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实用13篇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篇1

和声在音乐院校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和声课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为学生讲解了各种和弦的特性以及相关的连接方法、音响效果以及进行的规律,同时也需要为学生讲解和声在作曲实践中的相关应用方法。但是在和声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较为繁杂,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将相关的和声规则进行背诵,但是这种方法不仅效果不佳,效率不高,同是学生也是无法真正的学习到和声知识的。因此,可以在和声课中适当的引入视唱练耳的相关内容。例如可以在和声课进行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和声听觉的训练,通过在和声听觉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体现出在和声教学过程中的听辨的连接、位置或是性质等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而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就可以为学生及时的进行纠正。同是学生也需要掌握各种和弦以及音程的音响特点以及相关的音响效果,而如果学生通过视唱练耳的方式掌握了和声的相关理论后,就能够更好的在此方面得到效果。由此可见,视唱练耳课和和声课之间有着相当重要的联系,视唱练耳课也对和声课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视唱练耳课与乐理课之间的关系

在音乐类院校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乐理课是一门基础课程,同时乐理课的概念性较强。但是在乐理课学习的过程中,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能只对学生进行抽象的概念以及相关定义的考察,这是因为音乐学习的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实际来进行训练,否则如果只会相关的定义以及概念,也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在乐理课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引入视唱练耳的相关内容来进行教学,通过大量的实际例子,来为学生直观的表现出“乐理现象”的相关定义以及概念,并且能够通过这些实例来说明乐理的实际意义。同时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学生只能够通过语言来对调式进行相关的描述,而无法从听觉上对调式的相关特征进行较好的分析,那么学生也是无法了解到调式之间的真正区别。但是如果在乐理课中,引入视唱练耳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没有理论分析以及相关的归纳总结的前提下进行调式的训练,学生也是无法学习到调式的各种特征。由此可见,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乐理课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更好的学习,不仅是要在乐理课中让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引入视唱练耳的相关内容,结合调式的实例来对学生进行乐理的相关训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到调式的相关内容。由此可见,视唱练耳和乐理课之间也有着较大的关系,视唱练耳和乐理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乐理课中引入视唱练耳的相关内容,学生才能够更好的、更有效率的学习到乐理的相关知识。

三、视唱练耳和声乐课之间的关系

声乐课也是一门在音乐院校中相当重要的课程,声乐课开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相关的唱歌发生的主要技巧以及相关基础知识。在经过声乐课的学习后,学生往往能够使用最少的力量来得到最好的声音,而且学生也能够使用自己的感情来讲声音进行渲染,进而让歌曲有着较好的美感。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在声乐课进行的过程中,使用一些相关的技巧,利用歌曲所要表现的思想和内容来感染学生。而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节奏和音准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问题,如果教师着重训练学生的发声方法,那么也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声乐水平。在声乐课进行的过程中,如果引入一些视唱练耳的内容,就能够让声乐课进行的效果更好。例如在声乐课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实际的音乐作品,通过这些音乐作品来加强对学生的声乐内容的训练,同时这样的训练也对视唱练耳十分有帮助。在声乐课中的节奏和音准进行的过程中,由于其难度较大的特点,也需要将这些内容和视唱练耳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由于和视唱练耳结合起来进行联系,就能够互相作用,教学效果也更好。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实际的声乐课进行的过程中,各专业教师互相协调,并且配合进行教学。而在声乐课的目的方面,声乐课主要是为了将音乐作品形象的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主要是按照学生在心中的音乐想象作为依据的,是需要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以及学生自身的理解水平来作为基础,因此在实际的视唱练耳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乐感进行相应的训练,而通过将学生的乐感进行训练,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到节奏以及音准等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的乐感更好,更有利于学生的声乐课学习。由此可见,声乐课和视唱练耳之间也是有着较大的关系,视唱练耳可以和生学科进行互补,互相作用以提升学生的音乐技能以及理解音乐的相关水平。

四、视唱练耳和配器作曲课之间的关系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篇2

一、《声乐演唱技法》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设

《声乐演唱技法》课程体系优化建设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9年。开课时间为两学年,原课程名称为《声乐教学法》,只讲授声乐发展史及各种汉语语音、意大利语音教学等内容。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原有声乐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长中外声乐发展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外声乐音乐文化发展规律的思考和认识,较系统地了解各时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声乐类型、作家、作品和成就。

第二阶段:2009年。开课时间为三学年,讲授声乐表演技法及声乐教学过程等,以原有教材及部分声乐作品赏析和分析为主,根据声乐教学与声乐作品赏析的内在联系,按内容选取并有机地融为一体。

第三阶段:2009―2010年。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和实践,根据岗位职业需要,对高职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在设置课程模块时可根据“厚基础”教学原则,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实践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加强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参与性,扩大教学实训力度,使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从教学实践环节中探索新的构想和思路。

整合课程内容后,把原有课程名称《声乐教学法》改为《声乐演唱技法》,开课时间为一学年,根据项目化的教学内容将课程划分为《声乐演唱技法――语音、语言教学》及《声乐演唱技法――作品赏析与教学表演》两个部分,第三学期主要学习声乐汉语言语音训练和意大利语音训练,第四学期主要学习声乐作品赏析、声乐基础教学及舞台表演等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和需要,每学期进行1-2个实践类教学项目,组织课题研究,为学生夯实技能型专业人才所需要的人文基础。使该课程的教学更具现实的指导意义,为地方旅游、群众艺术文化发展等工作开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二、《声乐演唱技法》课程体系的特色

1.地方音乐文化产业特色:借助东北地区文化地缘优势,在教学中注重优秀传统艺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传承发展研究。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大型综合类音乐学校,各市县文化局或企事业单位都成为后备岗位群体,今后文化产业范畴的音乐表演专业也与商务会展、节庆活动等各种综合型项目资源的结合将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近年来各种节庆和会展及旅游文化的蓬勃兴起,多层面地展示了独特的文化资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在课程中增加实训课程内容、加大舞台表演机会,经过学习后能迅速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职业素质能力与职业技术能力。

2.课程音像丰富的特色:本门课程以声乐作品的欣赏和演唱为主。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围绕中外各类声乐作品鉴赏、声乐授课及表演进行教学,因此为学生积累了大量的音乐作品知识。

3.课程实用性的特色:在教学安排上,先教学生声乐技术素养知识,再训练声乐技术能力与教学能力,符合教学认知逻辑规律。每次课有理论知识,又有音乐表演,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三、《声乐演唱技法》课程体系的创新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课时占总课时比例不少于40%,即开展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和专业技能操作的重要手段。根据本课程内容特点,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学制、学时、学期的实际情况,在理论和实训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方法:

1.兴趣分组教学

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图片、音像资料,以直观的视频、形象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主要解决职业能力需求。声乐演唱技法课程教学技能训练不断线,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内容进行项目化分组教学模式安排实训的的方式,针对性、实效性强。

