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实用的化学知识实用13篇

实用的化学知识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1

中学化学中,能很好的架构微观过程与宏观现象的实验很多,只要用心,总能设计出效果良好的实验。

有时为了强化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日常现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假设、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来剖析宏观的现象,获得对化学微观粒子的科学认识,推动微观想象模型的建立。比如在教“分子”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各小组的学生打开事先准备好的酒精试剂瓶塞,闻一闻酒精气味,从而去想象看不到的微观分子从酒精瓶中扩散出来,了解分子不断运动的特点。还可以将一滴红墨水滴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让学生观察红墨水的扩散过程,充分体验微观层面的运动、变化引起的宏观现象。

2 创新可视性探究实验 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知识

化学学习中,常会出现有些学生由于缺乏想象力,对微观世界认识不足,造成微观理论知识学习较困难,出现认知上的分化。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主动、独立、独特的经历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可视性实验,帮助学生克服微观想象能力差的困难,以达到增加学生感性认知的目的。运用微粒观改进教材实验,突破学生缺乏微观想象力的瓶颈。

化学教材中“分子和原子间有间隔”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采取了讲解知识,摆事实的方法,展示了在扫描隧道显微镜下拍摄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图片,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分子和原子间有间隔”的微观概念。但是学生仅仅通过观察图片,依然觉得抽象,难以理解,还是无法从直观的角度建立这一微观理论。为此有的教师采取的是举例子、打比方的教学法,以补充教材的不足。例如,有的教师把“西瓜”看作一种分子,“芝麻”看作另一种分子。首先讲解在一个袋子中装满“西瓜”分子,西瓜与西瓜分子之间有间隔。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这一间隔的存在,这时再加入一定量的“芝麻”分子,“芝麻”分子又被装下了,从而形象地说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一理论知识。笔者的做法是在此基础上,改进微观实验,变微观为宏观,创设可视性实验。首先准备好一支细长的一端有孔的玻璃管,另外准备好酒精和滴有红墨水(增强可视性)的蒸馏水各一小烧杯,先在细玻璃管中用注射器小心地加入约半玻璃管滴有红墨水的蒸馏水,再用注射器加满酒精,然后用手指堵住管口,上下颠倒两次。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惊奇地发现玻璃管中的液体变少了,在玻璃管中的液体没有洒落的情形下,玻璃管中的液体竟然出现了1+1≠2的神奇效果,从而有力地突破了“分子之间有间隔”的这一微观知识难点。

3 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变微观为宏观 突破教学难点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2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的学习与记忆时,把学习记忆看成是信息加工过程,并根据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长短,把记忆区分为三个系统,即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可用下图所示的简单模型表示:

1.瞬时记忆

人们在通过自己的感觉系统像视觉、听觉、触觉等接收外界信息时,这些信息首先进入感觉登记器,并在其中保持很短的时间,这种短暂的记忆储存即是瞬时记忆。瞬时记忆仅仅对环境中刺激进行直接的知觉复制,而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加工。进入瞬时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作用就是把信息保持一段时间,如果不被登记或受到特别注意,很快就会消失。

2.短时记忆

又称工作记忆,形象地称之为记忆的“工作台”。就是把信息保持住,使人能够运用信息有意识地工作。它是个体进行思维的工作场所,在面对大量刺激时,短时记忆会对这些刺激进行筛选,其方法有三种:一是忽视某些信息(从记忆中清除);二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筛选把信息保留在短时记忆之中;三是通过复述或者通过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相联系,使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到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长时记忆的信息主要来自于对短时记忆信息的复述,也有一些是感知中印象深刻的内容一次性直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而被贮存起来的。长时记忆把现在的信息保持下来以备将来使用,或把过去已贮存的信息提取出来用于现在。这样,人们就在长时记忆的参与下把过去、现在和将来有机地联系起来了。

二、化学事实性知识教学中的记忆策略

1.复述策略

复述是促进记忆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北宋大文豪苏轼也曾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学习者为了保持住信息,就需要对信息进行经常性的重复。与其他学习策略相比,复述的作用仅仅是保持信息,因而是一种水平较低的信息加工策略。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外界信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向大脑中传输的时候,大脑细胞中的突触所产生的电脉冲和神经递质沿着一定的神经通道传导。在信息流的作用下,随着信息的传导便会在神经通道上作为一种化学印记显现出来。如果这种印记达不到一定的强度——刺激太弱或者反复刺激太少,则这些印记会随之消失,这样一来,瞬间记忆就不能转化为长时记忆。反之,如果刺激强度很大或者经常重复,就能形成很强的结构印记。复述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必要条件,只有经过复述的信息才能够进入长时记忆,才能够长久保持。

复述有机械复述和加工复述两种等级。单纯重复信息音韵的复述,称为机械复述。它能够使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却难于形成长时记忆。如学习溶解度概念时,让学生朗读三遍溶解度的概念。如果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分析、比较、组织、归类,或思考内容的意义和联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称为加工复述。如对溶解度概念进行分析,在学生理解了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的含义就是: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36克NaCl。

2.协同记忆策略

在记忆的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协同识记,称之为协同记忆。心理学的实验表明,多种感觉器官一起参加记忆,比一种感觉器官单独记忆,效果要好得多。一些元素化合物等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特别适合多感官协同记忆。如《钠的性质》教学时,让学生完成实验:取一小块钠,看到钠通常情况下是固体(视觉);用刀切钠的表皮时,感到钠较软(触觉);切去表皮后,看到呈银白色,具有光泽(视觉);把一小块钠放在装有水的烧杯中时,听到嘶嘶声(听觉),看到钠浮在水面上,变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向烧杯的各个方向迅速游动,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并伴有气泡(视觉);用手触摸烧杯时,感到发热(触觉);向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变红(视觉)。在实验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视、听、嗅、味、手、脑各种感官参与,学生不仅观察到了钠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溶解性等多方面的物理性质,而且还观察到了钠与水发生反应的变化过程,如体积变化情况、在水中的运动情况、产生气泡以及放热等现象,从而获得对金属钠的全面认识,这样记忆的知识就不容易遗忘。

