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经济科技论文

摘要:我国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例如,缺少科技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健全的网络系统等等。所以,现阶段,为了尽快的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努力合作。
经济科技论文

经济科技论文:新区科技园区农业经济论文

一、选题依据

1.1研究背景

农业科技园区,是近年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建设现代集约持续农业过程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已引起各级政府,科技界、农业产业界和广大农民的普遍关注。农业科技区是以一定规模的土地为基础,以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和优惠政策为条件,吸引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入驻,用高科技和高资金投入,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产品具有较高科技含量,以企业运作和产业化发展为手段,具有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进行集约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和规范化管理的新型农业组织形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集约型过渡,作为现代集约型农业示范窗口的农业科技园应运而生,并呈快速发展的势头。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在特定的区域内,运用资金的集中投入,进行以农业高新技术的展示示范、精品农产品生产、种苗繁育、技术培训及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的建立解决了一批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转化了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孵化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大量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促进市场繁荣、农民增收和城乡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天津市津南农业科技园始建于2001年,属于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6部委联合启动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项目,同年津南农业开发区被评为首批启动的中国21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并命名为天津津南农业科技园区。津港公路贯穿园区南北,津晋、丹拉高速公路分居园区两侧。2003年开园即被确定为天津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大中小学学生学农基地。转年即被评为中国农业旅游示范点,AAA级旅游景点。天津市津南农业科技园区以市场为导向,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天津特色。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建设标准,坚持科技创新,突出高科技、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水平,把滨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成为全市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建设标准,坚持科技创新,突出高科技、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和高效益,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水平,把滨海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成为全市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农业科技园区是我国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农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己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尽管发展仍存在着区域差异,但在发展水平较高,地方技术经济和财政较好的地区,已不满足于常规的生产方式,着手考虑生产力要素的重新组合,从而要求在生产组织形式上有所突破。以达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的目标。农业科技园区的出现,正是这种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园区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生产率和生产效益的提高,逐渐成为各地探索新形势下发展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模式。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按照“全国农业科技大会”的总体部署和《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具体要求,建立一批符合21世纪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园区,对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农业由主要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许越先研究员把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4至2001年为初级阶段,2001年至2005年为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以后为成熟阶段,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到今天我国农业园区的建设己过经历了初级阶段和规范发展阶段,2005年后我国科技园区步入它的成熟时期。成熟阶段时期我国科技园的建设规模以及其在全国建设的数量都是比较大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己经不是怎么去建立一个科技园,而是怎么去管理一个科技园,建立一个怎样的管理体系,使得我国现阶段的科技园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应。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园的运营主体包括政府官员、科研人员、企业家、农民等,这样就存在怎么来协调各方的功能,我国农业科技园朝着一个怎样的方向发展的问题。本文就是在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现在所项目区的概括预期定位进行分析,对项目区的规划布局进行研究,在针对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制订整体发展规划;正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建园目标;加强培训,提升园区人力资本;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园区多元化投资体系;建立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机制;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等。因此,项目区位定位来发展农业科技园,促进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理论意义

农业科技园企业化经营是对我国农业经营理论的一次补充和发展,是继天津市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论和农业科技化、产业化理论的一次创新,而本文又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研究农业科技园的管理体系,为农业理论增添了一个新的亮点。

2.实用价值

天津市出现农业科技园区以来,已初步显示了其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迅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方面的作用。而对农业科技园定位探索研究则使我国的农业科技园效应更为突出。

二、文献综述

2.1国外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

2.1.1国外对农业科技园的发展概况

创建科技园的设想始于1947年,当时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的弗雷德里克佛曼(FrederickFerman)提出了建立斯坦福大学研究园的设想,并于1951年在校内划出约25Ok了的土地兴建起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厂房,形成了斯坦福研究园。由于政府支持及多方配合,依靠雄厚的智力资源,以及逐步形成的政府、大学和科研单位、科技企业紧密合作这一先进的运行机制,从50年代中期开始,斯坦福大学研究园就逐步成为世界有名的高技术设计和制造中的“硅谷”。此后,英国科技园建于1961年,1964年日本筑波科学城着手建设。科技园成为了世界许多国家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的普遍做法,并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综观国外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历史,国外农业科技园的基本主体都是先进的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向农民、学生及游人展示新的生产模式。农业科技园现已成为国外农业一种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农业科技园的表现类型有以下几种:(l)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这是以推广先进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模式。如以色列,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过科研单位和生产基地的结合,针对干早和沙漠化的生产条件建立了多个以沙漠农业和节水农业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农场,并通过创办专门的基金支持试验示范农场的建设与运营。如美国衣阿华的Allee示范农场,主要针对标准化生产、可持续发展、家庭农场问题而设置,使那些个体性的农场在一种互为关联的系统下发展,从而比他们原本的单个研究能更好地整合资源,降低研究、生产的成本。衣阿华州立大学研究顾问委员会负责示范计划,农业领导则来自州政府。(2)假日农场((Holidayfarm):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事活动的展示示范和农业休闲为主要内容,它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为一体,让游人体验农事中享受休闲、观赏的乐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假日农场的种类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①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自己摘果、种菜、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②农业公园。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例如日本有一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葡萄的采摘、葡萄制品的品尝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绘画、写作、摄影等活动融为一体。③教育农园。教育农园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即利用农园中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如特色植物、水耕设施栽培、传统农具展示等,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传播游客农业知识。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等。(3)试验站(Experimentstatin):在美国,农业部属下有40个农业试验站是农业部属下庞大的农业科技教育、研究和推广协作网中的一部分。它依托州立农学院,紧紧围绕农业开发的迫切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推广工作,其基本运行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如衣阿华州立大学的试验站土地,一般由当地的非赢利的农场协会与商人提供一些靠近试验站的田地供作试验或出租给试验站,试验站的部分研究成本来自出售农产品的收入。

2.1.2国外农业科技园的理论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科技园区基础理论的完善上,最近关于农业园区区委评价、指标评价的研究也较为成功。最早涉及科技园区评价研究领域的是美国学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Everett.M.Rog创治)和朱迪恩.K.拉森(zhuDean.KLarsen),他们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美国“硅谷”的起步和成长过程进行了系统考察,揭示了“硅谷”形成“凝聚经济效应”的条件。地理区位理论:1826年德国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经济学区域理论之父约翰.冯.屠能(John.Thunen)从地理的角度,从单一运输出发研究了当时德国社会环境中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农业生产配置问题,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屠能指出:在城市周围应根据距离城市的远近不同来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区,才能保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使农业经营者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技术创新理论:最早是由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s)于1912年在其成名之作《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思想、新方法,即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现有生产过程,使生产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他的定义强调了技术创新的突破性、跃进性和革命性。对于农业科技园区引进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建立新型的农技推广组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发展极理论:1950年法国学者佩鲁(F.Perroux)提出。该理论强调中心城市作为产业中心和市场枢纽的作用。中心城市作为发展极,一方面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集聚生产要素,另一方面又把增长和发展方向通过技术、组织、要素、信息等渠道向其周边地区扩散,从而使区域经济通过多层次的发展极在不同的点上带动经济增长。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农业园区作为区域农业经济的增长极,农业园区核心区通过技术的组装、集聚和孵化,作为发展极向示范区和辐射区扩散农业新技术,带动周边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孵化器理论:孵化器的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为美国曼库索(Mancuso)于1956年首创,世界上及时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于1959年在纽约(Batavia)成立。孵化器是一个帮助企业成长的优化环境,这种环境能为新企业发展提供包括设备服务、技术服务、商业服务和管理支持服务等活动,使企业快速成长。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源于产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以李嘉图(D.Ricardo)的“比较成本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禀赋说”为重要发展阶段。李嘉图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有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相对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教授在《竞争优势》中,波特把价值链描述成一个企业用以设计、生产、销售、交货以及维护其产品的内部过程或作业。认为企业内各部门之间若能连结为一链状,将提升产品价值,进而形成本身竞争力。企业竞争优势有三个主要来源:一是价值活动本身,二是内部价值链的联系,三是价值链的纵向联系。价值链理论就是企业战略理论,企业通过选择正确的战略,以增强其竞争优势。纳什(Nash)均衡理论:纳什均衡是指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每一方都在另一方所选择的战略为既定时,选择自己的战略。一旦双方达到了这种纳什均衡,都不会再有做出不同决策的冲动或激励。讲解“纳什均衡”的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囚徒的困境”。a,b两个囚徒,a坦白b抵赖,b判10年,a判1年.若两人均坦白则各判5年,若两人均抵赖则都判2年。a,b面临抉择。显然好的策略是双方都抵赖,结果是大家都只被判2年。但是由于两人处于隔离的情况下无法串供,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都会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进行选择。这两个人都会有这样一个盘算过程:假如他招了,我不招,得坐10年监狱,招了才5年,所以招了划算;假如我招了,他也招,得坐5年,他要是不招,我就只坐1年,而他会坐10年牢,也是招了划算。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考虑,不管他招不招,对我而言都是招了划算。两个人都会动这样的脑筋,最终,两个人都选择了招,结果都被判5年刑期。

