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实用13篇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1

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甘落后、勇于进取的民族。自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无数的先进分子为了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繁荣、昌盛的现代化中国而前仆后继。他们坚信中华民族的落后、贫弱只是暂时的,坚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振兴,中国一定能够赶上和超过西方。近现代中国就是在这种强烈的赶超意识支配下,走上了追求现代化,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艰难历程。

从鸦片战争后的魏源,康有为,孙中山等民族思想先驱的各种尝试,到中共成立后,以为代表的历代领导核心的探索与实践,一路走来,充满艰辛与挫折。中国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历程,是一部中国近现代追求现代化的奋斗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先驱及中共成立后历代领导核心经济赶超思想的发展史。王军教授独辟蹊径,其编著的《百年追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核心经济赶超思想研究》一书,将研究的视角定位于经济赶超思想,以此来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核心率领中国人民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这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确实是一个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全书除去前言和最后的结语部分,共分为八章。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铺垫。第一章奋起赶超:当代中国经济“赶超”的历史必然。详细介绍了“赶超”思想的内涵,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论证了当代中国经济“赶超”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夙愿追求”:“赶超”思想的由来,主要梳理了“赶超”思想的理论渊源,论述和评价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民族先驱者的“赶超”思想。第三章到第八章是全文的主体。第三章“大干快上”:的经济“赶超”思想;第四章“改革开放”:邓小平的经济赶超思想;第五章“与时俱进”:的经济“赶超”思想;第六章“科学发展”:的经济“赶超”思想分别从时代背景、思想内涵和特征等方面详细的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共历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的经济赶超思想,让读者从历史的逻辑演变中对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的经济赶超思想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第七章“继往开来”: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经济“赶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则对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的经济赶超思想进行归纳分析,剖析了他们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论证了他们的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逻辑关系。第八章“现实审视”: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经济“赶超”思想的历史启迪则是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王军教授将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的经济“赶超”思想与时下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相结合,得出了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经济“赶超”思想对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的历史启示,提出了现阶段中国在追赶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该书将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的经济“赶超”思想,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和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规划的图景中予以观照,力图系统地研究阐述中共历代领导核心领导中华民族追赶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思想演变轨迹和继承发展创新之处。进而揭示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发展的历史规律,为新世纪中国赶超发达国家,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思考和历史借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书对于中共党史研究和现代经济史研究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通阅《百年追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核心经济赶超思想研究》一书,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选题新颖,视角独特

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这段历史的介绍,大部分学者都是从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想上的四个现代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政治上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等方面展开介绍和论述。很少学者能够从“小点”入手,将这段历史陈列在读者面前。而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此,同样是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历代领导核心带领中国人民,追赶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王军教授另辟蹊径将研究的视角集中于经济“赶超”思想这一个小点之上,以点代面,点面结合,让读者从经济“赶超”思想演变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二、结构严谨,逻辑严密

作者针对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经济赶超思想这一问题,构建了一个内在关联的逻辑体系。该书的前两章首先进行理论铺垫,在简单介绍经济赶超思想的内涵后,深刻论证了当代中国经济赶超的必然,然后梳理了赶超思想的理论渊源,概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前先驱者的赶超思想,紧接着按照时代的顺序分章节从时代背景、思想内涵、思想特征等方面详细的阐述了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的经济“赶超”思想。在此基础上,作者在第七章对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的经济赶超思想做了深刻的对比分析,剖析出它们之间的历史继承和发展关系。最后,作者结合当今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得出了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经济“赶超”思想对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的历史启示,提出了现阶段中国在追赶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全书内容严谨,逻辑严密,通读全书让人感觉前后连贯,上下呼应,环环相扣,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一气呵成。

三、内容充实、理论深邃

从该书所列题目来看,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信息量,作者首先阐述了赶超思想的内涵,然后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华民族的夙愿追求和中国的现实选择等发面深刻论证了当代中国经济“赶超”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章“夙愿追求”,追述历史阐述了赶超思想的由来,第三、四、五、六章分别从时代背景、思想内涵和特征等方面详细的论述了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的经济赶超思想。第七章对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经济“赶超”做了对比分析,剖析了他们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论证了他们的思想继承和发展的历史逻辑。第八章则是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得出了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经济“赶超”思想对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的历史启示,提出了现阶段中国在追赶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使得整部著作内容系统、丰富、充实。

四、注意史与论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该著作材料剪裁得当、取舍有度,内容丰富翔实而不凌乱。既有科学的考证,又有大胆的阐释。每一个论点的得出,都有扎实的材料为支撑。内容详实,史论结合。

注意史与论的结合,应该是该著作极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在理论铺垫中,作者联系鸦片战争及以后的历史,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前思想先驱们的赶超思想。随后,作者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深刻剖析了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经济赶超思想的内涵、特点以及历史演变。其次,作者十分注意分析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经济赶超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从理论和历史渊源上厘清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的经济赶超思想的内在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历史逻辑关系。在该书的第七章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作者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比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的经济赶超思想的异同点,从时代紧迫感与历史使命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对人民群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处理、自力更生的内涵、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经济赶超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2