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能加深大脑的印象,可以更多地在大脑中留下回忆的线索,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因此,在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时,应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全面地观察和体验,做到从各个方面明确感知化学事实,从而加深对事实性知识的印象,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eleberation strategies)是指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意义并促进记忆的一种策略。精加工策略一方面能够使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取得联系,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经精加工的信息进入已有知识网络中,在以后需要唤起时易于检索,即使直接检索困难,也能够通过知识网络间接推导出来。精加工是在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信息加工策略,是高效率获得事实性化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1)类比。类比是依据两个(或两类)不同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将一个对象的特殊属性迁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从而作出可能判断的逻辑推理方法。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类比推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使抽象的信息变得具体生动,协助学生去记忆、理解知识,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已掌握的旧知识,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类比推理对认识的横向延展的连通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表面上似乎毫不相关的客观对象,通过类比这个中介环节可以联系起来,由此及彼,逐步揭示固有的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获得确切而明晰的直观认识。例如,在学习铜、锌族元素的性质时,把它们与碱金属、碱土金属进行对比;在学习硼烷、硅烷时,把它们与烷烃进行对比;在学习氮族元素时,把PH3与PCl5,H3PO3、H3PO2与H3PO4等进行对比等。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等,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差异和特殊性。这样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2)比较。比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淆的相关对象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本质的过程。比较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①对立比较,将相互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只要理解其中一个,也就掌握了另一个,如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的概念;②差异比较,寻找两种易混淆对象的差异,掌握其界限,如学习盐酸与硫酸的化学性质时,关键是找出其中的不同之处;③对照比较,将不同类别的若干材料同时并列,进行对应比较,既能把握事物间的差异又使新知识更易于掌握,例如在学习了酸的通性后学习碱的化学性质,就可以进行对照比较学习。

记忆活动中的比较,一方面可以同中求异,即在同类事物、在共同点或相似点的基础上,尽量找出其不同点;另一方面,也可以异中求同,即在不同事物或在不同点的基础上,尽量找出其相同点、相似点或共同特征、一般规律。

(3)联想。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从一个概念想到另一个概念,这就是联想。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增加知识的有序性,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提高记忆效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化学学习中,通过联想,赋予无意义或意义不强的化学事实性知识以生动的形象、情景或意义,让其与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有意义的内容,以便易于记忆和回忆,而且整个记忆过程会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联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常可采用的联想法有以下三种。

①会意法。会意记忆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进行自我理解和再加工处理,然后去巧记。如氢气或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气。若用会意记忆法可会意记作,“气体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

②谐音法。谐音记忆就是把需要记忆的化学内容跟日常生活中的谐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如地壳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占前三位是“氧、硅、铝”,可谐北方音为“养闺女”;金属活动顺序表后面四种金属是“铜、汞、银、铂、金”可谐音为:“统共一百斤”。

③歌诀法。歌诀记忆就是针对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利用音韵编成歌谣或口诀,歌诀法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诵易记。如关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可编写成这样一首七言诗:螺丝游码刻度尺,指针标尺有托盘。调节螺丝达平衡,物码分居左右边。取码需用镊子夹,先大后小记心间。药品不能直接放,称量完毕要复原。化合价的记忆是初中学生非常头疼的内容,可以将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编成这样一个口诀:一价钾纳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谈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硫有负二正四六,铜汞二价最常见……

以上三种联想策略,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进行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培养和训练。也可先结合实物和图片进行记忆,逐渐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这些精加工策略,提高化学记忆能力。

4.合理复习策略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的研究表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同样也会出现遗忘。他在系统研究中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刻开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并据此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及时复习。大量研究发现,及时复习的效果优于延后复习,这主要是因为遗忘的发生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及时复习可以赶在遗忘大量发生之前使所学材料加以巩固,这样就避免了遗忘的迅速发生,使保持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2)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对复习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复习时间的分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重复学习许多次,如期末总复习;二是分散学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如家庭作业和单元复习。对大多数学生和学习材料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好于集中复习的效果。学习材料越难,机械成分越多,且学生又缺乏兴趣,越宜采用分散复习的方法;学习材料较易,具有一定的意义,且学生学习兴趣又高,则较宜采用较为集中的复习方法。

5.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对记忆材料按照不同方式归纳、排队、分门别类,建立联系,以便能够扩大记忆容量并在记忆后对记忆材料进行加工,尤其是分析记忆材料的语义时,其加工程度较深,故记忆效果明显。组织策略的具体方法有许多种,较常见的是“组块化”。“组块化”是指把一些独立的信息合并成一个整体,使大量信息具有整体功能。研究表明,在记忆彼此意义上关系不大的学习材料时,组块化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成绩。组织策略主要有聚类和纲要二种形式。

(1)聚类。聚类也叫归类,指对材料按特征或归属来进行组织。将一些化学事实性材料按等级多层次地归类(形成关系树),可有效地改善记忆。如: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形成的表象图中,将五条信息压缩到一个组块中,提高了组块的信息贮存能力,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荷。

(2)纲要。汉代《诗谱序》中说:“举一纲而万目张”。“纲”“要”并用,即为提纲挈领的要点。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组织学习材料纲目要点,有利于抓住化学学习材料的精髓,可减少记忆负担。纲要是“大容量”的知识组块,能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整体性、跳跃性,有助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①标题纲要。指以标题表示所学材料的层次,体现其逻辑关系。例如,比较晶体熔沸点高低,可归纳组块:

②图表纲要。运用图示或表格等手段表示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化学教学中,可借助图表纲要形象、直观的特点,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等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组块,使化学知识结构的复杂关系或内在联系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建构知识的整体结构。如不同类型氧化物的关系可画成下图。

③网络纲要。指学习者用连线将所学材料要点连结成一个网络结构,并表示出它们之间从属逻辑关系的一种组织方法。网络纲要中用得较多的是概念图。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相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内,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有时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把化学知识高度浓缩,将各种概念及其关系以层状结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意义建构学习的实质。如初中化学“分子”一节的概念图可表示如下。

实践证明,科学的记忆方法,可使枯燥的材料变得饶有趣味,呆板的知识变得活泼生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中学化学事实性知识学习中可采用的记忆方法是很多的,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寻找、总结、归纳属于自己的最佳记忆方法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教学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王思贤.加强化学记忆训练的尝试.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2(3).

[3] 邓峰,钱扬义.记忆编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举例.化学教学,2006(2).

[4] 于汇荣.谈精加工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5).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3

1 不恰当的现代多媒体教学设计导致学生学习困难

1.1 知识内容呈现平淡无味,学生学习动机不足

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好坏。它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及客观现实环境等都紧密相关。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动机的产生需具备两个因素:需要和诱因。需要是人体内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的状态,它推动人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学生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1]。化学事实性知识枯燥乏味,学生原本就学习动机不足,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外部诱因进行激发。现代多媒体以其强大的信息展示功能及逼真的动态演示功能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不理想的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使用现代多媒体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通常是一张张复制教材内容的幻灯片,对现代中学生而言,这些信息缺乏新意,不能产生有效的刺激,也就难以使其产生学习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又怎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由此可知,现代多媒体辅助事实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若不能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便会导致其学习动机不足。

1.2 知识内容呈现形式单一,学生认知负荷加重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心理学家佩维奥(A.Paivio)提出双重编码理论(dual coding theory,DCT),认为人类有两个加工、存储信息的表征系统:言语系统和心象系统。言语系统专门加工表征言语信息的言语码,心象系统专门加工表征非言语信息的心象码。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两个编码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一个系统的表征可激活另一个系统的表征,使两个系统间产生联系、转换和转译,即发生参照性加工,这种参照性加工可促使学生发生更深层次的学习。由双重编码理论可知,信息在工作记忆中以言语和非言语两种通道形式进行加工,若仅提供某一种形式的外界刺激,不仅参照性加工不会发生,并且容易造成学习者某一通道的认知过载,从而加重该通道的认知负荷,学习效率就会降低[2]。事实性知识直观、具体,教师在应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时,大多只是利用屏幕将知识内容以文字陈述的形式投影给学生,并加以讲解。这种应用现代多媒体的方法导致学生接收到的视觉信息及听觉信息均为言语信息,仅有言语系统对信息进行编码,因此,参照性加工不会发生,深层次的学习也就难以实现;如此,学生言语通道的认知负荷必然加重,学习效率自然降低。

