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植物学毕业论文

摘要: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如生药学、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等的学习质量。药用植物学在药学专业和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桥梁”的作用。
植物学毕业论文

植物学毕业论文:观赏植物学生态旅游论文

一、观赏植物学在生态旅游专业的地位分析

观赏植物学是生态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植物学、生理学、树木学等课程关系密切。对于无上述基础的学生,若按传统教学方法,讲授观赏植物的分类、资源、园林应用等,很明显是不适用的。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认识旅游中常见的观赏植物并能讲解相关文化知识,所以课程的重点在于观赏植物本身的特殊性、多样性及相关的花文化。通过《观赏植物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常见观赏植物特征、观赏特性等基本知识;掌握观赏植物相关文化,为导游基础、景区规划等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调整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该课程已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造,弱化生物学相关理论的讲解,加强应用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的讲授,建立起适应生态旅游专业本身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1.课程框架体系的调整

传统的课程构架是按总论和各论讲解,各论是分科属讲述的,对种的特征和应用讲述较少,重点强调的是植物的科属特点。在课堂实践中发现,该教学法对于生态旅游专业学生来说,效果不好。根据生态旅游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而生物学基础薄弱的特点,弱化了植物所属的科属及其特征,仅需学生掌握该种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观赏特性。

2.教学内容的改进

观赏植物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对生态旅游专业学生而言,要培养学生认识和讲解能力,并以新颖有效的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在具体实践中,理论知识做到“适度”“够用”,仅用6学时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点到为止。将剩余的大部分学时放到植物种类的教学中,主要给学生介绍旅游中常见的观赏植物的种类、特征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并结合实习,使学生能掌握北方常见的观赏植物上百种,学会讲解该植物。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拓宽知识面,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当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做到教学相长。

1.理论教学方面

(1)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中,通过形象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教师通过自己拍照、网络等方法积累教学材料,将图片、动画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植物的特殊性,对于形态特殊的观赏植物,一张图片就可以让学生深刻记忆,如黄栌、银杏等。

(2)利用启发式教学。观赏植物学不仅是自然科学,还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相关知识如诗词、典故、花语等的积累,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在课堂教学时,放一些植物图片,启发学生用专业的词汇去描述;采集相关的植物标本带到课堂,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每次课利用5-10分钟让学生讲解观赏植物的趣事及见过的有特色的植物,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且可以提高自信心及语言表达能力。

2.实践教学方面

(1)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实习3-4次,主要是常见树木和花卉的识别。秦皇岛市区各大景区有观赏植物上百种,从春天的迎春、玉兰,到夏天的荷花、合欢,到秋天的木槿、菊花,到冬天的腊梅等,再到四季常绿的松柏等。四季有景、四季有花,非常适合学生的实践教学。

(2)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要想让学生尽快掌握大量的树种识别知识,只有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学会归纳,善于总结,在对比的同时,可以更好地认识植物。在实践教学中,除了观赏植物的识别外,还要注重学生对观赏植物的讲解能力,让学生对各类植物进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考核方法的改革

在成绩的考查方面采取:平时成绩(15%)+实习成绩(15%)+观赏植物的现场讲解(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50%)。通过多年的实践检验,该考核方法设置合理,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点在哪里,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多方位提高个人素质,保障成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作者:鲁凤娟崔力拓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植物学毕业论文:药用植物学教学法论文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如生药学、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等的学习质量。药用植物学在药学专业和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桥梁”的作用。因此如何能够让学生学好药用植物学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认识绪论教学的重要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和学习更是如此,每一个教师都有当学生的经验,回忆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基本上每门课程,在前五六个学时之后就已经确定了这门课是划入“真心想学”的范围,还是归入“及格就好”的领域。由此可见,绪论的教学有多重要,但往往很多教师认为绪论中的内容和书中其他内容比较无关紧要,没有必要花心思去讲授。教师应该认识到课程绪论的重要性,认真备课,精心组织药用植物学绪论课的教学,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该学科的发展历史、学习的内容、目的、方法。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面,了解学科的背景知识;了解学习的内容能够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整体、总体的认识;学习目的是应该重点讲解的部分,知道了学科的作用及重要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主动地学习;教会学习方法是学好一门课的关键,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药用植物学有其特殊性,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理论联系实践,多利用身边大量现成的学习材料。总之,最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绪论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药用植物学的兴趣和热情,并对药用植物学一见钟情。

2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

校园是进行药用植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并且方便的场所,大部分高校都有较大的绿化面积,可以建议学校在美化校园、绿化环境的同时,尽量栽种一些有利于教学的植物,特别是一些代表性的常见植物、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并且给植物进行挂牌,标明植物的分类、名称、生活习性、特点、药用功效、药用部位等,让学生在平时的活动中便留下印象,在讲授到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及时的把“活体植物“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加深刻、更加直观的认识,也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知识面。当课程结束时,带着学生环校游,检验一下自己掌握了多少身边药用植物学的知识。

3采用灵活多变的理论教学方法药

用植物学本身的内容比较枯燥,记忆的内容较多,教师的任务在于将枯燥无味的描述性文字转化为生动绚丽的植物形象,让学生记住,记准[1]。当今多媒体设备、网络传媒及摄影技术飞速发展,已成为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通过网上搜索下载、购买植物图片光碟、自己拍摄制作图片等途径获得图片,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着图片和文字描述一起学习,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根据笔者经验,让学生“教”比让学生“学”更加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甚至终生难忘。如当讲授到学生最难记忆的章节,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各小组负责讲授不同部分知识点,以课堂小测试的形式检验各组教学效果,知识点平均得分高的说明教学质量高,则对该小组进行一定程度的表扬和鼓励。这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自动自觉地课下充分准备、讨论,发挥集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备课,尽较大努力让其他同学记住自己所负责的知识点,此时本组同学已经掌握了所负责的教学内容,而在别组同学讲授时,学生们更会本能地认真听讲,与本组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此时别组同学所负责的知识点也很好地掌握了,,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点评。这种教学方法常常能够得到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年轻人思维活跃,具有创造性,还时常编出口诀和顺口溜帮助记忆。

4利用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手段

实验课是一种直观的实践教学手段,在药用植物学的教学中占很重要的比例。实验课能够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并且加深印象,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2]。此外,药用植物学实验培训也是掌握药用植物学研究所必须的操作方法和技术的必要手段。在每次实验过程中,教师全程跟踪,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方法及绘图方法等。每次实验课结束后,教师认真地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一一指出不足。在下一次的实验中集中进行总结和讲评,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参观标本馆,亲自动手制作标本也是实践教学手段之一,药用植物标本区的腊叶标本大多是按照恩格勒系统分类,有序地排列在标本柜中,分类方法与教材一致,对照课本进行观察学习,非常方便直观。我校新校区正在筹划建设200亩左右的药用植物园,届时将有3大区域,14个亚区的药用植物,满足教学需求,使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摆脱枯燥的宣讲、纸上谈兵的教学形式,在授课时,有条件可以将干、鲜标本同时摆上讲台直观教学,或是直接让学生走进药用植物园,在现场进行教学[3]。此外,常规的不少于一周的野外实习更是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十分期盼以及终生难忘的一次学习经历。我校地处秦岭脚下,离秦岭主峰太白山仅两三个小时车程,极大的方便了药用植物学的野外实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植物资源,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高涨,教学效果让人十分满意。

5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药用植物学的成绩评定,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不能单一的以理论考试成绩为准,应该增加实验实习成绩、实验技能掌握、平时考勤、野外实习表现、辨认原植物及标本能力考核等。这种考核评价体系很好的体现了药用植物学这门学科的实践性,也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机会去熟悉药用植物,让学生从书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的对这门课产生兴趣,并学好这门课。

作者:杨倩 周暄宣 谢艳华 曹蔚 孙纪元 毕琳琳 汤海峰 王四旺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学教研室

植物学毕业论文: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

1植物学实验课现状

1.1准备不足

不少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够,课前没有充分预习理论知识,实验过程中不清楚实验内容.在显微镜下已经观察到却又不知道是什么结构的尴尬现象在植物学实验课上普遍存在.这类学生对于实验课很茫然,感觉无从下手,实验报告通常照抄教材上的内容.

1.2不愿参与

部分不愿动手操作的“看客式”学生常从事与实验无关的事情,如翻看手机或在实验室内走动等.当其他学生完成操作后立刻围拢过来凑热闹或直接抄录观察结果.这类学生可能会写出漂亮的实验报告,从而得到较高的实验成绩,但实际上没却有参与到实验中.

1.3考核方法不合理

当前多数教师以实验报告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指标,而植物学实验报告主要以绘图的形式完成.这通常导致没有准备甚至没有动手参与实验的学生抄袭教材或其他学生的实验结果获取了较好的成绩,部分动手能力很强但绘图能力一般的学生反而实验成绩较差的现象.实验考核方法的不完善,难以、公正和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性和真实水平.

1.4教学设备落后

植物学课程是传统学科,在学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设备更新缓慢,几台老式显微镜作为主要实验仪器的现象在不少地方院校植物学实验室还普遍存在.由于植物学实验是学生接触的及时门专业实践课,陈旧的设备通常会导致学生对大学教育产生失落感,进而对实验课失去兴趣.

2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2.1优化实验结构

植物学实验内容广、项目多,但课时有限,必须对传统的实验内容进行取舍.实验设置应按照“突出重点、压缩一般、删除重复、强化实验技能、加强综合性训练和设计性实验”的原则对内容进行改革,将单一性的验证性实验模式转变为验证性、技能性、综合性与设计性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如在形态解剖学部分,压缩显微镜使用、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种子萌发等与中学重复的实验,突出根、茎、叶的结构观察,并在实验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绘图和徒手切片等实验技能.同时需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有所创新的培养.如马铃薯淀粉粒的观察实验,通常是在马铃薯块茎上刮取少许汁液,做成涂片观察.有些学生将马铃薯条进行徒手切片,观察到每个细胞内分布有多个淀粉颗粒,这就加深了对淀粉粒是细胞内代谢产物的理解.在系统分类实验中关于植物科属特征,不拘泥于理论课的内容,可以根据当地植物的生长期有目的地将学生带到校园或郊区现场观察、总结.将实验课转移到实验室外,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2建全实验流程

实验前,让学生复习理论课中的相关章节,预习实验教材,熟悉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做到目的明确、原理清楚、做法明白.如在植物根的观察实验过程中,可以随机提问学生单子叶、双子叶根的初生结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差别等.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报告的完成质量及回答情况,对实验预习环节给予评分.实验中按“提问——观察——记录——给分”的基本程序完成工作.如教师提出某种植物根初生结构是几原型、初生木质部导管发育有何特征等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然后点名回答并根据回答情况再次提出相关问题,进一步抽查部分学生到电视显微镜上显示自己观察的装片,指明相关结构的位置.根据每位学生的表现打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课前不预习、课堂不参与的状况,促进学生融入学习中.