朱烁(1979―),男,吉林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5-0045-04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从世界经验看,社会转型时期最容易发生贫富分化、社会失衡、信仰危机和政治腐败等问题。在这样一个特殊期和敏感期,各种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都会通过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意识表现出来。随着当代经济思潮的转变,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断蔓延并冲击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价值观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信仰和价值导向作用,这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重大任务。

一、当代经济思潮变迁的轨迹与特点

一般认为,经济思潮是指经济学家以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为标准而划分的基本政策倾向。当代经济思潮(主要是西方经济思潮)无非是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此消彼长和此起彼伏。无论多少种主义,多少种学派,多少种门类,其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最终复归于这两大思潮。这两大思潮交替成为当代经济思想的主流,并反映和服务于经济现实的需要,推动着经济社会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所谓经济自由主义,是指主张自由竞争,由市场来协调社会经济活动,国家为其提供必要的法律和制度条件,并承担某些不应由市场来协调的经济活动的调节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经济自由主义在英国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之后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并在经济学界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经济自由主义在当代主要演变为新经济自由主义。综观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它所强调的消除经济体系中的各种扭曲,建立完善的、充分有弹性的市场经济体系,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以及清除国际间产品和要素流动的障碍,实现经济全球化等主张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新经济自由主义过分演绎了“自由放任”,过分热衷于私有化,过分排斥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由于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缺陷和实践困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新兴国家还是转轨国家,都出现了对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反思和修正。

所谓国家干预主义,是指反对自由放任,主张扩大政府职能,限制私人经济,由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并直接从事大量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国家干预主义最初表现为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重商主义,它在当代主要演变为凯恩斯主义。在世界性经济危机(1929~1933年)和大萧条中应运而生的凯恩斯主义,其主张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积极干预,突出了政府赤字对总需求的扩张作用,认为在总需求不足即经济产出水平远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增加其购买量,总需求就会增加。通过调节总需求,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使供求失衡恢复到供求均衡,从而弥补“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自动调节的缺陷。以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普遍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而实行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调节和计划指导,国家的经济职能大大强化。各国政府均把维持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充分就业作为重要的施政目标。一些国家普遍建立了国营企业,并推行“大社会”措施,福利开支逐步增加,走上了福利国家的道路。

纵观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两大思潮,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影响;既相互吸收,又相互融合。21世纪初,当代经济思潮出现了两个引人注目的新动向:一是贯穿于整个20世纪的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思潮有走向整合的趋势;二是世界各国正快速步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所呈现出的新特征强烈冲击着传统的经济学理论。

究竟是市场多一点,还是干预多一点,其实质是如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如何运用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问题。实际上,单纯依赖市场,或是单纯依赖政府,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始终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经济的巨大潜能是人们所无法估量的。忽视市场经济的作用,对市场机制干预过多,限制过死,无疑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不要国家宏观调控,对市场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无疑是十分有害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会带来一系列十分严重的后果,从而造成经济停滞和社会动荡。因此,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必须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通过宏观调控来解决市场机制难以解决的问题,以保证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当然,宏观调控必须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宏观调控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管得过多、过死,就会走上僵化的老路。因此,宏观调控必须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宏观调控来保证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

二、当代经济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立的冲击

当代经济思潮的形成与演变可以视作是资本主义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尽管形形的经济理论有其内在的演变规律,它们各自保持着学理的相对独立性,但这些理论都是为了解决特定历史时期,诸如通货膨胀、经济萧条、失业加剧等社会矛盾出现的,其背后隐藏着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意识形态色彩十分浓厚的各种分支学科的理论支持。对此,我国学者张保权在《西方经济思潮的意识形态色彩》一文中,着重分析了西方经济学意识形态性的主要特征。实际上,有些西方经济思潮本身就是意识形态,比如国民经济学派、奥地利学派和公共选择学派。新经济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哈耶克的学说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他认为,计划经济会通向对人的奴役,社会主义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要拯救人类就必须驳倒社会主义。有些西方经济思潮直接服务于意识形态,比如凯恩斯主义,它的基本政策是强调消费、鼓励消费和刺激消费。这一观点改变了亚当・斯密和新教伦理所坚持的勤劳节俭的伦理观,宣扬蒙德维尔“奢侈有利,节俭有弊”的伦理观,主张消费是爱国、仁慈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善举,想方设法让人消费,进而创造需求,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也刺激了消费主义和大众享乐主义的兴起。这一点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归结起来,当代经济思潮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立的冲击和影响,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潜藏性与隐蔽性。西方经济学对于增加社会财富总量、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社会福利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意识形态性掩盖在科学性和价值中立性之下,不易引起大学生的重视。比如,新经济自由主义中的供给学派,其在美国的影响力很大。小布什政府倾向于减税和放松管制,正是采取了供给学派的基本政策。他认为供给会自动产生需求,使储蓄转变成投资;好的政府在于刺激生产,调动生产积极性,发挥企业家的竞争积极性,并认为社会福利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养活了一批懒汉。这些主张表面上看是合理的,似乎不带有意识形态性,但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仍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二是外部性与内部性统一,但外部性总体上大于内部性。外部性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对外经济政治交往中所坚持和贯彻的意识形态原则;而内部性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经济活动中所坚持和贯彻的意识形态原则。每一种西方经济学说的形成都是以本国的经济问题作为基本出发点,但其影响往往是国际性的。这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相比拥有超强的竞争优势。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缓解国内矛盾,确保和扩大其国家整体利益,往往不惜采取多种手段,以牺牲发展中国家人民利益为代价,其所显现的国际道德水平并不高,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经济活动中所坚持和贯彻的意识形态原则的真切体现。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开展经济外交,软硬兼施,以抢夺原材料供应市场和商品销售市场为主要目的。二战后,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和“第四点计划”以及广泛推行的新殖民主义政策就是例证。