2.理论―实训―再理论―再实践的模块式教学。

学生在本门课程中做到声乐基础教学与演唱语音语调的衔接、声乐作品的赏析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声乐作品的情感把握与演唱者舞台表演衔接。达到技术模块与实践模块相统一,整个课程体系一环扣一环,紧密相连,前一部分为后续部分的基础,后续部分是前一部分的应用;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且相互促进,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解决职业素质需求。坚持声乐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坚持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原则,既强调了专业的基础性,也兼顾学生的专业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原则,既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又拓展实践应用中的理论知识;坚持开放性评价方式,既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学科前沿动态,包括自己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思维方法,介绍给学生,设计一些教学案例由学生自己演练,使学生既更新了知识又掌握了教学的方法。

3.考核标准

指标考核体系以舞台统一考试占30%、项目分组化教学50%、上课出勤20%这种考核办法注重实践效果,贯穿教学全程。

为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要建立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研究模式团队,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本领过硬的高技能型人才,以更好地满足和服务社会需要。突出项目化教学模式,将“动态的教学”与“开放的实践”二者的优势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用好“课堂”这块阵地的同时,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探索更加主动,找到自身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完美契合点,将来的工作才能充满信心,动手操作能力、职业能力更强,学习更加努力、更有成效。从而真正形成音乐专业入口旺、出口畅的良好态势。

参考文献:

[1]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6年6月

[2]杨立刚.声乐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M].2007年8月

[3]邹本初.歌唱学:沈相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4年1月

[4]颜五湘.声乐教学艺术与演唱实践.花城出版社[M].2009年7月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篇3

在声乐教学中,与其他学科在教学内容与具体形式上有一定差异性,同时学生情况也有自身学科的特点,因此声乐教学中实际语言运用要充分从声乐课堂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个性化处理,充分满足声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要全面了解学生对于声乐知识的了解程度、兴趣点以及课堂教学的各方面硬件与软件条件,明确声乐教学目标,从而采用针对性的个性化语言内容来达到教学效率提升的效果。

(二)实践性

在声乐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是教师在教学经验积累中逐步形成,并不是笼统照搬书本材料。整体的教学语言是教师自身依据教学目标与计划,依据对学生情况的判断,做有效的设计规划,同时在该过程中依据自身的语言习惯做教学思想与内容的表述,进而达到教学中语言教学传播的实际效果。与常规性生活交流相比,声乐教学中所使用的语言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与艺术特质,需要通过真情实感来达到吸引与表达的魅力,从而达到对学生思想的改变,提升学生在声乐认识上的高度。该语言艺术能够充分的应用在声乐实际教学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特性。

(三)服务性

在声乐教学中,无论语言如何生动且具有吸引力,其目的是服务于声乐教学内容,因此所有语言的设计与表达都应该是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声乐课程内容之上,达到声乐知识的深入了解,提升学生对声乐内容的浓厚兴趣。其语言并不是独立存在,要与声乐内容紧密相连,服务于声乐教学内容,而不是声乐教学内容的主体。语言即便水平较高,但如果脱离了声乐教学目的都将失去其最终教学的价值。

二、声乐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单纯的声乐内容无法有效的通过非语言系统来表达,人类理解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语言。在声乐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将自身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声乐教学所拥有的历史背景、特质通过专业具有吸引力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有效的达到教学内容的明确性、高效性与趣味性,从而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语言表达是必不可少的,即便它无法代替声乐表现本身,但却是声乐教学内容较好的内容传达媒介,是声乐教学中的基础条件。教师需要通过贴切的语言表达来描述声乐技巧以及相关规范,让学生能够有效的了解自身发音问题,并进行有效纠正。也可以将晦涩难懂的声乐知识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传达领会,提升学生对声乐知识的全面与深度把控。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语言自身的精炼、准确、科学合理是语言要求的基础,从而满足教学内容的准确传达。

其次,语言艺术性处理可以有效的让声乐教学内容摆脱理论枯燥乏味,让教学内容在具有艺术性的语言包装下显得趣味、吸引力、美感与情感感染力等,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是声乐教学较为有效的包装手段之一。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于理论教学是具有排斥心理的,但是通过适当的语言艺术包装,会将晦涩难懂以及枯燥乏味的声乐理论内容渗入更多趣味化的元素,从而有效的让教学过程更为活跃生动,学生理解能力提升,同时会被语言艺术所感染而更加投入性的学习声乐知识。这种语言艺术的运用是一种教师的智慧表达,需要教师充分的了解声乐知识与学生心理,从而达到各方面能力的融合。

其三,语言艺术的运用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进度。教师可以通过精炼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内容,运用趣味生动的语言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进程。语言的合理运用可以更快速的让学生理解核心思想与技术,从而加快学生习得的效率,同时由于学生参与兴趣浓厚,教学阻碍有效减少,接受效果显著提升。

在一定程度上,专业的演唱示范能力与对应的语言表达能力相结合才能构成优秀声乐教师的标准。其中声带发声没有清晰直观的表现特点,因此需要借助于教师自身感受与语言来达到思维与技术的传达,从而指导学生来进行发音处理的有效纠正,让学生了解与形成自身的发声处理方式与个性。

三、声乐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方法

(一)巧用比喻

在声乐教学中,如果单纯的依靠理论知识教学,缺乏一定生动形象性,需要充分的以学生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积累情况出发,通过一定比喻性、形象性的语言来做理论内容的转化,尤其是对于深涩难懂的理论点上,要能够通过通俗易懂的比喻方式来让学生更快速的领会含义,达到教学启发的效果。例如在歌唱训练中,运用吹皮球训练法来促使气息下沉,可以避免腰腹扩张将气吸到胸上位置;比喻通过荡秋千的感觉来达到高音训练,通过惯性将高音“甩”出来,声音保持持续向前的感觉。在语言表现形式上,运用比喻性语言与真实性叙述语言的结合是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同时实践操作发现,通过比喻形象的语言学生具有更高效的领会效果。而对于部分教师认为只要通过教授理论知识就可以达到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这种想法已经非常滞后,理论叙述实际上只是教学内容的一半,而另一半需要比喻性原因对理论内容做一定包装转化,让抽象的理论内容变得形象具体化。

(二)积极鼓励性

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职责不仅仅在于知识得到传达,同时还在于学习的引导,如何引导学生发挥足够的学习热情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而通过鼓励性的语言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更高效的实际效果,充分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而批评指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兴趣与积极性,因此,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合理适当的运用批评,更多的通过鼓励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及时的心理安抚,让其明白难度人人都有,切勿让其认为是自己的个案问题,要让其得到心理压力的舒缓,积极看到自身的学习优势,发挥学习自主性与耐心,逐步得到表现能力的提升,避免急躁与自卑状态的产生。同时贴切的鼓励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增进师生情感,避免学生对教师的排斥心理。