2.3完善考评体系

实验是一项复杂的表现性活动,与之相适应的应该是明确的评定标准,灵活的评定方式以及有效的评定结果.成绩评价标准充分体现学生钻研精神、动手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差异,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及时次实验课要向学生讲明考核制度和评分方法.合理的植物学实验考评体系应涵盖课前理论知识的预习准备、实验操作、发现与解决问题、实验报告和创新设计等内容.与理论课考试不同,植物学实验考核应注重学生每次实验的表现,在权重的分布上应侧重于平时成绩,最终实验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考核成绩(40%).平时考核不是单纯看实验报告书写得好坏,而且要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操作技能、实验结果及对所出现结果的合理分析.平时成绩=考勤及课堂纪律(10%)+预习准备(8%)+实验操作(12%)+发现与解决问题(5%)+实验报告(15%)+创新设计(10%).期末考核成绩(40%)=实验操作(25%)+实验理论(15%).期末考核实验操作可以是传统式的,如观察给定的材料或装片,绘出相应的结构;也鼓励开放式的,如提供一定的实验材料,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并完成报告,这类操作可以适当加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2.4更新实验设施植物学虽然是传统学科,但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应不断更新实验教具,有条件的应采用多媒体实验教学.在大学扩招、实验室超负荷的情况下,陈旧的实验器材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微观结构,无论教师如何描述,有些学生就是想不出它的形状结构,常常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理解,提早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技能,为将来做一个高素质的生物教师打好基础.快速涌现出来的先进的教学设备及实验平台,如数码显微交互教学系统打破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显微观察无法通过共有界面接受教师指导或相互讨论的局限,有效地实现了组织结构观察方面的互动教学.利用学生喜欢翻阅手机的习惯,建立植物学实验微信平台,上传每次实验涉及的显微图片,供学生预习和复习,同时还能根据浏览人数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

3结束语

植物学实验是一项复杂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而言,要在实验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实验中要认真操作和观察,实验后及时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学有所得.对于教师而言,要合理设置实验内容,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对于学校管理部门而言,提高对传统学科的重视程度,适应现代化教学的步伐,更新实验设备,提升实验课的质量.

作者:王长宝 刘德财 王仲 张守平 张海军 单位:佳木斯大学

植物学毕业论文:药用植物学教学分析论文

1改进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

1.1传统的实验教学

传统的药用植物学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法一般是带教老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然后由学生根据实验材料,按照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的描述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虽然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实验内容和方法己经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实验操作也有较详尽而规范的要求和不断的督导,但是学生因为缺少实验学习的能动性,在实验过程中大多敷衍了事、照本宣科,不去分析实验的机理,不去探讨实验中的问题,使实验教学的质量在教学活动中大打折扣。

1.2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改进为了配合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改革,对药用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进行一些必要改革。在实验内容方面,可以把实验内容分为四部分,即基本实验技术;基础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方法方面:对于不同的实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通过实验课的学习获取知识[2,3]。

1.2.1基本实验技术基本实验技术是指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的制作、生物绘图技术、显微化学方法以及实验室常用药品、试剂、染液等的配制,玻璃器皿的洗涤方法等等,这些基础性的实验技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并在期末的实验考核中能有所反映。实验教学方法就采用传统的教师先讲授,然后学生进行验证的教学方法。

1.2.2基础的验证性实验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为目的,通过药用植物学中的经典实验和观察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植物细胞的基本形态与结构观察;植物组织的主要类型及结构观察;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结构观察等实验。这些实验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实验课显得枯燥,没有生机和活力。

如果我们尝试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索性”的实验,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如在实验教学方法上,采取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实验,上课时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对实验要点和实验注意事项简要提示,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然后通过相互讨论来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由教师做总结。对有些实验的材料,除了教师准备的实验材料外,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如细胞、植物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的观察、分类学上的实验都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穿插徒手切片法、染色法、生物绘图法等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

1.2.3综合性实验主要针对的是植物分类学的实验,以基本实验技术和基础的验证性实验的技能为基础,变实验室单一观察的方法为实验室与野外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把传统分类学实验设计为以比较解剖和野外资源调查为主的综合实验。比如,先通过学习让学生直观的认识不同类群的植物,总结各类植物的特征,然后带学生到野外进行对比和扩展实验,巩固理论知识。如对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常见重要类群的特征和分布特点;校园常见物种的鉴定,检索表的编制;某一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珍惜濒危植物的调查等均可设计为综合实验。

通过综合性的实验,使学生既了解植物物种的多样性、植物资源的丰富性,又增强学生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

1.2.4探索性实验通过基本技能实验,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植物学基础知识、操作和动手能力,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确定几个研究方向,让学生自己查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检查修改后,利用野外实习和课外假日时间来完成实验的题目。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科研能力,为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和将来的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视野外实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6]

2.1对生态环境的观察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环境,药用植物也不例外。野外实习首先要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生态环境。指出各类生态环境的特点,尤其指出重点考查的药用植物的主要生态环境。

2.2对单株植物的观察在观察其形态后,要注重从植物的分类学特征上进行观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器官。对于一些当地特产的药用植物要重点观察药用部分器官的形态特征。对于细部的观察可以在采集后整理标本时进行。

2.3培养学生的采集标本能力

2.3.1对采集标本的选择

药用植物的采集要特别注意其标本的典型性和完整性。所谓典型性是指所采标本要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在同种植物中有较强的代表性。所谓完整性,是指整株标本的根、茎、叶、花、果俱全,尤其要采带花的,因为花是鉴定种类的主要依据。对于地下部分有突出特征的药用植物,如百合科、薯蓣科等,应注意采集这此植物的鳞茎、根茎等,它们也是鉴定物种的重要依据。遇到雌雄异株的植物,应分别采集雌、雄株。草木植物的茎生叶和基生叶不同时要注意采集基生叶,如茵陈、荠菜等。寄生植物采集时要把寄生全部或部分采下,并注明关系。

2.3.2采集的注意事项采集标本要注重质量,尽量减少野外采集的数量,对于植物的产地、生活环境、性状、花的颜色、采集日期等都要做详细记录,这对标本的鉴定和研究有很大帮助。一份没有记录的标本是没有科学价值的。

2.4培养学生的标本制作能力

2.4.1保障压制标本的质量

要指导学生做好药用植物标本,最初压制时,必须使标本舒展,叶片应有正面和反面两种叶子,为今后制作药用植物的腊叶标本做好准备。

2.4.2开展标本展评

在实习阶段,应组织学生随时进行采集制作标本的讲评话动,指导学生科学采集标本。野外实习结束后,可以进行以学生、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的标本展评话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4.3留存标本把学生野外实习作为教学科研的一部分。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采集、制作一批高质量药用植物标本,也可以选择学生制作精良的标本,充实学校的标本室和教学科研素材。

3建立自由开放型实验室,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药用植物学的主要培教学目标是讲授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通过反复实践是很难掌握的。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有限的课堂教授和实践时间内达不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为此,根据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进行实验改革,提出了自由开放型实验室的教学理念,在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的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尝试。

自由开放型实验室的含义:其一是指一个单元的实验内容在一段时间内向学生自由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学习、实践,给学生提供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其二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自由,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实施开放式探究,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自由开放型实验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一般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向学生开放两个星期,指定一位教师或实验员在实验室值班。这段时间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究学习,教师一般不给予辅导,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设计、操作、得出结果。但实验准备所需用的仪器、药材标本、试剂要有充分的余地,比教学目标要求所规定的内容尽可能多,让学生自由选择,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7,8]。

总之,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药用植物学试验教学、野外实习和自由开放型实验室的实施,有利于本门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乃至他们今后的发展均有促进作用。只有教会求学者会学,求学者能学,才能开拓,才能创新。

【摘要】对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改进传统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重视野外实习,并在实验教学中增加自由开放型实验,旨在提高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植物学毕业论文:药用植物学教学方法改革

1课程改革的任务

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原则,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对本课程进行探索性的改革,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认识药用植物的本领,达到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和对专业技能培养的目的.通过教学改革,弥补学校实验条件不足的缺点,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植物的微观结构,掌握药用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和野外认识植物的本领,同时利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来鉴定和识别药用植物,进一步懂得鉴定生药的真伪优劣的方法,并激发同学们的专业兴趣和培养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2药用植物学教学现状

2.1教材内容滞后,疏于推陈出新

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开课,存在地方局限性,选择教材面窄.如凯里学院制药工程专业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十二五规划教材第六版《药用植物学》,虽然教材印刷版本较新,但是统编教材在内容和时间上存在滞后性,图形不清晰.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许多植物具备药用价值,比如抗癌药用植物(如红豆杉、萝芙木),却没有在教材中着重讲解;而证实有毒副作用或已在中药入药中不用或少用的植物(如夹竹桃、苏铁)却仍然出现在课本中;有些植物科属归属不明确,如在中国植物志里芍药是毛茛科芍药亚科,而本教材里写的是芍药科;这要求课堂上调整教材里的一些内容和规范植物科属来源.

2.2贴近生活的药用实例种类少

在中药领域里,很多植物既可以用作药用植物,也可以用作食用植物,两者界限本身不清晰.有些具有药用功效的植物也是生活中常用的食物,如:桂皮、花椒、姜、山药、白芍、薄荷等.它们属于生活实用型的多功能药用植物,而在教材中极少提到,使学生忽视了生活中宝贵的药用植物资源.此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注重补充生活中常用而课本没有提到的药用植物,从日常生活常见药用植物扩展开去.如:薄荷可以食用,有利咽开喉之功效,也可以提取有效成分制成口香糖、中药制剂等.使学生意识到药用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民间草药具有神奇疗效,从而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药用植物的兴趣.

2.3室内实验没有鲜活标本,实验内容肤浅

药用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认识植物内部组织结构的实验都是沿用高中简单的显微观察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药用植物的探索心理.由于实验条件限制,显微镜配备不足,只能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且实验每次都是用豆芽和洋葱之类的细胞结构来讲解,虽然节省了成本,但是很多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做过类似的生物学实验,到大学再观察相同的植物样品,降低了学习药用植物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大大减少了对药用植物的了解机会.

2.4野外实习局限性大,实践教学少

学校出于安全考虑,野外实习只限定在凯里市周边,而凯里市附近没有药用植物园,且凯里地区是岩溶土层,土壤贫瘠,植被稀少,药用植物贫乏.学生的野外实习变成了形式,学生没有机会走出凯里去植物保护区认识植物、采摘标本,这是目前这门课程较大的困难.

3具体改革措施

3.1以教材内容为主,及时补充相关领域的知识,突出重点

在绪论部分,从生活中植物入药的实例拓展开去,阐述药用植物及相关领域知识的实用性、趣味性,提高学生对药用植物的关注度.讲解植物细胞、植物的组织、植物的器官,许多知识是学生在高中时代学习过,应该避轻就重,讲重点.植物的器官是后续“被子植物”内容的基础,要着重讲解,尤其是及时、二、三、四节的内容,植物的根茎叶花等器官是区别植物科属的重要依托,要借助多媒体的功能图片展示,认清器官的特征构造.制作精美幻灯片,采用精选图片以弥补没有鲜活标本的不足.第十一章的裸子植物要增加新发现具有高价值的生药的篇幅,拓展重要生药在医学领域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如红豆杉科植物要着重讲解,并联系实际删减具有毒性的植物如苏铁等的篇幅.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较高、种类最多、药用最广、分布广泛的一类群体,是地球表面植被的主要组成,更是中药用药的主要取材,由于其科属类别众多,植物形态各异,难以记忆,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科属特征与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讲解,如:蔬菜和十字花科,花卉果蔬与蔷薇科,芳香精油和唇形科,禾本科与粮食,五加科与滋补作用等.让学生对不同科属的形态特征相同点和药效特征相同点进行归纳记忆,使学生掌握分类学的基本要领,在野外实习的时候进行实地观察,认识更多的药用植物.

3.2实验材料新尝试

针对凯里学院现有的实验条件,本门课更要注重实践观察,讲解植物细胞与植物的组织结构时,运用图表、模型、显微切片等教具提高学习效果,注重实验操作.将具有药效的生药如青蒿、半枝莲等取代豆芽、洋葱的显微标本,易采集且成本低,在实验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植物的组织结构,同时讲解植物的组织和药用成分之间的联系,增加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验的趣味性.