三、市场经济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立的意义与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炼了我们党和我国人民坚持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它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同时,发展了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应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市场经济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立的主要目标,王利华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诉求及其实现》一文中归纳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信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指针,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支柱,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践行标杆。”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回应当代经济思潮的变迁特点,正视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性,规避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理性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扎扎实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切实摸清新时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新特点

切实摸清新时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新特点,这是我们理性塑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前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新时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价值理论偏重务实。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由理想转向现实,呈现出理想淡化和讲求实际的务实倾向。他们认为,首先要以务实的态度对待自身,通过自身努力,创造优越、丰富的生活,追求“成就自己,造福社会”的人生目标。而对祖国赋予的历史重任感受不深,对新时代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没有取得感情上和理性上的认同。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能为我所用的,才是有价值的”,实用主义盛行,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二是价值追求突出个体。当代大学生价值主体性意识强烈,大多强调自我价值,崇尚独立自主。他们更愿意从个人的需要出发,既不完全以社会贡献大小来考虑自我价值追求,也不以绝对的自我实现程度来确定自我价值,而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寻求兼顾二者的价值选择,希望达到社会、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的。三是价值实现关注自我。当代大学生注重围绕自我,崇尚自由。一部分大学生“重个人的自我价值,轻个人的社会价值”,只重视和强调对自我需要和利益的尊重,不重视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责任、义务和贡献。我们一贯坚持的单一价值引导方式,已经难以应对当代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强化趋势,探索新的价值引导方式,帮助和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是当务之急。

(二)夯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立的理论基础。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

第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立的目标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用有力的教育形式、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大学生们既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旺盛生命力,让他们牢固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功立业。

第三,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立的强大动力。总书记曾经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应当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立的强大动力。

第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立的道德氛围。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状况等总体上而言是积极向上的,但一部分大学生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之间,标准迷乱、是非混淆、荣辱颠倒、美丑错位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要求我们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帮助他们在思想上筑起坚固的道德防线,提高鉴别力,规范言行。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塑立提供组织保障

第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取决于能否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确保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价值观念不偏离科学社会主义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就应该本着对大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建立起立体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宣传网络,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十分重要和关键。这就必须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骨干队伍。高等学校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加强培训、集体备课、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等途径来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水平。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加强科研集体攻关,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水平,真正形成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有凝聚力、感召力的思想政治理论优秀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 黄希惠.当代西方经济思潮的演变及实践探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03).

[2] 杭炜.市场多一点,还是干预多一点――当代西方经济理论两大思潮简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7,(06).

[3] 张保权.西方经济思潮的意识形态色彩[J].理论与现代化,2006,(06).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3

先看目录的读者也许会陷入困惑――为什么一部《经济学思想史讲义》,在讲完了“导论”(第一讲)和“方法论”(第二讲)之后,要以对“善与幸福”(第三讲)的讨论开头?细读全书可以发现,这样的安排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独具匠心。经济学与道德伦理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亚当斯密曾经是格拉斯哥大学的伦理学教授,《国富论》便是由伦理学脱胎而来。实际上,当代经济学与伦理学仍然处理相似的应用问题,即现实生活中的选择问题。经济学在讨论“效用”、“福利”的时候,免不了要追问“什么是善?”“什么是幸福?”没有对这些问题的追究,讨论“财富与效用”之类关键词难免底气不足。

作者以“正义”和“理性”这两个“重中之重”的概念收尾,更包含深意――如果对“社会正义”概念的论说,体现了作者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那么对经济学“理性主义危机”的批判反思,则构成了作者学术思想的“阿基米德支点”。作者认为,发乎人类理解力的“情境理性”和“判断力”的运用,是解决经济学“效率”和“正义”两大问题的钥匙,然而,要找到具体的解决途径,仍需研究者付出艰苦的努力。作者坦言,“别看这部分的讲稿只有两页纸,它提出的问题,可能还要琢磨几十年”。

从上世纪90年代在《读书》上讨论《经济学的关键词》起,汪丁丁就致力于经济学核心概念“正本清源”的工作。这份讲义的出版,可说是作者十余年阅读与思考的结集。为了使历史的叙述与现实相契合,作者引用了大量当代文献与思想史相互印证。不可否认,这本书体系比较庞大,不同概念间复杂的关联纠缠在所难免。对读者的整体把握能力而言,的确是一大考验。考虑到这层困难,此书在每讲前面都附有一张“心智地图”,即根据人类发散性思维特点而编制的思想网络图,以此描绘各讲的概念关联,使讲义眉目清晰,更便于读者理解和思考。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4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积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培养大学生奠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尤其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今年,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高瞻远瞩,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战略判断,指出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所谓经济新常态,就是指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结构乃至社会发展结构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也就意味着传统的粗放的、发展不均衡、不协调的经济发展模式终将会为历史所淘汰,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会出现。

