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行业分析实用13篇

财税行业分析
财税行业分析篇1

事实上,中小房地产企业面临资金成本的压力,购置土地后通常会迅速开发,以保证现金流的基本平衡;而房地产上市公司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融资能力,成为囤积土地的主要力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全国房地产企业囤积土地现象实际上是房地产上市公司囤积土地状况的反映。

当下资本市场有对土地储备的追逐和激励使得大量上市公司拼命地囤积土地,全然不顾中央政府关于处理闲置用地的相关规定,不但大量赚取土地剪刀差,而且在资本市场上大获其利。相当一部分准备上市的公司,也都是先要囤够大量土地,而后才能上市。故囤地现象最严重的是已经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或准备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或是有国有背景的主业非房地产的企业,这些企业财大气粗,也具备与地方政府谈条件的实力。反而非上市企业,大部分民营房地产企业,这些企业资金有限,谈判砝码较少,或没囤地或囤地少。

囤地问题比较复杂,不仅有开发商的原因还有地方政府的原因。相关政策没有配套,受经济形势影响,比如宏观经济的变化也会对其资金来源等方面有一定影响和限制。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风险警示

虽然人们一贯认为,在严重的通胀预期面前,投资不动产是抵抗通胀的可靠避风港,但就目前的现实而言却未必如此。基于对房价、地价泡沫化担忧不断加剧的事实,政府对土地供应节奏和市场秩序将加大调控的可能性与日俱增,所有这些都会提高开发商的投资成本或直接改变供求关系,形成新的拿地风险。综合来看,开发商囤地的政策风险正在加剧累积。经专业研究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风险极大。特此提出以下警示,以便纳税人谨慎操作,免除无谓的、隐性的、巨额的经济损失和行政处罚。

1 占地不用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国务院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时说:“政府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打击捂盘惜售、占地不用、哄抬房价等违法犯罪的行为。”温总理将占地不用等上升到违法高度,中央整治囤地行为的决心可见一斑。

2 土地闲置要缴纳土地使用税

根据《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凡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是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义务人,应依照条例的规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该条例第三条还明确规定了土地使用税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为计税依据,依照规定税额计算征收。纳税人是否缴纳土地使用税与是否缴纳土地出让金及与土地是否闲置利用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已缴纳土地使用金的土地使用者应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批复》(国税函发[1998]669号)规定,土地使用者不论以何种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是否缴纳土地使用金,只要在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开征范围内,都应依照规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同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186号)规定,以出让或转让方式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应由受让方从合同约定交付土地时间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同未约定交付土地时间的,由受让方从合同签订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3 开发商拿地首付款比例提高到五成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央行、监察部、审计署五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财综[2009]74号:(三)规范土地出让收入分期缴纳行为。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土地受让人在土地出让合同中依法约定的分期缴纳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经当地土地出让协调决策机构集体认定,特殊项目可以约定在两年内全部缴清。首次缴纳比例不得低于全部土地出让价款的50%。土地租赁合同约定的当期应缴土地价款(租金)应当一次全部缴清,不得分期缴纳。

4 土地闲置费按土地价款20%一次性征收

广州市政府于12月30日出台《广州市闲置土地处理办法》,重拳出击土地闲置行为。新办法明确,土地闲置费不再按月计收,而是统一规定按出让土地价款20%或划拨土地价款20%一次性征收。按此匡算,如果开发商闲置开发用地一个月的,原来只需交地价1.2%的土地闲置费,而新规定一下子就得按地价的20%征收,新收费标准为原来的16倍多。开发商早期拿到便宜的地块不开发造成闲置后,就要按照新的地价补交差价,这将进一步加大土地闲置的成本。新地价的计算方法将综合考虑基准地价、市场评估价和假设开发法等因素。

5 逾期不缴纳土地闲置费按日加收1‰的滞纳金

《广州市闲置土地处理办法》明确规定逾期不缴纳土地闲置费的,自逾期之日起按日加收应缴土地闲置费总额l‰的滞纳金。而土地闲置费滞纳金也从原来的万分之五升至千分之一,为原标准的2倍。毫无疑问,这将大大加重开发商囤地的成本。

6 闲置土地增值地价将按20%补交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对闲置用地特别是房地产用地要征缴增值地价的要求,新办法规定闲置土地增值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补充合同时依规定调整土地价款,进一步加大了土地闲置的成本。

征缴增值地价也就是说开发商要补交地价的增值部分,新地价根据基准地价、市场评估价、假设开发等方法计算。此举对早期出让的地块影响非常大。这同样加大了土地闲置的成本。

7 土地闲置满两年的无偿收回

我国《土地法》规定,非农建设用地土地闲置满两年的,依法应无偿收回。于法有据,实际有例。2009年12月23日,国土资源部为严厉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炒地行为,召开挂牌督办房地产开发闲置土地处置新闻通气会。通报了18宗挂牌督办闲置土地,国土部此次动作足以显示政府决心,国土资源部表示,将督促各地严格执行土地闲置各项文件,并且明确土地闲置满两年坚决收回。

8 新版土地出让合同成为杀手锏

新版本的土地出让合同中,要求开发商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写上竣工日期等要约。如果开发商闲置土地不开发,政府不但可以依约收回,还可以将开发商诉诸法律。

9 国土部出台新规阻击囤地

《国土资源部关于改进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申报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推行新申报用地与城市批准建设用地供地征地情况进行挂钩的做法,促进城市土地及时消化,防止囤地。《通知》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明确了国土资源部重点对城市新增用地是否符合规划计划、规划用途是否合理进行审查,省级国土资源部门重点对征地补偿安置和补充耕地审查把关,城市政府具体做好征地与供地工作。二是在明确了事权划分后,国土部将加大对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报批工作的考核。对省级部门和地市级部门分别依据分工进行考核。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田地风险分析

从目前来看,囤地企业获利丰厚,但这些企业也同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从理论上说,近年来开发商储地一直是在“刀尖儿上跳舞”,其头上悬着包括征收土地增值税、土地闲置费乃至罚没收回等数柄政策利剑。全面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并密集出台信贷、税收、土地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政策收紧倾向明显。当前房地产调控措施已开始进入密集出台期,政府调控措施频频发力,未来或有“重拳”出击。

1 市场风险分析;大量囤地开发年限难以预测

大量囤地而不开发,部分企业囤积土地的开发年限甚至超过百年,以后的事情谁看得清?百年之后中国还在搞城市化建设?何况土地的使用年限才仅仅70年而已。

2 政策风险分析:政策法规变化导致额外费用的增加

这是最大的风险,中国不差政策,只是欠缺铁腕的执行力。何况中国连宪法都要进行阶段性修正的。一旦政策变化或是执行政策的力度发生转变,这些大量囤地的开发企业就难免要品尝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3 资本风险分析:囤积土地长远预期可能被透支

虽然说资本市场短期内不一定与市场经济发展成正比例。上市房企不可能无限制的拿地。无限制的制造预期。一旦其长远预期被透支或是实体效益长时间不见成效的话,相信股民和机构的眼睛是雪亮的。而政府政策的变化也极容易是上市房企“众人推墙倒”。房企大量囤地不被他杀,也必将自官,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4 金融风险分析:囤积土地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从当前房地产的经营情况看,其资产负债率大多在70%以上,绝大部分的负债属于对商业银行的负债。商业银行基本参与了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包括土地储备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消费者按揭贷款等。因此,商业银行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承受了房地产市场运行中各个环节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容易造成市场价格过分偏离其真实价值,从而产生泡沫。一旦泡沫破灭,房地产价格下跌,作为抵押物的房地产就会贬值甚至大幅缩水,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当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囤积规模过大时,又由于房地产业特有的与金融行业密切关联的特征,容易导致金融风险的发生。

5 财务风险分析:囤积土地引发土地成本急剧上升

开发商长期大量囤积土地,将会加大开发商囤积土地的费用,引发土地成本急剧上升。土地成本的构成内容:主要包括土地买价或出让金,大市政配套费、契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变更用途和超面积补交的地价及相关税费、拆迁补偿支出、安置及动迁支出、回迁房建造支出、农作物补偿费、危房补偿费等。

此外,开发商长期大量囤积土地,会追加新的土地成本。如土地使用费、土地闲置费,逾期滞纳金、闲置土地增值地价费等。

6 涉税风险分析:囤积土地必将加重税务负担

地价款一般占房地产开发成本的50%左右,金额巨大,是税务检查的重点,涉税风险比较大。若囤积土地直接办理交易转让,则必将加大税务负担。

如采用土地直接转让交易,开发商需缴纳以下税款:

(1)营业税(5%)。根据2003年1月15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第三条第二十款之规定,单位和个人销售或转让其购置的不动产或受让的土地使用权,以全部收入减去不动产或土地使用权的购置或受让原价后的余额为营业额,按5%税率缴纳营业税。

(2)土地增值税(30~60%)。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应缴纳土地增值税。

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土地增值额×30%一扣除项目金额,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50%,未超过100%:土地增值额x40%一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5%;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100%,未超过200%:地增值额x50%一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15%,增值额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0%的:土地增值额x60%一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35%。

扣除项目:是指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开发土地的成本、费用;新建房及配套设施的成本、费用或旧房及建筑物的评估价格,与转让房地产有关的税金,财政部规定的其他扣除项目。

(3)企业所得税(25%)。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应缴纳企业所得税。

(4)契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契税税率为3~5%,契税的适用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前款规定的幅度内按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囤地处理对策

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开发企业捂地得不偿失,只会拉长战线占用自己的资金。未来一两年内,并不排除在保增长任务紧迫度降低或者通胀率持续上升的情况下,土地政策会有重新收紧的可能性。届时,房地产开发企业一向热衷的土地储备问题,将再度置身于不可掌控的政策风险下。

房地产开发行业暴利时代必将终结。开发商必须在资金回笼速度和利润率之间寻找平衡,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房地产市场。购房需求受到货币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等一系列房地产相关调控政策的抑制,房地产泡沫受到了挤压,房价正在失去上涨的动力。闲置土地是一把悬在房地产开发商头上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砸着自己的脑袋。那么,开发商如何规避闲置土地风险?