3.3野外实习改革

3.3.1人员及地点的分配

在野外观察实践中具体安排:(1)由老师带队,限制每名教师所带学生不超过15人,地点选在凯里市较近的区域,可选地点为小高山保护区、麻江县农林基地、舟溪原生态保护区,并与当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得到当地村委同意后,在其区域进行认识和采集植物,每天早上由校车统一接送到实习地点.每个地点实习2天.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可选择施秉县云台山自然保护区以及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作为实习基地,与当地保护区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合作关系,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2)每名学生实习过程中要采摘植物,制作简易的标本,撰写实习报告,教师对这些认真考核,并计入学生的期末成绩.(3)提高学生制作药用植物标本的要求,要求标明采摘时间、地点、植物形态描述、植物分类等,并在数量和质量上进行严格检查.3.3.2野外实习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实习过程中对药用植物的观察包括植物形态和生态环境的观察,如凯里地区以灌木林、草甸、喀斯特湿地等主要环境.掌握植物生长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物种的内部联系,详细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加深记忆.可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药用植物,并拓展到不同的科属种,为辨别药用植物奠定坚实的基础.

3.3.3标本采集能力的培养

野外采集标本要注重完整性,对采收季节、地点、日期、形状、花色等都要进行详细的说明.标本要压得均匀,兼顾入药部位的特征,枝叶要舒展,花要保持采集时的状态.在采集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给学生筛选出较完整的标本,并说明其入药部位可能相似的伪品,充分调动学生野外实习的积极性.

3.4考核改革

本课程原教学时数为48,改革后理论课30学时,野外实习为18学时.期末的考核方式仍然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题覆盖到各章、节和每个科属,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和重点药用植物;试卷层次要求所占的比例大致是:“了解”10%,“熟悉”35%,“掌握”55%.试题按照难易程度分为4档:易、较易、难、教难.因为该科涵盖面广,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题型除了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常规考题外,增加实践性论述题目,比如说出一种或者几种植物的性状特征、药用功效、实际用药配伍等.地对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进行考核,引导学生注重学以致用,关注实践.期末总成绩=卷面考核总分×70%+野外实习标本采集种类评分×10%+标本制作评分×20%.

4总结

总而言之,教学改革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与尝试,教学内容的变动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应当是动态的.随着地方性民族药物的大力开发和药用植物园的建立,本门课的实践教学方法会不断改进,促进学生对民族药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培养适应地方民族医药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

作者:龙杰凤 蒋向辉 单位:凯里学院

植物学毕业论文:英语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应用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从课堂、实验室走进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中,进一步鉴定辨认各种植物的形态,观察其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从而了解植物的种类、分布及其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掌握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基本科研能力、野外生存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1~2]。然而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开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针对所遇到困难,笔者在二十年的崂山植物实习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摸索总结出利用英语促进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方法和路子,这样说并不是进行双语教学,而是因为植物的学名是由拉丁文组成的,同时英语的单词和拉丁文单词60%以上是同源的,所以英语在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中有着实际的用途,本文就这方面的一些实例和经验作以简单介绍。 拉丁文是国际生物学界对生物分类群进行形态描述、分类、命名等的统一语言[3],但在实际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拉丁名称较多,不易记忆,且在大纲中对拉丁名称或学名不作过多的要求,只要求能认识几种常见重点植物的学名和掌握植物命名双名法就可以了,在考试中一般也不作为考试内容,所以学生一般对此不感兴趣,对拉丁文的内容掌握简直是空白。我们姑且不说植物学名的重要性,在当今国际一体化步伐化越来越快的情势下,拉丁文或学名所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和作用,这在我们的植物学野外实习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本来课堂理论教学上学生根本不重视的拉丁文,在野外实习中同学们身临其境地看到他们的生活状态,通过学名中属名的来历和含义或种加词所揭示的特点,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拉丁文的神奇和重要性,同时让同学们一下就清楚地记住所讲解植物的特征和所处的生态环境,有利地促进了野外实习教学,反过来,以此为契机,很多同学对原来不感兴趣或晦涩难懂的学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他们以后的进一步深造读研开启了一扇兴趣的大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学生大多数对学英语有很好的兴趣和基础。笔者在实习中结合英语介绍拉丁文学名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我们在介绍元宝槭和色木时,通过其种加词truncatum(截形的)就是很好的说明,将元宝槭的叶基部的典型截形特征和色木区别出来,杠板归的种加词perfoliatum意思是穿叶的,其抱茎的明显的托叶鞘穿茎而过的典型特征也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悬铃木科的悬铃木属在我国栽培的有三种,平时都俗称”法国梧桐”,另外又常与国产的梧桐和泡桐相混淆,引起很大的混乱,平时同学们对它们见得不多,只见过几个种,而且在当地名称又叫得很混乱,给同学们讲解时常常有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后来发觉利用种加词来解释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二球悬铃木(英国梧桐)其种加词acerifolia的意思是像枫叶的,一球悬铃木(美国梧桐)种加词occidentalis的意思是西方的,三球悬铃木(法国梧桐)种加词orientalis的意思是东方的,通过各自种加词的介绍,将三种悬铃木的特征和分布很好地解释清楚了,学生对它们的区别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海滨采到的束生刚毛藻,也让同学们很好地记住了fascicularis(束生的)这个单词[4],介绍边紫菜、银边翠(高山积雪)、金边黄杨、银边黄杨时,同学们就记住了marginatus(边缘的)这个单词,尽管不要求学生记忆,但有的同学说marginatus和英语的marginatal是同源词,对英语四、六级考试很有帮助,所以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植物课程教学,还促进了学生的英文学习,是否也可以这样说,充分利用现在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促进了学生的植物学学习。 因植物学名的种加词常是反映该植物特征的拉丁文形容词,下面就结合学名的种加词的含义谈谈所揭示的生物形状和习性。 在野外实习中经常遇到许多蓼科蓼属的植物,因种类多,特征难于识别和鉴定,同学们感到很是头疼,但学名中的种加词往往一针见血地描述出其特征,如红蓼的种加词ori-entale说明了它的分布范围,两栖蓼amphibium说明其水陆两栖的生态特点,长鬃蓼longisetum描述出其托叶鞘顶端有长毛的特征,水蓼hydropiper说明其像水生的胡椒,既揭示其生长环境,又描述出形态特征,杠板归perfoliatum的托叶穿茎而过的特点,箭叶蓼sagittatum说明叶子像箭头一样,高山蓼alpinum揭示出其高山的生态环境,何首乌multiflorum揭示出其大型圆锥花序的花繁多的典型特点,卷茎蓼convolvu-lus说明其茎的缠绕特性,两栖蓼amphibium和英文的amphi-bie(两栖的;水陆两栖)很接近,sagittatum和sagittate是同源单词[5],有很多同学在学英语中不会这个词,但通过这个植物野外实习的具体事例,一下就记住了,其中有个同学更是受益匪浅,在英语四级考试阅读理解的试题中出现了amphi-bie(两栖的;水陆两栖)这个词,而且是贯穿在整个文章中的一个重要词汇,以前也没有学过,但是试题中就直接有个题目是猜测该词的含义。以前在上植物野外实习课时,笔者让学生认识水边的一株两栖蓼,给学生讲amphibie的含义,这个学生就印象很深刻,所以他在英语四级考试中很快就领会了该文章叙述的主要意思,而且amphibie也是该篇阅读理解的一个题眼,是理解这篇文章的钥匙,这个单词领会好了,该篇的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他考得很是顺手。这些种加词往往也是同学们学习中经常遇到的英语单词,其构词法对同学们掌握单词的构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下边再举一些例子,如一些常见的或重要的药用植物常用“officinalis”(药用的)来做种加词揭示其药用价值,而拉丁文“officina-lis”和“officinal”是同源的,所以在介绍厚朴、地榆、草木樨、山茱萸、马鞭草、缬草、石刁柏(芦笋)(种加词都是“officina-lis”)时,同学们很容易就清楚了它们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甚至一些学生还能具体讲出当时老师讲的每种植物的药用功效;一些原产于中国的植物常用“chinensis”或“sinica”或sinensis(中国的)来做种加词,如枸杞(枸杞子)、中华鳞毛蕨、圆柏(桧)、石竹(种加词都是“chinensis”),中华结缕草、草麻黄(种加词都是“sinica”),朴树、木瓜(木梨)、皂角、紫藤、豇豆、香椿、锦葵、茶(种加词都是“sinensis”)等等,这类的植物特别多[6]。#p#分页标题#e#

植物学毕业论文:改革植物学实验课程模块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本文根据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培养目标,优化实验内容模块、强化实验基本技能、突出验证型实验的分析结果、充分应用研究型实验与综合设计型实验等模块教学改革方式,叙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

关键词:植物学实验;教学模块、学生创新能力

《植物学实验》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学院中生物技术、园艺、植保、林业、农学、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实践教学课程[1]。它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植物分类与识别的一门学科,它以室外实践和室内实验相结合,采用验证型、研究型实验与综合设计型实验等多种方式,从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等不同层次,观察植物界各大类群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测定植物器官的基本生理功能,认识植物的多样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索植物进化演化的规律。通过植物学实验和植物学野外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掌握植物学研究的基本工作方法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然而,传统的植物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以教师介绍实验内容和方法,然后学生进行实验以验证学过的理论知识,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来,笔者根据《植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及教学培养目标,改革《植物学实验》课程模块内容及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保障了教学质量,而且让普通地州级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顺利考取华东师范大学、云南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植物学专业的研究生。现结合《植物学实验》教学培养目标,探讨改革植物学实验课程模块的渠道及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后继学科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及尽快适应科学研究等创造人才条件。

一、优化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精神

目前,植物学实验课程的教材主要有:汪小凡、杨继 编著的《植物生物学实验》;金银根等主编的《植物学实验与技术》;何凤仙主编的《植物学实验》;姚家玲主编的《植物学实验》;关雪莲、王丽编著的《植物学实验指导》;赵遵田、苗明升主编的《植物学实验教程》;王英典和刘宁主编的《植物生物学实验指导》;高信曾主编的《植物学实验指导(形态解剖部分)》;魏学智主编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指导》。这些教材均包含有植物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基础验证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和综合设计型实验四部分内容,注重植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力求突出重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实验技能。但由于各高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教学大纲不同、教学学时数不同、植物的地域性不同,导致教学内容不相同,因此,应结合在内容安排上,根据植物学学科的发展前沿,从自然界植物的多样性与人类密切的关系着手,以植物生活史为线索,系统地引入了植物细胞、组织与器官的形态解剖特征、发育过程及植物各大类群的特点与分类地位和主要代表植物;安排植物的起源和演化,从而真正使植物学实验的基本实验技能、基础验证型实验、研究型实验与综合设计型实验四大教学内容得到有效整合,让学生掌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体及其结构与功能→起源与演化发展”。 从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植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学生的独立操作实验技能的独立创造精神。