(三)精炼准确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篇4

一、高职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声乐教学越加重要,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声乐课作为高职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开设声乐课程,更多的是为了有效的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促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后,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并具备一定的歌唱技巧。但是,综合当前高职声乐课程开展的情况来看,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声乐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相对较低,无法较好的适应声乐教学的难度。传统声乐教学的模式及方法,显然不能很好的促进当前的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如何积极的探究有效的高职声乐教学模式非常关键。

二、积极实施高职声乐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的促进高职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积极的实施高职声乐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高职声乐教学活动中,声乐教师应明确高职院校声乐专业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合格的音乐人才,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唱、讲、教等综合能力,能够在毕业后有能力从事音乐教学活动。针对当前高职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发挥高职声乐教学模式制定的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可以全面的提高高职学生的音乐能力,促使其可以在毕业后顺利实现就业。因此,在高职声乐教学活动中,重视实施高职声乐教学模式非常重要。

三、高职声乐教学模式

在高职声乐教学活动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及教学实际情况,积极的探究高职声乐教学模式,成为重要的教学问题。通常情况下,高职声乐教学模式包括: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合格音乐人才;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优化教学效果;加强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声乐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合格音乐人才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合格音乐人才,是高职声乐教学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高职声乐教学活动中,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声乐教材一直没有得到统一的规范使用,在使用音乐院校声乐教材的同时,声乐教师应注重丰富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内容,引导学生全面的学习声乐的曲目、编排的结构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通过丰富教学内容的方式,培养合格音乐人才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优化教学效果

在高职声乐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教学效果,也是高职剩余教学模式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优化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教学方式都是有效实施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高职声乐教学活动,应充分重视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以便可以有效的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音乐知识基础,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的学习声乐知识。

(三)加强音乐教学实践活动

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加强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声乐表现能力及声乐知识的理解能力。在高职声乐教学模式中,加强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内容。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是当前高职声乐教师应重点关注的教学问题之一。加强音乐教学实践活动,要求声乐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环节,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声乐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感受到声乐学习的乐趣。因此,在高职声乐教学中,重视加强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声乐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在高职声乐教学模式中,声乐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声乐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音乐是需要表演的艺术,只用通过表演才能使乐谱上的音符活跃起来,使之充满生气,给观众带来美的听觉享受。此外,高职声乐教学是一门集艺术性、知识性及技术性的课程,学生必须在学习中掌握一定的声乐知识、技巧及演唱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因此,在高职声乐教学中,重视声乐理论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过程中,重视高职声乐教学模式的相关探究,对于高职声乐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常情况下,高职教育以培养具有专业技术人才为目的,高职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任。在高职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高职声乐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声乐素质,为其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红.浅谈对高职声乐有效性教学的体会[J].时代教育,2013,(14).

[2]于洲.浅议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定位[J].神州,2012,(05).

[3]李永春.试谈高职声乐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篇5

改革声乐课程教学内容,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作品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音乐教学改革多年,取得了方方面面的可喜成就,但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本科应用型高校的音乐教学改革,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如何真正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高等院校音乐教学改革中具体化和合理化,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声乐课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尤其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歌小调等曲目。据调查,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声乐课的教学曲目基本仍采用上世纪80年代及后来多次修订的高师声乐曲选教材,内容上,少数民族音乐的曲目在数量和份量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具有少数民族和地域性音乐特色的作品难以呈现。在声乐教学上依旧存在一些重技巧轻文化的现象,区域性特色声乐作品使用偏少,国外声乐作品涵盖面很窄,更新缓慢。因此,声乐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将大量具有少数民族音乐特点的、有代表性的曲目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首先,在原有高师声乐教材基础上,以我国民族发声为基础,学习借鉴西方发声方法,撰写具有地域和民族的声乐特点的一整套从演唱方法到曲目内容的辅助声乐教材,把本地域少数民族的民歌通过收集整理加工,按类别、内容、曲调、难易程度等编写为声乐教材,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这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精髓在声乐教学活动中能更好地体现出来,民族音乐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切实体现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高校声乐教学民族、地域特点边缘化问题的关键和有效方法。其次,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应有计划地加强区域特色声乐教学,要把声乐教学当成培养正确审美观、开阔学生视野、传承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工作,不能将声乐课变成声乐技巧课,要挖掘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的声乐作品,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此增加声乐课程的宽度和厚度,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和更新。要调整头脑中既有的声音概念,不要总是以一个固化的标准看待声音,不要轻易认定某种声音是不正确的、不科学的,因为不同的声乐作品需要不同的声音来表现,要大胆鼓励学生多唱新作品、尝试新唱法,排练新形式,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突出应用型的特点。

改革声乐课程的设置,做好大课小课的合理安排

据调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多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近年来由于扩招,师资力量缺乏,一些院校的声乐教学采用了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众等大小课并存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通常学生人数在6人以上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声乐大课;学生人数约2-5人之间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之为声乐小组课;由教师与学生一对一进行教学的则称之为声乐小课。传统的声乐小课虽然教学过程中针对性比较强,利于声乐技能的练习,但却存在着缺乏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多向的整体流,不利于声乐表演的学习,并且容易导致学生在不同的场地或情景中心理过度紧张、过度的依赖教师的指导而缺乏主动性,严重地影响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就必须将声乐大课与声乐小课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小课的教学训练;另一方面在特定的阶段融合大课教学,合理安排大小课,提高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大课以理论为主,小课以技能为主,大课小课紧密结合”。声乐大课主要讲授具有共性的声乐理论知识,是对传统声乐小课教学方式的补充和完善。声乐大课是含技能技巧在内涉及更为广泛的艺术文化、关注学生素质提高的人文课程,既有利于学生演唱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各种声乐作品知识性、历史性、人文性的学习而全面协调的发展。课程设置要将大课合理地安排于学生学习声乐小课的四年之中,第一学期根据学生的演唱程度安排学生两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同时相应地开设声乐基础理论与名作赏析和声乐发展简史两门大课,让学生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开始技能训练。第二学期仍然上两个人一节的小课,同步开设意大利语音拼读与嗓音保健两门大课,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理论基础。第三学期开始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并相应开设正音课,开始严格系统的指导与训练。第四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同时开设声乐教学法,为学生上中小学音乐教法课程做准备。第五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并开设歌剧名作赏析课程,为学生拓宽知识面。第六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同时开设声乐美学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第七、八学期每个人上一节声乐小课,不定期开设声乐讲座,为学生就业做准备。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演唱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各种声乐作品知识性、历史性、人文性的学习而全面协调的发展。大小课的结合不仅减少了课时量、降低了教学成本,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授课方式既保持了师范性的特点,又打破了传统单一授课的形式,提倡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四、改革声乐考核方法,突出实践性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通过几代声乐教师的不断努力与探索,音乐专业的部分课程在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上都做了大幅度的改革。这些改革将考试变得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让课堂教学与考试内容联系得更加紧密,让学生在考试中不但得到检验还能得到锻炼,使学生成为既能够适应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又能够适应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声乐课程的考试形式及内容与其他课程不同,除了理论知识外,还要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所以,声乐考试内容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实践性等特点。以往传统的考试中,考试内容太单一,不是注重技能训练就是注重理论基础,忽视了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相结合,也没有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如今声乐课程的考试改革为了加强教学成果的实用性,更好地配合教学内容的更新,在考试规定曲目中更多地、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富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及中小学教材中的歌曲和社会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的声乐作品,要求学生从入学后的第五个学期开始,考试内容中添加音乐会实践成绩,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音乐会形式不限,可以是同一个老师的专业学生合开一场;可以是同年级的几个同学合开一场;也可以是个人独唱音乐会。同时,规定毕业生在毕业考试时演唱曲目中必须含一首具有当地民族风格的作品或中小学教材上的歌曲。这样既能促使学生重视实践练习,又培养了学生声乐教学教唱的能力,也让学生学会了大量有特色的、实用性较强的歌曲,使其能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总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声乐教学改革己迈出了可喜的脚步,但有许多方面还要靠时间和实践去总结与检验,一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待于调整和不断完善。我们坚信,只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实学生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就一定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等方面全发展的人才。