1 风险回避

对风险大的闲置土地项目主动放弃,中断风险源,遏制风险事件发生。风险回避是一种消极的风险防范策略,在回避风险的同时,也放弃了获利的可能,因此不宜普遍采用。一般来说,只有在风险程度特别高或风险程度虽不算太高,但获利也不太理想的情况下,才使用风险回避策略。

2 风险转移

不放弃或中止带有风险的闲置土地项目,但将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和法律责任转嫁他人承担,从而达到降低自身损失程度的目的。风险转移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契约合同形式的风险转移,将风险转移给非保险业的其他人。二是财务责任形式的风险转移。通过发行股票、寻找投资伙伴等寻找外部资金支持的形式,将一部分投资收益连同财务责任、风险损失转移给他人。三是保险形式的风险转移,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财税行业分析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173-01

1引言

笔者所在的重庆长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属于施工类企业性质。笔者作为该企业的一名会计工作人员,意识到施工企业承包经营面临的风险颇多,尤其是我国税收政策体系愈来愈复杂,使得施工企业涉及的税收风险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事实上,我国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很多,其中的税务风险在我国税收政策日益复杂化和完善化的背景之下,显得更为重要。由于税务风险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我国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具有更大的难度。笔者作为施工企业的一名会计工作人员,认为我们应该对施工企业承包经营过程中的税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并在认真做好财务分析的基础之上,帮助施工企业做好各种税收风险的防范工作,从而做好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2施工企业税务风险概述

一般来说,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具体的涉税行为中,由于未能够真正遵循有关税务法规而使得企业可能面临法律制裁、财物损失、声誉损害和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等风险的总称。施工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是企业经营行为与相关税法不相一致的具体表现。那么,施工企业应该对这些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工作,以期达到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即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就是要达到使企业的各项行为符合相关税法的具体规定。那么,施工企业的税收风险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来说,施工企业的税收风险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内部因素来说,施工企业的内部高层管理者对于相关税收政策不尽了解,也不够重视,导致了领导者税务意识较为淡薄,从而使得施工企业面临了更多潜在的税务风险;就外部因素而言,企业的财务人员对于相关税务政策了解不够充分,使得企业面临了较大的税务风险隐患。此外,不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缺乏正确的行政执法观念,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差以及纳税人员自身素质较低等因素都会使得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上升。事实上,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必须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尽可能的在不违反国家税法的前提之下来合理规避纳税风险,有利于施工企业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顺利发展。

3加强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措施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主要有营业税、增

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资源税以及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但是,由于我国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不够到位,使得我国施工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具有较多问题和缺陷。具体而言,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问题有:经营分布点多、线长的特点给管理带来难度,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不强,许多施工企业忽视纳税风险控制,更缺少合理规范的税务管理流程和方法,有些施工企业往往使用兼任的税务管理机构和人员,使得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加大。那么,施工企业该如何来有效管理和控制好税务风险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施工企业要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相关体系的完善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也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中的重点之一。由于很多施工企业忽略了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使得本应该发挥较大作用的内控体系失去了应有的作用。那么,施工企业就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施工企业内部的税务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建设工作,这将非常有利于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实现施工企业税务日常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

(2)施工企业要随时关注国家相关税收政策的最新变化,及时更新税务管理知识,提高相关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充分运用好各项税收政策,凭借自身较高的税务管理素质来合理规划各项税务工作,使得施工企业的税务规划符合税法相关规定,并制定合理的商业目标,在保障税务管理方案的科学有效实施的前提之下,有效控制与管理好各个税务风险;

(3)施工企业应该建立好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和沟通机制,遇到问题和难题尽快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来尽可能的降低纳税遵从成本。鉴于税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可以合理规避和化解的,施工企业应该在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前提之下,将税务风险纳入企业整体风险进行规划,设立税务内控组织和人员管理税务风险,做好与税务人员的沟通,搞好和税务管理者的关系,尽可能的提供合理的优化外部环境,加强税企合作,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增强税务风险意识,正确的把握税收政策,实现信息化管理,从而将税务风险降至最低,实现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的有效管理与控制。

4基于税务风险的施工企业财务分析

鉴于以上我国施工企业面临的各种税务风险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笔者作为施工企业的一名会计工作人员,认为除了要积极管理和控制税务风险以外,更要基于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财务分析。一般来说,财务分析是指施工企业等财务分析主体运用各种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资料和数据,并使用专门的会计分析方法来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和财务活动结果,从而为财务计划、决策、监督和控制提供所需财务信息。目前,财务分析的概念越来越复杂和专业化,同时,财务分析又是企业进行财务预测的重要前提性条件,又是对过去经营活动的整体总结,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财务分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惑,即相当多的企业的管理层只重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而忽视财务分析管理,在指导思想上首先存在着较大的认识误区,财务分析所依赖的信息资料存在一定的问题,财务分析的方法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财务分析人员对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缺乏必要和足够的了解,容易导致分析时违背了客观、公正的原则,导致分析结果脱离了实际情况,从而违反财经纪律。由此可见,施工企业的财务分析中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使得财务分析的意义更为凸显出来。一般来说,施工企业财务分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财务分析为财务管理各环节中基础的环节的财务控制与监督提供依据,财务分析为财务决策提供依据,财务分析为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的考评和奖罚提供依据,可以帮助施工企业对自身的主要财务指标,采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适用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评判,并借鉴和吸收先进的经验和教训,制订出适合企业发展的决策。一般来说,施工企业的财务分析要包含以下内容,即企业获利能力的分析,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企业筹资和投资能力分析以及企业扩张能力分析。应该来说,施工企业的财务分析是现代企业管理决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以把它作为现代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好财务分析在支持现代企业管理决策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真正有效发挥财务分析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那么,施工企业要进行各项财务分析,对企业的营业收入分析,成本费用分析,利润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资产管理比率分析,每股收益分析,财务会计报表附注分析等经营状况的分析,并使得财务分析人员结合各自施工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来进行财务分析,并运用具体的对策来改进施工企业的财务分析状况。具体来说,施工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实施:首先,施工企业要让企业的决策者和财务人员从思想上重视起财务分析,认真了解和运用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把对财务分析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的依据。此外,高质量的财务会计资料是保障财务分析效果的基础,因而,施工企业应该进一步拓展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财务分析所依据资料的质量,改进财务分析方法,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进一步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使得财务分析人员能够使用更为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来提高施工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使得施工企业能够积极应对各种税务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新爱.企业税务风险分析[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2).

财税行业分析篇3

在税收风险上,对公司的不确定性税务风险,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要承担的税收法律风险,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对相关税收法律法规理解的偏差,或是在对税收管理、财务税务计算和执行上,没有按照未付税的执行税法的有关规定,以至遭到补税甚至被税务机关查处而增加滞纳金、罚款等,甚至面临刑法处罚的严重情况。二是企业应承担的税收财务风险,企业相关涉税行为因未能准确使用相应税法或对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缺乏了解缴纳完全不必要的所得税费用,企业税负有所增加。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即利用分析财务报表,尽早识别和控制税收风险,从而做出相应的防范便可减少因发生税收风险而造成的利益损失。

企业财务报表包括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部分,它们能够进反映一定时期之内企业的财物状况、资金流动、经济活动效果等。税务机关也会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数据整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现状进行了解,并做出相应的评价。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在识别税收风险中的运用

税务风险评估是企业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它是根据有关运用数理统计知识,在对税收风险识别的基础之上,在税务机关对企业进行纳税申报评估之前对企业存在的税收风险进行预测、量化、分析、排序、判断以及再确定风险等级的管理活动。在税收风险评估指标当中,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是最为重要的数据来源之一。如: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等数据,都能够从财务报表当中进行了解和计算。而财务报表中的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比率指标,在税收风险评估当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指标。同样,税务机关基于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全面掌握,也会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同时根据征管信息系统的税款数据,对企业纳税申报的合理性与真实性进行判断和辨别。

三、案例分析――以A房地产公司为例

(一)公司背景资料

A是一家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和酒店物业,近年来大力推进多领域跨越式发展战略,成为一家大型企业集团。因此,其税收风险不仅受企业重视,而且是中国证监会、投资者及行业竞争者所关注的焦点。

关注2014-2015A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并计算其增减变动率,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16.34%、“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1.46%、“销售税金变动率”44.66%、“管理费用变动率”11.6%、“财务费用变动率”36.38%、“资本公积变动率”8.82%、“营业外支出变动率”-80.11%、“营业利润变动率”22.28%、“利润总额变动率”23.83%。另外,2014-2015年A公司入库地方税数据增减变动率为:“营业税变动率”-0.53%、“城市维护建设税变动率”-0.54%、“教育费附加变动率”-0.51%、“企业所得税变动率”0.29%、“个人所得税变动率”1.45%、“房产税变动率”1.9%“土地增值税变动率”-0.3%、“土地使用税变动率”0.86%、“其他”0.78%。

(二)识别和评估公司税收风险

A公司l生的业务涉及增值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多项税费。在此通过年度主要财务指标并借助税收风险评估,以便从具体方面发现税收风险。涉及企业所得税的指标变动率预警值分别为:“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10%、“财务费用变动率”>10%、“管理费用变动率”>5%、“营业外支出变动率”>20%、“其他应付款变动率”>10%、“资本公积变动率”>0、“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销售利润变动率配比”≈100%、“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100%。