二、强化实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方法

在植物学实验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有:植物形态描述、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显微测量技术、生物绘图法、生物科学摄影、临时装片及染色、根尖的离析与压片、徒手切片、木材的离析制片、整体透明封片、花程式和花图式、花粉形态制片、植物检索表的使用与编制 、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植物形态的多样性、植物体的元素组成等多种基本技能[2],这些技能均是学好植物学实验,为后继学科的学习、毕业论文写作及工作后尽快适应科学研究的基础,但如果全部均安排学时,则导致学时数严重不够,因此,采用在基础验证性实验穿插相关基本技能,并进行精心指导,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创新意识。如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植物细胞、植物细胞中的后含物”的实验中指导教师强化学生的“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显微测量技术、生物绘图法、临时装片及染色”等基本技能,这样既让学生明白基本技能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以应用到哪些研究中,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工作中应怎样利用已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来开展研究,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创新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对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突出验证型实验的分析结果、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验证型实验是验证已知结果的实验,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其他技能[3,4]。如植物组织水势和渗透势的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根据实验要求所获得的结果(是否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来验证实验原理,因此,指导教师应就本实验提出:植物栽培中施肥浓度问题?植物死亡的细胞是否有质壁分离现象?动物细胞是否有质壁分离等一系列的启发性问题来引发学生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进行植物“根和茎的形态与结构观察与生长”实验中向学生提出:植物根、茎、叶的表皮有何区别?各器官的生长特性及差异等探究性问题,通过突出验证性实验的对比、综合的方法使学生对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形态结构和功能受环境影响等知识,甚至教师在实验中向同学们介绍相关的近期研究成果和技术,不仅让在实验中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开拓了视野,了解到学科的前沿,又能让学生在理解研究实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对实验材料、条件、方法和结果等方面学会地分析、判断和应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充分应用研究型实验与综合设计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综合设计型实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和实验技能课的学习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完成一定未知领域的综合设计实验研究的实验,它要求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总结、得出结论。在多年的《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发现,综合设计型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学生们均喜欢这一类型的实验,并且完成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质量效果比验证型实验都高。例如,在进行“植物形态与生态适应性观察”实验中,教师提出:全班每小组4-5名同学按照“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植物形态结构与生态适应性相统一”两个中心来完成某种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和生态适应性的关系研究,各小组之间的植物种类不能相同,并提供相关实验仪器、试剂和用品后,学生即在小组间进行协作分工来完成试验植物材料采集和处理;植物生活环境的调查和分析;植物外部形态的观察描述和记录;植物标本采集制作及分类系统研究;植物根茎叶花果等部位的显微结构解剖;该植物在农业、医疗、化工、园林等各领域的应用;该植物的研究动态、进化演化过程等一系列的设计、综合型实验项目来完成该植物的形态与生态适应性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验题目和要求后,能积极开动脑筋,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体会到“看、想、说、做”过程中学习的乐趣,组员之间团结协,充分利用创造性思维来设计实验方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正确的实验方案后,每个学生独立操作进行实验,完成实验后,教师进行综合分析和点评,不仅让学生实现了知识从点到面,从教材、参考书籍到各种文献、从校内到校外,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能力、组织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综合设计型实验中学得大量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的。#p#分页标题#e#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教师在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笔者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发现:在有限的学时下,教师有意识地优化实验内容,充分利用基本实验技能、突出验证型实验的分析结果、充分应用研究型实验与综合设计型实验四个层次的课程模块教学体系后,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保障了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植物学毕业论文:旅游管理专业观赏植物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以持续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新兴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观赏植物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其在该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观赏植物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其以传统《植物学》为基础,兼收《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植物造景艺术》等课程内容,而形成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由于观赏植物学在我校的授课对象为旅游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对观赏植物学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的重要性及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尚不明晰,且无相关植物学知识背景。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接受能力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拟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2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观赏植物学的教学效果,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够较好地将植物学方面的知识运用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等方面。

1课堂教学改革

1.1培养学生学习植物的兴趣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之间关联关系尚不明细,且无相关植物学知识背景;因此学生认为观赏植物学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后的实际运用意义不大,造成学习兴趣较薄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观赏植物学的兴趣成为本课程讲授的首要问题。因此,在观赏植物学绪论部分介绍一部分植物所形成的著名景点、景区或者花博会,如黄山迎客松、洛阳牡丹、开封菊花、江西婺源油菜花、湖北麻城杜鹃、西双版纳的“独树成林”(榕树)和“绞杀现象”、“天下及时梅山-南京梅花山”、武汉大学樱花及日本樱花、荷兰郁金香等,使学生了解到观赏植物也可以成为旅游中的核心景观,进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树立学习观赏植物学的信心。

1.2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在调查本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生源地调查中发现,有约40%学生来自于河南省以外的其他省市,如云南、新疆、广东、海南等。因此,在保障正常课堂教学时间的前提下,每节理论课安排5min左右时间让省外学生讲授家乡著名或较著名的植物景点;同时,在课堂讲授植物学专业名词时,让1~3个同学用手势单独或者共同完成示意图,如叶片的对生与交互对生,分别用1位和2位同学用手势表示(手掌代表叶子);以及用10min左右的时间让每一个同学用PPT讲述2~3种不同科或属的植物。上述活动不仅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而且使学生更容易记忆和区分一些植物概念及科属特征,同时也使课堂教学效果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3教学方法改革

1.3.1多媒体视频的应用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一般为PPT),通过图片、动画等资料可实现《植物学》教学由“抽象难懂”向“形象直观”的转变,并且图像资料不受植物生长季节的限制,使授课更加形象生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视频进行辅助教学的情况较少,因此,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间10min时间展示不同观赏植物景点或景区、博览会,如荷兰库肯霍夫公园花展、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展、江西婺源油菜花节、长白山高山花园、湖北麻城杜鹃花展等视频,并将视频内容与课程中盆景、花镜、花坛以及地域气候与观赏植物生长习性等章节知识结合,使教学寓教于乐,既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又与理论课程教学相结合,更好的提高了教学效果。

1.3.2分类与对比法的应用在观赏植物学理论教学中,应注意分类与对比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即在讲授植物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强调并区分与之相关类似的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定义之间的异同点,如观赏植物中观赏树木与观赏花卉(生命周期等)、复叶与小枝(腋芽的有无)、穗状花序与肉质花序(花序轴肉质情况)、荚果与角果(假隔膜有无)等。通过植物概念或定义的分类与对比,使学生更清晰的了解概念与其相关定义的区别,也更地了解植物的形态结构。

1.3.3课堂回顾与提问相结合由于大学课程中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学内容信息量比较大且授课速度较快,造成学生在大学与高中授课方式转换中存在较大的不适应,往往抓不住学习重点和学习逻辑思路。因此,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该类现象的同时,积极采用课堂回顾和提问相结合的方法,即在每节课的3min时间内重点回顾本节课所讲述的重点以及与其相关概念和章节间的联系,使学生较为清晰地了解本节课中重点与脉络,加深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课堂回顾的内容作为下节课提问的重点,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较好的掌握课程知识。

1.3.4植物与文化的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植物往往会被文人骚客进行拟人化或情格化。裴蓓、郑文俊等人认为课将植物文化内涵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情怀。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同样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在讲述植物的属、种部分(10大传统名花及竹、松等其他植物)时,与学生充分互动诗词文化中的咏植物内容以及相关的历史传说,如诗经、唐宋诗词、“蟾宫折桂”、“杜鹃啼血”历史传说等,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植物文化内涵,并将其与相关旅游文化结合起来,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

2实践教学改革

2.1整合当地植物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针对观赏植物学实践教学要求,积极整合郑州市的公园及植物园、绿地等公共绿地中的植物资源,将其具有特色的植物观赏时期按照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如郑州人民公园郁金香节、郑州植物园玉兰节、碧沙岗公园海棠节、河南农业大学及郑州大学樱花展、月季公园月季展、郑州植物园牡丹(芍药)展及温室花卉、绿荫广场腊梅节,以及陈寨花卉市场、绿博园的各类花卉、树木及游园等,使之成为本课程实践教学的素材;同时利用河南农业大学校区植物资源(100余种)进行基础教学,以较大程度地满足课程教学。上述植物资源及配置实例使学生对不同观赏植物的生长习性、生态环境及植物景观的配置与设计具有了较为具体的印象。

2.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进度相一致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应积极跟随理论教学环节,及时调整教学时间和地点,使学生在学习理论内容的同时,较快的了解并掌握植物的形态特征,并与理论知识相对应。如根据理论教学进度和天气情况,在每次课(两节课)中的20min进行实践教学或者理论教学后的下一次课及时进行实践教学,并采用分类与比较的方法,可使学生及时了解并掌握某一个概念(叶、花及果类型等)或者相似植物的异同点(白玉兰与紫玉兰、栾树与黄山栾、刺槐与国槐等),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3实践教学注意植物年生长周期现象

目前,观赏植物学的教学主要集中在1个学期(非1个学年),课程实践教学只能在春夏或者秋冬季节完成。因此,观赏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在讲授基本分类学知识的基础上,应注意植物的年生长周期现象,即关注某种植物的展叶、开花、结实和落叶等时期,以便于及时调整实践教学时间,使学生在特定时期能够观察到植物的生物学特征,以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同时,应教育学生树立周年观察植物的思想,使之明确植物的年生长周期和生命周期,以便于将其应用于以后的旅游景观植物的规划设计与管理中。

3结语

通过实践证明,观赏植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是较为成功的。该改革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观赏植物学的兴趣,适应了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使学生能将观赏植物学相关知识应用于以后的旅游景观植物的规划设计与管理工作中。

作者:王政 何松林 李永华 贺丹 张曼 苏志国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植物学毕业论文:微信辅助的植物学实验教学思考

摘要:微信作为现今人们网络交流的重要软件,功能强大,应用普遍,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该文在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将微信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媒介,引导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初步构建了基于微信网络平台的辅助教学体系,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微信网络平台的帮助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植物学实验;微信;教学改革;构建主义

植物学课程是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相应的植物学实验课是我院为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和种子科学与工程3个专业的大一学生开设的及时门专业基础实验课。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课程改革的推进,植物学课程的学时被大大压缩了,课堂上教师大多只能讲授主要的知识点,相关的实验课内容也不能随之进行,而这部分知识最能激发学生学习植物学的积极性。学时的限制也导致没有时间向学生及时介绍新出现的、学科前沿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导致部分学生因不能掌握植物学的内容而逐渐对课程学习缺乏兴趣,教师教的力不从心,学生学的索然无味,最终既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因此,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对植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基于智能手机的微信软件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备受大学生的热爱和推崇,在大学生中得到了广泛使用[1]。为此,笔者将微信应用于植物学实验课的教学,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微信为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从而促进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1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手段单一

植物学实验以往一直采用教师讲解细胞、组织和器官结构等,更多的辅助教学手段为挂图,条件好些的高校利用多媒体讲解。即使教师采取动手实验示范这样的直接教学方式,但是由于学生数量多所进行的教学展示也会存在一些在后面的学生无法看清教师的演示。也就是说,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次性、无法保留性的弱点,无法给学生学习提供更长,更稳定的数据源。

1.2课程时间不足

我校于2014年重新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独立设课的植物学实验又重新归属到植物学课程之中,实验课学时的缩短,势必会影响整个实验的效果及人才的培养。而且由于学生没有自主预习的示范或标版,只能坐等教师上实验课时才接受实验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每次必须得用近一半的课堂时间来进行本次实验的内容、步骤、方式及注意事项等的讲解,而剩余的一半时间用于操作,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削减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

1.3学习效果较差

由于实验课程学时有限,教师疲于应付实验进程,无法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动手能力进行测验;而实验课的考核方式单一,无法做到对所有实验内容的检验,这也使得学生对于实验知识的获得效果大打折扣。