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然会衍生出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在这种发展状态下,必须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鉴于此,笔者认为,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当代中国的战略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此背景下全社会强烈地需要凝聚和形成价值共识。当今世界面临着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也面临着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既给我们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带来机遇,也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带来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想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促进主流文化发展壮大,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就必须形成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二)大学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1、大学生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36.56万人。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最主要的群体,他们理所当然是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承担者。依据2013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结果:98%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表示高度认同;有96%的学生认同“诚信是做人之本”。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心理基础,他们是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

2、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武装的重要对象

当代中国面临着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挑战,面临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困惑,面临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力和宣传能力与社会发展需要不平衡对人们正确价值观形成带来的影响,一些领域存在着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理想信念迷失、道德水平低下、诚信观念缺失等问题,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武装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积极主体

中国梦展示了中国人民对未来的美好理想和追求,党的十报告通过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对这一追求进行了具体勾勒: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在中国大学的毛入学率已达26.9%,大学生已占同龄人的四分之一;当代大学生将是未来三十年中国社会各行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尤其是在科技、文化、管理等各个层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也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群体。

二、新常态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一)树立明确的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我们首先要树立明确的价值理念,明晰基本的指导原则。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要树立的价值理念主要包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和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二)调动主体的积极性

学校是两部分人的对立统一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服务者和被服务者。无论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是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都无法离开这两部分人的共同努力。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挖掘培育和践行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采取多样的形式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5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为了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政治素质,合格的思想素质,另一方面为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有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理论,运用理论,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提高高中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仅仅单纯的一门理论,也不是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割裂开的,它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中,要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学生正确世界观形成的灵魂。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将来会步入社会的高中生而言,要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用这种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遵循,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6

一、国有企业核心价值观内涵

价值观就是追求的价值目标。价值观是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也是衡量事物价值的标准。社会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的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的集中反映,当然核心是意识性的组成,对于物质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具有促进物质发展的功能,核心价值观就有战略性特征,是群体对价值观念的一种认同和最求,促进着群众的团结。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念有所不同,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念的范围相对核心价值观念来说范围较窄,设立的目标不如核心价值观念长远,同时也是在核心价值观念基础之上的进行建立的。这表明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的终极目标,能够使得企业进步,促进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反映的是国家战略、根本的思想是人民服务,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公有制的是按照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要求进行建设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且是与企业目标相结合,促使企业进步和发展。所以,国有企业要坚持党的思想领导,树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建立企业的文化,也是实现企业现代化的基本保障。国有企业的党建是以马克思注意理论为基础与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思想统一,进行对党建工作的完善、更好的促进企业的思想建设、文化建设以及政治建设,促进企业核心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企业的文化建设主要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形成的,体现企业的思想和文化的特征,也能够促使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二、党建和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国有企业党建和企业文化建设都是属于意识范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体现,国有企业的党建和文化建设是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建立的,所以两者的思想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特征,主要都是为企业服务的,党建的建立主要就是发挥党的思想领导作用,主要就是以服务企业为核心,推动企业的进步发展,企业的文化建设是具体的服务于企业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好的建设企业。总的来说两者都是为企业服务的,都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党建和国有企业并不是一个概念虽然都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党建主要是凝聚思想,传播党的思想,更多的是表示党的意识,企业文化更多的是为公司直接服务,促进企业的发展,两者的范围和价值观不同,党建的范围和价值观较广一些。

三、党建与文化建设共同促进企业发展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7

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至邓小平南方谈话前。这一阶段,起始点是意义非凡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结点是1989年6月初。这期间,10年动乱刚刚结束,人们面临着进入新时期以来的第一次重大历史转折,即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过去人们所认同的理论观念和实践活动,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新的理论观念和实践活动所取代,形成了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重要特征等等思想观念。

第二阶段:从邓小平南方谈话至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前。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经历了新时期以来的第二次重大转折,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面临着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标志是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确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实践结合的标志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形成。其时代特征有:一是出现了一些对党和国家都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如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等;二是我党在理论上越来越成熟,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是改革开放逐步走向深入,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这些事件加快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调整转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思想观念、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一场革命的思想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思想观念等。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六大至今。这一阶段,我国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由此开始的新阶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开始了新的征程;二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长期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突破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全能主义的政治模式;三是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期间,人们形成的思想观念主要有:与时俱进;政治民主;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不断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计划走向市场、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与先进的思想文化意识,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效率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等文明进步的社会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二、社会思想观念变革的价值分析

思想观念是回顾、观察、预见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之一。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思想观念变革的价值作用,不仅可以验证当代中国社会的演变,而且能够解析时下许多社会问题,对于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开辟未来意义重大。