将2014~2015年A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变动率与预警值比较后可发现风险并将其描述为:财务费用变动率超过预警值,公司可能出现税前列支资本化利息、超金融机构借款利率支付利息等问题;管理费用变动率超过预警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管理费用;资本公积变动率超过预警值,可能存在受到返还税费、接受捐赠、债务重组收益未确认;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销售利润变动率配超过预警值可能存在不配比结转成本或销售税金及附加的问题;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远远超过预警值,表明公司存在虚增收入、少转成本,或当年建材价格下降、商品房售价却大幅上涨等现象。

(三)对税收风险结果分析

通过对A公司税收风险的识别及简单的评估,分析得出其可能在以下六个方面存在较大的税收风险:一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市场的国家宏观调控,在不断出台一些新的利息、税收调控政策下,可能会加大公司在税收上的不确定性。二是因为公司50岁及以上的涉税人员没有及时更新其原有的税务知识体系导致错误。三是公司内控制度不完善,控制、防范税收风险的能力不足。四是公司有利用借款利息避缴税款的行为,关联交易和不公平的条件等行为的存在。五是由于财务人员缺乏对公司整体性和全面性的考虑和判断导致公司在投融资及重组过程税务筹划失误,而给公司造成风险和损失。六是公司未采取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的优势。

四、总结

本文以识别财务风险为目的,探索和强调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对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充分利用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着重分析表内数据之间、表与表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及时识别风险,关注财务信息与涉税信息的异常波动。二是自觉增强企业良好纳税观,强化税收通过风险意识实现合理优化纳税,可以地有效避免及降低企业地纳税风险,使其持专业素质,续健康地发展。三是分配专业素质高的涉税人员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规避税收风险的能力。四是建立一个能够合理表达企业需要的与税务机关良好的税企关系,积极向税务机关进行政策咨询,学习最新的税收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积极的政策分析、应用,在化解企业税收风险的同时,为公司谋求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财税行业分析篇4

(1)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财务会计是指企业对内部已经发生并且完成的项目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核算,为企业的投资人员、相关的债权人、政府部门提供企业的经济状况、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的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是当前企业管理的重点,通过财务会计可以为相关单位提供全面的企业运营状况,并且能够让企业管理人员及时的对企业运营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税务会计则是企业内部进行相关的税务工作的会计系统的统称,税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针对企业的运营状况,进行相关的税务管理、税务核算,并且积极的申报纳税事物。税务会计是财务会计的延伸与发展,对财务会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辅助作用。税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纳税人的纳税活动进行管理。(2)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一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联系。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同属于会计的范畴,二者相互补充发展,相互配合,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与核算,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参考。二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首先,财务会计的目标是通过会计核算,为利益相关人提供决策的信息;而税务会计的目标是通过会计核算,保证企业实现合理纳税。其次,财务会计的服务主体是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利益者,包括债权人和管理者;税务会计的服务主体是国家税务机关及企业管理者。再次,财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涉及企业运营的全部资金活动;税务会计的核算对象是企业因为纳税所引起的全部资金活动。最后,财务会计的核算依据是会计准则和制度,而税务会计的核算依据不仅要遵循会计准则和制度,还要遵守税法的相关规定。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成本效益分析

(1)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合一时的效益分析。一是成本分析。当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时,其成本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二者合一的情况下,还要建立单独的、分离的核算体系。为税务会计具体的事务建立专门的核算体系,这需要增加相当一部分的成本。其次,人力成本。当专门的核算体系建立出来之后,还要配备专门的税务人员进行税务核算,这又是一笔成本的开支。二是收益分析。对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合一时,经营者同时就是企业的投资者的企业来说,基本上不需要对外界提供单独的财务报告等项目,不需要对其他利益人负责,对这些企业收益影响较小。(2)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时的效益分析。一是成本分析。当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分离时,其成本明显增加。由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这就形成了两套独立的会计核算班子。二是收益分析。首先,企业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之后,具有各自的独立运行机制,高质量的信息可以给管理层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让管理层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管理与生产效率,增加企业的收益。其次,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让企业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企业的税务运算,做到更准确的纳税信息,进行合理的避税活动,帮助企业减少不必要的纳税。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并且经济越来越自由,政府开始采用宏观调控的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做过多的干预。这就促使了大量上市公司和企业的出现,这些企业通过外界的筹资建立,有着大量的利益相对人,并且企业需要对这些利益相对人提供较为详细的运营状况。其会计报表必须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明确的反映来满足股东的需求,同时政府要对企业开展纳税活动,对其纳税要求较高,所以,这些公司适合使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的模式,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由于分离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会产生较高的运营成本。

由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合一与分离对不同性质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所以企业要针对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模式,以促进企业自身更好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财税行业分析篇5

财务报表分析;纳税评估

一、纳税评估跟财务报表关系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跟纳税评估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来讲主要由以下几点关系:第一,两者之间的联系。财务报表分析跟纳税评估都是将会计核算作为基础来进行分析研究的,其研究前提和假设都是企业持续经营,在此基础上依靠比较分析法以及比率分析法等实现对企业现在以及过去时期内的生产经营状况的评估和分析。与此同时,对于财务报表的分析,围绕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费用利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时所涉及到的内容跟纳税评估之间具有较高的重合性,财务报表分析的各种指标都可以直接在审核营业税、增值税以及所得税时使用。不仅如此,财务分析还是进行纳税评估的重要基础,合理运用财务分析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纳税评估的效率。第二,两者之间的区别。财务报表分析的重点是为企业投资者、管理者以及债权人等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帮助他们分析和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并对企业未来的生产发展进行预测。而纳税评估则主要是依靠财务分析过程,准确判断企业的生产情况,在计算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相关企业是否存在涉税疑点。依靠企业应纳税额跟企业实际纳税额之间的差异分析,实现对税源的有效监控。正是由于财务报表分析跟纳税评估之间具有不一致的目标也使得两者在指标理解以及运用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二、财务报表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分析

在进行纳税评估中使用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依靠比率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这两种方式。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出财务报表中的各种经济指标,并获得一系列的相对数值和财务指标,在此基础上衡量和分析企业日常经营成果。而比较分析法则是针对企业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空间的财务数据,通过判断财务指标的增减变动情况合理分析企业经营成果和经营业绩。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是使用流动比率以及速动比率来进行的,通过这两个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出企业的偿付能力。速动比率相比较与流动比率而言,剔除了变现能力较差的存货等,因此在反映企业的流动性以及偿债能力上更为准确,进而更能合理反映出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运营能力,是进行纳税申报评估中的重要依据。这两个比率能够了解企业的可支配资金数额,为税务主管部门是否对企业执行破产清算,是否允许其延期缴纳税款等税收保全措施具有重要的信息支持。

获利能力分析。在分析企业获利能力上主要是采用销售毛利率等指标,依靠分析企业销售毛利率判断企业的销售收入跟成本费用之间是否匹配,成本费用是否存在多计,收入是否少计等。在计算分析企业的销售毛利率时,还应当将其跟企业的之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是否存在企业销售毛利不正常的情况。一方面,企业可能存在着销售收入不实的问题,如金额记错、虚增销售收入、漏记重记销售收入等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可能存在着多转成本、乱摊费用以及乱挤成本等问题。

不过需要的是,企业销售毛利率的变化也可能是由于销售产品结构变化、进货提降价格以及产品结构变价引起的。同时,收入费用率分析也能够在纳税评估中进行应用,通过分析企业的收入费用率,判断企业的成本费用跟销售收入是否成比,在会计核算中是否存在着少计收入或者多计费用的问题。同时,也需要结合企业之前年度以及同行业的收入费用率进行比较。通过对企业利润表中所列示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跟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之间具有直接的计算关系,通过实地检查等方式进一步对企业的流转税金及附加情况进行核实确认。通过计算和比较其他相同规模以及相同生产能力的纳税人财务指标,在此基础上确定进行税务检查的方向。

同时,销售利润率也是进行获利能力分析的一项重要指标。将企业上期或者同期的本年利润率跟本年的销售利润率进行比较,假如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正常,在毛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下降很可能意味着企业的费用出现问题,此时应将检查的重点放在企业费用上;假如企业的期间费用率不变,则要重点关注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并将影响企业利润率程度最大的因素作为最主要的检查对象。

营运能力分析。企业的营运能力可以通过总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进行反映,企业的资产周转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产能力,并对企业日后的获利能力产生影响。假如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加快,但是企业的应纳税额却减少,则表明企业很可能存在着虚增成本、隐瞒收入的问题。同时,也可以结合总资产周转率、资产利润率以及销售利润年率这三项指标进行分析,这三个指标最终反映的是企业的整体利润情况,围绕这三个指标进行结合分析能够实现对企业真实情况的分析判断,并且可以对企业是否存在着少计收入以及多列支出等问题进行分析。假设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加快,而销售利润率以及资产利润率却下降,则很可能说明企业在管理中存在着多列成本、隐匿收入的问题,应作为税务评估的重点加以落实。

参考文献:

[1]吕世名.房地产行业土地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暨南大学,2013.