1.3 知识内容呈现零散无序,学生有效迁移困难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奠基人布鲁纳曾说过:“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由此可知,结构化的知识更有利于记忆的保持。事实性知识虽然内容多、分布广、材料琐碎,但并不是无章可循的,它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与规律性。现代多媒体呈现信息的方式灵活多样,可将事实性知识的内在关系系统地、结构化地展示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构建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但目前教学中,教师往往对现代多媒体呈现信息的多元化、非线性网络结构化等功能应用不到位,只是简单呈现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点,实际应用的还是单一媒体的作用。这种应用不能很好地揭示知识间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没有达到信息呈现的最优化整合,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往往是非结构化的。久而久之,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越来越庞杂凌乱,没有系统性,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很难形成,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记忆的保持,并且还阻碍了学生有效提取所需要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显然,教师若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知识的特点以及现代多媒体的特征等科学地进行现代多媒体教学设计,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化学事实性知识动机不足、学习效率低下。

2 应用现代多媒体提高事实性知识教学成效的建议

2.1 迎合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动机

在现代多媒体教学中,只有通过呈现各种形式的学习材料,设置适当的外部诱因,使学生的认知产生不平衡,从而产生认知需要,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了让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化学事实性知识产生学习动机,建议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计时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设计不仅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注重每帧画面的整体艺术美感,从色彩、图文的搭配到信息呈现的动作过程,都应给学生美的视觉享受,以持久地吸引学生的眼球;第二,设计要从学生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和现象入手,创设问题情境,以期更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失衡,进而激发其求知欲。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并且好奇心强,只有在这两方面加强现代多媒体教学的设计,才能迎合现代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其学习动机[3]。

2.2 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降低学生认知负荷

在设计现代多媒体教学时,若充分利用学生言语和非言语两个通道的认知资源,不仅可能发生系统间的参照性加工,并且认知系统的集中负荷还可分散到两个通道,使负荷得以减缓。针对目前教师在利用现代多媒体呈现信息时普遍文字量过大的现状,建议在设计事实性知识的多媒体教学时要尽量减少多媒体投影中的文字信息,多用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信息,具体的言语信息则通过教师的讲解传达给学生。将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使进入学生认知系统中的信息既有言语信息又有非言语信息,并同时形成言语码和心象码,这样参照性加工才可能发生,认知负荷才会降低。

2.3 利用图示,将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针对事实性知识繁杂、琐碎的特征,依据认知结构理论,将其结构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记忆的保持和知识的有效迁移。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知识间的各种联系及学生的已有认知及时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使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在进行现代多媒体教学设计时,设计各种图示是促进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有效方法。例如,对于重点内容,可采用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简易图形、符号标记等进行强调,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对于不同的物质,可采用表格将其性质、特征等一一归纳整理,让学生在类比的过程中学习这些物质的共性与特性;对于和学生认知中已有知识相关的内容,可采用概念图将知识间的联系清晰地展示出来,使新知识较容易地纳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对于具有某种内在关系的知识,可将反映这种关系的图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通过掌握某一种图式就获得某一类知识的学习方法,等等。简言之,通过不同的图示,可使琐碎的事实性知识变得有章可循,促进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网络[4]。

总之,当前教学中,现代多媒体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并没有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考虑如何借助现代多媒体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事实性知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化学知识的基础,只有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避免学生学习困难,使学生不仅乐于学习,而且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1-212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4

知识分类就是根据特定的需要和标准,通过比较,把人类的全部知识按照相同、相异、相关等属性划分成为不同类别的知识体系,以此显示在知识整体中应有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在知识分类的历史上,不同的知识观有不同的知识分类理论与标准,因而产生了形形的知识分类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人们把知识分为事实性的、概念性的、程序性的和元认知性的四大类。

纵观传统的化学知识分类方法和知识分类理论的实际,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并把化学知识划分为物质知识、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三大类。其中,物质知识主要属于事实性知识,包括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和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观念知识主要属于概念性知识,包括化学科学的特征以及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方法知识主要属于程序性知识,包括化学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化学实验基础和化学计算等。由于中学化学限于原子和分子层面,中学生认识的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识别和创造物质的一门科学”。所以,可以认为在高中化学知识中,物质知识是“识别和创造”的对象,观念知识是“识别和创造”的思想,方法知识是“识别和创造”的工具。物质知识是整个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的载体,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既要依靠物质知识的支撑,又能促进物质知识的获取。因此,化学学科要实现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终极目标,应该从获取化学事实、形成学科观念和掌握科学方法三个维度进行教学策略的设计。

新世纪以来实施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了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设置了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的课程结构。据此,《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科学领域化学科目划分为八个模块,同时又把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下面从物质知识、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三个维度,阐述在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中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相关策略。

二、物质知识维度的教学策略

本文所说的“物质知识”实际就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课标》所构建的课程结构中,必修模块的物质知识主要分布在“化学1”的“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2”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其中“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对应“单质与无机化合物”知识,“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包含“有机化合物”知识。从《课标》的安排和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看.物质知识是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和核心。为了使学生能准确获取物质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生长出相应的观念知识和方法知识,可以采取下列教学策略。

1.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认识物质知识

由于《课标》对物质知识的处理,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物质,这时,我们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将物质知识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从而体现物质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通过对物质知识的学习加深对环境和社会生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直接体会到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如关于氯气性质的教学可以借助液氯泄漏事故报道录像的有关画面进行,以突出基于“社会中心论”的教学思想。

2.以核心概念为指导学习物质知识

为了使学生能借助于一定的基本概念认识无机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课标》在“化学1”中安排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并与单质和无机物知识安排在同一主题。限于化学l的模块功能,这些概念虽然是浅显而又有限的,但它们有助于学生对物质知识的理解,并对物质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领悟《课标》的立意,充分发挥这些概念在学生学习物质知识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如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时,由于反应物中钠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都处于最低价态,而氢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态,所以只能是氢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降低为0价,反应的气体产物为氢气。这一确定钠与水反应气体产物的假说,就是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提出的。

3.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获取物质知识

美国现代着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新知识的关键是要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他曾说,“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要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知识,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设置相关问题,将学生有效地引入新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成获取有关物质知识的学习目标。如过氧化钠和氧化钠都是钠的氧化物,由于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同,所以两者的性质既相似又不同。在过氧化钠性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已知氧化钠性质的实际,通过对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组成与性质的比较分析,并结合有关实验检验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对过氧化钠性质的认识。