第一,思想观念变革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任何时期的思想观念既是对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能动反映,也必然对其产生巨大影响。正是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等思想观念,才有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可见,思想观念对个人、民族、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没有正确反映不同时期经济、政治特点的思想观念,就不会有我国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社会的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第二,思想观念变革是反映社会进步的重要坐标。正确的思想观念,必然会引导一个国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导致国家、民族发展走向歧路,经受挫折。“”是在“以阶段斗争为纲”思想观念指导下的错误实践,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场大劫难。改革开放以后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对于中华民族摆脱贫穷落后,走上国强民富的康庄大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由阶段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的转变,反映着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重大变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三,思想观念变革带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计划经济时期的思想观念,使人们普遍形成了等、靠、要和思想封闭保守、不求进取、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心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不断强化,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当然,在人们精神世界发生可喜变化的同时,也有一些与社会进步格格不入的思想观念,正在给人们的行为带来负面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第四,思想观念变革,标志着人们价值观的根本性转变。思想观念的变化历程,反映着我国社会价值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细枝末节的变化,不是价值观边缘、的变化,而是价值观主轴、核心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的价值观是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价值观,它是一种内涵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和某些社会主义因素,并具有某种极端化、空想化色彩的价值观。它在一定程度上窒息了社会的生机与活力,阻碍了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进入了以思想解放、观念变革、理论创新为先导,以现代化为主轴的人和社会两个“双重转型”的历史时期。在两个“双重转型”演进的实践过程中,社会价值观发生深刻的嬗变,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以理想化道德人格为指向的价值观不断弱化,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为中心或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逐步确立,社会价值观实现了根本性转换。

三、对构建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几点启示

核心价值观是人们的内在精神体现和生存之本,是思想观念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决定着人们行为的目标和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历程,本质上也是人们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转换历程。研究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发展变化的特点规律,对于构建与建设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军人核心价值体系意义重大。

启示之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是构建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前提。思想观念的发展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确保各个时期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的重要保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体现了思想观念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我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性质的人民军队,这就决定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军人核心价值观中的指导思想地位。军人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如此,才能使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摆脱落后、消极的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和外来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保证核心价值观的无产阶级性、社会主义性和时代先进性。

启示之二:铸牢听党指挥的军魂意识,是构建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是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实践的结果。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听党指挥是我军的政治本色,是党和人民对全军官兵的最高政治要求,也是当代军人的最高价值追求。对党的忠诚信念是军人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和精神支柱。培植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搞好我军的性质宗旨教育,铸牢官兵的军魂意识,确保部队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宗旨为宗旨。

启示之三: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是构建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目标指向。思想观念是指引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培育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引导人们积极为国家建设服务,是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本世纪的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由大国走向强国的关键阶段。军事实践服务于党和人民,服务于国家建设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赋予了我军“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这是当代军人价值的根本追求和最高体现。构建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以有效履行我军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为目标指向,为增强履行使命的能力提供有力的行动导向和精神支撑。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8

一、当代大学生精神生活失调失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伴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以及互联网的应用,人们接收各类信息的渠道更加方便快捷。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诸如“诚信迷失、道德失范、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模糊”等各类不良现象。据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精神生活存在失调失衡现象令人堪忧。

1、理想信念模糊与人生目的缺失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价值取向是主体基于自身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矛盾、问题时所持的价值态度和基本立场。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在促近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精神动力不足、理想信念淡薄、价值观扭曲”等各类不良现象,诸如论文抄袭、论文剽窃、篡改成绩单等现象时有发生,制造虚假简历、恶意拖欠学费甚至于青少年犯罪也时常成为新闻或者报纸的头条,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不损人”而尽量“利己”的“不作为”层面,伴随改革开放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相互交锋博弈造成的文化差异性与文化同一性矛盾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突,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也使得当代大学生更愿意接受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求职和就业的压力迫使大学生越来越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而缺乏敬畏感、底线和稳定的价值观。

2、精神世界寂寞空虚

大学阶段作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特殊阶段,大学生面对学习、恋爱和求职等各种压力由于自身缺乏足够的人生阅历和社会实践经验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不能自主、正确的处理而表现出明显的浮躁心态,对于自己内心遇到的困惑很少有同学愿意向父母倾诉而相比较之下他们更乐于选择向同龄伙伴倾诉自己内心的困惑和真实的想法,通过更新QQ、微博状态等形式宣泄自己内心的烦恼以满足自我内心获得及时情感反馈的需要。

2、高道德认知与低道德践履矛盾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伦理政治型文化,诚实守信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当代大学生总体对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等观点持点赞认可态度,但是近年来随着媒体的“碰瓷”、“扶不扶”等事件的发生,造成大学生虽然意识观念上有明确的道德追求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不敢积极践履,这种矛盾心理使得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停留在“不损人”而尽量“利己”的“不作为”层面,这种矛盾心理造成了大学生不能具备本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对此国家应该健全和加强相关法纪法规建设,重视并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努力培育“四有”新人,为新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服务。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优化大学生精神生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论断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就是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不断强化社会价值性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核心价值体系包含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方面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四个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首先,经济体制变革和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引起的人们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化和各类社会矛盾问题的解决都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了新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用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社会主导价值取向引导公民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整合社会利益协调思想关系功能,通过化解矛盾整合利益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不断强化社会价值性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予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追求崇高理想信念、确立稳定价值取向,把个人的人生理想同祖国、社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确立为祖国为人民贡献青春的远大理想抱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祖国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矛盾的背景下克服价值选择上的混乱无序,培育树立社会主义主导价值取向,为实现人生理想保驾护航。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9

