分标准密切相关。

从群落特征分析生物灾害为害的原因看,人工栽种的湿地松林群落因其在本土有害生物萧氏松茎象严重为害的环境下生长不良,不符合生态位原理,最终可能导致造林失败;此外,作为害虫拒避作用的引入桉树,因不符合植物生态型原理,所以生长不良。人工马尾松林其多样性与稳定性较差,树种单一,多为同龄林,有利于松毛虫繁衍。而对照的常绿阔叶林经过长期“自然选择”,森林早期演替阶段结束,形成了次顶极群落,林分较稳定,即使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也能生存。同时植物多样,年龄不一,类型复杂,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强。

综上所述,森林群落结构特征可以影响病虫发生程度。稳定的森林群落其物种多样性可以起到对害虫隔离作用,阻隔害虫寻找食物和扩散迁移;影响害虫嗜食性和营养价值,以至影响到害虫生活质量和寿命,使害虫种群数量下降;同时由于树种多样性,保护和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昆虫种类的多样性又导致有益昆虫和有益生物的多样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生物链更趋合理,更加平衡稳定。

3.3受灾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恢复包括把破坏或消失的生态系统重新再现的过程,以重建一个有生态学特色的或具有完整的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生态恢复重点应考虑的是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其次要恢复的地点生境是否适合所选择的种类。要从生态位、生态型、多样性、稳定性等多方面考虑植物种的选择、配置和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从治标向治本转变,防止有害生物的侵害,实现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要根据生物多样性的原理,提倡种植混交林,坚持植物种配置多样化。要利用生物种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科学地选择好混交品种,避免相克植物种混交。因此,当前研究区域的人工生态恢复主要应考虑工作有:借助自然力继续封山育林,以增加物种多样性;适地适树补充植物种类;加强抚育,及时补充土壤养分;增加元素循环,改善土壤肥力,可进行人工引入土蚯蚓、蚂蚁等,以促进植物群落特征的形成;重视种间相互关系,不盲目引入外来树种等。

植物论文篇12

1.3露天课堂,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如果总是让学生呆在教室里,面对着黑板上课,学生的学习情绪难免会低落,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偶尔换个环境,把课堂搬到植物园中,让学生徜徉在绿色世界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映入眼中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实体例子,可以使学生放松心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2植物园的建设

场地选择:因地制宜,选取校内适合种植的闲置土地或屋顶空间,面积以不小于50m2为宜,要求阳光充足、浇灌方便.土壤以山坡土等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佳,也可以自己调配.花盆、藤架、喷壶等工具配足.植物品种的选择:结合教材,选取和实验要求匹配的植物,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容易栽培的植物,以方便教学需要和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课外知识.种植和管理:按季节和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各种植物的种植和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的积极性,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种植和管理.植物园定期向全体学生开放参观,成果定期汇报交流.

3如何充分利用植物园对学生进行生物学教学

3.1课堂教学与植物园观察相结合例如,在讲“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特征和区分时,可以把学生带到植物园中,通过分组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观察、对比、讨论中了解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在根、茎、叶、花瓣、子叶等方面的区别,并能准确的区分.又如,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教学中,可以在植物园中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结合植物园中的各种植物及其环境,将三者的概念进行区分.

3.2就地取材,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如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中“观察叶片的气孔”的实验,我校学生在植物园中摘取书本中的选材———菠菜叶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发现无法获得清晰的结构图,学生将多种植物的叶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最后发现鸭趾草和空心莲子草这两种植物叶片的气孔在显微镜下呈现非常明显.通过此实验,学生不仅观察和认识了气孔,而且使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的能力得以提升.又如,在“叶脉书签的制作”实验中,我校学生在植物园中采摘茶花叶、桂花叶、樟树叶、红叶李叶进行实验,实验后,学生进行交流总结,有许多书本中未提到的意外发现,如:选材上,应选择质地较柔韧的叶片,角质层太厚(如桂花树叶)或者叶脉不够韧的都不适合;煮沸后不同的叶片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些像茶花一样是棕色的,有些是黄绿色的;茶花的叶脉会很明显地分成2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还撰写了实验小论文.