2微信的定义和功能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2]。微信免费,使用任何功能微信都不会收取费用。微信适用的手机网络包括GPRS/EDGE/3G/WiFi,联网可能产生的流量费用由网络运营商收取。1M可发约1000条文字消息,根据原图质量压缩至50~200K/张,根据原视频质量压缩20~30K/s[3]。2015年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民规模与结构中的数据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而从网络使用年龄结构上看,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较高,达31.5%。而目前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情况非常普遍,基本满足人手一部手机,微信的使用率也非常高,所以微信作为教学手段的可操作性非常高[4]。黑龙江大学现在中国移动网络的WiFi已经覆盖校园,加之很多学生都办有相应流量的套餐,这些流量可以满足基于微信功能的课程教学。为此,笔者将微信应用于植物学实验课教学,初步构建了基于微信网络平台的辅助教学体系,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微信平台的帮助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微信在自主学习式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要由学习者个人来建构属于自己的特有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5]。建构主义的知识建构一般通过3条途径来完成:一是活动性知识:通过个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通过活动实现的知识经验的增长;二是观察性学习:个体通过对其他人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的观察而实现的知识经验的增长;三是符号性学习:个体通过语言符号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经验的增长[6]。按照建构主义的知识建构来说,植物学实验知识的获得必然也要经历活动性知识、观察性学习、符号性学习这3个途径来获得,借助微信平台优化植物学实验课程体系。微信具有零资费、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实现群聊,仅耗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利用微信的这些功能进行“课前预习(教学资源的传输)”、“课上教学(一对一辅导答疑)”、“课后辅导(实时互动)”,完善微信辅助平台建设。

3.1课前预习

教师通过所建立的微信群发功能发送实验教学的预习要点、难点和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好是图片或视频文件,提起学生兴趣)。组织学生对较难理解的问题进行课前讨论,教师实时关注并给以及时解答。课前预习在实验成绩的评定上占有一定比例,教师根据学生微信活跃程度、预习程度、知识点掌握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奖励机制。通过微信将学生容易遇到的问题拍成图片,提醒学生时刻注意相关玻璃器皿的使用及保存。这样,不仅节省了课堂讲授时间,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3.2课上教学

在预习的基础上,简单讲解几分钟,学生就可亲自动手进行相关实验。对于课堂上出现的临时共性问题教师可以群发图片予以解答,如根茎叶初生、次生结构的比较观察。学生在绘图时可以借助手机的相机,通过显微镜的任何一个目镜拍摄所绘结构的照片,通过手机屏幕来放大,可以更好、更快地完成绘制。并通过微信及时发给老师,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所绘结构进行一对一的及时点评和解答,还可以掌握单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也可避免不愿举手发言的尴尬。通过一对一的辅导答疑,教师可以掌握每个学生上课的认真态度,会对成绩的考核有一个更合理的依据。

3.3课后辅导

微信式辅助教学和传统的课后辅导模式深度融合,利用微信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文件对课堂中理解不充分的方面及时补充辅导,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更深入理解。定期开设一些竞赛类的知识点让学生微信抢答,设立“复习思考栏”、“近期研究动态栏”等,并与平时成绩挂钩,增设“综合创新能力”分。此外,及时注意学生心理动态,建立良好的沟通,以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运用微信与学生交流,认识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使课堂中的“老师”转变为生活中的“聊友”,师生关系平等化。

4应用效果分析

微信群引入到植物学实验教学中对于实现自主学习式教学的作用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4.1成绩的考核更加客观

课前预习在实验成绩的评定上占有一定比例,教师根据学生微信活跃程度、预习程度、知识点掌握方面给予评分;通过课上一对一的辅导答疑,教师还可以掌握每个学生上课的认真态度,对课堂实验报告成绩的考核有一个更合理的依据。定期开设一些竞赛类的知识点让学生微信抢答,并与平时成绩挂钩,这样就节省教师课堂随堂测试的时间,相当于延长了实验课的课时。

4.2巩固了实验课堂的知识

教师可以点对面,甚至是点对点地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解和评价。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状态,保障课堂教学效果的延续性,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

4.3增进了师生间的沟通

通过微信群的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的时间延长了,彼此变得熟悉,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善于表达的同学,通过微信与老师的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信任,可以敞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他们的一些不成熟的观念,建立更加适合后天健康发展的人生观[1]。

5结语

综上所述,微信这个强大的沟通软件对于植物学实验的自主教学至关重要,它的引入使得学生和教师在教学空间和时间上变得更加自由和随机,也使得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巩固也更加容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关系更加融洽。微信的其它很多功能在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还有待开发和利用,相信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微信的应用将带给植物学教学更多的便利。

作者:孙阎 杜景红 邵洪涛 单位: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

植物学毕业论文:中药学药用植物学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为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本文介绍了药用植物学课程改革围绕“四改”进行的探索,分别是改教学内容、改教学方法、改教学手段、改考核评价机制。结果是学生在学习主动性、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课程改革;高职高职

中药学专业的药用植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与后续的专业课如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衔接紧密。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但实际情况却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这种情况已不能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以此为宗旨,笔者学院对药用植物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课程改革探索,课改主要围绕以下“四改”分别展开,主要包括:改教学内容,改教学方法,改教学手段,改考核评价机制。

一、改教学内容

结合企业岗位要求,同时结合目前高职学生“以碎片化学习”为主的学习特点,打破药用植物学原有的系统教学内容,改为“碎片化教学”。即将原有的系统课程体系“打碎”成“四大碎片”,每一个碎片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最终将整个课程分为以下四个项目:药用植物形态认知项目、药用植物显微认知项目、药用植物显微技能实训项目、药用植物基源鉴别实训项目。理论和实训的课时数比例为1∶1.5。理论内容适当精简,实训课程结合企业岗位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道德与责任心。

二、改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开始。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代之以较为先进、更适合学生学习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等。如在药用植物形态认知项目教学中,讲到根与根茎如何区别时,教师可采用设定情景及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拿出何首乌、大黄、白芷、天麻、生姜等原药材让学生去探究并解决问题,教师进行难点解答。教师从传统的主讲角色转变成主导角色,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课角色变为主动学习角色。这样,在教师新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主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均逐渐提升。

三、改教学手段

传统的一支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早已不能满足现代高职学生对课堂的需求,简单的PPT也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现代的学生在课上或课下需要更多的视觉冲击和互动。因此各种教学媒介应运而生,有基于QQ平台的腾讯课堂,有基于微信平台的雨课堂以及各种APP软件。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新的教学媒介,给学生呈现更具吸引力、更有效果的教学手段。

四、改考核评价机制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考核评价机制必然要随之改变。考核评价机制的改变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改变考核时间。可以随堂测试,利用蓝墨云班课等APP软件,教师每堂课都可以进行测试;同时结合每个项目进行单元测试和期末综合测试。其次,改变考核方式。可有传统笔试,也可进行移动终端测试及现场面对面考核,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机制。再次,改变考核内容。有传统理论考核,也有操作技能考核、实训结果考核、创新能力考核、职业素养考核等。例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常用药用植物识别”考核,可以对学生徒手切片的技能进行考核,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制作成果、浸制标本制作成果的考核,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植物标本创意贴画考核等。通过改变考核评价机制,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都不同程度得到提升。

五、小结

通过以上“四改”的不断推进,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发生改变:学习主动性、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都得到提升,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提升。

作者:王慧芳

植物学毕业论文:谈农学植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

1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教研组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后,决定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上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变以往的黑板加粉笔为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演讲式的教学方式.具体做法是建立课程网站,把课程标准、课件、习题等上网;在网上建立论坛,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在网上发表意见,在网上讨论问题;可以在网上发表个人小论文,每个月评比一次论坛积极分子,并给予一定奖励,记入平时成绩.上课时老师先讲解主要的重点内容和基本概念,用一节课或者一节半课,然后剩下的一节课左右的时间给学生提问,或者互相讨论问题,如果有学生预习充分的,想要到讲台上锻炼和表现自我的,教师鼓励学生上台讲课,然后同学补充讨论,老师总结,如果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留到课后的网上论坛解决,老师只是讲授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指出错误和总结一下问题,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去主动探求知识,不懂的尽量上网和图书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问题.课堂上和论坛上所提问题有相当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专业和生产实际,例如:水分代谢部分,学生在网上提问:为什么花盆搬动后叶片会出现萎焉现象?为什么园林树木在移栽时要包上稻草?;光合作用部分,为什么有些作物栽培要覆盖遮阳网?如何想办法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从而提高产量?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些问题都是和以后的专业课程紧密相关,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所以学生非常有兴趣,觉得实用,有意思.这样就无形中把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了,教学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生动活泼,务实创新,使枯燥无味的压力式教学转化为学生的主动轻松愉快的求知.教学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2重视教研活动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教研组每个星期共同研究一个问题,涉及课程标准修改、教案完善、课件制作、业务学习、教法研究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们交流了思想,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和提高.同时,经常性找学生了解情况,或者做一些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然后加以研究和改进.同时,鼓励教师撰写教研论文和申报学校教研课题,由于课程组的努力,本课程被评为学校的重点课程,现正朝着精品课程的方向努力.课程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成绩统计分平时成绩占30%,包括作业、小论文、课堂讨论、论坛表现等等;实践分占30%,包括实验表现、实验报告、实验结果和实验操作成绩,还加上课外第二课堂创造分,有小创造小发明的可以加分.考试严格考场纪律,集体阅卷.通过这样的改革,改变了以前的只是重视理论知识考核,学生死记硬背,过后头脑一片空白的不良现象.通过、客观的考核,加强了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

3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主要选用张志良编的全国统编教材《植物生理学实验》(国家十五规划教材)作为实验教材,但根据韶关学院的实际情况,教研组没有全部按照该教材原原本本的实施,而是选择其中一部分,然后加上自编的实验内容,相应地课程标准也进行了修改,其中包括必做实验、选做实验和设计性综合实验三个档次.以前的实验都是必做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而且都是简单的验证性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研究素质,经过改革后实验内容由原来的8个增加到24个,包括4个基本的必做实验,主要是基本仪器和实验方法的熟悉,包括光合测定仪的使用,显微镜的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酶的测定和其他基本仪器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独立设计实验,再选多4~6个实验,实验可以在实验室里面做的,也可以是在学校实践基地(生态园)做的,甚至是可以到生产及时线做的;一般由一个学生单独做,复杂的可以是两个人一组.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老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和必要指导,过程由学生独立思考并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经常性组织学生到生产及时线考察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产、学、研相结合.实验做好后,除了写实验报告外,如果实验比较有创新的,结果好的,老师鼓励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上交,推荐到相关刊物发表.这样一来看似有点“乱”,其实给了学生动手的很大的自由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好.为了较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素质,教研组大力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分成若干个小组,比如水仙矮化和雕刻小组、植物激素应用小组、组织培养兴趣小组、无土栽培兴趣小组、花卉栽培小组植物营养小组等等,学生可以利用一切的课余时间进行研究,学生兴趣非常浓厚,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效果非常好.

4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效果

通过近3年来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表现有:(1)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由以前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考试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大大下降,每年几乎没有补考和重修的,最重要的是学生不是像以前那样应付式学习,死记硬背,考试过后啥也不记得了,而是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喜欢思考,乐于动手,喜欢上网查阅大量资料,课堂表现好,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2)学生撰写了不少小论文,还有小创造、小发明,例如有的学生搞试管授粉,有的把几种颜色的玫瑰或者菊花嫁接在一起,做成一个奇特的盆景,有的培养出了新的品种,有的雕刻出了漂亮的水仙盆景等等,还多次拍成照片或者用鲜活事物在校园里面进行展览,参观者络绎不绝,赞不绝口;(3)创新了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观念,由生硬的、枯燥的,只重视理论教学的旧观念转变为灵活的、生动有趣的,富于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学习;(4)学生在考研中该门课程的成绩比较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自如;(5)该成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有关专家的肯定,获得了2004年本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5结语

通过大力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值得肯定的经验有以下几条:(1)要重视教学研究,作为教师,不管是什么专业,都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不能够师道尊严,高高在上,对学生板着面孔,甚至麻木不仁,应付了事,而是本着对国家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好本职工作;(2)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问问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东西,能否灵活运用?多问为什么?怎么办?出了问题不要把责任往学生身上推,而是要先找教师本身的原因,存在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进?(3)教学手段要先进,要大力提倡多媒体教学,而且要进行网络教学,开展网上论坛活动,课堂上要发扬民主精神,鼓励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甚至要虚心请学生上讲台讲课;(4)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紧密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上课、实验、课后和生产实践中的学以致用.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其深刻含义是学习之后要经常性的练习、实践,因为在甲骨文里面的“习”是个象形字,意思是小鹰在天空里面学习如何飞翔,很明显孔子不是个书呆子,不是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人,相反他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但是历来中学课文都错误的解释为“复习、温习”,是严重的误导.