一、相关概念

价值观是人对自身及外界人或事物的价值定位,它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价值观具有稳定性和选择性,人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有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不易改变。但同时,不同的价值观相互冲击,人的价值观也会受到影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征。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此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乃至整个民族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进而形成我们的“精神家园”。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中首次以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作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新时期的大学生任重而道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帮忙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二、大学生核心价值面临的困境

(一)西方文化冲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日渐深化,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思潮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多方面的复杂影响。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对其有了一定接触和了解,但是,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及社会经验的欠缺,不具备足够的抵制能力;另一方面,各类思潮本身具有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使大学生不能从本质上辨析它,进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混乱和趋同和的思想倾向。在价值取向上,部分学生出现了道德观念滑坡、个人主义倾向日益严重,以及价值观带有明显功利性和实用性特征等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要帮助大学生有效抵御和消解西方思潮的冲击和影响,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教育。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下,才能使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世情和国情,客观辨析西方思潮的现象与本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二)社会转型挑战。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这种转型表现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双重跨越。在此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同类型和取向的价值观念间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和冲突,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也产生了冲击,甚至导致信仰的缺失。

市场经济与传统计划经济不同,它是一种自主的经济体制,它强调合理的自我利益,但由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并不完善,个人被激发对利益追求的本性的同时,产生极端依附物质的思想,导致“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随之突起。大学生在改革的大潮冲击下,价值理念迷失,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重物质享受,轻理想追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贴近生活,了解社会,锻炼他们辨别本质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途径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切入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面对不同文化的交融,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容易迷失自己,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消极。基层党组织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他们能理性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从而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是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应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基层党组织应该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扎实的工作能力,而且更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思想理念。

(二)以开展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当代青年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他们在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个性追求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停留下传统教育方法上,必须创新方式,让核心价值观扎根于现实生活、让大学生参加到社会实践当中,增加他们对社会知识的了解和适应性,从生产劳动中锻炼品质,认识本真自我,从而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的形成。

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实践活动,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其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和信念。

(三)以宣传媒体为平台,营造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健康文化氛围。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大学生获得信息渠道日益多样化、便捷化,使得传统宣传载体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高校基层党组织如何将大学生核心价观教育溶入新科技,创新教育方式,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动态,是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急需解决的课题。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占领网络阵地,鼓励大学生合理和理性运用手机、互联网、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学习转向自觉的学习,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穿透力和影响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10

Key word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undergradu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25-02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2007年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导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这无论对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还是对于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而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培育和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时期,而独立学院在办学机制、经费来源、招生就业、学生管理方面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有很大的不同,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很多实际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找出新方法,不断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当代中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是按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培养人才。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并将其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今时代,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是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时代,在这一新的条件下,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2.1 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新挑战。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既有可能形成国际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又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以后,世界多元的经济和多元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身份,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因此,越是全球化,越是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1]

2.2 现代科学技术提出的新挑战。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但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等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2.3 市场经济提出的新挑战。当前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分配的多样化,归根到底是利益的多样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思想现象的背后,往往有利益的动因。由于经济地位的区别,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常常有所不同;由于具体利益的差异,人们的要求和愿望也往往不尽一致。如何在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坚持和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树立社会的共同理想,寻找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结合点,制止个人主义的膨胀,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1]

2.4 信息多元化提出的新挑战。当前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都多样化了。特别是互联网发展非常迅速,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积极发展、充分运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发挥扰势、主动出击,用正面的宣传、信息占领阵地,使青少年既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求知的能力,又要学会筛选,学会鉴别,学会吸收,学会抵制,在接受知识信息的同时接受教育。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一项极为紧迫的重大战略任务。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

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新形势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是要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是要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四是要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

五是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准则。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春德,李斌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和建设路径[J].社会主义论丛,2007,3.

[2]杨向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校园[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2007,6.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11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形势新任务,坚持我们党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科学分析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情况,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建设,都是十分有害的。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不同群体收入差别也有了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呈现出复杂的局面。比如,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作用没有完全消除,一些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的思想意识;一些人唯利是图,弄虚作假,坑蒙拐骗;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的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这些消极腐败现象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克服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抵制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确保市场经济体制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保证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政治基础的需要。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惟一正确的道路,集中代表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体现了当代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追求。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和群众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广泛而牢固的政治基础。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我们要看到,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和进步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乘虚而入。特别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将长期面对敌对势力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强大号召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实现思想文化建设上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文化根基。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需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继续不断涌现,大量的利益主体和利益群体被催生,形成利益的多元化。新形势和新任务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在于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对党的各级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和意志,凝聚全党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和维护党内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我们要紧紧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进一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泛而坚实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多样复杂的特点。意识形态领域越是纷纭复杂,就越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心骨;经济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马克思主义来引领。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积极应对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变成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物质力量。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无限活力。实践证明,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们就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发展进步、民族的振兴希望与个人的价值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社会前进的阶段性、群众要求的广泛性的有机统一。它代表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根本利益,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和强大动力。