4.按研完的一般思路探究物质知识

物质知识的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路。如对于SO2性质的研究可以有以下思路:SO2与CO2同属于非金属氧化物,CO2是酸性氧化物,SO2也应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处于其常见化合价的中间价态,所以SO2应该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SO2是一种新认识的物质,除了根据其类别、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等推测性质外,还可能具有其他某些特殊性质。然后结合相关实验验证推测的合理性,并形成对SO2性质的全面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其他物质知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观念知识维度的教学策略

关于观念知识,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按照《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了整体化的设计和编排,主要包括化学研究的物质层次观、化学中的相互作用观、化学变化的形式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观、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观、化学进化观等几个方面。由于学科观念知识不仅是化学学科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具有超越事实的持久价值 和迁移价值”,所以,我们应该在全面把握课程结构中学科观念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围绕学科基本观念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学科基本观念。又由于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化学学科观念通常是在化学事实性知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概括提炼而形成的。因此,帮助学生构建学科观念常有观念知识以物质知识为基础和物质知识用观念知识来概括两个基本策略。

1.观念知识以物质知识为基础

运用分类观念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为了使学生形成分类的观念,有关分类的内容可以采用以下设计进行教学,以突出观念知识对物质知识的依赖。

学习活动1:结合生活中(图书馆、超市等)分类的事例,思考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应该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的问题。

基本理解: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观念。

学习活动2:尝试对已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

基本理解:树状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而且形成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

学习活动3:对几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并制作相应的树状分类图和交叉分类图。

基本理解: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是常见的分类方法。

2.物质知识用观念知识来概括

乙酸的知识主要属于物质知识。《课标》在“化学2”中要求学生知道“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科书又将其细化为乙酸的分子结构、酸性、酯化反应及主要用途。显然,这些都是物质知识的内容。在“课程设计要围绕核心观念进行”的理念下,《乙酸》的教学可以从物质知识中概括出相应的学科观念,以体现物质知识是观念知识的基础。

学习活动l:观察乙酸分子的比例模型,认识乙酸分子的结构。

基本理解:物质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乙酸的官能团是羧基。

学习活动2:设计实验证明乙酸具有酸性,并通过实验比较乙酸和乙醇分别与钠反应的速率。

基本理解: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乙酸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比乙醇中的活泼,主要是由于羰基的影响。

学习活动3:阅读关于“酒是陈的香”的解释,分析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的机理。

基本理解: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是有机反应的一种重要类型。

学习活动4:观察和体会教师演示的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

基本理解:乙酸乙酯的制备是可逆反应,实验中需要控制反应的条件。

学习活动5:总结乙酸的化学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基本理解:官能团是决定有机物化学特性的基团,乙酸的化学性质主要由羧基决定。

学习活动6:结合生活实践讨论乙酸的用途。

基本理解: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乙酸与人类的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

四、方法知识维度的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必修教科书在着力构建物质知识和观念知识体系的同时,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构建了符合学生探究能力发展需要的科学方法体系。其中,有的是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等活动中练习和运用,有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科学史话进行体会和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对教科书中的方法知识体系了然于胸,通过挖掘教科书隐含的方法知识、利用方法知识组织教学内容、运用方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多种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方法知识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1.挖掘教科书隐含的方法知识

物质知识和观念知识是教科书编写的主线,而方法知识处于相对隐性的地位。如关于卤族元素的性质,教科书是用假说方法组织教学内容的。具体包括:(1)发现问题——卤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变化规律与碱金属元素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也能与碱金属元素一样表现出相似性和递变性吗?(2)提出假说——氟、氯、溴、碘在化学性质上也能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3)验证假说——获取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等事实材料。(4)得出结论——卤素都是活泼的非金属,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非金属逐渐减弱。但是教科书对这四个步骤没有具体说明和提示,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假说方法进行显化,并使学生明确假说是人们根据已有知识对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所做的初步解释,它需要证实或证伪,而且科学理论最初都是以假说的形式出现的,并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不断得到修正、完善和发展。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能比较自如地运用假说方法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

2.利用方法知识组织教学内容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虽然增大了科学方法的外显力度,但总体还稍嫌不够。因此我们应该适当注意以方法知识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在以物质知识和观念知识体系作为课程内容展开主线的同时设计一个方法知识体系。例如关于“化学2”中“苯”的教学可以将其分解成八个学习任务:(1)用文献方法了解苯的发现和来源;(2)用观察方法认识苯的主要物理性质;(3)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的组成;(4)在认识苯的凯库勒式的同时感悟直觉思维的意义;(5)用假说方法确定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类似的双键;(6)用模型方法认识苯分子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7)用演绎方法完成苯的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8)用综合方法对苯的结构和性质形成整体认识。该教学过程突出了方法知识对物质知识获取过程的指导作用,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学生感性认识的丰富,可以逐渐提高对这些科学方法的要求,最终实现方法知识的教学目标。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5

例如,我在讲授“物质的变化判断”内容时,让学生观察学校和家里哪些事物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学生能说出很多,如木块制成木桌,瓷碗的破碎,冰的溶化,酒精的挥发等都是物理变化,而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等都是化学变化,使学生发现我们身边充满着物质的变化。

二、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化学应用意识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许多知识,如果在生活中加以应用,那么一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技巧和技能,培养学习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精心设计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我讲完“氧气”内容之后,设计了一个简单实验:有三个集气瓶,分别充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它们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怎样用最简便的方法加以区别。

学生会根据氧气性质实验的感观认识来推出答案,可用燃着的小木条来检验,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开展化学实验活动,提高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两部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向课外延伸。所以,适当开展一些化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每年元旦举办的游园活动中,我们几位化学教师充分利用学校里的设备,开展了“化学知识大家猜”,“化学实验大家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只有认真学习和应用教材上的知识,才能把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化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课外实践,拓宽化学应用渠道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6

Tourism Spoken English 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Research

GUO Aixia

Abstract In the Tourism spoken English teaching, change tourism spoken English knowledge into students' spoken ability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developing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the English language. From within the knowledge of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ourism promotion of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English within the students 'knowledge of the strategies,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tourism English ,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ability and overall quality.