作者:叶添谋 叶昌淦 单位:韶关学院 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

植物学毕业论文:药用植物学教学运用思维能力训练思考

药用植物学作为中药学本科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搞好药用植物学的教学工作非常重要[1]。但是药用植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比较特殊,其教学内容由理论、实验和野外实习3部分所组成,其中理论部分主要包含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和系统分类学,涉及的内容非常繁杂,大部分是传统的、零散而需要识记的知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学生适应这种繁杂知识体系的学习,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需要教师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将各章节知识精心加以组织,化繁为简而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才能较为圆满地完成药用植物学的教学任务[2-4]。

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并实施类比、归纳与演绎、辩证等方法,开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5]。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尝试将哲学方法论运用于药用植物学理论教学中,力图使药用植物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个人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并探讨在药用植物学教学实践中开展上述活动对思维能力训练的可行性及效果。现总结如下,借以抛砖引玉,共同提高相关学科的教学水平。

1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

1.1定义

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1.2实施方法

利用提问式教学在具有相似特点的理论之间进行思维训练,如在茎的分枝方式章节教学总结阶段,设置问题对学生提问:现在已知茎有单轴分枝和合轴分枝方式等特点,那么根有类似的分枝方式吗?

1.3结果

通过类比发现,根系的类型也可以视为具有类似的分枝方式,如直根系其主根发达,主根和侧根界限非常明显,其特点与单轴分枝的特点非常相似;而须根系主根不发达或早期死亡,侧根很发达,这一特点与茎的合轴分枝的特点也非常相似。通过这种类比思维,将看似不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不仅训练了相关思维能力,而且提高了学习兴趣。

2归纳与演绎思维能力的培养

2.1定义

归纳与演绎是相对的一对特征,归纳法又称归纳推理,即由特殊推到一般的推理;演绎法又称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推到特殊的一种推理。其中归纳是启发式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2.2实施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通过比较不同点和共同点,可以对相似的知识进行对比和归纳。如对根与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的分别比较,就可以有效地将两者内部显微构造知识点的异同串联起来,便于理解和记忆;又如夹竹桃科和萝藦科均有单叶对生或轮生、白色乳汁的特征,那么在没有花果的情况下如何区别这2个科呢?大家通过归纳比较植物腺体所在的位置后发现,腺体位于叶柄与叶片基部相连处且丛生者属于萝藦科植物,腺体位于叶腋内或叶腋间者属于夹竹桃科植物[6]。另一方面,演绎法在教材中应用也较多,整个教材体系就是一个从共性到个性的过程。如在药用植物分类学部分,对于属特征而言,植物科的特征是普遍共有的,而属特征则是特殊的;对于物种特征而言,植物属特征是普遍共有的,而物种特征则是特殊的,这也是一个物种鉴定的过程。

2.3结果

通过归纳总结,学生不仅对药用植物学相近的概念比较容易理解,而且明白了归纳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演绎法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教材体系,而且有助于掌握药用植物分类的方法和手段。

3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3.1定义

辩证关系就是事物的两重性,他们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辩证思维能力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权衡利弊,作出科学的判断。

3.2实施方法

在药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较多需要辩证对待的例子。以药用种子植物分类学为例,有2株外观形态差异较大的植物,其中一种植物较高大,且叶片较大,而另一种植物较矮小,且叶片较小,那么他们是2种不同的植物吗?另外根据植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既然变态根其功能发生了改变,如气生根暴露在空气中、攀援根攀附于其他物体上、贮藏根起贮藏作用等,它们的内部构造与正常根相比是不是也发生了变化?

3.3结果

由于这两株植物来自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他们的外观形态的差异,但通过DNA条形码技术等方法证明他们来源于同一物种;另一个问题答案是其内部构造也发生了某些改变。因此,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结合来思考问题,不能拘泥于某一方面。

4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4.1定义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他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包括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分合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等,是这些思维方式的统一体。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

4.2实施方法

在教学中笔者利用写作综述等形式有意识地尝试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通过药用植物学和相关学科的学习,你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药用植物资源?”一题,让同学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运用药用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创造性地对以前较少涉及的海洋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方法和技术进行了综述。

4.3结果

通过上述教学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使同学们学以致用,有所学习和掌握的同时开阔了学习思路。

5结语

结合哲学方法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能力,通过实施类比、归纳与演绎、辩证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实施上述活动对提高药用植物学的教学质量,发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思路、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发展非常有益。当然,上述教学活动要顺利进行,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这方面的意识和丰富经验,具备开阔的思路,敢于打破常规,深入钻研本门课程,积极归纳和总结本门课程知识,不断结合本门课程的新进展和研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切实以身作则,注重总结和引导,使学生从本门课程中学有所得,并将学习的心得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中。

植物学毕业论文:多种教学结合提升植物学教学水平

青海大学植物学课程为省级重点课程,校级重点建设课程。该课程是我校农学类、草业科学和生物学类各本科专业(草业科学、饲料科学、农学、林学、植保、园林、园艺、环境科学、生物技术等)的骨干基础课程,对农学类和生物学类专门人才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各学科的渗透,使植物学教学内容涉及面越来越广,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迫使植物学教学工作者寻找适应目前状况、优化教学质量的教学之路。作者及课程组成员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阐述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1目前我校植物学教学考核和教学效果评价

植物学是我校生物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学科平台课。一直以来,对学生掌握植物学知识的考核通常都采用学期末综合考评。平时成绩(10%,课堂提问和作业)、课程实验成绩(30%,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成绩(6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中课堂提问的内容主要是上次课程中理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作业是每章内容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课程实验大多是植物形态解剖学方面的内容,多是固定切片的观察,作业是针对观察特征所做的绘图。期末考试的内容60%~70%主要针对该课程的前半部分,即植物形态解剖学方面的内容,多是对植物细胞与组织、种子和幼苗、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科的有关理论知识的名词、术语、概念的记忆;30%~40%分类知识的考核主要是对科、属、种特征的辨识以及有关分类群的认识。考试题的类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选择、是非和问答等五类,学生掌握植物学知识主要靠教师课堂讲授以及实验课的实践。

从事多年的植物学教学后发现:教学考核是否科学、合理和,往往影响教学效果的评定是否客观。对学生植物学成绩这样进行考核并不能真正代表该学生的实际理论水平和能力。记忆力和理解力好的学生在期末闭卷考试是能考高分的,如果绘图基本功扎实,综合评定往往能取得高分。但取得高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植物分类群是熟悉的,联系不了具体植物,认识不了几个种。也是属于背死书、考完就丢开一类。很多学生到了高年级或研究生阶段,要进行植物学宏观或微观方面的研究,做相关实验和毕业论文时不敢出野外,自己不能取样,不会使用植物志、检索表去鉴别自己不认识的植物。很多学生遇到这些困难时又来找植物学老师帮忙。有的学生在学习植物学时虽然得了好成绩,出去工作了,有人请教一些常见的绿化树木的名称,却说不出。因此我们感到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上,没有充分尊重和发掘学生的潜能。目前我校植物学课程教学内容一直沿袭着两大块教学模式。即植物形态解剖学和植物系统分类学。在实际教学方面,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内容庞杂、费时过多等问题,同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单调落后,缺乏活力,以往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先理论后实习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课堂为阵地、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学计划为指导、重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课时计划的完成。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缺乏统筹安排。有的理论课和实验内容存在脱节现象。验证性实验的比重过大。实验方法、模式及要求单一。这种机械式的操作和模仿,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对做过的实验项目印象不深,实验的收效甚微。总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好不好和教学效果的关系很密切。只有发挥教学中两方面的积极性,并把这两方面的积极性结合起来。让学生们主动自觉地学,在有限的课时中掌握终身的学习能力。

2改进植物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2.1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在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明确了教学目的和任务,确立教学内容后,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就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突出重要问题。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避免满堂灌,自始至终由老师不停地讲解,方法过于单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但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内容讲解之前可以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带着问题上课可以使学生听课注意力更为集中,针对性更强。如在讲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时,提出为什么“树怕剥皮”?为什么中空的古树还能发芽?在大树中外面的木材先产生的还是后产生的?由于大家对这些现象都有感性认识,提出问题后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而积极地思索,甚至热烈的讨论,课堂气氛活跃,教师趁学生情绪高涨,抓住时机对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进行讲解,这样学生知识掌握牢固,印象深刻,教效果好。在植物学课程当中,这样的问题很多,每次课巧妙创设一到两个问题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的浓厚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植物学教学效果。或者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加以回答,培养其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借助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巧妙的提出问题,或作出假设,能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如在叶的解剖结构,提问:“有一张单子叶植物叶片横切玻片,如何判断叶的上下表面?”学生无法从书本中找出标准答案,只有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想出相应的办法。实践证明,这样的提问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采用发现法教学,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介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经过自己的逻辑推导而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植物学基础知识,还发展了学生对待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探索态度,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2.2注重直观教学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直观教学是教学环节中传授知识最有效、最生动、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之一。直观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立体思维等,还能促进观察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1]。直观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特别是在植物学教学里常用的植物标本的展示,野外的实地考察和观察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把一些枯燥、乏味和抽象知识提升到生动、有趣、感性认识的教学过程,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理解难度,还能使学生通过这种可视性或可触摸性的教学手段来加强记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2.1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植物学是直观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环节必须依靠直观教学的手段。刚教植物学时,经常用大量的挂图、板书等手段来试图讲清形形色色、绚丽多彩的植物世界,但是这样陈旧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人力。多媒体技术代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为中国教育改革带来深远的影响[2]。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3]。我们通过不断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合理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从图文并茂、结构清晰、色彩动画一体的植物学教学的课件中轻松掌握了知识,消除了过去传统教学手段带来的植物学教学环节枯燥乏味和单调的负面影响,大大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而且还深入浅出,活灵活现地揭示了从微观到宏观植物世界的结构、个体和群体的奥秘和特征。

2.2.2充分利用校园植物的资源现场教学由于我校现行开设的植物学课在一学期内基本要求教完植物形态解剖学和植物分类学的全部内容,时间紧,课堂内容多,再加之实践教学的环节薄弱等诸多不利因素,如何圆满地完成植物学教学任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为了保障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我们不可能花很长的时间到大自然、到远处的野外进行实践课的教学,紧缺的学校经费也限制了我们进行长距离的野外实践课。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掌握课堂理论知识的同时又能够进行一定的实践教学?我们认为充分利用校园植物资源,可以很好地解决所面临的这些问题。首先校园内有比较丰富的植物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基本能满足我们进行直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求。例如在讲种子植物分类时,校园内的青海云杉、油松、樟子松、青扦、侧柏、落叶松等是很好的裸子植物的代表,利用蒲公英、苜蓿、紫叶李、榆树、杨树、柳树、荠菜、矮牵牛等植物可很好地讲解菊科、豆科、蔷薇科、杨柳科、十字花科、茄科等常见重点科的特征。为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采取实物教学,采集校园中可采集的常见植物,课堂上对这些植物用植物学术语进行描绘。并且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内容把校园被子植物分成两大类,即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然后比较和归纳两大类植物在种子、根系、叶脉等的不同特征。通过这种利用实物的直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大加强,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观察能力。