2.2国内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现状

2.2.1国内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研究

及时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以山东禹城科技农业园筹建为标志。禹城科技农业园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本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背景,以及它在整个黄淮海地区,甚至全国的农业科技地位而形成。早在1966年初,就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来到禹城建立井灌井排、早涝碱综合治理实验区,为黄淮海平原大面积中低产田的改造提供科学依据。1988年5月,山东省禹城县科技副县长程维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谈起在禹城建立科技农业园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分别提出了建立河南省封丘科技农业园和禹城科技农业园的初步设想。此后,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管理办公室邀请多位专家进一步研讨,正式形成《黄淮海平原科技农业园建设与开发》(轮廓设想和项目建议书),从此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逐步铺展开来。第二阶段:从1997年开始,以国家工厂化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标志。国家科技部为加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资源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科技和生产有一个带动全局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分散、粗放向集约、高效转变,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首批推出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产业化为目标的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工程项目,选在北京、上海、沈阳、杭州和广州五个城市实施的国家工厂化农业示范区,建立167公顷技术示范核心区,667公顷应用示范区和6667公顷延伸辐射区,并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项目的选择以现代设施农业为主体,集成国内外高新技术组装配套,进行工厂化生产。第三阶段:从2000年起,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标志。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我国农业进入了以农产品买方市场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基本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加入WTO既为我国农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了灵活应对加入WTO的挑战,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步伐,必须加强科技引导和示范。2000年3月,国家科技部为了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广泛征求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部际协调指导小组(由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银行等部门组成),并依据《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总体部署)),制定了《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和《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按照《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精神,在“十五”期间,我国将建立50个部级农业科技园区。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的原则于2001年8月批准山东寿光、天津津南等21个农业科技园区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2002年4月,科技部又组织专家对第二批申报的农业科技园进行了评审,批准了宁波慈溪等几个农业科技园为第二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从此,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

2.2.2国内农业科技园区的理论研究

在国内,1996年以来,原国家科委“火炬计划办公室”、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了中国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对此问题再次进行了研究。吴林海以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现状、现有发展理论研究成果为起点,以高技术产业理论、区位论和创新理论为铺垫,提出了科技园区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分析框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内首次提出集成创新理论观,并首次提出中国科技园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刘国强、李友华为了真实地反映农业科技园区运营和作用的发挥状况,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入手,对农业科技园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该指标体系对园区的发展起监督指导作用。复合生态农业理论:认为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农业环境与资源(大气、土壤、水域)和农业技术经济(农业商品交换、农业组织管理、农业科技教育)等3个二级子系统9个三级子系统组成,形成严格有序的结构,各子系统之间必须协同有序地运行。这一理论对于农业科技园区这个复合系统的主导产业定位,明确发展的重点,以合理利用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为手段,使园区持续、稳定、高效、协调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系统工程理论:强调应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借助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优化系统结构和运行方案,来解决具体系统问题,使系统的性能达到。农业科技园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复合系统,园区设施工程,生产技术,政府、园区、企业、农户、市场以及多学科、多部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运营,内部要素与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借助系统工程理论,将有利于指导农业科技园区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园区取得的生物产量和好的经济效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理论:南京农业大学刘志民博士2004年提出。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本质是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过程。它以技术成果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实体,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系列化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根据农业园区的目标定位和功能定位,农业科技园区应发展成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平台,应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的密集住所或活动基地。园区发展的规模效应理论:高科技园区具有一定生命周期,当其成为拥有独特资源察赋的区位优势时,它能以最快的速度聚集各种创新要素,形成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地,率先发展起具有创新能力的主导产业,然后带动与之相关的前向、后向和旁侧部门发展,形成很长的产业链,逐步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这些增长极达到一定的发展规模,并与周边地区形成梯度差异时,就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周边地区辐射和扩散,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理论对于农业科技园区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企业制度理论:自1993年中共中央第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历程已有10多个年头。我国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由1993年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到1999年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再到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和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我国企业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不断完善。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3.1研究内容

1.分析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现状,指出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特色。

2.针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经营管理现状,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管理体系进行了博弈分析。

3.对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体系进行研究。指出农业科技园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即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企业主导型管理模式、“政府+企业”混合型管理模式。

4.综合分析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经营管理现状、不合理性以及不合理性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河北省农业科技园管理体系的对策及模式。

3.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为了解与本论文相关的系统理论与研究成果,本文系统查阅了学术界近十年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方面的研究文献以及政府部门、相关革位的有关文件资料百余篇,并进行分类整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框架。

2.系统分析法

本研究对调查数据主要运用统计分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论文的核心部分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管理模式系统分析,从而总结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3.3技术路线

本文首先是对此问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做出阐述,然后在此选择适用的研究方法,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现状做了分析。在对天津市农业科技园项目区域规划布局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的方法,提出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存在的问题,得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经济科技论文: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一、结果与分析

1.全区县(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灰色优势分析按照上述方法步骤,建立关于全区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所属各因素对其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灰色关联度模型,计算得到其灰色关联度矩阵;在此基础上,采用算术平均法由关联度计算出科技进步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灰色关联度(表2)。从实证分析结果可知,广西全区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均灰色综合关联度分别为0.558、0.575和0.687(表2)。表明(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根据0<r<0.35为弱关联、0.35<r<0.65为中度关联、0.65<r<1为强关联的分类原则,(市)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均综合关联度是强关联,科技投入、科技实力的综合关联度为中度关联;科技产出与各行为特征Y1i的关联度r3i分别与科技实力r2i和科技投入r1i相比,其关度r3i>r2i,r3i>r1i(i=6),而且其综合关联度依次为科技产出r3=0.687>科技实力r2=0.575>科技投入r1=0.558,故有X3>X2≥X1(“>、≥”表示优于或准优于,下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较大的是科技产出(同时),其次为科技实力,再次之为科技投入。说明县(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以其科技产出的作用为较大。从科技进步三类因素具体分析结果看,在科技投入中,X12的关联度r12i>X11i的关联度r12i,且r12=0.572>r11=0.545,故有X12>X11,在科技实力中,r21>r22,有X21>X22,说明单位科技投入、单位科技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均要大于科技投入、科技实力的影响。在科技产出中,r34i>r32i>r31i>r33,且r34=0.824>r32=0.725>r31=0.627>r33=0.572,X34>X32>X31>X33,说明科技成果市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明显,直接产出次之,科技成果应用最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其平均综合关联度在0.59~0.62之间,r11=0.617>r21=0.616>r61=0.611>r51=0.599>r31=0.609>r41=0.591,则有Y1≥Y2≥Y6≥Y5≥Y3≥Y4,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及时、第二位特征行为因素为GDP总量和人均GDP。说明全区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对其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共同产生影响。

2.不同类型县(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灰色优势分析计算得不同经济类型县(市)的灰色关联度和,3大区域类型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县(市)科技进步对其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其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采用上述方法进行不同类型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内的优势关联度比较分析,得出不同经济类型县(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关联序。可知,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带与全区一样,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较大的是科技产出(X3),其次科技实力(X2),最劣是科技投入(X1);桂西资源富集区的影响因素较大的是科技实力(X3),其次科技产出(X2),最劣是科技投入(X1)。从科技产出方面看,北部湾经济区与全区的影响因素大致一样,其中较大因素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X34),说明科技成果市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明显。经济带与桂西资源富集区的影响因素一样,较大影响因素为授权专利数(X31),10万人授权专利数(X32)次之,说明直接产出对经济社会影响较大。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看,科技进步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特征行为因素是不同的。其及时、第二位影响因素:北部湾经济区与全区主要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GDP和财政收入,经济带分别为影响人民生活的居民收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收入,桂西资源富集区则是影响人民生活的农村和城镇收入。

二、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县(市)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及农村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同类型区其作用的大小是不同的。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为:全区较大的为科技产出(),其次为科技实力,再次之为科技投入。不同类型县(市)经济社会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是不同的,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带与全区一样,其较大的是科技产出(X3),其次为科技实力(X2),最劣是科技投入(X1);桂西资源富集区较大是科技实力(X3),其次科技产出(X2),最劣是科技投入(X1)。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受科技进步影响的及时、二特征行为因素为:全区为GDP总量和人均GDP,但与其他因素差异不大,说明全区县(市)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产出对其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共同产生影响。北部湾经济区主要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GDP总量和财政收入总量,经济带分别为影响经济社会的人均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的城镇人均居民收入,桂西资源富集区则是影响人民生活的农村和城镇人均收入。

作者:陆宇明于平福单位: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经济科技论文:加强建设农业新科技提高经济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村建设;农业科技

[论文摘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农村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引进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农业资源配置调整,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推广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本文以个人在农村实际工作经历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推广农业新科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信仰、提高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能力,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

加强农业科教体制改革,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精神和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加快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按照有利于科技与农业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合理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现有基础,集中力量从事重大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农业科研机构应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建立起分别承担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的农技推广队伍,逐步形成国家兴办和国家扶持、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要以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依托,建成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和产业综合研究中心,加强农业基础研究、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和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吸引高层次的外国专家和科技精英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科技实力、人才优势和创新地位。通过学科结构和人才结构的调整,建成一支高素质的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三、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

加强农村干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有关部门要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合格的载体。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中等农业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学校、农干校等各级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逐步建立起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健全的培训制度,为实施各类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奠定基础。

四、加强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转化

对一些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要进行工程化开发,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核心,以抢占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在种子(种苗)、种畜禽、疫苗与兽药、农药、肥料、饲料、农产品产后加工和节水灌溉技术及设备等方面,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使其为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品种、提高品质、增加效益发挥重要作用。超级秘书网

五、加强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在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同时,必须加强农业、农村的资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如农产品下脚料的利用、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等,如不能很好的开发利用,会造垃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改善会造成农民生产生活的二次污染),因此加强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能源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六、加强农业技术的引进力度

按照新的引进原则,以推动农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增强我国农业技术储备的前沿技术为主,以提高主要大宗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先进实用技术为主,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技术为主,加大技术引进力度。以农产品商业化、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工厂化农业为目标,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及手段的引进,以提高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和水平,增强科技储备和发展后劲。