财税行业分析篇6

1.当前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信息化水平整体偏低据目前而言,利用财务人员的主观判断、手工填报等形式来完成企业财税管理工作的情况在企业中普遍存在,并且在管理过程中过度依靠财务人员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在企业财税管理过程中,未能与业务环节形成有效联系,这也是当下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2.2 财税风险日益增加企业财税风险的增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财税政策也发生了相应地改变,由于一些企业缺乏统一、整体的操作细则,促使企业与税务等各个部门间出现理解偏差。如此一来,便会增加财税风险的发生几率。第二,在宏观政策环境下,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因不同区域和时间会产生一定的区别,继而增加了企业财税风险。

2.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模式研究

2.1 核心理念分析

在建设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模式中,应以科学思想为基础进行建设,以此而形成正确、有效的财税管理体制。鉴于此,需做到:第一,促进企业财税管理口径及财税管理机制的高度统一,为今后企业财务数据检查提供有利的条件;第二,以提高业务处理水平为前提,建设税务评估模式,加大财务事项的管理力度,同时加强财税信息化管理与业务环节的联系。

2.2 功能框架分析

财税信息管理系统包含了企业财税管理工作的全部细节,其主要在完善财税管理系统标准的基础下以及在相关法规的引导下,进行税种、税费、登记和总结纳税事项等工作。财税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纳税申报表模式,可向税务机关进行税款缴纳的申报。具体而言,该系统不但能积极预防财税风险,还能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计划,进而确保企业财税管理水平的增强。

2.3系统管理模式建设分析

(1)纳税系统的建设。总共包括4个方面:第一,纳税主体内容的统一。该项内容的建设主要依据税务登记证上的信息进行确定,涵盖了登记类型、结构内容等各个方面。第二,税种管理内容的统一,包含了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增值税等相关内容。第三,税务分类信息的统一。增值税包括了销项税和进项税,根据业务类型划分后,销项税分为销售电力、销售材料等内容,进项税分为购电费、固定资产等内容。由此可见,在明细分类的保障下更有利于完成财税总结。第四,税费计提规则的统一。确保企业财税管理口径与税费核算方式的统一,可最大程度的满足财税管理的工作需求。

(2)日常业务管理。第一,税费计提管理。综上可知,财税管理系统要求税费计提规则的统一,不仅规范了税费计提业务,还统一了各类业务的处理标准。同时,在完成税费计提后,财务核算系统会与之相互衔接,并自动生产具有法律规范的税费计提凭证。总之,通过设置税费计提模板,一来为财务核算工作提供更大的便利,二来确保业务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为往后的税收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二,自动完成涉税信息的采集。通常情况下,借助数据集成系统,自动采集其他部门的涉税基础信息,包括土地、房产等信息。另外,集成完毕后,在税务人员管理及维护下,保证涉税信息的完整性,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从而实现与业务信息的统一,积极避免财税风险。第三,在线管理发票信息。在财税信息化管理中建设发票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企业对发票各类事项的全程管理,包括购买、取用、作废、使用状态等内容,进而方便企业集体缴纳税款,为税务检查提供有力的支持。第四,纳税申报表。建立纳税申报表系统,不仅可以完善纳税申报过程,确保涉税信息的准确,还能规避财税风险,进一步实现税务查询功能,从而提高企业财税管理能力。

(3)税收分析与评估模式的建立。利用财税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税收分析指标系统,有助于生成完整的业务数据报告。同时,通过纳税评估模式的建设,能够及时发现财税风险,另外经过调查及核实之后,可针对即将形成的财税风险制定出积极的解决策略。

3.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以我国国家电网公司为例,在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模式下有效增强了企业财税管理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税费业务的在线处理。涵盖了所得税、消费税、资源税、增值税等日常业务,同时对企业的税费缴纳、申报等工作环节进行了规范性的检查,很大一方面提高了各项日常税费业务的处理水平。(2)纳税事项的电子化登记处理。通过电子化登记处理,除了能自动登记纳税事项之外,还能有效弥补人为登记所带来的不足,从而促使企业顺利开展纳税调整工作。(3)纳税申报报表数据自动化处理。综上可知,财税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纳税申报报表模板的建设,可从税务系统中自动获取申报数据,继而完善了纳税申报工作流程,确保申报数据的准确性。⑷税务分析指标系统的生成。这一系统的生成,在详细分析企业涉税指标、及时发现涉税指标异常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优势。

4.结语

综上所述,财税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因此需要企业加强财税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重视度,从而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志壮.企业财税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模式[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26):2021

[2]肖扬.企业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企业文化(下旬刊),2015(05):156

[3]张红梅.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15(06):132

财税行业分析篇7

8月16—17日上午,全省地税计财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各设区市局、省局直属单位分管计财工作的领导、计财科长、部分县局代表和省局计财处全体同志共30多人参加会议,省局李安泽副局长、余木来副局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_要求,各级地税计财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计财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新时期计财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当好领导参谋,当好部门“管家”;要深化税收分析,加强对各类数据的综合分析运用,促进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要健全、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做好经费筹集、管理、使用工作,为地税部门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要配齐配强计财工作人员,加强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计财队伍自身业务素质。

余木来副局长的讲话分三个部分:一是科学全面概括了近几年全省地税计财工作并给予了肯定,主要体现在:改进税收计划管理,服务组织收入的能力不断增强;强化计统基础工作,会统票核算水平显著提高;理顺省以下地税经费管理体制,新体制稳步实施;统筹兼顾,推进其他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分析了当前全省地税计财工作面临的形势。三是确定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省计财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总体思路是:认真落实新时期税收工作指导思想,按照“六个坚持”的工作理念,围绕“一个目标”(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经费规范化管理水平为主要目标),加快“两个转变”(计统工作由数据核算向数据分析应用转变、经费管理由本级管理向系统管理转变),实现“四个提高”(提高税收分析水平、提高数据质量、提高经费管理水平、提高计财队伍素质),推动全省地税计财工作迈上新台阶。围绕这个思路,一要落实税收分析工作制度,进一步提高税收分析水平;二要加强计统基础工作,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三要加强经费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经费管理水平;四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计财队伍素质;五要坚持组织收入原则,切实做好组织收入工作。

会议传达了全国税收计划统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了近几年全省地税计财工作经验,新余、抚州二个设区市局和修水县地税局作了经验介绍。

二、近几年我市地税计财工作回顾

近年来,全市地税计财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围绕省、市局工作部署,开拓进取、扎实肯干,努力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圆满完成地税中心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注重收入计划的科学性,提高税收分析的前瞻性,有力促进了地税收入的顺利完成

近年来,各单位计财部门从实际经济税源出发,认真贯彻依法治税的原则,不断总结完善税收计划编制和分析预测经验。在计划编制方面,我们对收入水份始终保持挤压态势,调整计划指标,使税收计划不断接近税源;在税收分析方面,建立了按月预测、按月分析的工作机制,逐步提高了预测分析水平;在组织收入方面,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原则,总结和探索组织收入的规律,做到不预收税款、不引税、买卖税款,严格收入预算级次,每年开展了税收票证执法监察和税收质量执法检查,及时查找征管漏洞,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增收举措,为收入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20__年,我们依据税源普查情况,分税种进行分析测算,分解落实收入计划,建立了税源分类监控台账和“一总四细”的总控管台账,采取了一旬一调度、一月一通报、一年一考评的办法抓收入促进度。20__年,重点抓好了税源测算监控和重点企业税收日常调度,认真分析宏观调控政策和地方税制改革对地方税源和地税收入增长的影响,建立了非即期分析制度和收入情况直报制度,实行了领导分工挂片抓收入。开展了税收收入质量检查,确保了税收收入真实可靠。20__年,我们严格遵循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更加实事求是分解税收计划,认真分析经济与政策因素对地税收入的影响,及时掌握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行业、重点税源户税收变化情况,建立科学监控体系,建立实施分行业、分户联系制,使组织收入更具主动性。今年,市局明确提出不以收入论英雄,组织收入不得与奖金挂钩,收入计划只分解到分局,不下达到乡镇,从机制上杜绝做假。特别强调对转引税款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这些措施有力促进了地税收入的顺利完成,20__-20__年,全市地税收入分别实现增幅17.8、27.4、23.6的高增长,今年1-7月完成地税收入81436万元,同比增长17.9,占年计划58.2。

(二)提高会统核算准确性,强化票证管理规范性,逐步夯实了计统基础工作

20__年,全系统开展了税收会计核算改革,选择了2个单位开展集中核算试点工作,从税收会计核算原始凭证开始到税收报表的每一个环节落实到单位和个人;组织开展了地方税收减免税普查工作。20__年,组织开展了欠税清理核查工作,清理了改制企业呆死账,录入了欠缴呆账税金等历史数据,提高了税收会计的效率和质量;启用了会统核算模块,全面实行了机开票;做好了旧版税票的清理和新版税票的发放;以县、区地税局办税服务厅为单位进行集中核算,取消了基层分局(所)的会统核算职能,精简了会计核算主体,提高了会统报表的时效,优化了会统算流程。结合实际,还制定印发了《__市税收会计核算操作规程》和《__市地税系统税收票证管理工作规范》,完善了税收会计核算考核办法和原始凭证传递制度;编制了1994年-20__年税收会计统计资料,我市税收会计、统计、电快报在全省报表评比中都获得名次,为税收分析决策提供了及时、丰富、准确的数据。

(三)保持经费体制改革稳定性,维护经费管理严肃性,有效发挥了

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一是认真执行了地税经费管理体制改革各项制度。积极加强了与当地党、政领导、财政部门协调,完成了基本经费上划基数的核定工作,切实做好各项经费的落实、拨付工作,对全市挂钩经费进行了全面结算,对各县(市、区)的经费体制落实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统计,全市没有发生挂钩经费拖欠情况,确保了挂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为今后的经费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1-7月份共下拨县(市、区)基本经费2831万元。二是加强了经费规范化管理。制定下发了《__市地税局财务预算管理办法》,并结合规范化建设工作,印发了预算外专项经费安排、机关财务核算管理等4个D、E类作业指导书及15个表证单书,健全了内部监督与制约机制。三是规范了市本级会计核算行为,对市局5个直属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对20__年的经费预算进行了编制、审核,并提交市局局长办公会研究下发执行。四是加强了经费使用管理。严格按规定执行经费管理制度,严格审核各项开支标准,坚持节约、透明原则,把有限经费用在刀刃上。认真做好了03-05年、06-07年基层办公用房建设的计划编制、审核、资金筹措和使用管理工作。积极做好了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测算管理和筹集工作,保证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需要。