2.3同步实验法配合植物学教学

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教学中讲授的理论应用到对实际材料的观察,并加深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往的植物学实验大多是验证性的,并且实验内容经常安排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后,实验内容大多偏向形态解剖学部分固定切片的观察,做实验只起了验证课堂理论知识的作用,加之实验时间滞后与理论授课,使学生做实验时容易遗忘以前所学知识,对实验兴趣不大。基于这种情况,根据植物学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特点,对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安排进行重新设计,一方面注重理论授课和相关实验内容在时间安排上衔接紧密。另一方面注重选择基础性强、内容丰富并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如设计了“种子的形态、结构及幼苗的形成”、“裸子植物形态特征观察”、“被子植物形态特征观察”等综合性较强的实验,使学生对植物生命的律动过程及身边常见的植物有一个的认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综合思维的能力。

3重视实践教学效果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以往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虽然过去的教学大纲也把认识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作为一个教学目标,但未能得到的贯彻,学生对植物种类的认识,通常只是局限于在实验课,除此之外主要靠在植物学野外实习。实际上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而野外实习的时间常常只有几天的时间,是一种短、平、快的突击,当时可以记得一些植物,过后很快就忘记。今后要以认识植物的种类和培养同学们学会使用工具书、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植物学这门课考核的内容。我们认为把认识一定数量的植物作为学习植物学的一个目标,是目前调动学生学习植物学积极性最为有效的方法。为此,课程组教师编写了《植物学实验实习教程》,附有青海主要种子植物分类检索表,为学生自己动手鉴定植物提供检索工具。总之,对植物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考虑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们主动自觉地学,在有限的课时中掌握终身的学习能力。使我校的植物学课成为一门充满高原特色、充满科学内涵和充满趣味的精品课。

植物学毕业论文:关于植物学课程教学的探讨

摘要:指出了植物学既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又是高等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针对天津农学院该课程教学现状,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植物学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从采取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形式、充分利用校园植物、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等具体措施上进行了探讨,以有效提高W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植物学;课程;课堂教学

1 引言

植物学是高等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生能否扎实地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及后续课程的学习。该课程是一门历史久远,课程体系完整,教学内容庞大的传统学科,实际教学过程中具有概念抽象,教学内容多,涉及植物种类多,地域性强,理论知识较难记忆而又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在当今各领域知识内容迅速膨胀的形势下,教师和学生都不堪重负,教学手段的更新和优化势在必行[1~3]。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植物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针对天津农学院的植物学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后,思考和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现归纳出来,以期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

2 植物学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新兴学科的发展,高校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中增设了许多新的课程,而学生总的学习年限及总的学时数却基本没变,这就使得像植物学这样的传统学科的教学时数不得不大幅度缩减。目前该校的植物学课程由形态解剖学和系统分类学两大部分组成,分两个学期讲授。一些专业的植物学课程学时数也大大缩减,如农学专业目前课时减少为植物形态解剖部分48学时,系统分类部分26学时,学校内各专业不同,学时数上有少许的变化。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是每位植物学教学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实验课能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验证理论知识,是理论课不能替代的。植物学实验一般不单独设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是先上理论课,再上实验课,而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理论课和实验课脱节,失去了实验课最基本的验证性作用。另外受植物学课程总学时数的限制,目前实验课学时也在减少,导致实验内容大量压缩,真正给学生的锻炼机会越来越少,学生在有间内匆忙观察,大部分时间用在完成实验报告上,动手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本末倒置。植物学实验课教学如何调整,也是需要我们结合自身学校和专业特点进行探讨的问题。

野外实习是植物学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升华和提高,是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其目的是使学生所学的植物学理论知识与自然界中的实践联系起来[4]。通过实习学生对各类植物会有的认识,掌握植物界各大类的系统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解决问题能力,团结互助精神。但由于实践教学受时间、地域条件的限制,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且随着物价不断上涨,交通工具等实习费用不断提高,多数高校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扰,所以一些高校不能保障足够的实践教学课时。目前该校同样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使得野外实践教学得不到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3 适应新形势,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要阵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受课时数的限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和讲解的详略程度,考虑到学生专业特点及学科间的交叉,合理删减课程间重复交叉内容。课堂讲授要精练,只讲授知识的精华部分,对中学课程中已学过的、教材中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不讲或一带而过,通过问题诱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示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课上所讲授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结构,能够系统掌握植物学课程内容。如,在讲授植物的细胞一节时,我们只重点讲述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特点及主要功能;而植物繁殖方式时,有丝分裂及减数分裂中学多已学过,我们只强调减数分裂在植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的意义。同时,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植物学领域的新概念、新理论、国内外植物学发展的新动态、植物研究的新热点,有效进行知识的拓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针对专业广泛联系实际,将植物学知识与常见的作物生长现象、农业措施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运用。如,在讲解“花芽分化及其调控”时,引入花器官发育的“ABC模型”,讲“种子和幼苗”时介绍“太空种子”等反映现代植物学科学的主要新成就和新发展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植物学及后续所学相关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另外,在植物分类部分的教学中介绍被子植物各科的代表植物时,结合我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主要介绍天津地区特有的及常见的代表性植物,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突出地方特色,节省学时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4 教学形式灵活运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马英姿等[5]提出,将理论课与实践课一体化的观念引入植物学的教学中。这种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的融合起来的一体化的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可充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植物形态解剖学的部分教学中,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中观察植物切片的内容,拍成图片放在多媒体课件中,理论课上对照显微图片讲述植物的解剖结构,更生动直观,还可以缩短学生在实验课中观察切片的时间。同样,在学习果实的结构和类型时,可在实验室里上理论课,课上老师先将单果、聚花果、聚合果以及真果和假果的概念、果实的结构讲解清楚,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并观察,从果实的外形观察到内部解剖结构的观察,通过实际观察让学生对给出的各种果实进行总结分类。还可以提出让学生对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果实进行列表分类总结,课下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另外,在分类学的教学中,大量的形态术语对被子植物分类学的学习特别重要,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内容多掌握困难。类似这样的内容老师会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放出一些真实图片,集中把关键的形态特征讲清楚,加深学生对这些形态术语的印象。后面接着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通过亲自动手解剖观察实际材料,有针对性的巩固加深对这些形态术语的认识。如讲述十字花科时,让学生观察解剖油菜的花序及花,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总状花序、十字形花冠、四体雄蕊等概念。这种方式直观而易于理解,打破理论课和实验课的严格界限,学生亲自参与,所以学起来更有兴趣,知识掌握得快且牢,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5 充分利用校园植物,重视实习,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天津农学院西校区校园植物很丰富,既有栽培植物,又有野生物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几百种。校园内的这些植物能基本反映天津地区的园林、庭院行道、花卉、观赏等绿化植物。而这些身边的植物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是好的植物学教学资源。学生们渴望知道这些植物的名字,知道他们的变化,为此在植物分类学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观察校园植物,鼓励学生拿起手机,拍摄感兴趣的植物形态照片,并利用专业术语讲解植物学形态学知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介绍“花的形态术语”一节时,各种类型的花序,如蒲公英的头状花序、荠菜的总状花序、覆地菜的单歧聚伞花序等,在校园内到处可见。在实物面前给学生们讲解其特征,激发学生对身边植物产生兴趣,这些校园内的植物也便于学生们每天反复的观察,加强记忆。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知识的兴趣。

野外实习是对植物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可以激发学生更加积极、自主的W习,同时还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学校经费保障的前提下,科学、合理、讲求实效地安排植物学野外实习是非常必要的。

6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各大学里植物学教学评价仍主要采取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通过笔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际上考核的方式无非是一种手段,是检查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针对该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植物学的课程考核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例如,把学生平时课堂上的互动表现计入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布置一些小课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调研等解决问题;或要求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植物进行分类调查,利用植物分类检索表来查找其所在的科属特点,植物特征及功能等,写出总结调查报告。把学生的课堂表现、调查报告或论文都纳入考核成绩中,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的总评成绩中,并逐渐尝试适当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这样,不仅利于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7 结语

对于高等院校植物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借鉴课程教学改革中好的经验,争取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植物学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与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相一致[6]。只有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使植物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和提高。笔者在多年的植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课程的教学内容、课堂的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进行尝试,以期在不断缩减的教学时数内,更好地完善植物学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激发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

植物学毕业论文:高职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课程改革探索

摘要:为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本文介绍了药用植物学课程改革围绕“四改”进行的探索,分别是改教学内容、改教学方法、改教学手段、改考核评价机制。结果是学生在学习主动性、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用植物学 课程改革 高职

高职中药学专业的药用植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与后续的专业课如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衔接紧密。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但实际情况却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这种情况已不能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求“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以此为宗旨,笔者学院对药用植物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课程改革探索,课改主要围绕以下“四改”分别展开,主要包括:改教学内容,改教学方法,改教学手段,改考核评价机制。

一、改教学内容

结合企业岗位要求,同时结合目前高职学生“以碎片化学习”为主的学习特点,打破药用植物学原有的系统教学内容,改为“碎片化教学”。即将原有的系统课程体系“打碎”成“四大碎片”,每一个碎片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最终将整个课程分为以下四个项目:药用植物形态认知项目、药用植物显微认知项目、药用植物显微技能实训项目、药用植物基源鉴别实训项目。理论和实训的课时数比例为1:1.5。理论内容适当精简,实训课程结合企业岗位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业道德与责任心。

二、改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开始。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代之以较为先进、更适合学生学习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等。如在药用植物形态认知项目教学中,讲到根与根茎如何区别时,教师可采用设定情景及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拿出何首乌、大黄、白芷、天麻、生姜等原药材让学生去探究并解决问题,教师进行难点解答。教师从传统的主讲角色转变成主导角色,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课角色变为主动学习角色。这样,在教师新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主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均逐渐提升。

三、改教学手段

传统的一支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早已不能满足现代高职学生对课堂的需求,简单的PPT也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现代的学生在课上或课下需要更多的视觉冲击和互动。因此各种教学媒介应运而生,有基于QQ平台的腾讯课堂,有基于微信平台的雨课堂以及各种APP软件。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新的教学媒介,给学生呈现更具吸引力、更有效果的教学手段。

四、改考核评价机制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发生变化,考核评价机制必然要随之改变。考核评价机制的改变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改变考核时间。可以随堂测试,利用蓝墨云班课等APP软件,教师每堂课都可以进行测试;同时结合每个项目进行单元测试和期末综合测试。其次,改变考核方式。可有传统笔试,也可进行移动终端测试及现场面对面考核,可以采用学生自评、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机制。再次,改变考核内容。有传统理论考核,也有操作技能考核、实训结果考核、创新能力考核、职业素养考核等。例如,可以对学生进行“常用药用植物识别”考核,可以对学生徒手切片的技能进行考核,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药用植物腊叶标本制作成果、浸制标本制作成果的考核,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植物标本创意贴画考核等。通过改变考核评价机制,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都不同程度得到提升。

五、小结

通过以上“四改”的不断推进,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发生改变:学习主动性、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都得到提升,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也得到提升。

植物学毕业论文:网络背景下高级植物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开展高级植物学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线,依托植物学精品课,针对高级植物学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背景;高级植物学;教学;探索

高级植物学是针对植物学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学生从事植物相关科学研究的基础课程,是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但随着新时代的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突飞猛进,学生获取信息更加及时、方便、快捷,传统的教W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高效性,不仅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会造成学生学习无趣,效率低下甚至厌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理念及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完善,高级植物学课堂教学模式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课堂的主体角色,从以教师为主体变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打破以往的灌输型课堂,变为学生主动参与式课堂,把传统的“单口相声”式的一言堂变为“小品式”人人都能参与的讨论课堂,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信息获取的多元化为高级植物学的教学提供了平台,经过几年的高级植物学教学实践与探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1 充分发挥MOOC 平台与微课优势,提高理论课教学效果