七、加强科技投入和资源配置调整,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条件支撑

政府既要加强对农业科教资源的宏观调控,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新的举措,对现有农业科教资源在重点领域、方向和任务上进行有效配置和系统整合,切实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业科技产业,鼓励社会、企业设立农业科技创业基金;争取金融、保险系统对农业科技投资予以倾斜,放宽农业科技贷款限制,加大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力度;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和吸引国际组织和国外企业投资我国农业科技、教育和生态环境事业,才能有效地加快新农村建设。

经济科技论文:科技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农村经济;作用;对策

[论文摘要]从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战略、我国农业科技与世界科技水平的差距等方面,对我国的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的作用提出对策和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面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急切需要新的突破,今后农业可否通过科技革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发展农业科技的十项战略对策

(一)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二)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三)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四)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

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四是要针对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与技术储备。

(五)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六)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分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服务类和基础公益类三大类,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七)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到20世纪末,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0.5%~0.7%以上;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二、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从以下六个方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一)农作物品种

我国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但在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的深度如抗性基因的发掘利用,野生种、边缘种优良特性的利用,利用生物技术保存种质资源和人工创造新种质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资源鉴定和品种资源工作体系也不够完善。另外,在良种繁育体系与制度方面,不如发达国家规范化、科学化。

作物生理化研究,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个体、器官或细胞水平上,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1.植物生物技术。目前国外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相当高,形成产业的产品主要有:细胞和组织培养产业,如花卉、草莓、荔枝等试管苗和脱毒苗;微生物农药,如苏芸金杆菌;生物技术农产品;兽医治疗药物和防治疫苗品;农用诊断试剂;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单细胞蛋白;人工种子和胚芽等。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仍然较低,研究设备和手段,工业化生产还相当落后,生物产品商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还不够。

2.畜牧业科技。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总体上落后10-15年。特别是在畜牧业基础学科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明显。有些研究还几乎是空白。

3.农田灌溉技术。瑞典、英国、奥地利、罗马尼亚、法国等国的喷灌面积均已超过80%,美国、俄罗斯约为40%,美国微灌面积到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总灌溉面积的3%,以色列灌溉面积中约2/3为微灌,1/3为喷灌。我国在地面灌溉方面,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无论在材质、性能、自动化程度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自动控制设备方面差距更大。

4.农业机械化技术。从大量生产的现有产品来看,机具性能、质量技术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的一般水平或5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亦即落后30-40年。

在应用方面,农业机械化程度,机耕率为80%,机播率为77%,机收率为70%,而发达国家则实现机械化。超级秘书网

5.林业科学技术。我国现有的林业技术水平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20多年。科学技术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1.2%;人工林林木每公顷蓄积只有33.3立方米,远远低于我国森林总蓄积每公顷平均83.6立方米的水平;全国有林地面积只占全部林业用地的50%,而美国为95%,瑞典为98%,日本为96%;我国的树木利用率很低,树林出材率只占全树的25%,而林业发达国家已从原来的全树利用发展到全林利用以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利用;我国每公顷森林年均净生长量仅为2.7立方米,而德国是6立方米,芬兰是4立方米,美国和日本是3.1立方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及时次是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的经济关系,是农业生产力巨大的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终止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二次是乡镇企业的广泛兴起,使农村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增幅的主要地位,开拓了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出路,把农民引向小康。

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以突出科技为特点。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有机衔接和有效配置,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既要加速常规技术的组装配套、大面积推广,又要力争使农业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或集团;既要抓好农业增产技术,又要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技术;既要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又要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家,并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提供技术与示范样板区,带动辐射面涉及全国范围。

经济科技论文:科技进步引领低碳经济论文

一、科技进步对保定市低碳经济发展作用分析

但在推进低碳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技术开发不足。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为代价生产的低碳产品,多出口到别国。由于技术开发不足,成本偏高,民众自身对于清洁能源却往往消费不起。二是企业的技术吸收和利用能力有限,自主创新能力弱,制约了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传播,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三是是科技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相比其他发达地区支持力度不够,尤其对企业投入力度不大;四是企业创新人才严重不足,保定市毗邻京津,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这也是地理位置的劣势。

二、科技进步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低碳建设的产业体系

以“保定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深化和加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优化保定市能源结构。进一步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节能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可再生新能源的利用作为重点,加强技术研发和生产水平,发挥风电、光电、节电、储电等产业集聚效应,完善低碳建设的产业体系。研发保定新能源汽车,以长城、中兴、长安为龙头,研发新能源小型车技术,推广节能减排理念,建成新能源汽车基地。

(二)加强低碳技术研发

大力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市场,加大对资源再利用技术、生物技术、节能建筑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方面的研发力度,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与国外企业、银行或国内大集团的合作与交流,对外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引进技术本土化和再创新进程,进一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优势。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通过激励手段,加大对低碳企业资金扶持力度,以税收、财政贴息优惠和科技投入风险基金等方式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更多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尤其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低碳环保企业重点支持,争取资金,搭建低碳建设融资平台,为低碳产品的开发和低碳技术的推广提供资金保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吸引外商投资,拓宽低碳建设资金渠道。

(四)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对与低碳产业相关的能源、环保等行业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进行储备,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加强相关专业及学科的建设,重点培养和吸引低碳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政府和企业利用优惠政策和措施留住人才,通过“项目+人才”模式,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加强与京津地区的合作与资源共享,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王健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经济科技论文:农业科技期刊与农业经济论文

1农业科技期刊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1对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进行推广

具体地说,传统的农业技术和农业设备不但生产效率低下,早已经无法使用当代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不断更新农业设备,进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工作效率。而从广大农民本身的素质而言,虽然我国农民的素质已经在不断提高,但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依旧较差。因此,仅仅依靠农民本身是很难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大多数农民也没有相应的意识去应用农业技术和更新新型农业设备。此时,农业科技期刊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得到体现。首先,农业科技期刊能够通过期刊向农民推广现阶段最实用的农业技术和农业设备。通过阅读期刊农业科技期刊,农民就可以见识到当前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更高效率更产量的农业设备。在农业科技期刊的指导下,农民才能够认识到自己使用农业设备的缺陷以及自己所用的农业技术的落后性,才能够产生足够的危机感和意识去更新农业技术和更换农业设备。其次,农业科技期刊往往会在相应的板块指出传统农业技术的弊端。这就能够让农民感觉到农业科技期刊的真实性。一方面,农业科技期刊通过对现阶段普遍采用的农业技术进行点评,更能够让农民感觉到农业科技期刊内容的实用性,也就能够提高农民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期刊通过对当前流行农业技术的弊端进行指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的注意力。农民在阅读农业科技期刊时就可以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对比,进而得到真实的结论。通过对比,农民就能够产生一定的危机感,进而在农业科技期刊的帮助下脱离传统农业技术,积极更换新的农业技术,在保质保产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对农业生产进行正确导向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广大农民最担心的是农产品的销量问题。这就涉及到市场供给和需求的问题,同时也是困扰广大农民的主要问题之一。经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每年都有不少农民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使得种植的农产品无法顺利销售,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市场需求的改变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也就是说市场的需求并不会因为农民种植的农产品种类而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农民的素质和意识相对较低,还不能正确认识市场的供给关系,从主观上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例如,大部分农民看到今年某种农产品在热销,进而在下一年中大量种植这种产品。因此,该种农业产品的产品大幅度增加,进而从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转变为供过于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农业产品的销售变得困难,直接导致农民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此时,农业科技期刊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得到体现。通过农业科技期刊,农民就能够对市场需求进行更的判断,也就能够引导农民按照正常的市场需求进行农产品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农业科技期刊不但能够有效避免农民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更能够帮助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提高农民进行农业种植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趋势

2.1更多的科技信息从时展的背景来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要进一步体现出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的理念。因此,我国的农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定是朝着科学种植发展的。简单地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农业必将得到改革与创新。由此可以预见,增加更多的科技信息是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科技期刊必定会加强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和种植的引导,引导农民积极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种植、使用先进的农业设备进行生产,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2.2更真实的案例分析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民还没有阅读农业科技期刊的习惯和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本身的素质相对较低,同时也和农业科技期刊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因此,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必然包括添加更真实的案例分析,以此引起农民的共鸣,并且降低农民阅读和理解的难度。通过添加真实的案例分析,农民才能够通过阅读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判断,进而发现问题农业发展中的问题,并且按照科学的指导进行改正。降低农民的理解和阅读难度,才能够保障农业科技期刊的内容能够深入人心,才能够切实发挥其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结语

总的来说,农业科技期刊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它能够提高农民的意识,帮助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改革和农业设备的更换,能够帮助农民正确的判断市场需求。在未来的发展中,农业科技期刊必定得到发展,将会更加注重对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利用科学技术促进农业发展。同时,其内容也将更适合农民的阅读,将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努尔江·斯哈克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局信息中心编辑部

经济科技论文:经济林基地建设林业科技论文

1林业科技发展现状

我国林业科技的发展缺乏创新,无法跟上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其中影响林业发展的原因有3点,及时,我国目前林业发展不断壮大,对科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科技的创新发展速度较慢,因此无法满足林业发展需要。第二,在目前已有的科技成果中,的、自主创新的成果较少,主要还是吸取他国的成功经验,因此我国整体来说林业建设还处于技术匮乏阶段。第三,科研项目不具有地方特色性,并且科技的应用无法做到紧密连续,在发展过程中也不能突出重点,从而使技术研究内容过于分散,无法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