(四)增强目标考核操作性,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了地税工作水平

20__年,按照省局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根据市局工作重点,我们增加了部份考核内容,修订了一些指标,调整了工作目标考核的侧重点,并量化细化各项指标,增强可操作性。20__年开始,对市直属单位实行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每年年初开展考核、评比、通报、表彰等工作,在考核中,一方面,与公务员的考核工作结合起来,将考核内容全面分解到科室,落实到责任人,加大了责任追究,达到以考核促工作的目的。另一方面,将目标考核与执法检查、职能科室的专项检查有效的结合起来,尽量减少检查次数,保证基层单位集中精力抓好组织收入和征管改革工作,有利于调动干部的积极性,促进了工作水平提高。

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计财工作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局党组对计财工作的高度重视,离不开全市各级地税部门对计财工作的大力配合与支持,也与全市地税计财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努力和辛勤工作分不开。在这里,我向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的困难与不足。一是收入预测水平有待提高。对税源事前监控不足,税源预测缺乏广度和深度,往往是事后发现问题,不可避免地造成税源失控,税款流失,收入进度不均衡。二是税收分析层面单一,缺乏高度和深度,内容匮乏。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税收分析工作机制,与相关部门没有建立信息共享,影响了分析整体效能的发挥。三是税收票证管理在思想上有所松懈,票证填写不规范,影响了税收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少部分单位存在税款缴库不及时积压税款现象。四是少数单位经费管理体制与省局规定不符,未按规定实施经费管理制度办法。五是计财干部总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经费管理的调控监管能力和税收分析、预测能力不高,不能随时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

三、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地税计财工作主要任务

省局余木来副局长在全省地税计财工作会议上从全国、全省、全系统全面分析了当前计财工作面临的形势,重点分析了经费管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他特别提出,地税部门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税,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大力组织地税收入,认真落实各项地方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随着地税征管业务软件成功上线,计财部门要充分利用省级集中处理的数据信息,实现数据共享,加强对各类数据的综合分析运用,以促进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同时全省地税系统经费管理面临的形势、任务和要求较以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项财务活动统一纳入系统财务核算和监督,经费管理的重点将从过去注重收入的管理转向注重预算管理、资产的管理和资金使用效益。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尽快从观念、制度、方法、措施上进行全新的转变,树立系统上下“一盘棋”的思想,将经费管理由单纯的本级管理转向系统管理,用新思路、新办法解决目前工作中面临的情况和问题。

(一)充分认识税收预测分析的重要性,为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做好服务

税收收入预测分析是现阶段全市计财工作的薄弱环节,在今年上半年全省目标管理考核中,我们在这个项目的扣分达到1分,列全省倒数第一,形势十分严竣。收入预测不准确其实就是税源调查不准确,在税源调查中,各地不够重视,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以至情况不明,心中无数。从目前税收分析的现状来看,分析的内容狭窄、方法单一,多侧重于对事后静态信息的分析、评价上,缺乏对纳税人经营活动的全部信息进行事前、事中动态监控,与有关部门信息交换滞后,影响了税收分析的质量;从事税收分析工作的专业人才紧缺,影响了税收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凡此种种,导致税收分析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难以有效指导组织收入工作。因此,各地计财部门要全面认识税收分析在税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将税收分析的主要目标切实转移到为加强征管服务,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组织收入上来。

要做好税收分析工作,写出一份高质量的税收分析报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加强事前分析。要将税收分析环节前移,积极开展税源分析,将应征数纳入到税收分析中来。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利润和税负率等指标的分析,对企业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质量进行评判。要加强工商、统计及行业主管部门等外部独立数据与纳税人申报数据的比对分析;要分行业、分税种加强对税基的研究,特别要加强对房地产业税收的分析管理,推进营业税、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纳税能力估算,努力减少税收流失。二要加强事中分析。对有相关关系的各类税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企业财务核算、纳税申报中的异常情况以及税款征收中的问题。充分利用征管信息系统数据、税收会统核算数据、重点税源监控数据和企业财务等数据,开展税收分析,及时、有效地发现税款申报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税收管理。三要加强事后分析。要加强税收增幅与经济增幅的税收弹性对比分析,对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是否协调做出判断,剖析原因,进一步查找影响税源和税收变化的因素,从中发现征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要

加强税收规模与经济规模的对比税负分析,要进行地区、税种和行业的宏观税负分析,利用微观经济和税收数据开展针对企业层面的微观税负分析,找出管理上的漏洞。(二)提高数据质量,为税收分析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据的质量直接决定着统计分析的广度、深度,进而影响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各级地税计财部门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扩大数据来源,提高数据质量,为提高税收分析工作奠定基础。要加强与统计局、发改委及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联系,取得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利润等相关指标,与企业申报数据进行比对,研究企业真实的税源状况。在数据应用方面,计财部门要会同征管、信息中心等部门加强对数据采集、加工、传输、维护、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禁止人为调整数据,严禁收入串库、混库现象发生,从制度上加强数据的质量控制、审核,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差错。要充分利用征管业务软件中的数据,利用各种先进分析工具,借助各方力量,逐步建立适用于常规收入分析、宏观税收分析和微观税收分析、涵盖各个税种、主要税目以及主要行业的实用税收分析预测模型。

(三)严格规范经费管理,为顺利开展地税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

第一,要严格加强经费预算管理。要进一步抓好经费管理体制的落实到位,保证经费收入来源。各单位各项经费收入支出年初要统一纳入经费预算管理,年终进行决算,未列入预算的支出项目一律不得开支,年末对预算执行情况要进行全面检查。要求在经费预算编制上要优先保证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的开支,保证基层征收一线的经费需要,然后再安排专项支出和基建支出。第二,严格加强财务核算管理。要认真执行经费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执行经费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内部审计,严把经费支出关,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第三,严格加强资金资产管理。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现金管理的规定,加强内部控制,要按照规定开设、使用和管理银行存款账户,做到专户专用,单位内部非独立核算部门一律不得开设账户。要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9月份的全系统组织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各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按照市局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固定资产清查,各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清查工作要做到全面彻底准确,清查工作结束后,要按规范化程序规定审批,并进行账务处理。各单位要借此次财产清查之机,全面掌握全系统固定资产情况,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认真做好信息化建设资金筹集工作,目前有个别县信息化资金出现收支倒挂,要按照省局要求抓好落实。

(四)切实做好组织收入工作,为完成全年收入计划做出更大的贡献

今年前7个月,全市累计组织地税收入81436万元,剔除广丰卷烟购销公司因体制性因素减收578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收18174万元,增长28.7,各级地税部门要冷静分析思考收入增长的原因,挖掘增收潜力,找出薄弱环节,密切关注组织收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科学判断地税增长趋势,进一步加强收入预测工作,强化组织收入措施,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同时,各级地税部门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组织收入原则,正确处理好规范执法与组织收入的关系,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实事求是组织收入,坚决防止有税不收、人为调节收入进度和违规批准缓税,坚决杜绝寅吃卵粮,收过头税现象的发生,坚决防止“引税”、“买税”、“卖税”和收入掺水分现象的反弹。

财税行业分析篇8

具体来讲,财政部的主要任务是:

(1) 进行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

(2) 对财政和其他经济政策、措施提出意见;

(3) 在确定财政政策的基础上,推荐满足政府需要的措施(包

括支出、贷款、税收、借债和现金管理办法等);

(4) 对收支平衡、外汇储备和国际货币金融协议、造币相关

事务提出意见;

(5) 对联邦与省的财政经济关系政策提出意见,同各省当局

进行对话,向省政府支付补助金;

(6) 执行预算法和为国有公司与机构筹资金。

加拿大财政部共设7个业务局,分别负责税收政策、经济发展、财政政策和经济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金融部门政策、联邦省关系及社会政策、信息传递与协商等。

(1)税收政策局:负责涉及联邦税收的所有事务,其中最重

要的任务是为政府制定税收政策。该局下设税收法规、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销售税、税收估价等5个处,分别负责税收立法、税收政策和税政管理及签订国际税收协定;对公司所得税、资源税税收政策问题进行数量经济分析,对调整公司税在财政收入和宏观经济的影响方面提出意见;对个人所得税(包括社会保险税)进行数量经济分析,制定与个人所得税有关的政策;负责制定联邦销售税的政策和立法工作;负责评价税式支出、税收政策的结构及关税抵免等措施的效果,定期编制税式支出帐户,等等。

(2)经济发展政策局:负责为部长提供经济、财政和金融问题的广泛的分析支持和政策咨询。下设经济发展、环境能源和资源政策两个处,以及国有公司指导委员会。

经济发展处负责工业、地区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还从事对私营

公司财务状况的分析和咨询。环境、能源和资源政策处负责对环境、能源、矿产、渔业和北方地区的发展问题提供政策咨询,进行深入的经济和政策分析。国有公司指导委员会负责向财政部和国库部报告国有公司的财务计划、资本预算,制定对国有公司的拍买政策,以及控制国有公司的投资证券等业务。该委员会直接向负责经济发展政策的副部长和计划部副秘书长报告工作。