3.3寓教于乐,给学生参与建立植物园的机会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我校开设了“打造更美植物园”这门校本课程,让学生设计如何完善植物园,选出最佳方案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栽培植物,然后认养植物,观察植物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进行种植、观察、记录和管理的同时,养成细心做事和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在科学实践中体会到动手参与的快乐.

4我校利用植物园进行教学取得的成果

植物论文篇13

建筑装饰的形式和内容十分丰富,潜在的精神象征意义博大精深,我们从建筑装饰的形式中选取植物纹样——卷草纹作为切入点,以比较文化的角度对东西方建筑装饰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建筑装饰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和时代所体现的不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

植物纹样在世界各国的建筑装饰中大量存在,其中卷草纹是不同文化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植物装饰纹样,卷草纹的首次出现,对装饰艺术史有着极大的意义。东西方的卷草纹装饰,彼此具有内在的联系。对于卷草纹究竟属于何种植物,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理解,从形式和构成规律方面看它们非常相似,都以植物藤蔓为纽带,互相交错,以叶片为点缀,穿插少量花蕾,具有连续性。无论东方的忍冬纹还是西方的莨苕纹,都以线条的生动构成有机纹样,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植物纹样风格化和生成过程中所承载的人类情感。

一、古代中国和埃及的卷草纹饰

中国的卷草纹样出现于公元300年前后,在宫殿、庙宇等建筑装饰中较为常见。中国卷草纹最初称为忍冬草纹样,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多少带有宗教的含义。任何宗教性质的符号,只要具有艺术的潜能,都能随着时间而成为主要的或纯粹装饰性的母题。当一个母题因为与宗教意义有关而被频繁地在各种领域别是建筑上运用时,就会产生定式。忍冬纹以及与之同源的莲花纹样一起,在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发展,主要体现在当时的石雕、壁画等装饰中。南北朝时期的装饰艺术具有极强的超现实主义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汉灭亡后,三国鼎立,数年战乱,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渴望摆脱现实进入美好的精神境界,此时佛教传入中国,各地开窟造像,敦煌莫高窟便始于此时。这种风格对卷草纹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之具有自由、随意、唯美的特点。忍冬纹的特征为三瓣叶或四瓣叶图形,以富有变化的组织形式构成有节奏的图案,其中有单独纹样、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不同构成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卷草纹不断变化,这种最初的宗教装饰符号,其原始的含义逐渐被淡化,到唐代演变出更加丰富的形式。唐代建筑装饰风格华丽富贵,卷草纹样与葡萄、莲花、石榴、牡丹、宝相花以及祥禽瑞兽等纹样相融合,创造出极富理想主义色彩的植物装饰形象,以其流畅舒展的风格用于建筑的石雕、木雕、藻井、门饰、壁画等方面。

古埃及人最先创造了纪念性建筑,他们用极其耐久的石头建造神庙和陵墓。古埃及艺术是最先把植物的形象加以改变,使之成为装饰形式的,有两种植物与埃及文化紧密相连,即莲花和纸莎草。古埃及的卷草纹样以莲花、棕榈、纸莎草为主题构成藤蔓,花和花蕾点缀在卷曲的茎叶之间,形成优美的曲线,这种纹饰被认为是卷草装饰的基础。莲花和纸莎草生长于尼罗河岸边,莲花象征美好,纸莎草可用于书写,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在埃及文化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常用于建筑柱头、柱身、壁画、门楣等装饰。埃及建筑装饰本质上是象征性的,是东方文化中将宗教与政治结合起来的强有力代表,它们不仅仅是纯粹的装饰,更是为了表达民族自身的观念、情感和思想。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