2林业科技对经济林基地建设的推动方法

2.1调整布局

经济林基地建设需要保障布局合理,整体密度适中。在安排布局时,要结合当地的林业发展情况进行具体设定,根据实际情况再确定建设类型。结构的确立必须要以尊重自然作为最基本标准,确定是建设经济林还是生态林。在经济林基地密度划分上,需要保障整体密度适中,保障各个地区发展均匀。因此在调整布局时需要以整个地区作为调整对象,不能仅仅以某一块地作为规划目标,从而无法兼顾林业整体发展。林业发展需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要注重经济林基地建设的侧重点,用科学技术推动林业发展。

2.2财力支持

我国目前林业发展的较大问题就是资金投入问题,没有资金的支持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建设规模和数量,也无法完成林业科技技术的运作和创新。地方自筹资金很难满足林业长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寻找长期支持的资金来源。政府在鼓励林业发展同时需要给与相应的资金支持,将林业建设编制到政府用资内,根据林业发展的需要实时进行拨付,从而保障经济林建设的发展。

2.3技术扶持

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对于经济林基地建设而言也是一样。林业科技能够为经济林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通过科技来满足自然带来的缺憾。林业推广部门要对经济林基地给与技术支持,并派专人驻点进行技术指导,保障经济林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经济林基地建设需要选择品质的树木品种,利用先进的种植方法进行种植,通过人工改造逐渐改变当地原有不合理的林木结构,从而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达到较高。林业科技研究机构可以与经济林基地建设机构合作,将自身的资源优势放大,将建设过程中的弊端和问题进行消除,从而保障经济林基地的化建设。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保障技术含量,积极引进的林业科学技术,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创新,将技术的效用发展到较大。

2.4示范引导

林业科技能够强化经济林基地的示范引导作用。经济林基地不同于一般的林业项目,其主要目的是为适应经济的需求,为其他林业项目做好示范作用。因此其建设不仅要加快自身发展,还要通过示范辐射效应,使技术能够获得大范围的推广,从而提高科技对林业成果的转化效果。为了提高经济林基地的示范效果,需要完善自身的资质构架,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技术的管理和应用。林业科技能够强化经济林基地的示范作用,使林业发展效果更好,发展过程更加科学,从而加快林业科技成果的运用和普及,使综合效益得到提升。在科学技术支撑下的经济林基地可以为其它林业项目提供苗、技术的供应和辅导,将基地和受示范者联系为一个整体,较大化地发挥示范作用,促进林业长期、科学的发展。在经济林基地建设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要做好指导工作,但不能干预具体的发展行为。经济林基地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壮大自身,在完善自身管理后再带动其它周边林业项目,实现整体性的发展。

3结语

总之,在当今时代下的经济林基地建设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作为支持,林业科技的发展能够从整体优化林业的发展,用技术转化出更多的成果,从而提高林业发展的综合效益。经济林基地对林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该项目的完善能够直接推动林业项目的前进步伐。要想促进林业发展就必须着眼于林业科技发展这一大局,加快科技的创新,使我国能够拥有更多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在发展经济林基地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兼顾生态效益,不能通过人为林业建设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在林业发展中要充分发挥科技和科技推广的作用,能够加快林业发展的效率,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从而推动经济林基地建设的发展。

作者:胡东玮 黄政 单位:湖北省林业科技推广中心 湖北省国有林场工作站

经济科技论文:科技创新绿色经济论文

1科技创新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实践

培养一批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如云南白药股份有限公司,昆明红塔集团等企业,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这些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已先后开发生产云南白药系列,灯盏系列,蒿甲醚组等产品,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占有率以及较高的生物资源研发及产品的深加工。现在,云南生物多样性的深入研究,植物化学,生物资源的再保护,动物药品的研发,原料生物的活性成分提取技术,生物产品开发等领域的研究目前处于国内经验丰富水平。

2发展绿色经济的科技创新建议

2.1政府在绿色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

绿色文明是追求人类和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它需要对绿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利用不能超过替代资源的发展速度;污染排放量不能超过自净系统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科技创新、绿色文明符合中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各级政府部门应发挥职能作用,从宣传和倡导绿色技术创新的概念着手,环境因素以及生产全过程,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关注绿色产品。通过政府绿色采购,对企业和公众消费者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政府采购,优先采购具有生态设计的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保持节约和多循环利用,形成一个绿色消费引导绿色技术创新,绿色科技创新促进绿色消费的良性循环体系。

2.2发挥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

发挥经济、社会、绿色技术为国家带来的产业环境效益,运用绿色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整合落后传统产业。

2.2.1增强绿色科技创新研究的投入与研发工作政府要引导和规划绿色技术的创新,绿色技术创新要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优惠绿色项目的审批、资金及人员配置,设立绿色技术转让和推广交易中心,建立绿色技术资源信息网络便于交流。

2.2.2健全绿色科技创新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所在,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显得尤其重要,融资机制,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是保障科技创新的外部环境,提供足够的人员和资金,绿色技术创新才能发展的更好。政府应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考虑成本和效益来调整政策,以鼓励有发展前景的绿色技术发挥作用,更要突出“以人为本”。政府通过政策来计划和税收、优惠、扩展等各种行政工具的组合,加强政府采购中鼓励绿色创新产品的应用,也要特别注意各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的作用。

2.2.3促进建设绿色科技创新的中介组织科学研究机构是为社会发展成果,技术扩散,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技术评估,创新资源的配置等专业服务组织,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和技术创新体系。面对新的绿色技术,科技中介机构传统的进一步改革,以适应新的行业的要求,促进了一批整个系统的科研机构的科技中介机构资格;组织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是基于科学研究设备和人才优势,建立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指导政府部门的政策研究,为政府决定软科学研究机构的过渡机制,同时,开展科技咨询,面向社区的评估活动;大力推行“行政决策咨询”制度,重大决策的重要工作,重大项目示范和部署进一步依靠科技中介组织,以支持其独立,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政府应建立支持系统和服务体系覆盖的成果的政策转变的全过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包括人员,资金,信息,市场开发等系列服务。

2.2.4运用法律和经济政策为企业开展绿色科技创新施加压力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市场价格地反映环境成本的经济活动,改变过去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免费使用,和社会上的环境代价的情况下,迫使企业改善过程中的经济利益,节能降耗,降低环境成本,绿色科技创新发展和推广。

3结语

绿色经济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为主要内容,是一种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高、生产方式集约的一种经济形态。在绿色经济模式下,环保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被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经济增长总是由进行技术创新开始的,同样发展绿色经济也是首先要进行环境科技创新,通过环境科技创新,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智力资源对环境物质资源的替代和经济活动的知识化、生态化转向,培育和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企业,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环境科技创新在绿色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绿色经济的良性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活动中的调节作用,倡导绿色经济模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增强绿色科技创新研究的投入与研发,健全绿色科技创新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促进建设绿色科技创新组织,通过政府的引导作用,要逐步建立制度化的环境科技技术创新机制。以生态化、知识化和可持续化为目标,改造现有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严重的非持续性的经济模式,建立和完善生态化的经济发展体制,推动科学技术生态化、生产力生态化、国民经济体系生态化,使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成为一个绿色经济强国。

作者:车均 梁荣海 崔丰元 张蕾 单位:淄博市环境监测站 鹤岗市环境保护局

经济科技论文:农业经济与创新农业科技论文

一、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尽管国家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作出了较大的支持,各级领导也对发展现代农业相当重视,但基层工作者对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识仍然不强。有的甚至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表面做做样子,工作开展也只是流于形式。而对于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方面,更是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农业科技创新整体体现出形式化的局面,这与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极其不适应,也成为了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只能正面面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解决。

二、如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以推动农业经济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很可能制约农村的发展。当前,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做好监督与管理,以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为目标,采取相关措施解决问题。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水平

人才因素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如果缺乏技能强、素质高的人才,就谈不上科技创新的其他工作发展。努力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与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以刺激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打造出一支高素质、高专业能力、适应性强的人才队伍。此外,如果站在广大农民的角度来讲,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科技不仅能解放劳动力,更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应进一步加强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创新、运用新型农业科技的能力,进而促进自主农业科技创新。另外,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开展更多的创业培训,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发展农业。

2、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与应用

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首先就要建立相应的创新体系,将农业科技基础作为依托,充分考虑农业产品、农业技术与农业条件,整合资源,加强对农业创新成果的应用。一方面,配置好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各项体制,大力推动成果的转化与运用。另一方面,仅仅围绕农业的全局性与前沿性,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协同研究,并激励相关机构自主创新。除此之外,为适应市场的变化,必须加快科技创新与生产紧密结合,高效的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到实际运用中,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应加快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搭建科技平台,整个各方面的力量与资源,形成对科技成果的有效运用。

3.拓宽农业科技创新与国际接轨

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更大的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国内外两大市场,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思想,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将我国农业科技国家化。展望世界性的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参与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探讨,分享世界的成果,共同为打造现代化农业努力。同时,仅仅围绕我国农业所要实现的目标,建立起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力度,积极吸收与引进国际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脚步。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科技创新对于解放农村劳动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结合我国农村的特点,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建立相关机制与政策,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条件,打造一支专业的科技创新团队,完善各项制度,进一步拓宽其研究方向,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经验,使其与国际接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力争在农业领域上取得重大的突破。

作者:崔雅玲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人民政府

经济科技论文:科技管理体制下的经济发展论文

1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现状

经过改革发展30年,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由过去国家包办科技转化为政府指导、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作机制;科技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科技引领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但是,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分析。