Key words tourism spoken English; 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strategy

0 引言

英语教学中,教师们一直纠结于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困惑。发展能力自然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不可否认,传授知识却是发展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旅游英语口语的教学更是体现知识和能力的协同发展,两者并不矛盾。旅游英语口语的知识内化研究就是要研究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从而更好地设计旅游英语口语课堂, 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教学目标。

1 知识内化的教育理论综述

法国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迪尔凯姆最早提出内化这个理论,其含义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亦即社会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植于个体意识之内。法国著名心理学家让内也对内化问题进行研究,指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成人强加于他们的各种社会行为而被内化。前苏联维烈鲁学派,如维果斯基就赋予内化概念新的内容,认为人的一切高级心理机能最初都是作为外部的人际交往形式表现出来的,后来由于内化的结果而转化为个体的心理过程,即内化是由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的本源既不是从客体发生,也不是从主体发生,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的。知识的发生过程是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不断建构的过程。

知识内化导向的基本内涵,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认知同化论中指出: 知识内化是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智力活动,将具有潜在意义的外部新知与其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把新知同化后纳入认知结构,进而转化为已有观念,扩建认知结构的过程。知识内化成学生素质是内化的完整过程。也就是说,知识内化是学生把教材中的新知识经过他们的学习认知活动,接受成其内部的知识, 也就是教材新知识与学生主体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建立内在联系,形成其新的认知结构,即实现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转化。因此,教学中适当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个过程,使他们在经历感性理性、已知未知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内化新知,发展智能。

2 学生知识内化的条件

知识内化是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建立内在联系,从而转化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学生知识内化是一个主体内在性活动过程,是学生自发的内在的演变过程, 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新知识的学习材料本身必须要有逻辑意义。这里的逻辑意义是指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相符,也就是说,学习材料是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以内的。旅游英语口语教师在新的学习材料的选取上要以学生可理解接受的内容为前提, 为学生创建可理解接受的知识内容,才具有实施教学的可行性。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是学生知识内化的客观条件。

(2)有足够充分的基础知识。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是学生知识内化的客观条件,但是知识内化发生的内部条件也不可或缺, 即学生原有的知识中需要具备一定的新知识的基础知识。具备了新知识的基础知识是实现知识内化的内部条件。

(3)有主动加工的学习活动。具备了知识内化的客观条件和内部条件,更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内在学习加工活动,来促成知识内化的发生。主动加工的学习活动是指发生在学生主体的新旧知识的相互交融,相互贯通,激活旧知识,吸收新知识,从而又使两者构建成更大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大的知识结构体系又为知识内化的发生提供了保障。主动加工的学习活动是知识内化的决定性条件。

3 旅游英语口语教学特点

(1)实践性强。旅游英语口语课的实践性较强, 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旅游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因此, 教学过程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过程, 更是其实践所学英语口语知识, 应用于旅游交际的过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旅游英语口语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充分实践课堂所学知识。教师则要创造语言实践的环境和活动,实现学生旅游英语口语知识的内化。(2)专业性强。旅游英语口语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专业性强。它既是口语交际用语,又不同于一般的日常口语交际, 它有旅游的特色,是在国外旅游中涉及的交际用语。包括出行交际用语,住宿交际用语,饮食和购物交际用语等。因此,其语言有自身的特殊性。(3)综合性强。旅游英语口语的最后一个,也是较重要的特点,即综合性。它既是涉及语音,词汇,句法的英语知识综合应用,又涉及到文化习俗等非语言的特性。因此,课堂的设计既要使学生的知识实现内化,更要让学生对异域文化习俗方面有认同感。

4旅游英语口语知识内化的策略

4.1 向学生提供有序化、整合化的旅游英语口语知识体系

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是学生知识内化的客观条件。通常旅游英语的教学内容包含如下板块:(1)旅行中的常用社交用语;(2)空中旅行用语;(3)旅行中的出行;(4)旅行中的住宿; (5)旅行中的饮食;(6)旅行中的购物等内容。每一个板块章节的内容都是有序化、整合化的知识体系。教师的任务便是有序整合每个章节的内容以及每堂课的内容, 使每个章节和每堂课的内容的呈现方式易于学生达成知识内化的学习目的。教材的知识结构设计合理与否,课堂的知识呈现有序与否,成为学生能否有效实现知识内化的重要条件。因此,旅游英语口语教学的一项首要任务是整合有序地呈现旅游英语的口语知识。

4.2 构建学生的旅游英语口语基础知识结构

知识内化的实现,以定量的基础知识为内部条件,即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中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具备知识内化的内部条件。旅游英语口语的旅游交际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内容的特殊性。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学生基本的词汇结构,学生熟练掌握的句式结构,其次,教师课堂具体教学内容也以学生熟悉的词汇和句式展开,便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设计最佳知识结构序列,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搭建起旅游英语口语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才能为学生逐步实现新知识的内化打下基础。

4.3 注重学习过程促进知识内化

4.3.1 课堂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旅游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结构设计应以学生探索和实践知识为主。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活动,教师可为学生的预习活动提供方案和要求,使学生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去实践课前的学习活动,实现课前自主探索学习的目标。课堂展示环节,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头脑风暴,学生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和收获,教师可适当补充和纠正,也可以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深化,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上一层楼。先课前预习,后课堂展示,最后学习效果评价。检测环节也是知识的应用环节,在这个环节可以实现所学知识的初步内化。预习―展示―反馈三部曲的课堂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内化的实现。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的充分发挥,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挖掘学生内在学习潜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4.3.2 合作学习实现学生的互动性

旅游英语口语的课堂特点,是要通过合作学习实现学生的互动性。合作学习,既不是老师的传授知识为主导,也不是学生个体独立展开的学习活动, 而是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活动,小组之间的互动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在预习,课堂展示和反馈这三部曲中,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交叉交错的学习小组,充分激发学生外部学习环境刺激产生的新鲜感和神秘感,从而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旅游英语口语的教学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实践,有利于学生的旅游英语口语能力的发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4.3.3 拓展知识实践实现学生知识的应用性

拓展知识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应用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培养能力,达到知识能力的升华。英语角的组织,口语比赛,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英文歌曲比赛,英语文化知识讲座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是学生实现知识内化的有效方式。因此,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知识应用实践的操练,也是旅游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的重要补充。

5 思考

学生知识内化过程的实现是学生主体与知识结构,知识呈现,课堂教学模式等外部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师的媒介作用至关重要。作为旅游英语口语教师,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整合有序地呈现新知识, 改进并不断丰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开拓新的实践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促进知识内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提升,进而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李琳莉.大学英语知识内化的有效途径.中国商界,2010(12).

[2] 丁玲玲.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知识内化机制研究.教育探索,2012(7).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7

2.生活情境再现,体会化学知识

生活情境的再现能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脑海中的化学知识,使学生有学习的欲望与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在课堂上创设生动、有趣但又有挑战性且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学时采用与课程相关的问题情境,可以在上课时拿出一包盐,提问学生盐为什么会变潮.或者,拿出水资源保护的资料,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水不能直接饮用,等等.教师还可以用漫画引起学生参与其中的兴趣.对于一些难懂的理论知识,可以在学习后举出一些实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是哪个知识点,在此之后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一些包含知识点的实例,教师打分或者学生之间互相点评.互通有无,在交流中学习知识.

3.积极参与实践,切身认识化学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实践也实现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学习不能束缚,不能把他们圈在条条框框的规矩中,要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去学习知识,检验知识,在生活中巩固知识,在此基础上再提高化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例如,让学生在学习皂化反应的时候去学习怎样做肥皂,手工皂的制作过程就是课本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内容,这就是化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也可以让学生接触一些因为科技进步而逐渐消失的生活知识,如胶片的曝光原理,这其中也有丰富的化学知识,或者让学生学习知识后自行进行一些化学小制作,借以巩固知识和使化学知识生活化.