有了共同的理想,就有共同的追求;有了共同的追求,才有共同的趋赴。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精神和行为,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精神和行为,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精神和行为,都要切实得到尊重、保护和发扬。要不断扩大实现共同理想的群众基础,努力营造实现共同理想的良好氛围,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实现社会和谐,在实现社会和谐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在创造辉煌灿烂历史的进程中,铸就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华夏儿女团结和睦、风雨同舟、奋发向上、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这是炎黄子孙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的深刻奥秘。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我们党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民族解放、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牢固精神纽带。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激励全体人民奋发向上、团结奋斗,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创造力。弘扬民族精神,要不断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积极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否定人民革命历史的错误思想。要放眼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自觉地把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坚决摒弃各种妄自菲薄、崇洋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12

任何社会都有它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任何一种社会精神文化的指导和中枢,都是由其主流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以来,就有多种核心价值体系成分的存在。在这多种核心价值体系成分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是占有主导地位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通过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和权威,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对整个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层面,产生一种教育和规范作用,起到稳定政治、发展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近代中国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以为代表的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通过对各种学说、各种救国方案的反复比较和缜密思考之后,终于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逐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二、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

核心价值体系是经济、政治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同时又对经济、政治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一个社会的主流核心价值体系,从来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行动指南,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坚持我国的国体、政体,才能坚持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巩固、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事关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上的统一,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事关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对现实社会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具说服力的批判,深刻阐明了人类苦难和不平等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理论品格适合当时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历史需求。*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一样,保持着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产生巨大的作用,造成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越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揭示的基本规律。

三、这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决定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意识从来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反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从根本上达到团结统一的思想政治基础,是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唯一正确的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和指导。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是行动指南,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形态。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指导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方面。

四、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成功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自*世纪初传入中国以后,实现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有机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的具体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得到空前发展。*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

一个执政党若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一刻也不能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为它严格以事实为依据,深刻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迷失方向。

五、这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利益群体形成,人们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新思想、新观念大量涌现,整个思想领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动态化的显著特征。在众多价值取向和社会思想中,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13亿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凝聚起来、统一起来,能够指引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沿着正确航向胜利前进,能够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问题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因此,首先要向广大干部群众讲清楚,我们的一切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我们所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所发展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一定能够及时正确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和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困难,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要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进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和理论导向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增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前所未有,人们的思想活动日趋活跃前所未有,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前所未有。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对此,我们应该高度警惕,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引导广大理论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判断事物,指导工作,增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

二、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理论工作的生命,这是由理论工作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当代社会,科学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把握引导得好,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对人民的事业起重大促进作用,把握引导得不好,就可能涣散人心、激化矛盾、干扰大局、影响稳定,给事业带来不利影响。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的崇高社会责任,也是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定自觉地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要立足于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牢牢掌握宣传舆论工作的主动权;要广泛深入宣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树立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上来。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篇13

一、亚当・斯密的主要道德思想

亚当・斯密生活于十八世纪的英国,这一时期的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鼎盛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在对金钱的追逐中迷失了自我,道德与财富的矛盾冲突越来越严重,亚当・斯密由此产生了对经济与人的道德情感的思考,大学期间又受到导师弗朗西斯・哈奇森道德感理论的启发,吸收沙甫慈伯利的情感主义理论,结合挚友大卫・休谟的同情论,建立起了一套自己的道德思想体系。

亚当・斯密的道德思想是以同情感为基础和出发点,阐释道德的评价标准及保障方式,指出人的本质属性是利他。亚当・斯密认为,道德来源于人们的同情感。这里所说的同情并不局限于我们往常理解的同情,而是类似共情和同感,是设想和当事人相同立场时,由处境引起的那种自然而然的,与当事人相似的情感。亚当・斯密随后提到同情离不开合宜性,虽然人们可以借由想象当事人的处境而去感受他的情感,但旁观者的感受与实际当事人的真实情感是存在偏差的。人们行为作用产生的同情感是否合宜,是有一定的标准的,这就需要从“正义的旁观者”的角度来判断。

人们在不同的处境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行为,这时候就需要一个不失偏颇的裁判来裁决人们的情感和行为是否适宜,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公正的旁观者”。“公正的旁观者”在进行道德评价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警醒人们不要因为自爱的天性而盲目地偏向自己。另一方面不仅可以对他人的情感和行为进行评判,还可以对自己进行评判。人们判断各种感情行为的是否合宜的模本来自于社会,是以他人的评价作为参考的,脱离了社会,人就失去了进行道德评判的镜子。“公正的旁观者”是在社会检验中逐渐形成的道德评价标准,给人们提供在社会生活中衡量自身行为和他人行为的准则。

美德是让人们乐于执行规则的催化剂。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在同情感基础上的利他主义,人们之间互帮互助的团结思想就是依靠美德实现的。亚当・斯密提到“对自己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谨慎的美德;对别人幸福的关心,要求我们具有正义和仁慈的美德。前一种美德约束我们以免受到伤害;后一种美德敦促我们促进他人的幸福。”他认为谨慎、正义、仁慈这三种美德是最为重要的美德。