1.1科技管理部门只重视结果,不重视管理过程

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由于受长期体制制约,管理模式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科技管理不么仍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具体的科研项目以及研究团队的管理方面,管理的范围过于宽泛、制度过于死板,等等原因都为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以及自主创新造成了障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科研组织机构与科技管理部门信息不对称,在提供信息时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报喜不报忧,通过这种不当的方式来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然而把心思都放到争取项目上,真正的科研任务、科研工作却退居二位。科技管理部门的这种管理模式制约了科技工作的发展。

1.2科技管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我国引进经济体制后,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却没跟上市场改革的步伐,在对科技资源配套方面,应发挥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使得科技工作围绕市场经济来展开。然而现状却是科研工作与经济生活脱离,科技管理落后经济发展的步伐。许多科研成果难于转化成真正的生产力,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含金量不高,满足不了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这样就对我国的科技资源形成了大量浪费,使得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放缓,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

1.3科技管理体制不太完善

我国科技管理工作行政手段干预过多,一方面阻碍了科技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使得科研人员不能放开思路大胆的搞科研工作。过渡的行政干预使得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使得科技管理工作没有形成一套与科研工作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在评比、奖惩方面体制也不太完善使得管理制度缺少活力,不能足够的调动起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对我国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而科技管理工作应继续深化改革。

2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2.1科技管理的内因分析

①管理体制不到位目前我国管理科技工作的部门较多,使得管理职能不能明确,管理工作有重叠,工作关系则是相互独立,在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上很难形成统一领导。②公共科技资源不能有效共享目前为止,我国共建立了19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7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并加强了科研技术平台的建设以及科研基础建设。由于多个部门共同管理,不同机构不能有效合作,造成了国家公共科技资源使用率偏低,不能共享。据相关资料反映国外的大型科研仪器利用率比我国要高5~6倍。③管理方法落后由于历史原因,使得科技管理工作原始、缺乏创新,管理方法都沿用传统的一套,是的管理方法过于陈旧,属于经验式的管理。

2.2科技管理的外因分析

①政策配套不完善促进我国的科技管理必须有相应配套的经济政策,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管理的政策过分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张,很少考虑国家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大量的资金被用于引进国外的现金技术装备,而不是鼓励我国的科技创新。由于国家的相关政策使得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主要进口国外技术以及设备,使得我国的科技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难跟国外相对成熟的技术展开抗争。②国家计划项目分散国家目前掌握科研经费的部门就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众多机构,各部门通过各自计划安排科技项目、划拨科研经费,彼此之间没有进行有效地统筹协调,使得部分科技项目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现象严重。这种局面同时也造成了同一项目多个机构同时申请,同时得到了几个部门的立项支持,科研成果交由多个部门的不合理现象。此种现象持续了很多年,随着国家在科技方面投入的加大,重复申报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日益严重。

3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

目前科技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如何更好的组织利用科技资源,使得人力、物力、财力达到优化配置,使得科技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科学。

3.1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

我国在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拨款制度的改革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对研究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对偏于开发业务的科研机构,逐步减少事业费;对侧重于公益性研究的机构则实行事业费包干;对基础型的研究机构采取基金制。随着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对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2组织形式的变化

科技的进步以及科技管理制度的完善,科技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上至国家下至科研人员,整体的组织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在科研机构,以往只关心自己的科研项目,只在自己的独立范围内自成一体,现在应结合经济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是的科研工作发挥较大的社会效益。

3.3微观结构以及活动本身的变化

作为科技工作的一个基础,科研部门内部的管理已经与计划经济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研究室为核算单位,对其进行了“不的成本核算”,研究所的部分费用由研究机构承担,人员进行了分流。国家的拨款制度也随经济环境发生着变化,大部分的研究机构采取定额包干,使得围观的科技管理不断得到改进。

4小结

科技发展需要科学的、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来支撑,虽然我国在科技管理体制上仍有诸多不足,但是通过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可以有效的改变我国目前的现状。

经济科技论文:高校科技下经济建设论文

1作用性研究

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科技资源配置的主体,是知识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不仅具有实验方式先进、设备齐全的优势,而且更容易接触到先进的信息资源,有多种专业学科。除此以外,其本身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也是比较强的,这就使其蕴涵了巨大的力量。但是,想要将这种力量更好的发挥出来,就要将科研开发作为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建设的需要,并将其引入学校,通过教学实践、科学研究来实现。另外,还要调动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热情,调整改善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将知识分子的潜在科研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设需要的实际生产力,为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贡献力量。科技研发、科技实现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不仅仅是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自身发展与建设的需要,而且是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对于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提出的客观要求。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思想的约束,以往的高效科研和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脱节,这是不正确的。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进行科技研发,用科技实现生产,形成科研成果、产品,将这种科技成果、产品辐射扩散给社会,给予社会发展科技支持,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完成。

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研发不仅将科技力量转为了实际生产力,而且为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收集情报资料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方式。科技信息、成果通过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转为社会生产力,不仅是对科技信息和成果的价值的评估,而且还实现了对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评估,这对于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发展建设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另外,在研发的过程中,对于原有科技信息和成果的考核和价值评估,成果本身存在的问题研究,以及对于社会市场的需求捕捉,对这些信息进行正确的评估和判断,研发出新的、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科技产品,这个过程对于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锻炼,对于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长远发展和研发水平提高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而且,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对科研技术进行扩展时,不仅能够促进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对于其他薄弱的科学技术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说,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技术的研发具有良好的循环促进作用,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本身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对于萍乡的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作用除了上述的任何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的作用之外,其作用还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促进有关部门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加强监管,提高绩效,以求解决科技资源“分散投入、各自为战、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的问题,推动科技资源“交流、开放、共享”,加大科研资助创新能力。

(2)促进围绕资助创新能力的提升配置科技资源投入。

(3)促进萍乡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的建设,积极推进产业转型。通过优化科技资源,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发现科技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促进科技资源平台的建立。

(4)促进高校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着力打造特色优势学科专业。

2萍乡科技资源现状分析

不论是针对萍乡科技资源的主体,还是科技资源的课题,其进展情况都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探讨。首先,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具有优势的资源。对于萍乡的科技资源整体来说,还是比较良好的,当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完善的科研设备。其次,是需要这些人才的能力以及做好设备的良好应用工作。,各个部门之间需要加强协作,共同研究更加先进的科研成果。萍乡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供需结构矛盾,其二是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问题。长期的地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由于缺乏市场价值,实际生产不需要,使得科研成果被大量的搁置,在供需结构中形成了一种不合理、虚假的现象:在资源应用研究方面,虽然有大量的成果,但是没有实际生产利用价值;而市场生产企业又十分希望高校能够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能够促进他们的生产发展。这种矛盾的节点就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即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该结合实际生产需求进行科学技术研究。而从供需结构矛盾中可以看出,科研成果的问题之一就是实际的应用价值。实际应用价值应该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方向,是其开始的前提,盲目开展的研究是没有应用价值的,也是没有企业、生产商会采纳应用的。还有一个科研成果的问题就是,高校的研发力量相对分散,难以集中形成整体优势,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部分高校的研发部门管理人员并不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难以组织跨部门、跨专业和跨学科的重大课题或者大规模的研发;或者承接的大项目不能顺利的完成,影响了高校的信誉度。

3优化配置策略

研究方向是研究进行的指南针,如果没有良好的研究方向,再好的资源也无法发挥它的作用。在科研开始前,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确定明确的研究方向。首先可以通过市场经济调查来确定。市场调研可以明确的获得市场需求信息,面广而信息全,在调查收集完信息后,需要对其进行筛选,选择有价值的信息,确定方向,进行研究。还有就是可以直接向企业咨询,这种方式能够确定对应的供求关系,根据特定企业的需求进行特定的研究,这样能够有效的保障研发成果的实用价值。管理人员要促进各学科、各专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在需要合作时,能够及时的投入研究。其次,在进行研究前,要对研发的需求进行客观的评估,通过实际的评估来确定研发人员以及设备的规模,以确定有效的挖掘原有信息资源的价值,研发出更有价值的成果。

4结论

萍乡地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仍然需要改善,本文就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进行了研究,希望对于萍乡科技资源的配置优化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赖文萍 黄绍斌 单位:萍乡学院

科技情报论文:科技情报研讨与经济发展透析

作者:纪健敏 单位: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首的新加坡,面积只有710km2,人口只有中国的1/300,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中国的30倍,它经济腾飞的奥妙在那里呢?在忧患意识的驱使下,新加坡充分利用了7000家外国投资企业中3600家跨国公司区域总部所在地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尖端成就,在科技情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造就了如今拥有世界及时大集装箱中心、第二大电子中心、第三大炼油中心、第四大外汇中心、第五大金融中心的科技型经济发展群。日本经济上迅速崛起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事情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以后,这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30年时间内,以流星般的速度在战争废墟上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这是为什么?因为日本历届政府对科学管理经济十分重视,在科技情报基础研究上,看准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适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了“科技立国长远发展战略”,同时注意吸取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引进的科学技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出口。根据国内资源贫乏的实际,选择了以“重、化学工作”为中心的加工贸易型的面向国际的发展战略。例如,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世界上较大的电视机生产国之一,并大量出口。当时,日本生产的纤维和黑白电视机出口美国,超过美国该产品进口数的1/10,从而引起美日贸易摩擦。据统计,1960—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经济稳步发展。1986年,日本的黄金储备达到42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汇储备超过联邦德国,居世界首位;1988年,日本的人均收入达1.9万美元,超过同期美国的1.8万美元。1988年,根据的美国《商业周报》统计,世界排名前30名的大公司中,日本占了22家。美国一直引以为荣的王牌工业———汽车业和钢铁业受到来自日本的强大冲击,贴着“索尼”“松下”“日立”标签的日本电器军团打得美国电器业溃不成军,整个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大为震惊!这突如其来且异常强劲的“日本冲击波”迅速影响着全球几乎所有的市场,改变了世界经济竞争的大格局。