(3)财政政策和经济分析局:负责对国家经济和财政形势进行分析,协助财政部长按政府既定的财政政策行事,并要经常分析合作伙伴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每个季度的国内财政状况作出预测,根据收支变化对经济和财政政策提出意见,并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该局下设财政政策、经济研究和政策分析、经济分析和预测、计算机和分析服务等4个处。

财政政策处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负责审查公共帐户和财政报表的格式和内容。内设3个小组,其中两个小组负责收、支预测分析,提出收支和债务管理的基本决策建议,并为支持政府财政收支的实现提出政策要点;第三个小组负责省及地方政府的经济分析。经济研究和政策分析处主要从事结构分析、宏观分析和政府部门分析三项工作。研究与政策相关的经常性和中期性的财政经济问题,包括美加贸易、税收政策、市场(如劳动力)的作用与调整、本国公司与其国际竞争对手的成本对比、实际利率的决定、人口变化和农业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政府对企业补助范围的评价、环保问题、鼓励竞争的措施等各个方面。经济分析和预测处主要通过建立模型进行经济分析和预测。经济分析的任务是根据生产、外贸、价格、国内需求、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经济指标的变化,提出当前经济状况的报告。报告分周、月和季度三种,内容涉及对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和对企业状况的分析。同时,该处还要进行季度经济预测,除了预测本国财经状况外,还要对美国和经合组织国家的财经状况进行季度分析和预测。为此,要不断完善宏观预测和政策分析模型,并和起草预算报告。

(4)国际贸易和金融局:负责参与国际经济事务。下设关税、国际经济关系、国际金融和发展、国际经济分析4个处。分别负责关税政策和相关法律;参与制定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处理贸易争端;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洲发展建设银行、经合组织等进行联系,并参与国际贸易、投资利率和国际债务等事务;分析国际经济和财政发展状况及其对国际金融的影响等。

财税行业分析篇9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逐渐健全,市场经济竞争逐渐加剧,尤其是在能源企业中已经进入到增长速度换挡期,我国政府新出台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强调了农业企业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能够有效促进农业企业内部结构的健全,引入现代化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管理模式的升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促进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健全管理会计体系,提升集团企业经营管理理念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在现代会计体系中主要分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而管理会计主要是根据单位的管理需求和相关信息,将财务与各项环节结合到一起,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服务对象不同。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外部单位和人员,通过财务信息来制定对外会计报告,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是本单位,主要是负责强化单位内部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第二,职能定位不同。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是创造价值,要对历史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并要对企业未来财务方向进行把控和筹划,而财务会计的职能则是记录价值,通过财务报告、记录等对财务历史信息进行解释;第三,程序与方法不同。管理会计在实施时不容易受到局限,选择范围较大,方法较为灵活,而财务会计则必须要按照国家相关流程来进行,方法也是固定的。

(二)健全管理会计体系,促进集团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有些集团企业就开始引入管理会计体系,不断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而农业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并未进行体制改革,对管理会计体系应用力度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我国政府加强了对农业企业的体制改革,农业企业必须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引入管理会计理念,要加强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加强对项目的投资分析,要将财务信息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只有这样才可以降低农业企业的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确保企业收益最大化。

三、“税制、税收”改革给集团企业内部管理带来的变化及应对分析

(一)税制、税收改革的基本概况

早在2013年8月份起,我国政府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税制、税收改革,尤其是体现在“营改增”方面,主要涉及到农业行业、交通运输行业、邮政行业、服务行业等诸多方面。

其实税收改革主要是对税收征管方式的改变,国税局改变了传统税收征管方式,明确征纳权责关系,主要是以团队协作和层级联动的形式来开展,加强对企业税收的评估,要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发展,使得集团企业税收征管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

(二)“营改增”的税制改革给集团企业带来的近期影响分析及对策

当前集团企业受到“营改增”税制改革的近期影响就是发票认定和报销管理等两个方面的问题。

1、发票管理变化分析

由于农业企业所经营的业务范围较广,所涉及到的行业发票也较多,这时农业企业就必须要对发票管理变化分析提起高度重视。

(1)要将出租车发票、酒店发票等作为检点

政策依据:当前我国国税局、地税局针对集团企业营改增发票进行了明确指示,要针对不同行业的发票需求,制定严格的检查制度,农业企业的所有发票都必须是机打发票,抬头要注明企业名称。农业企业要将出租车发票、酒店发票等作为检点。

政策分析:由于出租车发票的使用具有时间期限,通常都是截止到概念的12月31号,那么如果在农业企业在下一年的会计凭证中仍然出现上一年的出租车发票,那就说明农业企业的涉税风险将会增大。在税务部门对农业企业税收进行稽查时,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对此类发票的检查。

(2)加强对电信业发票的检查

政策依据:当前我国税务局已经规定,自2014年6月1日起,所有国有企业必须要使用国税机关发放的发票,而原地税务机关发放的发票将作废,纳税人应该及时到当地税务机关办理发票缴销手续。

政策分析:对此,农业企业必须要对电信业发票进行重点检查,要尽量避免该年7月份后的电信业发票混入企业会计凭证中,如果被税务机关发现,将会作为非法费用发票,将会对企业的税务信誉造成影响。

2、发票管理的政策分析

当前增值税发票的范畴正在不断扩大,已经将出租车发票、会议或旅游费用发票、电信业发票囊入其中,但是如果在企业会计凭证中仍然出现此类发票,那就会对农业企业的税收造成影响。企业必须要加强对发票的统一认定,要制定健全的审核和报销制度;其次,农业企业子公司较多,集团企业必须要加强统一管理,加强对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审核力度,要严格杜绝非法发票的流入,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最后,农业企业还要加强对发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要提高员工的专业认识,中层管理人员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职责。

3、税收改革的变化对企业财税管理影响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随着税收改革的变化,企业财税管理模式也发生改变,将财务重心放在事中或事后的监督、稽查方面。要对农业企业的日常管理预警指标、宏观决策分析指标、绩效评价指标等进行综合管理,要实现全方位的监控,通过政策和制度的实行,来减少企业的涉税风险。同时企业财务部门也要定期对财务数据进行风险评估管理,充分发挥“营改增”政策的最大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农业企业必须要正视“财税改革“带来的影响,要加强对企业资源的整合,加强企业的法制建设,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减少财务风险的出现。

参考文献:

[1]杨志勇,宋航.中国财税改革战略思路选择研究[J].财贸经济.2012(12)

[2]梁洪波,王卫.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待深化[J].公共财政研究.2015(04)

财税行业分析篇10

一、营改增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

(一)营改增政策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带来的影响分析

营改增政策颁布实施以后,对于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采购核算、收入确认方面。在建筑企业的采购层面,各种项目建设所用的原材料、机具设备、成品构件等能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是会计核算业务处理的关键,在会计核算业务处理过程中,增值税需要按照当期不含税收入与对应增值税率计算,扣除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差值则为应当缴纳的增值税额。在建筑企业的收入确认方面,原来的以合同金额作为全额收入进行营业税计算的方式,改变为对合同金额进行价税分离的会计处理后,核算建筑企业的收入金额以及销项金额。

(二)营改增对建筑企业财务报表以及有关财务指标的影响分析

营改增在对企业会计核算带来影响的同时,也会造成企业财务报表出现较大的变化,首先营改增以后,由于进项税额的抵扣,建筑企业的资产总额将会出现下降的现象,这就会造成资产负债率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同时,营改增以后,由于营业税的消失会导致企业出现利润上升的情况,但由于建筑企业销项税额在营业收入中进行了剥离处理,则会造成营业收入的降低,进而影响到利润,因此利润的具体变化则需要根据建筑企业的实际业务情况进行分析。

(三)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具体影响

营改增政策实施以后,建筑企业税负的具体变化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来分析税负的实际变动。第一,需要考虑建筑企业劳务成本的抵扣率,由于建筑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果劳务成本难以取得增值税进项发票,无法进行抵扣,则容易造成企业税负成本的增加。第二,需要考虑各种原材料抵扣率的影响,特别是各种零散、杂物以及小设备等辅材料,能不能具有相应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到企业的税负。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是,很多建筑企业都难以取得足额的增值税发票用于抵扣进项税,往往会带来建筑企业税负成本的提升。

二、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改革措施

(一)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的管理

在营改增政策背景下,作为建筑企业改进自身的财务管理,最大可能的降低建筑企业的税负,首要工作就是务必强化增值税抵扣意识。一方面,建筑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于各种原材料、机械设备以及劳务成本等,都应该择优选择能够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企业,尽可能的增加建筑企业的进项税抵扣额度。另一方面,建筑企业应该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管理,确保在财务处理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归集处理以及认证申报,保证实现增值税应抵尽抵。

(二)提高财务会计工作业务水平

建筑企业应该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会计核算水平,严格按照营改增政策下建筑企业会计核算政策、会计处理流程、税务申报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开展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其次,还应该注重合理的优化建筑企业内部财务资源的配置,特别是营改增以后建筑企业的资产购置可以进行进项税抵扣,因此应该加强成本核算管理,加强对资产采购的可行性、科学性分析,确保采购效益最大化。同时,建筑企业还应该注重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做好企业资金的预算控制,强化应收账款管理,以确保资金的运转在企业的计划之内,不断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企业应该做好税负分析,对总税负、供料、人工成本、供货商代开票和简易计税等特殊业务开展税负分析,依据分析结果更好地调整企业经营管理决策。

(三)提高建筑企业税收筹划水平

营改增政策背景下,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最关键的还是应该进一步的提高企业的纳税筹划水平。首先,建筑企业应该深入分析国家针对营改增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并按照相关政策的要求准备材料进行申报,确保可以及时足额享受国家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其次,应该做好增值税纳税期的递延,通过纳税期的递延,有助于实现企业对增值税纳税方面的暂时性差异进行更好的会计处理,进而在税法规定范围内实现税收利益。