作者:薛蕾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篇6

一直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的课程设置基本延用传统的声乐表演专业设置, 尽管增设一些特色课,但根本无法适应中小学音乐师资基本素质的培养。针对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必须进行改革,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和传统的教学法,实施开放性教学,进行创新教育。我们提倡的开放性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转变旧有观念,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依据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去开发学生的声乐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学的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学校教育实现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普通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为目的。而声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所占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从事声乐教学的工作者,通过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我对声乐教学有着较多的了解和体会,随着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与现实的需要,原有的旧的教学模式逐渐制约和阻碍了声乐教学的发展,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指出现状并提出新的声乐教学方案实施开放性教学,构建新的声乐教学课程理念,以促进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情商指数,进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充分实现音乐的美育功能,为国家输送合格的中小学教师是我国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中共同面对又有待实现的共同课题。

二、开放性声乐教学的内容

针对声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声乐课堂开放式教学就是要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授课方式、开放师生关系、开放教学环境、开放考评制度等。(1)新课标要求中小学学生不但要加强声乐演唱的技能训练,还要学好声乐理论基础知识和声乐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要唱得好,教得好、还要懂得多。(2)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是漫长的过程,学生要熟练地掌握正确的声乐演唱技能和方法,并以其支持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演唱,那么怎样采用切实可行而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研究的内容。(3)专业声乐教学正处在急剧变革和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也日益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日益突出。在这种状况下,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怎样提高教师声乐教学观也成为必须研究的内容。(4)如何不断完善高师声乐课堂教学的硬件条件,以及完善考评制度,探索专业声乐教学教育的规律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内容。

三、开放性声乐教学的方法

(一)声乐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改变原有课程体系,强化各种演唱技巧及声乐基础理论学习。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内容改革,加强声乐教材的选编工作;加入声乐教学法的课程内容;加入声乐理论的课程内容;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舞台演出实践活动;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教师声乐技能大赛;在确立声乐学习目标前抓住发声训练与作品演唱,抓住声乐理论、声乐教学法,以及舞台表演、教学实习等环节,立案备课,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

(二)改变教师的声乐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积极性,培养具备新理念、新技术、新方式的新型音乐教师。提倡教师从促进声乐教学出发,打破以往单纯的教师与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知识关系的旧格局,采用整合式的综合性教学方式,在声乐教研教学上精心规划设计,挖掘这一特殊职业的价值潜力。

(三)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必须改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的方法,多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提倡教师在声乐课堂上多为学生设计研究性课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在研究性学习方法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现代音乐教育的理念,做好选择声乐学习所需耐性、勤奋刻苦的心理准备,辩证地认知掌握发声方法的点滴进步;了解教师要求的声乐学习的阶段目标、方法及教学内容,自觉提高创新思维素质,从而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达到培养学生具备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目的。

(四)完善高校专业声乐考评制度和教学条件。考试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高师声乐课应制定可比性和可评性演唱考试标准,建立可行的多元化的学生声乐学习档案,增加具有师范特点的考试内容和形式,采取“主考负责制”评分办法及多元化评价的成绩反馈等措施,构建符合高师特点的声乐课学生成绩多元化评价制度。

(五)重视加强声乐教育的科学研究,不断探索专业声乐教学教育的规律。同时,不断加大高师声乐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建设,聘请国内外教学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及座谈,引进来走出去,内引外联,不断提高声乐学科的教学水平。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第一,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第二,声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第三,要有个好耳朵。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一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靠听觉去把关了。第四,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因材施教的能力。每一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五,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一位具有较高的舞台演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必定同时具有很好的范唱能力,而好的范唱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力的手段,还能使教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也是上好声乐课不可或缺的。好的歌曲伴奏可以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对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与情感的交流融合,使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投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去,完美地表达作品。

参考文献:

[1]金铁霖.《漫谈民族声乐教学》

[2]林立君.《声乐教学艺术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3]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

[3]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4]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大纲(草案)》,教育部制订,l981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篇7

音乐是全方位反映生活的艺术,对它的表现、理解、鉴赏涉及许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正是这种广博的学科品格,才使得音乐有可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声乐虽然以技能表现为主要学科特征,但通过歌唱,却全方位地反映和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例如,音乐基本素质包括乐感、音准、节奏,对作品的理解、表现等能力,以技能和修养来驾驭作品的能力等。声乐学习还可以培养人的多重素质,如平衡、稳定与自我调节能力等。声乐无论是唱还是教都是技能与素质并存,所以声乐是整体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现今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基础与速成、技能与素质之间的矛盾;将声乐等同于技能教育,重主课轻公共课、重技术轻艺术、重比赛获奖轻基本艺术实践、重视少数条件好的学生而轻视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学生、重视个别大型曲目而忽视基本素养积累等现象一直是高师声乐教学的误区。致使高师声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格格不入;不懂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师,面临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无从下手;教师不能驾驭声音,给音乐课教学带来许多障碍,教师坏嗓、孩子大喊大叫不懂得科学发声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现象说明高师的音乐教学需要科学的定位,特别是高师的声乐教学需要明确定位。高师声乐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高师声乐课的设计不是为了培养歌唱家,而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规范化的歌唱技巧,为音乐普及与艺术审美把好入门关。因此,从声乐教学规律来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法和音乐学院声乐专业声乐教学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起点与达成的目标不同。目标不同也影响到教学内容、方法与专业趋向不同。