美国高度重视高科技人才及情报学。为什么美国能长时间保持其头号经济大国的地位呢?因为美国重视科技,重视情报学。纵观200多年历史的美国经济发展史便可知道,美国总是站在高科技成果的前沿,发现市场,开拓市场,在经济转型的队伍中,它总是以领头羊的身份获取市场,赢得市场经济的巨额利润。二战结束时,苏联抢机器设备,而美国抢科学家,这说明当时美国人就重视知识,重视人才。150多年前,美国就开始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电相关的早期发明基本都来自美国,以电为标志的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美国,随着企业和政府对研究与开发投入的大量增加,诸如信息化产业的大量涌现,形成了知识的爆炸性扩散和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激活了人们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活动,更多的知识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应运而生,从而推动美国经济迈向了知识经济的大门。据统计,美国在高新技术领域、核心产业的就业人数380万人,加上相关产业和其他经济部门中的程序管理员、网络经济员,总就业人数达到910万人,而汽车、飞机、船舶、铁路、航天等制造业加在一起的就业人数不过152万人,可见其知识经济的比重。此外,美国的制度保障最的人才留在美国或者能为美国服务。知识经济还体现在美国高质量的学校多、图书馆多、各类期刊多。美国情报研究所ISIwebofscience之journalcitationreports(2005—2007年)中几个主要国家出版刊物的影响因子分布情况。中可以看出,美、英、德3国在高影响因子刊物(>3)中,占有绝大多数份额,达到87.9%。即使在SCI收录的全部刊物中,以上3国出版的刊物也占有了66.3%的份额。这说明,无论质量还是数量,3国在全球科学研究工作的出版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换句话说,他们掌握了科研成果的初审权,能够在及时时间得到世界上高水平研究的近期研究思路及其近期结果。毫无疑问,这种优势地位可以使这些欧美国家的科研人员更早地踩到其他的科研人员的肩膀上,得以获取更大的成就。科技情报研究对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发展的作用。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铁道部的一个附属工厂(永济电机厂),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被重组进入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长期以来,公司十分注重技术情报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为了给科技人员搭建创新交流的平台,提升企业和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便创办了《技术报道》杂志,后改名为《电传动技术》,每期都要与公司内外700多个单位和个人进行沟通交流;2008年又创办了《国外技术文献翻译汇编》内部期刊挂在了公司的局域网上;成立了软件开发、网络管理的信息化部门,有力地保障了资源的共享;公司内技术图书馆各类专业化书籍全天候服务。除此之外,多年来实行了在外出差回来的员工,报销必须填报“出差人员情报信息反馈单”的制度等。所有这些对决策层了解和分析国内外市场、产品动态的信息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公司分别引进了西门子、阿尔斯通、东芝、日立、EMD的先进技术。在铁路市场不断升级换代的同时,“立足铁路,面向未来,走向世界”,先后开拓了城市轨道、油田、矿山、冶金和风电等各大市场,尤其是牢牢抓住了目前在全球倡导的低碳环保经济的风电市场,2010年的风电市场几乎占据了销售总额的半壁江山。统计5年来的公司销售收入,分别由2006年的10亿元、2007年的17亿元、2008年的24亿元、2009年的28亿元、2010年的46亿元,发展到2011年向更高目标迈进的逐年递增的良好态势。

发达国家和地区利用当代科学技术的近期成就,在充分利用别人资源的基础上振兴自己经济的例子告诉我们,研究和利用自有资源优势的同时,认清世界经济发展的势头,从体力型的密集、粗放型经济尽快转向信息化、集约型的知识经济,是提升我们经济跨越发展的有效举措。美国最近提出了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经济”理论,更说明了新的经济战略眼光已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辐射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和军事上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一样,我们的经济转型如果跟不上就会处于被动的局面。

经济科技论文:经济转型的科技创新论文

1科技创新引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对照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我县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科技创新引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主要有:

(1)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健全。资金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目前的现状是政府和企业仍然是创新资金的2个主要来源,由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社会民间资本以及风险投资等共同构建的多元投资体系尚未形成。国家、省市对县域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同时,现有的风险投资规模、贷款保障业务种类又无法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源。

(2)公共平台建设还需强化。建立公共技术平台是对企业创新至关重要的举措,它既能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又能减少企业在创新投入上的风险,提供一系列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供给,在提高区域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作用明显。海安目前还缺少应用层面更宽泛、更具性的公共技术平台、技术检测认证平台等。

(3)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我县实施的“525”人才工程,为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不少制约人才作用发挥的因素。高校院所缺乏、高端资源不足制约了人才引进,企业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不利于发挥高层次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2科技创新引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

(1)加快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格局。在创新体系中,企业是主体,高校院所是源泉,政府是推动者、服务者和策划者。深入持久推动科技创新,必须加快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加大创新投入。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投入者、科技成果的吸纳者、高新成果的创造者和产业技术的引领者。深入开展“县级机关服务企业科技行”活动,引导企业配备科技副总,设立科研部门,落实好各项科技政策,真正发挥好政府资金对企业自主创新“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加快各类平台建设。着力提升产业研究院创新转化功能,提高企业研究院研发水平。支持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三站三中心”,加快构建以企业研发机构为主体,公共研发平台为补充的平台体系,每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5家以上。加大“三创”园区建设力度,每年新增入驻科技型企业不低于100家,真正让各类研发载体成为成果转化的基地、人才培养的摇篮、技术创新的高地。深入推进协同创新。积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促进更多创新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充分利用高校院所人才集聚、技术密集的优势,有效整合创新资源,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大企业、大集团开展以项目为纽带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紧紧抓住市场需求,加大高端技术、高端环节、高端产品的攻关力度。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加快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2)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创新型经济。推动科技创新,核心是要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让产业结构变得更轻、更高、更强、更优。强化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力度。深入科技人才资源高度集聚的高校院所,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项目。瞄准创业板和新三板上市企业、知名高新企业,持续开展精准招商、定向招商,努力吸引更多的“高、大、新”项目。加大对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力度,每年招引各类高新技术项目不低于100个。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认真落实好支持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引导企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升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积极性。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计划”,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势头猛的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培育,确保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逐年提升。

(3)努力打造人尽其才的人才高地。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多渠道引进人才。坚持“不求所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舍得花大价钱把领军人才吸引到海安,把先进技术引进到海安,真正实现产业集聚人才与人才引领产业的互动循环。深入推行全员引才、中介引才、以才引才,通过企业引进高端人才、深入高校嫁接人才、建设人才工作站网罗人才等方式,每年吸引高层次人才150人以上、高校毕业生5000人以上,努力开创我县人才广泛集聚、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动的生动局面。合理化使用人才。要切实转变用人观念,把人才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压担子,给机会,充分挖掘和发挥人才的潜力,充分释放他们的能量,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县财政设立专项经费,组织和引导企业定期选派人才赴高校院所、研发机构锻炼深造,加快造就一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多方位留住人才。人才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宝贵资源,对于人才,要以优厚的经济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断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及时兑现各项人才政策,切实解决好住房、子女就学等问题,提升各类人才对海安的归属感。加快建立健全以实绩和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分配机制,不断提升人才的经济待遇、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真正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作者:陆从俊单位:海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经济科技论文: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论文

一、科技创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1.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应对金融危机的压力与挑战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冲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其各种弊端都表现出来,加速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后危机时代,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出口难度大,而技术密集型产业却极易出口,这足以表明,经济危机时期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金融危机过后,美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各个国家的经济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不得不改变政策,市场、资源之间矛盾重重,气候的不断变化、能源的安全问题和粮食的安全问题日益尖锐,形式保护主义逐渐走入市场,在国际形式复杂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历史发展证明,我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力地位,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想在科技创新领域里不断发展与进步,应把握科技革命与产业结构调整这两大主要机遇,以使我国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方面形成强大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固发展。

2.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迎接科技革命的挑战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确保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纵观中国近现代史,我们能够看出,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会提高生产力、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甚至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与发展。现阶段,世界能源资源严重稀缺、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科技创新与革命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科技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实现了低碳经济,部分科学家预计,在以后的十年到二十年之间,将会发生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主要特征是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以科技革命作为主要切入点,能够从长远的眼光去预测未来,在一些主要领域不断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以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目前,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很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技术含量低、结构不合理,在世界产业链分工中,没有居于主要的位置,缺少企业自主核心技术,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原因。我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对于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创新发展是一个关键时期,创新型国家的概念主要是指:应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走符合中国发展的自主创新型道路,使经济发展方式由以往的粗放型为主转化为以创新为主,通过创新带动经济的稳固发展,即把创新落实到建设现代化的每一步。通过自主创新,逐渐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的市场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通过自主创新,尽快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创新成为社会发展和抵御风险的主要因素,逐渐建立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也能够保障速度有所提升,为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为建立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科技的进步与创新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科技创新指明了道路与方向,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会带动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

二、以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能够使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应依靠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创新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学习他国的发展模式到进行自主创新的转变,我国经济的稳固发展,应主要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这就应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不断加强教育的改革。科技创新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及时,加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应始终坚持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自主创新,在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不断的突破核心技术的发展,做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科技成果逐渐的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改进和完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第二,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加大科技体制的改革力度,使科学研究与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稳固基础性建设的同时,不断进行前沿性建设,科学、合理的配置科技资源,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不断的注入创新要素,逐渐的建立健全创新机制与体系。国家应增设大部分科技研究院,在高等院校里,也应建立科研基地,积极引导大型企业进行投资研发,鼓励中小企业不断创新,引领企业家进入科技创新的行列。第三,国家应重点进行教育改革,教育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第四,加大人力资源建设,发挥人才的优势,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建设一批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团队,在培养本国人才的基础上,不断引进外来人才,以使彼此进行交流与学习,更好的为建设现代化服务。