二、生活与化学:用化学方法去理解世界

1.用化学眼光去看世界

化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提高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要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去把遇到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化学化.逐步把生活知识化学化,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化学知识.对于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比如,在学习消毒剂的配置后,让学生动手写一份消毒剂的宣传单.在自己动手中获得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拓展,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就在身边.布置下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找寻生活化学,在寻找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巩固知识.

2.用化学眼光去解决生活问题

前段时间的消毒剂中毒事件,就是化学知识生活化不到位的后果.如果这位妈妈有这段知识,就不会出现这种意外.教学中可以用作例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此事件中理解到化学在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中的重要地位.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接触社会,贴近生活和化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把自然搬进课堂,把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带学生多进入社会,在社会中学习知识,把化学知识生活化.走进服装商场了解材质间的区别,走进珠宝店,分析宝石的成分和保养.让知识在生活中亮起来.在发现问题后思考一下,能不能用自己学习过的化学知识解决,深切明白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终身学习时代,提升社会人士的化学知识

社会人士化学知识的缺乏会导致各种意外的发生,而如今,学生学习的范围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现在应该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未来打下基础.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同时,也要回家为父母普及化学知识,在使爸妈学习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8

一、引言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科学,其知识具有微观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又与生活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微观的现象宏观展现?如何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如何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是化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这些问题的解决,是评价一堂化学课成败的关键。而把化学知识情境化,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所谓知识情境化,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生活中与所教知识有联系的例子或创设与知识有关的情境,它能直观、生动的把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知识情境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利用与学科有关的实验、故事、史实、报道、实物等资料,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就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创设知识情境的一些做法。

二、知识情境化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化学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地把知识情境化,特别是生活中的情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知识的应用,又可以通过获得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知识情境化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环境,将教学置于情境中,从情境引入,用解密的方式帮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使知识形象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知识情境化教学的创设方式

1.通过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实验是一种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手段。通过实验过程中大量真实、生动、有趣的现象,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和问题情境。让学生全方位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溶液的酸碱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做如下演示实验:向盛有盐酸和氢氧化钠(控制两者的量相等)溶液的试管中分别滴入石蕊溶液,然后再进行混合,观察实现现象。实验过程中学生都观察到了溶液颜色的变化,面对这样的实验事实,学生一定会产生强烈的思维冲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变化?”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出探究的问题――溶液的酸碱性,并引导学生去分析原因,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可以变化为趣味实验,如:滴水生火(棉花团沾过氧化钠粉末,滴水)、吹气生火(棉花团沾过氧化钠粉末,吹气)、苹果发电(电解质导电)等,这些实验中产生的“奇怪”现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知识情境和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原理,达到掌握课本知识的目的。

2. 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现实生活中处处涉及到化学知识。根据这些特点,可以运用实际生活来创设教学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来理解新的知识。创设的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乙酸的内容时,可以创设以下情境:

(师)我们本地有一样特别出名和美味的小吃:生鱼片,大家吃过吧?

(生)……

(师)大家都知道吃生鱼片时会把它放在醋里一小会,为什么?

(生)……

(师)预习过的同学已经知道了,醋也就是乙酸能够起到一定杀菌的作用,我们吃生鱼片也是利用了乙酸的这一性质,乙酸除了这个性质还有哪些性质呢?

(生)……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乙酸的性质。

这个情境创设的很简单,但却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所设情境也是学生身边所熟知的,通过这样的联系将更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从而更加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3.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其知识具有微观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不少知识无法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讲解,也无法用高中现有的条件进行实验探究。这种情况下,解决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用生动的动画、视频等信息,模拟微观的运动,使微观世界宏观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变静态为动态,模拟实验室中不易完成的实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加完整。

同时多媒体的运用也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速记忆所学的知识。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理论,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利用科学家轶事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发展史上很多很多的名人轶事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用其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制碱工业时,可创设如下导入情境:

侯德榜(1870-1974年)是我国著名科学家。早年留学美国,攻读化学工程,学成后回国,他立志把所学的知识献给祖国的制碱工业。

(师)介绍完“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后提问:“侯氏制碱法”中使用原料有饱和氯化钠溶液、氨气、二氧化碳等,如何得到氨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

(生)……

(师)这两种气体分别具有怎样的性质?

(生)……

(师)这两种气w通入到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有先后顺序吗?为什么?

(生)……

(师)如果实验室进行这样的实验,实验装置有什么特点?

(生)……

(师)最终产物碳酸钠的提纯要注意什么?

通过用科学名人作为导入情境并用问题链的引导方式,既使知识实用化,层层推进的问题引入又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9

高中化学教育实践中,进行探究教学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参与探究实验方案设计、材料准备、资料查找、实验操作等环节,深入实验的每个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亲力亲为可以让学生提升动手能力。知识从学习接触到掌握运用是一个飞跃的过程,其中有很多影响因素:包括知识本身的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地安排运用这些因素,促进化学知识的落实,可以加快学生知识的接收,同时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加强知识的落实是学习方式的重大改变,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思考和应用上,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以知识落实为目标的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知识的落实是课堂学习的科学理论知识进一步了解和向实践能力转化的一个过程,因此知识的落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对事物的理解,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对事物的理解不断上升由量变到质变。在化学知识的落实过程中要设置一定的梯度,综合考虑到知识的深度和所教学生理解能力的层次,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设计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案。根据化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把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结合起来,提高对物质化学变化本质的理解,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能力。学生在接触新事物时还比较陌生,如果在知识的落实上出现问题,就会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出现空洞,很难对经过提炼总结的理论知识产生兴趣,需要经过科学的引导才能真正接收。表现在课堂上,其实就是教师对学生知识的强化和能力的开发做得不到位。因此,需要改革教学资料和方法,把知识的讲解与能力的提升紧密结合,把理论知识作为能力提升的工具,提升化学素养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例如,硝酸性质检验实验。硝酸是高中化学中常见的强酸,在高中化学教纲中,硝酸的性质是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在教材中硝酸性质检验实验一般分为:①硝酸与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②浓硝酸、稀硝酸分别与铜片反应。

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否则,课堂上就会出现缺乏深度的教学方法设置。一般的教学程序是:提出问题:硝酸是常见强酸,有酸的一般性质,验证酸的强酸性有哪些方法。学生简单的考虑做出答案后,老师在教材的基础上,做实验进行演示,验证答案,完成学习要点的教学过程。但是,硝酸的性质检验实验是酸性实验中的一种,其实验目的不仅是演示硝酸的酸性,还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以硝酸为代表,让学生了解酸性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要点,给学生启发提供一个思考方式,全面的理解酸性实验的各种组织方式,对化学物质的酸性有整体上的概念,抓住知识本身的规律。