二、培养设计

1.双重性特征分析及目标设计。高师的声乐教学过程具有双重性:教师既要教“声乐”,又要教“声乐教学”;学生既要学“声乐”,又要学“声乐教学”。通俗地说就是老师和学生既要教好、学好声乐技巧,又要学会运用声乐技巧去教导中小学生以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这一双重性特征要求高师学生在声乐课的学习中既要充当客体,又要充当主体。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也由此分为“声乐技能”和“声乐教学技能”两大块。作为学生,要成功地实现这两大块目标,需要从理论到实践把握好以下六个紧密相连的层次和过程,即“领悟、接触、模仿、操作、熟悉、创造”。(1)“领悟”即从理论和教师的示范性演唱中,开始建立歌唱是一种科学的观念。学习歌唱需要了解人体发声器官的结构及其功能,了解各个器官的共鸣特征,只有当歌唱者拥有熟练地调动并掌控这些器官运动的能力时,才有可能实现科学的歌唱。(2)“接触”即开始试着感受发声器官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自己所具有的调整发声器官的能力如何等,为学习声乐技巧做好意识上的铺垫。(3)“模仿”即开始按照老师的要求,仿效老师的歌唱。学生从模仿中感受发声器官的振动正确与否、气息支撑及其位置是否正确等,从而从模仿向自我感觉、自我审视、自我提高过渡。没有初期的模仿就没有正确的歌唱。(4)“操作”即独立练习,独立思考,独自建立歌唱声音体系并逐渐走向成熟。所谓独立并非脱离教师指导,而是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声乐学习过程中的器官运动,即所谓的气息支撑和位置点等,需要练习者不断地独自实践、感悟才能掌握。(5)“熟悉”即通过上述层次和过程的学习、揣摩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发声方法,已经可以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或教学。到了这个层面,学生已经可以独自选择歌曲并进行歌唱设计。(6)“创造”即在熟悉的基础上,以歌唱者自己对作品的领悟,对作品进行恰当的设计。无论是演唱,还是教学,都有一个二度创作的问题,怎样把作品演唱好,怎样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得快而且符合歌唱的正确方法,都需要创造。这是声乐教学中的重头戏,是高师声乐专业教学二重性目标的关键所在。

在实现上述层次和过程的教学内容中,高师声乐教学呈现出从以“声乐技能”为主逐渐向以“声乐教学技能”为主过渡的显著特征。不同的教学阶段有不同的侧重。学科教学目标,一般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进行循序渐进的目标设计,实际上一般的设计会分解为单元乃至课时的教学目标予以完成。教师在目标设计中,既要照顾到属于外显性学习行为的技能、理论的掌握等;又要密切关注内敛性的所谓音乐感觉,一般简称乐感的训练和养成。目标设计务必精确、具体,反映出不同的层次目标和要求,以便于实践操作。

2.内容设计。高师声乐教学的双重性不仅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双重目标,而且也决定了教学内容是双重内容:声乐与声乐教学两部分。从信息论角度来看,教学内容是教学信息,学生在接收并加工处理声乐与声乐教学信息的过程中,即获得或发展了声乐技能,而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结果,则是获得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就必须有声乐与声乐教学两部分,每部分又应有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两方面,如此才能真正完成声乐教学的双重技能目标。

3.对象设计。教学对象的设计,首先要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嗓音性质、音乐基础与文化基础、歌唱发声习惯、主观爱好及主观追求的艺术目标、个性特征和身体状况、对教学的期待和希望,等等,然后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教学对象的设计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个别化原则,它要求在双重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采取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教学安排;二是逐渐递进原则,它要求在年度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给学生做出长远的、中期的、近期的达标设计,诸如教材的由浅入深的选择、进度的由慢到快的安排等。

4.形式与方法设计。高师声乐教学的双重目标,决定了高师声乐教学不能单纯沿用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个别教学形式与方法,必须与小组、班级教学形式,与语言的方法(如讲授法、评价法),与直观的方法(如示范法、微格教学法)进行优化组合精心设计。一般来说,声乐理论知识和声乐教学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班级教学形式、讲授法并辅之以示范法为好;在声乐技能教学中,采用个别教学形式、练习法是恰当的;而在声乐技能向声乐教学技能过渡中,则必须逐渐加大小组、班级教学形式与示范练习法、微格教学法的比重,为的是要让学生达到掌握声乐教学技能的目标。

5.媒体设计。教学媒体的设计是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为依据的,必须反映出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双重性特点构成,必须为达成双重目标服务。教学媒体的设计也往往与教学形式、方法的设计融合在一起,因为一定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中就已经包含了教学媒体的运用,如微格教学法中就包含了录音、录像媒体的选用。

一般而言,要促使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的声乐学习,掌握某种演唱技能,可设计录音媒体教学,这在个别教学形式和对比评价法中很有效;而要促使学生相互评价各自的声乐学习,掌握某种演唱技能或某种声乐教学技能,则应设计录像媒体教学,这在小组或班级的教学形式和微格教学法中最有效。

6.评价设计。高师声乐教学评价的设计,首先必须把握教学评价与双重目标一致的设计,既要评价学生学习声乐的达标程度,也要评价学生学习声乐教学的达标程度,还要使评价与目标层次相对应,这是准确性方面的设计,否则,声乐教学将难免出现偏差。其次是必须将评价渗透于教学形式、方法之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比如,对比评价法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相互间的评价都是教学评价的渗透贯穿;微格教学法中师生共同对教学录像中教学情境的评价也是教学评价的渗透贯穿,这是及时性方面的设计。

7.模式设计。高师声乐教学中,教与学是师生双边共同作用的互动活动,教师起主导性作用,引导学生朝预定目标前进;学生起主动性作用,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媒体、方法或方式,把教学信息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则根据预定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是调控整体教学活动过程的依据。根据目标达成反馈的情况,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主导性调控,例如目标预定是否过高、内容传递是否合理、媒体选择是否恰当、方法运用是否恰当等;学生亦对学习过程起反馈调控作用,检验和反思是否充分参与、方法是否得当、学习目标和内容是否过高或过难等。这两种调控都是循环往复的,也说明整个教学过程是双向循环的过程。

三、结语

高师声乐专业教学目标所特有的双重性目标特征,决定了声乐教学从内容、方法、课程设置到培养目标都需要相应的配套设计。将现代化的教学理论、技术应用于高师声乐教学中,正确把握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诸多要素,保证高师声乐教学在科学的设计模式中顺利运行,改正以往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定位和内容往往偏离师范性的弊端,避免教学中对各教学要素顾此失彼的现象,从而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是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管林.论声乐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篇8

一、高师声乐教学教材建设的现状

1.演唱教材的选择和运用。许多高师院校的声乐演唱教材比较混乱,大多都是声乐教师各自为政,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声乐曲目选择教材,系统性、科学性、适用性以及针对性等方面考虑得不够;内容缺乏新意,曲目选择保守,没有积极拓展;往往根据个人演唱特长选择曲目教学,没有全面贯彻多种唱法的实践教学原则;现有已出版的科学化、系统化的高师声乐演唱教材利用率不高,实际教学内容仍然倾向于声乐表演专业。