2.不断的突破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一个国家的核心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综合国立和市场竞争力,现阶段,以能源、信息和生物为主的革命正在逐渐的兴起,每个国家都在向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落后,工业发展规模大,但是实力不够强大,资源污染高的行业比例较大,服务业发展缓慢,要想从经济大国转化为经济强国,制造大国转化为制造强国,我国必须朝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重点解决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以把握重点突破难题,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及时,加大现代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确保事物安全的同时,还要缓解能源问题带来的各种危机,满足不同需求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发展高产、品质、高效的农业和其它相关产业,能够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安全,使农产品实现品质、营养和功能化,引领农业走向信息化、数字化和标准化,使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第二,利用科学技术带来的优势,不断开发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开发应始终坚持节能优先、创新为主、低碳环保的原则,不断发展可再生能源,使我国的能源资源体系可持续的发展,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第三,建立健全信息化机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技发展更离不开互联网的优势,通过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应广泛的使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健全属于我国自身的互联网系统,加大保护力度确保重要信息不泄漏,使我国社会朝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科技创新是关键因素,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是核心,对于在科研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员,国家和政府应给予物质的奖励和精神的荣誉,充分的体现国家和政府尊重知识、人才和劳动,这不仅能够激发工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还能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资源,不断的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现阶段,我国部分相关科研管理部门,评价和考核科研人员水平主要是通过接受多少课题、经费、文章发表的次数、专利获得的情况等等,不够重视成果对于现实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部分地方在评价和考核科研成果时,即使是通过论文、课题等形式进行评估,但是只是一种形式,却没有注重质量的提高,这样的评价考核机制使某些科研人员的成果被他人窃取,没有发挥科研成果的主要作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我们能够明显看出,长期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例如,缺少科技创新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健全的网络系统等等。所以,现阶段,为了尽快的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国家和企业共同努力合作,国家和政府应加大技术和资金扶持力度,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有力基础,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企业应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合理、优化的配置资源,不断关注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不断的引进人才和技术,以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我国经济朝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作者:付佳杰尚玉芳单位:渤海大学

经济科技论文:管理学科技术经济论文

1研究假设

全世界、研究机构内部、国家之间的科研合作程度均在增长,合作者通过合作开展了相互的学习并能在学术领域产生比个体更强的影响力。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合作确实能提升科研产出的质量,同时通过合作发文整合合作双方竞争力和技能,进而能攻克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升成功的机会。而两个地方之间的科学合作强度,一方面取决于互相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则由合作所需的时间与金钱所决定,如研讨会、学术会议、学习交流、研究室资源共享等形式的科研合作所形成的交通成本及耗时会随着研究者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见,交通及信息沟通方面的技术进步通过简化科研合作过程,降低远程信息沟通的交通成本及耗时促进了科研合作这一增长趋势。Hoekman的研究假设指出不仅是物理距离,地区边界、国家边界、语言边界也会影响欧洲科研合作,但这一影响程度随着时间减弱。那么中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是否也如是?本文将沿用Hoekman的研究假设体系,形成本文的假设。假设1:对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而言,随着距离的增加,在NSFC项目资助下科研合作会随之梯级式减少。假设2: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研究主体在跨越不同边界时,科研合作会呈现出不同规律。

2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产出包括发明、数据库、专利、技术、专著以及发表的论文,其中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经过同行评议从而保障了最基本的质量及独创性,从而发表的论文作为研究科学合作的载体以及一个体现个人学术价值的指标,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产出形式之一。关于论文的统计数据来源有三种方法:其中之一是文献计量和数据库中所提取的已发表的论文。合作是指在科研项目中两个或更多学者之间的密切交互,这种交互是带有一个或更多目的的,如为获取资源而合作等。Cumming提出了五种科研合作行为:责任划分、资源共享、知识转移、学术会议、交互技术,观察Cumming论文中的相关系数矩阵发现五种合作行为与六种项目产出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中,知识转移与项目产出之间的6个相关系数均高于其他四个合作行为。进而科研合作可以看作在公开发表物上的成对出现的地区名称,所以对于本文所建立的数据库而言,是在中国知网(以下简称CNKI)上发表的由NSFC项目资助下的共同发文的单位名称。本文研究团队于2013年7月5日-12日期间在CNKI个人数字图书馆中,按照期刊检索条件为“支持基金”,并在该选项中输入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396名博导在1999-2012年间所获475项NSFC项目的批准号进行摘要式检索,共检索到8156篇论文。采集检索结果中的“作者”、“作者单位”、“年份”三项信息,所检索出的信息逐一录入“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基础研究项目数据库”。Katz总结了影响科学合作的十类因素,其中第十种就是空间距离的缩短。他提出分析位于不同空间位置上的合作关系应包括三个步骤,参照Katz所提出的步骤,本文在及时步中构造了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科研合作面板数据库,同时对所使用的分析工具进行了扩展,如引入了引力模型开展静态面板回归和动态面板回归。

3研究结论

3.1随着距离的增加,合作是否会随之梯级式减少

距离所造成的合作障碍因素包括文化的、语言的以及组织间的差异性,因此大部分的交流强度在本质上会随着两个交互主体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削弱,同时因为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需要项目参与者频繁地开展研讨活动,从而处于相同或邻近地域的学者之间开展科学合作的可能更高,更倾向于空间上的集聚。从空间上看是否是这样呢?从图1中展示的是1999-2013年期间8156篇论文中合作发文单位所在城市(同一城市内部的除外)对子,可以看出中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经度23°117''''E至45°75''''E以及纬度104°067''''N至126°65''''N的不规则梯形区域里,这一区域的四个顶点分别为成都、广州、上海、哈尔滨。另外,华东地区是七大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这便引发了如下问题,即图1中仅是展示的是城市之间的合作,若从地区层面来看,又呈现出怎样的更为深入的现象和规律呢?Hoekman对2000-2007年期间的WOS数据库中33个欧盟国家的313个地区的合作发文数据进行了统计,发现就总体而言,样本的科学合作发文在显著性水平为5%时,地区边界效应要强于国家边界效应,而后者又强于语言边界效应,这三者的弹性系数依次为:-3.342、-1.645、-0.969,其研究结果表明合作发文具有地域性,且“远程逻辑”与“地域逻辑”并存。本文对Hoekman的远程逻辑进行细化,对应图2中的地区③间合作以及地区内不同城市间合作,而地域逻辑对应图2中的地区内相同城市不同学校间合作。图2中三种合作占比在2003年以前呈振荡态势,以2004年为界地区间合作占比与地区内相同城市不同学校之间合作占比两折线开始呈现明显的交错上升态势,地区间合作占比的低值为2009年的0.067,而地区内相同城市不同学校间合作占比的低值出现在2005年为0.052,地区间不同城市间合作占比较高值于2012年达到0.051,这两个占比的低值均大于地区内不同城市间合作占比的较大值,且从2005年开始后者一直远远低于前两者,说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NSFC项目资助下在发文上呈现出的“同城”偏好④以及“跨区”偏好,并随着时间的推进得到了加强。这两个偏好的发现恰恰与Pan不谋而合。尽管当前交互工具有较快发展,但科研合作中的引力定律仍成立,意味着科研工作者更倾向于寻求与他们位于同一区位的合作伙伴。然而远程合作却并不少,且相互作用的强度呈指数衰减。由图2发现假设1部分成立,即合作会减少,但不是梯级式的,而是发生了主体的跃迁,即跨区偏好和同城偏好之间的偏好跃迁。