谨慎是来自于人们对于自己的关心爱护。“每个人都追求健康的身体,巨大的财富,崇高的地位和荣誉,而把对这些的关心,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是谨慎美德的合宜职责。”为了保障个人的利益,人们必须小心谨慎。仁慈和正义产生于利他主义,都是希望带给他人幸福的美德,但两者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别。仁慈是取决于个人的自由选择,是不能强制执行的自愿行为,而正义是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施行正义并不会得到赞扬,但是缺乏正义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如果说亚当・斯密的道德思想使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再冷漠自私,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为当代中国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它是世界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社会想要稳固长久地发展,离不开一个完整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党的十中,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我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基础,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及行为,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建设的伟大目标,需要凝聚民族意志,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全社会人民参与的热情,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这股力量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其基本内容分为三个层面,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层面对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要求。

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高层面的目标。分别从四个方面对国家建设提出了要求,即国家的经济建设能够为全面发展奠定好物质基础,综合国力提升;社会主义高度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提高;社会持续、和谐、稳定、全面发展。国家层面的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理想。

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的目标。强调个人应该以社会群体建设为基础来实现个人目标,随着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对于个人意志和个人发展的自由,以及权利平等的期望越来越高,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观念也日益强烈。将社会层面的四点写入核心价值观正是坚持以人为本和坚持依法治国的价值体现。自由是人的思想自由,发展自由,是在法律及道德的准则内享有的权利;平等是指人权得到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正是公平正义,平衡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法治体现在依法治国,实现社会制度的规范化,法律化。

最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个人层面的目标。指出了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中国传统美德在各个不同领域中的传承和体现。爱国是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所依赖的基本道德情感,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而且是个人价值观的最高层次。敬业则要求公民在不同的岗位上能够保持责任心和事业心,服务社会和人民。诚信是指诚实信用的传统美德,友善强调公民在交往中应坦诚以待,和睦友好,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保持基本的道德准则,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自由、平等、公平、法治”体现的是我国社会整体的价值趋向和目标,是连接国家建设与个人发展的桥梁;个体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体现了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精神文明的显著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联系紧密,相互贯通,是政治目标,社会导向和行为准则的统一,是结合中国的时代背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三、亚当・斯密的道德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亚当・斯密的道德思想主要从研究个人道德的形成出发,结合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总结出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道德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从社会和公民层面提出了必需的基本道德规范。虽然一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观,一个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观,但两者在对道德构建的一些方面是相通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和平等保障公民权利的行使,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是自由和平等意识产生的感情基础,人们感受到他人的处境后,会为了改善他人或者自己的状态而寻求平等,在经济生活中,自由是人们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社会的稳定离不开公正和法治,这就需要制定严格的道德准则来维持社会秩序,而这个标杆的建立需要“公正的旁观者”来实现才不会有失偏颇,“公正的旁观者”可以做到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敬业、诚信以及友善都可以归于美德当中,谨慎使人诚信,仁慈使人友善,美德不是要求人们去做什么,而是希望人们去做什么,它是锦上添花,是社会这个巨大的机器顺畅运行的油,也是我国构建和谐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元素。

亚当・斯密的道德思想毕竟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他作为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即使他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希望改善当时功利主义盛行带来的道德失范现象,企图将市场经济拉回健康发展的正轨,其理论最终还是服务于资产阶级,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深深打上了资产阶级在该时代为摆脱封建主义与基督神学的桎梏而斗争的烙印。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亚当・斯密所说的自由经济市场在本质上有着巨大的区别。由于亚当・斯密道德思想的阶级的局限性,放在当代中国的背景下,并不是能够完全照搬拿来套用的。另一方面,亚当・斯密的道德思想是西方道德思想中的重要一环,西方道德思想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道德,亚当・斯密的道德思想也不例外,这种思想容易将个人与社会国家相割离,并且缺少国家整体的核心价值观,西方的主流价值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多元的自由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较于亚当・斯密的道德思想,结合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情,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切实从民众的利益出发,详细地制定出较为灵活、全面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强调社会内部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注重社会整体的主流价值观的指导,要求核心价值观体系内部结构严谨、互相适应、互相支撑,这是鲜明区别于强调多元主义自由价值观的西方社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为了更多服务于个人和社会,最后实现国家的发展和国力的强大。

四、亚当・斯密的道德思想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亚当・斯密的道德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我国目前的社会情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功利主义的蔓延,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充斥在社会生活中,例如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行为已经见怪不怪,各种道德问题不断涌现,道德建设跟不上经济建设的步伐。如果不及时作出对策,将会出现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经济发展扭曲的现象,另一方面,民众对于建设和谐、文明的全面小康社会有着迫切的愿望,对于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针对这种情况,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道德建设迫在眉睫,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和践行变得尤其重要,但思想教育流于表面化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和践行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因此,可以借鉴亚当・斯密的道德思想为我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解决道德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亚当・斯密的道德思想一方面为自由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道德保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其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且始终围绕着财富与道德的问题展开。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将国家经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放在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目标要求,也体现出财富与道德的复杂关系。相比当时的道德哲学家对纯粹道德至上性的片面强调,斯密的这种自爱的美德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斯密的观点给我们一个启示:社会主义本质并不必然否认个人的利益和愿望,而只有在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有充足的体力和饱满的精力为他人和社会作贡献。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2]温凤仙.论同情思想对我国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基于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D].广西:广西大学,2014.

[3]吴桂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2013(3).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