要想取得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改进实验过程设计。提出问题:硝酸是一种强酸,根据酸性的基本常识,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证明硝酸的强酸性。讨论过程:学生独立完成思考,交流思考结果。老师综合整体意见:找出可操作的方案:①将紫色石蕊试液加入稀硝酸溶液中。②用PH值试纸测试酸性。③在稀硝酸溶液中加入碳酸钙。④在稀硝酸溶液中加入其他金属(学生提出加入其他金属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是否可以使用铝、锌、铁、汞等金属,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严密性和深刻性)。⑤向稀硝酸溶液中加入碳酸氢钠溶液(这种方案的提出应该属于个别现象,可能遭到多数学生的反对,教师可以引导:可以运用此反应原理证明硝酸的性质,你能否改进实验,使实验变得更安全和更有可操作性。)。分组实验:学生亲自进行设计操作,完成实验的全过程,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感受实验的趣味性与知识性。这样设置的教学方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多方面的,具有综合性的,在化学知识落实上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引导学生自主掌握知识要点

从科学角度观察记录学生接触知识的过程和心理变化,加强发挥新方法的导向作用,是知识落实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参与学习的实验设计和讨论的过程就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总结自身在思考与行动过程中的感受,丰富经验与感受。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生本身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在对学习的知识在理解和总结上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对规律的把握上还有很多不足,而把学习的知识落实需要一个过程,老师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观察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点,有针对性的提供帮助,把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自主地总结知识的规律,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

四、加强发展知识运用

以习题为基础,巩固知识,保证知识落实。习题式的教学是传统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习题教学的作用往往遭到忽视,因为很多观点认为习题会束缚思维的发展,不利于能力的拓展。但是,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本身的作用,不能够完全舍弃。在知识的学习中,传统教学中的很多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继续使用。另外,在学校的环境中,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对知识要点的理解,通过习题进行检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完全放弃用习题巩固知识,会使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及时得到巩固,影响知识落实的程度。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必须更好的发挥习题课的作用,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对习题的作用重新认识,在习题的选择上进行研究,通过习题与实验的联系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当前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提高的时代下,高中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阶段,必须重视学生知识的落实,化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更应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取改革措施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对化学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深入到规律的掌握和知识的应用中,这样的学生有更好的化学素养,在综合能力上也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10

年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化学实验计算

200845.4%5.6%22.2%167. %10.2%

200937.0%19.4%20.3%19.4%3.7%

201038.0%14.8%20.4%19.4%7.4%

201137.0%15.7%20.4%16.7%10.2%

201235.2%16.7%20.4%17.6%10.2%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计算知识有上升的趋势。

1.2各年级知识所占的比例

年度初中高一高二高三

20083.7%23.1%63.0%10.2%

20093.7%43.5%34.3%18.5%

20101.9%33.3%42.6%22.2%

20111.9%27.8%49.0%21.3%

20122.8%29.6%50.9%16.7%

从上面看出:高二化学知识所占的比例偏高。

2. 2013年化学高考试题预测

2.1紧扣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知识覆盖广。

估计试题会紧扣教材内容,会突出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且很多题目会取自于教材,在教材知识上会有延伸。中学实验中最重要、最基础、最典型的定性和定量实验,将无机定量实验与有机制取实验结合起来,考查最基本的实验技能,要求学生学好教材,跳出题海,重视学生动手实验,预计考题涉及考纲的绝大部分考点,考点几乎覆盖高中化学所有基础知识。

2.2立足双基,重点考查主干知识,难度把握好。

基本概念中的化学用语,化学常用计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反应热,化学基本理论中的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化学、溶解平衡,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钠、氯、硫、氮、磷、碳、硅、铁、铝。有机化学中的烃和烃的衍生物,有机高分子,有机反应,有机合成,同分异构体,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物质的制取、检验、鉴别、除杂,化学实验中的定性与定量等内容。

2.3注重实验,加强实验能力的考查,试题形式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因而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越来越重视。估计考查内容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现象的描述,物质的制取,定量实验和定性描述,物质提纯和鉴别,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处理等。而且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想试题形式新、立意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有利于平时重视实验,认真完成实验的学生,而且对“纸上谈兵”式的实验教学起到警示作用。

2.4注重化学素养,并突出对化学用语的考查。

预测试题对化学用语技能的考查,在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上注重考查学生的化学素养,同时也会检验学生集合利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强调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书写准确,落实过手。

2.5能力立意,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估计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科内的综合,而且每个题各小问层层递进,区分度明显,要体现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2.6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考查学生科学素养。

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应该会更加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充分体现化学造福于人类,化学让生活更美好的观点,而且要反映新课程的理念,试题将选取与人类生产、生活、科技、环境有关的素材进行考查,如:新型离子交换材料,制备高效除臭剂,粘合剂的原料,人工肾脏除去尿素等,考查学生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化学科学应用情景的呈现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要我们和学生要多关心生活、生产中的化学常识,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3. 2013年高考化学试题形式

3.1选择题:大约7个,每个6分,共42分。

主要的考点有: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离子共存,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判断,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电解质溶液,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有机物,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及实验现象的解释等主干知识,程度不大,属于了解的知识范畴,就是知识的再现。

3.2非选择题:大约4个,共58分。

第8题:估计考在物质的分类和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而且还有可能体现元素周期律的知识。

第9题:实验问题及解释。如:海水中提取镁、溴、纯碱工业及联合生产等。

第10题:有机推断及运用,考查烃、烃和烃的衍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等。

第11题:元素化合物与电化学的综合考察,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主要考查原电池,电解池的两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要注意介质问题,电池反应议程式,电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相关的计算,而且有可能写出计算过程。

4. 应对策略

高考化学总复习是对中学化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全面总结,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织成知识网络,并加深理解和应用规律,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的过程。我将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阶段。

一轮复习阶段:二诊考试前结束,这个阶段主要注意知识再现重升华,其目的是夯实基础,各个突破,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基础知识,抓住主干知识,清理知识脉络,巩固双基,挖掘隐形关系,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将选修知识渗透到必学内容中,解决好必修内容中的为什么的问题,用结构这条线将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系统构建化学知识结构,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将贯穿这个阶段始终,不断强化化学反应的过手训练是夯实基础的抓手。

二轮复习阶段:踩点复习重迁移,这轮复习要点是深刻理解重点,如何突破重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对主干、重点和热点知识进行了强化复习,掌握要点和规律,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化学科学综合素质。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考查学生能力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对基础知识内容更熟悉,并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才能在做推断题时得心应手。

该阶段是知识的重新组合过程,原理的运用和知识的迁移是重点戏,是否真正理解了基本原理,就看学生能否举一反三,知识能否灵活运用,正确迁移,就看学生解信息题能力如何。这些能力必须在二轮复习中得到强化,因为高考试题基本没有陈题,如果学生的这部分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做再多的题,也难上台阶。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11

化学课程被分为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选修课程的测试范围是对《化学与生活》和《有机化学基础》二择一。必修测试中的内容规划有认知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的应用。而具体就化学的基础知识认知来划分内容,则包括化学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和能力、化学与生活以及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用。