(四)加强建筑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

应对营改增政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还应该做好有关的内部控制管理,加强对建筑企业财务、税务的整体控制。特别是应该及时对建筑企业的增值税管理、税负预算、税负分析、采购、票据管理、涉税风险等内容进行全面地分析,制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帮助加强营改增以后的管理,进而依靠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流程,提高建筑企业的财务以及税务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营改增政策对建筑企业的财务指标将会带来直接的影响,建筑企业实现自身税负稳定、利润提升的目标,必须进一步改进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特别是完善财务管理,降低成本支出,促进提高建筑企业的盈利水平。

参考文献:

财税行业分析篇11

关键词 :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评价指标;构建;运用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2-0103-02

收稿日期:2014-05-19

基金项目:论文为2014年度辽宁省社科联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优化研究——以辽宁为例”(主持人沈阳大学李忠华,项目批号2014lslktzilljj-02)”的系列阶段性成果(1)。

作者简介:李忠华(1965-),男,吉林九台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实务;霍奕彤(1988-),女,吉林吉林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税收理论与实务。

所谓的财政收入质量是指财政收入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以及财政职能在组织收入中实现的程度。有关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评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多,但对于能够指导实践的仍显不足,应研究构建全新的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以供实际部门使用。本文从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三个方面构建这个指标体系,并以沈阳为例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一)财政收入的质量是政府管理和服务质量的保证

合法性收入下的生活才是高质量的。近年来,我省经济运行态势良好,收入质量不断改善。这与我省一直坚持依法治税、严格征管、应收尽收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确保了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具体体现在两具方面:一是积极培植财源,促进税收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二是强化非税收入管理,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继续加大对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力度,取消不合法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严禁违规越权设立收费项目。

(二)财政收入的取得方式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

近些年来,地方政府的非税收入增加较多,并快于税收的增加,使得地方财政收入与地方可用财力不同步。因为非税收入大都在财政上列收列支,有专项用途,真正体现在地方政府财力上用于正常支出的部分并不多。由此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并未带来地方实际可用财力的同步增长。这种看起来很可观的地方财政收入的“量”,由于没有较好的“质”,并没有使地方财政困难状态得以改善。许多地方的收费收入快速增长,甚至出现了收费收入增长超过税收收入增长的不正常现象。收费收入的过度扩张严重地抑制了税收收入的正常增长。

(三)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执法行为具有导向效应

政府行为对私人具有导向效应。主要是通过税收,税收是对居民收入分配之后的再分配,比如企业和个人的所得税,就是在个人劳动所得和企业经营利润分配的基础上,在进行一次由政府参与并主导的分配。政府的税收收的多,个人或企业实际收入就少,反之亦然,从而对国民收入有影响。另外政策导向性的分配,比如对一些鼓励的行业给予财政补贴或者税收优惠,而对于限制性的则征收高税率,收取相关行政性费用等。

二、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就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评价体系指标而言,目标不同,指标也会有一些差别,但总体而言应从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三个维度来构建这个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一是合法性分析。如有无“收过头税”、“有税下征”、“寅吃卯粮”、“应退不退”、“应减不减”等。二是合理性分析。包括规模分析(财政收入总量)构成分析(如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主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例等)趋势分析(如税收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弹性等)效果分析(如税收收入产业比率、税收收入行业比率等)等指标。三是真实性分析:如有无财政“空转”和“买税”等。

这些指标在本文中分析运用是以辽宁省沈阳市2011年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评价,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三、地方财政收入质量评价指标的运用——以沈阳市为例

(一)总量分析及趋势分析

依据沈阳市统计局2011年12月《沈阳统计月报》的数据,2011年沈阳市地方税收约占税收总收入40%,税收约占财政总收入85%,所以,沈阳财政负担率约为24%(8.2%÷40%÷85%)左右,较比同期副省级城市沈阳偏高。大部分地区税收弹性都超过了2,大东区更是11,平均税收弹性2.1,这个比例在副省级城市中相对偏高。

(二)税收收入构成比例分析

依据沈阳市地税局2011年《税收收入分行业分税种统计月报总表》的情况看,2011年沈阳市大部分地区非税收入比例都超过20%,全市24.2%,这个比例较比同期副省级城市相对偏高。

(三)税收产业构成比例分析

还是依据沈阳市地税局2011年《税收收入分行业分税种统计月报总表》的情况看,2011年沈阳市大部分地区“房地产+建筑业”税收占比都超过40%,有的区如于洪、东陵达到60%以上,地方税收过于依赖房地产及相关产业。

(四)第三产业税负增长情况分析

依据辽宁省地方税务统计,辽宁省地方税务局,2007-2010年的统计数据分析,2011年沈阳市第三产业税收增长有限,特别是代表第三产业方向的现代服务业税收所占比重没有明显提升,交通运输、金融和现代信息略有下降,租凭和现代商业略有上升。

(五)行业税负情况分析

2011年,沈阳市装备制造业中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五个行业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19%、2.18%、12.56%、14.82%、13.57%,税收增长率分别为12.84%、18.75%、69.62%、58.43%、24.83%,税收弹性分别为10.80、8.59、5.54、3.94、1.83,而全国装备制造业行业平均工业产值增长率、税收增长率、税收弹性分别为12.47%、36.27%、2.91。

四、结论及建议

(一)加强地方财源建设是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质量之本

2012年,中央财政收入占总收入比重47%。而在事权下移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网民有“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市财政勉勉强强,县级财政拆东墙补西墙,乡镇财政哭爹喊娘”的顺口溜。应加强地方财源建设。减少对非税收入和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是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质量之源

在古代,我国有“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之说,西方经济学中著名的拉弗曲线,演示着税收与经济良性发展的关系。012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22.57%,如果加上政府预算外收入、体制外收入,许多人估计3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平均20%-25%。所以,应适当降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三)预防和化解地方财政风险是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重要措施

2012年,我国地方本级收入61077亿元,地方本级财政支出106947亿元,收支差额为45870亿元。另据来自审计暑的资料,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已超过100%,最高达189%。省会城市中债务压力排名最高的10个为:高京、成都、广州、合肥、昆明、长沙、武汉、哈尔滨、西安和兰州。所以应采取措施,加强地方财政风险的监督与控制。

(四)规范执法,减少执法随意性是提高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的必然选择

赋税,以法律法规做依据。实际中仍存在多种不依法征税情形。包括征过头税、寅吃卯粮、应退不退,应优惠不优惠等。如焦点访谈报的四川某地向当地农民强征房产税。河北河间税务所按纳税人电费强征税(每度电征0.9元),税款可直接存在个人银行卡。山东某地税务机关直接将税收任务转包纳税务师事务所等。尤其对基层税务机关一些不依法、超标准随意征收,吃、拿、卡、要的现象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治理,以源头预防为主,防管结合。

参考文献:

[1]申益维.辽宁省财政收入结构优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3:23-28.

[2]弯海川.地方财政收入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235—240.

财税行业分析篇12

从涉税角度来看,财务指标主要分为五种情况,即:收入、成本、资产、利润、费用类。收入类,是企业主营业务的变动率,一旦指标超出预警范围,就可能出现收入少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加强指标分析工作。成本类,包括单位产品材料耗用情况,企业是否正常销售、存货计价、产品成本调整、纳税所得额以及主营产品的成本变动情况,一旦指标超出预警范围,就会出现税前扣除以及多列成本现象。

费用类,主要是标期间、成本费用变动率以及成本费用利润;如果指标超过预警区域,则表明存在税前多列成本以及多列支期间费用问题。利润类,是主营业务或者其他业务利润变动情况,一旦预警值和指标相差较大,就会出现收入少计、结转成本较多、不满足营业指标等情况。

资产类,在财务指标中主要指总资产、收益、存货、应付账款、应收账款、资产负债、资产折旧率等,净资产收益率,主要指企业税务综合利用情况。如果应纳税额降低、指标增大,就会产生成本多计、收入少计等问题;基期标准值低于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就会出现税前多计现象。另外,预警值和资产负债率有很大关联,一旦企业偿债能力降低,就会对缴税造成影响。

(二)企业财务指标配比分析

在主营业务利润收入变动率和收入变动率配比分析、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和收入变动率配比分析中,为了能正确了解财务状况,必须从企业资产利润表、负载表、纳税申请表以及附属表进行分析。理念利润率直接进入利润构成以及利润率变动中。通过资产负债表的预收、应收、应付以及其他应付款,进行期末期初差额分析,掌握预收账款增长情况。在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和成本变动率配比分析中,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比值和1比较接近。当比值大于或者小于1时,由于企业发展情况,出现大范围的税前扣除、成本费用多列现象。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组成的不利影响,必须从企业资产利润、负债、年度纳税申请以及附属表进行分析,通过掌握企业成本周转情况,明确相关成本结转方法。

在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和收入变动率配比分析中,必须从资产利润、负债、年度纳税以及附属表进行精细的分析。在和同行比较中,根据利润表费用年度指标分析成果,对于变动增长较大的费用,必须结合资产项目进行精确的分析;为了判断在建工程财务费用计入情况以及财务费用增长的合理性,财务费用必须综合短期、长期借款期末期初进行分析。在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和成本变动率配比分析中,当比值均为正,并且大于1时,就可能产生多列成本现象,一正一负时,则为异常,可能产生税前扣除增大、成本多列等现象。在纵资产周转、资产利润、销售利润率配合比分析总资产周转、资产利润、销售利润率以及上年同期比较中,一旦销售利润、资产利润差额超过0,总资产周转低于0,则说明该企业资产使用效率偏低,在资产利润率降低的同时,出现销售收入隐匿的现象,总资产周转率超过0,则完全相反。