2.重视演唱教材轻视基础理论教材。声乐基础理论教学是声乐整体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声乐演唱实践的基础。但如果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此类课程,势必造成学生不知道或不接受此类课程的学习,现已出版的声乐基础理论教材便形同虚设,这个空缺不利于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发展。

3.声乐教学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考核,学生能完整演唱1~3首中外曲目,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多年来的考试形式惯例。这种考试形式很少被打破,它反映了高师声乐的教学缺乏全面性和开拓性,但更值得反思的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规格是否得以明确。

二、高师声乐教学教材的建设

1.把声乐演唱课和教材紧密联系。声乐演唱课是高师技能技巧课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声乐课堂上按声乐教师的具体要求演唱好声乐作品,全面了解和掌握声乐作品的知识内涵和外延,是声乐演唱类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上要具备多能的特点,学生在入学时大多数的声音演唱条件都不能和声乐表演专业的要求相提并论,因此,经常出现大多数条件一般的和少数条件好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对待前者声乐教师缺乏教学耐心和激情,不愿继续探索和开拓,教材曲目的选择和运用多次重复,充满陈旧感,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和提升,教学效果不明显;对待后者声乐教师充满教学的欲望和热情,教材曲目多选择难度较大的中外曲目,往往把专业演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作为衡量自己和学生教与学的成功与否。这两种情况都表现出声乐教材在选择和应用两极分化的不规范现象。要想认真地贯彻和执行教学大纲,顺利地教学,合理、妥善地选择制订声乐教材不可忽视。要建立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声乐教材体系,声乐教学不能只关注歌唱技巧的教学,现有已出版的科学化、系统化的高师声乐演唱教材,如《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曲库》基本囊括了所有形态的声乐作品,从民间歌曲到创作歌曲,从古代艺术歌曲到现、当代艺术歌曲,从戏曲声乐作品到曲艺声乐作品,从歌剧声乐作品都声乐名品佳作。这类教材,内容全面、丰富,教学性体现在入选作品的体裁、题材、时代背景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作品发表的年代及时代特征、词曲作者及作品的内容主题、角色情节及曲式结构等方面的分析,为我们文献知识的教学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演唱风格与难点的教学提示无形中又提升了鉴赏能力。因此,充分选择这类既有全方位的理论知识又结合演唱实践的声乐教材,有利于学生的歌唱表演,拓宽知识面。 转贴于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篇9

一、高师声乐教学教材建设的现状

1.演唱教材的选择和运用。许多高师院校的声乐演唱教材比较混乱,大多都是声乐教师各自为政,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声乐曲目选择教材,系统性、科学性、适用性以及针对性等方面考虑得不够;内容缺乏新意,曲目选择保守,没有积极拓展;往往根据个人演唱特长选择曲目教学,没有全面贯彻多种唱法的实践教学原则;现有已出版的科学化、系统化的高师声乐演唱教材利用率不高,实际教学内容仍然倾向于声乐表演专业。

2.重视演唱教材轻视基础理论教材。声乐基础理论教学是声乐整体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声乐演唱实践的基础。但如果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此类课程,势必造成学生不知道或不接受此类课程的学习,现已出版的声乐基础理论教材便形同虚设,这个空缺不利于高师院校的声乐教学发展。

3.声乐教学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考核,学生能完整演唱1~3首中外曲目,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多年来的考试形式惯例。这种考试形式很少被打破,它反映了高师声乐的教学缺乏全面性和开拓性,但更值得反思的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其规格是否得以明确。

二、高师声乐教学教材的建设

1.把声乐演唱课和教材紧密联系。声乐演唱课是高师技能技巧课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在声乐课堂上按声乐教师的具体要求演唱好声乐作品,全面了解和掌握声乐作品的知识内涵和外延,是声乐演唱类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上要具备多能的特点,学生在入学时大多数的声音演唱条件都不能和声乐表演专业的要求相提并论,因此,经常出现大多数条件一般的和少数条件好的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对待前者声乐教师缺乏教学耐心和激情,不愿继续探索和开拓,教材曲目的选择和运用多次重复,充满陈旧感,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和提升,教学效果不明显;对待后者声乐教师充满教学的欲望和热情,教材曲目多选择难度较大的中外曲目,往往把专业演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作为衡量自己和学生教与学的成功与否。这两种情况都表现出声乐教材在选择和应用两极分化的不规范现象。要想认真地贯彻和执行教学大纲,顺利地教学,合理、妥善地选择制订声乐教材不可忽视。要建立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声乐教材体系,声乐教学不能只关注歌唱技巧的教学,现有已出版的科学化、系统化的高师声乐演唱教材,如《声乐艺术教育丛书曲库》基本囊括了所有形态的声乐作品,从民间歌曲到创作歌曲,从古代艺术歌曲到现、当代艺术歌曲,从戏曲声乐作品到曲艺声乐作品,从歌剧声乐作品都声乐名品佳作。这类教材,内容全面、丰富,教学性体现在入选作品的体裁、题材、时代背景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作品发表的年代及时代特征、词曲作者及作品的内容主题、角色情节及曲式结构等方面的分析,为我们文献知识的教学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演唱风格与难点的教学提示无形中又提升了鉴赏能力。因此,充分选择这类既有全方位的理论知识又结合演唱实践的声乐教材,有利于学生的歌唱表演,拓宽知识面。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篇10

1.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目标定位

根据教育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第五部分艺术领域内容要求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目标定位是:本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关于艺术领域音乐课程体系中分支,是音乐课程体系中相关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与技能训练的综合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在儿童歌曲的演唱能力与技巧,歌曲表演能力和音乐课程中技能型课程综合运用能力。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现状

2.1 教学目标。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目标现状分析如下:(1)教学目标具体内容设置单一。(2)教学目标定位不清。

2.2 教学内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内容一般包括声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声乐作品分析与处理等,仍然套用音乐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未形成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

2.3 教学方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方法主要运用示范、讲解、练习等方法。教学模式一般采用大班式教W、集体教学模式,不采用个别课或小组教学。

2.4 生源情况。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特点:一是文化水平较低,一般是初中毕业或者是未毕业的学生,当前的中职学校基本采用"无门槛"入学政策;二是理解能力较弱,由于社会阅历以及知识沉淀较少,对作品的内涵理解程度较浅;三是音乐素养薄弱,学生对于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是空白状态,因此在上声乐课时还需讲授乐理知识,严重影响课程的正常教学。

3.构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综合式教学模式

中职学前教育专《声乐》课程综合式教学模式主要通过《声乐》课程综合式教学的必要性、教学模式、课堂设计三个部分进行构建。

3.1 《声乐》课程综合式教学的必要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综合性教学必要性:一是区别于音乐专业《声乐》课程的目标定位,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目标定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明确教学目标,将课程目标细化,通过教学目标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与社会市场实现无缝接轨。三是明确教学内容,摈弃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形成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四是明确教材编写实用性与规范性,摆脱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教材的束缚以及狭隘性,拓展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全面性以及学科间的融合性。五是明确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不再以大班教学为主。六是明确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游戏性。

3.2 《声乐》课程怎样采用综合式的教学模式。《声乐》课程教学模式包括集体授课、小组实践课、个人实践课等,如何将各种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并有效实施呢?