2.测试能力要求的表述

化学必修科目的主要测试内容是化学基础知识的考查、化学基本技能的考查以及化学基本思想和方法的考查,注重对学生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对化学的学习目标具体可分为技能、认知和体验三类,在每一类的学习目标中再进行由低到高的层次划分。其中技能类分为三层次:技能性考查要求学生初步学习能力过关,能够独立操作基础简单的化学实验,对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要熟悉并掌握;初步学会化学实验中基础性的检验、过滤、蒸馏、配置等化学方法,并能对记录的实验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完成实验报告;灵活应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对基本实验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认知类分为四层次:认知性考查则要求学生对化学元素、基础无机物和有机物有足够的认识和识别;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能,化学物质之间反应和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相似物质之间能够做比较和归类,认识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掌握和认知化学反应原理,并在实际问题中能够运用。体验类亦分三个层次:在知道化学是一门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基础上,认识并学会化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在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上化学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等。

3.考点突出主干知识

江苏化学学业水平必修测试中,考点的分布紧扣化学知识主干,并通过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来鉴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的优异。对主干知识考查的试题中多为常见和难度一般的题型。试卷中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理解化学的基础性知识和核心内容。紧扣主干知识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化学大框架的整体把握,在学习相关化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做到更加的系统全面。

二、江苏高中化学学业水平必修测试对教学的启示

化学教学如何做到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以及现代公民在当今的人文社会该怎样习得有关化学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近年新课程改革以来化学教师一直讨论的话题。而江苏高中化学学业水平必修测试给予了很好的启示。

1.基础化学知识教学

高中化学基础中很多常见知识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最基本应该了解的化学常识,是属于公众素养的必修知识。高中化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其实也是作为具有科学观念的现代人所应该筹集的基本事实性材料。对于参加必修考试检测的学生,我们应该根据化学中所研究涉及的物质层次,以及化学的各类型反应、能量变化、反应方向及限度对学生进行事实性的教学,为学生充分了解化学基础知识,构建学科知识框架打下坚实的基础。

2.知识价值体验的强化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12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才竞争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的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力图通过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精尖的人才。应用化学介于化学与化工之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既要注重化学基础知识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应用化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通用性型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就要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研究,培养出基础知识踏实,应用技能突出的复合型人才。

一、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化学是介于化学与化工之间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的侧重于工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上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化学知识巩固和应用技能训练。化学知识是开展应用化学专业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单纯的化学知识无法满足应用化学专业的学习,所以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应用和实践的能力。在化学知识培养方面,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在知识培养方面,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应用化学专业虽然侧重于应用技能,但是基本的知识掌握还是十分重要的。该专业在知识培养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化工设备操作知识、计算机知识和人文知识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保证,也是学生运用化学知识从事化工研究的重要依据。在应用能力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加的侧重于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社会输送有作为的实践性人才。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但是在实践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化工生产与操作能力,通过化学知识与化工理论的结合,培养学生对化工材料的分析和检测能力、化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化工设备的设计和升级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等。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培养,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化工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需要。

二、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更加的倾向于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化学基础知识是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具备了踏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才能提高自身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准确性。当前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在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要充分的结合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对学生的思想、科学文化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化学专业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充分的结合当前学校的发展特点和专业定位,构建合理的专业发展体系,对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拓宽知识面,突出实用性。

1)结合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应用化学专业的教育主要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共同促进应用化学专业的发展。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充分的结合起来,不能过于侧重某一方面,增强这两方面的衔接,促进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互相发挥作用。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融合两方面的内容,这样才能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充分的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通过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教学,学习能够充分的意识到这两个方面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并且学生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转化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此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能力。由此可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结合教学,可以提高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2)结合专业性和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化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的专业,专业性和应用性是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过分的侧重于专业性教育,而忽视了应用性教育,这就使得应用化学专业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因此,在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将专业性与应用性结合起来,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实践课程等形式,训练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开展实践课程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最好的办法,通过实践课程的开展,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实践课程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纳入到学校的考评系统中,以此来检验学生的能力,并且通过考评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实际的生活中明确应用化学专业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是应用化学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作为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具有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在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高校要明确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充分的发掘学生的潜能,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结合,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13

1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1.1物理化学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尽管物理化学科研实践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比较复杂,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学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我们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应用来阐述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文献报道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氯铂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在碳纳米管的边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属铂纳米粒子或者金纳米粒子[1]。这金属离子自发还原沉积碳纳米管上的现象归因于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原电池效应,电极反应分别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学公式计算出PtCl42-和AuCl4-的还原电势以及碳纳米管的氧化电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能判断出金属铂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边壁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电池效应可以在碳纳米管的表面边壁上沉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铜、二氧化钒等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计算这些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极电势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纳米管的结构等反应条件实现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关键是通过原电池效应合成的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反应、苯酚羟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该种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体现了合理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4]。尽管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的因素复杂,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学中原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关基础知识。实际上,物理化学中热力学、溶液中的化学势、物质的相图、吸附脱附、动力学研究等基本知识在当前的科研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基本知识来验证过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们推断出物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中更深层次的机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1.2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物理化学中的基础知识都是比较抽象,数学公式比较多,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但是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来自科学实践,相应地能用来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借助于科研实践来展示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首先,科研实践的学术论文为了更好地解释相关原理往往都使用大量的图表或者视频,直观地展示和支撑他们的实验结果,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结论。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化学相关章节的内容提炼这些学术论文,在教学中利用论文中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展示对应的知识点,使得抽象的知识图像化、具体化,同时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科研实践论文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化学课程中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而不是为了学习抽象的知识而学习这些知识。它们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并指导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不再认为理论知识难学而没有用途,更不会消极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甚至通过网络数据库等相关工具,更进一步地详细了解与物理化学书本上相关知识内容,从而间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借助物理化学教学引入科研生产实践的概念,让学生接触基础知识应用到令人好奇的未知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既使学生学习到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同时又接触到物理化学方向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前沿,掌握当前物理化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动态。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基础知识灌输科研实践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科研动态,使学生浸润在科研的氛围下,产生浓烈的科研倾向[8]。从而使学生寻找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建立严谨的科研和学习态度,刺激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基础。因此,物理化学教学中引进科研实践,不仅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1.3教师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影响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讲,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无法代替教师的角色,无法改变教师授课主体的本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导和示范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也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直接地引导作用。因而,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科研实践活动对教师有很大的锻炼和启发作用,增加了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工作[9]。首先,本学科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实践工作之前必须不断查阅大量新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动态,及时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更新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更好地将当前本学科科技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将以新的高度去思考学科发展趋势,自然而然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思考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其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对该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能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培养教师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严谨治学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科研素质,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迎合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潮流。教师在科研中的锻炼往往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顽强拼搏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对学生成才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的科研成果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对学生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激起他们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热情[9]。因此,教师要实现物理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适应当前形式下物理化学教学的发展,仅凭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快教育观念的更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将新理论、新方法渗透到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改变多年从教的疲惫与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