3.2跨越不同边界时,合作是否会呈现出不同规律

牛顿第三定律可用于揭示位于空间上不同点的主体之间的交互问题,利用引力模型分析影响区域网络中科研合作的决定性因素,两个地区之间的合作强度取决于两个地区各自的发文量及两地区之间的物理距离。分别借助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展开进一步分析,可借助静态面板对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NSFC项目资助下所开展的科研合作进行分析,关于距离与科研合作相关关系的代表性文献使用引力模型建立静态面板的总结如表1所示。Montobbio总结了距离的四种测度:地理距离(包括三种计算方法:两地区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之间的经纬度距离,也可用两地区的中心城市之间的经纬度距离,亦可用两地区的较大城市之间加权的距离来衡量);考虑了交流成本的“时差”距离;文化历史相关的距离;技术距离。由Montobbio的相关系数矩阵表发现及时种距离中的三种类型的距离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三者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0.99,从而使用其中任何一种即可,同时结合表1的归纳,本文采用的是与Pan相同的测度形式,即以两个地区中心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作为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度量。根据技术经济及管理博点的分布,参照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的划分,中国七大地区的中心城市最终确定为⑥:沈阳(东北)、上海(华东)、武汉(华中)、广州(华南)、重庆(西南)、和西安(西北),本文中地区之间的直线距离采用地区中心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作为度量。本文所使用的引力模型与表1中Hoekman以及Ponds的形式相同为:Cij=kPα1iPα2jdβij,据此建立计量模型如下:lnco.pubij=α0+α1lnpubi+α2lnpubj+α3lndisij+vit(1)式1中co.pubij为地区i(及时作者所属单位为地区i)与其他地区j的合作发文量,pubi表示地区i在NSFC项目资助下在CNKI上的总发文量,pubj表示地区j在NSFC项目资助下在CNKI上的总发文量,disij用两地直线距离⑦表示。α0表示截距项,误差项为vit,i=1,…,7为横截面下标,t=1,…,13为时间单元下标。经过LLC单位根检验,发现co.pub、pub、dis均不存在单位根,说明不存在伪回归,可以使用OLS进行静态面板回归分析⑧,结果如表2所示。(1)地区合作的距离效应、自我效应、寻他效应与滞后效应空间上的邻近性对于科研合作具有重要性,但在地区间的重要程度不同,一个地区的知识生产不仅受到其周边地区的正向影响,而且与其所处的研究网络中关系邻近地区的影响,Scherngell研究发现两个组织之间的距离每增加100km,两者的合作会减少27.8%。表2对某个地区其他地区之间合作发文的计量模型进行了静态面板回归,发现七个地区的距离与合作发文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负值并介于-0.16至-0.31之间,即距离disij与双边合作co.pubij呈负相关关系又即存在“距离效应”。其中华南地区的距离系数最弱为-0.1615,说明短期内空间上的邻近性对于该地区开展合作的意愿并不强烈。而华东地区的距离系数最强为-0.3017,表明在短期内空间距离仍是影响该地区开展科研合作的关键因素,意味着该地区开展区际间合作时地域空间的邻近性显得更为重要。地区i及其他地区j的合作发文量co.pubij与该地区自身发文量pubi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在显著性水平为1%时,华东地区自身发文量每增加100篇,其与其他六个地区的合作发文量便会增加64.83篇,在七个地区中“自我效应”最强。“自我效应”强即当对方合作发文量一定时,某地区自身发文量越多则其会吸引其他地区参与合作发文的意愿越强。西北地区的“自我效应”最弱,其相关系数虽也为正,但不显著。自身发文量弹性系数低于0.3的地区有东北(0.2899)、华北(0.2998)、华南(0.2609),高于0.3的地区为华中和西南其系数值分别为0.3368和0.3442。地区i的合作伙伴j的发文量pubj也会对这两个地区间合作发文量co.pubij产生影响,但却呈现出正向和反向两种情况:如华东地区合作伙伴发文量会对华东地区的合作发文量产生反向影响,相关系数为-0.0191(虽然并不显著)。华南和西南的合作伙伴发文量虽然会对这两个地区合作发文量产生正向影响即为正相关系数,但却不显著。东北和西北的合作伙伴发文量与这两个地区合作发文量的弹性系数均高于0.3,在显著性水平均为1%时分别为0.3270和0.4707,其中西北地区的“寻他效应”最强,即当该地区自身发文量一定时,其合作伙伴发文量越大,则西北地区寻求与合作伙伴共同发文的意愿越强。表2的分析均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基础研究合作的短期规律,那么长期条件下又会呈现出怎样的规律呢?借助动态面板开展进一步分析,引入co.pubij的滞后项,建立模型如下:lnco.pubij=α0+α1lnL.co.pubij+α2lnpubi+α3lnpubj+α4lndisij+vit(2)由于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项,进而造成了估计的内生性问题,可采用由Blundell和Bond所提出的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由于其具有更好的有限样本性质,减小了一阶差分GMM估计量的偏误而被广泛应用)。本文利用了更多的样本信息,可以控制某些解释变量内生性问题的一步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对式(2)进行参数估计,结果见表3所示。当引入滞后一期合作发文量作为解释变量后,发现华南、华中、西南的Sargen值均低于0.05,分别为0.0000、0.0139、0.0049,表明未通过Sargen检验即存在工具变量的过度识别问题。表3中仅有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四个地区的动态面板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观察表3发现东北地区的滞后一期合作发文量会对当期合作发文量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条件下存在正向影响,相关系数为0.3574,表明东北地区上一期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文量每增加100篇,下一期的合作发文量便会增加35.74篇。可认为东北地区存在“滞后效应”即前一期的合作发文量L.co.pubij会对后一期的合作发文量co.pubij产生显著性影响作用,这与Defazio以及Jonkers的研究结论相吻合。Defazio利用GMM模型对1990-2004年间欧盟项目资助的科研网络中296位学者在基金资助下的科研合作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在资助期结束后,科研网络中的合作对科研产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上一期的论文产出对后一期的论文产出在显著性水平为1%下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介于2.40-2.55之间。Jonkers在2009-2011年期间对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CONICET科研机构124位受访者所做的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同时前期发文量与当年国际合作发文量之间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为1.01。可以发现这两项研究结果中的相关系数均高于本文表3中的相关系数值。华东地区、西北地区的滞后一期合作发文量对当期合作发文量的弹性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下分别为0.3310和0.2713。而华北地区的“滞后效应”不显著,东北地区的滞后效应最强。另外,当解释变量系统中引入滞后一期合作发文量后,其他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四个地区中仅有华东地区的所有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不仅作用方向没有改变且作用强度加大了,称为华东模式:短期内华东地区的距离效应(显著)、自主效应(显著)均在长期内得到了强化,而短期内不显著的负向寻他效应在长期内却变得显著了。这表明华东地区在当前及以后一段时期内仍是具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该地区作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基础研究的重要知识基地,吸引其他地区与其合作的引力会更强。长期内距离效应变得不显著的地区为华北、西北,表明短期内华北、西北两个地区寻求合作伙伴的距离障碍在长期里却会“消融”,这种现象也发生在5thEUFP项目的公共科研合作中,Scherngell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政府要求每个科研项目中必须有国际合作伙伴。由于本文的样本数据为中国国内数据,基于此可以认为NSFC不仅应加强国际地区间合作,更应首要加强国内(地区)合作。但多长时间才能出现距离的消融却是一个问题,部分取决于NSFC能否以及多大力度在项目资助政策上鼓励合作研究,若是则距离消融的时长会大大缩短。Montobbio采集了1990-2004年间11个发展中国家与7个发达国家的USPTO专利申请者的14684项合作开发的专利,利用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创新力越高、人口越多的国家的预期合作越多,越多的当地需求会降低空间距离对开展合作的影响,反映在相关系数上值减小。这一原因也可用于解释为何长期中西南、华东的距离障碍却未消融,即西南和华东地区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地区内部。长期内华北地区合作伙伴的发文量对华北地区合作发文量不会产生显著影响,相关系数为-0.0994(不显著),表明条件充分的时华北地区可能会向华东模式演进,而条件之一便可能是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导的时空迁徙,本文统计数据显示在统计期内发生迁徙的博导中有16.7%的迁徙进入华北地区。而跨省合作的现象并不显著,但对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而言其开展科研合作是否也如是呢,且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细化特征?本文对20个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点所在城市开展合作发文占比为前三四分位数的邻省合作占比、同省合作占比以及不相邻省域合作占比三个指标在图3中进行了展示。发现图3中大椭圆以及小椭圆所包括的点呈现出“剪刀差”走势。城市内合作占总体合作的占比大于20.00%的为:哈尔滨40.98%,南京32.93%,长沙29.02%,合肥27.92%,北京26.65%,西安24.24%,天津23.08%,上海21.13%,武汉20.25%,成都20.00%。图3中,对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点所在的20个城市按照不相邻省域合作占比值由高到低对三个指标同时进行了排序,发现福州、南昌、长春、杭州、哈尔滨、南京、北京、沈阳、长沙、成都这10个城市中的不相邻神域合作占比折线与同省合作占比折线形成了一个大“剪刀差”趋势,且由前至后开展邻省合作的意愿和频率均很低,说明随着这10个城市的不相邻省域合作意愿的减弱,同省合作的倾向却得到了加强。相对而言,福州、南昌、长春三市的不相邻省域合作倾向几乎是占主导的。而重庆、武汉、合肥、西安、太原这5个城市的不相邻省域合作占比折线与邻省合作占比的折线也形成了一个小“剪刀差”趋势,且由前至后开展同省合作的意愿均很低,说明这五市开展邻省及不相邻省域合作的意愿及频率均相对较强。综上所述,研究结论显示不论是从地区层面,还是省域层面,均发现假设2成立。

4主要结论及展望

在推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中,项目研究无疑是很重要的支持方式之一,作为学科发展状况的评估的一个侧面,科研合作尤其是项目资助下的科研合作评价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当代,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远程科研合作者之间互访的时间大大缩短、便捷性大大增强,而另一方面开展科研合作仍带有地域偏好。借助时空棱镜这一工具,捕捉中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活动中所隐藏的规律是本文的聚焦点。那么如何按照研究目的将时空进行不同类型的延展和压缩,以对该聚焦点进行逐步放大?这便形成了本文的研究路径。首先,在Hoekman所提出的两个假设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假设,然后分别从地区、省域两个层面相交叉的角度对这两个假设进行了验证,发现假设1部分成立,即合作会减少,但不是梯级式的,而是发生了主体的跃迁,即跨区偏好和同城偏好之间的偏好跃迁。其次,借助引力模型发现跨越不同边界时合作会呈现出不同规律,假设2成立,如科研合作在短期内存在距离效应、自我效应、寻他效应,在长期里则呈现出滞后效应等。特别是部分地区的面板静态分析结果缺乏稳健性,这一结果表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所形成的科研系统里能够为科研合作创造公平机会这一目标仍然尚远,从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开展项目资助中除了鼓励国际(地区)间合作,更应更应着重鼓励国内合作以形成良性运作的科研合作系统。另外,本文所用于揭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的思路体系及工具,也可应用于中国其他学科抑或总体层面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规律的探寻研究中。

作者:胡琳娜张所地高平单位: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曼彻斯特大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