第一学期采用集体授课与小组授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小组课是将大班学生进行分组, 每周安排一次授课时间,主要内容是解决歌唱中表演出来的共性问题,确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初步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大班课主要是系统地讲授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并结合学生学习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讲解剖析,让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审别他人与自身,尽快调整良好的歌唱状态。第二学期采用大班授课为主,小组教学为辅,重点辅导即个别课,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上个别课,经过一个学期声乐基础知识的学习, 学生声音的个性逐渐明朗,嗓音条件好,表现力强,对声乐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实行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因材施教。第三学期采用大班授课为主,大班教学内容与第一、二学期不同,主要是声乐表演训练为核心,每节课安排学生即兴演唱, 教师根据学生表演结合作品创作背景、创作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讲解、分析,由此锻炼学生歌唱表演的艺术性。第四学期采用大班授课为主结合小组讨论、实践课,应该突出学校教学与幼儿园实践教学相联系的教学性质,以培养学生声乐教学活动能力为主。

3.3 《声乐》课程综合式教学的课堂设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大班周学时数为2,共90 分钟。课堂设计如下:

(1)发声练习(10 分钟): 发声练习曲可根据教唱的曲目需要而定, 包括放松、技巧、气息等,练习的过程要说明练习的要点,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以达到较好的歌唱状态。

(2)声乐基础训练(20 分钟):包括声乐作品识谱、练唱,主要是解决声乐作品中出现的特殊节奏型、音准、歌唱语言等方面的问题。

(3)声乐作品分析与表演(15 分钟):通过歌词、调性、旋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对声乐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作品创作的思想感情。根据分析内容进行动作设计,由学生个人完成,要求在演唱时表情、动作与作品吻合,学生表演后进行集体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尽量肯定学生优点,适当点出不足,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表演意识、舞台感、自信感。

(4)幼儿歌曲演唱基础训练与作品演唱(10 分钟): 由于幼儿歌曲作品一般旋律较平稳,歌词明了生活化,容易理解,因此学唱时间短些,主要侧重于学生对作品理解后的动作设计。要求学生够背唱出所学的歌曲旋律, 为接下来的表演做准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记忆能力。

(5)幼儿歌曲作品表演(25 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要求利用教室内现有的道具创设歌曲表演的舞台环境,设计人物角色并构思表演动作,动作尽可能根据幼儿特点进行编排,自行安排一人弹钢琴伴奏歌曲。锻炼了学生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舞台表演能力等。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篇11

(一)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单一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虽然高校声乐教育在不停地改革,但仍缺乏特色,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组织形式的体现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缺憾,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第一,目前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绝大部分拘泥于课堂教学,无论是技能技巧课的学习和训练还是理论课程的学习,都是在课堂上进行,没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所,在教学过程中仍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育方式为主,使“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变成了流于形式、手段陈旧、把知识按一个套路教授给学生的教学形式。第二,在教学内容安排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内容划分不精细、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等,这就很容易将学生思维固化,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音乐素养的提升。

(二)高校声乐教育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

高校声乐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是目前教学过程中显现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在教学资源上,作为教材的主要载体,一成不变的课本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制约了教学内容创新性的有效实现。其次,教师素质不一,综合声乐教育质量不佳。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及自身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还是专业技能不过关,在教学过程中都无法给学生带来最切身的体验。因此,高校声乐教育资源整合不到位,是制约学生的综合声乐素质有效提升,阻碍声乐教学课堂效果提高的根本原因。

二、高校声乐教学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课堂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高校声乐教学课堂上,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全部教学环节放到了授课过程中,缺少对教学必要的评价,导致教学效果反馈环节不足,无法通过客观的评价反馈了解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且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以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缺乏一定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并且课程最终考试成绩占评价比例的绝大部分,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传统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已严重阻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声乐教学质量想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应融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且解决传统声乐教学理念单一的问题。通过融入多元化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培养优质的声乐人才。

(一)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多元化教学模式

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将以教师为主体改为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将填鸭式的无个性教学转变为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声音条件、兴趣爱好等,因材施教,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阶段,想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就必须重视声乐教学的艺术性,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通过举办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融入教学活动中。

(二)有效地利用声乐课程资源

教师是教学环节的重要指引者,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必须自身具备高素质才能使得教学顺利实施。高素质不仅要求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只有运用多元化教学理念、接触先进的多元声乐教育文化与实践,才可以在教学中向学生教授更多的音乐知识与相关音乐技能。这就需要高校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为声乐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机会,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经过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使教学能力与教学内容紧跟时展。教材内容的一成不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所以,在声乐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单一独唱教材,将内容多元化地进行拓展,传统的声乐教学中以独唱形式为主,大多致力于解决独唱中歌唱发声技巧、咬字、情感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声乐技术技巧,但是教学形式单一固化,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将对唱、重唱等演唱形式扩充进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体会到丰富的表演形式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出现“重洋轻中”的现象,美声唱法的比重很大,使得唱法单一。因此,应加强艺术歌曲、民族歌曲、歌剧的教学比重。这样就可形成将教学内容扩充为独唱、重唱、对唱等形式共存,民歌、艺术歌曲、歌剧并重的教学形态。所以,我们应该以多元文化与艺术审美的结合为设计理念,从而制定新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篇12

进入新世纪,国际教育界对艺术实践意义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美国音乐教育界将音乐(艺术)设置为学校和新学科。1994年颁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首次将艺术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在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针对多元化的培养目标,明确提出了中小学独唱、重唱、齐唱和合唱的具体要求。可以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出台,对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师的高师院校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符合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我们高师当前急需探讨的问题和今后的努力目标。要培养出符合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人才,必须结合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及要求,分析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传统声乐教学和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特点。回顾高等音乐教育声乐课程改革,虽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声乐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传统精英教育思想和行为的根深蒂固,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理念与精神在声乐教学中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声乐课程教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在具体实践方面都显得十分薄弱,存在着以下几点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高师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单一

高师声乐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符合当前中小学教学能手,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全能者。然而,当前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我们高师声乐教学的内容较为单一。主要体现在:声乐教学的曲目设置的范围狭窄、类型单一,基本沿用专业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并且在教学中大多都会选择专业性很强的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独唱曲目,这些类似的教学内容和中小学音乐教学以及学校的相关活动内容是严重脱节的,最终培养出来的高师学生难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

2、师范特色不鲜明

师范专业应有的特点没有渗透到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去,体现师范特色的教育类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教法)远远与学生的声乐课堂相脱离。教材与中小学音乐课脱节。声乐教学存在应试倾向。