二、从财政指标增强税负率合理利用的改进措施

为了保障企业税务正常运营,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结合现行会计制度以及税法,制定恰当的税负率,不仅要合理公平,更要满足企业纳税情况;从而在税务审计中,从根本上保障税务审计过程,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过程中,避免《两则》与税法对立或者分列。

(一)明确必须缴纳的增值税根据

在企业税务运营中,劳务税、商品增值额一直是增值税缴纳的核心,在实际工作中,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对征收进行计算,都必须围绕该中心进行。在审核一个企业纳税人是否纳税时,必须根据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毛利的公式,对企业加工、生产、商品流转以及劳务环节有无毛利进行确定;对于有毛利的情况,则必须缴纳对应的增值税。

(二)对企业税负进行分化管理,改善税务法规

在企业税务中,降低税负的主要方法是对其分类管理,通过不同的征管措施,从根本上保障企业运营状况。对于部分企业显性违背“三无”原则,必须对其进行严厉打击;对于隐形违法的现象,必须减小违法环境,对其进行严格的管控;对于部分企业想方设法漏税、逃税,引起低税负的现象,必须对其严格控制。同时,税负机关还必须根据低税负的各种问题,在明确核心工作的同时,对其进行集中分化管理。针对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通过高库存的方式,逃避增值税的现象,必须根据假发票出发规则不够明确、增值税计算缺陷以及纳税人认定不严密的现象,对各项税收法规进行完善。

(三)强化初审、年审相结合的认定方式

为了促进企业财务运营,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纳税人必须高度重视初审、年审过程,避免初审后出现大量虚假信息,造成税收工作难以开展等现象,进而影响税负率运营。在复合式认定制中,要求纳税人必须根据企业税负进行年审,在纳税人资格认证的过程中,从根本上保障工作收益。

(四)健全企业税负监督体系以及认定程序

为了避免企业税务一个人说了算造成的不良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完善责任跟踪、小组审议以及项目评分制度,从根本上避免初审后税负工作告一段落的观念。为了加强内部监控工作,在初审后,管理人员必须抓紧时间对纳税人资格进行再次认证,并对档案进行有效管理。

(五)强化总体监督力度

财税行业分析篇13

(一)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内涵

财务集约化管理的理论基础是财务管控理论。财务管控是指以集团总部为财务控制主体,在给定的环境下,采用一定的管理方式使集团资本运动沿着企业集团整体财务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发展。根据该理论,企业集团的财务管控模式可以分为三种:集中型、分散型和相融型,而财务集约化管理则是集中型财务管控模式的具体体现。

所谓财务集约化管理,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精管理、创效益”为核心理念,以手段网络化、业务流程化、核算标准化、资金集中化、预算模型化、监控实时化为特征,以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集中、精益、高效的财务管理方法。财务集约化管理能有效提升会计信息的标准化水平,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它使财务管理的核算、管理、控制和决策功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二)电力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已经落后,已经难以满足电力企业发展的需要,只有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集团发展的需要。所谓集约化管理是以企业的效益与效率作为出发点,通过对诸如管理、财力、人力等相关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高收低支”的价值标准,以使企业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

1、财务集约化是财务领域集中整合的管理活动,其价值标准为:(1)财务一体化,一体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成本管理粗放、资源配置不合理、资金预算调控不足、资金不集中、投融资权限分散等问题,确保企业的各个层级都在一体化的管理链条上运行。(2)财务规范化,财务集约化管理必须是规范的管理,所以在构建集约化管理体系时应做到管理的表单化、流程化、制度化。(3)财务信息化,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需要一个高效的信息平台,实现财务信息共享以及有效前瞻控制和及时事后反馈。

2、电力企业财务集约化管理的优点:利于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电力企业制定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而风险控制的重点就是财务管理,实现财务资源集约化管理,可以使企业的核算、资金、预算、产权等财务资源得以整合,形成合力,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利于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将分散的资金集中存储,统一调配,可以有效地降低闲置资金的存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确保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可有效防范资金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三、电力企业财务集约化模式下的税务风险及成因分析

(一)电力企业财务集约化模式下税务风险分析

实施财务集中核算制度,大大提升了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规范化水平和财务核算运作效率。但在目前发展阶段,财务集中核算模式下的税务管理仍然只是侧重于就核算论核算,没有进行有效管理,更不用说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税务筹划。实行财务集中核算模式后,可能会使得整个公司系统的税务风险进一步加大。

1、涉税业务范围扩大,税务风险复杂化。财务集中核算后,涉税业务范围扩大了,涉税业务种类增多了,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点也相应增加了,税务风险更加复杂化。

2、企业报账员身兼数职,弱化了税务管理效果。地级市供电局为统一财务管理需要,对所辖直供直管县(区)供电局实行“报账员报账制”,报账员一人往往身兼数职,集出纳、预算、税务、财务管理等诸多职能于一身,直接影响税务管理实施效果。

3、税务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税务风险过程控制不足。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有些县级单位领导认为没有了财务部及财务人员,则放松了对企业的税务管理,对税务风险的关注程度就更加少,甚至认为税务工作只是财务部的事情。一旦出现税务问题,往往认为税务人员没有正确计算和缴纳各种税费。

4、战略决策权上移,纳税筹划空间进一步缩小。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后,很多战略决策都是由省公司统一下达,下级单位只是被动的执行,更谈不上进行税务筹划,即使进行筹划,其空间也非常有限。因此,企业纳税筹划的空间进一步缩小。

(二)电力企业财务集约化模式下税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般而言,电力企业的风险控制和组织设置是比较合理的,在人员的配置上也有较大的优势,但这并不能保证电力企业的税务风险可以控制。从实践来看,电力企业受税务机关关注比较多,电力企业要首先认清产生税务风险的主要原因。

1、外部经济环境因素的变化。目前,我国的宏观环境仍然以政府的强有力控制为主要特色,政府对宏观环境的控制主要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会根据经济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这也就给了税务从事人员带来了新的难题。他们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税务处理方法,同时,由于一般新的税收政策在刚出台的时候很多税务从事人员也没有把握和保证能正确解释新的条款。这就会给税务工作带来了不便。这也是税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2、内部控制及税务风险意识薄弱。企业的内控是控制风险的重要且有效的措施。一般而言,良好的企业控制措施有利于减少公司的税务风险。例如有效的内部组织设置和内审人员可以有效的控制企业岗位发生不利于公司的行为的概率。但是,目前还是有很多的企业在这个方面做得不足,导致了公司的税务风险。

3、人员素质及能力不够。人员素质的高低也是决定公司制度执行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决定了公司是否能够参透新政策的关键,因此,很多公司的税务风险其实和公司员工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4、电力企业重生产、轻管理的发展模式。电力生产的特殊性质决定安全生产在电力企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安全生产指标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其他管理指标无关紧要,在这种心态下,企业内部管理得不到重视便不足为奇。

四、电力企业财务集约化模式下防范税务风险的对策

针对上述税务风险的分析,我们主要从风险评估、识别、控制、岗位设置、人员培养等措施。

(一)合理设计内控,做好对税务风险的识别

首先,从组织的设置上,电力企业要参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基本规范等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合理规范自己的组织设置。第一,要规范公司的法人结构。同时也要规范公司的内审委员会等。特别是对于那些多经企业,更要规范其法人结构,一方面要做好法人结构权力的划分,一方面要做好公司股东会、管理层、监事会的平衡和监督。第二,要合理规范和划分好公司的岗位职责。公司要做好不相容职位的划分等,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做好税务管理人员的配置。其次,要能够对公司所处的行业和宏观的主要风险进行细化。

(二)采用合适的方式,评估税务风险大小

税务风险最终还是要评价出其影响,公司要能够采用一定的合适方式对主要的税务风险进行评价,这就涉及到了税务风险的评估。一般企业可以采用的税务风险评估方法主要集中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定性的税务风险主要集中在访谈和调查两个方面。定量的税务风险方法主要是对已有的事项做评估和对未来进行数据分析。对已有的事项进行分析主要是根据现在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财务分析,这是对事项的财务支出进行必要的分析。当然这种可能没有包含对未来声誉影响的评价。

(三)加强内审,控制公司的内部税务风险

要加强内部审计,首先是保证公司内审的独立性。内审首先不能归属于管理层,而是应该由内审委员会等类似部门来规范,如果公司没有设置内审委员会,则主要要向监事会和董事会汇报。管理层不应该干涉内审工作,同时公司内部人员要配合公司内审的工作。同时税务内审要和财务内审密切合作,保证财务数据的准确性才能保证公司的税务审计正确。另外税务内审也要加强和公司所处的税务机关的沟通。

(四)加强财务人员税务风险意识能力培养,提升纳税分析综合能力

由于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性,加大了纳税调整难度,不利于税额的正确计算和征收,这要求会计人员既要熟悉财会业务,又要熟悉纳税申报业务。同时对一些专业性的税务岗位也要有合适人员的配置。设立税务风险管理岗位,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电力企业可以尝试的一种方法。

(五)积极开展政策研究和纳税筹划

税务风险一般都是源于对税收法律政策的不理解和运用失误。电力企业应结合其行业特点,加强对税务政策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这个一方面要靠税务人员的自觉,主动积极掌握政策,并理解政策的立足点。另外一方面也需要企业及时开展培训项目,外聘一些专家进行现身讲解等。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电力行业建立财务集约化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在财务集约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税务风险,分析了税务风险形成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给相关部门的管理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