当今移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飞速发展,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简称MOOC,音译为“慕课”)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对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并成为教育界的焦点[1,2]。借鉴MOOC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建立植物学慕课平台,进一步丰富植物学课程在线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讲稿、课件等文字资料,完善课程教学视频和试题库,形成丰富多样的在线教学资源库。慕课的作业与测试功能可以及时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查缺补漏及不理解的内容,课堂上可以和老师探讨,也可用慕课的互动模块向老师提出问题,以便及时解决问题。通过促进慕课平台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实现本校高级植物学课程品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为促进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

短小精悍、主题明确、使用方便、交互性强是微课的特点。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拍摄成10分钟左右的简短视频,共享到MOOC平台上,学生学习时可以反复观摩、随时停进,便于学生学习和思考,既节省了学生查找的时间,又能使学生学习有的放矢,及时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利用网络和现代化电子设备,避免了学生边上课边将课件照下来,老师上课像开“记者招待会”一样的弊端。

2 建立微信公众平台,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智能终端服务免费应用程序――微信,为受众提供了即时通讯服务,2017年微信团队在微信公开课上的《2016微信数据报告》显示,平均日登录用户达到7.68亿人次,其中90后大学生占用户主体,这也加快了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只有适应大学生的方法和手段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电子终端,可以随时随地拍照或录制视频上传到微信平台,既可制成实验教学的显微图像册,也可作为今后的教学资料[3],这些方便、快捷、即时的资源获取方式,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较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3 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提高实习实践效果

在高级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实习实践对于培养学生解决与植物有关的实际问题能力非常重要。包括校园实习和野外实习,校园实习主要包括植物的形态特征识别和常见园林植物种的识别,野外实习内容主要包括种子植物野外调查方法、植物标本的制作技术、植物标本采集方法、植物科与种的识别技术等。要求学生在野外实习中有重点地收集植物材料,查阅文献资料,撰写实习报告并进行交流汇报。通过野外实习,培养了学生野外工作的经验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促使学生应用植物分类工具书,锻炼学生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达到与本专业后续课程密切衔接的目的。

通过给学生设立专题,引导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文献资料,查阅调查方法,参考文章的框架结构,然后对专项内容进行研究,获得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论文。

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对于2000年前后出生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对自媒体和新技术的适应能力更强,如果在高级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些新技术,如慕课、微课、精品课和直播等新工具,即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从处理资料、加强沟通、促进合作、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使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能开阔教师视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4利用角色变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采用角色变换教学,由教师有目的的选择课程教学主题,布置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的任务,先让学生以相互查找参考资料、自学教材等方式来进行自学,要求学生将研究的结果自制成电子演讲稿,运用课堂学习或小组交流的形式和同学一起分享,然后组织同学讨论、分析和评价,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在给学生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有成就感。这种角色变换的学习方式需要老师提前做一些指导和帮助工作,并在学生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效果才会更好。

当然在高级植物学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好现代化的网络信息平台也非易事,需要花费财力、物力和大量时间,需要教师统筹规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联手共建才能达到效果。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喧宾夺主,网络媒体只是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最终是为实现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服务。总之,任何课程教学改革都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完善,在持续的坚持中提高,这需要教师、学生、院校共同努力,才能逐步提高教学效果,完成人才培养的重任。

植物学毕业论文: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扬州大学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心理学规律的科学。结合高校植物学教学特点,将教育心理学规律运用到植物学教学实践和改革中,τ诮立合理高效的授课方法,改进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具体分析了教育心理学规律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几个应用实例,为更科学地进行植物学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植物学教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

植物学是农学类和生物学类等专业的骨干基础课程,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发育,系统进化过程以及高等植物分科基础知识,为后续植物生理学、植物资源学、生态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知识储备。由于植物学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知识点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增加了学习难度,且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对相关知识遗忘较快。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知识点并减缓遗忘速度,使植物学知识能够与后续的课程学习顺利衔接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直接针对学校教育,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其研究课题、资料和数据也直接从学校教育实践中获得[1]。植物学教学是教学实践的一部分,必然要遵循教育心理学的一般规律。本文结合作者自身教学实践,对教育心理学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

一、提高教师威信,促进知识传输

教师威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职业威信,二是教师的人格威信。职业威信的建立要求教师对植物学课程有深刻的理解,知识渊博,能结合课堂内容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刻苦钻研学科发展,能把近期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使课堂生动有趣。人格威信是学生对教师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尊敬和信赖。

二、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则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和维持现有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具体到植物学教学,只有首先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由被动地为了修完学分而学习,转变为主动地为了兴趣而学习,使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有趣有益,愿意花时间去钻研,才能使教学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动机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使学生明确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很多情况下,学生对植物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学和怎样学,教师应在课程初期使学生明确植物学课程在整个生物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对后期植物生理学、植物资源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等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并结合生产实际,说明植物学课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明确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使学生知道应该如何去学及达到何种学习效果。

2.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的成功感。植物学课程知识点较多,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不断地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如引导他们进行一些植物的识别,设立问题情境然后引导他们进行解决等,对于完成任务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并给予适当的奖励。由于各个学生的生物学基础不同,个人的认知能力也不一样,所以教师要在施教过程中留心观察,任务难度要因人而异,避免使学生产生挫败感[2]。

3.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整个课程中的作用,明白自己是整个教学学习活动的主角,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

三、遵循感知规律,不同内容运用不同呈现方式

知识的学习过程,首先是知识的感知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本来枯燥的知识以更加容易被感知的形式呈现出来,简化知识理解的难度,提升知识传输的效率。感知规律主要包括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及对比律等,植物学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感知规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高等植物雌雄蕊发育部分的讲解可以运用活动律,做成Flash动画的形式,在动画播放的过程中穿插讲解,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雌雄蕊的发育过程,识记各个结构的名称;讲解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时,可以运用对比律,引入对根结构的复习,把二者的结构图同时呈现,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茎结构的理解,也有利于他们在对比当中强化对根结构的认识;高等植物分科部分的讲解可运用组合律,把有共同识别要点的科放在一起进行讲解。如大部分唇形科植物及部分玄参科、马鞭草科、爵床科植物具有“茎四棱”的特点,可以把这些植物放在一起讲解,并结合它们叶序和花序等的不同,分别进行识记。

四、巧妙运用记忆策略,促进学生知识巩固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和回忆(再认或再现)等方式,在人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这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植物学教学应分别从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入手,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识记是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贮存的过程。植物学知识的编码最实用的方法是把其编制为口诀或顺口溜,既降低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增加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对此前人已进行了合理的探索,如“十字花科蔬菜多,合生心皮假隔膜,雄蕊六枚四个长,关键一项看角果”[3],“枝有环痕雌雄多,聚合u木兰科;乳汁腺体花单性,花盘常在大戟科”等[4]。保持是识记过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存储过程。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植物学教学过程中及时的复习尤为必要,复习过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完成,如课后教学网络平台互动,课堂学生互问互答,定时的知识小竞赛等。回忆是记忆过程的阶段,是人脑对信息的再认和再现。对植物学教学而言,适时地进行实验操作和植物的野外识别是行之有效的“回忆”手段。植物学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是对课堂知识的再现,教师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角,激发学生主动地回忆所学知识。野外植物识别时应合理安排实习形式和内容,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和部分器官的解剖实现知识的再认和再现过程[5]。

五、适当进行内容扩展,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N学习中得到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正面的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负面的干扰作用称为负迁移。大部分高校植物学课程在学生入学后的及时或第二学期开设,为后续植物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植物资源学等课程的学习进行知识储备。植物学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植物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材重点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结构和知识框架,还要适当补充本学科相关领域的近期前沿进展,提高学生对整个课程体系的理解,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高等植物分科部分可以结合植物的识别特征,介绍该植物在食用、药用、工业等方面的价值。细胞结构部分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细胞凋亡对植物自身的生理作用及近期的研究进展。这样,既提高了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望值。

六、结语

近年来,植物学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多媒体和网络互动平台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多样化,学习方式灵活化,教学效果明显提高[6,7]。在植物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教育心理学是各项改革措施的重要依据,教学过程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将使改革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植物学毕业论文:浅谈中职教育学校植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植物学是理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农学、园艺、环境、资源、林学等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本文分析目前中职教育学校植物学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课程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植物学;教学;课程;理论;实验

植物学课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特点及代表植物,植物界的演化规律,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是中职教育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植物学是一门内容广博的学科,中职教育学校都非常重视植物学教学工作。目前中职教育学校植物学课程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植物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一、中职教育学校植物学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1.对植物学课程重视不足

中职教育学校开设了植物学课,但是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安排的课时和授课时间,都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的情况,分配上常常出现不尽合理的问题。更重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安排的时间不够,没有作为重点课程来培养,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兴趣。

2.植物学课程教学内容不丰富 ,课堂缺乏活力

植物学教学中基本知识及概念在课程中占的比重较大,虽然普通的多媒体课件比传统的教学有所改善,都是还是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中职教育学校在植物学教学中基本知识及概念,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按部就班的宣讲,课堂上气氛不活跃,学生参与度低,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植物学课理论教学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3.讲授植物学课的老师整体专业水平不高

植物学课程涉及到植物生理学,植物分类学,形态解剖、植物学工程、遗传、免疫方面的内容等。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从目前中职教育学校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的理论知识并不缺乏,但动手能力不强,是薄弱环节,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讲轻动手的现象还比较普遍,难提高植物学教学质量。

二、解决中职教育学校植物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理论联系实际

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植物学教学改革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践,要重视从课堂理论、实验实习和课余兴趣入手, 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性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选好直观的教具,把课程设计好,采取理论课与实验课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设计好课外实践需要的材料、时间和观察实地等,帮助学生理解、验证、巩固和提高所学的植物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去指导实践。

2.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植物学是一门描述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植物学研究的对象种类繁多,而且形态结构和生态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历年来,植物学教学内容教材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植物学的知识更新缓慢, 教师们靠“板书+挂图”的教学手段来教学。针对植物学教学时间长、概念繁多、内容复杂、学生缺乏兴趣的现状,要重视从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探索。更新实验的设计理念、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实验内容、 实验设备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涉及到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方面,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植物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要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录像、投影、幻灯片等方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合理设置课程

植物学教学完整的课程设置,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整个植物界的概况,植物主要类群的基本特征、常见种类、系统演化等,为植物生理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态学等打好基础。植物学教学要有创新教育思想,要运用好“理论―实践―运用―创新”的现代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要强,配套教材要新颖。通过设计合理的课程,通过课堂讲授和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中职教育学校植物学教学课程设置可以分为理论课、实验课、野外实习三部分。教学采取理论课和实验课相分离的方法,及时学期开设理论课,总学时为72学时,以教师讲授为主,运用现代技术教学,采用多媒体、网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实验课在第二学期开设,实验教学总学时为54学时,采用采集和观察、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等方式,开展实验课,通过实验课让学生掌握显微镜使用技能,对各科代表植物的植株外形,花、果形态等进行详细观察、记述,对常见树木和田园杂草进行观察、鉴定、采集和制作标本,进一步学习练习使用理论课程学习到的植物检索表、植物志等工具书鉴定植物,通过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三、结语

植物学课程是中职教育学校农学类和生物学类各本科专业(农学、植保、园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的骨干基础课程,通过植物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学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的专业课打好基础,对农学类和生物学类专门人才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学生今后从事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植物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学习植物学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意识,树立环境意识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植物资源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