三、改进措施

1、结合高师教学及中小学音乐教育,全面拓宽教学内容

要充分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特点,培养出符合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求的教师,并充分做好高师的声音教学,要做到重视和正确认识声乐教学,将声乐技能课教学建立在科学、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之上。在做好声乐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之上,突破传统内容单一的声乐课堂,以从音响学、生理学的角度讲解,以丰富的课堂及课外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能力。与此同时,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要有效结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声乐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原则来开设声乐理论课程,进而使得我们的声乐教学更加合理化和规范化。另外,该课程应从新生入学的一年级就开始,并通过集体开课、学的方式,每周安排1个学时,且开设1学年。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认识到声乐艺术的表演性,因此,必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就艺术实践和舞台实践活动而言,以后不管是走向舞台还是讲台,都要与听众见面。因此,只有通过面对面地和听众进行交流,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提高演唱技巧与艺术表现。另外,根据学生的舞台演唱活动,教师可以检验出课题教学的成果,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这种高师的实践活动更加能体现出中小学音乐实践的效果,诸如中小学校园内经常举行的各种节日庆典、音乐比赛、活动仪式等等。这些活动都要求我们高师的学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素质。

2、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突出师范特色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我们师范院校的特点,在高师的声乐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实践机会,不论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舞台实践能力,还应该通过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具备组织各项中小学音乐相关活动的能力。要真正达到学生具备这些素质和能力,需要我们高师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课程教学:

(1)个别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在高师的声乐教学中,实施个别课(一对一)教学,能够突出重点,针对每个学生进行特殊化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此种授课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潜能,还可以很好地突出艺术的个性原则,符合表演艺术的特殊规律,效果十分明显,这也是学生掌握发声技法的一个最佳途径。把个别课与小组课相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主角,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小组之间进行对比,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调动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此外,这种授课方式还可以促进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及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和精神,这是进行交流合作很好的方法。

(2)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相结合。作为表演性、实践性很强的声乐艺术,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不断完善,反之,课堂教学又是艺术实践的前提和有力保证,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既是声乐艺术自身的特点,也是基础教育中音乐教学的自身特点。声乐艺术的表现依靠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声乐技巧作为基础,而艺术实践恰恰是声乐课堂上理论与技巧的表现形式。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要适当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泛的艺术实践空间。另外,还可以利用一些课余时间来不断提高学生组织节目和编排节目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编和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创造力、想象力,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能否建立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以及能否不断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要求,这是一项既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尤其要关注的是,高师声乐教学始终不能偏离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原则,其教学内容只有依据培养目标不断地充实与完善,才能充分体现高师声乐教学的本质特征和适应培养合格师资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刘朗.声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熊梅.当代综合课程的新范式:综合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施红莲.理想的“无模式”境界离我们有多远—论教学模式对新时期音乐教师成长的影响中.国音乐教育,2004.04.

声乐教学内容及过程篇13

(一)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在进行大学声乐教学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采取“填鸭式”教学,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导致其缺乏兴趣,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背离,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声乐水平。在课堂上,教师过于注重声乐知识的重要性与专业性,部分学生能够在比赛中得到优异的成绩,但是学生之间缺乏交流,难以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部分学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没有对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出现几十人共用一个教学场地的情况,导致学生缺乏练习的时间,影响声乐教学质量。另外,部分教师对于教学缺乏创新,在课堂上没有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影响其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不合理

在声乐课堂中,教材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对教学水平有直接影响。但是目前存在声乐教材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增加学生提高自己能力的难度,并且部分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现阶段,教师以实际技能的训练作为主要的课程内容,导致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影响学习效率。另外,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针对性,也不能充分尊重学生,没有结合其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同时,没有认识到舞台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与意义,虽然部分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发音技巧,但是在面对舞台时会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从而惊慌失措,无法发挥自身应有的水平[1]。

(三)学科之间缺乏联系性

现阶段,在大学声乐教学中,部分教师以声乐教学思想为主要内容,将声乐独立起来,对此门课程进行深度的挖掘,导致其与其他科目缺乏联系。在声乐课中,教师基本是艺术院校中声乐专业毕业学生,在进行教课时,容易带入其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过于追求声乐内容的专业性,向学生传递一种声乐是一门完全独立学科的概念,影响其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与实际相结合,不了解现阶段需要哪种声乐人才,所以在教学内容方面设计不合理。

二、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对大学声乐教学进行改革

(一)利用课下网络交流平台

主要运用网络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帮助学生在课下进行练习,运用学习软件学生能够随机抽取题目,教师通过软件对学生进行督促。运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拉近两者的距离,提高教学质量。例如,1911学堂首先选择在继续教育领域“出击”,立足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前沿,采取“知识即服务”的KaaS模式,将内容、认证、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研发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方式以及专业化设计阶梯式的人才成长规划路径,为社会提供与时俱进的终身教育解决方案。目前,1911学堂已投入上千万资金,集结了200余位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并将建立由数千位全球知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端专家导师库;已推出在线干部学院、在线商学院,并即将与各领域内顶尖权威机构及专家教授、业界精英开展学术课题与课程研发合作,共同打造数十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在线学院。除了在线学院,1911学堂还研发了相应的线下专业课程体系,为组织及个人学习者提供混合式标准项目及单位定制项目,并即将与国内国际知名高校合作推出学位项目。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声乐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学校应转变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加强对新媒体的利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教师应利用网络技术中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展声乐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从而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带领其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了解那个时代的演唱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中国音乐学院近期展开了使用“作业盒子”进行“互联网+教育”。“作业盒子”是北京知识印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App,是通过练习数字化、数据化切入日常教学场景,服务师生的移动学习工具。在作业盒子学生App上,学生可以在线完成练习,客观题直接填答案,主观题则拍照上传,声乐知识能够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有各种比赛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紧迫性。作业盒子也极大地改善了老师的教学体验:移动办公把老师从办公室和办公时间中解放出来。

(三)丰富教学内容

新媒体技术将电子信息技术和声乐课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借助网络资源,能够帮助教师引入各种与声乐相关的信息,丰富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水平。例如,西安音乐大学为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帮助师生了解信息技术新进展、体验信息技术新成果,丰富师生的信息化生活,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办公室陆续推出以IT全生态”为主题的系列展示体验活动,师生可通过连接CPEWiFi现场体验5G下载速率,观看远端4K高清摄像头通过5G回传的视频场景,并通过专员讲解了解5G技术及应用发展史,通过实物了解中国移动4G、5G基站发射及组网设备及技术实现原理。5G技术对学校的近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构建以5G技术为核心的智慧课堂,让师生像看3D电影一样,身处各类“现实”场景,清晰、直观地学习各类知识,增强学习的感官性、互动性,推动新型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二是加快推进我校科研工作进展,通过5G技术的高速率加快各类资料的下载速度。

(四)提高教师教育水平

在线咨询